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知识管理学论文

时间:2023-03-22 17:35:03

导语:在知识管理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知识管理学论文

第1篇

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则是指大学生通过课堂内外的学习与交流等多种方式,获取并储存了一定的知识、技能,然后用知识管理的方法把自身拥有的知识、技能应用到工作和生活当中,大学生通过个人知识管理,除了日益拓展自身的知识面以外,还可以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素养,逐渐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最终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是大学生个人对自身知识的识别、获取、存储、学习、利用及创新的一个管理过程,目的是提高大学生个人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反应速度,以增强个人竞争力。大学生个人实施知识管理的目的是通过有意识、有目标的知识学习和对知识的有效管理,以及对知识的创新应用,提高个人的价值和竞争力[2]。

二、大学生的职业发展

职业,又叫历程或生涯,它通常被用来说明一个人的生活历程,或者由此涵义引申为个人的职业或行为。单个个体———社会个体一般都是通过职业这个载体才能融入整个社会,也是通过职业这个平台来向社会展示自身才能或者才华,以此来实现自身的社会化。因此,职业发展是指随着时间的逐步推移与社会的迅速发展,社会上任何一个单个个体的职业生涯的不断向前发展或晋升,职业发展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从横向上来说,职业发展是指职业的迁移转换,从纵向上来说,职业发展是指职业的晋升变化;它的涵盖面很宽广,内容也相当宽泛,如社会个体的择业观与价值观、社会个体对职业的期望和需求、社会个体从事职业的目的及态度、社会个体对自身职业的规划和发展等等[3]。那么,大学生的职业发展也就指随着时间的逐步推移与社会的迅速发展,大学生走出学校就业后的职业生涯向前发展或晋升,这既包括大学生毕业后的职业迁移转换,也包括其职业的晋升变化。

三、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促进其职业发展

1.分析个人知识需求,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第一步是分析个人知识需求,大学生只有在分析了自身个人知识需求的基础上,做好职业规划,谋取职业发展。大学生的个人知识需求通常都是与在校时学习的目标任务、毕业后的职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的。大学生在进行个人知识需求分析的时候,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避免重复和遗漏;其次,具体详实地分析自身所需掌握的知识资源,对相关知识的专业进行准确分类,确定每个知识类别下的知识要素类型。大学生进行个人知识分析,可以采用Know-X的知识分类法:(1)Know-what,即事实知识,也就是指关于什么的知识;(2)Know-why,即原理知识,也就是指关于为什么的知识;(3)Know-how,即专业技能知识,也就是指关于怎么做的知识,是从事某种专业的技巧和能力的知识;(4)Know-who,即人际知识,也就是谁掌握某些知识或者谁能解决某些问题的知识;(5)Know-when,即时间知识,也就是指从事某项活动什么时候合适的知识;(6)Know-where,即空间知识,也就是指在哪里能找到所需信息的知识[4]。2.完善个人知识素养,拓展职业发展空间。现在,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不会灵活运用,或者是专业知识丰富而且能力很强,但是素质很差的大学生大有人在。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生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只是他们职业发展的前提条件,而他们自身所拥有的综合素质,这个综合素质涵盖的思想境界、认识能力、精神情操与文化教养等,才是决定他们职业发展潜力的坚实基础。为了避免不被社会接受,甚至被社会淘汰,大学生应该利用多种途径,在充分接收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学校班级的集体活动、各类社团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以此来提高沟通能力、社交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处事能力、道德约束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等等,大学生只有进一步较为全面地发展自身的知识结构、人格素养等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个人的综合竞争能力,自身职业发展的空间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得到拓展。最终能成为享受人生的自由、快乐与幸福,做个真正全面发展的人[5]。

第2篇

一、知识的分类

对于知识,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1986年,舒尔曼(Shulman)对教师的知识分类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7种类型的知识,即一般教学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学科知识、教学内容知识、其他内容知识、关于课程的知识以及教育目标的知识。我国学者认为,能胜任教育教学的教师,其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具备三方面的知识,学科知识(也称为本体性知识)、条件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学科知识方面,要求教师既要熟悉、深刻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知晓知识的由来、组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在现实情境中的应用,还要具备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的专门知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困难,注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条件性知识,即教育教学中所运用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包括学生发展、课堂互动、个体差异、教学评价、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计划与目标等,掌握条件性知识有助于教师认识教育活动的规律,也有助于教师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对教育进行灵活而有效的调控,从而顺利实现教育目标。

