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企业金融论文

时间:2023-03-22 17:34:39

导语:在企业金融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企业金融论文

第1篇

【摘要】眼下金融危机海啸席卷全球,国内部分地区的企业出现了规模化亏损、破产、倒闭的现象。尤其是中小型制造类企业,由于市场需求的减弱,经济全局不景气,导致退单增多、销售渠道紧缩。在这一背景下,我国传统产业的优势已经越来越小,如何顺利度过金融危机“寒冬”,或者能够在此间“大浪淘金”,成为摆在众多企业案头的一道难题。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国企业;渡过难关

1前言

我以为今年下半年美国“突然”爆发的金融风暴,其实由来已久(06年春季美房市售价止涨转跌即已现先兆),其本质就是远远超出银行承受能力的信贷投资和消费的失败导致大规模的金融资金链的断裂。两年前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终于升级为金融风暴,甚至有说法称之为金融海啸,华尔街金融风暴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减缓中国的经济增长。奥运会之后,中国经济增长步伐已然放慢,美国此次的金融风暴只会使这个问题更加严重。金融风暴引起美国股指暴跌。郭田勇说:“我们讲输入型通货膨胀,其实经济衰退在某种意义上也具有输入性,因为美国是全球最大经济体,它对各个国家的商品、投资等方面的需求量都会非常大,所以美国经济一旦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导致全球或者许多主要国家的经济出现下滑或者经济出现衰退。”

金融危机对所有的企业都是一个坎儿。面临困难的时候,很多企业都想到要提升工作效率,采用更为精准、先进的营销手段,互联网和搜索引擎就让这一目标成为可见的现实。从另外一个积极的角度来看,它让中国的企业被迫改变粗放型经营方式,向产业链的高端转移和发展,对中国的产业链也是一次升级“良机”。如何使中国企业度过难关,笔者借此浅谈分析。

2互联网改变现状

网络改变了生活,是由于它让人们更加便捷地获取信息,找到可求。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把他们的企业,甚至个人的信息放在网上,如果在网上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找到,外界就便捷地了解了这家企业。新华社在播发的新闻中透露,百度已经在全国启动为50万家客户免费建设网站、优化网站内容的服务,帮助他们利用互联网更好地与市场衔接。

企业的产品可以借助互联网卖出去,这是电子商务近几年发展带给很多企业的启示。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这一意义无疑有了更为深远的意义。百度为50万家企业优化网站,帮助他们更好的利用互联网,这50万家中小企业对于稳定中国经济市场能起到多大的作用,现在还未可知,但是如果更多的企业能加入这一行列,那么无疑将产生积极影响。互联网和搜索引擎让企业更为容易的突破地域、资金等各方面的限制,将自己的产品推向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市场。从互联网搜索上寻找商机,在金融危机中也成为企业拓展商务的有效途径。

3分析自己的产品地位和细分市场

严峻的市场同样也传递了另一个令人欣慰的信息,那就是拥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表现出了更强的抗风险能力,他们在不利的市场环境下仍然保持了上扬的发展态势。从消费的角度来讲,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处于持续上升阶段,并在去年首超投资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根据去年的国家统计公报,过去5年中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分别是9.1%、13.3%、12.9%、13.7%和16.8%,从今年前8个月的数据来看,中国的消费仍将处于快速增长当中。确定目前情况下的盈利和持平模式,产品组合,确定目标。

3.1制定细分市场销售策略,重点围绕两个字“抢”“找”。

企业的营销部门发挥营销团队和经销渠道的力量,首先落实一个“抢”字。利用一切可能的促销手段,在细分市场里的工作做足。巡展、寻访要体现一个“找”字。活动和感知再加上实惠是有效的手段。守在店里,不如走走。做竞争对手的渠道工作。社区展示活动等,就看你的细分和你的策划了。基于规模制定品牌战略大量中小企业决策者认为,自己的企业规模不够大,不需要做品牌。这当然是错误的。因为企业规模的大小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3.2虚实结合,开辟新型营销渠道。

现在就是发挥自己的时候,做竞争对手的渠道工作。基于规模制定品牌战略大量中小企业决策者认为,自己的企业规模不够大,不需要做品牌。这当然是错误的。因为企业规模的大小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比如,对于一般的乡村来说,销售额在1000万元的企业就是大企业了,但是相对于整个世界来说,1000万元的企业只能算是一个小企业。也就是说,企业的规模需要结合具体的地理环境及行业环境等来评判。一言概之,就是做品牌必须根据企业的综合实力,切不可不顾实际地采取拔苗助长似的品牌策略。

3.3加大概念营销的突破。

不可小视家庭学生成员的决定性,推出适合学生的概念配置:色彩、E时代、路途学习机(可在路途象听收音一样的储存播放系统)等。简单的调整一下营销队伍,短暂提升销售激情,特别是利用试工的名义招部分新人,充实到前段销售队伍中去,做经销商的驻点促销员等。

4转变观念,践行“一分钱做品牌”

第2篇

在我国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管理仍存在很多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弊端:没有有效的内部激励机制、资金使用出现问题、经营管理效率低下等。

1.普遍缺乏金融管理的意识

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虽然在经营规模、经营业绩等方面与国有企业相比日渐靠近,甚至诞生了阿里巴巴、华为等超大规模的企业,很多企业也创立了符合自己公司特点的金融管理体系。但总体来说,我国的民营企业在金融管理方面还存在的意识不足的问题,表现在:一是不注重投融资管理,或者即使有这方面的意识,也没有完整的操作体系;二是企业金融管理手段落后,目前企业没有专门的金融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对金融管理认识不清,管理手段较落后,重视日常工作核算,忽视财务数据分析。

2.企业资金回收困难

企业收款工作难度较大,对欠债单位没有提前进行信用分析和风险分析,对借债单位的资金流动情况没有认识,造成企业资金难以回收,资金链出现断层。同时,较多的企业也未安排专职人员负责资金回收工作,导致资金回收过程不合理、回收慢,极大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营。

3.融资渠道单一

虽然企业资金来源有自有资金、银行借贷以及金融市场融资这三种,但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是银行贷款,少数一部分的民营上市公司可以从资本市场获得一部分资金支持。单一的融资渠道使民营企业的发展受到相当程度的制约,与此同时,全国各商业银行也而临着比较大的风险和压力。进入21世纪以来,各级政府财政部门逐年增加财政资金中用于化解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资金所占的份额,然而截止到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仍然保持在三成左右的较高水平。各大商业银行中很大一部分旧的不良贷款还没有消化,新的不良贷款又保持着不断增民的趋势。导致这一结果的深层次原因是我国企业融资渠道过于单一狭窄,商业银行承担着众多的民营企业的融资任务和负担,外部因素很容易干扰甚至干预各商业银行的金融决策。金融机构在提供贷款的时候更多地是考虑借贷风险和风险规避,民营企业的还贷能力不断受到质疑,从而导致了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

4.企业金融资本结构不合理

企业的金融资本结构与经济体制有较大的联系,当前较多企业新增的贷款都以非正常的途径消耗,造成了企业资产的流失,致使企业遭受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导致了坏账现象的大幅增加,直接影响了企业的银行贷款信用,进一步导致企业金融资本结构的不合理,阻碍企业的经营发展。

