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融资战略论文

时间:2023-03-22 17:34:24

导语:在融资战略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融资战略论文

第1篇

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问题策略一、融合教育的意义

所谓融合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将有特殊需要的自闭症儿童纳入一般的教育系统中,让有特殊需要的自闭症儿童和一般自闭症儿童一起接受教育。融合教育的理念是要让有特殊需要的自闭症儿童跟普通同龄自闭症儿童一起在常规学校接受教育,并得到适当、合理的支援,使自闭症儿童们适应普通学校的校园生活,发挥潜能,更让其身心均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此外,通过“融合”培植互相关怀的校园文化,促进家庭与学校合作,共同把普通学校发展为兼容及进取的群体,为不同能力的自闭症儿童提供优质教学。

融合教育是一个全新的的教育概念,就在学前教育得领域而言,学前的融合教育都有处于发展阶段,教育融合的核心目标,就是通过家庭融合、社区融合、幼儿园融合、学校融合教育训练过程,重点是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社会功能、学习功能、认知功能,来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融合教育环境开展教育康复有利于改善其社会行为习惯,融合教育的课堂环境需要系统化、科学化的个别训练来满足孤独症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家长的配合与支持能显著增强教育康复效果。教师与家长的态度对融合教育的成效起到关键作用。

二、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存在的问题

1.正常幼儿园对自闭症儿童在融合教育认识上存在的问题

自闭症儿童由于身心障碍的影响,阻碍并导致他们可能失去了融入的机会,无法像正常的学龄前儿童一样进入普通幼儿园,再加上对自闭症儿童的认识上的不足,有些老师常常会认为自闭症儿童很多方面有异于常人,如动作协调性差、目光涣散、注意力缺陷,等等,他们对某种环境,某种刺激过度敏感而感到恐惧。有些幼儿园的老师甚至会和家长直接拒绝儿童来幼儿园进行随班就读。所以,导致部分家长隐瞒孩子是自闭症儿童的真实情况。而且由于老师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或者幼儿园领导不够重视,所以面对自闭症幼儿出现的种种状况也没有适当的处理策略。随着全社会对特殊儿童接纳程度的提高,虽然已经有为数不少的普通幼儿园接受自闭症儿童,但是,大多数幼儿园自闭症儿童还是缺乏有针对性的教育干预措施。有的老师因为不理解自闭症儿童的行为和心理,采取错误的教育,从而会引发更严重的行为问题。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是有利于体现教育的公正公平,给特殊孩子一个求学的机会,让自闭症儿童有一片自己发展的天空,学习更多的知识,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

2.自闭症儿童家长在融合教育的问题上没有正确的理解

大部分的自闭症儿童家长由于对自闭症了解的不多,因此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不能及时地察觉和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是简单地认为孩子的发育只是比同龄人稍微慢了而已,只要进入了幼儿园,和其他儿童一起活动就会变得不再自闭了。还有的家长将“融合教育”片面地理解为:就是让自闭症儿童在普通幼儿园里就读,而不会考虑孩子的接受、适应情况等。更有甚者,有的家长把“融合教育”的全部意义理解为“让自闭症孩子学会和普通孩子一起玩”,只要自闭症的儿童进入正常幼儿园自然就会模仿正常儿童的行为,只要努力就可以弥补不足,也不去考虑儿童应该怎样上幼儿园才更有意义。这样的结果,可能更会导致自闭症儿童出现社会性发展的停滞。

3.正常幼儿童家长对自闭症儿童没有足够的认识

自闭症的儿童不应该一直被放在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教育,那样自闭症儿童容易被标签化,那样就恰恰违反了我们想要达到的效果,他们接触不到同龄正常的儿童,就忽略了同伴辅导的作用,自闭症的孩子经常和正常同龄儿童在一起,儿童都喜欢模仿,这样可以让正常儿童带动有自闭症儿童。家长不可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积极配合教师以及专业人士将学前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尽可能做到最好。如果他们没有机会和正常的孩子在一起学习生活,那么就远离了主流社会,更加无法融入主流社会了,所以自闭症儿童需要融合教育,让他们多和正常的孩子在一起学习、生活。让他们更加接近主流。

