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生成教育论文

时间:2023-03-22 17:33:35

导语:在生成教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生成教育论文

第1篇

(一)第一学年:规则教育和意识养成阶段

作为新生,学生有诸多的不适应。各院校应以入学教育和适应教育为中心。在这一阶段,军训是一个很特殊的阶段,及早引进养成教育理念,与军训活动相结合,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中华女子学院在此阶段将学生手册的学习贯彻到军训过程中,突出规则意识的培养。在低年级通过开展专业教师“专业知识讲座”、高年级“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规划和指导大学学习生活。这一阶段,通过一系列制度的制定和宣传教育,引导学生认同学校的规则,逐渐适应大学阶段的生活。

(二)第二学年:能力提升和养成教育强化阶段

经过第一学年知识、经验的积累,学生群体有了不同层次的需求,为此,要结合学生的差异性需求,开展不同的活动,推动学生能力的提升,强化养成教育。针对不同的群体需求,开展学业辅导,党课,先锋骨干培训班,心理辅导等活动,吸引大家参加,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思想、心理、行为等多方面熏陶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中华女子学院高职学院从2013年开始成立了积极分子读书会,要求大家每两周开展一次活动,既有政治学习,又有专业学习;既有理论学习,又有社会实践,促进学生实现政治与学业两种进步,深受学生欢迎。此阶段要突出榜样的力量,强化制度的刚性,奖罚分明,树立典型,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管理者要以身示范,严格遵守和贯彻此前制定的规章制度。

(三)第三学年:实习就业与养成教育深化阶段

要结合学生实习与就业的需求,宣传国家的就业政策,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求职择业心理,指导学生如何制作简历、教给学生求职面试的技能技巧,督促学生有针对性地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开展模拟招聘,为同学就业作充足的准备;安排实习带队老师,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和合作,尽量消除同学们因找工作压力过大所带来的心理问题;做好学生毕业离校教育等。此阶段要突出学生实习就业的需求,通过宣传教育,把学生的品质、能力、习惯与就业可能性挂钩,引导学生加深对养成教育的认识,深化养成教育成果。

二、注重设计养成教育的载体及处理好学生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一)以引导为主强制为辅重视养成教育载体设计

精心设计学生习惯养成的载体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养成教育涉及“知、情、意、行”四个方面,这是一个人成长的所有方面。在认知方面,要以课堂为载体,全体教师参与,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科学方法的灌输,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升对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在情感方面,要以心理辅导、讲座宣传、社会交往等为契机,充分发挥班主任、辅导员的作用,使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习惯、情感取向;在意志培养方面,以党课、团课为主要平台,充分发挥信仰教育对意志养成的先导作用,培养学生敢于担当、任劳任怨、勤奋努力的意志品质;行为方面,制定行为规范,树立典型,奖罚分明,并强化自主行为。

(二)兼顾学生共性和个性推动学生健康发展

养成教育重在规则意识的培养和行为习惯的强化,因此对共性的要求多一些。但是,现在也是个性化的时代。因此,要处理好共性培养和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既要有组织纪律性,维护和谐稳定,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开展生动活泼、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让学生充分释放自我,展示个性。不仅达到学生守序的效果,而且又不要泯灭他们的天性,确保学生健康发展。

三、推动全员育人并构建养成教育的检查、监督、考核、激励机制

(一)以教育工作管理者为主推动全员育人

养成教育涉及学生发展的全部,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来说,要求个人、家庭、社会、学校紧密配合,专业教师、家长、教育工作管理者以及学生本人全面携手,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学生的环境适应、专业学习、政治进步、人际交往、恋爱求职和人格发展等多方面的困惑,需要各方面力量的配合,引导学生者、监督者,规则教育的好坏,熏陶教育的效果,纠偏教育的强化,都离不开他们。所以,对于辅导员、班主任等教育工作管理者,要强化她们的责任意识,规范管理手段,加强技能培训,确保养成教育的执行效果。但是同时,也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实行全员育人,专业教师、家长等也要参与其中。

(二)构建养成教育的配套机制

一个人的成长更需要一套系统严格的检查、监督、考核、激励机制。制定评价制度对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起着重要的导向和监督作用。中华女子学院高职学院在对学生进行了养成教育宣传之后,对学生实行量化管理,学生日常的行为表现与对学生的评价、班级小组、班集体评价挂钩,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养成教育中,注意发挥榜样的作用,学院每学期都有榜样明星评选(“学习之星”、“体育之星”、“健康之星”等)。通过奖励优秀个人、集体,激励后进,使每个学生在各方面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以规则教育为主结合熏陶教育与纠偏教育来搭建养成教育自我成长平台

(一)突出规则教育实现三种教育完美结合

要从立规矩开始,从实处、细处抓行为习惯的养成,通过反复的外部刺激、自身实践和严厉的督查使守规矩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立规矩要从入学抓起,新生报到时即可将汇集各种制度、纪律、规定的《养成教育手册》发给学生,让其了解大学生活,明确学校的规章制度。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营造氛围的重要性,使学生时刻受到“好制度”的熏陶,受到“好模范”的感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高职学生存在的特殊性及不良行为主要是与其生活行为方式和不合理的思想意识有关,因此,纠偏教育,作为养成教育工作的保障性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出现的不良行为要及时批评警示,甚至是处分,提醒学生们自由散漫、随心所欲的行为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二)推动学生自我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因此推动学生自我管理是主线。在养成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不断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要不断强化,学生自我发展的平台要不断挖掘。鼓励学生以宿舍、班级、年级、专业等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组织为平台,积极搭建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展示、分享、交流、提升的平台,形成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良好氛围,在思想和行动上提升自我。

第2篇

[关键词]后现念;生成教育;教育研究;人的文化生成

长期以来,教育“外铄论”与“内发论”的争论延绵不断。新形势下,随着后现念对人性的张扬,一系列蕴含着“生成”理念的教育问题,如课程与教学生成、知识发生、态度养成、价值观形成等,伴随改革再次受到关注。社会变迁和教育改革的现实,呼唤着对于“生成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一、生成教育的缘起:背景与意义

生成教育的提出,基于现代教育的局限与困境。众所周知,随着人类社会、人类生活朝着制度化和科层化的方向发展,现代教育因其现实功利性而陷入现实性与理想性、实践性与理论性等诸多矛盾之中,这使得教育本身日益发生异化,而愈来愈成为生活于其中的作为主体的人的不可承受之重。这一点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很多时候,学校教育忽视人特别是受教育者作为人的存在,教育内容远离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教育活动在既定的、划一的和认知主义的轨道上循环重复,学校生活愈益呈现出阻抑智慧、束缚个性和消蚀朴素性灵的病态,学习生活不仅不能令学习者赏心悦目、兴趣盎然乃至激情洋溢,反而越发束缚人的思想、压抑人的智慧、剥夺人的权利、限制人的自由……教育过程变成了阻碍人性张扬与成长的过程。正是这样的态势催生了生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生成教育理念对教育思想、观念、制度、行为规范、行为过程、行为方式、评价诸方面进行全新的诠释与解读,表达一种向往未来、超越自我、关怀人的当下生活的诉求。这一自觉追求和坚定信仰,赋予教育中人以真正的快乐和幸福——生成教育旨在通过教育的生成实现人的生成,这种追求并不在于为人生确立一个具体目标并教导人们为这个目标不断努力,而在于为人生建立一种信仰,即生命的体验是人的自我生成的过程。这一过程及其结果,惟有通过主体的创造性在实践过程中淋漓尽致的发挥,方能得以实现。总之,对生成教育的研究和探索,将为我们考察和解决现代教育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一套具有发展意义的理论系统、一种具有创新取向的实践体系和一个具有方法论价值的分析框架。