二、加强民营企业金融管理的相关对策

1.加强民营企业金融管理意识

一是努力完善自身管理体系。金融投资与管理主要分为五个步骤:即确定金融投资的政策、进行投资的分析、着手组建金融投资的组合、对投资的组合进一步修正、评估投资的组合所能取得的业绩。在这五步中,确定金融投资的政策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只有做出正确合理的决策,才能使后面几步合理展开,使企业获利。值得注意的是在决定金融的相关投资政策之时,不仅需要根据国家对于宏观调控采取的经济政策理解和掌握,还需要结合市场目前经济发展状况而定。只有在投资的过程中有足够的风险意识,才能在风险真正到来之时有效防范,降低影响。二是设立专管部门以及人员。企业进行金融管理工作,要有专门的人员、部门去管理。对企业的贷款进行专人管理回收,然后传递给相关科室,划分明确好权利、义务以及责任。积极进行欠债单位资金负债比率、资金周转速度的对比、分析,检查欠债单位在资金流动方面是否存在问题,通过制定分析表格查找欠债超期的因素,然后制定出合理的回收资金手段。企业还需要根据收款余额保留坏账准备金,让专一部门、专一人员对企业金融进行管理,使企业的金融管理效率有效提高,并促进企业其他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规范企业内部的预算和编制工作

企业的预算质量会直接影响其经营活动,因此企业内部的预算和编制工作十分重要。首先,预算相关的管理人员必须加强预算编制调查取证,确保预算编制的真实有效;其次,对于已编制好的预算不可随意更改,加强预算和编制工作对于资产管理所具有的约束力,使金融投资有效合理进行;再次,对有关部门虚报预算的行为要严惩,保证编制过程的公平公正;最后,要对预算项目记载详尽,有证可循且提高金融资产的使用管理效率。规范企业内部的预算和编制工作,可以为企业在金融投资与管理方面提供坚实的资金基础,以促进企业内部投资与管理工作的稳妥进行。

3.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通过完善银行对企业的贷款体系,全方面、多层次地给企业提供资金渠道。参考国外发达国家在银行贷款方面的经验,简化银行向企业放款的手续,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进一步完善银行金融体系,使银行定期向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利率信息、政策信息;提高银行结算效率,创新金融工具,促进企业资金进一步流动。政府还需要建立合理的政策体系。从法规法律着手,通过资本创新、政策法规的协调,给企业融资创造出良好环境;出台相关的政策吸引外商对企业的投资。外资引入可以弥补我国企业资金的缺口、技术缺口,促进企业金融管理水平的提高,使我国企业更好适应全球化的经济竞争。规范民间借贷。民间借贷能够促进企业融资的顺利开展、缓解企业资金上的供求矛盾、利用收集社会上的闲散资金。民间借贷也可以补充我国银行对企业放款方面的空缺,缓解了企业进行资金筹集的难度,促进企业经济进行自我调整。

4.利用ERP进行精细化金融管理

ERP系统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金融管理效率以及人力资源利用率,优化各项资源配置。它还为企业打造了一套标准作业流程,让企业领导实时掌握自己产品的销售状况、资金进出状况,及时捕捉到产品的市场行情。此外,企业采用ERP系统还让在外管理人员跨区掌握企业的状况,做到信息的良好沟通,增强企业精细化金融管理的效果。信息顺畅沟通使企业管理人员及时掌握企业状况,对整个企业做出全面、及时地分析。例如,现在企业在财务经营管理的会计核算上淘汰了传统手工的账务方式,转向了现代化ERP系统的方式。大大降低了企业人为因素对精细化金融管理效果的影响。企业还要及时更新升级精细化金融管理软件,积极开发,在此基础上提高企业信息化的讲程。

三、结语

第3篇

我国中小企业近年发展迅猛,并已经形成相当规模,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对GTP贡献率达到60%、提供75%就业机会、创造了50%左右的出口和财税收入,却普遍出现资金链严重吃紧现象,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融资渠道单一。据统计,我国目前中小企业在融资渠道上,自身积累56%,亲友筹借14%,金融机构融资30%(绝大多数是期限不超过6个月的银行贷款),金融机构融资只能填补流动资金的缺口。

融资成本高,负担沉重。中小企业类型多,资金需求一次性小、频率高,加大融资成本。对于银行来讲,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小、次数多、信用担保弱,造成银行经营成本高,管理费用上升。对此银行采取提高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导致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明显提高。

融资风险大,影响企业生存。中小企业获得的银行贷款期限短,企业本身资产少,受经营影响,可能会导致银行贷款归还困难;同时各家银行为控制风险,不会为还贷困难的企业提供后续资金,直接威胁到企业生存。

二、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从中小企业自身来看:

(1)经营风险大。中小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一般都集中在老板手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一般比较缺乏长期的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的生产经营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存在一定的经营风险。银行审批贷款的时候,要考虑这一经营风险。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订单减少、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等,使得经营成本上升,生存盈利空间大大压缩,经营风险更大,银行更加不会轻易批准这些企业的贷款。

(2)财务制度不健全。中小企业规模小、成立时间短、人员变动频繁。导致财务管理不规范、不稳定。很多企业为逃避税收,出具虚假财务报表。金融危机下,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为得到贷款,就有可能出现企业掩饰财务上的亏损,进行财务作假。这就使银行有可能无法真实辨别企业真正的财务状况,直接影响银行放贷的积极性。

(3)资产担保不能令银行满意。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弱点和弊病使得银行在提供贷款时,要求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资产担保抵押品。金融危机下,银行从整体市场环境和自身利益出发,对资产担保抵押品要求更加严格。而且中小企业一般比较缺乏足够的固定资产和可以担保的其他资产,资产评估的费用也较高。这些都降低了中小企业得到银行抵押贷款的可能性。

从金融机构方面来看:

(1)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政策失衡。我国目前仍然是以国有四大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体制。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经济实力、财务管理等原因,使的银行在审批中小企业贷款的时候比较谨慎。金融危机下,银行为了保持最佳盈利水平,为了规避风险,银行信贷“保大放小”的做法成为必然。这样中小企业得到及时贷款资金的机会就更小了。就算有少部分的中小企业获得贷款,其利率水平也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普遍上浮30%到40%,直接造成对资金需求强烈的中小企业资金链渐趋紧张。

(2)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目前我国的银行组织体系里,还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有众多专门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银行。有一些中小商业机构,从总体看自身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发展能力不足,这也减弱了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在金融危机下,这些中小金融机构也会更加考虑自身的盈利性和贷款安全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审批也会更加谨慎。

(3)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不畅通。融资的渠道可以是直接融资,也可以是间接融资。就目前来说,我国中小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融资的直接融资渠道不成熟、不畅通。中小企业只能依靠间接融资,也就是依靠银行来达到融资的目的。金融危机下,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条件也比较刻薄,增多粥少,最终获得银行贷款,难上加难。

从政府方面来看:

政府部门的扶持一直倾向大企业,对大企业实行大规模的优惠政策,而对于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相对来说,明显不够;相应的优惠政策,中小企业很难享受到。金融危机后,众多的中小企业倒闭,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距中小企业的需求还是相距甚远。

三、金融危机形势下,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1.完善自身体制

(1)事前做好论证,充分评估融资资金的使用效益,是中小企业做好融资的前提。中小企业正是因为资金短缺,融资困难,所处的经济发展环境复杂多变,存在诸多不利因素。所以,中小企业在筹划每一笔融资时,首先要对资金的投放做好充分的可行性分析,充分论证资金是用于企业的基本生产经营保障,还是用于市场竞争的规模扩张,或是用于高收益的风险投资项目。

