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政治文化论文

时间:2023-03-22 17:34:29

导语:在政治文化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政治文化论文

第1篇

既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所有外部因素,那么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因素必然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等方面。这些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其发生作用往往是多种因素的合力。可是,从微观方面看,单个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亦是存在的。我们试着从文化传播与迁徙的角度,来探讨文化迁徙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从而为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创造条件。应当指出的是,这里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主要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文化迁徙的含义与途径

文化迁徙,或文化变迁是指文化从一个地方和环境传播或迁移到另一个地方和环境。在这当中,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传播的推动者或实践者。在人类文明史上,曾经的四大文明已经随着漫长的历史长河的不断迁移或消融或消失或融入到一种新的文化中,成为新的文化形态。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传播可谓是经典之传。正是因为的巨大生命力,特别是与中国文化的某种可相容性,使得不断中国化,从而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科学理论,成功推动了中国化的理论进程,在实践中丰富了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就是说,文化迁徙是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和实现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

文化迁徙需要在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中进行。这就是文化迁徙的途径问题。文化迁徙的途径主要包括口头传播、书本传播、潜移默化式地传播和网络传播。

首先,口头传播。这是最原始的文化传播方式。在人类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不发达,人类在群居生活中往往是由长者把本族群积累的知识,用口头传授的方法传给下一代。其中,采取的是讲故事的方式。当然,这种知识不能被称之为知识,只能称之为传说。

其次,书本传播方式。把文化用书写的方式记录下来,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甲骨文是人类较早的记录文化的方式,虽不能同现在的文字相比较,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人类的进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造纸术的发明和印刷术的改进,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从此以后,人类文明的发展速度就大大加快了。我们今天能见到和读到的许多书籍,特别那些关于古代史书、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正是书写方式传播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

第2篇

1.经济决定律

经济决定律,是指生产力的因素、经济的因素最终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进程。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和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P82)恩格斯在致约•布洛赫的信中指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1](P695)这一基本原理同样也适用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发生过程的分析。在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要素中,生产力要素、经济要素不仅决定着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等客观要素的形成,而且也从根本上决定着社会意识、个体意识等主观要素的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一定阶级经济利益的实现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发生、发展的根本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在于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中,最终为经济基础服务。同时生产力的发展通过影响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变化,间接地产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产生。阶级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式产生,正是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发展给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带来的必然结果。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各种偶然要素也都是在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产生的,对经济要素的补充和反映。恩格斯在致瓦•博尔吉乌斯的信中精辟地阐明了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他指出:“我们所研究的领域越是远离经济,越是接近于纯粹抽象的意识形态,我们就越是发现它在自己的发展中表现为偶然现象,它的曲线就越是曲折。如果您划出曲线中的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同经济发展的轴线接近于平行。”[1(]P733)在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过程中,虽然其何时发生、何地发生、以什么形式发生等都是偶然的,但从历史发展的长远趋势来看,这些偶然要素最终都要受到经济的制约。作为上层建筑领域里的一种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最终根源于物质生产实践的发展需求,最终为一定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深层根源。

2.政治催化律

政治催化律,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过程中,政治因素起到了催化作用。政治是人类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思想政治教育虽然萌芽于原始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孕育期,但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历史大事件,却是政治生活和阶级的出现。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独立的力量影响思想上层建筑。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伴随着阶级的政治实践一同产生和发展的。一定的政治集团特别是阶级为了实现其自身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总是对各种政治关系进行着思想调控,以达成政治共识,统一政治行为,同时向社会成员灌输一定政治集团和阶级的意识形态,生产和再生产其所期望的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而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政治统治和经济统治,更加重视对被统治阶级及社会成员的思想统治,自觉、主动地进行意识形态的调控,采取各种手段和方法来传播、灌输本阶级的意识形态,抑制、消除有害于本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总之,阶级的政治活动特别是统治阶级对社会成员所施加的意识形态影响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催化剂。政治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催化作用表现在:政治活动直接催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一定的阶级或政治集团;政治活动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以本质的规定性——阶级性和政治性;政治活动使思想政治教育从原始社会自发的萌芽形态转变由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实施的,为实现某种政治目的而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正式形态;政治活动铸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政治意识形态;等等。总之,政治活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发挥着全面的、根本的、本质的推动作用。

3.文化传承律

文化传承律,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过程中,文化价值观的传承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深层依据。所有文化都是习得的而不是生物学遗传的,著名的人类学家拉尔夫•林顿把这称之为人的“社会遗传”或“濡化”(enculture)。[5(]P42)文化传承是人类文明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积极成果需要通过世代相传,才能实现文明的历史继承和历史创造,使人类文明的火种照亮人类自身前进的道路。在文化的传承中,反映一定社会群体、集团特别是一定阶级和国家根本利益和深层文化追求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核心内容,这些核心的文化价值观渗透在一定的思想文化、道德文化、政治文化中,成为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内核。如果在文化的代际相传中,缺失了这一核心的内容,就抽掉了文化的灵魂和精髓。正如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一样,如果没有抓住自强不息、团结奋斗、互助友爱等这些反映中华民族精神核心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不能使这些核心价值观得以发扬光大,就不能使中华文化的灵魂和精髓薪火相传。正是中华民族悠久的道德文明和德育传统,使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核得以世代相传,内化在中国人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之中。而在人类发明的各种保存和延续文化传统的手段中,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传递人类文化价值观的重要方式之一。知识技能的教育可以使人类的物质文明得以延传,而思想政治教育则可以使人类的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反映社会发展方向的社会意识形态得以延传。在国家和统治阶级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等实践活动中,不仅实现了一定文化的社会化和代际传递,而且也使主导意识形态得到了传播和确立,充分地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之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向下一代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使一定文化的核心、灵魂和精髓传之于后世,从而也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所担负的文化使命。

