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校园管理论文

时间:2023-03-22 17:33:26

导语:在校园管理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校园管理论文

第1篇

学校离不开细致规范的管理,但这么繁杂的系统工程,校长想要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去掌控无疑是不明智的,当代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认为“优秀校长对学校的管理一定要抓住核心”,他提倡校长要“有所不为”要“为大不为小”。管理者不是管家,样样都要亲力亲为;管理者不是监工,事事都要洞明监察。最有效的管理应该是让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职责,都能够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该做什么、怎么做应该是一种习惯,不需要督促。每年的九月,“家访”定是苏城教育热词。九月本来就是老师们最忙的一个月,又多了家访的工作量,压力确实很大。但既然要做,那就要把花下去的时间和功夫达到最好的效果。学校提出:要用真诚和智慧,打造家访满意度。于是老师们各司其职,思考如何来解决家访这一社会热点,学校难点工作,德育处早在家访月启动之前,就向每个家长发了信,把家访的目的和内容首先告知家长,“家庭是孩子快乐成长的第一学校,学校又是孩子健康发展的第二家庭”,第一句话就把学校和家庭紧紧拉在一起了。为了达到阳光家访、和谐家访、廉洁家访、便民家访的效果,信里还明确了家访纪律,提出了教师家访“六不准”。收到这样的信,家长自然没有了顾虑和各种不必要的误解。和信一起发到家长手中的还有家访预约卡,除了预约时间外,卡上还包括了“家访时最希望老师带来什么样的信息”“新学期,你对孩子的三个要求“”孩子最突出的三个优点”等等内容。“这个预约卡让我们感受到学校的用心,处处为孩子着想的工作作风,让我深深感动。尤其是两位老师和我谈话,一直是站着的,水都没有喝一口,还自带了拖鞋,换鞋进门,这样的家访,我们家长欢迎。”一位家长说。家长的工作做到位的同时,学校也给老师提供了家访的各种准备预案。针对一些80、90后年轻老师,学校制定了家访细节手册,“切忌告状式家访、切忌与家长‘斗气’、了解家庭教育情况的同时,也要尊重家长的隐私,不当面指责家长,背后议论……”家访结束后,在教科室组织的《我和我的家访故事》主题沙龙上大家畅谈心得分享体验。

二、遵循规律基础下的人本管理

规律是不容违背的,认识教育规律,掌握教育规律,对规律与立场的那份坚守,应该是校长的内省与自觉。规律彰显的是一种哲学的力量。如何把冷冰冰的规律在校长手中运用得温暖起来、温和起来,弥散厚重的人文情怀,这是需要校长智慧的,在长期的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管理的第一要义是得人心。要能够安人。安人的历程,是由开心而交心,藉交心而共同关心,然后产生同心的一连串心与心的变化,所以校长要难得糊涂,要有容人之心,懂得舍得,能忍辱负重;校长要懂得兼顾多方利益:学校、学生、教师、社会、领导;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等等。工作中要努力践行“让幸福在校园诗意地栖居”的追求:学校不设“签到簿”,在签到教师迟到的分秒之时也签掉了教师内心深处的温暖。针对教师个性独特、秉性各异,我们要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有人说老同志有资历无追求难相处,我们提倡尊重为先、民主议事、谦恭礼让;有人说体育老师底蕴不足、自由散漫难管理,我们提倡双方感情互通、个人价值认同、共同愿景期待,与他们结下深厚情谊,工作也得以顺利开展。这便诠释了圆通管理的要义。

三、科学民主保障下的制度管理

第2篇

1.1设计目标面向服务,本质就是以服务协同为中心,组织好各种服务间的工作。从数字化校园管理应用软件系统项目特点来看,教务管理、学籍管理、教学资源管理、招生热线管理、数字化图书馆等外部服务形式主要体现为Web服务,HTTPServlet服务,CORBA服务、Tuxedo服务、数据库表接口和存储过程接口等。服务控制系统需要将这些服务通过适配器集成到服务运行构件中,并提供统一的服务接口供外部调用,通过不断丰富其应用适配功能,不断开发新的面向典型应用的组建标准,使得用户通过简单的配置就可以将已有的各种应用遗留系统和新开发的应用系统集成到服务控制系统上来。该服务控制系统支持服务交互功能,提供消息传递功能,并以事件基础架构来支持这些功能。还提供合适的服务级别和可管理性,支持在异构环境中的组合应用。依据SOA原则,需要使用与实现无关的接口,被调用的服务位置对于调用者应该是透明的,需要支持可互操作性的通信协议,同时可以进行相对粗粒度的、支持重用封装的服务定义,可以作为分布式的异构基础架构进行实现。在框架模型中,构件根据承担责任角度分为功能构件和连接构件,业务过程的扩展体现在连接构件中,同时连接构件负责功能构件之间的交互,服务控制系统就起到了连接构件的作用。在系统中被集成的对象明确被定义为服务,而不是传统EAI中各种各样的中间件系统,明确强调消息处理在集成过程中的核心作用,而且事件驱动成为重要特征]。

1.2系统架构对应于SCA的概念,服务控制系统主要发挥服务注册中心以及服务通道的作用,按主要功能分为4部分,

1.2.1服务配置管理服务配置管理主要实现将开发好的应用服务注册在系统可引用的配置文件中。服务配置使用XML来描述服务的引用位置,这保证了软件系统在运行过程支持在线演化,即意味着软件在运行期间随着配置参数改变则各个服务能被方便地增加、删除。服务配置,包括服务的声明、输入/输出端定义和服务这程序的位置。

1.2.2服务安全管理数字化校园管理的应用软件,很多对应用的访问是要进行安全控制的。针对这一普遍需求,在系统设计了服务安全管理功能。服务安全管理主要是实现安全配置,分布在各处的服务经常被远程调用,服务组件本身必须实现安全设计来完成服务调用者验证等工作。本系统采用的安全策略是应用SpringSecurity对服务访问进行控制。数字化校园管理许多应用服务需要针对服务本身的动态特征提出访问控制要求,即需要对用户的各类角色设置权限。因此,安全配置设计采用Spring框架下的SpringSecurity相关组件作为安全管理组件,服务数据交换的Mule系统也使用SpringSecurity。通过安全管理,可以在HTTP的输入端(inbound)对用户进行认证,配置组件的访问权限。SpringSecurity是通过ServletFileter的方式嵌入整个Web应用,可以进行用户认证和权限控制的管理,从而提供一种统一的跨应用系统的安全管理。当用户访问资源的时候,就会被相关的过滤器所拦截,进行用户认证和权限判断。在具体设计中通过配置安全元素、配置组件访问权限以及通过拦截器阻挡非法访问来实现服务的安全访问。同时,结合最常用的WebService方法,配置了CXF。

1.2.3服务监控服务监控用于确定监控类型和被监控的服务执行过程数据内容,通过图形界面完成服务运行过程的监控浏览,主要实现实时事件监控和历史事件查询。本系统开发了一个管理控制器实现对服务构件运行过程的监控,通过管理控制台实现对服务注册、服务调用身份登记、服务过程的监控等,实现服务注册、服务调用身份的增删改查,以及上述安全设计。定制轮巡周期实现主动发现注册的服务构件是否可达。监控服务构件运行过程信息,即将存于运行日志库的监控信息通过界面展示,对于异常信息进行提示。在服务运行过程实现便捷的可视化监控,既是了解服务是否稳定运行的需要也是前期调试服务的必须。本监控设计包括2部分,即如何将必要的监控事件入库保存和如何显示这些监控信息。前者又主要包括2类监控事件;一是服务系统的运行情况,如服务是否被成功调用;二是服务组件本身执行过程的日志。对于监控信息的显示设计,考虑到实时信息数量可能会很多,因此设计了“事件读取状态”(点击记录读取信息内容后该记录被标记为读取)方便监控者从大量信息中关注新出现记录。

