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1 10:07:32
导语:在医学影像诊断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学技术受益匪浅,其对肝癌的检测和诊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多个影像学方法的结合下,配合临床的表现等,有助于提高医学检测中对于肝癌的确诊性。
1超声检查
1.1超声检查在肝癌诊断中的评价
对于肝癌诊断来说,超声检查具有高效的优点,包括诊断便利、价格比较便宜、诊断结果更精确等。就目前而言,超声检查是人们的首要选择。采用B超的时候,肝癌的主要表现有:回声较低,或者是等回声,或者是较高的回声。其作用主要包括:(1)有助于对肝内是否发生了占位性的病变做出确定。(2)在发生占位性病变的情况会产生相应的提示。(3)能够对液性或者是实质性的占位进行准确的鉴别,对占位系的良性的血管瘤等提供良好的素材。
1.2彩色的多普勒超声方法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探讨
上述所指的方法即彩超,其功能是对肝癌进行鉴别和诊断。其作用原理是:肝癌的血供比较丰富,并且大部分通过肝动脉产生供血,所以,如果发生了占位性病变,在其内部或其他部位会有丰富的动脉血液。超声对于大肝癌的确诊率是非常高的,能够到达百分之九十。其中,声像图的改变主要分为以下五种类型,其一是回声减低型,其二是回声增强型,其三是等回声型,其四是弥漫型,其五是混合型。其中,采用第二种方法的次数最多,采用第四种类型的次数居于第二位。一般来说,在医学检测之中,对于肝癌的诊断医生会认为在早期肝癌中低回声型的比例最多,而中晚期的肝癌回声增强型的占据的比例是次多的,之所以会发生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其病理学基础和肿瘤间质的数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回声减低型的肝癌出现错误的诊断的可能性要高于其他几种方法。如果使用超声检测还没有办法进行确切诊断的话,可以选择细针穿刺的病理学的检查方法进一步帮助确诊。以上是关于二维超声在进行肝癌诊断中的应用阐述,就目前而言,这些方法已经都得到了普遍的使用。
1.3三维的超声成像在进行肝癌诊断中具有的优点
所谓的三维成像技术指的是使用计算机作为媒介,来对一系列的已经按照顺序进行采集的二维超声图像的相关信息做出进一步的加工和处理,换句话说,也就是进行有关信息的重建,最后以此形成三位的图像。其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帮助显示血管的空间位置分布关系。(2)能够帮助将肝癌的部分的表面特点清楚地表现出来。其特征是凹凸的表面。优点是表现得更加形象。(3)可以把肝内血管肿瘤的具置关系确切地显示出来。有助于进行肿瘤的准确定位。(4)肿瘤的轮廓表现是非常不规则的。有助于了解肿瘤的全貌。
2CT扫描
CT是对肝癌进行定位诊断的普遍采用的检查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可以帮助确定病灶的所处位置、数量等信息。为后续的诊断提供数据信息基础。(2)对病变的性质进行提示,对血管瘤能够进行良好地鉴别。(3)对于放射治疗的定位有一定程度上的帮助。(4)可以帮助加深对肝脏周围的组织的病变情况的了解,在普遍的情况下,肝癌会呈现出处于低密度占位的情况。主要的差异是在边缘部分的显示表现,较少存在晕圈征,比较特殊的是,在大肝癌中,通常会发生中央坏死或液化的情况。
3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的作用原理是利用原子核,利用发生共振来产生一定的信号,然后经过图像重建,最后产生成像。其表现是利用射频脉冲对置于磁场中含有自旋不为零的原子核做出激励的反应,当射频脉冲停止之后,在弛豫的过程之中,选择使用感应线圈来对信号进行采集,按一定的数学方法,最后形成数学图像。这个方法下所形成的最终图像,能够给予的信息量远远超过普通的医学影像学中的其他许多成像技术。因此,对疾病可以直接作出横断面或者其他形状的体层图像,不会有伪影的情况出现;在进行血管造影的时候使不用注射造影剂的;采用无电离辐射的方法,对机体将不会产生损害。
4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的作用原理是:首先把注入造影剂前后拍摄的两帧图像进行图像的转化,借助计算机的转化平台,进行数字化的转换,然后再通过减影、增强以及进一步再成像的技术和手段,最后得到显示清楚的纯血管影像,除此之外,还可以清楚的显示血管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具有很多优点,主要包括对比度分辨率较高、检查的时间相对较短,造影剂的使用量相对比较少,浓度比较低等,所以,这种方法对于血管疾患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
5放射性核素显像
放射性核素显像的作用原理是:首先,把放射性药物引入体内,然后根据脏器内、外,或者是正常组织和病变之间对放射性药物摄取产生的差别,借助具有显像作用的仪器,最后可以获得关于脏器或显示病变的影像。在使用这种方法的过程之中,主要使用的显像仪器有以下两种,其一是γ照相机,其二是发射型计算机断层,对于第二种又可以进行进一步的细分,根据划分的方法不同,划分的种类也是不一样的,按照电子类型可以分为PECT和单光子类型的SPECT。按照显像的方式,可以分为静态和动态显像。
6结语
一、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是口腔医学生的临床前期课程。一直以来,其授课方式都遵循“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使临床前期课程与临床脱节,学科间互相独立,难以渗透。另外,由于医学知识的爆炸与更新,知识的生产速度愈来愈快,知识的陈旧周期愈来愈短,口腔医学教育除了完成课程内容的教学外,还需要不断加强对知识深度和广度的拓展,让学习者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来发现问题,从而学习和掌握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培养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学效率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传统模式侧重于学习内容,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学习,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教师只是知识的提供者,教学形式主要是理论授课,采用一次性终结评价的考核方式,重在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其劣势在于基础教学与临床实践脱节,教学内容交叉重复,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PBL教学模式于1969年由加拿大McMasterUni-versity神经外科HowardBorrows教授最早提出,其核心理念为学习应该是基于临床情境的、自我导向式的、互动合作的知识建构过程,代表着过去数十年间医学教育改革的趋势之一。国内医学院在1980年就开始尝试应用PBL教学模式,已广为接受PBL理念,其更多地被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非贯穿于课程整体设计的教育理念,各院校基于自己的学科特点,应用形式不一,课程模式多样。PBL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主动学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侧重于学习成果,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教师的角色为学习促进者,教学形式体现于学生自我导向式、互动式学习。
