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广播站工作报告

时间:2022-05-27 04:43:18

导语:在广播站工作报告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广播站工作报告

第1篇

我是××中学团委副书记××,现将我校团委在本年度开展的团队工作报告如下:

2021年度,我校团委在上级团委和教体工委的坚强领导下,在校党支部的关怀和支持下,依据2021年上级团委工作要点和工作计划,立足本校实际,脚踏实地地深入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动。大力配合上级团委和学校各部门的工作,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首先,抓好团委常规工作,以团建促队建。我校团委的常规工作开展如下:

1、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

2、定期开展主题团课、主题队课,对广大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3、利用红领巾广播站、电子显示屏宣传学校的各项事务。

4、每周按照团县委的要求,积极布置开展“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的学习。

5、积极开展各类志愿者活动。

其次,积极开展各类活动,给广大团队员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在开展各类活动中,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1、积极组织广大团员和少先队员参加团县委、教体局、关工委等政府部门举办的各级各类征文和演讲比赛。

2、利用学雷锋纪念日、“五四”青年节等节日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组织全体少先队员、共青团员在建党百年之际开展学党史、党史宣讲等一系列活动。

4、在校内开展“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迎接建党百年书画比赛暨优秀作品书画展。

5、开展“童心向党 我向党旗敬个礼”国旗下讲话活动。

6、组织新团员的入团仪式。

7、组织我校少先队辅导员参加各级各类辅导员培训和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

8、本人参加滁州市共青团庆祝建党百年精品团课大赛。

最后,反思一下工作中的不足。

1、部分支部委员仍然有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不踏实认真的现象产生。

2、由于学生假期的增多,学生在校时间有限,怎样发动学生利用节假日开展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是团委工作的发展方向,所以,应该努力探索一些学生可以自主完成的假期活动。

3、部分教师因受应试教育影响,对团委开展的教育活动认识不够,支持不够,今后团委将加强与有关教师和部门的沟通和配合,尽力克服困难,使团委每一项活动都能顺利开展。

在今后的工作中,校团委将继续以“对学生的现在负责,为学生的未来着想”为指导思想,切实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强化团、队的思想建设,拓展团、队的活动阵地,结合学校和上级部门的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学校德育教育开展工作,以提高学生素质、推进学校发展为奋斗目标,积极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增强团组织的活力和凝聚力,更好地为学校的德育工作和团、队员的健康成长服务。

第2篇

【关键词】新资助政策体系,贫困学生,育人功效

保证 “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上不起学或辍学”是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郑重承诺。为实现这一承诺,国家从2007年至2013年已逐步形成了以“奖、助、贷、减、免、勤、补”为主要内容的高校新资助政策体系。新资助政策体系有效缓解了贫困学生的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使学生可以安心的学习,为贫困学生可以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物质基础。新资助政策体系的形成,是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同时也肯定了国家促进教育公平的决心,体现了国家对学生的关怀,也包含着国家对年轻一代走正确的成才之路的深情期待。

一、新资助政策体系的特点

1.配套政策得到完善。新资助政策的大力开展,国务院为其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意见,国家财政部、教育部会同有关部委,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不断完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扩大资助覆盖面、加强资助力度,从制度上基本保证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上不起学或辍学”。

2.确立政府主体地位,明确各方权责。新资助政策体系明确体现出政府的主体地位,有效的改变了资助工作权责集中于高校、资助工作效果差、无力开展资助工作的现象。近年来,国家大幅增加对教育领域高校学生经济资助的投入,资助经费从2003年的18个亿到目前的500多个亿,这个数据是几十倍的增长,每年获资助的学生达1.8亿。政府扩大了资助的范围,受资助学生的资助水平得到提高,比例也在逐渐扩大,各项资助措施都得到了落实。同时,明确划分了中央、政府、高校的资助责任。中央和地方主要承担的是国家奖学金,并详细划分了中央和地方承担比例,确保资助政策彻底落实。减免学费、特困补助、勤工俭学等资助措施全部是由学校提供,有力的保证落实各项具体措施。

3.资助形式多,覆盖范围广。新资助体系的资助形式在已有的五位一体基础上,发展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为勤工助学、减免学费、助学贷款等形式多样的政策。新的资助政策为保证国家对一些“冷门”专业特别人才的需要,适当提高奖助学金和学费减免的力度,以扩大需求。也可以保证边、穷、少等地区对人才的需要。新资助政策体系的覆盖范围由以前的高等院校,发展到中职院校、高职院校和民办学校。同时,实行帮困奖优政策,在帮助贫困学生的同时,有利于国家实现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目标。