1.2.4服务数据交换服务数据交换主要负责服务数据的底层交换,此处引用开源共享技术来实现,完成对不同协议数据格式的转义、过滤等处理。

1.3系统应用过程在服务控制系统应用过程,主要分为服务准备、服务、服务调用3个阶段:

1)服务准备。根据业务应用需求和运行环境完成应用服务的制作,包括服务逻辑设计、服务编写与编译、可调用的接口设定。

2)服务。将业务应用服务在配置文件中写明可调用的位置,有特定要求的(如安全调用)需要在配置中说明,然后在服务控制系统中予以。

3)服务调用。将业务应用服务的可调用接口情况提供给调用者,完成调用界面的设计,包括正常以及异常信息的显示;调用过程中,在服务控制系统的服务监控模块可查询服务执行日志,了解服务运行情况。

1.4系统实现环境根据数字化校园管理信息门户工作方式的需要,构建面向用户的服务模式时,需要将应用服务基于Poetlet技术,实现统一信息门户,有效实现校园各类应用服务异构系统的整合。为适应异构环境,本系统选用Java作为开发语言,将XML作为数据格式语言用于服务配置的定义、数据传递等。研发运行环境选择PC服务器作为硬件系统,数据库系统选择Oracle10g,服务数据交换选用开源系统MULE,目前版本为2.1.1。本系统采用的MULE作为一个基于Java的轻量级消息框架,可以快速地将服务应用连接起来,并且确保在这些应用间交换不同协议的数据。MULE是遵循面向服务架构(SOA)的系统,它提供了对现有系统的简洁集成方式,即可以集成JMS、WebService、JDBC、HTTP甚至其他的技术。MULE的可扩展性框架允许开发者逐步将更多的应用连接到它的系统,而且Mule透明地管理组件间的所有交互,不管这些组件在底层使用了怎样的传输协议,都可以利用在多个应用间读取、转换和发送数据的消息框架来解决这一问题。

2服务设定

根据SCA的模型框架,本文将服务定义为由服务组件、服务输入端和服务输出端3部分组成。

2.1服务组件基于Java的实现所提供的服务,可以有一个按下列方法之一定义的接口:1)Java接口;2)Java类。产生自WebServicesDescriptionLanguage(WSDL)portType的Java接口,Java实现类必须实现服务接口定义的所有操作,如果服务接口是用一个Java接口定义的,那么基于Java的构件要么实现此Java接口,要么实现接口的所有操作。

2.2服务输入/输出端端点的传输类型有WebService(CXF)、File、HTTP、HTTPS、TCP、FTP等多种形式。不同方式传输时,作为输入/输出端的属性设置不同。其中常用的WebService(CXF)是一个高性能的Web-Service,同时还支持多种绑定,CXF比较适合创建各种不同传输协议的服务。

3服务控制系统验证

服务控制系统只是一个基础,需要通过应用场景进行验证。为了验证以上服务控制系统的可用性,设计一个简单的“用户信息管理(Custmos-Manage)”应用服务作为测试用例。采用的“用户信息管理”系统,是在数字化校园管理应用软件中具有典型信息服务操作的小型管理系统,其应用模块都采用目前在业务开发中较常见的网页方式。

4结语

第3篇

中小学生校园伤害事故的发生,情况一般比较复杂。赔偿责任和赔偿标准难以确定,常令有关方面感到棘手。同时大部分遇到此类事故的受害者监护人,不愿诉诸法院解决,而是迁怒于学校。学校在处理事故过程中,往往投入大量精力,正常教学秩序被打乱,以后再组织活动时变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面对几乎不可避免的校园伤害事故,学校应该运用法律武器,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学校对未成年学生的保护职责不同于学生监护人的监护职责,并不是所有的校园伤害事故,学校都要承担责任,校园伤害事故的责任主体不全是学校,只有校方对校园伤害事故的发生确有过错时才承担责任,事故发生当事人都无过错时,可按公平原则由学校适当分担经济损失。

【关键词】责任主体、过错责任、人身伤害、精神损害赔偿

2005年10月14日,四川营山一小学因楼梯湿滑发生拥挤踩踏,造成9名学生受伤,2人重伤;10月16日上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第二中学附属小学学生在下楼参加升国旗时,发生拥挤踩踏事故,造成一名学生死亡,12名学生受伤;10月24日上午,湖南省娄底市第四小学学生在楼梯间拥挤踩踏,10人受伤;10月25日晚,四川巴中市通江县广纳镇中心小学发生严重踩踏事故,8名学生死亡,45人受伤。触目惊心的数字敲响了校园安全警钟。

据《中国教育报》披露,我国中小学生每年非正常死亡人数都在1.6万人以上,平均每天死亡40多人,相当于每天消失一个教学班的孩子,还有更多的学生在学校遭遇各种事故并受到伤害。校园内一旦发生伤害事故,不但学生遭遇不幸,而且还给学生家长带来巨大的创伤,有些事故的发生,会给一个原本圆满的家庭带来终身的痛苦和遗憾,同时学校、教师也成了“唐僧肉”动辄被推上被告席,给学校造成很大压力。因此,经历过这种不幸的学校,在带教学生、组织活动时变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于是,春游没有了,课间活动减少了,体育课也简单得不能再简单。

学生在校发生伤害事故,学校究竟在这些事故或人身伤害案件中应不应该承担责任?应承担多大的责任?为什么要承担责任?学生与学校间的权利义务如何?我国现有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都未做确切具体的规定,有关司法解释也并不详尽。。2002年8月份,教育部颁布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其中规定了学校对未成年学生不承担监护职责,并规定了学生伤害事故发生后学校承担责任及不承担责任的具体情况。但教育部作为行政机关规定谁承担民事责任,谁不承担民事责任是否合适。这个《办法》的出台如重石击水,使本来就已沸沸扬扬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争议更起波澜。我根据所学的法律知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针对校园伤害事故责任主体、归责原则及赔偿范围进行探讨。

一、校园伤害事故的界定及类型

学校伤害事故是指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活动期间,其人身受到侵犯,导致伤、残、死或其他无形损害的事件。它既属于一般人身损害的范畴,又不同于社会上发生的人身损害。学校伤害事故具有自己的特点:一是损害的主体是特定的,受害主体只能是在学校学习、生活的学生,包括公立、私立学校中走读制和寄宿制的学生。二是损害地点是特定的,学生损害的地点必须是在校园内及学校组织校外活动的特定场所。三是损害时间是特定的,学生受损害是发生

第1页

在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期间以及学校组织的活动期间,学生离开学校时的非学习、生活期间除外。据此我认为可将校园伤害事故分为以下四类:

(一)学生彼此之间因为运动、游戏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的伤害;学生违反法律、法规、制度,实施按其年龄和认知能力应当知道具有危险或者可能危及他人的行为导致的伤害;学生的行为具有危险性,学校教师已经告诫、纠正,但学生不听劝阻、拒不改正导致的伤害。这类事故的加害人和受害人均是在校学生。

(二)由于学校未履行有关义务而导致人身伤害事故。学校的校舍、场地、其他公共设施,以及学校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学具、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或者有明显不安全因素的;学校向学生提供的药品、食品、饮用水等不符合国家或者行业有关标准、要求的;学校的安全保卫、消防、设施设备管理等安全管理制度有明显疏漏,或者管理混乱,存在重大隐患,而未及时采取措施的;学校违反有关规定,组织或者安排未成年学生从事不宜未成年人参加的劳动、体育运动或者其他活动的;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者校外活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这类案件导致损害的原因是学校的消极不作为。