三、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发展策略

1.对幼儿园教师的培训

首先,幼儿园教师是幼儿园融合教育课堂的主导,她们必须全面了解融合的理念,才能够在教学中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其次,幼儿园教师要了解什么是自闭症及自闭症的行为问题。再次,要学会运用处理自闭症儿童行为问题的方法,了解自闭症儿童的优点,以便在教学中有侧重点。最后,能够及时与家长,特教老师沟通。

2.重视同伴的作用

学前融合教育的目的,是增加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交往的机会,幼儿教师通过提供适当的社会环境和语言环境,让自闭症儿童可以从同伴那里学习到学习和交往的方式,以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交往技能。个别同伴的主动接纳与支持,还将促进孤独症儿童沟通技能的发展。这些策略的实施,有利于对孤独症儿童的教育与培养,有利于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更加有有利于融合教育,使这一群体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

3.促进家长、学生、教师及相关人员的合作

融合教育涉及人员不只是学生和教师,家长、教师及相关人员需要通力合作,共同寻求在融合中帮助自闭症学生与普通学生更好融合的方式和策略。充分体现了融合教育中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一体化原则。在团体合作的基础上,动员相关的力量对儿童进行诊断、评估、制定与实施干预训练的计划,并且要及时更改IEP计划,对自闭症儿童更加实用。

4.普通幼儿园与自闭症儿童家庭的联合

幼儿园教师和家长要形成相互信任的关系。可通过家访、谈话、家园联系册等手段加强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以便及时沟通,信息共有。融合教育不光要幼儿园付出努力,家庭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双方都能给予和谐的环境,对于孤独症儿童的成长无疑是很大的帮助,在幼儿园接受的教育,在家里也要去巩固学习,尤其是针对孤独症儿童的严重刻板行为,必须要做到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方法相统一,不然结果就将是徒劳。

综上所述,融合教育对于自闭症儿童十分重要,融合教育是他们接受公平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说,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协助,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融合教育在中国将会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

参考文献:

[1]甄岳来,李忠忱.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4.

[2]刘彦玲,江琴娣.特殊教育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张福娟,江琴娣.特殊儿童个案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0.

第2篇

[摘 要]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产融结合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这一经济模式得到了酝酿和产生,现阶段正处于下一步如何发展和完善的重要阶段。在当前其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走在了十字路口之时,引入战略性的绩效管理评价体系是解决财务公司战略管理问题的根本之举,本文就此问题做了一些分析研究。

[关键词] 产融结合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 本竞争战略 绩效管理评价体系

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提出了建设大型企业集团的策略方针,培植和发展“大企业、大集团”,鼓励设立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这一典型的产融结合的机构模式。企业集团成员单位的利益受经济规律的制约,因此企业集团成员的资金不能被无偿占用,这些因素决定了必须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运用的原则来合理调配、使用资金,最终企业集团内部融资机构逐渐从企业集团总部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金融法人实体。之后,越来越多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集团纷纷通过设立财务公司或收购其他金融机构成立金融公司等方式,增加对金融领域的投资,从而构建与自身产业发展特点相适应的金融产业,这种发展轨迹似乎成了一种经济潮流。近年来,上汽集团、锦江集团、宝钢集团等一大批产业军团纷纷涌入金融领域,设立企业集团财务公司。

