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城市建设论文

时间:2023-03-22 17:34:59

导语:在城市建设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城市建设论文

第1篇

(一)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生态城市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它不仅考虑到当代人的利益,同时兼顾后代人的需要。现在的我们对资源的过度利用,若不改善,资源的增长永远赶不上我们的索取,最后,我们的后代因为资源的缺乏而走向灭亡,而生态城市的建设,能让我们的资源得到很好的维护和发展,这样才能形成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生态城市的时代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大自然不再是一味的索取和掠夺,并精心地维护大自然,修补人类的无知而给地球造成的创伤。生态城市的时代进行了多样性的重组,不仅是生物多样性,还包括更为复杂的城市文化多样性、城市功能多样性、城市选择多样性等更广泛的内容。只有这样,不同信仰、不同种族、不同阶层的人才能和谐地生活在一起。

(三)生态城市的国际性。

若一个地区虽然实现了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而相邻地区却在肆无忌惮地破坏着环境,这种破坏仍然会影响已经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地区。例如,2006~2007年的暖冬现象使得北极和南极的冰川不断融化,出现大面积的冰川断裂,严重影响了地球不同地区的正常气候。暖冬现象的出现与人类向大气层大量排放CO2的行为是直接有关系的,因此欧盟、中国及其他大多数国家都参加了限制向大气层排放CO2的公约,而作为CO2的最大排出国———美国却拒绝在公约上签字。所以,实现全球化生态平衡不是一朝一夕、一城一地的事情,需要全人类的努力。

二、中国生态城市建设问题

生态城市建设是刻不容缓的,然而有三个大问题需要我们了解并注意,它们分别是中国城市的水环境问题、中国城市大气及气候问题、中国城市人口问题。其中,中国城市的水环境问题非常严重。在我国城市,水环境存在的基本问题是水资源严重匮乏、水患十分频繁、水资源污染严重。我国水资源总量中可用水量很少,只居世界第6位,但中国有13亿人口,人均占有水资源仅为世界水平的1/4,在世界排序中居第121位。由于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加上水利工程还不完善,因此水患时有发生。然而,分析水环境存在问题的成因,虽然有植被的破坏、减少引地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等自然因素,然而人为因素却不可忽略。想想植被的破坏与减少,不是人们只砍伐不种植或少种植造成的吗?加之十几年前的森林大火所造成的破坏,林业基础损失殆尽。而人为的浪费使本已紧张的城市供水更是雪上加霜。城市洗车,家庭滴漏对水资源的浪费情况让人触目惊心。有些批发市场给鱼池加氧,以保持鱼的活性。但是这些个体经营者不是用泵加氧、循环用水,而是任水哗哗地在脚下流淌。有些池子没有活鱼,自来水仍哗哗地流着,谁也不去关水龙头。日积月累,这些会造成多大的浪费呀。

三、解决水环境问题的对策

(1)要在国人中建立起水的忧患意识,让节约用水、保护水环境不受污染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2)用法律约束人们的行为方式;(3)加大政府对水利建设的投资力度;(4)用科学的方法最大限度地节约用水。对于(2)(3)(4)我不想再多说什么,而对于(1)我想再作进一步的分析。政府和其他机构应该利用一切手段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在这方面,德国的经验值得借鉴。德国的环保教育从幼儿就开始进行。德国的孩子刚上小学一年级就领到了一册环保记事本,用于记述孩子的环保活动。德国有370多个森林幼儿园,即在森林中搭建简易住房,让孩子们生活在大自然中,从小认识大自然的奇迹,同时了解到自己有保护大自然的责任。还有,老师经常带他们去附近的森林里进行观察,了解鸟类栖息的习惯及生活特点,并告诉孩子们鸟类在冬季寻找食物的困难,要求孩子们带上一些坚果和面包等食物喂鸟等。这些行为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如果国人都能这样发自内心的自护大自然,我们的国家才会变得美好。

四、总结

第2篇

新一轮城市建设为房地产业带来新的商机,房地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将改变城市的面貌。市是山东省省会,是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1992年12月被划为沿海中心城市,1994年被中央定为中央城市。总人口580万,总面积8177平方公里。1995年以来,市社会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00亿元,城市化水平达到49.7%。房地产业也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房地产市场的框架基本形成,推进了投资主题的多元化和房地产开发的市场化进程。实现了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换,市场需求稳步增长,供需关系基本平衡1998年以来,房地产投资保持了每年30%的增幅,的投资额为1998年的3.2倍。房地产投资占gdp比重达到6.4%,保持在合理区间,新开工面积在200到300万平方公里之间。当前城市建设和房地产业面临

三个重大课题,第一是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构筑现代新兴工业化城市空间载体,实施新一轮房屋建设的任务相当繁重,我们计划到2013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今后10年经济总量平均保持12%以上的增长速度,城市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城市能否适应和保障社会发展的责任尤其重大。拓展城市新的发展空间,创造和谐环境要求日益强烈。目前中心城区177平方公里。这个区域常住人口达到210多万,人口密度过大,交通压力增大。为适应城市规划的需要,按照规划发展新区已成为现实而紧迫的任务,我们计划在5年内完成交通、管网、河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提升老城功能,改善旧区任务也相当艰巨。有26发展史,是国家级历史名城,同时,历史形成的老城区面积大,人口多,居住条件差,居住环境亟待改善,历史文化风貌亟待恢复和保护。多年土地基础设施和文化等资源亟需整合与翻新。为使老城翻新,按照我市人均发展目标,近5年需要在老城区改造的房屋达到3000多万平方米。为把握新世纪头20年发展的机遇,提出了实现新跨越、建设新全城的总体目标,确定了新区开发、老城提升城市环境的基本思路。力争在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700亿元,实现历史性跨越;2013年国内生产总之达到3900亿元,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00亿元,城市人口达到400万,把建成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今后5年作为目标实现的关键时期,房地产将有大的发展,发展的动力源于四个方面,第一,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动。我市国内生产总值预期达到2700亿元,以占gdp7%的比例参考测算,房地产开发约需190亿元。第二,加快城市化进程带动。按照今后5年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到我市城市化率预期达到58%,按照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千分之五测算,城市人口新增56万人,按照目前我市人均住房30平方米测算,至少需要增加住宅1600平方米,如果考虑机械的需要,至少翻一番。到时住宅将成为消费的热点,近5年以来,我市的收入房价比由7.3降到6.1,有利于扩大市场的市场需求。

