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34:05
导语:在物流管理课程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培养目标与能力要求
(一)培养目标
陆港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具有扎实的现代物流管理知识、较高的英语水平和陆港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系统地掌握陆港物流、国际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理论,熟悉国内外先进物流技术与技能、物流相关法律法规,能够从事陆港物流、国际物流、货运、仓储与配送、现代物流组织与规划、陆港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保税区流程等物流业务及外贸进出境报关与报检相关工作的应用开发型高级陆港物流管理专门人才。
(二)能力要求
根据陆港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陆港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能力分为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和其他能力。基本能力包括学习能力、交流协作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核心能力包括陆港物流运作管理能力、物流系统规划设计能力、陆港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其他能力包括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知识、组织协调能力、应岗能力等。陆港物流管理人才的能力要求不仅需要相关教学课程以及实验课程直接培养,更需要通过更全面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系统培养和训练。
二、专业理论教学体系
(一)专业理论课程内容
陆港物流管理专业理论课程包括核心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平台课程等(见表1)。
(二)专业理论课程设置的特点
1.增加课程容量,扩大知识面
在课程体系中,“陆港物流学”“供应链管理”“国际货代与报关”3门课程采用课程包形式。陆港物流学课程包包含了“物流管理基础”“港口管理学基础”“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4门课程;供应链管理课程包包含“供应链管理”“采购与供应”“生产物流”“销售物流”4门课程;国际货代与报关课程包包括“国际贸易”“国际运输”“报关实务”3门课程。
2.推行标准化课程,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实践环节中,采用标准化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主要表现:
一是课程设置体现供应链管理流程标准化思想。整体课程体系按照陆港物流供应链运作流程设置,注意系统运作顺序及各环节之间的无缝衔接。课程包内容同样体现供应链流程思想:陆港物流学课程包注重物流基础的培养,并重点介绍物流核心功能———运输和仓储,使学生能掌握运输仓储与配送的运作流程;供应链管理课程包按照供应链运作的基本流程设置课程,即采购与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与配送物流,并重点掌握三者之间的无缝衔接;国际货代与报关课程包是陆港物流的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包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国际物流供应链的基本运作流程。
二是教学过程标准化。在教学过程中应有选择性的对部分课程进行标准化课程设计,即课件标准化,教案标准化,课时标准化,上课讲述程序标准化,案例标准化等,并通过网络教学,让同学们能随时听课,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实践教学掌握港口物流操作环节及流程,参与现实陆港物流管理问题的调研,解决现实的陆港物流管理问题,是陆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解决陆港物流管理问题的重要载体。陆港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根据社会对陆港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能力要求,结合陆港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陆港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陆港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陆港物流行业参观调研、课程实践教学、案例教学、课程设计、学年论文、陆港物流软件模拟仿真、实习基地在岗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贯穿整个教学环节中,每个实践环节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中,陆港物流行业参观与调研是通过资料搜集、陆港企业参观、社会调研等内容,并写调研报告,对陆港物流管理专业感性认识的体验性实践环节;课程实验教学对所学各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单项地进行的实验环节;案例和企业视频录像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在课堂接触最多的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计是学完相关几门专业课程后在实验室或课后进行的综合性设计或实践;学年论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为毕业论文打基础的实践环节;陆港物流软件模拟仿真是对学生综合运用物流运作管理的方法和技术的强化性实训实践教学环节;实习基地在岗实习、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战机会的实践环节;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是学生综合运用物流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以上各教学环节的实施,分别强化了学生的各种应用技能和实践能力,从而形成了较系统、完整的实践教学过程。
四、实施方法
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对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实施方法。
(一)陆港物流行业参观与调研
陆港物流行业参观与调研主要包括社会实践调查实习和陆港行业参观、物流企业参观、相关专题讲座等。通过陆港物流参观、现状调查以及相关专题讲座等方式让学生对陆港物流管理专业有较全面的理解和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程实验教学环节
课程实验教学环节是对所学各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单项地进行的实验。陆港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如“国际货代与报关”“陆港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信息系统”等课程制定实验项目,并编写相应的实验指导书,任课教师讲解到这部分内容时,在物流实验室指导学生利用相关物流软件进行实验或安排学生在课外学时进行验证性实验。课程实验教学主要在陆港物流实验室、RFID、条码实验室进行实验。
(三)物流案例教学
物流案例教学是运用与所学课程理论相近的案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讨论,对案例做出判断和决策,以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核心课程与专业基础课,必须有引导案例。(四)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是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相关课程的基本知识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陆港物流系统观念,培养物流系统规划能力。教学过程中主要有陆港物流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信息系统等课程设计。(五)学年论文学年论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为毕业论文打基础的实践环节。学年论文开设2~3个学期,首先要求学生撰写文献综述,然后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撰写小论文,并鼓励学生进行公开发表。发表文章可与学分相结合,提高学生积极性。
(六)陆港物流软件模拟仿真
陆港物流软件模拟仿真主要利用信息化实验室进行综合性模拟实验,提高学生对陆港物流企业实际运作的理解。物流实验室拥有多套模拟实验系统,包括国际货代系统、报关系统、港口管理系统、第三方物流模拟、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等。在物流企业模拟实验中,让学生在短期内集中进行实验。学生可通过角色转换完成所有信息系统的模拟,理解各角色的工作;也可以分角色合作模拟实际企业的运作,了解物流企业运作中各角色间是如何协作完成任务的。
(七)在岗实习
为了让学生深入到社会了解实际企业的操作,我院与西安国际港务区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不但促进了企业、高校和大学生的相互交流,而且让学生实地参与物流现场操作,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丰富了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还有利于用人单位借助这个平台了解、考察学生,从中挑选自己满意的物流人才。
随着制造企业、流通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对微观物流管理层次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2001年教育部设置物流管理专业,开始培养物流高素质人才。鉴于物流产业广阔的发展空间及物流人才的严重缺乏,经管类非物流管理专业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为了配合专业调整后的需求,纷纷开设了《物流管理》课程,目的是为了培养企业的物流管理人才和物流企业的管理人才。
经管类专业《物流管理》课程性质为专业通识课或公共选修课,其教学体系应区别于物流专业,要结合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及特色来完善课程体系,尤其要重点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如何紧跟市场发展,按市场需求培养人才,从而构建一个科学的《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体系。
2 现有的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物流管理》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课程,选修课程有管理学、生产运作管理、运筹学、计算机信息处理等,该课程以提高物流系统效率为目标,对物流系统进行设计、组织及控制。经管类专业虽然开设了《物流管理》课程,但由于起步较晚,硬件设施投资严重不足、实践型师资欠缺等多方面原因,使得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环节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课程没有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切实提高学生管理技能的教学目的。
(1)教学内容方面
高校经管类专业《物流管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基本以介绍不同功能要素(运输、仓储、配送、装卸与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管理)及功能实施方法为主,该体系虽然促进了单项物流功能的深入学习,但忽略了各功能间的有机联系,从而导致学生对物流系统整体的运作缺乏认识。此外教学内容也没有考虑到其所属专业的特点以及该课程与整体专业体系的融合。
(2)教学方法方面
经管类专业的授课教师大多为非物流专业毕业且缺乏物流企业的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理论教学为主,且过多介绍理论,缺乏与实践的相结合,从而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必须引入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分析、研讨及讨论,可以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此外案例的选取也很关键,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多为新闻报道、公司报告,且存在滞后、缺乏从专业的角度对物流过程进行审视,这导致案例教学流于形式,缺乏专业化分析。此外,案例教学基本是在各教学知识点中融入,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去讨论案例情节,忽略了包括物流综合知识的案例的引入。
(3)实践教学方面
物流学科在国内发展较晚,物流实践教学仍然处于摸索中。经管类专业《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体系中,由于受教学硬件及师资力量的限制,理论课所占比重较大,实践教学比重较小,例如内蒙古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及市场营销专业,物流管理课程为56学时,但实践教学环节仅10学时。此外,实践教学环节单一,大多为上机实验,学生被动按照软件流程进行操作,缺乏企业环境的模拟,实践教学远远未达到预期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能力。
3 基于专业特色构建教学体系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经管类专业的特点,内蒙古科技大学对《物流管理》教学体系进行如下改革:
