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茶文化知识

时间:2022-04-06 01:52:12

导语:在茶文化知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茶文化知识

第1篇

关键词:学导式;茶文化

《中西文化对比》课程是一门文化知识型兼具应用型的课程,作为外语与国际交流学院的商务英语专业和应用英语专业的选修课程,本课程希望通过介绍中西文化传统以及风俗习惯,使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熟悉中国文化,加深对中西方文化体系的认识和比较,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从而突破中西方文化交流障碍,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教学目的。

为了更好地达到本课程的授课目的,根据商务英语专业和应用英语专业的教学大纲要求,经过专业教师的反复论证和历届学生的信息反馈,利用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外语与国际交流学院的茶室实训教室,增加了实训课内容。

实训时间是两周整。实训内容分别为中西饮食比较―学做沙拉;中西文化电影观摩――《刮痧》电影欣赏和讨论;以及“茶文化课以及茶艺学习”为具体内容的“学导式”实训课等等。其中重点是“茶文化课以及茶艺学习”章节。实训场地是外语与国际交流学院的阿里巴巴实训基地精心打造的茶室。地点在教学楼C306,面积近100平方。茶室装饰风格高雅文化氛围浓厚。仿明清式的红木桌椅,再加上素雅书法的隔断、意境悠远的山水国画、情景怡人的绿色盆栽,还有古色古香的紫砂陶瓷,立即营造出一种温婉和谐的盎然情趣。茶室还另外配置了六台的弓形的原木色的小茶桌,上面井井有条地放着茶具,茶玩。

实训课的教案设计如下:运用“学导式”教学法。本着科学性、主导性、发展性的原则来保证授课的顺利进行。“学导式”教学法充分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的因素的教学。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基础上,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创造条件、积极引导、为使学生主动探索,开发智力,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教学的中心从教转移到学上。整个教学环节包括自学、解疑、精讲、演练和小结等。下面具体阐述“学导式”教学法在本课程实训环节的具体应用:

自学的环节:教师课前布置作业,内容是观摩并演练茶艺表演的视频,每个班级选出三名同学到前面演示。

解疑:由学生就茶文化、茶艺展示等提出问题,由教师进行辅导。

精讲:教师精讲茶艺表演的几十道程序。本环节指定商务英语班的赵培栋同学协助完成。

演练:在教师和赵同学的指导下,下面的学生依次拿起茶铲、茶具等反复演练直至熟练为止。

小结:由学生针对小组演示状况进行互评。并为下一次的活动提出新的要求。

以上的几个环节是环环相扣,自然流畅的。

本次实训主要解决了下面的问题:

第一、茶艺用具的辨e和使用

1.置茶器

包括①茶则 ②茶匙③茶漏④茶荷⑤茶擂⑥茶仓

2.理茶器

包括①茶夹 ②茶匙③茶针④茶桨(簪)

3.分茶器

包括①茶海(茶盅、母杯、公道杯):

4.品茗器

包括①茶杯 ②闻香杯③杯托

5.涤洁器

包括①茶盘② 茶船(茶池、茶洗、壶承)③ 渣方④水方(茶盂、水盂)

第二、茶艺的技术

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

包括茶艺术表演的程序、动作要领、讲解的内容,茶叶色、香、味、形的欣赏,茶具的欣赏与收藏等内容。这是茶艺的核心部分。

第三、茶艺的礼仪

包括服务过程中的仪容仪表、迎来送往、互相交流与彼此沟通的要求与技巧等内容。

第四,悟道

第2篇

1995年全世界很多区域都在进行对于二战结束五十周年的反思和纪念。在这个年头里,和日本的知识界并没有表现出对于这一事件的共同性立场,相反,除了少数有识者之外,在各种形式的合作中,中国和日本的知识分子基本上回避正面触及这段历史所造成的感情创伤,以知识的态度对待这段历史。于是,自己管好自己的事,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潜在前提。与此相关,1995年也是中国普通公民又一次强化战争记忆、燃起民族仇恨的年头。各种形态的有关历史的回忆,使得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一代中国人在感情上加深了与日本的对抗情绪。与此同时,全球化也已经进入了中国人的生活,它很快带来了文化上的全球化要求,于是,中国人从日常生活到感情和文化选择,都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既有的价值观念还在,但是它们已经被结构进一个完全不同的序列里,从而发生着不同的作用。

当全球化被语焉不详地不断复制为一个既定前提的时候,有关全球化的了解反倒被搁置起来了。特别是全球化与"普遍性"、"国际性"等概念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对于中国人来说,最紧迫的任务被理解为与国际"接轨",并由此衍生出所谓国际化与本土化两种立场。但无论是哪种立场,都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那就是全球化过程将带来的不是本土文化的开放或者消亡,而是本土文化的重新结构,在这个重新结构的过程中,本土文化的实体性将要受到挑战。

