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管理博士论文

时间:2023-03-22 17:33:54

导语:在管理博士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管理博士论文

第1篇

“协商”和“谈判”是近义词,但是仔细斟酌其内在含义仍然存有本然的区别。从字面词意来理解,根据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第1版中华汉语词典释义;

“谈判”意为“多边或多边就共同关心的问题或彼此间的争端举行会谈,以求达成协议”围绕争端展开,突出冲突性。在劳动关系领域中预示了工人集体和用工单位之间是不友好的、是对抗的。其次追溯到集体谈判概念产生的19世纪中叶的西方资本主义的现状中可知,集体谈判之所以产生,是工人在不断地被压榨和剥削的现实下,为了生存而做出的选择,“集体谈判”实质为抗争。因此,不论是从字义理解,还是结合实践基础,“集体谈判”的指向非常的明显,一方面指明了谈判主体的间的关系是对抗的;另一方面指明主体间的谈判行为是斗争性的。>>>>>大数据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影响研究

“集体协商”概念中国适用性探究

第2篇

[论文提要]本文通过约翰·杜威传播理论的描述以及詹姆斯·w·凯瑞对这一理论的分析,区分了传播传递观与传播仪式观在目的性意义上的不同和分野,并进一步探讨了仪式传播观在传播学学理中的历史文化意义和现实文化意义。

现代传播学对于传播概念的定义主要源于英语Communition一词。它的含义主要指对信息的传递、交流和分享。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w·凯瑞基于对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传播理论的深刻认识,将传播定义分为传播传递观和传播仪式观两类。信息以传播元素的角色参与到传播过程中时,总是通过传授、传送、共享和分享等环节要素来完成传播过程的。传播元素属性发生变化时,信息传播的参与者以群体或个体的不同面目出现在传播过程中,致使信息传递、交流、共享成为传播过程中的核心因素。与此同时,我们也找到了定义两种不同传播观的根本动因和理解两种不同传播观的重要理论依据。

依照约翰·杜威对传播概念内涵的独特理解和研究,Common(共有的)、Community(社区)、Communition(传播)三词结构含义相近,词根雷同。词根的雷同使三个词义在抽象理解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高于直译词面的深层结构平台:“在共同(commonm)、社区(community)、传播(communition)这三个词之间,有一种比字面更重要的联系。人们由于拥有共同的事物生活在一个社区里,传播即是他们借此拥有共同事物的方法。他们必须共有的事物包括目标、信仰、渴望、知识、一种共同的理解——就像社会学家说的想法一致。这种东西不可能像砖头靠身体做相互传递,也不可能像人们分吃一块馅饼,把它切成小块来分享……共识需要传播。”①在这一平台上,各类传播元素生存在同一社区,共同享有社区的资源条件,愿意表达各自的目的、信仰、追求和知识,并通过传播来实现共同的交流,形成共同的认识;传播使社区本来孤独的元素共同共通,使传播元素活跃在社区并最终完全实现人类对世界意识的理解。在这一概念定义下,传播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上的意义:一、将传播理解为传送。依照詹姆斯·w·凯瑞的理解,这是“所有的工业文化”所持有的最普遍看法,这种“传递观”源自地理概念和运输产生的功用,信息在控制的目的下,在地域范围的空间中拓展信息。国内传播学界对于Communition的理解,同样经历了从“交通”、“通讯”、“传输”到信息“传递”、“发送”至“交流”的过程。“这种传播观的核心是保持对信号、信息的控制,然后进行跨距离的传送。因此,学界深深以为‘信息的传播是技术的、空间的、控制的过程’,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力量形成的利益集团对于最大传播效果的追求成为这一过程的关键所在。”②近80年来,这一原则实质上操控着我们对传播学的理解和应用,以至于学术成果不断重复。“公理”的重复证明似乎使传播学的发展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二、将传播理解为仪式。本文将重点对此问题做出分析。

仪式(Rite)的词义指进行典礼的形式,主要是宗教或祭祀仪式。“仪式”一词联系着信念,也有“分享”、“参与”、“合作”、“交往”等暗含之意。仪式传播观中,“传播”一词的原型是以团体或共同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举行的一种神圣典礼,它的起源和最高境界并非智力信息的传递,而是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从媒介传播信息的过程而言,这种传播观并不在意于信息的获取,更强调参与者通过对信息的分享,使媒介在参与者的生活和时间中具备角色,担当身份,形成媒介化的人生观、世界观。大众传媒则通过呈现和介入使受众获得戏剧性的满足感,受众追随大众传媒而进入到“观念世界”中,化为媒介创造的“观念世界”中的一员。喜悦或悲伤,激动或平静。此时,对信息的传递、获取已经无足轻重。这种传播观的重心是:“它产生了社会联结,无论真情还是假意,它都把人们联结在一起,并使相互共处的生活有了可能。这些观点不仅代表不同的传播观,而且与特定历史阶段、技术及社会秩序模式密切相关。”③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观察,如果把视角停留在信息传播这一层面时,我们便捕捉到了仪式传播观在古老中华文明史上不断显现的浓重痕迹。在部落神、氏族神灵和图腾崇拜为基础形成的殷商社会传播结构中,巫术、祭祀是非常重要的传播图景。《史记龟策列传》有言:“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不易之道也”。[

“神道设教”、“占卜新闻”涉及到战争、天象、生产、祭祀等社会信息传播的主体,也基本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传播方式。到了春秋时期,“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的孔子,在塑造中华民族社会生活传播结构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就更加具有决定作用了。“孔子开创的以人伦关系为中心的儒学,将周代完成的权力叠加在血缘关系的传播结构上,又负载上权力伦理化的要件,把强硬的权力关系柔和地转化为天性的伦理顺从。”④也即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观念将权力关系伦理化,将人伦关系神圣化(天人合一),这样的传播结构必定十分重视仪式在传播中的作用。孔子及其继承者一贯重视通过仪式展现这一传播结构,让众生在道德上自悟、自觉,并认同现存信息传播秩序,进而达到影响社会舆论之目的。重视“礼”“乐”等社会规范,发挥它们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是仪式传播观的突出表现。《论语八佾》中有多处论及“礼仪”的重要性。如:子日:“有言:‘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又如:“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日:“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仪式展现不当就是乱礼序,就是破坏孔子认同并建构起来的信息传播秩序,自然会受到反对;视仪式不如饩羊重要,从而否定仪式在社会传播结构中的重要性,自然也会受到反对。再如:子曰:“乐在宗庙之中,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通过“乐”这一传播仪式,达到“弘道”的传播效果。这种文以载道、意在言外的中华民族传播习惯,在孔子营造出的仪式传播过程中形成,并在历代沿革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当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作为主要思想流派和思想体系,逐渐演化为具有宗教意味的治国安邦之术。正如陈力丹教授在其着作《精神交往论》中所言:“自然宗教的实质,是人通过祈祷、祭祀和舞蹈等仪式与幻想中的神进行交往。人在其中,自然依附于想象中”,并没有自己独立地位的“神”。⑤借助儒家思想,历代君王在祭祀仪式中,实现着“奉天承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帝王情怀,民众也在依依诺诺中,在君权神授的遐思中遵循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三纲五常之道。《资治通鉴》第二十卷有一段关于汉武帝刘彻泰山封禅的记载:乙卯,令侍中儒者皮弁、绅,射牛行事,封泰山下东方,如郊祠泰一之礼。封广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则有玉牒书,书秘。礼毕,天子独与侍中、奉车都尉霍子侯上泰山,亦有封,其事皆禁。明日,下阴道。丙辰,禅泰山下址东北肃然山,如祭后土礼,天子皆亲拜见,衣上黄,而尽用乐焉。江、淮间茅三脊为神藉,五色土益杂封。其封禅祠,夜若有光,昼有白云出封中。天子从禅还,坐明堂,群臣更上寿颂功德。诏曰:“联以眇身承至尊,兢兢焉惟德非薄,不明于礼乐,故用事八神。遭天地况施,着见景象,屑然如有闻,震于怪物,欲止不敢,遂登封泰山,至于梁父,然后升坛肃然自新,嘉与士大夫更始,其以十月为元封元年。”在这里,仪式的精确和过程的控制使传播效果一览无余。正是通过礼仪繁多、程序井然的封禅仪式使整个仪式神化、圣化,以致王权也在仪式中通过神与帝的对话而进入神授境地。当仪式的实际社会作用通过仪式并以象征意味的时代符号进行传播时;当千百年来不同君王走马灯似的登临泰山举办封禅仪式时,社会时间在这一刻停止了,或者说持恒了。泰山成为了与社会时间相类似的物质,成为了颇具象征意味的祭台。