4.要素充足律

要素充足律,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过程中,各种要素必须齐全、充足。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虽然是一个历史事实,但却是各种主客观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离不开一定的客观条件。其中包括一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组织形式等。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生产力的发展孕育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萌芽,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准备了物质前提和基础。生产关系的发展,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化,创造了专门从事精神生产的社会群体,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提供了雏形。进入阶级社会,阶级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政治集团,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直接的社会力量。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离不开一定的主观条件。这些主观条件包括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个体意识的自觉程度等。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是一种社会自我意识,也即社会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自我体察和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自主认识。而这种社会自我意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自发到自觉、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阶段,最终才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意识的真正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同时也受到个体自我意识的制约。没有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就没有个体对自我主观世界进行改造的自觉,自然也不会产生接受这种自我改造的主动性,思想政治教育也就不会在个体身上现实地产生。当然,还存在着其他一些偶然因素,比如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具体时机、情势等,它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过程中。只有历史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创造了充分、足够的主客观条件,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发生。

5.主体主导律

主体主导律,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过程中,主体始终发挥着主导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体的一种社会实践,是人类主体性的表征和外化,确证着主体的本质力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发起者和实施者。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必须有主体的依托和推动。没有人类主体意识的觉醒,没有人类主体能力的形成,就不可能有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产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无从产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意识,主导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生成。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能力,主导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生成。[6]在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要素中,主体始终处于积极的、主动的、主导的地位,扮演着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效展开的角色。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形成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主导性要素和关键步骤。只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真正具备了相应的主体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成为人类本质力量的反映,也才能发起、实施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而主导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6.客体主动律

客体主动律,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过程中,客体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主动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虽然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用和塑造的对象,但在思想政治教育发生过程中,其作用却不可小视。如果没有客体的主动性,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可能产生。客体对自我思想政治品德现状的认知、判断和进行自我改造的动机、情感等心理要素,对于客体是否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对象,思想政治教育是否能够在个体身上具体地发生都具有根本意义。如果客体完全缺乏对自我思想政治品德现状的自觉体认和提升动机,如果客体的接受能力还没有发展到能够承载和消化一定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程度,那么就很可能使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失去现实的对象,成为毫无意义的单边操作,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成为一种外在的、自为的存在。只有客体形成了一定的自主意识和主体能力,具备了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才能真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客体,也才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

7.介体联结律

介体联结律,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过程中,介体发挥着联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媒介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载体等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桥梁和纽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离不开一定的中介,中介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借以产生的渠道和途径。如果没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没有一定的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渠道,那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就成为相互割裂、互不相干的实体,就失去了彼此作为主体和客体的意义,更加不可能产生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只有在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才可能发生。而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形成的要素,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形成。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介体联结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同时也是维系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赖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命脉。

8.交互作用律

第3篇

软实力一词是由美国一所大学教授提出的,在对国家的国力进行划分的时候,他认为硬实力就是由四种因素构成的,有资源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这些实力被认为是有限的实力,但是无限的实力则属于软实力。也就是说,利用吸引力来达到自己目的的能力,而不是威逼利用的手段,这种吸引力的形成时来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政策外交与政治价值观等。软实力就是外交影响力与意识形态、文化影响力、制度影响力等的综合,它在发挥作用时同硬实力完全不同。文化作为国家的政治价值观同软实力相比,有独一无二的重要作用。文化是一个民族保持了良好创造力的源泉,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成果,它既能丰富本民族的文化,也为整个人类的文化历史增添了色彩。在文化创造力很强的民族,它越容易获得其他民族的尊重,在情感上趋近和行动上的支持,这就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

二、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

当代大学生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使命。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将本身的育人作用发挥出来,通过教学的形式来使大学生拥有共同的文化、价值观、思想与理想,要将大学生拥有的思想观念同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一致。

(一)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教育责任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方面是转变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方法,另一方面也是提升道德素质的必要途径,其主要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与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能抵制各种各样的错误思想,例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要使大学生免受这些腐朽的思想文化侵入,要明确自己的社会任务,努力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第一,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目的就是教育,经过一系列的系统课程安排来促进学生的思想素质,这些课程所要包括的内容有理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集体主义,以及关于政治的立场、观点和方向等。要对这些知识进行有计划的、有步骤的、有意识的传输,使学生对政治的态度保持端正,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提升大学生参与政治的能力与水平,练习对政治的敏锐感知力与鉴别力,激发当代大学生对于政治的热情,在政治素质方面要有一定的提升。第二,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政治方面的教育,该课程要有丰富多彩的教学宁日与完善的理论系统,向大学生展示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等宁日,要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所坚持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培养学生使用理论来应用到实践当中的能力,这就是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论方面的教学与道德规范等教学内容要根据现实的学生接收情况来进行,在一些理论原理方面会比较晦涩难懂,要循序渐进,另外,在理论学习完毕之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一个问题,课堂所学的政治原理很难灵活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因此要提升这种实际应用政治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当代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可以增加对党的路线和纲领的坚定信念。大学生所秉持的社会主义价值标准与道德规范要受到学校的正确引导,以培养学生的优秀道德品质与高尚理想情操为目的,这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所需的人才必须的素质。高校是这种高素质人才的培育场所,所以,高校进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方向一致。