一、财务公司现存的战略方向问题

随着企业集团业务领域的扩张,财务公司的功能也不断地增加,但实际效果却没有想像的那么理想。曾经一度把GE当作样本模仿的张瑞敏在2002年曾经指出:“不管怎么样,我们还是要把产业与金融的互动关系建立起来,最终目标是产业占一半,金融占一半。进入金融业,虽有很大风险,我们还是希望走出一条新路。”三年之后,海尔就退出了长江证券,与此同时,诸多产融结合的典范如东方、新希望等也纷纷宣布止步于金融业。这并不意味着产融结合之路出现了问题,而是需要探索产融结合到底要如何发展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发展来到了十字路口。部分财务公司发展定位偏离了初衷,缺乏对高效运作财务公司的机制的探索,那些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经营良好、实力雄厚的财务公司逐渐演变为商业银行,如由首钢集团财务公司演变而来的华夏银行等,实为财务公司性质的异化;部分财务公司没有站在战略发展的角度上有效运作企业集团的资本,仅仅是简单的集中运用资金,依旧停留在“资金调配中心、资金结算中心”的地位,导致集团财务公司未能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产融结合的作用,在夹缝中生存着,沦为企业集团的第二财务管理部门;还有部分财务公司则因经营不善而退出市场。2008年出现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后,企业集团实体经济也受到严重威胁,财务公司作为产融结合的中间产物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机遇。如何抵御风险,如何充分发挥财务公司的功能,防止金融危机冲击产业资本是值得人们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二、引入基本竞争战略的战略探索

2008年9月16日,美国五大投行之一的雷曼兄弟轰然倒塌震动了整个世界,在金融高度自由化的时代,虚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利润,同时伴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2009年4月2日召开的伦敦G20会议强调了金融监管。作为产融结合的金融自由度相对较低的财务公司,到底应该继续向“金融多元化”和扩大金融自由度发展,还是回归于服务产业资本的发展宗旨;其未来发展定位及发展战略如何改进;如何在企业集团的产业基础上,运用基于资源的公司观合理配置和融合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如何在交易成本最小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财务公司的金融功能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摆到了财务公司面前。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著名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中提出了基本竞争战略,他认为企业可以采取三种竞争战略:成本领先、差异化和专门化。我们可以将财务公司的基本竞争战略细分为三个方面,从战略层面定位出财务公司的发展,如下图:

三、战略性绩效管理评价体系的构建

我国财务公司普遍缺乏一套能对管理层预决策提供战略性指导的完整的绩效管理评价体系和方法,使管理者无法根据经营情况来确定战略定位,制定未来的发展策略,从而使财务公司失去战略方向,导致发展缓慢。有俗话说“评价什么,就得到什么”,有什么样的绩效管理评价体系和方法,就有什么样的企业管理行为,绩效管理评价体系和方法影响和改变着企业管理行为。为财务公司设计一套完善的战略性绩效管理评价体系和方法,是解决财务公司战略定位和发展的关键问题。大部分财务公司效仿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体系或者根本就不存在绩效管理评价,只是简单的服务于企业集团。由于财务公司是限于企业集团内部经营金融业务的特殊机构,其绩效评价体系既不同工商企业又同于商业银行,应该是与企业集团的战略定位相结合,具备自己独立的一套绩效管理评价体系。本文构建的绩效管理体系尤其突出对集团公司的战略,根据基本竞争战略理论,针对集团的三个基本的战略构建服务性的指标体系,定量与定性结合服务于集团公司的发展。引入基本竞争战略的财务公司绩效管理体系理论框架如下图。

四、关键绩效指标(KPI)的选择与战略渗透

关键绩效指标是用来衡量某一岗位工作绩效表现的具体量化指标,是对工作完成效果的最直接衡量方式。关键绩效指标来源于对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分解,能够非常有效的反映影响企业价值创造的关键驱动因素。设立关键绩效指标可以使经营管理者集中精力关注对绩效最大驱动力的经营行动,及时诊断生产经营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并能够采取提高绩效水平的改进措施。关键绩效指标一个最大的作用是与企业的战略渗透在一起,能够在分解战略目标贯彻实施战略的同时反馈出战略实施的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战略。在财务公司中,关键绩效指标与战略的渗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与成长目标是所有战略的储蓄库