二、PBL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实施方法
PBL教学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式,通过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树立整体的医学观念,以提高学生的医疗综合素质。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读片能力及影像学应用能力,传统授课模式常出现学生盲目读片及死记征象的情况,导致学生实际阅片及应用能力差。我们在2015级五年制的教学中尝试应用PBL模式,授课时进行小班授课,8人一组。
关键词:密度增高;鉴别诊断;拟诊范围
肺部出现大片密度增高阴影的疾病很多 ,文献已列有数十种 , 常见的有肺炎、 肺不张、胸腔积液、肺脓肿、肺结核、肺癌等。较为少见的有肺挫伤,肺梗塞,肺段隔离症、吕弗硫氏症、肺霉菌病、肺水肿、费阿米巴病、胸膜肿瘤、吸入性肺炎等。较为罕见的病症有肺动经脉瘘、坏死性肉芽肿、假性淋巴瘤、肺梅毒等[1]。本研究探讨了不同影像的特点和相关疾病的对应关系,如下文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近年来由收治的71 例大片密度增高阴影患者 ,其中男 43 例 ,女 29 例 ,年龄21~72 岁 ,平均 46 岁 。 71 例患者均已通过各种检测方法确诊,见表1。
表1参与实验的患者疾病类型分布
1.2分析方法
整理这71例大片密度增高阴影患者的胸部 X 线平片及常规 CT影像。由放射科具有多年经验的3名医师对71例患者的影像进行分析,并根据相应的特征进行分类。这些医师事前均不知道诊断结果,他们将分类后的影像结合病理,临床资料,对71名病例进行诊断。具有大片密度增高阴影的各类疾病的影像学鉴别要点如下:
(1)小叶性肺炎是有由于金葡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以及病毒通过呼吸道感染,使得小叶范围突变和支气管壁的炎性浸润。年老,体弱以及年幼的人群发生小叶性肺炎的几率较高。小叶性肺炎影像为斑片状,具有沿着支气管分布的特点,其分布区域为两肺。少数情况表现为大片阴影,且影像变化较快[2]。
(2)肺段隔离症及大叶炎常由病原菌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发生感染而引起,多发于中青年人。临床上的症状为发病较急,伴有突发高热寒战、胸部疼痛、咳嗽且痰的颜色与铁锈相近。通过身体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从病理改变上可分为四个时期,每个时期的X影像表现如下:1)充血期的影像无异常,或者阴影密度增加。少数情况下能看到玻璃样的阴影。2)肝变期的影像密度增高,肺实变的形态为大叶性,或者分布在大叶的大部分区域且这一时期的影像颜色均匀一致。少数情况下可在大叶内见到含气支气管影像,且部位不同大叶形态也有变化。3)消散期的影像为斑片状,大叶的阴影密度有所下降,且深浅不一致[3]。
而CT影像表现为斑片状或者呈现为大片状密度增高,影像的边界不清楚,可见其形状与肺叶或肺段相同。且在影像中能看到含气支气管,整个病灶的阴影深浅不一致[4]。
(3)肺脓肿是由于能够引起化脓的物质不慎吸进肺内而引起的肺坏死性炎症,病源多为金黄色葡萄菌和肺炎双球菌,分急性、慢性两种。患有呼吸道感染的人群容易继发,发生部位集中于于右肺上叶后端及下叶背段。肺脓肿影像:影像呈大片状,且密度较大。中央的阴影密度高于周围,观察能够发现内部的空洞状阴影,周围可见一定程度的炎症浸润[5]。急性肺脓肿的影像中可以看到单个或者多个团块状阴影,其中能看到较小的空洞,且这些空洞的内壁光滑,而发病部位的纹理粗,边缘模糊。慢性肺脓肿的影像中可以看到轮廓清晰的大空洞,胸膜的厚度增加较为明显,或者胸膜出现粘着连接以及积水,发生病变使得胸膜穿透能形成脓胸[6]。
(4)从肺结核的影像中能看到随意分布的多种形态肺段及大叶浸润片状阴影,且这些阴影深浅不一。
(5)支气管肺瘤的形态较多,发生部位为肺中部和肺部周缘。在观察影像时,可通过如下几条进行诊断:
1.中央型可以观察到大片阴影,同时肺门阴影肿大。
2.周围型发病后期阴影大片出现,边际有分叶状,外部常可见短而细或者粗大的刺状的变化。
(6)过敏性肺炎影像上表现为片状或斑片状阴影,而影像的密度很淡,且具有游走性。
(7)肺霉菌病肺放线菌病、组织胞浆菌病在X线表现上均有无数斑点状影 类似粟粒性结核,但肺尖及肺较少见。白色念珠菌病也可在肺的一侧或两侧 出 现斑点状密度增高影。
1.3 鉴别效果判定标准 通过丰富经验的放射科医师根据相应的影像学特征得出的病症结果, 如果和事先确诊的资料吻合,则说明通过医学影像做出的诊断正确。
2 结果
表2 通过影像学特征诊断得出的疾病种类
表1与表2两组数据比较,P = 0.0628 >0. 05,两组数据的比较差不显著。证实通过对大片密度增高阴影为主要表现肺部疾病的影像特征进行分析 ,能够准确地进行鉴别和诊断。
3讨论
肺部大片密度增高阴影的疾病是较为常见的病症,临床上对于影像观察分析不到位常造成误诊。本文详细概述了具有肺部大片密度增高阴影的相关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好发部位、及不同肺病不同时期的特点。大量资料显示,研究和总结相关疾病的影像学表现,掌握要领,对于确诊病症有重要意义。?肺部出现大片密度增高阴影的疾病病原体不同,发病机理不同,从而造成其影像学形态的差异,掌握这些疾病的发病原因及其影像学特点,对于临床上快速鉴别疾病种类并正确处置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1] 文宁,张素斌.纤维支气管镜支气管灌洗加常规治疗肺部感染的临床观察[J]. 微创医学.2012(03)
[2] 刘金有,赵培民.矽肺75例病人胸部CT分析[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2(03)
[3] 廖婷婷.60例婴幼儿细菌性肺炎病例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 2012[02]
[4] 肖振平,黎庶,喻新茹,徐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肺部病变的HRCT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6(02)
[5] 高小玲,王仁法,王敏.Poncet综合征的临床与影像学研究[J].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1(02)
[6] 赵凯峰,王华荣,滑立伟,段立娟,夏嘉鼎.肠外应用ω-3鱼油脂肪乳对肺挫伤合并肺炎的疗效观察[J]. 中国美容医学.2012(14)
关键词:中医院校 影像诊断学 教学改革
影像诊断学作为一门西医院校临床专业课,对于中医院校各专业学生来说会由于种种原因(比如说课堂教学、西医其他基础课程的开设等)造成学习上的困难,进而使学生在以后的临床应用上出现短板。所以对于从事中医院校影像诊断学教学的教师来说,如何能够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使中医院校各专业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是我们教师的最终目标。
一、教材的使用
