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企业持续发展论文

时间:2023-03-22 17:35:07

导语:在企业持续发展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企业持续发展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树立正确的企业管理理念

把企业迅速做大曾经是许多中国企业追求的目标。但是随着一些企业成为这个目标的牺牲品,以及一些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在进一步发展中面临着困惑和危机,越来越多的企业现已逐步认识到,在激烈竞争中持续发展才是企业真正的战略目标。如何才能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呢?

从表面上看,这取决于企业是否有能力制定有关产品定位、营销、组织、财务及人力资源等方面正确的战略目标并有能力实施这些目标;但是,企业的这些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看待社会的态度、对待利益的态度、处理风险的态度、学习和创新的态度以及如何积累财富的态度。这些态度构成了企业经营中的核心理念。这些将极大影响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包括:

一、“识时务者乃俊杰”

中国人做事情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讲的就是要把行动的目的和环境协调起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可以包括政治和经济制度、市场(产品、劳动和资本)以及人的观念等等。企业和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互动发展的关系。每个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和实际所处的环境来决定各自的发展目标。

我国企业所面对的一个事实是,中国经济无论是在经济制度、市场还是人的观念上都是不完善的。我国刚刚加入了世贸组织,这虽然标志着中国经济开始融入到世界经济之中,但是,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毕竟还存在着相当的隔阂。这就是中国企业生存环境的基本特点。这种环境对具体的中国企业而言是利弊并存的。

一方面,这些环境限制着中国企业的发展,例如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社会保障体系和金融信用体系的不完善、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不合理的行业进入限制以及与世界市场的隔阂等。

另一方面,这些不完善的环境又为企业的生存提供了一种特殊条件,甚至可以使得一些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快速成长。例如,一些企业可以利用政府的特别支持,利用区域性市场的分割或极为低廉的劳动力,甚至利用消费者心理的不成熟(例如通过高额广告投入来创造销售奇迹)等条件迅速壮大。

从总体上讲,市场不完善所导致的弊端要远远大于它为个别企业带来的利益。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生存环境也在发生迅速的变化。中国企业必然是在适应和挑战这种变化中成长。首先,中国企业在其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一个相对不完善的环境,学会在这种环境中生存;其次,中国企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它现在赖以生存的条件中哪些是落后的,是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的,必须认识到任何力图维系这些条件的寻租行为在长期都无法拯救企业,企业应该积极地适应市场变化的挑战。

二、构建均衡利益格局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需要处理复杂的利益关系。例如,企业与国家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企业与其他合作者之间、劳资之间、股东与经理人之间,控股者与普通股民之间等等。企业能否生存发展将取决于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维系和建立的利益关系或格局是什么?这种利益格局是否对于各种利益相关者具有经济价值。因此,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维系和构建有价值的利益关系是企业发展目标的核心内容。

不能否认的是,在这种利益关系中,企业的核心利益是资本的利益,这是商品经济制度的本性所决定的。但是,任何企业都不可能仅仅为资本谋取利益,资本的利益是生存在其他人的利益之中的,企业的发展意味着为越来越多的人谋取越来越多的利益。企业能否在经营中维持一个良好的利益关系,其关键取决于企业核心成员(他们有能力安排和调整利益矛盾)处理利益矛盾时的基本态度。他们对待自己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的态度是什么?这种态度决定了企业基本的道德观。一个没有核心利益的企业是没有发展动力的,而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也不可能有持续的发展。

总之,企业的核心利益是否能够稳定持续的存在和增长,这将取决于企业核心成员安排的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格局是什么,而这进一步取决于企业核心成员基本的道德观是什么。

三、稳健控制和承担风险

企业的核心利益是资本的利益。资本可以在社会中获得平均水平的收益,例如利息。而企业带给资本的回报则应该高于这个水平,否则企业就会亏损。那么,企业为资本获取高于社会平均收益的原因是什么?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企业的利润是对冒险的回报。在现实的分配关系中,企业利润一个直观的解释是最后的剩余的收人要求权,这也是其他确定性的收益支付后所剩下的最不确定的收益。因此,从这个角度讲,企业的回报是在利益关系中承担风险的回报。

企业在经营中总是面对各种各样的风险。控制和降低风险是企业管理的基本内容之一。也就是说,面对充满风险的世界,控制和降低风险恰恰就是企业的专业能力之一,因此,对于非专业的企业而言是高风险的经营活动对于专业企业而言却是低风险的。进一步言之,为了寻求新的商机,企业需要进行一些自身也并非完全有把握的冒险,但是,企业可以冒险的程度应该与其承担风险的能力有关系。

企业的天职是控制风险和承担风险,在这方面的能力决定着企业所能获取的利润。企业因其“艺高”所以才“胆大”,进而“利高”。我们的一些企业家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了解利润和风险的这种内在联系,只看到了别人“胆大”和“利高”之间的关系,即只看到了别人的“高风险和高收益”,而没有看到别人“艺高”和“利高”之间的关系,因此误认为只要敢于冒险就可以获取高收益。实际上,没有一定的控制风险和承担风险的能力,冒险的结果只能有一个,不是获利的机会更大,而是损失的机会更大。

但在现实中,企业也可以利用其他人对不确定事物判断上的失误来获取利润,这就是“投机”行为了。例如企业可以“炒热”某个产品并从中获利,其实质不过是利用了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幻觉”,当企业获利时,消费者却承担了风险。再例如,企业的管理者可以通过虚假的财务报告或者其他虚假信息给股民造成错觉,炒热股票套取现金收益,当他们获利时,广大的股民却遭受了损失。

不能否认,投机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对市场的活跃和发现具有一定意义,并且也确实可以在短期内为一些个人和机构带来巨大的财富。但是从社会整体而言,投机行为的本质必然是一种零和的赌博游戏,其过度的繁荣是现代社会力图铲除的毒瘤。

没有什么人能够成为赌场上的常胜者,一次失败足以让上百次胜利毫无意义。企业的天职是控制和承担风险,这应该是企业基本的道德规范。

四、学会学习与创新

企业的生存发展要求企业具有不断适应市场变化和超越市场的能力。这就要求企业进行持续不断的学习和创新活动。企业冒险精神的一个具体内容就是企业的学习和创新精神,也就是不断超越市场环境和向未知领域挺进的精神。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创新才是企业的利润的源泉。

笔者认为,企业在学习和创新中应该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首先,学习和创新是企业日常经营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表现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

完善和提高企业各方面的能力。例如,通过消费者对产品的反馈意见不断提高企业的产品竞争力;通过对企业员工日常工作的考核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通过检查企业计划的执行结果不断提高企业制定并实施计划的能力等等。

