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学习动机理论论文

时间:2023-03-22 17:35:07

导语:在学习动机理论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学习动机理论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柔性机械臂;动力学;逆动力学;振动;大范围运动

theAnalysisandSolutionforInverseDynamicProblemsofFlexibleArms

Abstracet:Thepaperconcentratesontheanalysisandsolutionforinverseproblemsofflexiblearms.Thesecantcoordinatesystemisintroducedtodescribethelocationofthetwo-linkarm.Thefast(vibration)partandtheslowpartareanalyzedfortheinverseproblems.Thesolutionsforthefastpartarefoundemanativethroughtheanalysis.So,thesolutionfortheflexiblearmsshouldbecarriedoutwhileonlytheslowpartisincluded.Asamplemethodisgiventogetridofthefastpartandgetthesolutionsfortheinverseproblems.Numericalresultsshowthatthismethodiscorrect.

Keywords:flexiblearm;dynamic;inversedynamic;vibration;movementwithlargerange

双连杆柔性机械臂是柔性系统中最为典型的例子之一,在实践中,对其端点的运动实现精确的控制的最重要因素是控制算法的计算速度,复杂的控制算法难以实现。而逆动力学建模和控制是紧密相关的,通过逆动力学方法,得到一个比较精确的驱动力矩作为前馈,再施以适当的控制算法,以实现对机械臂的高速、高精度控制,则是一种具有实效的方法。

关于柔性臂控制的逆动力学方法的研究报道尚不多见,其中文献[1-5]对动力学方程解耦,即把动力学方程近似分解成一些相对简单的系统,从而得到逆动力学的表达式。Matsuno[6]通过对采用切线坐标系的动力学模型进行简化,得到了一种实时的逆动力学方法。Gofron等应用了驱动约束法[7],把期望运动处理成非定常约束。Bayo在频域内进行了逆动力学求解[8],[9]。Asada等提出了一种迭代求解的方法[10]。

在逆动力求解中常常会遇到求得的力矩不准,力矩振荡很大,求解烦琐等问题。因此,讨论逆动力学求解的特点和性质是非常重要的,并有助于采用合理的方式得到比较好的前馈力矩。

1动力学和逆动力学模型

一般情况下,柔性机械臂的两根连杆横向弹性变形(弯曲)较小,则忽略机械臂的径向变形;假定关节及臂端负载均为集中质量,则忽略其大小。同时,暂不考虑电机转子的转动惯量和电机的阻尼。

图1是一双连杆柔性机械臂,两臂间关节电机质量为,上臂端部集中质量为,两连杆质量和抗弯刚度分别为和,和,两连杆的长度分别为和,和为两关节电机提供的力矩。

连杆变形很小,对每根连杆建立一个运动坐标系,使得连杆在其中的相对运动很小。机械臂的整体运动则可由这两个动坐标系的方位角来描述。于是,在动力学模型中将有两类变量,一类是幅值很小但变化迅速的弹性坐标,另一类是变化范围较大的方位角。本文采用端点连线坐标系,即将连杆两端点的连线作为动坐标系的x轴(见图1)。描述整体运动的是两个角度和,而连杆相对于动坐标系的运动则可视为简支梁的振动。这样,动力学模型刚度阵的弹性坐标互相不耦合,臂端的位置可由和确定,其期望运动形式(或数值解):

(1)

如采用其他形式的动坐标系,两杆的弹性坐标将耦合在一起,而且在逆动力学求解时,将不得不处理微分方程与代数方程组合的方程组。

对每个机械臂取两阶模态坐标来描述,应用拉格朗日方法得到动力学方程:

(2)

式中。为6×6质量阵;为速度的二次项;为6×6刚度阵;为重力的广义力向量;为驱动力矩的广义力向量;,其中和、和分别是两个机械臂的一阶和二阶弹性坐标。

柔性臂系统的逆动力学问题,是指在已知期望末端操作器运动轨迹的情况下,结合逆运动学与动力学方程对关节力矩进行求解。如果直接进行逆动力学求解,即把式(1)代入动力学方程式(2)中,对方程中的弹性坐标和力矩进行求解,一般情况下,其数值解将很快发散。

表达系统运动状态的坐标可以看成有两部分组成:大范围的相对缓慢的运动(慢变)部分和小范围的振动(快变)部分。本文试图将这两部分分离,分别讨论它们的逆动力学特性,并以此来分析整体系统的逆动力学问题。

2快变部分的逆动力学问题

首先,寻求两个关节力矩使端点保持不动,先不考虑大范围的运动。此时,重力只起了一个改变平衡点的作用,在方程中把与它相关的部分略去,在动力学方程(2)中令,得:

(3)

式中

在方程(3)中消去和得:

(4)

式中:

,,

,,,

,,,

,,,

,

对式(4)降阶:

(5)

式中

其中,

I是四阶单位阵。方程(5)可化为下列形式:

(6)

式中。求出的特征值分别为

式中。

因的特征值存在正实部,则方程(3)所表示的系统不稳定,其解发散,即双连杆柔性臂在这种情况下,其振动问题的精确逆动力学解是发散的。

的各特征值在复空间分布关于虚轴对称,必然会出现正实部,如选取更多阶模态函数离散时,会出现同样的情况。因此,选取更多阶模态函数离散时,其振动问题的逆动力学解是发散的。

如应用应用文献[10]中给出的迭代法进行逆动力学求解,当积分步长很小时,其解是发散的;当积分步长较大时,便可得到较好的结果。其原因是因为快变部分的逆动力学解发散,当步长较大时相当滤掉了快变部分,便可得到较好的结果。

3慢变意义上的逆动力学

在进行慢变意义上的逆动力学求解时,应试图将弹性坐标中的振动部分滤掉,弹性坐标中不应含有振动部分,再结合期望的、求得力矩。

如图1所示,机械臂的各参数:L1=0.87m,L2=0.77m,M1=1.9kg,M2=0.8kg,m1=12.75kg,m2=2.4kg,=602.5,=218。期望运动轨迹:机械臂端点绕以(0.8,0)为圆心,做半径为0.5m,以每周1s作匀速圆周运动。

由机械臂的动力学仿真结果可以看到,弹性坐标的一阶、二阶时间导数项振动幅值很大,但它们都在零值附近振动,即其慢变部分很小。因此,在式(2)中去掉弹性坐标的一阶、二阶时间导数项,相当于滤掉了弹性坐标中的振动部分,经过整理得到如下形式:

(7)

式中,、、中含、及其一阶时间导数项。

将式(1)代入式(7)中,再对方程求解,可以得到弹性坐标和力矩,弹性坐标见图2(图中不含振动的曲线)。为了考察得到的力矩,将力矩代入动力学方程式(2)中,得到的各弹性坐标见图2(图中含振动的曲线),轨迹跟踪曲线、端点坐标与期望运动相比较的误差曲线分别见图3和图4。

Fig.4theerrorsofcoordinatesinxandyDirectionsfortheendmovement

由图2中可以看出,由式(7)得到的弹性坐标(不含振动)与机械臂的动力学仿真得到的弹性坐标(含振动)的慢变部分十分相似,所以在式(2)中去掉弹性坐标的一阶、二阶时间导数项相当于滤掉了弹性坐标中的振动部分,说明这种方法是合理的。

由图3与图4给出的仿真结果可以看出,轨迹跟踪很好,由此可见,得到的力矩精度很高.