实践性知识,即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这类知识大多数来自于实践,是教师经验的积累。

二、中学化学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l.化学学科知识

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因人而异,但根据当前化学教师的工作任务,化学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应该是如附图所示的“鸡蛋式”结构,包括核心知识、紧密知识和知识。核心知识是指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以及教材的结构安排等内容。紧密知识是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较高层次的化学理论、化学学科的体系框架、化学学科发展史、探究化学学科知识的标准与思考方式、对化学学科及其发展的基本认识和价值判断等内容。知识是指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化学学科最新成就等内容。核心知识反映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内容。紧密知识反映教师学科知识的纵深度,这部分内容不仅有助于教师讲清“是什么”,更有助于教师讲清“为什么”,使教学做到深入浅出,得心应手。知识反映教师学科知识的宽度,这部分内容可帮助教师灵活多样地处理教材,缩小教学内容与新知识、应用之间的差距,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是影响乃至制约教师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所内化的知识的性质、数量、类型和程度不同,其创造力的强度和方向也就不同。所以,教师应该建立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自学、参加继续教育、阅读报刊、查阅网络资料等可使教师的知识结构不断得到更新。

2.条件性知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个性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念来面对自己的教学对象。

新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彻底改变“学问中心”的应试模式,将素质教育落实到新的课程标准中,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但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化学教师形成了重教师的知识传授轻学生的主动学习,重书本知识轻社会实践与发展,重考分轻能力和情感的陈旧教育观念,根本不能适应新课程中让学生全面发展理念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现代基础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中学化学教师必须具有关于青少年发展与教育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即要真正拥有这两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以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地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知识增长各方面指导他们全面发展。

可以说,没有坚实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就不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就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镣铐”,根本不能成为一名新课程的执行者和实践者,其他新课程中的角色更是无法胜任。

条件性知识是动态的,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来掌握,但更多的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逐渐地了解和习得,需要动态地把握领会,并在实践中加以发展和加深。可通过请进来(专家引领)、送出去(在职培训)等方式使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得到充实,但关键还需要广大化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主动地去内化,只有把外部的知识纳入个体的知识体系中,才能把理论自觉地落实到行动中去,从而克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3.实践性知识

具有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可以使化学教师在课时计划、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材呈现、课堂练习、家庭作业的检查以及课后评价等方面游刃有余。专家型的化学教师能够根据过去的教学经验有效地勾勒出对待优等生和后进生的方案,为了有效地组织教学,能够补充很多课外的东西。

实践性知识得以提高的基础是教育教学实践,核心是反思。化学教师开展研究是提高化学实践性知识的有效途径,所以我们要积极开展课改实践,并要善于经常对自己或他人的教学实践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进行反思和总结,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同时还要积极开展教育科研,要善于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对教学领域中的现象进行研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和认识教学规律,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通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的“反思研究”,教师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可以得到扩展和提高,从而使化学教师从“教书匠”走向“学者型”教师和教育家。不仅要自己重视研究,还要使学生在思想、能力、个性等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思辨,注重他们对知识的探究和研究能力的培养,能以类似科研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中,化学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化学专业知识,有深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素养,还须积极追踪现代专业前沿知识,还要广泛融入综合性知识,同时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在教学中多方面、广视角融人相关学科知识,积极开展教育实践,通过教育科研不断反思,为落实新课程贡献智慧。

参考文献

l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第3篇

组织文化作为一种自组织系统,往往被视为利用文化手段构建全新的文化的一种管理模式,它比传统的经济手段、硬性技术措施有更好的管理效果,它能协调人际关系,增强组织凝聚力,培养团队精神,引导成员走向共同目标,在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学校组织文化作为组织文化在教育领域的全新应用,有其独特的作用及意义。

首先,学校本身就是传播知识和文化的地方,学校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组织,其区别于另一个学校的重要特征即是这个学校的组织文化。

其次,在学校的管理中,人们日益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而不再是单纯接受科层的等级和规章制度的约束,这时一种强劲的组织文化就发挥了它不可替代的软渗透作用。

最后,学校组织文化在塑造学校形象,内化学校管理,无形操控学校实务的同时,也以一种内在的精神感染每一个处于这个学校组织中的管理者,教师及至学生,是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贯穿于学校组织的各各方面。