以我们学院为例,我院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针推专业以及留学生等专业所使用的教材均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诊断学基础》(供中医类专业用)”,讲授内容为本书第五篇影像诊断中第二十四章放射诊断的内容。本书以总论和个论的分类方式介绍X线、CT、MRI等的成像原理、图像特点以及人体各个系统(分为呼吸、循环、消化、泌尿、骨关节、中枢以及五官系统)常见病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方法。本书基本概括了上述各个系统当中的常见病以及多发病,基本上可以满足中医各专业学生学习影像诊断学的要求,从使用的效果来看还是比较理想的。但随着我们医疗水平的进步,网络平台的丰富以及学生视野的开阔,单纯的从内容上来看,本书已经不能够满足课堂教学以及学生的自学要求了。首先,本书的内容比较简单,无论从介绍成像方法以及图像特点等,还是各个系统的疾病的诊断方法都介绍的比较简单。这虽然说可以帮助初次接触影像诊断学的学生迅速理解本课程的内容,但是在进一步的学习当中,尤其是那些学有余力而且对影像学比较感兴趣的同学来说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现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应用影像学的机会比较多,学生们也了解这一点,这更加促使学生要求更深入的学习,这种情况下本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这种要求了。其次,本书内容在安排上重点不够突出,这使得在课堂教学时教师的讲授受到影响。最后,本书当中的插图不够多(这对影像诊断学的教学影响较大)、在学科内容的先进性上也不够好。例如,CT和MRI的内容比较少,不利于学生了解本门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等。基于以上理由,我们的教材应该更换,可以使用西医院校的本科教材。当然,西医院校的本科教材内容非常的多,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摘选其中最经典的、最实用的、最常见的病变去重点讲授,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方法以及影像诊断的思维方法等,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也可以通过自学学习更多的内容,可以满足不同学力的学生的不同要求。
二、教学大纲的修改
老的教学大纲在新形势下也要加以完善。教学大纲要求:通过学习,使中医学生开拓视野,增进能力,掌握足够的西医诊断方法,丰富中医临床诊断手段,为培养高层次的临床实用型人才服务;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临床实用性,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使学生掌握各种影像诊断方法及其适应症,熟悉或了解其正常表现和异常表现的临床意义。我认为,我们对于中医院校的学生的要求是:首先,能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了解影像诊断学各种检查方法的使用范围以及适应症,这样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会更加合理的利用本学科知识为临床诊疗服务;其次,在前一要求的基础上再熟练的阅读影像科诊断报告,熟悉各种影像学诊断术语,对图像能够作出自己的诊断意见。这些完全可以写进教学大纲,使学生有的放失的学习。
另外,教学大纲中的学时的设置也可以适当增加,现在我们学院的设置是中西医结合专业54学时,针推专业36学时,见习时间均为3~4学时。对于中医院校的学生学习影像诊断来说就有些少了,而且我们的影像诊断课都是考查课,造成了学生在思想上也不够重视,所以也可以在这方面作出适当调整。
三、课堂教学手段的丰富
课堂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任何课程的教学目标都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对于影像诊断学来说也是如此。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通过对图片的展示和具体分析使学生们对于具体疾病形成比较深刻的印象,进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但是对于多媒体教学来说,我们也要注意以下问题:图片的典型性,典型的图片可以加深学生对某种疾病的直观认识,更能使学生理解理论内容;图片的多样性,因为一种病变可能会有一些不太典型的或不常见的影像表现,这就要求我们选取的图片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多了解一些表现,以便在以后碰到不同的表现时也可以作出比较准确的诊断;图片与文字的合理结合。只有文字没有图片学生不能形成直观印象,只有图片没有文字学生在课后复习时也会遇到麻烦,所以两者要比较好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这些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使用多媒体课件时要注意的内容,但要想取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光有多媒体是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有机的组合起来,共同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比如,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带一些片子,让大家通过实际的片子的阅读和教师的讲解,增强对某种疾病的认识;我们也可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大家组成若干小组,大家共同讨论某张片子,然后得出诊断结果,最后由教师来逐一点评各小组得出的诊断结果,指出大家在分析片子时出现的问题以及今后在分析类似病变时需要注意的诊断要点,这样最后形成的对某种疾病的影像表现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积极的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为课堂教学服务,这样才能更好的利用课堂的时间使学生学的更多、学的更好、学的更扎实。
四、结语
教师个人的专业知识及学术素养、课后作业的布置、教学实习的安排等,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影像诊断学的课堂教学效果。拿教师的专业素质来说,现在的影像诊断学的教学均由学院附属医院影像科的教师们完成,他们丰富的临床经验可以使学生学习更加轻松有趣。但需要我们注意的是,现在影像科的专业分工非常细致,不同科室有着相对固定的人员。那么就会出现一个问题:不同部门的教师在课堂讲授时的内容就会相对侧重本部门的知识,比如放射科的教师讲授时会侧重X线和CT的诊断,磁共振室的教师在讲授时会侧重磁共振的诊断,其他的内容虽然也会讲解,但由于专业的侧重不同就会造成对其他不甚熟悉的内容讲解不够透彻,造成学生的学习不够全面。我们的解决办法是:集体备课。通过集体备课,不同专业的教师可以互相交流日常工作当中的诊断经验、相互渗透本专业的前沿知识、互相补充相关病变的片子等,做到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更加完善、更加全面,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会具有全面的思维方式。
综上所述,在中医院校的影像诊断学的教学活动当中,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对本门学科知识的学习更加全面、更加实用、更加能够体现我们的教学大纲以及培养目标的内容,我们就应该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作出一些积极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吴恩惠.医学影像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戴捷.医学影像学多媒体教学研究[J].实用医技杂志,2004,11(8).