(三)由于教师或者其他学校员工、责任心不强或体罚学生等原因导致学生人身伤害事故。包括学校知道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患有不适宜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疾病,但未采取必要措施的;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特定疾病,不宜参加某种教育教学活动,教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但未予以必要的注意的;学生在校期间突发疾病或者受到伤害,教师发现,但未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导致不良后果加重的;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在负有组织、管理未成年学生的职责期间,发现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但未进行必要的管理、告诫或者制止的;对未成年人擅自离校等与学生人身安全直接相关的信息,教师发现或者知道,但未及时告知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导致未成年学生因脱离监护人的保护而发生伤害的。

(四)意外事故导致学生人身伤害。这类事故的特点是导致学生人身伤害的原因并非学校的教师和同学,而是一些意外的事故。

二、校园伤害事故责任主体的认定

分清责任主体是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前提,要分清责任主体,首先要明确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很多学者认为,学校对在校未成年学生负有部分监护责任,因而要承担无过错责任。对此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法定义务说”、“监护转移说”和“委托说”。我认为,学校与学生的关系既不是法定的监护人与被监护人的关系,也不是监护职责的转移关系,更不是委托教育管理关系。监护关系不适用于学校与学生之间没有法律根据,我国《教育法》第二十九条规定了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履行的义务:“(一)遵守法律、法规;(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国家教育教学质量;(三)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四)以适当的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五)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六)依法接受监督。”在这些内容中并没有学校对学生拥有监护权或监护义务的规定。同时,从《教育法》所赋予学生的权利来看,也找不到学校是在校未成年学生监护人的规定。

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监护人的职责主要是被监护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教育和关心被监护人,约束被监护人的行为等。而学校是一个主要以传授文化知识为目的的机构,学校没有条件承担监护人的所有职责。《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七条规定:“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监护职责,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管理的保护工作。”委托教育管理关系是一种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而我国的中小学校绝大多数都是国办教育机构,而且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适龄儿童接受教育是儿童的监护人对国家应尽的法定义务,也就是说学生与学校之间并不是一种自愿的委托教育管理关系,而应当是一种法定的教育管理关系。学校是国家法定的教学场所,它的主要职责就是实施和管理教学活动,在学校进行注册的在校学生必须服从学校的教

第2页

学管理。

学校与学生同属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双方在教育与被教育过程中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受《教育法》调整,学校责任只能依照《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民法通则》的精神承担教育责任、管理责任和保护责任。如果学校在实施教学或管理过程中侵害在校学生合法权益,就当然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否则,不应承担法律责任。对第一种类型的案件,应视具体情况决定学校是否应作为责任主体,而并非一律将学校作为责任主体。这类案件的责任主体首先是加害人的监护人,学校有过错的才可以适当减轻监护人的责任,由学校承担适当的责任。对第二种类型案件学校应作为责任主体承担责任,这在司法实践中基本上没有争议,因为这类案件中学校过错是明显的。对第三种类型的案件,是否可将教师与学校作为共同被告,要求其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实践中有不同的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只将学校作为被告,不应将教师列为共同被告,理由是教师是履行职务行为,责任应完全由学校承担。另一种观点认为只将教师作为被告,原因是伤害是由教师的不当作为或不作为造成的,学校没有过错。还有一种观点是应将教师与学校列为共同被告参加诉讼。我赞同第三种意见,因为此时教师的行为不应视为完全的职务行为,教师的职务授权中并没有可以、体罚学生这一项,教师有过错造成学生伤害是直接侵权人,而校方可视为共同侵权人,其侵权行为表现在对教师的管理不善,我国法律规定二人以上共同侵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所以此类事故的赔偿责任主要由教师承担,学校负有连带责任。我国司法实践中这样的案例比较多,如陕西省鸡西市师范附小学生张某诉被告苗老师及该校人身损害纠纷一案,即是典型一例。对于第四种类型的案件,学校一般不承担责任,因为事故的原因完全是意外,学校可根据公平原则补偿性地承担学生相应的经济损失,而并非承担赔偿责任,故此时学校不作为责任主体。

三、校园伤害事故归责原则的适用

归责原则是损害赔偿法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是损害赔偿理论的核心,也是处理赔偿纠纷的基本准则,所以准确把握归责原则对当事人合理解决赔偿纠纷,对人民法院正确处理赔偿案件,提高司法实务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侵权理论在侵权归责原则时一般使用三种侵权责任原则,即过错责任原则、严格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学校承担事故侵权法律责任必须符合下述四个条件:(1)学校自身的行为有违法性;(2)有在校未成年学生事故伤害事实存在.(3)学校的违法行为与未成年学生人身伤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4)学校主观上有过锗。下面我根据学校的性质以及学校与学生的关系,谈一下校园学生伤害赔偿案件适用的归责原则:

(一)过错责任原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意见》第160条规定“在幼儿园、学校生活、学习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在精神病院治疗的精神病人,受到伤害或者给他人造成损害,单位有过错的,可以责令这些单位适当给予赔偿。”根据此条规定,学校承担人身损害赔偿的民事责任的前提是“单位有过错。”学校有过错才承担赔偿责任,无过错即无责任。过错推定虽然在实质上是过错责任,但究其目的是加强侵害人的责任更好地为受害人提供救济,基于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在司法实践中,校园伤害事故案件中能不能适用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存在分歧,一种意见认为:学校在无行为能力人致人损害或自身受到不法侵害的,可以适用该原则,即是学校在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情况下推定学校有过错,应承担赔偿责任。另一种意见认为:校园伤害案件中不能适用过错推定责任原则。我同意第二种意见,因为学校与学生是一种法定的教育管理关系,如果适用该原则,过错推定责任将会加重学校负担,学校为免责会减少各种有可能形成责任的活动,如春游、做实验等活动,不利于学校实施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事实上已有许多学校已取消了学生集体活动,且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规定,学校在校园伤害案件中也不适用过错责任推定原则。

(二)公平责任原则。公平责任是指当事人双方在对造成损害均无过错的情况下,人民法院根据公平的观念,在考虑当事人的财产状况及其它情况的基础上,由当事人分担责任。我国《民法通则》第130条规定:当事人对造成损害均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

第3页

分担责任。此项规定就是公平原则的重要法律依据,这里所说的“没有过错”是指:第一、不能推定行为人有过错;第二、不能找到有过错的当事人;第三、确定当事人一方或双方的过错显失公平。适用公平原则应严格掌握以下几个问题:(1)公平原则适用的范围是在双方当事人均无过错,并且不属于无过错责任原则所调整的侵权损害赔偿案件,它是过错原则、无过错原则不能适用后才选择的一种归责原则。(2)所谓的“实际情况”是指双方或多方当事人的经济状况即实际负担能力,其他如社会同情因素、责任主体所尽义务的多少等,由法官自由裁量,但分担并不是各打五十大板。(3)判决时应使责任分担公正、合理,切忌法官滥用自由裁量权。(4)对受害人的赔偿应限于直接损失,一般不包括间接损失。

对学校归责时,应适用过错责任原则为主,兼顾公平原则。即只有校方对校园伤害事故的发生确有过错时才承担责任,对事故发生当事人都无过错时,可按公平原则由学校适当分担经济损失。