2学校组织文化的出现

在西方,最初的组织文化等同于公司文化或企业文化。随着研究的深入,组织文化被用于指称一切社会组织中的文化。20世纪80年代,人们把“组织文化”概念正式纳入教育研究领域,试图借用组织文化研究的一些观点来分析学校组织的特性等,从而掀起了学校组织文化研究的热潮。

什么是组织文化呢?对组织文化的界定向来是各说纷纭,莫衷一是。组织文化由共享的信仰、种种期望、价值观以及组织成员行为的规范所组成。在任何一个组织中,非正式的文化与正式的文化的组织结构相互作用,控制着组织系统对“这里的行事方式”形成总体上的清晰认识。组织甚至强于科层制,它是把人们凝聚在一起的胶合剂,并像屏幕一样,通过它可以观察世界。

就像其他组织一样,教育系统必定是在来自外部的、政治的、经济的、人口状况的以及立法机关的强有力的影响下运行的。种种来自学校内部的造成不确定程度的力量也发挥着它们的作用。这些来自内部的力量是强有力的。拥有一系列兴趣和能力、由抽象的目标所指引、运用不确定的教学技术的教师和学生需要某种东西把学校各项零星杂碎的活动联系在一起,这种东西通常就是学校组织文化。

3塑造强劲的学校组织文化提高学校的有效管理

学校组织文化理论是一种新兴的管理理论,对学校管理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既然如此,那么如何构建一种强劲、优秀的学校组织文化就成为整个问题的核心,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3.1组织机构与学校组织文化

不同的教育科层结构是否会以一种方式或另一种方式影响学校的组织文化进而影响有效的学校管理呢,答案是肯定的。合理、科学地设置组织机构,是构建优秀的学校组织文化的基础,是保证教育管理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一般来说,教育组织机构建设既要体现现代科学管理的一般原则,又要体现教育管理的特殊性,具体说来,有以下原则:

(1)目标一致原则:在设置各种组织机构时,各机构的目标必须与系统目标相一致,使系统目标的实现有保证,子系统目标的实施有方向。学校组织文化是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体现,确立共同的目标是塑造组织文化的第一步。

(2)任务归一原则:指同类性质的活动与任务归到同一组织机构中,避免踢皮球、推卸责任、无人承担任务的情况。使各机构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这是形成良好组织文化的人文基础。(3)分层管理原则:在强调统一指挥的前提下,还要实行分层管理,下放给各管理层相应的自和自治权。

(4)机构精简原则:指为完成管理任务所设置的组织机构要精简。精简的组织机构使整个组织看上去整洁、干炼、人员适当,从而提高整个教育组织的工作效率。

(5)渠道畅通原则:决策和指令要能准确、迅速地下达,执行情况和效果及师生意见、建议要能及时反映上去,都需要建设畅通的传达渠道。这是使组织文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贯穿整个组织的必备条件,也是保证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3.2组织制度与学校组织文化

要塑造强劲、优秀的学校组织文化仅有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在制度层面上加以约束和指导。为教师和管理者提供和平共处的非正式的不干预“契约”或“协议”,常常作为组织文化的一部分而表现出来。

在复杂的教育系统中,教育个体需求的满足与追求的实现,离不开各种规则,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组织制度。教育制度引导着教育个体的行为方式,规范着整个学校组织的教学管理秩序,决定着教育事业的基本走向。甚至可以说,每一个接受过教育的人,都是由教育制度塑造的,尽管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个性,但每一个人的知识结构与价值取向,都是当下教育制度的代言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学校的组织文化也是这个学校组织制度的塑造和代言,制度的影响与人的行为规范这本身就在无形中塑造了一种组织文化,因此,一个学校组织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这个学校的组织文化。

3.3组织环境与学校组织文化

环境是组织的社会层面,几乎包括组织及其成员有关的任何事物,学校组织环境包含了许多聚合在一起的力量,将会影响学校组织文化进而影响学校组织管理绩效。要理解组织环境与组织文化的关系就不能脱离环境的情境特征。

3.4组织沟通与学校组织文化

顺畅的学校组织沟通是传递学校组织文化的有效途径。在学校组织文化中,沟通的目的和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控制:通过正式或非正式沟通使组织成员表现出组织者所期望的行为,以形成共同的学校文化;

(2)激励:有效的沟通可以强化组织成员的既成的为组织文化所认同的行为并加以鼓励;

