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自动化设备论文

时间:2023-03-22 17:34:58

导语:在自动化设备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自动化设备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清洗设备小型半自动化

一、工艺流程

人工上件清洗液喷洗压缩空气吹干热风烘干人工卸件。

二、主要结构

本装置由机身、箱体、气动门、输送机构、水箱、清洗液喷洗系统、压缩空气吹干系统、清洗液加热系统、热风烘干系统和电气控制系统等组件共同组成,机体外形尺寸:控制在1800*900*1500mm(长*宽*高)之内。

2.1机身机身采用结构件形式,全部由钢板焊接而成,是基础部分,箱体中各工作腔以及输送机构等其他组件均设置其上,为了接收清洗液而将水箱摆放在其底部的膛内。台面上为便于设置输送机构的滑轨和推杆导向槽以及回水孔等,采用不小于40毫米厚的钢板,机身两端面/侧面、地脚和筋板为15毫米厚的钢板。输送推杆导向槽深30毫米,宽45毫米,纵向贯通整个台面,回水孔两处,位于喷洗吹干腔的下方,该处设置接水漏斗将清洗液引回水箱,烘干腔下方开设热风导引口亦将热风引入水箱散热。

2.2箱体采用结构件形式,由Q235板材焊接组装而成,该部分是本装置工作的核心部分,外形根据实际需要设定,其由隔板分隔成两个工作腔,按照工艺流程,首先是清洗液喷洗和压缩空气吹干共用工作腔,另一个是热风烘干工作腔。箱体的两个端面和中间隔板的底部中间位置开设通道门,在输送方向上相互贯通米。各工位之间在输送通道上由设置在箱体上的三个气动门相通断,各连接处做到密封不渗漏。

2.3气动门在箱体的端面外侧和烘干腔隔板一侧,设有由气缸控制的气动门,共三个,尺寸自行设定。气缸采用前法兰型,带有缓冲,立式安装于箱体的上盖板上,用J型接头与门体连接,门体由台阶压板导向。气动管路并联连接,共同动作,气缸带动门体沿台阶压板导向进行上升下降,由此形成各工作腔之间以及装卸工位之间的输送通道的互通与隔断。三个气缸上均设有磁性开关并互锁,与输送机构实现顺序动作,在进气处设有气动三联件,电磁换向阀等进行控制。

2.4水箱水箱单独设置,由扶手来拖动,以便清洗液的更换和排放,摆放于机身底部空膛内,与机身和箱体采用软管连接。,水泵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侧面设有电加热管、液位计和进排水接口等。考虑到清洗液温度需控制在40-60℃,可不设隔热层。

2.5输送机构采取步伐输送方式,每个工步间隔自定,该装置由气缸、滑动导轨、推杆和料筐等共同组成。两条半圆形滑动导轨,平行固定在机身台面上的推杆槽两侧,推杆放置在推杆导向槽内,上面与台面平,其上设置轴承和单方向棘爪,由气缸带动,气缸采用轴向底座型带有磁性开关,用Y型接头与推杆连接。气缸带动推杆向前,推杆上的棘爪沿滑动导轨方向推动料筐向下一个工位进给,进给到位后,气缸带动推杆退回,推杆上的棘爪在料筐的重力作用下压下,不再起作用,为此料筐停留在进给后的工位上,不跟随推杆往回退。气缸前进后退一次,料筐前进一个工步,气缸带动推杆如此往返动作,一步一步地将装有料筐从一个工位输送到下一个工位。2.6清洗液喷洗系统该系统由水泵、电磁截止阀、盘型喷头、软管和立式前法兰气缸等组成,立式前法兰气缸设置于喷洗吹干工作腔的上盖板上,行程自定,其管路中设节流阀,以调节气缸动作速度的快慢,气缸动作带动喷头做上下往复运动,喷头上均匀开设无数个小细孔。当输送到位后,气动门关闭,电磁阀切换到喷洗状态,对放置于料筐内的工件进行上下扫描式喷淋冲洗,以便将油污湿润-渗透-乳化-分散而完成清洗过程。喷洗完后,水泵切换至卸荷,清洗液直接流回水箱,管路内换成压缩空气,进入吹气状态。

2.7压缩空气吹干系统为确保工件在烘干之前表面水珠较少,在喷洗完成之后,用干净的压缩空气进行吹干。从外形尺寸上考虑,为避免占用空间太大,将吹干和喷洗两道工序布置在了同一个工作腔内进行,当喷洗完后,通过电磁换向阀换向,让水泵卸荷,同时打开压缩空气,压缩空气利用清洗液喷洗管路和喷头,先将管道内的清洗液吹掉,同时仍由气缸带动喷头做上下往复运动,对工件进行扫描式吹气。

2.8热风烘干系统采用电热管加热和轴流风机送风,放置烘干腔的顶部,电热管周围加装隔热层,烘干腔内温度常温至120℃可调,由热电偶反馈控制,工件靠热风的吹佛将其表面的水气烘干,在烘干腔底部用铜管将热风引入水箱作为通路,借助于铜管的散热,也可以对水箱内的清洗液起到加热的作用,最后将热风引出水箱之外。

2.9清洗液加热系统采用不锈钢电加热方式.温度控制采用热电偶和数显式温控仪控制,温度在20-90℃之间连续可调,电加热管设置在水箱内,自动控制水箱内清洗液的温度。

2.10电气控制系统采用PLC控制,设有手动调整和自动工作两种工作状况,电器接线盒设置于机身端面,上件工位设置电器控制盒,在装卸工位均设有急停按钮,以保证发生故障时紧急停止,确保安全。自动工作应保证顺序动作和互锁,以便于工作循环的顺利完成。

