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34:31
导语:在医学信息工程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BMEs/EMBS’99国际生物医学工程学术年会
BMES是美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BiomediealEngineeringSoeiety)的简称.EMBS是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TheInstituteofEleetriealandEleetroniesEngineers)的生物医学工程分会(EngineeringinMedieineandBiologySoeiety)的简称。这两个学会每年都举行生物医学工程的国际会议。1999年,这两个学会首次联合举办学术年会(ThefirstJointMeet-ingofBMES&EMBS)。会议录用的论文近1400篇,注册人数接近2000人,堪称生物医学工程界的盛会。我们医学信息工程科研组共有8篇文章在会上发表。其中,由杨福生教授指导的博士生詹望的论文“Anewhigh一resolutionEEGteehniquebasedonfiniteresistaneenetworkmo己el”荣获BMES1999年研究生研究奖。这是唯一的来自美国本土之外的学生获奖,在会上反响很好。与以往的做法类似,会议的学术交流仍采用主题(Theme)一主轨(Track)一分组会(Session)的方式。本次会议有16个Theme,86个Traek,211个Session,共收录论文1347篇。各个主月的情况见表1.与以往的年会相比,这次年会有更多的结合生物学羞础的研究报道(如“分子、细胞与组织工程”、“生物信息学、计算生物学”等),反映了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的一个发展趋势。同时,传统生物医学工程中的信号与图像处理,以及医学仪器仍然占有相当的比例。
2美国离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点滴
会后,我顺访了几所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系或研究所:①TheGeorgeWashingtonUni-versity,②JohnsHopkinsUniversity,③Universityofpittsburgh,④UniversityofMiehi-gan,重点了解了以下3个板城的研究情况。(1)脸与神经科学。脑功能的研究是21世纪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各个学校与医疗单位的科研机构都十分重视。研究内容包括蓦破生理实脸、信号处理方法、临床应用以及一些有商业前景的开发项目。(2)医学超声工程。超声成像由于对人体无创、无扭而受到重视。超声成像包括反映解剖结构的B型成像,还包括血流侧t。近年来在结构成像方面普遨受到t视的是三维成像,这也是我们课翅组目前在医学超声方面研究的!点。同时,将解例结构与组织定征结合起来也是近年来研究的发展趋势,例如,组织弹性成像就是一个例子。(3)医学信息学。随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医学信息学在近年中有了较明显的发展,如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信息管理及电子病案、远程医疗等。
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同样也走在前面。在美国,计算机与网络已成了各行各业乃至每个家庭与个人都离不开的基本工具与环境。医学信息学的发展对提离全民医疗保健的水平起到了不可低枯的作用。在访期间,有机会与这些学校的故授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并探讨双方合作的项目与方式。例如,U垃ver溢tyofPittsburgh医学院神经外科研究所在脑电信号的采集与处理方面有很深人的研究,而我们科研组在这方面也承担粉国家墓金项目,双方都有兴趣在脑电信号的处理方面开展合作。从该研究所我们得到了大t珍贵的临床数据,对这些致据进行研究后,我们将撅博士生或教师去UniversityofPittsburgh开展合作研究。通过这次访问,看到了发达国家在生物医学工程方面很多有深度的基础研究。从设备条件与经费投人方面着,发达国家的优势非常明显,但我们也不是因此就无所作为。我们在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经过多年努力已经接近并在某些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果注意发挥自己的优势,特别是有意识地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我们一定也能取得国际上承认的研究成果.另外,在今后的研究中注意更广泛地开展国际合作,争取利用国外先进的设备与实验条件,对推动我们的研究工作也是十分必要的.