(3)情感表达:情感也是维系组织文化的重要方面,通过沟通增加组织成员彼此了解、交融情谊、加强良好的团体关系,从而形成期望的学校组织文化。

有效的沟通都会增加成员的生产力与向心力。在学校中透过沟通可以达成观念上的共识,透过协调可以取得行动的的一致性。故沟通协调是组织达到目标最重要的手段,也是塑造学校组织文化的关键。

由此可见,要塑造一种强劲、优秀的学校组织文化不是单单哪一个方面可以决定的,它需要组织各个环节的紧密配合,需要组织成员的团结协作。塑造一种强劲、优秀的学校组织文化必定为现代学校管理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摘要:教育的管理,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管理。它的最高境界,绝不只是约束和规范,更不是居高临下的控制和干预,而是应该而且必须有更重要的内涵。这就是组织文化的渗透。从组织文化的角度探讨其对学校管理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学校组织文化;学校管理

参考文献

[1](美)汉森著;冯大鸣译.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2).

[2]周三多等.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6).

第4篇

全过程质量管理是ISO9000族质量管理标准体系的主要思想,该标准认为:产品质量形成于生产的全过程,因此必须加强产品生产质量的全过程动态管理,包括对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人、质量标准、生产制度、生产方式、质量检查(检测)与意见反馈等方面的管理,以达到全面提高产品质量的生产目标。高校人才培养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的、全过程的教育过程,其教育质量管理与企业产品质量管理具有相同的特性,因此可以借鉴企业生产的全过程动态质量管理理念。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包括人才培养质量目标体系、教学资源体系、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完善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一般包括理论教学目标体系和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要求。教学资源体系是保证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包括师资、实训实习条件、教学资源库和教学成果等。其中,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资源库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教学案例、实践教学指导书等。健全与良好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是“规范教师的教学活动、规范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及维护正常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高校通过创新教学质量管理指标体系,在日常教学中实现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的有机结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重要手段,一般由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教学行政管理系统、教学督导系统、教学评价与信息反馈系统等组成。通过监控、评价和信息反馈,适时改进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管理方式等,确保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2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探讨

2.1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优化

完善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全过程教学质量管理的关键。建筑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贯穿于建筑学专业的整个教学过程,感性的经验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需要加强课程结构优化,建立适应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改变过去专业知识传授与实践能力培养相脱节的现象,将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的不同阶段,在各层次的专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管理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等。

2.2“产学研”三位一体教学团队建设

实践性和创新性是建筑学专业的重要特征。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注重实践教学团队和梯队建设,是培养实践创新人才的基本保证。为此,专业的管理者应鼓励教师到相关设计单位锻炼或兼职,并有计划地适时选派有关老师到实践单位进修,了解设计市场发展的动态信息,了解有关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特点等等。这样,一方面可以做到优化和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了解市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另一方面通过交流与合作,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使教师真正成为“产学研”三位一体的专业教学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应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发挥老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助教和助研,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聘请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参与课程教学和指导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建立“产学研”三位一体教学团队的重要方式。

2.3网络化实践教学库建设

建设实践教学库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正在改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各类教学资源共享,充分实现开放式教学,将过去以课堂教学为主转变为学生自主运用信息等资源主动学习,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推动个性化发展。实践教学贯穿于建筑学专业的整个教学过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库主要包括:网络课件、案例库、试题库、优秀作业、文献资料和校外设计单位的优秀成果等。我们可以整合办学资源,分类编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各类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资源网络化共享,改善办学条件,改革教学模式,强化“实践型”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4实践教学过程管理

结合建筑学专业的教学特点,本文认为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在遵循常规教学管理原则,执行常规教学管理措施的前提下,还应重点加强以下四个方面的管理与监督:其一,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建筑学专业以实践教学为主,实验室与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的好坏,关系到专业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应及时更新实验设备,完善实验条件,保证课程的实验教学能够正常开展;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保障每个学生都能够参加社会实训和实习,提高学生对专业的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其二,学术讲座。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开展各类讲座,拓宽学生视野和知识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对于改善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是个有力的举措。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发挥社会人才资源对于学校教师教学的弥补作用,积极邀请国内外相关学者、专家来校作学术讲座。其三,检查与评价。包括过程检查、教学督导、过程评价、成果评价、教学评估等。此项工作的相继开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对于建筑学专业而言,其实践教学的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是至关重要的,本文认为在目前提倡的开放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中,还应推动立体式互动教学模式的建立,包括师生之间互动和不同年级之间的相互交流。可以结合建筑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实行课程组的实践教学模式,即由若干教师组成课程教学指导小组,将高低年级学生组合在一个教学小组内,在实践教学的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中,让“各年级之间的学生可以互教互学,互相启发”。在对设计成果的评价和总结中,实现由学生自评、不同年级学生参与的互评到教师点评的评价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创新能力。其四,在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中,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设计竞赛和开展研究性学习方法探究,也是培养和提高建筑学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3湖南科技大学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