二、新资助政策体系下有效的发挥育人功效

新的资助政策体系有效的扩大了贫困学生的受助比例,基本覆盖了100%的家庭贫困学生,保证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上不起学或辍学”。新资助政策在制度和政策上都切实解决了贫困学生的就学问题。高校资助政策是政府解决贫困学生的就学问题的重大举措,展现了我党对受资助对象的无限关怀。所以,新资助政策不但要解决基本的上学难问题,在此基础上还要充分的发挥出教书育人的作用,通过我党和社会、学校三者的共同努力,以“奖、助、贷、减、免、勤、补”为方法,关心困难学生的思想进步和综合能力提高等等。

1.组织贫困学生开展能力建设活动。资助体系之所以可以长期发展下来,是离不开社会和国家对资质体系的大力支持。为增强贫困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高校应积极开展社会实践课程。高校可以开展以贫困学生为主体的,开启能力建设活动,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或公益活动,帮助贫困学生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为社会服务、奉献社会过程中努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相信只要社会与学校共同努力必然受资助学生会走向社会有更好的发展,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从根本上体现出新资助政策体系下的育人功效。

2. 加大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作用。国家和高校可以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宣传方案,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在各类电视台、报刊、网站、宣传栏、广播站宣传新资助政策,使政策深入民心,学生及家长个个知晓。在学校召开宣讲会,使学生了解资助政策的重要意义。资助的目的是为了教育,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育人为本是高校新资助政策的核心和灵魂,学校在落实这项政策的过程中,既坚持能在经济上帮助学生,又能在思想上引导和培育学生,在能力上锻炼学生,实现资助与育人的双重功能,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作用,突出正确的思想导向,努力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六种意识(爱国敬业意识、奋发进取意识、自立自强意识、诚实守信意识、勤俭节约意识和感恩奉献意识),激发青年学生成人成才,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和服务社会,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和谐、校园和谐的保证。

3. 开展服务总队活动,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精神。贫困学生在享受国家资助政策的同时也应享受学校方面的资助。贫困学生不仅家庭经济困难,很多学生还存在自卑心理。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资助政策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使学生可以正确的面对生活以及周围的环境,实现贫困学生的精神自立。因此,高校可以以建设学生服务总队这种方式,招收受到过国家资助的学生积极的参加进来。服务总队的服务宗旨就是积极乐观、回报社会,可以开展一些公益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例如世界环保日、助残日主题宣传、社区英语培训、校史馆义务讲解和图书馆协理等活动。参加活动的同学不仅体会到了组织的温暖,还体会到了为人服务的快乐,找到自爱和自尊。服务总队中不断涌现出奋发图强、自强自立的典型。

结束语:综上所述,高校新资助体系的育人功效它将培养青年一代感恩、互助、进步、自立自强的意识,激发学生感恩社会、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热情,实现资助与教育并举,助学与育人并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战略性、基础性的工作,是一项长期坚持、多方合作的系统工程,只有在社会、家庭以及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取得更卓越的成效。

参考文献:

[1]丁官元,王武宁.高职院校新资助体系下的国家助学金资助管理模式研究[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1-4.

第3篇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提出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随后,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在办好现有专科层次高等职业(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发展应用技术型高校,培养本科层次职业人才;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顺利完成向应用型转变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普及化的必然趋势。近两年,我国诸多地方高校已经在学校管理,尤其是人才培养与就业管理方面做出了重大的变化。例如,南通大学转型后,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贴近区域企业需求,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将护理学专业转型对接健康养老、大健康等生产业,拓宽了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济南护理职业学院紧紧围绕全市“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的中心任务,积极对接“三年行动纲要”,以立德树人、健康发展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确立了“爱与健康”发展主题,提出了“内涵发展、二次创业”的战略部署,大大增强了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创业热情。

