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小学生管理论文

时间:2023-03-22 17:34:59

导语:在小学生管理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小学生管理论文

第1篇

校园文化与学生管理具有密切的关联性。第一,二者目标一致。校园文化与学生管理都以育人为目的,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为目标。第二,二者主体一致。校园文化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与受益者。学生管理同样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中心。鉴于校园文化与学生管理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上的一致性,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定可以推动学生管理工作的完善和创新。学生思想和行为内容不断延展,新时期的学生管理离不开“学生本位”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学校和学生的发展以及校园文化的建设大有裨益。因此,“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尊重人格,保护天性”等先进的教育理念必须被广大学生管理工作者所接受和运用。“以人为本”的育人环境和氛围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性文化,通过长期的沉淀与升华,形成了人们共同遵循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和崇高追求。而校园文化所具备的导向、陶冶等功能,潜移暗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学生在特定的人文环境的熏陶下成长,形成健康的人生信念和价值追求。

二、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途径

(一)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提升服务学生能力

校园环境文化可称为校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对。它是校园文化中的基础系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是精神文化的有效载体和实现途径,也是校园文化的直观体现第一,重视校园“硬环境”的建设。所谓“硬环境”又称物质环境,主要包括校园建筑、校园景观、教学设施、体育文娱设施及周边环境等,这些能看得到、摸得着的实体无不反映学校的教育理念和精神风貌,物质环境是开展育人活动不可或缺的基础和物质保障。因此,这就要求学校加大对“硬环境”的投入力度,尽可能地完善校园基础设施,为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文娱活动提供重要的载体,使师生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打造校园“硬环境”的过程中,各类建筑和设施应达到美感教育的标准和功能丰富化的要求。如校园建筑,包括教学楼、图书馆、宿舍楼、体育馆等,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应具备实用与艺术的双重功能,愉悦学生的身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和启迪。同样,校园景观建设也应达到使用与观赏功能的统一。校园的园、林、水、路、石等人文景观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美好心灵,激发学生进取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成长,有助于激发其爱校热情,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施。第二,重视校园“软环境”建设。“软环境”是相对“硬环境”的一个概念,也是一种精神环境,主要包括校园内的人际氛围、舆论氛围等。人际氛围主要指校园内的各类人际关系,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领导与教师之间多层次的人际关系。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高校学生所有的学习和娱乐活动都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实现的,大学是个小社会,社会交往是大学生社会化的根本途径。学生通过社交建立起相对稳定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网对学生的一言一行和身心发展影响重大。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维护校园秩序,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因此,教师在学生人际关系形成的过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避免学生发生孤僻、嫉妒、自卑等社会交往问题,正确引导学生坚持平等、相容、理解、信用等交往原则,远离习惯不良、思想扭曲的人,选择道德高尚、心地善良、积极进取的人交往。此外,教师作为学生间的裁判员,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化解学生间的矛盾,解除学生间的误会,做到不偏私、不歧视、不主观。

(二)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营造和谐育人氛围

第一,重视传统教育。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可见,传统文化对于公民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理想信念尤为重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决议中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血脉,也是大学生身心成长的指路明灯。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等原则,通过各类教学和文化活动,如实践教学、演讲比赛、征文大赛、文艺汇演等活动•136•形式,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包括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等。同时,深刻挖掘学校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统,讲清楚学校的历史和文化,使学生感受到学校的魅力所在,从而激发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以及爱国、爱校情怀。学生管理工作者只有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融入先进的教育理念,方能不断深化校园精神文化。在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成长下的学生,更易于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高尚的品格,这与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相一致。第二,加强校风建设。校风即学校的风气,是一所学校鲜明的个性特征,它体现在全体师生的精神风貌上。校风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的动态系统结构,涵盖教风、学风、作风、班风、舍风等各类校园风气。良好的校风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的形成。因此,校风建设是育人的关键环节。教师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风。良好的教风对学生汲取知识、培养能力意义重大。班级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提高素养的主要场所。和谐、向上的班集体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良好学风的形成有着促进作用。为加强班风建设,首先要对班级日常管理进行严格要求,用制度来约束学生言行;再者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通过互帮互助、嘉奖优秀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群体的典范。此外,宿舍是学生生活起居的唯一场所。良好的舍风有利于学生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如早起早睡、勤奋上进、锻炼身体、读书看报等。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学生进入社会、成家立业有着长远、深刻的影响。为加强舍风建设,需要严格宿舍制度,对于不遵守宿舍制度的学生加以管教和约束。还要发挥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榜样作用,带动普通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三)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建立完善规章体系