4结束语

由图2可以看到,机械臂在运动过程中,其弹性坐标由两方面组成,一方面是振动部分(快变部分),另一方面是与载荷、惯性力有关的慢变部分。而弹性坐标速度、加速度的慢变部分很小,在逆动力学求解中将其略去是合理的,由式(7)得到了比较准确的弹性坐标慢变部分并非偶然。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于柔性机械臂系统,振动部分的精确逆动力学解是发散的,进行逆动力学求解时,应滤掉振动部分,在慢变的意义上进行,才能得到比较好的前馈力矩。

参考文献

[1]XiaJZ,ManqCH.Realtimeestimationofelasticdeformationforend-pointtrackingcontrolofflexibletwo-linkmanipulators[J].TheJournalofDynamicSystems,MeasurementandControl,1992,115(3):385-393.

[2]MatsunoF,SakawaY.,AsanoT,Quasi-statichybridposition/forcecontrolofaflexiblemanipulator[C].ProceedingoftheIEE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RoboticsandAutomation,Sacramento,PublbyIEEE,1991,3:2838-2843.

[3]MatsunoF,SakawaY.Dynamichybridposition/forcecontrolofatwodegree-of-freedomflexiblemanipulator[J].JournalofRoboticSystems,1994,11(5):355-366.

[4]YoshikawaT.Dynamichybridposition/forcecontrolofrobotmanipulators-descriptionofhandconstraintsandcalculationofjointdrivingforce[J].IEEEJRA,1987,(3):386-392.

[5]KwonDS,BookWJ.Aninversedynamicmethodyieldingflexiblemanipulatorstatetrajectories[C].ProceedingsoftheAmericanControlConference,SanDiego,PublbyAmericanAutomaticControlCouncil,1990,27-37.

[6]MatsunoF.Modelingandquasi-statichybridposition/forcecontrolofconstrainedplanartwo-linkflexiblemanipulators[J].IEEETransactionsonRoboticsandAutomation,1994,10(5):287-297.

[7]GofronM,ShabanaAA.Controlstructureinteractioninthenonlinearanalysisofflexiblemechanicalsystems[J].NonlinearDynamics,1993,(4):183-206.

[8]BayoE,MoulinH.Anefficientcomputationoftheinversedynamicsofflexiblemanipulatorsinthetimedomain[C].ProceedingsoftheIEE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RoboticsandAutomation,Scottsdale,PublbyIEEE,1989,710-715.

第2篇

论文关键词:供应链,系统动力学,建模,仿真

 

供应链是一个由多个节点企业组成的动态系统,它包含了不同节点企业之间持续不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这些节点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使得供应链系统变得非常复杂。供应链运作希望能够藉由这些相互作用实现更低的成本、更短的生产时间、更小的库存、更多的产品品类、更好的产品质量、更准确的送货时间、更高的顾客水平和更有效的合作。这就需要一种更有效的建模技术来表达供应链中跨组织的复杂关系。特别地,供应链系统各节点企业间的交互存在着诸多随时间不断变化的非线性关系,对于这种复杂的非线性系统,一些传统方法不能够很好地对其进行描述和研究。而系统动力学研究系统如何随着时间而动态地改变,讲究根据所研究的问题和所研究的系统构建模型,分析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确定其对系统的影响。不仅如此,系统动力学仿真更提供了一种分析系统的直观方式[1]。系统动力学是一种有效地分析供应链结构和行为的方法。在所有的研究方法中,系统动力学是研究复杂和多变量非线性系统随时间变化情况的理想方法[2]。

实际上毕业论文ppt,在理论研究领域,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最先由麻省理工学院的Forrester教授于1961年在其《工业动力学》中提出。Forrester[3]最先观察到了结构、策略和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得需求沿着供应链下游向上游逐渐放大,并提出了系统的分析方法。Sterman[4]最先将这种方法应用于供应链系统,并建立了简单的供应链节点企业的系统动力学模型。Ovalle O.R.[5]完善了这一供应链节点企业模型,分析了共享不同信息对供应链系统的影响,但并没有给出完整的供应链系统动力学模型。国内学者黄丽珍[6]和张立菠[7]都从不同角度建立了供应链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本文尝试从节点企业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推广到多级供应链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仿真研究。

1、供应链节点企业系统动力学建模

供应链上贯穿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决策流和商流等流程,本文的建模重点研究物流和信息流两种流程。这是因为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能够很直观地表达供应链上的物流和信息流。本文一方面对所研究的供应链系统链环节进行了简化,主要讨论订货、库存和发货三个环节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另一方面对其决策进行简化,以牛鞭效应(订货量波动比)作为重要的对比指标[6]。供应链系统中各节点企业通过订货和发货分别实现与上下游节点企业联系,从而使得系统的有效地运作。供应链节点企业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在其因果回路图和反馈环的基础上,因此建模前须分析得出其因果回路图和反馈环。

1.1 供应链节点企业运作的因果回路图(Casual Loop Diagram, CLD)

本文所研究的供应链是一种没有信息共享的运作模式,MIT的啤酒游戏很好地再现了这种供应链。在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各节点企业最重要的流程是对上游的订货流程和对下游的发货流程。对上游的订货决策是建立在对未来的销售预测和库存控制策略的基础之上,即各节点企业根据过往的数据,运用简单移动平均或指数平滑等方法来预测t期的销售率,并同时考虑t期初企业的渠道存量和库存状况来进行订货决策。对下游的发货决策则是权衡下游的订货量和节点企业的最大发货量来进行的。图1给出了供应链节点企业(用k节点表示)运作过程的因果回路图,其中包含了九个反馈回路,即两个正反馈回路和七个负反馈回路。其中第七和第八个回路是正反馈回路,除此之外都是趋于平衡的负反馈回路。

图1 供应链节点企业运作过程的因果回路图

1.2 供应链节点企业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根据供应链节点企业运作过程的因果

回路图,可以得到供应链节点企业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如图2所示。将供应链节点企业的运作流程分为物流和信息流。物流始于进货(即上游节点的发货),从而形成渠道存量毕业论文ppt,渠道存量(Pipeline)指的是因为运输延迟和生产延迟过程中引起的库存。对于生产商来说,进货指的是进原材料,渠道存量包括运输延迟和生产延迟引起的库存;对于其他节点企业来说,进货都是成品,渠道存量指的是运输延迟引起的库存。收货后渠道存量减少,同时库存增加。对于生产商来说,收货指的是原材料经生产加工后变为成品,进入成品库存;对于其他节点企业来说,收货指的是成品到达该节点企业仓库。对下游的发货取决于下游节点企业的订货和该节点企业的最大发货率。发货使得各节点企业的库存减少。此外,模型还受到其他内外部影响因素的影响,受研究问题所限,在此不多作分析。

第3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学习动机;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单编号:1671-7503(2015)09-0003-04

一、引言

学习动机是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是发动并维持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使其向特定目标发展的一种内部动力机制。学习动机一直被看作是教学设计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网络学习中,学习动机同样也受到广泛关注。国内研究者从2001年开始关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动机,十几年间,网络学习动机大量研究中产出了很多优秀科研成果,并对网络课程的开发和网络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基于此,本文将对网络学习动机相关论文进行检索并梳理,以透视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的主流研究及其发展趋势,并为我国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后续研究提供有益启迪。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一)资料来源与样本

本研究资料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近15年(2000.01.01-2015.02.10)刊发的论文。以“网络学习动机”、“在线学习动机”以及“远程学习动机”为关键词,在CNKI数据库中,对“篇名”进行“模糊”检索,将检索结果中的一些公告、通知等无关资料删除,共获得期刊论文75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9篇,研究样本共计94篇。

(二)研究工具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在对94篇文献摘要阅读的基础上,对其主题分类,并按照文章发表日期、载文量和主题建立相应数据库,最后生成图表展示数据。

