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

时间:2023-03-22 17:34:43

导语:在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

第1篇

一、概述

(一)关键名词的界定

兴趣(心理学百科全书):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是指一个人认识并且掌握某种现象、事物或参与某项活动具有积极情绪心理。

运动兴趣《体育科学大百科词典》: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

体育兴趣(季浏,《体育心理学》,2010):指学生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学习或身体锻炼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基本动力之一。

(二)理论简介及分类

1.根据运动兴趣的内容,分为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

物质兴趣是以人的物质需要为基础的兴趣,表现在对运动用品的兴趣。

精神兴趣是以人的精神需要为基础的兴趣,表现在运动的偏好和渴望。

2.根据运动兴趣的倾向性,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直接兴趣是由于对体育活动本身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能促使人们产生愉,如参与体育活动、观看体育比赛等。

间接兴趣是对体育活动的未来结果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如保持体型、增进健康、强身健体等。

3.根据运动兴趣的广泛性,分为广泛兴趣和中心兴趣

广泛兴趣是对多项体育运动或某一项体育运动多方面的事物或活动感兴趣。

中心兴趣是在广泛兴趣的基础上,对某一类体育运动或体育运动的某一方面有特别浓厚而稳定的兴趣。

4.根据运动兴趣的深度、范围和稳定性,分为有趣、乐趣和志趣

二、研究综述

通过中国知网高级检索,输入“体育兴趣”,查阅了2000―2014年相关的硕博士论文444篇,再输入“中小学生体育兴趣”,在结果中检索,得出硕博士论文0篇,而检索到相关期刊7篇。总的来看,关于体育兴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体育运动能力的现状与对策、影响中小学生体育兴趣的因素以及如何培养体育兴趣等方面。

徐霞琴在《对新课标理念下苏州市中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研究》一文中指出,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程度随年龄的增加而减弱,另外,对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满意程度也下降。

余贞凯等在《如何激发和培养中小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一文中认为,影响中小学生上体育课兴趣的因素有很多,包含内容的形式,学生自身的身体状况,人们对体育的理解等方面;通过游戏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开展各种体育比赛等措施激发和培养中小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

贾海涛在《中小学体育课学生兴趣培养研究》认为,影响中小学体育课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有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其中,客观因素有学校体育教学硬件设施条件、学校组织管理、体育成绩加分等;主观因素有教师的认知、学校对体育的重视、学生自身状况对体育学习的影响等。

综上所述,我国关于体育兴趣的研究主要是提高学生体育的运动能力,以及影响培养体育兴趣的因素,几乎没有关于体育教学环境的各个因素对体育兴趣维度的关系研究,本文对两者是否有关系以及关系性程度进行研究,进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三、现阶段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对象

男女学生的体育兴趣差别较大,现实生活中,女生体育兴趣相对较差,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之间的体育兴趣差别较大。因此,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应分别构建体育学习兴趣模型。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多采用描述性的理论研究和综述性的研究居多,干预性和实地调查、实验性的研究较少,没有充分的论据进行验证。

2.对于实验性的论文,对研究所提出的对策没有实际性的、可具体操作的具体办法,也没有进行反复验证,只是空谈。

(三)研究工具

1.关于体育学习兴趣的评价工具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研究者多根据主观判断与研究需要侧重于某些指标,使得无论在体育学习兴趣的测量维度还是测量结果方面有很大的主观判断。

2.依据心理学的学习兴趣理论不能完全解释体育学习兴趣类别与本质,虽然众多研究进行了相关体育学习兴趣测量工具的制定及对测量工具的本土化修订,但各种测量工具的指标维度、信度、效度不一,?y量结果差异较大。

四、研究建议

(一)电子信息时代,如下载APP体育小游戏,利用手机等电子产品和设备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增强体育意识,是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

第2篇

阳光体育就是为切实推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热潮。“阳光体育”活动启动以来,全国各地都积极响应号召,“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口号自全国范围内响起。

本文利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五大连池市四所农村中学为研究对象,了解四所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现状如何,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对策。研究结论如下:

1.五大连池市农村中学的体育课出现了许多不良现象。每周学时都少于国家规定的三学时;体育课被文化课老师挤占的现象时有发生;场地、器材不足;师生配备比率超标等。

2.课外活动活动项目基本上符合阳光体育的要求,而且还有一些农村特色的运动项目。但是课外活动开展的周学时还是有待加强,一些学生没有指导老师的带领,大部分学生参与动机还是较为端正的。

3.五大连池市农村中学积极响应阳光体育活动,课余训练获得开展。但是仅有7.6%的学生参与了课余训练,专业指导老师少而且专业能力不高,参与动机基本端正。

4.广播体操占100%,武术操占26.2%,青春舞蹈占48.6%,总体看来,课间操的开展情况还是很好地。

5.农村中学的阳光体育的开展现状还有许多问题。体育课、课外体育训练、课余体育训练以及课间操等都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与改进。

6.加大经济投入,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加大阳光体育的宣传力度,完善监督机制,培养学生自觉体育锻炼的意识都能够加快“阳光体育”的开展进程。

对策分析如下:

1.完善监督机制,加大经济投入

按照国家的规定,各个学校应该积极的制定体育教学课程计划与实施教学课程计划,提高基层(校长)对阳光体育的重视程度。各个学校还要建立完并完善监督制度,督导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坚决查处挤占体育课的现象,为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

学校经费的支配都要经过学校领导的安排,而体育经费是我们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基础,只有有了充足的体育经费我们才能增加体育器械、改善体育场地。所以,我们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调动学生的体育锻炼的热情,达到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一定要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

2.加大阳光体育的宣传力度

阳光体育活动大规模的进行宣传才会引起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重视,从而开始认识和参加阳光体育运动,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对阳光体育的认知还比较好,但是学生以及学生的家长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并不是很了解,需要我们进一步的进行宣传,建立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3.建立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

建立适合农村中学阳光体育活动的科学机制需要建立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针对农村中学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形成良好的学校体育文化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切实地感受到阳光体育运动所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影响,所有的学生才能积极的参加体育锻炼,培养起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整个学校才会掀起一股高涨的体育学习。

4.师资力量

开展教师学习、培训活动,丰富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师生配备比率恢复正常,学生们才能够接受更加系统、科学的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 王月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与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5):20-24.

[2] 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全国启动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N].教育部网,2006.