3.1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

湖南科技大学建筑学专业自1988年开始招生,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目前已有了一支较完善的教学科研队伍。近年来,按照“全国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要求,在参考其他高校现阶段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我们进行制度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建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科知识体系;建构“知识—实践—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注重专业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建设与管理,从各个层面保证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我们认为,建筑学实践教学管理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应由五个部分组成。在专业实践教学中,我们注重开放式、实地式与互动式等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注重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与监督,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发挥课程组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创造条件。

3.2教学成效

第5篇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实验室工作人员;实验教学

引言

实验室是中职学校进行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场所。实验室的管理是中职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的质量。如何搞好实验室管理,使其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是实验教学人员值得探讨的问题。加强中职学校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为实验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办好中职学校的基本条件之一,实验室工作人员的首要任务是管好、用好实验室,充分发挥实验室的整体效益。管理工作是实验室工作的关键,也是实验室工作的中心内容,更是实验教学的重要前提与根本保证。总结多年的实验室工作经验,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谈一谈实验室管理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一、加强人员管理,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素质,树立服务意识

要管理好实验室,开展实验教学工作,没有一支具备良好素质的实验人员队伍是不行的,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如何调动广大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已成为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切切实实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新的教学理念的逐步形成,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实验室管理人员队伍,是做好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基础。实验技术人员队伍是实验教学的基本要素,实验技术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管理服务的质量、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因此实验技术人员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另外实验技术人员必须做好一切辅助工作,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一切为教学着想,一切从教学出发,才能真正完成好实验教学任务。

二、完善管理,建立规范化管理机制,服务实验教学

管理制度是实验室管理的法规和依据,是实验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规章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一方面约束实验室的管理者和使用者,而且也为实验教学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还有就是建立完整的实验室档案,这样既有利于督促实验人员管理好实验室的财产,又对实验室的实验器材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服务于实验教学,确保实验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

三、加强仪器设备等实验用品的管理,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和质量

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水平对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有着直接的影响。仪器设备是实验室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学校的贵重财产,做好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意义重大,责任也很重大。对实验室仪器设备要加强规范化管理,同时要加强对各种仪器的日常保养和维修管理,提高仪器的完好率,延长使用寿命,使教学仪器设备更好地发挥使用效益。对实验器材分类摆放并经常进行清点,以便于管理和防止重复购买。实验仪器设备是教学科研的物质基础,目前教学技术和教育科研在不断发展,学校的规模在扩大,教学内容在更新,教学方法在变化发展,学校的实验仪器设备在教学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仪器设备管理的任务,就是利用有效的管理措施,使仪器设备处于良好的状态中,能尽量为教学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仪器设备的投资效益。

四、加强实验室环境建设和安全管理,营造和谐育人环境

实验室环境建设和安全管理关系到实验教学质量、实验室安全等重要问题,在很多国家行业标准中占有重要地位。实验室环境建设包括实验室面积、房间安排、照明、用电、温度、湿度、洁净度、通风、有毒有害气体排放处理等诸多方面问题,要使实验教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需要不断改善实验条件,使之与教学改革相适应;与培养高素质人才相适应。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管理系统,涉及许多方面,每一个方面都需要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加强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层层落实安全管理责任,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责任心,强化安全意识;实验室安全管理还应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的思想,加大实验室防火、防爆、防毒、防盗等安全设施的投资力度,同时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实验室工作人员要挤时间认真学习安全技术知识,提高自身的安全素质;加强实验室安全检查,通过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实验室育人环境,为提高实验教学水平,顺利完成教学、科研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加强对实验教学过程的督导和评估

实验教学管理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管理好学校实验室的同时,也应注重对实验教学过程的管理,抓好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作为年度的教育质量督导评估内容之一,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六、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做好开放实验室的管理