本文所要讨论的不是全球化本身的定义问题,而是在中国知识界普遍接受了全球化这一前提下所出现的一些基本状况;我认为,这些状况反映了某些误区的存在,它们集中地体现在"跨文化"对话的活动当中。实际上,在近年来中国的"跨文化"活动中,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大多被理解为某种实体,开放文化和固守文化只是在对立的两极上强调了文化的实体性而已,因而,全球化的过程所带来的本土文化的自我否定和重新结构的可能性,被这种实体化的思维方式遮蔽殆尽,它基本上变成了一个轻松的叙述。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经过两年的准备,在1997年,在少数中国和日本知识分子之间,开始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对话过程。我们给这样一个对话的尝试命名为"知识共同体对话"。不言而喻,主要发起人和参加者试图在这样的对话中建立的,是一种跨文化的共同性知识立场。这一尝试所试图面对的,则是在轻松的全球化叙述和谨慎的跨文化对话背后所隐藏着的、存在于中国和日本社会与知识界之间的尖锐的文化冲突。通过对这种文化冲突的触及,我们希望能够揭示全球化认识背后所隐藏的思维方式的误区,从而勾勒全球化文化互动的真实状态。我们非常清楚,文化差异的表述通常被一些似是而非的假象所遮蔽。这种遮蔽导致的后果恰恰是被遮蔽的差异和矛盾的深刻化和白热化。仅就中国和日本而言,在两国的知识界之间进行的"文化交流"一直令人目不暇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各种面目呈现的学术交流和友好往来似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热闹程度。但是,在各个层面的交流之中,有一些被自觉回避的问题总是会以人们最不情愿的方式爆发出来;而其中的核心问题,就是战争历史的责任问题。这是一个始终未能在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交流中获得明确定位的问题。这样说倒不是意指这个问题没有得到讨论,或者没有得到注意,而是说这个问题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和真实的表达途径。所以,在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场合,有关战争责任问题的交锋往往会突如其来地爆发,又被突如其来地压抑。与此相关,如此频繁的文化交流,其实却是在非常狭窄的思路中进行的:所谓"专家式对话"是构成文化交流的基本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只允许就一个方向展开话题,比如两国中国学家的交流或者日本学家的交流是最典型的例子:这种交流只以话题所依赖的某一方文化为基础,而相互之间的文化差异则仅仅被视为背景从而被虚化或搁置,只有当讨论无法顺利进展的时候,文化差异才被作为"退路"提出来,它的作用又往往在于以文化特殊论堵住另一方发言者的嘴:关于我们自己的问题,只有我们才了解。毋庸置疑,这样的模式没有给文化冲突准备余地,而且通常由于话题的设定是在一种文化内部,而这种文化又被视为是自足的,所以来自该文化的学者就无形中充当了"先生"的角色。也由于同一个原因,作为专家式对话的伴生现象,跨文化的学术交流常常会引起一些潜在的纠纷,而这些真正的文化冲突基本上被视为附加的问题被草率处理掉,从未构成讨论的主要对象。这使得跨文化交流的友好表象建立在极其虚假的层面上。

出于上述种种原因,我们认为,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知识空间,把一直被遮蔽的文化冲突和文化差异问题推到前台,是一个迫切的课题。为此,我们在"知识共同体对话"的起点规定了如下几个基本的前提:

第3篇

2021年执法检查计划

 

为认真履行文化市场执法监管职责,维护全区文化市场安全稳定,现结合实际,制定2021年昌平区文化市场年度执法检查计划。

一、工作目标

以重点监管时段和重点监管任务为核心、以疫情防控为重点开展对文化市场经营单位的执法检查专项行动,依法打击各类文化市场违法违规经营行为。以执法检查工作推动文化经营单位有效落实自身规范经营和安全生产责任,保障文化市场安全稳定。

二、工作任务

    (一)春节期间专项执法行动

时间安排:2021年1月1日至3月1日

执法范围:组织开展对网吧、歌厅、电子游戏厅、旅游景区等人员密集场所的执法检查和疫情防控检查。

工作方式:采取文化和旅游局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日常检查和行业、属地部门联合检查相结合。

(二)全国“两会”期间文化市场安全保障专项执法行动

时间安排:2021年2月至3月

执法范围:强化文化市场经营单位包括网吧、歌厅、电子游戏厅、印刷厂、书店、旅游景区等场所规范经营和疫情防控检查,深入企业生产经营一线,认真查找问题和隐患,严厉打击各类文化市场违法违规行为,保障文化市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

工作方式:采取文化和旅游局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日常检查和行业、属地部门联合检查相结合。

(三)文化娱乐场所安全生产专项执法行动

时间安排:2021年6月至7月

执法范围:对文化市场人员密集场所的文化娱乐场所,包括网吧、歌厅、电子游戏场所开展安全生产执法检查和疫情防控检查。

工作方式:采取文化和旅游局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日常检查和行业、属地部门联合检查相结合。

(四)暑期文化市场专项执法检查行动

时间安排:2021年7月

执法范围:对全区校园周边、暑假期间出版物市场经营单位以及相关门店进行执法检查和疫情防控检查

工作方式:采取文化和旅游局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日常检查和行业、属地部门联合检查相结合。

(五)出版物市场专项执法检查行动

时间安排:2021年4月至11月

执法范围:对全区校园周边、暑假期间出版物市场经营单位以及相关门店进行执法检查

工作方式:采取文化和旅游局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日常检查和行业、属地部门联合检查相结合。

(六)旅游市场专项执法检查行动

时间安排:2021年4月至12月

执法范围:对全区旅游景区和旅游市场开展专项检查和疫情防控检查

工作方式:采取文化和旅游局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日常检查和行业、属地部门联合检查相结合。

(七)卫星电视接收专项执法检查行动

时间安排:2021年5月至11月

执法范围:对全区卫星电视接收单位、宾馆民俗户

工作方式:采取文化和旅游局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日常检查和行业、属地部门联合检查相结合。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工作数据统计

要根据本计划设定的具体执法任务,认真开展执法检查,并将检查情况详细记录,做好检查工作台账统计,明确场所类型、问题类型和整改期限,确保扎实开展整治工作。

(二)建立执法调度机制

一是各执法分队要按照本计划有关要求,及时上报执法统计数据及相关执法情况;二是区文化和旅游局定期与各相关部门进行联系,研究分析执法行动实施情况和效果,推动解决突出、疑难问题。

 

2021年1月5日

 

 

第4篇

关键词:新闻采编无纸化;信息技术;差错把关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ore and more extensiv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many newspapers in news gathering and editing are also on the computer, th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n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news gathering and editing, but also brings some new problems. The most typical is the information error, especially the word error, some word error can lead to the whole passage will be quite different. But the network also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efficiency, the release of information is very quick, once out irreparable. Therefore, paperless error checks on the news gathering and editing has become a core task.