第2篇

【关键词】立体仓库 管理 控制 系统

自动化立体仓库中出入库传输设备自动控制系统中的重点是货品运动控制系统。动态对货品运动进行路由分配,自动化立体仓库调度系统能够实现对仓库出入库任务进行管理和调度以及避免系统中并发任务时发生路由冲突等相应的功能,这样就简化了仓库中货品运动控制系统。

自动化立体仓库中自动化设备的主流控制系统有两种解决方案:(1)PLC集中控制系统;(2)FieldBus控制系统。目前自动化立体仓库中堆垛机自动控制系统使用最为广泛的是PLC集中控制系统。PLC集中控制系统的核心是PLC,上位机通过通信借口和PLC进行信息传递,收集来自设备传感器系统的各类信息,PLC控制软件做出相应的控制输出,对需要进行出入库操作的自动化设备进行控制,从而实现仓库中货品的流通和存取。将仓库运行的实时信息通过通信借口回馈给上位机,使得仓库实时监控系统对仓库中自动化设备的实时监控。

1 仓库管理与控制系统基本组成结构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对货品在仓库中各种信息的管理。有货品出入库管理,以及货品数量的盘点等信息。

仓库自动化设备监控系统主要是对自动化立体仓库中自动化设备的运行状态,运行位置等相关信息进行实时管理的子系统。

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主要是对自动化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控制。

根据客户以及货品的具体情况对仓库储区和货位进行分配;根据仓库中自动化设备的分布和运行状态对出入库任务进行合理的调度;对仓库中自动化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对物流中各设备进行实时控制;通过通信网络对仓库进行实时通信。根据信息流动和处理过程的不同,自动化立体仓库管理与控制系统又可以分为货品管理模块、出入库管理模块、仓库通信模块以、仓库实时监控模块以及自动化设备控制模块。

(1)仓库货品管理系统。仓库货品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仓库基本信息系统和出入库操作两个子系统。仓库中货品的出入库是根据仓库中储位中货品的实时状态信息进行操作的,并且提供了ERP借口。这部分的主要功能有货品以及供应商等仓库基本信息数量的统计和报警;仓库出入库信息和货品等信息查询和报表生成;仓库中储区和储位信息查询;仓库中各种信息的备份和恢复;货品出入库操作;数据库基本信息的维护;自动化设备接口模块;仓库手持终端系统;以及系统的维护。

(2)仓库调度系统。仓库路由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仓库货品管理信息系统所下达的出入库任务根据仓库中的自动化设备(巷道式堆垛机和出入库传输设备等)的运行轨迹和设备当前位置以及设备运行状态,对出入库任务动态的进行调度和实时跟踪管理,从而使得仓库中自动化设备之间协同运作的效率达到最大化,并且避免并发任务的路由冲突。

2 仓库自动化设备监控系统

仓库自动化设备监控系统主要是实时监控整个立体仓库中各部分中的自动化立体设备的运行状态,实时现实堆垛机以及仓库出入库传输设备的运行位置,以及出入库任务的当前运行状态,也可以独立控制仓库中自动化设备的运行。这部分的基本功能有统计目前正在运行和接收到的任务;各任务中设备的运行参数;整个仓库的通信状态;自动化设备位置以及运行状态显示;储位中货品数量的显示;储位上物流箱号的显示等。

(1)设备自动控制系统。堆垛机和传输设备是自动化立体仓库中的基本设备。它们又有各自自动控制的子系统。

堆垛机自动控制系统有控制器、通信设备、传感器系统、速度、寻址控制、以及PLC控制软件等组成。

传输设备自动控制系统主要有单片机控制器、通信设备、传感器系统、设备运动轨迹控制、以及传输设备控制软件等组成。

堆垛机自动控制系统寻址控制、速度以及控制器是关键部分,使用先进的高精度坚持设备构建系统传感器系统,如激光测距和RFID射频数量校对等。使用先进的变频控制技术控制速度和位置。各模块使用闭环控制系统,使得堆垛机能够准确高速的运作。

自动化立体仓库设备控制系统的解决方案中目前最为先进的是FieldBus控制系统。FieldBus控制系统使用的是分布式控制系统,其关键技术是目前先进的现场总线技术。它是使用FieldBus组网技术将仓库中总线控制器、传感器系统、输入输出系统以及与上位机进行通信借口等组合在一起。这个系统的特点是仓库中布线简单;维护方便;系统集成度高;抗干扰能力强,仓库运作的可靠性以及准确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以及设备信息获取的更加便捷等。

与上位机的通信主要是通过通信模块实现的。上位机和操作器输入的信息传递给自动化设备,并实时将设备的运行信息返回。

设备控制模块主要是准确可靠控制自动化设备完成接收到的任务,它同时也可以进行相应的智能化控制和处理。

当仓库中设备或者某个模块和系统出现了错误,故障检查与处理模块负责查找出错误的原因并有一定的保护和自我恢复的功能,确保自动化立体仓库正常的运作。

(2)设备自动控制系统。根据仓库的实际的不同仓库的计算机系统结构的配置也会不同。仓库的计算机系统结构要综合仓库的容量、仓库的自动化设备的类型和数量、仓库的工作模式、仓库的物流流程、技术水平以及投入的资金等多方面的因素。目前,主流的自动化立体仓库有两种。

第一种是三级管理与控制结构,上位管理级、中位管理级和下位管理级是三级管理与控制结构的三级。当仓库容量大而且自动化设备比较多的时候适合使用三级管理与控制结构,例如一些大型的第三方物流仓库。另外一种就是二级管理与控制结构,与三级管理与控制结构不同的是,它管理机中可以兼容监控功能,就不用再设置监控级了。

3 总结

自动化立体仓库中能够大幅提高自动化立体仓库运作效率的自动化立体仓库设备控制软件,同时它也是仓库中自动控制系统的核心。对仓库进行管理与控制都是通过管理机把相关地址循环扫描,然后进行信息的交换实现的。二级管理与控制结构综合使用了先进的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有较高的软件水平,并且硬件的配置相对简单,节省了投入资金,已经广泛应到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和柔性制造系统的自动化立体仓库中。

参考文献

[1]朱文真.自动化立体仓库试验平台设计与开发.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论文,2010(09).