其次,企业在学习和创新中应该具有一个务实的态度,未必只有搞出高科技产品才算创新,也未必只有知名企业的管理模式才值得学习。企业应该把学习和创新看作是不断提高企业能力的手段,看作是不断满足市场需要和适应社会变化的手段。最后,企业的学习和创新不仅仅是企业成员的个体行为,更应该是企业的整体行为。例如,为了提高企业成员之间的交流和相互配合的能力,就需要让企业成员具有一定的共同知识,因为共同知识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基础。而这些共同知识的构建应该是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学习的重要目的。再例如,企业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中个别成员提出的新想法能否被其他人所重视,能否转变成企业的决策,并且被企业成员积极地执行。这些都需要企业成员具有愿意接受新物、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

五、依靠组织和制度积累财富

财富具有各种存在方式,劳动力是财富,专利技术是财富、厂房和机器是财富,货币、债券和股票也是财富。但是,企业家必须认识到,劳动力、技术、资金和设备堆积在一起并不能形成一个企业。企业的本质是一个比市场更为有效率的组织生产的单位。而企业本身作为一种具有不断获取收益能力的稳定组织,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财富。企业家如果希望企业常胜衰,就必须创造企业的组织价值,重视企业的组织建设。

如何建立一个有持久价值的组织呢?这与企业管理者的管理作风有着很大的关系。事必躬亲的领导作风实际上妨碍了企业的持久发展,因为这种企业作为一个组织的存在取决于企业管理者的存在。一旦企业管理者由于种种原因离开,企业的继续生存就依赖于新的管理者是否有足够威信和能力维持组织的稳定。因此,一个对企业发展真正负责任的企业家应该学会通过制度来构建组织,而不是通过个人来承载企业的组织价值。

第2篇

近几年,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满天飞,人事管理似乎成了落后的代名词。“人力资源管理”源自欧美,其区分于人事管理的焦点,在于更加认可人的相对重要性。但热衷于概念的人们常常忽视了一个问题,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其实,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的本质没什么不同,即平衡好人、企业、事相互之间的关系,以支持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和可持续发展。

一、人力资源管理三要素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力资源管理的三个核心要素就是:人,企业,事。从各个要素独立的角度看:人有思想和感情,有主体意识,有素质差异;企业由利益相关者组织而成,追求利益最大化;事是客观存在的价值载体和价值实现方式.从三个要素互动的角度看:人做企业、做企业之事;企业由人组成,企业由事构成;事存在于企业,事在人为。这样看来,没有人就没有企业,没有企业就没有企业之事,人与企业是相对主动的,事是相对被动的。

特别说明:文中“企业”概念更接近于狭义的“企业组织”,而“人”“事”“企业(组织)”则相对于广义“企业”概念而存在;文中将三个概念加以分立与整合,意在多_个角度认识人力资源管理;文中有关模式设计与分析,不求理论上的精准,惟求思维上的启发。

二、“企业”、“人”、“事”模式

这三个要素按不同的逻辑起点,形成不同的组合模式,分别对应着不同的人事管理背景、理念和实践。

1.企业—事—人企业为本,事为先,事由人为。

这是工业经济时代前期的主要管理思想和典型管理模式。始自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和实践,即通过对事对工作对作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高人的劳动生产率,从而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这种主流管理思想不仅推动了欧美经济和企业的快速发展,而且作为一种基本管理理念仍深刻影响着现代企业。﹁批产业巨子纷纷诞生,更多中小企业在不断获得生存发展,不断做强做大。

企业至上,人依附于企业、服务于事,人自身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仅仅作为企业的普通资源乃至做事的工具。这一直招致人们的批评和反对,甚至导致人与企业之间的对立,表现为工会组织与资方的冲突。但企业毕竟是企业,企业有独立的组织人格,有独特而明确的追求。企业导向使人们集中关注市场需求和客户需求,追求利益相关者的价值最大化,这显然有利于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

企业—人—事企业为本,人为主,先人后事。这种所谓行为科学学派的管理模式,是工业经济时代中后期的主流管理思想。从梅约的霍桑试验,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人们开始从假设上改变企业对于人的看法,更加重视人对于事的主动性。工业文明所造就的物质积累,使得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需求的满足,企业于是被动或积极地适应变化,把人视为超越其他资源的第一资源。

企业仍居于主导地位,但相对于事而言,“以人为本”,人获得了更多的认可。正因为人的作用和地位凸现,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应运而生。西方对日本企业管理的研究和学习,引发了企业文化理论的兴起,“企业-人-事”模式随即在实践中广为采用。企业不仅仅是人做事的平台,也成为人获得友谊、归属和认同的精神场所。企业对人的尊重与人对企业的忠诚,有利于累积人做事的经验、知识和技能,最终凝结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人—企业—事人为本,企业为主,事为载体。

这是一种后工业时代风行的人本主义管理模式。从“以人为本”到“人为本”,虽一字之别,却差之千里。伴随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进步,人的哲学意义不断提升,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这持续拉升着人相对于企业的位势。作为一切市场需求的源泉,人成为企业安身立命之本;作为一切资源的使用者,人成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主体。

人为本,人不仅是能动的第一资源,而且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组织者和主导者。人成了企业的起点和目的,企业成了人做事的舞台。经济学的人力资本理论、德鲁克等经验管理学者的研究成果,为新模式提供了理性的依据。部分企业尤其高新技术企业的成功实践,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微软的比尔·;盖茨最看中的是人,思科公司购并战略购并的核心是人。

人—事—企业人为本,事为主,企业为载体。这是“人—企业—事”模式的变体,不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与“人—企业—事”的不同之处,在于人偏好事甚于偏好企业。说白一些,如果有自己愿意做的事,就不在乎在哪家企业做事。这显然更适用于非盈利性的组织,而不是盈利性的企业。

倒是有这样两类人,其中一小撮人在组织行为学里称之为“高成就需求者”,对事极为关切和投入,对企业好像没过多想法;另一类比如低层次操作人员,大多也更关心做事。但大多数人还是更青睐企业,更青睐那些有着好机制、好氛围和好领导的企业。

3.事—人—企业,事—企业—人事为本。

按本文的假设,事是相对被动的,因而这两种模式从根本上是不成立的。不过,作为上述几种模式某个维度上的补充,还是值得分析几句。事客观存在,人发现或偶遇此事,成就了企业;创业者创办企业,与此相似。事客观存在,企业参与或掌控此事,派人或找人来做;业务扩张、收购兼并等企业行为大概类似。如果将事释为人或企业所追求的“事业”,就另有一番味道,只是这超出了我们的假设和论题范围。

三、中国企业模式选择

分析上述罗列的模式不单是分析演绎的结果,也包含对人类经济发展和企业演进经验的归纳。一方面面对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另一方面承载了太多的计划经济和文化传统;既要面向未来,又要面对历史;直面现实,中国企业究竟该作何选择?