[3] 任朋达.长春市城区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2008,7(10):42-45.

[4] 李杰.阳光体育运动对增强高校学生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影响[J].体育世界,2009,6(11):35-40.

第3篇

关键词:校园足球;青少年;发文量;被引频次;高被引频次论文;评价

中图分类号:G80-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5-0114-05

Abstrac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metrology, statistics and logic analysis are adopted to analyze the academic papers on school football (juvenile football). chool football, as part of school sports is a component of education, aiming at training athletes with various talents for the society. In the process of popularization and improvement, we should mobilize the multi force participation of schools, clubs, society and parents, construction modern youth football concept and culture which take the physical exercise as the means,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basic skill learning as the key and the promotion of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personality perfection as the goal. On this base, we will foster football-playing population with high level and high quality and train modern skillful football players that are both intellectually and morally well-educated.

Key words: school football; teenagers; amounts of published papers; citation frequency; high frequency cited papers; evaluation

校园足球的提出是基于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的现实社会背景,目的是通过发展足球运动来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足球运动以其独有的特点和魅力超越了其他体育运动项目,赢得了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在国际足球运动大发展的今天,中国足球运动的发展却与之相悖,落入了不进而退的怪圈。我国青少年足球人才数量逐年锐减,1990-1995年,65万人;1995-2000年,61万人;2000-2005年18万人[1]。据中国足协公布的数据显示,在13.8亿中国总人口中足球人口降至2.7万人,注册球员仅有8 000名[2]。中国足球后备人才的严重匮乏,使中国足球运动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鉴于中国足球运动发展状况,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推出和实施校园足球发展规划。为进一步推动中国足球运动的发展,2014年教育部提出新修订的校园足球改革方案。校园足球及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成为体育科研领域的研究热点,体育专家及学者从制度创新、教体结合、教练员培养、竞赛组织与管理、政府、足协、俱乐部的职能与作用等各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以CNKI数据库为数据源,为确保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采用专业检索,构建检索式为:(U = '校园足球' OR U = '青少年足球'),并将发表时间限定为:检索时间限定在2001年1月1日-2015年12月1日,共检索出文献4 109条。

1.2文献计量法

以CNKI为数据源,采集作者、期刊和机构的发文数据,进行统计、分类、排序及分析研究。

1.3数理统计法

检索出相关论文的发文量、被引频次和高被引频次的论文3项指标的前20名,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归类和排序,并进行分析研究。对各项指标数据,采用秩和比法(RR)排序。通过秩转换,获得无量纲的统计量RR,以RR值对评价对象的优劣进行排序或分档排序。

1.4逻辑分析法

通过对文献数据的统计、归纳、排序、综合的逻辑分析,以揭示文献各种特征与关系的方法。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作者发文量、被引频次RR前20名

发文量和被引频次是文献计量学两个重要的评价指标,发文量反映了作者在该研究领域的科研活跃度和科研产出量,被引频次反映了论文受关注的程度和论文质量。2001-2015年以校园足球和青少年足球为主题共发文3 416篇。统计结果显示,以校园足球为主题的论文2009年以后开始出现爆发式的增长,2009年20篇,随后逐年增长,到2015年猛增至700多篇,在此之前的研究论文大多是以青少年足球为主题词。原因是2009年和2014年实施校园足球规划方案的决策掀起了校园足球的研究热潮。

表1所示,校园足球和青少年足球作者发文被引前20名,位居前列的作者是徐金山、张庆春、何志林、李卫东和董众鸣,5名来自上海体育学院,3名来自北京体育大学,2名来自沈阳体育学院。有12名作者来自专业体育院校,20名作者共124篇,总被引频次2 845。

研究者普遍认为校园足球作为学校体育和教育的组成部分,其发展也必须回到学校体育和教育的发展轨道上,回归育人为本,充分利用足球这一平台,激励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达到增强体质、磨练意志、健全心理、完善人格等多重目标,最终实现教育的完整与学生的全面发展[3]。体育运动在构建青少年持久个人资源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青少年认知功能的提高和智力发展,而且有利于心理健康和自信心与幸福感的获得[4]。开展校园足球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主,让学生在娱乐中喜欢足球,爱踢足球。张庆春认为,少年儿童从一开始就应学会将足球视为一种快乐游戏去体验和享受,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认识到足球的魅力,也会为他们一生钟爱足球打下基础[5]。 通过开展校园足球运动来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增强学生体质、展现学生风貌、体现学生的意志力和体育精神,这是校园足球的本质所在。

开展校园足球要因地制宜。我国在校学生有2.7亿,符合标准场地的学校仅有8 000所,同时缺乏有资质的足球教师。校园足球可开展5人制和7人制小场地足球运动,世界著名球星马拉多纳、罗纳尔多、梅西都是从街头足球走向世界赛场的,他们从小就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就是成为球星。

[JP3]研究者认为开展校园足球应以普及为主,建立长效机制,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即使全国足球学校达到2万所,即使足球人口达到2 000万,学生还是要一天天长大。中国足球运动的发展要坚持持久战,需要十几年、几十年的时间,做好长期的思想准备,做到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提高基础上的普及,以足球为先导积极开展学校体育活动。学生通过校园足球活动能提高其柔韧性、灵活性和协调性,这为今后学生从事其他体育项目打下坚实的基础,从业人员的眼光应放远些,普及足球运动的目的最终还是促进学生在德、智、体三方面的全面发展。

开展校园足球要积极宣传足球文化。足球运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的自然及社会环境孕育出不同类型的足球文化。校园足球孕育的是未来的“足球先生”,而非足球流氓、足球痞子,要避免不良现象对青少年身心的影响,如“年龄造假、以大打小、队员冒名顶替、假球、黑哨、、不服从裁判”等不良行为。这些问题会产生不正当的竞争,败坏足球文化和社会风气,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阻碍中国足球的正常发展。这些问题在研究中多次强调,只是在实践中忽略掉了。中国足球经过了60年的发展,走过了弯路、偏路,道路曲折坎坷,最终兜了一大圈又回到原点,原因就是缺乏良好的足球文化和足球理念[10]。