第2篇

艺术院校的学生具有当代大学生的共性:思想积极向上、吸收新生事物快,自我意识强等特点,同时也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第一,观察力强,感性思维强,但对事物的认识容易停留在表面。艺术院校的学生由于长期受专业学习的熏陶,在思维方式、看问题的角度等方面,往往表现出观察力强、情感丰富、富于想象力、喜欢追求鲜明的艺术个性、崇尚艺术个性的积累等特点。但另一方面,由于他们的感性思维强.对事情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表面,不容易透过现象抓本质。第二,生活独立性较强,社会化程度较高,但自我约束意识较弱,自律性较差。艺术院校的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性格往往较普通高校的学生更为活泼,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望。再加上艺术院校的学生经常参加社会实践、艺术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人际交往经验,在人际沟通方面要强于普通高校的学生。有些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家教、外出演出、设计产品包装等形式已经有了固定的经济收入,独立生活能力较强,对家庭的依赖性较小,心理承受能力较强,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更能适应社会的竞争力。但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功利性较强,自我约束意识薄弱、自律性较差等问题。第三,对专业课的学习吃得苦、毅力强,但对文化课的学习却常常忽略。艺术院校的学生大多热爱专业学习,他们普遍认识到专业水平的高低对今后发展的重要性,因此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专业课。但另一方面,艺术类院校的学生从小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专业课,大多文化基础较差,进校后往往不能正确处理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关系,常常忽视文化课的学习。第四,学习动机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有部分文化基础较差的艺术院校学生,并不是喜欢艺术专业,而是由于艺术院校文化分数要求低,容易考上,为了一张学位证而选择了艺术院校,这些学生进校后,往往学习动机不明确,过一天算一天,缺乏学习动力。

二、艺术院校学生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针对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艺术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暴露出一些问题。第一,学生管理观念落后。不少学生管理工作者,认为学生管理就是对学生行为纪律的管理,没有真正认识到学生管理理念应为服务型管理。第二,缺乏良好的学生管理队伍。目前,我国艺术院校学生工作队伍,大多是从本校本科生、研究生中选留产生,知识结构单一,而且绝大多数学生工作人员留校后,把学生工作岗位当作一个短暂的存身之处,并没有把学生管理工作当作一个终身岗位,存在着学生工作队伍人心不稳的现象。第三,管理方式僵化。学生一届一届的送走,迎来一届届的新生,这些新生与往届学生有很多的不同,但学生管理工作仍然沿用原来的管理模式,显然不能满足新生的需求,从而影响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艺术院校学生管理发展策略

针对目前艺术院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须通过转变学生管理理念,加强学生管理队伍的培养和健全学生管理制度来改善现状,使学生管理向更有效的方向发展。

1.转变学生管理理念

转变狭隘的学生管理理念,向人性化、形象化和情感化管理理念转变。第一,实行人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要求管理人员尊重学生,学生不再是被管理的角色,学生和管理人员间是平等的关系,允许学生提出合理的建议。人性化管理把学生看作是主体,充分了解学生的意愿,管理人员指导和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管理。第二,实行形象化管理。形象化管理要求院校在进行学生管理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引用学生管理制度,还要把这些管理制度形象化。如通过开展学生管理主题班会,学生交流会、学生小组会议等具体渠道对学生自我管理先进事迹进行学习和讨论,以在学生心中树立起榜样形象。此外还要求管理人员自身要塑造好自身的形象,以在学生管理中起到带头模范的作用。第三,实行情感化管理。针对艺术院校学生的特质,在进行学生管理的过程中,更应耐心指导,让学生明白学生管理工作的真正用意。对于个性特别张扬和怪异的学生应该及时予以交心指导,让学生感觉到管理人员的良苦用心,从而建立起真正的信任。另外,可以通过开展班级之间,系、院间的联谊会,文艺晚会等方式对好的榜样进行宣传,鼓励和激发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2.创新学生管理制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生事物的出现,在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方面应注重以下原则的运用。第一,坚持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对高校学生的管理应坚持激励为主,处罚为辅的基本原则,在制度的制定中应多运用激励原则。激励原则的运用还应注重与艺术院校的实际情况相符合,激励目标的高低要适当,避免目标过高挫伤学生积极性,或目标过低学生毫无兴趣,这两种状况的出现,便失去了激励原则的意义。第二,坚持导向鲜明和标准明确的原则。艺术院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应当把艺术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管理的目标,给艺术院校的学生成才指明正确的方法、途径和方向,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学生管理制度的标准要明晰,要明确艺术院校的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告诉他们拥有什么权利、担什么责任、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应当怎样做;要使艺术院校的学生清楚地知道,如果做了某事或做出了某种行为就会得到什么或失去什么。学生管理制度地制定要重在明理和引导,注重“柔”与“刚”的结合,使艺术院校的大学生自觉得遵守规章制度,发展和约束自己,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第三,坚持民主原则。民主管理理念不仅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艺术院校以人为本学生管理模式的要求。让更多的师生参与到制度建设中来,坚持用公开透明、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来决定管理的目标和要求,让制度真正深入人心,让人们认同该项制度,自觉遵守。第四,坚持操作步骤简单化的原则。学生管理制度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因此在表述上要尽可能简洁流畅,而且要充分考虑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理解能力等因素,操作步骤要简单化和流程化,并通过宣传、解释,便于学生理解、遵守和执行。第五,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公平公正原则是法治社会的要求,是依法治校的具体化体现,是学生管理制度建设的核心。这就要求制度中的所有规定,都应“合情、合理、合法”。具体可理解为:在保障国家、学校、家庭、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根本利益,完成学校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的的前提下,艺术院校学生管理制度的设计应当体现权利、义务、责任的合理分配与承担,遵守公平公正原则的行为,应当在制度中得到肯定或认可,而违背公平公正原则的行为,应当在制度中得到否定或追究。

