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34:49
导语:在习题教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意义
1.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索质,增进健康游戏活动,提高学生走、跑、跳、投、攀登、爬越等基本能力,以及学习与巩固已学会的技术、技能。如障碍游戏,这是个综合性的游戏,通过跑、跳、抛、钻、跨越等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同时又能促进学生掌握田径方面的技术、技能等。
2.促进学生思维活动和智力发展。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合理的通过体育游戏的形式,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观察力、判断力等,提高学生的智力。体育游戏的多样性,不仅为形成学生健壮的体魄创造条件,同时也为学生开发智力提供有力基础。课前的小游戏,往往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判断力、创造力以及集体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认知能力、接受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能力有所提高,对增进学生体质及专项运动意识效果显著,从而促进智力发展,顺应时展对人才的要求。
(二)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特点
1.趣味性。体育游戏通常是在快乐的气氛中进行竞争,在竞争中感受快乐愉悦心情,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通常学生在游戏中轻松自由,注意力集中,游戏过程轻松愉快,有效开发了学生的潜力与价值。
2.简易性。体育游戏可以安排在体育课的准备活动、基本部分和教学结束部分,而且体育游戏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场地器材不受限制,方便可行。
3.广泛性。体育教学通常采用个体或分组形式,活动方法、路线、规则可以根据参加对象而有所不同。游戏中的动作,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变化。4.竞争性。体育游戏既有个人的“自由性”也有集体的“协作性”。要求参与者通过整体的团结协作,相互帮助,共同达到游戏结果,因此具有对抗性、竞赛性,对学生在各种体育项目的比赛中的意志品质的培养有着积极作用。
(三)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体育游戏是以健身为目的一种活动,有一定的内容、情节、形式、规则及要求,它为体育课增添了生机和活力,因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1.健身作用。体育游戏和其他体育活动一样,是以各种方式进行的身体活动,而其活动的形式方法多样,通过合理的编排使体育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很容易就会融入快乐的氛围当中,练习的积极性提高,更容易掌握体育技能。
2.积极性提高的作用。学生在学习一个新的技术动作时往往需要反复多次的练习,而在中小学阶段学生本身的素质条件不足,学习动作技能很难完全掌握,而且容易放弃。如果加入一定的游戏,把一些动作穿插在体育游戏当中,那么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通过体育游戏,无意中就加大了学生的练习次数和运动量。
3.引导作用。学生在学练过程中会有一些不容易掌握的动作,学生就会容易放弃。如果在学习动作之前,把一些较难的不好掌握的动作在游戏中穿插,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到学习完整动作时学生就会轻松许多,这样较易掌握所学的动作。
4.教育作用。体育游戏通常有一定的规则和方法,这样对学生就有教育的意义。通过游戏培养学生遵守规则、遵守纪律的习惯。体育游戏的内容有很多种,形式方法多,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设计花样众多,这样就会迫使学生相互比拼,相互交流,相互协作,有利于增进同学们之间的感情和友谊。
二、原因分析
(一)思想上认识还不够彻底
由于长期在受传统理念的束缚,不少体育老师整天忙于教学,训练工作,没有很好体会体育游戏的概念和所体现的价值,因而难以让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得以融合贯通,茫然的游戏课意味着就是“放羊式”游戏,缺乏兴趣性。
(二)因场地、器材的缺乏而影响教学质量
许多学校缺乏体育场地和器材,这给体育老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多的困难。但是,只要把体育游戏应用在教学中,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性,还能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
三、结语
“学习困难”又被称为“学习失能”、“学习障碍”或“学习不良”。由于学习困难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加之不同的研究者的研究角度、方法、依据的理论和出发点等的不同,所以学习困难的概念和定义的讨论与争论仍在继续,尚未达成共识。
学者王德明等人把体育学习困难学生定义为:所谓体育学习困难学生就是指那些智力、体能水平发展正常,而达不到体育教学要求的学生,他们之中的绝大部分通过教师耐心正确的引导,都能克服困难,达到预期效果。体育,一项通过身体练习可以给人带来快乐的运动,为什么还有如此多的学习困难者?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小学体育学习者不能及时地消化知识技能从而成为暂时的困难生呢?