2.2期刊发文量、被引频次及RR前20名

学术期刊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园地,学者可以在学术期刊发表自己的学术研究,甚至是不同的学术观点和看法。学术期刊传播的学术创新、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推动着学术繁荣。学术期刊所蕴含的学术价值是一个社会的灵魂和旗帜,它在本质上是一种人文之光和科学之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6]。现代体育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研究和科学训练,这一点从2015年的世界游泳锦标赛和世界田径锦标赛上中国队所取得的成绩可以看出。在世界游泳锦标赛中,中国取得15金、10银、10铜,金牌和奖牌榜首位,在世界田径锦标赛中,中国取得1金7银1铜,奖牌榜排名第四。游泳和田径是体育金牌的大项,过去我们很少在这两个项目上取得奖牌,甚至一度怀疑我们的体质和人种不适合此项运动,然而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在科学指导的训练终于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人种学说也不攻自破。在中国足球徘徊不前的时候,人们开始质疑中国足球,再次提出“人种”的问题。毫无疑问解决中国足球的问题,需要科学,需要耐心、细致、严谨的科学研究和科学训练。

表2是校园足球和青少年足球期刊发文和被引频次RR前20名。其中,核心期刊有10种,发文252篇,占总发文量733篇的34.38%,被引频次为4 302,占总被引频次5 527的77.84%。核心期刊被引频次高,说明学术论文的质量高、水平高、受关注程度高、学术影响力大。前20名期刊,有9种体育院校的学报,有5种体育科技期刊,这些都是校园足球和青少年足球运动研究的主要期刊。

这些期刊论文对校园足球和青少年足球运动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校园足球的发展应该紧扣学校体育的重要任务,从现代教育要求出发,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学习为主,促进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智力发展、人格完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的全面发展的人”[7]。校园足球就是学校体育中的一项运动方式,是学校教育的一种形式,不能赋予太多的使命和任务,让学生轻轻松松地上阵,快快乐乐地踢球。足球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它有很强的娱乐和教育功能,参与者能够感受到运动的快乐,而家长也希望孩子参加运动来扩大交往的范围,培养完善的人格。“学校体育的根本不在于是否拥有体育天才和体育成绩,而是能够培养健康、阳光、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青少年”[8]。

2.3高被引频次论文前20名

高被引频次的论文是文献计量学评价的重要指标,反映了论文的研究热点和创新性,说明论文质量高、学术影响力大。表3所示20篇高被引频次的论文有9篇是论述足球训练体系和训练理念的问题;20篇高被引频次的论文,有19篇来自于核心期刊,说明核心期刊具有很强的学术研究导向性及影响力以及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为研究者提供了学术研究的趋向。

20篇高被引频次的论文对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现状、青少年体质、青少年足球训练体系、训练理念及人才培养、教练员状况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按《校园足球发展规划》,到2020年将产生2 000万足球人口,以千分之二的比例计算,产生青少年足球注册人口4万。校园足球在普及的过程中会有一批孩子追求更高的目标,学习正规足球,进入专业训练。按青少年力量素质、速度和耐力素质、灵敏和柔韧素质生长特点来看,8~10岁是较好发育期,也是接受足球训练的最好时期。但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能够进入职业队,成为足球天才的也只是很少的人。

中国足球运动的发展历程是艰难曲折的,直到今天依然没有走出困境。要持续开展校园足球,促进青少年足球运动水平提高,首先要转变足球理念。在青奥会上指出,让体育价值重新回归,重视个人在体育中的价值提升而非是锦标主义的过分体现。让外国朋友看到中华体育精神和中国人民的意志力,更看到通过赛事收获的其他宝贵附加意义[10]。

足球运动既是学校体育的一部分,也是教育的组成部分。足球运动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它能够“育德、育智、育体、育文化”。“从校园足球到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是普及和提高的过程,是连贯性的,是在培养社会各型人才的同时培养运动员的。在普及的前提下选拔精英梯队进行精英人才的重点培养,在学籍学校不变的情况下,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训练,通过竞赛进行选拔”[9]。研究人员指出,青少年足球训练是学校、俱乐部、协会、社会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事情。足球发达国家有些成熟的经验值得借鉴。如德国足协大力推动俱乐部、协会和学校间的合作,认真对待文化课的学习,俱乐部配有文化课老师,辅导文化课,同时配有心理教师,当孩子的文化课有缺失时,会停止其足球训练;日本也有青少年足球长期培养规划,建立自上而下、环环相扣的训练体系,他们的理念是让更多的人了解足球,喜欢足球,享受足球的过程,接受足球教育,传播足球文化,以更宽的视角来看待足球。反观我国在足球运动的发展过程中过于看重比分、急功近利、情绪浮躁,违背了青少年足球运动人才成长及培养规律,对青少年足球运动缺乏长期的战略性认识。

3结语

在校园足球和青少年足球运动研究领域方面,体育科研人员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也借鉴了不少国外的先进经验,发表了数千篇的研究论文。运用文献计量学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了该研究领域作者和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力的分布及重点研究领域。具体为,发文作者工作单位以专业体育院校为主,表明专业体育院校是校园足球研究的坚实堡垒,他们拥有强大的研究阵营;文献分布的期刊涉及20种,核心期刊有10种,其中被引频次占77.84%,体现了核心期刊的论文质量及其学术影响力,它们代表了校园足球和青少年足球运动研究的整体水平;高被引频次的论文集中于对校园足球开展现状、青少年体质、训练理念及教练员状况方面的探讨与研究,反映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从数千篇的研究论文内容来看,发现诸多共同观点,如校园足球既是学校体育的一部分,也是教育[J2.2mm]的组成部分,需要两手抓;开展校园足球运动,应重视其教育的功能及足球文化和足球理念的传播;校园足球在普及与提高的过程中,要积极寻求俱乐部、体协和社会力量合作培养模式,学校在为社会培养各种人才的同时培养运动员等。这些观点经过总结提炼,都可形成有关校园足球和青少年足球运动的理论体系,丰富该研究领域的基础性研究,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曹发祥,侯磊.中国足球运动演变的社会分析[M].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109.

[2]铁晓林.校园足球活动推广过程中问题的探讨.当代体育科技,2015(16):74-75.

[3]何强.校园足球热的冷思考.体育学刊,2015,22(2):5-10.

[4]郭玉江. 青少年体育参与的积极情绪扩建理论模型构建.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5,31(5):72-76.

[5]张庆春.青少年足球训练理念与实践[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47.

[6]邱均平.评价学:理论・方法・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349.

[7]刘世宏,陈海. 发展校园足球现存主要问题及改进策略.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5,31(4):113-118.