在战略目标的实模式。用来衡量学习型组织的关键性指标主要包括:员工满意度、员工培训率、核心人才率施过程中,学习与成长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维度,而恰恰这个维度与企业的未来生存发展关系最密切。财务公司的发展在跟随企业集团发展的同时还要与社会金融发展的脚步一致。无论在财务公司金融新业务、新产品开发方面,还是财务公司信息系统开发流程改进方面,都需要辈出的金融人才集中创新思想不断更新财务公司的运营、高学历员工比率、员工建议采纳率等。以上三个指标均为衡量财务公司学习成长程度的关键绩效指标,其中核心人才是指财务公司中高层经营管理优秀人才,高学历员工是指本科以上学历的员工。指标体现的是财务公司的人才战略,对员工知识的投资和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视程度,关系到财务公司的战略的制定、实施、反馈、调整等各个方面。

2.成本领先战略在财务、内部流程中的渗透

根据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分析财务公司的内部流程,成本领先战略可谓财务公司最重要的战略。这项战略在内部流程中实施贯彻,在财务目标指标体系中得到体现和反馈。在财务公司开展内部结算、承兑商业汇票、买方信贷和消费信贷、融资租赁、信贷资产转让、参与银团贷款等业务时,每项业务的流程都时刻考虑到如何才能节省财务公司的资金成本,交易费用和时间成本,消除在地区差、时间差和生产环节差引起的资金运转障碍。从财务管理角度讲,主要是通过各项关键绩效指标(KPI)得到反馈信息,以便做出准确的绩效评价,制定更有利于未来发展的预决策。其中,安全性指标:包括资本充足率、不良资产率和本息回收率;流动性指标:包括流动性比率、存贷款比率等;盈利性指标:包括资产收益率、收入利润率和资本收益率等。

3.专门化战略、差异化战略在集团成员单位和内部流程中的渗透

财务公司的专门化战略指的是财务公司只为企业集团和内部成员单位提供服务,专门针对企业集团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进行合理配置和运作,实现企业集团价值最大化。财务公司之所以定义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就在于业务类型差异于商业银行机构,信托公司等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发挥与企业集团相适应的金融功能,如融资租赁功能。这其中很大的原因在于其服务的客户对象是企业成员单位。大型企业集团的子公司多者几百个,少则几十个,不同的成员单位由于主营业务不同,资金用途不同,同时,由于财务公司对各子公司的考察相对容易,掌握的资料详细,信息沟通和共享度高,提供的金融服务也多种多样,较商业银行的风险降低很多。例如,买方信贷业务,需要买房信贷业务支持的产品一般是价格较高而且耐用的大件生活消费品,或者价格较高不易消耗的生产资料,如汽车,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的本质即为汽车行业集团提供买方信贷业务的专业财务公司,既减少了企业的应收账款,又降低了企业的呆账风险。因此,集团成员单位的满意度和投诉率成为衡量财务公司业务有效程度的强有力指标。

在开展各项业务的过程中,为各个成员单位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降低金融风险并不等于消除了金融风险。财务公司的服务对象仅限于集团内部,固然其信用关系集中度非常高,通常只集中在某一个行业,这样大大加大了财务公司的风险敞口,贷款定价所要求的风险溢价也随着信用集中度提高,从而利差越来越大,边际贷款风险也将越来越大,财务公司并无法保证完全不发生经济事故。所以,统计一个评价周期内故障、差错、案件、风险、损失等事故的发生比例不可缺少,事故发生率是衡量财务公司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完善程度和执行力度,发现内部流程和系统设置的漏洞和缺陷的关键绩效指标。

参考文献:

[1]谢杭生主编:产融结合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年10月

[2]中国财务公司协会编:中国财务公司的发展与前景[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4

[3]中国财务公司协会编:财务公司的国际案例[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12

[4]中国财务公司协会编:财务公司基础知识与实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8

[5]中国财务公司协会编:发展中的金融自律组织[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8

[6]邓学明:略论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发展的几个问题[J].中国财协通讯,2000,2

[7]彼得・F・德鲁克等著 李 焰 江娅译:公司绩效测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9

第3篇

【关键词】 西部地区; 产业转移; 财政政策; 金融政策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15-0096-05

