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34:11
导语:在建筑设计工程师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主系统:一般情况下,建筑的给水系统都是独立存在的,在对用户进行供水时,多采用蓄水池-水泵-水箱-减压阀-用户的方式,以减少对于城市整体供水网络的负担,同时也可以方便的进行管理。
(2)热水系统:热水系统可以为居民提供热水,方便其日常生活,与普通的给水管道是相互分离的,以避免相互之间的影响。
(3)消防系统:消防系统是给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小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不仅需要与小区的主供水系统相连,还必须设置相应的辅助供水系统,以确保消防栓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正常供水。排水系统相比于给水系统,内容比较简单,主要是对雨水、居民生活污水等的排放,但是其作用与给水系统相比丝毫不差,不仅关系着居民的正常生活,还关系着小区以及周边环境的清洁,在对排水系统进行设计时,需要结合建筑所在地的污水处理计划进行,避免对于周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2建筑小区室外给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
以某居民小区为例,对其室外给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进行分析和探讨。该小区位于某城市高新开发区,整体占地面积8.78万平方米,小区内共有30幢高程住宅楼,最大建筑高度53m,建筑总面积25.3万平方米,拥有居民约7380人。在建筑的地下设置有地下停车场,防火等级分别为Ⅱ级、Ⅲ级。
2.1给水系统设计
(1)水源选择。
在该小区中,选择市政给水作为水源,同时在小区内部设置独立的蓄水池、水泵等配套设施,以方便进行管理,同时减少对于市政水网的压力和负担。
(2)用水量的统计。
对小区用水量的统计直接关系着给水管网设计的合理性和可靠性,需要设计人员的充分重视。对于居民小区而言,日常用水主要包括几种,其一,居民生活用水,一般情况下,可以按照每人每天300L进行计算,根据该小区的人数,小时变化系数取2.5;其二,公共建筑用水,如公共厕所、水景等,根据现行的《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10)的相关规定确定,也可以根据小区居民的生活用水总量,适当取15-30%;其三,绿化和道路用水,小区中每天道路浇洒的水量按照每平米每天0.5-1L,绿化用水则按照每平方米每天1-2L进行计算;其四,消防用水,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进行计算;其他用水,按照小区日常用水总量最大值的10-20%计算。
(3)给水管网的设计。
在对小区积水管网进行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小区的实际情况。在该小区中,由于大部分建筑都属于高层建筑,为了确保高层住户的正常用水,需要考虑加压积水系统,根据建筑的分布情况,设置相应的集中式变频调速加压泵,或者在每一栋建筑中单独设置加压设施。在该小区中,由于高层建筑相对集中,可以采取集中式变频调速加压泵的加压方式,这种方式成本低廉,管理便利,但是相对而言,需要连接大量的外接管线,供水的稳定性较差,需要相关设计人员的重视。同时,在对给水管网进行设计时,需要将生活用水、商业用水以及消防用水进行单独计算,避免相互之间的影响,以保证供水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消防系统的设计。
在对消防系统进行设计时,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设计思路。对于室外消火栓,可以由市政给水直接供水,在保证给水压力的前提下,使得供水管网可以在室外形成DN150的环形供水管,同时,要确保消火栓与建筑的距离在5-40m之内。对于室内消火栓,可以由消防水池和建筑屋顶消防水箱联合供水,辅以加压泵,确保给水压力,供水管网同样在室外形成DN150的环形供水管。对于自动喷淋灭火系统,可以通过专用的消防管道供水,设置多组水力报警阀,确保在出现火情后,能够第一时间进行报警和应急处理,尽可能减少损失。
2.2排水系统设计
在该小区排水系统中,采用的是雨污分流制。一方面,雨水系统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小区的地形地势,确保排水管网设计的合理性。管
线的坡向应该与小区整体的地势坡度保持一致,以节约施工成本。在雨水系统设计中,采用了管道与暗沟相互结构的结构,对于地下车库顶部的雨水,由暗沟进行排除,沟宽约300mm,依地势确定暗沟坡度。在车库范围以外,设置相应的雨水检查井,并将暗沟转变为管道,实现对小区雨水的分散排放,从而有效避免了雨水管道与污水管道的交叉,降低了工程的成本造价。另一方面,污水系统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居民的日常生活用水总量,按照其最大值的80-90%进行估算,同时结合生活用水的小时变化系数进行计算,以确保排污系统的排污能力可以满足小区的实际需求。在小区中,污水管道的数量众多,而且连接十分复杂,因此必须优先进行布置。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如果小区污水管网与市政排水管网相连,可以直接将污水输送到城市污水处理厂,则不需要设计化粪池,反之,则应该设计化粪池,并定期对其进行清理,确保其可以充分发挥污水处理的作用。
3结语
【关键词】高层建筑;暖通设计;问题;改进措施
一、建筑设计中的暖通工程
我国现阶段经济高速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也发展迅速。为了适应不断扩张的人口对生产生活空间的需要,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速,尤其近几年来,高层建筑工程的建设量激增。建筑暖通工程作为建筑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定建筑工程质量的一项重要标准。我们通常所说的建筑暖通主要包括采暖、空气调节以及通风三方面,又被称为暖通空调。
建筑是人们作用于自然地理环境上的产物,工程暖通是人们为了提升生活舒适度,采用物理方法对局部气候条件的调节。我国现代化起步较晚,数据显示,与其他一些和我国气候条件较相近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没平方米建筑采暖的能耗大约是发达国家的3倍左右,但是我们的建筑的舒适程度却落后于他们。因此,在我国建筑的暖通工程需要投入更多精力。
二、高层建筑工程暖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暖通空调工程的设计,尤其是高层建筑工程暖通的设计我国有一套比较完善的标准规范,《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以下简称《设计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以下简称《高规》)、《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制图标准》(以下简称《制图标准》)、《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以下简称《设计深度规定》)等从理论以及数据标准上规定了暖通工程的设计。
由于当前我国的建筑结构比较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建筑暖通工程的施工难度。造成了各种问题的产生,这些问题影响到了建筑暖通工程的质量,也对建筑暖通工程的性能造成影响。高层建筑工程暖通设计中比较常见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 设计图纸数据不够完善
暖通空调的设计图纸是在工程主体结构基础上对空调风管的布置,出风口的定点,各楼层之间的风系统平面图及立体图。
设计图纸是工程设计理念的书面成果也是工程建设的指导。对于暖通安装工程也是同样的道理,没有图纸的指导,将无法顺利施工。在暖通工程图纸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往往与建筑施工人员独立施工。会因为没有深入了解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造成设计的图纸和规划使用的材料与实际的施工情况存在较大差异。施工会因为图纸的误差而延误,工程一旦返工会造成极大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
2. 空调系统选择不合理
我国暖通工程的应用已经有了比较长的时间,但是高层建筑的蓬勃发展也是近几年的现象。由于建筑功能的多样化,对供暖系统也存在比较复杂的要求。对于一些有特定温度湿度要求的房间,就很有可能要从整个建筑的空调系统中分离出单独的一个支路,这就会增加暖通工程的施工量,加大后期维护的难度,造成了更大的能耗,增加了日常生产生活的成本。
3.供暖管理的落后
在我们的生活中,任何一项工程的建设都不是一劳永逸的,在建设完成投入使用之后,必须对使用和运行的过程中进行配套的后期管理和维护。建筑的暖通工程的维护管理因为管道的隐蔽性,导致难度加大。在高层建筑中,为了适应不同的业主的需要,会对建筑结构加以改变,固有的一些暖通工程也会随之改变,旧式的供暖管理方式难以满足需要。
4.采暖能耗大,效率低
我国国土辽阔,气候类型以季风气候为主,冬夏两季温差大。我国普遍实行节能50%的标准,即使执行节能65%的标准,耗热量指标高出同等气候条件发达国家平均水平50%以上。冬季,我国既有建筑采暖能耗较大,效率低。
三、暖通设计问题的改进措施
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重视,因此人们在对建筑工程的功能提出更多样的需求的同时,对配套的建筑暖通工程的要求也不断提升。
1.规范设计图纸
鉴于图纸对于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必须严格规范设计图纸。从图纸中数据的准确性到图纸的保存使用都必须有完善的程序。暖通工程图纸设计人员应该加强与建筑工程设计人员的沟通联系,深入工程施工现场,准确把握各项数据,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在施工前要可以再次对图纸进行校核,发现图纸中存在的与现实施工条件不符的地方,避免返工和延期。现场安装施工人员是图纸的执行者,在施工前和过程中要认真阅读图纸,深入掌握,在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加以调整。
2.合理选择空调系统
空调系统是人们对室内外气候的调解,它的应用的合理与否影响到了建筑内部人员的活动,高层建筑空间较为封闭,内部人员数量较大,人们的活动影响到了室内的温度,空气质量,暖通工程中的空调系统可以有效的改善这些状况。
空调在一个建筑中可能是"中央空调系统",也可能是"中央空调与独立空调的混合系统",也可能全部是"独立空调的系统"。对于高层建筑一般采用中央空调系统,但是在使用者对于一些特定温度湿度房间的需求时,可以在中央空调基础上混合独立空调,降低工程改装难度,降低成本的同时给人们营造更舒适的空间环境。
3.加强暖通工程的管理与维护
暖通工程尤其是暖通空调由于我国气候的季节性特征,发挥着比较大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工程的管理维护,保证其正常运行。针对高层建筑业主对建筑结构的改变,暖通工程设计人员应在建筑改造前期对暖通工程进行相应的调整。使之适应建筑的变化,从而发挥良好的暖通效果。对于改造之后的图纸,暖通工程人员也应该仔细研究,妥善保管。确保各项后期暖通工程的维护管理工作可以有效开展。
4.降低能耗,提高供暖效率
与一些暖通工程较为先进的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在材料、产品、技术上都有极大的落后性。要改变这种状态降低供暖能耗,必须多管齐下。对于建筑物本身采取保温隔热措施,在暖通的设计上选择先进的材料、产品及比较先进的技术。
暖通工程是建筑节能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论是暖通工程的设计还是施工都直接关系到节能建筑的耗能的程度和建筑入住的舒适度,所以,我们有必要进一步优化暖通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在提高供暖效率的同时推进建筑的节能工作。
小结
当今社会,人们对住宅办公等建筑场所的要求在最开始的实用的前提下更加重视强调美观和舒适度。因此,建筑设计者都必须重视通暖工程在整个建筑中的位置,不仅要保证最后建设出来的暖通工程美观与舒适并存,更具有强大的实用性。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建筑行业和暖通工程也都有着更长的路要走,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乐乐. 高层建筑暖通设计中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01:170.