[8]姚健,于宏亮,张树来,等.学校体育在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工程建设中的路径选择.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4(2):21-25

第4篇

论文摘要: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对在农村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我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所以没有农村的和谐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和谐。但是,近年来,我们在研究“三农”问题时,对农村农民健身问题的关注并不多。对于农村农民健身工程与建设和谐社会之间的联系探索不够。如果农村全民健身问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那么建设和谐、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将是一个空幻的影子。

体育作为全民健身的主要途径与方法,在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社会作用。本文在分析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和功能的基础上对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讨论。并对在农村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1 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功能

1.1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据统计,仅汉族传统体育项目就有301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676项,共计977项。它是各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特点的研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总结出了不尽相同的结论。但总体而言,基本上把握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独特特点,可简要总结(1)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以“天人合一”和“气一元论”为哲学基础,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为土壤;(2)崇文尚柔,重视体育的伦理教化功能;(3)重视人和自然的和谐、重视整体和基本功练习,养生体育最为发达;(4)体育的礼仪性、等级性和表演性弱化了体育的竞争特征;(5)在体育的深层次文化方面,以宽厚、礼让、平和为价值取向。

在对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民族性、文化性、健身性、区域性和娱乐性方面的认识,学者们较为一致。

1.2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

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世代沿袭下来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文化物质和文化模式。它所具有的传承性、地域性、稳定性、健身娱乐性,使其民族文化特征在一代又一代自我复制中得以保存。有些项目已成为民族成员喜闻乐见的活动,甚至成为该民族的一种象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现代体育科技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自身的特征及与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不断被揭示出来,传统体育的功能也在不断地被认识、被开发。学者们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进行深入的研究,概括地讲,其功能主要表现在:健身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表演功能、竞赛功能等方面。这些功能在丰富群众生活、促进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得到很好的体现。

2 在农村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可行性分析

2.1民族传统体育在农村根深叶茂,开展优势明显。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来自于民间、扎根于民间,又服务于民间。在农村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文化传统,因此,开展优势明显。同时,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强身健体的同时追求人的“形、神统一”以及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它所具有的独特的价值和功能(主要表现在其鲜明的文化特征上——生产实用性,民族、民俗性,宗教信仰性,健身娱乐性,文体交融性等)也是促进其在农村广泛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2.2经济发展为民族传统体育在农村的开展赋予了广阔的空间。

随着农民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农民可供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和金钱增多,他们迫切要求改变农村那种“干活、吃饭、看电视、睡觉”的枯燥乏味的生活,对文体活动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有文化的新一代农民大军在关注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的健康。健康观念的深刻变化,使农民们迫切需要既强身健体、娱乐身心又能提高人涵养的体育运动。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和功能能够很好地满足他们的这一需求。同时农村的这些变化,从物质基础、时间保证、思想重视和活动阵地等方面,为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农村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提供了可能性。

3 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3.1促进农村人口健康水平的提高。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价值和目标,而身体健康、体质强健则是人全面发展的首要目标。对于社会而言,良好的国民健康状况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党的十六大已经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一起列为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健康的身体,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而体育运动则是增强人的体质、增进健康的最佳途径。我国各族人民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发现并积累了丰富的、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健身方式。因此,在农村广泛开展健康向上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增进农民的健康、增强体质,还可使人们在锻炼的同时,享受到精神的愉悦和美的教育。

3.2丰富农民体育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具有深刻历史内涵和丰富活动内容的文化类型,是一种从逻辑上脱离生产劳动的文化活动,同时,也是一种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活动。它在劳动教养、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保证了其社会文化价值的实现。它将精神的愉悦与充实作为其主要目标。农民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对增进社会和谐、提升文明素质等具有重要作用。农民可利用农闲季节、节假日、民族传统节日开展有益的民族体育活动,如扭秧歌、耍社火、舞龙舞狮、武术等项目,既有利于增强体魄,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密切人际关系,也有利于移风易俗,丰富文化生活,形成良好的农村社会风气。对于净化社会环境,提升社会道德水准,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一些地区,随着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该地区农村的社会治安情况有了很大变化,原来赌博、打架等现象少了,参加文体活动的多了,这说明在农村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3体育搭台,经济唱戏,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健康意识的逐渐增强,体育消费在农民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会不断地增加。而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在农村的广泛开展,一方面可以扩大农村体育人口的数量,增强农民群众的健身观念,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运动,这必将拉动农村体育消费,客观上为整个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农村具有广阔的、天然的健身场所,各地区可根据附近地形优势,开发形式多样的民族体育项目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参与的同时,又能加快当地体育附属设施的健全,加速农村体育产业、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从而带动一方经济。

论文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 作用 对策

论文摘要: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对在农村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我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所以没有农村的和谐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和谐。但是,近年来,我们在研究“三农”问题时,对农村农民健身问题的关注并不多。对于农村农民健身工程与建设和谐社会之间的联系探索不够。如果农村全民健身问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那么建设和谐、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将是一个空幻的影子。

体育作为全民健身的主要途径与方法,在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社会作用。本文在分析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和功能的基础上对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讨论。并对在农村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1 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功能

1.1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据统计,仅汉族传统体育项目就有301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676项,共计977项。它是各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特点的研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总结出了不尽相同的结论。但总体而言,基本上把握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独特特点,可简要总结(1)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以“天人合一”和“气一元论”为哲学基础,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为土壤;(2)崇文尚柔,重视体育的伦理教化功能;(3)重视人和自然的和谐、重视整体和基本功练习,养生体育最为发达;(4)体育的礼仪性、等级性和表演性弱化了体育的竞争特征;(5)在体育的深层次文化方面,以宽厚、礼让、平和为价值取向。

在对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民族性、文化性、健身性、区域性和娱乐性方面的认识,学者们较为一致。

1.2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

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世代沿袭下来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文化物质和文化模式。它所具有的传承性、地域性、稳定性、健身娱乐性,使其民族文化特征在一代又一代自我复制中得以保存。有些项目已成为民族成员喜闻乐见的活动,甚至成为该民族的一种象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现代体育科技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自身的特征及与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不断被揭示出来,传统体育的功能也在不断地被认识、被开发。学者们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进行深入的研究,概括地讲,其功能主要表现在:健身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表演功能、竞赛功能等方面。这些功能在丰富群众生活、促进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得到很好的体现。

