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4 17:15:48
导语:在病理学试题及答案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考试改革;病理学;行程性评价
考试改革是实施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本校病理学教研室进行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中心的考试改革, 建立新型的分阶段多形式的综合考试模式, 以取代传统的一次性闭卷考试, 改单纯知识考核为能力与知识的综合考核。这种综合考试模式极大地带动和促进了教学改革的全面进行, 使教、学双方摆脱了应试教育的束缚, 为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
1.传统考试方式的现状
1. 1 考试内容、方法单一
传统的考试模式使用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的方式。根据学科性质的不同,有实验课的课程,理论课考试占总成绩的80 % ,实验课成绩占20 %。无实验课的课程则多采用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单评一次期末考试就能完成对一个人一门课程的评价[1] 。一次考试定终身,促使学生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不能合理地考察学生平时知识的掌握程度。在现行教育体制下,考试的指挥棒作用直接影响着教师对不同教学方法的采用和教学内容的取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思维的方式。对于医学生,学业的负担原本已高于其它专业的大学生,为了突击考试,短时间死记硬背或部分学生采用作弊方式,这样往往也能取得好成绩,而那些思维活跃、方法灵活的同学,往往考试的分数并不高。传统的一次性闭卷考试存在的弊端已经显现,考试的命题注重书本死记硬背的知识,主观性自由发挥的试题较少,简单的选择题就可完成试卷的大部分内容,这样的考试充其量是在知识点上与书本更接近,而在检验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偏离了科学评价的本质,不利于学生的培养[2] 。
1. 2 现行考试方式的负面效应 医学生面对门门课程结课的一次次性闭卷考试,如兵临城下。教师的严格监考,巡视组的时时出现,对学生的心理压力影响极大,教师和学生处在一种相互不信任的场合,视同对手,在现代素质教育的提下,形成鲜明的对照,显得如此不协调。从病理生理学应激的角度来看,现今如此多的心理疾病的发生,抑郁症、神经衰弱的高发,心身疾病的出现,不能不说与如此的应试有关。
2. 推进素质教育,完善考核制度
在现行教育体系下,考试还是“ 指挥棒”,它直接引导着教师对不同教学方法的采用和对教学内容的取舍,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法,对整个教学过程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考试的功能是不容忽视的,考试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3]。为此我们在《病理学》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完善考核制度,目前考试方法基本方式为多形式分阶段的综合考试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
2. 1 理论课结束后的闭卷考试是考核的重要一环, 占总成绩的60%。试题由题库选调,题型以填空、判断、选择、名词解释为主。题量较大,覆盖面广。以基础理论知识为主线,考核同学整体掌握病理学理论知识的情况。当然,为了拉开层次,另有部分为较高层次的应用性论述题,书本中没有现成论述,得综合分析,尤其要理论联系实际( 临床问题)才能得出正确答案。这样才能整体观察同学们的基础学习和综合分析能力。
2. 2 课堂提问, 占总成绩的10%。在备课期间设计了每一章的题目,既有针对重点、难点的题目,更多的是以应用性知识为主,紧密联系医学及生活实际的问题,甚至是病理学专有名词的英语等等。这种形式虽不会针对每一个人但会尽可能覆盖多一些人,在最终统计成绩时针对是否及格、是否优秀的同学却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2. 3 分析病例,写出详细诊断报告, 占总成绩的10%。主要是分析典型病例,通过病例内容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分析理由,必要时给予多个病例,进行综合诊断。实验课中,现将病例发下,同学们自己思考,结合理论内容,搜集相关资料并加以整理,分析讨论,写出报告。教师介绍报告写作的基本要领和格式、技巧,提出要求,报告要内容科学,观点明确,论述合理,层次清晰,用词准确。字数不限,独立完成,不得雷同,课程结束后上交报告。在整理的过程中,同学们实际上就是复结理论内容的过程,并能够理论结合临床,建立临床思维,为将来临床课打下基础。
2. 4 行程性测验评价, 占总成绩的20%。在整个学期至少有3次行程性评价,评价内容包括理论、实验、病例讨论,综合考评每阶段的学习情况。由于内容都是刚学完的知识,同学们的知识掌握较好,出题可灵活机动,与临床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考虑问的能力。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考试的导向功能,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改革和完善考试的模式,对我们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能力,素质培养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3. 行程性评价考核制度在病理学中的特点
3.1 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病理课除侧重从形态学角度研究疾病外,也研究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学及形态功能改变与临床表现的关系。临床医学在对疾病诊治时,往往必须借助病理学检查的结果。因此,病理学不仅与基础医学中的各学科有密切的联系,也是学习临床医学的重要基础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
关键词:形态学;网络课程;教学改革
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均为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属于医学形态学,而实验教学是形态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培养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提升理论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医学形态学实验网络课程是将此三门课程的实验教学部分整合在一起而建立的一门网络课堂。
1 医学形态学实验的特点和现状
在基础医学中,形态学的实验教学主要是通过肉眼或显微镜来观察大体标本、正常组织细胞或病变组织细胞的微细结构,并借助于挂图、图片幻灯、录像等手段,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随着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 实验教学手段有了一定的改善,实验效果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目前形态学实验教学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1.1实验课教学时数的不断减少,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的条件又有限,使学生课余时间内难以通过自学得到补偿。
1.2实验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对实验课缺乏学习热情。 传统的形态学实验教学模式,通常是教师先讲解实验要点,然后学生一边阅读实验指导一边看标本和切片。这种在固定的地点和固定的时间,让学生机械地学习毫无创新性可言的实验内容,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显然不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的培养[1]。
1.3实践与理论脱节:现在的授课方式大多还是理论课与实验课分开进行,实验课一般安排在理论课若干天后,这样难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4目前我校医学专业人体解剖学授课时间在第一学期,组织胚胎学的授课时间在第二学期,而病理学的授课时间在第三学期。人体解剖学是组织胚胎学的基础,而只有熟悉正常人体的结构, 才能学好病理学在异常情况下的形态结构改变。