市建设的实质是资源的重新配置,需要立足当前,满足使城市更加现代化的内在要求,需要对城市现状做深度改变。按照到末人均达到30平方米的标准计算,基本实现户均一套、人均一间的标准,整个康居工程开发量相当于九五期间的4倍。必须运用市场机制,逐步推进。面对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片区改造,应积极实行多元化投资,让开发企业担当重要角色,这样既可以减少政府筹集资金的压力,又可以发挥企业的效率。一大批实力强、水平高的房地产企业,将成为市新一轮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这也必将带动新一轮房地产开发,促进房地产业的持续繁荣。其次是创新机制,实现城市建设与房地产行业的和谐发展。我市新一轮建设的方针非常明确,这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的观念,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经营,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更加宜人的住宅。要实现预期的目标必须促进城市建设与房地产行业的和谐发展。政府的责任,是搞城市的总体规划,管理好土地的一级市场,建立公开、公正、规范的市场秩序,依法行政,并引导各项服务完善高效,为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房地产企业应当在公开、公正、规范的市场环境中充分发挥科技进步、理念创新、机制高效、开拓市场的优势,通过创造让人们满意的精品工程,实现企业追求卓越、服务大众、壮大企业、良性发展的目标,最终为改善城市面貌和居住环境,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做出贡献。虽然政府和企业各自担负的社会责任和追求的效益不尽相同,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不断规范,一定能够找到处理两者关系的最佳平衡点。

在城市建设中,政府除了调控以外,还直接承担公益性基础建设。政府要领导好组织建设的双重责任,促进城市建设与房地产建设的和谐发展。第一,需要健全市场规则体系,房地产业的鲜明特点是产业链长、跨度大、关联紧密,每一个环节都关系到最终产品,关系到行业的社会责任,特别是项目审批、规划条件、土地供应和资金筹集等环节都涉及到政府调控,完善市场规则需要对房地产生产、销售、服务涉及到的各个环节,包括项目审批程序、规划顶点程序、土地供应程序、售后服务和物业管理等环节制定规则。第二,需要建立高效的行政体系。房地产是受宏观政策影响较为明显的行业,行政服务是政府支持房地产发展的重要渠道。近年来,市非常重视对房地产业的引导和服务,积极引导和支持开发企业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创造移民时代房产精品和居住环境;同时调整改善市场供给结构,增加中抵挡住户的住房生产,合理调整房屋价格,适应不同家庭的水平。近几年来,有数个百万级的大盘相继启动。数码港等住宅项目的开发,以现代科技为核心推出了智能化、生态化的新概念住宅,促进了新技术、新材料、新理念的推广,引领了房地产业依靠高科技发展的方向;阳光项目标志着搭上了国际列车,阳光100、国际新城等各具特色的小区已经成为城市的亮点。在新一轮城市建设中,需要政府的服务做得更加到位。一方面树立环境发展观,通过宜人的环境提升人气,通过人气的聚集促进发展。在房地产行业大力创造功能性、舒适性、景观性、经济性的有机统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另一方面,适应住宅消费主体由福利消费向个人消费转变,住宅消费需求由生存性向舒适性、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适应大规模旧村改造。

第3篇

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是指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在发展规划、基础设施、空间布局、体制机制、推进工作等领域统筹谋划、整体推进,破除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智慧城市建设相互脱节的“两张皮”现象,达到城市格局与智慧产业布局有效对接,城镇服务体系与智慧应用体系优化匹配,城市基础设施与智慧设施网络有机结合,使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智慧城建设紧密融合,城市化与信息化互为动力,促进两者互动协调发展。具体而言,其内涵要求包括四个层面:其一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国土规划等要与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相匹配、相对接;其二是智慧产业发展与城市产业的规划、布局、特色等相互协调;其三是智慧城市建设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功能、发展结构等相融合,两者相互支撑;其四是智慧城市应用系统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统筹谋划与推进。

二、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

宁波深化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必须从完善功能体系、优化空间格局、畅通交通网络、提升品质特色、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城乡一体等方面全面统筹整体推进。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就是要在城市建设中融入智慧产业、管理、应用、文化等因子,从而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一方面,依托主城区边缘设立智慧产业园区或在远郊打造独立智慧新城,是拉开城市框架的有效路径;另一方面,强化在城市建设、管理中智慧基础设施、智慧应用系统的融合,是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的重要路径。

(二)有利于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无论是构建智慧产业园区,还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着力提升智慧元素,对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都具有重要意义。智慧产业园区作为智慧产业的集聚区,为智慧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为园区内中小企业、创新企业提供场地、技术、资金、孵化等专业支持和服务,从而有利于智慧产业快速发展及相关企业做大做强。在城市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提升智慧化水平,为智慧产品、服务、应用系统等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商机,对于加快智慧产业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也十分重要。

(三)有利于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是改善民生、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客观需要。在城镇化建设中,着力加强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资源的整合共享,可以让居民更方便地使用信息网络及相关资源;强化交通、医疗、教育、文化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智慧应用体系建设,可以让居民享受到更加公平公正、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在城市管理中推进社会治安监控体系、灾难预警体系、应急体系等系统建设,可以大大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三、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的模式借鉴

(一)智慧新城建设型

案例:广东省惠州市是科技部和标准委批准的首批20个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近年来着力打造的潼湖新城是一个典型的智慧新城。新城总面积约150平方公里,规划了留学人员创业园、高校创新园、国际科技合作园、工业设计园、大企业研发中心和科技与金融服务中心,以及相配套的商务区、智慧生活示范区、三网融合智能化小区,突出强化“产、城、人”的深度融合,目标是打造成为智慧产城融合、智慧技术集成、智慧产业发展、智慧服务惠民的美丽城市。

(二)旧城智慧改造型

案例:近年来,四川省南充市投入巨资启动了规模最大的旧城改造,在此过程中把智慧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融合放在突出位置。从无线网的覆盖面来看,经过改造后的南充老城智慧基础设施在全省名列前茅,同时大力推进智慧政务、智慧产业、智慧民生三大工程建设,加快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物流等一批成熟的智慧应用项目,城区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功能快速提升,城市管理更加智能。

(三)智慧城镇建设型

案例:上海浦东新区周浦镇是中国智慧城镇创新示范单位,将“智慧城市、智慧产业、智慧科学”的概念引入城镇建设管理,目前已实现百兆家庭宽带接入和无线网络全覆盖,大力推进物联网、云计算、智能电网等高新技术在节能降耗、清洁能源、城市安防、智能交通、医疗服务和智慧社区等方面的示范应用,基本建成了百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智慧商务区和智慧产业区,以“数字惠民”大大提升了周浦居民智能生活环境的水平。

(四)智慧社区创建型

案例: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社区的智慧社区建设始于2012年,组建了智慧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专项规划,建立了“智慧社区信息发展中心”和“智慧社区市民体验馆”,被上海市、浦东新区列为市、区两级智慧社区首批试点单位。建设重点包括社区管理、公共服务、智慧商圈、人文精神等四大板块,具体可以概括为“一库(民情档案综合信息库)、一卡(智能炫卡)、两平台(社区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和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多系统(以平台为基础开发的各类具体的应用系统)”。