(黄淮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摘 要:大学生主体精神缺失是高校关注的问题之一。文章从转变教育观念、教学过程实施、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制度保障等4个方面阐述如何培育学生的主体精神;指出在学校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学生既是参与者又是受益者,发挥其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和整个学校转型发展的成效。
关键词 :转型发展;主体精神;培育途径;探索
基金项目:黄淮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资助项目(2014XJGLX0101、2014XJGLX0402)。
作者简介:张得生,男,实验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zds9802@163.com
1 学生主体精神缺失的表现
为了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主体精神,我们对黄淮学院信息工程学院2013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
(1)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式不恰当,被动学习。主要表现在学生有主观的学习愿望,但没有主动的学习行动,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巩固,作业抄袭,应付实践,时常逃课,临近考试一脸迷茫。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不够,不知专业方向或是缺少专业兴趣;学生不了解、不适应大学新的学习方式;学生的自信心不足、竞争意识不强、创新意识薄弱;学校精细化的教育引导不够。
(2)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主要表现在很多学生没有良好的独立生活习惯:宿舍内务杂乱,生活中的常识问题往往去求助他人,缺少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从小受家庭溺爱,在校“只讲学习”,缺少独立成长的空间和环境。
(3)学生自我调控、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差。主要表现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逐年增多,沉迷网络现象严重,很少有学生进行学业、职业生涯的规划。我们认为形成这种精神状态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教育强调“上教下学”,教师“中心论”、家长“一言堂”,学生很少有自我的空间和宽松的环境。
(4)盲目从众心理普遍。其主要表现为学习从众、消费从众、恋爱从众、作弊从众、择业从众等。看别人考研自己就考研,别人去图书馆自己也去,别人参加活动自己也参加。形成这种风气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自信不足,缺少个性和创新精神,没有勇气选择自己的方式;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不成熟,行为上缺少深思熟虑。
2 培育学生主体精神的途径
2.1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
教育观念是教育活动的灵魂。信息工程学院在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中明确提出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改变束缚学生主体精神的传统教育模式,以学生发展为本,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主要体现在如何看待学生。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教育教学活动的对象是有主体意识的人,不能仅仅强调学生作为教育对象、受动的一面,而忽视学生参与、能动的一面,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能力;其次教师要从内心相信学生有内在的发展潜力,这样才能有效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多主动参与、发表己见和自由讨论的机会。
2.2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
1)创新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信息工程学院在转型提升中积极推进“三对接”的应用型教学模式和校企“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由讲解传授向参与性教学转变。信息工程学院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科技产业园、各级各类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等合作联盟单位,把教学内容融入设计或生产过程。如与北京中锐咨华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完成了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的教学。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统筹校内培养与校企“双主体”校外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鼓励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创,实现了“产学研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2)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信息工程学院以教师导学、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研讨相结合为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以案例式教学、项目化教学为突破口,积极推行讨论式、启发式、探究式和仿真教学等教学方法,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维空间,使他们主动对知识进行内化,完成自我的建构,提升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以SSH框架软件开发技术课程为例,引入企业进销存管理系统的开发案例,讨论程序开发框架技术等前沿课题,让学生思考软件工程专业和相关行业的问题。
3)丰富教学手段,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信息时代下互联网的发展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学生不再以单一的课堂教学为基础,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选择何时何地学习。信息工程学院借助云计算中心、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网站,采用微课、MOOC、翻转课堂等多种网络开放式教学形式,为学生打造了多元的学习方式、互动的学习过程、丰富的学习内容、开放的学习环境。这有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多元化复合型人才。
2.3 构建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更好地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要求,培育和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黄淮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依据《黄淮学院“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实施方案》《黄淮学院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管理办法》《黄淮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实施办法》等一系列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文件,积极开展“创新、创意、创造、创业”的“四创”教育,构建了相对完善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例如,我们将软件项目管理、嵌入式程序开发等课程的第二课堂纳入了本科教学人才培养体系,在内容上鼓励和支持学生进行科研创新、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促进了学生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发展。
2.4 完善以学生为主体的制度保障
(1)改革学习评价制度。信息工程学院在学习评价和考核方式的改革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把握“重过程、多样性”的原则,变末端考核为过程考核,变封闭考核为开放考核,变学校考核为校企共同考核;根据专业特点制订不同的考核形式,可以是小论文、小测验、调查报告,也可以是课程设计、综合训练、实践创新项目,还可以把课堂提问、讨论情况纳入其中;我们正在试行“第二课堂专业实践学分与课程学分置换办法”,让学生充分展现个性特长,激发兴趣志向,挖掘创造潜能,有力地保障了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完善评先考核办法。为更好地发挥制度引导作用,培育学生的主体精神,让学生主动适应和参与学校的转型发展,信息工程学院一改过去评先评优中“唯课程分数”论,制订和完善了各类评先评优考核“积分”办法。如新的优秀学生奖学金评定办法规定,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作为了一个单独模块,要求该项积分不得低于总分的40%,突出技术技能的学习导向,很好地保障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3 成效初显
3.1 就业质量逐年提高
“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信息工程学院近几年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整体逐年提升。近3年毕业生的就业区域多为“北上广”,就业岗位专业符合度在80%以上,初次就业月薪平均4 500元左右,工作两年以上月薪可达1.8万元左右,并且毕业生在用人单位很快就能成为项目经理或部门经理,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2013年,黄淮学院被评为“河南高等教育质量社会满意院校”。
3.2 创业人数不断增多
信息工程学院通过加大投入、加强软硬件建设,搭建了畅通的创业平台,营造了良好的创业氛围,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创业的积极能动性。信息工程学院鼓励学生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基金累计37万元,其中2014年,学生创办的“易捷网络公司”“智能家居公司”“智能开关科技公司”等获得省市(校)两级创业孵化基金22万元。在连续3年的黄淮学院“移动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信息工程学院获得一等奖12项,二等奖23项。信息工程学院先后涌现了“网络达人—张金科”“节能先锋—王乙丞”等一批创业典型。2013年,学校被评为“河南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2014年,黄淮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园被认定为“河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
3.3 获奖层次明显提升
2013年以来,信息工程学院在“第五届‘蓝桥杯’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获得三等奖,在“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荣获数字媒体方向专业组三等奖,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国家级二等奖,在国际ACM程序设计大赛中3个团队获得银奖,在河南省软件测试大赛中3个团队获得一等奖。
4 结 语
黄淮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在转型发展中,深刻把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规律,主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全方位培育和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使学生的成长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发展相辅相成,互为影响提高,这必将对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转型发展水平起到促进作用。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新的途径,来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学生的新要求,以期获得更好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庆文, 阮啸, 李文腾. 大学生主体性培养和发展的途径探索[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3(1): 25-26.