[2]唐吉成.自动化立体仓库监控与管理系统开发.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论文,2010(09).

[3]张晓川.现代仓储物流技术与装备.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

第3篇

The article mainly introduces the layout and application of Banduo Hydropower Station dam safety automatic monitoring system ;detailedly introduces the comparison and selection for the integrated scheme of automation system and early late half-automatic equipment and system integration implementating.

关键词:班多水电站;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集成;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Keywords: Banduo Hydropower Station; dam safety automatic monitoring;system integration;

1 工程概况:

黄河班多水电站位于位于青海省海南州兴海县与同德县交界处的班多峡谷出口处,距上游茨哈峡水电站6.5km,距下游羊曲水电站约75km,距湟源转运站282km,距西宁333km。

班多水电站工程以发电为主。枢纽主要由左岸混凝土坝、泄洪闸、河床式电站厂房及右岸混凝土副坝、开关站以及对外交通公路等主要建筑物组成。坝轴线长303.00m,坝顶高程2764.00m,最大坝高79.7m。设计正常蓄水位2760.00m,厂内安装三台轴流转浆式水轮发电机,总装机容量360MW,总库容1535万m3。

班多水电站工程等别为二等大(2)型,挡水、泄洪、引水及发电等永久性主要建筑物为2级,次要建筑物为3级。导流建筑物主要有导流明渠及泄洪闸,导流明渠坝址处在工程后期回填成左岸混凝土副坝。

2 监测系统简介:

安全监测系统监测项目主要包括电站建筑物及其边坡的变形、应力应变及温度、渗流,传感器数量为273支,主要为差动电阻式和振弦式仪器。

根据现场施工及蓄水期加密观测需要,目前已有178支内观传感器接入数据采集模块,共安装各类数据采集模块15个,其中弦式采集模块2台,差阻式采集模块13台,分别安装在厂房、左右付坝及泄洪闸测站,各采集模块独立运行。作为半自动化设备,可用便携式采集装置实现测站自动数据采集,未形成网络集中控制;

前期半自动化系统由西安华腾光电实施,数据存储软件采用sql sever 2000作为其数据库管理软件。

后期自动化改造工程于2012年5月由南京南瑞集团公司中标实施,主要包括绕坝渗流、扬压力、垂线、引张线、边坡稳定仪器接入自动化网络和前期半自动化设备的集成,通过集成网络实现所有自动化设备的控制。

3.系统布置

班多水电站由于点少且较为集中,可实现全部测点的自动化观测,上游边坡仪器(共计36支)由于现场条件受限,自动化实施困难。上下游水位独立监测不纳入自动化。则有232支仪器可实现自动化观测,其中177支已接入半自动化设备,另有54支仪器需接入自动化系统,主要为绕坝渗流、坝基扬压力、垂线、引张线及下游边坡岩石变位计。依据现场情况,共安装南瑞公司DAU2000采集单元6台。各类NDA模块10块。分别布设于1#、2#、3#垂线室及左岸交通廊道。

4.双系统集成方案选择:

4.1集成方案的选择

方案一:

依据原有华腾设备厂家提供的通讯协议,编写华腾设备控制控件并将控件增加至南瑞公司系统管理软件,实现南瑞系统软件对半自动化设备的采集、控制;

该集成方法优劣分析:

优点:

(1)同一软件控制不同系统,维护操作较为方便。

(2)运行维护人员比较熟悉南瑞系统,可减少运行维护培训力度,节省培训费用;

缺点:

(1)需重新编写控制软件,开发软件投入较大,没有类似工程经验;

(2)各厂家设备用同一总线连接成串,总线线路较长,两厂家设备通信能力不同,容易造成通信不稳;

(3)同一总线传输不同设备控制命令,容易造成信号冲突;

(4)后期软件若出现运行故障,故障较难查找,维护难度较大。

方案二:

各系统分别采集、存储并保存至相应数据管理软件,然后编写数据传输软件将华腾设备采集所采集原始数据同步至南瑞系统数据库,然后在南瑞系统软件中建立相应测点,与华腾系统存储数据库中测点一一对应,在南瑞系统软件中实现原始资料的计算、整编、过程线绘制等功能;

该集成方案优劣分析:

优点:

(1)实施只需编写数据传输软件,并且有类似工程经验,实现难度不大;

(2)并且双系统独立运行,信号传输不会产生冲突,独立运行、独立维护,维护难度较小。

缺点:

(1)两条线路需要各自独立的服务器和光缆线路支持,加大了服务器和通讯光缆的需求量。

经过资金投入和技术实现难度对比分析,认为第二种实现方式投资较少、技术上易于实现,故采用第一种方案实现双系统的集成。

4.2系统集成实现:

半自动化设备以“一进一出”串糖葫芦总线方式用屏蔽双绞线并联接入网络,总线首端位于坝顶3#垂线室,尾端接入匹配电阻以防止信号反射,以保证总线线路通信能力。

后期改造工程设备按设计文件要求安装至各测站,并将传感器按测点配置表接入各模块,并已总线方式将设备连接成网络。总线末端分别位于坝顶1号垂线室和基础廊道2号垂线室。总线首端位于坝顶3#垂线室。