(五)智慧产业园区拓展型

案例:目前我国有30多个国家级高新区正在有序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其中江苏省无锡市的T-Park是智慧产业发展与园区城市建设共同发展的典范。与传统工业园、开发区不同,T-Park是一个智慧产业和生活融合区域,园区规划时就不仅包括了智慧产业发展内容,还包括了园区开发建设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内容,不仅有发达、完善的智慧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更有便捷、优化的创业服务链,是一个不仅宜业而且宜居的大“社区”。

(六)重点开发区智慧提升型

案例:2012年,武汉开发区启动智慧产城一体化战略,委托北京泛华集团对“智慧城”、“生态城”进行总体规划并对重点核心区进行城市设计,规划面积84.7平方公里,重点打造11大功能片区,其中最核心的是“智慧城公共服务片区”,重点建设企业服务中心、智慧展示中心、综合数据中心、特色商区、川江池智慧公园、专家公寓和智慧社区等项目,着力创建国际化智慧城示范区和慢生活休闲体验区,打造智慧产业与公共服务完美融合的城市名片。

(七)都市功能区整体智慧化开发型

案例:南京将建邺区江心洲整体智慧化开发,成为智慧功能区建设的经典案例。江心洲是长江沿线各大城市中唯一位于主城范围、区位优越、环境优美的江中洲岛,面积15平方公里。南京市政府与战略合作者对该岛进行整体开发,突出以生态、低碳、智慧产业为主导,着力建设科技研发、创意智慧和高端总部高度聚集的国际化智慧产业园区,以及生态旅游、文化创意、商务休闲、生态居住等功能相互交融的国际化低碳智慧岛。

(八)智慧城市综合体带动型

案例:绿地集团以纽约曼哈顿的全智能建筑为模板,在合肥全力建设一个智慧城市综合体示范点。该综合体将立足城市建设的最前沿,把最先进的规划理念、智能技术运用到项目中,打造面向未来的科技智能建筑,搭建智慧城市综合服务增值平台。在这个智慧综合体中,每一个建筑及信息、设施、设备都是有机融合相互促进的生态链条,建成之后,智慧办公、智慧商贸、智慧物业管理等都将成为现实。

四、宁波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一)主要成效

近年来,宁波按照国家和浙江省的总体战略部署,大力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及智慧城市建设综合试点,并在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效。一是城市建设中智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大力实施“光网城市”和“无线城市”等工程,加强基础资源数据库和政务云计算中心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中的“智慧因子”不断增强。二是城市管理运营中智慧应用系统效用发挥更加明显。智慧城管、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教育等试点项目进展顺利,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三是智慧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不断拓展。着力发展软件、信息、智慧制造等智慧产业,重点推进宁波杭州湾新区的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宁波国家高新区的软件研发推广产业基地两大试点区域建设。四是智慧功能区块开发积极探索。比如鄞州下应区块“智慧城”完成规划设计,海曙、江北等地“智慧社区”建设成效明显。

(二)存在问题

总体来看宁波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尚处于自发性的初级发展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一是在思想理念上认识不够。比如新近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提升城乡治理水平的决定》中尽管提到了要“坚持智慧管理”、“加快智慧基础设施建设”等,但是没有明确提出深化两者融合问题。二是在规划制定上缺乏沟通衔接。城市产业规划、国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与智慧城市建设规划衔接程度不够高,规划制定过程中缺乏沟通对接,规划之间“两张皮”现象突出。三是在工作推进上缺少协调融合。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分别由不同的部门主管,分管市领导也不同,这也导致在工作中难以做到深度融合、互动协调。

五、推进宁波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的对策思路

(一)加强对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工作融合

一是要深化认识。通过理论宣传、政策引导,进一步加深全市上下对提升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水平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把融合理念贯穿到各地各部门推进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实际工作中。二是要加强组织领导体系的对接。目前宁波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领导机构分别是市城镇化建设领导小组和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强化这两个领导机构尤其是牵头单位的对接,建立协商协调机制,统筹协调两者融合的重大事项和重点问题。三是要加强工作推进对接。比如在推动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中,要与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相一致;在推动卫星城、中心镇建设时,要与智慧城镇建设相融合;在推动老城改造、新城建设过程中,要与智慧社区、智慧综合体建设等相匹配,等等。

(二)加强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融合

一是要促进规划对接。积极探索“多规合一”,建立开放式的规划编制程序,由规划部门召集发改、经信、建设、国土等部门共同修订和完善相关规划,促进城镇化规划、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与国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有机对接。二是要适时制定出台专项规划。制定出台提升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水平的专项规划,建立规划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规划监管和协调机制。三是要制定出台行动纲要。研究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行动纲要,明确阶段性实施目标、重点任务、重点项目、实施主体和各项保障措施。

(三)强化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产业融合

一是要加快发展智慧制造业。结合宁波实际,着重发展智能家电、智能电表、数控设备、智能交通、智能环保等智慧装备产业,以及移动通信数据中心、金融数据处理中心、国际物流数据处理中心、重点产品和资源数据中心等网络数据产业。二是要加快发展智慧服务业。重点发展软件研发、智慧物流、智慧贸易、智慧旅游、智慧健康、文化创业、工业设计、科技服务等高端智慧服务业,大力引进和发展智慧总部经济。三是要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依托各类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加快建设“精准农业”信息系统,着力打造智慧农业示范推广基地。

(四)强化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融合

一是要加快建设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光纤到户、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和第三代、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全面推进无线城市建设。二是要加快建设智慧市政基础设施体系。近期要重点加快推进城市智慧交通体系、水务管理、污染治理、能源管理、园林旅游等市政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感知化建设。三是要加快建设智慧公共服务设施。推进智慧技术在教育、医疗、文化、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的应用,加快开展智慧学校、智慧医院、智慧图书馆、智慧政务等试点。

(五)强化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体制融合

一是要强化管理融合。进一步推进智慧城管建设,加快建设社会治安监控、灾难预警、应急处置、安全生产监管、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环境监测、口岸疫情预警等信息系统,提升城市管理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二是要强化体制机制统筹。在开发建设方面,理顺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体制,统筹确定开发时序、重点,强化重点项目、重点区块建设的统筹协调力度。在投融资方面,着力于建立完善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资金综合平衡机制、资源资产盘活机制、投入产出与回报机制、重大项目共建共享机制等。在督查考核机制方面,统筹构建两项工作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协同开展目标进度监测评估等。三是要强化政策法规统筹。加强智慧城市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关技术标准、制度规则、实施细则等方面的衔接,强化财政投入政策、土地保障政策、人才政策等方面的统筹协调。

