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测论文

时间:2023-03-22 17:35:04

导语:在市场监测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市场监测论文

第1篇

作者:张涛

职业教育对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促进作用

1. 有利于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曾说过:“观念可以改变历史的轨迹。”[5]观念对人有着巨大的作用力。育人是教育的主要功能所在,作为教育的一部分,职业教育更是承担着此项重任。职业教育在向学习者传授知识和工作所需的技能之外,也培养了学习者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我国农村地区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思想保守,自给自足和故土难离的观念根深蒂固,缺乏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市场竞争意识。而面向农民大众的农村职业教育,对于转变农民的这些传统观念作用明显,能有效提高农民的自我经营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更好地在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大潮中谋得生存与发展空间,实现剩余劳动力切实有效的转移。2. 有利于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提升农村科技水平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训练中工人所获得的技能能力,使其工作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根据此理论可知,经过教育提高个人的生产率主要是因为教育能够提高个人的认知技能。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写道 :“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6]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受过 4 年初等教育的农村劳动力比未受过教育的农村劳动力的粮食产量高 8. 7% - 9. 3%”。[7]据闵维方对我国汽车工厂的实证研究表明,“受过职业教育的工人的生产率要比仅受过一般教育的工人高 6%- 11% 。”[7]可见,教育和生产率之间存在一种直接正相关关系。农民加大自身的职业教育投资,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相关的职业技能,起到对劳动力再生产的作用。农村职业教育培养职业人才,有利于促进科技积累和传承,使科技促进劳动生产由“潜在性”变为“现实性”。因此,农民在接受职业教育时,所获得的生产能力提高,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提升,即加大职业教育———提高农民劳动技能———提高生产率———提升农村科技水平。3. 有利于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适应力,提升职业稳定性在各类教育中,职业教育和就业最为密切,普通教育侧重于增加受教育者的知识存量,而职业教育的直接结果则是能够增加人力资源的技能存量。[8]在现代经济建设发展的社会中,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农村劳动力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可以有效地增加自身的人力资本,提高职业技能,最终有利于农民增强在就业市场中的适应性。根据 2009 年 3 月国家统计局对农民工的调查统计,在返乡农民工人群中,文化程度为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的返乡农民工分别占 2. 4%、14. 8%、65. 8%、11. 1%、4% 和 2% ,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农民工就占到82. 9% 。[9]这说明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越低,转移后的农民工越容易回流,受过农村职业教育的具有中专或大专学历的农村劳动力回流的较少,由此可见,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大职业教育培训力度有利于增强其就业的稳定性。

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下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劳动力转移的实训基地和设备缺乏,对农民工培训的缺失职业教育是培养实用型、操作型或技能型人才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配备辅助教学的实训基地和相应的设施设备。目前,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实训基地建设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立法保障性有待加强。[10]职业教育难以针对劳动力转移配备相应的实训基地和设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缺失,导致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不适应。针对农村青少年的职业教育,多数职业学校的教学手段仍拘泥于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仍固守单向的程式化讲授与训练。据有关职业学校的调查,有 55. 4% 的学生表示“没有去过实训基地”,有 33. 73%的学生“在校内的实训基地实习过”,有 10. 82% 的学生回答“在校外的实训基地实习过”。[11]与此同时,企业一般也不愿意接受学生的短期实习,或者附属成为学校的实训基地。专业实训基地和设备的缺乏,必将无法满足农村职业学校的学生的要求,更无法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他们要求的职业教育知识面宽、实践性强,种种因素致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性不足,未能充分发挥农村职业教育在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2.“双师型”教师配备不足,教育质量难以保障由于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教师队伍建设一直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职业院校教师总量上不足,在质量上,学历达标率低,而理想的专任教师应该是不仅具有合格学历,而且具有专业技术职务且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据教育部职成司统计,职业高中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分别占 46. 71%和 2. 7%,兼职教师比例只占 3. 4%,远远低于国家 15% 的标准。[12]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多数的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就直接到职业学校任教,他们没有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课题组 2006 年的一项调查,在回答“您在企业或单位从事过与现专业有关的工作多少年”时,有62. 9% 的教师回答“没有”,有 19. 3% 的教师回答“5 年以下”,只有 17. 8% 的教师回答“5 年以上”[13]。可见,很多职业学校的教师岗位需要的工作经验和职业技能培训缺乏,新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不相适应,对学生相应的实训教学及指导工作难以完成,难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致使职校学生社会认可度低,限制了劳动力的转移就业。3. 经费投入不足,受教育机会减少近年来,我国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增长缓慢,中国统计年鉴显示,从 2001—2008 年间,我国教育财政支出增长最快的是对普通高中的投入,平均年增长 32. 58%,增长最为缓慢的就是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年平均增长 15. 65%,[4]767远远低于其他教育类别的年增长率。从图 1 也可以看出,2004 - 2008 年这 5 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占国家财政性经费的比例有所增加,但支出总量在所有教育门类中最少。据调查统计,县一级政府平均对全社会的教育开支中城市使用了 77%,农村仅使用 23%。[14]许多地方政府把城市教育当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正事”,对农村教育重视度不够,更不用说农村职业教育。研究表明,职业教育成本是同级普通教育的 2. 6 倍,主要用于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技能训练。[15]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同普通教育相比,需要更大的财政经费投入。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限制了外来投资的利益选择,社会不同主体的参与度很低,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投入不足,直接导致农村富余劳动力受职业教育的机会减少,最终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向外流动。

第2篇

关键词:证券市场;自律监管;行政监管

证券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及其重要的推动作用。证券市场特有的筹集资金、资产重组、公司价值发现及风险提示等功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健康、稳定运行的必要条件。由于证券市场运作机制复杂、资本虚拟性等原因,产生风险的可能性极大。实践表明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可以提高运行效率,防范和化解风险,使证券市场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

一、公共利益论简述

公共利益论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世界性经济金融危机之后提出的。这种理论认为,监管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要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而公众利益涉及千家万户、各行各业,维护公众利益只能由国家法律授权的机构来行使。市场难免存在缺陷,纯粹的自由市场必然会导致自然垄断与社会福利的损失,并且还存在外部效应和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公平问题。在现实经济中通常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市场失灵:自然垄断。假设在社会理想的产出水平下,只有一个厂商从事生产,该产业的生产成本最小化,那么此时的市场就是自然垄断市场。处于该行业中的每个公司都会在利益驱动下争相兼并扩张,之后形成垄断市场而不是自由竞争的市场。垄断者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商品价格超过边际成本而获取超额利润,必然带来导致市场效率的丧失。"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是指未被交易双方包括在内的额外成本或额外收益。在提供商品及服务时,如果社会利益或成本与私人利益或成本之间存在差异,那么自由竞争就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尽管私人之间可能通过协议来解决外部效应问题,但达成协议的交易费用往往过高,而市场监管却能有效地消除外部效应。信息不对称。在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信息分布往往不对称,一般而言生产者比消费者拥有更多的信息。生产者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而不是按优质优价的原则来出售商品。这样在相同的价格水平下,销售质量更好的生产者被迫退出市场以逃避损失,而质量较差的生产者则乘机占领市场,出现“劣货驱逐良货”的现象。信息不对称要求更多的信息披露,使消费者能够据此区分产品质量的高下,监管正是消除信息不对称的有效方法。由于市场存在上述缺陷,公共利益论认为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对其实施监管能提高公共利益。