[2] 王果. 教学过程与大学生主体性精神的培养[J]. 高等农业教育, 2010(1): 76-78.
关键词 多学科 跨大学科平台 研究生培养
在我国研究生规模化教育的背景下,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是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当今,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成为优势学科的发展点、新兴学科的生长点、重大创新的突破点,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的制高点。构建跨大学科的科研平台,探索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成为解决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核心问题的重要途径。
1.跨大学科的科研平台构建的必要性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增长和研究生培养的多样化发展,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成为高校关注的重要问题,而科研平台是支撑学科建设、布局研究领域、整合科技资源、聚集科研人才、争取重大项目、培育重大成果、促进合作交流的基础,也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关键,科研平台水平是高校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围绕着创新能力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进行科研平台的整体谋划和布局调整,以跨学科大平台的概念进行平台构建成为必要。重庆邮电大学适时进行了科研大平台的谋篇布局和规划发展,其中光电科研大平台是跨学科大平台中的典型实例。
2.工理结合的光电科研大平台
光电科研大平台包括中央与地方共建光电器件及系统科研和能力提升平台、微电子工程重点实验室、中地共建光信息材料实验室、中地共建射频技术平台,其整体统一在光电信息感测与传输技术重庆市科委重点实验室下,是整合光电工程学院、数理学院等多个学院的科研能力,共同构成的覆盖光电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光电科研大平台,平台示意图如图1所示。平台支撑电子科学技术、光学工程、理论物理、生物医学工程等多学科的发展,并对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的形成有力辐射。大平台学科涉及面广,学科交叉明显,为跨学科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层次人才提供了支撑。
3.光电科研大平台的研究生培养方向与内容
本跨学科科研平台主要在光电感测材料、光电感测器件与技术、光电信息传输体制与系统三个方向进行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三个方向彼此关系密切,有机结合,支撑了电子科学技术、光学工程、理论物理、生物医学工程等多学科的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
①光电信息材料的理论与技术
光电信息理论与技术体系的形成是光电感测技术应用的重要支撑,是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关键。关于光电信息材料的理论与技术的研究近年来在国际国内都十分活跃。本研究方向以信息技术领域的新型功能材料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材料的计算机模拟、设计和仿真为主要研究方法,为新型光电信息材料,特别是新型光电传感材料的研发和改进提供理论指导,并在光电功能转化、光纤放大器、生物荧光探针等技术方面进行探索。本方向的研究能够有力支持理论物理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中物理电子学专业的研究生培养。
②光电感测技术与器件
本方向主要对光电感测机理与技术、光电感测器件的设计与工艺技术进行研发。在光电感测机理方面,在光电信息材料理论与技术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位移、振动、角速率、光谱、光热、气体痕量分析、生命体征信息等感测对象,对其感测机理进行探索,对惯性传感、光纤传感、温度传感、光敏传感、气敏传感以及MEMS传感等单元感测技术进行探讨,对感知器件及系统的设计提出新的方案。在光电感测器件的设计与工艺技术方面,根据光电器件的基础理论及关键工艺技术,结合感测信息对象的需求,开展MOEMS传感器、角速率传感器、振动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气敏传感器等器件及系统的设计与加工工艺技术研究,以此为基础,研究感测片上微系统、光电混合微系统集成等工艺,为光电信息的传输与系统设计提供依托。本方向是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方面。
③光电信息传输体制与系统
光电信息传输的目的是将光电器件感知检测到的信息传送至上层应用,是感知层与应用层之间的连接纽带,负责总体数据传输和数据控制,提供传输连接服务和数据传输服务。在研究方向一光电材料理论探索和研究方向二光电感测器件设计的支撑下,结合国内外的技术发展和技术趋势,本研究方向重点面向智慧医疗应用,主要攻克体征信号处理、信息传输体制与标准、微系统结构与应用集成等方面的技术难题,形成智慧医疗与健康信息服务领域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形成基于光电感测与传输的共性技术体系,为光电技术的工程化应用提供支撑。本方向是电子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通信与信息工程研究生培养重要依托。
4.基于跨学科科研大平台的研究生培养导师团队建设
学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长期坚持导师团队的管理方式。基于跨学科科研大平台的研究生培养首先必须构建具备多学科学术背景、学术经历和研究领域的教学科研团队。在光电大平台基础上,所涉学院密切合作,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学科结构合理的导师团队。团队拥有研究生导师30余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名,重庆市巴渝学者1名,拥有智慧医疗系统与核心技术重庆高校创新团队,同时集成电路设计团队获得中国侨界创新团队贡献奖。团队具有指导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理论物理、生物信息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多学科研究生的多年经验,为跨学科研究生师生团队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提供了人才保障。
5.人才培养成效
近5年来,本平台在其他高校挂靠招收博士研究生3人,授予博士学位人数2人。累计招收硕士研究生已达到600余人,授予硕士学位人数超过400人,有20余名硕士生获得重庆市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在“挑战杯”等科技竞赛中上百人次获奖。同时,注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健全了研究生培养保障体系和质量监控制度,保障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李永荣
李永荣,2011年“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获得者。1984年出生,2006年7月本科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2009年4月于该校硕士毕业后赴日留学,在东京工业大学有机高分子物质专业攻读博士学位。2012年5月起,就职于空气化工产品(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留学期间,主要从事点击化学后功能团化聚合物合成芳香胺高分子化合物及其光电性能研究,目前已在Macromolecules等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同时申请日本专利2项,参加日本国内外学术会议10余次。
多年的留学经历让我逐渐领悟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开阔眼界的同时也开阔了自己的思维,无形中对自己的研究工作和生活也会有所帮助。如何面对中西文化差异并将中西文化融为一体也是工作、学习与生活中很大的考验。艰辛的求学路上困难重重,克服了种种挫折一路走来之后,发觉自己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个学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执著和对世事的豁达。——马斌
马斌,2011年“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获得者。1983年出生,2005年获兰州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学士学位,同年赴荷兰格罗宁根大学攻读医学及制药学硕士。2007年在荷兰特文特大学开展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方向的博士研究,2012年获得博士学位。目前在瑞士苏黎世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兴趣集中在阐述炎症疾病发展的的细胞分子机制及探索治疗方法。