根据《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学校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职责与学生监护人的监护职责虽有相近的内容,但这两种职责的性质和法律渊源却不相同。建立在亲权基础上的监护权是监护人与被监护人之间的特殊关系,而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教育与被教育的基础之上。因此学校对学生承担的责任是教育、管理和保护,在此类案件中只要学校履行了作为管理者的义务,本身无过错,就不应承担民事责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意见》第160条规定,我国一些地方也颁布实施了“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如上海市人大审议通过了《上海市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明确了认定学校承担责任的原则是过错责任原则为主,兼顾公平原则的归责原则。如果法律上没有规定学校额外的义务,则学校没有确保学生和学校其他成员安全的义务,换言之,法院并不是对每起学生伤害事故都去追究学校的责任,而仅仅追究由于学校的故意或过失而导致学生受伤害的责任。正如一位法学专家所说的那样:学校并非是绝对安全的保险人,不对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所有伤害都负有绝对的责任。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除非学校有过错才承担责任,比如在体育运动或上体育课时,如果教师将器材放置不当,存在危险因素,竞赛选手搭配不当,诱导学生从事其身心未有准备的活动,险象环生场合布置各种不同的体育活动,应认定学校有过错。如果学校和教师采取了必要的防范措施尽到了提示义务,而是由于学生自身过错造成伤害的,学校可以免责或根据学生的过错程度适当免除部分责任。如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学生进行危险的化学实验或者在给学生安全指导过程中,学生未经教师允许的情况下从事实验,受伤害的,应认定学生有过失,学校和教师无过错不承担责任。对在学校发生的意外事件,双方均无过错,学校一般不承担责任,特殊情况下可根据公平原则来确定学校补偿学生相应的经济损失,但也仅限于直接的损失,不应包括间接损失。

四、校园伤害事故赔偿范围的界定

侵权损害赔偿,是指当事人一方因侵权而给对方造成损害时,应当承担补偿对方损失的民事责任。赔偿范围,按照一般的解释,就是依法应当予以赔偿的损失。界定赔偿范围,就是指在受害人所遭受的所有损失中,确定哪些损失应当予以赔偿,而哪些损失不应当予以赔偿。准确界定赔偿范围,既有利于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救济其损害,也保障加害人不负担其侵权行为以外的原因而造成的受害人的损失,从而符合公平等价的民法原则。

确定财产损害赔偿范围,应当以全额赔偿为原则,即财产损害数额的确定,以客观的财产、财产利益所损失的价值为客观标准,损失多少,赔偿多少。实践中存在争议较多的是人身伤害赔偿的范围。

在法律实务上,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司法解释就如何确定人身伤害赔偿范围的问题作了一些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规定了人身伤害的赔偿范围,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规定了精神损害的赔偿问题。根据这些规定的精神,确定损害赔偿范围,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其一,必须符合法律保护合法权益的宗旨。也就是说,应当依据法律规定的意旨确定赔偿范围,超出

第4页

法规意旨的利益损害,则不应予以赔偿;其二,确定损害赔偿必须依据相当因果关系。与侵权行为无相当因果关系的损害,不应计算在损害赔偿范围之内;其三,在必要的时候,应当考虑行为人主观过错的轻重。在确定精神损害赔偿范围的时候,行为人主观过错的轻重,具有重要的影响,是考虑确定赔偿范围的重要依据。

根据人身伤害的内容,人身伤害的赔偿范围应当是:

1、人身伤害的一般赔偿范围。这种赔偿范围,是造成人身伤害一般都要赔偿的项目,无论致伤、致残、致死都要予以赔偿。

(1)医疗费赔偿。医疗费的赔偿应当以医院的诊断证明和医疗费单据为凭。确定医疗费的赔偿项目应当坚持公平合理的原则,既不能使受害人合理的医疗费支出不能得到补偿,也不能让受害人任意扩大支出,不合理的加重侵害人的侵权责任。

(2)受害人误工工资赔偿。赔偿数额的标准,按受害人的平均工资或平均收入的数额计算;赔偿的误工日期,以治疗单位出具的出院通知单和诊断休息证明书为依据。校园伤害事故不会出现这项赔偿。

(3)护理人员误工工资赔偿。对受害人专人护理应当经医院批准,误工补助费以护理人员的实际损失为计算标准,护理人员没有工资收入的,按照当地普通工人的一般收入作为计算标准。赔偿的期限,依受害人应当护理的期限为准,医院有证明的,依其证明;医院无证明的,依法医鉴定确定。

(4)转院治疗的交通费、食宿费补偿。

(5)伙食补助费和营养费补偿。

2、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致人残疾的赔偿。这种赔偿是指人身伤害所致残疾,造成劳动能力丧失所应赔偿的范围。

3、丧葬费等致人死亡的赔偿。

4、间接受害人的抚养损害赔偿。侵害人的侵权行为造成受害人的劳动能力丧失或生命权丧失,对受害人在致残前或生前由法定抚养义务的人,侵害人应当赔偿其抚养费损失。校园伤害事故也不会出现这项赔偿。

5、精神损害赔偿。侵害身体权、健康权给受害人造成精神损害的,或侵害生命权给受害人的近亲属造成精神损害的,应当予以精神损害赔偿。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由法院酌情确定,参考的因素主要有:侵害人的过错程度,受害人受伤害的程度,受害人的生活水平,侵权人的赔偿能力,侵权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等。

校园安全无小事,面对形形的校园安全事故,希望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观念,坚决把学校的安全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始终保持高度的警觉,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让人民放心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曹占武主编《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卓晴君主编《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典型案例大全》,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3、祝铭山主编《学生伤害赔偿纠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第4篇

【关键字】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

引言

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的同时,对人居环境质量亦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把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以人为中心的复合环境。对于我们来说,其理想的环境应该是一个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空间,是一个以人为本,创造宁静、优美的自然生态空间。人们在其中学习和居住有一种归属感、安全感、舒适感,起到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重塑城市自然生态的功能和作用。

近些年,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实施,为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由此也引发了发展高校新校园建设的热潮。本文着重运用生态学原理到校园规划设计的工作中,探索能够适应21世纪生态文明时代要求的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的思想,指导学校走“以人为本”的环境生态化,符合学校建设百年大计的新型生态型校园之路。

第1章

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综述

21世纪是回归自然的世纪,随着城市的进步,现代化交通的发展与城市地域不断扩张,加剧着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如大气、河川污染及热岛效应等不良现象接踵而来,人居环境矛盾突显……。城市渐渐成为了钢筋混凝土的森林,人们渴望绿地、渴望森林、渴望回归自然,城市生态建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校园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同样重视生态建设,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已成为今后校园规划设发展方向。

1.1校园规划设计的特点

校园是育人的环境,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丰富个性的空间,它应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一种个性成长的需要和心灵成长的力量。它应是积极向上、充满知识和趣味的室外大课堂。校园环境应寓教于绿、寓教于乐。它应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

校园规划设计是要给青少年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美丽的环境,使它既有视觉效果,又会使置身于此环境者产生心理联想,它尤如一个无声的课堂。在这大自然的课堂里,一花一草一木都孕育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有着高度的启迪感。它们对青少年的道德、品格、修养无时无刻不在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校园中良好的教育环境、自然环境,能满足他们生理及心理上的要求,从而使学生心地平和、情感端正、使其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根据校园的具体情况将其划分成不同功能区,并发挥各自的作用,为师生服务。

1.2生态型校园特点

通过道路、建筑物、植物的合理规划布局,营造出生态环境优越的绿色网络体系,更适合师生的工作与学习。

生态型校园应具备以下的特点:

校园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

校园道路系统完善,便捷,步行空间与非步行空间关系处理得当;

建筑物尽量选用新型环保、节能无公害材料;