(二)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提高文化软实力的职责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会形成某些持久的价值观念与理念,这也是一个民族所具有的精神财富,也是形成民族心理的依据,是一个民族的价值判断依据。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是国家的脊梁,也是中国的灵魂,提升软实力是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源远流长,需要我们当代大学生去继承这种优秀的文化,这也是我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必要基础与重要资源。高校开展的政治理论课的一种功能就是有文化继承的功能。这种功能在两个方面得以体现。一是对特定时间的社会政治、法制和道德文化进行总结语保留。二是利用教学手段将这种思想传递给学生,进而对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有帮助,在传播政治、法制、道德的同时还要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创新等进行传播,伴随着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多个领域的网络化、开放化发展,大学生的社会活跃性与自主性就更为强雷,同时,多种理论思潮强烈冲击,一些不好的思想沉渣泛起,对于大学生这个特殊年龄段的学生来讲,他们的思想并未完全成熟,在繁杂的各种思想中很难辨别真伪、善恶、美丑,因此,这就需要学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进行引导,不然很容易使学生迷失方向。

(三)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增强文化软实力在实践方面的职责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不同于中学时期的思想政治课,大学时期的政治课程要具有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要有实践性,思想政治的理论如果不能与实践很好的结合,那么就如同海市蜃楼般虚无缥缈。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候要端正自己的态度,不能只是很僵化的学习知识来应付考试。所以,学校要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实践教学作业,让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丰富经历开拓视野,从多种角度来理解祖国是文化,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要更加同现代社会相接轨,同人民的生活与国家的行为相符合,进而保持本民族的特点与时代特点,提升国家总体文化的软实力。在课堂的实践教学中,学生要切身感受到上课所学到的基本原理的现实使用于真理,培养他们的使用理论进行实践应用的能力,也培养了民族文化保护的意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利用实践教学来达到育人目的的,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高校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大学生可以成为国家优秀的人才,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深远的意义。

三、在文化软实力的语境下对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创新

(一)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的教育工作文化可以体现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是一个国家精神状态的体现,同时也体现出了民族的内在凝聚力与品格,这是因为文化建设可以满足国民大众对社会化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国家各族人民进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它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理论力量和道德力量,能够感召群众、鼓舞群众和;凝聚群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国家形成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理论基础,科学的使用核心价值体系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教育是当前各高校要进行的教学主要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内容方面与课程的性质方面都决定了它在提高文化软实力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作用,课程的改革创新在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政治素质的重要是其他类型的教育所不能比拟的。

(二)重视对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优秀的文化需要被传承,大学生在传承的链条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在科技发展十分迅速的今天,全球文化有融合的趋势,文化的多元化特点展示出来。我们要对大学生的课程教育一定要包括传统文化,让他们深刻的意识到传统文化是先进文化的基础,这也是我国各民族的凝聚力量,使学生自觉承担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三)使思想教育更加生活化高校在进行思想教育理论的目标不是只是要学生理解理论的认知层面,更重要的任务是将理论升华到实际,在实践中得以应用。一旦离开实践,思想道德发展的说法就毫无意义。但是,我国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有脱离实际的现象发生,对学生的教学方式是一味的灌输,脱离实际,没有体现人性化,这样做的缺点就是会激发学生的抵触情绪,思想政治的最本质的目标很难实现。多样,课堂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定位为太抽象的“空、高、大”,而是要回到现实中来。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定要端正教学理念,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出发,尊重学生的各自特点,言传身教,把课堂教学的方式尽量延伸到课外教学,可以使用一些社团、广播等形式来加强对学生的联系。

第4篇

当前的大学生宿舍文化应当含有物质环境和文化交流两个方面。大学生宿舍是物质环境的载体,所有的文化交流与传播是在大学生宿舍内部发生的,所以,大学生宿舍的物质环境是大学生宿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进行精神文化交流的群体,在宿舍内部,是通过大学生们之间沟通、互动活动使价值观、情趣爱好等精神文化内容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传播。大学生宿舍文化主要由四个层面共同构成:一是物质文化。主要是指宿舍内的建筑结构、基本设施、文化环境等周围环境,以及宿舍室内的各种床上用品、生活用品等的摆放和安置,它包括生活环境的美化和学习环境的优化。物质文化是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基础。二是制度文化。主要是指学校宿舍管理机构、宿舍内部成员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规章制度。制度文化是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准则。三是行为文化。主要是指宿舍成员在宿舍中的各种生活方式和各种宿舍文化活动在运行、发展的整个过程存在的方式。它动态地反映了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大学生共同生活的动态文化。四是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大学生宿舍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形成的为宿舍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精神成果与文化观念,包括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生活观念、学识智能、道德水准、人际关系等。它的发展方向,决定着整个宿舍的发展方向。