1.5传统的形态学实验是以学生记忆结构的知识为主要目标的,认为实验课只作为一种理论课的验证手段和理解、消化理论的一种方法,不但缺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忽视了实践技能的训练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2]。
2 医学形态学实验网络课堂的构建
"网络课堂"教学模式是交互式信息传递系统,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并能很好地解决传统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此我们依托校园网建立了医学形态学实验网络课堂,探索出一种以网络教学辅助课堂授课的新型教学模式。授课教师可通过专用帐号和密码进行网络资源库的维护、批改作业、通知以及进行网上答疑和讨论。学生也可通过自己的帐号和密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利用一网的计算机终端,浏览、学习有关课程,观看相关标本、录像并进行网络作业和网上测试。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与传统实验教学相结合,将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实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促进了学生内因作用的发挥,使他们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客观条件。
2.1形态学实验网络课堂的教学资源建设 形态学课程的实验教学资源包括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图片素材库、动画资源库、视频、多媒体课件、试题库等。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的骨干教师对现有的实验教学大纲进行修订。然后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编制实验指导和形态学图片素材库、视频素材库。形态学图片库主要有以下几种来源:①对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解剖学教研室和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现有的大体标本,用数码相机进行拍照,用软件对图片素材进行处理;②对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现有的组织切片,用显微摄相系统进行拍摄,用软件进行图像素材的处理;③浏览互联网上的形态学相关网站,下载相关实验图片。④购买国内外新版教学图谱和相关书籍,扫描照片制成教学图片。视频和动画库的来源:①拍摄部分形态学实验课录相,应用软件进行剪辑、编辑、合成和压缩成avi?mpg视频文件;②运用Flash制作多媒体动画;③从互联网下载相关实验视频、动画。最后用形态学图片素材库、视频和动画库中的素材,组织教师以集体备课的形式进行多媒体实验教学课件的制作,力求界面简洁、标示明确,方便教师及学生使用。
2.2形态学实验网络课堂的反馈系统建设,包括网络作业、网上测试、网上答疑讨论、网上病例讨论环节 利用图片库中的素材,编制供学生练习的网络作业和自测题库。教师在可定期在网上作业,学生可以在相应的教学模块中查询教师布置的网上作业,即时做网上作业。教师可随时查阅和批改作业,并可以追踪学生学习的情况。自测试题库包括大量试题,覆盖几乎所有形态学实验的知识点,学生能随时从题库随机抽取题目、完成练习提交后,系统自动给出答案。学生可以通过自测题了解学习效果,不断调整学习方式,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自测题结果及时掌握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以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网上答疑系统提供了网上即时答疑的功能, 学生可以将学习中的问题通过网络提交给教师,教师可以随时解答,并即时。学生也可将问题发到讨论区,引发师生的共同讨论,便于激发新思路新想法。在讨论区,还可以通过对一些病例的讨论分析引出此种疾病相关的形态学基础知识, 加深对组织学内容的记忆与理解。
3 医学形态学实验网络课堂的应用效果
医学形态学网络课堂自2012年起已用于辅助课堂教学,为了解医学形态学网络课堂具体应用效果,在2012级临床、预防、口腔和护理四个专业随机抽取403 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见表1。
4 讨论
从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本网络课堂对医学形态学实验课的学习具有强大的辅助作用。它解决了形态学实验课"学时少和教学内容多"的矛盾。网络课堂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进行学习。该网络课堂的教学资源库中会含有大量的图片、动画和视频等资源,使许多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教学内容或不易理解的知识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现出来, 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理论课上完后就可以自主浏览网络课堂内相应实验内容,很好地解决了实验课常远滞后于理论课的问题。该网络课堂使宏观和微观的结构、正常和病理的结构展现在同一个网络平台上,淡化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了三门实验课程的内在联系,便于学生对正常和异常结构的比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通过病理集的设立和讨论,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疾病的理解,密切了基础与临床之间的相互联系。该网络课堂引入在线讨论系统,通过网络和老师进行"面对面"交流,打破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对于课堂上的疑问和学习中的困难通过这种在线讨论的方式表达出来,由老师解答或者集体讨论,不仅增加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还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1)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对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核心课程分别进行整合。各门课程应精选和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加强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外语及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加强早期接触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注重基础与临床的渗透,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增强预防为主的观念,加强文、理知识,提高心理素质,拓宽学生的专业面和知识面,注重人际交流,增强社会适应性,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确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主体,通过自学和课堂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为了让学生早期、反复、多次接触临床,加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融合,设置“基础医学PBL课程”和“临床医学PBL课程”。
2教学改革的内容
2.1课程整合
1)课程整合是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系统整合为手段、以人体系统为基础、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新课程体系,整合生命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和社会人文科学等内容,构建模块化课程。