[2]林广都. 探讨高层建筑暖通设计中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 科技资讯,2013,14:50-51.
[3]王国龙,李洪霖. 高层建筑暖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J]. 科技与企业,2013,20:248.
[4]朱红燕. 浅谈高层建筑暖通设计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 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7:36.
【关键词】建筑结构 结构设计 问题
虽然我国建筑事业已经取得了不错的发展,建筑技术和设计方面水平都得到了不断提升,但建筑结构设计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设计师去注意并解决,只有不断纠正和解决结构设计中的问题才能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保证建筑工程质量。下面就结合工作实际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做如下探讨。
一、 地基承载力深度修正的问题
设计不超过 20 层的高层、多层建筑时,我们经常直接选择桩基的基础形式,其实在非软弱土地区,应首先探讨采用天然地基的可行性,以利于降低基础造价,合理地确定地基承载力值就显得尤其重要,《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规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按下式进行修正:fa=fak+ηbγ(b-3)+ηdγm(d-0.5),而在地基承载力值的组成中,深度修正部分占有较大的比重。这对于主裙楼一体结构,在进行主楼地基承载力计算时,因裙楼基础的有利及不利影响,如何合理地确定用于深度修正的深度值 d 尤为重要。规范在 5.2.4 条条文说明中这样规定“对于主体结构地基承载力的深度修正,宜将基础底面以上范围内的荷载,按基础两侧的超载考虑,当超载宽度大于基础宽度的两倍时,可将超载折算成土层厚度作为基础埋深,基础两侧超载不等时,取小值。”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在进行具体工程设计时,应根据此条的要求,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合理地确定承载力深度修正所采用的埋深
值 d,但设计人员对此认识却并不一致,经常有困扰。最常见的是高层主楼带地下车库这种类型.
(1)当高层主楼采用筏板或箱型基础时,在主楼纵、横两个方向上,若 B1、B2 均大于 2B0,才能考虑裙楼荷载对地基土产生的超载作用,将超载折算成土体厚度 d2,(两侧超载不同时,取小值),此时 d=d0+d2,若 b1、b2 中有一值大于 2B0,而另一值小于 2B0 时,或均小于 2B0 时,裙楼荷载作为超载折算为土体厚度 d2,当 d=d0+d2≥d1 时,取 d=d1,当 d=d0+d2
(2)当主楼采用柱下独立基础加防水板的形式时,则靠近地下室一侧的基础可考虑土的超载作用,d 的取值同 1,但主楼内的其他基础的埋深 d=d0。合理确定用于深度修正的基础埋深值 d,从而确定主体结构的地基承载力值 fa,这样才能使结构的基础设计达到合理经济,最优化。
二、 主次梁节点设计问题
我们在工程设计的计算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主次梁相交的情况,时常会发现框架主梁扭矩很大,抗扭承载力不足,有些处理办法就是将次梁与主梁相交处设为铰接,释放扭矩,但这样处理是否合理,与实际的受力情况是否一致呢?个人以为:作为梁端铰接,就是要保证梁端有一定的转动能力;固接,就是要限制梁端的转动能力;而实际上没有完全的铰接也没有完全的固接,梁端铰接不能随意地人为设置。
设置铰接梁,是允许此梁在两端形成朔性铰而产生裂缝,但是不会破坏,就是说形成朔性铰之后,此梁由超静定变成静定结构,结构设计一般都是超静定结构。这样一个破坏不会对整个结构体系影响很大,才能满足结构安全的冗余。如果主次梁截面相差较大,支座主梁对次梁约束不大的情况下可以设定为铰接,即使为铰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0.2.6条对此做出了规定,要求上部配置构造钢筋,且构造钢筋截面面积不得小于下部钢筋的 1/4,;如果主次梁截面相差不大,次梁高度只比主梁少50mm,这时候就不能完全忽略主梁对次梁的约束了,这种情况是最容易出现框架主梁配筋超筋、抗扭承载力不足。如何处理,首先我们应该考虑加高框架梁解决配筋超筋,加宽框架梁解决受扭不满足,如果条件所限不能加宽,那才可以看能不能铰接次梁了,但这里的铰是指的假想铰,而是要保证支座负筋首先屈服,造成内力的卸载和重分布,分布后达到和铰接类似的受力情况,此时的铰接就得要从构造措施上进行保证,现行国家标准图集《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11G101-1)第 86 页针对非框架梁(即次梁)的配筋构造做出了明确的示意。
结构设计最重要的原则是:结构设计建模要立足于结构自身,主要力学模型要与实际构件接近,以保证计算结果能够真实反映结构状况,这样才能保证结构的安全。
三、 地下室嵌固端的选择问题
在有地下室的结构设计时,地下室的顶板是否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是很重要的。这不仅仅是关系到计算结构的内力的大小,而且在某些工程中会整体结构成为一个超限建筑,对结构设计造成难点。嵌固的概念,这里所说的嵌固应该是强度嵌固而非力学嵌固;力学嵌固―― 完全刚性的固定,嵌固点以下刚度无穷大,嵌固点无平动、转动,实现了完全的约束。而强度嵌固―― 柱的塑性铰出现在地上一层的下端,而不是出现在梁柱节点两侧的梁上,即强梁弱柱.实现的方法:(1)增大梁的抗弯能力;(2) 增大地下室柱顶的抗弯能力;(3)满足规范的各项要求。嵌固端所在层楼板要求连续,这样才能保证水平地震力的传递。实际工程中常遇到地下室顶板开洞,甚至是大面积的开洞,此时必须要与建筑专业配合,避免将洞口设在主楼周边,开洞面积不宜大于嵌固端层楼板面积的 30%,同时将洞口周边楼板加厚,以满足刚性楼板的要求。工程中还会碰到当地下室顶板的标高不一致的情况,以下沉式广场为代表,如果地下室顶板与地上一层高差小于层高的 1/3,则只要地上一层的侧向刚度能满
足规范要求,则地下室顶板可作为嵌固端,即使高差稍稍超过 1/3 层高,也可将主楼周边一跨的楼板适当抬高以满足高差,不过需进行加强处理:有错层部位加大梁的刚度,在错层处楼板加腋,以保证水平剪力的传递路径。
四、 结语
建筑结构设计是建筑工程的开端,其需要设计师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创新思维,以及严谨的设计工作态度。对于结构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设计师要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保证建筑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以此来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建筑工程质量,推动建筑行业的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温启平,殷欣.基于防震考虑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探析[J].建筑知识(学术刊),2013(02).
[2]吴毅宽.建筑结构设计基本原则及合理设计方案分析[J].建材与装饰(上旬刊),2013(01).
[3]曹军.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平面不规则问题的分析与抗震措施[J].中华建设,2012(12).