(六)加快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的平台建设

第4篇

张巍

摘要:随着社会的的不断发展,现代城市开始面临着城市热岛效应的问题,而且在很多城市这种问题已经开始愈演愈烈.针对现在城市热岛效应的问题,各个城市都根据自身的情况考虑了很多方案解决该问题,但效果都不是很好,但园林绿化方案的出台,却可以真实解决这一问题。因为通过城市园林绿化可以改善城市下垫面热力学特性,而且合理的绿化结构和植被类型,还可以使城市园林绿化充分发挥其综合效益.本文对城市热岛效应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从园林绿化的角度出发,探讨园林绿化对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

关键词:城市热岛效应;园林绿化;环境保护

一、概述

城市热岛效应(urbanheatislandeffect)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从20世纪80~90年代开始,逐渐出现了城市气温持续增长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现象,所以说城市化进程是出现城市热岛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目前,全球所有城市基本都会有热岛效应的出现,尤其在地处副热带到热带的地区,它们的城市此状况尤为严重.城市热岛效应的出现,使城市的夏季高温的酷热程度更加严重,而且随着城市热岛效应的出现,还伴随着植被覆盖空洞、城市干岛(湿度小于郊区)和城市霾岛(城区废气与尾气形成的烟雾所笼罩)等现象的出现,这就导致了整个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不断下降。所以加强对热岛效应的研究和分析,进而采取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尤为重要。而在众多方法中,园林绿化的方法对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最为有效。

二、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

1.现代城市内拥有大量的锅炉、加热器等耗能装置和各种机动车,这些机器在人类的生活活动中都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这些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传输到城市的大气空间中。

2.目前城区中大多的建筑物和道路的下垫层基本上由砖石、水泥和沥青等材料组成,因为这些材料的热容量和导热率要比自然界的下垫层大很多,而切这些材料对太阳光的反射率低、但吸收率大,因此在白天的时候,城市的下垫层温度远高于天气的温度,其中沥青路面和屋顶温度可高出气温8℃~17℃&8226;此时下垫层的热量主要以湍流形式传导,推动周围大气上升流动,形成涌泉风,并使城区气温升高;在夜间城市下垫面层主要通过长波辐射,使近地面大气层温度上升。

3.由于城市的下垫层保水性很差,水分蒸发散耗的热量少(地面每蒸发1g水,下垫层失去2.5kj的潜热),所以城市的潜热特别大,所以温度也高了。

(四)城区密集的建筑群、纵横的道路桥梁,构成较为粗糙的城市下垫层、因而对风的阻力增大,风速减低,热量不易散失。在风速小于6m/s时,可能产生明显的热岛效应,当风速大于11m/s时,下垫层阻力不起什么作用,此时热岛效应不太明显。

(五)城市的大气污染让城区空气质量不断下降,随着城市大气中的烟尘、s02、,n0和c02的含量的增加,这些物质对红外辐射的有着良好的吸收,这就导致城市大气吸收较多的红外辐射而使城市的气温不断攀升。

三、园林绿化对于缓解热岛效应的作用

(一)园林绿化促进热量平衡

园林绿化过程中,需要种植大量植物,所种植的植物需要大量的水来维持生长,在对植物进行补水时,由于水的热容量大,在吸收相同热量的情况下升温值最小,所以表现出在吸收大量的锅炉、加热器等耗能装置和各种机动车产生热量的同时,温度却提升的很小,再者水表面吸热蒸发,也可降低水体温度。而且随着种植植物的种植和生长也可以对建筑和道路的下垫层进行有效的遮挡,从而减少太阳对对于城市建筑和地面的辐射,在这个过程中绿化面积的不断增长可以使各种辐射不断地减少。

(二)园林绿化的增湿与降温作用

园林绿化工程可以对城市进行增湿与降温。植物生理活动中产生的生态效益具有良好的调节气温和增加空气湿度作用.植物通过蒸腾,从环境中吸收大量热量,降低空气温度。通过对植物的合理化栽植,植物可以发挥其在生态平衡过程的重要作用,发挥其对城市的增湿降温功能。再者植物不仅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关键,也是整个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其必须利用光合作用来维持自身的生命,在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时候,可以有效地吸收空气中的烟尘、s02、,n0和c02等有害物质,净化空气。同时,烟尘、s02、,n0和c02也是是导致温度升高进而引生城市热岛效应的最主要因素,植物在吸收烟尘、s02、,n0和c02净化空气的同时,也从根本上降低了城市的热岛效应。

(三)园林绿化面积对城市热效应的作用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绿地内林分密度与热岛强度间具有回归关系且呈负相关。这就是说在园林植物密度增加的过程中,城市的地表温度可以得到更好好的降低,而且当植物密度在城市中某区域达到一定比例的时候,城市的该区域地表温度就可以与其郊区的地表温度保持一致,该区域就可以形成以绿地为中心的低温凉岛区。通过园林绿化,城市和园林之间形成内循环,随着园林绿化的进行,其周围区域的温度会得到很大程度上的降低。通过园林的建设,可以使曾经因为人口口稠密而出现热岛效应从而导致周围区域气温上升的地区通过气压的变化,形成一个有效的循环,使城市的热岛效应得到有效地缓解。

四、结语

目前,国内外对城市热岛效应以及园林绿化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己进行了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和探索,从研究中可以证明城市园林绿化是消减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和切实可行的途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进程的日益加快,环境污染问题也日渐严峻起来。而在当前的情况下,城市的热岛效应是比较普遍的,尤其是在一些大中城市,所以为了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我们应该学会运用绿化植物的生态作用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即使在城市用地紧张的情况下,也应该因地制宜地进行园林绿化建设,让我们的城市能够合理、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倪黎.园林绿化对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4)

[2]王朕.试析园林绿化对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j],现代园艺,(19)

第5篇

【关键词】建设工程;施工项目管理;质量管理

1引言

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建筑企业获得的经济效益受到了冲击,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意识到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并不断强化建设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施工项目管理也成为当前建筑行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从建设工程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成本管理与现场管理展开探析。

2质量管理

建设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工程质量管理。质量是建筑企业立足的根本,建筑企业要严把质量关卡,把质量上升到企业的发展战略地位。建筑行业涉及的范围广且工作内容复杂,给项目造成了一定困难,这就要求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要根据实际情况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满足工程对质量的要求。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集技术、经济等为一体,具有综合性质。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首先要展开施工计划的编制实施、质量保证、质量控制,并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使其对质量管理工作进行有效控制[1];其次,建筑企业要强化内部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提高员工对质量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认识。项目施工过程中要定期开展检查工作,并将质量管理工作贯穿于施工全过程。质量管理的重点还在于人才队伍的建设。质量管理人员的素质对于整个工程的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建设出高质量工程的关键。因此,施工企业要加大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工作人员对质量管理的认识,并提高人员的质量管理水平。一些建筑企业由于对质量管理缺乏一定的认识,导致质量管理队伍人才的凋零,无法发挥出质量管理人才队伍的作用,不仅导致工程质量不过关,而且给企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质量管理还在于施工质量与技术的提高,施工企业要不断提高施工技术,使用高质量的建筑材料,使工程的各方面都能跟上时展需求。