(1)教学内容
经管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与市场营销专业开设了物流管理课程,为了体现物流课程辅和服务性的特征,教学内容应与专业高度结合。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物流功能的学习作为学生的自学内容,课堂讲授则侧重于企业物流的相关知识,将物流功能的知识融于采购物流、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与废弃物物流的讲解中。高校人才培养要为区域经济服务,因此教学内容特色要与地方经济相结合。例如基于学生的就业情况及地区企业的特点,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内容主要侧重于物流知识在钢铁企业、稀土企业的应用,重点突出生产物流知识,在授课过程中将生产物流与钢材生产工艺、稀土萃取生产工艺相结合;而市场营销专业则侧重于有关采购物流、销售物流知识在流通企业的应用,在授课过程中将包头苏宁、国美、包百、王府井等企业的采购物流、销售物流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2)课程设计环节
物流课程设计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联系的中间环节,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基于此目标,物流课程设计以物流系统分析设计为主要内容,包括选址分析、设施布局分析、运输搬运系统分析以及综合的物流系统分析设计与优化,课程设计时间为2周。在选址分析中,将营销专业的学生分为4个小组,对包头市永盛成连锁超市的4个昆区店作为分析目标,进行位置、商圈、交通、竞争、商品线设计以及管理体系的调研和分析;将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分为2个小组,对包头乐园及包头体育馆选址作为分析目标,进行自然条件、市场因素、社会因素、生态因素等方面的调研及分析。在设施布局分析中,选择包头钢联股份有限公司和苏宁作为分析目标。包钢为大型工业企业,其厂区总平面布局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组织学生从场地地形条件、工艺流程、各作业单位相关关系、外部运输、供电、供水、供气、排水等方面进行调研,研究其厂区总平面布局的合理性;对于苏宁,则主要研究其卖场布局及商品陈列特点。在运输搬运系统分析中,选择北方重工的装配车间作为分析目标,进行物料分类、集装器具规划、装配场地零部件存放区规划、车间平面布置等物流分析,该分析中因要处理的数据、表格相当多,因此必须与计算机相结合,教学过程中引进数据库软件,把物流分析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综合物流系统分析中,选择国美作为分析目标,对其选址、布局、采购、仓储、配送进行全面调研,了解其作为国内最大的家电连锁企业在物流系统方面的成功之处。课程设计要求撰写调研及分析报告,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物流课程设计环节增强了学生对物流系统的分析能力,对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及就业都有较大帮助。
(3)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是实现《物流管理》理论教学与物流实践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学方法要突出案例教学,并建立案例教学库。案例选择应避免案例的滞后性及非专业性,既考虑到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也要注重时代性和先进性,尽可能充分地表现物流学科与物流发展的水平与进展。物流管理为内蒙古科技大学重点建设课程,因此组织专业教师成立小组,建设案例库。案例库中的案例按照行业进行分类,根据不同行业的物流特点,对当地企业按行业进行调研并整理,具体包括钢铁物流、稀土物流、超市物流、食品物流、家电物流、医药物流等方面的经典案例,此外也搜集了物流方面成就非常突出的世界知名企业的物流实践,如海尔的“三网一流”、沃尔玛的物流信息化管理等。案例教学中,将学生分成小组,提前布置案例,各小组将分析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并在课堂演示,其余小组及教师根据课件效果及内容分析的深度对该组进行打分,此分数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该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协作能力。案例教学使学生在实际案例的启发中、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学习,提高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了真正掌握并升华所学知识的目的。
内蒙古科技大学已建成校内网络教学平台,通过网络平台教师可以将教学资源如教学大纲、教学录像、案例库、作业等上传及进行在线考试;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提问、讨论、提交实验报告等。网络教学平台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教师引导、启发、监控的作用,另一方面让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4)实践性教学
实践性教学是物流管理课程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基于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和教学需要,将实验课时由原来的10学时增加到26课时,实验课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多。
①校内建立物流实验室
基于物流的核心流程,建立了物流实验室,引进相关物流管理模拟软件。物流软件模拟,分为单项实验与综合性实验。购进了浙江航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物流模拟软件,该软件是通过模拟一个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具体操作来实现物流的实验教学。根据公司的各个部门的职能和重要性,软件设定了4个公司内部的角色分别为:公司总经理,调度中心,仓库中心和运输中心。学生每4人组成一个小组,担任公司的不同角色并进行工作轮换,来了解和熟悉软件中实际的物流操作,使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能够结合自己所学的物流知识进行规划设计调整所在公司的各项资源,从而达到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教师可增设不同的班级,根据各个班级的不同需求开设不同的实验,在实验进行中调整整个实验的各项市场的资源来增强学生操作的难度和竞争性。此外,还引进了中诺斯科技有限公司的第三方物流核心流程模拟软件,模拟物流业务流程涵盖了7大行业:连锁、医药、汽车、食品、冷链、电子、危险品,并可根据各行业业务运作模式的特点进行组合,形成可定制的业务流程。软件包含模块有:情景数据、客户服务、采购管理、入库管理、出库管理、越库发货、库存管理、配送运输、报关报检、单据查询、供应商管理。该实验为综合性实验,促进了学生对物流企业内部各部门的管理和协调的了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这两个软件都配有较详细的实验指导书,便于学生独立完成模拟内容,教师仅在容易出错的地方予以指导。教师可以针对软件中的内容设计设计实验考核,考核成绩及实验报告都作为物流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有条件的学校可增加校内实验内容,如ERP沙盘模拟、仿真模拟、报关及报检、集装箱码头及堆场管理、国际货运等软件的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关键词:物流管理;教学方法;农产品物流;新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0-0265-04
引言
随着中国加入WTO后过渡期的逐步结束,经济一体化、信息网络化、竞争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世界范围内的物流活动蓬勃发展,中国的物流产业更是高速增长,物流规模、物流形式、物流组织、物流设施不断增长和更新,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而新疆是一个农业资源大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环境优势,农产品种类丰富且享誉国内外,但地处西北内陆地区,交通运输条件较为欠缺,因此现代物流已成为新疆农产品“走出去”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革新思想,用现代物流配送理念来努力解决目前农产品供应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在这种新形势下,从新疆农产品物流的角度来探讨《现代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方法及教学体系建设问题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现代物流管理》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现代物流管理》课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它涉及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涉及到运输、装卸搬运、包装、储存等技术和经济学理论。目前学院开设的物流管理类课程只有《现代物流管理》一门,课程设置较为单一,由于开设时间较短,现阶段该课程的教学工作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教学方式单一。传统的讲授法教学,既忽视了作为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多种需要与创造潜能,又忽视了作为共同活动的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边性、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
2.教学实践性不强。物流产业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也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所以发展物流产业,不仅需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更需要大量物流执行与操作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专业教学中一定要加大实验课、实训课的比例,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现有的教学模式往往多数偏向理论, 尤其是缺乏学生专业技能实践场所和校企对接机制等等,学生无法通过实训环节来加深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形成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严重脱节的局面。因此改革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已迫在眉睫。
3.教学体系不完善。由于未能建立起多层次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缺少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内容,没有形成一整套规范的实践教育体系,致使部分教学资源被浪费。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合理设计和安排物流管理课程教学的内容,综合运用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实验室模拟法等多种方法和手段,购买操作性较强的实验软件,使物流管理课程更加具有实用性。同时也能够有效防止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冲突,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4.课程针对性不强。新疆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现代物流业是其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而新疆的农产品贸易要进一步发展,物流行业将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因此行业前景和发展空间十分广阔。目前新疆物流企业员工中专业技术人员较少,整体素质偏低,影响物流企业对新思想、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加上物流企业由于自身场所和人员的考虑一般也不愿意成为学校的物流实训基地,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基于上述原因,我们的企业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应当着眼于本地经济的发展,真正做到教学为当地产业发展服务。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效果欠佳,实操性弱,很难达到物流企业实践工作的要求,这也是制约本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现代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的运用及对比
在《现代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综合运用,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下面将分别介绍不同教学方法的运用情况。