沿着历史流动的线索,关照以和平、发展为主题图景的现代社会,仪式传播已经不在。然而,人类的仪式传播行为变换了形式,以依然持恒的本质影响着居住在地球村落中等待分享信息、共享信念的芸芸众生。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闭幕式上,以“从奥林匹亚到万里长城”、“欢迎大家来北京”为主题的8分钟中国歌舞节目中,通过二胡演奏中国民歌《茉莉花》、孩童朗诵中国盛唐诗歌、少林寺僧人在高跷上表演高难度的武术动作、黄豆豆的中国民间舞蹈、国粹京剧片断等节目,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特色和文化风采。导演张艺谋说:“8分钟就已足够,8分钟足以在闭幕式上震撼雅典和整个世界”。奥运会,现代人类共同参与的巨大仪式,亿万人众通过各种传媒分享仪式传播出的信息,并籍此构建关于中国的“观念世界”。当二胡、唐诗、少林绝学、红灯笼映衬下的舞蹈、京剧这些世所公认的中国符号被艺术化地创造、展现、加以强调时,中国5000余年文明浸润出的文化信息,随着无线电波、光纤电缆从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介呈现在每一个观赏奥运仪式的受众面前。当有意味的象征形式作为信念被众人所分享时,我们看到传播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信息传递和发送了。

参考文献:

①③《作为文化的传播一“媒介与社会”论文集》,华夏出版社,第11页。

②《新闻与传播评论》,武汉大学出版社,第70页。

第3篇

台湾历史博物馆充分认识到博物馆存在危机,不能回避现实中的危机。正视博物馆存在危机是进行危机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否则,将难以树立长远的危机意识、形成科学的危机观念,博物馆的危机管理也自然成为天方夜谭。史博馆认识到博物馆存在的危机与其它公共场所的危机并无很大的区别,若无危机意识与危机管理机制,有朝一日大祸临近,势必造成无法弥补的惨痛局面。[4]因此,史博馆认为有效开展危机管理,建立博物馆危机管理机制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一)博物馆危机的来源国立历史博物馆对危机的认识首先是针对博物馆危机的来源及危害对象,将本馆面临的危机分为文物类、人员类、馆舍类、营运类和其他类等五种类型。每一类型中可能出现的危机情形如下表所示。史博馆可能出现的危机情形中,因政治冲突或战争、地震、洪涝、火灾等引发的危机发生的概率较小,但危机发生后对博物馆造成的影响较大。展品损毁或遗失、参观者发生意外伤病、馆内发生的争吵甚至肢体冲突、临时停电、媒体负面报道等对博物馆来说可能是较为常见的危机事件。但由于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的特殊性,如果处置不当,极易成为对博物馆带来重大损失或灾害的源头,所以史博馆将其列为常态性的危机项目在危机管理中予以重点关注。

(二)对博物馆危机特征的认识史博馆对博物馆危机特征的认识源于本馆危机管理工作的实际和其它领域危机的特征。对危机的特征作出以下定性描述:博物馆危机具有多源性、突发性、不确定性、威胁性、阶段性、紧迫性、双效性的特征。[6]多源性是指博物馆危机通常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突发性指博物馆危机往往发生于突然之间,发生后常令人措手不及、疲于应对。不确定性一方面指无法准确预测博物馆危机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和危机类型,另一方面指危机发生后的发展演变趋势和最终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威胁性意指危机可能会对博物馆的馆舍、藏品、形象、美誉度和其它资产产生破坏、造成威胁。阶段性指博物馆危机的发生按照危机演变的周期一般会出现潜伏期、爆发期、处理期、善后恢复期四个阶段。紧迫性指危机一旦发生,形势十分紧迫,博物馆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处理与应对。双效性是指博物馆危机既可能是真正的危险或灾害,也可能是转机;处理不当可能会产生严重后果,处理得宜可能转化为一次发展机会,给博物馆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由于博物馆危机具备以上特征,史博馆认识到博物馆危机的严重性和对危机进行管理的必要性。同时,也意识到对博物馆危机的管理不能采取正常体制下的管理,而必须诉诸非常手段进行非常态的管理,即需要建立博物馆危机管理机制。

二、台湾历史博物馆的危机管理

史博馆对博物馆的危机管理从理论层面上形成了相对系统的认识,并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危机管理经验。下面分别从博物馆危机的预防与模拟训练、博物馆危机的等级设定、博物馆危机的应对方法与处理程序三个方面对史博馆危机管理的认识与经验进行分析。

(一)博物馆危机的预防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曾有“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危”的危机防范思想。史博馆充分认识到危机防范的重要性,强调能够在危机预防阶段通过一定的防范措施将危机止于未发为危机管理的上策。为此,在危机预防阶段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博物馆危机的预防性管理。具体包括成立博物馆危机管理小组、进行博物馆危机的调查、预测博物馆可能出现的危机、建立危机预警系统、拟定各项应变计划、危机处理的模拟训练。1.成立博物馆危机管理小组:由一位副馆长作为召集人组建危机管理小组,小组成员包括各业务部门主管和安全维护部门的负责人。根据实际需要,小组每年召开一到两次专门会议,审定博物馆危机事项及等级,讨论博物馆运作情形及面临的风险因素。危机管理小组下设警戒组、疏散组、救灾组、通讯组、医护组、公关组几个权责分明的任务编组。其中,警戒组负责安全、现场秩序维护、馆内交通协调;疏散组负责观众及员工疏散等事宜;救灾组负责抢救馆内发生的灾害、防止灾害扩大及物品器材搬运与供应;通讯组负责通报及保障危机信息传递的畅通;医护组负责医疗护理及馆内伤病者的急救;公关组负责对社会公众与媒体进行沟通和危机信息的,重新塑造博物馆形象。2.进行博物馆危机的调查:博物馆各部门按照本部门职责范围对馆内风险因素进行调查,审慎考虑,列举各种可能发生的危机,交危机管理小组进行整合。3.预测博物馆可能出现的危机:危机管理小组就可能发生的危机事项运用头脑风暴法定期分析并作出评估,根据史博馆危机管理等级表预测危机发生的概率及影响程度。4.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危机管理小组对可能发生的危机分类逐项拟出预警方法与预警标准,并作成危机预警系统。5.拟定各项应变计划:危机管理小组就可能发生的危机事项逐项讨论,应不厌其烦,依各种发生可能逐项研究,拟定应变方法与计划,形成书面的危机预案。以博物馆发生火灾或爆炸危机为例,史博馆的预案要点及处理程序如下:(1)立即通知相关人员(包括救灾组、保安、现场值班人员)关闭电源,疏散参观者,拨打火警电话,同时自行组织扑救。(2)立即通知博物馆秘书室及相关组室主任,按相关程序向上级领导通报。(3)紧急召开危机处理会议,分组采取危机应变措施,全力展开危机处理。(4)由公关组危机信息,减少社会公众与媒体的揣测和负面评价。各项应变计划和应急预案被写入博物馆危机处理手册中,发放到每一个馆员手中,使一般馆员也能清楚危机应变及处理的要点。此外,史博馆对已拟定的危机应变措施每年评估一次,并进行不断修正,力求周全。6.危机处理的模拟训练:史博馆认为在危机预防中仅有危机应变计划与应急预案是远远不够的。面对危机的突然发生,馆员若缺乏实战状态下的模拟训练,临场必然会手忙脚乱、无所适从。若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只有靠平时的危机处理模拟训练。史博馆在这方面的做法是:(1)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博物馆危机应变讲座,加强馆员的危机意识与应变处理能力,培养各部门共同参与处理危机的协同性与对相关器材的熟悉度。(2)危机管理小组每年就系统整体或具体某项危机举行讨论会一到两次,讨论内容包括博物馆潜在风险、馆内硬件设备、危机发生后的人员分工、处理程序及方法、沟通渠道等。讨论后结合每年的实际选择项目进行模拟演练,对演练过程进行全程记录,以备改善。(3)由危机管理小组责成硬件总务组人员定期测试馆内设备,对馆内各项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检查,保持设备的机动性。(4)模拟演练后认真评估、检讨演练中的不足和出现的问题,逐步对照改进,不断完善,并将成果作成简报,适时报送上级主管部门。

