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贸易结构论文

时间:2023-03-22 17:33:40

导语:在贸易结构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贸易结构论文

第1篇

(一)出口产品总量不断增加在全球经济发展变缓背景下,安徽省借此机会对全省出口贸易产业结构实施优化、调整,经过多年的发展安徽省的对外出口贸易实现了显著增长,统计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安徽省出口贸易总额显示,最近四年间出口贸易总额分别达到88.9亿美元、124.1亿美元、170.8亿美元、267.5亿美元、282.5亿美元;单从出口贸易项目来看,机电产品在出口贸易总额同比增长约11.9%,而高新技术出口的增长高达31.7%(详见表1)。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安徽省对外出口贸易并未受到世界经济的影响,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从上述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近年来安徽省在出口商品结构方面有了明显改变,其中一般贸易增长速度逐渐减缓,截至2013年全省一般贸易增长率下降至7.8%;加工贸易的出口量则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截至2013年全省加工贸易增长率达到31.3%。在制成品出口方面,传统的机电产品近年来出口贸易量表现出下降趋势,增长速度明显减缓(2013年增长率11.9%);而高新技术近年来出口贸易量则表现出强劲的增长趋势,2013年出后贸易增长率达到31.7%。相关统计数据见图1。从安徽省出口机电产品、高新技术的增长率情况来看,机电产品、高新技术经过快速增长后速度明显有所减缓,但是高新技术的增长则保持强劲趋势,这表明安徽省在出口贸易产品结构方面调整表现出明显成效,减少一般初级产品出口量,增加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提升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最终有助于推动安徽省出口贸易总额实现稳步增长。

(二)近年出口贸易依存度稳步提升(如图2所示)从图1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安徽省对外贸易依存度在2009年-2013年间保持稳定上升,从10.64%逐步上升至14.88%,但是与全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这表明安徽省的国民经济对国际贸易经济的依存度仍然比较低,在对外贸易发展方面仍然蕴含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二、安徽省出口贸易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一)安徽省出口商品市场占有率情况从2013年安徽省对外贸易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2013年安徽省进出口总额达到456.3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达到282.5亿美元,同比增长5.6%,占全国出口总额(22100亿美元)的2.06%,且与其他经济强省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这表明安徽省的出口贸易水平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出口贸易商品的市场竞争力较弱。

(二)安徽省人均贸易额情况通过对安徽省人均贸易额数据来看,2013年安徽省的人均贸易额为725美元,但是全国平均人均贸易额为4152美元,由此可知安徽省的人均贸易额仅占到全国的17.4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3年,安徽省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82.5亿美元,人均出口贸易额为482美元,而2013年全国人均出口贸易额为3524美元,安徽省的人均出口贸易额仅占到全国水平的13.68%,同样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安徽省出口贸易产品竞争力指数情况贸易竞争力指数主要是指以出口、进口贸易总额之间的差值并与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值。TC指数若在-1-1之间,TC指数若靠近-1,则提示该产业的进口额高于出口额;若TC指数约靠近1,则提示该产业的出口额高于进口额。在TC指数中,贸易竞争劣势极大、较大或者微弱时TC指数分别采用(-1,-0.6)、(-0.6,-0.3)、(-0.3,0)表示,而贸易竞争优势极强、较强、微弱时TC指数分别采用(0.6,1)、(0.3,0.6)、(0,0.3)表示。从图3中可以看出,安徽省进出口贸易指数出现短暂下滑,从2010年开始出现明显上升,但是仍然处于(0,0.3)、(0.3,0.6)之间,这表明安徽省的进出口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处于较强水平,虽然在2013年进出口贸易TC指数出现一定下降,但是与2009年、2010年、2011年相比保持较高的竞争优势,由此证明安徽省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量的逐渐上升及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国际贸易竞争力具有巨大的上升潜力。

(四)安徽省出口贸易产业地位情况从出口贸易产业链分工角度来看,安徽省的出口贸易产品均来自于低端产业链,出口贸易优势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如:茶叶、家具、纺织品、服装等),虽然在短时间内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保证安徽省出口贸易稳定增长。以安徽省茶叶出口情况来看,从2009年至2013年间,安徽省茶叶出口量从2.56万吨增加至3.68吨,出口总额也从4957万美元增长至13635万美元,具体统计数据如表2所示。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随着人工、材料成本的逐渐上升,这种竞争优势会逐步消失。从近年来安徽省出口贸易方式来看,虽然一般贸易(如:茶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每年出口量达到加工贸易的3倍以上,但是加工贸易近年来的增长率却明显高于一般贸易,这表明安徽省出口贸易产品的技术含量正逐步提升。从宏观角度来看,近几年安徽省出口贸易产品对国家外贸扶植政策的依赖性仍然比较强,对国际市场变化相对比较敏感,因此国家政策及国际市场的变化全省出口贸易影响比较大。

三、安徽省出口贸易产品结构发展现状

(一)全身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结构偏低通过对安徽省最近五年的出口产品结构进行比较分析,虽然在产业结构方面有了明显优化、调整,出口产品结构中高新技术比重有一定提升,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出口产品结构中高新技术出口比例仍然偏低,明显低于全面平均水平。因此,安徽省出口产品结构中高新技术产品的市场出口量及市场竞争力仍然有待提升。

(二)传统优势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安徽省长期以来出口产品主要以农产品、制造业产品为主,在整个出口额中占据较大比重,每年出口增长额明显高于出口额增长,这表明安徽省在传统优势产业方面仍然处于以量取胜阶段,产品的附加值较低,经济效益不高。目前,由于国外经常以反倾销方式阻碍我国传统产业产品出口,再加之国内相关法制、政策不健全,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安徽省的对外贸易摩擦,不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对外贸易环境。

(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仍然偏高从安徽省出口贸易的RCA指数、TC指数来看,安徽省出口产品中0类产品的市场市场竞争力相对比较强,但是从最近五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出口的数量、市场竞争力上升比较平稳,这可能因为安徽省丰富的资源有关。安徽省作为人口大省,劳动者输出量比较大,劳动力成本比较低,虽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可以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但是缺乏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

(四)出口产品品牌竞争力不足目前,从安徽省出口贸易产品结构可以看出,出口产品中纺织、服装、鞋袜、旅行用品、家具等商品上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我们以服装出口为例,2013年安徽省服装出口的TC指数已达到0.997,表现出很强的竞争优势。但是作为服装出口的大省,安徽省却没有一个国际性的服装品牌。出口产业由于缺乏知名品牌,使安徽省出口企业和出口产品形象一直处于低端行列。

四、提升安徽省出口贸易量的策略分析

安徽省通过对出口贸易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进行不断优化、调整,出口贸易产品结构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一般贸易的增长率出现不断下降,而加工贸易的增长率出现明显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作用于安徽省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安徽省的出口经济对国内政策、国际经济变化的适应能力。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虽然安徽省出口贸易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状态,但是这种状态并不是同步的,且未对彼此起到高效的促进作用,对此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制定对应的发展策略。

(一)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创新对外贸易方式目前,安徽省的出口贸易产品中机电产业仍然是主导产业,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水平仍然比较低。鉴于上述贸易发展形势,笔者认为安徽省应该整合优势资源,增加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技术水平、生产能力、出口量,出口产品推动从初级产品逐渐过渡到高级产品,增加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具体来说可以一方面可以加强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3];另一方面则是加强与国内外相关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生产工艺、管理方法,以此来增强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除此之外,在党的十七大中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任务,要求各个省市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全力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的新兴产业,提升地区的“智造”水平。目前,安徽省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必须走特色型工业化产业发展道路,努力提升自身的技术优势,强化产业自主创新、结构优化升级、节能减排,加快推进“安徽智造”发展战略,为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奠定坚实基础。打造绿色农业产业产品品牌是目前国际农业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安徽省作为我国内陆省份,拥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通过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绿色农产品品牌不仅能够让本省农产品满足国际标准,也是应对外国农产品绿色壁垒的最佳策略之一。因此,笔者建议可大力研发、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重点加强生态农业产业园区、绿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构建优质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出口贸易“一条龙”产业链,提升本省农产品的附加值,优化出口贸易产品结构,增加本省出口贸易额。