二、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前,证券市场监管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主管,体改委、国家工商局等其他政府机构及上海、深圳两地地方政府参与管理的形式。成立国务院证券委和中国证监会以后,证券监管由国务院证券委负责,中国证监会作为证券委的执行机构,承担起对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任务。国务院撤销了证券委,同年确认中国证监会为证券监管的主管机关。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我国证券法律制度也逐步建立起来,如《公司法》、《国库券条例》、《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制度》、《证券市场禁入制度》等一系列证券法律法规均已颁布执行。作为根本大法的《证券法》的出台,进一步确立了中国证券市场法律规范的框架。以沪深交易所设立为标志,中国证券市场短短十几年走过了国外证券市场上百年的自然演进的发展过程,应当说政府的积极推进功不可没,然而毋庸讳言,年轻的中国证券市场在快速成长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监管制度缺乏长远规划。中国证券市场从无到有,发展到现在的规模,成绩斐然。然而,由于市场发展迅猛,政府监管部门疲于应付大量繁杂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不经意忽略了对市场发展急待解决的根本的监管制度建设。为了尽快解决一些短期凸#显的问题,往往采取急救办法,甚至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强行调控市场,虽然暂时缓和了事态,但是很可能为日后的市场发展和监管工作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隐患。监管存在滞后性和弱效性。尽管我国证券监管机构近年来加大了对欺诈与操纵的打击力度,但行政监管往往是事后监管,监管存在显著的滞后性和弱效性。

滞后性。从违规行为的发生到监管机构做出处罚,往往历时弥久,监管行为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如“中科创业”、“亿安科技”操纵股价行为在发生数年以后才被发现,而“琼民源”事件的查处过程竟长达两年。另一方面,监管力量相对有限,调查费用不菲,一些市场欺诈行为未被处理,成为漏网之鱼,使违法者产生侥幸心理,铤而走险。(’弱效性。对违规行为处罚显得过轻。如民源海南公司动用银行贷款和透支操纵“琼民源”股价非法获利))万元,查处后除了没收非法所得以外,仅处以警告和罚款了事。实际上,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处罚却转嫁到公司股东身上,并无过错的中小股东往往受害最深。对应承担直接责任的违规公司的高管人员处罚过轻,弱化了监管效果。"证券监管决策缺乏科学性。目前我国的证券监管体制决定了中国证监会是证券市场的唯一监管机构,一方面提高了证券监管决策实施的权威性,但另一方面却可能有损决策的科学性。我国的证券监管机构作为政府代表,除了承担监管职责以外,还担负着培育和完善证券市场的职能,而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焦点问题———金融体系的创新与改革———是一项牵涉到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这些背景决定了不同领域的金融法规政策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和制约性。比如,证监会的某项措施可能符合单一证券监管目标的最优化,但由于与其他金融管理机构处于分割状态,其监管决策未必能达到国家整体金融及经济发展的最佳效果,因此证券监管决策缺乏科学性在所难免。对投资者的保护机制不够完善。海外成熟的证券市场对投资者的保护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投资者教育机制。对投资者在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证券法律法规等方面加强教育,尤其是加强市场风险教育,有利于投资者熟悉市场、认识市场运作的客观规律,就像对适龄儿童进行系统的免疫接种一样,打预防针对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大有好处。投资者诉讼机制。投资者可以通过集团诉讼等方式,对作出虚假信息披露的公司提讼,并且比较容易获得相应的赔偿。投资者赔偿机制。国外的证券市场通常设有赔偿基金:一方面,可以提高投资者入市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构建防范系统风险的缓冲机制,由市场风险引起的损失可以得到有效的赔偿。目前,我国的投资者教育机制刚刚起步,投资者诉讼机制和赔偿机制还未真正建立并发挥作用。

三、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对策建议

 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可以预见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证券监管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中国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的高效率的证券监管是保障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以下从监管法律制度建设、上市公司监管、独立董事制度、证券市场监管体制等四个方面提出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对策和建议:对证券市场监管法律制度建设问题,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确立证券市场监管机构的法律地位,进一步明确证券监管机构法律地位的条款和细则;加强立法建设,增强证券监管法律制度体系的完备性和配套性,提高法律体系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增强证券监管法律法规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强化法制内容的实效性;-’建立健全证券监管法律法规的实施机制,杜绝有法不依的现象,加大执法力度;适应证券网络化和市场开放的发展趋势,尽快制订适宜的相关监管规章制度。!从规范和发展两方面抓好上市公司的监管工作。在加强上市公司监管的同时,努力为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监管激励上市公司持续发展。加强证监会派出机构监管职能,建立健全派出机构监管绩效考评机制。重点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增强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加强上市公司监管的制度建设,切实搞好上市公司监管工作。"独立董事制度。首先,确立独立董事应有的社会地位,提高独立董事参与上市公司最大决策的程度,培育并建立独立董事人才库;其次,明确区分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不同职责,充分发挥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规范运作中的作用;最后,加强关于独立董事的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落实的监督,完善独立董事制度运行的外部环境。#建立一个主体多元化,结构多层次,相互协调又相互制衡的高效的证券市场监管体制,逐步改变目前仅由证监会单方面垄断监管规则制订的局面,缩小行政监管直接作用于市场的范围。让证券交易所和证券业协会等自律监管主体来填补行政监管收缩后留下的空白,强化自律监管对行政监管的制衡,多方面约束并尽可能减少政府机构执法中腐败现象的发生。除了上述几个方面的问题以外,值得一提的是,对监管者的监督在我国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因此要努力推动监管的法制化和市场化,建立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包括内部制衡机制和外部制衡机制,保障公众及媒体的监督权力,强化社会舆论监督。

参考文献:

曹凤岐等,证券投资学(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郑燕洪,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与市场纪律———国际金融监管新趋势的模型解析特区经济

第3篇

(一)交通事故赔偿案件执行难的原因

1、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被执行的主体跨区域大,不易查找。

交通事故的发生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多为突发性和偶然性。交通事故发生的特征决定了被执行人的住所地具有不特定的区域性。有些案件被执行人不在本市县辖区,而是涉及到外市县,有些甚至涉及几个省市。如本院受理执行魏志英、徐德翰诉徐文燕、徐文红等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一案,涉及广东、湛江,省内的屯昌县、文昌市等地。有些案件由于事故发生时被执行人提供的住址不详或已从原居住地搬迁,有些被执行人户口所在地与案发时提供的住所一致,但执行中人已离开户口所在地,一方面为了谋生,另一方面为了逃避债务。由于这些被执行人居住地不稳定,跨区域性和流动性大,查找十分困难,给执行工作带来了难度。

2、由于事故的发生,造成了被执行人一方一定程度的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失,影响了执行能力。

在交通事故案件中,部分被执行人为车主,车的所有权属私人所有,另一部分被执行人是由车主雇佣的司机。有些车主虽雇佣司机营运,但也有车主随车押运的。事故发生后,不仅申请执行人一方伤亡,被执行人一方的车主或司机在不同程度上也造成损伤。双方均有伤亡或住院治疗花去医疗费用等情况,双方的车辆及其他财产均有被毁损。个别被执行人将一生积攒的钱花在购置车辆上,以车为赖以生存的生活工具。这给被执行人的家庭财产造成了严重的毁坏,家庭生活极为困难,从而使案件在执行时无能为力。从某种角度看,被执行人既是致害人,同时也是受害人。