2)课程整合的实践:从生命科学课程、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三方面进行课程整合。生命科学课程整合:将“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整合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将“医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的实验内容整合为单设实验课“医学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每一个系统的教学都是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药物治疗,形成一个完整而有机的基础医学课程体系,符合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的掌握,为后期的临床医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将基础医学的9门课程整合为“基础医学概论”(有关学科的总论部分)、“呼吸系统基础”、“心血管系统基础”、“消化系统基础”、“泌尿生殖系统基础”、“骨骼、肌肉、皮肤、头颈、神经系统基础”“、血液、内分泌、免疫系统基础”和“感染病学基础”。将“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和“病理学实验”整合为“系统形态学实验I”和“系统形态学实验Ⅱ”。将“生理学实验”、“病理生理学实验”和“药理学实验”整合为“系统机能学实验I”和“系统机能学实验II”。临床医学课程整合:根据临床医学教育的规律和发展,设置必修课程。将“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和“儿科学”整合为“临床医学概论”(有关学科的总论部分)、“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和“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将“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整合为“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将“传染病学”变更为“传染性疾病”。将“临床生物化学及检验”整合到“实验诊断学”中。增设“临床实践技能”“、风湿免疫系统疾病”为必修课。
2.2自主学习
促进医学生的自主学习,相信学生有一定自学能力;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选择;教学活动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1)强化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责任。学校的责任是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环境:要配备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整体水平高的师资队伍;要提供各种必要的教学设施、仪器设备和教学场所;要建立各种教学实验室和教学基地;要提供学生学习和自学用的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要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校园环境和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教师的责任是给学生有效的指导和帮助:要给学生讲清课程的目标和要求;复习前期已学习的相关知识,并指出与本课程的联系;检查学生是否学到应学的理论知识和必需的操作技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指导其学习的方法;提供知识的信息来源和参考资料目录;在学生自主学习或小组学习过程中积极引导,加强管理;对学生提出的学习要求给以咨询和反馈等。学生的责任是管理好自己的学习;判断个人学习需求;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鉴别学习资源;决定学习顺序和学习节奏;形成自己的学习计划;注重管理好个人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情绪、学习动机、学习动力、学习信心和学习毅力等;注重团队合作和沟通。2)自主学习的实践。在教学计划中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列入计划,设立讲授学时和研习学时。研习学时占讲授学时的比例:专业基础课程为15%;专业课程为25%。通过自学和课堂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方案一:研习学时的2/3用于课堂自主学习,1/3用于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换位教学或其他形式的教学。方案二: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研习学时全部用于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换位教学或其他形式的教学(如微课等)。针对学生自主学习,编写课程学习指南,其作用主要是帮助学生管理学习、提供与学习相关的学习要点、提供学习课程主题的相关信息;讨论自主学习的考核标准,制定“自主学习规范”。
2.3PBL教学
1)PBL教学基本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引导、以自学为基础、以小组讨论和团队合作(TBL)为主要形式,多学科知识整合和应用,教师是管理者和引导者而不是授课者。
2)PBL教学的实践:在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中设置“基础医学PBL课程”和“临床医学PBL课程”。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推行基于团队的学习,按照自学、讨论学习和应用知识训练分成三阶段的模式开展PBL教学:第一阶段自学,围绕某一临床案例的教学内容,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学生独立学习;第二阶段讨论学习,学生通过自学,首先独立完成案例测试答案,然后学生以小组团体为单位进行集体讨论,检索资料,归纳出小组的测试答案,各组公布答案,讨论之后得出大家认可的答案,教师对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第三阶段应用知识的训练,教师提供一系列需要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经过综合分析才能完成的测试题,学生分组讨论,组间讨论,教师做出总结,最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PBL教学评价表,评价表包括导师评价学生、学生评价导师、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四部分。
3总结
高等医学院校为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开设了诸如药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信息方向)等非医学类的医学相关专业。这些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熟悉相关医学课程及基本理论知识,作为专业基础,基础医学概论正是使医学相关专业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基础医学基本理论知识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所以它成为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重要必修课程之一。
一、课程性质地位
基础医学概论是一门概要介绍机体结构组成、功能代谢、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以及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和原理的课程,它是一门融会贯通基础医学各学科、廓清基础医学整体脉络的综合性课程。它突破了传统医学课程的内容,以“器官、系统为主线”从正常和异常两个方面重组,融合了细胞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10余门课程的内容,使基础医学知识体系高度融合,课程间的知识相互渗透。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体系有一个整体的、简要的、明晰的认识。它是我校医学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考查课程,为这些专业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一定的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基础。
二、学时与适用对象
课程学时总计110学时,其中课堂教学108学时、考核2学时。适用于四年制药学类、管理学类等专业学生。
三、课程目标