1企业概况
对北京某国企建筑设计集团进行前期调研:她的前身是中央某部位直属设计院,现有员工总数超过1600人,下设众多部院,主要针对项目以建筑、工程、以及机场物流设备等,各部院依据专长进行分工,互不交叉,是个名符其实的大型国企设计集团。各部门各司其职,基本的员工数量与工种搭配大体形同。整个集团内设置部门总体分为两类,其一是职能部门,即主要进行公司管理工作;其二为生产部门,负责设计任务的实际操作与执行。我所调研分析的内容以后者为主。
2实地调研
实地调研,每个设计部或所,人员总数大约70~100人。所包含员工比例为:管理人员(包括总工、所长、副所长等)约占5%,建筑设计师约占50%,结构设计师约占25%,其他人员(包括电路设计师、水暖工程师、动力工程师、外勤、监理、综合办公人员等)约占20%。
3现存问题
通过实地调研和与工作人员的调查咨询,得出该设计院的现有问题主要是:乱、窄、堵。乱。主要体现在空间内因储物空间的匮乏,而图纸及书籍等物品过多,导致室内堆砌的物品较多,使空间在视觉角度上较为凌乱,缺乏整齐感。窄。因统一使用“L”型工位,其工位所需面较大,加之办公人员较多,致使内部空间流通不畅,通道及工位与工位间拥挤。堵。综上两个问题,从立面角度讲,由于摆放物品过多,放眼望去犹如一个个高低错落的隔断,不能给人通透的视觉感受,从平面角度讲,由于过于拥挤使使用者不能顺畅通过,甚至有“死胡同”或“侧身通过”的现象。
二、根据使用需求提出解决方案
1建筑设计师
就此类国企大型建筑设计单位而言,每个设计部门的建筑师比例都近乎于占人数的一半,其他还包括,成图、水暖电等配套人员,他们的工作彼此分工明确,同时也有工作性质上的差异,在使用需求上自然也有不同。因此,怀着这样的问题我走访了一些在此工作的设计师、以及工程师,目的是想了解他们在空间使用上遇到的问题和有怎样的需要。建筑师,属于整个部门的核心,整个方案从开始初设到深化校对都需要他们身先士卒、亲力亲为,所以他们的使用空间的适应性尤为重要。通过对现有环境和对建筑师的走访,我发现现有的工作环境不能够完全满足建筑师作为设计创意的发起者对工作环境需求,比如说现有的工作环境过于单一乏味、空间狭窄拥挤、缺乏畅所欲言的场所。而设计师需要灵感来驱动设计的进行,而过于单一乏味的空间往往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设计师设计思维的开放性。对于建筑设计师而言空间的多样性、开放性和灵活性是必要的条件,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设计师才能释放自己的创造力,设计出优秀的作品。
空间的狭窄和拥挤,其原因在于存储空间的匮乏或者距离较远,不适于设计师的使用,所以导致在办公桌上大量的物品堆放没有足够的使用空间,同时也在邻里之间竖起了一道无形的屏障,使设计师之间交流不畅。宽松舒适的洽谈空间缺失,一般而言像国家级设计单位这样的大型企业接到的工程大体都是国家级设计项目或者极为大型的设计项目,因此每个项目不能就由一个设计师独立承担,往往需要几个建筑师组成团队,协作进行,这也就为空间设计上提出了需求,同时为了保持私密与无干扰性,需要相对独立的小型封闭洽谈空间,在空间使用中要求拥有:可以摆放图纸的大型台桌(至少满足摆放一摞A1蓝图)、讨论展板(草图及讨论)、投影放映等。这样的空间不见得要大,更重要的是独立、舒适、以及便于人员聚合。这样的空间也不用太多,每个所一两个即可,可供各组轮流使用。
2水暖电工程师、及成图人员
对于“水暖电工程师、以及成图人员”而言,他们的工作是将建筑设计师的设计灵感在图纸上进行呈现同时进行深化设计使设计更完善更易于实现,建筑师制定了明确的设计方向,需要成图人员的来实现方案的制作,在图纸制作过程中需要工程师们来配合与校对并进行深化设计,进而完善空间实现的可能性与辅助建筑更好的实现。工程师及成图人员的工作方式主要以伏案为主,依据电子文件或草图,面对电脑进行制作,所以在工作环境的需求上更倾向于独立进行,也不易被打扰,这样工作效率会比较高。当然也会有师傅带徒弟的现象,这种情况可能师徒之间的交流会比较频繁,(但是与建筑师不同他不需要独立的单体空间来围和),需要在空间配置上为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办公区附近增加实习场所,以方便经验不丰富的员工来咨询学习。对于成图人员空间设置上应注意,首先,空间较为独立、使其成区组团,原因是成图过程普遍是由多人进行,包括CAD制图,3d等模型制作及渲染,以及后期P图等,所以成区组团比较易于整体协助设计师完成方案。其次,需要有相对隔音较好的内部条件,其目的是在制图过程中会频繁与设计师沟通,良好的隔音效果可以避免对周边工作人员的打扰。最后,需要相对宽敞的办公桌,或如果条件不允许可以有一个相对独立的视图桌,因为部分设计属于旧建筑改造或过程图纸深化,这样一个能够查看蓝图的桌子是必不可少的。
3总工及项目负责人
除了实际操作项目的员工以外,在人员配置上还包括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个工种的“总工,及其项目负责人”,他们负责每个设计项目从开始到结束的分配与验收,他在办公空间上需要一个与自己工位相关联的会客区,主要接待内部同部门人员与外来人员,所以在使用空间上需要相对更加宽敞、开放,但是他们的工位不宜放置在开场办公区内部,以免对其他员工的正常工作造成影响,又不能过于分离给本部门员工与领导交流造成不便。同时在空间配置上还应与会议区想毗邻,这样方便领导间开会或项目负责人与项目组讨论方案。
4工程人员
同时,“工程人员”也是不可忽视的群体,他们虽然人数不多仅占总人数的2%~4%,但是没有他们就不可能保证工程的保质保量完成,他们作为部门中的特殊团体,他们常年在施工现场工作帮助设计师将图纸变为现实。他们在办公区的私人物品较少,所以办公空间对他们而言就成了时而之用,所以在对他们的空间设计上可以相对不必考虑过多,但是也不能忽略,所以可以采用设计师及工程师(办公室的主要使用者)工位条件优先原则,在满足舒适的前提下进行排布。
5公共使用区域
(1)茶歇区以上是针对不同工种,以具体需求为基础,在空间使用上的差别设计方案。而在公共空间上应该注意那些内容呢?首先,公共茶歇区,因为设计工作与大多数非设计专业办公工作性质有所不同,原因在于,设计工作往往会出现周期短、任务重,需要经常熬夜加班的情况。这样一来一个舒适的能让员工有归属感的办公空间需要一个为大脑充电的公共休息空间,这样的空间不仅可以满足员工短暂的休息,同时可以与午餐、阅读空间合为一体,使空间富有丰富性,又能减少空间的浪费,同时又能满足使用者的多种需求。(2)打印区打印区,在设计公司是必不可少的,在这样的大型设计单位几乎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独立的打印室,而打印机会产生噪音以及在打印过程中产生臭氧对空气产生某种程度的污染,所以现代的办公空间往往选择将打印室分割独立出来,使之作为一个独立的封闭空间存在,而由于它是图纸的集散、梳理的重要区域,所以我认为打印空间应该同时包含图纸审阅、梳理、装订、储存等功能,这样不仅节省空间,同时可以为办公人员提供最便捷直接的服务。(3)接待区接待区,一般位于部门的入口处,用来登记外来人员以及处理办公室内部勤杂等任务,它的空间需求应该不仅仅是邻近出入口,更要做好对办公区的封闭与隔断作用,同时又能满足于办公空间内部无障碍的连通,使之更好的满足被服务者的使用需求。
三、依据空间属性营造空间氛围
在空间环境的营造方面,我认为可以有以下手法。
1色彩应用
首先,在色彩的应用上:在开场办公区可以使用多变的鲜艳的颜色,色调可以以暖色为主,以保证使用者保持积极、亢奋的工作状态,同时营造轻松开放的工作环境;公共休息区,由于休息区囊括餐饮、阅读、交流等功能,所以适合使用冷色调颜色,使员工在休息之余保持相对理智的思维状态;打印区,由于特定的功能需求,所以在空间色彩使用上适用于白色,原因在于可以保证图纸在阅读过程中不会被环境色影响导致阅读失误,其次由于图纸堆放较为无序,白色可以便于查阅者寻找所需资料。
2材料应用
其次,在用料上:开场办公区适用于使用较为整洁的材料,比如环氧地平地面,涂料墙体装饰,目的是给人以整洁、明快的感觉,使使用者直观体会到空间的属性;公共休闲区,适于使用木材,或相对软性的材料,目的是使使用者体会到空间的舒适与亲近感,满足空间在使用者心里层面上的归属感。
3使用设施
最后,在室内设施使用方面:比如公共设施包括桌椅,书架,以及点缀性装饰等等,适合摆放一些有创意的设计品,比如,国内外优秀的建筑师或设计师设计的家具产品或装置艺术品,使办公室内的设计人员,时时能接触到优秀的设计,从不同角度寻找灵感的来源,同时使来访者体会到设计工作室的性质及品位,等等。
四、结语
2.4 CIM哲理
CIM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的Joseph Harrington在1974年提出,1981年开始被广泛接受,并被认为是信息时代的工厂自动化模式。但从当今的应用情况看,CIM远远超出机器制造业的范围,它是一种组织、管理生产的哲理、思想和方法。CIM是一种综合自动化系统,它在新的管理模式与制造工艺的指导下,综合应用系统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通过计算机及其支撑软件,把孤立的、局部的自动化技术,子系统及企业员工,灵活而有机地综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对生产过程的物质流、管理过程的信息流、决策过程的决策流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以适应新的竞争模式下的市场对生产过程提出的高质量、高速度和高灵活性的要求。
设计院可以看成生产思想产品(各种设计文件和图纸)的部件,一个设计项目相当于一项订货,设计过程(加工过程)是由许多不同专业的人经过若干设计阶段通力合作完成的,需要各专业按计划有条不紊地互提资料,互相会签,最后由成品档案室验收、归档,并向甲方提交全套设计文件和图纸。其间各专业内部尚需分工和遵循严格的质量保证程序。建筑的招标、设计、施工、高度和运行管理的整个生命周期,完全可以借鉴CIM的思想方法,采用CIM的核心技术--集成技术,把建筑、结构、设备(暖通空调和给排水)、电气、室内设计和概预算等专业,集成于统一的计算机平台,充分共享有关数据和资源,解决建设各专业之间存在的"错、漏、碰、缺"等问题,真正实现建筑设计整个过程的全计算机化(无纸设计)。
3 IBDS的概念
如上所述,设计院目前面临着拥有先进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与实际上不能充分利用这些技术来产生效益的矛盾。问题主要在于各种应用软件的分散性,数据不通用,难以互换,以及对各种计算分析过程没有或无法自动给出正确的指导。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与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适应,集成化建筑设计系统IBDS的概念应运而生,并且在近十年内迅速发展。IBDS的核心就是将以往分散的各功能软件如绘图用CAD、计算模拟程序、数据库管理等结合在一起。通过通用的数据结构和数据转换工具,使这些功能软件能互用各自的各种资源,全面地完成设计、分析、计算任务。