(三)内容分析变量

本研究设立发文时间、载文量、文章来源、研究方法、研究主题五个研究变量。

1.发文时间和载文量

分析载文量和发文时间,可了解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的起源、现状和发展情况。

2.文章来源

样本文献可按期刊的重要程度,将其种类分为硕士学位论文、权威期刊、核心期刊和一般期刊四大类。

3.研究方法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一般可以分为行动研究法、开发性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文献分析法等。

4.研究主题

研究主题的分析是本文的重点与难点,目前专门针对网络学习动机主题的分类尚未有统一的科学表述。为了确定已有研究文献集中关注的主题,本文参考了牟智佳《基于Moodle平台的网络学习动机影响因素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中的类目分类,在阅读文献标题、摘要和内容并确定文献主题后,将其绘制在主题表中。将主题表中的各项研究内容进行归类与合并,最终得到本研究的研究主题变量。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发文时间和载文量

由图1可以看出,国内对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的研究从2001年开始,到2005年研究者逐步重视网络环境下对学习动机的研究,并在2008年和2011年分别达到了两个高峰期,年载文量达到了14篇和17篇。由此可以推测,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学习的普及,研究者开始重视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的心理研究,对于新媒体新技术环境下,学习者的心理需求更加受到关注。然而,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和泛在学习环境构建的深入进行,我国研究者对学习动机的研究慢慢转入移动学习领域,因此2011年之后,网络学习动机的研究开始下降并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二)文章来源

通过图2可以看出,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的研究文献中有19篇硕士学位论文,高级别期刊文献12篇,其中,《电化教育研究》文献4篇;大多数文献来源于一般性期刊,占样本总数的67%。由此可以推测,目前国内对于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的研究很多,但优秀的研究成果很少,网络学习动机的研究尚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网络学习动机的研究还需要研究者深入挖掘和探索,需要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指导教学,以促进网络学习者学习的有效进行。

(三)研究方法

对94篇文献的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得到表1,国内对于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的研究中使用最多的是文献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占总量的46.8%和29.8%。另外,实验研究和行动研究较少,仅占总量的12.8%和5.3%。可以看出,受教育技术领域研究者常使用文献研究法这一现象影响,国内对网络学习动机的研究总体上是处于理论研究阶段,研究者对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的实证研究比较少,但理论终究是要为实践服务的,因此,研究者应该在借鉴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对网络学习动机进行实证研究,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中去探索能够有效激发并维持网络学习动机的方法,以指导网络课程和网络学习平台的设计与搭建。

(四)研究主题

从表2样本文献研究主题分布表中可以看出,15年间国内对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方面的研究占66%,对网络学习动机影响因素的研究占17%。反映了网络环境下激发并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十分重要。另外,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影响因素的研究也是受到研究者所广泛关注的。

1.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

相关理论研究中,美国心理学家凯勒提出的ARCS动机设计模式比较系统完善,该模式包括注意、切身性、自信心和满足感。另外,较为广泛使用的是动机设计理论专家Wlodkowski提出的TC动机设计模型,如图3所示,TC模型将网络学习过程分为初始、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在不同学习阶段,整合各方面因素,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以达到激发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动机的目的。

从国内对网络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的62篇文献中可以看出,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激发和维持的相关研究中,包括了网络学习初始阶段激发学习动机、网络学习中期维持学习动机以及网络课程中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等几个方面。

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需要从网络学习平台、学习者、教师三个层面进行。从网络学习平台层面来说,学习平台必须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求、提供及时有效的评价反馈体系。网络课件在设计中,要贯穿始终地激发学习者内在学习动机。孙艳超和杜华认为,网络学习与传统学习相比,要营造激励互动的学习环境、创设理解和尊重的情感氛围。吴薇娜认为,实施合理的奖惩措施,建立基于学习者能力发展的反馈评价体系,对学习动机的激发是至关重要的。

从学习者层面来说,学习者要树立积极的态度、增强自我效能感、加强协作交流。罗刚从学习者层面给出了几条网络学习动机激发和维持的有效措施。

从教师层面来说,教师要帮助学习者树立积极的态度、加强协作交流、引导网络学习者正确归因,进而使学习动机得到激发、维持和加强。

2.学习动机影响因素研究

成就动机影响因素、网络自主学习中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网络课程中教师行为因素是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影响因素大致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魏云指出内在影响因素有目标意识、认知冲突和需要;外在影响因素包括诱因、强化和环境。邹晓华,对回收的286份有效问卷进行实证分析,将网络学习动机划分为三个主要方面,并得出转换学习模式,促进内部学习需要;鼓励外部学习诱导,由外而内激发良好学习动机;激发自我效能感,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加强基础设施,不断提高网络教育环境等四项激发学习动机的策略。

另外,研究者运用调查的方法,分析影响学习者网络学习动机的因素,并分析得出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牟智佳用解释结构模型建模法,对影响学习动机的14个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最终得到网络学习动机的根本性影响因素:平台功能与设计和辅导教师。马萌对网络学习中的教师接近行为这一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表明,两者总体相关度数值为0.5445,教师接近行为的使用促进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对网络学习动机的激发作用是积极的。张文兰对85名学生进行调查,认为影响学生网络学习动机的因素包含学习平台层面、教师层面、学习者层面和课程学习层面,其中,辅导教师是影响学生网络学习动机的根本因素,学习活动设计是影响学生网络学习动机的核心要素。

3.网络学习动机水平调查研究

网络学习动机水平调查研究有6篇文献,对网络学习动机水平调查是网络学习动机研究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可以得出网络学习中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及其权重,并为激发、维持网络学习动机策略的研究提供依据。刘凤存以山东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为个案,对具有代表性的六个学习中心成人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影响成人网络学习动机的个人基本情况、个性特征和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和统计,得出成人网络学习动机复杂多样、变动不羁、意识淡漠等特点。姚文清对某大学150位学生进行调查得出网络自主学习动机变化及动机缺失原因。

4.网络环境与学习动机相关性研究

网络环境与学习动机相关性研究主要围绕网络学习环境对学习动机的影响展开,史晓亮认为网络英语学习动机与成绩之间呈正相关,与外在动机相比较而言,内在动机与成绩的相关度较高。孟丽丽对234名青少年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网络游戏参与动机与学习动机的相关性。刘盛峰对600名学生进行问卷测试,建议学校要保护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尽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予以培养与激发。刘君红认为学习动机与策略相关性中,深层动机对学生的学习策略影响大于表层动机、社会情感策略更容易受到学习动机强度的影响。

四、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网络学习动机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通过对样本文献的分析,可将网络学习动机的主流研究与发展归结为以下三个特点: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影响因素的研究、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研究是我国研究者关注的焦点;网络学习动机研究中并未出现研究者广泛接受的本土化动机理论成果;从研究方法上来看,文献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是我国网络学习动机研究中较多采用的研究方法,不过,近年来对网络学习动机实证研究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

(二)启示

总结网络学习动机的研究现状,在引发我们思考的同时,也为我国网络学习动机的研究带来了一些有益的启迪。

1.进行深入的高水平研究,注重理论思辨与实证研究的结合

网络学习动机迄今为止还是没有得到有效激发,不乏有研究者对网络学习动机进行长期而深入的实证研究,但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多都处于对网络学习动机现状的调查、激发网络学习动机策略的研究等理论思辨的层面上,因此,研究者应更长期、更深入地对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进行实证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强对学习者网上学习动机的干预研究。

2.研究者应该对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兼顾

对网络学习动机的研究应该建立在大量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在研究时充分考虑所有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在激发网络学习动机的同时要兼顾维持其在一定的水平上。

第4篇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0)

摘 要:依据奥苏贝尔学习动机驱力理论,将学习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维度进行研究,。本文通过自编《小学生学习动机问卷调查表》 ,对临沂市梨杭小学3-6 年级,4个年级237名城市学生进行调查,试图对年级、性别与学习动机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关键词 :学习动机 内驱力 小学生 年级 性别