1.现场教学法。专业课的某些内容可以直接在实习基地或实训室进行教学,可边讲边做。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是直观性强,可把所学知识马上付诸实践。这样使学生容易理解、容易掌握,而且印象深刻。现场教学和参观法要求教师带学生到货代公司、物流公司上课和参观,例如我带领学生去北园春农产品批发市场参观业务流程,在学习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请企业的技术员、工人等有实践经验者讲授。学生能够很直接地获得一些实际的技能。现场教学法的运用,能够使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显著增加,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牢固掌握,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案例教学法。大量的案例研究对本专业非常重要。由于物流专业的理论知识点比较多,而且比较枯燥,学生会对周而复始的理论学习产生枯燥与反感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增加适当的案例分析,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加强教学的互动性,也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我在实际的教学时尽可能地找一些丰富的案例资料,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结合教学上的讨论法来进行。以物流中心的选址与规划内容为例,我在讲解物流中心选址应该考虑的因素及其内涵之后,提供一个有关物流中心的案例,让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思考案例中物流中心的选址流程。之后分组讨论和发言,再由教师来进一步总结。这种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精神,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第二种是在知识点讲述之前通过学生自学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比如讲到物流配送路线的选择时,先引出一个有关配送路线选择的案例,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之后进行方案选择,并说明理由。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热情,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可以不断地启迪学生,引导学生建立清晰的思路,同时也能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3.直观教学法。考虑到物流专业所涉及的内容比较抽象枯燥,许多事物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教学直观性原则,更多地为学生提供直接的感知。如《现代物流管理》在介绍整个物流过程的章节中,涉及的信息点比较多,容纳了物流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包装和信息处理七个方面,理论性强,对于从未接触过该课程的学生而言过于抽象,这为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尽量利用图片、图表及视频资料为学生讲解。例如配送与采购的基本流程,涉及手推车、托盘、堆垛车等物流设施和设备,教师就利用网络资源,搜索有关的图片与视频资料,包括UPS等大型企业的业务宣传资料等,尽量给学生提供直观、视觉上的感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注意力得到明显提高。
4.模拟情景。这是一种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有效方法。它主要是根据教学中所触及到的某些现实问题,设定出典型的情境,让学生在其中扮演相应的角色,通过角色的行为阐释自己的见解。教师作为一名特殊观众,适时加以引导,与学生一起得出较为科学的答案。比如为了让学生加深对企业物流的运作过程,将学生分成几个生产企业,后按照每个企业再让学生分别扮演“仓储部门”、“配送部门”、“运输部门”、“销售部门”、“生产部门”、“采购部门”等6个小组,完全模拟企业物流的运作过程。
5主题讲演与答辩。这是一种促进学生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的好方法。它通过学生自我收集资料,以团队为中心,在探究和研究中学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我们把它分为它包括七大步骤:布置活动安排——分组与选题——收集资料列提纲——教师修改提纲——论文撰写与讲演准备——讲演、答辩与评分——总分与总结。通过这种方式,杜绝了当前学生存在的不劳而获的抄袭现象,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当学生完成了目标任务之后,自信心得到了大幅提高,因此这种教学方式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6.热点探讨。热点评教法旨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物流行业是一个新兴行业,它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具有争议的问题,针对这一特点,在每一单元的教学中,结合近期物流行业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评说。学生自己捕捉有价值的物流新闻热点,通过深入地思考去回答他们自己的疑问,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方法既使热点问题得到科学的评说,又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使学生增加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三、《现代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思考
虽然在课程教学中我进行了一定的方法尝试和综合运用,但创新度仍然不够。随着课程教学的不断深入,通过分析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认为,今后应当在紧密结合新疆农产品发展的特点,从针对性、操作性、系统性等几方面进行完成教学方法的创新。
1.授课形式的创新。现在的大学生喜欢新鲜事,但兴趣持续时间短,这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教学来说是一个较大的难题。如何针对学生的特点来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授课方式“以人为本”,将教与学良好地结合在一起。例如,在教授“配送中心”一章时,组织学生观看一个物流配送企业的视频,并让学生提前根据视频内容每人准备一道问题。用抽签的形式让学生完成提问回答的环节,同时对答对的学生予以一定的奖励。这种方式让学生拥有充分参与活动的机会,教师只是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学生不但了解到先进的物流配送技术,而且通过思考问题,将物流配送实际与课本的理论相结合,理解和掌握知识点。这种边学边“玩”的教学方式很受学生欢迎。此外,还应选择多样化的授课地点,将授课内容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等途径来进行授课。比如可结合新疆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等课题,让学生走出课堂,完成一定的社会实践调查,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达到了理论课程与实践问题紧密结合的目的。
2.网络教学资源的更新升级。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大量生动形象的图片、动画和视频资料表达内容,达到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晦涩为通俗的效果,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在增加课堂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方面,发挥良好的作用。其次,在学院经费支持下,可购买物流教学软件来辅助教学。利用物流教学软件,可以使学生直观地了解物流企业的业务,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实验室模拟法。让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更全面的技能掌握。如果教学资源达到了一定水平,还可以在未来进行《现代物流管理》精品课程的建设,向学生提供教学资料,同时将设立物流论坛,方便学生与老师对课程内容及学术前沿问题进行及时的沟通与交流。
3.校企实习平台的创新利用。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机制,选择有一定规模的本地物流企业来作为学生实习的基地,开展新疆农产品物流方面的实习项目,同时也可以为合作企业定期输送毕业生。建议首先可深入物流企业实景拍摄、制作录像资料来辅助教学。针对讲授内容到一些较大的物流公司实景拍摄,借助参观、学习的机会,拍摄、收集大量物流公司物流运作的实景,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加强对物流行业的了解。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物流企业、物流行业网站等信息资源,将课程制作成集声、图、案例、参考资料为一体的课件。
四、《现代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体系构建思路
为了更好的提高《现代物流管理》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建议从课程体系建设、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教学资源相匹配等多方面着手,构建完备的课程教学体系。
1.整合资源,建立教学案例库。实施案例教学,要运用大量的教学案例,因此案例的选取非常重要,一方面应以国内背景和现实经济环境相适应,选取那些具有理论性、典型性和针对性的案例。另一方面也可以参考西方国家成熟的物流管理教学经验,借鉴和吸收他们优秀的教学案例。由于每位教师所收集的案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因此,应当建立适合本院教学特点的物流管理案例库,通过推广和运用案例库,可以强化教学效果,增强教学资源的共享率。
2.不断加大实践教学比重。《现代物流管理》课程是一项实践性十分强的应用型专业,必须通过实验课程教学和课程实习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建议引进相应的专业课程软件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相关流程的模拟,帮助学生从系统的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其次,根据实际需要,利用寒暑假期时间以及学生的业余时间,组织学生结合课程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了解新疆物流业、特别是农产品贸易方面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从面的角度增强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再次,增加课程实习基地和就业实习基地数量,建议与重点物流企业及物流部门建立合作协议,如中铁快运、北园春农贸批发市场等大公司。根据教学需要与相关单位进行合作,让学生从点的角度深入了解企业经营活动特别是企业物流活动的实际运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建立院级模拟实验室。学习物流信息管理知识,掌握信息处理操作技能是培养实用性人才的关键。通过购置物流教学模拟软件,建立物流管理和物流信息管理模拟实验室。使学生熟悉各项物流业务单据的填写、传递、核对和差错处理操作,掌握各种物流管理信息的汇总、分析处理技能,掌握常用的物流信息技术处理程序。在物流管理案例教学中,适当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声音、动态图像与案例讨论充分结合起来,一方面能加大信息输出量,另一方面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此外,也要重视软件建设,通过健全考核评价体系,提高教师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能力,从而不断优化教学效果。
4.努力开展特色教材建设。目前,有关物流类的教材出版很多,但是物流管理本科教学定位准、质量高、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的教材并不多见。特别是新疆地处内陆省份,接受新观念和新思想的条件和途径相对匮乏,加之物流实践的快速发展,自身的教材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而因经验不足、经费有限造成课程教学基本上都是选用他人的教材,信息存在一定的时滞后现象、教材质量难以得到保障,更难以形成自身的特色。好的教材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工程,我们应充分利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机会,着手进行材的编写;在借鉴选用推荐的规划教材和国外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符合新疆本地经济发展特点的物流管理教材,力争在《现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面塑造一个起点高、基础扎实、质量好的平台。同时,广泛利用互联网专业网站提供的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以弥补目前使用教材存在之不足。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要结合物流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学生的具体情况,本着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原则,实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将传授知识和发展学生智力相统一,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寻求更加适合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新方法,以期培养出适应新疆农产品物流业迅速发展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静.加强物流管理实训基地的建设[J].三江学院学报,2008,(12):50-53.