3.学生管理队伍的建设

第3篇

新形势下大专院校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学生人数大幅增加,但是院校专门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与行政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与实际管理学生量比例失调,造成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力量薄弱。而班级辅导员或班主任又多为兼职,有一定的教学科研任务,可能无法集中全部精力用于学生管理工作。另外大专院校为管理人员提供的相关培训机会较少,因而学生管理队伍水平有待加强。

二、大专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策略

(一)深入管理认识

切实提升大专院校中学生管理的工作水平,应当率先转变思想观念,即应该深入理解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认识。院校可以强化学生管理的基本观念,将学生管理作为一项系统性的管理工作纳入院校管理和发展的各个方面,鼓励全体教职人员共同参与。具体表现在院校可通过集体学习与参观、调研与座谈等方式,引导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问题,从而将教学与管理有机结合,以积极主动和认真负责的心态投入学生管理工作。

(二)更新管理观念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并树立以生为本理念是新形势下大专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具体表现为学生管理工作人员首先应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依法治校、科学管理为原则,明确并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其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增强服务意识并改善服务态度,及时深入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以解决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问题。必要情况下院校还可成立心理健康辅导室和学生服务中心,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和基本需求开展管理服务工作,不仅能实现以学生为本位,还能关心爱护并启发指导学生,引导学生发现自我价值。

(三)改善管理体系

学生管理体系的改善,是实现学生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大专院校实施学生管理工作时,可应用院系两级分管结合制度,即学生科和校团委为一级管理机构,负责学生工作的宏观管理与服务;各个系别为二级管理机构,负责学生工作的日常管理与教育。两者划清职责权限并理清工作重点,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效率,而且可以提升教育结果的实效性。同时,大专院校可将学生管理工作纳入教务职工的考核评估指标,推行量化考核以便促进学生管理工作责任与人员的落实。此外院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实行自我管理,有益于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实现参与学校管理的主体地位。

(四)加强管理队伍

针对实际大专院校中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存在的问题,学校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提高辅导员和行政管理人员的比例,通过设置专职辅导员或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技巧方面则可以将有丰富学生管理经验的老职工与新职工配对组合,采用以老带新策略进行内部学习交流,从而帮助新任管理人员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第4篇

(1)可以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2)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为教学工作做铺垫,让学生在健康的心理的支撑下,全身心、高效率地投入到学习中,提升小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成才,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是学生今后发展进步的基石和保障。

二、在小学管理中应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

在小学管理过程中,定期举办一些有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讲座,对于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非常有效果的。在心理健康讲座中,可以邀请相关的专家学者或者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人员到现场进行讲座,将通俗易懂的道理与一些能够吸引小学生、引导小学生的生动事例相结合,让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有一个简单的、正确的认识,并学会如何面对困难、挫折,如何处理生活中的一些心理难题,如何与人交流相处等,让小学生通过心理健康讲座,能够对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一个简单的认知,了解到什么样的心理状态是不好的,什么样的心理状态是健康的,并在今后的生活中学会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讲座,一定要注意语言的通俗性、生动性,要多结合相关故事、事例,要注意通过适当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避免由于讲座的枯燥、难懂造成学生的反感。