1.强调企业本位,强化“企业-事-人”逻辑

改革开放20年,中国经济一步步走向市场化,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也一步步登上了社会经济的舞台。但从总体上看,市场环境仍不完善,企业观念依然薄弱,人的职业化程度远远不足。

对大多数国有企业来说,真正的“企业”观念尚在发育之中,人的职业意识相对十分淡薄。为促进国企战略变革,更须加倍强调企业本位,强调市场竞争,强调人对企业的价值,强调人所做之事对企业的贡献。反之,如果突出人本观念,则极易混淆人在政治、经济和企业不同层面的概念,激活计划经济所养成的主人翁心态和平均主义观念。

对民营企业而言,最主要的任务是企业的生存,如何“活下去”;同时,企业普遍缺乏对事的基础管理;而且,企业还要承担内部人的职业化的重任。因此,强调企业本位更富现实意义。从操作的角度看,企业本位而不是人的本位,还有利于淡化企业家个人的作用,而把企业还原为利益相关者的组织。

总的来说,“企业-事-人”的管理逻辑和模式,更适合于中国社会经济的阶段,符合大多数企业的现实。只有树起企业的基本观念,明确企业的事由、事权和事责,才能为管理的提升和创新夯实基础。

2.强化基础管理,向“企业-人-事”嬗变

经历市场经济风风雨雨的洗礼,一部分企业在观念上获得根本性突破,在管理上搭起坚实基础,成长为行业领先者或领导者。这些企业在实践中发现人对于企业发展的巨大作用,发现企业文化对于人的凝聚性和激励性。

中国文化以家为核心的社会观念,延展到企业,企业成了人家,人以企业为家,企业家成了家长。中国文化崇尚道德,主张德才兼备、德先才后;对企业而言,德在做人、才在做事。很多国有企业一直沿袭“以厂为家”“爱厂家”的传统,一些家族式的民营企业以家族成员为骨干,同时鼓励外人成为家人。

这样看来,中国企业似乎很适用“企业-人-事”模式。但必须指出,企业毕竟不同于“家”,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差异。真的企业是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商业组织,重视人的品德,也重视人做事的才干;看重人品,也看重人的事功业绩;看重团队,也鼓励个体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家聚在企业里不是过家家,不做事或者做不好事,就成企业的败家子了。

当然,企业观念深入人心、基础管理相当扎实的企业,可以及时调整人与事的优先次序,大力倡导以人为本,先人后事;关心人的需求,关注人的行为,关怀人的福利。如此,扬弃中国文化的传统因子,吸纳西方先进管理方法,中国企业尤其民营企业将不断形成自身特色的管理模式,形成文化上的比较优势。海尔、联想、华为等是这类企业的杰出代表。

3.成就卓越企业,践行“人-企业-事”模式

中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各方面条件都在完善之中,中国企业整体上属于创业阶段。即使“以成败论英雄”,也很难说出几家成功企业,更谈不上卓越企业了;三年河东,五年河西,各领三五年。国外的企业研究以及经验表明,卓越企业之所以脱颖而出并实现基业长青,关键在于人、理念和文化。

不少人认为,中国企业尚处于转轨期,现在提“人为本”思想,显然为时尚早。国有企业的最大问题,在于将企业改造或塑造成真正的企业,将人改造或改革成真正的企业人。过早过多地鼓吹人相对于企业的地位,适得其反。若把计划经济的“主人翁”观念包装套入“人-企业-事”模式,从理论和实践上扭曲其本义,将极大地增加改革的难度。民营企业的问题,是如何把企业做“活”做好,如何在产权、经营和管理等方面提升水准。所谓的人本思想,在现实中要么成了民企老板完全掌控企业的理论依据,要么被当作吸引人才及形象宣传的漂亮幌子。

但应该看到,随着市场经济以及企业的快速发展,特别在高新技术、咨询顾问等知识行业,奉行这种模式的企业正不断涌现;其他行业中志存高远的企业,也秉承和坚守人本理念,从普通走向优秀,从优秀迈向卓越;越来越多的创业者白手起家创办企业,本质上也是“人-企业-事”模式的应用。无论哪一类人或哪一种企业,若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坚持人为本,人以群分,和为组织,聚于思想,获于感悟,达人达己。当然,这注定是一条漫漫长路。

四、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的三个核心要素相互作用,构成三组基本的关系,由此演绎形成人力资源管理的三个有层次性的侧面。

1.人力资源管理三个侧面——人与企业的关系。

人与组织如何和谐相处?人与组织怎样做到相互吸引和共同成长?对人与企业关系的管理,即组织建设和文化建设。这是战略层面的管理,我们称之为“人力资源战略”。作为战略的核心,董事会(人力资源委员会)对此非常关注。

——企业与事的关系。企业所做何事?企业目标如何落实为可做之事?对企业与事关系的管理,即组织架构、业务流程、人员规划、绩效管理等方面。这是带战略性的经营层面的管理,我们称之为“战略人力资源”。作为经营的关键,经营班子尤其人力资源总监对此格外关心。

第3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思想政治工作;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6-0005-01

1 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成员所培养出的共同规范、共同信仰和共同追求,它具有强大的心理激发力、精神感召力,能够把企业每个个体的行为整合起来,引导他们朝着既定目标去奋斗。企业文化通常代表一系列相互依存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这些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往往为一个企业全体员工所共有,通常是通过较长时间积淀、存留下来的。企业文化是一种从事经济活动的组织之中形成的组织文化,它所包含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均为该组织成员所共同认可。已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巨大力量,成为企业创造价值的重要资源,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 企业文化的四个层次

企业文化是一种新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企业要真正步入市场,走出一条发展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使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就应当全面加强、深化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次的建设。

企业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最直观的表现层次,是社会与消费者最先接触企业的部分,是由企业员工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构成的实物文化,主要包括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企业的基础设施和企业形象,企业的生产环境和企业所拥有的技术和设备、企业建筑、标识等。企业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系统的表层部分,是企业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显现和外在结晶。它一方面要受企业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制约,具有从属性、被动性;另一方面又是企业文化的外在形式,具有形象性和生动性。

企业行为文化是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人际交往中产生的以行为形态表现的企业文化,主要包括企业经营活动、员工人际交往活动、教育培训、文体活动等过程中产生的文化现象。企业文化行为层次包括外在行为层和内在行为层,其标准是企业、员工的行为是否和企业外部产生直接的联系。企业行为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动态存在形式,它一方面不断向人的意识转化,影响企业的精神文化;另一方面又不断的创造企业的物质成果,发展为企业的物质文化。