二、影响体育学习困难的因素
体育教育是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措施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得育情操等能力培养的一种教学方式。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自身的原因应该是最值得探讨的问题。教师可以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学生前进的动力,所以如果教师教学方法不得体也会成为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一。下面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进行分析。
1.学生主观因素
许多学者,如重庆师范学院体育系的何开文、沈阳市的常喜龙、以及苏州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的副教授沈钧毅等,都认为影响体育学习困难学生的主观因素包括体育活动动机不明确、学生意志薄弱、自卑感以及过度的体育学习焦虑四方面。
(1)体育活动动机不明确。体育活动动机是促进一个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动因。它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进行体育活动的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结果。体育活动动机是体育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支持性条件。学生由于对体育的概念还不太明确,没有真正意识到体育的重要性,对体育学习的动机也就不明确甚至没有。
(2)意志薄弱。任何一个想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都需要以一定的意志努力来克服自己的缺点。所以坚强的意志是克服困难、完成各种实践活动的重要条件。而绝大部分的小学体育学习困难学生都是意志薄弱的人,当他们遭受挫折时,束手无策,失去信心,从而产生消极的思想情绪,有的甚至是自暴自弃,特别是遇到了有一定难度的教材内容时。如小学5年级的跳山羊,很多女生就不敢跳,甚至有的女生连尝试的胆量都没有。
(3)自卑感。具有自卑感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缺点而看不到自己的优点,甚至是夸大自己的缺点,许多体育学习困难学生都有这种心理。他们害怕失败,从怀疑自己的能力到不能表现自己的能力,放弃努力或抱着怀疑的态度去应付。
(4)过度的体育学习焦虑。体育学习焦虑是学生在特定的体育教学情境中,对当前或预计到所学的知识、技能可能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心理暗示下产生的担忧倾向,它包含有紧张、不安、惧怕、愤怒、烦躁、压抑等情绪体验。有的学生对教师所教的内容学得很认真,而且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因为他怕考试不及格。结果由于过度紧张反而导致学习效果下降。另外一种情况是有的学生怕自己会在有一定难度的运动中受伤,或是害怕因自己动作的丑陋而遭到同学的讥笑等,由此产生的体育学习焦虑从而导致动作失调、肌肉僵硬,最终造成动作操作失误等不良影响。
2.教师方面的客观因素
(1)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偏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各种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并存,且常常发生矛盾,使得体育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在现实教学中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偏差。如有些教师只重视一部分学生,但是,那些被忽视的学生往往都是些体育学习困难学生。
(2)教师标准要求过高。许多年轻教师由于没有经验,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达到教学要求。特别是体育学习困难学生,由于教师的标准过高,致使他们体会不到体育活动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影响了他们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
(3)教师的示范能力差。示范是体育教学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教师示范动作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某一体育活动的兴趣。有些体育教师在做示范时动作时比较勉强,而原本这一体育活动就存在着一定的危险,这时就容易造成体育学习困难学生对这一项目的恐惧心理。
三、对策
由于影响影响学生学习困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所以其策略也是多种多样的。
1.确立适宜的目标
聊城师范学院的张华鑫提出:确立适宜的学习和锻炼的目标。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还能通过带有一定难度任务的学习和练习来帮助具有自卑感的体育差生消除掉无趣感,提高内部的成就动机,提高自尊心、满意感和自信心。他认为在确立适宜的目标时,应做到以下两点。
(1)要确立行为目标,不要确立结果目标因为行为目标是一个人所要做到的特定行为,自己能控制,而结果目标具有不确定性,自己难以控制。如在篮球双手肩上投篮技术中,投篮技术是行为目标,而投中就是结果目标。我们要让学生明白运动的过程远比运动的结果给人更多的快乐和情趣。
(2)确立带有一定难度的、通过努力可实现的学习或练习目标。根据最近发展区域的理论我们教学者都应该知道,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应该是只要跳起来就可吃到苹果。若确定难度太大的目标,以致经过多次努力也达不到,这样会使自尊心强的学生再次体验到失败以及伤害其自我价值。
2.运用激励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华南师范大学的蔡春华老师提出要运用激励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是通过某种刺激,使学生产生一种指向一定目标的心里动力。激励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动机,促使其行动、并为达到目标而采取的最佳方案和措施。这一方法对于某些由于自身原因引起学习困难的学生应该很有效。
(1)关怀激励。体育学习困难学生面临的学习技术、提高运动成绩比别人困难。心理负担重,对学习技术缺乏信心。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成为他们心中可以信赖的人,这样对防止和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安和恐惧心理都有重要作用。其次还要加强指导,帮助他们找出失败的原因,指明努力的方向。
(2)语言激励。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的心理因素是复杂多变的,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还要善于观察,以便及时发现和捕捉信息,用简明、形象、口诀化的语言进行教学。在纠正动作的要领复述、提高、对比对学生所做的动作的肯定,鼓励等语言都要恰到好处,即使是对学生的批评也要使学生感到温暖、刺激柔和、如浴春风,便于产生积极的情绪,有利于学生的紧张、自卑心理的消除。
3.因材施教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体育系的副教授沈钧毅提出: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和心理状况,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层次深浅各异的练习内容和教学手段。
(1)对有自卑感的学生。要多关心,多帮助,少批评,对他们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都要及时给以肯定和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正如马卡连柯所指出的:“得不到别人尊重的人,往往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如何信任他,使用他,赋予他更多的责任,往往正是调动他们积极性的最好手段。”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保护和恢复具有自卑感的体育学习困难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对过度焦虑的学生。要正确引导,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的长处;在有一定危险的练习加强帮助和保护,增加安全感,体能测试前或参加竞赛前做好准备活动,鼓励他们尽能多的参加各种比赛,如篮球、排球、足球等,多经受锻炼,过度焦虑就容易被消除。也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进行调节呼吸法的训练,这是学者常华、周国群提出的。
(3)对意志薄弱的学生。要耐心说服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好学业与体育锻炼的关系,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要取得成功必须经过艰苦的努力,在教学中通过不同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加强他们坚韧、刚毅品质的培养,增强他们战胜困难和挫折的信心。
4.发挥“友伴”型小群体作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交往能力
上海市吴淞中学的季士勤提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绝大部分都是群体活动,以往一般采用分组练习,习惯于按队列或体能分组,这样的分组固然有许多优点,但较单一。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许多学生都有“从众”心理,有强烈选择友伴的愿望,都希望从友伴处得到感情上、技术上、体力上、舆论上的支持和配合。如果教师通过平时的观察,在教学时把要好的友伴分在一起的话,有时会受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5.提高教师素质和综合能力
许多学者,如陈佩辉、赵海涛等人提出,要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和综合能力。因为现在社会对体育教师有偏见,体育教师不被重视,体育教学条件又有限,体育教师要想闯出一番事业,确实困难重重。然而,尊重是双向的,既表现为社会和他人对主体的肯定,也表现在主体对客体所倾注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态、形象要得体大方;教学用语要生动、丰富、规范、准确;要用言行施教,以技艺感人,寓教于情,寓教于趣,寓教于乐,使学生和教师情感沟通。因此,在现代的体育教学中,更加注重的是体育教师的素质和综合能力。
四、结语
小学体育学习困难生有自身和客观两方面因素,通过一定的措施都是可以解决的。故我们小学体育教师要担当此重任。只有在小学阶段、在学生刚接触体育的时候就培养正确的体育意识,以后才会以端正的态度去看待体育的。
(1)了解学生的学习阶段的心理和成长阶段的特征,掌握好学生的个性特征。(2)用母爱般的关怀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去关心他们的成长。(3)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每一个小举措,鼓励和支持学生的“异类”动作。(4)提高自身教育理论素质和示范素质,成为一个真正的集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于一身的教育者。
参考文献:
[1]王德明.对学习体育困难学生的教学心理探讨[J].体育科研,1998,(3).