2.观察学生的心理状况

在小学管理中,和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教师,因此,教师最可能了解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况,最可能发现心理不够健康的学生。教师对于班级内学生的心理状况的观察,对于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观察,教师应当做到这几点:

(1)及时发现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其心理状况,在必要的时候和学生家长交流,告知家长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共同寻找解决办法;

(2)在平时的生活和授课过程中对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采取特殊的、有针对性的方式进行相处和交流,让学生感受到班集体和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产生自信心,通过健康、积极的环境影响,让学生的心理逐渐回到正轨。

3.制订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和目标

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取得显著的教育效果,因此,在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前,首先应当制订一套详尽、科学的计划,包含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内容、流程、参与人员、意外情况处理等,并为心理健康教育制订阶段性的目标,如此,方能有效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空洞化的情况发生。另外,不同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计划和目标并不是完全相同的,相关的小学管理工作者应当根据学校自身的学生人数、经费、课程安排等,灵活制订心理健康教育的计划和目标,在心理健康教育和教学工作不冲突的前提下,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和阶段性目标的制订和严格实施,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率。

三、结语

第5篇

1.自然实验观察。

自然实验观察是对自然界的生物和现象进行观察,例如科教版的小学科学中《校园中的树木》就是属于自然实验观察,通过对学校的树木进行观察,记录下树木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对树木的各个部分进行细致的观察。自然实验观察是学生最早接触到的观察之一,学生对于这种方法非常感兴趣,让教学从教室走向户外,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在这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逐渐让学生培养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让学生学会用感官和辅助工具进行观察。

2.定性实验观察和定量实验观察。

定性和定量实验观察是根据实验结果是否需要用数量进行表示确定的。一般来说定量实验观察需要借助辅助工具进行,定性实验观察不需要。

二、小学阶段学生实验观察的特点及现状

在现阶段小学生受到知识和年龄的限制,在实验的过程中对实验表象观察的比较仔细,比如颜色、声音变化。但是对于一些细微的实验现象观察不足,有时候在观察中的实验现象来不及记录下来,或者是不知道怎么描述实验现象,导致实验观察记录不准确。学生在实验观察中很难通过某一种固定的方式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比如在《把种子传播到远处》的教学中,老师让学生观察苍耳和蒲公英种子,并对观察结果进行记录,大部分的学生能够很好的将种子的外形描述出来,但是描述的方式不一样,部分学生能够通过语言记录下观察结果,还有部分同学擅长语言描述,部分同学是通过绘画进行的记录。所以在实验观察中,不要限制学生的记录方式,让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实验观察记录方式。

三、如何培养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实验观察能力

首先,要培养小学生实验观察中的顺序观察法。顺序观察法是指在实验观察的过程中对观察对象进行排序,还有在心中的排序。在顺序观察中一般包括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顺序,由远到近的观察顺序。在实验观察的过程中老师要培养学生多种顺序观察方法,加强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其次,要培养学生的重点观察能力。重点观察是在观察的过程中抓住事物的本质和重心。例如在上《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中,老师切下芹菜,将其放入染色的水中,让学生对其切面进行观察,记录特征,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重点观察,通过观察让学生明白植物的根茎是水分运输的主要通道,明白植物根茎的作用。再次,要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察能力,整体观察一般是先从整体观察,然后再对各个部分进行观察,更好的形成整体认识。例如在对蜗牛的实验观察中,首先就要让学生从蜗牛的外形、运动方式、生活习性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观察,通过整体的观察产生更多的疑问,例如蜗牛有没有牙齿,然后再对这些细节进行观察,更好的去认识整体,对蜗牛的整体认识进行补充。最后,要培养学生的比较观察能力。比较观察法在实验观察中应用的较多,在试验中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对实验进行记录,通过对实验条件的控制,观察发现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可以更好的锻炼学生的缜密思维,提升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四、培养小学生科学实验观察能力的注意事项

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通过不断的锻炼和积累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实验观察能力,在培养小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在实验之前要让学生明白实验的目的,实验方法和实验中要重点观察的部分;第二,在实验中要让学生养成客观记录的好习惯;第三,在实验之后要认真的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总结;第四,要适度开放实验环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观察能力;第五,老师在实验观察课中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保证学生在实验观察中的深度和广度。