2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具体说来,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意识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转变人们的思想,进而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活动。”第二层含义是“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是指在学校教育中,结合传授知识与技能对教育对象进行政治思想和政治行为培养训练,以及对教育对象的身心、人格和意志品格进行培养训练的活动。”

3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关系

3.1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过程中,宿舍文化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的科学与否,体现着有效的育人功能。宿舍文化的导向功能主要包括价值导向、目标导向和行为导向,通过高尚的宿舍文化活动让大学生感受到健康向上的人生价值观,从而引导他们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3.2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非常活跃,学生宿舍的文化氛围较为复杂。为此,必须要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将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贯穿于宿舍文化中,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大学生宿舍,培育和建设健康、文明、高品位的大学生宿舍文化。

3.2.1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导向上指导和保障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

在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培育和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到宿舍文化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贯穿其中,渗透在大学生宿舍文化的方方面面,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引导和有效促进作用,以保证大学生宿舍文化能时刻保持先进的方向。

3.2.2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优秀宿舍文化的根本手段

在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对外来文化吸收问题上,都有一个哪些东西需要吸收、哪些东西需要排斥的问题,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用的科学态度去审视,具体分析,遵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来鉴别和分析。

4当前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

4.1以学分制为主体的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对传统宿舍管理与建设提出了挑战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以学分制为主体的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在学分制条件下传统的以系、班为阵地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职能弱化,学生宿舍便成为大学生除课堂外主要的聚集与活动场所。这无疑使原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受到冲击,严重影响了宿舍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

4.2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给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问题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步伐的加快,大多数高校实现了后勤的社会化管理。这种缺乏专业队伍的制度式管理不利于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而且,随着高校在校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不少高校纷纷在校外建立独立的学生公寓或新校区。原有的思想政治工作已无法涵盖所有的学生居住地域,也无法适应独立的学生公寓或新校区的管理模式和运行体制。

4.3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宿舍文化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亦是当代高校道德教育的新途径

现在在校大学生多是90后独生子女,相比较之前的大学生,这一代大学生享受的物质条件更好,长辈更加宠爱。一方面,他们的自我意识、个性特征都比较强;另一方面,他们的实践能力、集体观念、心理承受能力又偏弱。这些优势与不足形成了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征,相应地也产生了一些新的冲突和矛盾,并在集体住宿中体现明显。越来越多的思想问题出现在宿舍这个环境中,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大学生宿舍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4.4大学生宿舍的思想政治教育处于薄弱环节,而宿舍文化建设又需要其来引导

在日常管理中,由于对宿舍这一文化阵地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够,正确引导和教育不够深入,当前高校在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方面大多数还仅仅停留在对作息制度和卫生的管理上,只关注到了宿舍文化建设的表层和中层,而忽视了对大学生内心精神世界的探索,对在宿舍内开展思想教育也缺乏强有力的措施,结果导致大学生宿舍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广阔的空间,大学生宿舍这一“全频道信息中心”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

5当前实现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良性互动的途径

5.1强化宿舍文化建设意义灌输,争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

学校领导要克服宿舍只是大学生生活的住所,宿舍文化建设可有可无的观念,提高对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认识,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高度加强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争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把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

5.2加强宿舍环境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良好的阵地

大学生宿舍的环境由物质条件环境和精神人文环境组成。通过对大学生宿舍及宿舍区的规划设计、布置来提供适宜文化交流的物质环境。另外,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营造正面的、积极的宿舍文化氛围。总之,美好、舒适的宿舍环境能让学生有“家”的温馨感觉,宿舍文化建设也更能得到学生的重视和支持,使他们能够更加自觉、愉快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5.3加强宿舍管理和教育队伍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强大合力

第5篇

一、“主体性”和“平等性”价值的和谐统一

在大学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文化构建不仅要注重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还要注重“主体性”和“平等性”的价值理念的和谐统一。长期以来,数千年的封建统治,致使我国难以形成具有真正独立人格的个人主体。一个人作为主体的特性被禁锢,得不到自由的发展。这种文化理念在我国的各类教育教学中被表现得更为明显,教师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我们在教育思想与方法上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承式、灌输式教学过程,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学生缺乏真理的不懈探索和追寻精神以及不盲从、不迷信、实事求实的认识精神。这一点,我们需要借鉴和学习西方文化中注重对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来解决长期以来教育中“人的失落”和“个性失落”问题。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适应国家和社会的要求,而且在于培养作为形成国家和社会主体的人本身。主体性意识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表现。只有能够自觉意识到自己对客观世界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才是具有了主体性意识的自觉主体,从而能够自觉地意识并履行自己的生命价值、社会责任和义务,又清醒地知道自身的特点,并以独特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的改造,肯定和实现自己的需要和价值。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建设中,我们还要重视大学生作为“人之为人”的平等性价值理念的培养。平等表达了一种普遍的、无条件的要求,它意味着学生的每个个体都有使个人的才能和潜力获得学校和社会承认的权利,即要求人类个体作为一个人(person)普遍得到社会实现的价值。现行的的大学教育,既受到存在于几千年封建思想造成的“官本位”、崇尚和追求权力的不平等的等级文化观念的不良影响,又受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束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处于不平等地位,缺乏必要的对话和沟通,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学生智慧、能力和价值的实现。对此,我们可以吸纳西方文化中的“平等”理念,采用西方后现代主义教育文化理论中所强调的平等交往、交流、对话和实践等方式,激发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和道德思维、道德推理、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应该说,唤醒大学生的平等意识和主体性意识,培养其平等自信、独立自主、理性自律、充满开拓创造的超越性完善人格,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价值所在。因此,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建设中,要充分考虑“主体性”和“平等性”文化价值相统一原则,消除家长式权威教育的弊端,尊重每个学生的自由意志和理性选择,平等地促进学生智慧、能力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实现促进大学生能动性、自律性、创造性和超越性的完善人格形成之目的,这也是的人的本质的理论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要求。