IBDS应该提供建筑设计各专业工程师从方案选择、初步设计、分析计算到施工图绘制的全过程。人们希望有了设计人员的知识、经验及设想后,通过IBDS用计算机进行分析、计算、比较、判断等,不仅将方案形象地表现出来,而且将量化的结果输出,工程师再依据它去修改方案,重新设计。因此,IBDS必须采用开放性的体系结构,把设计院的"人和资料"集成在一起,具体表现在:
不同专业的数据模型的集成
建立各专业通用的标准化的中央建筑数据库。该数据库把建筑设计涉及的建筑、结构、设备、电气、室内设计和概预算等专业所用的数据模型统一起来,集成在一起,保证各专业所用建筑信息的一致性。建筑师画的建筑各层平面图、剖面图、立面图等,可以作为建筑底图,传给其它专业。其它专业的工程师可以在该建筑底图的基础上,对有关信息进行修改、重新定义以及添加专业的特定数据,然后进行各专业的有关设计计算。例如,设备专业工程师可以计算建筑物的空调供暖负荷,在建筑底图上布置空调供暖管道,进行水力、热力计算分析等;结构专业工程师可以进行各种受力构件的设计计算分析。一旦建筑师改变建筑物的平面、空间布置,会直接反映在各专业的建筑底图上,从而避免其它专业的"冤枉"劳动。
不同设计阶段所使用的模拟软件的集成
建筑设计在不同阶段需要用到性质不同,细致程度不同的模拟软件,IBDS应充分考虑建筑设计在方案选择、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等不同阶段使用不同模拟软件对输入数据模型要求的一致性和相关性,尽量保证前一阶段的计算结果和数据可应用于后续阶段的设计计算,减少数据的重复输入和不一致性。
设计资源的集成
把建筑设计有关的设计手册、标准法规、工程图纸、设备产品手册等数据和资料以数据库、知识库等方式集成存储在计算机网络上,以便设计人员查询和使用。
可见,集成化的中央建筑数据库IDM是IBDS的核心。IBDS的体系结构如下图所示。各专业CAD系统通过IDM进行数据集成和通讯。
HBDS 的体系结构示意图
IBDS的特点除了集成化、标准化和网络化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智能化,即采用KBS(基于知识的系统)来组织和指导建筑设计过程中模拟软件的使用全过程,这样才能正确发挥计算工具的功能。1989年国外一些学者开始提出PAM(Performance Assessment Method)的概念[9]。PAM是解决模拟软件"结果不可信"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PAM指出,要保证用程序做模拟分析能给出正确结果,必须正确指导和严格管理模拟分析这一全过程。这包括:
对所分析的对象进行正确的简化。例如,从多层多房间的建筑中取出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做分析计算,复杂水网的简化;
对每个物理过程选取正确的物理模型来近似。例如一空调设备,采用动态模型还是静态模型?集总参数还是分布参数?是否考虑墙内表面长波辐射?对流换热系数取常数还是作为温度及风速的函数?透过窗的太阳辐射在各内表面的分析:
一些不确定的输入参数的选取,如房间换气次数,人员设备必热量,气象参数的确定,窗的开闭,遮阳等;
系统控制的确定。例如应按照房间为定温去计算热量还是计算定热量下的温度或其它某处控制下的温度和热量变化?如何考虑空调系统的控制和人的操作调整?
模拟计算过程的控制。例如初始影响的消除,计算时间步长,边界输入参数的离散方法,总的模拟计算段的长度与时间的确定等;
输出结果的处理。如何根据模拟计算结果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结论。
以上诸条的正确条件并非固定,而是与所研究的对象的性质及所要解决的问题有关。例如为计算冬季供暖负荷,可以用稳定的KFΔt模型,而要计算夏季空调负荷,就要使用动态模型。再例如验证建筑物表面结露的可能性时,需考虑全部外墙的传热;而论证是否要装社会空调,夏季房间是否过热则需取可能是最热的一间或几间朝西或朝南的房间进行计算。目前可以列举出十几种不同的对建筑和空调系统进行模拟分析的目的,对于每一目的,上述各问题的恰当选择都可能不同。
所有这些问题,落实为具体的模拟计算过程,就成为如下四个问题:
①模拟计算程序的选取
②实际建筑和空调系统的再加工(简化)
③输入数据的确定和输入文件的生成
④模拟计算结果的后处理
国际能源组织(IEA)组织十余个国家合作,就各种不同的目的和使用不同程序如何进行上述第②③④步工作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一大批PAM手册。实验结果表明,让程序使用者按照这些手册去一步步做,可显著提高模拟计算工作的正确性和结果的可信赖性[10]。
将这类手册转换为计算机可以理解的形式作为知识库存储于集成化环境中,再开发出可按照这些知识自动进行数据分析加工的专家系统,就可以使这一使用过程自动完成,只要使用者提出要解决的问题,专家系统即可能选取适宜的程序,生成相应的数据文件,运行模拟分析程序,最终向使用者显示由结果分析得出的结论。
与传统的CAD软件相比,IBDS不再是以计算程序为中心,使用者围绕着计算程序准备数据,运行程序,检查结果。集成化环境使使用者成为中心,将各种绘图、计算、数据资料准备好,随时供使用者在设计分析中使用。使用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分析和创造能力,利用CAD系统去设计、分析各种系统,而将一切重复和琐碎的工作交给计算机去完成。集成化设计环境的指导思想就是,使用者应是计算机的主人,而不是奴隶;计算机的应用应最大范围地开发人的创造力,为人提供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场所,而不是把人变为机械式工具。
4 实施IBDS技术
4.1革新 CIM(集成)技术
正象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一样,集成也是IBDS的信心技术。IBDS系统采用STEP标准化的建筑数据库,把建筑设计各专业的数据模型集成起来,把设计的不同阶段集成起来,把各种设计用的模拟软件集成起来,把各种信息资源集成起来。总之,IBDS依赖集成技术把建筑设计院的两大法宝"人和资料"有机地统一起来,保证设计过程中信息共享和传输的计算机化。
4.2 STEP(产品数据交换标准)技术
STEP(Standard for the Exchange of Product Model Data)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TC184正在制订的标准ISO CD10303。STEP采用一种中性文件机制,是CAD/CAM数据交换的标准[11]。它规定了产品设计、开发、制造以至于产品全部生命周期中,包括产品形状,解析模型、材料加工方法、组装分解顺序、管理数据等方面的必要信息定义和数据交换的外部描述。现在普遍认为STEP将成为全世界公认的唯一CAD数据交换标准。
STEP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数据模型的定义,它采用EXPRESS数据定义语言来写成。这种语言可以准确定义所描述对象的数据模型,小到单个简单的汽车零件,大到一档复杂的建筑物。STEP的另一部分就是具体的数据文件的表述方式,它是由任意词条构成,每一条的形成都遵守数据模型中的定义。这样,只要理解了数据模型,就能读懂根据此数据模型按照STEP方式写出的任何数据文件。如果制定出统一的数据模型,使大家都按照这一模型去描绘所研究的对象,所生成的数据文件就很容易交换,通过一些转换工具可以很容易地将其转换为各种软件内部特定的数据文件。
由于STEP在描述数据模型和易于交换数据方面的突出优点,它很快被工业界和标准化组织采用,作为定义数据标准的工具和交换数据的方法。集成化的建筑工程数据库应该采用STEP技术,把各专业的图纸、数据库、产品设备等标准化,以便不同CAD系统之间、不同专业之间、不同模拟软件之间、设计院与甲方和厂家之间,能够自由而方便地相互传递和交换信息。
STEP 标准化是IBDS集成化的前提和保证,它可以避免CAD计算分析软件开发方面的大量重复性劳动,与此数据标准兼容的软件均可以交换使用,从而使各部门有可能分工协作,共同开发我国的集成化环境。IBDS的每一块功能软件均可以独立在市场上出售,被其它符合此标准的软件所使用,这将使软件研制开发者直接受益。
4.3 AI(人工智能)技术
目前的CAD系统已能较成功地应用于绘图和设计计算,但用于方案设计的却很少。其实方案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投标的快速反应能力。IBDS系统采用AI技术,把工程师的设计经验、规则、思维活动等模糊、随机、不完备的知识,通过一定的结构来组织和表达,让计算机能够理解、推理和判断,辅助工程师进行方案选择。AI技术中比较成熟的是专家系统,特别是DSS(决策支持系统)。可见IBDS 的智能性体现在各专业设计型专家系统应用的好坏。
4.4 计算机网络技术
IBDS的实施应以计算机网络为物质基础,特别是基于光纤和卫星的全球范围的快速ISDN网络。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共享建筑设计的有关数据库、知识库等软件资源和打印机、绘图仪等硬件资源,传输有关设计资料和文档,允许位于不同地点的设计工程师同时参与一个建筑的设计。同时还可使设备生产厂家能将产品信息直接提供给CAD系统。
4.5 HCI(人机交互)技术
HCI技术在计算机的应用发展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擅长于用形象思维、回忆联想、发明和创造等对客观世界中的不确定、不完备甚至矛盾的事物和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判断和理解。计算机则擅长于确定性、重复性、机械性的数据处理。在IBDS中,应充分发挥人和计算机的各自优点,把繁琐和费时的数值性的设计计算交给计算机完成,让工程师有充分的时间做方案选择等关键的决策工作。友好的用户界面和人机交互方式才能让建筑设计工程师喜欢IBDS,在实际设计中自觉使用它。
4.6 计算可视化技术
可视化技术从80年展起来,已被广泛应用于CFD等科学计算领域。科学计算的核心问题是计算模型,包括其理论框架、基本概念、几何描述、计算方法和过程等。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做许多计算,如何采用图形、图象、动画等方式,在计算开始时准备数据,计算过程中以某种直观形象的方式表现,计算完成后以容易理解和使用的形式表达结果,等等,都是视算一体化要解决的问题。眼睛是人类接受信息的最佳器官,只有把各种模拟软件的使用过程可视化,让用户用眼睛去看、理解和判断,而不是"两眼一摸黑"地撞运气,才能反模拟软件用对、用好,真正发挥它们的用处。
4.7 分布式数据库(知识库)技术