(二)博物馆危机的等级设定为明确每类具体危机对博物馆的威胁与影响,以便采取妥善应对政策,博物馆危机管理小组应将所有危机项目在危机压力表上予以标示,制订危机等级。危机压力表是在台湾诸多领域应用较多的评估危机影响值和发生率的方法。该表为以十字形坐标,纵轴代表危机影响值,横轴表示危机发生率。决定危机影响值得因素包括:危机扩大的可能性;危机能否成为公共性问题;影响组织正常运作的情况;危及决策者及组织形象的程度;损害组织利益的程度等。危机发生率可根据发生的可能性分为没有发生的可能性、不常发生到一定发生等几种情况,可分别用数字1到10表示。纵横相交的区域依次以红色、橙色、黄色和绿色标识,以此区分危机的等级。[7]这是台湾社会较为通用的评估压力的方法。据此,史博馆制定了符合本馆实际的危机管理等级表(如下表所示)。以英文字母代表危机影响程度,其中A代表轻微影响,B代表有影响,C代表严重影响,D代表影响非常严重。危机发生率以阿拉伯数字表示,其中1表示很少发生,2表示偶尔发生,3表示常发生,4表示经常发生。[8]不同类型的具体危机按照属性在表中标识其对应位置,并据危机的影响程度和发生率将危机等级标记于危机事件前,作为危机处理时的参考依据。

第4篇

个人知识管理是既有逻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具体包括信息检索、评估、组织、分析以及信息协同等方面技巧。有效的个人知识管理能极大地促进知识生产、传递、吸收、利用、创新和再利用过程。教师是世界上最悠久的与知识管理打交道的职业之一,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其教学与科研水平。2007年,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大学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水平、思维方式以及熟练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只有拥有更高的个人知识管理能力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当前大多数大学英语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效率并不高,个人知识管理意识淡薄,以致个人知识多呈无组织或组织混乱的状态。很多有价值的心得体会、经验技巧没能及时保存下来,造成个人知识的丢失和利用率不高等问题。能够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有效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大学英语教师更是凤毛麟角。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等多种客户端登陆微博组建个人社区,140字左右的包含文字、图片、视频、音频、超链接等多媒体形式的新信息,实现实时分享。微博具有短小精悍、交互性强、话题汇聚、信息同步、多模态性等显著优势,一经上线便风靡整个网络。截至2013年上半年,新浪微博注册用户达到5.36亿,微博已成为中国网民上网的主要活动之一。微博能承载丰富的多媒体内容,能高效地传播和反馈信息,成员之间可以自由地交流、协作、分享,成为极佳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课题组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关于将微博用于个人知识管理各个环节的理论研究很少,且通过私信采访著名的大学英语教师博主得知,尽管其微博已初步具备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作用,但在知识检索、知识组织、知识创新等方面仍存在相应的缺陷。基于此,本文从微博用于大学英语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可行性入手,在建构主义、关联主义、分布式认知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大学英语教师所需的知识结构,利用微博工具平台的各种功能,设计了自主、灵活、多元化的个人知识管理模式,并进行了实践验证,为大学英语教师的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了参考。

二、微博用于大学英语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可行性

2014年5月,“微时代大学英语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模式研究”课题组对河北省内八所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68份。调查结果为微博用于大学英语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可行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调查显示,当前河北省内大学英语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如知识组织效率不高,能每次都有意识地将各种渠道获取的知识进行有效组织的教师仅占14.1%;知识交流渠道狭窄,89.2%的教师表示最常交流的对象就是同校同事,与其他学校同行间交流甚少;尽管85.4的教师表示经常对自己的教学和科研进行反思和评价,但仅有11.2%的教师能够及时将该方面的心得记录下来,大量的信息没能得以及时保存,造成了有用知识的流失;拥有微博的大学英语教师较多,占80.6%,其中有31.3%的教师明确表示会经常更新,但有意识将其用于个人知识管理的极少,微博的娱乐用途大于学习用途。尽管存在诸多问题,但调查结果仍表明将微博用于大学英语教师的个人知识管理存在现实可行性。67.9%的教师认为有意识地进行个人知识管理很有必要,62.7%的教师愿意通过网络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75%的教师认为网络已经成为重要的学习渠道之一,且有89.1%的教师明确表示愿意尝试学习利用微博进行系统的个人知识管理。

三、基于微博的大学英语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模式设计

针对当前大学英语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课题组经过深入研究,提出了基于微博的大学英语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该模式共包含四个部分:

(一)理论基础

1.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社会建构主义主张知识的形成是透过同一社群的人贡献不同的能力,相互磋商、讨论、辩论、妥协,最后获得共同一致的知识。大学英语教师通过微博与其他人进行知识经验共享,在此过程中每个人都是知识的给予者或接受者,在知识的互动与交流中,逐渐将知识建构出来,进而形成学习互动的网络学习社群。

2.关联主义学习理论

关联主义是“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它认为“有些知识领域包含了大量微弱的相互联系,一旦适当地加以利用,就能够通过一种相互干扰过程极大地扩大学习量。大学英语教师在利用微博进行互动时构建了大量的信息联系,捕捉这些信息在丰富信息量的同时能极大地激活内心的隐性知识,从而产生新的知识,达到知识获取、知识交流与知识创新的目的。

3.分布式认知

在分布式认知中,交流/对话是实现分布式学习,获得分布式认知效果(如知识的社会性建构)的必然方式。社会化是微博所普遍具有的特征,每个微博用户都拥有多维度的交际网络。且微博的社会化偏重人际交往,关注情感互动,用户彼此更加信任,忠诚度提高。微博的社会化成为微博促进的重要基础,是大学英语教师选择微博作为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又一重要理论依据。

(二)大学英语教师知识结构

大学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个体知识,即体现自身独特个性的兴趣爱好知识;学科知识,既包括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知识,也包含二语习得、课程设置等学科相关知识;教学知识,“就是应使人易于明白学科内容的表达和阐述方式”;背景知识,包括社会、国家、学校、家庭、课堂等各个方面;学生知识,即与大学生相关的一切知识,大学英语教师必须要了解与大学生有关的知识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合理布置。

(三)个人知识管理环节

大学英语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环节包括知识获取、知识组织、知识存储与传递、知识交流与共享和知识创新五个环节。个人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动态的,不是严格按照固定程序进行,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交叉进行。(四)微博工具平台微博功能丰富多样,可用于大学英语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各个环节,根据其属性可将其分为三类:基本功能,包括加/取消关注、好友分组、搜索、标签、收藏等;个体社交功能,包括、转发、评论、@某人、私信、微博内聊天等;群体社交功能,包括投票、微访谈、微话题、微电台、微数据、微直播等。