2 在农村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可行性分析

2.1民族传统体育在农村根深叶茂,开展优势明显。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来自于民间、扎根于民间,又服务于民间。在农村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文化传统,因此,开展优势明显。同时,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强身健体的同时追求人的“形、神统一”以及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它所具有的独特的价值和功能(主要表现在其鲜明的文化特征上——生产实用性,民族、民俗性,宗教信仰性,健身娱乐性,文体交融性等)也是促进其在农村广泛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2.2经济发展为民族传统体育在农村的开展赋予了广阔的空间。

随着农民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农民可供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和金钱增多,他们迫切要求改变农村那种“干活、吃饭、看电视、睡觉”的枯燥乏味的生活,对文体活动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有文化的新一代农民大军在关注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的健康。健康观念的深刻变化,使农民们迫切需要既强身健体、娱乐身心又能提高人涵养的体育运动。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和功能能够很好地满足他们的这一需求。同时农村的这些变化,从物质基础、时间保证、思想重视和活动阵地等方面,为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农村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提供了可能性。

3 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3.1促进农村人口健康水平的提高。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价值和目标,而身体健康、体质强健则是人全面发展的首要目标。对于社会而言,良好的国民健康状况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党的十六大已经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一起列为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健康的身体,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而体育运动则是增强人的体质、增进健康的最佳途径。我国各族人民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发现并积累了丰富的、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健身方式。因此,在农村广泛开展健康向上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增进农民的健康、增强体质,还可使人们在锻炼的同时,享受到精神的愉悦和美的教育。

3.2丰富农民体育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具有深刻历史内涵和丰富活动内容的文化类型,是一种从逻辑上脱离生产劳动的文化活动,同时,也是一种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活动。它在劳动教养、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保证了其社会文化价值的实现。它将精神的愉悦与充实作为其主要目标。农民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对增进社会和谐、提升文明素质等具有重要作用。农民可利用农闲季节、节假日、民族传统节日开展有益的民族体育活动,如扭秧歌、耍社火、舞龙舞狮、武术等项目,既有利于增强体魄,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密切人际关系,也有利于移风易俗,丰富文化生活,形成良好的农村社会风气。对于净化社会环境,提升社会道德水准,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一些地区,随着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该地区农村的社会治安情况有了很大变化,原来赌博、打架等现象少了,参加文体活动的多了,这说明在农村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5篇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职业院校

1 研究目的

青少年身心健康、意志坚强,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然而,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状况每况愈下,令人担忧。造成这些问题的直接原因是学生体育锻炼不足,体育活动时间不能得到保证。针对这些问题,从2007年开始,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这一活动的目的,就是要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近几年的体育核心期刊,并通过网络,重点有针对性的收集了关于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开展、我国学生身体素质及国外青少年体育运动开展情况等方面的论文和资料。

2.2 访谈、座谈法

访谈就是听取教学研究专家的意见,主要听取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教授的意见。座谈就是随机选取市区的3所职业院校,再从中各选取30名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座谈。然后主要以走访的形式对5所学校的校领导和该校的体育教师体育教师进行了研究性的访谈,了解一下阳光体育运动在学校的开展情况。

3 结果与分析

3.1 各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

目前,阳光体育活动己成为各个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学校能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活动实施计划,大多数以“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为活动主题,展开了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的活动计划,还定期开展了学生课外文化活动及学生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据调查了解,学生们每天的一小时锻炼大多是由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的时间来完成的。学生每周上二节体育课,由专职体育教师完成教学,内容大都是做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健身练习。但有些学校的体育课单调乏味,由于缺乏必要的体育场地和器材,体育课的效果不太理想。

各个学校也安排了课外活动时间,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监管加上活动场地和活动器材的匮乏致使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真正的走进操场,参加体育运动。

3.2 影响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因素分析

⑴运动伤害事故对学校阳光体育运动产生严重影响。⑵体育教师的质量和地位有待提高。⑶校进行体育运动的场地、器材。不少体育器材已严重“老龄化”,教学活动并不能很好开展,时间长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热情自然不高。⑷体育活动的时间因素。在学生喜欢的余暇活动中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上网、听音乐以及和逛街。笔者在对学生运动时间的调查中发现,每天能够保证余暇时间用于体育锻炼1小时的男生占20.1%,女生占16.1%,大多数学生只能保证每周活动1小时,通过与学生交谈得知,多数学生愿意用余暇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但是由于受场地器材、气候、时间、和运动知识技能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学生不能够更多的参加体育锻炼。

3.3 中等职业学校有效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对策分析

⑴营造重视青少年体育的舆论环境,掀起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学校要借助媒体在广大师生中广泛宣传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意义,掀起学习、普及身体健康知识、体育运动知识、运动营养知识的,广泛传播健康理念,使“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口号深入人心。⑵以体育课堂为阵地,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必须以体育课堂为阵地,因此体育课堂必须要深化教学改革,加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丰富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增强其在健康、娱乐、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功能。⑶发挥学生会和各类社团的作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⑷举办校园体育文化艺术节活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体育文化艺术节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灵活自主的形式向全校营造浓郁的体育锻炼氛围,从而吸引更多数量的学生积极参与,最终达到活跃学生文化生活和强身健体的目的。

4 建议

⑴体育教师应加强体育锻炼知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和兴趣,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从而改善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对体育锻炼产生浓厚的兴趣,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⑵要适当传授一些适合学生从事的新兴体育项目,拓展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运动技能,为从事终身体育活动打下良好基础。⑶学校进一步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力度,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学管理范畴。⑷阳光体育活动应与家庭、社会的群众体育活动相结合,密切联系家长,让学生的家长也来关心参与体育,推动家长乃至社会对体育的重视,为学校体育赢得更多支持。

[参考文献]

[1]李红.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就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出台《意见》――完善保障监督机制推动学校体育健康发展[N].北京;中国教育报,2006-12-25.