分布式的数据库采用计算机网络上的不同计算机存储建筑设计有关的设计手册、标准法规、工程图纸、设备产品手册等数据和资料、使设计院、管理单位、厂家、甲方等建筑业有关单位的人员可以共享信息,提高信息利用的效率。
4.8 OO(面向对象)技术
OO技术是现代软件工程技术的关键所在,它可以使对现实世界的描述更接近客观自然,是IBDS系统的保证之一。OO中的抽象、封装、继承等机制可对复杂系统进行简化、分解和解耦,有助于复杂系统的描述。OO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上述的MIS、 HCI、CIM、可视化、数据库、AI等领域。以OO为基础的C++语言是开发IBDS的良好工具。
4.9 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就是用图形、图象、动画、声音、文字等人类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存储各种信息。多媒体技术在IBDS中的应用将是必不可少的。
4.10 协同工程技术
协同工程是一种系统化的方法,用来支持建筑设计的集成化的协同作业,也就是不同专业或同专业的不同工程师同时进行设计。如建筑底图由不同的建筑师分工画不同的部分,在计算机里实际是在同一图形上加工,完成后的图纸传送设备、结构、电气等专业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工程师重画图纸,而且当某一工程师改变图纸时,能自动及时反映到其它专业的系统图上,从而解决不同专业之间的"打架"问题,方便互提资料、会签等。
除以上讨论的几种技术外,还有许多现代科学技术可应用IBDS中,如MIS(管理信息系统)技术、TQC(全面质量控制)技术[12]等。合理运用所有这些技术才能充分发挥IBDS的功能保证IBDS成功。
5 IBDS的现状和展望
IBDS的概念是在约10年前提出的[13],而真正开始组织开发则是最近6~8年间的事。但IBDS的发展却异常引人注目,1991年6月在美国召开了第一届集成化建筑环境会议,即有近300篇论文,几百人参加(包括韩国、台湾的学者)。迄今已召开了四届会议,有关的研究讨论越来越深入[14~17]。1988年美国能源部投资3000万美元开始AEDOT系统的开发,目前已研制出示范系统,并开始进一步向实用性发展。欧洲十来个国家的有关研究单位联合开发COMBINE系统。该项目历时五年,投资已超过1000万欧洲货币单位,在1995年6月已完成概念研究和原型示范系统。1990年EIA Annex 21 Subtask D "Design Support Environment"开始,加拿大、德国、英国、瑞士等国专家就集成化建筑设计环境的开发状况做调查和分析。开始于1995年9月的IEA Annex 30 "Bringing simulation to Application"又是一个新的国际合作项目,它的目的也是研究如何把模拟软件通过IBDS应用于实际建筑设计工程中。到目前为止,IBDS还处在研究和开发阶段,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供实用的IBDS。
我国建筑设计应用CAD从80年代中期开始,真正进入实用阶段是1991年年底之后。在全国大约9000家从事建筑设计的单位中,甲级院都装备比较好的CAD系统,并且近年来微机数量增加很快(1992年增加8000台,1993年增加31000台)。在具备计算机硬件的同时,国内一些公司和研究单位推出实用性的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空调、电气和工程概预算的CAD软件。但是,目前设计单位中不同的专业应用计算机技术水平差别较大[18],而且大部分CAD软件只是用计算机代替图板和丁字尺绘图,没有把绘图和计算集成到一起。在数值计算中应用较多的是结构设计。可喜的是,最近国内一些研究单位开始IBDS的研究探讨[18]。与国外的开发研究状况相比,我们认为国内此领域的工作尚需在长远规划和相互协作等方面得到重视和加强。
计算机集成化制造系统CIMS是国家863重大项目,十几个单位联合攻关。IBDS在国外与CIMS的重要性相当,它可以解决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调试及运行中的一系列问题,从而提高设计与施工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因此,是否应该将IBDS作为重点目标,做好长远规划,一步步为之努力,而不仅是在目前的CAD系统的基础上添添改改,满足当前的市场需求。80年代初各部门即研究开发暖通空调模拟软件,十多年后,除个别软件广泛使用外,大多数使用者却转向国外一些著名的模拟计算软件。如果我们按照目前的状况发展,会不会十年后发生类似的现象,即国外成套的成熟的集成化环境进入我国而将我们的取而代之?现在可能是需要整体考虑、长远规划的时候了。
IBDS涉及范围广,工程浩大,很难由一个单位独立完成,必须联合协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又无国家财政支持,如何进行联合协作?又如何能与国外竞争?联合与协作不是分工编软件,而是通过不断交流,进行概念研究和标准制定,这方面的工作量远比具体编程大,必须通过合作交流来完成,而合作的结果会使参加各方均受益。能否在国家的支持下,由学会组织,有关设计和研究单位合作,在联合开发我国的IBDS呢?
IBDS是一个完美的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系统,虽然它的实施尚有一段不短的路要走,但是它的哲理、思想和方法无疑是正确而深刻的。IBDS的实施将大大提高建筑设计的水平,推动建筑业的发展,并且创造一种崭新的设计文化。
6 参考文献
1 D Seth. A market survey of energy analysis programs in North America. Int building Performance Simulation Association, USA.
2 S Macmilan, D Bloomfiel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Modelling - USA in Practice. Proceedings of CIBSE National Conference, May 1993.
3 The impact of thermal modelling in practice. A report to the 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of UK, May 1992.
4 C Ho. Why is modelling important? BEPAC Seminar: Modelling Building Environments. 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of UK, 1993.
5 E J Allen, D Bloomfield. Improving confidence in thermal calculation procedures. Proceedings of CLIMA 2000, Copenhagen, 1985.
6 L Jones. The analysis as a factor in the prediction of energy consumption. Proceedings of 2nd Int symposium on energy conservation in the building environment, Copenhagen, 1979.
7 R H Byrd. The limitations of computer models intended to aid energy efficient design of buildings. Proceedings of BEPAC, York, 1994.
8 A Wijsman. Building thermal performance programs: Influence of the use of a PAM Proceedings of BEPAC, York, 1994.
9 D Bloomfield. The work of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annex 21 on calculation of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 buildings. Proceeding of BEPAC, York, 1994.
10 B Warren, J Wiltshire. Application of simulation programs to the assessment of overheating risk in buildings and the work of IEA annex 21. Proceedings of Building Simulation '91, Nice, 1991.
11 中国标准化与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所。STEP标准化情况,CIMS标准化研究动态第9期。
12 D Bartholomew. Quality Assurance. BEPAC Seminar: Modelling Building Environments. 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of UK, 1993.
13 C Hertkorn. Compilation of project focusing on design support environment. IEA Annex 21 subtask D report.
14 P C Walraven. Integrated computer aided design solutions for building management, maintenance and modernisation of buildings. Proceedings of CIBSE National Conference, May 1993.
15 C Robin, J Brau and J Roux. Integration of expert knowledge and simulation tool the thermal design of buildings and energy systems. Energy and Buildings, 1993, 20.
16 K Piira, S Karki and K Lassila. Product model based simulation and design environment. Proceedings of System Simulation in Buildings, 1993, 20.