[2]张华鑫.聊城大学体育教学改革进程中制约因素的探析[J].聊城大学学报,2005,(1).
[3]蔡春华,刘展仁.关于大学体育差生课外体育锻炼实施运动处方的研究[J].体育学刊,1996,(1).
[4]沈钧毅.试论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障碍[J].福建体育科技,2002,(2).
[5]季士勤.对体育“差生”实施“成功教育”的尝试[J].体育科学,1994,(3).
[6]陈佩辉.论体育教师产生教学心理偏差的原因及解决策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
一、溶胶是怎样的概念
胶体从外观上看貌似均匀,与溶液没什么差异,因此胶体常称为溶胶。溶胶与胶体是同一个概念。
二、对淀粉、蛋白质等高分子溶于水形成的分散系,为什么有时称其为溶液,有时又称其为胶体
教材中是按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来给分散系分类的。淀粉、蛋白质等高分子溶于水形成的分散系可称为胶体。但是判断一种分散系是属于胶体还是溶液,单从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这一方面来考察,其结论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正确判断一种分散系是溶液还是胶体,还要看分散质微粒的结构。如果分散质微粒的结构简单,比如是单个的分子或较小聚合度的分子或离子,那么这样的分散系应称为溶液。由于淀粉、蛋白质溶于水后都是以单个分子的形式分散在水中的,因此,尽管这些高分子很大,这些分散系仍应称为溶液。只是因为高分子的大小与胶粒相仿,高分子溶液才具有胶体的一些特性,如扩散慢、不通过半透膜、有丁达尔现象等。化学上常把Fe(OH)3,AgI等难溶于水的物质形成的胶体称为憎液胶体,简称溶胶;而把淀粉、蛋白质等易溶于水的物质形成的分散系称为亲液胶体,更多地是称为高分子溶液。
三、溶液是均一的,胶体也均一吗
憎液溶胶的分散质微粒是由很大数目的分子构成,因此是不均一的;高分子溶液中的分散质微粒是单个的分子,因此是均一的。
四、胶体能在较长时间内稳定存在的原因是什么
憎液溶胶的胶粒带有相同的电荷,由于同性电荷的排斥作用而使憎液胶体可以稳定存在。淀粉、蛋白质等高分子中含有多个极性基团(如—COOH,—OH,—NH2等),可以与水高度溶剂化(高分子表面形成水膜),因此也可较长时间稳定存在。很明显,这两类胶体稳定存在的原因是不同的。
五、溶液中的溶质微粒也作布朗运动吗
胶体微粒在各个方向上都受到分散剂分子的撞击,由于这些作用力不同,所以胶体微粒作布朗运动。溶液中的溶质微粒和分散剂分子大小相仿,因此溶质微粒的运动状况与胶体的胶粒运动状况是有差别的。由于胶体的丁达尔现象,用超显微镜才可以观察到胶粒的布朗运动。溶液无丁达尔现象,因此用超显微镜观察不到溶质微粒的运动状况。
六、凝聚与盐析有何差别
凝聚是憎液(水)胶体的性质,胶体的凝聚过程就是胶粒聚集成较大颗粒的过程。由于憎液(水)胶体的分散质都难溶于水,因此,再采用一般的溶解方法用水来溶解胶体的凝聚物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胶体的凝聚是不可逆的。盐析实际上就是加入电解质使分散质溶解度减小而使其析出的过程。盐析不是憎液胶体的性质,它是高分子溶液或普通溶液的性质,能发生盐析的分散质都是易溶的,如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肥皂的甘油溶液,由于分散质都是易溶的,所以盐析是可逆的。
七、蔗糖溶于水形成的分散系是溶液,为什么在生物课的渗透实验中,蔗糖分子却不能通过半透膜
不同的半透膜,如羊皮纸、动物膀胱膜、玻璃纸等,其细孔的直径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不同的半透膜,其通透性是不一样的。显然,笼统地讲半透膜能使离子或分子通过,而不能使胶体微粒通过是不恰当的。
八、憎液胶体与高分子溶液在性质上有何异同
憎液胶体全面地表现出胶体的特性,高分子溶液则不然。这两种分散系中的分散质微粒都作布朗运动,都有丁达尔现象;憎液胶体有电泳现象,淀粉溶液无电泳现象,而蛋白质溶液则较为复杂;使憎液胶体凝聚的方法有:加入电解质、给胶体加热、加入带相反电荷的胶体,使高分子溶液中的分散质沉淀,主要是破坏高子分与分散剂间的相互作用,如加入大量的电解质也能使淀粉、蛋白质沉淀,这一现象称为盐析,它是可逆的。
九、有没有溶液能产生类似于胶体的电泳现象
由于溶液是均一的,不存在“界面”,因此,给溶液通电不会产生界面移动现象(即一极液面高,另一极液面低),但是有些溶液通电后却可以产生一极溶液颜色加深,另一极溶液颜色变浅的现象。比如,给紫红色KMnO4溶液通电一段时间后,阳极附近溶液的颜色就会变深,阴极附近溶液的颜色就会变浅。这是由于通电后,紫红色的MnO4-向阳极移动,但却不会在阳极放电(MnO4-远比OH-难放电)的缘故。CuSO4溶液就不会产生类似的现象,因为Cu2+会在阴极放电。
在教学中,教师要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要将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充分认识到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降低姿态,主动的与学生进行交流,和学生之间培养感情,关心和爱护学生,积极帮助学生,并且尊重学生。小学生们的思维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其在对事物的认知上具有自己的独特观点,教师要允许小学生们自由的进行发言,活跃课堂的气氛,使得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游戏就是能够创造出良好教学氛围的最佳工具,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游戏,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既可以缩短小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加强教师对小学生的了解,又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有助于小学生的成长。
2体育游戏教学的组织原则
进行游戏的条件包括学生、场地、规则、设备等等,只有具备这些条件,才能够保证游戏的顺利开展。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选择适合的游戏,这样才能够使得教学的效果更加的明显。而要使得选择的游戏合理,就要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组织游戏的过程中,要坚持一定的原则,才能够使得游戏可以正常的进行,而要遵守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体育游戏应适合学生心理和生理的特点
小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动的特点,其不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已的行为,在活动中不知道疲惫。一般的小学生都不喜欢被束缚,其喜欢自由的进行活动,因此,小学生的纪律性会很差。针对小学生的这些特点,体育教师在进行游戏的选择上,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将适宜的小游戏融入到教学当中,摆脱教科书的束缚,不硬套教科书中的教学内容,运用游戏加强教学的趣味性,以游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教学的效果更加的明显,从而高效的完成教学的目标。
2.2体育游戏应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
将游戏融入到体育教学中,能够调动课堂的气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不能够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在体育教学中随便的加入游戏,却将教学的内容弃之一旁,这样就会使得游戏失去本来的意义,从而导致教学的质量降低。因此,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游戏的选择,游戏的选择要具有目的性和合理性。