在当下教育研究的话语系统中,“生成”是一个高频和热门词语。然而,对相关文献进行认真梳理、分析与概括后,我们发现言说者往往在不同层面、从不同角度使用这一概念,存在彼此交织而又互相矛盾的情况。有论者指出,目前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应用存在着泛化、浅化、偏化和窄化的现象。所谓“泛化”现象,如由于对“生成”内涵的认识含混不清,缺乏明晰的一致性看法,导致研究中概念使用的混乱和实践中认识的混乱。所谓“浅化”现象,即对生成的理论基础、内在机制、基本特征等,缺少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理论基础不实、认识浅层泛化。所谓“偏化”现象,即间接的相关研究多(如杜威、皮亚杰等),直接的“正面”研究少;实践层面的研究多,理论层面的研究少(就“正面”的直接研究而言)。所谓“窄化”现象,主要表现在研究内容、研究视野和研究手段上。如内容尚存在许多研究空白点(如对生成的本质、机制的研究);视野不够宽广,未能从与此相关的多学科的角度展开深入的探索,如混沌理论、非线性科学等;方法较为单一,已有研究大都采用的是文献研究法与案例分析法,缺乏课堂观察、访谈调查等研究方法的运用,等等。[1]以上诸问题的存在,构成了对生成教育本质、理论基础、内在机制、基本特征以及研究内容、视野和方法,做深入系统的研究的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

概而言之,生成教育的理论价值,主要表现在能够有效地推动以关系性思维、生成性思维和复杂性思维为特征的新教育思维的形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教育改革中的一系列现实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提供方法论指导。其实践价值,则主要在于通过树立并推广一种生成的、演化的、历史的教育观、教学观和人文发展观,促成学校从观念到行动的创新与变革,提升学校教育的理性层次、智慧水平和生命形态。

二、生成教育的含义:基本概念与核心理念

(一)生成教育的基本概念

1.预成

在教育领域内,预成即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当下身心状态和未来发展成就的假设和先定。一系列基于历史经验的人为假设和先定,造成了教育者对传统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偏执乃至迷信——在预成论的教育观下,教育就是遵循预先设计的、标准化的、可重复操作的程序和步骤,使学生获得、掌握、记忆客观知识;教育者循着以往的成功经验和思想足迹,按照预设的规格、标准,通过传递历史经验的方式培养未来人才;教育的过程,也就是预设结果的实现过程。由于以机械论哲学为形而上学基础,预成论教育哲学必然地使受教育者“物化”,失去其可能性的未来,从而丧失其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一理论的前设和旨归与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日益冲突,其所持的教育目的观、过程观及人才观,应该在时代精神的框架下受到深度的检视与批判。

2.养成

养成是一种着重情境熏陶和行动体验的发展机制。养成教育延续和拓宽了教育的时空界域和主体担当——由他主设计的“预成”开始转向自主体验和自我校正的“养成”,从而使得终身教育成为可能。因此,在行动中养成,在养成中发展,成为教育中人(包括教师和学生)发展和成熟的必由之路。

然而,养成机制仍不能体现教育的全部内涵。教育的促进人与文化双重建构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人的发展终须依循生成之路——在养成机制形成的经验、体验、感悟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反思、辩护与合理性证明的过程,不断形成新的意义,不断建构新的自我,不断创造新的生涯和历史。这是一种在更大程度上张扬主体性的机制,是一条通向受教育者作为、成为可持续的自我发展主体的生涯发展之路。

3.生成

生成是对“本质先定、一切既成”的本质主义思维和近代科学主义世界观的否定。此种世界观把世界视为某种外在的、与人无关的、可精确计算的、本质既定的存在。人只是“这个客观世界的伟大而又渺小的旁观者”。而“现代生活世界观所蕴含的则是‘一切将成’的生成性思维。”[2]在这种世界观下,“宇宙是生成的”。“生成是宇宙最本质的特征。有了生成的能力,才有无数新事物的产生。”[3]正如马克思所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4]在哲学范畴中“生成”反映的是事物的发生、变化与消亡。在生成哲学中,它还指涉一种思维方式。在教学意义上,“生成”与“预成”相对;在心理学意义上,“生成”与“接受”相对;在教育的意义上,“生成”以“遗传”“潜能”“准备”为基础,与“成长”“发展”相应。

4.生成教育

生成教育,是以追求个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及真善美的统一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在主体的、对称的、和谐的关系中,通过真实的实践、交往、体验与理解的机制,让学生充满生命活力、懂得生活意义、实现文化生成的教育。作为一种观念、一种理想,生成教育是对教育理论的释义与观照;作为一种机制、一种思维方式,是对教育实践的引导与规范。生成教育中的“生成”包含两方面的意蕴:功能性教育本身的生成——具有某种特定功能取向的教育本身在一定条件下的发生和演化;教育的特定功能的现实生成——作为教育的对外影响和作用的特定的功能的发生与形成。5.教育的生成

作为一种人为的存在,教育从根本上不是天然的、现成的,而是生成的、创造的。教育过程是人的现实的关系、心理、文化的建构过程,而不是某些活动的简单叠加,或某种活动的单纯重复。教育亦非简单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把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所凝结的意义——即文化——内化为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够在实践中实现人格的生成。因此,教育的生成,在于强调一种历史的或过程的、心理的或精神的、发生的或建构的、资源的或条件的、人为的或能动的教育意识、教育思想、教育行动、教育效应。一句话,即教育存在。

6.人的(文化)生成

人是文化的动物。马克思认为,人及其世界并无先定本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实践是人的自我生成的自由活动,是一个创造性过程。[5]在经过认识论洗礼的现代哲学家们看来,实践的过程及其结果不可能预设于先,未来不可能完全预存于现在。未来的不可预知性就意味着实践过程及关系的创造性。而随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种潜在的创造性也就得以在实践中获得其现实性。我们认为,人与文化皆处于生成之中,人的生成与文化的生成是一体两面的关系,整体地说就是人的文化生成。因而,兼有人为与为人双重性质的教育亦具有生成性,生成的、过程的、实践的、历史的和文化的观点,应该成为看待教育问题的基本观点。没有教育的真实发生和现实生成,就没有人、教学与文化的一体生成。

(二)生成教育的核心理念

1.人与文化皆处于生成之中

不同于动物生命的线性成长,人的生命是创生的,每个生命都是鲜活独特而新奇的,是生成的;一定社会的文化,无不随着历史的进程及生活于其中的人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变化而发展,没有绝对封闭、停滞不前的文化,除非是已经消亡了的文化。人和文化总是现实地生成着的。

2.教育具有生成性,应以生成的眼光看待教育中的人和事

教育中的个体通过教学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在此过程中合目的的主体化、个性化、社会化,即文化;文化通过教学而内化于个体,同样合目的的个体化、个人化(或特殊化)、活化,即人化。人与文化互为手段与目的,通过教育这一中介,两者更为有效地实现着相互同化、相互建构,促进着以具有特定社会文化特质与内涵为基本表征的新人的文化生成,即学生的“生命个体总体生成”。据此我们有理由提出,生成性实乃教育自在之属性,惟有认识并把握这一属性,才能真正实现教育自身的健康发展,继而实现其所应有的社会职能。