一、引言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期,我国东部地区也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速度进一步增大。然而,与西部地区利用域外资金的规模相比,资本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低,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的技术外溢效应也不明显。西部地区这种承接产业转移的“速度”与“效益”的偏离,促使研究者反思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广大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市场化取向的改革虽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但是由于存在“市场失灵”,因此各国普遍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来对市场的运行进行“纠偏”。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背景下,我国政府在经济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加快推进西部地区承接中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实现西部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各种生产要素与生产资源在不同地域转移过程中,资本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而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则是实现资本在不同地域、不同产业之间流动的先决条件。合理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能够提高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效率,实现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因此,本文在分析当前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财政、金融作用于产业结构的机制基础上对如何利用财政和金融政策提高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效率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现阶段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现阶段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质量较低

受到短期利益的驱动,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以快速提升现有产能和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为目标,忽略了承接的产业可能对本地区能源、资源和环境的负面影响,以破坏环境的代价来获得短期经济利益的产业引进模式十分普遍。根据国土资源部的数据,2011年上半年,中部、东部地区违法用地面积同比下降了12.5%和1.2%,而同期西部地区违法用地的比例却上升了50.6%。究其原因,主要是西部地区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盲目承接中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导致工业用地需求量激增,陷入“唯经济增长”的发展误区。在这种思路的指引下,大量中东部地区高污染、高能耗等不符合产业发展政策的企业集中向西部地区转移,导致西部地区“三废”排放量激增。图1显示了2012年代表性的省、自治区与直辖市的万元GDP能耗。从图1可以发现,西部地区万元GDP的能耗普遍高于中东部地区,由此说明,西部地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还任重道远。

(二)产业结构失衡

产业结构是不同产业构成及其相互联系和比例,是反映经济增长是否趋于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结构是否优化的重要指标。通过定量测算不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就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生产结构、地区结构以及所有制结构。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言,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更是处于失衡状态。表1反映了我国西部地区县域产业结构与全国以及东部地区的比较。从表1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县域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二产业脆弱、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格局没有得到显著改变。究其原因,西部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是导致国内外资本流入西部地区的主要动因。然而,正是由于拥有这样的比较优势,导致西部地区一直以资源开发为导向,低层次甚至掠夺式的产业承接发展思路,将最大化利用本地资源作为遴选招商项目、承接产业转移的首要标准。在这样一种发展思路引导下,西部地区承接的产业往往偏重于利用其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和自然资源,使得西部地区一味接受这种传统产业的转移而缺乏促进本地区产业向高附加值、低污染的产业转移。长此以往,造成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固化,难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

(三)承接的产业以粗放型为主,承接产业的方式具有被动性

受短期利益的影响,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没有根据国家总体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没有根据本地区的实际出台相应的产业政策。同时,承接产业转移的无序竞争客观上导致了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往往降低自身标准,也没有对进入本地区的产业进行合理的评估来决定是否接纳。因此,经过十多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凭借其丰富的资源禀赋承接了大量从中东部转移的边际产业和附加值较低的加工、制造、装配等边际价值链环节的转移。这些边际产业在短期内固然奠定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是由于产业规模较小、对环境破坏严重和对资源依赖性大等原因,使得西部地区并不能实现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而承接工序型外包则使得西部地区被动地处于价值链低端,不利于西部地区产业向“微笑曲线”的两端提升,导致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同时,西部地区承接产业竞争的无序性也加剧了西部区域内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2005年以来,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总量居于前五位的省市分别为四川、重庆、内蒙古、陕西与广西,这五个省市占西部地区承接产业总量的比重超过80%(龚丕洪,2014),同时各个省市内部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分布也呈现出典型的集中化特征,主要位于区域性的重要城市,如四川省成都市。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西部地区产业承接内部的不平衡,阻碍了地区经济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三、财政与金融支持产业转移的机制分析