非常荣幸能获得自费生奖学金,真诚地感谢国家对海外学子的关怀和鼓励,并深感自己肩上对祖国的义务和责任。这一荣誉给我的学习生涯划下一个完美的句号,同时也是日后努力工作的动力,我会继续努力提升研究能力和水平,并秉承海外学子“知识报国”的优良传统,争取早日回国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马儒军
马儒军,2012年“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获得者。1984年出生,2007年获山东师范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工学学士学位,2009年获韩国成均馆大学机械工程工学硕士学位,2013年2月获该校纳米科学与技术学院工学博士学位。目前在韩国成均馆大学基础科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碳纳米管复合材料,至今已在Advanced Materials等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文章4篇,总影响因子达37。此外获国际专利3项,多次参加国际会议并作报告。
自学考试时间
辽宁本溪2020年上半年理论课考试时间为4月11日星期六、12日星期日(上午9:00-11:30;下午14:30-17:00),各专业考试课程和时间安排详见(附表四、五)。2020年上半年实践环节考核和论文答辩的时间由各主考学校确定,各专业实践环节考核课程及时间安排详见(附表六、七)。
停考专业和遗留问题处理
(一)停考专业
1.能源管理(专科和独立本科段)专业自2017年下半年起停止接纳新生报名,2020年下半年起不再安排课程考试。
2.会计、会计(会计电算化方向)、护理学、船舶与海洋工程(航海技术方向)、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方向)、法律、日语、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数控加工方向)、焊接、视觉传达设计、广告、环境艺术设计、饭店管理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14个专科专业和电厂热能动力工程(应用本科)、数控技术(应用本科)、园林(应用本科)、计算机器件及设备(应用本科)、英语、物流管理、日语、石油工程、机电一体化工程、采矿工程、珠宝及材料工艺学、模具设计与制造、广告学、旅游管理、工业工程和新闻学等16个本科专业自2018年上半年起停止接纳新生报名,2021年上半年起不再安排课程考试。
3.艺术设计(人物形象设计方向)1个专科专业和服装设计与工程(应用本科)、营养、食品与健康、应用化学、机电设备与管理(矿山方向)、电子信息工程和教育技术等6个本科专业自2018年下半年起停止接纳新生报名,2021年下半年起不再安排课程考试。
以上停止接纳新生报名的39个专业的专业代码和专业名称不进行调整,仍按照原专业名称和专业代码报名考试及办理转考、免考和毕业,2021年下半年起停止颁发毕业证书。
(二)停考专业遗留问题处理
停考专业停止安排课程考试后,该专业的考生可按下述办法选择遗留问题处理方式:
1、停考专业中未合格的课程,可选择其它专业中名称和课程代码相同的课程进行考试。
2、停考专业中,尚有二门以下(含二门)理论课没有合格成绩不能毕业的,可自主选择自学考试其它原则上相近专业的相关课程参加考试,取得原专业考试计划规定的课程门数和学分即可按原专业申请毕业,最后办理毕业时间为2021年6月30日。
3、停考专业中,尚有二门以上理论课没有合格成绩不能毕业的,可按自学考试相关规定转入其它专业参加考试,取得专业考试计划规定的合格成绩后,按照转入专业申请毕业。
开考专业
专科专业:汉语言文学、英语、连锁经营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数控技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文秘、学前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物联网应用技术等10个专业。
专升本专业:汉语言文学、旅游管理、电子商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动物医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视觉传达设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市场营销、动画、土木工程、护理学、药学、中药学、眼视光学、公安管理学、社会工作、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自动化、交通运输、人力资源管理、汽车服务工程、学前教育、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小学教育、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会计学、工商管理、工程管理、法学和物联网工程等36个专业。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设置实施细则〉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专业清单〉的通知》(教职成厅〔2018〕1号)文件精神,我省制定了《2018年辽宁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调整工作实施方案》,从2018年下半年起,开考的专业全部调整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专业清单》(已下简称《专业清单》)内专业,原开考专业不在《专业清单》内的,专业调整后全部取消,并停止接纳新生报考,2021年下半年起停止颁发毕业证书。专业调整对照情况详见(附表一、二、三)。专业调整后,原本科专业“第二学历”专业计划文件已不适用,2018年下半年起停止接纳新生报考“第二学历”,不再按照“第二学历”专业计划给新生办理课程免考。
旅游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金融学、会计学(AB计划)和工商管理(AB计划)等九个专业,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计划中增加公共政治课“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代码:03709)。2019年下半年起报考该九个专业的新生,须考“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代码:03709)。符合《辽宁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历认定和课程免考实施细则》(辽招考委字〔2009〕21号)要求的考生,可以申请课程免考。
附表四:辽宁省自学考试2020年4月考试课程安排表(开考专业)(点击链接查看)
附表五:辽宁省自学考试2020年4月考试课程安排表(停考专业)(点击链接查看)
自学考试时间
辽宁营口2020年上半年理论课考试时间为4月11日星期六、12日星期日(上午9:00-11:30;下午14:30-17:00),各专业考试课程和时间安排详见(附表四、五)。2020年上半年实践环节考核和论文答辩的时间由各主考学校确定,各专业实践环节考核课程及时间安排详见(附表六、七)。
停考专业和遗留问题处理
(一)停考专业
1.能源管理(专科和独立本科段)专业自2017年下半年起停止接纳新生报名,2020年下半年起不再安排课程考试。
2.会计、会计(会计电算化方向)、护理学、船舶与海洋工程(航海技术方向)、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方向)、法律、日语、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数控加工方向)、焊接、视觉传达设计、广告、环境艺术设计、饭店管理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14个专科专业和电厂热能动力工程(应用本科)、数控技术(应用本科)、园林(应用本科)、计算机器件及设备(应用本科)、英语、物流管理、日语、石油工程、机电一体化工程、采矿工程、珠宝及材料工艺学、模具设计与制造、广告学、旅游管理、工业工程和新闻学等16个本科专业自2018年上半年起停止接纳新生报名,2021年上半年起不再安排课程考试。
3.艺术设计(人物形象设计方向)1个专科专业和服装设计与工程(应用本科)、营养、食品与健康、应用化学、机电设备与管理(矿山方向)、电子信息工程和教育技术等6个本科专业自2018年下半年起停止接纳新生报名,2021年下半年起不再安排课程考试。
以上停止接纳新生报名的39个专业的专业代码和专业名称不进行调整,仍按照原专业名称和专业代码报名考试及办理转考、免考和毕业,2021年下半年起停止颁发毕业证书。
(二)停考专业遗留问题处理
停考专业停止安排课程考试后,该专业的考生可按下述办法选择遗留问题处理方式:
1、停考专业中未合格的课程,可选择其它专业中名称和课程代码相同的课程进行考试。
2、停考专业中,尚有二门以下(含二门)理论课没有合格成绩不能毕业的,可自主选择自学考试其它原则上相近专业的相关课程参加考试,取得原专业考试计划规定的课程门数和学分即可按原专业申请毕业,最后办理毕业时间为2021年6月30日。
3、停考专业中,尚有二门以上理论课没有合格成绩不能毕业的,可按自学考试相关规定转入其它专业参加考试,取得专业考试计划规定的合格成绩后,按照转入专业申请毕业。
开考专业