(二)实施“进口”、“出口”平衡战略,促进出口产品多样化近年来,我国与欧盟、美国之间的出口贸易摩擦不断,国外的贸易保护主义严重影响了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效果。因此,若我们单纯性依靠出口贸易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不够的,必须充分结合“引进来”、“走出去”发展模式,通过“引进来”先进的技术、设备、产品、人力资源以及管理经验,这样可促进“走出去”经济实现稳定、持续发展[5]。通过对安徽省的外贸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安徽省的进口贸易、出口贸易之间长期存在明显的差距,因此平衡“进口”、“出口”水平符合安徽省的发展现状。实施“进口”、“出口”平衡战略具体可从政府、企业两个层面来落实,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制定一系列的补贴、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从政策层面对出口企业、外资企业给予一定扶持,有利于大量吸引外地资本、技术进入本地,同时也可以将本地区优秀出口企业、产品输送出去,从而实现“进口”、“出口”平衡战略;另一方面外贸企业作为出口贸易的主体,首先应该学会“引进来”,以市场需求为主导,利用各种机会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生产理念、技术、设备及管理经验,并逐步转化为自主创新,提升外贸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最终实现“进口”、“出口”之间的良性互动。

(三)全面开拓新兴市场,促进对口贸易区域结构多元化安徽省为了进一步获得更多的出口贸易份额,在巩固传统国际市场的同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克服国外贸易壁垒影响,出口企业应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努力寻求新兴出口市场,坚持走市场多元化发展战略。在拓展新兴市场过程中,出口企业应细致分析出口地的人口总量、经济规模、消费水平、市场环境等多项指标,目的在于开发最具发展潜力的国际新市场,例如:北非、拉美、东南亚等其他周边新兴经济体及发展中国家[6]。针对本省重点出口企业,笔者建议加强技术、资本及人力资源投入力度,切实提升企业自身的自主研发能力及知识产权,提升本省出口企业产品附加值。在企业全面拓展新兴市场中,政府也应该给予极大的扶持与帮助,加快金融自由化改革、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升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增加贸易伙伴国数量,降低出口企业的国际贸易风险,促进本省出口产品结构形成多元化布局发展目标。

(四)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化升级从国外出口经济发达国家发展进程来看,其出口产业的工业化发展基本上需要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模式。目前,安徽省出口工业发展正处在由劳动密集型产业阶段,由于该产业人力成本高、生产率偏低,随着市场经济水平的不断上升,人力成本、材料成本会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为了推动安徽省出口工业实现资本型、技术型产业转化,就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强高等或者技术类教育领域投入力度。虽然安徽省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但是文化水平、技术水平却低于全国其他省份。为了推动安徽省出口贸易产业的快速发展,必须加强对高等或者技术类教育的投入力度,重点扶持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发展,优化职业教育教学结构;同时增加高等院校科研经费支持,引导企业与高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培育优质人才、高新技术,推动安徽省出口企业实现产业优化升级。二是出口企业要不断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管理战略等,吸取国外企业的经验教训,充实自身的技术与管理水平,在不断创新、优化自身管理、技术体系,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树立良好国际形象,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促进本省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逐步转向资本型、技术型企业。三是政府机构应加强基础建设与行政支持。地方政府应加强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条件;根据国家相关要求及本省出口经济发展战略,制定并出台一系列针对出口企业的扶持或者优惠正常,如:区别对待营业税、出口退税等。

(五)加快培育创新系统,提升核心技术竞争力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产品研发经费达到247.7亿元,与2012年相比增长约18.5%。近年来,安徽省企业逐步认识到掌握核心技术才能真正进入国际市场,逐步由技术引进向技术研发转变。但是从目前发展现状来看,企业持续增长的研发经费未在短时间内推动企业核心技术创新与发展,很多高新技术企业仍然需要依赖于国外技术,这对安徽省出口经济带来严重影响。安徽省应多管齐下提升出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政府机构应进一步建立健全税收、财政、采购等方面激励机制,从政府金融政策上保障企业自主创新资金源,共同承担企业研发风险,有助于激发企业投入更多的科研力量与经费;广泛收集企业技术需求信息,并合理整合高校、科研机构资源,进一步完善高校、科研院校及企业之间的科技转化进程,引导上述机构科研方向逐步向企业需求靠拢或者共建经济实体或研发机构,为“学、研、产”提供最佳平台,利于增强“学、研、产”体系对接力度,增强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转化,最终将提升安徽省出口企业的核心科技水平,增强企业的世界竞争力。

五、结语

第2篇

关键词:出口贸易结构问题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去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量超过14000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23.2%。其中,出口7620亿美元,增长28.4%,实现贸易顺差110.1亿美元。目前,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德之后的第三大贸易国。平稳而且快速增长的出口贸易,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主要特点

1.从出口商品结构上看,我国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例不断上升,但高技术产品的比重仍然偏低。改革开放后,工业制成品在我国出口中的比例逐步上升,技术含量较高的高新技术产品一直是拉动中国对外贸易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商品。2005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达7,129.6亿美元,同比增长29.0%,占出口总额的93.6%,成为我国出口的主导产品。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为2,182.5亿美元,同比增长31.8%,仅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的28.6%。据世贸组织(WTO)统计,早在2000年,世界前十大出口国和地区的产品平均高新科技含量已达40%。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在工业制成品中所占比重偏低。

2.从贸易方式上看,加工贸易仍然是我国产品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但出口效益不高。我国出口效益不高,这种低效益是由于我国出口大部分为加工贸易出口。近年来,加工贸易一直占我国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2005年加工贸易额为4,164.8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4.7%。我国出口规模的扩大主要是靠大量低附加值的初级加工制成品的出口,出口商品中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产品的比重偏低,特别是机电产品出口额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3.从出口贸易国别结构来看,出口市场过于集中。2005年,我国前四位出口市场是美国、欧盟、中国香港地区和日本,其总和达到了出口总值的67.6%。其中,美国占21.4%,欧盟占18.9%,中国香港地区占16.3%,日本占11%。由于香港主要以转口贸易为主,其中又以转口到美国、欧盟和日本为主,因此,我国的主要出口市场集中在美国、欧盟和日本。

4.从出口主体类型来看,私营企业上升较快,外资企业仍占主体。2005年,我国私营企业的出口激增,同比增加62.1%,但只占出口总额14.7%;外资企业同比增加31.2%,占出口总额的58.3%。从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来看,外资企业占88%,部分行业的核心技术和产品被外资企业所垄断,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对外资企业的依赖程度相当高。

二、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问题

1.出口商品结构还是比较低级,没有摆脱依靠低成本竞争的老路。虽然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例已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高技术产品的比例仍然偏低。我国工业制成品主要依靠大量的资源投入和低廉的价格优势来扩大市场。这不但会导致能源浪费、环境破坏、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同时随着我国劳动力等成本的上升,低级的产品结构将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的地位。2.加工贸易仍以初级形式为主,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偏低。加工的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品的加工过程短,加工深度不高,产业关联性偏低,产品附加值偏低。这表明,我国承担的只是这种高技术产品增值链条中附加价值较低的加工组装环节,我国在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分工体系中还处于较低层次。

3.出口市场过于集中,贸易风险较大。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地区。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将带来东道国贸易失衡、加大国内就业压力等问题,是引发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

4.外资企业的出口份额占主体,一定程度上挤占了我国民族企业的发展空间。外商直接投资带来了技术进步,但主要是一般技术进步,而不是先进技术进步。外资企业垄断核心技术,主导了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跨国企业到我国投资办厂,主要是利用我国的成本优势和巨大的市场,凭借着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挤占了我国民族企业的利润和生存空间。

三、优化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对策

1.充分发挥我国的劳动力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助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缺乏问题和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同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增强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吸引跨国公司把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我国,提高管理水平,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加强企业配套,逐步从代加工向设计和自创品牌发展;引导加工企业根多采用国产料件,延伸产业链条;加强对加工贸易的产业指导政策,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的加工贸易。

3.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保护和巩固已有市场,积极开辟新的海外市场。我国与东南亚、非洲、南美、中亚等地的国家经济互补性较强,具有了技术、资源方面一定的比较优势,而我国现代化所需的能源、原材料等正式这些国家的优势所在。因此在这些国家实施有效的海外投资带动战略,既有利于扩大我国的出口市场,减低外贸风险,实现“边际产业”的国外转移,又有利于利用海外资源满足国内生产需要。

4.合理引进FDI,提高民族企业的技术水平。引导FDI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型、知识含量高和资本密集型领域转变。从注重数量转向注重使用的质量,并合理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外商投资在地区结构、行业结构和单位面积投资密度的优化。通过FDI的“溢出”效应,提高行业技术水平,带动民族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财务司网站:/tongji.shtml