[2] 潘悦.行为导向在国际物流教学中的应用[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60-63.
[3] 陈斯卫.基于行动导向的《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中国集体经济,2009,(8):78-80.
[4] 程建芳.借鉴国外经验强化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J].中国高教研究,2007,(8):54-55.
[5] 刘联辉.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思考[J].物流技术,2005,(6):35-37.
[6] 黄立君.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怀化学院学报,2009,(7):50-52.
[7] 李红,陈治国.新疆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策略选择[J].商场现代化,2010,(24):60-65.
关键词:物流服务与管理 课程体系 综合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172-02
中职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指中等职校学生适应社会不同需要而具备的一种综合适应能力,具体可包括:公共通用能力、个性特色能力、专业岗位群能力、自学转岗能力等。职校的毕业生将直接进入生产一线,对他们来说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中的首要任务。而课程体系建设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1 目前物流课程体系构建的现状
我国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起步都较晚,课程体系的改革进程缓慢,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课程体系单纯围绕专业设计,重视专业理论的教育,忽视人文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致使学生知识面窄,适应性差;二是课程设计生硬,教学内容与企业物流管理的实践脱节,传统的课程体系生硬地将实际相互关联的整体内容人为地分割切块,造成了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零碎散乱,这样直接导致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欠缺,远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企业物流管理的实践;三是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专业理论课的开设越来越多,而传授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实践环节受到轻视和排挤。有些课程设置了实践环节,也仅仅流于形式。其结果是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越来越差,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越来越弱。
2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要求分析
现代物流系统中的从业人员既要承担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等具体的物流活动,又要对系统中的人、财、物、设备、方法和信息等六大要素进行管理,并履行物流计划、质量控制、技术支持和经济管理等职能。因此,具备一定的技能对于从事物流工作的人员来说至关重要。这些基本技能如下所述。
2.1 公共通用能力
公共通用能力可概括为计算机技能、英语、法律等基本知识的运用与操作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据测算,现代物流主管使用计算机的时间占其办公总时间的30%左右。即便普通的物流管理或操作人员,各种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网络通讯软件和数据库软件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日常工具。
(2)文字表达能力。掌握一门外语,掌握日常物流业务中涉及的单证及物流文书的写作。完整精确地记录信息;将合适的语言、风格、组织和形式运用于物流企业文化等能力。
(3)交际能力。所谓交际能力是指从业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参与谈话的能力,即在参与讨论或小组陈述的过程中,能够用合适的表达方式传递给对方有效的信息。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并能够礼貌、友好的与他人相处;对他人所说的和所做的保持兴趣。
(4)数学应用能力。对于物流从业人员来说,数学应用能力是指在工作中完成基本计算的能力。使用最基本的数字概念,比如在物流规划、物流设计和物流成本管理中的整体数字和比例;从许多数学方法中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理解事情的几率,并对事情作出预测等能力。
2.2 专业岗位群能力
(1)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这是指物流从业人员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自己已有知识和能力创造性的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2)决策能力。评价和选择最好的选项的能力。
(3)学习能力。对于物流专业而言,需要物流从业人员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才能立足于本专业生存、发展。
(4)相互协调能力。应对环境的复杂性、不可预测性以及严酷的竞争,如物流作业的多样化,要求选择灵活的方法(应变能力和管理能力)满足员工、客户和其他重要利益相关者的各种各样的需要。要学会与其他人员配合与协调的技能,比如学会与其他部门、同部门人员配合的技能。企业内部上下左右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协调及公关能力。
2.3 个性特色能力
个人品质主要表现在责任心、自我管理能力和正直与诚实方面。
(1)责任心。通过努力工作,设立标准,注意细节,出色地完成任务。在处理和完成任务时表现出高标准的参与度,做到准时、热情、充满活力和乐观进取。
(2)自我管理。根据组织目标设立个人目标;通过目标实现来激励自己;展示自我控制能力,作出非情感的和非防御性的反馈;要求自己严格、自律性强,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遇事冷静沉着。
(3)努力工作,积极奉献。立足岗位,恪尽职守;不怕苦,不怕累;不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积极为企业谋利益作贡献。
3 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针对目前课程体系构建的现状,结合学生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笔者认为,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优化原有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优化后的课程体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学生的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自学能力的增强、人格品质的塑造、学生个性的发展、实践能力的提高等。具体如以下几点。
3.1 按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设置课程群
建立由基础课程(语言、自然科学与数学基础、社会科学基础、工具类基础等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统计学、会计学、电子商务实务、现代物流基础、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专业课程(物流单证、配送实务、仓储实务、运输实务、电子商务物流等专业课程)及选修课程(系统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相互的交叉学科等)组成的综合网络体系。
3.1.1 公共通用能力课程群的设置
公共能力课程群的设置应传授工具性知识和基础知识,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具性技能和基础技能,在分拆、组合必修课(又称为通史课)的基础上,优化必修课,设置为价值能力课程群、信息处理能力课程群和交流沟通能力课程群。
将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增加到基础课程设置上。但需要说明的是,增加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添加基础学科。传统教学中,职业教育由开设一年的语文、数学、英语这样的基础科学开始,这种课程设置显然已经不适合时展的要求,因此被一些职业院校所淘汰。为此,很多职业学校在学生一入学就确定了其职业方向,取消了很多基础学科,开设了专业课程,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将要掌握的专业技能。在这样的前提下,为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添加的课程单元就需要做出调整,一方面,要满足培养学生的要求;另一方面,要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为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开设的课程,要分析所培养能力的特点,目的要明确,开课的内容要进行适当调整。例如,我校就把传统的《语文》改为《办公公文写作》,把《英语》调整为《英语口语》,同时开设了职业道德、心理健康等课程,这样的调整既保持了部分课程的本质,又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点。此外,开课方式要灵活多样,可以选修课的方式解决部分专业培养问题。比如,设置《商务礼仪》等选修课。通过这样的课程单元设置,可以“硬性”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3.1.2 专业岗位群能力课程群的设置
专业基础能力是实践能力、综合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管理能力和基本素质,包括:逻辑分析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和融投资能力,在此基础上,应优化专业必修课和平台课,将专业必修课和平台课优化为逻辑分析能力课程群、管理能力课程群、经营能力课程群和融投资能力课程群。
3.1.3 自学转岗能力课程群和个性特色能力课程群的设置
自学转岗能力是在专业基础能力优化和提高的基础上形成的有利于提高物流管理效率的能力,在课程优化时,要充分体现物流中心商贸流通加工及物流配送工程地方性、物流节点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将专业限选课程和任选课优化设置为企业内容物流管理课程群、第三方物流管理课程群。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在专业方向课方面自主选择,自由发展,以提高学习的适应性和未来择业的竞争性。
3.2 增加实践性课程
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对相关课程应安排较为充足的实践、实习学时,可以采用社会调查、听报告、参观、课程论文、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促使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着重提高其综合素质。大量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如仓储管理实训(包括:系统信息、入库作业、出库作业、储位管理、盘点作业、不良品管理、库存管理等训练内容)、物流信息系统实训(包括:物流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输出等处理过程的训练)、社会调查实训。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试验设备完成教学计划内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必要时,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物流企业参观学习。借助校企合作和多种教育资源和环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增加实践性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信息传递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如增设“物资编码与识别技术、商品养护技术、包装技术”等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在一般性讲述的基础上还需在校内实习基地、模拟实验室,或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性实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3 增加新兴交叉课程