3.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人与文化的双重建构

“建构”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发展,它为人与文化的进步提供了动力。相应地,所谓的“双重”,也就不只是文化对人的建构、使人的发展得到促进,还包括人对文化进化的推动。总之,当代社会对人的特别关注,使我们越来越深刻地看到,原本隐藏其中的教育活动对文化的创造性推动作用这一核心价值的实现,是以文化对具有创造性的人的建构为前提的。因此,人与文化的“双重建构”,是教育中的一切现象的最终归宿。

三、生成教育的探索:现实与未来

生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有着哲学、心理学、教育人类学、教育哲学等多学科、多方面的思想来源和理论基础。的实践哲学、怀特海的过程哲学、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杜威的生活教育观等所包含或体现出来的丰富的生成思想,特别是生成教育的思想,以及发生学的方法论,一方面为生成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了比较丰厚的可资借鉴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开展对生成教育的深入系统的研究,留下甚至可以说是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和创造发挥的空间。

教育史上有着丰富的体现生成理念的典型研究。如以往关于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理论与实践,在国内外历来积累深厚;关于主体教育的实验研究,对学生主体性的存在结构、影响条件与基本实现方式等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提出活动和交往是主体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关于课程和教学生成理论的研究,关于学习方式变革的探索,关于教师反思性教学的研究,特别是主要在操作层面上展开的“生成”与“预成”关系问题的讨论和实践,均直接关乎改革实践的价值取向和操作策略;国内外关于合作学习、问题解决学习等问题的研究,以及对交往教学论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普遍重视学习情境的生成、学生学习素养的生成及师生良好教学关系的生成。这些研究和实践,蕴含着大量的生成教育的经验和理念。

对生成教育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就是要从多学科的视角出发,进一步整合提炼中外学者的相关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历史积淀,借助“生成教育”这一全新的主题概念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尝试构建起一种具有时代特征和鲜明特色的新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在理论层面,应该达成对生成教育、人的文化生成等基本概念、一般问题和基本原理的深刻解读、系统表述与合理论证,建立起生成教育的基本理论体系;在实践层面,应该展开生成教育的探索与行动,达到学生乐学、教师乐业的“双乐境界”,即

学生:

学(会)——“素质与成绩双高”

会(学)——“成长和愉悦并进”

乐(学)——“意义跟生命同在”

教师:

敬(业)——“理解与尊重相依”

勤(业)——“责任和奉献互动”

创(业)——“继承同创新并举”

乐(业)——“分享与体验共存”

在研究内容方面,下列领域在当前是比较重要并值得深入探讨的:

生成教育的重要理论问题:生成教育的理论基础;生成教育的理论体系和重要范畴;课程与教学生成的基本理论问题;交往哲学视野下师生关系生成问题;生成教育的精神动力机制研究,等等。

生成教育的实践形态和存在形式:多元学习方式和生成性教学方式;有效课堂及生成性课堂文化建设;校园内良好人际关系的生成研究;生成性校园文化建设;个人品德与和谐人格的生成研究;生涯教育视野中教师发展的内容、途径和取向;生成教育视野中的智慧、情感、意志及其一体化问题,等等。

在研究方法方面,有关探索应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自身的优势;课堂观察、访谈调查等研究方法,以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寻求真实教育问题的解决途径;经验总结法,以梳理汇总教师和学校的相关经验,为理论分析与批判提供感性素材;个案研究法,以深度剖析生成教育的成功案例,在整体的意义上把握生成教育的精神实质。

总之,按照上述思路与框架,有关生成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在方法论上应该具有演绎与归纳统一、逻辑与历史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多学科视野与教育学立场统一的鲜明特点;在研究内容上应具有基础性、整体性、本土性和现实性。前述基本的理论主张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检验和修正,形成系统的教学创新理论体系,在研究成果上方可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增添新的思想成分,并为形成整体化、本土化和创新型的基础教育实践体系提供新的尝试。

[参考文献]

[1]李祎.生成性教学研究述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8):19-23.

[2]李文阁.生成性思维:现代哲学的思维方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0(6):45-53.

[3]金吾伦.生成哲学[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146.

第3篇

(一)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主体的角度来看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作为实践主体的学校集中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其一,实践主体的组织性,是指学校需要依据国家教育部门的方针政策去开展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二,实践主体的传递性;是指要将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方针政策,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传递下去,营造相应的政治思想氛围;其三,实践主体的规范性,是指学校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该与国家的各项政策保持一致;其四,实践主体的常规性,指的是学校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日常工作内容之一,是长期需要进行的工作;其五,实践主体的前瞻性,简单来讲,就是需要以当前学校学生情况为基础,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从预见性的角度去衡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六,实践主体的选择性和引导性,是指学校为了达成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以多样化的方式去进行引导。在实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各负责部门的工作人员都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人力资源,是代表着国家去行使其实践主体权利和义务。从这个角度来讲,上述行为主体的地位有着其主动性的一面,也有着其被动的一面,是社会分工背景下赋予其对应的职权,是构架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领域中的集中体现。也就是说,上述行为主体的行为,不仅仅是个人行为,更是组织行为,其有着比较强的主导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具体来讲,主导性是指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其对于教育实践起着主导和支配性的作用;创造性是指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其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创新的方式去开展,以保证实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能发挥。

(二)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主体的角度来看

思想政治教育自我主体的角度来看,其能够以自我教育的方式去实现对于教育者的引导和启发,在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的背景下,其不断进取,并且去接触正确思想政治理念,并且在长时间的自我认识,自我调整和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实现良好思想政治品质的培养。具体来讲,这种主体性能够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探析:其一,自觉性和主动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动作执行是由教育对象自己发起的,以各种自我调整的方式去进行;其二,“前理解”性,是指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品德成型的过程中,教育对象是以主体身份出现的,有着先验性和开放性特点的环境是在个人生活经历,意识形态之前就已经存在,因此我们将这样的状态界定为“前理解”状态;其三,建构性,是指在教育对象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理解到践行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其在慢慢理解和认识相关理论正确性的基础上,慢慢开始以此为引导去指导自己的行动,由此就实现了正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其实践生活中的融合,由此就进入到了本体认知的阶段,并且慢慢的融入到意识领域中去,成为行为主体思想意识固有的内容,由此就标志着思想政治自我教育过程的完成。

二、加强成人高等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措施

(一)坚持以人为本,做好思想引导工作

在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过程中,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结合学生的特点,做好思想引导工作。这是因为成人学生是教育特殊群体,相对于普通学生来讲,有着很多的不同之处。因此为了保证实际思想引导工作的质量,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对于成人思想教育的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和归纳,找到其做得不够理想的地方,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针对性;其二,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原则,集合成人群体学生的特点,从其工作和生活实际入手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性和生活性;其三,尊重学生的需求,发挥学生在进行自我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效能,引导学生以自我教育的方式,实现自身思想政治教育。

(二)强化组织建设,实现管理模式创新

在国家教育部门不断扩招的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的要求也不断降低,成人教育学生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对于当前成人教育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刚分析,以建立健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已然成为当前是很重要的工作。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不断做好管理体制的建设,改变以往传统的组织建设模式,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以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开展成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如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从而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三)注重主体意识,展现人文关怀

从理论上来讲,坚持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开展成人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为了能够在此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管理效能的提升,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就业引导工作的开展,以体现出人文关怀。为此,我们应该积极做好如下的工作:其一,高度重视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本着理解学生和尊重学生的基本理念,强化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以便引导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其二,无论是课程安排,还是教学课程方案制定,都应该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由此使得其成为学习的主人,由此去实现实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提升;其三,高度重视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充分展现出人文关怀,由此营造良好的师生教学环境,保证将各项工作做好。