第3篇

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平衡包括其自身的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与其相关主体在贸易中产生的不平衡,也包括对外贸易与对外贸易发展也即外贸依存度大小的不平衡。

一、贸易依存度与对外贸易发展的不平衡

1、我国外贸依存度的现状:

我国今年的外汇储备达到7000亿美元,如此巨额的外汇储备自然来自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大量顺差贸易。由此,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不平衡已初露端倪。大量顺差贸易自然引发高发性贸易磨擦。进口影响供给,出口影响需求。需求扩张引发贸易磨擦。

这里引入外贸依存度这个概念。外贸依存度,是指一定时期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总额相当于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它是衡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一个基本指标,也是反映一国与国际市场联系程度的标尺。世界各国的平均外贸依存度由1970年的27.9%到1990年升到36.7%,2000年又升到41.7%,直到2003年也才接近45%。而对比我们国家的情况:1970年5.0%,到1990年一跃升为29.8%,2000年又创历史新高43.8%,2004年已达70%。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较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增长过快,而且已明显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对比日本的外贸依存度,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21%-26%下降到80年代末至20%以下,基本上维持在3个百分点变化范围内。而且世界范围内存在一个趋势,越是经济发达的大国,外贸依存度变动范围越小。

进口依存度的提高不仅会对我们国家的相关产业发展造成冲击,而且在目前经济过热的条件下,将进一步增加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难度。

出口依存度结构来看,我国轻工业和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依赖国际市场,不仅容易引发贸易磨擦,增加就业压力,而且严重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我国的出口市场主要依赖加工贸易的方式,不仅减弱了出口结构升级对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的作用,而且使我国贸易福利水平降低。

2.造成我国外贸依存度增速如此之快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我国的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较大,且以制造业为主。第二,我国的对外服务贸易发展程度较低,而且一直处于逆差状态。单从国内GDP角度来讲,美国的第三业占GDP的比重超过75%,而我国的仅为33%左右。第三,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当GDP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速,而对外贸易增速越快则外贸依存度越高。

3.要减小外贸依存度,必须要在对外投资以及扩大内需,扩展国内市场上下功夫。

如果从另一方面来讲,我国的对外贸易年均增速在10%左右,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速在7%左右来看,外贸依存度过高也不一定就代表着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系数会下降;同样,也不能说明国家的安全系数会上升。关键在于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制定正确的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政策,建立规避外部风险的机制。

二、进出口贸易行业间增长的不平衡

进出口贸易行业间包括货物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平衡,以及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之间结构的不平衡。当然这其中有地区性的不平衡,也有贸易额方面的不平衡。

广义的进出口结构是指一国对外贸易额中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所占的比例大小。它是一国进出口贸易处于何种程度的外在表现,即一国国内生产能力的大小。我国在这一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平衡,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存在严重的不均。

1.货物贸易

2004年,出口贸易中机电产品实现出口贸易额323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4.3%,占出口总额比重54.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额为1665亿美元,同比增长50.2%高于出口增幅14.8个百分点,占出口总额比重上升到27.9%。

进口贸易中原油增长34.8%,成品油进口增长34.1%,煤同比增长73%,铁矿石增长40.5%,棉花增长1.2倍于上年同期,机械设备增长28%,主要作为中间产品的电器及电子产品进口增长36.7%,当然这些数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货物贸易中的一些结构优化的趋势,但是仍然存在出口初级产品所占比例过高的问题。

中国是一个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国家,属于内需拉动型国家。所以能在进口贸易中满足不断增长的国内消费市场需求,这也有利于我国在出口贸易中出口占重要地位的劳动密集型相关产品,以达到平衡贸易、缓解贸易压力、避免及减少贸易擦的目的。然而在进口贸易中却要不断考虑到国内市场的消化能力,要注意到对国内相关产业的保护,以及对国内一些重要行业的扶持,引进必要技术,重要的是对技术的吸收及利用。中国出口贸易中也要不断得到出口结构的升级,商品结构的优化。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以图实现科技兴贸的目的。国内也要不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较高领域中寻找利润。争创有优势的产品,在国际贸易中争得一席之地。

2.服务贸易

国际服务贸易是指服务提供者从一国境内通过商业现场或自然人现场向消费者供服务并获得外汇收入的交易过程。

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总体处于逆差状态。这之中仅有少数的行业如旅游、建筑服务、计算机与信息服务处于顺差地位,绝大多数行皆处于逆差地位。

首先,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较低。2004年上半年,中国服务贸易额占整个对外贸易总额(含货物和服务)的10%,较2003年底下降2个百分点。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外资流入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等第二产业。据不完全统计,服务产业利用外资约占全国外资流入总额的1/5左右,由于服务领域总体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影响了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制度的引进。另外,中国大部分服务领域(如电信、运输、金融和保险等)主要以国有成份为主,缺少必要的市场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也延缓了中国服务产业的发展速度,造成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非均衡发展。

其次,服务贸易发展不平衡,项目和市场过于集中。中国服务贸易收支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和其它商业服务,分别占服务贸易总收支的32%、29%和17%,合计占服务贸易总收支的78%。目前,中国服务贸易收支伙伴也主要集中在美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从国内地区发展情况看,上海、北京和广东等地区服务贸易规模较大,而中西部地区服务贸易所占份额极小。服务贸易交易项目和地区分布的不均衡,形成了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总体水平偏低、短期内难以有所突破的格局。同时,由于服务贸易发展的多元化程度不够,导致中国服务贸易抗冲击能力较差,易受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影响。

再次,高附加值服务产业落后,制度和技术的创新能力不足。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较快的项目集中在旅游、运输、转口贸易、经营租赁等劳动密集型或资金密集型的低附加值项目上,而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服务、技术咨询、专有权利和特许、广告宣传和电影音像等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服务项目,受制度、技术、知识和文化等基础因素的制约,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三、不同性质企业进出口贸易额的不平衡

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外资企业的进出口贸易额占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一半以上;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在不断下降;其它性质企业的规模在扩大。

1.外资持续稳定流入对贸易增长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2004年中国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606亿美元,制造业领域吸收外资的比重仍保持在70%的较高水平。2004年全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3386亿美元,增长40.9%,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57.1%,较上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进口3246亿美元,增长40%,占进口总额的比重达57.8%,较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2.国有企业出口摆脱了近年来相对低迷的局面,实现了22%的较快增长,增幅同比提高了19.3个百分点;国有企业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6.6%,同比提高了13.9个百分点。集体私营企业出口增长59.8%,仍然大大高于总体出口增幅。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长34%,略低于出口总体增幅,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仍然达到56.7%,但同比回落了14.5个百分点。

3.其它性质的企业中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热情进一步高涨。除了全面放开对外贸易经营权的因素外,今年中国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民营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体制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

四、针对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不平衡的建议、措施

要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平衡,首先,应注意对外贸依存度的研究,尽快建立和完善外贸评价体系,同时要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全方位、多层面地积极应对和优化解决贸易磨擦,维护我国经济安全。继续实施扩大内需的方针,积极利用外资,并适时的发展对外投资,,特别是在我国贸易增长高耗能的情况下,增加能源、资源导向型对外投资。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第4篇

1.国际贸易与产业机构

1.1国际贸易经济开放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已经成为大部分国家的选择。所谓的经济开放指的是为了保证最高经济效率以及最优资源配置的实现,使服务、商品以及各种生产要素能够自由地跨国界流动。通过对我国经济开放的历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由于我国具有严格的外汇管理制度和汇率制度,因此只具有较少的资本开放,而进出lE经济活动则是我国经济开放的主要形式,由于在对整个经济的开放程度进行衡量的时候采用进出口贸易总额作为指标表现的更加直观,所以在本次研究当中在对我国经济开放程度进行衡量的时候就选用这个标准。

1.2产业结构

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也就是所谓的产业结构,其出现以及发展的基础就是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而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以及构成各产业的要素是其主要的表现。通常可以将我国的产业划分为三种模式,也就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在对产业结构进行衡量的时候最关键的指标有两个,也就是就业结构以及产值结构。在总产值当中各个产业的比重就是产值结构,在总就业人数当中各大产业就业的人数的比例就是结业结构。本次研究在衡量产业机构的时候就采用这两项指标作为标准“。