3、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标的大,无财产可供执行。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涉及的赔偿面广,标的大,被执行人无财产可供执行。这类案件的赔偿问题,不仅涉及到对受害者本人的赔偿,而且还涉及到对受害人赡养的人、抚养的人支付赡养和抚养费等费用的赔偿。涉及当事人多,赔偿数额大,被执行人实际无力支付。如本院执行的陈日娣、宁振国等15名原告诉被告李文椿(海南文昌市人)、林发希(广东湛江市人)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一案,该起交通事故造成三死六伤的严重后果,判决两被告应赔偿原告人民币266020元,加上诉讼、执行费用20192元,共计赔偿人民币286212元。由于事故发生时,被执行人李文椿受重伤,花去医疗费19500元,李文椿(车主)购置的车辆价值25万元,在事故发生中已严重损坏报废,家中又没有其他财产可供执行。因此,给执行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一些机动车与机动车、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及行人的交通事故赔偿案件。由于事故发生时,被执行人的车辆已被交警部门扣押,被执行人又无力支付受害人的各种费用及维修车辆所需费用,使车辆被长期放置而未处理,而申请执行人一方在执行中又不愿意接受这些损坏的车辆抵偿欠款,结果造成被执行人的财产无形耗损。

4、交通工具、通讯设备落后,执行措施不力。

受交通、通讯工具落后状况的制约和执行经费的严重不足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申请执行人或知情人检举或告知被执行人的下落和线索时,由于交通工具不是专门配备执行使用,执行用车紧缺,通讯设备落后,往往无法及时查找到被执行人,既误时又误事。有些涉及外省、市县被执行人的案件,明知被执行人的下落,但又苦于经费不足而不了了之。有些案件对被执行人该拘留的不拘留,该搜查的不下搜查令,该追究刑事责任的不追究,不大胆利用新闻媒体曝光,致使一些被执行人无视法律,蔑视法院,逍遥法外。

(二)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执行对策

1、领导重视,真抓实管。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占民事案件的相当比例。仅以本院1998年至2000年为例,共受理此类案件28宗,标的67万多元。而1998年执结2宗,标的0.98万元;1999年执结2宗,标的1.38万元;2000年执结数为零。因此,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执行问题不容忽视。首先,院、庭领导应对这类案件加以总结,善于发现新问题,研究新方法,有针对性地制定执行计划和措施,下大力气抓好这类案件的执行工作。其次,领导要真正把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执行工作中去,在执行工作上下功夫,关心执行人员的工作和生活,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2、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加大执行力度。

要全面总结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执行情况。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对案件分类排队,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突出重点,以点带面。通过各种渠道全面清查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掌握被执行人的下落,逐案抓好各个环节的工作。同时,坚持说服教育与强制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对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义务的被执行人,利用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选择个别典型的案件的被执行人进行曝光;大胆适用搜查令,给被执行人造成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压力;对有财产而拒不配合执行的被执行人,坚决采取拘留、查封、扣押、冻结等措施;对有履行能力而长期逃避或转移、隐藏财产构成犯罪的被执行人,必须坚决追究其刑事责任。

3、对偿还能力有限的被执行人,采取灵活多样的执行措施。

在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中,大部分被执行人的赔偿能力是有限的,有的根本无偿还能力。基于这种状况,在执行中,要针对不同的被执行对象“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对于经查实确无偿还能力且又无财产可供执行的被执行人,要说服申请执行人,先中止执行该案,待被执行人有能力时再恢复执行,并积极协助被执行人做好发展生产工作。同时,动员无偿还能力的被执行人亲属或近亲属代其履行部分义务,减轻被执行人的压力。对有一定赔偿能力的被执行人,采取法制教育和强制措施并举的方法开展执行工作。对被执行人的教育要做到合情合理合法,使他们心服口服,促成他们履行义务的自觉性。一是制订偿还欠款计划,分期分批逐月履行义务。二是对不讲信用、不按计划偿还欠款的被执行人,则依法采取拘留措施。三是做好申请执行人的思想工作,动员其对原执行标的减免、减轻被执行人的经济负担。交通事故案件,由于双方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有些被执行人已成残疾人。执行中,执行人员应全面了解掌握案情以及双方当事人的特点,对被执行人要采取“软硬”兼并的对策,对申请执行人要运用“软”的方法,使双方互谅互让,互相理解。在被执行人赔偿相当部分款额后,动员申请执行人主动放弃或减免部分赔偿款项,以达到尽快结案的目的。

4、实行委托执行制度,提高执行效果。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部分被执行人,其住所往往不在本市县,而是涉及外省、市县等地,给执行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因此,必须采取委托执行。由于委托执行后,被委托的法院对被执行人易查易找,易于采取各种执行措施,有利于执行操作。在委托执行的同时,委托法院应每月跟踪受委托法院了解执行情况,互相通气,互相配合,共同做好案件的执行工作。

第4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问题;质量管理

Abstract: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is good or bad, and national long-term interest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Good quality engineering, can increase the durability of the fixed assets, reduce the use of fixed assets maintenance, for the 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fe provide good condition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on quality problem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on the quality of the project are analyzed, and some Suggestions of strengthening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management and some opinions of method for all communication.

Keywords: building engineering; Quality problem; Qualit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5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日益增多,在为人类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某些建筑工程也出现了质量方面的问题。建筑产品不同于一般产品,它关系到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工程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在建筑工程中质量关系着整个工程的成败。只有好的工程质量才会树立良好的社会信益,也才会获得好的经济效益,如何更加有效地加强工程质量管理也成为建设者应该深思的问题。我们必须高标准、严要求,切实搞好工程质量,为国家、用户提供一流的建设工程。

1.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主要包括两个阶段:1、基础和主体施工阶段;2、装饰部分及设备安装阶段。下面就针对这两个阶段,对建筑工程中的常见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

1.1在基础和主体施工阶段

建筑工程基础和主体施工阶段是一个建筑工程最基本和最关键的阶段,如果一个建筑工程的基础施工不符合图纸或建筑工程施工规范要求;主体设计不符合实际使用要求或不科学,那么整个建筑工程也就毁于一旦,即使建造好了,也毫无价值可言,更不会通过施工监理行业的监督与管理,那么质量上让人堪忧不已,那么人们就不愿或不会去选择这样的建筑入住或者建工厂或用于其他方面,最终导致了建筑工程的失败。在当前时期下,我国建筑工程的质量不是那么理想。如在实际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钢筋混凝土不够坚硬、混凝土的混凝速度过慢、表层基底没有处理完好、基板与基柱在搭配上的不够协调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那么就非常有可能导致整个建筑工程的失败和无意义,整个建筑即使建成了,那也根本没有价值可言,在质量检测时也自然不会通过的。

1.2 在装修及设备安装阶段

如果一个建筑工程不存在基础和主体阶段的质量问题,那么也不是说这一个建筑工程就没有质量问题。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及质量监督管理过程中,往往会疏忽一个重要的施工或质量管理环节,这就是建筑工程的装修及设备的安装阶段。如果设备安装及装修阶段出现了问题,也会降低整个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水平和使用效率。在目前的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我国建筑工程在装修及设备安装阶段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卫生间渗漏水、外墙渗水、地下室漏水、排污、排水管延伸较长,造成排污、排水困难或堵塞、内外墙体粉刷不够彻底而导致抹灰的脱落或坠落;电气安装方面的问题,饰品安装方面存在着一定的质量、安全隐患等问题。