Keywords: News Editing paperl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rror control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新闻采编无纸化下的差错特点

利用电脑进行新闻采编使得新闻采编脱离了纸和笔的模式,无论是从成本控制还是报纸出版时效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它使新闻采编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然而效率提高的同时其质量不可避免的就有所下降,尤其是我们所使用的文字数量众多,在稿件编辑的时候无法彻底的避免错别字,并且这些错别字还不容易被发现,随着记者、编辑和校对员自身的文字、语法和政策理论水平的提高,这些错误发生率降低了很多,但在无纸化条件下差错产生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一)见报差错发生率降低,如今,很多记者都直接采用电脑写稿,稿件的传送、编辑都依靠网络进行,这样就减少了录入程序的环节,因此差错的发生率降低了很多;对于校对员来说也不需要再同原稿进行校对,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工作量和工作强度,校对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校对稿件,这两个因素就使得见报差错发生率大大降低。

(二)记者产生的差错是差错产生的主要原因,差错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各个环节,而出现差错最多的则是记者在输入的过程中产生的差错,其次是编辑加工时出错,最后是排版出错及其他出错,这主要是由于采用无纸化后文字的录入主要是由写稿记者。

(三)同音字错误现象严重,我们所用的很多汉字都有同音字,这些音同字不同的汉字可能意思相近,也可能差别不大,这也是汉语的一大特点。在对无纸化下的差错统计分析发现,无纸化前的差错中出现最多的是形近字差错,因为那个时候文字编辑主要以五笔输入为主。而采用无纸化后,出现差错最大的是同音字差错,因为很多人使用的输入法为拼音输入法,尤其是我们现在采用的搜狗拼音法,因而之前的形近字错误也主要转换为现在的同音字错误了,尤其是那些音同字形和意义相近的字,其出现的错误机率更大。而且这种错误还具有较强的隐蔽性,比如说在校对稿件时,如果语句出现了多字或者漏字就会影响整个语句的通顺,很容易被发现。而如果是同音字错误,则不会影响语句的通顺,再加上校对员在对很多稿件校对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疲倦,对这些错误就很可能“相视而过”,就很容易“蒙混过关”。

(四)网络效率快,网络具有高效的特点,稿件一旦就立即能被用户看到,一经用户的转发,则出现的错误便无法修改。而往往记者可能因为工作繁忙而在写稿和交稿的时候比较匆忙,而由于写稿太多就可能出现眼睛疲劳,再加上无纸化下校对员和编辑在校对和审核稿件的时候没有原稿,就很可能忽视了一些错误或漏洞,从而导致了差错发生,最终使得差错见诸报端。

二、新闻采编无纸化下的差错把关策略

新闻稿件出了差错不仅会对用户造成误导,对报社和作者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新闻采编无纸化下必须要对差错严格把关,最大限度的避免或降低差错的发生。

(一)记者严格把关,避免或减少差错的发生。以上所述,发生差错的主要部分就是记者,因为记者就是写稿人,稿件的思想、思路、写作手法都是由记者决定,因此,对无纸化下的差错把关最重要的就是要记者严格把关,写作的时候要字字谨慎,不慌不乱,仔细斟酌,将提高稿件质量作为稿件的终极目标,在写作的时候便避免或减少差错的发生;在稿件写完之后要严格检查,要仔细检查每个字词,再从段落入手,最终再从整体上检查稿件的质量,把自己当做写作者和校对者,以此来提高稿件的质量。

(二)校对员严格把关,避免或减少差错的发生。校对者是监督稿件质量、杜绝差错发生最重要的环节。由于无纸化下校对员校对稿件的时候不再需要原稿,其工作强度和工作量大大减少。因此很多校对员在态度上也相应的降低了很多。其实无纸化下稿件校对虽然减低了工作强度,但对校对员的要求却相应的提高了很多,校对员应保持警惕,本着对社会和读者负责的态度严格做好校对工作,加强学习,提高政治敏感和新闻敏感性,将一切差错消灭在见报之前。

(三)采用人机互校,做好无纸化下的差错把关。采编无纸化为计算机校对提供了基础条件,在稿件校对的时候可以广泛采用人机互校的方式提高校对的效率和质量。目前稿件校对的软件产品很多,它通过大型的数据库存储了丰富的语法分析和语库资料,可以很快速、精确的校对中文、应为、标点、计量单位、数字和重句等各种错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其校对功能更加完善,校对速率和精确度也在不断的提高。因此,在无纸化下的差错把关中要充分利用起这一工具,广泛采用人机互校,提高稿件质量,避免或降低差错的发生。

三、结束语

新闻是人们获取实时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在新闻采编的过程中应利用各种方法和渠道竭尽全力避免和降低差错发生,提高新闻稿件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孙莹.如何在新闻采编工作中实现新闻的美学价值[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3(1):262-262.

[2] 郭晓野.浅谈信息爆炸时代时事新闻采编的观念创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2,28(12):136-137.

第5篇

关键词:跨文化知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不同社会、文化、以及不同地区的人们生存及工作的空间界限也日益模糊。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举办奥运会之后,中外交流的需求更是日益增强,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不容回避的事实。为此,英语教学也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与发展,关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社会语言学家认为,成功的交际除了依靠良好的语言基础以外,还必须正确理解蕴含在该语言结构中的文化因素和有关的文化背景。因此,笔者选择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跨文化知识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整理与分析,以了解当今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跨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调查试卷的设计

(一)调查目的

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进行英、美等国家文化知识的调查,是为了了解其对英、美等国家文化知识的熟识情况,并试图从测试结果的数据整理、归纳、分析中发现一些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调查对象

研究者随机抽取了辽宁省三所大学的非英语专业的本科学生作为样本,进行了测试调查。其中,男生147人,占样本总数的49%,女生153人,占样本总数的51%各年级所占比例均衡,成绩也基本成正态分布。本次测试调查共发放试卷300份,回收300份,回收率100%。

(三)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分为:1.英语国家基本知识2.社会价值观3.时间观念及时间价值取向4.社交规约5.会话原则6.言语行为7.非言语行为。从以上七个方面考察当前大学生对英语国家(主要是英、美等国家)文化知识的熟识情况。

三、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一)对英美等国家文化知识测试成绩与英语成绩的对比

学生对英、美等国家文化知识的了解程度较低。而且文化知识测试成绩普遍低于其英语成绩,而平时的英语考试往往以语言知识测试为主。由此可知,相对于语言知识而言,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相关文化知识存在缺失。这应引起相关英语教师的注意。

(二)英美国家基本知识

本部分测试的英语国家基本知识都是比较基本的、常见的知识,但全部正确的只占40.7%。由此看来,学生对英语国家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其中,关于耶稣和自由女神像两题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知识题,正确率较高,分别为85%和67.3%。而关于英国本土构成的问题,只有44%的学生答对,正确率明显偏低。