(2)扎扎实实运营资金,不断提高资金收益,是中小企业实现融资需求的基础。市场经济,经济效益是第一位的,只有具备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美好发展前景的企业,银行才会放心地把资金投放给他,让企业投入其生产经营,从中获取预期收益。中小企业在其资本实力还不够雄厚的情况下,必须立足现实,健全制度,完善管理,抓好生产,优化经营,扎扎实实运营好现有资金,加速资金周转,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这是中小企业实现良性融资需求的基础,也是中小企业求生存谋发展的基础。

(3)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是中小企业获取融资的必备素质。中小企业的融资不论是融资规模,还是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都无法与上市公司等大型企业相比拟,因其既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又没有健全的融资制度,要想建立良好的融资环境,那么出色的沟通能力将是企业能否顺利融资的关键。中小企业必须主动与银行进行沟通,向其详细说明企业的经营方针、发展计划和财务状况等企业基本情况,重点说明企业的技术创新优势和产品的未来广阔发展前景,如实说明企业当前所面临的资金困难,并向其提供详细的资金使用和回收计划,用真诚取得信任,用实际行动和企业的发展前景赢得其认可。在资金的使用过程中,仍然需要与银行保持密切的沟通,以维系良好的合作关系,定期邀请银行人员到企业生产现场进行视察,加深其对企业的了解,验证资金投放到企业的实际使用状况,认识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和资金按期回收的安全性,从而增强对企业的信心,使其能够自愿给予企业的更多支持。可以说,对每个中小企业,能够保持与银行的良好沟通关系,是其实现融资策略的必备素质。

(4)树立良好的融资信誉,扩大长期融资规模,是中小企业改善融资的关键。当前,我国的中小企业绝大多数是民营性质,企业信誉整体而言比较差,从而造成各类融资渠道都比较谨慎,加之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致使中小企业的融资之路更加艰难,特别是长期融资项目很难达成协议。形成了制约中小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瓶颈。中小企业要想扭转这一被动局面,唯一方法就是珍惜每次得到的中长期融资机会,抓好企业自身管理,优质运作投资项目,实现项目的超预期收益,这是与融资方建立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的根本和基础。长期融资的实现程度成为中小企业能否做大做强的关键。

(5)培养风险意识,重视融资风险,是中小企业融资所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保持一个合理的财务结构和资本结构,把财务风险控制在安全水平范围内,是其必须充分考虑的一个重要融资因素。然而,现在有许多中小企业不是这样,他们无视自我发展的实际,不注重自我积累,不依靠内在发展,而是尽可能把项目做大,盲目上规模,超负荷借贷,最终导致将企业的利润消耗殆尽,造成经营“透支”,不但没有加强企业的发展后劲,反而给企业带来新的负担。我国许多中小企业的破产就是因融资规模失控,不堪承受高额负债而走向死路的,对此,中小企业必须引以为诫。(6)中小企业在利用银行贷款融资的同时,充分利用内部融资方式。金融危机下,就业环境不乐观,在这样的形势下,员工不会轻易离职,但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不会太高,因此可以通过类似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方式融资,设定若干业绩和工作年限等限制条件,激励员工更加努力工作,通过这种方式,既能达到融资的目的,也能留住核心的员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同时也增强了还贷能力。

2.完善金融体系

(1)国有商业银行应适当调整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政策。金融危机下,国有商业银行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寻找和培养有市场、有潜力、有信用的中小企业。帮助中小企业度过难关,也给自身带来新的利润支撑点。

(2)建立和发展地方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相对于大金融机构而言,中小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拥有交易成本低、监控效率高、经营机制灵活、适应性强等特点,充分发挥其对当地经济情况比较熟悉的优势,为中小企业服务,缓解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资金紧张问题。

3.政府加大扶持。金融危机下,及时的资金补充是中小企业的救命稻草。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给予中小企业一定的政策支持、资金扶持,比如税收优惠、政府补贴等。帮助中小企业度过金融危机。

总之,金融危机下,只有中小企业、金融体系、政府共同努力,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第4篇

尽管有的经济学者仍然担忧第三方支付、P2P贷款平台等等的安全性、稳定性,与之有关的较大力度的监管工作也尚未全面成形,但不可否认的是其极其显著的便捷性已经足以让一些个人或企业没有丝毫质疑、义无反顾地选择互联网金融工具与操作手段。以移动金融服务为例,我国有近八亿的手机用户,利用手机上网是大多数网民的主要浏览方式,现在人们可以通过小小的手机完成就地支付、网上消费、资金账户管理以及GPS定位,以往需要消耗人力、物力以及时间的金融服务业务,都能够通过用户简单的操作得以实现。如此智能化、集成化的操作体验,通过互联网络体系真真正正地为客户实现了“服务”二字的意义。依托互联网络形成的金融服务往往需要较大规模的资金投入,但其所呈现出来的规模效应同样是巨大的,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其便捷性与智能性将会更加深刻地作用于处在市场经济中的每个人与每个企业。另外,这样的局面还将促使国内各个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完善内部网络建设与维护工作,为每位用户提供更加高效的金融服务。

二、互联网金融时代赋予企业更大的自由度

互联网金融这一概念的本质仍然是金融,人们所进行的各种资金运作都是建立在经济理论与客观规律之中,而互联网元素的加入使得这一原本要求谨慎理性的行为增加了一层相对自由的屏障。借互联网金融之手,个人以及企业能够在已有的金融服务形态中更具目的性与针对性地进行自己的投融资选择,也正是这种“自由”为人们的资金管理与企业管理提供了更多自我发挥的空间,增大的风险同样会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市场份额与利润空间。一方面,借助众多网贷平台的中介作用,企业以及个人的操作以及决定将会产生何种效果已经通过互联网的精密计算与测评等功能,比较直观地展现在了他们面前,这种技术上的成熟已经为投融资策略的制定降低了专业门槛,即使不了解经济常识与财务管理知识的人也能够从某项投融资策略中得到有效的信息,并进行正确的决策。由此可见,不论互联网金融是否获得了所有人的认可、是否形成了严密的监管体系,人们都已经不知不觉地从一系列网贷平台、电子银行等互联网金融的不同形态之中各取所需,更加自如地进行着关于资金、财产等的管理。另一方面,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已经帮助人们突破地区的障碍,以保证信息和资金的最快到位,让金融服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飞越,互联网金融服务本身为客户提供的极大的自由度为其未来的发展和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企业在互联网金融时代背景下的投融资战略研究重点