四、微博用于大学英语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实践

在微博用于大学英语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模式指导下,课题组对该模式进行了具体的实践与分析,并对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进行了总结,以期为推动模式的应用提供有益的探索与经验。

1.基本管理

对关注好友的选择和组织成为大学英语教师微博个人知识管理开始的第一步。根据微博内容的不同或关注对象身份特质的不同,利用微博分类工具将已关注人群按照“英语教育学习”、“专家学者”、“新闻访谈”、“朋友”、“学生”等不同的关键词进行组织,以便于第一时间分类查找。这种组织不仅是对关注好友的管理,同时也是对相应微博的知识进行了初级程度的分类,使知识从来源角度变得更加有序。

2.知识获取

在微博内获取有用知识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1)搜索引擎。新浪微博提供的搜索功能不仅能对整个微博站内内容进行搜索,还可对自己微博内某一关注小组或某一个体微博内容进行单独检索,以保证内容的可靠性和检索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在一开始对关注好友进行分类组织就显得尤为必要。同时还可根据网站提供的高级筛选功能对已检索出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细分。(2)二度查找。通过查看关注好友都关注哪些其他人的二度寻找方式,获取有用的知识。(3)推荐功能。新浪微博每天都会推荐“感兴趣的人”和“热门话题”,也可通过此功能获得最新的信息。

3.知识组织

个人微博建立之初是对人际知识进行组织,接下来可通过“话题管理”和标签功能实现进一步的微博内容分类组织。为了保证信息的共享性,课题组教师根据自己所需的知识结构,在个人、转发和收藏的每一条微博前均加上统一的“#语法知识#”、“#词义辨析#”、“#口语精华#”、“#教学法#”、“#教师培训#”等不同话题内容。点击此超链接,既可获得新浪微博站内所有同话题内容,又可通过新浪提供的进一步分类功能找到课题组教师以及其他关注好友的所有同类标签内容,此组织方式十分有利于知识的共享共建。同时,课题组成员也需为自己发送、转发和收藏的每一条微博加入同样题目的标签。话题组织和标签组织的区别在于,点击前者获得的是整个网站内的所有相关知识,点击后者得到的是自身微博的知识组织。

4.知识存储与传递

(1)知识存储。利用微博自身具有的微博库来存储知识,即微博的“”、“转发”、“收藏”功能。新浪微博不仅可以发送140字内配有图片、视频、音频、网址链接等内容的微博,也可以通过“长微博”功能,最终以图片形式一万字以内的文章,这些内容都将长期存储在新浪微博数据库中;新浪微博开放API功能,只要在其它任意网站嵌入新浪微博分享按钮,用户即可一键将在其他网站上获得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课题组教师经常从普特英语听力等英语学习网站获得教学材料,只需要点击网页材料下方的按钮,便可将所需知识分享到自己的个人微博中。(2)知识传递。从知识传递方式的角度看微博可通过手机上网、手机短信、笔记本、电脑等多种形式进行或评论、转发或回复等;从知识的类型角度看微博可传递包括文字、图片、视/音频、网址链接等;从传递时间的角度看,微博知识传递可谓是“零时间”传递。

5.知识交流与共享

基于微博的大学英语教师知识交流与共享可从微博的基本功能、微群功能和API功能三个方面探讨。(1)基本功能。微博的出现,将信息的交流与共享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微博提供的“@某人”、“评论”、“微访谈”、“私信”、“投票”等功能都为知识交流提供了良好的通道。例如课题组成员参与了博主“新浪每日英语推荐”题为《学英语十几年无障碍交流者不超过5%》的投票,具体如图2所示:该投票共吸引了520人参与,转发42次,收到评论10条。在参与该投票的过程中,课题组成员通过“@某人”功能将此条微博转发给自己的同事和学生,并通过“评论”和“私信”等功能,针对此话题与周围同事、同学和广大网友进行了深入探讨。(2)微群。加入“微群”可以建立同好人群的交流圈,使话题聚拢在微群内,交流更具专业性和深度。如课题组所有成员以及后期参与实践的教师均加入了名为“大学英语教师交流角”的微群中,截止到2013年9月18日该群共有158名成员,除日常文献书籍等知识信息共享外,该群每月设置一个与大学英语教学相关的讨论话题,供群成员交流讨论。(3)新浪微博开放的API功能提供了“分享按钮”,只要将微博分享按钮嵌入到用户的网站里,访客点击它就能将网页分享到微博,分享给他们的关注好友,从而更好地提高了知识流通速度和共享的频率。

6.知识创新

知识创新的前提首先是思维创新。思维,也就是思路,决定了出路。当前我国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和教改都进行到了关键时期,这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大学英语教师的知识创新。对于微博而言,知识的关系以评论为基础,用户在微博开放的环境中能够真实地分享自己的情感、经验、技巧等隐性知识,并且在对同一话题持久、深入、广泛的讨论过程中能够对问题产生更深层次的认识,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产生新的知识。微博平台记录用户的“足迹”,而这种记录方式是可以非常方便回顾和反思的。用户可以在微博中发表自己的知识和见解,其他粉丝可参考,亦可做出评论,而粉丝在群体的分享和交流中就会取得进步。同时,随着微博知识的不断积累,用户还可以在阅读自己微博的过程中复习或品味过去所写的内容,修正自己理解的偏差,从而产生更多的体会和感受甚至达到知识创新。

五、结语

第5篇

(1)网络技术应用的深入分析是当前广播电视升入发展的前提,因而需要对网络定义予以分析,从而保证广播电视玩过系统能够得到整体优化。网络主要利用物理链路将所有工作站主机进行连接,从而达到数据传输目的的以后总形式。通过网络能够保证数据资源的共享。由于网络节点的位置不同,因而通过对通讯设备进行有效的促进能够保证各个连接链路的有效性,以此促进互联网技术在广播电视系统中的应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计算机通讯技术也在广播电视系统中得以广泛应用,且不断的想着更专业的方向发展,而广播电视技术也逐步发展,以实际的工作需要为基础,对于有线电视网络系统的优化可以通过上述两方面进行。不但能够对广播电视系统发展潜力予以开发,同时还拓宽了其未来的发展空间爱你。而数字电视模式也随着网络系统的应用而开始展现出其优势,数字电视通过HFC基础网络模式予以传输,这项应用突破了传统的有线电视网络局限性,在结构上更加先进,能够从整体上保证效益的优化。另外,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催进HFC服务的发展,保证信息基础设施的稳定。在数字网络系统建设发展的过程贺总,广播电视工作人员也在不断的开发网络的双向传输系统,保证电视广播网络数据带宽升级,丰富美体综合业务,最终实现多信息一网传输模式,令广播电视网络更加完善。通过对广播电视系统联网的有效应用,可以促进节目的稳定播出,不仅如此,还能更加方便、快捷的满足了生活的实际需要,还能促进有关节目进行及时的调整和调控,确保播放顺序的优化性,让整体运作环节有条不紊的发展。以上就是广播系统联网的意义可在,广播系统联网不仅突破了传统节目播出的局限性,确保了内部播放环节的优化,这大大降低了节目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相对比于其他方式的操作,该种操作方式也是相对较为简便的。