三、结语

第4篇

[关键词]预设 ;生成 ;语文教学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因动态生成而更具有生命活力,而相对于“预设”,似乎成了一对矛盾体。于是,有人认为应该忽略预设。其实,课堂教学追求动态生成,并不意味着不重视预设。预设和生成是需要同时努力关注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在教学实践中,生成离不开预设,只有充分预设,才能生成更多的精彩,才能构建一个和谐课堂,让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怎样实现生成和预设有机统一,使预设转化为生成,是进入新课程的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让预设为生成留空白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充分地预设,并通过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课堂驾驭能力来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预设,从而达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这样的预设,由于过于精细,成为学生思维与想象的桎梏,使他们在课堂上既役于教师,也役于教材。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设计应是有弹性、有留白的预设,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白。

1.精心而不精细,为生成留空白。课堂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精心的安排,但精心不等于精细。精细必然丝丝入扣,天衣无缝,生成就无立锥之地。语文是人文学科,有着丰富的内涵、有多义的语词、多样的美感,甚至还有多向的价值追求;语文教材中的一个个文本,有着复杂的结构,有语词和文化的一面,有思维和逻辑的一面,有伦理和道德的一面,有审美和情感的一面,还有非理性和无意识的一面。同样,面对文本的心灵也是生动活泼,丰富多变的,当这样的心灵和这样的文本相碰撞时,体验、理解、思维与想象的开放性可想而知。在教学中,考虑整体布局,设计几个板块,不预设细节,就给生成留足了空间。

2.预设并预计,为生成留空白。虽说生成是师生的“即席创造”,是“无法预约的美丽”,但我们在生成面前并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教师要充分预计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可能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有意识地在某些地方或某些环节形成“弹性化”的方案,使课堂创造动态生成的精彩。

二、让课堂给生成腾空间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课堂上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一般都有生成的价值,教师可以而且应该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这样可能使原先预设的思路或环节被破坏了,但过分追求“在单位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多的知识”,这恰恰使语文学科失去了独特的魅力。语文有确定的一面,也有不确定的一面,逻辑思维的确定性和连续性并不能遮盖“形象思维”的偶然与断裂,断裂之处也可以开放出思维与想象的花朵。因此,当生长点出现时,教师就应适时调整预设,促成生成。

1.以局部性调整,促进精彩生成。局部性调整指腾出较短时段处理好预料之外的情况,实现生成,然后迅速回到预设上去,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2.以整体性调整,促进精彩生成。整体性调整是指在课堂正要开始或中途产生了生成的火花后,教师把整堂课或课堂余下的时间全部不按预设行进而是让给生成。始料未及的生成的生长点出现了,干脆把下半堂课全部腾出来用于生成了,这就是整体性调整中的一种,另一种是刚上课的时候出现了非常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就把整堂课让给生成。

三、让预设和生成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第5篇

1.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成人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学习目的教育为主要内容。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就端正,就能自觉刻苦地完成学习任务。脱离实际的理论说教,空洞的思想灌输,是应当坚决摈弃的。

2.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一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教学领域,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课堂上,教师的高度责任感,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对学员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巡回辅导时,解决学员学习的疑难,帮助学员放下思想上各种各样的包袱,鼓励他们扬起前进的风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二是正面教育为主,采取疏导方针。成人教育学生有一定的是非观,有较强的自尊心。我们做工作时要把自己摆在和学员平等的地位,沟通思想,以理服人。三是和成人教育学生的任职单位相联系,共同加强对成人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站点要经常将学员的思想情况和学习情况通报学员任职单位,要求他们协助工作,同时还要配合任职单位解决学员的一些实际困难。教学站点也要了解学员在任职单位的工作表现,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四是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一定要严格管理制度,使那些学习动机不纯、不遵守学习纪律的人受到一定的约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要有一定的组织措施。教学站点管理人员、班主任要负责,其他辅导教师也要负责,做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还要发挥成人教育学员的积极性,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

二、教学辅导管理

对成人教育学生的教学辅导管理,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1.帮助成人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与工作、学习与应用两种关系。

绝大多数成人教育学生都是工作、学习双肩挑,工学矛盾在成人教育学生中带有普遍性,处理不好,既影响工作,成人教育学习任务也不能完成。要使成人教育学生认识工作需要学习、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工作的辩证关系,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互相促进。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学用脱节从根本上违背了函授教育的宗旨。成人教育学生要带着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参加学习,同时要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好了上述两种关系,成人教育就会极大地受到社会的支持。

2.加强对成人教育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成人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就是帮助学员解决为什么学、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就学习方法而言,要指导成人教育学生处理好面授与自学的关系和怎样搞好自学的问题。面授在教学内容上为学员提纲挈领,在教学方法上为自学铺路搭桥。学员要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主要包括获取知识,接受信息的能力;整理知识,储存信息的能力;应用知识,反馈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学员做到:(1)面授时认真听课,做好听课笔记。上课前后认真阅读教材和参考书,弄懂所学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广泛吸取各种新的信息。(2)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类、对比,从纵的方向和横的方面建立起知识的网络。(3)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检验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进一步激发起学习的热情。

3.加强对成人教育教学的组织管理。

在学员比较集中的地方成立平时自学小组。自学小组要求活动计划落实,防止流于形式。辅导教师要加强对自学小组活动指导。

4.加强对成人教学全过程的管理。

教学站点要督促成人教育学生按时参加面授,按时点击学习,完成自学任务和平时作业,严肃认真地参加各门课程的考试(考查),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

三、学籍管理

成人教育学生的学籍以主办院校为主,教学站点配合管理。主办院校负责学生的入学、考试及成绩登记和毕业管理,其他均可由教学站点负责。这样,既发挥了教学站点的作用,又减轻了主办院校的压力。

1.学籍管理的作用,首先在于及时全面地掌握每个学员的基本情况和学习情况,为各个教学环节的管理提供依据。

其次,成人教育学生的学籍管理是成人教育的信息储存,这对于探讨成人教育管理规律,实现成人教育管理的科学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2.学籍管理的依据是主办院校制订的《成人教育学生学籍管理条例》和《学生守则》。

教学站点在执行《条例》和《守则》时,要掌握分寸,宽严适度。过严,不符合成人教育的特点,会使人感到门坎太高,约束太紧,可望而不可及。过宽,又不能保证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

3.学籍管理的内容

第6篇

关键词:语文;情境;课堂教学;预设生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3-0052-01

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本应该向着未知的方向前进,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教师要接受发生的一切意外或者错误,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课堂参与度,而不是遵循固定的课堂套路进行授课,限制学生想象力的发挥。精彩的课堂之所以让人影响深刻,主要是因为其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套路,让人们在一种看似意外的课堂环境中体会到更多的惊喜。所以,精彩课堂不需要预约,应该是教师和学生根据课堂的实际需要来进行思想的碰撞、心灵的沟通,从而释放出更多的意外和惊喜。

一、因势利导,绽放精彩课堂

在语文课堂中,由于学生正处于思维开阔、善于想象的年龄,他们很容易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天马行空地进行想象。因此,教师在这个时候要肯定学生的想象力,并对这些想象成果进行赞赏,从而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练习当中。比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中的口语交际中,让学生说一句:天上的月亮好似____。有的说天上的月亮好似脸盆,有的说好似银盘,有的说好似镰刀,有的说好似镜子……对于这些常规的答案,教师在肯定的同时,还是要从月亮的颜色和形状来激发学生的想象,从而让学生回答出天上的月亮好似眉毛、香蕉等答案,绽放精彩的语文课堂。