2、 影响工程质量管理的原因分析

通过上述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两个阶段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可以清楚地了解出现这些问题的必然原因。现在针对这些问题,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详细的介绍及分析。

2.1材料因素及机械设备因素

建筑工程材料的好坏是直接影响工程质量的首要因素。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实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环节;在工程建设中材料是指施工过程中耗用的构成工程实体的原材料、辅助材料、构配件、零件、半成品等。管理好了建筑材料,建筑工程的实体就有了质量保障,建设成本也就会相应降低;建筑材料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充当着比较重要的角色,建筑材料是工程施工的物质条件,建筑材料的质量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那些豆腐渣工程就是因为材料上的不合格而造成的。如果建筑材料不合格或不满足使用要求,那么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理部门监理时也就难以通过质量的检验和检测,最终工程质量也就不可能达到标准。当前形势下,我国的建筑工程在建筑材料方面的质量问题也比较突出,有不少建筑材料的质量未能达到质量要求。

在机械设备方面,首先机械设备是建筑工程施工中不可缺少的必备工具,现代化的施工离不开现代化的设备,设备的状况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同时,设备合理地使用,及时地维护保养是保证设备良好运行的关键。

2.2 人为因素

我们社会的人都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通过自己的思维去做一些事情。在建筑工程施工方面,人是主要的施动者,也是策划者。因此人的因素是建筑工程质量问题中的一个核心的因素。人的因素主要包括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工程项目负责人的综合管理素质及职业道德。在我国的建筑工程施工中,大部分都是农民工,而这些农民由于先天性的愚昧和无知,缺少一定的素养、技能,没有基本的建筑常识,不懂得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及规范准则。因此,配好项目班子项目经理是项目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和质量形成过程的总指挥,其管理素质高低是保证项目管理成败的关键。更重要的是缺乏建筑项目经理除具备良好业务素质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要有创名牌工程的强烈质量和社会责任意识。项目班子(包括项目经理)由技术和管理人员组成,是执行质量计划和全过程质量控制的操作者,选配项目班子要注重总体效能。选好项目经理、配好项目班子,是工程质量管理成败的关键。

第5篇

关键词: 市政道路 施工 常见问题 防治对策

市政道路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成本、工期及使用寿命。由于城市道路范围内有各种管线和地下设施需同时施工,城市交通的需要又不允许工期过长,加大了工程的复杂性,经常会出现一些特殊的质量通病, 主要表现在路基与路面、 排水系统和辅设施等方面。

一、市政道路路基与路面

1.1 路基、 沟槽回填土沉陷

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是保证路面强度和稳定性的基本条件, 由于城市道路的地下部分铺设了各种不同的管线, 因此,其沟槽回填的密实度对道路路基的影响很大, 道路路基施工中, 路堤填筑和管线沟槽回填是路基施工的关键部位。回填土压实的质量通病为超厚回填、倾斜碾压、填土不符合要求, 这些均会造成回填土达不到标准要求的密实度, 从而导致路基和路面结构沉陷, 管体上部破裂,无筋管还可能被压扁。其中倾斜碾压会使得碾轮不能发挥最大的压实功能,坡度越大损失的压实功就越大; 填土中如夹带块状物, 妨碍土颗粒间相互挤紧, 达不到整体密实效果, 另一方面块状物支垫碾轮, 产生叠砌现象,使块状物周围留下空隙, 日后发生沉陷; 如果回填的土层其含水量是处于饱和状态的,不可能夯实, 当地下水位下降, 饱和水下渗后, 将造成填土下陷, 从而危及路基的安全。

防治措施: (1) 工程师向操作工人做好技术交底,使路基填方及沟槽回填土的虚铺厚度按照压路机要求而不超过有关规定。 (2) 在路基总宽度内, 应采用水平分层方法填筑。 (3) 路基地面的横坡或纵坡陡于 1: 5 时应做成台阶。 (5)回填沟槽分段填土时, 应分层倒退留出台阶, 台阶高等于压实厚度, 台阶宽≥1m,对填土中的大石块要取出,对大于 10cm 的硬土块应打碎或取出。

1.2 路面混凝土开裂、 起砂、 蜂窝麻面

产生这类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1)水泥的安定性不稳定, 混凝土在搅拌过程中水灰比过大, 降低了表面强度, 施工完毕一经使用磨损易起砂。 (2) 在施工过程中, 收抹压光时间过早或过迟, 人为在混凝土表面洒干水泥或水,养护不及时或路面未达到足够的强度就施加各种荷载等引起表皮开裂或脱皮。 (3) 砂、 石、 水泥计量错误或加水量不准、 混凝土搅拌时间短, 灰料拌合不均匀, 石子集中振不出水泥浆。(4)未按操作规程浇筑混凝土, 下料高度不当, 漏振或振捣不密实, 混凝土中的气泡未及时排除。 (5)模板拼装不严密,表面清理不干净, 不牢固, 脱膜剂涂刷不均匀或局部漏刷。 (6) 混凝土面层产生的裂缝主要有干缩裂缝和施工缝留置不当引起的裂缝。

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加以控制: (1) 严格控制水灰比, 掌握好面层的抹压光时间, 严禁在混凝土表面洒干水泥或水。 (2)保证施工现场有一定的水泥存量,以确保水泥安定性的稳定。 (3)模板面清理干净, 脱膜剂涂刷均匀, 不得漏刷, 混凝土必须按操作规程浇筑, 严防漏振, 并应振至气泡排除为止。 (4) 严格控制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 水灰比和砂率不能过大, 控制砂石含泥量, 混凝土振捣密实, 及时对板面进行抹压。 (5) 选用水化热小和收缩性小的水泥, 尽量选择温度较低的时间浇筑混凝土, 避免炎热天气浇筑大面积混凝土,按规范规定正确留置施工缝。 (6) 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并适当延长养护时间, 覆盖草帘、 草袋, 避免暴晒, 定期洒水, 保持湿润。

二、市政道路排水系统

2.1 管道渗水, 闭水试验不合格

原因:(1)管道基础条件不良导致管道和基础出现不均匀沉陷,造成局部积水, 严重时会出现管道断裂或接口开裂。 (2) 管材质量差,管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破损或接口开裂。 (3)管道接口及施工质量差, 存在裂缝或局部松散, 抗渗能力差, 容易产生漏水。 (4) 检查井施工质量差, 井壁和与其连接管的结合处渗漏。 (5) 闭水封口不密实, 又因其井内而常被忽视。