校园内部绿化自成网络系统,具备自我调节、发展、循环的功能;

绿化植物丰富多彩,力求做到四季有花,四季常青,达到以点带面的绿化效果。同时多采用对人体有益的植物,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生活服务娱乐设施齐全,方便师生购物与休闲;

整个校园具备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

校园采取先进技术和严格、科学的管理方法,对校园内的空气、噪声污染、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等进行监控,污水、垃圾等有害物质的收集与处理符合国标。使校园内形成一个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学习、生活环境。

1.3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的基础与条件

校区基地环境、土壤、气象、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

第2章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的内容

2.1规划设计的思想

通过环境景观布局,美化校园,装饰建筑,创造一个以静为主,具保健功能、净化空气功能,建筑似自然生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艺术式校园,适合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景观场所。

2.2规划设计的原则

(1)体现园林景观与生态保健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利用具有生态保健功能的植物来提高环境质量,杀菌和净化空气,以利师生身心健康。

(2)体现生态环境艺术式学校的原则

在布局上增设建筑和园林小品,强化校园的园林氛围;在绿化上以常绿树为主基调,适当穿插四季花卉,力求树木高低错落有致、疏密有序,形成优良的植物总体和局部效果,真正达到绿化、美化、净化、亮化、香化和静化,从而产生一种安静优雅的绿化格调。

(3)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以生态理论作指导,尽可能进行乔灌草复式绿化,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量,以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其可持续发展。

(4)以人为本的原则

生态景观规划上要考虑以人为本,体现个性化,这要求:A空间的组织与划分应依据不同层次需要,组织不同活动空间;B为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渴望,各种空间中的设施设置、材料质感的应用,景观的创造应充分考虑人们钟情于自然的心理需求;C关注人的审美习惯,以园林山水布置景观,并赋予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感情;D绿化植物配置应选择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保健植物,各种能消除疲劳的芳香植物。比如,园路的设计走向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出入方便,大乔木的位置要考虑到是否影响师生日常生活的采光、通风及安全问题。

(5)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的原则

做好平面绿化和景观并进行垂直绿化和布景,同时在一些建筑天台布置空中花园,组成一些立体图案,形成立体景观。

第3章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的实践

3.1概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林校区是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地总面积约80公顷。东临邰城路,南接陕西省饲料厂,北靠渭汇渠,西面为大片的绿地。整个规划地被城市主干道划分为三部分。

3.2规划的指导思想

运用生态学原理,力图在有限的环境空间中解决功能与形式美的矛盾,通过规划设计改善生态条件,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营造宜人的校园生存环境。

3.3布局手法

规划布局手法是条带加组团的布局方式。

道路交通

设东北两主入口,并有60M的景观道通入校园;连接两次入口的自然环路为车行道(14M),引导车流;教学实验区道路采用规则式棋盘式布局(7M);学生生活区道路自成体系,各组团均有或纵或横主路(20M)引向自然式环路;体育运动区道路将各场地整齐分割成各功能小区,相互联接,并有道路引向主环路。

建筑楼群

教学实验楼建筑群成条带状布置,为东西走向;宿舍楼为组团式布局。

3.4布局结构

总体布局可用“一心三带四区”来概括。

一心:为核心生态区。其内绿地连片布置,形成整个校区的中心绿岛,并与其它各功能区的条带状、环状、团片状绿地共同组成纵横交错的校园绿色网络系统。它由树木园、植物园、苗圃三部分组成。树木园、植物园内树种繁多,内置花架、铺装步道、坐凳;苗圃内设一大型温室。此区不仅满足了师生的教学科研需要,而且方便学生课余休息和晨读。

三带:全院三条主干道构成一横一纵一斜三带。一横一纵为东、北主入口各宽60m的景观带,其两侧配置高大乔木,构成林荫道,中间为宽20m的绿地,两景观带交汇处为一圆形广场,其内设置有升旗台、雕塑以及一圆形礼堂,产生对景的效果。此种设计使入院者视野开阔,心情不受压抑,并且高大乔木与绿地的规则式条带状布局充分体现了高等学府的严谨、有序、端庄、优雅的高品位、高质量。斜向景观带采用节点呼应手法,大学生活动中心、礼堂、信息交流中心分别位于其起点、中点和端点处,遥相呼应。大学生活动中心有建筑组合成麦克风型,内设影剧院、咖啡厅等活动场所,意寓此为大学生文化传播地,提高了学生文化生活质量。在信息交流中心旁边,为园林园艺和校园特色(植物标本馆、昆虫博物馆、校史馆等)两大展示大厅,供人参观欣赏并可由此加深对本校的了解。斜向景观带为步行道,植物配置采用渐变式,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使校园景色具有较高的园林艺术水平。

四区:按用地功能不同将其划分为四个区,分别为:

教学区

由条带状的公共实验区、公共教学区、各院系楼群和图书信息中心组成。其中以教学楼、办公楼为主体,并配置雪松和彩色植物图案。植物配置丰富,装饰性较强,其目的在于为全校师生教学和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体育活动区

分为对内对外两部分。对内使用的体育活动区位于校园西面,连片集中布局,通过其间道路分隔成不同的功能小区。以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等各类运动场为主体,适当配置耐践踏的草坪、生命力强的植物,供活动后短暂休息。对外使用的体育活动区,位于规划地的东北角,由于此地濒临城市主干道,交通方便而设在此处。

学生生活区

采用组团式布局,各个组团镶嵌于大片绿地之间,通过道路、公共绿地,运用艺术手法将其内的建筑和大大小小的空地有机的组合,达到和谐的境界。从建筑的通风、采光、用材,植物的遮荫、减噪等方面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生态型设计规划理念。组团内又分别包括商业服务中心、食堂、浴室和休息运动广场,以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教师生活区

第5篇

1计算机网络管理

1.1计算机网络管理概述。计算机网络管理是对网络进行硬件和软件方面的组合管理。硬件方面主要是对网络设备(路由器、交换机、网关、防火墙)、服务器、网络存储、用户终端等进行参数配置、运行监测、故障等方面的管理。软件管理方面包括应用程序、用户账号、网络地址分配、网络文件读写访问权限等。通过软、硬件组合管理系统来管理网络,保障网络正常运行。

1.2计算机网络管理的功能。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定义了5个网络管理功能域:配置管理、故障管理、性能管理、安全管理和计费管理。计算机网络管理功能的划分针对OSI环境,目前已经广泛地被标准和非标准的网络管理系统所接受。

1.3网络管理技术中存在的问题。随着校园网络的不断发展,校园计算机规模越来越大,计算机网络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比如在机房管理时,有的上机学生需要上网,有的课程不能上网。为了保证计算机网络具备良好的使用性,满足教学需求,确保向教室和学生提供满意的网络环境,必须使用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对计算机网络进行有效的管理。但是校园网络管理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1.3.1网络管理体系结构不完善。计算机网络管理体系结构不够完善是影响网络管理的最主要的原因。网络管理模式单一,网络统计数据出现漏洞,都不利于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的操作。网络管理缺乏集中性会对计算机操作系统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不断加强网络管理体系结构建设,才能增强网络管理的执行力。

1.3.2网络管理技术配置落后。现代网络管理不断变化、不断发展,落后的网络应用设备必然会遭到淘汰。计算机网络管理的核心应用环节就是网络配置管理,在拥有先进设备的前提下,才能建立更完备的信息资源数据库。

1.3.3网络管理的检修技术落后。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网络故障,而相关的网络故障检修软件功能也不完善,不能有效解决出现的问题,影响了网络的正常运行,制约了网络的效能。