实验室开放是中职学校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为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切方便条件,提高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在保证完成教学计划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方便、实效的服务。同时制订开放实验室的管理办法并严格执行,建立实验人员岗位责任制;开放实验室实行登记制,各开放实验室实行轮班制,要配备一定数量的指导老师和实验技术人员承担实验室开放工作,解答学生实验过程的疑难问题,仪器设备的准备、调整与维护,并认真做好开放情况记录。

中职学校是培养技术人才的摇篮,而中职学校实验室是教学科研的基地,因此中职学校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也要适应时代的需要,积极大胆地进行科学管理方法的探索与创新。实验室管理工作任务重,问题多,我们要正确认识和理解实验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引进先进高效的实验室管理机制,学习借鉴国内知名中职学校及发达国家中职学校先进的实验室管理经验,使中职学校实验室成为创造性教学的场所,充分发挥它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邱泽明.卫生职业院校实验室管理的探讨[J].中国保健,2006.05.

第6篇

一、学习了“硫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后,介绍“酸雨”

成分:硫酸(H2SO4),硝酸(HNO3),有机酸等。

形成:含硫、氮燃料的燃烧,化工生产中废气的任意排放。

事实及危害:40年代英国工业城市伦敦的“酸雨”,50年代美国某工业城市的“酸雨”。80年代以来我国南方重庆、贵阳等工业城市大面积的“酸雨”以及1994年重庆市连续的四嘲黑雨”。

“酸雨”可以使工业机械锈蚀,寿命缩短;可以使河流、湖泊中沉积的某些重金属元素化合物溶出,从而进入鱼、贝体中,这些有毒的重金属元素通过食物链而危害人类的健康;可以使土壤酸化,造成农作物的大幅度减产;可以使一些价值很高的古文物腐蚀。消除措施:①减少污染源,采用低硫的煤,或者对含硫燃料进行加工脱硫。②开辟新能源,如太阳能、原子能的开发利用。③优化产业结构,对工业废气进行综合处理,提高回收利用率,化害为益。

二、学习了“氧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后重点介绍“臭氧层空洞”、“光化学烟雾”

成份:氮的氧化物(NOX),硫的氧化物(SOX),以及作为冰箱致冷剂的“氟氯代烷”等。

形成:氧化物的来源同“酸雨”部分,氟氯代烷来自于人类致冷剂的大量使用。这些物质与臭氧之间的反应是:

NO+O3=NO2+O2O3光光O2+OCl·+O3=ClO+O2ClO+O=Cl·+O2即:2O3=3O2

我们可以看出氮的氧化物及氟氯代烷分解产生的原子氯在臭氧的分解中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加速了臭氧的分解,使臭氧层中臭氧减少,从而形成了臭氧层“空洞”。氮、硫的氧化物在人类生活的空气中当浓度达到一定程度,经过光化学反应,便形成光化学“烟雾”。

事实及危害:1952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了世界上首次“光化学烟雾”,称为“洛杉矶烟雾”,有500余人在此事件中丧生。1995年6月2日,我国上海市也发生了“光化学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能严重地刺伤人的眼、鼻、喉,严重时可使人呛出眼泪,引起呼吸道感染而发玻这是自然向人类发出的警告。

地球上空离地面25千米——50千米处存在着一层含臭氧90%左右的臭氧层,太阳辐射的光经过臭氧层时,其波长为200——300微米范围的,对地球上的生命有害的紫外线大部分被吸收,从而保护了地球上生命的存在和延续。臭氧层“空洞”的出现,使太阳辐射的紫外线穿过“空洞”直射到地球,从而祸及寰球生灵。近几年来人类癌症、眼科疾并皮肤病及一些无名病不断地发生,一些植物不明原因的枯死,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紫外线辐射。

消除措施:氧化物的消除方法除前述“酸雨”部分的方法外,限制超高速飞机的飞行是非常重要的。超高速飞机的飞行高度在20千米以上,它排放的氮、硫的氧化物对臭氧层的破坏尤其严重。氟氯代烷是致冷剂的主要成份,限制使用氟氯代烷,寻找新的无污染的致冷剂,是当今制冷工业发展的方向。据报道,新型的无卤制冷剂已经合成,并开始用于工业生产。

三、学习了“烃、石油、煤”的知识后,重点介绍“温室效应”

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我们称为“温室气体”。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增长速度最快的是氟氯代烷。