2.3体育游戏要结合实际,便于教学
小学生的玩性比较强,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的小学生指注重玩而忽视了对教学内容的了解和学习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游戏编排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选择适当的游戏,这样有助于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在进行游戏的时候要注意强调规则和纪律性,对其进行一定的约束,使得学生在玩的时候也有一定的范围,这样能够便于教师的教学,使得教学的质量得到提高。
3体育游戏教学采用的教学法
3.1角色任务法
在活动中让学生担任一定的游戏角色,促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集体对自己所承担的角色的期望,而得到教师的表扬。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表扬有助于培养个体的自信心使内向的性格变得开朗。对活泼调皮的学生,可通过犯规受到的指责来修正他们的行为,自然养成其守纪律的作风,这样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性格。
3.2逐渐增加难度的新奇游戏法
好奇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而且是推动科学进步的原始动力。所以,教师在上课时应多采用新异有趣的教学方法,并逐渐增加活动的难度来引导他们保持对活动的兴趣。遵从学生好玩的天性,教他们在这些活动中学习参加集体活动的方式,通过遵守游戏规则和服从裁判来逐渐了解群体活动的各处规则,学会自己克服困难和解决矛盾的方法。
3.3自由发挥法
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小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多彩。在体育项目中有些项目比较枯燥。针对这些项目,体育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用自己的方法完成体育活动,教师再在其基础上加以引导,对他们的进步取得的成绩加以肯定表扬。这就有助于学生对本来枯燥泛味的体育项目产生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4上好体育游戏课应注意的问题
4.1把组织纪律性放在第一位
一堂好的课必须有好的纪律作为保证,在上课时要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游戏的全过程。要强调组织纪律性,运用游戏方法时,要强调执行规则的自觉性。
4.2注意安全,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
任何游戏都必须防止伤害事故,分析事故产生的原因,一般都是由于课前准备不充分或组织不严密、或思想上不重视而引起的。因此必须从思想高度上重视并相应地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
5结语
通过提问所接收到的语言反馈信息,比其它形式的反馈信息具有准确性、具体性、即时性和简洁性。它可以使教师当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及时地调控教学程序,改变教学策略,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2.提问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
如果注意力集中,大脑中只有一个学习兴奋中心,听课效果就比较理想。学生在答问时精力集中,而在听讲时有时散漫。教师光靠静讲、维持课堂纪律来保证学生的注意力是达不到要求的,而应以授课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用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把学生的思维钳住,激发学习兴趣,赋予学习动机。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提问可以让学生发现不足
对于一些重要物理概念,一般水平的学生往往以为自己能复述就算懂了,其实不然。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概念提出一些题意明确清楚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克服盲目的自满情绪,这样对提高学习效率、突破教学难点很有用。特别是在学生一般认为理当如此的地方,可提出与常规看法相悖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独特性和创新意识。同时引导学生对已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或以题目的本身提出疑问或变换题目的条件,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诱发学生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4.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总是和语言分不开的,课堂提问便是培养学生正确地掌握学科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如在教师做演示实验的过程中,采用边做边提问让学生回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提问学生和由学生发问,可以通过对话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设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冷静考虑,合理处置。
通过提问,教师可直接表达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和发现的喜悦,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信息交流。通过提问,能够发现作业、考试中的抄袭现象,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解决。
二、现状及原因分析
根据笔者的经验,一届中难得有几个学生能主动提问,绝大部分学生基本上提不出问题。课改的深入使得科学探究已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据笔者了解,科学探究中大多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再猜想探究,可以说学生薄弱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已大大影响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什么原因使得学生不肯、不会提问呢?一般有下列三种原因:
1.学生就是有问题也不肯提出来,特别是好同学。学生普遍有这样的想法:我提出的问题会不会被同学们耻笑;我讲不清楚,老师会不会批评我;别人不提问我也不提……。
2.学生没有提问题的习惯,也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熏陶,学生已习惯于等着教师告诉答案,缺乏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3.教师自身的因素:不重视;不知道怎么做;怕浪费时间;认为学生没有这个能力……。
三、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1.从学生的心理入手,让学生敢问