1.4网络管理发展的前景

1.4.1实现网络管理平台化。通过网络管理平台能够为学校建立完善的数据库资源,形成有价值的数据管理模型,提高网络的综合管理能力。

1.4.2实现多种网络技术综合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将会出现新的发展趋势,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将会融合在一起,从而全方位地传递信息,提高网络的效率性。

1.4.3实现网络管理自动化。网络管理自动化可实现拓扑发现、告警管理等常规网管功能,还能进行配置管理、VLAN管理、VPN管理、无线管理等众多扩展功能,用户可以通过图形化界面,很方便地对网络进行全面、准确而深层次的管理和维护。比如路由器自动报警功能,当路由器的CPU资源使用率达到指定的标准后,系统会以消息或者邮件等形式向网络管理者报警。

2计算机网络安全存在的隐患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计算机网络安全”定义为:“为数据处理系统建立和采取的技术和管理的安全保护,保护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不因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受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目前,在校园网络中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2.1存储设备产生的隐患计算机存储设备存储着大量的数据。用户在操作数据,进行读、写、存储的过程中,数据信息容易受到不法行为的威胁。信息泄露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U盘、光盘等外存储介质很容易被复制。二是数据存储设备在接入互联网时,信息被木马、病毒等窃取或毁灭。三是计算机出故障时,存储设备不经保护而进行维修,造成泄密。四是存储设备失窃,会造成大量的信息泄露。

2.2网络产生的隐患在网络中,计算机中的数据有些是共享的(包括windows系统默认的网络共享),这些存在网络中的数据,就有信息泄露的风险。一是当计算机联网后,使得数据很容易暴露在网络系统中,这就使计算机泄密的范围大大增加。例如接入互联网,数据就有可能被远程访问而导致泄密。二是黑客利用操作系统存在的漏洞或应用软件存在的漏洞进行网络攻击,破坏数据或者泄露数据信息。三是黑客在Internet上利用特洛伊木马技术找寻“肉鸡”,植入木马病毒后,对其进行控制或窃取信息。

2.3管理不严谨产生的隐患一是违反信息操作规程,疏于管理,造成数据丢失。二是信息丢失。未经授权的人员进行操作,窃取信息。三是数据损毁。信息数据大多集中存储,保存在服务器磁盘或磁盘阵列等设备中,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就可能使全部数据丢失或者损毁。

3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的几点建议

所谓计算机网络安全主要包括物理安全和逻辑安全。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来确保网络的安全和稳定。3.1利用防火墙进行安全隔离与保护最基本的安全方法是使用防火墙。目的是要在内部LAN与外部WAN两个网络之间建立一个安全隔离,从而保护内部网络(Intranet)免受外部网络(Internet)非法用户的侵入。

3.2增强用户信息安全意识

3.2.1用户系统访问应设置安全密码:要求计算机用户设置账户名和密码;建议使用大小写字母、字符加数字的组合密码,增加安全强度;还要经常更换密码,减短密码使用的时间周期。

3.2.2日常病毒防护:定期更新杀毒软件,定期检查并扫描系统。

3.2.3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定期对电脑进行清理。个人用户要养成定期对电脑体检,定期进行病毒扫描的习惯,从而保护个人电脑安全,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3.2.4可移动介质管理:减少或者禁止使用可移动介质,以避免恶意程序进入网络。

3.2.5数据备份:重要数据定期备份,数据库文件自动定时备份,数据容灾备份,双机热备,服务器系统具备便利的存储快照管理系统等。

3.3加强对计算机系统的常规化管理

对计算机系统的常规化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3.1业务系统的维护。在校园网络系统中,往往运行着许多业务管理系统,如教学管理、学工管理、招生就业管理、资产管理、OA系统等。业务系统是通过程序的运行而工作的,如果发生软件故障或者业务流程发生变化,就需要对应用程序进行维护。

3.3.2及时安装系统漏洞补丁。为了解决计算机系统的漏洞问题,系统开发商会及时更新系统补丁,保护系统的安全。系统漏洞是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计算机系统漏洞包括软件漏洞、硬件漏洞以及应用程序漏洞三个方面。计算机用户应及时安装补丁对系统漏洞进行修补。

3.3.3加强硬件设备的维护。主要包括对网络设备(路由器、交换机)、服务器、存储、计算机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为方便设备维护工作,应定期对硬件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工作,并建立设备故障记录表和设备检修记录表。

3.3.4建立维护文档。在对设备、系统等进行维护后,及时建立维护文档,记录故障原因、时间、维护方法和维护结果等情况,以便为以后的维护工作提供参考和查询依据。

4结语

第6篇

1.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该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排列。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社交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该理论同样适用于高职院校的员工。

①生理需求。

首先在学校工作每个人要解决衣食住行这些最基本的需求,学校为每一位教职员工提供可口的饭菜,便利的交通工具,良好的办公环境这些都是最基本的需求。

②安全需求。

主要是指学校能够保障教职员工人身安全不受侵犯,包括防止被盗、危险的预防、职业有保障、有各种保险和退休金能够保证员工现在的生活和退休后的生活等。

③社交需求。

社交需求同样适用于高职院校的员工是指每个人对社会交往的需要,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每个人都和他人有一定的联系,而不是孤立的个体,所以人们都需要进行交流与沟通,这些活动就构成了社交,当员工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一种对社交的渴望,当社交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对员工产生很好的激励作用。社交如果失败,也就是我们通常看到的人际关系紧张的情况,可能会影响员工的精神状态,后果是影响工作,因此良好的社交环境也是管理者需要重视的方面

④尊重需求。

人们对尊重需求包括自尊和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尊重需求是人类更高层次的需求,当人们得到了尊重,就会更加满足和感到幸福,对生活充满向往。高职员工对尊重的需求主要是领导和同事对自己的尊重,学生对老师的尊重。

⑤自我实现的需求。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我们看到自我实现需求处于金字塔的顶端,可见自我实现需求对于一位员工来说是最重要的,可以说是每个人一生的奋斗目标。如果自我实现需求得到满足,一个人的生存状态就达到了他人生的顶端,可以赋予他前所未有的力量,这是一种最和谐的状态。所以学校管理者要重视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尽可能地为员工提供较多的发展机会和较大的发展空间来满足员工实现人生理想并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才能。

1.2奥尔德佛的ERG理论

奥尔德弗把人的需要归为以下三类:

①生存需要。

指的是全部的生理需要和物质需要。如吃、住、睡等。组织中的报酬,对工作环境和条件的基本要求等。高职员工同样需要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合适的薪酬来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

②相互关系需要。

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联系的需要。高职员工也有社交的需要,学校员工与领导之间的关系,员工之间的关系都很重要。

③成长需要。

主要指一个人的内在需求。每个人都想得到发展和提高,不仅想要有所作为,而且还要发挥个人潜能从而取得一定的成就,同时还要开发自己的新能力。高职员工更需要满足自己的发展需要,在学校中成长,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

1.3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又叫激励保健理论,是美国行为科学家赫茨伯格所提出的。这个理论是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通过对美国匹兹堡地区二百名工程师和会计师进行调查访问后得出的结论,调查中他发现,激励因素就是与员工工作内容紧密相关的所有因素,如果能够改变这些因素就会使职工对工作满意。保健因素就是指员工的工作环境,这类因素如果长期没有得到改善,引起的后果就是员工对工作的不满。双因素理论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归纳为员工感到满意的就是激励因素,员工感到不满的就是保健因素。在高职院校员工激励机制研究中我们可以运用这一理论找到使员工满意的激励因素和员工感到不满意的保健因素,从而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例如可以激励员工的因素包括工作上成就感,工作得到领导认可,个人成长和晋升的机会提供;管理者还可以从工作环境和条件、薪金、职务、地位、单位政策与行政管理这些外在因素也属于保健因素方面去探究如果达到高效管理的途径。