形成:含碳燃料(如石油煤)的燃烧,动物的呼吸,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工业生产中废气的任意排放。更重要的是森林的大面积毁坏,绿色植物的减少,破坏了人与自然界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固有平衡,导致二氧化碳过剩并不断增加。

事实及危害:由于“温室气体”阻碍了地球上能量的扩散,使地球表面的温度升高,气温变暖,水的蒸发速度加快,大气环流紊乱,造成旱、涝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温室环境使害虫、老鼠的繁殖速度加快,严重地危害人类的健康和植物的生长。有资料报道,由于地表温度的升高,极地及高山的冰川和冰冠开始融化,加之温度的升高引起海水体积的膨胀,可能导致海平面水位上升,使一些沿海平原和三角洲淹没,土地减少,引起世界性的人口流动,增大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第7篇

学院重视教学信息收集与反馈。学院建立了教学信息收集制度,教务科研处、质量监控办公室等职能部门和各院部定期召开学生调查会、教师座谈会,依照《教学检查制度》进行教学常规检查,收集和了解有关教学质量的信息,并通过网络平台向院部及教师反馈。学院深化教学改革,实现了管理重心的下移,教学院部有充分的人事选择权、调配权,教学业务经费、学生经费直接包干到院部管理使用,院部直接组织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充分发挥了院部的自主作用和教研室的学术团队作用,调动了院部的积极性。

二、形成了整体和谐的教学管理目标体系

根据管理大师德鲁克的观点,目标管理的核心目的一是激励,二是控制。要通过设定目标对整个组织的行为进行控制,使整个组织把各种资源调动起来,围绕目标往前走;要通过建立良好的竞争环境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组织的宏观调控作用,保证组织发展目标的实现。在院长的领导下,学院教学管理工作形成了整体和谐的目标系统:一是遵循学院建设总体目标。学院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设区域性的高职教育和研究中心、推广新技术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全国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二是规划教学建设和改革的总体框架,制定了《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实施课程改造深化教学改革的意见》,计划用三年时间,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投入专项经费,在调整优化专业设置的基础上,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指导方针,按照“突出重点专业,带动相关专业协调发展”的思路,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完成所有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造;三是确定了学院各级教学管理目标,推行教学工作目标考核。

三、制订了贯穿教学工作全过程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

学院依法治教、依法治学,从健全规章制度入手,规范教学管理。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院已形成了覆盖教学管理全过程、教学工作各环节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包括建设规划、教学建设、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教学质量、质量标准、质量监控7大类。从教学计划的制订到教学质量的评价,从课堂教学到实习实训,从教材选择供应到实验实训管理,从教师管理到教学建设管理,从优秀评选表彰到事故认定处理,在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各环节都做到了有章可循。

四、建立健全了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第8篇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应基于酒店行业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来进行课程设置,使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无缝对接,最大限度的满足行业企业一线对人才的需求。在进行课程设置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征求用人单位意见,或邀请用人单位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进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的课程体系。根据岗位需求,调整课堂教学模式,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明确实训的项目和时间,从而保证学生学会并掌握从事酒店行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以就业为导向来完善课程体系。在加大实践课教学力度的同时,实行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素质提升课模块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使各学科教学都逐渐向实用型、应用型方向靠拢。

二、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从事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

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顺利开展实践教学的关键。我们黑龙江省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开设的实践不长,担任该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大部分不是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都是从别的专业转型而来,没有受过正规、系统的旅游、酒店专业教育,更没有在酒店行业一线工作的实践经验,在进行正规有效的实训课教学指导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双管齐下原则,即“送出去”和“请进来”。一方面,将转型而来的酒店专业教师送到酒店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让他们直接参与酒店的经营管理活动,提高他们对酒店服务与管理技能的认识和操作能力,同时鼓励教师通过加强专业培训与学习考获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将自己培养成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三、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或交流中心,为实践教学提供资金保障

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离不开院校的支持与资金保障。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政策支持,筹建酒店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基地可以在正常经营的基础上,充分满足学生的日常教学和实训实习需要。比如我们校,7000多平米的国际交流中心目前已经竣工,很快将投入使用,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在交流中心挂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交流中心从事服务与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师和学生们观念和角色的转变,才能在接待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顾客时,提高实际操作技能,从而早日具备酒店行业所需要的应变能力、服务经验和管理能力。另外,酒店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中,所需要的实训用品数量大,成本高,比如各种中西餐的餐具、器皿、桌椅、台布、口布、椅套、酒水等。如果投入不足,资金无法保证,就会大大限制实践教学的发展,谈不上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四、加强校企合作,实现订单培养