学生只有认识到提出问题对人发展的重要性,从要我问到我要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才会得到内在推动。
(1)教育学生提出问题
教学中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科学家敢于提出问题,攀登科学高峰事例,这样从历史的角度说明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如:学重力时,给学生讲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的故事,启发学生,苹果从树上落下大家习以为常,牛顿却提出: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落下?拉住苹果的力和拉住月球的力是不是同一个力?最后发现了万有引力。
从成材角度向学生说明提出问题的必要性。教育学生国家要实现现代化,要赶超世界发达国家,只有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实现。一个学生如果学习不主动,没有求知欲望,懒于思考,也就无创新可言,将影响个人的成长。提出问题能力的提高可以促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敢于挑战权威,积极主动去探索知识的奥秘,成为自觉的学习者。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需要勇气,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及那些基础差、胆小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积极性;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的探索,大胆创新,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激发提问的热情。
碰到冷场时,教师对学生说一些鼓励的话。如:谁来试一下,说错了不要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居里夫人说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教师的鼓励,肯定会有学生响应,经常这样训练后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如果教师由于不耐烦而直接提出问题,学生就失去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3)让质疑成为学生的习惯
教育学生对各种权威不盲从,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养成爱问“为什么”的习惯,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探究我们不知道的自然规律。如:对课本进行质疑,课本在编写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些概念、规律并不严密;对各种媒体进行质疑,有些报刊杂志经常犯一些科学错误,有意识让学生纠正;对权威进行质疑,如亚里士多德能撬动地球吗?判断王冠搀假是否属实;在习题讲评中质疑,该题是否有漏洞?考查什么知识点?……。
2.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愿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向上的原动力。教师应想方设法,设置各种情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科学探究的问题有三种:一是学生根据教师、教材或其它途径给出的问题进行探究;二是学生从所提供的问题中得到启发而提出的新问题;三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毫无疑问,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最有兴趣、最有动力去深入探究。教师的指导工作,重点应该放在设计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情景上,而不是在设计问题本身上,应着力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勇于置疑、大胆创新。
(1)从课本插图提出问题
新教材有很多有趣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细微处并比较与日常不同,再提出问题。如:在学习折射规律后,让学生看图“鱼在哪里?”学生会提出“为什么鱼叉要对准鱼的下方?”“是不是看见的鱼并不是实际的鱼?”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又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前,先让学生看摄影师倒立照相的图,学生会提出“是不是照相机成倒立的像?”
(2)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
日常生活中很多现象与物理息息相关,这些现象天天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已习以为常。教师能够引导提醒学生关注这个大自然,必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无穷求知欲。如: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师先播放自然界一些物体发声,然后教师问:“声音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啦,对于声音,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学生问题总结如下: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什么是超音速?什么是立体声?月球上能不能听到声音?……。又如:讲温度计时,先让学生看昨天的天气预报。从天气预报中通过讨论,学生提出以下问题:气温为什么有高低?怎样判断气温的高低?什么是云、霜?它们是怎样形成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四级风有多大?……。
①从各种俗语中提出问题
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使民间流传着许多俗语,很多是有科学道理的。引导学生分析它并提出问题,学生兴趣很大。如:讲平面镜成像时,先让学生讨论俗语“水中月,镜中花”,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水中有月亮?为什么镜子中有花?镜子中的花和实际的花为何一样?为什么水中捞不到月亮?……。讲密度时,先让学生讨论俗语‘油比水轻’,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油会浮在水面上?油的质量一定比水小吗?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确考虑油和水的质量,还要了解它们的体积,从而引入质量和体积关系的探究。
②从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教师可有意识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比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不断完善问题。如:讲改变内能的方法前,教师先做压缩引火实验,学生首先提出:“筒内为什么会有火花?”通过教师引导棉花燃烧说明什么,学生又提出:筒内温度为什么会升高?教师又提醒温度升高说明什么,最后学生提出:筒内内能为什么会增加?又如:做覆杯实验,学生提出:是什么把水托住?做筷子提起米杯实验,学生提出:是什么把米提起?