2过程型激励理论

2.1佛隆的期望理论

该理论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佛隆所提出。佛隆认为每个人都想满足自己的某些需要和实现目标,目标没有实现前,表现出一种期望的情绪。此时的这个目标反作用于人,表现出对人的动机是一种激发,这个激发力量的大小就取决于效价和期望值的乘积。佛隆的期望理论如果运用到实际中可以获得这样的经验,对员工的管理过程中,如果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就可以为员工设置一个富有吸引力的目标,同时为员工创造一定的条件使员工通过努力最后能够比较满意地完成目标。

2.2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于1965年提出。他认为员工将自己的所得与别人进行比较,感到自己的投入与回报不如别人时,就会心理失衡,产生消极的情绪;如果报酬公平,员工就会获得满足,从而被激励。如下述公式所示,报酬是否公平员工不仅要看绝对值,还要与他人进行比较和社会比较,报酬的高低都会引起员工心理上的情绪,当员工感到自身所得报酬与付出相同时,心理上就处于平衡状态。当员工的报酬与付出小于他人的报酬与付出时,就会感觉报酬过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员工可能会减少自己的付出,从而使生产率降低。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同样适用于高职员工,当员工得到的报酬比实际付出低时,员工就产生不公平的感觉,从而降低工作积极性,当高职员工得到的报酬与实际付出相符合,员工的心理上就有一种满足感,从而积极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2.3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洛克提出了目标设置理论。他提出目标自身有激励功能,有目标比目标不清更能集中人的注意力;有明确的目标比只有空泛的目标更能激发人的工作动力。一个人如果定好了目标,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同时将自己取得的成绩与设定的目标进行对照,随时调整方向,最终实现目标。洛克认为设置合理的目标能够很好的激励员工。在高职员工中给员工设置一些合理的、难度适中又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如对员工的考核中设定量化考核目标时,要有明确的目标,设立的目标通过员工付出一定的努力就可以完成,不要太简单也不要过于难,这样就能促进员工为目标而奋斗,积极完成教学任务、科研任务和实践任务。

3强化型激励理论

该理论由斯金纳提出,他将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他认为: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结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不断地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在学校中当学校给予教师的课酬提高时教师们就会选择多代课以提高工资,这种方式就是一种正强化。反之如果课酬过低而科研经费较高,教师会减少课时数去集中精力搞科研,较低的课酬成为一种负强化。

4综合型激励理论

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式把一个人得到的报酬分为外在和内在报酬。外在报酬有薪资、地位、工作环境等,这一报酬满足了员工最基本的需要。内在报酬是员工给予自己的报酬,如员工对自我能力的肯定等等。它满足了员工高层次的需要,而且与工作努力的程度是直接相关的。根据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式来看,高职员工属于知识型员工,对高职员工的激励要采取多种激励方式,根据员工的特点,将各种激励选择后进行组合,这样能够更加有效地激励员工。

5结语

第7篇

1.职业的发展要深入课程知识,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职业的发展要深入课本知识,有助于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每个国家都在努力发展本国经济,为提高本国劳动人员的综合素质,顺应社会经济的发。我国现在经济发展比较重要时期,中国被称为发展制造业的国家,产品的质量与服务的标准要接近国际制定的标准。因此,当代社会需求的专业技能人才不断的增加,如果只依靠学历证书或者是职业证书,因此培养人才是难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所以要根据教学的专业课程和职证制度的标准,两者相互结合未能顺应社会经济发展。

2.职业的发展要深入课程知识,有助于提高综合素质

职业的发展要深入课程知识,是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是劳动制度的具体需求。经济的发展要求要求素质高、服务态度好、管理能力好的劳动人员,但是针对我国整体劳动人员的素质还需要有待加强。主要是劳动人员的文化知水平低,素质方面也比较低,其次是技术工作人员备后的力量资源不够庞大,没有完善的培训机构。企业培训劳动人员主要以培训岗位为主,而对技术方面的培训、继续教育或者一些比较复杂的技术培训所占的比例比较低。一般情况下,企业只能解决企业当前的生产需求,备后没有庞大的力量之。

3.构建完善的教学制度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经济体制不断得到的改革。经济结构的调整与教育的发展逐渐深入研究,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困难,根据这几年来,招生的数量逐渐的减少,而职业机构招生的人数也猛烈下降;招生困难的同时,生源质量也不断的减少,不能满足于社会发展需求。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第一,准入制度推行的不够全面,没有按标准制度实行,大部分的打工者进行城市之后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这些就是证明的依据;第二,学历文化水平因素的影响,对很多家长、学生、社会没有注重职业教育的培养,职业教育可以培养专业的人才,但也存在有和社会脱节的这种状况。职校的学生就业率比较低;只有把学历证书和职业证书两者相互结合,不仅可以有效的促进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而且还能有效的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赢得社会信任和认同。

二、物流教学和职业证书相互结合的有效措施

1.设定及证书目录

设定及职业证书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有一个更明确的目标。要实行以就业作为发展方向,以具备的能力作为发展资本,以掌握的专业技能作为发展基础,理论教学要结合实践培训和职业证书,把它作为就业指导方向。因此物流管理对人才的培养措施需要重新整顿,把培养方向分成仓储管理、第三方的物流管理、巷口物流把它分成三个发展方向。对不一样的发展方向,根据实际状况,设置及证书目录。目录主要包括有学生毕业期间取得相应的证书、每年制定考试的时间教材的配套、每个学期安排考试的情况、考试鉴定需要的费用,让新生步入学校期间,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来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2.更新教学内容,顺应现代的教学发展需求

学历教育和职业证书教育要相互结合,培养专业的人才,为符合国家需要职业人员的需求。进入21世纪以来,知识的多样化和丰富化,教师的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要赶上社会教学的发展的需求。很多教师更换自己的职业,所以需要不断的加强培养职业者的文化素质,更换教师队伍教学内容,这是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教师需要进行继续教育或加强职业培训,以及对自己的专业素质需要不断的加强提高。不仅要熟悉掌握教学的新内容、方法、技术,而且还要符合现代的教育模式;教师要积极应用现代的知识内容,禁止应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可以通过实践教学的形式。

三、结束语

第8篇

1.1我国高校教务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1.1.1丰富的知识

教务管理人员不光要具备专业的管理知识,同时还应具有丰富广泛的各学科知识。总之,知识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1.1.2严谨的工作态度

作为教务管理人员,总有大量繁琐的工作去做,因此,教务管理人员应端正态度,在工作中认真谨慎的做好各项工作,只有这样才会在工作中取得成绩。

1.1.3优秀的服务意识。

教务管理人员其实也是校园里的服务人员,做工作要考虑到校内的师生,多从教师和学生角度考虑,真心地为师生做服务。另外,在工作过程中办事要迅捷,属于自己工作职责的事情不推脱,不属于自己工作职责或超过了自己职责权限的要给师生指明方向。努力为在校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

1.1.4积极开拓创新。

教务管理作为学校的管理部门,不能一成不变、墨守陈规地去工作,必须积极地开拓创新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做到既能继承优良传统还能适应当前形势勇于探索。五是清正廉洁。教务管理人员作为学校管理职能部门的一线人员,总在为校内师生办各种繁琐的事情,比如领导的签字、学校各部门的盖章等,这就要求教务管理人员要为师生做好服务,不能,贪赃枉法,要树立自身清正廉洁的形象,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道德水平,赢得师生、同事的尊重。