(三)社会价值观

从文化相对论的角度来看,本部分测试题都是一种相对的观点:即使你认为如此,西方人并非认为如此而如果双方都将自己的观点带入跨文化交际,其结果可想而知。从整体上看,只有22.7%的学生能正确对待不同文化的社会价值观。而且,从对汉语与中国人的评价两题的调查结果可以明显看出:学生对本民族的评价较高,对异国的社会价值观有明显的民族主义倾向。

(四)时间观念及时间价值取向

本部分的三个题目与时间观念或时间取向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主要考察大学生在当今这个开放的社会中对西方时间观念或价值取向的了解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6.7%的学生时间观念与价值取向与英语国家的比较一致。其中,54%的学生认为,只能偶尔违反传统,60.7%的学生认为应该对老人格外尊重,55.3%的学生对于迟到只是感到有点儿不安而西方人却认为可以随时违反传统,对老人应适当尊重,英美人士对于迟到则会感到十分不安。这显示出中西方对于时间观念及时间价值取向的差异,而且在当今开放的中国,仍然有很大一部分的大学生并未意识到这种差异。

(五)社交规约

本部分调查显示:只有18.7%的学生判断与西方社会的社交规约一致。80%的学生认为,与人谈话时应尽量避免争论35%的学生认为,与客人告别时应将其送至门外62.7%的学生认为,打电话时应先询问对方的名字,这些都属于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常用的社交规约,而不属于西方社交规约。显然,中西方的社交规约存在着巨大差异。有些学生会无意识地将中国文化的社交规约“负迁移”到英语文化的社交规约中,这样在与英语人士进行交际时,就很可能引起不快或误解:他们会认为喜欢争论的英语人士过于咄咄逼人,不够友善会觉得“不愿”迈出家门一步送客的英语人士不够热情至于应答电话,如果拿起电话就问是谁,而不是先说自己或单位的名字,英语人士就会觉得对方很粗鲁,不懂礼貌。

六)会话原则

从这部分调查的整体情况来看,只有20.7%的学生的判断与英美国家的会话原则一致。显然,大部分学生对英美文化的会话原则并不清楚。在课堂上回答美籍教师的问题时或接受英国朋友的礼物时,竟然分别有高达72%和41.3%的学生采用了不符合英美文化的会话原则。对于中国学生而言,回答问题时不起立或当面打开礼物是不礼貌的。这是中国文化中的会话原则。但英美人士却认为,课堂上,学生不必起立回答问题如果学生站起来,反倒会很为难,使交际不够畅快。同样,若不当面打开礼物,可能是对方不够喜欢,从而成为进一步交际的障碍。

(七)言语行为

这部分测试结果相对来说好一些,50.7%的学生能够全部作出正确的选择。其中,63.3%能正确地与英语人士打招呼,并意识到“teacher”是一种职业,而不是称谓分别有59.3%和55%的学生能恰当地谢绝和称赞。由此可见,随着接触西方文化的增多,学生的日常语言应用能力正逐步提高。但同时也需要注意:仍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对英语日常言语行为的理解明显受到汉语思维的影响。

(八)非言语行为

学生在非言语交际行为方面的失误比较严重,只有28%的学生能够理解全部测试项目。45%的学生认为,当坐着与美国人士谈话时,绝对不可以翘二郎腿58.3%的学生不知道正确使用手势语招呼英国朋友81.3%的学生能正确地理解美国人耸肩的意思。其实,在美国人看来,只要不是很正式或庄重的场合,一般都可以翘二郎腿。这是一种随便、轻松的表露。在英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往往只重视语言的学习和运用,而严重地忽略了非言语行为。所以,常常会闹出一些笑话和不愉快。实际上,“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比语言交际行为所起的交际作用更大”。

四、结论

由此次调查的结果可知,相对于语言知识而言,学生对相关国家文化知识的熟识程度不高,文化差异的意识比较淡薄,文化差异的敏感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毫无疑问,这势必将大大影响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有

第一,对英语国家的背景知识了解程度不高。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是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知识的学习过程,而是一个漫长的异文化知识的积累与运用的过程。

第6篇

关健词: 跨文化交际 中美时间观差异 文化差异

一、中美时间观差异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及文化的交流,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长期的文化现象,并在社会发展和国际化人际交往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语言教学中,加强文化因素的输入,加深学生对目标语文化与本族语文化之间差异的认识非常重要。不了解中西文化差异,难以实现全面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目标,并极大地阻碍跨文化交际的进行。因此,对中美时间观差异的研究对于跨文化交际学者来说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内容。从宏观上看,时间观的差异可以被分为两种:一种叫心理时间取向,另一种叫文化时间取向。

(一)心理时间取向的差异

时间取向是各文化群体心理倾向的一个重要部分,反映了一些深层文化内涵。不同文化在时间观念上有很大差异,过去、现在、未来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从而在心理上形成四种不同的时间取向。

1.零时间取向。零时间取向就是指在某些文化中人们根本没有时间观念,因而也无所谓过去、现在和将来。

2.过去时间取向。具有这种时间取向的人,要么把发生在过去的事铭记于心,过去的事情历历在目;要么重视旧式生活,念念不忘过去之事。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以过去为时间取向的国家。它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古老和年长意味着受到人们的尊重,经验和资历在社会生活中显得非常重要。

3.现在时间取向。认为“现在”才是最有意义的。人们生活在过去和未来的结合点上,享受现在。具有这种时间观念的人,在行为方式上往往表现为冲动、自发性、随意性和轻松自在。

4.未来时间取向。与东方人的时间取向相反,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一切着眼于未来,很少回顾过去。这是由他们较短的历史和成功信条所决定的。因此,每一个美国公民都会制定详细的未来个人计划,American Dream(美国梦)早已深入人心。在美国,很难相信一个没有详细计划的人能有动力度过他的余生。