1.引言

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建立在一定动机基础上的,动机是维持人的活动的心理动因,是由个人的某些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需要所引起的,是人类的行为指南和直接动力,也激励人去达到某一目标,并长期维持其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对个体的行为活动有着积极的意义,决定这个个体活动的倾向性、选择性、自觉性、积极性和持续性。而学习动机是动机的一种表现形式,作为人类的行为动机之一,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目前,国内对奥苏贝尔学习理论在教育学领域的研究很多,但是,在学习动机驱力理论方面,对中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并不多见。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学生个性、学习的兴趣、自我认知、特定学习任务、考试、物质诱导、家长、教师的期望等方面进行调查,以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三种动机内驱力为学习动力划分依据,研究这三种内驱力在年级、性别上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比较,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在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中的不同、掌握小学生学习动机的不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这也是本次调查研究的最终目的。

2.概述

2.1学习动机的概念

对于学习动机,不同的学者对其有不同的定义,本文所指的学习动机(Motivationtolearn)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3]。

2.2学习动机的分类及组成

本学习动机的分类方法,主要是按照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李维主编的《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一书进行分类的[4]。

(1)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动机又称内部动机作用,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外部动又称外部动机作用,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连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连的。

(3)高尚的、正确的动机和低级的、错误的动机。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或者是正确的与错误的动机。高尚的、正确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同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4)主导性动机和辅动机。主导性动机在动机的活动中其主要的支配主用,辅学习动机在活动中其次要的辅助作用。

根据奥苏贝尔学习动机驱力论,学习动机主要是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组成[5]。一是认知内驱力,是一种以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作为学习目标的需要而引起的内驱力。二是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一种因自身能力或成就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而引起的内驱力。三是附属内驱力,是指学生为了赢得家长或教师的认可或赞许而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的需要。

3.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关于影响小学生学习动机因素的理论非常多,但总体说来,大部分研究只是针对某一个学龄阶段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进行相对独立的研究,很少有人从发展的角度,对学生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不同阶段学习动机的发展特点进行系统性的研究。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有,李长岷关于小学生学习动机变化的结果显示:小学生学习动机由入学初期朴素的学习动机产生,低中年级浅近的学习动机形成,中高年级远大的学习动机发展[7]。王有智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了2-6年级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特点。结果发现,小学生学习动机发展表现出由附属性动机、威信性动机、认知性动机、成就性动机的强度渐增特点,成就性动机处在较高位置[8]。林文智对2年级和6年级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度随年级的升高而降低,学习动机由外部学习动机为主导向内部学习动机为主导转化[9]。李炳煌对中小学3-11年级的学生调查结果表明,学习动机及各驱力的水平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降低[5]。

国外也有很多关于学习动机理论的研究,但对于学习动机发展趋势变化的研究多以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的变化情况为研究重点。其中,Lepper、Corpus等人研究发现,内部动机随着年龄的上升存在显著的线性下降;而外部学习动机则一般变化不明显[13]。Harter认为,内部动机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加显著下降,而外部动机显著提高,两者呈负相关状态[14]。

虽然对小学生学习动机大研究理论非常多,但用驱力理论对中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并不多见,故本文运用学习动机的内驱力理论,对小学生三到六年级学习动机的变化趋势与年级以及性别的不同进行比较分析。

4.研究设计与过程

4.1研究目的

(1)通过调查来深入了解和探究临沂市小学三到六年级小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三种内驱力与年级和性别的关系变化情况。

(2)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了解学生主动学习动机在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中的变化、掌握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变化趋势,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4.2研究对象

临沂市梨杭小学3-6年级学生,每年级选取一个班级。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问卷247份,有效问卷237份,问卷回收率为98.8%,有效率为94.8%。

说明:本论文研究对象为小学生,由于一、二年级的学生认识汉字水平有限,问卷实施有一定难度,故研究对象设为小学三到六年级学生。

4.3研究假设

通过对一些文献研究,对于本次研究有以下两个初步假设:第一,学习动机的三种内驱力随年级升高有一定变化趋势;第二,学习动机的三种内驱力在性别上存在差异。

4.4研究工具

本论文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小学生学习动机发展状况变化进行调查。所使用的问卷为自编《小学生学习动机问卷调查》(见附录),该问卷以奥苏贝尔的学习动机理论为基础,结合其他关于学习动机研究的理论,以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变量作为学习动机的测量指标,自行编制。此问卷可以作为测量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工具,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特点。

问卷结构内容分析:问卷共有24个题,其中认知内驱力维度测试的题目共有7题,分别为第1、2、6、7、22、23题;自我提高内驱力维度共包括5个人题目,分别为第4、5、10、11、22题,附属内驱力共包括8题,分别为第12、13、16、17、18、19、20、21题。问卷计分采用五点计分法,分别为“非常符合”5分、“符合”4分、“一般”3分、“不符合”2分和“非常不符合”1分。各维度得分为该维度所有项目得分之和。

5.研究结果与分析

5.1样本总体情况

首先对各测量问卷进行初步统计,结果如下:

5.2结果与分析

5.2.1三种内驱力与年龄关系

初步分析:以年龄(年级)为自变量,以附属内驱力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p=0.2405>0.05,无显著差异,说明年龄在附属内驱动力得分上没有显著影响。

初步分析:以年龄(年级)为自变量,以认知内驱力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p=0.5041>0.05,无显著差异,说明年龄在认知内驱动力得分上没有显著影响。

初步分析:以年龄(年级)为自变量,以自我提高内驱力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p=0.0177<0.05,具有显著差异,说明年龄在自我提高内驱动力得分上具有显著影响。

5.2.2三种内驱力与性别关系

初步分析:以性别为自变量,以附属内驱力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p=0.3731>0.05,无显著差异,说明性别在附属驱动力得分上不具有显著影响。

初步分析:以性别为自变量,以认知内驱力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p=0.0004<0.01,具有十分显著差异,说明性别在认知内驱动力得分上具有显著影响。

初步分析:以性别为自变量,以自我提高内驱力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p=0.0125<0.05,具有显著差异,说明性别在在我提高内驱动力得分上具有显著影响。

6.结论与分析

6.1三种内驱力与年级的关系的结论与分析

通过以年龄(年级)为自变量,对学习动机组成的三种内驱动力进行相关性分析,结论为:附属内驱力和认知内驱力在小学三到六年级中不具有显著差异,即年龄(从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对两种内驱力变化影响不大。但自我提高内驱力在小学三到六年级中具有显著差异。另外,附属内驱力在小学生中占主要作用,认知内驱力次之,自我提高性动机最低。这与我国林锦秀的研究有一点差异,她认为:小学阶段认知内驱力占主要作用,附属性动机次之,自我提高性动机最弱。

虽然附属内驱力和认知内驱力变化不显著,但是仍有一定微小的变化趋势,三种内驱力随年级的变化趋势分析如下:通过对对各年级学生自我提高内驱动力得分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是附属内驱力从三到五年级逐渐提高,而在六年级有所下降;二是认知内驱力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中六年级的得分最高,四年级的第二,三年级的第三,五年级的最低;三是自我提高内驱力呈一定的波动状态,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三年级的自我提高内驱力得分最低,四年级的自我提高内驱力最高,六年级的次之,五年级的第三。这与我国李炳煌、林锦秀等人的研究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小学阶段学习动机的几种内驱力的发展是不稳定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六年级各种内驱力一般都会有一个变化转折点,或是下降,或是上升。这也是之前各教育研究者所共同认可的。