【论文摘要】建筑业是传统产业之一,在我国经济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建筑集成设计作为建筑业的一部分,对整个建筑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计算机模拟技术是读图时代绿色建筑设计的一个有效的媒介工具,它在建筑集成设计中的应用必将使建筑集成设计大受裨益。本文将对计算机模拟在建筑集成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分析,望以此引起各位学者的共鸣。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并给社会带来了利好。这场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产生了很多新兴产业,同时也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作为国民经济传统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业,是从事建造各类房屋和兴建各项土木工程的行业,而其中计算机模拟在建筑集成设计中业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促进了建筑设计的不断优化和整个建筑行业的规范和发展。
二、计算机模拟
模拟是一个过程,它是建立现实和虚拟系统的模型并在此模型上进行实验的过程,其中模拟实验的目的是为了理解系统的行为或者对系统运行的策略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估。在实际生活中,它会根据系统指示作出部分假设, 并利用数学方法和逻辑关系对这些假设进行合理描述,从而将这些构成一个可以揭示系统工作过程的模型。如果是一个简单的系统,此时模型就可以通过解析方法进行表示并加以解决。一个例如面积=(长×宽)的简单的关系等式, 就是一个解析的结果。但是在实际中, 我们所感兴趣和所遇到的问题不会像上述问题一样简单,通常都是非常复杂的, 以至于我们无法用简单的数学模型来表示这些问题。在这种情况下, 必须用模拟来对系统的行为进行估算。纵所周知, 模拟将会随着计算机的产生和应用走上一个新的台阶。几乎所有可以被虚拟的系统都通过计算机建立模型, 例如工厂、通信和计算机网络、集成电路、高速公路系统、飞行动力学、国民经济、社会关系学以及虚拟世界等。在上述的每一个系统的实现环境中, 系统的模型都被证明是性价比更好、危险更小、更快或者比在实际系统中进行实验更具有可操作性。
模拟基于状态变量改变的方式通常可分为:离散事件模拟和连续模拟。在离散事件模拟中, 状态变量在时间的离散点上产生瞬间变化;而在连续模拟中, 变量连续地变化, 通常表现为一个有时间变量的函数。通常情况下,在应用中模拟是把离散事件模拟和连续模拟结合起来同时使用的,而在其中只有一个占有主导地位并主宰整个系统。
三、计算机模拟在建筑集成设计中扮演重要角色
集成化建筑设计是一个包含多专业、多学科并存在迭代的设计流程,它一方面需要设计师们具备跨学科的丰富知识,另一方面还需要更高效、更可靠的设计工具。集成化建筑设计一个整体,计算机模拟则是实现建筑集成化设计的重要环节。没有计算机模拟,集成化建筑设计就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当前,如电子、汽车、仪器等主流制造业中,早已依赖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完成了由粗放的设计到集成设计的转型,实现了设计与生产的数字化集成。而在建筑业中,这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完善。集成化建筑设计要求各系统紧密合作,分阶段逐步深入,逐步细化;各专业需要循环设计,做到信息及时反馈。在每个阶段都采用软件模拟预测使得生态建筑的理念能贯穿整个设计流程,使建筑生态节能效果最大化。
四、计算机模拟在建筑集成设计中的作用
1、在规划和城市设计中的运用
在建筑设计之前的规划设计和城市设计中,计算机模拟可以有效分析建筑与周边环境的相互影响。如此很多建成后的不利因素就能够直观地摆在设计者的面前,以供决策。这些因素包括了建筑日照、噪声、建筑的可视度、整体风环境等。计算机模拟可以将这些设计因素直接进行量化计算,规划也以此为依据进行调整。
例如在规划设计当中,需要某个标志性建筑在整个区域环境中有着良好的可视度,也就是在区域内的大部分环境中都能够很好地观察到某个标志性建筑。这时就需要做规划中对某建筑的可视度的分析,着名的Ecotect 便能够有效地进行可视度分析。使用Ecotect 进行的可视度分析,设计者可以根据分析的结果找到环境中可视度较差的区域,反过来对规划进行针对性的修改,再返回软件中进行分析,直到模拟的结果达到规划或城市设计的标准。
2、建筑方案的对比,预测及优化
利用建筑性能分析软件(热环境、光环境、声环境、风环境)建筑师可以对方案进行反复推敲和优化,在设定好建筑内部材料、室内人员活动等条件后,计算机就可以将建筑在运行时各个性能如耗能、风环境、日照等参数进行量化,在此基础上,集成设计才可以整合建筑的各项生态技术,通过场地优化、设备优化、装饰优化和施工方案优化等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系统,发挥各子系统的长处。
3、在各类节能评估标准中的应用
生态建筑的评估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利用计算机软件模拟对建筑性能的预测将大大减轻评估任务的工作量,例如在美国的LEED CS2.2标准中就明确地要求,通过计算机模拟证明建筑中75%的主要空间的自然采光照度要达到270 LX。如美国伯克利实验室开发的专业计算机光学模拟软件Radiance 是目前国际公认的能够较为精确地模拟室内天然采光的光学模拟软件,这款软件就经常用于LEED 评估标准中的模拟软件。
4、提供了各专业进行协同设计的平台
如今的建筑功能和技术都越来越复杂,建筑设计已经不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任务了,生态建筑更是要求建筑能够采用多种生态技术以达到节能生态的要求,而很多时候各种看似有效地节能手段的叠加并没有起到与投入相对应的生态效果,有时反而会适得其反,某些节能措施与建筑的其他方面相冲突。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集成化设计要求建筑师、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等各专业人员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有效的协同设计。
着名软件公司的Revit Architecture 软件是一款用于建立建筑信息模型的软件,Revit 提供的是一种接近现实世界的设计模式,Revit 建立的建筑三维信息模型包含了建筑中的几乎所有的信息参数,从设计到使用,甚至是建筑使用周期的终结,如此,建筑的各个专业、施工方、业主、政府等都可以基于同一个三维建筑信息模型进行协同设计。以建筑信息模型作为平台的集成化设计,使设计的效率大大提高。
五、结束语
随着人们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设计的方式也必将由原来的粗放设计向集成化设计转变,建筑设计的计算机模拟技术也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就目前的建筑市场来说,情况还不容乐观,在各建筑设计团队中,建筑集成化设计方法还没有完全得到有效使用,更没有将计算机信息模拟和性能模拟融会到建筑设计之中。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其利好的一面。近年来,建筑集成化设计和计算机模拟的相关基础和理论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逐渐形成系统的学科,进而会建立一套完整的体系和规范化的框架。因此,计算机模拟在建筑集成设计中的应用的前景是光明的,我们必须沿着这天正确的路走下去,把计算机技术完全融会贯通于建筑集成设计之中,使建筑设计不断发展和完善,从而为人们设计出更人性化,更舒适的建筑产品,服务人类,并造福于人类。
参考文献:
[1] 许健.计算机模拟及其应用和发展.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年01期
[2] 张伟伟.计算机模拟在建筑集成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设计管理.2012年03期
[3] 梅小妹,苏剑鸣,张荔军.建筑设计中CAD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年07期
[4] 王婷婷.仿真模型和虚拟现实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应用.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11期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存在问题;解决方式
一、高层建筑设计结构类型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 在选择建筑的结构构型时要科学合理
存在的问题:
建筑的结构构型决定着建筑结构设计的整体走向,现在很多设计师在设计结构构型时,没有考虑到各方面的问题,导致最终的建筑设计在整体上不能满足用户需求。
解决方法:
在布置高层建筑的结构平面时应该遵循对称、规则、简单的原则,防止出现狭长的缩颈位置和应急过于集中的凹角部位,此外,还应该防止楼梯的电梯部位出现偏置而产生扭转的后果。在设计竖向体型时,应防止过于外挑,并且内收也要适度,刚度也要均匀的变化,切忌出现应力过于集中。在《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有了专门的内容在叙述建筑结构构型的规则性,比如:竖向结构的规则性、平面结构的规则性等等,在审定建筑设计方案中,坚决摒弃不符合规则的设计图。因此,建筑结构设计工程师在设计建筑构型时必须要遵循这些规则,如果在设计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或者碰到了难题,就应该及时向建筑专业交流沟通,尽最大的努力选择最优的结构构型,以免给工程的后续工作带了不必要的麻烦。
2、 房屋最适高度和高宽比
存在的问题:
房屋的最适高度和高宽比直接影响着人们在使用过程中的心理感受,最适的高度和高宽比能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并且还能增强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而目前,很多设计师在设计房屋的最适高度和高宽比时,过于片面地追求单一方面的因素,而使房屋的高度和高宽比不能达到最佳。
解决方法:
在高层建筑设计规范和抗震规范中明确指出,应该严格限制高层建筑的总高度,以前是将高层建筑的总高度限制值设定成A级,但是现在将建筑的限制高度设定成B级,所以必须严格控制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高度,从多方面综合考虑,如果高层建筑的高度超出了限定值B级,那么就要改变结构设计方案和处理手段。在建筑结构设计实践中,经常会发生因设计高度超过B级高度导致在审查设计图时,没有通过直接作废,就又需要重新设计,这就严重影响到建筑的整体规划和建设周期。高层建筑的高宽比直接控制着建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刚度、载重能力以及经济合理性,不同高度的高层建筑有着各不相同的高宽比限制值。然而,在设计一些结构比较复杂的高层建筑过程中,怎样准确地确定一个科学合理的高宽比是一个比较困难的工作。通常在计算时,能够根据需要考虑的方向的的最小投影宽度,针对建筑物中有一些的小的突出部位,例如楼电梯间,这就不在计算的宽度范围之内。针对有些高层建筑物附带了裙房,如果裙房的刚度和面积相对于上部的塔楼的刚度和面积过于大时,此时在宽度比的计算过程中就可以直接考虑裙房上面的部位。
3、重视短肢剪力墙的设置
存在的问题:
短肢剪力墙在建筑结构受力方面起到了十分重大的作用,现在的很多建筑的意外倒塌事故,都是由短肢剪力墙的受力不均匀引起的。
解决方法:
短肢剪力墙所指的是墙肢截面高度和厚度的比值是5~8的剪力墙。短肢剪力墙结构是在最近几年出现的,它既对住宅建筑的合理布置有利,还能使建筑结构的自重得到一定程度的减轻,然而,在高层建筑结构中,剪力墙的肢不能过于短小,这是由于短肢剪力墙有着比较差的抗地震能力,在地震多发区的实际应用很少,鉴于安全方面,高层建筑结构的剪力墙不能全部采用短肢剪力墙。如果断肢剪力墙设置太多,就应该增加设置一些筒体或者常规性的剪力墙,这二者之间共同受力,形成坚固的剪力墙结构,此外,高层建筑规范中还对短肢剪力墙的使用有了一些特别的限制,比如:抗震等级、纵向钢筋的总配筋率、最大高度等,所以,短肢剪力墙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应该少使用或者不适用为宜,不能因为了方便于施工而设计错误。