在3#垂线室风别安装适合半自动化设备和南瑞设备的光端设备,将各系统总线接入4芯通讯光缆(南瑞系统和华腾系统各两芯)通至办公楼中控室,中控室分别安装其采集计算机和存储服务器,实现系统数据采集和整编。

示意图见图一:

图一:班多水电站安全监测自动化网络示意图

5 运行状况

班多水电站安全监测自动化自2012年12月10日正式投运进入试运行期,试运行期间,仍采用原先人工观测对各坝段位移进行观测,将其结果与自动化观测结果进行比较,以检验自动化系统观测结果的可靠性。

5.1 外观位移监测

取倒垂线测点IP1为例,进行比测分析:

图二:IP1测点人工、自动化比测过程线

由于人工观测早于自动化观测存在累计位移值,从图二可以看出,人工、自动化变化趋势一致,存在台阶为人工观测累计位移值;

5.2外观渗流监测

取测点UP-05为例,进行比测分析:

图三:UP-05测点人工、自动化比测过程线

从图三可以看出,对于渗流观测,自动化观测精度明显高于人工观测,人工、自动化变化趋势一致,满足观测要求;

5.3内观应力监测

取测点R-XS-13为例,进行比测分析:

图四:R-XS-13测点人工、自动化比测过程线

从图四可以看出,人工、自动化比测差值较小,满足观测要求;

5.4内观位移监测

取测点S506-CF-3为例,进行比测分析:

图五: S506-CF-3测点人工、自动化比测过程线

从图五可以看出,自动化略有跳值,但跳幅较小,精度满足要求,内观观测人工、自动化变化一致,总体测值稳定;

5.5内观渗流监测

取测点P6-XZ为例,进行比测分析:

图六: P6-XZ测点人工、自动化比测过程线

从图六可以看出,对于部分测值,人工观测由于观测周期限制,未能准确反映周期外变化,而自动化观测则能避免部分特征值漏测;比测人工、自动化比测差值较小,满足观测要求;

6 结论和几点建议

班多水电站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建成后,运行稳定,为后期自动化系统实用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其中双系统的集成方法对于其他电站系统集成提供了工程经验。

(1)垂线、渗流、内观等各分系统运行良好, 测值稳定无突跳,观测精度满足规范要求;

(2)华腾系统和南瑞系统运行良好,通讯稳定,测值能实时采集并存储至各自系统数据库中;

(3)数据传输软件运行良好,通过设置定时传输任务,华腾数据能定时传输至南瑞系统并实现整编,数据传输稳定、可靠。

几点建议:

(1)监测自动化系统若包含多厂家设备,需在施工前将各自责任及义务界定清楚,以免在发生出现故障时各设备厂家相互推诿导致故障不能及时处理,造成监测数据中断。

(2)建立完善的运行维护制度(如:编写运行维护规程并执行;建立台账登记制度等),保证故障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3)定期对运行维护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一年一次或者半年一次),提高故障处理能力,缩短故障处理周期,保证数据缺失率。

参考文献:

[1] 张秀山.公伯峡水电站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建设和运行.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2] 李季,陆声鸿,郭晨等.李家峡水电站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水力发电,

[3] 孔庆梅.自动化监测系统在龙羊峡水电站大坝安全监测中的应用.电力信息化

[4] 方卫华.大坝监测数据采集系统的干扰问题研究[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5] 陈树莲,郭晨.黄河大峡水电站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设计.//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大坝安全监测设计与施工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7:1~10.

[6] 郭晨,马迅,贺晨鸿等.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设计中的几个问题.水力发电

[7] 黄文钰.浅析水电站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现状及发展趋势[J].广东科技

第4篇

关键词 自动化生产线 仿真软件 界面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识码:A

我校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有一门重要课程,这就是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中的仿真实训软件开发包含可编程控制技能实训仿真、电路接线仿真功能,和自主学习搭建线路功能。为了学习者能在一个互动友发的界面上学习,并能根据已有图表资料能进行自主学习的要求,能让操作者在计算机上模拟完成各站的电气线路设计和控制程序的编程,但这些内容的选择和使用都需要一个窗口和仿问界面。因此本仿真软件还应满足以下界面设计要求。

为了使操作者或学习者方便进入这个区域学习和使用这个仿真实训软件以达到操作简单明了,清晰可见。着重于提示信息要详细、准确、恰当,便于灵活掌握应用。软件界面应布局合理,颜色得当、菜单按钮规范、用语简单明了、画面美观。仿真实训软件可调整训练进度,能及时反馈学生的操作、自测情况。

1 软件组成与设计

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的仿真软件的开发平台主要是在C语言为基础进行开发设计的,我们在机电仿真控制平台上共享其数据库。主要做开发自已工作站的三维模型,并建设电路控制库和程序代码,导入其控件中。为了能在我们的仿真软件开发和设计中能较好实现以上资源的共享和调用,我们从其设计结构四个层面来撰述:

(1)界面表示层:负责处理用户与应用程序之间的交互过程:它可以是一般的终端设备、桌面应用程序。

(2)电路设计层:定义了用户界面要显示的内容,并根据所支持的是库中已有电路。对于相应的用户要求可以进行二次制作导入相应的库中,其各级控制逻辑层会以用户的要求来定义。