关键词: 食道异物; x线诊断; 多层螺旋CT(MSCT)
食管异物是临床常见急症之,可引起多种并发症,食管异物穿孔是严重的并发症,如能及时确诊可对临床诊治和预后都有很大帮助。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对食管异物的诊断主要是依靠X线平片、食道镜、食道吞钡或钡棉检查,由于这些检查手段特殊性决定了其对食管源性异物的诊断各有利弊。近些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的发展,有作者研究[1]认为MSCT对食管异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提高,使MSCT成为对食道异物的诊断更准确更有价值的检查手段之一。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87例中,男49例,女38例,年龄2-72岁,平均41.2岁。发病时间1小时-17天。
1.2异物种类 动物性骨块 ,鱼刺,肉块,义齿,枣核,螺丝帽,金属丝,钱币,纪念章,玻璃片,塑料片。
1.3异物大小 异物长约0.7cm-3.5cm。
1.4检查方法 颈胸正侧位片11例,食道钡餐76例,其中食道钡棉7例,泛影葡胺食道造影 9例,多层螺旋CT 18例。
1.5仪器 日立平板数字胃肠机(CUREVISTA) ,飞利浦i256CT
2结果
2.1不透X线异物11例:不透X线异物颈胸部正侧位片或透视明确异物11例,泛影葡胺食道造影4例,造影发现食道损伤2例,食道穿孔1例。多层螺旋CT检查2例。
2.2透X线异物76例:食道钡餐71例,食道钡棉7例,食道泛影葡胺造影5例,MSCT16例。
2.3异物与食道的关系:食道内异物 85例,食道外异物1例。食道损伤7例,食道穿孔5例,食道及周围、纵膈内感染6例,
3讨论
食道异物影像学检查的目的是及时明确异物的类别、部位、大小、食道损伤的程度及并发症情况,减少检查中的医源性损伤的发生,为临床进一步检查和治疗提供有效的准确的信息。
回顾分析了经食道镜或手术证实的87例食道异物的影像学检查及诊断,分析X线平片、食道钡餐或钡棉检查、MSCT的适用范围及及其对食道异物的诊断价值。
食道异物的影像学诊断可根据异物的直接征象如异物的形态、大小、密度做出诊断,根据异物的间接征象提示食道异物和判断食道异物的并发症如钡棉勾挂、食管壁损伤、食道壁增厚、纵膈增宽、纵膈积气、食道穿孔、颈椎前软组织增厚。
食管壁损伤是尖锐异物刺入食管粘膜尚没有穿透食管壁,食管造影可见食管内异物涂钡影及造影剂自穿透处呈点状、滴状外溢,龛影形成,多为食管急性损伤,而CT显示效果不佳。若及时取出异物可避免食管壁的感染造成食管穿孔的可能,所以食管异物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预防食管异物穿孔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食道穿孔多因食道异物强行吞咽或急性期食道损伤未经及时诊断治疗造成感染而穿孔,此时多见食道壁肿胀、纵隔内感染、造影剂溢出食道外。
本组87例食道异物中,11例不透X线异物中通过颈胸部正侧位片确诊食道异物。其中4例尖锐异物通过食道泛影葡胺造影明确食道损3例,食道穿孔并游离食道外1例。透光食道异物76例中 ,71例食道钡餐检查明确食道异物68例,发现食管损伤11例。在其中7例食道钡棉检查中,其中3例有钡棉悬挂征象, 食道镜证实为细小鱼刺 。1例鱼刺大部在食管壁内,食道钡棉未发现异物,而MSCT发现异物,食管镜证实为细小鱼刺。5例透视下发现间接征象颈椎前软组织增厚、积气,食道泛影葡胺造影明确食道异物直接征象3例,食道穿孔4例。此5例食道异物MSCT检查发现食道异物4例,1例未发现食道异物直接征象,仅见食道壁肿胀、食道穿孔、纵膈内积气。
1例和食道穿孔因钡剂影响未发现异物直接征象1例。
在肉块异物检查中如无明确食管狭窄,需要多角度观察肉块侧方是否有食管壁尖刺样钡剂突出影,肉块异物经胃镜检查发现多是肉块中的骨块尖端刺入食管壁,因而在X线检查中除明确肉块异物外还要明确骨刺的位置、走向及刺入的深度,可为临床提供治疗指导,避免临床盲目使用胃镜把肉块推入胃中,从而加重食管壁的损伤,肉块异物钡餐检查后行多层螺旋CT检查,肉块异物中的骨块因在钡剂背景下呈相对低密度而漏诊骨块,此时应多角度食管异物重建观察食管壁局限性尖角样突出。
近年来枣核异物明显增多,根据分析原因多有以下几种情况,近几年来,新疆枣大量进入本地,新疆枣核明显比本地枣核尖长,本地多有食用枣制品不去枣核的习惯,年长者多有牙齿缺失无细咀嚼而误咽枣核。
对于年长患者,明确食道异物堵塞食道外,要进一步明确是否有食道狭窄性病变。特别对于一般人不易发生梗阻部位的异物应特别警惕[3]。食道癌治疗后、食道癌术后患者除明确是否有食道异物外还要注意是否有食道癌的复发。
本组食道异物的检查中,1-48小时内就诊的病人,未发现严重明确的并发症,其中证实的食道穿孔、纵膈炎症、脓肿多在48小时以后。食道异物尽早就诊可及时明确诊断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综合病例回顾分析,正确认识颈胸部正侧位片、食道造影检查对食道异物诊断的价值及其局限性。对于不透光异物X线平片即可确诊,对于尖锐异物可通过泛影葡胺造影明确食道损伤及穿孔情况,对于透光异物可用食道造影检查,对于腔内大于1.2cm的食道异物多能显示异物直接征象。对于早期食道损伤食道造影显示食道损伤的情况优于MSCT,MSCT对细小鱼刺、小骨片、食道穿孔、颈深部感染、腔外异物及其邻近组织器官特别是血管、心脏的解剖关系明显优于X线检查及食道造影检查。对透光异物,根据病人指示疼痛位置,仔细观察相应部位是否有骨性密度影及其食道周围情况,为检查方法的选择提供有价值的信息。食道吞钡检查选用少量钡剂动态观察有无食道异物钡剂涂抹的直接征象和食道损伤的间接征象及食管收缩、舒张情况,异物部位常见食道局限性收缩受限。对于多数较大食管异物不是首选食道钡棉检查而是在食道吞钡无明确异物直接征象者再选择食道钡棉检查。对于较大异物特别是尖锐异物已伴发炎症应禁用食道钡棉检查,以免因异物迁移致食管撕裂,另外钡棉滞留不利于胃镜的异物取出,也影响进一步MSCT的检查,对怀疑异物并穿孔的患者应禁止食管钡棉的检查[4]。对无异物直接征象者,可根据间接征象怀疑食道异物的位置选择相应部位多层螺旋CT的检查,可尽量避免颈胸联合CT检查造成的放射损害。