二、善待错误,接受个体差异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待学生出现的错误,接受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那些基础差的学生要进行更多精力的鼓励和指导,从而让他们能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比如,在一次作文写作中某同学把“仲裁”写成了“中裁”,对于这个错误,教师不应该进行严厉的批评,而是应该善待学生犯的错误:“我们应该感谢这位同学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仲裁’这个词语,‘仲裁’是需要人进行裁判和裁决,所以‘仲’字是单立人加中,表示作出裁判的人的立场是中间方,不偏袒任何一方。”这样,通过一个学生的错误就能够让全班学生认识重新了解到“仲裁”这个词语的意思和写法,既缓解了学生写错别字的尴尬,又缓和了课堂气氛,让学生能够更加勇敢地正视自己的错误。

三、激发想象,创设开放空间

在语文课堂中,要想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就要为学生创设开放的教学空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立足文本内容,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呈现多维度的语文课堂,让学生能够根据画面、声音来进行画面的想象,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思维的开发。只有给学生创设一定的课堂开放空间,才能够更好地保障学生进行自由的发挥和想象。比如,在《松树与松果》这一文章中,有一句话“没有了松树,没有了森林,以后到处都是光秃秃的”,这不仅是一个固定的句式,而且能够给学生展现一定的想象空间。教师在课程进行到这里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就这句话,根据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并让学生根据“没有了……没有了……就……”进行模仿,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得出以下的句子,如“没有了森林,没有了空气,就没有了活蹦乱跳的我们”“没有了松树,没有了草地,就没了松鼠快乐的家园”“没有了花朵,没有了颜色,以后世界就只剩黑白的了”。

四、情感评价,建立学习自信

非预设的语文课堂也可能是教师的有意而为或者故意误导,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除了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开拓,而且还需要及时对学生的想象成果进行情感的评价。比如,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够严厉批评,可以私下和学生进行谈话,维护学生的隐私,也可以通过摸头、拥抱等具有温度的动作来表达对学生的安慰和鼓励,让学生能够坦然接受自己的错误。对于表现良好的学生,要经常进行语言的鼓励,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看似诙谐的语言来对学生的一些行为进行指正,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比如,对于上课打瞌睡的学生要进行“奖励”,教师可以这样向学生解释:首先上课打瞌睡的同学肯定是认为老师很“善良”,不会批评他,是对老师人格的肯定;其次上课打瞌睡可能是因为昨天晚上做功课做到很晚,说明自己家庭作业布置过多,应该认真检讨;最后上课打瞌睡说明老师讲的课不精彩,不吸引人,应该及时进行改正。通过这样的解释,可以唤醒学生心中的愧疚感,更好地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五、结束语

语文课堂上的非预设生成,并不是说教师完全不用提前备课,完全由着学生的性子来,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天性和兴趣开展教学,善待学生的错误,和学生建立情感的联系,因势利导地创设精彩课堂。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开展,语文课堂的非预设生成有了更多的施展方式,同时也将会产生更多的精彩意外和惊喜,未来更多的精彩课堂必将会由非预设而生成。

参考文献:

第7篇

(1)课程目标体系操作性不强。课程目标体系虽已初步建立,但内容不具体、评价的可操作性不强;体育课教学质量缺乏国家标准、地方要求,质量总体不高。(2)对课程标准存在认识误区。如体育课为了突出“健康第一”,一些技能性要求较高和有一定危险性的运动项目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没有运动价值和技术含量的内容,并被视为“快乐教学”。为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兴趣培养,在体育教学中放松了对学生学习和锻炼的要求,为了强调娱乐性、突出“合作意识”,田径、体操等锻炼价值较大的项目也被大量压缩,造成学生体质连年下降。(3)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仍旧不足。虽然有些省市中考增加了体育项目,但分数所占比例很小,且目前为止体育仍不是高考科目。在考试升学指挥棒的影响下,学校体育工作长期以来得不到重视,体育教师缺编严重,工作量较大,教师少有机会接受继续教育,了解教学改革的最新动态,造成教学观念落后,影响了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质量。

2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影响

从2003年开始至今,新课标实施已超过十年的时间,这期间的学生已经进入高校进行学习,对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已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

2.1技能课时减少

为了适应中小学基础课程改革的需要,一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也进行了改革。减少技能课的学时,尤其是减少了田径、篮球、体操等基础性、应用性很强的技能课的学时。田径、体操、三大球等项目,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对增强学生体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这些项目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同时也能有效培养其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能力。据调查,河北省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体操项目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普修学时为432学时,而现在最少的仅有72学时。缺少了教学时数和教学过程的保证,教师的教授只能停留在项目的简要介绍和练习,学生的学习也仅限于一般技术的初步掌握,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和熟练掌握便无从谈起。

2.2运动技能掌握欠佳

由于受课改实施过程中淡化运动技能的影响,一些没有体育成分的内容被引入中小学体育课堂,造成学生在中小学期间就没能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进入到高校体育专业后相应的学习变得更加困难。此外,一些地区的考试招生制度存在缺陷,如河北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体育教育专业的高考测试内容就取消了专项,只考四项素质(100米、立定三级跳远、原地推铅球、800米),学生为了考学,只练这四项素质,其他运动项目一概不练、一概不会,也造成了学生运动基础较差。进入高校体育专业学习后,学习各项运动技能都很吃力,给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技术课教学造成了非常大的难度。

3新课程理念对体育教师教育能力的要求

3.1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所练就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本领。教师应当精通所教的专业知识,全面掌握教材,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并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方法等知识开展教学活动。体育教师除具备一般教师的教学能力之外,还应具备体育教学所需的一些专业能力,如讲解、示范、纠错的能力,调动学生机体积极参与的能力,有效运用多样化的方法手段开展教学的能力,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以及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等。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向教育领域的不断渗透,体育教师还必须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来辅助教学。

3.2育人能力

育人能力是体育教师教育职责的需要,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体育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体育教师承担着学校体育的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等各项工作,体育课或体育活动多在室外进行,环境复杂多变,学生在遵循比赛(游戏)规则的同时也可能会充当不同的角色,这些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特点也就要求体育教师的育人工作具有独特性。因此,体育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应不断总结经验,善于抓住教育时机,灵活运用教育手段,结合体育项目特点,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和勇于面对挫折的能力,以及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3.3科研能力

体育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科研能力多年来是我国体育教师的短板,但却是新课标对当代体育教师的现实要求,体育教师要善于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审视与反思,以教材、教法和学生为对象深入研究教学工作,使教学工作与研究工作有机结合并互为促进。

3.4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受许多外界环境的影响。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体育教学的场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同时,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特征等差异较大,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事件,如学生的过激行为、教师示范动作失败、外部环境的干扰、学生的意外伤害等。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体育教师就必须具备高度的敏感性、准确的判断力及科学有效的解决办法。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与体育教师的工作经验和技能、关爱和了解学生的程度、教学责任心等因素密切相关。

3.5课外体育组织与指导能力

学校体育工作除了体育教学之外,还包括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体育宣传等工作。因此,体育教师还应具备与之相应的能力,如有效组织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科学指导学生的课余体育训练,组织和筹备小型体育竞赛,以及宣传、推广、普及体育运动健康知识等等。

4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能力的培养措施

4.1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

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应考虑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实际和新课程理念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与时俱进地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研究和调整。笔者认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熟知学校体育教育的工作规律,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运动技能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这样才能胜任中小学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等,这也是新课程理念对体育教师提出的要求。