五、结语

第6篇

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历史已三十余年,其形式多种多样,有学历学位教育、专业技能培训等,学制设置也有区别,有“4+0”、“2+2”“、1+3”“、3+1”等等。但作为普通本科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特点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生源质量参差不齐;(2)外语能力高低不同;(3)家境普遍较好,经济负担能力较强;(4)家长的素质普遍较高,对孩子的未来有规划有主见;(5)学生的成长环境使得他们拥有比较好的性格条件和交际能力,独立意识强,有很强的表现欲,但是往往比较自我;(6)学生缺乏归属感,中外双方的管理往往使得学生缺乏被管理的欲望;(7)课程量大导致学生学习压力大、精神紧张;(8)学校过于追求学生的国际化培养,疏忽了学生思想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等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大多数有中外合作项目的学校却未能有一套合理的、有针对性的管理方式,管理队伍更是严重缺乏,导致了学生培养质量逐年下降,甚至于有些高校的合作办学项目已经濒临停产。

二、“PDCA循环”指导下的合作办学学生管理模式

(一)过程策划

这个实际上解决的是服务对象培养结果的顶层设计问题。在合作办学专业设置之初,学校就应该有相应的顶层设计,确定学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考核标准等,涵盖学生整个培养过程中的教学、心理健康、学生活动、就业、升学等方方面面。各个学校应结合学校、专业、培养的方式等情况,制定出适合自身学生发展的规划。这个规划主要是针对学习期间的课程设置、学生的培养目标、就业方向、培养过程的衔接关键点等等。规划可以通过新生的专业介绍、家长会、新老生的座谈会、优秀学生经验介绍会等形式传达给新入学的大学生,让学生和家长在学习之初就对自己的专业要学什么、怎么学、学出来干什么、本专业的出路有哪些等问题有个清楚的认识。加强入学教育,有个良好的开端。让学生们带着清楚的认识和目标来度过大学生活,完成相应的学业。

(二)过程实施

项目的实施过程是对过程策划的检验和及时调整再运行再调整的过程。在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管理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业管理。

这个是整个学生管理过程实施的主线。就目前大多数学校对合作办学采取的二级学院托管管理模式来说,学生学业的管理一方面来自校级的主管机构,比如国际学院、教务处等,但是主要的还是学院的管理。在学院的学业管理中需要注意的是:(1)国际国内两种教学模式的融合及平衡;(2)课程计划要分阶段、分层次、分类别进行,由易到难,由基础到专业,不能完全按照国外的培养模式而忽视了中国国情;(3)注意语言的学习,尤其是在低年级的时候,语言的课程比重应该较大,为今后国际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克服语言障碍,融入“全英语”环境;(4)校级主管部门应该对合作办学的教学管理开绿灯,进行特殊管理,有特殊的途径和渠道,比如网上选课系统单列,学生学分系统与外方及时对接等。

2.生活管理。

加强学校后勤的服务意识,开辟出公寓、食堂、其他生活服务设施的管理阵地。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由于其家庭的经济条件比较优越,往往别人看待他们时都带有“有色眼镜”,这实际上是对孩子有了一种先入为主的伤害。本着培养好每位学生的原则,后勤的服务实际上也起到了教育作用。所以,我们要利用这些阵地,对学生进行归属感、责任意识的培养,可以通过后勤管理人员与专职辅导员、班主任的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动态、学习等方面的调查,及时掌握数据,对学生培养实施过程进行修改和匡正。

3.社团活动。

社团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之前进行人际交往和工作能力锻炼的阵营。我们要根据合作办学学生培养特点组建特有的社团,开展特色活动。比如针对外语学习,可以成立英语沙龙,直接聘请外教作为指导教师,定期开展活动,除了进行外语的交流,还可以进行帮扶活动、国外学习生活介绍等,甚至于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依托其他社团进行科技发明创造、文化交流等等

4.心理健康教育。

现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我们要针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心理特点,寻找出适合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往往因为基础薄弱感觉学习压力大,加上周围人“有色眼镜”的对待,往往使这个群体产生被孤立的效应。作为管理者,我们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开展相应的心理教育和心理疏导,通过观察和了解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对有些共性的现象要提交学院或者学校主管部门解决,尽量让学生满意。对有些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要及早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与家长取得联系,达成家、校、学三方面的沟通和交流,防患未然。

5.思想政治和传统文化教育。

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接受了太多的国外的教育,国外的一些生活理念、政治观念、价值观念慢慢对其产生影响。同时一些有害的、不健康的思想也冲击着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加上中方为配合国际化教学,削减了一些应有的思政课程。这些都对合作办学的学生思政教育产生了一定影响。除了课堂教学,我们应该通过网络、班级微博、微信群、QQ群、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等形式,向学生宣扬正能量,做好高校“育人”的职责。