企业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制度层面,包括企业所有权体制、组织机构、领导体制、经营管理制度等。企业领导体制的产生、发展、变化是企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企业文化进步的产物,它是企业领导方式和领导结构的总称,不仅影响着企业组织结构的设置,而且制约着企业管理的水平,是企业制度文化的核心。企业组织机构是企业文化的载体,是为了实现企业目标而建立的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其相互关系,企业的组织机构是否适应生产经营管理的要求,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制定的、起规范和保证作用的客观规定或条例,是为了保证企业运转而制定的一系列带有强制性要求的规章制度,是企业进行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的重要保证,同时它也可以约束职工的个人活动,是维护企业员工共同利益的有效手段。企业制度文化是广泛得到员工认同和遵守的约束企业和员工行为的规范性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中坚和桥梁,它能够把企业文化的各层面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

企业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最高层次,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形成的文化观含和精神成果。包括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宗旨。企业精神文化是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介物质文化之源,也是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升华和结晶,在企业文化结构中,它处于核心地位。企业精神文化是企业员工心理沉淀形成的群体意识,它根植于员工的心中,并通过一定的文化网络或惯常的习俗等途径呈现出来,继而得到传承和发扬。

3 企业文化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

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地位,又要保持企业在已经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及其能力的提高,保证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持续发展。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可能不尽相同,但可持续发展的生成机制可能相同或相类似。其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巨大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从物质文化建设方面看,企业实施名牌战略,通过提升自己的广告形象,调整产品结构,保证质量,将自己的企业文化融入到产品中,提高产品的文化品位,提升品牌的含金量,使人们在消费产品时品味出企业的文化底蕴,可以提高顾客消费本企业产品的忠诚度。企业所提供的服务,也要迎合广大消费者的心理,使服务更加人性化,用良好的服务提升企业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也可以通过形象设计等方式制作企业的标识、加强厂区建设、通过广告宣传提升企业的现代化形象和知名度,这都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2)从企业行为文化建设方面看,企业行为文化是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和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过程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可分为企业领导的行为和企业其他员工的行为两部分。企业的经营决策方式和决策行为主要来自企业领导,企业领导是企业经营的主角,是企业的灵魂与核心,他们的行为对企业的兴衰成败有重要影响,一个成功的企业领导应该为企业发展大局考虑,注重对整个企业发展的全局性设想;企业其他员工作为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的行为体现了企业的整体精神风貌和进步程度,企业员工群体行为的塑造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企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表现在企业中就是要使每个职工都有归属感、责任感和成就感,调动每个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3)从制度文化建设层面看,企业以现代的科学管理理念为指导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运作程序、工作纪律以及相应的规章制度。为了使企业文化能跟上时展的潮流,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市场需求,企业制度必定要抛弃陈旧过时的观念,树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观念,转换企业经营管理机制,从而形成既能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又能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要设计和制定企业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保证企业有条不紊地运转,提高企业运行的效率,员工感到公平满意,产生归属感,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及对企业忠诚度,有助于稳定企业的人力资源队伍,留住人才,提高了企业对人才的竞争力,也提升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绩效水平,从而促进企业持续快速发展。

(4)从精神文化层面来看,企业若是树立了正确的“企业精神”,可以为企业运行提供巨大能量,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企业文化的核心即价值观,成功的企业文化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使员工对企业怀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同感、忠诚感、责任感、自豪感,这样就会融合个人与工作的关系,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公平、信任的良好的工作环境,企业的每个成员都会主动地为公司出谋划策、排忧解难,企业员工也能使自身价值得到实现。优秀的企业文化还有助于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有利于企业更快的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

4 结论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无形资产,对于充分调动企业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良好的企业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企业,形成良好的成长机制,使经济效益稳步增长,运行效率不断提高,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促进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最终实现企业与社会、企业与员工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赵东.构建和谐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竞争的核心动力[J].商场现代化,2006,(2):234-235.

[2]白云.浅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构建[J].商场现代化,2005,(9):210-21.

第4篇

本论文首先对基本的组织行为理论进行了重点研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的海尔集团和日本的松下公司应用组织行为理论来管理企业进行了实证分析和对比分析;最后对中国企业如何应用组织行为理论来管理企业提出了建议。

本论文的研究结果表明:

(1)组织行为理论的思想基础是“社会人”,它着眼的基本点是将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利用组织行为理论来管理企业,可以有效地形成企业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可以充分地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可以极大地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可以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基础,组织行为理论与方法是催化剂和助燃剂;二者的合理搭配与波动均衡,可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者,不但要懂得现代企业制度的有关理论与方法,而且还要懂得组织行为学的有关理论与方法,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全员参与、因势利导、以人为本,是海尔集团运用组织行为理论推动企业管理的集中表现。劳资同权、人力资源核心论、尊重人性,是松下公司运用组织行为理论推动企业管理的集中表现。在组织行为理论的应用方面,中日企业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异点。从应用组织行为理论来管理企业的总体效果而言,目前日本企业暂时胜中国企业一筹。

第5篇

肖海林,1962年5月出生,湖北省仙桃市人。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企业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中央财经大学成功申报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国家“211工程”第三期重点建设学科和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中国市场学会、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和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首批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010年获中国管理学最高奖――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专家提名,2012年受邀为海尔集团具有全球性影响的重大颠覆性管理创新“人单合一双赢”管理模式提供专业咨询。

1984年和1987年分别在中国农业大学获学士和硕士学位,曾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蔡旭教授指导下从事学位论文研究。2003年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获企业管理专业管理学博士学位,是该校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以来首位提前一年毕业博士和2004年获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的两位博士之一。2005年在上海交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全优出站,同年9月按高于知名学者的人才引进政策调入中央财经大学工作至今。1987年至2002年先后在湖北省科委、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总公司等单位工作,从事战略情报研究、外资引进与管理、企业管理等工作,担任过四家企业董事长、总经理等职务。

二、研究领域

2001年进入学界以来,一直致力于战略管理、市场营销、颠覆性创新管理、企业持续发展、管理理论、中小企业社会责任、跨国资本与中国传媒市场等研究。先后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社科规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上海市知识产权软科学研究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同时主持和参与各类企业委托项目近40项。

三、研究成果

在学界首次提出并论证:企业管理的主题是企业持续发展而不再是成本导向的效率的观点;企业持续发展的三维特征论;企业持续发展的LCT模型;三个基本维度全面管理的统一与共生论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三叶草型企业模型、三叶草型管理模型、三叶草型控制模型、三只眼型企业家模型等观点;长青企业的特殊性质论与三种资本构成及其缪尔达尔循环论;现代企业粘性管理论;企业最优产权安排的逻辑转变论、竞争力导向论及动态变化论;超级竞争下最优业务组合战略的逻辑转变论、企业业务组合的乘除效应论以及应当是归核化、专业化和多元化的统一与共生而孰优孰劣之争是伪命题的观点;以核心能力、产业平台、制度平台和市场权力为核心要素的持续竞争优势四面体成长管理论;创新行为对宏观经济整体发展与微观企业个体发展的价值差异论;现代企业要发展思维不要生存思维的心智转变论;不连续技术创新的风险特征、风险结构和风险核对表;中国传媒市场境外资本的分布与行为特征等。