专科专业:汉语言文学、英语、连锁经营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数控技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文秘、学前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物联网应用技术等10个专业。
专升本专业:汉语言文学、旅游管理、电子商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动物医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视觉传达设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市场营销、动画、土木工程、护理学、药学、中药学、眼视光学、公安管理学、社会工作、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自动化、交通运输、人力资源管理、汽车服务工程、学前教育、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小学教育、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会计学、工商管理、工程管理、法学和物联网工程等36个专业。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设置实施细则〉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专业清单〉的通知》(教职成厅〔2018〕1号)文件精神,我省制定了《2018年辽宁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调整工作实施方案》,从2018年下半年起,开考的专业全部调整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专业清单》(已下简称《专业清单》)内专业,原开考专业不在《专业清单》内的,专业调整后全部取消,并停止接纳新生报考,2021年下半年起停止颁发毕业证书。专业调整对照情况详见(附表一、二、三)。专业调整后,原本科专业“第二学历”专业计划文件已不适用,2018年下半年起停止接纳新生报考“第二学历”,不再按照“第二学历”专业计划给新生办理课程免考。
旅游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金融学、会计学(AB计划)和工商管理(AB计划)等九个专业,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计划中增加公共政治课“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代码:03709)。2019年下半年起报考该九个专业的新生,须考“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代码:03709)。符合《辽宁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历认定和课程免考实施细则》(辽招考委字〔2009〕21号)要求的考生,可以申请课程免考。
附表四:辽宁省自学考试2020年4月考试课程安排表(开考专业)(点击链接查看)
附表五:辽宁省自学考试2020年4月考试课程安排表(停考专业)(点击链接查看)
1.计算机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实验与教学的改革
2.计算机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探讨
3.研究生计算机图形学课程教学研究
4.机械类研究生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5.计算机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改革初探
6.非计算机专业工科研究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结构分析
7.面向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的人工智能教育
8.对跨专业报考计算机研究生现象的分析
9.高等农业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研究生管理模式的研究
10.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11.研究生“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与教材体系建设的实践
12.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统考与自主命题“双轨制”政策的实效分析——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
13.计算机学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特色课程体系建设
14.计算机专业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研究
1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研究
16.国内外计算机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比较与分析
17.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与实践
18.浅谈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模式
19.计算机应用专业软件工程方向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与培养
20.计算机专业毕业研究生在京就业情况及启示——以辽宁科技大学毕业研究生为例
21.MIT计算机科学领域研究生培养问题研究
22.研究生《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教学与实践
23.计算机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
24.非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计算机教学的研究
25.美国大学计算机研究生教育的特点
26.计算机研究生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7.我国研究生教育计算机管理的探讨
28.面向创新型研究生教育的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研究
29.计算机技术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研究
30.我校非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计算机课程设置探讨
31.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法探索
32.以科技竞赛为载体的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33.浅谈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4.计算机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35.研究生阶段计算机网络理论课程教改初探
36.计算机技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37.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国内外高校培养模式对比分析
38.计算机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探讨
39.学术型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工程能力培养研究
40.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41.美国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和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特点分析——基于22所美国著名大学统计数据的分析
42.教师领导力在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43.美国知名大学计算机专业研究生教育探索
44.韩国KAIST大学计算机学科研究生课程结构分析
45.对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现状的探讨
46.研究生体育与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计算机支持系统的研究
47.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48.非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计算机应用基础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49.加强教学过程管理 提高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
50.关于我国研究生教育信息计算机管理的探讨