第6篇

关键词: 体育教学 伤害事故 原因 预防

一、在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发生的主观因素

1.准备活动不充分不合理。做准备活动的目的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型,提高肌肉的弹性和力量,加大关节的活动幅度,使人体能够有准备地从相对安静状态转入到紧张的活动状态。由于学生往往凭着一时的冲动和兴奋,没有做准备活动就加入到比赛或锻炼的行列,这样就很容易造成运动损伤。

2.运动的时间过长、运动量过大或局部负担过重。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凭兴趣锻炼,运动量过大,特别是局部负担量过重,身体过度疲劳而造成损伤。如天气炎热时,把快速跑和跳远安排在同一次课中进行,就容易造成学生的下肢负担过重,从而造成腿部受伤。

3.学生身体素质差或运动机能状态不佳。在体育教学中,一些学生身体素质差、疲劳时或病后初愈参加比赛或上课,常常难以正确完成运动动作而容易造成损伤。

4.运动技术错误。在体育教学中,特别是学习新动作时,常常没有按照要领活动,违反了身体结构特点和运动时的力学原理,易造成损伤。

5.场地、器材、服装的原因。运动场地不平,有石子、玻璃等碎片及其他障碍物;器械年久失修或维修不良;器械安装不牢固;运动时的服装不合适,鞋子过大或过小通常都是运动扭伤的原因。

二、在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发生的客观因素

1.运动设施和体育器材不符合体育卫生要求。运动时因场地不平、跑道过硬过滑、沙坑过硬、坑沿过高、坑内有杂物等,易造成损伤,此类损伤多发生在下肢踝关节上。

2.气候和季节因素。不良的气候条件、雨天、气温过高或过低等均易引起运动损伤,发生损伤的季节多为秋冬季,因为天气变冷,人体肌肉韧带的弹性和运动协调性相对较差,肌肉僵硬、动作失调而致伤。此外,由于光线不好而影响视力,易发生损伤。

3.与人体某些生理解剖结构薄弱有关。在调查中,踝关节受伤的人数较多。这是由于外踝比内踝长,同侧三角韧带比外侧三角韧带坚强,因此踝关节的内翻活动较外翻活动大。另外,在背伸的各肌肉中,使踝关节外翻背伸的第三腓骨肌远不如使踝关节内翻背伸的胫前肌坚强,因此使踝关节向内翻的力量大,这些特点就使踝关节容易发生内翻,造成外侧副韧带损伤。

膝关节损伤在篮球及田径跳跃等运动中更常见,在体育运动中,很多动作都需膝关节参与运动,由于这些特点,膝关节损伤较常见。

三、在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预防

1.加强学生安全知识的介绍和学习。教师在体育课中,加强学生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的知识传授,讲述运动保健知识和运动损伤等方面的知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提高自我安全意识。

2.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正确引导他们,既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又要循序渐进,并对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3.在练习一些具有一定安全隐患(如铅球,铁饼、标枪等)的项目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相互监督机制的作用,相互观察,相互监督,相互提醒,对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

4.教师应讲清动作特点,抓住重点与难点,在安排练习内容中由易到难,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国家的不断富强,体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更重视体育教学中伤害事故的预防工作,体育教学伤害事故重在预防,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增强体育健康安全意识。从课程设计、教学组织、场地器械等各方面着手监管,预防伤害事故的形成,树立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理念,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实现体育教学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第7篇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运动素材教材化

1问题的提出

我国学校体育由于受到军事体育竞技体育的影响,学校的体育工作出现了飞速发展,但是,也出现一些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学生的体质水平出现下降的趋势;肥胖人群不断增加;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耐挫折能力差,自杀与犯罪的学生时有发生;社会适应能力差,人际关系紧张,交往能力差;许多学生直到大学毕业也未能掌握一项体育技能。体育教材内容过于竞技化,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学校体育教学偏重于竞技运动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忽视了体育的娱乐性、趣味性。新课标的提出为我们的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提出了“健康第一”的理念,注重“以人为本”,体育教学的不仅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还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通过体育运动得到快乐,同时体育运动生活化。新课标鼓励开发校本课程,但是,缺乏理论支撑,表述比较笼统,许多学校仍然照搬体育竞技项目,缺乏对竞技体育项目的加工与改造,表现在教学内容高、难、繁、杂,学生难于掌握,得不到快乐体验,学生的掌握效果不好,使学生对体育运动望而却步,对运动素材技术性的改造,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得到快乐,并且生活中可以成为休闲娱乐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健康参与、娱乐和运动,同时,新的运动素材技术性转变为新的体育教学内容将丰富体育教学内容。133229.CoM

2概念界定

“运动素材教材化”:所谓“运动素材教材化”就是按照现代的教育思想和科学方法、原理,将那些属于体育运动范畴的运动项目,经过合理的加工和改造,使之成为服务于学校体育教育目的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到加工竞技运动素材最后形成教学内容这一系列的过程就叫做“运动素材教材化”。

“运动素材”是可被选择的一切身体活动内容,具体来说有现代竞技运动项目和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包含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与“域外”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每个运动素材中都有人类创造的痕迹,都有不同的文化含量,都有劳动人们倾注的文化因素。

3竞技运动素材教材化的思路

对竞技运动的表现形式存在不同的观点:

(1)认为是奥运会的体育项目都称为竞技运动,而其他的运动项目划归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这其中包含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域外”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

(2)认为具有统一的规范的赛制的体育项目都称为竞技运动,而其他的划归为非竞技项目。

由此可见,尽管竞技运动的概念与表现形式在表述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就其概念的核心内容来讲,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主要表现在:①竞技运动是以取得优异运动成绩为核心目标的;②完成这一目标的途径是训练和比赛;③运动个体充分发挥其生理性能力(体格体能、运动能力等)和心理性能力是完成目标的基础;④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即是运动个体经由持续不断的训练,最终在比赛中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的过程;⑤竞技运动的技术是高、难、美、新、杂,最人限度地挖掘内在体力、心理、智力方面的潜力。

当前,基础教育的体育教学内容主要以竞技项目为主,即使是武术这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打上了竞技武术的烙印。竞技运动是人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以最人限度地挖掘内在体力、心理、智力方面的潜力,攀登运动技术高峰,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运动项目。竞技运动的技术是高、难、美、新、杂。对于在新课程标准下“健康第一”理念下,对竞技项目素材的转变的视角与方法,未能从学生和学校的实际出发,机械地搞“一刀切”,表现在:l、运动技术的高难度与学生学习掌握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矛盾,竞技运动的技术高、新、繁、杂、难的技术在体育教学中常常认为是最先进的技术,必须传授给学生,但是那种高技术恰恰是少数人的“专利”违背了选取运动素材应遵循个体差异和个体需要的原则。在基础教育当中学生抱着大篮球投篮,有的学生连篮板都碰不到,试想学生如何能够通过体育运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得到快乐,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体育成为小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必须对竞技体育运动素材进行合理的改造。