3安全管理

建设施工项目自身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属于高危行业。因此,施工企业要加大施工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工作,保证施工过程的安全。建设施工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首先要规范施工流程与操作标准,并建立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设立专门的安全员岗位,负责施工过程的安全督促工作,落实安全管理制度的各项内容,并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安全施工管理体系,设置专门的职位,任用的工作人员要有很强的责任心、一定的职业操守与职业道德,同时还要有一定的管理技能,以及较强的事件处理能力,能够处理好施工过程出现的问题以及各种突发事件。“细”和“严”是工程安全管理的关键点,因此,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要全方位展开,做到一丝不苟,并且严格控制安全管理工作,规范建设与操作流程。由于建设工程的主要施工人员都是学历不高的农民工,他们缺乏安全管理与生产意识,而且对安全生产的理解有一定难度,这就要求施工企业展开安全生产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生产意识,规范自身行为,使工人自觉地投入到安全生产工作中。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部门要发挥安全管理的教育作用,定期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工作,给施工工人和监理人员开展安全知识培训,切实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为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提供保障[2]。施工企业还要加大安全技术的投入,做好紧急预案,一旦发生安全事故,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因安全事故带来的人员伤亡与企业损失。

4成本管理

施工企业在施工前需要对工程进行成本预算,包括工程涉及的自然环境、经济水平、施工水平等。工程预算要根据工程设计进行,因此,合理的工程设计是各环节衔接的关键,要对关键程序与工程做出优先安排,以保证施工进度。材料费用在整个工程成本预算中所占比例最大,也是工程是否盈利的关键因素。施工企业在一项工程开始建设前,要进行材料采购,所选材料一定要与施工标准相符合,根据成本预算计算出需要的材料数量,并在预算范围内购进性价比较高的施工材料,避免出现材料购进过多造成的资源浪费。购进材料后要做好材料的储存工作,避免外部因素造成材料浪费。同时,保证使用的材料质量在标准范围内,把好质量关卡。另外,人工成本也是施工成本预算的重要部分,施工企业要控制好人工成本,选择具有一定施工水平的施工人员,并开展相关培训,规范工人招聘行为,尽量避免招聘短期工人,保证工程的正常开展。施工工程企业要设立相关项目管理部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根据人力需求招聘所需人员,并进行上岗培训,同时定期开展考核工作,以保持工人的技术水平与成本控制意识。对于员工的考核需要实施合理的奖励制度,将考核结果与奖励制度相结合,根据考核结果设置合理的奖金数量,并与员工的薪酬相关联,深刻树立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将成本控制落实到细节中[3]。

5现场管理

施工现场管理也是建设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一个重点。工程开始前要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施工进度就取决于编制好的施工方案,而施工方案又是现场管理的依据。施工进度除了以施工方案为依据,还会受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实际施工进度与计划进度之间的差异,这就需要对影响实际施工进度的因素进行排查,并及时解决,以保证实际施工进度与计划施工进度相一致。进度的管理需要从施工开始贯穿到末尾,制定出分段完成时间,控制好实际施工进度。施工进度控制对于工期来说非常重要,只有控制好施工进度,才能保证工程在规定日期内完工,反之将会严重影响工程的顺利完工,造成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浪费,加大施工企业的建设成本。另外,工程开始前,需要工作人员详细了解签订的合同文件,明确工程完成的期限及其他要求,并对施工现场做出认真分析,以确保能够及时解决工程施工期间出现的各种问题。工作人员根据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施工能力与施工现场的环境等因素做出综合分析,制定具体的与实际更加贴近的工作计划,在工程施工期间加大对项目管理的监督,促进各项管理条例的真正落实,发挥好现场管理的重要作用,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推进施工进度,保证工程在规定期限内完成。

6结语

建筑企业能够保持平稳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工程项目管理的存在,通过有效的项目管理对工程以及企业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条件,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使企业能够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工程的质量建设中,并保证获得合理的经济利益,还要不断创新与改进项目管理体系及各项制度,使项目管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成为建筑企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作者:潘峰 单位: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

【参考文献】

【1】刘昌凡.浅析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对策研究[J].建筑知识(学术刊),2013(3):106-107.

第6篇

1.1地下水过度抽取引起的地面沉降的机理

不论是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的地下水位下降,还是深基坑的开挖而导致的地下水位降低,原有地层中的含水细砂、粗砂砾及由含水层、隔水层组成的粘性土层地质结构会由于水分丧失而发表变化,最关键是的丧失了本应该存在于各层之间在水压作用产生的水力联系;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由于水力联系的丧失,土层颗粒之间的浮力消失,相对而言土层颗粒间的孔隙有效压力增加,长时间累积下及大面积作用的结果就是原有含水层本身会产生“压密”,而原有的隔水层会发生固结,这些问题最终表现为地面或者建筑物的沉降。

1.2工程开挖基坑致边坡失稳、滑塌的机理

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较多,地形、地质、水文和气象等其影响因素,同时也受到施工方法、程序及坡顶荷载等因素的影响。边坡之所以会出现失稳、滑塌,主要原因在于破坏了原有土体的受力平衡;即土体内部发生剪切作用形成所谓的“滑面”,导致土体沿着滑面失稳,出现滑塌。在具体工程施工过程中,边坡临空面会不断的扩大、暴露出来,可能引起应力重分布与应力集中等效应,特别是对于岩体结构面的切割,很可能与斜坡面组成不稳定斜坡,导致失稳,较常见于泥岩、页岩岩体结构中。

1.3地下暗挖工程导致地面发生塌陷的机理

地下暗挖工程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岩土体被部分的掏空,导致上部地层失去原有力的支撑,同时随着开挖空间的不断扩大且向上发展,或者随着隧道工程的延伸呈线形向延长方向发展,地层发生移动或者变形,引发地面沉降或者塌陷。暗挖工程引发的地面变形一般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个特征,地面变形范围要明显大于地下开挖范围;第二个特征,开挖深度越大,到地面发生变形的时间越长,地面变形量越小且平缓均匀,但是变形面积较大;第三个特征,在较好地质条件下,地面变形可能不是很明显,只是出现少量的下沉或者地面裂缝,对地上建筑的影响不大。