二、追求道德与追求幸福的和谐统一

在大学文化建设中,还需要解决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道德与幸福问题。当前我国的大学文化建设,既受到功利主义的冲击导致不少大学生功利思想严重、道德情感冷漠、道德理念和信仰缺失,又无法摆脱道德教育片面强调社会整体利益而忽视个体利益、最终形成与生活实际相脱节的“高、大、空”的空谈教育模式的尴尬境地。从大学德育的失败中我们应该认识到,个体价值和社会社会是伦理道德的生长点和作用点,是道德追求的唯一基础,离开个体价值和社会生活的基础,道德的追求将走向虚无;而单纯强调对幸福的追求却往往致使大学生无法摆脱市场化、全球化的现实生活所带来的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的诱惑,导致道德责任和理想信念的严重缺失。依据道德原则行事本来是无可厚非的,既对得起自己,又有利于他人;但是对幸福的追求也是必要的。幸福不是脱离人们具体现实生活的,幸福不仅关涉道德,它还关注人的美好生活。如果为了道德而必须放弃幸福,那么道德本身就有问题了,这个道德就是反生活的道德,这种道德就不是真正的道德,它只是作为一种工具价值的道德。道德被置于客观形式化和外在约束性的地位,它只是外在的他律和消极的约束,不是个人内在的自律。个体自然不愿意自觉认同和实践这种道德,道德也会相应失去了它应有的约束力,这实际上就造成了道德与幸福生活的对立。因此,弗兰克纳说,“从道德上讲,任何道德原则都要求社会本身尊重个人的自律和自由,一般地说,道德要求社会公正地对待个人;并且不要忘记,道德的产生是有助于个人的好的生活,而不是对个人进行不必要的干预。道德是为了人而产生,但不能说人是为了体现道德而生存”。因此,关注生活,追求幸福生活的实现和道德责任形成,成就大学生良好的德性品质,是大学道德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建设的理论之树应扎根对幸福追求和道德追求相统一的基础之中,既通过回归生活世界,充分考虑受教育者成长中的现实需要,引导其追求和实现好的生活,也就是幸福的生活;又依靠道德教育来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律性,实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建设的真正使命。

作者:毛旭东杨丹单位:武汉大学

第6篇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对于学生在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中增强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人文思想等有着积极的作用,对于高校大学生德智体美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协调校园人际关系。

高校校园是当代大学生融入社会、参加工作的最后一站,也是他们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关键场所。有效的校园人际关系对于学生的成长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在高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师生要共同努力,共同构建相互尊重、信任的良好的校园环境。因此,良好的校园文化生活是形成这种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与基础。

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宣传校园文化的有效方式与途径。

学校通过各种活动形式、组织内容等,能够展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增加学生们的学术思想与文化内涵。加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改变当前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单一、质量不高的局面,就要从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与知识层面入手,从而可以使校园文化建设得到有效地提升与优化。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现如今,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在给我们带来更高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对我们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种腐化败坏的思想,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对当代大学生尤是如此。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内在涵养,能够使学生在接受健康思想与先进文化的基础上,从纪律、理想、道德等各个方面来武装自己,抵制各种腐化败坏的思想,保证自身的健康成长。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影响与作用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作用

1、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当前,大学生正处于自身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朝气蓬勃、充满力量,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要力量。要切实增强当代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知识,扩展他们的兴趣爱好,高校就要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其建立一个可以充分展现自我的平台。而校园文化建设的加强恰恰是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与前提。

2、丰富学生的思想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内涵的增强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现今,我国社会就业压力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们承担着家庭与社会等各方的压力,对其思想与身体都造成了一定的伤害。所以,高校要切实增强校园文化的建设,从而丰富学生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念,有效地促进学生们的健康成长。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与作用

1、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作用。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建设的内容来说,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校园文化的有效建设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以及教育效果等都要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从根本上来说,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引导者,其主导者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2、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制约作用。

在实际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不能否认其中必然存在着的具有一定负面影响的文化产物,这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以及思想文化培养等都有一定的消极作用。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限制与制约下,这些具有负面影响的文化产物将很难出现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从而为当代高校校风建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

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一)分属不同部门,无法实现教育资源的高效组合

从高校的实际工作来看,当前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仍分属不同的教育部门。一般来说,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与管理属于学校团委以及宣传部的工作范围,其大都是通过学生组织,如学生会、学生社团等来开展活动。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则分属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研中心等机构,其主要是通过教师课堂教授来进行的。这两者之间的影响与渗透较少,不能进行有效的融合与统一,从而降低了学校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性,限制了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性能发挥。