6.就业教育。

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学校要因材施教、进行有效的就业教育。针对学生就业、出国、考研三个毕业选择,学校要进行分层、分类培养。对于就业人员,要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培养社会需求量大的人才。以上几个方面是学生培养过程实施中的几个重要环节,环节之间应该相互配合,相互改进。在此过程中还要做好文案工作,为以后过程策划的改进提供素材。

(三)过程监测

家、校、学和社会第三方四维一体的过程监管。包含实施中和实施后的检测两个方面。

1.实施中检测:主要通过家、校、学三方面的相互联系和相互监督。在这其中必不可少的是家、校、学三方的联系网络的建立,建议在新生入学报到时就建立家长联系卡,由家长填写,取得最准确的数据,方便日后联络。

2.实施后的第三方检测:由社会普遍认可的第三方机构来提供办学效益数据等,进行办学成果的反馈。这个第三方最好不要固定,几年一换,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四)过程改进

根据项目实施过程的优缺经验,及时总结,结合过程检测中得到的相关结果和数据,对整个培养过程实施改进,以期对项目初始的过程策划有指导意义,形成循环效应。

1.突破型改进。对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突发的问题进行及时改进,对现有的培养过程进行重大变更,或采用全新的过程来取代现有过程。

2.渐进性改进。是对办学过程中的持续性问题,如培养方式等进行的渐进性的改进。

(五)循环运用与管理

整个四年培养过程结束后,意味着下一届学生如何培养。而解决这个问题,完全依赖于上一轮的培养过程中策划、实施、监测和改进的相关经验和优缺点的总结,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将精华的做法再运用到下一轮的运行中。

三、“PDCA循环”指导下的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模式的优势

第7篇

(1)学生人格发育受到阻碍

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学生因幸福家庭的破灭,使学生失去原本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内心孤独无助,社会的传统偏见和舆论往往使得他们抬不起头,人格形成上极易产生“缺陷”,很容易出现心理封闭、自卑、忧郁、怯懦、冷漠,逃避与他人接触等倾向。但在自尊心的作用下,他们产生了极强的反抗性,即使是善意的提醒、正确的建议他们也不会顺畅执行,表现出较强的嫉妒、猜疑、主观偏见等心态。

(2)学生智力发展受到影响

单亲家庭的学生,在认知学习的动机和学习态度上都有所改变,这直接影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学习成绩的下降对智力发展来讲,只能产生负面影响,这种互相恶性影响的严重情形,对单亲家庭学生智力和身心发展的消极影响是严重的而又难以完全弥补。

(3)学生性格容易发生扭曲

单亲家庭所遭遇的危机,会给子女不良的示范,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子女,造成子女相互适应和包容性严重缺乏,社会适应能力较弱,大大影响子女行为的发展,以及应对问题的处理方式。单亲家庭学生中不良的个性心理特征,如不及时矫正,定会在学生群体内蔓延,既妨碍了学校的教育管理秩序,又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2.家庭教育功能弱化

(1)过度保护和溺爱

单亲家庭的父母通常认为自己未能给子女一个完整的家庭,亏欠子女,总是希望给子女以爱的补偿,尽可能在吃、穿、用、玩或者是零用钱方面满足子女的需要,这就使得家庭教育走上了一个误区,结果造成了学生对家长的过分依赖,容易使子女养成好吃懒做、任性放纵、自私蛮横等不良品质,使子女缺乏与人沟通协作的能力,缺乏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和应对方法及生活自理能力。

(2)要求过高,过于严厉

单亲家庭的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比双亲家庭还要高,希望子女从各方面都超过自己达到优秀、完美。他们对子女要求严格,但缺少温暖和关爱,这样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有时还会激化矛盾,造成子女与父母间的隔阂,子女形成偏执孤僻、脾气暴躁、情绪自卑、等不完全性格。失去家庭温暖的学生,多采用消极被动的方式打发时光,并且主动寻求异性的关心,这也是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学生交友不良、离家出走的原因,甚至一旦受到别有用心人的诱惑,还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放任自流,疏于管理

单亲家庭的学生,多是由父亲或母亲一方监护。父母一人为了生活要努力工作,因此在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方面常显得力不从心,这是造成家庭教育功能弱化的一个普遍现象。另一种情况是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托管隔代监护。这种监护很容易出现“隔代亲”现象,往往对学生纵容而不利于其成长;同时祖孙两代思想上的鸿沟和文化知识上的时代差异,势必造成了监护人不能从思想上引导教育学生,要求他们对学生在学习上作有益的指导更是天方夜谭的事。