防治措施: (1)认真按设计要求施工, 确保管道基础的强度和稳定性, 当地基地质水文条件不良时, 应进行换良处理, 以提高基槽底部的承载力。 如果槽底土壤被扰动或受水浸泡, 应先挖松软土层后用砂或碎石等稳定性的材料回填实密实,地下水位以下开挖土方时, 应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坑槽底部排水降水工作, 确保开挖, 必要时可在槽底预留 20CM 厚土层, 待后续工序施工时随挖随封闭。 (2) 所用管材要有质量部门提供合格证和力学试验报告等资料,管材外观质量要求表面无蜂窝麻面现象。 (3) 选用质量较好的接口填料并按试验配合比和合理的施工工艺组织施工, 接口缝内要洁净,对水泥类填料接口还要预先湿润, 而对油性的则预先干燥后刷冷底子油, 再按照施工操作规程认真施工。 (4) 检查井砌筑砂浆要饱满, 勾缝全面不遗漏, 抹面前清洁和湿润表面, 及时压光收浆并养护。 遇有地下水时, 抹面和勾缝应随砌筑及时完成,不可在回填以后现进行内抹面或内勾缝。 与检查井连接的管道表面应先湿润且均匀刷一层水泥原浆, 等管道就位后再做好内外抹面,以防渗漏。 (5) 砌堵前应把管口 0.5m 左右范围内的管内壁清洗干净, 涂刷水泥原浆, 同时把所用的砖块润湿备用。砌堵砂浆标号应不低于 M7.5, 且具良好的稠度, 勾缝和抹面用的水泥砂浆标号不低于 M15。管径较大时应内外双面勾缝, 较小时只做单面勾缝或抹面, 抹面应按防水的 5 层施工法施工。

2.2 检查井与路面的接缝处出现塌陷

大多数雨水井都设在行车道上,还有不少排水干管及其检查井也设在行车道上, 当其井背宽度较小时, 回填夯实十分困难, 压实度检查也难以进行。 施工中经常发生的疏忽或监控不严, 必然使工程出现质量问题, 施工中经常发生的疏忽或监控不严, 必然使工程出现质量问题, 造成常见的雨水井及其检查井与路面接缝处出现塌落缺陷,造成行车中出现跳车现象。导致常见的雨水井及其检查井与路面接缝处出现塌落缺陷, 检查井变形和下沉, 造成行车中出现跳车现象。井盖质量和安装质量差, 铁爬梯安装随意性太大, 影响外观及其使用质量。

防治措施: (1)认真做好检查井的基层和垫层, 防止井体下沉。(2)检查井砌筑质量应控制好井室和井口中心位置及其高度,防止井体变形。(3)检查井井盖与座要配套, 安装时座浆要饱满, 轻重型号和面底不错用, 铁爬安装要控制好上、 下第一步的位置, 偏差不要太大, 平面位置准确。

三、市政道路辅设施

3.1 盲道口道板安装不牢, 易脱落

由于盲道口在通往人行横道处是下坡,造成了此处的道板需切割、 且突出人行道路面。一旦安装质量稍微出现一些问题, 极易产生道板脱落现象。这也是市政道路工程中经常产生的质量缺陷。施工单位应在施工前的技术交底中,应向施工队伍提出特别要求,在施工中应特别注意此处的施工质量, 注意砂浆标号、 干湿度及砂浆的饱满度, 必要时可要求用于此处的砂浆标号提高一个等级。

3.2 人行道上的路灯检查井盖板与道面高差超标, 易产生拌脚现象

在人行道施工中, 由于检查井盖板大, 安装较难, 极易出现检查井盖板与路面高差超标现象, 交付使用后, 可能发生拌脚现象。施工单位需要逐个进行检查验收, 不合格的坚决要求整修, 直到达到要求为止。

第6篇

关键词:道路桥梁 桥梁病害 桥粱加固

一般而言,路桥工程建设必须要考虑作业环境、条件与施工技术、工艺的衔接。尤其是对道路工程的基础作业而言,就必须要侧重考虑路基土的性质、作业施工技术、施工工艺、以及后期道路养护等,以此才能因地制宜、方法得当的控制好基础工程的作业质量。避免因为土质基础环境不良(淤泥、软土、亚粘土等)而未能做到及时控制导致工程质量、功能受损。

一、道路桥梁常见结构性危害的形成原因

关于道路桥梁常见结构性危害的形成原因,我们可以从微观本质和宏观现象两个不同的层面来进行认识。微观上看,桥梁结构在建设的时候就是要求有足够的强度来承受作用于其上面的外力;与此同时整体结构的各部分又要求要有足够的刚度,以此来保证桥梁在外力作用下不至于发生太大的变形;总体结构还要有耐久性。也就是说,这些微观层面条件的不满足将直接导致道路桥梁结构性危害的发生。宏观上看,则可以将可能导致桥梁结构性危害的原因分为五个大的方面。(1)桥梁在设计阶段就已经不符合实际的荷载要求;(2)桥梁在实际的施工建设过程中质量或者是结构不符合标准;(3)桥梁在建设完成后的后期养护工作不到位;(4)自然灾害对桥梁的结构造成损坏;(5)桥梁所处位置本身的地质缺陷。这些外界条件的变化就有可能导致道路桥梁结构的危害发生,必须采取措施加以防护。

二、加固技术研究探讨

(一)加强地基处理

深层搅拌法加固桥头软基。该地基加固工艺需要深层搅拌机械设施,主要利用浆料或水泥这类的固化剂作为原料。具体设施作业时,要通过设备的搅拌机的叶片搅拌、吸收空气水分、以及一系列物理与化学反映,才能使桥头软土地基转化为性能良好的复合地基,从而能够使桥头软土地基的荷载、承载效用提高,降低沉降量以及不均匀沉降现象的发生,达到加固道路边坡稳定性能的目的,进而避免了跳车现象发生。

(二)道路桥梁加固增强技术

本文以最常见的道路桥梁结构形式的上部结构及其常见的加固方法进行说明。梁式桥上部结构加固增强技术主要有加大截面加固法、外部粘贴加固法、外部预应力加固法、改变结构体系加固法、增设纵梁加固法。加大截面加固法采用增大构件的截面面积,根据荷载大小和净空条件不同,可分为以加大截面面积为主和加配钢筋为主两种加固方案。外部粘贴加固法系用型钢、玻璃钢等材料通过环氧树脂等粘合剂粘贴在结构外部,以提高结构承载能力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构件尺寸受限制但又必须大幅度提高结构承载能力的场合,必须保证粘和剂的质量外部预应力加固法指运用预应力原理,在增设的构件或原有构件上施加一定初始应力的一种加固方法。采用对受拉区施加预加压力,可以抵消部分自重应力,起到卸载、减小跨中挠度、减小裂缝宽度或闭合裂缝的作用。改变结构体系加固法通过增设支撑或桥墩,把简支变为连续、在梁下增设如钢架等加劲梁或叠合梁,以减小梁内控制截面峰值弯矩,提高承载能力的一种加固方法。增设纵梁加固法在桥梁墩、台基础稳定,并具有足够承载能力的情况下,可采用增设承载能力高和刚度大的新纵梁,这些新梁与旧梁连接在一起共同受力。由于应运中的车辆荷载在新增主梁后的桥梁结构中重新分布,使原梁中所受荷载得以减少,加固后的桥梁承载能力和刚度得以提高。当增设的纵梁位于主梁的一侧或两侧时,兼有拓宽的作用。此法适用于梁体结构基础完好,而承载能力不能满足要求的场合。

(三)桥梁结构加固新技术——锚喷

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喷机设备也在不断的发展,人们利用喷射口与锚杆、钢筋网等配合起来一起使用,这样就促进了锚喷技术的完善。在实际的工作中证实锚喷技术完全可以应用于桥梁上部结构的加固增强。喷射硅在工艺材料及结构等方面与普通现浇硅相比有许多优点,普通的现浇硅在施工的过程中需加人速凝剂,进而使其具有快凝、早期强度高的特点;但是,现在的喷硅射技术不用或只用侧向模板,在运输设备的时候,因为其非常的小巧,所以非常好运输;在浇筑的过程中它可以独立完成丁作的程序,而且它的设备简单、占地面积小、施工机械化程度高;并且它施工的速度非常的快、完成工作的效率非常的高,进而就节省劳动力;并且它的可设计性非常的强,可以按照加固整治的实际需要施喷出各种结构类型,用它施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会中断正常的交通秩序。