(一)完善企业投融资结构及渠道

目前,国内企业的投资融资渠道因企业的不同规模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大多数的大型企业多具备比较成熟的投融资策略与银行制定的比较稳定的风险控制,一般安全系数高但收益较小;而大量的中小型企业由于资金力量薄弱、资产管理缺乏科学指导,导致自身风险管理缺失、投资融资渠道狭窄,只会让企业的劣势更为明显,极大地威胁着经济市场中小企业领域的稳定与长久发展。因此,各个企业领导应该首先对现有市场进行充分调查,结合自身实际条件,再对未来的投融资方案以及发展策略进行慎重的选择,以保证企业有效地吸收资本、扩大盈利。现阶段,互联网金融业正处于逐步发展壮大的时期,一些企业可以在保证资金来源多样化、形式多元化的前提下,对一些资质较好、评价较高的网络金融服务平台进行尝试性的业务拓展,利用网上贷款的便利性以及整个大数据时代的资源共享优势,来为企业制定风险更小、收益更大的资产管理方案,同时吸取实务操作时的经验教训,防止新的投融资机构与渠道“换汤不换药”。一个企业想要在投资融资环节实现自身的成长,就应该积极地尝试新事物,在不断地调整与改进中找寻适合自己的个性发展之路。企业的投融资方案调整不仅会对企业短期的商品项目开发、市场拓展产生可见的影响,还将长期地作用于企业内部的资金流动、偿债能力变化、以及内部人员的工作模式,企业为适应环境而进行的改变将会让其在市场竞争与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更加如鱼得水。

(二)利用网络投融资平台,顺应互联网金融潮流

从企业的角度看,需要顺应潮流利用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海量资源与便利条件,还需要以投融资平台为入手点,在他们相对比较可靠的体系运作下实现自己资金筹集与管理的目标,这样才能够在众多企业的资产竞争中抢占先机,从而快人一步地筹集资金、运转新项目、扩大企业规模,实现企业运营实力的提升。尽管2014年内的网贷一直面临着监管危机,并且时有坏账消息,但仍然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他们进行金融管理活动。众多投融资平台本身也在积极地进行着融资,人人贷融、拍拍贷、有利网等有着数亿美元不等的融资成绩,因此,企业在选择为自己筹集资金的网络平台时,还应该根据其各自的资历、信誉、发展历程、投融资能力、综合实力等进行综合的考量,切不可盲目地制定投融资平台而为本公司造成资产上的巨大风险。

四、总结

第5篇

由于欧美消费能力急剧萎缩,很多中小企业产品订单锐减,现金流紧张,不少中小企业主尝到了“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滋味。企业要生存,银行告贷无门。在珠三角,不少企业主不得不通过借高利贷、变卖房产等方式“过冬”,有些甚至关闭工厂,一走了之,多年打拼的江山就此毁于一旦。据统计,目前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额仅占我国全部贷款总额的15%,而中小企业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率却远远高于这个数字。

1、中小企业要加强自身管理,提高企业自身素质

中小企业要积极争取可能的融资机会,要建立健全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不断提高企业决策素质。中小企业要遵循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原则,增强法制观念,加强财务管理,依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不断提高企业管理素质。中小企业要规范经营行为,树立诚信意识,加强企业信用建设,不断提高企业信用水平。中小企业要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和需要,精心选择融资渠道和金融产品,综合运行融资工具,降低融资成本和企业财务费用。

2、人民银行要采取多种措施支持中小企业融资

这些措施包括: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大信贷政策指导力度,引导金融机构满足中小企业的合理信贷需求;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加快推进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工作;推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发挥地方银行的作用。如工行不仅通过创新信贷制度,努力扭转“大银行不给小企业贷款”的认识误区,还通过在全行积极推广设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和小企业客户经理等方式,用特色服务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截止到目前,工行在全国的小企业客户贷款质量良好,不良贷款率低于整体客户水平,这证明了银行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与小企业客户的合作发展潜力巨大。

3、要大力推进中小企业通过上市直接融资

这是当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瓶颈的根本出路,也是国外发展中小企业的普遍成功经验。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可以更有效、更大程度地满足多样化的市场主体。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对资本的供给与需求,有利于推动各类资本流动和重组,为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创造条件;有利于通过多元化的渠道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降低金融系统性风险,减少投资波动诱发的宏观经济波动。酝酿十年,近期准备推出的“创业板”会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杭州市今年争取10家企业创业板上市,融资10亿,上市成功各奖励100万元。

4、积极发挥民间资金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

应该大力发展区域性的中小民营银行,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民营银行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时,能充分利用了解本地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项目前景和信用水平的优势,克服信息不对称,管理成本高等问题。中小金融机构因其资金规模小,无力经营大额的贷款项目,也适合于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台州、温州都是我国民营经济相当活跃的地区,其中民间资金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5、要进一步完善担保制度,为具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还是银行,但由于中小企业市场竞争风险大,又缺乏有效的资产抵押和信用担保,因此,严重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应在部分地区中小企业担保基金试点的基础上,研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制度,组织成立全国性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协会,统一承担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今年杭州市要组建市级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服务,确保2009年累计担保额不少于200亿元。

二、要着力打造好品牌

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那些拥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表现出了更强的抗风险能力,他们在不利的市场环境下仍然保持了上扬的发展态势。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的品牌影响力普遍较弱,这与其品牌意识不强、品牌建设投入不够有关。在目前不利的市场环境下,中小企业应抓住品牌建设这把宝剑是上策。

1、树立品牌意识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品牌的约束,品牌力不足已经成为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最严重的瓶颈。调查资料显示,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市场寿命是7年,只有极少数的中小企业能发展为大中型企业。目前中国中小企业的品牌影响力普遍较弱,有的中小企业甚至还认为做品牌是大企业的事,自己只是小企业,只要有市场就行了,做不做品牌无所谓。实际上,品牌是企业可持续发展最有力的保障,只要企业存在就需要做品牌。

2、创造一个有效的好产品

创造一个好产品,要以产品质量和产品的可靠性为根基,以能找到其潜在的消费者需求为基础。如果没有顾客所需的好产品,打造品牌就是一句空话,要遵循市场规律,抓住时机,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企业产品结构。要给产品起个好名称,名称要能给人积极、美好的联想,要有独特性和新颖性,如海尔、娃哈哈、耐克等都是著名的品牌名称。要给产品设计一个好标志,要充分表现产品、品牌的丰富内涵,使消费者产生视觉美感,体现出可被人认知的品牌形象。

3、开拓目标市场

没有一种产品或服务能吸引所有的顾客,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产品,在寻找市场时,应该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寻找目标市场。市场细分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最好的市场机会,发展市场营销战略,提高市场占有率,可以集中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使有限的资源集中使用在“刀刃”上,从而用最少的经营成本取得最大的经营效益。寻找目标细分市场时,既要善于抓住现有的市场、挖掘市场空隙,也要努力创造市场空隙。

4、精心策划产品宣传活动

中小型企业要立足于本土、本企业搞品牌。中小型企业,多数是民营企业,在中国市场上土生土长,更加了解自己的市场和自己的消费者。中小企业在语言沟通、地理优势、人文环境还有在为顾客提供人性化、个性化、差异化服务等方面,能比外企更有优势和竞争力,要抓住这种特色作宣传。三、要着力用好营销手段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多年来为欧美企业创造了大量的价值,而自己却只能靠低廉的劳动力得到产业链里面很小的一部分价值,而且是用环保、能源等代价换来的,产品设计、物流配送和终端零售这些创造巨大财富的环节我们都很少染指。现在欧美市场消费能力急降,启动内需成为所有外向型企业都必须思考的问题。我们的很多外向型中小企业,或是严重依赖于出口的企业将会面临熟悉又陌生的中国市场,产品能否卖得出去将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我们内向型的中小企业将必定面对更多的竞争者,这一切都要求中小企业着力用好营销手段。