内驱力在小学三年级到五年级有波动、不稳定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一方面,从我国青少年思维发展特点来看,我国小学生思维发展随年级的增高及不同性质的智力活动而发展变化,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15],一般在四年级(10~11岁),或确切点是三至五年级之间。另一方面,从我国青少年意志发展的特点来看,小学生意志的自觉性、独断性和果断性是低水平的,意志品质的发展是不稳定的,这也是学习动机发展不稳定的一个因素,其中,在小学三年级呈下降趋势,而四、五年级出现增强现象[5]。因此,一般认为小学生学习动机发展具有波动性,这也体现了小学生思维及意志发展不稳定的特点和规律。

6.2三种内驱力与性别的关系的结论与分析

以性别为自变量,对学习动机组成的三种内驱动力进行相关性分析,结论为:除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对性别均具有显著差异,即性别对性别的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变化具有显著影响。但附属内驱力对性别不具有显著差异。而且通过对三种内驱力中男女得分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每一种内驱力中女生的得分都高于男生。这与我国研究者周国韬、景怀斌等的相关研究的研究结论相一致。

通过对本问卷结果的分析,结合之前国内外一些研究认为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不管是认知内驱力,还是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女生的得分均高于男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中国传统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原因,认为女孩一般比男孩更顺从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和期望;二是女生生理和心理发育原因,认为女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早熟于男生,在学习中易于体现出积极的学习动机。而我个人认为造成中小学生学习动机女生明显地高于男生的主要原因是男、女生成熟期的时间不同。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小学生在学习心理、学习认知以及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上存在差异。

7.思考与建议

本文通过研究对梨杭小学250名三到六年级小学生关于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我们得出结论:小学生在不同的年级和不同的性别中,学习动机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对于不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其学习动机存在一定的波动性,而对于不同的性别的学生来说,其学习动机的内驱力水平也是不同的。

提出以下两个建议:

第一,对小学生不同年级学习动力存在的波动来说,由于小学生意志的自觉性、独断性、果断性水平本来比较低,意志品质的发展不稳定,个体差异性比较大,而且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所以我们不能单纯说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发生了什么固有的变化,有什么特定发展趋势,而是应该结合小学生动力内驱力发展的不稳定性、可影响和可控制性,找到合适的方法,正确的激发小学生高尚的、正确的学习动机。

第二,对于不同性别的学生来说,从本文的研究开看,女生的学习动机内驱力水平高于男生的,且在认知内驱动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对于这种情况,一方面要求学校以及家庭要给与男生更多学习动力的正确的引导,提高男生的学习动力;另一方面,由于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接触的事物比较少,辨别好坏的能力比较差,因此,要给予女生适当的、正确的指导、引导,防止出现不正确的学习动机。

8.结语

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开端,是良好学习动机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加强对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影响因素的研究,了解不同年级阶段、不同性别学生三种内驱力的特点,进行有方向、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并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做好小学生学习启蒙工作,这是当下学校、教师以及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最应该注意做好的事情。

本文在研究对象的选取上存在一些不足。问卷主要选取了小学三到五年级四个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年级的选取上跨度比较小,以至学习动机的变化趋势不显著,另外,研究对象均来自于一个学校,学校虽然来自于城市,但处于城市的边缘,即农村、城市性质均具有,不具有农村或者城市小学生的典型性。希望后续研究能选择多个年级、具有代表性的不同层次的学校进行研究,同时能够增加一些关于如何提高小学男生学习动机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罗伯特.斯莱文.教育心理学[M].第七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240-241.

[2]王雁.普通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0-29.

[3]刘惠军,王斐.1994-2002年国内学习动机研究状况分析[J].教育探索,2004(12):106-107.

[4]李维.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0-192169-161

[5]李炳煌.中小学生学习动机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3):101-104.

[6]林锦秀.中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特点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教育系,福建福州350025):81-82

[7]李长岷.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分析.西南师范学院学报[J].1984,9(3)73-74

[8]王有智.西北地区小学生学习动机发展特点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1):20-24.

[9]林文智.小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分析与建议[J].教育科学论坛,2007(8):32-33.

[10]陈·巴特尔.关于小学3-4年级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J].内蒙古师大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3):115-120.

[11]刘政宏,张景媛等.国小学生学习动机成份之分析及其对学习行为之影响[J].教育心理学报,2005,37(2):173-196.

[12]张敏,雷开春,等.4-6年级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结构分析[J].心理科学,2005(1):183-185.

[13]LepperMR,CorpusJH,IyengarSS.Intrinsicandextrinsicmotivationalorientationsintheclassroom:agedifferenceandacademiccorrelates[J].JournalofEducationalPsychology,2005,97(2):184-196

[14]Harter,S.(1981).Anewself-reportscaleofintrinsicversusextrinsicorientationintheclassroom:Motivationalandinformationalcomponents[J].DevelopmentalPsychology,17(3):300-312.

[15]沈德立.非智力因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16]周国韬.初中生学业成就动机量表的编制[J].心理科学,1993,(6):344-347.

[17]景怀斌.中国人成就动机性别差异研究[J].心理科学,1995,(2):

180-183.

[18]余水,陶云.小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适应性关系研究[J].保山师专学报,2007,03:79-82.

[19]张宏展.谈农村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J].商品与质量,2011,S7:238-239.

[20]米萌.浅谈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的关系[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0,02:65-66.

[21]刘淳松,张益民,张红.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性别、年级及学科差异[J].中国临床康复,2005,20:96-98.

[22]孙丽丽.小学生数学学习动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3]魏军,刘儒德,何伊丽,唐铭,庄鸿娟.小学生学习毅力与学业努力的关系:任务价值与学习动机的中介作用[A].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华人心理学家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13:1.

[24]张亚玲.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的实验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

第5篇

【关键词】日语口语教学 学习动机 气质 强化动机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150-01

从目前公开发表的日语口语教学法探讨方面的论文来看,问题多集中于目前口语教学的现状、口语教学法的课堂设计等方面,但把心理学理论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注意观察学生个体的心理特点,结合学生气质特点因材施教方面的探讨仍未多见。笔者根据这两年从事一年级日语口语教学的课堂实践,将心理学的气质理论,以及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强化动机理论灵活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以下将这些探讨列出,供各位同行参考。

一、 了解学生气质特点,因材施教

即使是选择外语专业,并非每个外语专业的学生都符合外语教学的理想条件,即性格活泼开朗,积极参与外语学习,学习主动性强。因此,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材施教就显得极为重要。对此,心理学的气质理论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心理学认为,气质是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并把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即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其中胆汁质型人脾气暴躁、性情直率,能以很高的热情埋头事业;多血质型人热情活泼、机智灵活,但注意力容易分散;粘液质型人安静、沉默、忍耐力强,条理性高;而抑郁质型人则多愁善感、敏感、孤僻、不合群。上述气质特点同样可以运用到对学生性格的观察上,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在口语教学中进行相应的引导。

笔者通过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回答问题情况、平时作业等的观察,发现典型的多血质型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活跃,积极回答问题,接受能力快,特别在要求朗读或进行会话练习时,总是积极参与。这样的特点对于外语学习是非常理想的。外语学习讲究多说多练,不怕丢丑。[1]但多血质学生在会话练习时又体现出一些弱点,即单词记忆不够精确,语法结构不够严谨。典型的黏液质型学生正好相反,他们在课堂上不爱表现自己,沉默寡言,喜欢安静,上课态度认真,注意力不易分散。但口语能力不强,不善表达,在听力方面反映没有多血质型学生快。胆汁质型和抑郁质型在课堂活动中表现不明显,但胆汁质型在需要耐心和持久力的外语学习中是要忌讳的,而敏感的抑郁质型很容易产生挫折感。