(二)文化时间取向的差异

各文化群体所形成的各自的时间取向都有其社会及文化渊源,而文化应该是无良莠、好坏之分的。由于我们的生长环境及文化的差异导致我们对待时间的看法也不尽相同。爱德华・霍尔将文化时间取向划分为三类:技术时间、正式时间和非正式时间。

1.技术时间。技术时间指的是精确时间,“它是一种被科学家和技术工人使用的时间取向,这个术语对于非专业人士是很陌生的”(霍尔)。但是至少它适用于跨文化交际领域。

2.正式时间。正式时间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包括世纪,年,月,周,日,小时,分钟。和技术时间相同,正式时间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会导致文化误读。

3.非正式时间。非正式时间是一个抽象概念,在交际中很难把握,因为它对于不同的人意义不同。本文当中仅以“准时”和“等待”为例来介绍非正式时间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

(1)准时

对时间的态度及对其如何控制使用上,中西方存在着很大差异。西方人从小就学会严肃地对待时间,准时是强制性的。如参加家庭聚会,中国人通常会提前或准时到达。因为中国人习惯提前帮助主人准备晚餐。相反,如果美国人被邀请参加聚会,为了不打扰主人的精心布置,他们不会提前到场,迟到十分钟是最佳选择。而中国人在一定程度上讲,是时间的主人,可以较随意支配时间,包括改变时间原来先后顺序。显然中西方的时间观念有很大差异。因此美国人不能理解中国式的“不见不散”。

(2)等待

在西方社会,等待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行为。他们没有耐性长期地等待。在西方人看来,漫长的等待是一种人格的侮辱。因此,在美国,等待是拒绝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但是中国人会友好地面对这一问题。因为等待是中传统美德,是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体现。例如,繁忙的商人或者某重要领导的姗姗来迟是可以谅解的。我们有耐心去等待,这点是和西方人截然相反的。

二、结语

时间观念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隐藏于思维深处──看不见,摸不着,但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动,并构建着与其相适应的交际行为、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民族性格。因此,在一些跨文化的生活或工作场合,如果人们只承认和坚持自己的时间观念,对异域文化的时间观念不予理睬,误解就有可能发生,交际就有可能失败。为了尽量避免因时间观念而产生的跨文化交际障碍,我们必须做到:第一,理解心理时间取向、文化时间观、时间间隔和交际节奏的种种差异,增强跨文化意识。霍尔曾说过,“如果有什么能改变生活本性的话,那就是时间是如何使用的。它是生活中最基本的组织系统的一个因素,因为所有情景中的行为都存在着时间和空间规范”。增强跨文化意识,可以把这些差异带来的误解降到最低限度。第二,学会换位思考,保持开明的态度,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本位主义。知己知彼,才能入乡随俗,尊重异域文化。一旦遭遇冲突,要运用协商的办法解决问题,必要时可以适当做出一些让步。第三,跨文化交际必须坚持“互相尊重、互相借鉴、互相促进”的原则。总而言之,不同的文化孕育了不同的时间观念和时间行为。

参考文献:

[1]Hall Edward T.The Silent Language[M].New York:Anchor Books,1959:20.

[2]郑立华.时间观与跨文化交际[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1):97-100.

[3]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318.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73.

[5]Edward C.Steward & Milton J.Bennett.American Cultural Patterns[M].Intercultural Press,Imc.Yarmouth.Maine.U.S.A.

[6]刘爱真.文化认识和言语得体[J].外语界,2000.

第7篇

一、大师工作室提升茶品牌

如何做好“茶文章”,让“茶文化”品牌更上一个台阶?这是摆在杭州市西湖职业高级中学面前的一大命题。为此,学校一直在进行尝试,比如开办校外实训基地龙坞茶村三号,探索“学—工—学”的三明治式实训方式,开设“茶艺表演”“茶叶鉴别与检验”等选修课程,还让学生参与茶叶采摘、加工及当地开茶节活动等。今年5月,冯赞玉大师工作室的成立更是学校的一大手笔,为“茶文化”品牌的再一次提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冯赞玉是杭州福海堂茶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的农艺师,更是“九曲红梅茶”的唯一传承人。和西湖龙井一样,“九曲红梅茶”是西湖区另一大传统名牌产品,是红茶中的珍品,名列杭州市“九绿一红”十大名茶行列。身为“九曲红梅”的传承人,冯赞玉家祖上都是制红茶的高手,他从小耳濡目染,对这种纯手工制作的工艺烂熟于心。与西湖龙井不同,九曲红梅采摘的青叶须大而嫩,摘下青叶先是晾晒,至搓捏起来有“簇簇”声后,再移至锅内进行“揉软”工序,直至青叶发红再次晾晒,八九成干时用尼龙袋包装,扎紧令其“发酵”,之后仍是晾晒,至九成半干后搁白炭上烘。如此“步步精心”,“九曲红梅”的香、黑、细才能全部出来,制成的茶外形卷曲细紧如鱼钩,色泽乌黑。事实上,在邀请冯赞玉大师“入驻”学校之前,杭州市西湖职业高级中学的教师们就对杭州的茶叶市场进行了深入“摸底”。据张德成校长介绍,茶叶是西湖区尤其是转塘龙坞地区的一大经济命脉,但目前制茶行业的大环境令人堪忧,制茶工艺与众多老工艺一样存在着“断层”的现象:茶区制茶的主力军是老人,年轻人往往因为制茶苦、累而不愿从事手工制茶。张德成校长说:“我们学校不少学生是茶农子弟,要让这批90后成为制茶工艺的传承人,还得依靠土生土长的专业大师去指导。”而这恰好与冯赞玉大师寻找“九曲红梅”接班人的意愿不谋而合。因此,工作室一成立,冯赞玉大师就成为了学校的“常客”,无论工作有多忙,他每周都会安排几天时间来学校,和学生们讲茶、品茶,甚至亲自带着学生们去茶区采茶、制茶。旅游管理113班学生周佳城是冯赞玉大师的徒弟之一,他几乎每周都会去冯赞玉大师的周浦茶叶基地。他学艺一年,已能熟练掌握红茶的制作工艺。“冯师傅特别细心,采茶、晾晒、烹制、碳烘等步骤手把手地教,学起来特别带劲!”一说到学茶,周佳城就两眼放光,满脸激动。为了更好地与学生面对面教授,冯赞玉大师还在校园里种植了几棵茶苗,现场教授维护茶苗之法,让师生们受益匪浅。同时,学校还选出20多名在茶艺上颇具“慧根”的学生,组成社团,由冯赞玉大师进一步指导。依托冯赞玉大师工作室,学校还与杭州福海堂茶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到行业一线实践的机会。张德成校长说:“冯赞玉大师工作室的成立既给我们学校的‘茶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九曲红梅”技艺的传承和发扬提供了平台,更为‘新生代茶农’的培养事业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网上卖茶”服务茶农