80年代后,前苏联、美国等国家兴起小排球、小篮球、小足球运动,学校体育部门对正规的排球、篮球、足球等竞技体育运动的器材、场地进行改革,很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目前,日本学校体育教学中,对正规的竞技项目进行改造,使之进一步适合青少年健身运动的需要,这是在青少年中开展竞技项目的厂泛措施,被改造的竞技项目可称作为亚竞技运动。亚竞技运动包括牛正规和非正规两个层次,半正规是修改正式的规则,而非正规是自己制定规则。因此,亚竞技运动项目并没有改变通过竞争决定胜负的竞技特征。日本的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竞技运动素材教材化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选取教学内容,将复杂的正规竞技项目的动作,技术,战术体系和规则分解化,向趣味化、娱乐化、游戏化方面发展,在传授运动技能的同时向同学讲授体育运动背后的文化背景,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得到快乐,愉悦身心。这样学生才能热爱体育,使体育运动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真正实现体育生活化。

4民族体育项目运动素材技术性转变体育教学内容的思路简述

民族体育项目在竞技性、观赏性、价值、娱乐性上与竞技体育项目相媲美。做为中华民族体育项目具有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凝聚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健身、养心的作用。

吸收民族文化:民族体育项目多、游戏化、娱乐休闲性、民族性、有的还有宗教色彩。

民族体育项目运动素材的概述:例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气功秋千、磨秋、跳跳板、踢毽予、放风筝、打陀螺、赛威呼、跳板、顶罐走、摔跤、打嘎儿等。

“域外”民族体育项目,英国的龙保龄球、法国的叭幢球、苏格兰的莎莎球手球、水球、网球、棒球等。

民族体育项目运动素材技术性转变的需要根据学校条件(体育场地、器材、设备、民族体育的知识技能等),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体育运动基础与经验等),教师(能力、教学经验、技能)。

(1)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选择。

(2)技术含量与学生的具体情况协调一致,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3)选取原则和引进条件全部满足。

(4)技术上简约化、竞赛上规范化、运动强度和密度的缩减化。

(5)原汁原味,去粗取精。

第8篇

论文关键词:家庭体育,社区体育,融合发展

 一、家庭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发展特征

 (一)目标一致性

 社区体育与家庭体育具有一致的目标。家庭体育可以增强家庭成员的身体素质、预防其疾病的发生、保持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同时还可以促进家庭成员间的和睦,构建和谐幸福的家庭生活。开展社区体育的目的同样是为了提高社区人员的身体素质,增进邻里之间的感情交流,构建和睦又好的社区。社区体育和家庭体育都不关注体育成绩的好坏,更多的重视成员的参与度,因此,二者具有目标一致性。二者的目标一致性也说明了社区体育的公益性,然而,社区体育仍有部分项目不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其目的主要是盈利等问题,这些问题亟需相关部门来解决。

 (二)主体重叠性

 社区是由单个家庭构成的,而单个家庭又是社区的一份子。社区是联系家庭与家庭、集体之间的纽带,是公共的活动空间,因此,家庭成员是家庭体育活动和社区体育活动二者的共同主体。

 (三)时空连贯性

 对社区成员来说,家庭模式主要是“421”结构。对于大多数青少年来说,其活动空间就是家庭、社区和学校,除学校之外,社区和家庭就是青少年活动时间较长的地方;对于老人来说,其活动主要空间就是社区和家庭;对于青年来说,除工作领域以外,其主要活动场所也是社区和家庭。每天出门就是社区,进门就是家庭,足以证明社区体育和家庭体育具有时空连贯性。

 二、社区体育与家庭体育的融合发展策略

 (一)转变观念,加强家庭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发展

 社区体育作为大众体育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的新事物,是今后城镇居民体育运动形式的主要发展趋势。但由于部分民众思想观念上的保守,并未认识到社区体育的重要性,认为体育运动是自己的事情,只要自己的家庭体育搞好就行了,对社区体育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加之各地政府宣传力度不够,导致了当前我国家庭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程度不高的现状。针对此问题,首先要统一认识,要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转变思想观念,认识到社区体育与家庭体育互动、协调发展的重要性,积极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其次是各级政府要加强宣传,组织人力对相关方面进行普及教育,增强群众认识。

 (二)把家庭体育作为评价社区工作情况的一个指标

 要认真贯彻执行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的要求,形成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相结合,社区、家庭共同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工程对家庭和社区的体育活动情况都做出了明确要求和规定,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却没能贯彻执行,政策的不执行导致了我国家庭与社区体育运动长时间的发展乏力。要想切实促进我国家庭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融合发展,体育论文推动我国全民健身事业踏上新的台阶,就必须破除一切阻力,严格按照“一二一”工程的要求和规定,贯彻执行相关标准。

 (三)完善大众体育的服务系统

 完善服务系统,一是要加强硬件建设,这方面的重点在于资金投入。除了体育彩票筹措的公益金外,要大力吸引社会投资、鼓励捐赠活动,扩大支持大众体育事业发展的资金来源,用来建设体育场地、增添体育设施及器材用品等,提高大众体育的硬件水平。二是要加强软件建设,软件方面要积极发挥政府和各类社会组织的引导作用,加强对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的宣传。具体来讲,首先是做好大众体育信息网,详细介绍各类体育信息和贴士,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其次是充分利用社区宣传栏、报纸、电视公益广告等媒介宣传造势,发挥媒体的信息传播作用;同时普及科学的体育运动方式,常见运动伤的处理方法等内容,引导群众科学锻炼,提升运动效果。

 (四)努力吸引社会赞助

 在组织家庭和社区体育活动时,可以通过对赞助商实行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对家庭、社区体育活动的支持和赞助,同时要通过网络、电视、报纸、广播等各类媒体加强对家庭和社区体育活动的宣传力度,利用广告效应来吸引企业赞助。努力吸引社会资金对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进行赞助,一方面可以提升企业形象和知名度,另一方面又有效促进了家庭和社区体育活动的发展,可谓双赢之举。