二、地方高校转型对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心理产生的主要影响

地方高校转型是近年来高校转型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地方高校转型过程中,地方高校在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教育评价等诸多方面会发生变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就护理专业学生而言,地方高校转型对他们的就业心理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地方高校转型主要是由学术型教育转为应用型教育,这决定了学校转型后要将教育重心放在应用型专业教育上。护理专业作为一门应用型专业,是转型的重点。在转型期间,许多地方高校的护理专业会扩招,但社会对护理专业学生的需求是有限的,这导致护理专业学生人数大大超过社会需求。对此,很多护理专业学生对毕业后能否在就业大军中脱颖而出、顺利就业产生焦虑与担忧心理。另外,当前我国社会对应用型教育认识不足,认为应用型教育在地位上要远远低于学术型教育。在转型前,地方高校偏向学术型教育,但转型后偏向应用型教育,这不得不引发护理专业学生产生“社会企业更加看轻我们”“我们的社会地位变得更低”等想法,从而引发心理焦虑与担忧。部分护理专业学生在焦虑与担忧的同时,看到身边同学都找到了稳定的工作,于是就随便找个单位落脚,或跟着大部队跑来跑去,没有主见,导致就业从众、盲目心理。第二,地方高校转型的重要目的就是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近年来,随着健康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社会大众对健康、养生、医疗保健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环境总体较好,这为护理专业学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但与此同时,随着地方高校转型后护理专业学生招生人数逐年递增,以及护理专业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对护理专业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基于此,地方高校转型后,会极力加强护理人才培养力度。就目前来讲,我国很多地方高校会通过校地、校企合作等方式为成绩优异的护理专业学生创造就业、创业的机会与平台,并且在资金方面给他们提供帮助;而对于成绩不理想的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创业,学校一般不会提供帮助。这种做法对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心理产生的影响有两方面:其一,对于成绩优异的护理专业学生,高校给他们提供各种帮助很容易让他们产生骄傲、攀比心理。例如,一些护理专业学生在学校的帮助下进入知名企业就业后就到处炫耀自己的工资、福利待遇等,而一旦知道那些与自己成绩相当甚至不如自己的学生,其工资、福利待遇比自己好时,就产生妒忌、气愤、憎恨等不良心理。其二,对于成绩不理想的护理专业学生,高校对他们就业和管理的淡化、忽视,容易让他们在就业时更加茫然失措,看不到方向,极易出现自卑、胆怯等心理。