通过对基础医学概论的学习,了解基础医学的发展现状,学会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整体水平,特别是从整体水平理解人体的结构组成、功能代谢、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药物和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原理,具有将所学知识按系统进行串联、归纳、总结的综合能力;通过对基础医学概论相关课程的网络学习拓宽知识面,延伸课堂知识,培养自学能力和兴趣,增强自主学习与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为学习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奠定必要的基础。
四、教材和课程资源的选用
根据课程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及学时,考虑教材的实用性、系统性和融合性,我们选用了刘利兵主编的《基础医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作为基本教材。选择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前述相关课程教材和牡丹江医学院校园网中网络教学平台作为参考资料与课程辅助资源。
五、课程教学实施
(一)教学组织。
课程教学由教务处、基础医学院及病理生理学教研室组成的教改小组负责论证审核教学大纲等,由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主任任教学组长负责具体的组织与实施。基本流程包括:成立教学组-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辅导答疑-课程考核-成绩分析-总结反馈。课程教学在第二学期进行,一学期内修完。
(二)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主要采用启发式、案例式教学法,如在部分章节采用以临床病例为引导的课堂讨论式教学,通过病例引导和教师指导下的课堂讨论,启发学生分析、讨论有关生理学及病理生理学问题,学习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知识,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探索并运用理论知识,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章节包括呼吸、循环、消化、泌尿系统等与临床基础理论相关的内容。灵活运用多媒体、网络课程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和优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以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辅以学生自修教师辅导答疑的教学方法,如与中学学过的知识相关且易懂的内容(细胞、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等)以学生自修为主,教师答疑、分析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六、课程考核
本门课程考核性质为考查课。考试方式为综合评价学习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课程结束考试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由出勤和测验构成,测验方式由测验教师决定,占总成绩的20%;课程结束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以百分制评分,60分为及格,满分为100分。试题类型及权重为选择题60%、名词解释10%、填空题10%、简答题20%,占总成绩的80%,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七、教学效果与课程评价
通过校、院二级教学督导组专家评价、学生评价和课程平时测验、考核等形式,加强课程教学质量监控。我们将课程考核作为基础医学概论课程评价的主要方法,课程结束后进行闭卷、笔试,根据课程命题标准、实施教考分离、设A、B卷,有评分标准和标准答案,客观评价教学效果。以百分制评分,课程最后的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80%,学生平时的测验成绩占总成绩的20%。
对成绩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从而对后续的教学工作提供指导意义。2012年6月我们对我校2011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学生29人、药学专业本科学生27人,共计56人,进行了关于学生学习动机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6份,回收56份,问卷有效率100%。同时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和药学专业的学生课程考核成绩进行分析。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药学专业整体学习态度端正,全体学生对目前班集体学习氛围感到“很满意”或‘‘比较满意”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中有75.87%的学生对目前学习氛围感到“很满意”或‘‘比较满意”;药学专业全体学生认为基础医学概论课程‘‘与本专业知识的继续学习帮助很大”或‘‘有一定关联”,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中在这一问题上,有51.72%学生认为课程开设与专业相关性大或有相关性。
在授课条件相同和试卷难度相同的前提下,我们利用牡丹江医学院成绩分析软件将2011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和药学专业所有学生成绩输入该系统,生成最终分析结果
通过以上成绩分析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同等教学条件下,药学专业基础医学概论成绩优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结合学生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我们发现无论是班级整体学习气氛,学生个体对开设课程与自身专业认知度、课堂实际运行中学生消化理论知识水平,都是与最终的学习成绩效果成正相关的。
关键词: 创新 合作 个性 质疑 情景
同志指出,当今世界“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渴动力”。教育要改革、创新,以培养和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这是我们肩负的光荣历史使命。
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要有一个过程,要从小培养其形成具有创新能力的个性品质,那么,在基础教育阶段,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新能力,自然是我们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重要的研究课题。笔者认为,要从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入手,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一、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性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1.批判性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进行批判性质疑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而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思维更具挑战性。它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势,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和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
所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呈现异彩纷呈的语言现象,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独立思维的天地。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获得正确的评价、观点、意见或证据等并做出自己的判断或决定,这样,势必大大有助于学生获取真知。
如,讲到practise doing sth.的用法时,马上给出一道选择题:
He often practises______English.