2城市规划、工程建设引发环境地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2.1地下水位降低致地面沉降问题的预防与防治

不论是施工致地下水位下降,还是过度抽取地下水所致,地下水位下降所造成的地面沉降后果都是极其严重的,最关键是的是危险大;有必要在城市规划、工程建设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预防和进行有效防治。第一,城市生产、生活用水供水角度,适当压缩地下水的开采量,科学、合理规划开采布局;第二,采取地下水轮流开采的方式,保证适中的开采频率,不过密开采、不过量开采;第三,实施开源节流措施,努力争取开辟新的水源地,加大处理后污水的再利用范围与力度;第四,对地下水位发生明显降低的施工场地,积极进行地下水回灌,减小与缓解地面沉降。

2.2开挖基坑致边坡失稳、滑塌问题的预防与防治

对于放坡明挖、深路堑开挖工程中由于切割坡脚等造成的边坡失稳、滑塌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预防和进行有效防治。第一,在上部进行清方卸荷,在坡脚处打排桩、护坡桩、连续墙及各式锚杆,旨在保持边坡受力平衡,防止边坡滑塌;第二,选择合理坡形、坡度及平台位置进行施工;第三,对坡脚位置进行加固,进行防冲刷处理,在坡脚、坡顶等位置设置专门排水设施;第四,对边坡面进行封闭处理,防止雨水过度冲刷引发滑塌。

2.3地下暗挖工程导致地面塌陷问题的预防与防治

第7篇

关键词:城市林业误区出路

城市林业是林业的一个重要分支,1967年第九次国际林业大会上首次公布了城市林业这一概念。当前,城市林业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个涉及多领域的综合学科,并且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得到了世界范围的广泛承认和接受。我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也开始了对城市林业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和成效,如长春的“森林城”、上海现代城市森林发展规划与实施、长沙启动城市林业生态圈建设等,都为城市林业建设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发展城市林业建设的意义

城市林业是由林业和园林融合而成的,是建设、经营和利用城市森林的事业。城市森林是指城市范围内与城市关系密切的,以树木为主体,包括野生动物、微生物在内的生物群落及其中的建筑设施。城市林业不仅是林业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建设的必要内容,发展城市林业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1.1发展城市林业有利于推动林业的整体发展,城市林业是林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的林业建设,其同山区的林业建设息息相关,且各自的发展相互促进又带动整个林业的进步。此外,城市林业建设对林业的重要功能即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的充分发挥,有利于引导林业的全面发展。

1.2发展城市林业有利于林业立法的发展,各地方在发展城市林业的探索进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同时对立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急需一些配套的法律法规出台为城市林业建设的发展提供法律基础,而且在实践中摸索出的一些经验也可以为立法所参考,增加立法的科学性和时代性。

1.3发展城市林业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解决城市问题。城市林业建设和经济建设是相辅相成的,林业不仅能直接带来经济利益,还能利用其生态功能解决许多城市问题,美化城市,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促进城市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2.城市林业建设中的误区

尽管发展城市林业对于林业和城市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制度、管理、思路上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的城市林业建设道路上出现了一些误区。

2.1将城市林业建设和经济建设割裂开来。

城市林业建设和城市经济建设都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林业不仅是林业的一个子系统,同时还是城市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结构和功能可以影响城市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表现在:⑴生态功能,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减噪降噪等功能,可以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和温室效应,保障人们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进行生产建设,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⑵美化功能,森林自身的美与城市建筑融合在一起构筑成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为居民营造美好的生活环境,也是发挥其经济功能的基础之一;⑶经济功能,森林不仅可以直接向人类提供多种林产品,还能带来经济利益。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不满足于温饱问题的解决而是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希望生活在健康美好的环境之中,于是环境消费成为热点,房地产开发商都把小区的绿化作为一大卖点。此外森林的美观和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的功能还能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自1992年以来,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行业,每年向各国政府上缴的利税在6650亿美元以上,我国的环境“十佳”城市无一不是旅游的热点。⑷保健和医疗功能,森林能够有效的吸收和固定现代化工业生产中释放出来的大量有毒有害气体,还能减轻噪声和电磁波的污染,维护人类的身体健康,此外许多林产品都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对于医学研究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总之,城市林业的健康发展能够带动城市经济建设的有序和稳定;反之,若城市林业不太发达,城市建设中的环境成本则会增加,从而阻碍城市经济的顺利开展。

2.2把“绿化”和城市林业建设相混淆

人们一般把城市绿化误以为就是城市林业建设,这和我国的立法现状有关。1994年4月1日起施行的《城市规划法》规定,城市总体规划应该包括绿地系统,随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他一些城市,根据《森林法》和《城市规划法》相继制定了适用于本地区的城市园林绿化条例而非城市林业建设的法律规定,将绿化尤其是园林绿化当作城市林业建设来进行规范。

城市林业如前所述是由林业和园林融合而成的,园林绿化被包含在其中,城市林业不仅要在园林中实现绿化,更为重要的是和城市建设相统一,将林业建设与城市建设融为一体。道路、建筑物两旁无法建设园林的地方,却可以实现林业建设;园林绿化多为种植草坪、灌木,而城市林业注重乔木的培育种植;园林绿化建立的是一个人工系统,需要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管理成本较高,而城市林业建立的是一个自然系统,管理成本较低。国际上一直认可的城市林业建设是森林化,是生态层面的城市建设,而绿化的层次较低,不能与国际接轨

2.3城市绿地系统单调

目前,不管大中小城市都热衷于建设人工绿地,这和政府对城市林业建设的误解有关。由于盲目强调大面积的草坪、广场,城市不断引进国外的植物及其新品种,导致城市绿地系统单调,缺乏自然特性,且生态效益低下,根本无法和城市林业的功能相提并论。此外,我们学习的应该是国外的先进经验而不是非要把国外的植物品种移植到中国来,这必须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和市情、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差异、成本回报等问题,否则可能适得其反。广东的中山市每年园林绿化养护费高达3000万元,而3万多公顷的林地财政一年的投入费用不过300多万元。经济利益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2.4没有将城市林业和山区林业相区别

城市林业虽然属于林业,要适用《森林法》的有关规定,但其和山区林业建设存在着许多差异,这是由于二者的功能、目的侧重点不同造成的,山区林业重在用益,发挥其经济功能,而城市林业重在发挥其生态功能,兼及经济功能;山区林业多是成片林,且林种较多,而城市林业中成片林较少,林种也较少;山区森林生长环境要优于城市森林,而城市的环境污染造成林木成活不易。因此,对于城市林业应该有更加严格的保护和管理措施,如在采伐的许可、流转条件上要严格限制,且应更加注重树木的病虫害防治问题。