现代物流是传统运输、仓储、包装等行业引入计算机信息技术,经过整合、再造、重组而形成的创新产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可增加许多新兴交叉课程。如开设“物流经济地理与信息技术、现代生产物流与仿真”等现代信息技术课程,以及“国际物流报关实务、进出口业务与国际结算”等针对物流国际化趋势的课程,努力使学生的知识结构符合经济发展现代化与国际化的要求。
3.4 减少统一要求,增加个性发展
积极进行学分制改革,减少统一要求,让学生自选课程、自选学习进度。其中专业选修课程提供了一些专业发展和专业参考方面的实用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为学生毕业后多渠道择业提供方便。课程可按模块化进行组合,如国际物流方向、企业物流方向、第三方物流方向、物流信息技术方向等,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选择。此外,还应开设公共选修课程,提供人文社科方面的实用课程,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4 结语
总之,对学生进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自控、学会审美,学会发展。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欧阳文霞.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初探[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6).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应用型本科;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1-0157-02
收稿日期:2012-01-10
作者简介:王玉勤(1979-), 女,河南汝南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物流产业经济、物流市场研究。
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一种新的高等教育类型,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应用型本科教育是要培养具有宽厚的理论知识、灵活的实践应用能力、一定创新意识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供应链管理作为现代管理理论的前沿内容,在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供应链管理这门课程的教学如何才能符合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认知“供应链管理”,真正起到培养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供应链管理课程在应用型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
供应链管理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涉及管理学、生产运作、物流管理及运筹学等多学科内容,这种综合性知识相对抽象、复杂、宏观,对于学生而言,比较难于想象、接受和理解。同时,这门课程也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与社会实际联系非常紧密。从课程性质来看,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相互配合,但在实际教学中多偏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对薄弱,这既与这门课程自身性质不符,也与应用型本科的实践性要求不符。导致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忽视供应链管理这门课程本身的学科特点。只看到理论教学的重要,而看不到实践教学的作用。第二,供应链管理这门课程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多,由于受学时所限,无法更多地开展实践教学。第三,缺乏实践教学的前提条件,如物流实验室的建设滞后、实习基地的欠缺、国内缺乏真正适合供应链实践教学的软件系统(当前国内供应链软件大多侧重于供应链流程的模拟,无法让学生真正感知供应链管理的真谛)等等,这些都制约着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
(二)缺乏适用于应用型本科的教材
国内出版的供应链管理教材多侧重于理论研究,这样的教材更适用于研究型本科生或研究生使用,而不适用于应用型本科生使用。国内编写的教材普遍存在理论体系零散,知识体系缺少逻辑性,教材内容难度较大,并且教材内容雷同,缺乏特色、缺少针对性等问题。另外,教材与实践联系基本脱节,教材中联系我国的案例较少。教材中的案例多是供应链管理成功的案例,基本上没有真正能给学生以启迪的供应链管理失败的案例。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是多样化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手段、方法的应用却显得非常单一。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多以课堂讲授为主,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有些虽然引入了部分现代化教学手段,例如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但是更多情况下是流于形式,并没有发挥出现代教学应有的效果。有些虽然尝试使用游戏教学,但是由于组织能力、实际教学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未发挥出游戏教学真正的魅力。
二、对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
(一)明确学科性质和学习目标
如前所述,供应链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涉及内容广泛,这种综合性知识抽象难懂,仅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学习。搞好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与学,其基本前提就是必须明确其学科性质,明确供应链这一课程的特殊性,并结合学科性质以及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制定本课程的学习目标。例如,对整个课程的内容划分不同层次,明确哪些内容是基本理论,必须掌握;哪些是延伸内容,学生可以自由探讨,有兴趣和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例如理论讲授、案例教学、学生自学、课堂游戏、角色扮演等等,对于供应链管理这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应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中,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首先,在案例教学中应尽量选择一些能给学生以启发的案例,也就是说有可分析性。比如在讲授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选择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可选择一些合作伙伴选择成功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企业成功在什么地方,有哪些值得借鉴。同时,也应选择一些失败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失败在什么地方,其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可从中汲取哪些教训。最后,教师应综合两类案例让学生分析假如你是一家公司的老总,你会怎样选择你的合作伙伴,这一次课的内容给你日后的工作带来什么样的启发,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课堂学习对日后工作的重要性,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运用案例教学不能只选择一些成功的案例,真正能起到启迪作用的是一些失败的案例,要综合运用这两类型的案例,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
其次,游戏教学,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非常乐于参与。但在游戏教学中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第一,教师在采取游戏教学时,必须经过非常精密的组织。比如“啤酒游戏”,这个游戏有一定的假设背景,学生参与的部分是对背景的延续,如何让学生真正置身到这个游戏中,是教师在组织这个游戏时必须注意的问题。在这个游戏中,学生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对角色的领悟程度对游戏顺利进行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正式开始这个游戏时,必须让学生事先熟悉这个游戏,并尽可能在正式开始之前,先选出一组进行演示,否则盲目的开始只会造成失败。第二,游戏结束之后,应对游戏进行回顾与总结,让学生总结游戏中的成功所在以及不足的地方。同时,教师应布置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游戏心得进行讨论。
最后,作业的设置也应多样化。作业的设置也应考虑到课程的特点,做到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作业的设置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1)传统的作业方式,对于一些需要识记的内容,利用问答题的形式来安排;(2)结合案例教学和游戏教学,可以采取让学生写学习心得的方式,总结其对案例和游戏中所涉及问题的认识;(3)为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教师可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论文,让学生阅读,并写出读后感;(4)作业的设置还可结合角色互换教学方法(本文所讲的角色互换教学方法是指学生与教师的角色互换,也就是说,让学生担任教师,让学生来讲课),用学生做的教案与PPT作为作业。
(三)多维度开展实践教学
供应链管理这门课程的性质和应用型本科的培养方式皆要求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切不可忽视实践教学。实际教学中,实践教学的开展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进行。第一,教学实验的方式。此方式是充分利用模拟实验室的教学资源,组织学生开展模拟企业实习、选择供应链合作伙伴、制定市场运作策划书、为企业进行业务流程重组等的训练,还可对学生进行企业管理、产品设计、沟通技巧等能力的综合训练。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更可以打破象牙塔教学的不足,突破传统教学的弊病。第二,校外参观、实习的方式。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去实地参观考察或进行一段时间的实习,让学生置身真实环境中,亲身体会供应链管理的奥秘,并将其应用到具体的业务管理过程当中,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方式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巩固理论教学成果最为行之有效的方式。
(四)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很多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完全依靠教师的讲授。教师在授课时,不能仅传授知识,还应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不断引导学生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首先,多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的空间。其实,在《供应链管理》教学中的很多环节都需要学生自主学习予以配合,例如在啤酒游戏中可以让学生对各小组的操作结果进行自我评定,用自身的体会和经验去改善优化游戏的操作过程,使其更贴近供应链的运作原理。其次,利用课题、大赛带动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相关课题当中,可以让学生从收资资料、整理资料开始,逐步参与到课题的研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另外,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相关大赛,比如“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让学生利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认识大赛案例存在的问题以及构造解决方案。
三、结语
供应链管理课程是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中重要的课程,在结合课程性质以及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殊性的基础上,搞好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习频.“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
学报,2007,7(6):90-91.
[2] 王桂花.供应链管理课程教与学的方法研究[J].中国市场,
2008,(49):142-143.