二、高层建筑结构的分析与计算方法
1、 在整体计算建筑结构时要选择正确的软件
现在大家普遍采用的计算软件包括:TBSA、TAT、SATWE或SAP、ETABS等。然而,因为不同的软件所使用的计算模型都是各不相同的,所以要根据建筑高度、结构选型、结构体系等来正确选择合适的软件版本进行设计。所以计算得出的结果有一些不同。因此,在计算和分析高层建筑的整体结构时,必须要综合考虑到建筑结构的高度和构型来正确选择计算软件,以便能够保证计算结果的精准性,有时可以使用多个不同的软件来计算,然后工程设计师再仔细分析这些不同的结果,找出适合参考且合理的结果。否则,一旦选择了不恰当的计算软件,不仅会消耗设计者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影响到建设周期,还将有可能使建筑结构存在一系列的安全隐患。
2、应该具有充足的振性数目
在新的高层建筑规范中,提出了振型参与系数的概念,还清楚地指出了这个参数的额定值。又因为在之前的高层建筑规范中,没有明确指出振型参与系数该方面的内容,即使有的指出了此概念,没有清楚的指出这个参数的额定值,所以,在分析和计算时期,就应该正确判断确立出这个参数,再进行有效地调整振型参与系数的最终取值。
3、非结构构件的计算和设计
在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中,通常会有一些因为建筑的功能和美观方面的要求而非主体承重骨架体系以内的非结构构件。特别是在设计高层建筑屋顶处的装饰构件过程中,因为高层建筑有着比较大的风荷载和地震作用,所以,就一定要根据新的高层建筑规范中的要求老计算和处理非结构构件,以免造成恶劣的影响。
三、总结
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是一项比较复杂且耗时长的工作,在设计过程中,稍不留意就会出现一些或大或小的错误,从而会给建筑结构的后期施工带了一系列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会给建设单位带了严重的损失。因此,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应该严格按照新的高层建筑规范进行设计方案,并且还要认真考虑高层建筑的结构构型,在通过仔细的分析计算来得出最终比较完美的设计图,这样既能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能,还能给建设单位带来丰厚的利润。在设计过程中,若遇到了一些阻碍,就应该及时和建筑师商讨,实现资源共享、技术共享。
参考文献:
[1] 于险峰.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特点及其体系[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24)
[2] 王平山,孙炳楠,唐锦春. 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计算中支承条件对内力分布的影响[A]. 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 1997
[3] 倪志刚. 超高层巨型组合结构设计时应考虑的钢结构建造因素影响[A]. 第六届海峡两岸及香港钢及组合结构技术研讨会—2010论文集[C]. 2010
[4] 张庆新.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A]. 吉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C]. 2012
关键词:成本控制 项目管理 业主方
中图分类号:TU723 文献标识码: A
成本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成本管理过程包括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考核和成本分析六个环节。成本控制的过程是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是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费用进行计算、调节和监督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优化成本开支,将总成本控制在预算(计划)范围内的过程。成本控制体现了项目管理的核心,也是建设项目管理效益的客观反映和最好体现。
1 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项目的成本控制在业主方企业管理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成本控制的意义主要有两点:第一是增强企业的项目管理水平。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工程项目控制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工程项目成本的降低,表明施工过程中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的节约。第二是增强企业赢利能力。由于当前建设工程项目的固定性、生产的流动性和生产周期长等特点。在工程项目较长的生产过程中,建筑市场价格变动,工程量变更等导致了项目成本的不确定性,成本控制即是通过计划、分析、检查和纠正等方式来减少项目成本,增加企业盈利。
2 成本控制的特点
2.1 成本控制的长期性
成本控制贯穿于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进行成本控制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成本控制体系,周期性的计算项目的实际成本,并跟踪和分析整个工程的成本状况。通常成本控制的工作会分阶段进行,因此,我们应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就对项目进行成本控制。从投资估算开始到设计概算,到合同价款的确定,再到项目的竣工决算,虽然每个阶段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不一样,但是成本控制一刻也不能偏废。
2.2 成本控制的动态性
工程建设项目的长期性,建设环境的复杂性,包括市场价格的变化和设计变更导致工程量的变化,这些都会对成本控制产生不确定影响。因此,业主方需要建立一个成本跟踪系统,获取及时、准确的信息反馈,并根据这些信息来及时检查和纠正成本控制中的不合理现象,分析产生这些不合理现象的原因,作出合理的补救措施,从而使成本控制不偏离目标,这也是实行动态成本控制的目的。
2.3 成本控制的综合性
成本目标不是孤立的,它只有与工程的质量目标、进度目标等相结合才有其价值。所以,成本目标必须与详细的工作范围、工程量、技术质量、进度要求等一起落实到责任承担者,并形成完整的责任体系。
为了更好的控制成本,实现项目目标的整体实现,成本控制必须与进度控制、工期控制同步进行,并相互协调,一味的控制成本,却对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置若罔闻,最终会影响项目的顺利完成。此外,阵对成本控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必须通过合同措施、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等综合解决。
3 成本控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实行市场经济以来,我国建筑业发展很快,但到目前为止,业主方对项目管理的系统过程理解不深,一些项目管理方式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在项目控制特别是成本控制方面依然存在着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3.1 只注重事中控制,忽略事前控制
业主方在项目管理中对项目的成本控制往往不注重全过程控制,只注重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忽视了最关键的事前控制。实际上在建设项目管理过程中,越是前期,成本控制越重要;越是后期,成本控制的影响作用越小,因此成本控制的重点应放在前期决策和设计阶段。
3.2 成本控制不能与项目控制的其他内容相协调
现代工程项目控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但是业主方在进行成本控制时却没能建立起系统的管理思想,没有将成本管理看成是一个系统工程去全面地实时控制。现代工程项目要求系统的、综合的控制,并形成一个由总体到细节,包括各个方面,各种职能的严密的多维控制体系。因此,业主方在进行成本控制时不能偏废了其他控制内容。
3.3 部分部门的成本控制的意识差
成本控制的任务主要由成本部来完成,但是其他部门也应该有成本控制的意识。而现在业主方的很多部门缺乏成本控制意识,从而使得成本控制推行起来困难重重,效果也不佳。需要在各个部门都建立起成本控制的意识,充分调动全员参与成本控制的管理工作。
4 项目各阶段成本控制的方法和途径
完整的建设工程项目的程序一般分为6个阶段,即项目建议书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设计工作阶段、建设准备阶段和竣工验收交付使用阶段。其中前期可研阶段是投资估算阶段,设计工作属于概算阶段,而竣工验收后必须要进行竣工决算。从项目提出到实施期间, 成本控制行为对项目建造成本的影响机会可用下图表示:
可以看出,在可研阶段,项目虽处于模糊状态,但可调整余地最大,通过科学选择项目方案, 如项目选址、项目类型、项目规模等,可以大幅度地调整造价;设计阶段次之,可通过设计方案比选,合理选择项目工艺等,较大幅度调整造价; 而施工阶段,则只能在设计规定下,通过优化施工技术及组织,适当降低施工成本,成本控制的调整空间最小。
4.1 项目前期可研阶段的成本控制
在建设项目投资决策前进行可行性研究,是保证开发项目以最少的投资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科学手段。业主方应该重视可行性研究,特别是投资估算的编制。可行性研究时,对项目选址、项目类型、项目规模作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对拟建项目的各种经济因素进行调查、研究、计算和论证,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内部收益率、净现值率、投资利润率等指标完成财务评价。同时要使得估算的计价方法能与后续的投资要能相互协调,避免前后口径不一,无法有效实现估算控制概算,概算控制预算,预算控制结算的良性循环这时候业主也可以借鉴之前已经开发过的类似项目,从而能够做出相对而言比较客观的投资估算。
4.2 设计阶段的对成本控制
4.2.1 设计阶段对成本的影响
在设计阶段对项目成本有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建筑平面形状、层数、层高、建筑结构以及装饰等,所有的这些因素都会对成本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设计阶段是实施成本控制的关键阶段,建设项目的造价多少,是在这个阶段确定的。此外,在设计阶段采取降低成本的措施是最有效的,不仅不会引起工期的问题,而且对质量的影响也很小。
4.2.2 设计阶段成本控制的方法和途径
4.2.2.1 引入责任机制,完善限额设计
由于现在的设计收费标准是以工程造价为取费基数来收取的,对设计中造成的浪费缺乏明确标准和控制措施,设计人员也不承担任何经济责任,这便造成了设计人员忽略项目建设成本,变相指定材料供应商,甚至是故意增加项目造价以获取更多利益等情况。
对这些问题,业主方一方面应该根据可研阶段的投资估算对各专业的概算做出合理的分配,并以此概算为依据,保证投资额度不超限。同时在与设计单位的签约合同中设置责任条款,对明显设计人员的错误造成后续的变更等承担相应责任,从而控制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不合理变更。
4.2.2.2 完善设计图纸使各专业图纸互相契合
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土建图纸和水电安装图纸还有装饰图纸的契合性,现在,设计单位的分工越来精细,这其中的好处是使得各分项设计更加专业,但是也会出现很多问题。很多甲方都将土建、水电和装饰图纸分别由不同的设计院完成,这就造成了土建、水电和装饰图纸不能契合,从而为后续的施工变更埋下了隐患,也就无形之中增加了项目的成本。