2.5植物的选择上没有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

不同的环境和气候条件下适合不同的植物生长,在发展城市林业时必须考虑到这一问题,同时由于城市环境恶劣,土壤透水性差,应该选择那些生命力比较顽强、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植物来种植,不能只注重美观或是盲目的抄袭其他地方的做法。北京一到春天就漫天的杨絮,简直和下雪一样,使得大气能见度降低,给人们行走、行车和城市清洁工作都带来困难,说明这一树种就不适合在城市种植。此外,植物的选择还应该符合本地区、民族的特色,树立起一个城市的绿色形象。最重要的一点是植物是依水存活的,离开了水,植物难以自行生长。有人作过一项调查,每年植树造林的成活率太低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缺水,人们只管种不管养,一是因为没有法律上规定的义务,再就是因为离水源远,管理成本高,因此城市林业的发展应该和城市给水系统相贯通。

2.6政府对城市林业的重视不够,资金、科研投入不够

一些地方政府一心发展城市的经济建设,认为林业建设无所谓甚至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如前所述,这一观点是错误的,林业建设的发展不仅可以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还能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由于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用于城市林业建设的资金和科研投入都不到位,这方面的专门人才也很紧缺,导致城市林业建设的发展缓慢。

3.城市林业建设发展的出路

鉴于目前城市林业建设存在着种种误区,要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林业,必须寻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出路,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3.1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林业规划

根据国家的政策法规,借鉴国内外典型城市的发展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城市的市情以及发展趋势,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确定了我国城市林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按照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为战略要求和“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布局要求,建设以林木为主体,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实现城区、近郊、远郊协调配置的绿色生态圈,形成城区公园及园林绿地、河流、道路宽带林网、森林公园及自然保护区等相结合的城市森林,使全国70%的城市林木覆盖率在2050年达到45%以上,使城市的人居环境有显著的改进,使城乡绿地实现一体化。

按照这一战略,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应根据城市建设的规模、性质、布局、气候特征等规划出城市林业建设的布局、规模和数量,要按照现代城市的要求,编制城市林业规划,在城市林业规划中应该包括林种的选择、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范围内的绿地、道路旁的绿化等内容,建设完整、结构合理的城市林业体系。

3.2依照规划进行城市林业建设

在进行城市建设时必须依照城市林业建设规划,建成以花草林木构筑的景观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生物物种多样性为特征,以林木为主体,森林与其他植被有机结合的绿色生态圈,形成城区、近郊、远郊及自然保护区的林业之间协调配合的城市森林生态网络体系。

在进行城市建设时还要将林业建设和其他方面的建设结合起来,建设中的各个项目从投资到验收,绿化不达标的不能批,也不能验收,这样才能形成完整的科学的城市建设。

3.3行政部门之间需要协调配合

城市林业建设虽然主要由林业主管部门负责,但是需要很多部门的协同配合才能搞好,并且只有实行行政领导目标责任制,才能将林业建设顺利的开展下去。如党政主要领导应承担第一责任,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财政部门负责资金的协调和安排到位;林业绿化部门负责公益林建设;交通、水利、电力、通讯和市场建设部门分别负责园林外的道路、给排水、供电、通讯设施建设,不因人设岗,政策具有连续性,并且对各个部门在推进城市林业建设中的活动进行严格考核,作为判定城市政府是否履行环境综合整治职责的标准。

3.4大力开展公众参与

城市林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环境质量,而环境质量的好坏又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质量,人们享有在良好的环境中生存的权利,可以依法参与环境管理、监督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林业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项举动,只有全体市民共同参与,抵制毁占林地、绿地的行为,支持绿化建设,城市林业建设才能长足发展下去。

政府还也可以把公众组织起来,成立民间的护林组织,或是支持市民自发形成的保护森林的团体,开展林业发展的学术交流、科技成果推广、监督政府的依法行政,发挥公众参与的积极作用。

此外在涉及林业建设的重大调整,可能对市民生活造成重大影响的建设项目的立项和开工,应当召集市民参加听证会,并且听证会的笔录必须在最后决定中有所反映,以免流于形式并在将来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和损失。

3.5林网化与水网化结合

这是上海在发展城市林业建设中首次提出来的,其内容是:基于城市特点,全面整合林地、林网、散生木等多种模式,有效增加城市林木数量;恢复城市水体,改善水质,使森林与各种级别的河流、沟渠、塘坝、水库等连为一体;建立以核心林地为森林生态基地,以贯通性主干森林廊道为生态连接,以各种林带、林网为生态脉络,实现在整体上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活力的林水一体化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在城市范围内建立起一个能够最大限度地改善城市环境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以期在发挥森林净化水体作用的同时,较好地利用城市水体改善森林生长环境。这一经验很值得其他城市学习借鉴。

3.6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大林业科研投入

城市林业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投入,但这是不够的,可以充分利用森林的经济功能来筹集资金。如上海规定凡是在《上海绿化系统规划》范围内从事大型成林建设,且经过规划批准的,可适度进行低密度生态住宅、体育、休闲和生态观光旅游等项目的开发建设,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林业建设。还可以利用林地发展经济林、苗圃、花草基地等林业产业。城市林业中的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一般也大多来自财政拨款,还有企业和个人捐款,可以考虑采用发行环境彩票的方式筹集资金。基金重点用于扶持防护林、水源涵养林、大型生态林、环城林等生态公益建设及公路两侧林带、河道防护林、森林公园的建设和管护。

另外,为了保持城市森林的健康发展,相关技术的开发必须也同步进行,例如开发新的植物健康监测及信息交流方法以促进植物健康综合管理,了解树木生物学特征及预先采用维护植株健康的方法可降低植株栽培成本,以及研究生态恢复技术,预测在各种资源管理状态下,植物群落将来的生长及发育。林业科技不仅能够促进城市林业的进步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3.7强调法制要求

城市林业的有序发展需要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城市林业的发展已经对立法提出许多新的要求,急待立法的完善,加快城市林业立法的步伐,规范城市林业建设的健康有序进行。此外强化法律责任可以让人们增强保护森林的意识,同时还需要有严格的执法队伍,将法律贯彻实施下去。

4.结语

一直以来,人们对城市林业的作用认识不足,多侧重于采用污水治理、废气控制等方法解决城市问题,导致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法偏废。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城市问题越来越多,城市林业在解决城市问题中的作用日益显现,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和接受,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许多城市都是建设在森林之中,城中有林,林中是城。中国在加入WTO后,全球化的进程加剧,城市环境优势日益占据重要地位,将环境优势转为经济优势才是未来发展的优势,在新世纪中,城市林业建设必将蓬勃发展,我国应该大力建设新世纪的生态化城市,不断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资料:

王木林《城市林业的研究与发展》载于《林业科学》,1995,(5)