四、主要论著

1、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生成机制和管理框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

2、企业管理范式转型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

3、不连续技术创新产品的消费者感知风险与购买意向――基于市场化初期3G手机的实证研究,载于《中国管理思想与实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年。

4、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要径和工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

5、破了定律企业必败――中国十大失败企业的反思,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7月5日。

6、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四面体结构模型及成长管理,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7期。

7、企业增长、企业发展与企业可持续发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8、企业持续发展的生成机理模型――基于海尔案例的分析,管理世界,2004年第8期。

9、长青企业――经济学视角的分析,学术月刊,2004年第11期。

10、韦尔奇时代GE的产业平台战略,经济管理,2004年第13期。

11、以竞争力为导向的企业所有权安排,学术月刊,2006年第9期。

12、企业管理:主题演进与范式流变,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年第11期。

13、超级竞争条件下企业整体管理的基本维度与共生型控制模式:一个描述性案例研究,管理世界,2006年第12期。

14、管理心智的十大转变,企业管理,2008年第7期。

第6篇

财政金融论文2260字(一):关于财政金融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析论文

摘要: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在农业生产中一直以政府财政拨款作为资金支撑,但是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下,对农业建设的投入的资金较少,对农业现代化发展形成一定程度的制约和影响。本文主要针对财政金融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分析和探究,希望给予我国相关部门以些许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财政金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措施;分析

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也是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支柱型产业,但是当前,在我国产业结构角度分析,农产业与工业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对农业生产者的经济效益和生产热情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对社会稳定发展带来一定制约。在此背景下,想要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序进行,需要以财政金融作为支撑,通过提升资金扶持力度,推动农业的稳定以及可持续发展。

一、财政金融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积极意义

(一)缓解环境压力

我国农业在长期发展进程中,受到粗放式经济模式的影响,对生态环境保护没有给予重视,农业生产大量使用杀虫剂、除草剂、农药以及化肥,对附近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影响。推动结构性改革可以促使农业趋于绿化型和生态型方向发展,缓解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矛盾,对促进二者的协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优化产品质量

当前,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获得显著改善,对农产品质量也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不仅要吃的好,还要吃的健康。推动结构性改革可以转变农户固化的生产理念,更加重视农产品质量和当前市场的需求,进而为我国社会提供更加健康的农产品。

(三)降低生产成本

当前,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转型,在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者以及农业企业等新型生产主体中,其普遍存在生产成本高的问题,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深化结构性改革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重要举措。

二、财政金融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优化途径分析

(一)整合金融机构职能

在开展结构性改革中,农村金融机构承担着重要职能和关键任务,想要发挥其职能,需要对金融机构进行整合和优化,改变以往的职能缺位问题。首先,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给予政策扶持,规范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发挥各大银行的核心力量;其次,鼓励国有大型银行的经营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为便捷、更为广泛的金融服务;最后,建立农村区域金融组织,与国有银行相互作用、相互促进,鼓励更加资金从城市流向农村。

(二)改善农村金融环境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金融环境改善与优化属于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和重要价值,尤其对于结构性改革而言,更是起到了基础性作用,因此,当地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金融环境。首先,优化征信管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全面建立征信体系,完善相关业务、建立农户信用数据库,为征信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其次,政府、企业以及银行要构建合作关系,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构建信息化平台,政府要起到牵头以及引导作用,与企业和银行机构进行有效对话,根据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提供金融服务;最后,利用重大节日、农村赶集等途径,普及以及宣传金融知识,尤其对于金融犯罪要重点宣传,通过典型案例的方式突出金融犯罪的危害性以及严重性,为了帮助农村居民更好的接受知识,还可以利用土话歌谣或者趣味手册的方式进行宣传,促使其加深理解和记忆。

(三)建立完善保险机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保险行业获得快速发展,但是在众多保险企业中,尚未有一家专业为农业发展提供保险服务的机构,对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制约和阻碍,因此,国家要鼓励保险企业推出各种农业保险服务,并且从国家层面建立保险企业,落实和贯彻国家出台的各项保护政策。首先,通过各种形式的农业保险服务,可以帮助农户分摊经营风险,例转移农业生产所承担的市场风险和灾害风险,并且通过自愿自主的形式参保;其次,保险企业要积极落实和相應国家相关政策,并且结合当地农村实际情况,推出各种形式的保险产品,加大在农民群体的宣传教育力度,让更多的农户认识到农业保险的作用和价值;最后,鼓励各种证券公司、信托租赁以及保险企业向农村转移,与农村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构建多元化的保险组织体系,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资金与活力。

(四)财政支持创新模式

财政支持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抓手和重要驱动力,但是以往的财政支持模式较为固化陈旧,当地政府要结合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引入财政支持创新模式。首先,制定普惠金融政策,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和价值,政策要向农业主体倾斜,提升财政资金的应用效率,强化信贷产出和投入效率;其次,对于部分贷款以适当给予政策贴息,并且鼓励大型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到住房财产权和土地经营权抵押朱红,扩大农村贷款抵押物范围;最后,对于偏远山区要极大贷款服务力度,并且开展各种保险工作,为当地农户提供保费补贴,转变农户对保险的错误认识。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推动农业的稳定以及可持续发展,在改革进程中,财政金融具有关键作用和重要价值,因此,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通过有效途径和方式,强化财政金融在改革中的作用性和重要性,为改革的有序进行奠定基础。

财政金融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财政金融支撑下低碳经济的发展浅析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步意识到绿色、环保的重要性。在财政金融的支撑下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其不仅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同时,还能够进一步调整并优化经济结构。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财政金融为其提供了根本性的帮助。本文基于低碳经济的概念进行基本阐述,并分析财政金融的支撑下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财政金融支撑下完善低碳经济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财政金融;低碳经济;基本阐述;现状;问题;策略

目前我国面临的最大的矛盾就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在改革开放后,我国大力的发展工业,忽略了环境以及资源的可承受能力,继而导致环境破坏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随后我国便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低碳经济不仅有利于缓解资源的矛盾问题,同时还能够解决金融危机,为金融行业探索出一条新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全球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就目前而言我国的低碳经济在财政金融的支撑下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因此加强对其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有必要。