(2)制作节目时,对节目各个环节的优化可以在制作过程中分步骤进行,这样不但可以缩短节目制作周期,而且还能够提高节目质量。例如,注重对机房应用的有效性,保证视频编辑环节能够保证节目的完善,在制作节目的过程中,需要分机房进行运作,而后期的合成则通过网络模式进行,从而加强节目制作质量,提高效率,达成节目制作的最终目的。在这一过程中,若编辑发现节目需要进行编辑,则可以进一步予以修改,从而提升节目质量,优化后期制作系统,满足节目受众的需要。而通过网络,远程编辑则可以将材料从电视台系统材料库中下载下来,进行进一步的编辑,草编完成后,再进行数据的传送,在电视台进行进一步的合成。但是该技术目前还并未得到广泛的应用,受到了限制,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挥,远程编辑必然会展现出其优势,得到发展和应用。现场编辑主要是针对电视节目时间性要求和现场性要求而存在的,因而在时间和现场这两部分的要求相对较高,记者在现场采访完毕后,通过网络系统可以通过随身设备将采集到的信息,从数据库中下载下来,进行现场草编,也能够直接联机进行编辑,不但缩短了制作周期,还为后期的编辑质量提高提供了方便。

(3)在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中,常见的两种模式分别为:ATM网和以太网,如何才能将两种模式充分的结合,促进混合网模式的应用。首先,ATM网的稳定运行离不开对其服务器的应用,通过对其节目后期制造模式的深化,促进其节目播出环节的优化,满足实际工作的目的,运用浏览服务器,我们可以对这两种网络的有效结合,以满足实际工作的日常要求,促进其媒体服务器的有效应用,确保其相关质量的影像的有效压缩,实现对浏览服务器的有效传递,而后又经过相关环节的传送,传输到PC机上,确保其视频配音环节及其编排文稿环节等的需要,促进实际工作系统的完善,促进其内部各个环节有效协调。在网络的应用中,数据的存储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2关于该模式网络技术方案的深化

为了促进广播电视网络模式的深化,我们要进行其节目制作环节的存储及其管理模式的深化,确保其网络化、数字化的实现,优化其网络建设,使其满足系统的需要,促进其性能的价格比的提升。主要就是技术是否先进性,可靠性高不高、性能高不高、是否具有可扩展性和配置是否灵活等。电视台的网络和别处的不同,它需要有足够的带宽来满足的它的那些数据、语音和视频信息的应用需求,而这些应用需求主要是电视台的业务性质决定的,采用最新的组网技术和最新的产品,一定要保持网络系统的先进性。应当注意网络数据库的建立健全,从而保证能够对网络素材进行全面的管理,确保各个环节中的素材都有效、完善,催进网络服务器能够稳定运行,使得网络技术优化具有可持续性。从而使得现实生活目的能够予以满足,使得当前电视广播技术能够得以深化,也能够令技术人员的个人能力可以得到有效提升。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在当前已经逐步的得到了优化,这种优化主要是针对结构模式以及信号传输和及诶单分布。通过优化,可以令广播电视网络客户端受到的图像效果同前端基本相同,并且不断的优化下,广播电视网络中的数据服务想着双向性发展,从而提供更为全面的服务项目。

3结语

第6篇

【关键词】博物馆;文化意识;建立的意义;总结

一、博物馆文化意识的建立

传统意义的博物馆文化是以实物为基础的博物馆藏品通过陈列展示而构筑的历史记忆。“现代博物馆在传统博物馆三大基本功能(收藏、研究、教育)的基础上日益发展为一种以传播、交往、审美为中心,特别是以陈列展示为中心的现代文化形态。这不仅标志着现代博物馆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着一种新的博物馆理念的酝酿和构建,意味着传统博物馆思维范式和行为模式的转换。”从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博物馆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人,它向人们展示了进步是和文化遗产紧密相连的;博物馆保护和弘扬文化遗产,同时还为民族与社区的文化特性提供了保证;作为信息和交流的中心,博物馆是非正式教育的理想场所。

一般来说,博物馆是征集、保藏、陈列和研究文物并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展览的文化教育机构,是收藏和展出国家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遗存的宝库。更本质地看,博物馆体现的乃是建立在自由、平等、民主基础上的文化共享与文化参与。一个博物馆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其能有效地将藏品及研究成果与社会公众联系起来。收藏、研究、教育是现代博物馆所共有的三项传统功能。近代的有识之士早就有此认识,许多发达国家也早已把博物馆看做现今文化意识的建立者之一。同时在博物馆的建立开始,这个特殊的机构带给人们不仅是物质生活上的需求,也带给人们精神上的需求。实物性文化的集聚, 就是博物馆文化财富的充实。这些文化财富是人类认识自身和客观世界的一种特珠手段, 也是人类文化积累。

二、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是指具有人民性和民族性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宝贵文化遗产在博物馆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 使其充分展现教育优势; 文化基础是指千头万绪的工作中, 能体现博物馆职能特征的, 最能反映传统文化发生、变迁、传播和发展的系统工程口加强博物馆的文化意识与文化基础是提高博物馆文化艺术品位的关键存在。

不增强文化意识, 就游离于博物馆千方百计为观众服务的根本宗旨, 不坚实文化基础, 就难以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作用。文化观念渗透于文化基础上, 文化基础体现文化观念的成果。文化的发展丰富了文化基础的内容, 文化基础系统化科学化又促进了文化积累和提高, 三者互为因果。

正确解决文化意识与文化基础的关系, 是促进博物馆进步的有效途经。

三、文化意识建立的意义

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事物诞生在这个世界上,以共文化功能服务于社会, 文化发展与博物馆共同地前进着。长期以来, 过分强化和突出博物馆的社会政治功能, 而对博物馆文化本质的重视和研究有所忽略, 致使博物馆的文化意识和观念淡薄,文化积累和建设乏力, 这不能不影响博物馆质量和作用。本文主要叙述建立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文化因素是博物馆物质和意识的基础, 构成博物馆内部深刻的, 一贯的和稳定的有机联系, 形成博物馆文化。博物馆文化最明显的本质特征, 是它的实物性, 亦称物化文化。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 都是博物馆文化研究和实践的课题。收藏是博物馆文化的积累和发展,从古代和中世纪有据可考的收藏动机和目的来分析, 收藏是人们的一种社会文化行为。不论是出于宗教迷信的收藏还是经济积累需要的收藏, 也有是对自然奥秘进行探索和满足好奇心的收藏, 还有为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声望的收藏者。这些收藏本身客观上都起到对群体的文化忠诚和引导人们对美的追求的目的。收藏积淀着人类文明,是启迪人们智慧的古老的世界性文化活动, 为博物馆起源和发展奠定实物性文化。保存文化恰是为给当代或后代一种对民族、祖国、故土、文化传统等的认同, 意识到我们民族文化的深厚和渊深, 了解祖的毅力、耐力和创造性。

总结

博物馆文化意识的建立和发展是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多因素制约的。所以, 博物馆只有不断调整工作目标, 改进内部运营机制, 逐步扩大各项服务职能, 才能跟上时代的前进步伐,更好地作用于社会。

面于这种形势, 我们要撩开神秘面纱, 摒弃传统观念, 闯出一条适应博物馆发展的新途径, 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尖锐的挑哉。坚持博物馆宣传的指导思想:“保存文化给当代或后代一种对民族、祖国、故土、文化传统等的认同, 意识到我们民族文化的深厚和渊深, 了解祖的毅力、耐力和创造性。”不能动摇。

参考文献

[1] 杨国杰.论现代博物馆职能演化的进程[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8:181-184

[2]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第7篇

关键词:玻璃幕墙;结构设计;幕墙施工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o前言

随着城市的发展,建筑行业的需求,玻璃幕墙得到了广泛使用。建筑外墙做成玻璃幕墙,利用玻璃的反射功能,充分解释利用光与影转换的机理,使得整个建筑物和周围环境达到情景交融,建筑立面更具有一种溢光流彩得美感。玻璃幕墙外表华贵而又不失庄重,选材优质考究也是一个建设单位经济实力雄厚的最佳象征,虽然造价昂贵,建设单位和建筑师还是乐意大量采用这种装饰,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城市建设中装饰工程目前还是处于一种不规范的管理状态中,玻璃幕墙的设计和安装以及监督互相脱节,常常会因设计,安装人员对防火规范的理解不同甚至于对安全方面的知识而在工程中遗留下许多问题。本文对玻璃幕墙的设计与施工要点进行了阐述。