4.2学生要加强自身修养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作为从事体育教育事业的专门人才,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用体育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社会需要的身心健全的人。体育课程独特的室外活动环境和身体参与的教学手段,使得体育教学本身对学生的影响更为直接。如体育教师在运动场上展现的健美的体魄、娴熟的运动技巧、在比赛中顽强拼搏、永不服输的优良品质、集体项目中协作互助的团队精神等等,都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因此,作为将来的体育教师,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从现在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学习修养,提升人格魅力,以便将来能够充分利用体育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更好地实现育人功能。

4.3加强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提高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体育课程性质进行了明确规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发展学生体能和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短跑、中长跑、定向越野、跨栏跑、接力跑、跳高、跳远等田径项目,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球类项目,体操中的器械体操、技巧等项目出现在了运动技能学习领域。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应深刻学习领会新课标,高度重视技能课程,增加技能类课程的学习课时,特别是田径类和体操类项目的学习课时。在技能类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强调运动技术的规范掌握和习得过程的掌握,强调运动技术的会做、会说、会教。

4.4重视专业教学技能的培养

体育教师的专业教学技能是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必备技能。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因素之一,也是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应重视提高学生专业教学技能。首先,应重视学生的专业教学技能的培养,保证一定的教学时数。其次,要加强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中学体育教材教法等课程的学习。另外,要加强学生专业教学技能的训练,开展多种形式的说课、微课、模课,或针对学生的某一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训练。

4.5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第8篇

第一,今日事今日毕,坚决与拖拉懒散的思想习惯作斗争。孩子之所以表现为拖拉懒散,在于习养,一般都有一些思想根源。我有时在课外与学生促膝而谈,找一找学生的思想最近发展区域,试图从根源上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此外,以学生具体转变的生动事例作为教材,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只要自己不懈努力,持之以恒,坚持与自我做斗争,总会有进步。以一些名人故事激发感染学生,例如齐白石“不让一日闲过”,偶有闲过,必在第二天补上,终成一代巨匠。在实际操作上,要求学生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必要时借助老师、同学与家长的约束力。当天完成作业后,自己整理好学习用具。

第二,勤用功,惜时间,树立具有自己兴趣倾向的远大理想。“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应知学问难,在于点滴勤”“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好读书时不好读书,好读书时不好读书”……一句句由中国传统文化演化而来的名言警句,也是我经常用来告诫学生的话语。结合着合理引导,让学生学会合理用脑,合理作息的教育,让学生懂得要科学安排,才能提高效率,做到事半功倍。这里仅仅闪现一个特写镜头:我班的孩子每天上交的家庭作业,我都会亲自批改,你发现没有,交上来的作业都是一本本打开的,拿过作业本,一眼就可以看见本次的作业;每一个小组和下一个小组的作业都是颠倒而放,错落有致。“志当存高远”,我每每这样教育学生,一方面要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在小学的高年级阶段,引导孩子把远大理想同自己的未来和社会的发展和需要结合起来,和自己兴趣努力方向结合起来,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另一方面要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学好最基础的文化知识,切忌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既向学生适当传播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最新进展,让学生具有面向世界的知识视野,又紧密结合现实生活。只有脚踏实地,找到实现理想的途径,并为之不懈奋斗才能最终成功成才,实现理想。

第三,顺自然,循规律,以发展的目光看待自己与同伴。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满足孩子的需要,展示他们的天性,看到他们的笑颜,是我一向最开心的事。“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孩子是成长中的人,而不是小大人。这是客观规律。他们的合理需求应该能够得到满足,得到教育及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事缓则圆”,这个中华优秀文化传统里的亮点与西方教育中的“暗含期待效应”在我的时域中不期而遇了。今年,我在结束一年的支教生活后回到本校,开始了新的教育事业,在新学期开始的这三周左右的时间里,我在一开始就与学生交流说,我们的脚步会比较慢,以致很慢,这之后,会有一个逐渐加速的过程出现。其间,一方面是双方相互适应,另一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不严,师之惰”。上课能不能随意说话,能不能喝水等等,为什么不能,如果有的同学这样做了,该怎么办,要有明确的规定。从我努力地放慢语速。咬清每一个字,力争让每一个字都浸入学生的心田。到新知识讲授前的准备,过程中的每个细节都一丝不苟,拿出八成以上的精力去关注学生的信息情况及其反馈,不断地调整进度及方式方法。在第一节课上,我工工整整地把“公平”二字写在了黑板上同时也把它深深地刻在心里。公平地去对待每一个孩子。尤其对于一些学习吃力的孩子,首先让他们树立自信心,以内驱力和责任感为基点激发上进心和求知欲,鼓励他们多多向同学、家长、身边的兄弟姐妹等等询问,形成多渠道的信息来源。每当让他们回答问题或上台展示时,我都倔强地坚持让他们自己或最大限度地由自己独立完成,我打心眼里深信他们是最棒的,而暗暗地期待他们每一点点的进步。有了发展评价与推迟评价两把尺子,学生之间关系更加融洽,在我的建议和鼓舞下,大部分孩子逐渐学着称赞自己和别人,鼓励多了,进步快了。和自己的过去比,和同学比,和同级更多范围的同伴比,开阔了视野,增强了自信,防止骄傲情绪的滋生和蔓延。

第四,重氛围,时交替,适度的紧张和偶尔的放松有机结合。“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以及孟母三迁的故事,都在说明氛围的重要性,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也很深远。进入我们的课堂,环境清洁,桌椅整齐,桌面规范,学生坐姿规整。从一尺,一寸一拳的强调,到双脚平放,上身直立的讲解,从细微处见真情。既旨在营造一个和谐有序的学习氛围,更重要的在于对学生的身体健康负责。“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加上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的注意力不可能长久保持。动静结合,读写结合,讲练结合,是我经常使用的交替方式。每一堂课,我总是在结合着手势动作、语言和微笑的赞美自己与别人之声中开始。在不断的激励和鼓舞声中进行,在恋恋不舍的师生问候中结束。我在鼓励孩子跳起来摘苹果的同时,更是让自己在不断地跳起来想办法,一如鲁迅先生说:有人说我善于解剖别人,其实我更加善于解剖自己。中国传统上把“五世其昌”作为对人们的美好祝福,我同样把以上的五条送给广大的读者以及可爱的孩子们,祝大家永远幸福安康。其实,我深感自己虽然做了不少工作,有了一点点经验,在浩瀚无边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面前,尚只是一滴小小的露珠。而我同样深信一颗水珠可以映照出整个大海,它或许微弱的光芒将指引我向更加深远的方向继续前行。

作者:张学炬巩玉顺单位: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中心店镇老营小学

第9篇

一、理财与大学生成才

财富在广义上可以指金钱、时间、知识、情感、人际关系等,狭义上专指物质财富,是对金钱及其等价物的通称。本文多采用后者的理解。理财能力是一个普遍意义上的关于财富的获取、使用等的观念和实践的评价指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理财能力影响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性日趋突显,而现实中我国大学生的理财意识和能力又普遍缺失。如何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成为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又一重大问题。本文拟就大学生理财意识和能力缺失的原因以及教育对策谈谈笔者的浅见。

1.理财的概念

理财是由观念、知识和能力三个部分所构成,观念是指个体对金钱、财富及财富创造的认识和理解,包括金钱观、财富观和财富创造观;知识是指理财投资所必需的知识,包括商品、财务、投资和法律等相关知识;能力是指个体运用金钱规律的能力,包括消费财富和创造财富的能力,它是观念的载体,知识的实现。三个部分互为作用,整合为个体动态的发展的理财概念。其目的在于使用钱财,使个人和家庭的财务处于最佳运行状态,从而提高生活的质量和品味。每个人在开始获得收入和独立支出时就应该学习理财,从而使收入更完美,支出更合理,回报更丰富。