2.产业结构调整与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

2.1产值结构受国际贸易影响的相关理论

在规模经济理论当中,一个行业如果具有内部规模经济,这样厂商规模越大就会具有越大的优势,同时相对于那些较小规模的厂商而言,其能够更为有效的实现成本降低。在该理论中,一个国家的市场规模会对该国的产品种类和生产规模产生一定的限制,这时候能够自由贸易的国际市场就应运而生了’并且导致了国际分工以及国际贸易的出现。一个国家可以在自由贸易的国际市场当中可以获得更多的商品种类,同时还可以针对自己国家某些产品的生产规模予以积极的扩大,这样产业内贸易就会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而得到更快的发展。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通过规模经济角度的比较优势进行调整正好在规模经济理论当中得到了体现。在产品生命周期贸易理论当中,工业发达国家总是会最先出现各种新产品,新产品首先会在国内市场上进行销售,然后会逐渐的进入国际市场,这样该国就会具备初期的比较优势。因为相对于该创新国而言,其他国家存在着一定的技术差异,尽管这些国家可以模仿新产品并且进行生产,但是仍然需要努力较长一段时间才能够将这一差距弥补好,创新国家在这一段时期仍然会具备领先的技术地位,而其他的国家还是需要不断的进II该产品,从而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所以关于该产6决策与信息品的国际贸易仍然会继续进行下去,这样也就直接导致了国际分工的出现。在产品生命周期贸易理论当中认为发达国家主要生产的产品应该是成熟阶段产品以及创新阶段的产品,而不发达国家主要生产的产品则是标准化阶段产品,这样就将一个国家如何进行产业机构调整揭示了出来。

2.2就业结构受国际贸易影响的相关理论

在国际贸易理论当中,生产要素会在国际贸易活动当中得以均等化,一些学者立足于此针对就业结构受到的国际贸易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随着时间的不断变化,就业结构受到的国际贸易的影响也会出现一些变化,但是其会在短期对国内就业产生较大的影响,会在长期对国内就业产生较小的影响。国际贸易会使贸易参与国的劳动者得到很大的益处,这是由于国际资源会在国际贸易的影响下得到配置上的优化,并且使贸易各国专业化的分工得到非常明显的加强,最终使贸易各国的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并且降低了贸易各国的生产成本,使得世界的总产量得以增加,这样在较小的劳动付出之下,贸易各国的劳动者能够将更多的进口产品获得,这样贸易各国的工资水平在这种开放状态下也能够得以提升。与此同时,在较短的时期内在贸易保护之下国内某些产业和就业必然会有所增加,但是_旦取消贸易保护,一些产业就会遭受到较大的冲击,并且会进一步使就业受到影响,作为一种具有较大的供给弹性的生产要素,劳动生产要素在开放的背景下会被一些由于贸易活动而出现的行业吸收口。在李斯特贸易就业影响的论述当中没有将就业结构受国际贸易影响的相关理论提出来,但是其表示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有利地位的发达国家会由于J体财富的不断扩大,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工业品的市场范围和规模的扩大,并且其国内的就业率的会得到明显的提升。

3.国际贸易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对于我国这种发展中的国家而言,国际贸易则会产生不一样的影响,首先国际贸易对于农业国家而言具有有利的作用,但是对于正在过渡到工业化的国家而言其会产生较大的损害,所以对于这些国家而言采用一定的贸易保护政策具有更为有利的一面,要想使我国的工业化取得成功,就必须要实施有节制的贸易保护。在彻底完成工业化以后,我国的经济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新的转变,工业社会会逐步的取代农业社会,而数量庞大的乡村也会被城镇所取代,这样农业就业人口也会被工业以及第三产业所吸纳。立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我们认为。对于我国的就业情况而言,国际贸易会产生较多的积极影响。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城镇当中吸收了大量的农业人,由于我国具有较低的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同时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劳动生产率也比较低。所以农业生产受到了农业人口转移的负影响,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而我国工业行业则受到了国际贸易的有利推动,同时国际贸易推动的城镇化也明显的促进了我国工业的增长。我国的服务业也受到了国际贸易的正向影响。最终导致我国第一产业在经济机构当中的比重下降,而其他产业的比重则出现仕升的趋势。要想利用国际贸易针对我国产业机构进行调整,首先应该加快转变对外贸易方式,致力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力度的不断加大,对我国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培育。第二,要加大发展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不断的针对产业机构的优化进行夯实,积极的占据国际贸易当中服务行业的阵地。第三,要使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保证资源全球化配置的实现。第四,还要采取积极的产业政策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三二一”的产业结构的形成。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最终不断的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

4.结语

第5篇

毕业论文答辩稿一:

尊敬的各位教授,早上好!

我叫xx,论文题目是《我国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法律问题研究》,今天很荣幸能向在座的各位教授学习,也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关注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课题。

下面我将从选题、内容、观点、意义等几个方面,简单介绍一下我的论文。

第一点,我想先说说为什么要选这一课题。大家都知道,个人集资合作建房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热,二是新。热就是热点,个人集资合作建房出现短短两年时间,就引起金融界、法律界、房地产界、政界、理论界等领域的极大关注,成为热点中的热点。新就是新颖,个人集资合作建房是近两年来刚出现的新事物,老百姓对其了解不深,学者研究不多,操作者也在摸索中,政府管理处于真空阶段,立法更是空白,所以对各行业、各领域来说个人集资合作建房都是全新的事物。这一个既热又新的课题引起我个人的好奇和兴趣,同时在沈教授大力支持和鼓励下,我也大胆地决定以此为题,了解和研究个人集资合作建房,并作一些肤浅的探讨,也希望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对个人集资合作建房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第二点,想说说论文的结构、主要观点和大概内容。为了把个人集资合作建房这个题目研究清楚,我的论文采用了由浅入深、从面到点的结构方式。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概述。首先介绍了我国目前个人集资合作建房在各个城市采用不同模式的实施情况,包括北京的与开发商合作、重庆的委托代建、深圳的盘活烂尾楼等模式,然后从纷繁多样的现象中总结出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概念,最后进一步通过评析目前存在的多种观点,表明本文倾向于将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法律性质定性为个人合作行为。第二部分是对我国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产生原因及存在必要性分析。本部分首先从思想根源和现实根源两个方面详细阐述了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产生原因,然后再从社会意义、政治意义和法律意义三方面全面论述了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存在必要性,表明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出现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第三部分是对国际住宅合作社经验的分析与借鉴。本部分通过介绍国际住宅合作社的发展历史以及各国发展住宅合作社的成功经验,表明虽然我国暂时未有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相关规定和制度,但是可以借他山之石,借鉴外国的相关做法。第四部分是对我国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法律模式选择分析,本部分首先阐明了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立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然后提出了对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立法原则的两个设想,接着通过介绍现行法律法规对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可行性规定,提出了制定《个人集资合作建房条例》的立法模式设想,最后针对该条例的具体立法内容,运用比较分析、提出建议的方式,详细论述建立个人集资合作建房制度所需要的法律基本内容构造,包括管理组织模式、土地使用权取得模式、融资、资金监管及建设工程监管模式、房屋分配模式、物业管理及维修资金模式共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三点,想说说研究这一课题的价值意义。意义有两个,一是实践意义。自2003年首次出现的时候,个人集资合作建房就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和认同,并迅速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开来,许多人将之看作为现今房地产市场高房价的一种对抗,希望能藉此实现自己的购房梦想,而且非常期待能够住进自己建造、自己管理的理想家园。因此,个人集资合作建房是房地产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上的正常产物,研究该课题具有实践意义。二是理论意义。真正意义上的个人集资合作建房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既无成功先例,也无明确而完善的法律指引,因此无论对于政府主管部门而言,还是对于合作建房者们来说,都仍处于摸索阶段。因此,研究该课题还具有理论意义。希望能藉此抛砖引玉,让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和研究个人集资合作建房。

最后一点,想说说论文存在的一些不足。一方面,由于个人集资合作建房本身是新生事物,各界对其认识不深也不全面,人类认识事物都有一个过程,从感性到理性,从浅到深的,这是人类的一条规律,个人集资合作建房是个新事物,同样要经历这一过程。另一方面,由于本人时间、能力有限,对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理解难免存在偏颇与不足。由于上面这两方面原因,论文可能存在研究不深,探讨不全面等诸多方面的不足,与老师期望达到的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在论文打印方面也存在一些错别字。因此,恳请各位老师予以见谅并提出宝贵意见。我会继续关注、学习、研究这一课题。

谢谢大家!