(四)粘贴碳纤维增强塑料加固法

采用专门的树脂将碳纤维粘贴于混凝土结构受拉表面,碳纤维与原结构形成新的受力整体,碳纤维与钢筋共同承受荷载,降低了钢筋应力,从而使结构达到了加固和补强效果。此法几乎不增加结构自重和截面尺寸,不改变净空高度,施工方便,对原结构几乎不会造成新的损伤,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耐久性和抗疲劳性能,根据受力分析可进行多层粘贴进行补强,其方向性也可以灵活掌握。魄氧树脂在温度高于60℃时会呈现软化现象,而桥梁—般受到阳光直射,桥面温度高于60℃的可能性很大,不利于采用树脂胶作粘贴剂。

三、结语

综上所述,桥梁结构设计和施工状况直接影响其使用性能的发挥,在分析造成这种疾病的原因的具体因素发生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协调等必须征询,建设单位必须要重视桥梁结构疾病治疗、桥梁结构采取有效的加固方法,避免桥梁结构出现破损。

参考文献:

[1] 韩国良.道路桥梁结构病害及加固流程、技术设计分析 [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0 (12)

[2] 任广泉,郝宏伟.浅谈道路桥梁结构病害与加固 [J].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0 (11)

[3] 王丽.浅谈道路桥梁结构病害与加固 [J]. 价值工程. 2011 (06)

第7篇

关键词:现场管理控制对策质量安全

一、现场管理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重要性

建筑施工企业系列标准的贯彻落实,要求施工企业把质量管理的重点放在施工现场,突出施工现场质量控制,建立质量保证体系。考核建筑施工企业的第一系统目标,即质量、安全、成本、工期四大指标的落脚点也都是在施工现场。施工现场露天高空作业多,多工种联合作业,人员流动大,是事故隐患多发地段,加强施工现场管理能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率。另外,在施工现场改善人、物、场所的结合状态,减少或消除施工现场的无效劳动,减少施工材料的消耗,达到施工企业节支增收的目的。

二、当前建筑企业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人的因素难以实现全面有效控制

建筑现场施工的操作型工序产品一般均具有劳动密集的特性,投入劳动力众多,故难以对每个操作人员实现有效控制。在工程实践中,由于个别操作人员违规操作所引起的质量问题是屡见不鲜的,承包商对于质量问题的后期处理所花的代价也更大。因此,怎样实现对操作人员全面有效控制对于承包商来说一个至关重要的难题。

2、对物料的因素较难实现全面控制

施工工序活动质量控制过程中,由于投入物料的数量较大,对物料的因素较难实现全面控制。在工程施工中,工业化的设备及批量产品质量离散性小,往往通过产品书面检验及试验测试产品质量即可得到评判及控制。但多数操作型工序所用地方材料,如砂、石等的质量离散性较大,加之材料往往随时进场,如何实现对于材料的实时、全面、有效的控制也是一个困难的课题。

3、质量控制过程中产品难以全面检查,部分质量隐患易遗漏

由于现场施工操作型工序产品面广量大,采取全面检查是难以实现的,但采取抽检的方法,往往又导致了一些质量问题的遗漏。怎样实现对于操作型工序产品成果的全面控制也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难点。

4、安全意识不高,责任不明确

安全意识是做好建筑施工现场安全工作的关键之一,现场施工的安全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进程。但是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管理工作中,未能将建筑施工现场安全工作摆到应有位置,未能真正认识到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重大。对国家有关安全生产和建筑的法律、法规、规范、文件等没有深入学习,而且不能及时传达贯彻和落实到施工现场,导致施工人员安全生产知识淡薄。

建立健全的安全制度,落实责任到人是做好建筑现场施工安全工作的关键之二。但是目前,制度是有建立,而且安全责任制也有,但是这都从上到下逐渐减弱的,在公司制度还完善,责任还明确,但是一到工地制度和责任就变得相当模糊。比如不少施工企业的责任制不能按项目特点制定,不考虑时间、项目、人员变动等因素;在其他工地制定的责任制,也适用于本工地;几年前制定现场施工制度和现场施工责任制,现在一样适用等,从而造成一些上级部门对施工现场的业务指导脱节,甚至施工现场出现我行我素的行为。建筑安全生产关键在于施工现场,如果施工现场的制度和责任都变得模糊了,在贯彻制度和落实责任制的时候,就往往流于形势,走过场,对违反有关安全操作规程的行为,按责任制该处罚的,失之于软,这样就往往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5、对于现场施工工序产品检测出现的偏差不可避免

由于工作量巨大,纠偏的难度及损失相当大,纠偏措施的决策也较为困难。在实践中,操作型工序出了偏差若不及时发现往往造成大面积返工。如某住宅工程底层墙体施工中发现拉结筋存在漏放及长度不足的问题,这时底层墙体已基本结束,但为保证施工质量,予以返工处理。问题虽然解决了,但对于工期造成的损失已较难弥补,同时施工企业也受到了较大的损失。事实上,纠偏措施的难度及损失较大,解决问题的关键应放在事前控制上。

三、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对策

1、搞好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人是决定因素

人是直接参与施工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人的责任感,树立主人翁的观念,提高人的素质,避免人为的失误,以人为本。在这方面主要要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对人的政治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使参加施工管理的员工懂得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即管理产生精品,管理产生效益。

(2)成立现场管理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责任到人。定期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从而保证各个岗位配备合格的人员,使整体管理水平加强。

(3)根据各个工程的特点,在使用人方面从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技术业务素质、管理水平素质等方面考虑,实行全面控制,根据人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人的心理行为控制人的使用,量人所用,从而提高施工现场的管理能力。

2、搞好施工现场管理就是加强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材料的管理和进度计划的实施

建筑工程中质量是根本和基础,安全是前提和保证,进度计划和材料管理是利益的直接体现。如何使这几方能得到加强主要须进行以下几方面工作:

(1)质量管理是施工现场管理的根本和基础。加强质量管理必须明确该工程的质量要求,编制好施工组织设计、质量保证措施及施工方案,使每项工序落实到人,责任到人,从而有效的组织好质量管理,使工程项目达到优良工程、精品工程,

(2)安全管理是施工现场管理的前提和保证。加强安全管理必须对每个人做好三级安全教育,使之对安全生产有个清楚的认识。要进一步提高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意识和责任感,坚持以人为本,做到施工安全无小事,始终把现场施工安全工作放在重中之中,作为最主要工作来抓。切实加强领导,落实安全施工安全生产职责,加强对现场施工安全工作的管理,切实做好施工现场文明施工,切实提高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同时,制定好安全管理细则,严格执行有关制度,使安全管理落到实处,使工程项目达到达标工地、样板工地。

3、抓好材料管理、进度计划的实施是施工现场管理的效益追求

严格把好材料关,在材料采购时要始终坚持质量求好不求差,价格求低不求高,严格按照进度计划组织施工,从而使施工现场管理有序进行,使工程项目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结束语

第8篇

关键词:公路桥梁施工;常见问题;解决对策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in our country, for public facilities continues to expand and improve, our country traffic facilities are also make a spurt of progress growth. However, it's worth noting is, there is still a lot of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 road and bridge engineering design.