2.进行大学生理财教育的重要性

(1)社会经济发展和满足人们对物质文明需要的根本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经济建设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我国社会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要求经济主体必须追求经济效益,即一切经济活动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以此取得最佳社会经济效益,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随着经济全球化,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突出表现为经济的竞争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商品的生产和流通、经济贸易往来、投资的方向和决策等一系列问题,都迫切地要求社会成员具有正确的金钱观、财富观,科学的投资知识和良好的理财能力;必须懂得如何根据金钱规律,运用金钱,让金钱发挥其最大的效用,让金钱成为造福于人类的财富,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这对未来建设的社会主体——青年尤其是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生只有具备正确的理财观念、全面的财富知识、娴熟的驾驭货币和资本运动规律的能力,才能真正成为经济建设的生力军,才能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的源泉。

(2)社会政治稳定的要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正确理财的灵魂。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修养会形成不同的金钱观、财富观和财富创造观。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使他们建构起正确的价值观、金钱观、财富观和财富创造观,从而使他们能在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律的框架下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开拓进取,合法地创造财富,真正懂得享受财富。这必将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的政治稳定、和谐发展。

(3)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教育是为社会发展培养所需要的人才。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是大量能够从事经济建设的人才,理财是个体在经济活动中体现出的能力,是经济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国民理财素质的高低势必对经济建设产生重大影响,而大学生必将成为经济建设的主体。因此,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具有较高理财能力的大学毕业生,抑或让大学生拥有“点金术”的本领是时代和现实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又一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4)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要求。自从美国人罗伯特·T·清崎和沙伦·L·莱希特撰文提出财商这一概念之后,财商成为继智商、情商之后影响大学生成才的另一重要因素。财商是与智商、情商相对应的概念。智商是表示个体的智力发展水平的数量指标,智力是一般能力的综合,包括注意能力、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情商是评价个体情感健康水平的指标,反映个体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认知他人情绪并进行协调的能力等;财商是指个体认识和运用货币与资本运动规律的能力,是对个体的经济知识和经济运作能力在同龄人中相对位置的度量。对个体成功活动而言,智商是活动成功的前提条件,是基础;情商是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财商是活动的结果和制约因素。“三商”交互作用,综合反映了个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素质,是制约大学生成才的三大因素。智商、情商的开发早已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并已取得成果,而理财意识和能力的开发还未形成共识,其对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性还未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然而正确理财却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国家经济建设人才的必备因素,是大学生健康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所必须的条件。

二、大学生理财现状分析

2006年5月12日,万事达卡国际组织在北京公布了其针对中国大学生群体中进行的理财和信用卡观念的最新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国内大学生目前正面临越来越大的理财压力,且大学生对基本理财和信用知识掌握情况不容乐观,理财教育匮乏。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第一、消费盲目:目前部分大学生在日常生活的开支上缺乏合理的计划,理财观念亟待加强。交际费成为最大成本,其中恋爱又是最大的消费。大学生消费、理财观调查中显示,约有四成的大学生消费没有计划,用钱盲目,出现了短时间内经费紧张的困难。

第二、持卡消费有问题:随着社会交往的增多,大学生日益成为持卡消费族。据万事达卡国际组织的数据表明,目前大学生拥有贷记卡的比例已为15.1%,同时有近30%的持卡学生拥有高于3000元的信用额度。尽管有比较超前的消费苗头,但学生们对贷款和信用卡似乎还只停留在意识阶段,奉献意识、信用知识不强。

第三、理财教育需加强:近几年来,众多银行为了储备自己的客源,获得自己未来的市场地位,把目标投向了大学生群体。重庆工商大学刘幼昕老师认为,“高校有必要开理财课,教会学生一些理财的技术或技巧,同时教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调查中,66.6%的学生对个人理财培训表示感兴趣,12.4%的学生表示非常感兴趣,但75.6%的大学生认为学校没有提供的适当和足够的个人理财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一定要对学生进行风险教育和信用知识教育。

第四、大学生收入主要来自父母:收入来源87%是父母支持,其次是兼职工作与奖学金、助学贷款。一旦个人财务状况恶化,也很容易诱发其他许多问题,诸如偷窃,心理紊乱,人际关系恶化等状况。

为了了解大学生理财实际状况,我们通过访谈、问卷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对理财的观念、知识、能力等方面进行数据分析,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58份,调查结果如下:

1.理财观念层面状况,在金钱观方面,78%的学生认为“金钱很重要,但金钱并不能说明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消费观方面,74%的学生缺乏理性的消费观,以至“穷人养育富贵子弟”在高校已不再是个别现象;投资观方面,81%的学生认为“投资是毕业以后的事”;创业观方面,84%的学生认为“想创业,但不知从何开始”。这个结果说明了大学生对金钱、财富及财富创造的认识和理解匮乏,对金钱观、消费观、投资观、创业观等方面都存在片面的认识。

2.理财知识层面状况。72%的学生缺乏财务知识,83%的学生缺乏理财投资知识,对投资所知甚少,84%的学生具有基本的法律知识,78%的学生对商品知识有一定了解。此结果说明大学生已认识到法律知识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而对财务知识、投资知识、商品知识、流通规律等基本的理财知识缺乏认识,他们认为“学校没有系统地开设这方面的课程,我们也没有学习这方面知识的意识。”

3.理财的能力层面状况。81%的学生对市场缺乏敏锐的观察力,72%的学生缺乏市场调查能力和分析能力,85%的学生没有参加过创业实践。此结果说明大学生完成理财活动,创造财富所必需的能力欠缺,尚待提高。

上述调查结果说明,大学生理财教育总体状况不容乐观,无法适应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的,无论是观念、知识、能力都急待加强。

三、大学生理财能力缺失的原因

大学生理财能力普遍缺失的原因,主要是受到以下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1.传统文化经济价值观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经济价值观最核心的就是德本财末的思想,其思想来源于儒家。孔子的思想体系,以道德教化为主,对经济问题不够关心,尤其对贫富贵贱的看法,往往付之天命,只有对道德才格外给予热切关心,他认为“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其关心的重点在于人生修养的落实和道德人格的建立,而对经济发展从未引起足够的关注。孔孟之后,“为富不仁”成为儒家经济价值观的标准。这是以道德价值观取代经济价值观的总趋向,把“财”与“德”对立起来,以德为本,以财为末,重德而轻财,用这样的价值观作为判断人的标准或价值取向,产生了很大的消极作用。一方面使人们不敢追求财利,另一方面,则用尽道德名义掩盖求财的心理,造成道德与经济、仁义与财利的畸形对立,从而产生畸形人格,压抑了国人商业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同时,在“德本财末”的思想统御之下,导致了行为上重分配轻生产。中国历代统治者及其思想家沿着“德本财末”、“重农抑商”的思路,片面强调农业的重要性。然而农业经济资本与财力都非常有限,这就使经济上分配与生产产生矛盾,统治者及其思想家便转而求“均”,孔子的“不患贫而患不均”就是“求均”思想的充分表达,平均主义的最大优越性就是无争夺、无忌妒,但却失却了竞争、创新的动力。

此外,在儒家“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影响之下形成了“官本位”的社会意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深植人心,人们“重官轻商”,经商者成了二等公民,乃至读书做官是学子的最大理想。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的经济价值观念根深蒂固地束缚着人们的头脑,束缚了成长中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财富观、财富创造观,束缚了他们创新、竞争能力的发展。