在杭州市西湖职业高级中学的电子商务工作室里,有一群特殊的“学生”——来自杭州市西湖区转塘街道的茶农,他们正在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一对一的指导下学习网店运营和维护。时间回溯到今年3月。适逢新一年西湖龙井茶开采,学校与转塘街道联合开办了首期茶农电子商务培训班。为了不影响茶农白天采摘茶叶,培训班将课程安排在夜间和傍晚,课程分四天完成,培训时间共计10个小时。据杭州市西湖职业高级中学吴燕老师介绍,此次培训特地安排了3名专业老师,错时为学员授课。主讲网店运营的项目展示、网上购物、网上开店、网络防诈骗、客户服务以及网上开店常用工具——图片拍摄、图片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等内容,帮助茶农拓宽茶叶销售渠道。首次开课除了由吴燕老师主讲外,学校还配备了5名专业人士进行现场指导。而培训结束后,学校则为每个学员安排一名在读学生进行一对一跟踪指导,并协助学员开网店。令张德成校长惊喜的是,“网上卖茶”的思路大受茶农追捧,短短半年,已有不少龙坞茶农来学校咨询网上开店服务的事宜,希望在学校师生的帮助下开设淘宝茶叶店。杭州群梅茶叶有限公司老板张群就是其中之一。张老板有自己的茶叶实体门店和生产基地,他一直想通过互联网将线下销售拓展到网上销售,却苦于没有相关的技术。对他来说,杭州市西湖职业高级中学的培训恰如一场及时雨。张老板说:“培训刚结束,我就第一时间找到了吴燕老师,希望通过她的牵线搭桥,能把淘宝店开起来。”作为学校电子商务资深教师,吴燕老师觉得这是个不可多得的机会,不仅能帮助茶农,还能有效地锻炼自己的学生。她立即带领高职6班电子商务的4名学生去了张老板的西湖茶厂直销店,面谈开网店的具体事宜,包括开网店要交的消保、网店页面设计、宝贝描述、产品拍照等。随后,吴燕老师的“团队”实地考察了张老板的生产基地,并进行了实地拍摄。短短几天,网店便开张了,张老板被吴燕老师及“团队”的专业精神、敬业态度所折服。现如今,杭州市西湖职业高级中学电子商务工作室越来越热闹,不仅运营着墨镜淘宝店和杭州群梅茶业有限公司的茶叶淘宝店,还运营着另一家龙坞茶农的淘宝店。张德成校长说。茶与电子商务的融合,不仅在于探索一条学校的发展之路,而且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乃至引领的作用。茶香入馔,茶品寓艺,茶茗寻新。杭州市西湖职业高级中学作为浙江省打造“茶文化”品牌的先行者,受到了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鲍学军的充分肯定。鲍学军副厅长说:“西湖茶叶闻名天下,杭州市西湖职业高级中学围绕‘茶’字做足文章。”

作者:吴家宏

第8篇

【关键词】传统茶文化;职业学校;教师素质

中国人的饮茶习惯源远流长,茶文化早已渗透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之中,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被公众广泛认同[1]。职业学校教师培养之中引入茶文化,促使教师形成优秀的品德素养,以此来影响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同时也有助于构建和谐、民族、开放的校园文化。

1职业学校教师素质现状

网络时代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各种外国思潮涌入国门,对职业学校教师造成严重影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致使教师受到腐蚀,教师道德品质也会使学生受到影响。当前部分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教育与培养缺失,没能按时开展教师素质培养教育,使职业学校教师道德素质与教学质量堪忧,不利于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落实,影响了职业教育发展进程。

2传统茶文化基本功能

2.1传统茶文化美学功能。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美学功能不容小觑,一方面,茶用品极具中国古典之美,茶壶、茶杯、茶碗、茶瓢、茶笼、茶刀、茶托等用具,其造型、颜色、制作工艺、光影效果、结构等特征均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美学特征,带给人美的感受[2]。另一方面,茶艺表演的美更具艺术性与美学特点,自唐朝茶艺文化萌芽以来,经过宋、明、清三代的发展,至今茶艺文化体系逐渐完善,除了茶道本身的美感之外,茶艺还吸收借鉴了其他艺术形式,诸如文学、舞蹈、音乐、香道等等,形成了具有独特韵味的中国传统茶艺文化。尤其是工夫茶艺术作为中国古典茶艺,其人文性水平较高,是我国茶道文化的集大成者。传统茶文化美学功能在职业学校教师素质培养方面具有的作用,通过美学功能培养教师的文化素养,从而改善当前职业学校教师素质培养中的问题,形成职业学校教师素质培养体系,利用传统茶文化博大、深远的美学特点实施教师人文素养培养。2.2传统茶文化德育功能。德育功能是传统茶文化最为重要的功能,一方面,茶文化是我国传统礼仪的体现,在茶艺过程中,礼仪十分重要,充分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中相互包容、相互尊重的特点,能够培养职业学校教师的道德素养及人文精神,使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3]。另一方面,茶文化中先苦后甜的思想是传统文化人生真谛之一,在人生之中,经历挫折与困苦之后的成功更具价值。职业学校教师通过茶文化教育后,能够感受到人生如茶的至高境界,以自身生活及工作经验印证先苦后甜思想,从而转变以往追求享乐、金钱的个人主义想法,认识到拼搏与奋斗是人生中的重要组成。同时,茶叶具有质朴、自然的特点,是我国传统文人价值的首要体现,也是茶德文化体系中的组成部分,遵循自然之道提升自身道德修养,进而帮助职业学校教师形成良好的道德体系。