部分细小异物或大部分在食道壁的异物或游离于食道外的异物食道造影检查对食道异物的直接征象显示不及多层螺旋CT,有作者[5]统计MSCT对细小鱼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达100%,证明MSCT对细小鱼刺的影像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由于多层螺旋CT能明显提高食道异物的检出率,有作者(5)建议有食道异物史者且有相应的临床症状者首选多层螺旋CT检查,但作者认为,对于较大异物食道造影检查与MSCT检查对食道异物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别,对于较大异物食道造影能明确食道异物,可避免不必要的MSCT颈胸检查。合理选择MSCT的检查,对于X线平片及食道造影未发现异物或可疑异物者可行MSCT检查,对异物靠近心脏、大血管者、透视下发现间接征象颈椎前软组织增厚、积气或有呕血史者、病史较长病情严重者选择MSCT,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判断食道异物的并发症、了解异物的解剖位置可进行必要的多层MSCT检查,也有作者[6]提出对于呼吸困难胸部情况不明者、6岁以下儿童食管残留不透光异物不能配合食管吞钡者可行MSCT检查。通过选择合理、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对食道异物做出及时、准确的诊断,尽量避免漏诊、误诊,减少检查中和治疗中的并发症的发生,为临床提供明确诊断和及时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 吕君,黄晓静,董刚志,等.16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诊断食源性食管异物[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9,6(5):427.
[2]胡祥华,纪建松,周利民,等.食管异物的多层螺旋CT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4):541
[3] 刘晖,王建刚,张晓彤,等.食管异物1252例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2005,12(4):671.
[4] 胡祥华,纪建松,周利民,等.食管异物的多层螺旋CT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4):543.
普通胸部平片、透视下点片、高仟伏片、ct及b超影像学表现。结果不同检查方法发现骨折例数分别为:常规胸
片240人次,骨折点258处,可疑62处;高仟伏12人次,骨折10处;透视下点片91人次,骨折112处;ct19人次,
骨折41处。(其中定位薄扫9人次,骨折9处);b超7人次,5处肋软骨骨折,2处肋骨骨折。结论普通胸部平片、
高仟伏片、透视下点片、ct与b超对肋骨骨折诊断具有互补性,根据肋骨解剖特点结合临床症状与体检,选取正确
影像学检查方法.对正确诊断肋骨骨折非常重要.也是法医鉴定及伤情鉴定工作极为重要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肋骨骨折;影像学诊断;法医鉴定
【中图分类号】d919.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9297(20__)02一oos7—03
肋骨骨折多发生于胸外伤。国外有人统计150oo
例胸外伤病人7o%为胸壁伤。其中4o%有肋骨骨
折。45%的病人有血气胸。临床上一般经x线检查
(拍片、胸透)结合临床症状即可确诊。但在少数情况
下x线检查却不能发现肋骨骨折征象或难以确诊
骨折。以致造成漏诊或伤情评定错误。给法医学鉴定
带来困难。螺旋ct的问世以及三维重建技术的临
床应用。为肋骨骨折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客观检
查手段。本文着重讨论肋骨骨折影像学特点与检查
方法的正确选择。
资料与方法
回顾20__—20__年我法医鉴定所抽取240人次
肋骨骨折伤检案例。共390处骨折其中5例肋软骨
骨折。伤者年龄14~76岁,所有病例均常规摄胸部表1 各种检查方法确诊肋骨骨折情况
正位片。根据法医检验过程中与肋骨解剖特点,分别
兼做其他检查方法的人数为129例。其中12例高仟
伏摄片。91例透视下点片,胸部ct 19例(其中9例
定位薄层扫描),7例b超。所有病例均由当日值班
的法医及主任阅片确定伤情。
结 果
各种检查方法确诊肋骨骨折情况和390处肋骨
骨折分布情况分别见表1,2。
讨 论
一
、肋骨的解剖特点
肋骨为长条形,属于扁骨,无骨髓腔,由肋骨及
肋软骨构成。共12对,富有弹性。第1—7肋骨借软骨
连于胸骨称真肋,又叫胸骨肋。第8—10肋不与胸骨
连接称假肋(又名弓肋),其前方借软骨依次连于上
位肋骨,而11、12肋前端游离于腹壁肌层中,称为浮
肋。为了方便描述,我们将肋骨分类为:颈段(肋头至
肋结节)、后段(肋结节至腋后线)、腋段(腋后线至腋
前线)及前段(胸前线至肋前端)。胸廓大体上呈前后
扁、上窄下宽圆锥形。肋骨的走行为后上前下斜行,
前段与后段近于冠状面,走行较水平,腋段近于矢状
面由后向前下走行较陡。呼吸运动时以肋头关节及