2.家庭教育的影响

中国家庭也是大学生理财意识和能力不高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首先,家长认为儿女成才最重要的标准是传统美德的完善,追求财利那是小人之举,他们对“金钱”的认识,看到的只是它的物质形态,忽视了它的精神形态。他们本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思想路径培养下一代,没有向下一代从小灌输正确的财富观念,以致认为“金钱不能衡量一个人的成功”看法的大学生为数众多。其次,中国家庭历来重积蓄节约而轻消费。“节俭”是传统美德,但“节俭”过度却抑制了“开源”,抑制了投资。轻视消费的同时,也导致资本的闲置,不能“让钱生钱”,拖延了经济发展的步伐。也使人们缺乏创业的意识、投资的意识。其三,由于我国大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风”是为人父母的心愿。“成龙、成凤”的目标是让儿女顺利步入他们所期盼的高等学府,以便享受到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对子女的消费基本上缺乏严格的限制和指导,对子女进行理财教育还未摆上教育日程,同时意识深处也未有此概念。第四、由于理财教育的缺失,一部分家庭在市场经济中忽视社会责任,一心追求金钱的积累,甚至不择手段去获取物质上的满足,对下一代形成正确的财富观念产生了很坏的影响。

由于以上原因,导致家庭在下一财教育中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成为影响大学生理财意识和能力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3.学校教育的影响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的模式一直都是应试教育。升学率成了影响一所学校生存、发展的决定因素,分数成了影响学生人生道路选择的决定因素。因此,学校教育的目标、方法、内容、手段等无不围绕着统一考试进行,理财教育既不是升学考试的内容,又不在学校教育计划之内,因而对学生进行理财教育自然无从谈起。既使是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理财教育仍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学校对学生没有开展相关的活动实践,更没有开设相关的课程,以致学校教育没有发挥出教育的前导,使学生失去了接受理财教育的最佳时期,导致了大学生理财意识和能力的缺失。4.社会环境的影响

解放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分配方式单一,商品流通以计划为主,个体的经济活动一般由政府统一安排,个体无需独立地创造财富和支配财富,由此从制度上抑制了国民整体商业的发展;微薄的收入和低下的购买力使人们无财可理,从物质上限制了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意识;居民的资产持有形式主要是现金,单一的资产持有形式也限制了人们经济意识的发展。这些主客观因素导致了我国国民整体理财能力的缺失。改革开放以来,少数人先富起来的示范效应,使国民对金钱、财富的渴求越来越强烈,由此公众渴求财富和理财能力缺失的矛盾不断激化。对金钱的本质认识不清,导致了金钱至上观念滋生蔓延,钱财罪错屡见不鲜,恶化了生产、消费、投资环境。同时,理财能力的缺失也导致人们在消费、投资、创业的过程中,活动频频受阻,影响了良好的经济活动环境的形成。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社会的环境,国民的观念等都会对他们产生影响,影响他们形成正确的财富观,从而也使他们理财能力的发展受到抑制。

5.大学生本身的认识误区影响

大学生本身思维方式的误区也限制了其理财教育的发展。其一,大学生认为对金钱的追求是人的本能,理财能力与生俱来,无需培养与开发。其二,认为只要学好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其获取财富、创造财富的能力自然提高,因之理财能力也随之自然提高。其三,“钱是万恶之首”的看法,大学生中大有人在,他们缺乏对财富本质的认识,缺乏对理财开发的理解,导致了学习、实践缺少自觉性、主动性。

以上几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大学生理财能力的缺失。

四、大学生理财意识和能力提高的教育对策

随着中国加入WTO,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健全和发展,客观上要求我国社会全体成员具备与经济活动相关联的健全的理财意识和能力,作为未来社会主体一员的大学生更应具有健全的理财能力,才能担负起国家经济建设的重任。为此,必须对大学生的理财教育加以重视。

1.转变教育观念

国内外教育的实践已证明,理财教育不仅是一套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先进科学的教育观念。加强理财教育,优化学生的整体素质,开发学生的财富潜能已成为世界教育界的共识。因此,各级领导应提高对理财教育工作意义的认识,从提高整个国民素质,提高我国竞争力,实现高教培养目标的高度来对待理财教育,将理财教育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使理财教育通过各个环节得到落实。

2.规范理财教育目标

要把大学生培养成才,提高其理财能力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必须要有正确规范的培养目标:使大学生建立正视金钱、关注消费道德、理性消费、善于投资、积极创业、遵守法律等回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观念;具备科学的商品、金融、投资、法律等相关知识;掌握合理的消费、投资等基本技能,提高对市场观察能力、调查分析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成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主体。为此,应开设相应的课程,使理财教育系统化,隐性的理财教育内容显性化。通过理财教育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发展能力,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使之成为现代经济社会所需要的人。此外,除了要有规范系统的教育目标外,还要配备专业的理财教育师资队伍。

3.多渠道进行大学生的理财教育

首先,要把传授理论知识和加强实践训练相结合。要给学生传授系统的商品、投资、消费、创业、法律等相关知识,使他们掌握必备的理财基础知识;同时又要加强实际操作训练,实践是开发大学生理财能力的最佳期途径,通过实际操作训练,不断提高他们理财、投资、创业等相关能力,使大学生成为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技能的经济活动的主体。

其次,做到点和面结合。这包含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既要抓住理财教育的重点问题,又要进行全面的教育。这里的重点问题指的是学生的创业知识的传授、创业能力的培训,全面的教育指的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理财观念、理财知识、理财能力的教育,使他们拥有健全的理财;另一层含义是:对个别具有高理财的大学生要进行特殊的教育,使他们成长为未来经济建设中的专才,同时要对全体学生进行普遍的理财教育,使全体学生的理财都得到开发。通过点、面结合,使大学生的理财得到充分的开发。

第三,校内、校外结合。校内,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加强训练,通过开设选修课、举办竞赛、成立大学生理财开发协会等对大学生进行理财开发教育,提高他们获取财富、创造财富的能力。校外,教育管理部门要积极为大学生理财实际训练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寻求企业的支持,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让大学生多参与真实的经济活动,在实践中了解经济活动的规则、规律,获得创造财富、获取财富、利用财富的真实本领。真正把大学生培养成才智双全的人才。

4.理财教育与生涯规划教育互相渗透

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是让大学生激活大学生成才的内在动机,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设计合理而可行的奋斗目标,从而激发奋斗的动力,挖掘自我的潜能,以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而理财教育的目的是让大学生正确认识金钱,认识金钱的本质,培养他们对金钱、对工作、对事业的正确态度,理解金钱与人生的关系。通过正确运用金钱活动的规律,创造、消费、获取财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让潜能得到发挥,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可见,二者殊途同归。因此在理财教育中要渗透生涯规划教育,让大学生认识到投资不仅是对金钱的投资,更是对自我生涯的投资,创业既是财富的创造,又是人生的规划。同时,在生涯规划教育中,也要结合理财教育,让学生寻求人生奋斗动机之时,激起创业的热情,激起创造、获取、利用财富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吴淑姣、孟庆鸿:《给大学新生的礼物——理财》,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7月版。

[2]许爱青:《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理财教育》,《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3期。

[3]林永乐:《试论财商》,《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4]〔美〕罗伯特·T·清崎、沙论·L·莱希特:《富爸爸,穷爸爸》,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分公司2000年版。

[5]李英:《高职金融学投资理财专业设置的可行性分析》,《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