3.学校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1)教师责任心不强

一是个别教师中仍存在着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不愿做耐心细致的帮教工作。二是教师管理工作不到位。在具体工作中存在就事论事的弊端。尽管很多教师都充分认识到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的问题,但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管理工作却只是停留在思想的认识上,而在实践教育工作中则缺乏可行的方案和具体的措施,也不可能从学生的家庭背景及心理特质上追根挖源。三是教师工作方法简单。个别教师因不了解单亲家庭学生的情况,在教育上操之过急,严厉训斥、态度粗暴,一旦未能达到教育的预期目的,个别教师还会对他们不信任,甚至丧失教育和管理的信心,更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以至于屡教不改。

(2)德育教育功能没有有效发挥

第8篇

我国宪法规定,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可以明确的是我国是积极鼓励社区居民进行自治的,在高校管理中,我们也可以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积极地鼓励学生自治,并加以适当的引导。所以,在高校学生的管理模式改革中,我们可以大胆借鉴社区的管理模式,建立高校学生生活管理委员会,尤其要强调的是这一组织可由学工部门和后勤部门的相关人员并吸收一些学生会干部来组成,由管理部门负责起草学校学生管理的相关章程和各种管理制度、管理办法和管理条例,并且履行主要的监督职责。

(二)组建由学生代表构成的学生自治委员会

根据30多年来的社区治理经验来看,业主委员会的积极参与是实现我国社区治理有效完成的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的治理工作,为本社区的治理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不仅可以针对本社区的具体情况,提出与该社区居民关系最为密切的问题,也可以根据不同社区居民的具体情况,将不同社区居民的合理诉求予以满足。所以,在高校的学生管理过程中,可以选出优秀学生代表,组成学生自治委员会,由学生代表来听取同学们的有关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反馈给学生生活管理委员会,生活委员会将学生的合理诉求建立相应的档案并下达给执行部门并监督落实。但是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必须有生活管理委员会负责遴选,在真实反馈大多数同学的合理诉求的情况下,剔除某些同学的不合理要求,并且生活管理委员会有责任监督学生自治委员会的运营情况和调研工作的开展情况。

(三)积极引入第三方组织机构参与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

第9篇

1.专业性素质较强,文化功底薄弱

从我国教育教学发展的历史和发展现状来看,多数家庭从孩子很小就重视培养他们的艺术才能,艺术在家长的眼里不仅仅是孩子业余生活中的一种兴趣爱好,还是孩子今后步入高校的一块敲门砖,可见艺术教育给我国教育整体发展带来的影响还是重大的。加之近几年社会形成的“艺考热”现象和我国的各大艺术类院校不断进行扩招,导致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良莠不齐,“专业性素质较强,文化功底薄弱”成为艺术类院校的普遍现状。从现状上分析,这是由两种原因引起:其一,较多艺术生是从小就进行专业艺术训练,刚开始专业能力和文化知识的掌握能力都比较好,但是为了能够在艺术类道路上有所发展,常常放弃学校的文化课去参加各类的艺术学习、比赛和学校提前批次考试,文化素质明显与同龄人拉开差距。其二,一部分学生因本身成绩就不够理想,对自身的文化学习能力也没有充足的把握,相对于艺术院校文化要求相对稍低,不得不采取弃文从艺的措施,中途改变学习方向,用突击的方式为自己在艺考中争一席之位。在这样的形势下,他们进入大学后,由于学习环境变得宽松,缺乏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导致艺术生自身更加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艺术类院校与文化类院校学风相比相对涣散,教育管理者难以对艺术生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引导。

2.追求个性化发展,缺乏集体主义荣誉观

从艺术类学生入学的普遍情况来看,大部分艺术类学生在入学前培训费用较高,他们家庭条件优越,见识面广泛。在前期的专业素质培训中,他们注重个人能力的提高,培养潜力较大,所以与一般综合类大学的学生相比,他们往往有着很高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再者艺术本身就需要一种平和、自由的环境,他们性格普遍活泼好动,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中能够积极参与,展现自己的才艺。不过自由也是一种法度下的自由,他们性格张扬的一面也时常会表现出来,个别学生也会过分强调自由,通过自我的展示来彰显个性,抵触集体活动,漠视校规,不懂得去尊重别人等。