51.研究生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教材分析
52.医学研究生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现状及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53.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发展与网络课程改革——对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系统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54.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
55.地方高校计算机学科交叉领域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56.探索研究型大学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改革与优化
57.临床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培训效果评价
58.研究生计算机课程改革
59.研究生能力培养——《计算机辅助设计》多媒体教学的启示
60.医学院校研究生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探讨
61.关于全日制计算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62.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
63.依托学科建设咨询专家组 科学制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生培养方案
64.天津地方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初探——以计算机专业为例
65.从硕士研究生入学统考看高校计算机本科专业基础课教学
66.工程化实训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e-Boyer-CIPP”创新应用体系研究
67.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分析
68.浅谈提高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措施及实践
69.中医药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医药信息学相关课程教学探索
70.高校二级学院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开展与实践——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计算机学院为例
7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研究
72.计算机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73.全国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工作计算机管理研究协作组举行成立会
74.计算机学科工程研究型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75.高等医学院校研究生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探讨
76.计算机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77.研究生计算机文献检索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模式创新——以石家庄铁道大学图书馆为例
78.面向研究生的计算机动画教学
79.研究生计算机教学问题探讨——面向研究型大学非计算机专业
80.计算机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81.非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
82.计算机类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以项目驱动为核心
83.研究生课表的计算机自动编排
84.基于胜任力模型的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培养
85.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社会保障、计算机、审计
86.国内外计算机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比较与分析
87.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研究与实践
88.提高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索
89.对研究生开设计算机信息检索课的构想与实践
90.计算机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协同保障体系构建
91.计算机网络技术支持下研究生专业英语写作教学的多样化模式探索
92.创新型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培养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93.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计算机信息管理研究
94.医学院校研究生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95.财经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96.用于研究生教育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概况
97.一个基于计算机辅助实施的研究生中期筛选系统方案
98.硕士研究生招生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研究
99.研究生教育计算机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改革尝试
100.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与教学质量保障的探索与实践
101.医学院校研究生计算机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
102.基于计算思维的高校研究生计算机公共课程设置
103.我校硕士研究生计算机口语测试及其反拨作用
104.数学专业报考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之个案调查
105.计算机辅助仿真模拟器对心血管专业研究生在冠状动脉造影技能培训中的作用
106.计算机管理是保证研究生招生质量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107.学科建设是提高研究生质量的根本途径——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生培养侧记
108.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109.以应用为导向的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110.按一级学科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的探索
111.医学研究生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112.基于项目驱动的计算机类研究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113.对研究生就业过程中应用计算机处理就业信息的探讨
114.全国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工作计算机管理发展迅速
115.硕士研究生招生过程中的计算机管理
116.非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计算机教学改革初探
117.协同创新模式下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118.采用计算机参与管理 提高研究生管理工作水平
119.面向新时期的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20.计算机互联网与中医研究生计算机课教学内容的更新
121.医学研究生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改革的探索
12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之我见
123.面向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开设计算神经科学课程的思考
124.医学专业研究生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