因此,业主方一定要确保合理的设计周期,保证设计成果的准确性。在土建图纸审核无误后再以此为基础,对项目的水电和装饰等进行设计,完成后再由三方相关人员(业主方设计部人员、设计单位设计人员、承包方相关人员)一起对图纸进行会审,使得图纸各专业的冲突能在施工开始之前解决,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等,从而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同时对各专业施工工艺较复杂的分项工程,一定要有细部详图设计。
4.2.2.3 选择合理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的选择与优化对建筑设计阶段造价控制意义重大。为此,建筑设计方案要尽可能的细化(特别是施工工艺复杂的地方,一定要有细部详图设计、节点构造)。业主方对不同的设计方案要全面的进行比较和论证,不仅要考虑其技术性,也要考虑其经济性,从而在建筑设计阶段有效地控制工程成本。
在方案优选过程中可以运用价值工程原理。兼顾功能、成本,保证必要工程费用,消除不必要功能费用,力求以最低的成本费用,实现必要的功能,提高产品价值。要着重于对质量、成本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研究,将技术问题和经济问题有机结合。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通过功能系统分析、成本分析,最后经过价值分析得到价值系数,确定最优方案。
4.3 招投标阶段的成本控制
在工程招投标阶段,业主方要通过编制招标文件、工程量清单和标底,招标文件,合理评标与决标。标底是评标和决标的依据,标价是签订合同时确定合同价款的依据,合同价又是实施阶段投资控制的最高限价。
所以业主方在编制招标文件时,制定合理的资格预审标准、评标方法和评标标准都是对后续的成本控制有着重要影响。编制工程量清单时力求准确,以避免投标方利用实际工程量与合同工程量的差异采用不平衡报价的策略。同时在评标时,也要对各投标的报价的完整性、正确性、合理性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
4.4 在施工阶段对成本加以控制
施工阶段是资金的物化阶段,也是成本大量消耗的阶段。这个阶段控制成本的主要任务是,按设计要求实施,使项目实际支出控制在合同价之内,合同价款控制在初步设计概算之内,因此,要减少设计变更,努力降低造价,做好工程进度款结算。
4.4.1 建立成本台账,加强成本动态管理
建立动态成本台账,将月度和季度的目标成本与动态成本相对比,分析其与目标成本的差值,并找出其原因以便能更好的控制成本。动态成本台账有利于理解清楚目标成本、招投标及合同成本和实际成本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同时可以对每月发生的实际成本进行回顾,当动态成本超过目标成本时能够及时发现并找出其原因所在,也能给后续的成本控制提供借鉴。
4.4.2 加强合同管理,特别是进度款支付管理
合同管理是建筑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经济效益、降低工程成本的有效途径。合同管理应贯穿于招投标阶段至工程保修日终止的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合同管理,注重合同执行期间承包方履行合同的进展情况。按照合同相应条款支付进度款,尽量避免进度款超付的情况。
4.4.3 加强签证管理,避免不合理的成本
在施工阶段,现场可变因素多,施工阶段的现场签证不可避免。但是部分业主方工程师,业务素质较低,对预算和有关规定不熟悉、不了解,不应签证的盲目签证、不及时办理签证、甚至签证过程中搞不正之风等等,这些都会对成本控制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必须加强现场签证管理:合约预算人员必须深入施工现场,掌握施工动态,及时解决设计变更给工程造价带来的影响。业主方也应对合同外的设计变更、现场签证产生的费用进行整理,将金额逐月统计汇总入动态成本。
4.5 竣工决算阶段的成本控制
这个阶段是成本控制的最后阶段,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好坏与最后阶段的工程决算编制完整、正确与否息息相关。竣工决算是为建成该项目所实际支出的一切费用的总和。
业主方在审核竣工结算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是要确保竣工图纸和施工现场的一致性,避免因为竣工图错误而导致工程量的结算错误。然后是核实设计变更签证,防止承包商变更签证内容重复上报。成本部人员要仔细计算竣工工程量,按合同约定的计价方式和计价原则核实单价。最后是防止计算误差:工程竣工结算往往金额巨大、项目多,应认真反复多次检查,并将计算结果与经验数值进行比较,防止计算误差的出现。
5 结语
成本控制不仅关系到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更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要把成本控制贯穿施工项目全过程。对业主方来说项目的开发建设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在工程项目实施控制系统中成本控制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只有认真分析项目各阶段成本控制的重点,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使成本控制更加合理有效,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陆惠民、苏振民.工程项目管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2] 廖继兵.施工项目管理与项目成本控制【J】.施工技术,2009(6).
[3] 梁庆恩.房地产开发各阶段成本控制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 2004.
[4] 高勇.工程项目管理中成本控制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硕士论文, 2010.
[5] 张斐.房地产开发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J】.建筑设计管理, 2009(5).
[6] 康兆光.建筑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成本控制探讨【J】.建筑经济,2008(12).
[7] 刘志健.浅议项目管理中的成本控制【J】.经济新论,2007(8).
[8] 胡树红.浅析房地产开发项目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J】.建筑经济,2011(6).
[9] 郑庆有.论施工项目管理与项目成本控制【J】.科技创新导报,2009(27).
[10] 王冬昱、张鹏.浅析项目管理成本控制【J】.科学观察,2008(3).
[11] 宁丽峰、张欣平.项目开发中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J】.建筑设计管理,2005(4).
[12] 方忠良.浅谈建筑企业竣工阶段的成本控制【J】.财会月刊,2011(4).
[13] 刘妍、陈平.施工企业施工项目阶段的关键-成本控制【J】.科技信息.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安全度
最近在建筑工程界,有些同志提出,要大幅度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度,引起一些议论。现将个人对此问题的一些看法提出来,请诸位指正。
1当前的建筑物安全事故,与结构设计安全度无关
50年代的结构设计方法,与现在近似,当时所用的混凝土强度很低,只有110~140号,比现在的C15还低。50年代初期施工手段也很落后,混凝土用体积配合比,人工搅拌,没有振捣器……而当时施工发生安全事故的较少。有一些建筑物,如王府井百货大楼、北京饭店等,使用至今已逾45年,而且经过了唐山地震影响的考验。因此可以说,现在的安全事故,与结构设计安全度是没有连带关系的。
2结构设计,仍宜提倡节约
关于节约钢材的问题。作为一个结构设计工程师,重要职责之一,就是以较少的材料去完成建筑物各种功能的要求。如果将构件截面任意加大,材料用量任意增多,这个工作,建筑师也能做。
在发达国家,节约材料也是工程师所追求的。1998年美国《商业周刊》登载由美国建筑师学会(AIA)举办的最佳建筑设计竞赛,"节省材料"是该次竞赛的主题之一。纽约时报新印刷厂的设计,因采用规则的矩形平面和常规材料,节约五千万美元而获奖:又如香港中国银行(贝聿铭设计)因其结构方案布置得当,比同样高度的其他结构大量节约钢材,所以若干个杂志上都发表文章加以表扬。
3我国规范中的构造规定,并非都比别国低
我国规范规定的是最低用钢量,设计者一般根据结构重要性,予以适当提高,所以下能以此来判定我们在工程中的材料用量,更不能以我们的最低值来与人家比。我国规范规定的柱子最小含钢量力0.4%,是不考虑抗地震时的数量,我们大多数城市设计时都考虑抗震,高层建筑更是都要考虑,这时柱子的最小含钢量就是0.5%~1.0%.而且设计单位在设计高层建筑的柱子时,用钢量常比规范要求的还大,因此与国外相比,实际用钢量并不太小。
我们有些构造要求,已与国外持平,如剪力墙的最小配筋率为0.25%,与美国相同。至于墙的暗柱配筋量,在许多方面已是世界领先。
我国规范对于梁受压钢筋的配筋率,有明确规定。。且数值与美国基本相等,并非"无此规定"。至于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有设计经验的人都知道,在一般梁板构件中,此值并不起作用,有影响的是在类似基础厚板一类构件中。这种构件中,我国规范与国外规范相比,在某些情况下配筋更多。因为如美国或新西兰规范,对于控制最小配筋量还有一些放松要求的措施,可使配筋减少,所以在一定情况下,配筋可以比我们更少。因此也不能一概而论,说我国的构造配筋比国外如何的少。转贴于 h
4关于能否进入国际市场
最近在北京大北窑建成的航华中心,其中三栋最大的办公楼,为三家外国大公司买去,即美国的惠普公司、摩托罗拉公司和韩国三星公司。这些工程都是按我国规范设计建造的,建成主体结构后,先后被这三家公司卖下。其他国际知名的公司购买或长期租用我国建筑物者还很多。这些大公司都愿意购买,说明我们的设计,能为国际接受。
有人以为,低安全度有损于我国建筑业的国际形象.有损于国际形象的事情有,但不是结构设计安全度问题。我曾多次遇到在华投资的外商来向我咨询,所提问题,一是施工质量低劣,二是结构设计大浪费。后者都是用钢量大高或混凝土构件截面过大,超过了他们国家的常用水平!有一个工程,单是基础就多用了钢筋500吨!
5规范要根据国家政策而定
一个国家的规范,不仅仅是技术性的,还有根强的政策性,许多方面,是一个国家经济条件的直接反映。因此,我国规范的材料用量,当然应该比发达国家低,也即安全度应该低一些。这方面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们过去的设计标准,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是安全的。当然某些局部有不足,要不断修改。国外的规范也不是十全十美,也在不断的修改。我们过去的结构成功地经受了几十年的考验,那就是说,我们的规范,基本是正确的,安全度基本是能满足要求的。
至于抗震规范,更与政策密切相关。美国抗震专家MarkFintel说过,一个国家的抗震政策(体现在规范上),实际上是一个国家的政府愿意为他的人民在抗震方面投多少保险。所以国家富了,可多投些保险费,穷国只能适当少投。
不能单看这些年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还是相当穷的。我国钢产量虽已与日本齐平,但人均产量只有日本的1/10,而且品种不全,质量较低.所以;我不赞成说现在就可以大量用钢。。
中小城市现在还在发展冷轧变形钢筋,这种钢筋性能并不太好,就因为能省钢,所以还在发展,这就是我国的国情。
再回到抗震。地震的情况各国不同,日本的地震发生很频繁,有的城市每三、四十年就会有一次大地震;美国的加州也是每几十年就有一次大地震。我国虽是多地震国家,但同一个地区发生大震的机遇一般不很频繁。例如北京,根据历史记载,大约每300年有一次大震。地震的机率不同,设计所用的抗震规范当然也不同。。
但是,按照我国规范没计的抗震工程,还是安全的。近年云南省发生过几次较强地震,凡是按规范正常设计、正常施工的工程,都经受住了考验。
6不容忽视设计中的浪费现象
当前建筑结构设计存在的问题中,有一个方面不容忽视,就是设计中的浪费现象。我们有不少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的用钢量,已超过国外同等高度钢结构的用钢量,其不合理可见一斑!
现在这种关于建筑结构设计安全度的讨论,是正常的,但我担心会不会引起误导,使一些设计人员误以为按我国规范进行设计会造成不安全,以致盲目加大构件截面,增加用钢量,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这种可能性,是不能不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