1、定制营销提供个性化服务

现代定制营销是指企业在大规模生产的基础上,将每一位顾客都视为一个单独的细分市场,根据个人的特定需求来进行市场营销组合,以满足每位顾客的特定需求。它是制造业、信息业迅速发展所带来的新的营销机会。中小企业虽然规模小,但可充分发挥其机制灵活、市场反应迅速的优点,注意形成自己的特色,将产品定位于个性化、独特性、新颖性的产品领域以求发展。采用定制营销就可以和顾客直接进行沟通,针对顾客个性化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顾客需要什么,可以随时根据他的需要进行生产。消费者从中能得到受重视的感觉,并对企业的产品产生信件,更进一步提高顾客忠诚度。定制营销的适用范围十分广泛,不仅可以用于汽车、服装、自行车等有形产品,也可以用于无形产品的定制,如金融咨询、信息服务等。

2、营销模式的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全新的、快速便捷的工具。此时中小企业应认识到运用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等手段给企业提供的新的发展机会。进行网络营销可以让中小企业得到与大企业一样的平等竞争的机会,因为顾客在搜索信息时不是按企业的规模大小去搜寻的,而是按产品或服务名称内容来搜寻的,这样无论企业规模大小,其在网上的信息都有被顾客查询到的概率。网络营销覆盖范围广,促销成本低,正适合综合实力不足的中小企业。

3、运用营销手段为品牌加分

品牌能为营销提供强劲的拉力,营销活动也能为品牌建设起到促进作用。单纯的营销活动是没有的,为了卖产品而卖产品的营销活动是不会成功的。因为在营销过程中,无时不刻地都打上了自己品牌的烙印。中小企业在应用各种广告、利用人员推销、开展公共关系和营业推广等营销手段过程中,都要切实做到真诚服务到永远,真正做到为消费者所想,为消费者所需,为消费者所急,视消费者为亲戚朋友,为消费者提供全程无忧的、保姆式的、

人性化和高质量的服务,进而宣传自己的品牌,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亲和力。

四、要着力完善服务体系

国家实施的“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把培育和完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对促进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提高对服务体系建设的认识

强化政府在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中的引导、规划、协调和扶持等方面的职能作用,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获取政策、资金、技术、市场、人才信息等提供方便。

2、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基础建设

加强信息统计,全面客观地收集整理本地基础经济信息数据,按行业分类,做到政府与企业信息共享,满足企业对经济信息的需求。充分运用现有的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网络资源,系统地整理重要国际经济信息,定期国家、省、市涉及中小企业的有关政策和市场信息,为中小企业发展和开展电子商务及实现虚拟经营创造条件。

3、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大力推进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的建设,使信用记录不良的企业失去市场活动的机会和空间。继续大力组织开展中小企业资信评级活动,增强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信贷投入的信心。

4、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除了在技术先进性、产品质量、产品价格等传统方面竞争外,更多地竞争开始集中对客户的服务质量上面。企业必须提供更丰富的服务手段以满足客户随时随地请求服务的需要,一个好的呼叫中心,一套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将使企业能够增进用户对产品的信任度、竞争力、拓宽销售机会,进而促进业务量的增长。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政府要重拳出击采取措施,和广大中小企业风雨同舟,共克时艰,中小企业要提振信心,着力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自主创新,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利用经营机制灵活、“船小好调头”的优势,把解决当前困难和谋求长远发展结合起来,苦练内功度难关,坚定信心求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金花、彭克明:市场营销学[M].清华大学生出版社,2006.

[2]郑旭萍:黄金政策产生黄金效应[N].每日商报,2009-03-10.

第6篇

分析与探讨企业失利原因也许很多,但一般上来说,不外是对国内外市场无法掌握,新产品难以开发,现产品又开始过时,难以推销,营业成本增加;专业及敬业人才难找,员工工作纪律松弛,经营策略不当等。现今许多本地企业营业不佳,更是以受到金融风暴之打击,及对外投资失利者占较多数。

由于金融业最先受到金融风暴的影响。它对整个地区包括本地之经济景气,存着普遍不乐观,对企业申请融资采取非常谨慎的态度,对再融资之申请,更是少做为妙。目前商业用途房产如厂房货仓,所评估之价值约一年前之七成左右,而银行贷款比例也由八成五降低至六成左右。银行界对经济景气缺乏信心,采取如此谨慎态度,无形中使企业更加难以取得资金。同时高利率,低汇率使入口成本增加。原本中小企业期待政府能及时调低政府组屋店租及产业税之年值,但至今依然保持一年前之市场价值水准。

因此面对不景气,银根紧缩,收款困难,呆帐危机重重,再加上股市与房地产市场泡沫幻灭,不少企业最终可能将面对资金周转不灵。

这危机相信于第二,第三季会更显著的浮现出来。

在自由经济市场中,景气循环原本就是一种自然的周期趋势。不管个人或企业都无法避免受到大环境变动的影响。但这次不景气来的太快及冲击太大,使得企业经营者措手不及,无力感非常重。相信关心社会之大众,也都产生一种关切的忧郁感,也令人更想追问,为何有些企业依然能在这困境中顺利渡过,或甚至取得骄人之业绩?

依笔者近月来之观察,有以下几个因素,令一些企业能在这困难环境中保持优势:

一、不迷信“冒险”的精神:

其实,企业之成长速度,成功与失败,都与经营者之价值观有密切关系。有人将企业家精神与冒险精神挂钩,认为企业家必须具备有冒险之勇气及敢下赌注之心志,才不会失去商机。因此鼓励企业者一遇有商机,便要眼明手快的抓住机会,绝不容许错过。事实上,一个企业家对企业经营绝不是以赌博心态去经营,因为赌是负面的,不理性,投机及靠运气成分太高。企业经营是以该行业之专业知识为基础,用理性的思维去分析并做决策,同时又努力勤奋去耕耘,才有成绩。遇到任何商机,也都必须以理性去思考及分析,来评估该商机之短、中、长期发展状况之可行性。同时探讨企业本身内部条件是否适合去开发该商机。必须在商机外在因素佳,可行性高及企业内部条件如资金、人才及技术等充沛俱全,能配合该商机短、中、长期发展,并在开发中如遇到未预测之变化,能够支撑进行持久战经营时,才能做出投资决定。那么发展该商机之成功机率必然高。反之,如前述内部条件不足,商机之可行性低,那么冒险去投资,失败之机率则必大。

因此,不理性之冒险精神是企业经营者之盲点、缺点而绝对不是优点。

二、摒弃“贪与浮夸”之心态:

市场景气佳时,银行都乐意支持企业扩业并给予高融资率,间接鼓励企业扩业或置业,以致有些企业对地产业或固定资产投资扩张太快,而忽略本身自有资金及负担利息能力。通过挪用企业短期经营资金去当成中,长期投资之自有资金是最常见之方法。也有以再融资方式将增值之产业再度抵押以取得资金来进行扩业所须之资金。这种以举债付债之方式,在市场景气好时,尚可勉强支撑渡过,也许有利可图。但如不及时放手,而遇上不景气,则必定大伤元气,甚至有倒闭可能性。也有不少企业因内部条件不足,却匆忙到外国进行投资,后因资金不足,不能做持久战之经营,而须半途而废。结果不只所投入之资金泡汤,有时甚至损害到国内母企业之根基。

因此“贪与浮夸”的心态,是企业经营者之盲点,必须摒弃这不良心态,以踏实,谨慎的态度来经营。企业不在大,而在会赚钱,才是企业经营之目的。

三、随时的“变”,就是唯一的“不变”:

当今,大环境变化太快速,使得我们不得不改变以适应环境,否则就得面临遭淘汰的命运。随时的变,就是唯一的不变。在这变革观念的影响下,企业组织必须随着环境之需要而急速改革重组。在进行企业改革或重组,或生产流程改变等等之前的优先条件,便是要改变组织里之人,尤其是企业内高级主管。换言之,组织变革的核心工程是改变人的思想。先由改革人之思想,才能进而改变其行为态度,最终才能改变其工作方式而达到要进行组织改革之目的。因此身为企业经营者,必须先具备能改变自己思想的心态。以变来应付万变,使企业能顺时势,以取得优势。

四、推行集思广益与团队合作精神:

第7篇

1.1产品成本上升产品的生产过程主要是耗费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形成的一个产品成本的过程。产品的生产成本由生产费用归集而成,包括直接材料费、直接人工费及福利、燃料和动力、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动所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这些费用中的任何一项费用增加都会导致产品的生产成本上升。金融危机导致中小企业原材料和能源等基础生产成本急速上升,就会导致中小企业的直接材料费用的增加,造成产品生产成本上升。其次,在2007年6月颁布的新《劳动合同法》,就要求企业与劳动者签订用工合同,并为工人缴纳社会保险以及加班费等,这无疑能够规范企业用工制度,并提高工人的整体收入,以此维护了工人的基本权益。但是从另一方面,我们不难看出这也增加了部分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人工成本,从而导致产品成本上升。

1.2经营管理费用增加经营管理费用是指工业企业的行政和管理部门为组织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管理费用、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而发生的财务费用以及为销售产品而发生的销售费用。存款准备金率、贷款利率等宏观经济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给许多中小企业生存带来压力。2010年1月起,中央银行先后于1月、2月、5月、11月16日、11月29日、12月20日6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从15.5%调至历史新高的18.5%。此外,贷款利率自2002年也处于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央银行还于2010年10月20日起上调了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5个百分点,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利息负担不断加重,财务费用不断增加。同时,自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一直处于升值状态,汇率升值一方面带来汇兑损失,同时大大挤压了出口企业的利润,使很多出口型中小企业企业陷入困境。

2中小企业应对的策略

中小企业要想在艰难的环境中不断发展,需要从产品生产成本和经营管理两方面着手。

2.1降低产品生产成本产品的生产成本主要包括直接材料费、直接人工费及福利、燃料和动力、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所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

2.1.1降低产品的原材料成本我们针对中小企业管理基础薄弱所存在的问题,应该在事前、事中以及事后各个环节加强管理。但是在事前要先制定好原材料的采购计划,按计划采购,实行科学储运,提高进料质量,以此减少物质的损耗。在事中我们要从3点进行分析,①加强库存材料的管理与控制并做好材料收入的计量验收工作。②制定原材料消耗定额,各生产车间和部门要根据生产产品所需材料核定定额,采用限额领料制度,加强材料的收发,领退和盘存制度。③合理下料用料,搞好材料回收复用工作,同时采用其它工艺方法充分利用生产中的边角下料生产市场需求的其他产品。事后加强对原材料的收、发、存、用等环节的分析,扬长避短,切实降低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材料成本。

2.1.2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直接人工成本劳动生产率主要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与相应的劳动消耗量之比。降低产品成本中的直接人工,需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越高,一定时间内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就越多,意味着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节约。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就要在组织生产过程中做到:①明确岗位任职资格,做到权责到位、分工明确、奖惩严明。②岗位的设置要为员工施展才干,为培养人才提供足够的空间,防止员工出现倦怠情绪。总之,使员工在各自的岗位上各尽所能,充分发挥自己在生产中的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针对中小企业员工流动性强的特点,企业要用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减少熟悉业务、精通技术人员的流失,真正降低因人员转换而产生的一系列成本。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的一些大企业纷纷开始裁员,这就造成企业的部分或者全部人员需要重新择业,为我国的中小企业低成本引进高级管理人才和金融人才创造了机会。

2.1.3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产品成本中的制造费用项目,需要提高设备利用率。对于生产设备我们要做到勤保养、常维护,以此保持能够顺利运转,并减少设备停工的损失,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在有效的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从而降低摊入单位产品的制造费用成本。

2.1.4提高产品质量,减少废品损失废品主要是指不符合规定的技术标准,不能按照原定用途进行使用,需要加工修理后才能使用的产品、半成品或成品。在生产过程中,我们需要加强职工技术培训,以此提高工人生产水平;建立健全原材料、半成品的质量检验;明确生产加工过程的经济责任,实行奖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职工的责任心并改进生产组织与管理,最终建立科学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总之,要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减少废品损失,降低产品成本。

2.2减少企业经营管理费用经营管理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以及销售费用。减少企业经营管理费用,就需要从这几个方面做起。

2.2.1明确权责,降低管理费用管理费用包括的具体内容:行政和管理部门水电费、包装费、保管费、物料消耗、运杂费、工资、福利费、折旧费、家具用具摊销、零星购置费、保险费及其他费用等。降低管理费用,主要采取以下措施:①公私分明,将企业发生的费用与管理层个人发生的费用严格区分,防止费用混淆不清。②将管理费用中相关的项目逐条进行分解,然后具体落实到企业各职能部门,并将管理费用按照预算数额进行包干使用;③在报销环节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对不符合企业制度相关要求的项目进行严格把关;④对于办公费、水电费、招待费、会议费以及车辆维修费等都是由各个办公室负责控制。

2.2.2多渠道筹措资金,降低财务费用由于很多中小企业分布分散,规模较小,抗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差,还不能够提供银行贷款所需要的担保条件,这就直接影响着中小企业从金融机构取得贷款。为了解决中小企业筹资难的问题:首先就要求中小企业有效利用国家的金融扶持政策;其次可以尝试中小企业联合互动担保的政策,以此增加各中小企业贷款数量或者延长贷款期限。通过以上两种途径,可以有效降低中小企业筹资成本、降低财务费用。

第8篇

【关键词】金融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比较

1国外金融企业社会责任透视

1.1国外金融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基本情况

1.1.1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积极主动地承担相应社会责任

全球背景下,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范围日益宽泛,国外的一些大型金融企业就是依靠积极承担伦理道德的社会责任,不断推动自身的长期繁荣和发展。近年来,国外一些著名银行在社会责任方面的具体表现:渣打银行(StandardChartered)支持艾滋病防范和康复事业;汇丰银行(HSBC)减少二氧化氮和污染空气排放,支持环境保护事业;花旗银行(Citibank)推行具体的信贷政策,保护森林和减少污染空气排放;美联银行(WachoviaCorporation)大量投资,支持低收入家庭住房和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1.1.2遵循金融机构社会责任基准——“赤道原则”

赤道原则是由世界主要金融企业根据国际金融公司和世界银行的政策和指南建立的,旨在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的金融行业基准。实行赤道原则,金融企业保证只为那些符合条件的项目发放贷款。赤道原则把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作为现代银行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导向,调整单纯以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治理模式和思路,重视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

1.1.3加入国际企业社会责任组织,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加入国际社会责任机构,约束自身经营活动,已成为国际实力银行的发展趋势。他们只为那些符合评估标准的项目发放贷款,即项目发起人能使金融企业确信他们有能力和意愿遵守商业银行的社会与环境政策和程序。国外先进金融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一般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披露的信息非常充分和详实,包括定性描述和定量指标。