(3)通过自身体验提出问题
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做实验或参加活动、比赛,由于亲身体验,感受很深,学生也乐意提出问题。如:讲内能时,学生通过搓手,提出:手心为什么会发热?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学生通过手弹课桌,提出:手为什么会疼?讲压强时,让一男一女二个同学比赛顶棍子,由于女同学顶的一端粗,女同学赢,从而提出:女同学为什么能赢男同学?通过分析发现输赢不仅跟力有关而且与受压的面积有关。
3.教会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会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有人说:好的方法等于成功的一半。一个平庸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而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的方法。因此,学生只有掌握了发现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才能从平常中看出异常,从普遍中发现特殊,从而不断地发现问题。
(1)掌握提出问题的一般方法
碰到某个物理现象,一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由何(为什么)、如何(怎样)、若何(如果条件变了,将怎样)、是何(是什么)。如:做完真空中的闹钟实验,根据现象可提出:为什么听不到钟声?怎样才能听到声音?通入空气后能否重新听到声音?声音靠什么来传播?
(2)及时点评学生提出的问题
由于学生的差异,学生提出的问题参差不齐,有的层次比较低,有的比较有价值。当然教师应该以鼓励为主,承认学生有差异,但是并不是不加评论,教师应有价值导向,让学生明确哪个问题更有价值。最后进行小结,让学生体会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鼓励学生相互提问题
学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肯在全班同学面前提问题,但跟他同桌就不同了。在下课前五分钟,让学生根据本课内容相互提问。如还有不懂,再在全班同学面前提出来,往往会有意外惊喜。
(4)适当出一些探究题,设置一些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检验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4.须注意的二个方面
(1)切忌急功近利。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应该逐渐培养。开始时的问题可由教师直接提出,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最后由学生直接提出问题。
(2)与其整天抱怨学生启而不发,不如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新课程要求我们改变观念,将教为主改为学为主。时刻牢记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兴趣,最好的向导是脑中的问号,最大的动力是自信。
四、提问中常出现的一些误区及对策
有些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在提问方面可能存在这样一些误区:1)整堂课只管自己讲,不提一个问题,"满堂灌"。2)什么都要问,低级的、重复的、漫无边际的、模模糊糊的问题。3)所提问题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距离较远,偏离了主题。4)只提好学生,不提差生;专提一小部分学生,冷落了大多数学生;或对差生进行惩罚性提问,给学生难堪。5)提问没有层次性,难易问题无阶梯。6)提问表达不言简意赅,有时不知所云,学生无法回答。7)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对学生的提问不理不睬。8)提问随意,东拉西扯,越扯越远。9)不能灵活应变,针对课堂气氛、学生的回答和反应,追问下去,扩大战果。等等。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提问中应处理好这样四个关系:1)点与面的关系。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应有较大的辐射面。既要照顾点又要照顾面,以点带面,培养优生,转化差生,达到共同提高。2)难与易的关系。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提问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对于较难的问题应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切忌过深过难而造成冷场。3)曲与直的关系。提问题不能只问"是什么"、"对不对",问题要富有启发性,否则学生会感到单调乏味。4)多与少的关系。授课时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教师切不可为提问而提问。提问过多过滥,学生应接不暇,没有思考的余地,必然会影响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兴趣。提问过少,难以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势必造成学生厌倦反感,效果必然很差。
五、提问对象的选择和时机的把握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多数情况下提问后要停顿一会儿。有经验的教师常在提问后环顾全班,一些非语言的暗示也可告诉教师,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如学生举手则表明他想回答这个问题。每当一个学生准备回答问题时,他便会嘴微张,身体稍前倾,眼睛也睁得更大一些,或许会抬起头微笑,这表明他对回答这个问题比较有把握;而对听到问题后低头或躲避教师的目光者,则可能他对这一问题不会。因此,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停顿期间,要寻找这些表现。当学生对问题不能正确回答时,提示与探询是必要手段。对学生答案中出现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或者思维方法上的不足,要及时给以提示。要善于运用探询的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给出更完整的答案,要运用追问、解释等帮助学生回答。最终达到满意的效果。
总之,培养学生会提问题的能力,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著名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曾指出:“中国学生普遍学习成绩出色,特别在运算和推理方面比国外学生有明显优势,但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撼,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让我们共同努力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的精神,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不断实践,不断摸索,就会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
参考文献
[1]朱美健,张天立.《现代中学生素质结构调整》.《广州师范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19卷7期.
[2]林辉.《提高现代中学生挫折承受能力的策略》.《大众心理学》2001.02.
[3]阎立钦.《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育研究》1999.07.
[4]何克抗.《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改革》.
[5]《素质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探索》《教育》2006.10.
[6]《物理教学中自主学习方式的培养》《新课程教育网》2006.04.