三、地方高校转型期间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心理干预策略

基于地方高校转型期间护理专业学生复杂的就业心理问题,地方高校应当积极应对。在客观分析本校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心理的基础上,结合政府对地方高校转型期间护理专业教育的政策、社会公众对护理专业学生的认知程度等,从多个角度探索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心理干预策略。笔者认为,地方高校转型期间对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心理干预的策略有以下几种:1.建立护理专业学生心理档案,为学校组织、实施干预提供理论依据。地方高校应当从学生选择护理专业那一天起,就为他们建立心理档案。一般情况下,心理档案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学生心理发展的动态资料、心理健康状况综合评定材料、心理健康测试问卷等。当然,地方高校还应当根据护理专业特点,在学生心理档案中增加与护理专业密切联系的内容,交流平台110如学生对护理专业择业与就业的认知程度等。建立护理专业学生心理档案,有利于学校及时发现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进而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同时,心理档案可以为学校对护理专业学生展开就业心理辅导、咨询与指导提供依据和支持,从而提高就业心理干预工作的实效性。2.定期组织就业心理交流学习活动。地方高校可以邀请政府有关部门的专家来校开展护理专业就业形势分析或就业心理指导的报告;邀请知名医院、护理主任解析当前护理人才观与发展观;邀请优秀校友返校现身说法,讲解个人的择业观、奋斗史,交流就业经验,让学生接受具体、生动的就业教育,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在活动具体实施过程中,讲解员应当给学生安排一定的学习任务,并明确任务完成时间。待学生完成任务后,再根据每个学生的任务质量,分析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心理干预。这种方法属于团体心理咨询方式。在具体实施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沟通,将各自心中对护理专业就业的疑惑表述出来,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形成共鸣,建立信任关系。教师应当对那些不善于表达的学生给予关怀与鼓励,帮助他们在团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努力让所有学生参与到咨询活动中来。3.构建良好的就业心理教育机制。首先,地方高校应当结合本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设计与开发专门的就业心理辅导资料,从理论(教材或教辅)上明确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心理干预的重要性。其次,地方高校应当积极借鉴国外高校在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心理教育上的优秀经验与先进技术,创新、改革现有的就业心理教育方法。再次,地方高校应当与本地区医院、相关科研机构保持合作,通过建设护理专业学生实习基地、安排护理专业学生医院实习等途径,从实践层面挖掘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进而多方商讨,制定解决对策。最后,地方高校应对已就业的护理专业学生进行跟踪研究,主要研究学生就业前后的心理变化,该研究内容可以作为学校对现在实施与将要实施的就业心理教育进行修正与改革的重要依据。另外,地方高校应当积极利用校园网、广播站、宣传栏、宣传画、电子显示屏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宣传舒缓心理压力的方法;还可以邀请校外著名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对护理专业学生的择业、就业进行就业心理测量,帮助他们更加客观地认识就业形势,摆正就业心态。4.解答护理专业学生的常见就业心理疑惑。就目前来讲,护理专业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疑惑有两个:一是认为全国护理专业毕业生人数太多,担心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二是认为毕业后只能在医院当护士,没有太多的职业选择。针对第一个疑惑,就国内来说,护理专业学生近年来就业率非常高。2015年6月10日,《就业蓝皮书: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与2013届相比,2015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比例增加较多的行业类包括“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增加2.8%);2015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比例增加较多的行业类也包括“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增加2.0%)。另外,《报告》显示,2015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类是护理学类(95.5%)。教师应让学生认清当前护理专业的就业情况,增加学生的就业信心。针对第二个疑惑,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白,护理专业的就业面很广。护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只是可以在医院当护士,还可以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和护理科研等工作。另外,学生不必在毕业后一定要前往医院工作,家庭育婴师、私人家庭护理师与敬老院护理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可以持相关证书出国做护理师。5.监测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心理,对重点人群加强心理干预。地方高校应建立健全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心理监测、预警、疏导机制,及时发现、疏导不良就业心理,防范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风险。例如,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某些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人员不够尊重的现象,紧张的医患关系经常危及护理人员的人身安全,这已成为护理专业学生产生不良就业心理的重要诱因。地方高校应当建立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心理监测系统,在学生对上述事件出现焦虑、胆怯或仇恨心理时,可以快速启动调查,帮助出现不良心理问题的学生客观认清事态发展,认识就业现状,舒缓焦虑、胆怯、仇恨等情绪。对那些有较严重就业心理问题的护理专业学生,地方高校要将其列为心理干预的重点对象,对他们实施更加细化、严格的心理监测。在具体实践中,还可以通过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心理咨询与辅导、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心理服务、就业心理管理等,辅助就业心理监测。需要说明的是,地方高校在对学生就业心理进行监测时,不能妨碍或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与娱乐。另外,监测过程中应多强调监测者的人际沟通能力,力求使监测活动变得轻松、自由与快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组织的监测活动中来,才能将自己真实的就业心理表述出来。6.增强护理专业学生的自我认知。不同护理专业学生,由于知识储备、技能水平、兴趣爱好、个人素质等不同,其就业心理存在较大的差异。例如,有的学生虽然护理技能水平非常高,成绩考核也非常优异,但因其个性腼腆、不善言辞,在择业时不敢到大医院应聘,只敢去小乡村医院就业;而有的学生恰好相反,他们护理技能水平较弱,成绩中等,但他们志向远大,勇于证明自己、表现自己,因此在择业时敢于去大医院或科研单位应聘,希望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实现人生目标。如此种种,充分说明了学生学会自我认知对顺利就业的重要性。为此,地方高校应当重视护理专业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教会他们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的方法,使他们清楚“我喜欢做什么”“我能够做什么”“我最看重什么”“我的个性特征是什么”。在实践中,学校可以通过职业测评(标准化评估)和自我探索(非标准化评估)两个方法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7.开展就业情景模拟训练,纠正护理专业学生不良就业心理。结合当前我国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地方高校应为护理专业学生安排就业情景模拟训练,将社会适应能力和挫折承受能力培养引入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心理教育体系中。在实施过程中,就业情景模拟训练的内容应当是社会中护理人员工作中的典型案例;训练的方法应当以角色扮演为主,并注重学生角色扮演后的经验总结与心理素质的提升;可以模拟的情景如病房接待患者入院、日常查房、与患者探讨病情、送患者出院等;模拟训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接受护理就业新理念,增强就业的心理适应能力与承受能力,促进健康就业心理的形成。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学生对待就业情景训练的态度是不同的,以至于训练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有很大差异,所以教师有必要向学生重点阐述就业情景模拟训练对就业的重要意义,使他们接受当前护理就业的新理念,科学、合理地制定护理职业生涯规划。

作者:郑晓春 韩德兰 王立新 单位:张家口学院

[参考文献]

[1]孟爱青.浅谈如何加强高职护理学生就业心理指导[J].职业时空,2010(2).

[2]张卓伟.浅谈高校护理学生的就业心理指导[J].护理研究,2010(20).

[3]郭念峰.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