A. speak B. spoke C. spoken D. speaking
试题一给出,大部分学生会立刻作出反应,认为D是正确答案。但如果打破思维定势,教师进一步暗示学生此题答案可能不唯一,引导他们对那三个被排除的答案提出批判性质疑,许多学生很快会发现答案C也完全正确。此时如果再让学生朗读:“He’s practising speaking spoken English.”学生将兴趣浓烈,愉快地掌握practise doing sth.和spoken English这两个表达式,我们也培养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品质,而这种批判性思维品质一旦形成,学生在实际运用英语时就会尽力避免固有的思维定势,审慎思考,全面考虑。
2.探究性质疑
遇事好问、勇于探索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此为目的,仅停留在获取初步探索的结果上,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这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已有的能力水平,利用青少年好奇的心理特点,充分运用教材里现成的材料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这是创造个性的具体表现,我们要倍加爱护地引导。
例如,SEFC BOOK 1B,Lesson 61的Fire Notice中有这样一个句子:Consider every fire alarm to be a real fire.学生对掌握其字面意思并不难,但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体会理解隐藏在句子中的弦外之音,使他们能透过问题的表面看到其本质的联系,列举出诸如:“Maybe a naughty boy can sound a fire alarm to play a joke,and some people won’t believe that a fire has broken out till they have seen it themselves.”之类的情形,为培养其探究性思维品质营造好学习情景。
二、创设交流情境,变“个人竞争”为“集体合作”
实践证明,青少年具有好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磨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1.一问多解时交流学习
一问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问多解的精彩局面,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而集中式思维则具有普遍性、稳定性、持久性的迁移效果,是学生掌握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因此,在这一交替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都有所发展,能够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若注意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则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便会得到加强。如,让学生回答“Have you ever been to Beijing?”时,引导学生不要局限于“Yes,I have.”“No,I haven’t.”,要广开思路,要求每个学生在作肯定、否定回答时,附加不同的句子,这样才会得到以下极富生活气息的回答:
Yes,I have.It’s very exciting to be there.
Yes,I have.I’ll never forget it...
No,I haven’t.How I wish to go there.
No,I haven’t.But I wish some day I could go there...
又如,SEFC BOOK 1A,Lesson 37,主题是关于sports的对话,因为学生年轻活泼,爱好运动,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开动脑筋,踊跃发言,积极参与,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尽可能多地说出一些体育用语,如:tennis,badminton,relay race,wrestling,balance beam,shooting,track and field等。
2.突破难点时合作互动
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在教学中,尤其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在合作中,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学习,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这样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启发、点拨,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
例如,在初中阶段,学生进行看图说话(talking about pictures)一般感到很有困难,如果在掌握了基本句子的基础上,让学生先几个人一组进行准备,这时,学生会你一言、我一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吸取了其他同学的思想后,每个学生都能很好地完成任务,用英语表达好自己的情感。又如在教完具有表演性的课文后,让学生进行总结性表演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合作互动”,把课文内容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
三、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
一位留学生归国后说: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10个中国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国学生中,10个人或许能讲出20种不同的答案,虽然有些想法极其古怪离奇。这个例子说明,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有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
1.再造想象拓宽思维
阅读中,学生借助语言材料在头脑中建立图像,并对图像进行选择加工,不断扩展思维的范围,把记忆系统中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加工。因此,我们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
我们在进行阅读理解教学时,如果遇到居里夫人(Madam Currie)、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等著名人物的传记文章,就要尽量引导学生去了解、概括主人公的个性和成功因素,引导他们思考这些因素与伟人们在平凡工作和劳动中善于联想才有创造发明的关系,引导他们思考如果没有这些发明创造,世界将会如何?教师在必要的时候,可写出相关短文供学生们讨论、评价。对于那些思想意义较深的课文,可以设计一些讨论题,使学生在整体理解语篇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得出语篇中没有明显表达但又蕴涵其中的意义。例如,我们可以提出:
Why are we trying to make Milu deer return to China? (SEFC BOOK 1B L66)
When Mathilde knew that Jeanne’s necklace was only worth five hundred francs,but she had ten years of hard work,what would she do? (SEFC BOOK1B L69)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novel about American society of that time? (SEFC BOOK 2A L37)
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大纲》中所要求的“从阅读中获得乐趣(Reading for pleasure and amusement)”的目的,又可使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开发他们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2.遥远想象变通思维
动物病理学教授贝弗里奇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这种使两个本不相干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能力,它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如同给了学生一块驰骋的空间。
例如,教完SEFC BOOK 2A L26―27 Canada后,可让学生命题作文:China and Canada;学完SEFC BOOK 2A Unit 9 Saving the earth后,让学生讨论: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遥远想象训练了学生突破空间进行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具跳跃性。
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仅停留在创设这些教学情境上是不够的。教师首先要具有创造的精神,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体,注重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反应等做出客观、公正、热情、诚恳的评价……只有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树立了创新的意识,学生的创造意识才能得以培养,其创造个性才能得以弘扬。
参考文献:
[1][英]德・波诺.思维的训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2]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1983,(4).