只有深入地分析教材,明确重难点,做好课堂前的统筹,掐好关键点插入游戏,游戏教学法才不会流于形式。另外,课前准备还包括对每个教学环节有一个大概的掌握,例如如何通过设好课前开端,激发起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游戏的积极性,如何在教学知识点时组织学生进行游戏等等,只有把各个环节思考到位,游戏教学才能迸发出应有的活力。例如:在课前开端,教师可以利用激励法唤醒学生渴望得到认同的心灵需求,将游戏参与变为学生的主观需要,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前设计这样的开端:“谁想成为勇士?”学生们齐声回答“我。”“你们自我认为是勇士是不够的喔,现在老师手上有一些红旗,会奖赏给今天最积极参与课堂游戏,认真听讲的勇士,你们有信心吗?”“有。”这样一来,就能把学生参与用于课堂教学的游戏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游戏教学才有意义。
二、凸显能力,课时游戏要适宜
根据儿童心理学可以得知,低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不长且不稳定,无意注意占主要优势,所以课时游戏要省时简单和利用学生主要的无意关注方式,这样才能避免学生走神,不关注游戏教学等各种弊端。由此可见,课时游戏的适宜性主要要看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贴合教学内容,是否能引起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性这几个方面。
例如:在拼音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设计几组简单省事,生动有趣的小游戏让学生参与。第一组小游戏是“找朋友”:轮流请同学们上台,每次两个,同学上台后教师交给学生各一个印有韵母或者声母的卡片,然后让他们拿卡片进行游戏互动,例如卡片一是un,卡片二是ch,生2拿着卡片二说:“我是ch,谁要做我好朋友?”生1就拿着卡片一说:“我是un,我要做你好朋友。”找到朋友后,全班一起念:“ch—unchun,”紧接着,再来一组“降落伞”小游戏让学生巩固词语的拼读能力:教师将降落伞形状的声母卡片(如ch,f)和韵母卡片(如un,eng)贴在黑板上,然后再在黑板上画上蓝天白云和草地,让学生充当跳伞员,带领降落伞式的卡片顺利降落草地,而要降落草地就必须要顺利拼出音节词(如chunfeng)。这样一来,几组小游戏就帮学生巩固了字和相关词语的拼读,而且这种小游戏耗时小,节奏性强,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力,提高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因材施教,游戏形式要多元
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也会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而且随着教学效果的影响加深,一些学生会表现出相应的纪律性和思维性,再者,不同教材文本的教授都应该配合相贴近的游戏教学,在诸多因素影响下,我们不易得出游戏教学应该要多元化的教学特点。
例如:进行生字教学时,教师可以同样采用“开火车”的游戏,但是游戏形式可以根据文本内容不同而变换,在《小鹰学飞》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上大大的翅膀,在翅膀上画下条条直线,形成像车厢的层层格子,然后把这节课的生字贴在“格子”里,跟同学们说:“小鹰能不能展翅飞翔就看你们是否帮它争取到这大翅膀了,看看哪一组的小朋友能够最快最好地重组小鹰的翅膀,帮助小鹰高飞,请每组同学都互相检查好每个小格子,看看自己是否都学会了,要知道一个错了小鹰就不能飞了,而一个小组的同学要每个人都会噢,不然小鹰也不会飞的噢。”而在《青蛙看海》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画一片海,海边有一块块大的“鹅卵石”,“鹅卵石”上也贴着课文生字,学生依然要通过识记生字帮助青蛙回到大海。由此可见,同种游戏在不同的文本中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当然不能长期用一种游戏形式来进行教学,教师在进行生字教学时还可以采用“顺口溜记忆游戏”“猜谜语”“词语接龙”等多种游戏形式。只有结合文本实际和儿童实际特点去运用游戏教学法,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总结
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与理论教学是相互支撑、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统一体离开了实践活动片面地强调能力的培养,充其量只能向社会输送半成品。
1 修订专业培养计划,增加应用型、实践性、操作性实践教学内容
在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修订中,要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教学新思想和手动、腿动、脑动的实践理念,以实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能力为目标。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和选修课中设计和增加应用型、实践性、操作性的实践内容。具体讲在增加课内实践环节的时数的同时,增加专门的实践性课程,并增加专业实践的周数,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建立实践教学三条线和三个环境:课程实践教学一条线、基地实践教学一条线、虚拟管理实践教学一条线;实验室环境、仿真模拟环境、真实管理环境,并使其高效率地服务于全面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需要进一步强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措施。大力加强行政管理基础的教学力度;高年级学生实行分层培养,强化科研能力的训练和实践技能的训练;课余时间,组织多种类型的课外兴趣小组,重视信息技术和虚拟管理模拟的训练,增强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2 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走出去、请进来、坐下来的三位一体立体式实践教学模式
强化课堂实践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本人从教七年多,始终致力于以“乐问、善思”贯穿课堂,能够充分体现出课堂诊断的重要性和课堂提问与追问的必要性。
“乐问、善思”是我校的学风,也是指引我课堂教学的方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在课堂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从教学过程来看,是课前预设、课中体验生成、课后评价激励的统一。从教与学的主体来看,包括教师自主、智慧地教和学生“乐问、善思”地学。
“乐问、善思”课堂具有以下特点:能及时诊断出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第一是民主性的课堂。师生之间进行着知识的传授与反馈,情感的交流与激励,课堂里充满着民主的气息,双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第二是充满生气的课堂。师生的脑细胞都处于被激活的状态,思维活跃。教师精神振奋,激情洋溢,挥洒自如;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敢想、敢说、敢做。第三是和谐的课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感情融洽,课堂气氛活跃而不混乱,活而有序,活而有度,活而有方。第四是以思维为中心的课堂。教师要采用问题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造力。测验法、课堂观察、作业批改、问卷法、访谈都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许多国内外教育家都曾强调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如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过:“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丰。”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都说明“问”是何等重要。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准确的、恰当的、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思维进入竞技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问题设置