(3)程序设计层:提供应用系统需要的其它功能,如:消息传送、工件调取、工件颜色的选择支持所需要程序。

(4)数据库层:存放用户应用电路模型图和控制程序数据和各种可共享模块。

为实现实时三维控制的性能和各层次结构的控制要求,首先要考虑的是框架如何分层、各层包含何种组件或对象、不同层次之层对象如何通信。

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将逻辑层再分为若干组件集,每一个组件集完成一个相当小的小电路功能,用户界面层通常需要连接若干个组件集来完成一个单独的逻辑块后可以组合成新的控制电路模块。组件集之间也可以相互调用。本论文的框架图如图1所示,分为界面表示层、电路设计层、程序设计层和数据库四层。

2 软件的模型设计

仿真自动线教学是实际自动线控制过程在计算机上的本质实现,其系统模型主要有自动线教学设备硬件(或物理)部分和软件部分组成。硬件部分由自动线运动部件、控制电路零件、执行器等构成,软件部分则由电气控制线路、PLC控制程序和机电仿真控制平台构成。自动线中机械手是一套自动化设备接受指令的过程。对仿真自动化生产线系统模型的建立是仿真实训的关键技术。为此我们要对相关模型进行分析设计,制定出相关数据表,按一定规律导入控件中。

2.1 三层模型

三层模型是一种“界面模型+电路库+ 程序库”的逻辑分层模型,界面模型:通过调用控制逻辑层代码来获取所需要的数据,按照控制电路的运行要求适当的通过用户界面的三维动画显示出来。当应用程序被修改时,只要对表示层提供的接口不变,就不需要更新每个工作站的用户界面程序,在运行效率和可维护性上远远高于静态图分析,如图2所示。

另外要说明的是,对于不同生产线可以用不同三维模型界面表示出业,前题是设计好相应的模型。通过相应的电路库和程序库调用,这也更加方便于教学,实现网络化管理和网络化实训服务,对于教学中不同的生产线中有可扩展性和灵活性。

3 登录界面的设计

由于我们是在一个已有平台研究,有许多已知的元器件我们可以直接调用。但我们研究的自动生线是一个相对复杂、元器件比较较多并且型号多。为此我们要有所选择的进行主菜单设计,方便于教学中调取使用。具体登录界面如图3所示自动化生产线仿真软件登录界面。

以上是仿真软件登录界面的设计和开发过程,模型的设计和选择更多是要到实地现场观察设备和运行过程。其他各站设计将在后续整理后和大家一起分享。

第5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一个结合c/s和web技术的中小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实例,利用技术解决了目前各位应用软件互不兼容的“信息孤岛”问题,对中小企业建设办公自动化信息系统具有参考价值。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的各类信息交换越来越多,而传统的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都是针对某个专业进行使用的,如人事管理系统、工业自动化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都是互相不关连,各不一样的管理系统,故用户需要独立安装各个管理软件,并在各个软件中频繁转换,为了更好地整合利用信息资源。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应朝着统一系统的方向发展。

广州市污水处理总厂是广州市一向十分注重信息化建设的事业单位,由上世纪八十年代建厂越就已经使用电脑进行管理。现在。单位除了负责属下有三个分厂的日常生产营运管理工作外,还需要负责全市二百多条河涌整治工程的管理工作,信息种类繁多,信息交换频繁,为了解决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统一各类多种管理软件的问题,该厂于2003年底开始了办公自动化OA系统的项目建设。

一、办公自动化系统的项目特点与开发工具

针对该单位信息的多样性,该办公自动化系统需要具有兼容性强,扩展性广的特点。它必须具有基于WEB设计程序的特点——资源共享。对于以前或今后使用的软件,具最大程度上的兼容性,能保证新旧系统在交接时不出现问题。为此,在项目设计的初期,选择了微软公司的和SQL数据库作为该系统的开发工具。

是微软公司于2000年的VISTUAL STUDIO的一个软件开发工具。

它为软件开发商和软件开发人员提供了支持未来计算的高效的Web Service开发工具。即在第三代的互联网中,各个网站不再是一个一个信息的孤岛,而是互相联结、互相调用。

二、璜耳的实施情况与成效。

1、基础项目实施。

整个项目设计基于B/S模式设计,主要由主页框架子系统。信息子系统,内部邮件子系统组成,用户管理子系统,收发文审批子系统,人事信息管理子系统,以及日常管理子系统组成,在日常管理子系统下又细分了会议室管理模块,车辆管理模块、图书管理模块、固定资产管理模块、仓库管理模块、饭堂管理模块等功能子项。单位内一般员工可以使用IE浏览器,可以使用各自不同的进行帐户登陆,查看公司各项最新要闻、通知、以及收发邮件信息,共享各项公司内的信息资源。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网上的收文系统,查看和审批有关文件,办公室值班秘书每天用高速扫描仪将收到的公文扫到电子文档中,系统自动将有关文件分发给相关的科室、领导、经办人传阅,最后回到值班秘书中进行归档工作。而领导可以随时随地地跟踪公文的处理落实情况,并及时作出调整。一改以往由人手传阅导致的阅文时间过长、公文遗失、无法跟踪等各类问题。由2005年中收发文模块使用至今,已有3000多份公文通过实现了网上审批。大大地节约了人力和物力,提高了管理效率,真真正正地实现了“办公无纸化”。