Keywords: highway bridge construction;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U4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这是一项十分复杂而繁琐的项目,不可能在短暂的时间里做的完美无瑕,也不可能在短的时间里得到全面改进。但是,认清这个事实,就是解决问题的开始。为了加快我国路桥工程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将从我国路桥施工过程中常见的问题的具体分心,提出解决方案,为路桥施工提出一些对照措施,弥补我国路桥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足之处。

1我国公路桥梁的发展现状

我国现代桥梁建设的奠基者当属茅以升和他的同事们,在1937 年,正值我国国难深重时期,他们通过努力建成了钱塘江桥,为我国的桥梁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随着内需的增大,我国的公路桥梁事业迅猛发展,在建造技术、设计理论及装备方面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在公路桥梁中,虎门珠江大桥辅航道桥建成时,是当时世界上连续钢构桥中跨径最大的,达到了270 米。在拱桥方面,用转体施工法施工的桥梁跨径达到200米,这种施工方法施工所用设备十分轻便,另外,在传统的石砌拱桥中,山西丹河大桥以146米的跨度刷新世界纪录。我国在最近兴起的斜拉桥和悬索桥建设中,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南京长江二桥三汊桥、南京长江三桥、润扬长江大桥等等桥梁的建设,对我国桥梁建设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我国的桥梁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整体建设水平跟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尚待提高。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因此我国的国土平均交通里程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这还需要更多的道路桥梁建设者发挥聪明才智,为桥梁建设做出贡献。

2当前我国路桥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材料设备采购存在问题

路桥施工的重要构成要素是材料设备的采购环节,是检验路桥建筑的产品质量的关键部分。但是在这个环节上,也最容易产生问题。目前我国路桥施工的材料采购上,质量与价格呈现反差,往往不能做到物有所值,物尽其用,。这种形式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中显得日趋严峻。长此以往,很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失去其地位。

2.2信息传递渠道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关于路桥施工系统的内部信息传递过程主要是通过网络传播。为了确保整个施工系统的信息随时处于通畅状态,有效的展开路桥工程项目进行施工建设,需要建立信息传递网络。以项目技术部为主导,横向与纵向多方位传播。但是由于传递的时效性比较差,内部人员存在理解差异,在传递过程中容易使内容偏离其真实性等各方面的原因,致使信息在传达过程中失去原真。比如在横向信息传递时,由于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专业技能各异,组织结构不相同,容易出现信息传递的非真实性;同样在纵向信息传递时,由于施工团队与项目设计团队在理解上的偏差,在交底工作时容易让结果与设计出现偏离。

2.3现场管理工作十分落后

管理水平落后是目前我国众多路桥施工现场的普遍化现象。管理混乱仍是建筑现场的非常突出的问题。现场施工材料乱堆乱放,施工道路杂乱无章,施工人员的素质和工作状态也比较差,施工现场的这种杂乱问题,一直是影响施工企业形象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一直存在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3公路桥梁施工中的常见质量问题及其预防措施

3.1桥梁裂缝的成因分析及其预防措施

作为混凝土桥梁施工中最常见的质量问题表现形式,裂缝严重影响着桥梁的外观和使用效果,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桥梁的大面积开裂和整体毁坏。施工中导致裂缝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包括混凝土材料性质、施工技术以及外界环境作用等因素。首先,混凝土浇筑初期,大量的水泥水化热在内部聚集而且散发速率非常慢,拆模后混凝土表面温度迅速下降,造成其结构内、外出现较大的温差。此时混凝土内外热胀冷缩程度的差异性比较明显,并在混凝土表面形成较强的膨胀应力,而混凝土的抗拉强度通常较低,因此混凝土表面上裂缝就容易形成。在混凝土的振捣过程中,由于腹板内预应力管道比较密集,常会导致局部位置的混凝土振捣不符合要求,漏振或欠振等原因均容易导致腹板混凝土振捣的密实不够,出现蜂窝麻面、孔洞等质量问题。若预应力管道在施工放线过程中出现了较大的误差,也可能致使预应力管道的圆润度不足,在局部微段存在弯折等现象,使预应力筋的实际位置与设计位置不重合,该位置的径向力发生突变,发生预应力不足而导致腹板裂缝。

为预防施工中出现的裂缝问题,应对桥梁混凝土进行常规计算和温度裂缝计算。并采取隔热设计,考虑混凝土结构所处的位置,选择合理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对混凝土配筋率采用适当的计算模式,从材料性能方面和结构形式方面采取有效的综合措施,按设计好的混凝土强度等级要求进行施工,控制水泥用量及水灰比,重视混凝土振捣技术,计算好拆模时间,选用一定份量的外加剂和掺合料,遇到高温天气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浇灌温度。

3.2不均匀沉降的成因分析及其预防措施

设计、施工以及地基的自身性质特点都可能导致路桥不均匀沉降的发生。其中天然地基的沉陷主要表现在土质不良的软土地基情况下,在软土路基上直接填筑或处理不当,通常会导致桥头跳车等沉降不均而引发的桥梁质量问题。在设计阶段,考虑到造价方面的因素,往往会压缩跨径尺寸,在过渡段桥头过多采用搭板结构,也是导致不均匀沉降现象的重要原因。而在施工过程中要求不严,出现过快的台背填土速度,或压实不够等现象,也有可能导致后期桥梁在自重作用和车辆荷载作用的影响下产生沉降。

要避免路基路面的不均匀沉降,首先要做好地基处理工作。应综合考虑各种处理工艺的优缺点,结合工程地基的具体情况和工程的要求进行选择,按照要求改善地基的性能,促使其承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有效减少沉降并缩小桥台与路堤的沉降差。其次,应尽可能保证过渡段内路基的工后沉降量得到严格的控制;设法用连续的斜坡式沉降来代替路桥交界处的错落式沉降。在台背回填土方面,如果同体施工条件实在无法满足,则必须采用阶施工方式,逐层加宽应在10cm以上。此外,应结合考虑台背填料类型、降雨条件、渗水量等诸多因素对排水方式进行合理的选择,确保台后填料的水分被尽可能地疏干。

3.3其他质量问题的出现与预防

施工中出现的钢筋锈蚀问题也严重危害着桥梁的使用安全,锈蚀产生的原因通常是由于原材料不符合质量要求、施工中对材料存放保护不周、以及施工不当等因素引起的。由于钢筋锈蚀的机理较为复杂,因此施工也应结合多种预防手段进行综合质治理。不管是在运输、储存还是在安装过程中,都必须保证钢筋上的防腐涂层不被破坏,以帮助钢筋在其使用寿命周期内,能够一直保持其结构功能。施工中还可使用电化学防护法阻止桥梁钢筋锈蚀,即通过让钢筋携带足够数量的多余电子,使其始终处于稳定状态。而对于已经出现锈蚀的钢筋要积极进行修复:清除掉所有出现锈蚀区域内的混凝土,采用喷砂法除掉锈迹,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一定数量的钢筋以确保梁体内的含筋量。此外,还要根据道路桥梁所处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等对桥梁进行分级,根据分级筛选符合使用要求的、经济合理的钢筋与防腐材料。

在桥梁铺装层的施工中,其工艺质量往往不被重视,而铺装层工艺控制不严,将直接导致其出现裂缝、松散、脱落等早期病害,影响交通的舒适度和安全性,并造成维修管理阶段成本的大幅提高。因此,应合理计算桥面负荷,并以此为标准选择适宜弯曲性能的铺装材料,确保其在使用期间保持良好的形态与性能。应防止水渗入材料引起各种水损坏,从而缩短桥梁铺面层的使用寿命。对于处于非冰冻地区的道路桥梁,可以在桥梁铺面层铺上一定厚度的防水混凝土;对于处于冰冻地区而可能出现水损害的道路桥梁上,可以铺上沥青混凝土等柔性材料,以预防桥梁铺装层出现裂纹。

4结语

作为国家最重要的基础产业之一,公路桥梁的建设和使用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影响公路桥梁施工的因素多而复杂,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在施工的全过程中,通过富有针对性的质量管理措施对各种不良因素加以控制。以品质的路桥工程实现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为国家的基础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樊映阳.论路桥施工中的现场管理[J].建材与装饰(中旬刊),2008(6).