1.2国外金融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典型案例

1.2.1德意志银行

据德意志银行2004年度企业公民报告内容,德意志银行在社会责任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慈善捐款方面,该行在2003年和2004年分别达6400万欧元和6700万欧元;社区发展方面,该行投资建立“德意志银行微观信贷发展基金”,支持投资者向非赢利事业部门发展。并通过“德意志银行亚洲基金”援助泰国和越南700多名感染艾滋病的儿童。

1.2.2格莱珉银行

由孟加拉国银行家·尤努斯博士创办的乡村银行—格莱珉银行利用所掌握的金融资源,在创造巨大经济财富的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社会福利,承担了更大的社会责任。而且银行的贷款者都是真正意义上的穷人,其中96%为在孟加拉地位非常低下的妇女,而还款率高达98.89%,创造了银行业的奇迹。格莱珉银行颠覆了几百年来银行业“不借贷给无抵押担保能力的穷人”的法典。

1.2.3花旗集团

花旗集团在2004年度在社区服务方面,宣布未来五年内支持全球教育项目的2亿美元计划,发起全球员工自愿服务倡议,给予每位员工一天带薪自愿服务时间,筹资280亿美元投资美国中低收入社区等;在环境保护方面,集团首次向位于印度的风能发电企业投资2300万美元,在美国支持环境保护项目168个,总投资超过129亿美元,在集团投资银行设立环境保护和社会风险管理总监职位等。

2我国金融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基本表现

2.1我国金融企业已承担的社会责任

近年来中国部分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如下:农业银行:确立立足“三农”的价值观不断丰富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建设银行:2007年正式《2006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建行三分之二的贷款投向了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投身公益事业,通过资助贫困大学生、援建希望小学、向灾区捐款等方式关心社会弱势群体;中国银行: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银行合作伙伴,向公益事业和灾区、贫困地区进行捐赠;兴业银行:2008年7月,公告称,公司董事会通过了关于申请加入赤道原则的议案,成为首家公开表态将申请加入赤道原则的中资银行。

2.2我国商业银行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

2.2.1尚未建立明确、统一的社会责任目标和相关年度报告制度

我国商业银行几乎没有一家银行在企业目标管理中明确制定社会责任发展规划,并逐年对外公布社会责任年度报告。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战略层面上大都对社会责任问题没有清晰、准确的定位,重视力度远远不够。

2.2.2贷款投向盲目,只顾追求银行自身利润的最大化

主要表现为商业银行在发放信贷时忽视可能引发的社会风险。如违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支持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发展,忽视信贷投放的“乘积效应”及其对整个社会安全可能带来的严重风险后果,盲目投放信贷资金,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协调发展等。

2.2.3支持慈善事业力度远远不够

2006年我国慈善企业排行榜前50名慈善企业中,其中排名靠前的汇丰银行是外资银行,偏后的国家开发银行是政策性银行,四大国有银行榜上无名。而在我国企业500强中,仅四大国有银行就占据前13名的三分之一强。我国商业银行仅在支持慈善事业一方面的表现,就与其自身实力极不相称。

3结语

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在社会责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在现阶段强化银行企业社会责任就显得意义格外重大。而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履行,需要银行、政府、司法机关及全社会的内外合力才能实现。法律制度是确保商业银行承担法定社会责任的根本保障;政府运用经济的、行政的、舆论的手段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做出应有的贡献;实施国家社会责任战略,制定具体可行的国家社会责任标准;建立合理的董事会结构,有效监督商业银行运行,确保决策顾及更加广泛的相关利益者的根本利益;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公布银行的社会责任报告,强化商业银行社会责任观。

概而言之,我国商业银行还需认真学习国外优秀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义务的成功经验,积极树立社会责任价值观,从而实现企业自身的长期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二明,郑平.国际化经营中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模型[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3.

[2]查然,聂飞榕.赤道原则的产生、发展与实践[J].金融经济,2008,8.

[3]张长龙.金融机构的企业社会责任基准:赤道原则[J].国际金融研究,2006,6.

第9篇

1.金融产品创新风险意识较弱

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在转移和分散金融风险的同时,又会产生新的风险。因此,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约束机制,金融创新不仅不会带来效益,反而可能因违规经营而增大风险。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和制度规范之间存在时间间隔较长、空间差异较大等问题。在时间上,往往是产品创新在前,而制度规范在后,且间隔时间较长。在空间上,各地区和各分行之间进度不一、方法各异。这种管理不规范的状况,使得产品创新具有较大的随机性,带有较多的风险隐患。因此产品创新与风险控制就成为了摆在商业银行面前的事情。

2.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存在分析

金融创新中的风险在于:金融创新改变了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由此给银行体系注入了不稳定因素;金融创新改变了金融体系的构成,新型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加速发展加大了金融体系中的风险因素;金融创新加大了金融市场的易变性,从根本上增加了金融动荡的可能性;金融创新使金融风险更为集中和隐蔽,增强了金融风险对金融体系的破坏力。我们可以定义产品创新的风险为企业对新产品开发的内外环境不确定性估计不足或者无法适应,或对产品创新过程难以有效控制而造成新产品开发失败的可能性。新产品开发风险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风险:即由于金融产品设计过程中技术本身的不成熟和技术生命的不确定性等因素而使金融创新措施未能如期出台,甚至流产。

(2)市场风险:一个新产品的推出需要符合顾客需求、短时间内令市场接受,否则在市场机会还未成熟的时候就过早将产品投入市场,不但开发新产品的资金难以收回,金融产品也会成为无效产品,浪费银行经营的资源。

(3)信用风险:即衍生交易的一方不按合同条款履约而导致的风险。如南京爱立信事件,交通银行未能为其客户爱立信南京公司提供买断应收帐款的无追索劝保理业务,爱立信立即提前归还了交通银行南京分行19.9亿元贷款,并将该笔业务交由花旗银行上海分行承接办理。

(4)流动性风险:即金融衍生工具的持有者在市场上找不到适当的对手,只能以低于市场价格的价格将衍生工具出售所造成的风险。

(5)操作风险:指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的不完善或失误,或外部事件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

(6)法律风险:即由于交易合约内容不合法律规范使其不具备法律效力,或其他方面的法律原因,而给交易主带来的风险。

(7)声誉风险:指由于操作失误,不按时履约,违反相关法律规范或其他原因,而给组织创新工具交易的机构或交易中的一方的声誉带来的不良影响。

3.综合经营框架尚未完全建立

从国外银行业的发展看,金融创新是金融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国际银行业的激烈竞争对多样化和综合化金融服务的需求,使发达国家纷纷放宽对银行业务的管制,放弃银行、证券、保险之间的分业经营格局,使金融领域出现了混业经营的浪潮。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制,使商业银行面临着业务单一、盈利空间有限等难题。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金融业的逐步开放,国内一些商业银行开始突破分业经营的界限,通过战略联盟、金融控股公司等模式开展综合化经营的探索与实践。