一、低碳经济的基本阐述

在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之后,各个国家都出现了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的问题。因为时间的逐步积累,导致了现如今全球气候变暖,灾害天气在逐步增加。基于此原因,各个国家都开始提出了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概念。实际上低碳经济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涉及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生产模式以及观念。低碳经济属于全球性的一次革命。所谓的低碳经济,即是从传统的高排放、高污染、高耗能,转变为当下的低排放、低污染、低耗能等经济发展模式。这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可以优化石油、煤炭等高碳资源所消耗的能力,进一步减少我国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笔者总结了发展低碳经济的三个特性。第一个特性经济性,低碳经济是反对以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的,其要求通过更加高效的方式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第二个特性创新性,在发展低碳经济时,是离不开技术的,通过对技术的不断创新来提高生产的效率,进而实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绿色发展。第三个特性可持续性,低碳经济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合理的技术来控制住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高耗能产业,保护好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的平衡发展[1]。

二、财政金融支撑下低碳经济发展的问题探析

(一)缺乏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

我国虽然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财政金融的支撑,但是内部仍然缺乏完善的财政金融支持体系。比如能源等一些领域在技术创新方面、企业的贷款方面就缺乏相应完善的金融支撑体系,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不具备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金融理念。除此之外,金融机构在支持低碳企业发展时,缺乏对创新力度。同时对资金的管理能力也有待进一步的优化,这些也都阻碍了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财政金融支持能力不足

首先从我国在公开渠道中所公布的政府预算中可以发现,我国用于环境治理的财政支出较少,和英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远远不够。从政府预算中的财政支出中可以判断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时,极度缺乏资金,这也是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原因。其次我国财政金融在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时缺乏完善的手段,一般低碳经济中的财政金融支持主要包含财政补贴以及财政支出,其他一些间接性税收优惠政策较少,这也导致我国财政金融支持缺乏支持力度[2],影响了低碳经济的有序发展。

(三)财政金融支撑下的碳交易市场并不成熟

笔者在上文简单介绍过我国是建立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最多的一个国家,在全球都占据着重要的比重。虽然数量上占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我国碳交易市场和西方国家相比仍然缺乏成熟度,这也是我国在世界碳交易市场中仍然无法占据首要地位的根本性原因。我国碳交易市场是从2017年开启的,随后便成为我国的第三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但是由于我国的碳交易市场和西方国家相比,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原因有两点,第一起步比较晚,第二内部缺乏完善以及先进的金融体系,缺乏对碳金融的全面认知,继而在交易价格方面的设置方面缺乏合理性。除此之外,在我国的碳交易市场中还表现出缺乏碳金融的衍生产品、创新能力不足等等情况,阻碍了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财政金融支撑下仍然缺乏健全的环境税收体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們逐步意识到资源的消耗以及过度浪费,给人类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的重大阻碍,也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因此为了更好的遏制这种不良经济发展行为,于是我国建立了环境税制。例如资源税、消费税以及增值税,这些环境税在资源利用的过程中,确实起到了一定的调节性作用,但是在对能源消耗补偿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负外部性的成本,使得节能以及环保的最终效果并未展现,和发达国家在标准问题上仍然相差较大。综合各个国家的环境税收体系,可以发现像西方国家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的税收体系比较健全,不仅能够遏制企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同时还可以帮助企业提升成本,通过税收的模式帮助企业进行技术的创新,在内部融入一些新的节能型技术。我国在此方面应该向西方国家多学习。

三、财政金融支撑下完善低碳经济发展的策略

(一)融入绿色金融的理念

为了进一步建立健全金融支持体系,在财政金融机构内部要积极的建立相关配套政策体系,比如风险投资机制、绿色信贷等等,不断的完善与之相匹配的风险评估机制以及环境评级标准等,进一步发挥出财政金融支持的作用。除此之外,应该对金融机构内部的相关贷款业务进行绩效方面的追踪,建立健全监督体系。根据当地融资政策合理的引导企业能源审计的相关活动,加强财政金融对低碳经济的支持,促进低碳经济的有序发展。

(二)加强碳金融衍生品的研发,完善碳交易市场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碳交易市场并不完善,因此需要进一步的加强碳金融衍生品的开发以及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融入绿色金融的理念。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拓展中间业务,例如在内部融入风险投资基金。其次我国要积极的像国外先进的发达国家学习经验,加大碳金融衍生品的开发,比如碳期货、碳基金等,拓展内部的投资渠道,通过不断的完善内部的机制,来降低碳交易市场的风险。除此之外像一些低碳型的企业,政府要给予支持,比如在政策上给予优惠,为这些企业在内部建设通道,帮助企业的发展以及上市,以此来鼓励更多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创新技术,将低碳概念融入到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3]。

(三)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丰富财政金融支持手段

中央以及地方政府应该合理配置政府的预算,在资源的利用以及环境治理方面要加大资金的支持,通过进一步的完善资金管理的配套性措施以及整合资金来加大对节能以及环保技术的支持。与此同时,也应该不断的丰富财政支持的手段,例如通过财政贴息、财政补贴、对税收给予优惠等形式,来对低碳经济进行支持,提高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创新技术的积极性,保证资源能够被合理的利用。除此之外了为了进一步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在企业内部引入相关先进设备来提高内部的生产效率时,财政金融应该给予相应的优惠,便于企业更好的实施低碳经济。

(四)财政金融支持状态下,进一步完善环境税收体系

我国的资源税以及环保税都在面临着改革,因此我国应该进一步的完善并落实环境税收,保证环境税收可以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相应的调节作用。比如加大对产能低、耗能高的一些企业的税收,通过这种方式来鼓励企业发展时不断的进行技术的创新,加强企业内部经济的转型,以进一步发挥出环境税收体系的调节以及引导作用。其次在内部建立负外部性成本的补偿,将这类资金主要用于环保类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五)建立绿色金融的监管机构

第7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企业家精神发展

在当今社会,国际间的竞争主要是经济的竞争,而经济的竞争主要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又主要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教育的竞争。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途径,它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劳动力知识存量的多少、国民素质的高低和人力资本的形成状况,从而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和不断完善,企业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教育产业化日益突出,教育产业已自觉不自觉地进入到社会经济运行体系中去了。然而,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力量之一,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企业家却又是民办高校办学者中主要力量之一,积极探索企业家精神将直接关系民办高校的发展。

首先,企业家精神是企业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推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动力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社会经济的微观运行主体。它一方面为人类生产和创造着物质财富;另一方面更为人类承载与传播着精神文明。企业成长已经成为经济繁荣的重要基础,成为国家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长期以来,企业的寿命与成长成为世界范围内深切关注的话题。从“企业家精神”这个术语的内涵上分析,精神首先是一种精神品质,“精神首先是一种思想形式,是一种驱动智慧运思的意识形态,”但“精神不完全是仅仅表明个人意识状况或过程的心理的、主观的概念,精神相对于意识,它似乎应该是对意识的一种价值抽象。”企业家精神也是表明企业家这个特殊群体的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是他们所具有的独特的个人素质、价值取向以及思维模式的抽象表达,是对企业家理性和非理性逻辑结构的一种超越、升华。企业家群体独有的显著的精神特征就和其他群体特征区别开来,人们日常也把它看作是成功的企业家个人内在的经营意识、理念、胆魄和魅力,并以此标尺可以识别、挑选和任用企业家。