(二)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发展失衡

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工作来看,当前,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大都注重物质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却忽视了精神文化的建设。而物质文化建设仅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精神文化的发展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但是,当前许多高校都陷入了这一误区:仅是对校园文化的物质文化方面进行探索与挖掘,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真正内涵。这种缺乏精神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生思想方面的引领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

五、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主要途径

(一)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高校想要切实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就需要要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地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这样才能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结合在一起,并将其纳入学校人文精神教育的总体规划纲要之中。就校园文化建设来说,良好育人环境的营造,对于学生社团的活动组织等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育人环境的营造,能够督促教师在专业课中融入人文精神的内涵,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与自身发展。

(二)完善相关制度的建设

为了使当代大学生建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及行为规范,就要在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制定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制度,从而对其各种不良行为进行规范与约束,切实督促当代大学生的良好发展。但是,我们仍需要注意,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并不是让大学生被动性地被这些制度、规范所管制、所约束,而是要使得其将自身的行为与制度要求结合起来,从而逐步地引导自身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再者,相关制度的建立对于校园文化的良好建设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制度的建立对于具有负面影响的不良文化产物的产生也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从而切实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健康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三)师资力量的合理配置

第7篇

[关键词]政治美学,儒家,秩序,儒表法里

一、绪论

对于政治审美化的研究,是当下学术界的一个重要课题,正如德国学者韦尔施所说:“美学丧失了作为一门特殊学科,专同艺术结盟的特征,而成为理解现实的一个更广泛、也更普遍的媒介。”这导致审美思维在今天变得举足轻重起来,美学这门学科的结构,随之等待改变,以使它成为超越传统美学,将“美学”的方方面面全部囊括进来。美学对人类其他生活领域的关注不仅是现代美学学科自身发展的必然走向,也是美学实践品格得以完满实现的重要途径。

本文通过文献法,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期望通过对“政治美学”概念的多元化的阐述使大众更加能认知“政治美学”这个概念;期望通过对“政治美学”这种概念诞生前的历史追溯,发掘它所存在的社会基础与美学价值;期望通过“政治美学”美学结构分析的阐释,展示其历史存在中的价值体系;最后通过前面一系列的阐述找寻它存在的美学功能价值。达到使人们正视“政治美学”,认识到其积极的社会价值,从而促进它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作用,让人们认识到它存在的合理意义。

二、何为“政治美学”

政治美学,不是指政治化了的美学,而是对“政治本身所蕴涵的美学方面进行研究,探究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政治权力运作、政治变迁等方面所包含的美学奥秘”。1政治美学概念的提出并非心血来潮,政治与美学的联姻自古而然。

政治本身就是审美的一种特殊表现,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权力运作、政治家的风格,所有都表现出美学的精神和其美学价值。意识形态对于现实与未来构建了种种“想象的共同体”,把特殊群体、阶级、集团的利益、情感与意志、观念净化与升华为人类的普遍理想与共通情感。政治统治的美学奥秘在于使权力成为魅力,权力结构进入情感结构。政治的等级结构深刻地表现为审美的一种价值结构。政治权力渗透着人的感性生存实践的各个方面,成为人们视、听、言、动的根据和规范;对权力的视觉分析可以推及到人的整个感性活动之中。

三、政治美学的历史追溯

3.1 社会阶级的意识形态

中国古代政治结构与意识形态结构受儒家思想影响甚深,从儒家政治思想入手,应该是研究古代政治思想史之首选。

从政即意味着“士”将自己所学到的伦理道德规范运用到政治领域,教化一方百姓。举凡研究古代政治思想史的著作或论文,在论及儒家政治思想时,也大都以“德治”视之。因此儒家政治思想被归之为伦理政治学。然而,如果仅仅局限于这种“伦理政治”的思维范式,儒家政治思想的研究便很难有新的突破。众所周知,在国家的治理与政治运作上,与名家、法家过于硬性的制度、法律规范相比,儒家则显得柔和得多。不管我们对中国历代社会政治的共同特征“儒表法里”做怎样的评价,儒家与法家截然不同的政治理念却是显而易见的。儒家的政治伦理是一种由夫妇到父母,到君臣,继而参赞乎天地宇宙的政治文化设想。在以血缘为基础的家国同构思想的政治架构下,渗入以礼乐文化的政治运作。这种政治伦理建构不仅取决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实际上也体现了由内而外、由亲而疏、由己及人的情感表达,最终展现出来的是超伦理而入审美的天地境界。这也是天人合一的和谐之境,是“和合文化”在儒家政治思想中的最高体现。

四、儒家政治美学结构分析

4.1 仁:儒家政治意识形态的美学特征

在政治形象工程的设计中,意识形态的构建应是首当其冲的。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意识形态即是一种“人心工程”。意识形态乃至政治的重要因素,任何政治学说体系都有其所依赖的意识形态。正是意识形态的不同,决定了不同政治学说的性质。儒家政治学说的意识形态,我们认为就是“仁”的思想,所以,儒家的政治思想通常又被成为“仁政”。“仁政”作为术语是由孟子第一次提出的,这是对孔子“仁”的思想的一次在政治领域内的推进与提升。