2、软件的扩充性。

数字市政项目(GIS地理信息管理系统的一种)是广州市市政工程近年来的一个重点工程项目之一。数字市政系统的建成在今后广州市的市政自来水管网工程、污水管网、煤气管理工程将会有一个划时代的重大意义。今后在广州只要有哪个地方污水管道出现事故,只需要在电脑上点击相关的管线,即可查询出现有问题管道的来源,以及排除事故的解决方案。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个系统,我们利用了数字市政所提供的WEB SERVICE接口,利用即可很轻易地将数字市政系统与办公自动化平台相结合,更有效地为企业的工程项目建设提供便利。除此以外,利用还实现了工业自动化设备仪表信息读取。生产营运方面的同事,只需要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即可收集取远在分布在广州不同地方,几十公里外的污水处理厂区及泵站站仪表的实时数据,为生产管理和理论研究打算了坚实的基础。

3、信息的安全。

该办公自动化系统使用了“IKEY”USB加密锁技术进行信息加密。只有拥加密锁的用户才拥有文件审批的权限。从而确保了文件审批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除此以外,在网络拓扑上,各分支机构还利用VPN技术,实现了各个外网信息安全交换。

第6篇

论文关键词:印染污泥,热值,焙烧,失烧量

 

1 前言:

随着纺织印染行业蓬勃发展,印染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含有化学药剂、染化料及各种纤维物的废水成为工业废水污染大户。据统计,印染厂每加工100㎡织物,产生废水3~5m3,我国印染废水排放量约为每天3.5×106~4.5×106 m3,全行业年排水量超过16亿立方,约占整个工业废水的35%,且印染废水具有排水量大、有机污染物浓度高、色度深、碱性大、水质变化大、成分复杂等特点,属较难处理的工业废水之一,由此造成的生态及经济损失是不可估量的[1-3]。近年来我国对印染废水处理力度在不断加大,印染企业配套的废水处理投入运行后,每天产生大量污泥,而且印染废水趋向集中处理后印染污泥,污泥量日益增加,产生的污泥的组成成分日益复杂。当前所产生的大量污泥通常的处理方法是利用机械压滤装置将污泥的含水率压滤到80%以下后外运,以填埋、堆放、或倾倒的方式作最终处置[4-5]。这样的处置方法往往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存在比较严重的环境安全隐患。另外从资源化角度来看,印染污泥中含有染料、浆料、助剂、油剂、酸碱、纤维杂质、砂类物质、无机盐等,其中纤维杂质等有机物含量高,是一种潜在的资源,把印染污泥经过适当的处理后作为新能源加以利用是一种既环保又节能的印染污泥处理方法,以后将成为印染污泥处理的发展方向cssci期刊目录。因此,本文从印染污泥热值入手,找出热值与污泥组成成分间的潜在关系,根据热值确定污泥与煤的配比,以其达到最佳的利用效果。

2 试验材料及方法

2.1试验材料

试验用印染污泥取自浙江省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某印染公司的印染污水处理厂,该厂日处理综合印染废水约8000吨,日均生产印染污泥接近14吨(含水率35%)。为了测试不同特性废水及不同时段产生的污泥的热值,分别选取牛仔纱线浆染废水和机织布印染废水所压滤的污泥。

2.2试验仪器及试验环境

实验仪器包括烘干仪器、电子秤、粉碎机及量热仪器等,测试环境要求独立实验室且保持恒温,试验设备及测试环境如表1。

表1 试验设备及测试环境(

测试仪器

检测环境

设备要求

烘干仪器

恒温

密封式电热恒温干燥箱一个。

电子秤

电子秤FA1004一台(精确度为万分之一)。

粉碎机

FS-100型密封式粉碎机一台。

第7篇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的实施目的、实施原则及自动化模式方案,以加快配电网自动化的发展,提高配电网供电的可靠性。

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在发电厂、变电站、高压网络、电力调度等方面都有较好的发展和应用,但是在配电网络方面还较为滞后,这是由于我国电力建设资金短缺,长期以来侧重电源和大电网建设的缘故,使配电网络技术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设备落后、不安全的因素较多等状况,造成了配电网用电质量及供电可靠性方面较难满足要求。近几年来,随着电力事业的发展,各种新电器广泛应用于生活、生产,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同时,也使人类社会对电的依赖日益加深。电力作为一种商品进入市场,配电网供电可靠性已是电力经营者必须考虑的主要问题。国家电力公司为规范电力公司的运作,真正体现服务人民的企业宗旨,对电能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对供电可靠性制定了明文规定:一般城市地区为99.96%,使每户年平均停电时间不大于3.5h;重要城市中心区应达99.99%,每户年平均停电时间不大于53min。对照这一标准,我们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加快配电网自动化的建设与应用,是提高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内容。

城市配电自动化的内容是对城域所辖的全部柱上开关、开闭所、配电变压器进行监控和协调,既要有实现FTU的三遥功能,又要具备对故障的识别和控制功能,从而配合配电自动化主站实现城区配电网运行中的工况监测、网络重构、优化运行。由此,配电自动化的系统结构应当是一个分层、分级、分布式的监控管理系统,应遵循开放系统的原则,按全分布式概念设计。按照一个城区全部实施设计,系统必须将变电站级作为一个完整的通信、控制分层;系统整体设计可分为配调中心层、变电站层、中压网层、低压网层。

一、配电自动化实施目的

配电自动化在我国的兴起主要是缘于城网改造工程。长期以来配电网建设不受重视,结构薄弱,供配电能力低。国家出台的城网改造政策,提出要积极稳步推进配电自动化。配电自动化实现的目标可以归结为: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切实提高电能质量,确保向用户不间断优质供电;提高城乡电力网整体供电能力;实现配电管理自动化,对多项管理过程提供信息支持,改善服务;提高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减少运行维护费用和各种损耗,实现配电网经济运行;提高劳动生产率及服务质量,为电力市场改革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