生物化学是生物科学的分支学科,是生命科学领域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是一门重要的医药学基础课程,也是现在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生物化学是运用化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化学变化及其与生理功能相联系的一门学科。它从分子水平探讨、阐述生命的物质组成和运行机理,即研究生命活动化学本质的学科,是研究机体代谢的化学机理,对于正常功能代谢和异常代谢情况均从分子水平和化学角度加以探讨。因此,对于药学专业来说生物化学是教学中最重要的专业基础学科之一,本课程的开设效果将直接影响药学专业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但由于生物化学的内容繁多,课程体系复杂,理论知识难且与其他学科之间相互交叉,同时其发展速度快,新知识、新成果更新迅速,因此学生学习起来不易掌握,教学过程也很难把握。
为此,从笔者自身对本门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及教学现状出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药学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好基础。
一、课程体系的调整
(一)课程内容布局的调整
生物化学传统的内容布局按照分子结构、性质、功能的叙述生化和代谢过程、特点、调节的动态生化来讲述。这种布局先以化学内容为基础进而讨论各种物质的代谢,强调化学基础的重要性。对于药学专业学生来说,化学基础则通过有机化学等先导科目已系统地学习过,在生物化学中再次独立讲解一方面既是重复,另一方面在后面进行动态生化的讲述中前面的叙述生化部分又由于时间间隔而生疏,不得不再次重复。
据此,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将叙述生化内容调整到有机化学科目中进行学习,在生物化学中只在相应动态生化各物质代谢的章节中作复习回忆式学习即可。这样既可配合有机化学课程改革整合,又能使生物化学课的时间多倾向于动态生化和实验技能方面。体现“必需、够用”的原则,同时考虑有机化学及生物化学课程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尽量反映当今化学和生物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体现交叉综合学科知识点的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1]。
(二)重点内容的调整
传统生物化学的重点多放在动态生化中物质代谢的过程上,对于代谢中各化学反应分步详细介绍,这是生物化学的核心内容。但对于药学专业来说,病理性代谢、药物作用机理等内容是为后续课程提供的主要基础。
因此在药学专业生物化学课程中重点应在代谢特点和代谢调节上。将代谢过程中复杂的物质分子结构和多重的化学反应进行适当的简化,目的在于说明物质代谢过程的主要走向。而走向的确定即代谢调节的作用是重点内容,不仅要说明正常情况下的调节,也要详细论述调节异常的后果和影响,这是病理学的基础,同时还要专项讨论如何使异常调节过程正常化,这是药物机理的基础。
(三)加强横向联系
传统的生物化学教学中对各种物质的代谢是分别讲述的,这使得每种物质的代谢都有完整的体系。但这种体系往往使各物质代谢的横向联系性被忽略,而药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必须强调这种横向联系。
据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加强这种联系性内容的学习,除了专门开辟章节进行讲述外,还可以在每种物质代谢过程的内容中穿插渗透其他物质与此物质代谢的联系,以达到加强横向联系思想的目的。
(四)生化实验技术专项
生物化学的研究多运用化学、物理中的理论和实验技术,在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了专门的生化实验技术。这些实验技术在现代医药学的研究中也广泛采用。尤其是药学中的制药技术和药物分析技术。
传统生化中对部分实验技术多是穿插于相应物质代谢中进行讲述,且内容和体系均不完备,易被忽略。而药学专业在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中又少不了会用到这些内容。
鉴于此,在传统生物化学内容的基础上对生化实验技术理论和操作部分作适当的补充,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为后续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
高职学生的特点是基础薄弱,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加上生物化学课程内容抽象不易理解,学生学习吃力,易渐渐失去兴趣和动力。鉴于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中心,采取引导启发式教学以改善教学过程。
(一)抓好绪论,介绍生物化学的广阔前景,从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绪论课是一门课程纲要和指引,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内容。对于新课,学生一般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兴趣,抓住这点,开好新篇章,是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2]。例如在介绍生化发展史时,可介绍近十年来,许多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化学奖奖金获得者就是生物化学专家;随着dna解码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遗传密码被解开,人类对自身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生物化学正处在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
(二)联系生活实际,扩大知识面,与理论内容产生共鸣
例如,在讲解维生素b1与代谢的关系时,可以先介绍1886年荷兰医生艾克曼研究荷属东印度地区普遍流行的“脚气病”为例,让学生对维生素b1的化学性质和缺乏症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又如,在讲解呼吸链抑制剂时,首先给学生讲述古代日本渔夫捕鱼的趣闻逸事:用藤条状的植物在水中浸泡,鱼就会自然死亡,来引出鱼藤酮。这样的讲解,使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知识点。
(三)联想记忆教学
生物化学中的代谢过程非常复杂,且有很多抽象内容不易记忆,但又必须掌握[2]。如三羧酸循环是生化中非常重要的代谢过程,贯穿整个物质代谢,必须要记下来,但内容繁复,不易掌握,可将其进行简化连成一首打油诗:“乙酰草酰生柠酸,三步反应不可返,四次脱氢两脱羧,一次底物化磷酸,异酮两琥延苹果,回归草酰转一圈”。又如八种必需氨基酸:苯丙氨酸、甲硫氨酸(蛋氨酸)、缬氨酸、赖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色氨酸、苏氨酸,之间没有相互联系之处,如果死记硬背,既枯涩又难记,可根据谐音将其连编成一句通顺的话如“笨蛋携来一两色素”等。既有趣又便于记忆。
转贴于
(四)pbl教学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 是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院首创的一种教育模式,是现在国际上较流行的教育方式之一,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发展趋势[3]。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而教师则起引导作用。即教师将学习的内容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而学生则通过查阅资料、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组讨论等方式,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来获取相关的科学知识,既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4][5]。