 (五)社区组织,家庭参与,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健康活动

 社区体育和家庭体育不同于正规赛事的竞技体育,可以有更多的随意性和趣味性,增强对普通大众的吸引力,提高参与积极性。由社区牵头组织体育运动会活动,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既加深了社区居民间的了解和友谊,又通过体育活动增强了身体素质,为全民体育健康活动的推广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终生体育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体育教育的普及,越多的人具有健身意识。大学生是体育运动的积极参与者。课余体育锻炼是大学生体育运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休闲和健身的重要方式。它对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兴趣、能力、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解浙江省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为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提供参考,更好地开展高校体育工作,作者对浙江省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进行调查与分析。

2 研究方法与结果

2.1研究对象

采用抽样问卷调查方法,对浙江省396名大学生发放问卷,其中大一学生118人,占29.9%;大二学生93人,占23.5%;大三学生97人,占21.7%;大四学生共87人,占19.5%。

2.2研究结果

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整理,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2.2.1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

对运动的喜欢程度,选择非常喜欢的占18.4%,比较喜欢的占28.6%,认为一般的占34.7%,而比较不喜欢、非常不喜欢的分别占6.3%、2.7%,年级之间都不存在显著差异。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喜好程度是一般以上的,占绝大多数。对于终身的体育的看法,非常赞同的同学占51.0%,比较赞同的占28.8%;只有极少数同学不赞同终身体育的观点;年级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2.2.2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

大学生认为自己不运动的很少,占6.8%;经常运动的人也不是很多,占26.0%。绝大多数大学生每天运动的时间1至2个小时,占45.5%;一天几乎没有参加运动的人数也较多,将近三分之一。相对大二、大三来说,大一、大四学生一天几乎没有运动的人更多。这可能与大一时期课程设置较多,而大四学生可能忙于实习、找工作有关。

大学生参加运动的时间段,大多数大学生是有空就锻炼,占43.0%。其次是选择在晚上的时间锻炼,占22.4%。一方面,大学里晚上的时间比较自由;另一方面可能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晚上锻炼比早上锻炼更科学。免费论文参考网。

2.2.3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类型和场地

大学生喜欢运动的类型中,球类占38.4%,占大多数。其次是健美类,如瑜伽、健美操类。喜欢的运动类型中各年级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健美类的体育项目受到较多人的欢迎。张文忠(2006)对大学生在余暇时间对体育的需求分析中显示:大学生在余暇时间体育锻炼,44.64%的人是因为健身健美的需要;35.5 %是因为娱乐需要;25.29%是通过体育合格标准的需要;5 %为其他[1]。可见较多的人期望通过体育锻炼来达到健美效果,这符合当代青年大学生爱美的心理特点。对于大学生运动场地的选择,50.8%的大学生选择在运动场地锻炼;其次是在寝室锻炼,占22.3%;健身房相对来说较少;年级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2.2.3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

绝大多数学生,占57.1%的学生参加运动的原因是为了增强体质;有13.7%的学生参加运动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10.7%的学生参加运动是增强心理健康;8.1%的学生参加运动是为交朋友。可见,增强体质是大学生参加运动的主要原因,共三分之一的学生参加锻炼是为增强心理健康、锻炼意志、交朋友。从中可以发现至少89.6%的大学生意识到体育锻炼在增强身心健康、交往方面的作用。王华倬等(2002)对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研究结果是:男女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价值取向趋于一致,健身(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缓解(减轻学习紧张和疲劳感) 、娱乐(玩得高兴,心情舒畅) 成为大学生的3 种主要价值取向,交往(结交朋友,增进友谊) 、考试(体育课考试或锻炼标准测试中取得好成绩) 取向也有一定的认同者[2]。本研究结果与之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对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调查发现:49.5%的大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是因为没有时间;其次因为没有伙伴的占18.3%。这与焦雨(2004)对晋东南地区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调查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免费论文参考网。在他调查研究中显示:在可供选择的10 项影响锻炼因素中,缺少场地、缺少活动伙伴、实验课和作业及复习占时太多、无兴趣、缺少器材、无人指导等列是大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前6大因素[3]。在本研究结果中,还有5.3%的同学不参加体育锻炼是因为怕被人耻笑。相对来说, 大一、大二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怕被人耻笑同学比大三、大四的要多,且大三年级根本不存在这个原因。也许是因为由于年龄的增加,对体育的接受程度更高有关。

3 研究结论与建议

(1)大学生关于体育锻炼的态度,大部分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喜好程度是一般以上的,占绝大多数;对于终身锻炼的看法,只有极少数同学不赞同终身锻炼的观点。大部分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是为了增强体质,其次是锻炼意志、增强心理健康和交友。这说明目前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价值有比较充分的认识。而激发高校学生对体育的喜好程度和认识到体育锻炼的各种作用,是培养和加强他们体育兴趣的重要前提。另还有18.3%的大学生不参加运动是因为没有伙伴,可见大学生同伴关系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学校在课余多开展团体类的体育活动,这可让更多的人参加体育锻炼,在参加体育锻炼的同时也可促进同学间的关系。

(2)总体上认为自己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很少,可是具体到每天还是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同学几乎没有参加体育锻炼,在体育锻炼时间段的选择上,大多数同学选择有空就锻炼和晚上锻炼。大学生运动的地点,大部分选择在运动场,除了在运动场地锻炼外,有五分之一的同学选择在寝室。针对大学生有空就锻炼和部分学生在寝室锻炼的特点,高校在建设体育设施时,考虑大学生能随时参加体育锻炼的方便性显得格外重要。如在大学生的住宿区、教学区提供一定的锻炼场所。多数大学生选择晚上锻炼,这可能是因为白天没有时间,也可能是越多的大学生意识到晚上锻炼的的科学性。这就需要高校能延长体育设施开放的时间和对大学生晚上锻炼的安全性教育。

(3)在运动的类型上,球类是大多数大学生的选择,其次是健美类运动。对健美类运动的选择,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自身健美的心理追求。高校可根据大学生这个心理特点,多开展有关健美类的课程,以及对在美学上对大学生做更多引导,以便让大学生对何为健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如何达到健美的有比较正确方式。免费论文参考网。

(4)所调查的9个项目中,各年级间都不存在显著差异。

4 参考文献

1 张文忠,范晓斌,齐树一,李林勇.大学生余暇体育的心理特征及其社会心理学分析.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6,6(2)

2 王华倬,刘玫瑾,于秀.我国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1)

3 焦雨.晋东南地区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分析.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