1.2我国高校教务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工作能力

高校教务管理工作者工作能力的提升是确保高校教务管理工作得以提升的保障,在高校管理工作中,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应当具备的工作能力包括以下几点:

1.2.1执行政策的能力。

每年教育部门都会有各种政策下达到各高校,学校内也有自己的政策,这些政策每年都在进行相应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务管理人员要有很强的政策执行能力,同时也不能犯教条主义的错误,要把政策、实际情况有机地结合,灵活地处理。

1.2.2组织协调沟通的能力。

教务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大多都会涉及到教师、学生及校内其他部门,这就要求教务管理人员要具备组织协调、交流沟通的能力,使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下去。

1.2.3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是教务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在写公文报告、工作总结时需要教务人员的写作能力,同时在汇报、请示、通知时又需要他们具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两者是一个优秀的教务管理人员外在形象的体现,有了这能力会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有助于自己工作的开展。

1.2.4是继续学习的能力

自古就有谚语“活到老,学到老”,教务管理人员更应该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工作能力。高校教务管理人员要充分利用闲暇时间不断给自己补充新的知识,这样才会提高管理的效果、适应社会的发展。

2.提高高校教务管理人员素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与途径

在我国高校教务管理工作队伍培养过程中,可以发现当前高校教务管理工作队伍在素质提升方面仍旧存在一些需要关注与强调的问题。

2.1教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教务管理人员的来源并不是来自统一的专业的相关岗位,有本专科的留校生、有转岗而来的等等,即便是本专科的留校生也不一定是从教育或管理专业毕业的,因此教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同时,高校很少给他们提供专业的培训和外出交流的机会,致使教务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的专业技能,难以满足现代化的教学管理。

2.2教学管理机制不健全

教务处作为学校的管理机构,其工作繁重、压力大,教务管理人员很容易产生消极的工作情绪,怠工误工的情况也会发生。领导忽视对教务管理人员的鼓励、培养,而且教务管理人员的工资低、晋升难也是一个普遍现象,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了教务管理队伍的稳定,人员极易流失。另外,学校对教务管理人员没有明确的培训、晋升、考核制度,致使教务管理人员缺乏上进心。

2.3对教务管理工作认识不足

教务处作为学校的核心管理机构,其管理人员的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不只是给学生安排课程、考试、统计成绩这些简单的工作。大多数的管理者忽略了教务管理的真正意义,只是做一些传统型的管理工作,缺乏积极思考主动工作的思想。

3.提高高校教务管理人员素质的途径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只有不断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为我国输送人才做好准备。所以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素质的途径如下:

3.1引导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强化自身终身学习意识

教务管理人员只有坚持学习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作为一名管理人员必须要熟识管理知识、国家教育的方针政策、本校的政策制度,同时还要熟悉和掌握教务管理的方法和技巧,让自己的工作和学校的中心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使自己成为管理的行家。

3.2引导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强化自身服务意识

教务管理人员要把服务教学、服务教师、服务师生放在心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工作要有计划,主动为他人服务,而不是当别人有了需求再去服务,总之要想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3.3引导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强化自身合作意识

教务管理工作是统一的一体,与学校的其他工作紧密相连,如果管理人员不去积极和学校其他部门合作,就会导致工作质量差、效率低。因此,只有互相合作、相互支持、默契配合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务管理工作。

3.4引导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强化自身创新能力

教务管理的优良传统需要继承,但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还需不断开拓创新以适应管理的需要。而且教务管理不仅是事务性工作,还是一门需要研究的学科,对已经不能适用现在教学的管理方法及模式,要勇于改进和调整。

3.5引导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强化自身换位思考的意识

教务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一定要学会换位思考,耐心解决师生和同事的问题,在贯彻学校规章制度的时候多从师生角度考虑,争取找到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法。当教务管理人员设身处地地为师生考虑了,就会大大提高在师生心目中的印象,有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和实施。

4.总结

第9篇

1.1课程体系不合理,实验室建设落后

文献中通过调查统计工程管理专业在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方面对管理类课程设置较多。尽管工程管理专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所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广,但它的工程技术基础是无法取代的,民办本科院校在培养工程管理人才时必须注重工程技术方面的教育,加强技术平台课程的教学力量。此外,许多民办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在实验室方面缺口很大,偏重于理论教学,实验室投入力度欠缺,设备陈旧,信息化程度不高,实验室利用率低。

1.2师资力量薄弱

民办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师资薄弱,一方面,我国工程管理专业教育起步较晚,部分高校专业教师都是从土木工程、建筑施工、土地资源、经济管理等转行而来,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从非教师队伍转过来的。另一方面工程管理专业老师年轻化现象十分突出,且职称与学历偏低,多数教师是从学校走向学校,实践经验不足。

1.3实践不足

我国民办高校培养工程管理人才实践不足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校内课程设计或实习中教师随意压缩实践时间或集中课程突击完成,缺乏对实践教学的总体设计和质量控制,缺乏对设计性、研究性实验的重视和指导,使实践学习环节多数流于形式,学生很难从中学到真正有用和实际的东西。另一方面,校外实习实践难度大,成本高。由于实践教学经费不足和企业不愿接收实习学生等问题,许多实习已经失去其原本的实际意义,只是走马观花,甚至放任自流,完全达不到实习的目的,只注重于最终的实习报告,学生最终收获不大。目前,我国民办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突出。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重精深,轻综合,缺乏有行业经验的师资,人才与行业需求不匹配,难以适应工程建筑行业对工程师的要求。因此,民办本科院校在培养工程管理人才时应注意改革,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

2改革措施

2.1合理设置课程体系,以实施执业资质认证制度为导向

实施执业资质认证制度需要有一定专业基础和实践技能的专业人才,将执业资格考试的内容要求有选择地引入课程设置中,使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使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达到参加执业资格考试的理论水平。工程管理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应以实施执业资格制度的需要为导向,避免专业教育与人才需求之间缺乏连贯衔接的问题,做到教育资源的高度整合和高效利用、人才培养的时效性和针对性相互统一。最终以执业资质认证制度来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用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来推动执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发展。

2.2加强师资建设,培养“双师型”师资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前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中一项迫切的任务。所谓“双师型”师资是指既要具有教师资格,能够从事教学工作,又具有某一专业技能或实践能力的复合知识型师资。一方面,可以聘请有实践经验和一定理论水平的社会工程项目管理人员进行实践性学习的指导和教学,并对成功的工程管理项目进行案例分析和模拟演练,加深理解,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年轻教师的学历水平和职称结构,并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培训机会,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年轻教师的工作实践能力。此外,可以鼓励年轻教师争取横向科研课题,以此来提高其为企业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毕业实习的机会,广泛的接触工程,提高工程意识。

2.3建设特色实验室

各民办高校可以通过建立特色实验室来展现专业竞争力和特色,而实验室的建设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资源和条件。依托本校相关的强势专业,建设特色鲜明、针对性强的实验室,并配备相应的计算机仿真模拟软件,利用现代信息资源,积极开展计算机模拟与仿真教学。此外,以特色实验室为依托,各民办本科院校应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竞赛,在竞赛中不断成长。

2.4重视实践,校企合作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和水平,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民办本科院校应与项目管理公司、建设公司或工程咨询公司等合作,这些公司是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主要就要单位,学生可以参与其承揽的相应生产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同时,可以依托企业先进的实验环境、设备和技术等各种产学研平台,利用企业的创新氛围和经验丰富的科技人员和工程师做好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内容设置。在学校和社会这两种教育环境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将得到较大的提高。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