[3] 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关键词】工作过程;五阶段;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1―0134―03
在目前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核心职业技能的形成基本上依托于一个完善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然而,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欠缺造成行业和社会认可度不高,在现有的学科教学体系下很难改变这一现状,而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其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培养模式,帮助高职学生顺利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
现代物流业是以客户满意为第一服务宗旨、追求的是经济效率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强调的是资源整合、遵循的是互利共赢原则。在不花钱、少花钱、办实事和创效益的思想指导下,我院物流管理专业遵照国家高职人才培养的宗旨和物流行业特色,挖掘校内、外资源,开辟物流实训场所,创新物流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技能物流人才。
一 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绝大多数的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手段,主要就是在校内建立物流实训室,在校外建立实训基地。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合理,但是,无论校内还是校外实训,都还是沿袭了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1],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工作过程理解力都非常的欠缺,因此急需一种全新的实训课程体系来培养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技能,以适应教育部门的要求和企业界的需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一体化实训是当前最普遍的三种实践教学方式。
1 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以加速学生对物流企业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另一方面,可以结合所学的知识对现有的企业管理写出心得,提出建议,解决目前理论教学和校内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既可衔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人才需求,又为企业本身和学生就业双向选择提供必要条件。
2 工学结合。根据教育部对“工学结合”定义的描述,通俗一点可以理解为“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训体系建立制度化、规范化操作体系。切实让学生接触专业实际操作技能,把握社会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的毕业综合实训落到实处,教学实习与专业技能实践形成对接。
3 一体化实训。实训项目的开发,其核心在于业务流程的设计。首先根据供应链一体化原理,设计出不同节点上业务相对独立的反映企业实际需求的业务流程作为基本模块,这些流程主要用于专业课程的实训需求[2];然后根据不同专业教学需求,对这些基本业务流程进行适当组合,形成业务流程更复杂、反映不同企业和不同部门信息需求的组合实训项目。
这些强调能力素质和技能培养的实训课程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成效,但是存在着一些根深蒂固的问题:
1 先理论后实践、教学与职业工作实践割裂。传统的教学是遵循理论学习应用实践再理论学习再应用实践的循环,课程安排顺序依然是从基础到专业、从理论到应用(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不能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效地融为一体。
2 教学形式传统、僵化、单一,缺失完整的行动过程。教学依然是以教师为主导,实训中教师讲的多、布置多、规定多,学生则生搬硬套,刻意模仿,缺少独立的进行“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从而难以有效学习和掌握工作过程中的经验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3 实训缺少职业情境,难以达到实训目标。教学计划中许多课程虽然安排了30%-40%左右的实践教学课时,也设置了一些独立的实训课程,但是由于缺少按照职业工作任务或业务流程开发的实训项目和相应的实训手段,导致实践训练虚化;开设的实训课程缺少职业工作的真实任务、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零散的、局部的、孤立的、机械的、静态的低层次和低水平训练。
4 专业实习缺乏合作的基础、实习目的难达到。由于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没有什么专业对口的行业和企业,缺乏与企业合作的共同利益点,因此,在目前中国的体制下,很难有企业愿意有组织的接受学生到企业进行业务管理实习。
二 五阶段实践教学体系模型
体验――模拟――深化――综合――应用是人们一般的认知规律,特别是高职高专学生,对既有的学科体系难以接受,而充分强调学做一体的五阶段实践教学方法,更加适合于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得到学习[3]。通过这五个实训阶段的进阶,融入其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实现了从浅显到深刻;从简单到复杂;从机械到灵活;从静态到动态;由低级的实物模拟到高级的软件模拟;从模拟到实际的工商经营管理活动实践(如图1所示)。
三 基于工作过程的五阶段实践教学体系在物流管理专业的应用
五阶段实践教学体系符合基本的学习规律,具有很强的普适性,但是缺乏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下面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说明五阶段教学法在专业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按照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市场开发、方案设计、物流运营、方案优化、客户服务),从工作过程出发来设计实训课程,即物流管理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五阶段实践教学体系如表1所示。
1 市场开发实训
通过对五个物流企业和五个工商企业的实地调研,了解物流企业市场开发策略,工商企业的物流服务需求,从而找出市场开发的新途径来更好的满足客户的物流需求。学生在学习理论之前,先给学生一定的按照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的模拟实践机会,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去学习理论,大大提升学习兴趣,并且主动地去学习自己所需要的应用理论知识。实现切身体验、感性认知的实训效果。
2 方案设计实训
通过沙盘模拟,使学生将理论与物流企业的实际运营相结合,既能从战略高度来观察物流企业管理的全貌,也能从执行角度来亲身体验物流管理的主要环节,并学习如何解决实践中会遇到的典型问题。设置组建团队、学习规则,静态计划管理,动态订货管理,运输方式选择和货物装配管理五个实训项目,为期两周,达到深入体验、实践提升的实训效果。
3 物流运营实训
物流运营主要包括运输、仓储、配送、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为了使学生掌握每一个具体环节所要求的基本技能,本实训模块将在物流运输管理、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物流技术与设备等课程设置相应的实训项目,实训内容由专业统一制定,突破了任课教师个人的认识水平和教学能力。达到学做相联、理论提升的效果。
4 方案优化实训
本实训模块将在物流综合实训平台上完成,能提供多种实训手段和方式,包括三维模拟现场操作、角色扮演业务流程的演练、业务单证实训、丰富的教学演示素材等。涵盖物流整个业务流程的核心环节,从接收客户订单开始,到物流中心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结算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生产质量管理、企业资源计划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供应链交互信息管理等,形成一套完整的物流业务流程。 突破企业局限,能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设计优化物流解决方案;实现综合实践,全面提高的目的。
5 客户服务实训
虽然在物流客户管理课程中安排了一定的实训项目,但难以真正接触到客户,对客户服务的认识还停留在理论和想象的阶段。因此,通过企业顶岗实习,可以很好的弥补学校教学资源的局限性,实现校企融通,在工作实践中认识客户的真实需求,体会客户服务的困难和重要性。真正实现在实践中应用、在反思中升华。
四 经验与心得
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真正把培养高技能人才落到了实处,使每一个实训模块都对应具体的工作岗位,完全按照工作要求和岗位职责来设置实训课程,有效地衔接了理论与实践、教学与就业。五阶段实践教学方法,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环环相扣,步步提高。基于工作过程的五阶段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和学习型人才的完美结合,把学生培养成懂管理、会经营、能操作的实用型、成长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贺政纲,廖伟,张小强.高校物流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构建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31(8):158-159.