pbl应用在医药学中就是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进行启发式教育[6]。例如在讲述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特点时,可先引入磺胺类药物和磺胺增效剂抑制细菌生长的临床实例,提出问题:为什么磺胺类药物能抑制对磺胺药物敏感细菌的生长,在用药时在用量上有何特点等。要求学生课前分配成组进行合作查阅相关资料,以论文形式给出具体答案。在课堂上进行论述和讨论,形成结论,教师则对其中出现的模糊点和问题作引导性指导,并作最后的总结,肯定学生工作的同时给出最确切的结论。又如,在实验“血清蛋白质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分组查阅相关资料并写出实验预习报告,包括实验用品、实验设计、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实验理论结果及其他可能出现的结果、对非预想结果的分析等内容。教师对报告作指导性审定。之后按照各组的实验设计来进行实验,详细记录过程及实验结果,最后通过课堂讨论得出最佳实验方案。
pbl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本专业知识和交叉边缘学科的相关知识,同时需要足够的课时来配合完成。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难度,且对不同的内容并不都适用。所以将pbl与其他方法联合使用、相互补充,完善教育教学过程[7]。
三、评价体系的完善
关键词:医学教育;自主性学习;组织学
自主性学习是医学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内外都已经有了很多的研究,但大多都是理论研究,实践性的却较少。虽然自主性学习国内外都有很多学校以不同的形式在开展,但在医学基础教育特别是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开展自主性学习的并不多。我校从2011级开始已正式实行学分制,其特点之一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要求教师改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生存与发展能力打好基础,基于这样的目的,现在我校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课堂授课学时大幅度缩减以增加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时间,在这样的背景下,怎样走出自主性学习等于自学,而自学等于不学这样一个误区?学生有效的自主性学习怎样进行?自主性学习的内容的确定、方法的探讨、自主学习教学资源的建设、自主性学习效果评价以及教师在自主性学习中的作用都是需要研究和探索的。 本课题探索学分制下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和内容、自主学习的方法、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学资源的建设,从而为我校学分制下的组织胚胎学教学自主性学习提供经验,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探索新路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 级和2013级临床专业四个班级共210个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并设相应对照班级,为避免不同教师上课的误差,上述班级均由同样老师担任。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调研法 主要包括收集国内外期刊、网络及书籍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1.2.2比较研究法 通过纵向和横向比较,分析探寻国内、外医学自主性学习中具有明显成效的措施,制定适合自主性学习方案。
1.2.3行动研究法 根据实施计划具体指导学生自主性学习。
2实施
2.1教学大纲制定中确定自主性学习的内容 我们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编写教学大纲时就确定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内容、学习目标,使教师与学生清楚自主性学习内容和要求,从而做到心中有数,目标明确,但也给教师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怎样确定自主性学习内容?在本研究中,我们根据我校人才的培养目标、教材、内容的难易度以及多年的教学经验,设置了基本的原则,确定了自主性学习内容,包含①简单的易理解的内容,如被覆上皮的分类以及各种上皮的结构与功能;②与其他章节密切相关的、可以在实验课中结合这些章节内容共同学习的内容,如皮肤章节,可以结合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的学习在实验课中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学习;③可以在后续课程中加深学习理解的内容,如肌肉的收缩原理;④对于后续课程学习不是太重要的内容,如骨组织的发生。
2.2培训教师与学生 目的是让教师与学生均重视自主性学习,提高对自主性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教师方面: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对自主性学习重要性的认识,积极探索开展自主性学习的新方法。同时还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集体研究自主性学习内容怎样完成和实施,在方法上给予学生什么样的指导、怎样考核等,相互交流经验,将自主性学习工作落到实处,而不是简单的将自主性学习内容留给学生自学后就不闻不问。学生方面:主要是提高认识,做好心里准备。任课教师在第一堂课时即给同学讲解本科课程的特点和要求,说明自主性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在思想上对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接受自主性学习,从心理上把自主性学习当作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特点,是锻炼自己各方面能力的重要环节,让同学对自主性学习不反感,能够接受和仔细领会,自愿学习,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提高学习效果。
2.3根据计划实施自主性学习内容方法的探讨 按照认知规律设计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从不同层面、多个环节设计自主性学习方法。
第一个层面为学生自学:教师随堂布置每个章节自主性学习内容与作业,与学期教学进度相一致。学生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的目标对自主性学习的内容自主性学习,要求有读书笔记,完成作业。教师检查批阅并作为平时成绩考核之一。
第二个层面是落实检查自主性学习的情况:教师在课堂别是实验课中通过提问落实检查自主性学习的情况,了解学生学习存在问题,再进行讲解,并结合组织切片观察加强内容的学习和理解,使之落实在实处。如皮肤章节属于自主性学习,我们要求学生先自学,之后在实验课中结合观察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的学习内容教师对皮肤的内容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对皮肤的组织学内容能掌握。
第三个层面为陈述与讨论:组织小组讨论,设置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有课程中教师讲授的内容,又有自主性学习的内容,同时还结合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同学组成学习小组,查阅资料,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集体学习,每个小组的同学再制作PPT课件、讲解,最后全体同学一起分享每个同学查阅和讲解的内容。我们设置的专题有:胃壁组织结构与胃溃疡、胃炎的关系、心壁组织结构与心肌炎和冠心病、动脉组织结构与动脉粥样硬化、肝的组织结构与肝硬化、气管的组织结构与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肺的组织结构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甲状腺结构与甲亢、子宫的组织结构与月经不调、肾的组织结构与肾炎等12个大题目。通过这样的形式,同学对所学内容有非常好的了解,同时也对学习基础知识重要性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也锻炼了查阅资料、自学能力、与小组成员协作等方面的能力,我们认为这是自主性学习中一种非常好的方式。