4.产品的品种、功能单一

目前各家国有商业银行推出的创新产品大多是在传统存款、贷款、票据、投资、结算、担保等业务基础上的创新,缺乏期权、期货、票据发行便利等复杂的衍生金融产品创新,以及各类金融产品组合创新,这就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还很不够。虽然我国金融市场体系初步建立了证券期货市场、货币市场和银行间外汇市场,金融市场参与主体也日益多元化,但在分业经营体制下,真正跨市场的银行金融创新产品还十分匮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还显得十分单一,如德意志银行的金融服务品种涵盖了债券、期货与期权、股票上市、产权交易和基金管理、经纪人清算等数以百计的金融产品和对应的服务。这种现象与分业经营的特点有直接关系,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是生产要素能够在行业间尽可能自由地流动。这样生产要素低利就高,既提高了生产要素的效益,又缓解了经济中的瓶颈约束等;而我国银行业最普遍的经营形式为分业经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有可能加剧我国金融业的结构性矛盾。同时,国内商业银行现阶段尚不能利用新的金融工具、金融分析手段、金融管理方式来拓展业务范围、增加收益来源,大多靠引进国外技术比较成熟、交易系统比较简单的业务,创新产品系列大同小异,独特性不强,不但无法成为自己的核心产品,反而形成了过度竞争。过度竞争的使得收益率降低,为提高收益水平,银行往往需要增加投入扩大规模,形成恶性循环;由于过度竞争,竞相压价,收益水平下降,在相同的价格水平下,为提高收益水平,银行只能采取各种方式,降低服务质量;过度竞争会导致银行在金融创新方面的能力降低,整体效益下降;金融创新产品维持较低的价格水平会使银行缺乏增长后劲,加上同业之间的挤兑,致使新的银行业务很难发展起来,最终降低整个行业的竞争实力。

二、经济危机下,国有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措施

1.重视金融产品自主研发创新,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激励体系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金融业的发展在整个经济运行中居于重要地位,人们与商业银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仅仅从国外引进个别的金融创新产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商业银行应该建立自己的金融产品研发体系,以快速的应对市场反应和超前的进行产品创新。对此,总行可以向各省、各市分行渐进式授权产品创新,成立全国金融产品创新的试验区,建立金融产品创新的区域合作组织。在有条件的地区帮助成立专职研发部门,负责本地区全行系统金融产品创新的组织领导和研究开发,基层银行可以依托分行技术研发平台,结合本地区特点进行具体产品创新,如果创新业务可复制性较强,总行可以借鉴分行创新经验将业务模式扩展到全国。为缩短产品创新链条,提高产品创新效率,在保证风险控制的前提下,应加大对产品创新分级授权管理的权限,根据产品创新的种类、涉及部门及风险等因素,分别对产品或业务创新进行授权。相关部门可在授权范围内进行产品创新,并向产品创新管理部备案;超出部门授权的,报产品创新管理部门进行项目审查,并由产品创新管理部门负责统一牵头研发;超出产品创新管理部门权限的,报总行决策委员会审批。不同地区结构功能类似的创新产品可在同一平台上制定标准、型号和流程,所在地区运行效果较好的产品可以向全国推广。建立分层级、分岗位,以业绩价值考量为核心的激励新格局,以业绩大小为员工待遇标尺,以对银行贡献的大小作为衡量个人业绩依据。对创新员工的薪酬设计可以采用基本工资加效益提成模式,如果创新产品为无效产品可以采用扣发工资和绩效奖金、降低研发人员此后产品创新利润分成的比例预期,调换工作岗位、定期对创新产品的内容进行监控等措施,以减少创新员工的冒险行为。并建立产品创新的专项奖励基金,与创新员工签订合同,逐年进行奖励,将短期激励和预期激励、个人激励与团队激励有机结合。

2.处理好金融产品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金融创新和监管有着密切的关系,规避金融监管是金融创新的重要内在动力,发达国家的很多金融产品创新都是逃避法律管理的产物。另一方面,法制与监管状况构成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主要外部环境。商业银行只能在法律和规章的许可范围内通过各种要素和条件的分解与组合,创造出新颖的、更富有效率的金融工具。同时,创新业务也是推动监管发展变化的主导力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金融创新的监管过程,就是监管主体与创新主体之间的博弈过程。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创新监管的行为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别。在西方,凡是法律没有明令禁止的,微观金融主体都可以做。而在中国,除了政府和金融当局让做的以外,微观金融主体都不能做。目前,我国的金融法规体系尚未完善,中央银行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直接管理,人为因素很大。在自动协调和平衡创新供求,鼓励和支持产品创新的监管体制安排实现以前,国有商业银行只能严格的在被监管的范围进行产品创新活动。不能把违法、违规行为和金融产品创新混为一谈,在监管环境逐步向有序的转变过程中,国内商业银行必须准备必要的应对方案和应对产品,尽可能的争取有利条件发展业务。

3.建立并启动金融创新支持体系,逐步构造银行业良性有效发展的生长机制

一是规范金融创新业务市场准人制度。对有意逃避金融监管、转移风险和投机性强、潜在风险大的创新业务要严格限制,实行审批制度;对有利于增加有效利润、有利于增强竞争实力、有利于改进服务的创新活动要积极鼓励,实行报备制度。二是加强引导,建立金融创新目标导向制度。应制定颁布《金融创新指导意见》和《金融创新风险管理指南》等对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给予适当指导,督促商业银行加强对创新业务的风险份理。三是建立创新业务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分析各类创新业务的成本利润率、相关业务支持率、资产风险度、内控管理等指标,形成考评机制,真正扶持那些有效益或有潜力的创新业务。

4.提高管理会计应用程度及IT系统建设,构建银行核心竞争力

无论何种规模的客户,较为准确、便捷地计算其产品配置及其取得的收益,对更为科学地进行综合定价,及积累对公客户产品使用消费习惯,行业产品利润贡献水平都离不开先进的IT系统的支持,业务、产品运行与IT系统改进的相互促进必将形成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将具有较长期限的排他性。在整合系统较慢长的过程中,各行应指定专人探索半系统、半人工的方式,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重点产品明细台账,及时总结经验,向信息技术部门提出意见与建议。

5.完善产品创新后的产品保护和改进体制

从广义上来说,产品保护和产品改进仍属于产品创新的范畴。如果产品只关注于早期开发和前期营销,不注重后续产品保护、跟进和改良,那么,产品独特性、创新性就会丢失,沦为平庸、大众的金融产品。所以,商业银行要提高产品创新性,首先就必须要求自身树立起产品时效观念和制度贯通意识,让产品的开发、营销、管理、改进都统一纳入到产品管理框架内。由于银行产品和服务的同质性特点,同业间很容易通过产品的局部调整和改良进行模仿,并且实现对现有产品的超越,由此造成了目前同业间同质化竞争更趋激烈。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不断地推动金融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金融资本国际化的进程。在这种趋势下,只有有效地利用知识产权自身的利益平衡机制,在促进创新和维护正常的竞争秩序的同时,加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创新力度,形成自己特有的创新产品才是合适的发展道路。

6.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应针对金融产品的特点,采用切实有效的风险计量、监测、控制和处理方法,建立风险管理部门和产品研发中心各有侧重、分工明确、相互支撑的风险管理架构。同时,在金融产品的研发阶段,商业银行应根据潜在客户分布,对相关产品的销售规模和资金成本进行测算。对于产品的投资组合,进行合理规划,并根据对市场变化的预测分析,采用合理的方法计算各投资组合的风险价值和投资收益率。另外,商业银行应当密切关注相关政策和市场价格的变化,综合考虑市场供需的阶段性剧烈变动,尽可能减少银行与客户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