(一)财政干预对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机制

1.提供公共产品

由于公共产品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市场参与主体在利益最大化原则指导下必然会导致公共产品的供给匮乏,而财政政策是政府解决公共物品匮乏的主要手段。从供给方式上来说,政府通过安排专项的财政资金来实现公共产品供给;从需求角度来说,政府可以针对不同公共产品的需求来实行差异化的税收政策,并以此作为财政资金进行公共产品投资的有力补充。对于承接产业转入地的地方政府而言,需要增加在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开支,提高本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增加本地区的投资吸引力。

2.调节经济活动的外部性

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差异化的税收政策来激励企业对生产的外部性进行调节。对产生负外部性的企业而言,可以通过征税的方式来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利用经济手段来激励企业改进生产工艺、降低负外部性;对于产生正外部性的生产企业,可以通过实施税收补贴来鼓励企业扩大生产。对于高污染、高耗能和资源依赖性高的转出地企业,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需要通过制定高额的税收政策来限制其转入或者强制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避免西部地区成为“污染天堂”。

3.培育完全市场

对于企业来说,完整的产业链对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产业转入地区来说,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和配套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承接地的特定产业短期内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因此,单个企业转入后会由于上游产品的采购成本和下游企业的配送成本上升而降低企业竞争力,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地方政府可以以制定的相关产业政策为指导,搭配使用政府投资、税收减免以及财政补贴等政策,尽快建立相关产业的完整产业链,推动转入产业的发展。

4.传递信息,增加产业转移的针对性

与其他公共产品类似,信息在市场上的供给也是不完全的。为了提高经济效率,增加市场上信息的有效供给,提高产业转移的针对性,地方政府要建立相应的信息交流平台,将本地的产业政策、劳动力市场信息、政策法规等在信息交流平台上公开、免费,降低信息不对称对企业所带来的效率损失。

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财政政策通过税收杠杆、财政支出额度以及支出方向等对广泛存在的市场失灵进行“纠偏”。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和提高人力资本存量来调节经济活动的外部性,完善引进产业配套设施的建设和搭建信息交流平台,优化产业承接地的软、硬件环境,推动本地区产业高级化的发展。

(二)金融支持对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机制

1.充分利用社会闲散资金并将其转化为产业转移的资本

产业转移主要体现为产品生产基地在不同区域间转换。一般而言,实现这种转换的手段主要包括投资新厂、跨区并购以及参股等多种方式。无论以上述哪一种方式来实现产业区际转移,都需要企业拥有较大规模的现金流;同时,产业转移也是淘汰旧的生产工艺、实现技术改造和升级的过程。然而,对于单个企业来说,依赖企业自身积累来实现这种产业跨区转移是远远不够的。我国传统的融资模式主要以银行为媒介通过间接融资的方式来完成。在我国市场化程度仍然较低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往往难以通过间接渠道获得产业转移所需要的资金。通过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金融市场的门槛,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如股权融资、债券融资来吸纳社会各种闲散资金,引导众多分散小额资金流向大额投资资金汇合,可以为产业转移获得稳定资金提供保障。

2.优化资源配置,引领产业转移方向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金流向连接着不同的产业和行业,在资源配置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特定产业在不同区际之间转移虽然依赖于许多因素,如产业结构、要素禀赋以及产业政策等,同时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产业转移的方向和质量,但是理想的产业转移绝对不是低水平重复建设,而是通过产业转移淘汰那些产能过剩、高耗能和生产低效率、低附加值的产业,逐步实现本地区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高附加值的产业转移。在这一过程中,完善的金融市场会在利益机制的作用下提供高效的资源配置,引导各种生产要素从低效率的部门转移至高效率的部门。

3.决定地方政府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产业转移本质上是一个行业或者企业通过不同地区之间的产业转移来实现其资源重新配置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过程。因此,一个地区是否具有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对于产业转移能否顺利实现具有重要影响。从硬件方面来说,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状况,便捷和发达的交通运输、邮电通讯设施等基础配套设施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从软件方面来说,产业转入地的人力资本水平、社会法律环境以及政府办事效率和政策透明度等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一般来说,包括交通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基础在内的硬件环境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改变,而政府办事效率、社会法律环境等软件设施通过努力在短期内可以得到明显改善。此外,政府的宏观调控往往会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对产业的发展施加影响,而影响的大小直接与金融市场是否完善有着直接关联,如针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扶持体系与财政风险投资机制等。只有存在完善的金融市场,政府才可以在三板和四板市场上通过减免税费、建立风险投资导向基金、跟进投资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进入风险担保体系,通过培育、优化股权投资参与主体结构,拓宽风险投资基金的来源,实现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4.分散产业转移风险和实现信息发现功能