二、配电自动化的实施原则

配电自动化是整个电力系统与分散的用户直接相连的部分,电力作为商品的属性也集中体现在配电网这一层上,配点网自动化应面向用户并适应经济发展水平。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已完成了计算机系统与配电设备结合的配电自动化系统,主要城市的配电网络上投入运行,使得电网供电可靠性得到显著的提高,日本1996~1997年度平均每户停电0.1次,每次平均8 min,可靠性居全球之首。

1998年我国投巨资进行城乡电网改造。由于我国对电力是国家垄断经营,尚未真正实现电力市场化,各地发展很不平衡,因此配电自动化系统实施的目的必须适应终端用户的需求,而这种需求会因不同用户、因地、因行业而异随时变化。如果全面的实施配电自动化,应综合考虑,对于提高供电可靠性,应将它看作一个长期的市场行为。供电可靠性的提高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用多种手段有效协作后的结果,尤其依赖于系统管理水平的提高。故应将改造的重点转为采用各种综合手段提高供电质量,如采用不停电施工减少计划停电;开发应用配电自动化设备,实现远方监视、控制、协调,消除操作中人为因素可能导致的错误。供电企业在实施配电自动化时,也应首先研究客户长期的、变化的、潜在的需求,按现代的营销模式做市场调查、顾客群细分等,将配电自动化的实施同时作为整个电力营销策略中的环节之一;其次,量力而行,综合企业内已有的线路网络水平、调度自动化和变电站(开闭所)自动化水平、人员素质,制定实施的进度和规模。 转贴于

三、配电网自动化模式方案

(一)变电站主断路器与馈线断路器配合方案

由变电站出线保护开关和馈线开关相配合,并由两个电源形成环网供电方案。也就是说优化配网结构,推行配电网“手拉手”,变电站出线保护开关具有多次重合功能,重合命令由微机控制,线路开关具有自动操作和遥控操作功能,通信及开关具有自动操作和遥控操作功能,通信及远动装置,事故信息、监控系统由微机一次完成。设备与线路故障由主站系统判断,确认故障范围后,发令使故障段开关断开。

(二)自动重合器方案

此方案是将两电源连接的环网分成有限段数,每段线路由相邻的两侧重合器作保护。故障时,由上一级重合器开断故障,尽可能避免由变电站断路器行分合。当任一段故障时,应使故障段两端重合器分断,对故障进行隔离,线路分支线故障由重合器与分断器动作次数相配合来切除。

(三)自动重合分段器方案

每段事故由自动重合分段器根据关合故障时间来判断。此方案在时间设置上,应保证变电站内断路器跳开后,线路断路器再延时断开。然后站内断路器进行重合,保证从电源侧向负荷侧送电,当再次合上故障点时,站内断路器再次跳开,同时故障点两侧线路断路器将故障段锁定断开,确保再次送电成功。

(四)馈线自动化模式

1、就地控制模式,即利用重合器加分断器的方式实现。

2、计算机集中监控模式,即设立控制中心,馈线上各个自动终端采集的信息通过一定的通信通道远传回主站。在有故障的情况下,由主站根据采集的故障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切除故障段并实施恢复供电的方案。

3、就地与远方监控混合模式,采用断路器(重合器),智能型负荷开关,并且各自动化开关具有远方通信能力。这种方案可以及时、准确地切除故障,恢复非故障段供电,同时还可以接受远方监控,配电网高度可以积极参与网络优化调整和非正常方式下的集中控制。

参考文献:

[1]徐丙垠.配电自动化远方终端技术[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9,(5).

[2]林功平.配电网馈线自动化解决方案的技术策略[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1,(7).

第8篇

关键词:采区,变电所,无人值守

 

0 引言

井下采区变电所是煤矿供电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煤矿生产安全经济的运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井下变电所的可靠运行。《煤矿安全规程》第465条规定:“⋯无人值班的采区变电硐室必须关门加锁,并有值班人员巡回检查,⋯”。科技论文,无人值守。 煤矿井下采区变电所供电服务对象为采煤、掘进、运输、排水等重要生产环节,供电负荷种类繁多,区域分布广。地质条件复杂,事故发生率高,故障排查、停送电周期长,影响了采区的安全生产,供电部门每天用于值班和线路维护的工作人员较多,降低了劳动生产率。因此对井下变电所进行无人值守改造既能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又能提高煤矿企业的生产效率。科技论文,无人值守。本文重点介绍KJ137采区变电所无人值守监测监控系统在煤矿中的应用情况。

1 系统方案组成

KJ137煤矿电网监测监控系统分为四个层次:设备层(即综合保护层ZBT-11系列综合保护)、变电层(即变电所内的当地监控和自动化设备—KJF81井下测控分站)、通讯平台层(即变电所与地面间的公共通讯平台—光纤以太网平台)、地面监控层。

设备层主要完成数据采集、计算、保护和控制执行,并通过RS485总线接入变电所的测控分站中。测控分站一方面完成数据转发,另一方面实现变电所综合选漏、录波存储、时钟同步和当地监控,并通过光纤以太网,完成与监控主站的通讯。通讯平台是由分站光端设备构成的光纤以太网或是专门的光纤以太网。监控主站是一套供电系统专业版组态系统,可按照供电系统的规范,对供电系统进行监测、控制、统计和分析。

一个变电所装设一台KJF81井下测控分站。变电所的高低压综合保护用双绞线接入变电所的KJF81测控分站,测控分站直接接入光缆,以以太网与地面监控主站通讯。

整个系统的系统构成图如下图所示:

第9篇

关键词除尘;PLC

中图分类号TM9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2)041-0240-01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自动化生产设备在智能控制领域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了。如今,大部分的生产企业都有全自动化的生产线以及生产设备,像电度表除尘装置就是全自动的生产设备。所谓自动化生产就是由自动的生产设备代替人工来完成烦琐的生产操作。自动化系统的发展与其他领域自控系统的发展是相似的,最早的自动化系统是比较简单的,也需要有大量的工人进行协助来完成的,所以还称不上是全自动化的生产。但是现在由自动化系统控制的流水线不论是在汽车制造、电子元件的焊接、各种机械加工、甚至是食品的制作包装等等都是由自动化系统来控制,整整一条生产流水线上根本用不了一两个工人,真正实现了全自动化的控制。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出现所带来的影响还不仅仅是这些,不同的生产线需要不同的设备,像比较高端的设备,例如各种型号功能的工业机器人,就是许多生产线的主要设备之一,智能机器人的出现大大的提高了整个生产线的工作能力。

1设计方案

1)除尘设备外部计划采用金属外壳,下配万向脚轮及手推扶手便于移动,为了可适用于多种表型,设备将采用可更换式座板,座板采用双点定位、双点压钳自锁固定,便于拆卸;同时座板四周及表计定位孔四周加装密封措施,防止尘土和其他杂质在与表计分离过程中外泄。

2)被清洁的表盘正面冲下置于座板上的位置孔,位置孔下方正对杂质与表盘分离桶;在杂质与表盘分离桶内,表盘与尘土及铁屑等的分离过程将采用气体螺旋分离技术,内设吹嘴多方向多层次,多角度搅动除尘,可将不同表盘内的不同位置铁屑和其他杂质分离出来。

3)来自分离桶内的夹带杂质的气体,在除尘桶内的风机吸力作用下沿切线进入除尘桶;进入除尘桶后呈螺旋状旋转,在桶壁的作用力下旋转向上方流动,将重量较轻的尘埃带到除尘桶的上方,重量较大的杂质会依靠自重落入除尘桶底部;停机后可通过打开杂质清除口,将聚集在除尘桶底部的、重量较大的杂质清除,同时重量较轻的杂质,在除尘桶的上方通过风机被析出除尘桶外;析出的夹带有尘埃的气体通过中校过滤,变成洁净的空气排到室内,实现气体室内循环,同时不影响室内的空气清洁度。

控制单元的设计:控制单元是整个硬件设计的核心部分,已经提到了本套设备是由微电脑来控制,并且简述了所选上文用的PIC16C63单片机的一些特点,但是在实际设计过程中,根据本文所学习过的知识,设计了三套方案:

方案一:以单片机MCS-51为控制核心;方案二:以西门子PLC为控制核心;方案三:以单片机PIC16C63为控制核心,尽管目前单片机的品种很多,但是在我国使用最多的是Intel公司的MCS-51单片机,51系列在国内的根基非常深厚,现在学校的教学一般都是以51作为基本教材。虽然它仍然是8位的单片机,但是由于特点比较突出,因此应用比较广泛,直到现在仍不失为单片机的主流系列。可编程序控制器PLC的应用也比较多,PLC最大的特点就是易学易懂的梯形图语言,同时PLC的硬件配置,安装,使用,维护都非常的方便。所以可编程序控制器在性能上均优越于继电器逻辑控制,与微型计算机,单片机相比,也是一种用于工业自动化控制的理想工具。

综合以上几个方案,PIC单片机的优点更适合于本人所设计的装置,相对于MCS-51来说PIC的精简指令可提高效率,同时低工作电压,可直接驱动LED,引脚也可直接接至220V交流电源,非常方便,再有就是PIC的抗干扰的能力更强。虽然可编程序控制器PLC的梯形图的编写程序非常的方便,使用也非常可靠安全,但是相比较单片机的价格,可编程序控制器PLC要高出许多,所以在考虑了综合性能,可操作性,价格以及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后,选择了PIC16C63型单片机作为电度表除尘装置的控制核心。

2结论

通过对本篇论文的编写,使本人对微型控制器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在种类众多的设备当中,根据用途的不同,每一种微控制器都有其自己的发展空间,针对用户不同的要求,选择最适合的微控制器作为核心控制是最重要,在对现在市场的把握上更注于设备的多变上。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上,几乎不可能有完美的东西,至少在众多型号的单片机中,没有一种型号是完美的,是可以用来包打天下的。而作为设计这套装置的职责就是选择一款最合适的芯片,充分发挥其固有的特点,实现产品的最优化设计。在设计中,经过对51系列单片机、可编程序控制器PLC等微控制器的比较,最终选择PIC16C63型单片机作为本套设备的控制核心。在硬件电路设计时,对电源、震动电机、负压电机、电磁阀、蜂鸣器、传感器进行了设计选型。在软件设计时,首先设计出程序流程图,然后对照流程图对程序进行编辑,最后完成电度表除尘装置的设计。

由于本人所设计的电度表除尘装置并没有去做实物,所以设计思路都是理想化的。在程序的编写上,也大都是采用的经典程序,没有到实际中去应用,所以在一些环节上还是有问题存在的。在工厂的实际应用中,对于包括实际的应用场合、温度、压力、设备的实用性等问题上,本人的设计还只是纸上谈兵,还不能直接应用。但是在单片机的实际应用中,对本人来说获得的经验却是非常宝贵的。

由于时间有限,本人的设计方案还有许多功能未能实现,像设备面板上具备压力值的显示,可直接判断设备是否具备正常工作的条件;设备同时具备除尘时间可手动控制、以及表计安装到位后自动运行计时并显示、进出气体流量可调等控制功能,将会在以后的设计当中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有绪,许杰等.PIC系列单片机接口技术及应用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