蒋有绪《新世纪的城市林业方向世纪之约:深圳市生态风景林建设文集》魏小琴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年出版

韩强《绿色城市》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

第8篇

城市线性空间作为城市流通的通道和城市景观基质的综合系统,对城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为客体,城市线性空间不仅是城市的通道,更是结合了自然因素以及地域文化的一种线性系统,以其简约的“线性”形式,涵盖了丰富多样的城市内容以及功能,将出发地与目的地连接起来,将人与人连接起来,将人与自然连接起来,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具有连续性、序列性、趣味性的公共空间。城市中的线性空间并不仅仅呈现一种直线型的简单方式,它是一个立体的空间,包含了侧面、底面、顶面以及线性要素,设计者需要从平面、立面、剖面分析线性空间,并且充分考虑它在尺度方面的影响。

底面就是道路、广场、景观小品设施等一切平面的组成部分;侧面指由建筑立面、构筑物立面等竖向物体所构筑的垂直界面。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中的线性空间也会产生一定的变化,“线”的状态可以呈现出不同的样式,并没有一个固定的中心,而是随着城市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城市进行直观感受,鸟瞰和仰视的角度所展现的城市状态自然也各不相同。线性空间的主要要素就是线,而线的特点就是带有较强的指向性、连续性、流畅性和强烈的延伸性,特别是起到对人群流动方向的指引作用。线性空间中线性的状态可以激发人们视觉上的知觉和兴趣,利用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心理,线性指引着人们寻找未知空间的前进方向。中国园林中具有代表性的亭廊,正是通过线性空间的较为细长的形态带来一种强烈的引导性。

古典园林中的江南私家园林最具有代表性,由于受到场地大小的限制,设计师对有限空间的规划既要考虑“意贵乎远”,又要追求“境贵乎深”的空间形态。为此,大多数私家园林的主体景观和重点部分都放置于园林的纵深空间里,而且通过游廊连接入口和重要景点空间,形成线性的空间指引游人的流动。除城市中的园林景观之外,城市街道设计也能体现出线性空间的引导作用。在还没有汽车的时代,街道是完全属于行人的线性空间,聊天、购物以及休憩,人们可以自由地在这里进行所需的一切日常活动。当城市中有了汽车这项交通工具之后,车行与步行开始发生冲突,许多不利于步行的因素逐渐暴露出来,街道的性质也从以往的行人游憩的空间转变成为更为复杂的公共交通空间。线性空间的设计既可以为建筑设计增添空间的连续性,又可为城市的规划提供思路和形象化的发展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讲,线性空间的设计就是要营造出使人类空间活动更具有意义的人造环境,同时还要根据现有的条件改造出一个优良的生活空间。不同尺度以及不同形式的线性空间在整个城市设计中的出现会传达出不同的信息。

城市线性空间与城市特色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城市线性空间以“线”的形式对城市各个功能区域进行规划设计,通过不同的线状特色以及寓意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丰富的视觉感受。从城市空间中的路径说起,直线型街道空间能够使人的视线无限延伸,具有强烈的秩序感和庄重感,同时还有一定的方向性;曲线型街道则多出现于街道的转折处,避免人们视线的单调延伸,增加了街道的趣味性和亲切感。城市线性空间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有更为和谐的联系,并且利用各种线条的特征令人们的日常生活更为丰富,融合城市历史与文化塑造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空间。

作者:付知子

第9篇

1.1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

施工建设安全管理工作是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它往往也是施工建设过程中最容易忽略的一环,要想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也许有很大的难度。因为管理人员对施工安全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导致在施工建设过程中,监督管理不落实,安全责任不清晰,常常因为很小的问题而引发施工事故,严重影响了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进度和经济效益。

1.2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不足

管理工作者和施工技术人员没有树立效益观念,缺乏成本造价方面的知识,在购置材料、设备时,没有严格根据工程预算进行,造成了预算难以控制的局面,进而提高了电力工程的施工成本。

1.3管理流程存在问题

管理流程方面主要存在以下2方面的问题:①在电力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并没有及时检验,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从而使一些具体的事务处理起来比较麻烦。②在工程结算方面,往往无法严格按照工程合同的要求开展相关工作。当工程竣工后,应当在业主单位验收后再结算余款,但是,实际处理时,却经常违背这一要求,进而导致了不必要的麻烦。

2应对策略

2.1设备材料采购管理

工程施工材料和设备的采购管理是指工程施工所需物资的供应与管理,它是电力工程施工建设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会直接影响电力工程的施工成本和工程造价。特别是在工程施工建设前期,材料设备的采购管理工作关系到整个电力工程项目的建设进度,因此,必须要强化施工材料设备采购过程中的监管。在采购材料设备时,要确保采购方案的合理性,同时,要严格按照工程施工和采购方案实施。材料、设备采购回来后,管理人员和施工负责人要验收材料、设备的质量,严格控制好材料入库这一环节,对于检验出的不合格材料、设备,必须坚决退货。在确保了材料设备的质量合格后,要做好记录工作,同时上报企业财务部门,以便日后查验。

2.2工程施工安全管理

做好电力工程施工建设的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安全施工是保证施工质量的重要基础,具体表现为以下2点:①要制订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同时,要坚决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电力工程施工建设相关人员必须要树立安全意识,充分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只有坚决贯彻落实电力工程施工建设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才能够保证工程施工建设工作的有序进行,进而保证电力工程的施工质量。②为了尽可能地减少工程施工建设中存在的风险和安全隐患,避免因为小失误而导致大事故,在施工之前,要做好安全技术交底工作。例如,各个施工队内部不仅要开展安全技术交底活动,还要强化各施工队之间的沟通,各个施工队都要将施工范围内的安全隐患降到最低,彻底清除安全死角,进而提升安全施工水平。

2.3完善工程管理流程

当电力工程项目招标完成后,由招标中心公示招标结果,并将非招标工程的落实情况告知业务部门,同时,将招标资料交付给公司业务部门,由公司业务部门存档。之后公司业务部门、施工企业、设计企业、监理企业和材料设备供应商共同召开工程开工准备会,审查工程预算、施工图纸,公司业务部门收取安全质保金,同时,与施工企业签订工程施工合同。由公司业务部门向施工企业、材料设备供应单位拨付工程施工预付款,由公司业务部门的管理人员对施工企业的施工建设实施工程质量检验等管理工作,材料设备供应单位所准备的施工材料和机械设备在进入施工现场之前,都必须要经过质量检验,确保其合格之后才能用于施工。

2.4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

在电力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人是第一要素,施工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对电力工程建设的质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综合素质的提升是保证电力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的前提,因此,必须要加大对人才的培训力度。比如,可以定期组织施工技术人员参与专业培训,提升他们的作业能力;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组织管理人员参与培训,提升其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