肋横突关节连线为运动轴,后肋相对固定,前肋提
高,肋体外展;平静呼吸时,膈面约平第6前肋端或
第10后肋水平;深呼吸时,膈面可上下移动1~3个
肋骨高度。约3~6 cm。
二、伤害案件中肋骨骨折的损伤学特点
伤害案件中胸部损伤致肋骨骨折的特点表现
为:(1)男性明显多于女性;(2)年龄均以21~45岁之
间居多:(3)致伤物以拳击致肋骨骨折占首位,其他
致伤物如棍棒等;(4)左侧多于右侧,这与斗殴时多
数加害者是正面用右拳或右手握物击打对方;(5)肋
骨骨折损伤的部位多数为2根以上肋骨骨折,这是
胸部大部受到碰撞挤压所致;(6)左侧4—7肋发生骨
折的机会多,特别是第7肋,受胸骨及脊柱的固定而
弹性差;(7)局部压痛及挤压痛,可触及骨折断端或
骨擦音;(8)如多根多处肋骨骨折,该处胸壁下陷,出
现患部反常呼吸运动。
三、各种检查方法对肋骨骨折检查的影像学效果
由于含气肺组织与肋骨具有良好的密度差别,所以胸部
平片能较好的显示肋骨形态与骨质结构,肋软骨在x线片上
不显影。
1.240人次均做普通胸片发现258处骨折。确诊
率(258/390)(66.15%)。常规胸部平片上肋骨骨折直
接征象为:(1)由于断端重叠形成线形或带状密度增
高影。(2)骨折处外形改变,断端分离、移位、骨折片
存在。(3)骨痂生成,骨折线模糊或消失。62处可疑
骨折表现的间接征象为:(1)与对侧肋骨及邻近序列
肋骨比较,肋骨走行及肋间隙有改变。(2)骨折处软
组织改变。在常规胸部x线片上,肋骨颈段骨折1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4卷(第2期)
处、颈段与胸椎横突、肺纹理及纵隔影重叠,此处骨
折较少见;心影后及膈下肋骨(15处骨折)与心影及
膈面重叠而掩盖:腋段(47处骨折)肋骨由于近矢状
面走行较陡,肋骨重叠及此处胸壁软组织厚度增加
显示较差。
2.12例兼做高仟伏病人发现10处骨折,其中3
例有大量胸腔积液,1例有创伤性湿肺。4例位于膈
面下.2例位于心影后,普通片漏6处。高仟伏的x
线穿透力强,影像层次丰富,可以减少胸壁、膈面下、
心影等软组织及胸水、肺内病变对肋骨的影响。【 】
3.91人次透视下点片伤者发现112处骨折,80
处位于腋段,l4处位于后段,l0处位于前段(其中
25处位于膈下)。与普通胸片的肋骨骨折确诊率比
为112/0.经 检验,p<0.005。说明对特殊部位的肋
骨骨折透视下点片比普通胸片具有明显优越性。平
片上62处可疑骨折,经点片证实55处.另7处为其
他影像重叠。
4.19例伤者合并胸腔内、肺内病变而做胸部
ct水平扫描,发现41处骨折,而平片发现36处。与
普通胸片的肋骨骨折确诊率比为41,36。说明胸部
ct扫描对无明显移位的骨折的肋骨颈段、后段及前
端局部结构显示有明显的优势。
5.7例胸部前区外伤,经检查高度怀疑有骨折,
而胸部平片提示正常.透视下发现2处前肋骨折,b
超用高频探头发现2处肋骨骨折与5处肋软骨骨
折。与普通胸片的肋软骨骨折确诊率比为5,0。b超
对肋软骨骨折确诊与x线比具有明显优越性。b超
在纵切面上,肋软骨呈管状,伴有细而强回声边缘,
软骨回声低而均匀。肋骨与肋软骨以横切面肋骨前
凹陷区分,内侧为软骨,外侧为肋骨。骨折断端间可
见间隙,周围呈无回声血肿包绕。
四、普通胸片与其他检查方法对诊断肋骨骨折
的比较评价
由390处肋骨骨折分布可见,肋骨后段、腋段与
前段骨折占93.4% ,普通胸部平片与透视下点片可
以确诊绝大部分骨折(确诊率(258+112)/390.约
94.87%),透视下点片对腋段有优势并可具有高仟
伏效果,ct对颈段、后段与前端局部结构有优势,b
超对肋软骨有优势。因此普通胸片作为肋骨骨折的
常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整体了解肋骨概况,大部分
肋骨骨折能够得到确诊,仍是首选。而肋骨骨折影像
· s9 ·
学诊断的不同方法具有互补性。特殊部位的肋骨应
紧密结合临床与肋骨的解剖特点,正确选择相应的
影像检查方法是有效提高肋骨骨折影像确诊率.以
防漏诊,同时也是避免法医错误鉴定结论的必要手
段。
五、肋骨骨折的确定对法医鉴定及伤情评定的
价值
《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第4章第33条规
定以及《人体重伤鉴定标准》第7章第3节第59条
规定.均与肋骨骨折的确定及并发症有关。
通过对240人次390处肋骨骨折分布特点的分
析提示,在法医临床检案中如何掌握选择正确的影
像学检验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综上所述.肋骨骨折可以由比较轻微的损伤到
危及生命的严重情况.肋骨骨折发生致命性损伤的
危险期多在伤后2—4天,在实际检案中,气胸和血胸
往往可以缓慢发生。法医鉴定人员应该注意的是,在
确定肋骨骨折的同时必须想到并发症的发生,从而
正确运用鉴定标准去评定伤情。
就一根肋骨骨折鉴定为重伤或轻伤的问题,已
经有同行论述过相关的问题和看法。笔者认为:肋骨
骨折无论是一根还是多根肋骨骨折,鉴定是否构成
重伤的关键在于是否伴有呼吸困难。
那么一根肋骨骨折是否鉴定为轻伤,笔者认为,
一根肋骨一处骨折因有上下肋骨和肋间肌的保护,
一般不会发生明显移位,也不需要特殊治疗,因为胸
廓的完整性没有破坏,对呼吸功能影响不大,因此,
一根肋骨骨折在没有并发血、气胸或其他并发症时,
应鉴定为轻微伤。一根肋骨粉碎性骨折或两根以上
肋骨骨折,常对胸廓的稳定性造成破坏,形成“浮动
胸壁”,受胸内压力的作用,出现反常呼吸运动,故应
评定为轻伤。
参考文献
[1] 1 曹来宾.实用骨关节影像诊断学[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
社.1998.226
[2] 张光普.肋软骨的超声特征[j].中华超声影像杂志,1996,5
(3):116
[3] 3 李怀国,赵莉,李玉满.肋骨骨折b超,x线对照分析【j】.