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有力保障。这就需要院校与酒店企业建立良好而稳定的伙伴关系,加强校企合作,完善顶岗实习制度。充分利用酒店企业帮助建设真实的职业环境,利用与企业实际相一致的教学场景,实现现场教学、理实一体教学、案例式教学和多角色互动教学等模式;通过顶岗实习的实践课程教学,使各模块知识与实践技能得到整合,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知识,锻炼技能。与此同时,院校还应与酒店企业深度合作,实现订单培养,将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发展成为校外实习与就业基地,为毕业生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企业主导的校外实践性基地模式下,学院的培养全部是源自企业需求,而企业也出于对自己负责的态度,理所当然的接受和指导学生实习培训,并将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

五、推行多证书制度,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

在专业内积极推行“双证书”、多证书制度,开设资格证书类课程,鼓励学生考取“茶艺师”“、品酒师”“、营养师”等资格证书,增加学生多方面的技能,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六、结语

第9篇

1.1各种检查、评估工作导致档案整理工作困难重重。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职学校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中职学校在不断提高办学规模的同时,面临的各种评估与检查工作也越来越多。这些繁多的检查项目需要中职学校精心准备相关的档案材料,但是不同的检查与评估工作根据评估内容的不同要求中职学校准备的档案材料也就不同,在此情况下,中职学校每次在面对具体的评估检查项目时需要对这些繁多的资料进行重复的整理与分类,导致中职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停滞不前。

1.2档案信息化程度不高,档案信息利用率低。档案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基础,其内容繁琐,尤其是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档案材料,而传统的档案材料是以纸质的形式存在,这些材料的日益积累必然会导致一些档案信息在查阅的时候非常的不方便,根据五家渠职业技术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管理模式分析,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还不高,许多档案信息并没有实现电子版,这样的结果是不仅影响学校档案材料的保存,容易因为管理不善而导致档案材料出现丢失与损坏的现象,同时也会增加学校的管理运行负担,众所周知,档案信息的纸质化要求不仅要求学校建设相应的档案室,还要消耗学校大量的纸张等办公用品。

1.3档案资料的收集不完整。基于中职学校广大教育者对档案工作的认识程度还不够,导致人们缺乏档案材料的收集意识,导致相关档案信息的缺乏;同时中职学校在选择档案材料的时候存在很大的随意性,选择什么样的档案材料信息没有明确的规定,具体表现为中职学校的管理者决定着学校档案的信息内容,比如对学校负面信息不保存,而只保存关于学校良好报道的信息。

2新时期完善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对策

基于新时期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所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大力发展档案信息化建设,通过实现档案的信息化提高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

2.1加强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建设。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建设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将传统的档案信息转化为数字形式并存放于计算机中,通过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可以方便人们的使用,提高档案信息的重复利用率:首先,实现纸质档案的信息化。纸质的档案信息受环境、人为因素的影响比较大,其存在被丢失、破坏的可能性,而实现电子化就可以避免因为受潮等导致的档案损坏现象出现;其次,照片档案的信息化。照片是档案中的重要信息资源,其能够直观地表现出所要反映的信息,实现照片的信息化主要通过计算机扫描和数码设备直接形成数字照片。

2.2加大投入,提高硬件设施。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完善的基础设施,因此中职学校要加强对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支持力度,设立专门档案室收集、整理全校各类档案,配备档案专用装订、打印等设备,提高档案馆(室)的建设,确保档案材料保管安全、利用方便管理规范。

2.3增强档案管理人员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员,尤其是需要懂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型技能人才,因此中职学校要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信息技能的培训:一是学校应不断加强档案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打造一支成熟的档案队伍;二是学校要增加档案管理人员编制,积极引进一批懂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综合型档案管理人才,同时也要积极聘请社会上懂档案信息化管理技能方面的人才到学校担任名誉教师,定期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

2.4加强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学校要建立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负责收集学校的各种档案信息,并且要制定统一的归档和保管期限。在归档过程中应坚持“以我为主”的归档原则,根据不同门类、不同载体按年度、类别分别整理归档。各部门要加强档案的收集、保管和归档工作,这是档案工作的基础。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