[2]苏荣幕.浅析我国路桥施工项目的管理问题[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7).

第9篇

关键词:户式集中空调系统;安装问题;施工对策

空调从原有的分体式家用空调器到户式集中空调系统可谓是空调系统的一次大变革。户式集中空调系统是分体式家用空调器的更新,虽然目前在应用方面没有分体式家用空调那么普遍,但是在越来越多的大户型房屋、复式、别墅、独立办公间、写字楼亦或是高档小区中被广泛使用。但户式集中空调系统作为新型的空调设备,其工作质量的好坏会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施工质量,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户式集中空调系统空调在运行时的使用寿命长短、制冷效果好坏,甚至家居环境的优劣。为此本文对户式集中空调系统在安装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各系统施工对策进行了研究,以期为相关的施工部门提供指导意见。

1 户式集中空调的原理

户式集中空调,就是指在整个建筑物中将空调系统的设计和布置独立出来,使得每个用户单元都能根据自身的需要设置安装独立的空调并自行调节空调的运行。在我国,空调系统是以电源作为动力驱动的,户式集中空调也是一样,只是因其输送介质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三大系统。

1.1 冷媒系统。冷媒系统也称为多联机系统,是由一台室外机通过铜管向若干个室内机输送制冷剂的空调系统。冷媒系统可保证各房间独立调节,满足不同房间需求,精确控制房间温度,同时达到节能的目的;此外冷媒系统利用铜管替代水管,降低了施工难度,提高了机组运行的平稳性。

1.2 全空气系统。户式集中空调中全空气系统工作原理与大型空间全空气系统基本相同。相较于水系统而言,全空气系统损耗少,效率高,运行噪声低,初投资少,同时可以供给室内新风和加湿空气等。但施工中室内机和管道的安装应与室内装修保持同步,而且日后风管围护和修理较麻烦。

1.3 水系统。制冷机组产生空调冷(热)水,并通过水管路系统输送至室内末端装置。其中户式空调系统中常见的冷热源为风冷热泵和地源热泵,常见水系统的末端装置是风机盘管。

2 户式集中空调系统安装施工中的应注意的问题

户式集中空调系统虽较以往的分体式家用空调器在安装使用中存在诸多优势,但并不代表户式集中空调系统在安装使用中毫无问题。因此户式集中空调系统在安装使用中应注意:

2.1 由于空调的体积较大,运行时发动机高速运转,如果在安装施工时没有做好防震减震处理就会出现大量噪音,使得机身运行时的声音较大。

2.2 为防止冷冻水管管外结露的状况发生,安装施工时对冷冻水管保温层的厚度有一定要求,并且在管道穿墙处有规范设置冷桥木和保温层的要求,但是由于施工人员的经验不足对此重视不够没有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安装施工,导致空调安装后会出现水管外壁结露现象,破坏室内装潢甚至破坏墙体。

2.3 在安装空调时应正确设置冷凝水排水管的倾斜度,并在安装后对系统进行冲洗,防止室内机中溅水盘的排水管淤堵或内部杂物过多,导致运行不畅、冷凝水外溢。

2.4 当出现冷媒系统孔洞和套管安装定位不准导致冷媒流通不畅、冷媒管试压不准确出现微孔导致制冷剂外泄以及冷冻水管路部件设置不准冲洗不完全导致水管路堵塞等安装施工问题时,会大大能降低空调的制冷效果。

3 户式集中空调系统安装施工策略

3.1 若要保证户式集中空调系统的安装施工质量,首先必须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户式集中空调系统的安装理论知识大小即是几个模块,但在安装施工中能否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键在于施工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操作经验。为此必须对施工人员进行理论知识的培训,提高其技能水准,多培养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施工管理制度,严格要求施工人员按照规定严谨施工;必须加强监督管理力度,对使用的材料严格把关,禁止不符合合规格的材料应用于施工;并且善于总结,将安装施工中会出现的、已经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探讨,提高技术人员的施工经验,扬长避短,确保施工有效进行。

3.2 冷媒系统安装要求

冷媒管安装应遵循三原则,即干燥、清洁、气密。在安装前,对配管吹净和真空干燥,以防止水分进入配管。施工过程要注意管内的清洁,焊接时采用氮气置换焊,即焊接前先用氮气冲走管内空气,然后一边冲氮,一边焊接;焊好后继续充氮,直到焊点温度降至常温。冷媒配管的吊装支撑间距不能过大,而且配管的长度及室内、外机之间的高差受限制,因而应使配管布局尽量合理、长度尽量短,避免因冷媒管的水力工况差引起制冷效果差。同时,冷媒管的保温一定要保证保温材料的厚度满足要求;配管与保温管管径匹配;保温管之间接缝要挤紧、粘牢;分支组件的保温一定不能露出缝隙,避免冷凝水滴漏。

3.3 全空气系统安装要求

户式集中空调系统要求风管的材质、规格和厚度应符合设计的规定;风管表面平整,无明显扭曲与翘角;风管表面凹凸不应大于10mm;其口径允许偏差不大于3mm;管口平面度允许偏差不大于2mm。户式集中空调系统风管安装施工中对镀锌钢板法兰风管、镀锌钢板无法兰连接管、复合材料风管的安装做出了如下规定:(1)风管穿墙或穿楼板时,应预留孔洞,尺寸和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2)风管安装后,围护结构与风管之间缝隙应用不燃材料封堵;(3)风管制作完成后,应做漏光检测,不得有可见的孔洞和边隙。

3.4 水系统安装要求

户式集中空调系统的冷凝水管道常选用PVC管。在PVC管冷凝水系统施工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管道支吊架安装位置及坡度设置,避免因安装空间限制,导致已设置坡度的冷凝水管因其它专业施工而被局部抬高或压低,造成冷凝水管倒坡,产生局部存水或溢水现象。

结束语

户式集中空调系统是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改善、对居住环境要求提高、大户型房屋的兴建而产生的,是一项新型技术,由于理论研究尚不完善,众多施工人员尚未真正掌握施工技术、缺乏施工经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时亦有欠缺,因此户式集中空调系统的安装施工尚在探索发展不断改进之中,但是我们坚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户式集中空调系统的生产研发技术与安装施工技术会不断提高,户式集中空调系统因其相较于传统的分体式家用空调器的优势更易于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可,其应用也会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GB.50738-2011.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发表咨询 文秘咨询 加急见刊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