肝癌是一种慢性的恶性肿瘤,早期症状往往不是很明显,不容易早期确诊,易于一些其他疾病相混肴,如肝硬变、肝脓肿、囊肿、胰腺肿瘤等,因此只凭一些临床诊断和简单的仪器检查很容易误诊,耽误病人的最佳治疗时间,当确诊为肝癌患者往往已经到了晚期。医务人员能够及时采取正确的检查方法是很重要的,ct是目前诊断肝癌最准确影像方法之一,为了探讨ct影像的诊断在肝癌临床确诊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现对该院2005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5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门诊收治156例患者,其中男90例,女66例;年龄26~65岁患者均表现有食欲不振、轻度厌食症状,以往身体比较健康,突然感觉右上腹出现阵痛,门诊医师触及右上腹有囊块,压痛较明显,在患者疼痛难忍转入住院部,作进一步确诊。
1.2 ct扫描检查
检查方法为先平扫,呈低密度,肝脏右叶出现多个带蒂病灶,左叶较少,尾也较少,大多数呈圆形,发现侵润性生长的病灶,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然后进行增强扫描,发现肿瘤,并呈侵润性生长,大多数的血供来自肝动本文由收集整理脉,早期病灶密度迅速上升且超过肝组织密度达高峰,持续时间短暂,然后迅速下降,反映病灶内造影剂快进快出的特点;而肝脓肿ct扫描时,虽然也会出现单个或多个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的病灶,但其部分病灶内可见气泡出现,故此疾病被确诊为肝癌,ct扫描影像可清楚呈现肝癌的数目、大小、形态、部位、边界和肿瘤的血供情况。
1.3 确诊后治疗
156例患者均确诊为肝癌早期,由于患者处于肝癌早期,肝脏功能比较强,肝硬化程度较轻,并无发生肿瘤病灶转移,且身体健康,临床医师采取手术切除治疗,首先给患者服药,调整身体状况,并给患者健康教育,保持良好的心态,给手术做准备工作,在1周后组患者实施手术。
2 结果
早期肝癌患者实施手术成功,1个月后患者出院,现坚持放疗、化疗等辅治疗,患者情况佳,维持基本的生活质量,免去疾病的折磨。
3 讨论
通过上述患者的在院检查治疗情况,很容易看出ct影像的诊断对临床医师的确诊有着重要的意义,可协助临床医师对患者尽早做出正确的判断,以免耽误患者的最佳治疗时间,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ct影像诊断主要是通过扫描后得到的影像,通过影像鉴别判断诊断疾病。由于ct的密度分辨率很高,因此,即使0.5%~1%的差异,也能分辨出,ct扫描能够分为多层次的影像,把人体的结构全面的解剖化,能够很清晰的观察每个部位的变化,ct扫描为断层成像,成像为三维图像,根据诊断需要可得到不同角度的图像,给医生带来便利。
ct主要是用x线对人体的特定部位的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可把人体某个部位分为一个个的单位,再进行扫描,得出一定的数字信息,再进行排阵,成为矩阵,再把矩阵中的每个数字转变成不同灰度的小方块,既像素,再排列好,最后构成ct图像,因此ct图像为多方位重建图像,比较清晰细致。
ct的诊断由于其成像的不同,在临床上应用价值较高,已成为很多病变检查的一个特殊检查,成为某些疾病的确诊率较高的检查手段。ct检查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价值较高,应用较广泛些。对脑损伤、脑出血、颅内肿瘤等疾病诊断效果较准确,结果比较可靠。目前螺旋ct扫描使用较脑血管造影多,由于螺旋ct扫描在检查中,可获得比较清晰和全面的血管重建图像,并且可做到三维成像显示,利于临床医师的诊断。
ct扫描对头颈部疾病的检查,如耳先天发育异常、鼻窦癌、眼眶内占位病变、鼻咽癌等,扫描检查可早期发现病变,早期治疗,尽早能够减轻患者疾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诊断有着重要的价值。
对一些胸部的疾病ct扫描更能发挥其特有的价值,由于其极高的分辨率,高密度的分辨,通过增强扫描可清晰的为纵膈和肺门有无肿块或淋巴结增大,支气管的狭窄或阻塞,一些癌细胞是否转移,生长状况,是否侵润,呈现需要的图像,为临床医师提供很大的帮助。ct扫描对一些实质性的器官有很好的成像效果,能够提供很好的观察图像。
ct扫描对血管疾病有着极其重要的诊断价值,对冠状功脉和心瓣膜的钙化、大血管的血管壁钙化和动脉瘤的病变、转移、生长能够很好的显示。一些其他部位的病变,通过ct扫描成像有着重要的诊断价值,在临床医学中比较重视其诊断意义。
[关键词] CT 慢性胰腺炎 胰腺癌 鉴别
[中图分类号] R445.3[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3-7210(2011)02(b)-142-02
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均是临床上较常见的胰腺疾病,前者多为急性胰腺炎迁延而成,后者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4%,且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1]。两者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男性多于女性,临床表现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临床上对于两者的鉴别诊断比较困难,往往需要借助辅助检查进行确诊。CT检查可以较清晰地反映胰腺体周围组织及其本身的质地变化特点,对两者的临床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73例慢性胰腺炎患者和51例胰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上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73例慢性胰腺炎患者中,男56例,女17例;年龄36~68岁,平均51.3岁;病程1~9年,平均4.3年。51例胰腺癌患者中,男34例,女17例;年龄43~69岁,平均50.8岁;病程3个月~6年,平均2.9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查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SIMENS 6800-HO型CT仪进行平扫,常规行胰腺、肝、脾、胃及周围组织平扫。
2 结果
73例慢性胰腺炎患者CT检查确诊69例,确诊率为94.5%;51例胰腺癌患者CT检查确诊46例,确诊率为90.2%。慢性胰腺炎CT表现以胰腺缩小、胰管扩张及钙化斑为主,胰腺癌CT表现以胰腺实质性肿块、周围组织侵犯及胰管扩张
为主。
3 讨论
3.1 慢性胰腺炎的CT表现
本组73例慢性胰腺炎患者CT检查发现,胰腺大小和形状变化很大,其中,46例患者胰腺萎缩(均以胰头小于1.5 cm,胰体小于1.0 cm,或胰头/椎体横径之比小于1/2,胰体与椎体横径指标小于1/3为参考标准),占63.0%;18例患者呈现局限性增大,占24.7%,9例患者大小基本正常;26例患者表现为主胰管扩张,直径大于3 mm,导管不规则呈现串珠状,其中,17例伴有导管内充盈缺损(结石13例,蛋白栓子4例)和导管狭窄,15例与胰轮廓异常并存,7例患者显示腺体局限区域的增大伴有弥漫萎缩;31例患者胰腺体及胰管内有不同程度的低密度钙化斑表现,其中,3例患者可见扩张的胰导管终止于结石的嵌入部,1例患者发生胰体全钙化;38例患者在胰实质或胰周组织及稍远处发现有纤维包膜,其中呈现圆形低密度区者29例,呈现椭圆形边缘清楚低密度区者9例,其中,31例患者CT值接近水的密度,剩余7例患者CT值高于水密度,可能与囊液中含有陈旧性血液和坏死物有关;26例患者CT检查发现肾前筋膜增厚,表现为线条状均匀增厚,但不同于胰腺癌的浸润性特征。