产业转移在实现将生产要素从一个地区转移至另一个地区过程中面临着各种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对于实施产业转移的经济主体而言,企业的外移可能会存在诸如产品在企业转入地是否适销、同类产品竞争激烈程度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对于产业转出地而言,产业转出可能导致产业空心化等风险;产业承接地也会面临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的风险。此外,由于从投产到实现经济效益需要较长时间,在这一时段企业会面临诸多市场不确定性的风险,而金融市场作为各种资金集散地,联系着千家万户和各种投资者,企业不仅可以通过金融市场来实现套期保值,而且金融市场反映出的各种价格信息本身就具有重要的经济参考价值,反映了投资人对于投资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期,合理利用这些信息能够有效降低产业转移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风险,实现产业转移的合理转移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财政金融对策

本文分析表明财政与金融支持和承接产业转移两者之间存在互动的关系,并且由于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和财政支持力度相对于全国其他发达地区而言存在较大差距,同时我国已经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对西部地区承接产业的质量和效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对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财政、金融体制对承接产业转移影响机制梳理的基础上,从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两个方面提出加快推动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财政政策分析

1.增强公共产品投资力度,完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

公共产品是指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一般而言,由于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不能由市场机制来完成,因此公共产品的供给构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财政活动的主要对象。由于基础设施以及生态环境等公共物品对于吸引和承接高质量的产业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加大财政对于基础设施投入与环境保护的力度成为西部地区承接高质量产业转移的关键。对于广大西部地区而言,市场化进程较慢且历史包袱较重,西部地区政府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公共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以相对完善的公共服务和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此外,在我国经济已经进入“经济新常态”以及在国际、国内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财政作为调整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有效手段,要充分发挥其经济杠杆与利益杠杆的作用,对承接产业转移的行业实行差异化的税收政策,引导内外资企业的产业转移行为,使得承接的产业朝着既定的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的方向发展,优化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在西部地区教育规模和人力资本普遍偏低的情况下,需要地方政府增加对教育的投入,提升本地区人力资本水平,同时充分发挥政府的媒介作用,促进企业与本地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实现智力资本“盘活存量、提高增量”的效果。

2.搭建信息沟通的融资平台

首先,西部地区要积极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型金融机构进行沟通和对话。通过沟通和对话来了解其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并参与协商解决;同时,通过在商业用地、金融配套设施改善等方面提供税收优惠和政策减免,促进本地区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发展。其次,政府要搭建开放信息平台,通过信息平台来免费本地区的产业政策以及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使存在产业转移需求的企业能够全面了解承接产业转移地区的产业政策导向和企业经营环境,提高产业转移的效率。最后,政府应该为转入企业在落户地尽快形成完整产业链提供服务平台,在转入企业规模较大时,应考虑同时引进与其生产配套或者提供售后服务的相关企业,在税收和政策上给予优惠,使转入的企业尽快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增强转入企业的竞争力,使得转入的企业不仅能够留下来,而且能够发展、壮大,实现地区经济发展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双赢”。

3.采用积极财政扶持政策推动产业创新

从世界经济产业转移的发展规律可以看出,产业转移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产业创新的过程。因为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发生产业之间的相互转移与渗透,并在此过程中形成新的产业属性与产业发展动态。然而,产业创新的过程也是充满了不确定和风险的过程,保持产业创新的积极性则取决于创新可能获得的收益与付出的成本之间的比较。在未来产业创新可能获得的收益一定的条件下,适当降低产业创新可能带来的成本会增加创新的净收益,为产业不断创新提供正向激励。其中,税收又是创新成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通过税收减免可以促进产业转移过程中的产业创新行为。西部地区应该充分利用国际产业转移和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契机,通过财政扶持政策对有利于产业创新或转移的项目给予不同程度的税收优惠和财政贴息贷款的扶持,鼓励承接产业转移地区进行产业创新,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由低端向高端产业发展,增强西部地区产业竞争能力。