为保证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所讲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我们在学生讲解之前,对每一个学生的PPT课件和所讲的内容进行交流,帮助同学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师生能及时的沟通,学生不懂的内容可以及时得到解决,对一些模糊的东西和知识点同学更为明确,同时这也是师生建立感情、进行教书育人的好时机。
第四个层面为测试:包含自主性学习内容单元测试和纳入期末考试两部分,内容既有理论知识也有实验组织切片观察,可以使教师和学生重视,也可以检查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效果,为下一步更好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提供极为宝贵的反馈意见。
2.4自主性学习配套建设 为学生更能有效自主性学习,提高学习效果,我们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在学校网络上建设了网站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涵盖了自主性学习内容系统的教学课件、自主性学习提纲与思考题、自主学习测试题和正确答案、组织学图库、网络论坛与网络答疑与网络学习追踪、编写《组织学与胚胎学学习指导》,作为学生自学用书。
3自主性学习的效果评价
我们主要从学生考试成绩和学生问卷两方面进行自主性学习效果的评价。
3.1学生考试成绩,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仅从考试成绩来看,实验班与对照班没有差异性。
3.2学生问卷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评价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各种教学资源包括图书馆、国内外网络资源、实验教学平台等的利用等问卷调查,见表2。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本研究所以采用的方法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习兴趣的提高等方面是有效果的。
4讨论
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迎来了学习化社会,教育的形式及过程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知识的学习不仅靠教师的传授,更多的则是通过自主学习来获得。2002 年教育部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作为本科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七大能力之一,自主学习被广大教学者认为是学生所必需的。21世纪的医学教育是以加强综合素质教育为基础、重点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育。随着科学的发展,医学教育内容急骤膨胀,其教学内容面与教学方法面临着强烈的更新要求,各种教学方法例如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个案学习、概念图形成、网络学习以及基于团队的学习等发展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方法相继出现。从20 世纪50 年代自主学习就开始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内外都已经有了很多的研究[1,2]。行为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是由自我监控、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组成的学习方式。认知建构主义学派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根据学习能力、学习任务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3]。西方学者认为自主学习的动机应该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学习的方法应该是有计划的或已经熟练到自动化程度[4,5]。尽管大量的研究对自主学习说法不一,但其本质是一致的, 它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自己独立的思维、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和达到学习目标,是学生自己决定其学习过程的一种学习方式,要求个体对为什么学、学什么、如何学、能否学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评价和自我强化上。
我国在以往的教育史中一直强调的就是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落实,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习惯的培养一直没有得到重视。我们在本研究中探讨了组织学与胚胎学自主性学习的内容、方法并设计了以学生自学为主,多方式、多途径实施,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依次四个层面进行自主性学习的路径,其中组织学生讨论、学生选择专题进行陈述是一个非常有效重要的自主性学习的方法,学生自己查阅资料,结合课堂上所学有关组织学内容,对器官发生疾病的病因、病理学改变乃至临床症状、诊断和治疗学习并在实验课上PPT汇报,使学生对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增进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效的提高了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以此为核心,建立了教学网站,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自主性学习创建了更好的条件,使学生通过真正意义的自主性学习,将培养其自学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提升创新能力,以适应医学发展的需要。
通过自主性学习研究和实施,尽管在考试成绩上与对照组没有差距,但学生在自学能力、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查阅资料能力、课件制作、团队合作精神、学习兴趣、表达能力、拓展知识学习等方面都得到提高,所以引导学生和从多个环节进行自主性学习,是有效果的,收到学生欢迎。
6问题与展望
自主性学习的开展对学生提出了高要求,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更高的标准,在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都要求比过去更为严格,同时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也比普通教学更多。另外,学生多,目前在面上大规模的开展,教师的工作量太大,无法顾及所有学生。
自主性学习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会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来探寻未知知识,发现与解决疑难问题,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欲望 培养观察与思考能力、搜集资料积累知识的能力、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作为教师,付出是值得的。
参考文献:
[1]Barry J,Zimmerman &Martinez-Pons1.Student Differences in Self- RegulatedLearning:Relating Grade,Sex,and Giftedness to Self-Efficacy and Strategy Use1[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0,82(1):51-59.
[2]庞维国.当前课改强调的三种学习方式及其关系[J].当代教育科学,2003,6:18-22.
[3]景怡光,程培杰.论自主学习实质的准确把握[J].教育评论,2007,2: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