针对这些学生表现出的气质特点,笔者采取通过在课堂做心理测试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使其取长补短的办法。在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气质类型的同时,笔者列出了各种气质型学生在学习上的特点,让学生更深入了解自我。提醒多血质型学生,在口语表达方面注意发音的清晰,单词的准确性,以及语法结构的完整。让黏液质型学生在课堂上多表现自己,多开口进行会话练习。耐心对待胆汁质型学生,多表扬抑郁质学生的长处,帮助其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二、 强化动机理论的运用

入学不久的大一学生,日语学习尚处于初级阶段,口头表达能力有限。而作为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口头表达日语的欲望,为后续的日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成为重要课题。此时,可以把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运用到教学当中去。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学习动机可分为内在学习动机和外在学习动机。内部动机又称为内部动机作用,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例如,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等内在动机因素,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而外部动机则是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在学习活动中,可以采取各种外部手段如奖赏、赞扬、评分、等级、竞赛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相应的学习行为。这样的手段,称之为强化,强化手段可以是外部强化,也可以是内部强化,前者是由教师施予学生身上的强化手段,后者则是自我强化,即学生在学习中由于获得成功的满足而增强了学习的成功感和自信心,从而增强了学习动机。[2]根据这一理论,笔者在课堂中实施了与日语口语学习相适应的外部强化措施,其中有加分制、游戏竞赛、以及摄影视频比赛等。在口语课程的教学动中,笔者采取的是教师授课和学生主导型的会话练习的形式。每次课程前教师布置下次课上课时的会话课作业,让学生在课外通过两人小组形式进行会话练习,并在课堂上发表。课程分为两部分,先是学生发表,教师针对会话过程中的语音、语调错误,以及语法错误,日语表达习惯等进行纠正,同时补充说明会话情景中的文化背景,然后再引入下次课的内容并安排作业。课程中,学生占了主导地位。为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上讲台发表,笔者采取加分制的形式。对于主动上台表演的同学,笔者进行记录,并向全班宣布,主动上来表演的次数越多,他(她)的平时成绩分数越高。结果,全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准备会话,每次上课发表前积极举手主动上台表演,甚至平时学习态度不太积极的学生也毫不示弱。每次课程均要求学生上台发表会使学生产生疲乏感,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了游戏竞赛,如把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背对黑板,笔者在黑板上书写十几个日语词汇,如“苹果”、“邮局”、“电梯”等,要求台下各小组成员用日语描述,直到讲台上成员猜对为止。才对词汇量最多的小组为优胜者,并颁发奖品。这一游戏竞赛不仅使学生增加了词汇量,更重要的是刺激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明明想说的单词,为什么不能说出来?对此进行反思,进一步促进了学习日语的欲望。此外,每次课堂会话练习时,笔者采取了多媒体手段,自备摄像机,将每次上台表演的学生的会话摄影下来,到了期末,让学生自挑自己最满意作品,由全班一起观看,从中挑出最优秀者,发放奖品。录制视频的好处在于,弥补教师在纠正学生口语表达错误时的瞬间遗忘,帮助学生回顾自己在口语表达中的错误,对错误进行反思,在错误中不断学习,进一步提高口语表达水平。

三、 结语

以上是气质理论和强化动机理论在大学日语会话课堂上的运用,气质理论可帮助教师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而强化动机理论是教师施予学生的外部手段,属于外部强化行为,关键还在于学生自身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也就是自我强化。如果学生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外部强化手段刺激转化为自身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那自然是最理想的学习效果。作为强化动机理论的辅助,教师可帮助学生培养自我效能感,即让学生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日语口语表达,使其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实际去积极参与。帮助学生培养此能力,使学生更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是教师要努力的课题。由于篇幅限制,有关自我效能感在课堂教学的运用与实践留待下次探讨。

参考文献:

第6篇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重要性的凸显,阿拉伯国家“向东看”政策倾向也日益明显。2004年“中阿合作论坛”成立以来,我国与中东阿拉伯国家在各领域的交流和合作迅速发展,对阿拉语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加。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开设阿拉语专业的高校数量不断增多。据初步统计,截至2013年我国开设阿拉语专业的本科高校达到了30所,其中24所(80%)都是在2000年后新增设的。在教学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如何提高阿拉伯语人才培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利用二语习得关于动机理论及动机激发策略的最新研究理论和方法,对国内阿拉伯语本科专业学生学习动机及自主学习能力展开量化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关教学建议,以解决阿语基础教学阶段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和动力持续性差等突出问题。

二.文献综述

通过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到近十年外语类核心期刊上以“学习动机”为关键词的二语学习动机量化研究论文,并对这些论文进行分析发现外语学习动机类定量研究呈现出以下特征:

1.从研究对象看:我国二语学习动机定量研究的主要对象为本科学生(如高一虹等,2002至2012)。也有以非英专研究生(李淑静.2003,陈芳,秦晓晴.2004,郭继东.2009)、职业学院学生(朱振英.2010)和外国留学生(陈天宇. 2012)为被试对象的研究,但只占到了总论文数的1/4以下。此外,几乎所有调查项目都将英语学习者作为调研对象,“英语”成为了“二语”和“外语”的代名词。

2.从研究内容看:对二语学习动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动机内部结构和诸多动机变量间复杂关系的研究,如秦晓晴和文秋芳(2003);二是对动机类型、动机强度与自我认同关系的研究,如高一虹等(2002-2012)、边永卫(2009)、朱振英(2010)等;三是对学习动机与其他影响成绩的学习者因素间关系的研究,如李昆、余理明(2008)、倪清泉(2010)、郭继东(2009)等。

3.从定量研究方法看:一、几乎所有的量化研究都以问卷作为调研工具。除此之外,部分研究还综合了学习日记采集和学生访谈等调研形式(高一虹等.2008);二、多数研究(64%)的样本容量在100~499人之间,57%的研究抽样范围仅涵盖一所学校,即多数研究都是采用以研究者或同事任课班级为抽样对象进行数据采集,这可能导致样本总体代表性不够;三、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结合。纵向研究主要考察学习动机强度变化以及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的关系,如高一虹团队(2003~2012)、边永卫(2009);三、在数据统计工具使用上总体水平不断提高。相对于早期学习动机量化研究中纯粹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的研究而言,近期研究对统计手段和工具的使用越来越复杂。如秦晓晴和文秋芳(2002)使用了Lisrel模型分析方法来建立动机因果关系模型,研究各动机变量间的复杂关系。其他研究均不同程度采用了方差分析、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较为复杂的推断性统计分析手段。

三.研究问题

本文通过问卷调研和实证分析,研究我国高校阿拉伯语专业本科生学习阿拉伯语的动机类型,各类动机与学习成绩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关教学建议。具体问题包括中国高校阿语专业本科生的学习动机有哪些,这些动机类别对成绩是否造成显著影响,学生的阿语自主学习能力如何及动机激发策略。

四.研究方法及测量工具

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共涵盖全国范围内开设阿拉伯语专业的五所本科高校的11个班级,分别来自北京对外经贸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宁夏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和南京金陵学院,学生主要分布在三年级至四年级。施测时实际发放问卷232份,回收有效问卷230份,问卷有效率为99.1%。

问卷共包含三个部分,采用5点李克特量表(1=非常不同意,5=非常同意):第一部分为学习动机测项,共包含17个问题,测项来源为以往外语动机研究文献加上开放式问卷形式;第二部分为自主学习能力测项,包括15个问题;第三部分为测试者人口统计特征,包括性别、年级以及阿语专业四级考试成绩。

五.数据分析结果

1.学习动机的因子分析结果

本次调查的人口统计特征如下:230名学生中女生152人(66.1%),男生74人(32.2%),不详4人(1.7%);学生年级其中三年级203人(88.2%),四年级22人(9.6%),不详5人(2.2%);阿语四级成绩60分以下80人(34.8%),61-72分51人(22.2%),73-96分以上63人(27.4%),96分以上1人(0.4%),不详35人(15.2%)。