毕业论文答辩稿二:

各位老师,你们好!

我叫xxx,来自xx级财务管理x班,我的论文题目是《谈企业的成本控制》,论文是在x老师的指点下完成的,在这里我向肖老师表示深深的谢意,向参加我的论文答辩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对我四年来的各位授课老师表示由衷的敬意。下面我将本论文设计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向各位老师作一汇报,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这个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从会计公式:收入–成本=利润可以看出,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利润的高低。通过成本控制主体在一定职权范围内,把对成本控制产生影响的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企业通过运用现代本管理理论,引进科学的成本控制方法,明确成本责任制度,调动工人的积极性,寻求更多更好的降低成本的途径,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证成本控制目标和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顺利实现。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本文运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采用归纳和演绎相结合,规范与具体案例相结合,本设计共分六章。

第一章导论,阐明了成本控制的目的和意义,并说明了论文的研究思路第二章成本控制概述,对成本控制的含义、内容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第三章当前企业成本控制的现状分析,从企业的体制、价值链和管理方面入手。第四章企业成本控制的创新思路,引入现代的成本控制方法第五章具体案例分析,重点剖析海尔集团的成本控制方法。第六章结束语,是整个设计的总结,说明了企业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最后,我想谈谈这篇论文和系统存在的不足。

由于本人思维逻辑性不够严谨以及个人知识能力水平有限,使论文在内容严密上和结构的完整上有待提高。请各位评委老师多批评指正,让我在今后的学习中学到更多。

谢谢!

毕业论文答辩稿三: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我是工商管理学院20xx级财务管理本科4班的XX,我的论文题目是《金融衍生产品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运用》。这篇论文是指我的指导老师XXX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本文在创作过程中无论是思路的形成还是文章整体框架的搭建均得益于XXX老师的启发和指导。他还对本论文具体章节的推敲和语言的组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与我许多宝贵的意见与建议。在此,我想对他表示最真挚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

下面我将就这篇论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采取的对策等方面向各位老师做出简要的陈述,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这篇论文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阐述了本文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部分是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分国外研究动态和国内研究动态两个方面简单介绍了金融衍生产品在财务管理中的运用,从而准确定位金融衍生产品应用的现状。

第三部分为金融衍生产品相关理论概述,介绍了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义和分类。金融衍生产品分为金融远期、金融期权、金融期货、金融互换和信用衍生品。

第四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详细论述了金融衍生产品在企业风险管理、筹资、投资、公司治理及合理避税中的应用。

第五部分承接第三部分,就金融衍生产品在企业财务管理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论述,主要分为(1)充分认识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性(2)充分了解相关信息(3)坚持风险控制为目的(4)建立健全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四个方面。

第六部分为结论,主要对文章进行归纳和总结,同时也指出了本论文研究的不足。

然后,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研究方法和手段。科学的研究方法是我们进行理论研究的指导思想,而恰当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途径则可以保证我们少走弯路,提高研究效率。在本课题的研究中,主要采用了的研究方法有:

1.文献查阅法。在理论方面,通过各种途径,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理论研究法,理论研究法是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本文参考了大量专业文献及我国相关法律制度,进行了充分的理论研究,并给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3.归纳分析法,鉴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使得经验证据往往不足,归纳分析就显得尤为关键,本文在研究金融衍生产品在财务管理中应注意的事项中运用了这种分析方法。

第三,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采取的对策

1、论文写作前期面临思路不清,对论文题目解读不够明确等问题。本人及时与指导老师进行联系,虚心听取XXX老师的意见,对论文从宏观上有了一个大体的认识,然后在写作中不断完善。

2.论文相关资料的收集比较困难。本人在图书馆查阅大量相关书籍同时通过互联网等途径收集到了大量研究所需的资料。

本篇论文已经完成,总的来说,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学到了许多东西,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更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在论文中一些内容表述、论证上存在着不足之处,一些问题还有待进行一步思考和探究,借此答辩机会,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指出我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我会虚心接受,从而进一步深入学习,使论文得到完善和提高。

我的答辩自述完毕,感谢各位老师!

毕业论文答辩稿四:

各位老师早上好!

我来自**学院**班,我叫**,我的论文题目是******,本篇论文是在***教授的指导完成的。在此,我十分感谢她长期以来对我的精心指导和大力帮助,同时也感谢各位评审老师从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事一同参与对我这篇论文的审阅并出席本次答辩,以下是本篇论文的选题缘由、目的,资料收集准备工作以及文章结构。

一、选题缘由、目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速发展,技术性贸易壁垒正逐步取代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成为新的贸易障碍,而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将对我国的出口贸易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近年来,各种形式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出台,导致我国出口竞争力受到极大影响。农业是海南省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今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意见中,六大战略定位之一就是要把海南建成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这更加显现了加快海南农产品出口的重要性。造成海南农产品出口不畅的原因很多,而进口国设置越来越严格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海南省农产品出口的最主要障碍。所以本文根据海南省农产品出口遭受技术贸易壁垒影响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如何应对和跨越技术贸易壁垒,并提出可供借鉴的措施和路径。

二、资料收集准备工作

自****年**月上旬选定题目后,为了完成论文,本人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有来自网上的论文期刊,图书馆的书目,最主要是来自于海南的新闻网站。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阅读资料,拟定提纲,调研,写开题报告初稿、定稿,毕业论文初稿、修改等一系列程序,于****年*月正式定稿。

三、论文的结构

全文总共分为五个部分,约一万五千多字:

第一部分是引言,该部分主要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还有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状况。

第二部分重点介绍了海南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研究状况。其中包括海南出口的特色农产品及特点,农产品出口的市场结构特征和海南农产品的竞争优势。

第三部分介绍了海南农产品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状况。分析了其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总体状况和海南主要出口农产品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状况。

第四部分,主要介绍了海南农产品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包括国际方面的因素和海南农产品自身存在的问题。

第五部分也就是文章的核心部分,主要介绍了海南农产品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建议。包括针对农产品进口国采取的措施和针对海南农产品自身存在问题采取的措施。

第6篇

本文首先回顾了世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程,总结了世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三种趋势;在此基础上,通过对WTO贸易规则框架下主要农产品生产国农业政策改革的比较分析,认为目前农业保护仍然广泛存在,进而阐述了阻碍世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程的WTO农产品贸易协调机制的局限性,并提出了相关的完善措施;最后,就中国农业如何应对世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提出了三项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农业政策;改革WTO;协调机制;政策建议

一、导论

(一)选题意义

农业和农产品生产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在各国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涉及到人民生活、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因而农业历来是各国政府保护的重点。农业保护严重扭曲了农产品贸易,使各国都深受其害,于是取消贸易保护、实现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成为大多数国家的共识。经过艰苦谈判,乌拉圭回合谈判最终达成《农业协议》,奠定了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基础。从《农业协议》开始实施至今,各国遵照《农业协议》履行承诺,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不断得到推进。但同时,WTO农产品贸易协调机制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还需要在谈判中加以完善。中国是一个拥有超过9亿农业人口的农业大国,作为一个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在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过程中将同时面临来自内部与外部的双重压力。为此,深入研究世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及WTO农产品贸易协调机制,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遵照国际协议调整国内农业政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对于中国全面促进农业发展,维护国内农业安全以取得长治久安、持续发展的牢固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许多学者对中国农业及世界农产品贸易的课题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如特丽?西库勒(TerrySicular)(1989)结合当时中国农业的衰退趋势,对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增长进行了探索,提出非农业政策可以加强或破坏农业计划,建议中国建立考虑全面和注重协调的有效农业政策,并把农业放在与其他产业平等的地位上;曹苏峰(1998)以翔实的数据深入分析了世界农产品贸易的发展速度、价格变化、贸易流向分布以及商品结构变化;田维明等(1999)通过GTAP模型进行政策模拟,分析了在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下我国不同的政策选择对国民经济和农业部门可能产生的影响,认为扩大贸易开放程度有利于提高我国经济的总体效率和国民福利水平;罗余才(1999)对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的总量与产品结构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张汉林(2003)则在介绍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的基础上对农产品贸易领域的争端情况进行了总体阐述,重点分析了世贸组织成立以来受理的一些农产品贸易争端案例。