125.面向财经类高校研究生计算机教育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探讨
126.研究生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课程改革;教育改革
我国高等医学检验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今已有百余所院校开设了医学检验普通本科及高职本科专业。[1]医学检验专业旨在培养从事临床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专门高级医学人才。[2]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培养关系着人民的身体健康。2012年,最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统一调整为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理学学位专业,导致该专业的学科培养目标和内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改为注重技术属性的培养[3]。国家“十四五”教育发展纲要提出要关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随着现代医学检验行业的发展,医学检验的主体已发生巨大改变,由原来手工操作转变为各种自动化、信息化的检验仪器设备。学制时间更改后,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培养重点也从临床检验学知识转变为检验技术、技能的掌握。所以按照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已经无法满足行业的需求。因此,依据行业发展要求,确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育所需,开展特色专业教学,探索适合当前局势下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一、教学改革的背景
(一)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教学仪器落后,专业教学内容与临床应用情况严重脱节
随着计算机技术、生物科学、医学等多种学科的快速发展,如今临床上多引用高科技仪器设备,其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程度高,故效率高、更新也快,但价格昂贵,教学仪器若按此更新成本太高。现实实验课中所用仪器设备大部分退出临床,为之后实习就业增加了困难,与就业岗位适应性较低。
2.培养方向单一,无法满足行业需求
我们对近几年本地区医学类招聘信息进行统计,医学检验行业人才市场已渐趋饱和,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上升。但病理检验、血液学检验、检验仪器工程师方向人才缺口较大,但多数院校没有相关培养方向。
3.学生综合素质较低,就业观念陈旧
按照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低,进入临床后,面对众多问题难以自主解决,无法满足行业需求。地方院校毕业生无法与重点院校毕业生相媲美,但其就业观念依旧为进好医院、大医院,因此就业难度大大增加。
(二)国家政策导向
国家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要“培养一流人才方阵,构建一流大学体系,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因此学科课程改革是高校教育教学的新常态,需要用新的思维来加以改革创新。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让学生主动成为教育改革的参与者,有充分的自主权、选择权,以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学生的积极性,也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本专业的前景,使其弄清自身所缺,在大学这一重要阶段填补所缺,为步入医药行业做好准备。打破传统的“以知识传递为目标、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阵地”的教学范式[4],结合现代教学特色,利用课程教学学术性、民主性、协作性,建立新型的以学生自主为中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和实践能力为主的互动型教学模式。
(三)行业现实所需
当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检验医学发展也日新月异,由于临床医学对诊断、治疗、监测、预后和医学研究的需求增多,医学检验方法迅速增多,临床检验仪器的更新换代突飞猛进[5]。掌握现代临床检验仪器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使用和维护,熟悉各种先进的检验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是现代检验医学的刚性需求,更是增强就业竞争力的不二法门。
(四)学校生存压力
在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明确指出:“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转型是适应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也是这些学校生存发展的现实需要。转型的关键是明确办学定位,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6]作为一个医学类独立学院,学校一直在改革中求生存,拼搏中求发展。2014年,在“教育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座谈会”上,学校正式加入应用技术型大学联盟。坚持“全面适应社会需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培育医学英才”[7]的办学方针,坚持应用型技术型大学转型,深化课程的教学改革已经进入新常态。
二、课程改革的立足点
(一)明确办学定位,确立培养目标
在高等教育新常态下,医学检验专业的课程教学必须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上下功夫,以培养医学检验技师型人才为基本目标,明确职业导向,使学生为社会所需,为行业所用[8],着力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责任心和合作意识等。在专业教育改革中,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增加专业培养方向。如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中,增加病理学检验、血液学检验、检验仪器工程师、实验室信息工程师培养方向,以增强就业竞争力。
(二)调整课程体系
以行业需求为着力点,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剔除高端科研型检验仪器及技术的授课内容,增加实验室急需的LIS系统等授课内容;通过开放校内实验室,强化基础检验仪器及技术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准。联合第三方检验实验室,重点突破应用型、技术型高端检验仪器及技术的教学瓶颈。开设创新思维与能力、创新实践与技术的课程,重视临床思维能力、科研文献阅读能力以及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三)深化校企合作,构建联合教学平台及教学团队
顺应第三方检验高速发展需求,把握当前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紧缺的机遇,深化校企合作。目前学校已与华大基因、艾迪康、臻和科技等多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合同,深化课程合作,强化“四个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专业课程与职业岗位对接、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对接、学生实习与企业对接[8],以培养学生岗位胜任力为核心,努力探索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联合教学平台,缓解地方院校因教学经费紧张,无力购买高端检验仪器设备,影响教学质量的矛盾。将第三方检验机构打造成地方院校的高端实验教学、见习、实习、就业基地;地方院校通过改变学生就业观念,使自身成为第三方检验的人才输送中心,从而达到提高地方院校教学质量、缓解第三方检验人才紧缺、减轻毕业生就业压力、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区域医疗卫生水平的五赢效果。我校与华大基因、艾迪康医学检验中心组建联合教学团队,开设临床实验室管理、病理学检验技术和精准医学与组学检验技术等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应用型医学检验的高端人才。
(四)改革课程模式