1 幕墙材料的选用

1. 1幕墙结构支点。

一般应采用钢结构,铁件可预埋铆接。铁件的制作和设置应进行严格的结构计算,施工关键上焊接质量及防锈处理,应作为隐蔽工程进行检查并作好验收记录。

1. 2幕墙骨架选料

一般可选用钢、铝、不锈钢等料,但由于铝合金质轻力强,耐腐蚀,并可挤压成任何截面,易于加工安装、保养,价格相对也较低,因此大部分都采用铝材幕墙。铝材通常为定型幕墙系列材,目前我国铝材幕墙材料有120 号、140 号、155 号等系列产品。

1. 3幕墙玻璃选用

作为建筑物的围护结构,主要功能是挡风、挡雨、遮阳、保温、隔音、安全、美观等方面。所以为达到上述完善的效果,对玻璃幕墙所采用的玻璃有其特殊的要求。如6mm厚的镜面反射玻璃,阳光透过率只有23%~40% ,而一般无色透明玻璃是78%。镜面反射玻璃反射色彩可得到银灰、蓝、绿、棕色等艺术色彩。中空玻璃、双层玻璃遮阳、隔热等功能效果更好,并且在贴近框架梁或窗台墙部位,由于通风不良、内外温差大而产生相当大的温度应力,该部位必须采用强化玻璃。铝型材幕墙的隔音比混凝土及砖差,随着开启及固定扇的不同及玻璃厚度的不同,其隔音能力一般约为25~30dB之间,选材时应予以考虑。

2幕墙装饰构造设计原则

2. 1满足强度和刚度要求幕墙的骨架和饰面板都需要考虑自重和风荷载的作用,幕墙及其构件都必须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2. 2满足温度变形和结构变形要求由于内外温差和结构变形的影响,幕墙可能产生胀缩和扭曲变形,因此,幕墙与主体结构之间、幕墙元件与元件之间均应采用“柔性连接” 。

2. 3满足围护功能要求 幕墙是建筑物的围护构件,墙面应具有防水、挡风、保温、隔热及隔3.4满足防火要求应根据防火规范采取必要的防火措施等。

2. 5做到经济合理幕墙的构造设计应综合考虑上述原则,做到安全、适用、经济、美观。

3 玻璃幕墙建筑设计

玻璃幕墙的选择:根据建筑物的艺术要求(建筑物的造型),建筑物的功能,当地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以及经济技术条件选用明框,半隐框,隐框或全玻璃幕墙类型.玻璃幕墙的分格:玻璃幕墙的分格应根据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玻璃幕墙的性能(幕墙的风压变形,空气渗透,雨水渗透,保温性能等);玻璃的尺寸大小,目前国内生产的浮法玻璃最大尺寸一般为2400×3300mm,玻璃的利用率以在80% 以上为最佳;结构的合理性。幕墙玻璃分格尺寸与所需的玻璃厚度,金属骨架材料横截面大小关系很大,过大的尺寸将导致不经济;施工难易程度。目前玻璃的安装方法一般是几个人在吊篮上手工操作,如果玻璃尺寸较大,玻璃就比较厚,重也比较大,就要求采取其他方法,如采用玻璃安装吸盘机等;室内空间要求。玻璃分格的水平缝要和楼层齐平,竖直缝要和主体结构的柱,墙对齐,这主要是要求满足一块玻璃不应跨越两个防火分区,从室内看幕墙骨架应尽量少,美观性较好;美观的要求。玻璃高和宽之比要适中,既不能过小,也不能过大,一般为1.1-1.2。幕墙性能等级要求:玻璃幕墙的性能,主要有风压变形,空气渗透,雨水渗透,和保温隔声等。设计时应根据建筑物所在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建筑物的高度,体型和环境,建筑物的功能和重要性等,对玻璃幕墙的各项性能提出等级要求。提供的图纸:各层玻璃幕墙的平面位置图――表示玻璃幕墙划分,开启部位:璃幕墙的立面图――表示玻璃幕墙分格尺寸,标高,活动窗扇,门的位置等;各楼层玻璃幕墙预埋件平面位置图――表示予埋件类型,位置,标高;玻璃幕墙安装详图。

4 幕墙的施工

幕墙的支点铁件安装前,应在建筑物立面弹线定位。纵向支点一般按楼层或竖料模数设置,横向支点应考虑玻璃模数及房间开间尺寸,整体要求幕墙分格均匀,高宽比例匀称。支点上下要求垂直,横向要求水平,所有支点必须确保在同一平面上。安装幕墙铝材骨架时先安竖料,后安横料,型材连接处均应采用不锈钢或镀锌机制螺栓。型材切割与安装应按顺序编号,玻璃裁制安装时,要分清镀膜层(镀膜层应在幕墙的内侧) ,玻璃安装应先上后下,周边与框内缝隙适宜,胶封时要严密细致,这是保证幕墙水密性与气密性的关键。

5 其它应注意的问题

幕墙所用的主要材料有铝、玻璃等,这些材料的热胀冷缩系数都不同。一年四季,随着气温的变化,材料都在不停地移动,这些移动若被抑制,材料内部就会相应地产生较大的应力,重则造成损坏变形,轻则使整个幕墙悉悉作响。所以设计、施工时必须预留伸缩缝,并在缝隙间填塞弹性好、寿命长的密封胶,使之适应不同程度的热胀冷缩而不会出现开裂、失效。目前,国外规范一般要求在两根竖框直料间预留8~10mm 宽的伸缩缝。国外许多国家规范对幕墙都有水密性能的要求。如美国ASTM11E331-88。气密性能参照美国ASTM1E283 要求防火:在结构楼板和玻璃幕墙间一般应用5~15cm的缝隙,并应采用耐火材料从上到下完全封闭,作为防火措施以维持2h以上的抗火期。防震:应根据各地区抗震设防要求,幕墙自身与建筑物有足够的稳定性。国外一般要求,当框架摇动达到支点间距离1/400时,幕墙和玻璃的任何部分,不应有损坏和有害变形。避雷:一般规定,整个幕墙(特别是高层建筑幕墙) 的金属构件必须有效地连续为一体,并为建筑物的防雷相连。从节能角度考虑,幕墙不宜设计成全封闭型,宜设计成半封闭型,即在距每层楼地面114~116m处设置开启的上悬或中悬窗、推拉窗,可利用自然通风,缩短空调采暖期,幕墙朝阳面宜选用热反射玻璃,背阴面宜选用吸热玻璃,以达到节能的目的。

第8篇

论文关键词:网络文化;生态;伦理;策略

维持生态平衡是人类必须直面的一个研究课题。同样,网络信息资源中也存在着信息生态问题,也就是说,网络是人与信息的生态系统,也需要我们努力地加以开发、利用和保护。本文试就网络文化传播生态环境的危机与策略问题作些探讨。

一、网络文化传播之生态危害表现

道德伦理失范。杜拉凯将失范注释为“一种社会规范缺乏、含混或者社会规范变化多端以致不能为社会提供指导的社会情境。”由于网络技术的超乎寻常的高速发展,现实的道德规范很难适应这种高速的新环境,结果,不可避免地出现道德的冲突。道德的冲突,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网络生态道德失范问题:黄毒泛滥、版权侵犯、病毒传播、黑客骚扰等。

信息污染。信息污染是指网络上充斥着信息垃圾,妨碍了人类对有用信息的吸收和利用。遨游在互联网世界里,就会或多或少遭遇到垃圾邮件、病毒侵蚀、过时信息等的“轰炸”。

自由主义泛滥。网络突破了传播学上人际传播的单向传播模式,而代之以多元联动。在网络中,任何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和逻辑行事,可以较少地受到别人的压制和束拘,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自由王国”。由此,一些禁不住诱惑的人就开始堕入“情网”,并不由自主地越陷越深。