3.2 胰腺癌的CT表现
51例胰腺癌患者CT检查发现均有不同程度的胰腺肿大现象,表现为等密度或略低密度的肿块,其中34例患者伴有胰腺轮廓改变;18例患者CT检查胰头表现为圆隆和球形扩大,其中16例患者胰体尾显示有不同程度的萎缩现象;37例患者胰头钩突正常平直的三角形消失,出现圆隆、局限性隆凸或出现分叶,26例患者胰体、尾部表现为明显局部肿大和分叶状肿块;16例患者由于癌肿侵犯或压迫胆总管下端造成梗阻部位以上的胆管扩张,表现为扩张的胆总管在胰头部突然截断或变形,其中7例患者在胰头内同时见到扩张的胆总管和扩张的胰管即“双管征”[2];13例患者由于肿瘤堵塞了主胰管,CT检查表现为主胰管呈管状扩张,其中2例患者呈串珠状扩张;38例患者均有胰腺周围血管浸润表现,表现为血管周围脂肪层消失、血管被肿块包绕、血管僵直变细、血管管腔扩大等;24例患者出现继发潴留性囊肿,其中,22例患者在胰腺内,2例患者在胰周间隙内;37例患者出现转移性淋巴肿,其中31例为腹腔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周围淋巴结肿大,6例为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旁淋巴肿。
3.3 鉴别诊断
慢性胰腺炎由于形态表现较为多样,对于胰头局限性增大的慢性胰腺炎极其容易与胰腺癌混淆,但慢性胰腺炎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可与胰腺癌相鉴别:①胰腺与胰管钙化,尤其是后者对慢性胰腺炎的诊断具有特异性,另外也可见胰管或胆总管内结石[3];②胰头增大,但外形光整、无分叶,胰腺癌胰头也可增大,但外形不规则,多有分叶现象;③行增强扫描时前者胰头密度常均匀或欠均匀,胰头癌表现则多为局限性低密度灶;④慢性胰腺炎胰周血管及邻近脏器无恶犯,胰腺癌则多见侵犯性浸润;⑤胰腺癌的胰管直径与胰实质厚度之比往往大于0.5,而慢性胰腺炎则小于0.5[4];⑥慢性胰腺炎腹膜后无转移性淋巴肿,而胰腺癌则多伴有腹膜后转移性淋巴肿。
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的临床表现均有上腹痛、黄疸及各种消化道症状等,而一些辅助检查项目常常容易发生混淆,对两者进行必要的CT检查对临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两种疾病的CT特征性改变,本组73例慢性胰腺炎患者CT检查确诊69例,确诊率为94.5%;51例胰腺癌患者CT检查确诊46例,确诊率为90.2%,可以作为鉴别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罗光慧,张建平.胰腺癌CT、MRI影像诊断研究[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15(11):183-184.
[2]徐希春,薛丽宏.胰腺癌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J].中国实用医药,2007, 12(33):53-54.
[3]汪溪,陈宽仁.慢性胰腺炎的CT表现对治疗选择的意义[J].肝胆胰外科杂志,2008,20(6):393-396.
【关键词】 新诊断T2DM;强化血糖;强化血脂;肠促胰素水平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 且呈现年轻化状态。有研究表明, 我国20岁以上成人2型糖尿病(T2DM)患病率已经达到9.7%, 因此, 早期诊断和合理的治疗方法尤为重要[1, 2]。目前研究已经明确, 肠促胰素水平可准确反应胰岛β细胞功能和血糖、血脂等一系列临床指标变化情况[3]。因此, 本研究将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强化血糖、血脂控制前后的一系列临床指标进行检测, 以探讨肠促胰素两种指标水平与这些临床指标的关系, 以便临床更好的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 更有效的治疗2型糖尿病。
3 讨论
1932年, La Barre首次提出了“肠促胰素”这一概念, 用来描述一种摄食后由小肠内分泌细胞反应性分泌的激素, 这种激素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来降低血糖。肠促胰素主要由胰高血糖素样肽和葡萄糖依赖性肠促胰素分泌多肽上世纪80年代, Nauck等发现, 2型糖尿病患者肠促胰素作用减退, 提示肠促胰素系统异常可能参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7], 可能为GLP-1分泌的减少和GIP促胰岛素作用的减少的综合原因。
基于以上理论, 作者将患者治疗前后肠促胰素与水平进行研究, 通过相关性分析, 结果表明, 经过强化血糖、血脂治疗后, 肠促胰素GLP-1水平均有显著性升高, GIP水平则无显著性变化, 这与当前国际主流报道一致。同时, FPG、2 hPG、TC 、TG、LDL-C水平均有显著性的降低, HDL-C具显著性升高。结果提示, 肠促胰素升高的同时, 可能较好的改善了β细胞的功能, 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改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因此, 临床考察肠促胰素水平变化情况, 有助于准确诊疗T2DM患者血糖、血脂具体情况, 便于临床更有效的治疗T2DM, 同时可作为T2DM患者临床疗效评价的参考标准。
参考文献
[1] 景斐,郑冬梅,管庆波,等.肠促胰素类药物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及评价.药品评价, 2013(13):28-31.
[2] 尚霞,唐国斌.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转为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比较及用量探讨.中国全科医学, 2011,21(35):4042-4044,4047.
[3] 熊静,莫朝晖,谢艳红,等.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肠促胰岛素的变化.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2, 20(2):120-123.
[4] 南映瑜,陈瑜,张蕴蕴,等.诺和锐30三餐前注射和胰岛素泵短期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比较.重庆医学, 2010, 39(16):2184-2185.
[5]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版).中华医学杂志, 2008,88(18):1227-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