综上所述,虽然许多学者从农业产业地位、农业政策选择、农产品贸易结构及农产品贸易争端等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中国农业及世界农产品贸易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论述,但是从总体上来看,这些研究中缺少以农业政策变化及现有农产品贸易协调机制为基础的论述。本文试图以比较不同国家农业政策的改革、分析现有WTO农产品贸易协调机制为基础进行论述。

(三)结构安排

论文的第二部分回顾了世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历程,并总结出世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三种趋势。论文的第三部分比较分析了世界主要农产品生产国农业政策的改革,认为尽管在《农业协议》的约束下,这些国家的农业政策仍然存在相当程度的农业保护倾向。在此基础上,论文的第四部分阐述了使农业保护主义得以生存、阻碍世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程的现有WTO农产品贸易协调机制所存在的局限性及对其进行完善的措施。论文的第五部分总结全文,并对中国农业如何应对世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提出了政策建议。

(四)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第7篇

论文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加工贸易,出口,应对策略

一、人民币升值概述

2005年7月21日,迫于美国的强大压力,为了给中国经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1美元兑人民币从8.27—8.28先后突破了8.2、8.1、8.0关口,2005年升值幅度达3%。2006年1月4日人民币汇率以8.0702起步,经历了从“缓步上行”到“快跑”,再到“加速跑”的过程,一年中升值了2 615个基点。2007年截至12月20日,人民币升值幅度已达到6.01%。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步伐进一步加快, 2008年4月10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破7”,为6.9920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以2005年汇改前的人民币对美元比价8.27651计算,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超过18%。到2010年12月23日,美元兑换人民币中间价为6.6466。

一国货币的升值意味着与它相比较的那种外币的贬值,表示一定数量的本币可以兑换的外币数量比之前增加了。自从汇率改革以来,人们持续不断地对汇改的利弊进行讨论分析,尤其关注人民币升值可能造成的对中国对外贸易国际贸易论文,特别是纺织、服装、玩具等利润微薄而我国又具有比较优势的加工贸易产业的不利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人民币升值对广州市加工贸易出口的影响。

二、汇率与国际贸易关系的理论及广州加工贸易近些年的状况

汇率作为影响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因素,对进出口有着重要的影响。关于汇率变动对进出口的影响尤其是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外贸的影响,理论上有很多不同的观点。

1、马歇尔-勒纳条件。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与美国经济学家勒纳指出:一国货币相对与他国货币贬值,能否改善该国的贸易收支情况,主要取决于贸易商品的需求和供给弹性,假定供给具有完全弹性,那么贬值的效果取决于需求弹性。用Dx表示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Dm表示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则当︱Dx︱+︱Dm︱﹥1时,货币贬值将会改善贸易收支;当︱Dx︱+︱Dm︱=1时,货币贬值不发生作用;当︱Dx︱+︱Dm︱﹤1时,货币贬值将会恶化贸易收支。贸易收支通过货币贬值得到改善的必要条件是:当︱Dx︱+︱Dm︱﹥1,即马歇尔-勒纳条件。

2、J曲线效应。本国货币贬值后,初期由于消费和生产行为的“粘性作用”,进出口不会发生明显变化,但由于汇率的改变,以外币计价的出口收入相对减少,以本币计价的进口支出相对增加,造成经常项目收支逆差增加或者顺差减少,经常项目收支状况反而会比原先恶化。一段时期(往往是6至12个月)之后,经常项目收支才渐趋改善;再经过一段时间(往往是1.5至2年后),经常项目收支的改善达到峰值,然后再度趋向下降论文下载。因此汇率变化对贸易情况的影响具有“时滞”效应,呈现“J”的形状。而货币升值情况下,经常项目收支变动则刚好相反,表现为反向J曲线效应。

3、广州2005年至2008年加工贸易出口状况。

2005—2008年广州市加工贸易出口统计

年份

实绩(万美元)

比上年增长(%)

合计

内资企业

外资企业

合计

内资企业

外资企业

2005年

1593628

175247

1418381

17.74

-5.47

21.42

2006年

1814869

208965

1605904

13.88

19.24

13.22

2007年

2022533.74

245761.49

1776772.25

11.44

17.61

10.64

2008年

2223313

283237.89

1940075.33

9.93

15.25

9.19

(数据根据广州年鉴整理形成)

2005年,广州地区企业加工贸易实现进出口总额265.8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42%。其中出口159.3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74%,占全市出口总额的59.76%。内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17.52亿美元,占全市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10.99%;外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141.84亿美元,占全市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89.0%。

2006年,广州地区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300.0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86%。其中,出口额181.4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34%,占全市出口总额的56.05%。

2007年,广州地区企业加工贸易实现进出口总额329.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7%,其中出口额202.23亿美元,增长11.44%,占全市出口总额的53.36%。加工贸易出口增速继续放缓。是年,受国家加工贸易禁止类和限制类新商品目录出台影响国际贸易论文,加工贸易出口增幅比上年下降2.4个百分点。

2008年,广州地区企业加工贸易实现进出口总额358.9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06%。其中,出口额222.3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93%,占全市出口总额的51.75%。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速下降。加工贸易进出口增幅低于上年0.64个百分点,为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的新低。全年加工贸易出口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比上年减少1.62个百分点。

伴随着人民币升值的步伐,广州的加工贸易出口增长速度在加速下降,过分依赖出口的经济增长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三、人民币升值对广州加工贸易出口的影响

自从2005年至今,国际、国内出现经济环境急剧恶化,外需萎缩加剧了出口额下滑,对外贸易风险加大、利用外资受阻,商品结构尚待优化等困难和问题。作为我国对外贸易出口龙头的广州市也受到诸多的影响。

(一)、人民币升值对广州市对外贸易的有利影响。

首先,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广州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广州市的产品出口主体中,民营企业占了半壁江山,民营企业又以中小型企业居多,规模较小。产品结构从总体上来说,是以高能耗、低效益、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这虽然能赚取大量外汇,但是附加值很低,资本积累相当困难。由于人民币升值,使得进口成本下降,因此广州市可以抓住时机,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从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其次,人民币升值有利于缓解一部分国际贸易摩擦和对华贸易制裁。广州在加工贸易特别是纺织品、服装、鞋类等具有价格优势,在国际上占有较大份额,在产生替代效应作用下,广州出口商品的价格优势使得外国本国的商品被挤出,因此产生反倾销纠纷。人民币升值可以降低有些国家利用技术壁垒、环境壁垒、知识产权壁垒等非关税壁垒对广州商品出口设限的可能性,由此减少贸易摩擦。

(二)、人民币升值对广州加工贸易出口的不利影响。

首先,人民币升值过快过猛,会导致广州市出口的大幅缩减。广州市的出口贸易大多集中在纺织、服装、制造业及电子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些行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在于价格,产品之间的差异性小,相互替代性强,因此它们的产品出口价格弹性较大,短期的人民币升值对其出口将产生不利影响。

其次,人民币升值削弱出口,增加失业率。加工企业,在升值的压力下转向技术或资本密集型产业,降低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领域的投资国际贸易论文,导致许多低素质的就业者失业。

再次,人民币升值过快过猛会挫伤外商对广州投资的积极性。广州由于相对廉价的出口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吸引许多外商在华投资并创造出口。人民币升值后,以外币作为股本投资的外商企业,在中国兑换人民币的能力减弱,外商投资成本增加。原来额定的投资项目的资金由于人民币升值将会不足,外商必须追加投资,增加了外商的投资成本,投资回收期延长,打击投资积极性。广州市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沿地带,人民币升值可能对广州的加工贸易出口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作用论文下载。

四、针对人民币升值对广州加工贸易出口的影响的应对策略

鉴于人民币升值对广州加工贸易出口的影响,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强化和扩大人民币升值对广州对外贸发展的积极影响,缓解和减少其消极影响。

(一)、政府干预及政策支持方面

1、政府应加强对广州进出口企业在政策上的引导和扶持。在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政府应该在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遏制对外贸易顺差过快增长,促进广州产业结构升级方面有所作为。主要体现在政策上对出口企业进行适当地引导和扶持。

2、完善法律政策,优化贸易环境。政府要充分利用政治、外交和经济等手段为广州企业的出口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改变以往重行政审批、轻服务、指导的工作作风,在实际操作中,各地商务主管部门、金融、保险机构以及驻外机构等可以通过对国际金融市场、银行的经营状况的掌握以及对进出口国市场动态信息的了解,及时向相关企业进行信息披露和风险预警,帮助企业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安全履约能力,一旦发生合同纠纷,可帮助协调沟通,提出妥善解决措施。