关键词:企业电子商务管理;实践教学;改革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电子商务的发展也突飞猛进。电子商务一般是指世界各地广泛的商业和贸易活动,在互联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客户服务器的应用程序,买卖双方共同开展各种商务活动,以满足消费者的网上交易和商家之间的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业交易活动,是一种新的商业运作模式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企业电子商务管理涉及多个课程的核心内容,包括企业组织结构管理、市场营销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以及企业财务管理等,综合性极强,需要较高的商务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电子商务企业管理的实践才能。虽然我国多所高校已经开设电子商务的专业课程,但在课程教学上还存在缺乏实践性的问题,关注理论知识传授多于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因此,企业电子商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开展和革新很有必要。
1开设企业电子商务管理课程的意义
企业电子商务管理课程是集综合性和复杂性于一体的专业性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现代企业管理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变革,需要学生投入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的学习。课程主要围绕电子商务对企业管理的影响、电子商务在企业管理中的发展和应用,探讨电子商务与企业管理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从总体上学习、体验和实践电子商务在企业管理中的规划、实施和控制过程。通过实践教学,帮助学生模拟和体验具体的企业电子商务管理,是提高学生对企业电子商务管理的认识的基础方法,也是使学生掌握企业电子商务管理能力的最佳途径。电子商务管理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重视学生的个人素质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挖掘,加大实践操作的课程力度,结合专业的理论知识,根据互联网发展规律以及传统企业的革新,综合提升企业的管理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
2企业电子商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弊端
我国已进入科技快速发展的21世纪,电子商务在这个时代也在快速进步。如此重视互联网发展的时代,更需要学生培养个人的商务实践能力。企业电子商务管理课程是专业必修课程,既有多学科理论的交叉融合和统一,又包含众多的实践课程。学生在学习企业电子商务管理课程的同时,还要注重其他学科的专业素质培养,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其中的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以及经济专业都涉及电子商务的基本课程,在这些课程中,通常是根据电子商务的模拟操作软件开展教学,包括模拟B2B、B2C或C2C的操作交易流程。学生即使掌握了B2C、C2C和B2B的操作方式,但在实际操作交易流程中并没有太大的用处,没有在真正意义上把电子商务的理念及技术融入企业管理。如此,学生就会对企业电子商务管理的学习渐渐失去兴趣,没有了学习的动力。电子商务管理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其教学更注重实践性,需要学生具备更多的实践操作经验,还需要在良好的互联网条件下进行操作。
3企业电子商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完善措施
3.1企业项目管理与电子商务理论的结合
按小组实施具体项目,课程实验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责任分配矩阵和资源平衡法的运用。学生分解工作结构时,将项目细化为每个可执行的工作包,从而更清楚地了解项目;在完成责任分配矩阵时,明确每个任务的负责人和该任务中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在资源平衡过程中,在制定进度计划时,要考虑各种资源的投资时间,并考虑成本计划、供应链管理、风险控制等,同时对电子商务的管理进行分类,学生以模拟企业经营为项目基础参与企业项目运维管理,并注入电子商务的理念与技术,从中体会企业管理为了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而产生的变革,还有电子商务对企业管理产生的影响。这样能够增强学生对企业电子商务管理的意识,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电子商务管理的兴趣,注重对电子商务管理能力的培养。
3.2实践教学与现实案例相结合
结合现实电子商务管理的案例是提升学生电子商务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在电子商务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中结合现实的案例,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电子商务知识的兴趣,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有利条件。根据企业电子商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大纲,明确课程的体系结构,合理选择实用的案例,并正确引导学生加以熟习,这样可以使学生切实了解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管理的流程,并对案例展开分析,深入理解企业通过引入电子商务的理念及技术更好地为企业管理服务,从而真正实现业务的协同。学生还可针对案例,根据自己收集及掌握的理论知识,提出相关问题并和其他学生一起讨论,发表不同意见,并可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企业实施电子商务管理的必然性。这样能更好地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企业电子商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改进
在传统的电子商务管理课程教学中,一般都以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为主要的教学方法,教学的主体是老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现代不断进步的互联网技术,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渐渐退出电子商务课堂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锻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重在革新现代电子商务管理课程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企业电子商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方法的改进有以下几点:第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老师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线上教学与交流,有利于学生的课堂讨论和知识拓展,激发学生学习电子商务管理课程的兴趣,加强电子商务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第二,让学生积极参加电子商务活动或者比赛,通过参加院级、校级、省级甚至国家级电子商务比赛,比如“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三创大赛,可以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增加实战操作经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不断挖掘自我潜能和才干。第三,建立校园企业电子商务管理实践教学统一平台。企业通过电子商务管理能为企业的经营带来更多的市场发展机遇,因此需要掌握电子商务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应用,这就要求建立校园企业电子商务管理实践教学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拟操作电子商务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运用,由此增强企业的管理能力。比如组织结构是否符合电子商务理念的扁平化的特点,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可以通过实践平台来实现上下流之间的协同作业,通过这个平台可以模拟实现完整的电子化采购流程管理,等等。平台可以开放多个模块让学生自行选择,有利于学生从多个维度实践企业电子商务管理课程的知识。第四,实施多元化实践教学以及考核方式。电子商务管理课程是经济管理类创业的核心内容课程,老师要积极地创新电子商务管理课程教学方式。老师可以将实践教学考核方法与学生的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把实践教学作为电子商务管理课程考核的核心内容,利用计算机测试实践报告及期末论文的形式,规划各项成绩所占比例以及学科之间的共同点。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包含四层涵义:(1)培养目标;(2)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的整个教育过程,即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3)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4)与之相匹配的考核方式。如果以简化的公式表示,即:目标+过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方法+考核方式。
我国的一类大学本科、二类大学本科、三类大学本科所设置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是不一样的。
首先,培养目标不同。一类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主要培养学科型的工商管理人才,要求学生掌握宽厚的基础理论以及宽广的专业口径,能在高校教学和科研等专门领域、学科、岗位上能做出较大贡献和发挥较大作用的并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工商管理人才;二类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主要培养介于学科型与技能型、技艺型之间的人才,即要求学生既掌握较宽厚的基础理论、较宽广的专业口径,同时又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能够较好的把工商管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三类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主要培养技能型、技艺型的人才,其工商管理基础理论以够用为度,但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具有较强技能、技艺,能够在工作现场或生产一线工作的高级工商管理技术专门人才
其次,课程设置不同。课程的类别、数量、课时的安排应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选择与确定,尤其是根据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中如何处理技能知识(学生毕业后工商管理实践所要求的知识)与理论知识(学生报考研究生所需要的知识)的矛盾。一类本科工商管理教育更注重理论课程的学习,在基础的和认为关键的知识点的分布上,大胆地做相关的拓展和延伸,以实现符合应用特征的丁商管理的知识点、线、面、体的结合,为学生的理论素养打下坚实基础;二类本科工商管理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除了强调课程中的管理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外,更重要的是要体现适用性,要紧跟市场脚步并引导市场潮流选取合适的部分组成教学内容大一、大二主要学习的理论课,包括:管理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经济法、国际企业管理等课程,大三、大四设置专业特色课程模块如: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国际贸易、物流管理等,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进行选择,然后学习所选模块设置的专业课,并根据所选模块安排相应的实习、实训环节;三类本科工商管理教育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教材建设要了解实践对理论的需求,加大教材建设的投入,同时应从行业需求、职业资格入手,分析行业所要求的能力体系、能力单元和教学领域,并将能力标准转换成科目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应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素质为基础,并以职业岗位群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需求为依据,建立相应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和课外培养课程学时,以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第三,教学方式、方法不同。一类本科工商管理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以提高学术研究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自高自学能力,通过聘请专家进行讲座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二类本科工商管理通过聘请企业有经验的管理人员指导实践课程使学生更好的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试验室的建设可以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弹性学制的实施在提高学生素质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的个性化;三类本科工商管理重视实践课程的教学,授课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实习单位现场讲授相关课程,并指导学生实际动手操作以培养学生的技能、技能,并鼓励学生参与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第四,考核方式不同。考核方式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学生的培养目标进行确定。一类本科工商管理常常利用卷面考试或课程论文的形式,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及应用情况;二类本科工商管理可以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可以通过实习报告、实训报告或在实训基地的实际操作情况给予相应的分数;三类本科工商管理主要采用学生到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实际操作来进行考核。
一类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应采用学科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1.学科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1)教学方式、方法