其次,所谓“民办高校”是指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高等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在企业、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当中不乏有企业家成份,企业家精神直接关系民办高校的发展。

(1)企业家的办学目标定位:企业家精神往往体现出个人素质、价值取向以及思维模式,个人素质高低取决于企业的发展空间,同时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办学目标的确定;价值取向来源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为办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提供依据;思维模式形成于企业长期来积累的经验和财富,同时为办学者准确定位办学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高校办学目标定位准确与否,制约着高校发展规模与办学效益。现实办学者中,往往因为办学目标定位不准确,理科类高校定位工科成份,既加大办学者的成本投入,又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2)企业家的办学特色思路:企业家精神往往体现个人内在的经营意识、理念、胆魄和魅力。成功的企业固然有成功企业家的因素在内,同样道理,民办高校能否得到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取决于办学者的远见和卓越,其关键所在就是高校自身的办学特色。面对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日益激烈的竞争,民办高校必须探索新的发展思路,从而形成办学特色,这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对办学者提出考验。然而在现实办学者中,多数办学者存在直接干涉学校日常事务的管理,未能把办学投资者和学校管理者区分开来,未能将自身在成功经营企业时的意识、理念、胆魄和魅力发挥出来,而是沾沾身喜所取得成绩,不思进取,把高校当作企业来看待和管理。

(3)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企业家精神的实质在于成功经营企业,让企业具有持续发展的动力。企业家在成功经营企业的背后,就是如何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效益,轮到企业家办学,往往也将如何“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作为衡量高校发展的重要依据。在现实办学者中,多数存在直接要管理效益的问题,殊不知“向管理要效益”不只是管理方法一个层面,也不能只管人、财、物这个标,更重要在于高校的管理体制、机构、机制。高校的办学体制、高校的机构设置和高校的管理机制是否运转灵活自如,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办学成本、教学条件的投入、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学校管理的效益,以及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等。

再次,民办高校企业家办学精神更多体现为无私奉献的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办学的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而高校发展的大学精神也正是在历史沉淀下形成,如企业家精神中的无私奉献、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等作法,能够在当代大学生中继承和传播,将有利于大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反之,企业家们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以降低办学成本,不重视办学质量、办学特色和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成长成才,短期内企业家们会获得利益,长期以此,高校将面临重新抉择之路,甚至面临毁灭结局。现实例子中,有的企业家们在办学之初,全身心投入办学,将企业家精神的良好一面发挥得淋漓尽致,待到高校发展到一定规模,企业家的家族人员纷纷投靠来了,能安排按资排辈安排,不能安排先到校实习或学习来了,能直接进入学校管理层者直接投入工作,能担任学校重要管理岗位者直接接替,无论行或不行,也不论学历、资历和能力,统统“相聚一堂”,其结果是自家人不干事,外人无法干事,管理效益低下,外行人管内行人,局面极其不利于高校的发展。

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企业家精神有其积极上进的一面,其精神对民办高校发展带来直接利益关系,发展中的民办高校既要继承企业家精神,又要时刻警惕企业家的家族式管理,积极贯彻执行民办高校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管理体制,切莫执行董事会指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做到责、权、利、效分开,为民办高校发展提供良好的沃土,实现民办高校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亮.《企业家精神与区域经济增长》.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2]王安全.《公司企业家精神与公司经营业绩关系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3]宫文博.《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持续成长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4]周冬梅.《论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文化建设》.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5]秦文婷.《全球化时代企业家精神的特质及孵化研究》.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6]崔凯.《中国企业家精神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实证研究》.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第8篇

然而,在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平安)品牌宣传部总经理盛瑞生看来,社会责任的履行应当与企业的发展战略以及经营活动紧密结合,企业应当不断创新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以推动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

据盛瑞生介绍,成立之初,中国平安就很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和对公益事业的投入。在从1994年到2003年的近十年来,中国平安一直在捐助希望工程。2003年8月,中国平安启动了一项全新的长期公益项目—“中国平安励志计划”,致力于为有梦想、有抱负的大学生提供成长和发展的舞台。

“在长期关注希望工程的过程中,我们渐渐地感觉到大学生群体的成长与进步也很重要。作为中国平安教育支持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国平安励志计划专注于青年学子的学业、创业和就业问题,积极整合社会力量为专注和有梦想的大学生提供帮助。”盛瑞生说。

新一代的年轻人生活在信息大爆炸时代,对碎片化信息和即时资讯的追求使得他们普遍缺少专注精神,以及与专注相关的体验和历练。为了鼓励大学生养成专注笃志和励志图新的品格及精神,中国平安在2003年设立励志计划论文奖,以促进经济、金融、保险等专业的大学生积极投身经济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帮助大学生增强自己的创新和专注能力。励志计划论文奖评委、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对此评价说:“做学术研究如同做人,专注和创新都是必不可少的品质。”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淀,励志计划论文奖在高校和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学术成果。每年,中国平安公司都会将这些获奖论文结集出版,捐赠给各高校和各地图书馆。

经过6年的发展,2009年,平安励志计划从学术研究领域延展开来,开始关注在校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为帮助大学生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尤其是为了给拥有创业梦想的大学生提供发展舞台,中国平安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自2009年起联合举办“中国平安励志创业大赛”,为青年人搭建一个创业和就业平台,为有梦想的年轻人护航,为促进大学生创业计划的成果转化创造条件。4年来,创业大赛直接资助了40个创业项目,约3000支团队的数万名参赛者参与到创业培训和实践中。

2012年12月27日,以“专注为明天”为主题的2012年中国平安励志计划颁奖典礼在中央财经大学举行。与上一年不同的是,本届创业大赛首次引入风投机制,那些成长性强或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在得到天使投资人以及风投专家认可的同时,更有机会争取“中国平安创新基金”最高100万元的直接投资。最终移动互联网创新项目Make Block凭借项目商业模式的创新性、标杆性、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得到决赛评委一致认可,摘取创业大赛一等奖,获得了10万元创业基金。同时,还赢得了天使投资人和风投专家的青睐。

冠军团队队长王建军表示,创业大赛给创业者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对参赛者进行基础创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经验丰富的评委和投资人对项目进行细致的点评和指导,使参赛者不仅获得了奖金,还获得了宝贵的经验。

秉承中国平安“专注,为明天”的公益理念,励志计划经过9年的持续投入和努力,从最初的励志计划论文奖,发展成为包括励志计划论文奖、奖学金、创业大赛、励志论坛和励志同学会在内的综合公益品牌项目。截至2012年,中国平安励志计划项目已奖励学生4820人,总奖金超过1642万元。“在保证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同时,中国平安每年都有不少于2000万的资金投入到公益慈善项目的运作中。”盛瑞生说,中国平安不仅注重鼓励和培养年轻人专注与创新的品质,同时也身体力行,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始终秉承“专注,为明天”的理念,不断创新。

第9篇

【Abstract】The existing coal production has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high pollution,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policy constraints and others, these characteristics have seriously restricted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so the implementation of cleaner production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become a pressing matter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per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the status, influence factors and evaluation of the clean technology of coal industry in Xuyong county.