1.在课的引入过程中,有效地创设问题情景,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数学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要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同时,抓住本堂课的重点、难点展开提问,这样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问题情境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引入,才能真正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2.课堂提问应少而精,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精巧设计课堂提问的问题。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也是教师们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但是,纵观我们的课堂教学,课堂提问的效率比较低。有同一问题反复提问、有与教学内容无关的问题、有脱离学生实际的问题和以问代讲形成满堂问现象还是经常见到,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所以我们在备课时要了解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设计问题时抓住知识的重点和关键点,减少问题的量,努力提高问题的质。
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以问引问的能力。课堂中以问引问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问题转化,并加以解决,同时又会产生出新的问题,这样能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和猜想,然后通过实际操作、讨论、交流和分析,让学生自己解决新的问题,这样使课堂的结尾走向。以问引问,来促进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这样的课堂教学,由学生提出问题,并且让学生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逐步提高和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同时,在学生多方面思考问题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以问引问,既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故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获得和思考
(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问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掌握好问题的难度。要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使问题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既不会让学生因问题太简单而不屑—顾,也不会让学生因问题太难而丧失信心。
2.对于知识难度比较高的问题要安排好问题的梯度。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那些具体有—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学生难以一下子理解、领悟,就可以采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办法。把—些太复杂的问题设计成—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以降低问题难度。同时,在设计问题组时要注意各问题之间的衔接和过渡,既要给学生指出思维的方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又不能将学生的思维限制过死,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要调节好问题的密度。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否,并非看提了多少个问题,而是看提问是否引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是否能发展学生较高水平的思维,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如果提问过多过密,学生忙于应付教师的提问,精神过度紧张,容易造成学生的审视疲劳而不耐烦,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提问过少过疏,则使整个课堂缺少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并且不利于教师了解和调控学生的状态。所以,课堂提问要适度适时,既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使提问发挥最好的效果。
4.同一知识点的问题,要选择好问题的角度问学生,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问题设计要分别着眼于知识的不同侧面,并注意体现知识之间的互相联系,如新知识之间的联系、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新知识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等。这样不但全面检查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够活跃课堂教学,吸引学生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总之,好的数学问题应设计在知识发生、发展的关键点,学生思维的凝滞点,数学方法的概括点上。
(一)体育教学目标从增强体质、传授“三基”向综合教学目标转化。
传统的体育教学目标,强调传授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技术,已不能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现代体育教学的目标既要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促进身心全面协调发展,掌握体育与保健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提高自我锻炼和自我保健的能力。又要培养体育情感,发展个性才能,打好终身体育锻炼、良好卫生习惯的基础和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坚毅顽强、竞争进取等良好的思想品质与心理素质。新的教学目标一方面坚持增强体质,传授“三基”,一方面指向人格的整体教养。
(二)中小学体育教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
体育教学主要是为学生将来能为国家健康地工作打基础,我们眼下的学生要在未来的社会中生存,我们现在为学生设计的发展目标要经过一定的时间,甚至若干年后才能成为现实。所以,体育教学不仅有眼前的效果,还有长远的效果,而长远的效果对学生的意义更为重大。中小学体育教学都是帮助学生完成全部发展过程的一个阶段。近年来,终身体育的思想进入学校。要使学生成为终身体育的锻炼者,最根本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中小学阶段对学生终身体育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学校体育教学方式的高质量轻负荷方向发展。
现在人们不再去追求那种大运动负荷、出力大、流大汗的体育运动方式,中小学生不喜欢运动负荷过大,和比较难学的体育技能技术,而希望高雅轻松,简单实效的体育运动方式。因此,高质量轻负荷是当代学校体育教学发展的新趋势。(四)体育教学是师生复杂的双边活动。
体育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是一个复杂的师生双边活动过程。师生双方在行为、态度、情感以及其他心理方面产生能动的相互影响,使青少年学生能够在学校阶段认识体育,真正获得体育乐趣的体验,从而持之以恒。
(五)体育教学成绩的相对性。
按教育测量的观点,一次体育技能技术的测验对学生的真实水平来说,仅仅是一次抽样。体育成绩只能反映一定时间、心理、环境条件下学生真实水平的一个方面。全面地看体育教学质量的优劣应在于学生的知识、技能、技术、身体的健康和非智力因素是否都得到了发展。
体育教学过程中要严格地按规律办事,实现科学化必须构建以下新的教学原则体系来适应体育教学的改革:
(附图{图})
这个体育教学原则体系,是由体育教学目的和规律引伸出来的,每条原则都有针对性,贯彻实施这些教学原则对体育教学过程能起到调节、控制、指导作用。
一、体育教学的教养和教育统一性的原则。
体育教学的教养和教育统一的原则,要求体育教师全面正确地规划体育教学的教养和教育任务并使其具体化,其中包括原先的“身体全面发展原则”的要求及指向人格的教养目标。依据这一原则所规划的体育教学的教养和教育目标是检查和评价教学效果的主要标准。
二、终身体育和发展性的原则。
体育教学中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满足他们的体育需要;要使学生获得快乐、积极的情感体验;要使学生不拘泥于传统的体育教学的知识传递形式,加深对体育原理的理解和运动体验、发展个性、活跃身心;要培养学生自律、自强、自信和自我发展。
三、高质量轻负荷的原则。
高质量轻负荷是指体育教学过程中,以保证健身强身效果为前提把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调节到最佳状态的体育运动方式使学生心理得到满足,行动变得轻快,使学生既发展身心,又掌握体育科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四、师生双向积极性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