人际关系冷漠。由于网络文化的同律化、标准化、程序化,使人的思维简单化和直观化,致使人们的知识匮乏、审美能力下降。而人际传播关系也不断疏远,人际交往变成了“人机交往”。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入网者将会有更多的时间耗费在网络上。于是,出现了漠不关心现实生活的情状,这样,冷漠、孤僻等心理问题油然而生,进而导致人际间的亲情、友情等道德关系的破裂与沦丧。

侵犯隐私与网络犯罪。人们的一举一动会在网络上留下符号烙印,也很容易被追踪,因此让一些不法分子很轻易地获得“网民”的隐私。那些不法的数据采集商利用各种电子手段收集“网民”有关个人的点滴情况,并储存于计算机中,同时出售给违法公司。网络犯罪已成为一大社会公害,对网络安全运行构成了严重威胁,是最为严重的破坏网络生态环境的行为。心理失衡。心理失衡时有发生。心理失衡也有人称其为“信息综合症”,是指与信息有关的症候群。有的因失去信息而感到精神上的匮乏,继而产生信息孤独感;有的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成为“信息恐惧症”。

文化霸权危机。“据统计,目前占世界人口20%的发达国家拥有全世界信息量的80%,而80%的发展中国家(其中包括中国)却只拥有信息总量的20%,信息富裕与信息匮乏的最高比例达100:1。信息大量集中于富国的结果,使得信息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发展中国家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另一种形式的贫困威胁——信息贫困。”发达国家经由网络向目标国受众不断地传播文化信息,将自己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强加于人。

二、网络文化传播出现生态危机的原因

网络文化传播过程中造成生态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与网络的特殊性有关,也与网络发展过程中的其他因素有关。

网络文化的特殊性。所谓网络文化,“是一种蕴涵特殊内容和表现手段的文化形式,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依赖于以信息、网络技术及网络资源为支点的网络活动而创造的特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网络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文化。这种新兴的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多元性、互动性、自主性、虚拟性等主要特征。它抛开了人类的肉体,抛却了限制与拘束,只留下人类自由精神的遐想与畅达。

网络生态空间观念的误区。许多人对“网络社会”的认识尚不够清晰,只是把网络看成充其量不过是一种技术、一种“媒体”,远未把网络放到“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如此崇高的程度,至少,在如今,还没有谁把网络看作是人类真正的“第二生存空间”。所以,即使有人破坏了网络生态环境,也不会像破坏自然环境那样遭到同样程度的谴责。由于对网络生存空间的淡漠和对网络虚拟性理解的偏差,导致了有些人对人类“第二生存空间”环境问题的曲解。网络空间具有虚拟性,但它是真真切切存在的。然而,人们把这种虚拟性常常看成是一种虚幻性,结果导致了理解上的偏误。这与“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理论相比,其自觉性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信息崇拜”的负效应。信息崇拜,是指过分夸大信息的价值甚至将其神化。罗斯扎克指出:“信息被认为与传说中用来纺织皇帝轻薄飘逸的长袍的绸缎具有同样的性质:看不见、摸不着,却倍受推崇。”对信息的崇拜极其容易造成对信息的滥用、误用,造成网络信息污染,导致信息膨胀乃至信息高速公路的堵塞,从而极大地破坏网络生态环境。

传统德育教学的滞后。网络道德失范不仅仅是网络单方面的原因,也与我们传统德育本身存在的不足有关。如果我们具备比较崇高的道德品质、优秀的素质水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那么,在“网络社会”中会大大减少出现失范行为的可能性。

黑客哲学的泛化。“黑客”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自视的黑客伦理或黑客哲学。他们怀疑权威,又具有高超的网络技术水平。由于“黑客”在互联网的早期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于是他们成为一些青少年崇拜的对象。黑客哲学要旨是崇尚信息自由共享,反对信息垄断,蔑视权威。这些观念的极端化使黑客在网络中“耀武扬威”。

语言文化霸权的威胁。互联网络上使用的通用语言是英语,不懂英语几乎寸步难行。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言的:“在互联网上没有地域性和民族性,英语将成为标准。”

这对于非英语民族和国家来说,就意味着在网上使用自己民族语言的机会被剥夺了。更有甚者,一些西方强国必然会依据其网络上信息流的绝对优势,向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侵略。

三、网络文化传播的生态伦理观策略

1.确立科学合理的网络生态观念。“‘生态’本是指自然界的万物依自然本来的规定而和谐地处在合理的生命循环之中,是自然界和谐性的一种表述。由于人类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学界近年将‘生态’嫁接到由人的存在而衍生的‘伦理’、‘文化’、‘哲学’,乃至‘宗教’等文化的概念上,从而形成了“生态伦理”、“生态文化”、“生态哲学”等观察领域。”在网络文化传播中,当我们用普遍联系的哲学观点去分析网络与网络运行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时,便形成了网络生态环境系统。

网络生态系统符合系统的一般特点,但它不仅是强调技术因素的网络系统,而是与网络发展有关的社会环境、信息环境与信息主体共同组成了一个网络运行大系统。在这个大系统中,强调各因子之间的普遍联系和整体性。所以,在网络系统上,只要某些或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产生整个系统的生存风险,即网络生态危机。在网络的运行过程中,我们要保持生态文明观念,坚持用生态观念去看待网络运行环境,保护网络生态环境、追求生态平衡,竭力创建以及维护好网络生态运行环境,使网络运行沿着人们设想的轨迹运动,树立人与网络生态运行环境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网络生态观念,并使之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2.树立系统的网络生态伦理观念。生态讲究的是整体性与全局性的观念,从网络的角度来看,网络其实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它反映的是人与网络之间的生态平衡问题。在这种整体的系统中,“网民”利益与网络利益互相依存,互为作用,具有内在的互动性与紧密的联系性。整体性、互惠性和长远性是网络生态伦理的基本特征。也就是说,“网民”对网络利益的保护与支持,实际上是对自身利益的维护;“网民”对网络利益的损害也即对自身利益的损害。网络生态伦理要求按照生态伦理学的道德标准、基本原则和规范去指导和约束“网民”的网上行为,以便保护网络的顺利发展和生态系统的平衡。要言之,网络生态伦理观念就是寻求一种适于人类与网络共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体系。它的基本原则是在承认和肯定人类满足与追求其基本需要和合理消费的前提下,还必须充分考虑网络生态发展的客观要求。

3.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对“网民”应不断加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公德修养和规则意识,使“网民”树立起信息安全意识,按照安全制度规范操作与处理信息。作为学校或培训机构的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构建良好的并有利于思想道德教育的网上环境,积极开展多种形式又生动活泼的德育教育活动,拓展“网德”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4.受众应该加强自律。网络主体要进行自我塑造与自我约束。自律的关键方法是遵循“我为网络、网络为我”、“从我做起”等意识的培养,通过反省,检查克服自己陋习,并在实践中,不断身体力行,这样,才能达到道德自律境界。同时应建构网络监督机制,加以综合治理。

5.持续提高网络技术。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通过一定的技术约束是防止外来信息入侵的较好方法。目前,过滤软件、分级系统、防火墙是当前主要的维护健康的信息环境的主要手段。如今,各国政府都加大了对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反“黑客”技术等等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美、日、德等发达国家将信息安全技术列为国防、科研的重点。在我国,由于网络技术整体发展水平的滞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尚未形成,因此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更显迫切。

6.建立行业协会组织。2004年9月,新浪、搜狐、网易中国三大门户网站成立了中国无线互联网行业“诚信自律同盟”,旨在为积极响应2004中国互联网大会“构建繁荣、诚信的互联网”和“坚决抵制网上有害信息”的号召。结成同盟后,三大门户网站将共同严格遵守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为用户倾力打造“满意的产品质量、放心的资费标准、贴心的客户服务”,并通过此举以及在产业中的影响力,促进无线互联网行业健康、有序、成熟的发展。这对中国网络业的发展将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和促进。