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科型的工商管理人才,科研意识、科学素质、科研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为此,在发挥课堂教学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开展以学术活动为核心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在具体操作上,一是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要求学生结合教学内容撰写小论文或课程论文,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研讨会、报告会;二是由老师确立学生研究课题,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学校可以结合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的内容组织课外科研成果竞赛活动,每年规划一批学生参加科研课题,由具有科研能力的教师作为指导老师,学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开展科研训练,不但可掌握科研的方法,而且还培养了严谨求实,不畏艰难的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工商管理是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均有密切关联,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相关知识,而学校也应为学生学习提供激励,如定期举办各种读书知识竞赛、大学生辩论赛等。
没有标准答案的案例。工商管理课程中的案例,不同的经营者对同一个企业也会得出不同的战略设想。学生对案例的理解也不会是相同的,所以案例分析中不应该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而只能是哪些战略好些,哪些战略更好些。这样学生就不会被条条框框束缚住,通过畅谈,探索更好的答案。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习兴趣,使他们觉得不仅仅是在学习,而且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参与科研工作。让学生们逐步能认识到无论是学习或是研究工作,“错误”决不是可怕的事,相反,只有不断地探索,不怕犯错误,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而科研创新的成果,没有多少次的失败是不可能取得的。
在学校开设“经济论坛、企业家论坛”。经济论坛通过聘请国内外着名的经济学家来校作讲座,介绍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扩大学生的视野。企业家论坛通过邀请有影响、知名度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董事长、总经理向学生介绍他们的创业史,学生与企业家面对面交流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现实问题,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企业,认识企业家的基本素质和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基本要求,学校还可以将受聘的企业家所在企业作为教师和学生的科研基地。
(2)考核方式
精选出所讲授课程(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具有代表性的着作,要求学生的阅读量在40万~100万字之间。期末考试前,根据阅读要求,组织一次开卷考试(允许带阅读笔记),成绩的20%计入期末总成绩。要求学生选择一本名着进行评议,写出书面报告,作为平时考核成绩。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掌握广博的工商管理专业知识。
二类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一般采用介于学科型与技能型、技艺型之间的人才培养模式。
2.介于学科型与技能型、技艺型之间的人才培养模式
(1)教学方式、方法
聘请成功的企业的高中级管理者为学生团队的实践导师,指导企业调查与实践。学生以自愿的方式形成团队(每个团队7~8人,成员构成要求差异化,团队负责人民主产生。)。每个团队由导师组中的一名导师负责具体联系,团队保持充分的弹性,可根据教学实习、实训的内容和各种需要随时进行调整。
加大实验室建设的力度。在实验室中可以利用软件,模拟企业的动态经营平台,学生扮演特定的角色参与到企业的各种活动中去,完成其选定的一项任务,还可以开展了模拟企业资源计划配置的ERP沙盘课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有更多的思考,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开发,更好的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推行弹性学制。学生在各模块学习期间,根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学习情况,可以提前修满学分而提前毕业,也可以推迟毕业。弹性学制可以适应学生的不同情况和学习要求来安排教学,在保持必要的统一性的前提下,突出教学的个性化要求,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规定,管理学被归为12个学科门类中的一个。工商管理类则被看做是管理学下的分支,涵盖了工商管理专业在内的十多个专业。我国很多高校中都设置有工商管理学院,通常包含会计、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以及旅游管理等诸多专业。尽管当前存在工商管理专业的诸多高校都按照学校实际设置了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但是内容和专业目录所设定的培养目标基本保持一致。从课程设置上看,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具备了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课程模块相似
很多高校的工商管理课程都是有专业基础课程、通识基础课程、实践、专业核心课程、毕业论文以及选修课程等诸多模块共同组成。其中必修课程占比为70%,选修课程的占比为25%,实践以及毕业论文的占比为5%左右。
2.基础课程的设置保持一致
很多高校在基础课程层面设置有外语、大学数学、思想政治理论、计算机基础、西方经济学、体育、统计学、会计学基础以及市场营销等诸多课程。
3.核心课程侧重点不同
高校在设置核心课程的时候,通常会按照学校所处的地域特征以及具体的师资情况体现出不同特征。部分高校集中于运营管理,部分高校则主要侧重市场营销与人力资源管理等。
4.实践课程的比重不断增加
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从最开始的传统理论教学开始向实践型教育模式转变。从最开始的纯理论教学向理论与实践并存的教学模式转变。近年来,高校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设了较多实践课程。从教学安排上看,高校顺应网络时展的诉求,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比如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构建形式多样的网络课程等。可是课程教学依然被看作教学的主要形式,参与式教学法以及案例教学法被广泛地用于专业教学,可是效果不够理想。
二、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被看作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内容,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显著提升学生学习动机。教学方法与学生是否匹配将会直接影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当前,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工作中依然将师传生受作为主要形式,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注重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知晓以及记忆。忽视了学生自身的主体地位,学生长期被动接受知识。对于情境教学、翻转课堂这类的现代教学方法却很少采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学习主动性产生消极影响。此外,传统传授式教学模式将知识宣讲作为根本导向,这种模式所培养的学生尽管具备了扎实的基础知识,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实际动手能力相对较弱,环境适应以及应变能力不足,创新思维匮乏,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实际培养需要。
2.教学内容不符
因为培养目标没有能够体现出差异性,导致了很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内容更加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忽视了核心课程以及特色课程的深度教学要求,使得学生在四年的时间里学习了多门专业课程,但是对于所有课程都是浅显的了解,知识无法被充分吸收,这种教学内容上的错位也是高校扩招的直接结果,随着招生数量的增加,高校已经从过去的精英教育逐渐转变为大众教学,因为教学内容兼顾所有学生的教学需求,而忽视了精英人群的根本诉求。此外,很多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内容设置的过程中,不论是教材还是案例都引入了大量的国外理论方法以及实践经验。尽管西方工商管理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有着足够的成熟度,但是西方国家与我国国情、经济体制以及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性,其管理理论与模式并不适用于我国企业,特别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不断深入,各种新兴产业的快速崛起,都使得工商管理传统教学内容无法与新时代教育要求相匹配。
3.教学目标模糊
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所有教学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同时也是人才培养内容设计的依据,所以目标定位是否准确将会最终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很多高校认为工商管理主要是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很多学生也将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归为社会地位以及收入较高的高管层,可是他们忽视了在初入职场的时候通常需要从底层或者是中层做起的工作实际。此外,很多高校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时候对市场缺少细分,没有能够突出自身的学科优势以及专业特色,使得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具备显著特色,有着严重的趋同性。
4.评价体系不合理
长久以来,教育界都是将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进行考评的重要依据,这种功利性的评价模式贯穿了学生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的整个阶段,使得学生在追求高分数的同时,忽视了自身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高校在设置人才培养体系的过程中缺少合理化的评价机制,集中表现在下述两个层面:第一,对教师教学效果缺少科学评价与严格的监管。第二,对于毕业生缺少跟踪性评价,难以不断完善与改进人才培养体系。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工商管理教学改革策略
1.合理设置教学目标
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建设对于各种类型人才有着较高的需求。教育需要为经济以及社会发展贡献力量,高校需要将社会根本需求作为导向,充分结合自身的特征、性质以及生源的实际情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我国高校中工商管理专业成立的时间相对较晚,生源素质以及综合实力都不如其他专业,想要保证所培养的学生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人才培养特色是必不可少的。所以,高校工商管理专业需要加强对本区域市场进行细分,选择朝阳产业为背景,培养具备扎实管理理论知识与实践问题解决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保证人才能够满足新世纪社会以及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达成的主要标志是社会对于毕业生的认可度以及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2.创新教学方法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开始凸显,学生长期被动接受知识,抑制了学生主动性以及积极性的发挥,很难提升学生的管理素质以及综合能力。因此,高校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寻求新颖的教学模式,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比如,课程教学中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为学生营造出特定的情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全面了解企业的各项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对这些实际活动内容的整理、提炼,并与自身的理论知识深度融合,启发学生主动讨论与思考,激发学生本身的创新思维。此外,高校还可以邀请知名企业家进入校园,学生可以与企业家交流,倾听企业家的实践经验,掌握企业管理决策、实际情况以及决策的具体执行情况等内容,还能够和企业家探究疑难问题,提升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认知。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方法,学生模拟各种不同的任务角色,扮演其在企业当中所从事的工作内容,体验扮演角色的实践经历与决策过程,从而将抽象理论用于实践管理活动中。
3.丰富教学内容
第一,整合主干课程教学内容,统一安排课程当中的交叉内容,关注教学内容更新,不断地吸纳、补充学科发展最新的成果。第二,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增加基础课程的比重,适当地降低专业必修课程的学时,增加选修课程。第三,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控制学时总量的基础上,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中所占的比重。目前,工商管理课程内容非常全面,学生无法获得针对性培养,纵深不足,对于某个方面的钻研深入度不够,体现在就业中通常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偏低,知识体系和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市场竞争能力相对较差。
4.完善评价机制
对于教学效果所采取的评价机制创新主要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先是使用课程论文、考试以及方案设计等方式进行考核,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此外,通过同行听课以及学生网上评教等形式,考察教师实际教学效果与教学过程,比如教师教学态度认真程度,语言表达清晰度,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恰当,是否能够采用探究式以及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保证师生互动,学生对于教师综合教学效果满意度如何等。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需要打破过去将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判标准的弊端,构建学校考核、部门考核以及用人单位考核并存的综合评价体系。实现从关注结果评价转变为注重过程评价,从单一化的评价标准逐渐过渡到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注重学生教学情境过程中的学习态度以及参与度,提升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分析问题的根本能力。此外,高校要对实习接收单位以及就业单位的意见进行充分了解,总结学校人才培养进程中不足之处以及成功的经验,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持续性改进。
参考文献:
[1]刘光甫,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2(3).
[2]王秋玉.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