3应用传统茶文化提升职业学校教师素质的策略

3.1通过传统茶文化提高职业学校教师教学质量。我国传统茶文化具有包容性及延伸性的特征,茶文化与不同事物形成各自独特的文化形式,诸如,茶文化与对联相结合形成茶联;茶文化与绘画相结合星恒茶画;茶文化与文学相结合形成茶书等等[4]。因此,在职业学校教师培养过程中,应加深传统茶文化在教师培养中的体现,提升职业学校教师的包容性,根据不同学科及领域的知识、教学特征,结合教师特长与优势,形成具有个人特点的教学方式,从而完善职业学校教师教学质量。另外,采用传统茶文化提升职业学校教师教学技能培养,借助茶文化的包容性及延伸性,将先进的教学技术与经验引入职业学校之中,根据当前国家对职业学校教学要求,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师培养体系,采用讲座、分享会、公开课等形式,使职业学校教师能够逐步提升其教学水平。3.2通过传统茶文化改善职业学校教师文化素养。除了教学技能与经验之外,职业学校教师的文化素养培养尤为关键,茶文化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元素,当前也成为庞大的文化体系,其中涵盖各个层面的知识与素养,通过传统茶文化来改善职业学校教师文化素养,以此凸显职业学校文化底蕴,从而转变以往职业学校教学及管理中的问题[5]。同时,众所周知,传统茶文化具有极高的灵活性,这一特征应体现在职业学校教师文化素养培养之中,转变以往陈旧的教师培养策略,找寻适合职业学校发展、促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培养模式,将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充分融入到教师文化素质培养之中,有效提升教师综合水平。另外,茶文化具有知识性,以茶文化丰富职业学校教师业余生活,开展各种具有知识性及娱乐性的教师茶文化比赛,进而升华教师文化生活,使其充分了解茶文化这一人类文明。3.3通过传统茶文化构建职业学校教师道德体系。传统茶文化以“德”为中心,形成康、乐、甘、香、和、清、敬、美的茶文化八德,茶德概念从我国唐代即初步形成,当前在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各国均十分盛行[6]。在教师道德体系建设中,职业学校应加强对茶德的理解与感悟,形成具有职业学院特点的教师道德体系,以茶德带动师德,进而培养职业学校教师道德素养。同时职业学校应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从思想层面提升教师个人品德修养,并通过茶德多角度阐述道德对于人的重要性。另外,《饮茶十德》中介绍,茶除了能够滋养人的身体之外,还能够完善饮茶人的道德品质,并使饮茶人认识到和敬待人的重要性,通过将茶文化与职业学校教师道德培养相结合,利用茶文化完善教师道德修养,从而构建优秀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对教师道德素养加以培养,同时也有助于职业学校学生道德教育。3.4通过传统茶文化凸显职业学校教学改革效果。教育是一个民族未来发展的希望与保障,教学改革是当前职业学校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将传统茶文化融入到教学改革之中,凸显茶文化的开放性,将教师纳入到教学改革之中,并提高教师在教改中的权重,促使教师主动参与到教改中,对教师提出的合理建议予以采纳,以提升教改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另外,传统茶文化发展至今,具有极高的时代性,目前我国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品质飞速发展,使茶文化随之发展,茶文化的内涵与形式不断变迁与创新,形成了新时期的茶文化,其功能性、价值性、国际性水平不断攀升。鉴于此,在教改过程中应充分借鉴茶文化时代性与创新性特征,根据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情况,将专业领域中先进的技术与理论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以实现职业学校教学创新发展的目标。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茶文化是我国古典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优秀道德品质培养手段,通过借鉴茶文化、引入茶文化实施职业学校教师素质培养,转变当前教师管理及教学中的问题,形成具备职业学习自身特点的素质培养体系,帮助教师形成优秀的个人道德素养,促进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尹春.传统茶文化在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教育中的运用[J].福建茶叶,2017,(12):420-420.

[2]严利人,林晓文,杨双旭.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专业入选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创新与传承示范专业点[J].中国茶叶,2016,(8):26-26.

[3]石义林.茶文化对医学院校教师文化素质的提升[J].福建茶叶,2017,39(9):215-216.

[4]杨颖.从中国茶文化的角度看创新型人才的素质教育[J].福建茶叶,2016,38(5):295-296.

[5]吴鹏.中华传统茶文化在当今大学生人文素质与思想教育中的作用[J].福建茶叶,2017,39(8):189-190.

第9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文化软实力;调查结论;建议

作者简介:张小军(1972-),男,甘肃天水人,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系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魏大璋(1965-),男,甘肃会宁人,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甘肃 天水 74102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一般课题“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协调发展研究”(登记号:ZLY2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4-0013-02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然而,目前我国高职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技能硬实力,轻视打造学生的文化软实力,导致高职教育质量难以提高,软硬实力难以协调发展。为了解高职大学生对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初步认识,笔者所在课题组对某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学生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93份,有效率为98.6%。具体情况与结果分析如下: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问卷调查考虑到“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和“高职教育文化软实力”是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较难理解,调查问卷中只涉及“硬实力”、“软实力”、“高职教育的硬实力”和“高职教育的软实力”等概念,以降低调查难度,方便调查答卷。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的答卷会不相同,调查问卷中将高职专业大致分为工程类专业、经管类专业、农林类专业和其他类专业四种类型,以便进行专业间的横向比较。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学生所学的专业和学生所在的年级两个方面。学生所学专业的分布为:工程类专业学生占29.7%;经管类专业学生占41.3%;农林类专业学生占4%;其他类专业学生占25%。学生所在的年级分为大学一年级、大学二年级和大学三年级三种类型。其中,大学一年级占58%;大学二年级占40%;大学三年级占2%。由于是随机调查,因而专业分布和年级分布都不太均衡。高职三年级学生大多已经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因而大学三年级学生人数最少。