7.确定网络生态原则。“网络社会”应该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也应该制定一些立网原则,“根据我们的初步探讨和总结,无害原则、公正原则、尊重原则、允许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应成为网络生态伦理的基本原则。”除外,还应加上平等原则、透明原则、生态原则、伦理原则等。网络受众,必须自觉地遵循这些原则。

第9篇

博物馆作为承载着历史、传统、艺术等的文化综合体,是大众汲取文化养分的重要平台。当今形势下,全国各地的博物馆都在想尽一切办法,转换自己的管理理念,争取社会效益,以增加博物馆的收入。博物馆作为特殊的行业部门,要考虑依靠大量的馆藏文化资源,各种类型的展览以及文化活动,设计开发相关的文化创意产品,拓展博物馆的影响力和文化的渗透力,以适应新形势下自身发展的需要,唤醒博物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博物馆能在社会的行业链中有一定的比重,同时也使更多人认识文化资源、喜欢文化资源、消费文化资源。充分体现博物馆从“文物的收藏、展示”向“器物为人服务”的理念转变,更加人性化地转换和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大众的文化消费需求。

一、博物馆文化产品与文化创意产品

1、博物馆文化产品的概念。通俗意义上讲,博物馆文化产品是在博物馆展销的与该馆藏品(或展览)以及该馆文化特性有关的带有文化性、纪念性的特有商品;它是博物馆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与博物馆主题相关的历史、文化信息,同时被赋予了文化内涵、地方特色和艺术品味。

2、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分类。国内博物馆一般把除展览和相关教育、服务项目之外的文化产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依托博物馆藏品和展览设计制作的各种材质的创意文化产品和民族手工艺品;第二类是文物藏品的复仿制品;第三类是与博物馆藏品和展览相关的书籍、电子出版物及各种纪念品。结合国内对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分类方法以及参考台湾成功大学陈政国的设计理念,可将现有博物馆文化产品分为以下几类:第一,出版类。主要是博物馆馆藏的部分学术资料、相关书籍刊物、开发报告、研究报告等,利用博物馆独有的文化资源,设计制作成博物馆导游手册、画册、卡片等,旨在宣传博物馆自身的经营理念以及其学术研究成果。例如宁波天一阁博物馆出版的《麻将历史与文化》一书,在馆内的展示区出售。第二,典藏复制类。主要是针对博物馆馆藏的精品文物或临时展出的精品进行的仿制品设计制作。这种复制品一般是较为高档的商品或礼品,目的是满足一些有经济实力的藏友把馆藏“文物”带回家。第三,文化创意类。创意灵感来源于博物馆自身丰富的藏品,主要是通过文化展品本身所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以文化、创意为核心,进行元素的提取、分析,将概念转化为产品实物,并找到一种使文化视觉符号与现代人生活状态相吻合的形式,从而探寻受众在商品使用中精神层面的满足。第四,体验类。主要是让游客在欣赏博物馆精美的展品之外,还能亲自参与并体验文物的挖掘、探寻等活动。例如在日本横滨的“泡面博物馆”,除了在展示区域有全球各种珍奇泡面外,博物馆还在馆内开辟体验专区,让参观的游客DIY制作专属于自己的泡面。

二、天子驾六博物馆文化产品设计

(一)博物馆主题文化元素的提取。天子驾六是古代礼制的一种行为。天子所御驾六,其余副车皆驾四。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天子驾六博物馆是一座以原址保护展示的东周时期大型车马坑为主体,辅展以东周王城概况、近年来王陵考古的新发现及部分东周时期珍贵文物的“王城、王陵、王器”专题博物馆。

在对博物馆文化元素的初期整理阶段,首先对天子驾六博物馆以及洛阳相关博物馆的文物展品、文化元素外在的视觉识别符号进行梳理归纳,结合该历史时期的政治、艺术、文字、礼制、祭祀等方面的元素进行深入研究,并挖掘展品的内在涵义,从而得出一个丰富而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缩影。

文化元素的提取首要考虑和分析的是受众的需求,根据博物馆自身的目标群体提炼博物馆文化中的相关数据。在此基础上,分类对博物馆展品的外在轮廓、内部装饰、纹理、材质、功能、工艺等信息加以整合和评估,初步提取一些能代表博物馆韵味和地域文化的视觉符号。例如,博物馆书画、三彩人物、古钱币、陶瓷器、玉器;青铜器纹样(饕餮纹、夔龙纹、窃曲纹、回纹、风鸟纹等)、织物图案、建筑装饰、瓷器、壁画等。此外,鉴于洛阳“牡丹花都”的城市特点,及每年一届的牡丹文化节,“牡丹”也就成为产品设计开发的重点元素之一。2012年初,在历时3个多月的层层筛选和多次修改完善之后,笔者合作设计的洛阳“牡丹花都”城市标志成功中标,这个标志的开发和设计,更加深了笔者对牡丹元素的理解和应用。

(二)设计展开阶段。在完成博物馆的文化元素的初步整理归纳后,将获取的文化元素进行概念化的构思和转化,并同时开始文化创意产品的展开阶段。根据博物馆受众的心理特征、需求、习惯、情感等因素,归纳并对产品设计提出可行性建议,全面进行相关的市场调研,包括当前博物馆所有文化信息的整理、分析,提炼出相关的文化符号,产品对象定位分析等工作。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创作出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元素,因为民族元素是本土文化的代表和浓缩,是民俗习惯、文化传承的产物,将其应用于产品设计中可以辅助表现博物馆的文化背景。其次,民族元素对内具有根基性,可以激发消费者的文化归属感和亲切感;对外具有新颖性,可以提升博物馆的吸引力。

根据前一阶段文化元素符号的分析结果,综合各种因素开始进行方案构思,最终确定使用周代的一种重要装饰纹样——窃曲纹。这种纹样由两端回钩的或“S”形的线条构成扁长形图案,中间填以目形纹,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纹饰之一,始见于西周,盛行于西周中、后期。《吕氏春秋·适威》有记载:“周鼎有窃曲,状甚长,上下皆曲,以见极之败也”。

鉴于博物馆的开放性、公共性和展示性等特殊属性,建筑往往别具一格,是一方文化性地标。其本身也往往具有特殊的意义,结合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博物馆建筑中的很多细节和形式往往都蕴含了丰富的概念和 象征。天子驾六是在原地原址修建的遗址型博物馆,在文化元素的设计上依托和融合博物馆展示特色外观形象进行设计。对产品的定位,包括产品材质、色彩、外观、价格、包装以及受众心理分析等,进行草图方案的绘制。

(三)设计实施阶段

1、标志设计。标志是博物馆文化视觉识别设计的核心,也是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灵魂。一个优秀的博物馆标志,能够充分体现博物馆所在领域的文化氛围、主要特征、经营理念和内涵;能够进行流畅的系统延展性应用,辅助整合博物馆体系彰显品牌特征。

鉴于天子驾六博物馆“王城、王陵、王器”的特点,标志主体采用了象征帝王的色彩——金色(CMYK :C=5 M=20 Y=90 K=0)。金色高雅、华贵、辉煌,是财富和美好的象征,充满了浓浓的历史感,代表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金色与纯正的黑色搭配使得标志彰显高贵与神秘的感觉。并依托和融合博物馆特色外观形象和古代书法中“车”的元素,这符合博物馆的气质与内涵。

2、创意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标志定位完成后,接下来就是产品开发的实施阶段,是将设计草稿向文化产品转化的阶段,表现的重心在产品的细节、材质以及模型的制作等。其中也包括颜色的处理,博物馆由于特殊的环境,且承载和表达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其产品色彩的选择会从代表着民族文化精神和象征人民美好愿望的色彩方面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