五、政治美学的功能

5.1 政治美学的秩序感

正如中外思想家所共同认识到的,政治产生于人类生活的缺陷,也可以说是产生于人性的缺陷。在中西方的古代著作广泛论述中,往往认为政治产生于“恶”之中,是“恶之花”。

儒家政治与美的任务就是给人类建构这种良好的秩序。儒家政治与美学,就是参照同一事物的不同角度,或者说描述相同事情的不同话语和方法;由于参照、描述的角度和方法的不同,它们所掌握的内容当然也不同。儒家正是体现人的感性生存的一切方面,都与具体而微的形形的权力分不开,它制约着、规范着、熔铸了人的感性结构,把权力统治深入到人的神经末梢。

5.2 政治美学对现代的启迪

儒家思想自产生之日起就颇受瞩目,其侧重社会取向的价值观,富有伦理特色的政治观,追求自我完善的道德观,在中国封建时代长期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儒家思想,在世界观方面,它是理性的;在人生目的方面,它是功利的;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方面,它是和谐的。凡此都与现代社会的观念有着相似或相通的地方。所以说,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儒家思想依然有其正面的价值和积极的影响。可以说,儒家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想资源,挖掘它的积极面,对市场经济有着建设性作用,对现代管理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8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新课标生活化课程教学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体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求,重视教学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效果,将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中,以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结合的课程模块。而生活素材是构建学生与文本知识的桥梁和纽带,课堂教学应设计一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过程。因此,新课改要求我们要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现行的教材,以学生实际生活为依托,合理整合课程资源,把知识与生活融会贯通,活化课标教学。

1,新课程教学中‘.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含义

首先,“贴近学生”是指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的学习、情感、思想和心理。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高中学生在思想、心理、情感等方面呈现新情况、新特点。另外,由于高考升学压力大,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存在不同问题,家庭经济条件有贫富之分。因此,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的理论知识和德育理论,还要关注学生学习、情感、思想和心理的现状,关L经济贫困学生和学习困难学生,帮助他们解决成长的烦恼和困难,进而引导学生树立自信。

其次,“贴近生活”是指教学内容要围绕学生实际生活。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新课程教学实践应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应当贴近我们的实际生活,尤其是贴近学生生活。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要讲的基本观点,讲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还要讲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讲学生身边的人与事。这样,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就不是空谈理论,而是具体的,具有指导作用。

最后,“贴近实际”就是贴近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贴近实际”要求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说明理论,最终提高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在课程内容生活化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细心发现,挖掘生活素材,一定要对生活素材进行认真筛选,力求内容丰富,品位高雅,引领学生在这种生活背景中进行体验,使学生能自主获取自身发展的资源和力量。这样,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能透析事物本原,领悟生活真谛。

2如何将生活化素材引进高中思想政治课

一是挖掘、整合生活素材,引发学习动机和兴趣。新教材体系在编写上以生活为主线,删除了繁、难、偏、旧的东西,增加了生活实际和时代内容,充分体现了生活性和时效性。通俗易懂,内容形象生动。课程知识生活化,客观上,为我们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然而,生活是经常变化、发展的,有些教材内容中的生活事例,离学生现在所处的实际生活环境较远,滞后性强,证明力弱。如果教学中,不适当加以改变、整合,不仅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有时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例如:在讲《文化生活》第五课文化创新的途径(继承和创新)时,结合广东实际,以凉茶为例,它是怎样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的。学生的兴趣很快调动起来,甚至有的学生要求自己说一说。在课堂教学时,用这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代替教材中的离学生所处的实际生活环境较远的事例,更易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学生更易理解教材的理论观点。

二是筛选生活素材,使学生体验感悟。生活素材是构建学生与文本知识的桥梁和纽带。课程知识是前人从客观实际中概括出来的抽象概念、原理、观点等,它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距离太远,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我们在教学中,就要使课程内容体现出生活时代信息,选择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材料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活背景中去寻找知识原形,使生活情境成为学生理解和接受文本知识的桥梁和纽带,促使其知识的内化和建构,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和感悟。例如,在讲授高一经济生活《价值决定价格》一课时中,我受到《老汉杀鸡》漫画的启示进行了《蛋市》情境创设,我让一名同学扮演养鸡场的老板,部分同学扮演成卖鸡蛋的,另外一些同学扮演成买鸡蛋的,模拟蛋市交易,要求“老板”根据“蛋市”供求关系的变化和鸡蛋价格的变动及时作出是扩大规模多养鸡多生蛋以赚取利润还是杀鸡以减少损失的决策,并要求大家对“老板”的决策进行评价。结果,“老板”的每一次决策都会引起激烈的争论,争议双方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书上的知识。由于这种情境贴近生活,并在形式上具有趣味性,因此在浓厚的兴趣支配下,每个同学都不自觉地成了课堂的主体,在生活中感悟到抽象的道理。

三是课程内容要紧贴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课程内容要在知识、思想上、心理上与学生的经验储备、个性特点和思维水平相适应。因而,只有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的生活素材来创设教学情境,才有利于引导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才有利于学生道德内化,帮助学生化知为行。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状况来筛选生活事例,不注意贴近学生的发展水平来选择材料;而用成年人的生活来取代学生的生活,这样,无法让学生获得有效的生活体验,也难以使课程知识内化。例如在讲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我让班上的六个学生排演了一个小品,他们中的小张同学过生日,他们五个准备怎么庆祝他的生日。这五个同学有的说要送给他一个90元钱的大蛋糕,有的准备送给他一支钢笔,小张本人也表示要花上个四五百块钱好好请他的这几个小伙伴。表演完后,我让班上的其他同学对他们各自的做法发表一下意见,同学们踊跃发言,指出他们各自消费行为的合理之处和不当之处,然后我及时地将课本上本节的知识点拨出来。这时既让学生深人地理解了知识,又让6位同学得到了感悟:怎样的消费观才是正确的消费观,也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觉悟,达到了言传身教和结果。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有亲切感,且接近了其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有利于学生从生活体验中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感悟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