3.心理抗压能力偏低,自我管理方面欠缺

由于艺术类院校排课宽松,课余时间较多,大部分学生对于大量的闲暇时间安排比较盲目,纯粹为了消磨时间而花掉的时间较多。在心理素质方面,他们存在跟风心理、依赖心理、盲目心理,当所在群体中的个别学生迷恋于网上聊天、网络游戏等不良活动时,其他人也会有效仿意识,没有理智、自觉、认真地思考过,如何积极创造性地丰富自己闲暇生活,这给学生管理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二、规范校园制度,开创灵活多变的管理方法

1.建立有效的奖惩制度

奖学金作为高等学校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激励、奖励学生的制度,在学生工作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奖学金的发放,目的在于通过奖励刻苦努力、认真学习钻研取得显著成绩并能起模范带头作用的学生,以促进学校学风的整体优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笔者所在的南京艺术学院,奖学金设置的奖项丰富,除了国家、省级奖项外,还设置名人奖学金,如刘海粟、、谢海燕、亚明等。但是由于奖学金涉及到经济利益,许多学生也会因为奖学金的数额变得功利起来,如此的做法虽然极大地调动了学习劲头,但也存在部分隐患。

2.重视学生干部的培养与监督

学生干部是有效开展学生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既是学校党政领导联系学生的桥梁与枢纽,又是学生活动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他们的作用主要是服务学校师生,助益人才培养。所以在加强学生管理队伍的建设中,对学生干部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由于艺术类院校的特殊性,学生干部的行为模式时刻影响着校园整体的精神面貌。首先对学生干部的选拔上不容忽视,教育管理者挑选学生培养时,可以从多方面进行筛选与衡量:一是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诚实守信,时刻拥护党的方针政策。二是较强的责任意识,及时高效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三是过硬的心理素质,处事时沉着冷静、善于思考。四是积极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善于总结与提炼,掌握一定的工作方式与方法。其次定期对学生干部进行培训,充分重视对学生干部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形成有力的激励和监督机制,加强学生干部的思想引领等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各项制度。不过根据笔者的调查与工作经验,大部分的艺术类高校都没有实行有效全面的学生干部监督机制。

3.多渠道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一直以来都被高校工作者所重视,艺术类院校也不例外。大部分高校都创建了心理门诊、心理咨询科室等一些封闭性的咨询场所,不过历来是收效甚微。笔者所在的艺术类学院每年都有心理普查的项目,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逐年递增,相信这并不是一个个例。艺术类学生往往单纯率真,心理防御能力差,怕与外界接触交流,这些都是导致艺术类学生心理存在问题的一些导火索,不过更多的因素还是生活、情感与就业。很多新生刚步入校园,往往难于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容易迷失方向。由于大学的学习生活更趋向于自主,与严格单一的高中学习体系不同,更需要自我约束,不但好多学生自由散漫,缺乏细致的规划,最终考试成绩不合格,感到对父母的亏欠,最终自暴自弃。

三、构建管理体系过程中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1.以学生为本,实现科学化管理目标

引入以“学生”为本的科学理念是培养艺术类院校学生的自制力和约束力的综合体现。由于艺术类院校的学生自主性较强,教育管理者不能一味地刚性要求,而是要与学生形成“良师益友”的关系,真正地走入他们的世界,用正确的价值观去引领他们的生活,从死板机制的管理体系转变到科学化管理目标。学艺术的学生大部分重情感、讲道义,所以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要他们信任你、喜欢你,他们便会主动地配合你的工作。针对这一特点,教育管理者还应该体现出以“学生”为主的观念,真正做到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和尊重学生,通过学生管理自己,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动态,做到一定意义上的公平。其实不管是哪所艺术类院校,只要我们在工作上多付出一点耐心、一点细心、一点恒心,收获的一定是满满的快乐。

2.加强学习与监管,拓宽教育管理者的自身素质与能力

当前艺术类院校的教育行政管理经验更偏向于管理者的经验与直觉,缺乏专业的素质,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执行者,其专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大部分艺术类院校的辅导员队伍年龄比较年轻,缺少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他们中的一部分是本科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工作的留校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及相关的系统业务培训;另外一部分是从其他岗位中调配过来,虽然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但是渗透力有待加强。由于之前从事学校的其他管理工作,他们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对大部分学生无暇顾及,往往这部分学生恰恰需要与教师进行心灵沟通,这就导致学生工作缺乏说服力。当然仅是拓宽学习标准还是不够的,由于日常工作繁琐、艺术类高校的学生难以管理、薪资待遇不高等问题,辅导员队伍的流动性依旧很大。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