【关键词】煤炭行业;清洁生产;问题分析

【Keywords】coal industry; cleaner production; problem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3-0139-02

1 课题研究背景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煤炭是不可或缺的燃料资源。但是对于煤炭资源的开采,挖掘,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没有注意煤炭行业附近的生态环境,使得在煤炭开采完成之后,煤炭行业附近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1]。

这种发展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不符合当今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因此,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越来越重要,目前,世界范围内都在倡导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煤炭资源的发展也急需做出改变,如何改变,怎样利于生态平衡,利于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这些问题摆在政府、企业面前,因此急需做出相关调整[2]。

2 国内研究现状

2.1 煤炭清洁生产的必要性及存在问题研究

曲格平学者在其发表的论文《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中,在煤炭生产的行业层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详细地论述了煤炭行业开展清洁生产的必要性。

杨文澜、李多松在《煤炭行业推行清洁生产的紧迫性及对策研究》一文中,通过对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破坏的现状分析,指出了“煤炭开采造成的生态破坏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了煤炭行业推行清洁生产的必要性,并根据当前煤炭行业清洁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2.2 煤炭企业清洁生产的可行性研究

张明慧在其硕士论文《煤炭清洁生产和利用的经济分析及对策研究》中,从企业的经济效益、技术保障及国家相关政策支持等三个方面分析了煤炭清洁生产和利用的可行性,建立了煤炭清洁生产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清洁生产和利用相关措施和政策建议。

3 叙永县煤炭行业清洁生产现状分析

3.1 基本情况

四川省叙永煤矿隶属于四川省煤矿产业集团,是以煤炭生产为主导产业的国有大型企业,2015年年末总资产3亿元,矿井属于古叙矿区中段落叶坝井田,开采煤层分别为C19、C20、C24三层,平均煤厚为0.8~1.2m,煤质为特低硫、特低磷、低灰、高发热量的优质无烟煤,矿井属高瓦斯矿井,无煤尘爆炸危险。矿井总面积8.3434平方千米,截至2015年年末,占有资源储量为3800万吨,可采储量2560万吨。

3.2 自然环境概况

井田位于永宁河水系,井田地处山区,内河流不甚发育,仅在井田西部有后面河、水落坡河两条小溪,流量较小。区内属亚热带气候,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季炎热,常有雷雨和暴雨,冬季及初春常阴雨绵绵,有短期积雪和霜冻。年将雨量1000~1300mm,年蒸发量909~1067mm,4~9月为雨季,降雨量约占全年的90%,最高气温为40.8℃(1991年5月24日),最低气温为-1.9℃(1993年1月24日),年平均气温为17.6℃、相对湿度为79%。风向受地形影响较大,局地风场明显,主导风向为N(白天),次主导风向为S(夜间)。

矿区周边虽然有画稿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黄荆自然保护区、古蔺二郎自然保护区等风景名胜区和保护区,但这些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均远离本矿,矿井开发不会对其产生直接影响。

4 废气排放及处理现状

在叙永煤炭生产活动中,所a生的气态污染物主要是烟尘、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其产生的来源为燃烧煤炭进行供电供暖的工序。根据相关的环境保护条例规定,所制定的标准要求,叙永县的供暖设备不再由燃烧煤炭加热锅炉来实现,而是采用一种更为节能并能循环的方式来实现,即采用发电煤炭燃烧后的废气进行供暖,这种技术的采用,有效地降低了当地大气污染气体的含量。

5 生态保护方面问题

据现场统计,井田及周边0.5km范围内共有2个村7个小组,320户,1300人受到地下开采诱发的地表沉陷影响,工业场地的空地、道路、选煤厂地表有,堆煤场无防护措施;煤矿矸石场占用耕地,目前正在使用,场内矸石大部分未覆土也未及时绿化,不符合环保要求。

6 产业结构问题

叙永县的煤炭生产行业当中,对于煤炭的开采挖掘以及筛选清洗的作业,占了煤炭产生利润的90%以上,相对于其他产业如煤炭发电产能,煤炭化工行业等的利润而言是巨大的,因此,可以分析得到叙永县现今的清洁生产面临的重要课题就是对于其煤炭生产产业结构的转型。产业结构转型的问题制约着煤炭产品附加商品价值的提高,也影响着煤炭行业生产清洁化的发展道路。

7 人才机制问题

制约叙永县煤炭行业生产清洁化生产的问题还有人才选拔机制的问题。一个企业的发展需要创新力的带动,而创新能力源于人才的提拔和使用。而因为当今叙永县的煤炭生产行业,乃至全国的煤炭生产行业都处于一个发展的转折点上,一个从原有的粗放型生产模型向高效益的生产模式的转变,而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面临种种体制问题以及经营问题,致使企业难以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进而利用人才力量进行产业结构链的扩展与外延,这种人才机制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叙永县煤炭生产行业的发展。

8 管理体制问题

经过了解叙永县煤炭行业生产行业的发展历程,我们知道其前身为国有企业,现今也有地方政府的控股,因此,其在管理体制结构中很大一部分还是沿用了国有企业的经营制度方式,这种管理的制度方式导致企业的经营陷入管理僵化、制度冗余,生产效率低下等管理局面,严重地制约了叙永县煤炭生a行业的产业结构升级以及转型的发展,降低了生产的有效性,以及清洁化生产的效率。

9 提高清洁生产的对策措施

根据叙永县煤炭行业清洁生产评价结果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叙永县煤炭行业清洁生产水平的对策措施如下:

①延伸煤炭生产加工产业链。加快瓦斯发电建设和产业结合,提高废物循环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

②强化污染防治措施。提高储煤场及矸石场洒水等设施使用效率,矸石堆场周边设置固定绿化带,对于破坏的耕地、林地等,采取耕地或林地补偿措施,采空区上方采区适当措施增强稳定性[2];

③建立清洁生产的制度、政策和管理方针、提高生产信息化管理水平等对应的清洁生产决策。严格管理,建立岗位责任制,保证正常生产,避免不必要的停产、失控造成的污染和损失。另外,加强清洁生产宣传,定期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及管理意识教育,定期进行清洁生产审核,将清洁生产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