对17个动机项目的因子分析结果显示,阿语学习动机可归纳为五个因子,分别为“内在兴趣”,“社会评价”、“学习情境”、“家庭责任”和“宗教情感”。

“内在兴趣“包括“喜欢阿拉伯语”、“喜欢语言学习”、“对阿拉伯国家的人和文化感兴趣”、“对阿拉伯文学感兴趣”、“阿语是重要的世界通用语言”、“让阿拉伯国家了解中国”六个测项,因子均值为3.29。

“社会评价”包括“取决于我的阿语成绩”、“不辜负父母的期望”、“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对今后个人发展有用”四个测项,因子均值为3.70。

“学习情境”包括“取决于阿语课的成绩”、“取决于是否喜欢老师”、“取决于是否喜欢我的班级”三个测项,因子均值为3.47。

“家庭责任”包括“获得大学毕业证书”和“父母要求”两个测项,因子均值为2.89。

“宗教情感”包括“对阿语一见钟情”和“对伊斯兰教感兴趣”两个测项,因子均值为2.86。

从因子分析结果来看,我国阿语专业本科生学习阿语的最显著动机来自“社会评价”,即社会和父母的期许,其次“学习情境”对学生是否坚持学习阿语也发挥了重要影响,“内在兴趣”动力则排在了第三位,这体现了我国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的传统特色。

此外,通过学习动机与全国阿语四级考试成绩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见表1),“内在兴趣”和“家庭责任”两项因子对学生的阿语四级成绩构成了显著影响,内在兴趣均值越高,成绩越好,家庭责任均值越低,成绩越好。这说明只有提高学生学习阿语的内在兴趣,才能使学生的成绩获得提高,而过重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反而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2.阿语自主学习能力分析结果

表2是阿语自主学习能力各测项得分情况,结果显示学生的课堂自主学习比课外自主学习能力强,表现为及时完成课后作业、上课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及时复习课堂学习内容等项目得分较高,而知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阿语水平的书籍和练习、主动阅读阿语的报刊、新闻、杂志和小说等项目得分较低;其次,针对语言应用性的训练不够,如课后经常和同学练习阿语对话、主动进行课外听力训练和积极参加阿语相关文化活动及竞赛的得分都比较低。

六.阿语学习动机激发策略建议

如何激发阿语专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阿语教学碰到的首要问题,我国高校阿语专业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动力持续性差等问题,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习进入良性的循环轨道尤为重要。根据调研结果,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阿语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阿拉伯语专业是我国高校“零起点”的外语专业,学生对语言及相关信息的了解很少,而且容易受到西方媒体对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教妖魔化的影响,认为阿拉伯语国家落后、封闭、歧视女性、战乱,这对培养学生学习阿拉伯语兴趣是不利的。因此不少各高校都会在本科教学大纲中不同程度地设置阿拉伯国家社会与文化、伊斯兰概况等课程,帮助学生正确了解阿拉伯世界,同时也能提高阿语专业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为语言学习预备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此外,还建议各个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演习活动,如阿语知识竞赛、阿语歌唱比赛、阿语配音比赛等,在塑造浓郁的外语学习氛围同时,加强学生对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此外,专业教师还应利用学生暑期实践环节,指导学生开展专业相关的主题研究,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语言学习目的的了解。

第7篇

关键词: 多媒体 大学英语 学习动机

1.引言

随着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运用和普及。在这种条件下,大学教育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要大力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除了网络教学手段本身的优化及大学教师教学技术手段的提高外,如何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激发英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已成为大学英语改革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研究现状

Dornyei提出了动机策略的定义,认为为了促进学习者达到积极性效果而有意识地采取的动机行为的目的在于激发、强化、保持学习者的动机,防止其受到其他竞争的影响和削弱。Gardner和Lambert把学习动机分为“融合型动机”或“归附型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和“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以区分学习者为达到和本族语使用者进行交际与交流而进行第二语言习得的愿望和学习者出于某种目的或实际需要而掌握某―第二语言习得的愿望。根据学习者本身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学习欲望等内在因素和影响学习的环境等外来因素的区别,Crooks和Schmidt把动机分为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和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两种。Strong和Savignon通过实验调查得出成就感与动机联系紧密的结论,这种动机被称为结果型动机或成就型动机。

近年来,国内研究者开始关注动机教学策略的课堂使用效果。徐智鑫和冯新华通过对37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表明融入型动机、情境态度和工具型动机导向对学习动机有直接影响。季明雨就英语教师对学习动机策略的看法和他们在教学中对动机策略的运用进行了调查,认为大学教师应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考虑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有效地运用动机策略激励学生,从而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刘蕾蕾认为只有解决学习动机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培养学生进行网络自主学习的能力。阮先凤和陈春燕的结论是:有效的课堂要把学习态度、学习动机与学习成效结合起来看,给学生创造适宜的语言学习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语言氛围,使课堂语言学习充满乐趣。

3.理论基础

作为学习者内部促进自身从事学习活动的一种驱动过程,学习动机能够激发、维持、制止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需要学生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方面成为积极的参与者,把学习变成主动、积极、独立地进行自身知识构建的过程(朱郑州,2006)。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提出了学习动机的归因理论,他认为人们在分析成功失败时往往把原因归结为: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和运气好坏。其中,能力和努力属于内部因素,任务难度和运气属于外部因素。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还是内部因素决定了看待自己的方式。如果学习者把学习成功归因于能力,而把学习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就容易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即使学习失败,也不会产生消极影响。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1986年首次提出了“自我效能”的概念,指的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项活动所具备的能力的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自我效能水平高的学习者表现出更高水平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成就动机,并且自我效能水平感和学习者的学习成绩呈正相关,自我效能感高的学习者受益于自身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成就动机,能够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随着对动机理论进行更细致深入的研究,成就目标理论的出现,也就是目标定位理论的出现,将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结合在一起解释个体的成就意图,反映个体对成就情境的认知倾向。根据成就目标理论,成就目标不仅是简单具体的目标,而且包含有关目的、能力、成功、努力和标准的观念(Weiner 1979)。目标的设定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学生的目标是掌握知识、学习技能,那么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推动作用更大;而展示自己能力、获得别人赞许的目标设定对个体的学习推动作用就会相对较小。

4.大学英语网络课堂的学习动机策略

在信息化的大学英语学习环境下,英语学习者在置身于海量信息、相对陌生的学习媒介及开放性的学习环境的同时,学习的自主性和有效性受到一定的干扰,从而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增强教学效果,通常采用电子课件、学习平台等多种多媒体与传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除了教学设备和方法的提升外,大学英语教师还要充分利用丰富多样的网络资源,在教学内容上增添实用性强的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开拓教学资源,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选择接收适合的教学内容,开展学生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丰富多样的网络信息既给学习者提供了学习的便利性,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分散学习者注意力的可能性。因此,应根据学习动机的理论基础,加强对学习者学习策略的提高。

4.1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高的学习者的自信心更强,有能力应对不同的课业任务,并且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因此,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就是培养学生使用更多有效的学习策略,增强学习的有效性,从而强化学习效果。首先,学习者对学习速度的认识会影响学习者对学习策略的选择和使用。如果学习者在真正掌握学习内容之前就过早地认为自己已经学会,那么当学习者遇到挫折的时候,就会迅速放弃,感到无助。如果学习者认为学习是一个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那么他们学习的时候会采用各种学习策略,不断学习,直至自己真正掌握学习内容(Kardash & Howell 2000)。另外,学习者对学习能力的看法不同对学习者的努力程度和学习效果有影响。如果学习者认为学习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遗传决定的,那么他们就会倾向于选择那些较为容易且成功几率较大的学习任务,而面对复杂较难的学习任务时,就会较容易放弃。相反,如果学习者认为学习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渐获得并且是可以受自己控制的,他们将会选择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并且持续努力直至成功(Schommer 1994)。