(二)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金融政策

1.大力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

在现阶段,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存在,银行主要向大中型企业提供间接融资的金融服务,而广大中小型企业和小微型企业由于规模小、成立时间短等原因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使得“融资难”成为中小型企业和小微型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信贷机会的不均等使得吸纳就业最多、活力最强的中小型企业难以发展,而且客观上增大了不同阶层和不同行业之间的发展差距。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能够与中小型企业对接、为中小型企业高效地提供金融服务的企业主要为中小型金融机构。中小型金融机构具有经营灵活、融资方式多样的特点,可以较好地满足中小型企业的需要。当前,我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国有和国有控股的商业银行垄断了绝大部分金融资源,而以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为代表的中小型金融机构实力整体较弱。因此,我国西部地区要大力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降低为中小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并制定相关政策对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发展进行扶持,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发展,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效率。

2.发展直接融资市场体系

在成熟的金融市场体系中,不同金融市场的金融功能虽然呈现较大差异,但正是由于各个市场参与主体的有机组合,使得各金融市场之间能够保持长期、稳定的发展。根据我国目前金融监管实践,我国证券发行、上市以及交易的主要场所(一板市场)和为具有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和高科技企业融资服务的中小板和创业板(二板市场)由我国证券行业的主管部门来进行审批,审批标准对发行(法)人的营业期限、股本大小、盈利水平、最低市值等方面要求较高。因此,从审批权的角度来说,发挥西部地区地方政府的主观能动性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只能是在积极构建区域性柜台市场(四板市场)的同时,将西部地区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产业对接新三板和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大中型企业在一板市场(股票市场)和二板市场中上市交易,让更多“闲钱”和社会投机资本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实现“双赢”。

3.强化西部地区金融企业的信用建设,化解金融风险

经济和金融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理念相对落后,使得西部地区金融信用环境相对较差,“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问题在西部地区较为突出,降低了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因此西部地区在逐步完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体系的同时,要重视信用环境的建设。具体来说,针对西部地区居民和企业的金融意识与信用意识淡薄的现状,政府和金融机构在加强金融知识宣传的同时,应推进信用体系电子数据库的建设,使得金融信息的交流更为通畅,消除信息不对称对金融支持产业转移的制约。金融产业发展的本质就是在风险一定的条件下实现收益的最大化。从这个角度来说,金融业本身就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产业,同时由于金融体系关联度较高以及对经济影响巨大,因此金融风险的防范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更为重要。从现有产业转移承接发展经验来看,地方经济的发展往往会出现大量重复建设,对金融机构构成局部的系统性风险。因此,地方政府要根据本地区的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差异化的金融政策,提高金融支持地区产业发展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杨世峰,王思文,姬新龙.金融创新驱动西部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探析[J].宁夏社会科学,2013(3):50-52.

[2] 郭丽娟,邓玲.我国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3(8):72-76.

[3] 多淑杰.产业链分工下产业区域转移实现的组织机理分析[J].财经理论研究,2013(1):58-62.

[4] 储著源.产业转移视角下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对策与路径――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例[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83-87.

[5] 何剑,王丽蓓,张雯.兵团上市公司融资能力的影响因素和提升路径[J].会计之友,2014(5):36-39.

[6] 何月冰.广东省产业转移中的金融支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7] 舒松,唐邦勤.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内在诱因分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44-48.

[8] 唐邦勤,布仁吉日嘎拉.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动力主体与机制分析[J].学术探索,2014(3):57-61.

[9] 刘明志.产业分工、产业转移及有机产业链的形成与延伸[J].上海金融,2014(1):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