3、积极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减少外贸出口依赖。在过去很长时期内,由于人民币汇率的相对低估,导致出口强劲增长,我国外贸持续出现巨额顺差。我国有13亿人口,庞大的人口背后隐藏的是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要真正实现广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调整经济结构,减少对外贸出口的依赖,尽快实现由“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向“以内需为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同时,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各种配套改革,积极培育、扩大国内消费市场,鼓励投资,尤其是民间投资,重点扶持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4、优化升级广州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长期以来,在广州出口产品中国际贸易论文,附加值较低、技术含量低的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占据着重要地位。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广州劳动力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难以发挥,出口企业很难再以单纯依靠低廉劳动力和国家制定的低汇率政策开拓海外市场。在广州很多企业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的意识薄弱,所谓的核心技术和装备基本依赖国外进口。为了广州对外贸易的长足发展和广州经济的持续增长,我们必须调整对外贸易结构,通过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促进广州外贸结构优化升级。

(二)、出口企业方面

1、作为出口企业,应该积极调整经营理念和出口战略,加大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的力度。加工贸易企业应当注重个性化消费需求,进行产品概念、功能、包装、运用等方面的创新,以人民币升值为契机,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速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出口产品档次, 提升产品的品牌内涵和设计能力, 创建出口产品品牌优势,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以积极的姿态赢得主动。同时,出口企业应重视开发新产品、引进新技术、进口新设备,加快对引进技术的吸收、消化和再创新的步伐,减少高科技新产品对国外的依赖,调整广州贸易结构,减轻人民币升值对广州贸易的不利影响。

2、外贸企业必须调整加工贸易出口的市场结构,改变过分依赖部分地区的出口的增长模式,分散个别货币对内贬值导致的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并做到灵活应对汇率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陈伟.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11.

[2]费嘉.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经营管理者,2009,15.

[3]黄亚林.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分析[J],浙江金融,2009,01.

[4]陶双玉.人民币升值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J].集团经济研究,2007,10.

[5]陈文芳.试论人民币升值背景下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J].福州党校学报,2007,5.

[6]杨晓辉.简析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经济视角,2009,12.

[7]马慧敏.人民币汇率升值是中国外贸行业发展的新机遇[J].集团经济研究,2007,8.

[8]冯正强,杨晓霞.人民币汇率对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影响分析[J].经济经纬,2007,4.

[9]刘君.人民币汇率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影响分析[J].特区经济,2007,7.

第8篇

论文关键词:金融成长,国际贸易中心

荷兰是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权国家,构建了第一个现代意义的金融体系,加快了其国际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本文以荷兰金融与产业成长历史为线索,分析荷兰成为超级大国的基础和根本原因所在,从而揭示金融成长如何保证和加快产业成长,为我国发展提供借鉴。

一、农业商品化、工场手工业规模化与商人资本

(一)农业商品化与“商品农”

荷兰独立后农业生产率迅速提高,导致农业的分工和专业化以及商品化,各地因地制宜发展专业化农业生产,农产品的商品率相当高国际贸易论文,成为欧洲国家粮食的重要供给国。荷兰弗里斯兰的哈姆马农产品的商品率甚至达到92.3%,1572年由于弗里斯兰经历战争商品率下降。

在沿海地带渔业成为重要产业,与当时其他国家不同,荷兰的三大渔业(鲱鱼、鲸鱼和鳕鱼业)不仅仅限于捕捞,而且还进行加工、包装或提炼,渔业成了一种工业。荷兰省北部岛屿以及荷恩与阿姆斯特丹之间地带17世纪上半叶从事海上渔业加工的乡村男劳力占其总数的50%[1]。1562—1657年出口到波罗的海的鲱鱼中75%是荷兰运输,1661—1720仍占60%,此后比重大幅度下降,1730—1740,荷兰一国要占欧洲全部鲱鱼年产量的1/2以上。

农产品、畜产品和渔业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已形成大规模商品生产,高产量、高商品率和众多的从业人员说明荷兰的农业已突破传统生产方式,农业已形成一种产业,支撑着荷兰经济强国的基础。德·弗雷斯(1971)[2]总结认为,荷兰乡村经济转变的主要特征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商品农”的形成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作为前向联系,农产品的商品化维系着为之服务的运输和市场网络。凭借繁密顺畅的流通渠道,乡村农产品贸易不仅遍及国内,而且扩大到国际,成为荷兰庞大商业帝国机器运转的“基本剂”。作为后向联系国际贸易论文,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刺激了人们对于土地开发的投资兴趣,推动了作为农业生产资料的肥料和饲料的贸易扩大,促进了乡村手工业的兴起和教育的兴办。直至整个18世纪,荷兰农业始终在欧洲保持了最先进的生产水平。

(二)工业与金融业的形成

纺织业特别是呢绒工业是荷兰的第一支柱产业,已形成生产的大众化,而且纺织业的结构调整(如新呢绒生产取代旧呢绒生产)使荷兰保持着持续的优势。至17世纪,来登成为欧洲最大的毛纺织中心。

国内工业中居突出地位的是造船业。在17世纪初期造船业已成为荷兰居第二位的支柱产业。政府兴建的国内四通八达的运河和造船业的大型化、机械化使荷兰水上运输趋向经济化——运输成本低廉化。造船业既为荷兰的海外贸易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证,又为荷兰国内经济飞跃提供了基础,促进了荷兰银行业和保险业的形成和发展,同时推动了海上贸易在全球范围的兴起。

(三)商人资本与农业、工业成长

在农业、工业和工场手工业成长过程中,商人资本起着重要作用。在经济发展起始阶段,由于经济规模较小,商人资本和产业资本采用正式或非正式合作方式,通常融为一体。当荷兰农业商品化、工场手工业规模化迅速扩大时,产业成长的预期收益吸引更多商人资本流向农业和工业,由于商人资本具有雄厚的资金、专业的商业技能,从而逐渐控制了生产和销售的全部过程;同时,与商人资本早期实行合伙制的原有生产者逐渐丧失生产资料国际贸易论文,沦为工资劳动者。产业资本的增加进一步加强了农业产业化和工业的发展,即产业成长。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专门从事农业、制造业的产业部门和专门为产业融资服务的金融部门。

二、现代金融制度的建立与国际贸易中心的确立

(一)现代银行制度与对外贸易

农业商品化和工场手工业规模扩大以及造船业的经济化促进了荷兰的对外贸易,对外贸易的迅速扩大内在地要求金融机构为之提供便利的国际贸易支付体系。在威尼斯银行业模式基础上建立的金融机构框架已不能使支付体系顺畅、有效。此时,1609年建立的阿姆斯特丹银行进行了一个划时代的改革——银行券代替硬币,同时要求进出口商在该行开立账户,600弗罗林以上的支付必须使用汇票。“银行券的发行与流通是金融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是金融对经济推动作用产生一个飞跃的转折点,最初发行是为了节约金属铸币和在支付体系内提高效率,但却为后来信用货币制度的建立做了重要尝试,开辟了通过创造廉价货币以促进经济发展的道路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1]阿姆斯特丹银行的业务创新对荷兰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首先,提高了支付效率,这是其最初的目的,而且事实也达到了预期目标。更为重要的是支付的便利吸引了更多的其他国家的商人在阿姆斯特丹银行结算,既带来了资金,也使阿姆斯特丹由一般的商品集散地演变为国际贸易中心。第二,信用工具的产生大大满足了产业成长所需资金。农业商品化和工场手工业规模的扩大,使得仅依靠内源融资不能满足产业成长的需要国际贸易论文,传统的银行借贷既受资金来源约束,也有筹资成本过高的影响。信用工具的产生使得货币乘数作用出现,从而为产业成长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对外贸易迅速成长为荷兰的支柱产业。第三,降低了筹资成本。银行业务的创新大大便利了资金的借贷,也促进了银行业的竞争,大量银行聚集在阿姆斯特丹,使得银行的借贷利率比欧洲其他国家要低几倍,低利率贷款为产业扩大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力支持。正如马克思所言:“在荷兰,商业信用和货币经营已随着商业和工场手工业的发展而发展,而且在发展过程中,生息资本已从属于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这一点已经表现在利息率的低微上”[2]。