二、高职教育硬实力和软实力的调查分析

硬实力与软实力作为构成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两者最初只用于国家政治层面。[1]调查首先从软实力与硬实力这两个概念开始。如图1、图2所示。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的学生(66%)都听说过硬实力与软实力的概念,34%没有听说过。高职教育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概念相互对应、相互依赖,是硬实力与软实力概念在高职教育领域的衍生和发展。高职教育的硬实力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的硬件基础设施上,包括教学、管理条件和后勤保障设施;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门对高职院校的基础设施标准有明确规定。[2]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高职教育的硬实力主要体现在仪器设备、其他硬件设施等教学动产设施上,而并不看好校园面积、建筑面积等学校的不动产。高职教育的软实力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的软件条件上,包括办学宗旨、办学传统、办学理念、管理制度、人文精神、校园文化等方面;软实力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人才培养的吸引力和驱动力。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人文素质、团队协作能力和个人品德属于高职教育的软实力范围,而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等选项的选择数稍低于前三项。

三、高职教育的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对比调查分析

技能与文化都是高职教育高技能人才内涵的题中应有之义,正确看待技能与文化的关系是高职教育打造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的基础和前提。调查显示,72.9%的学生认为技能与文化两者同等重要,20.7%的学生认为技能更重要,只有6.4%的学生回答文化更重要;高职教育的硬实力与软实力同等重要,硬实力是高职教育的“躯干”,软实力是高职教育的“灵魂”。调查显示,66.8%的学生认为高职教育的硬实力与软实力同等重要,12.7%的学生认为硬实力更重要,20.5%的学生认为软实力更重要。高职教育既不能单纯地发展硬实力,只注重外延式发展;也不能单纯发展软实力,只注重内涵式发展。尤其应促进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协调发展。调查显示,70.9%的学生认为高职院校应同等发展硬实力和软实力,9.4%的学生认为应优先发展硬实力,19.7%的学生认为应优先发展软实力。

四、高职院校开设课程的调查分析

课程是高职院校传授系统的专业和文化知识的基础单元,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基本点;课程是知识的载体,是专业的基本构成要素。[3]如图3所示。调查显示,79.6%的学生认为专业技能课更重要,11.9%的学生认为专业基础课更重要,3.6%的学生认为公共基础课更重要,4.9%的学生认为课程同等重要。很显然,这直接反映出学生认识的片面性,间接反映出高职教育更注重打造技能硬实力,忽视发展文化软实力。人文教育是一种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内涵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养,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的教育方式。[4]开设人文类必修课是高职教育开展人文教育和打造文化软实力的基础。调查显示,83%的学生认为高职院校需要开设人文类必修课,7.3%的学生认为不需要开设,9.7%的学生选择不清楚是否开设。

五、调查结论

从调查的总体上看,高职大学生对高职教育的硬实力、软实力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虽然对其内涵理解不全面,但是大多数学生认为高职教育的硬实力与软实力同等重要,高职院校应同等发展硬实力和软实力。调查显示高职教育更加注重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同等发展和全面提升;同时,大多数学生能够清晰地判断出技能与文化两者同等重要,但有些学生仍然认为技能更重要。尽管绝大多数学生认为高职院校需要开设人文类必修课,但多数学生认为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中专业技能课更重要。这初步反映出目前高职教育重视技能培养,轻视文化打造,进而反映出事实上高职教育重视技能硬实力、轻视文化软实力的教育倾向,难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人才,由此造成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难以协调和科学发展。因而,促进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协调发展是高职教育当前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六、调查建议

1.大力加强人文教育,提升高职教育文化软实力

人文教育是高职教育提升人文素养、完善知识结构、培养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高职教育不应只是获取生存技能的基本途径,而且还应是提升境界和完善人格的教育方式。[5]因而,大力加强人文教育对提高高职教育质量至关重要。首先,树立全面育人新理念。高职教育应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做事”与“做人”相统一,人文与技能并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开设适量的人文必修课。开设人文必修课是开展人文教育、打造高职教育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形式。应提高学生学习人文课程的积极性,激发和引导学生接受人文教育,满足学生的人文教育需求。再次,提升高职教育文化软实力。高职教育的文化软实力和技能硬实力构成了高职教育的综合实力,两者缺一不可。人文教育是打造高职教育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和载体。要大力加强人文教育,培养优秀人文教育师资,加强人文教育投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构建良性激励机制,形成多样化的人文教育特色,大力提升高职教育文化软实力。

2.大力改革专业教育,增强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

专业教育是高职教育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提高教育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专业教育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和质量。[6]高职专业教育是一种按照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设置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必须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因而,大力改革专业教育对提升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至关重要。首先,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不断优化专业结构。高职院校应密切联系用人单位,准确掌握人才需求信息,及时调整专业及专业方向,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培养适销对路的高技能人才。其次,根据技能型人才培养特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高职院校应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中心,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开发电子虚拟实训基地;不断推进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现校企实训岗位零距离,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培养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有效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再次,大力改革专业教育,促进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高职专业教育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改革涉及专业知识、职业标准、岗位技能、职业文化等众多领域,但只有通过专业教育的不断改革才能促进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

3.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推动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协调发展

高职院校应正确处理高职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两者同等重要,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可偏废。[7]高职人文教育提升高职教育文化软实力,高职专业教育促进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而高职教育文化软实力和技能硬实力构成了高职教育的综合实力。因而,高职院校应树立教育融合新理念,促进两者的有机融合。首先,促进课程设置融合与课程教学融合,增加设置人文类必修课,制订人文教育规划,明确人文教育目标,整合人文教育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方法,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进行人文教育,大力培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等职业文化素养。其次,促进专业实践融合与校园文化融合。专业实践是渗透进行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可通过实习实训环节加强人文教育融合,加强学生的职业人文教育;校园文化有渗透进行人文教育的丰富资源,可利用校园外在环境和内在环境加强融合渗透。再次,推动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协调发展。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和前提,文化软实力是技能硬实力的提升和发展,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必将推动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协调发展,全面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职教育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任远远.“软实力”与“硬实力”关系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22):45.

[2]黄蓉生,白显良,石雪.高等教育发展质量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6.

[3]张有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54.

[4]宋峻峰.加强和改进高职人文教育策略[J].安徽文学,2010,(6):194.

[5]林娟.高职人文教育的反思和建构[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4):81.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