四是创设多元、个性化的生活情境。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文化多样化是今天时展特征。人们的生活也随着时展而日益丰富多彩,异彩纷呈。人们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是多彩多样的。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去体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让课程内容回归学生多元化的生活中去,不能将学生的学习生活定格学校内这一狭隘的范围。通过多元化的学习、体验,能促使学生学习进步、努力发展,还能促使学生情感丰富,个性完善,兴趣多样;能在多元化生活体验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办事。如果教学内容创设的生活情境局限,或割裂和肢解学生丰富多彩的多元化生活,这既难于使学生学习生活有滋有味,兴趣素然,又无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要科学规划,认真实施,发动学生走出校门,进人工厂、农村、市场、机关单位等进行调查、访问、拓展视野,定期邀请专家作报告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生活,开拓了思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学习方式,对于传统教学而言,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它结合教学内容以学生学习的内容或相近领域选择研究专题,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发展性和创造性能力为核心,以激发潜能、发展个性和完善人格为中心,以主动参与、协调合作、自主发展为主要特征。在政治课研究性学习中,主要以作调查、写论文报告等实践活动为重要途径,以必修课和活动课为载体,引导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的互动,引导学生以所学知识,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和人类的前途。如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一节的教学中可以就当前的新闻热点“农民工权益保护”、“都市繁华街区流浪乞讨人员管理”、“教育均衡化”等来讨论追求“社会公平”下的效率。如适度合理消费一节中,我们可以适当的设置一些子课题如:“绿色消费之我见”、“三代人的消费结构变化“、“中学生的高消费面面观”、“中学生名牌消费分析”、“寄宿制学生消费结构分析”、“中学生高消费剖析”、“现代消费方式与勤俭节约的辨证统一”等等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基础上懂得了可持续发展的道理。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中学生消费之我见”、“农民工与城市发展”、“贵族学校与教育均衡”三个专题,通过6课时的多种形式的研究,学生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和成果。在这一连串的研究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得到了很大限度的发挥。

第9篇

[论文内容摘要] 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是两个不同而又在许多方面相同、相通和相融的概念,要实现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必须把握好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点和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经营管理的切入点,以利于企业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思想管理模式,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根本目的是提高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而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活动,适合本企业发展战略的群体意识,带有浓厚的企业管理色彩。但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在许多方面又是相同、相通和相融的。企业文化所倡导的企业精神,包括竞争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服务精神等,不仅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和外延,而且给思想政治工作增添了新的活力,实践证明,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可以形成一股强大的物质力量,有利于企业的全面发展。

一、有机结合

1.在目标上殊途同归,做到中心突出,相得益彰。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在目标上是一致的,工作对象也是一样的,因此,在目前经营和管理中,要注重将企业文化建设的各种灵活方法融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更富有活力,更注重实效。作为企业,当前要把树立维护两个利益的价值观作为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工作。

2.在内容上互相补充,做到相辅相助,整体推进。在内容上,主要是突出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把好方向,从而更好地推进企业文化精神层的建设,培育和弘扬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二是要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动力,从而更好地推进企业文化行为层的建设,规范职工行为,提高职工素质。三是要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优势,从而更好地推进企业文化物质层的建设,为打造品牌创造条件。

3.在工作运行中互相促进,确保同步推进,落到实处。在工作运行中,主要是通过目标激励、领导带动、典型引导、载体互动等举措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为教育员工,激励员工,可以经常性地开展一些主题实践活动、争先创优活动和文体娱乐活动,可以通过制定企业的发展的目标和规划,把广大员工的思想意志统一到加快企业发展中来。

二、工作重点

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文化中的工作重点主要有四个:

1.强化企业管理。我们一定要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

2.强化人本管理。在一切资源中,我们要明确人是最宝贵的资源。

3.提高领导素质。领导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没有企业领导创造和倡导企业文化,就不会有领导要身体力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4.提高职工素质。要端正职工的劳动态度,使其认识到劳动是自己的权利,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劳动是精神和道德的体现。要重视知识和创新,尊重科学和技术,使职工把精力放在钻研业务、提高劳动技能上。

三、努力方向

1.把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着眼点放在共同推动企业整体素质提高上。企业文化也是生产力,好的文化对企业经营有直接的推动作用,而不好的企业文化会对企业经营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围绕增强以企业的市场应变力、创新力为核心的整体素质,努力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推动职工的思想解放和观念转变,为加快企业发展步伐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2.把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落脚点放在共同促进提升企业整体形象上。真诚守信是企业的立业之本,树立诚信形象是沟通员工,赢得信誉的法宝。因此,充分发挥思想工作所具有的队伍优势、阵地优势和渠道优势及机制优势,使之与实施品牌战略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