(二)证券市场与贸易垄断

海外贸易的迅速成长激发荷兰人纷纷组织贸易公司,同时带动了银行业和保险业的扩大,产业成长(海外贸易)大于金融成长,资金需求成为瓶颈;同时荷兰在早期实行的合伙制贸易方式问题凸显:这种具有短期行为特征的贸易方式与荷兰迅速壮大的海外贸易不相匹配。为解决长期资金问题,1606年荷属东印度公司成立之时即发行了世界上第一张股票,这张股票让荷兰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的辉煌。该公司采用股份制向全社会募集资金,有的股东只有几十个荷兰盾,表明股份制在荷兰已成为普及的筹资和投资方式。1608年国际贸易论文,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建立,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股票交易所。尽管只有联合西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的股票在此交易,另外还有政府发行的各种类型的债券(更多股票和证券交易在非正式市场交易),这个市场却拥有成熟的交易技术,包括期权和期货合约的使用。阿姆斯特丹是当时欧洲的商业中心,与此相匹配,该交易市场成为国际股票市场的中心。——17世纪荷兰资本积累比欧洲各国的资本总和还要多,对外投资比英国多15倍。投资于欧洲、东印度和美洲的外国债券的资金超过3.4亿荷兰盾。英国国债的很大一部分由荷兰人持有,每年有上千万荷兰盾的利息收入[3]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更为重要的是17世纪中叶的“金融革命”——各省从向商人—银行家借款转为直接向富人出售国库券。阿姆斯特丹成为当时欧洲最著名的短期和长期信贷供应者,成为一个规模空前的国际金融市场。

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为对外贸易提供了丰富的资金,也解决了企业所需的长期资金问题;同时,证券市场的大众化使得金融成长快于产业成长,从而保证和加快了现代商业(海外贸易)的成长。.

股份制帮助荷属东印度公司打败英属东印度公司,奠定了其贸易垄断地位;证券交易所和阿姆斯特丹银行的建立为对外贸易提供了雄厚的资本和便利的支付体系;资金的自由流动使阿姆斯特丹成为资金的集散地:一方面,现代金融制度的建立和金融工具的创新使国际资金大量流向阿姆斯特丹,另一方面,发达的金融体系又为荷兰和其他国家提供了廉价而便利的资金来源。金融成长把广大居民购买力的利益和产业成长(海外贸易)直接结合起来,促进了荷兰国际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荷兰成为国际贸易中心的同时国际贸易论文,也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至此,现代金融制度已成功帮助荷兰确立了国际贸易中心,金融成长和产业成长进入成熟期。

三、资本自由流动与产业衰落

海外贸易汇集的大量财富和诸多物产,源源不断流入荷兰,进而转化为巨额商业利润和资本,至17世纪中期,荷兰已成为世界商业霸主。然而,曾促使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资金自由流动,出现国内资本脱离产业转向借贷资本,贷款回收的困难和泡沫经济的破灭,动摇着其金融体系的稳定。

首先,转口贸易的兴盛改变了商人资本的性质。商人资本原为获取商业利润而参与并逐渐控制国内产业生产,当转口贸易变得更为有利时,商人资本便倾向于进口而非制造,资本则由产业资本转向商业资本,显然阻碍了国内产业进一步成长。由于转口贸易的特殊作用,以阿姆斯特丹为首的商业城市,期望靠转口贸易扩大财富国际贸易论文,无视国内工业成长的根本利益,激励政府实行低关税,对国内工业放弃保护,也就意味着对国内产业成长的阻碍:海外贸易脱离国内产业成长,失去交换的基础;放弃国内工业保护,也就意味着商品生产国商品竞争力的提升和直接贸易的兴起,荷兰的转口贸易失去依托。商业资本在荷兰商品经济发展中不是逐步让位于工业资本,而是使工业资本越来越屈从于自己,这一演变趋势与西方近代资本结构演变的总趋势恰好相反[4]。

其次,金融成长脱离国内产业成长,失去基础和载体。金融业在促进海外贸易迅速成长的同时,荷兰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然而至17世纪后期,荷兰资本更多用于对外借贷而非国内产业投资。荷兰金融业的高度发达具体表现在利息率的低微上,而同期其他国家的利息率则是荷兰的几倍。由此不仅导致商人资本从产业资本转向借贷资本,而且促使商人(尤其是大商人)在国内低息借贷,国外高息放贷,进一步加剧国内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减少。

第三,银行坏账形成金融危机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到18世纪末期国际贸易论文,荷兰资本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已由商业资本主义演变为借贷资本主义。对外大量放款为荷兰赢得了金融资本家的美誉,然而对外放款的对象:一是外国政府、君主,一方面增强了外国的军事和工业实力,另一方面战争使得大量贷款成为坏帐,严重影响着荷兰的金融业;二是对外金融投机,到17世纪下半叶,其影响超过对外贸易。1758年,荷兰商人购买的英格兰银行、英国东印度公司和南海公司股票占这些股票总额的1/3[5]。南海“泡沫事件”导致投资者损失惨重。坏账的形成和商人资本的损失大大降低了荷兰的金融竞争力。各种投机活动导致一系列银行破产倒闭,引发1763年的金融危机。

四、启示

1.产业成长是现代金融体系形成与成长的基础

农业、工场手工业、海外贸易等产业的兴起增加了融资需求,银行券、汇票、期权、期货、国库券等金融工具创新蓬勃发展,证券交易所、阿姆斯特丹银行、非正式交易市场等现代金融体系产生,产业成长引致金融成长;另一方面,金融成长又为农业、工场手工业、海外贸易等产业提供充足的资金,进一步促进产业成长,在这一过程中金融业本身得以成长。

2.现代金融体系保证和加快了海外贸易的成长

阿姆斯特丹银行建立的支付制度第一次显示了现代金融制度的威力,促使阿姆斯特丹迅速成为国际贸易中心;荷属东印度公司发行的股票既保证了企业长期生存,又促使荷兰海外贸易迅速获得垄断地位;资金的自由流动促使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资金的集散地。因此,银行券、国库券、股票等金融工具的创新、银行制度和证券市场等金融制度创新既保证和加快了国际贸易中心的确立国际贸易论文,又促进了金融业自身的成长,使荷兰保持了一个多世纪的世界霸权。根据马克思的说法,荷兰是“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3],或如亨利?塞所言荷兰是“商业和金融资本主义的象征” [4]。

3.金融成长与产业成长必须保持合理关系

金融成长以产业成长为基础。“郁金香事件”显示了泡沫经济的危害,此后历史上多次的泡沫经济与此都有相似之处——金融成长脱离产业成长必然带来泡沫的破灭;“南海事件”表明资本自由流动的负面效应,美国历史上也多次发生外国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的金融危机。因此,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金融成长超过产业成长所需以及资本自由流动带来的危害已引起各国关注,尤其是拥有外国巨额证券资产时更应引起重视,国家金融安全成为政府的职能之一。

作者:史恩义 男,1967年8月生,山西襄汾县人 工作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院

职称:副教授

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投资

学位:经济学博士

参考文献

[1].范?德?沃德.乡村史系学报与荷兰乡村史的研究[J].欧洲经济史杂志,1971,31(1):236.

[2].德?弗雷斯.黄金时代荷兰的乡村经济1500—1700[J].经济史杂志,1971,31(1):266-267.

[3].唐晋.大国崛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6.

第9篇

>> 北部湾经济区港口整合与广西贸易结构优化研究 广西领跑泛北部湾开发 抓住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良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泛北部湾区域旅游合作战略研究 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的SWOT分析 加强北部湾港口建设 推动区域贸易便利化 北部湾经济圈下广西沿海港口的整合 广西北部湾港口物流的发展障碍与对策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港口物流现状\问题及对策 广西北部湾港口物流的SWOT组合战略分析 广西北部湾港口应急物流体系构建研究 论述北部湾港口物流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协同物流在北部湾区域物流的应用研究 东盟媒体关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 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着力点 泛北部湾区域经济视野下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泛北部湾背景下高职院校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 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物流产业对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全域旅游视角下北部湾区域旅游发展策略探究 广西北部湾中小企业物流金融服务探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中国物流与采购网. 陈文玲:国内物流发展存在四大问题[EB/OL]. http://.cn/xsyj/201203/22/180212.shtml.

[4] 彭汝佳. 我国沿海港口物流水平影响对外贸易实证研究[D]. 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