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其能够迅速适应未来工作岗位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思想,引入翻转课堂和微课等新型教学方式,构建参与式为主的互动型“翻转课堂与微课联合应用”的教学模式;优化考核方案,以“知识+技能+态度”为新型培养目标,以就业满意度和调研评价结果为导向的新型的人才培养质量检验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人文素养,提高就业竞争力。[9]
[关键词]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2-0101-02
一、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建设历程
第一,2011年12月30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启动实施“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1]226号),确定了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建设目标、建设内容、遴选方式、申报条件、建设经费和项目推荐办法,试点工作将在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和地方高校中分别进行。
第二,2012年1月20日,教育部印发《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建设项目的通知》(教高函[2012]2号),批准了53所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实施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180个专业综合改革示范点。
第三,2013年3月20日,教育部印发《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3年建设项目的通知》(教高函[2013]2号),批准46所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实施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90个专业综合改革示范点。
第四,2013年6月3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公布“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的通知》(教高司函[2013]56号),批准地方高校550个专业点为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建设概况
截至2013年6月,“十二五”时期,教育部分三批批准设立了820个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涉及198个本科专业。
第一,拥有10个以上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本科专业有17个,分别为:临床医学49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36个、法学33个、土木工程24个、中医学19个、化学工程与工艺18个、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6个、自动化14个、会计学13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3个、数学与应用数学13个、电子信息工程11个、软件工程11个、材料科学与工程10个、车辆工程10个、机械工程及自动化10个、通信工程10个。
第二,根据教育部2012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经济学门类下各专业拥有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1个,具体情况为:金融学7个、经济学5个、财政学4个、税收学2个、经济统计学1个、国际经济与贸易1个、国民经济管理1个;金融工程、保险学、投资学、贸易经济、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商务经济学、能源经济、金融数学、信用管理、经济与金融等10个专业暂无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三、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建设方案
(一)制定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经济学创新型人才的需要,紧密结合专业的自身特点,追踪学术前沿发展动态,制定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建立起具有前瞻性、适用性及特色突出的课程体系,以适应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复合型人才的需要:知识――主要是加强经济学基础理论以及现代经济理论的培养;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数量分析和统计分析的能力、外文阅读和听写说的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的能力;素质――主要是增强学生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从而使本专业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逐步建立起领军人物、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教学骨干相结合的经济学本科教学团队,同时为其创造充分施展和发挥作用的条件和空间,建立激励机制促进中青年骨干教师茁壮成长。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大领军人物在本学科领域的影响,进一步加大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教学骨干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完善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学习交流、相关产业和领域的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建立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建立教师爱岗敬业、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效果的激励机制,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三)改善教学条件
以建设国家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契机,进一步改善专业教学条件,加强文科综合实训中心建设,开展实验课程的教学,购买和更新教学软件。普及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加强资料室和网络资料数据库建设。
(四)健全管理制度
一是继续实施“三项工程”,即“名教授执教核心课”、“用外语讲授专业课”和“本科生导师制”。二是完善师资培养、使用和激励制度,包括学术梯队选拔制度、新调入教师录用考核制度、高端人才引进特殊支持制度、教师考取博士及申请博士科研启动金制度、教师进修制度、优秀青年教师资助制度和教学科研优秀成果奖励制度等。三是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包括集体备课制度、系内公开课和示范课制度、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和规范课堂教学秩序制度等。四是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包括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制度、学生优秀论文评选制度、学生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奖励制度、学生筛选及淘汰制度和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学术比赛奖励制度等。
(五)加强教材与课程建设
在教材建设方面,加强国家和省级精品教材、国家级和省级规划教材建设,不断调整充实教材内容;同时做到使用统编教材和使用自编教材的有机结合。在课程建设方面,加强国家和省级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坚持基础理论教学与应用知识教学相结合,增加一些反映最新研究成果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内容,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逐步扩大用外语讲授专业课范围,加强双语教学示范课建设;更加突出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方法课程和实践教学内容。
(六)加强实践教学
主要是强化学生课下阅读环节,引导学生撰写学术论文,支持学生社团建设和自办学术刊物,举办“经济学名家讲堂”,邀请国内著名专家来校讲学,实行“小学期”制度聘请校内外知名专家走上讲台,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建立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