4.2加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双重培养

在多媒体网络大学英语的课堂中,大学教师不仅要激发学习者的融合型学习动机和内在动机,还要激发工具型动机和外在动机。部分大学英语学习者是在没有真正认识到英语学习重要性的情况下被动地展开学习的,因此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还有部分学习者完全凭借自己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自由地展开学习,不在乎学习效果。因此,大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如民俗文化、电影歌曲等,培养学习者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激发内在学习动机。另外,还可以根据英语在学业成绩中的比重及在今后深造或者工作中的用处,增强学习者的外在学习动机。之后及时对学习者取得的成绩进行评价,巩固对学习者学习动机的激发。

4.3引导学生注重学习策略的使用

面对海量网络资源,作为肩负着学习任务的大学英语学习者来说,尤其是首次交出网络学习的学习者来说,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改善学习状况并提高学习质量。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习策略的培养应该和学习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学会选择并使用学习策略。在大学英语网络课堂中,学习策略的培养可以分为以下三步:一是将策略性的知识如单词语法等内容以命题网络的形式把它们纳入个体学习架构中,使学生了解相关的学习内容。二是引导学生应用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与此相应的学习策略支配学习者的学习,策略性的内容逐渐被转化吸收。三是加强学习策略的使用和验证,使学习策略完全支配学习者的学习,并且学习者成为学习策略的熟练使用者。另外,还要将学习策略和学习效果结合起来,促进学习策略的内化,使学习者把学习策略转化为认知结构的一部分。

5.结语

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应不断地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手段,完善教学评价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与特点,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运用各种动机激发策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关注激发策略的有效性,促进个性化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理论研究结合教学实践的方法,探讨如何将外语动机激发策略理论运用于信息化大学外语课堂教学情境教学的实践,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外语学习动机,进一步深化外语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朱郑州,等.影响网络学习质量的因素与网络学习质量的提高[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6:13-16.

[2]Weiner B A. Theory of motivation for some classroom experiences, Journey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79.

[3]Kardash, C. M., & Howell, K. L. (2000). Effects of epistemological beliefs and topic-specific beliefs on undergraduates’ cognitive and strategic processing of dual-positional tex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2, 524-535.

第8篇

[关键词]游戏式学习;教育游戏;严肃游戏;沉浸;流理论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3-0058-04

一 引言

随着计算机游戏的快速发展,它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娱乐软件,而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和传播手段,正在对电影、电视、出版、培训等各行各业产生巨大的影响。得到国际会议、学术期刊、科学研究者越来越多关注的“严肃游戏”,能为玩家提供情境体验,提供观察和理解问题的多种途径,提供“成为”不同种类的角色的机会,使玩家沉浸在复杂的解决问题的任务中,在娱乐的过程中学到理论知识,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为e-Learning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范式,对传统教育的设计和原则形成了挑战,并衍生出一种新的学习方法――游戏式学习。游戏式学习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游戏的教育价值研究、游戏式学习的特征和机理研究、游戏式学习的设计开发理论研究。

二 游戏式学习的概念

与游戏式学习相关的定义,目前尚未形成共识,比较有代表性的相关概念是基于游戏的学习(Game-BasedLearning)、严肃游戏(Serious Gaffes),娱乐教育(Edutainment)和教育游戏(Educational Games),具体如下:

定义1严肃游戏(Serious Games):是一种计算机视频游戏,它不仅为了娱乐用户,还具有其他目的,如教育和训练,或者行销和广告,但一样要给受众愉悦的体验。

定义2娱乐教育(Edutainment):也称寓教于乐,是一种娱乐形式,其设计目的是既教育又娱乐,通常把课程嵌入到人们熟悉的娱乐形式(如电视节目、计算机视频游戏、电影、音乐、网站、多媒体软件等)来教化它的受众。

定义3教育游戏(Educational Games):是设计用于培养游戏使用者(主要是儿童)的知识、技能、智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计算机游戏类软件。

严肃游戏以游戏为载体,具有游戏的要素与特征,目的是教育或学习,使用对象主要是学生以外的人群:娱乐教育一的载体除游戏外,还可以使用人们熟悉的其它娱乐形式,如电视节目、电影、音乐、网站、多媒体软件等:教育游戏与严肃游戏的区别主要在于使用对象,其使用对象主要是学校的学生,因此其内容主要是学校教学的课程。

其它与游戏式学习相关的概念还有“轻游戏”,游戏“清淡”版本。“轻游戏”=教育软件+主流游戏的内在动机;主流游戏的“清淡”版本即删除游戏中所有与教学不相关的内容,以便在课堂教学中使用。

游戏式学习的各种相关概念从不同角度描述了游戏或娱乐与教育或学习的关系,共同特点是把游戏中有利于学习的元素,如动机、兴趣、好奇、挑战、反馈等特性,与学习内容结合起来,达到像玩游戏一样轻松、投入的学习效果。本文认为游戏式学习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可以包容严肃游戏、教育游戏、娱乐教育、轻游戏、游戏清淡版本等概念,对应的英文术语是Game-Based Learning,同时本文提出一个更适合于表达游戏式学习内涵的等价术语――Game-Style Learning,定义如下:

定义4游戏式学习(Game-Based Leaming,Game-Style Learning):结合了游戏本质特征和特定学习内容的游戏或软件。有效的游戏式学习系统的特征是:(1)提供高度的交互和反馈;(2)有特定的目标和规定的规则、程序;(3)能激发人的兴趣;(4)提供连续的情感挑战;(5)让学习者对学习任务产生投入感和沉浸感;(6)提供适合于任务的适当工具;(7)避免出现破坏主观体验的中断。

游戏式学习与普通游戏的区别主要在于使用目的:游戏式学习的关注点是非娱乐领域,其主要目的是教育、训练;而普通游戏主要目的是娱乐,尽管在其娱乐过程中也不排除教育训练作用。

三 游戏的教育价值研究

对游戏教育价值的研究以美国著名的游戏设计师、教育专家Prensky最有代表性,他指出游戏与教育的结合将改变“学习是苦差事”的传统看法,实现“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娱乐”的理想状态。世界各地的其他许多专家学者在各自的研究项目中也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比如CGE、MUVEE、Game To Teach等研究项目。

Klawe等人认为游戏可用作一种鼓励手段,来提升学习者的自信心;Ricei认为在训练和教育中,游戏可以降低训练时间,减少教师负担,提供练习和实践机会,达到与实物演练同样的效果;模拟游戏可以看作交互式故事,可以培养更好的心理活动技能,可以给学习者接触不同人、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机会;“专家”级的游戏行为中包含了专业技能,如自我监控、问题识别、深度问题解决等 Pivec使用了游戏式学习进行教学,70%的学生表示很享受课程,60%的爱玩游戏的学生偏向使用游戏进行学习;Rosser等人认为视频游戏可作为腹腔镜操作技能训练的教学手段,有助于提高手术的完成速度和质量。

从大量的研究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出,有目的、有控制地使用游戏对学习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不论学校教育还是职业训练,都可以受益于游戏。

四 游戏式学习的特征和机理研究

1 游戏式学习的特征

Garris等人列举了游戏中有助于实现高品质学习的基础特征:(1)幻想一想象或幻想的上下文、主题、人物;(2)规则/目标―清晰的规则、目标,以及向目标前进过程中的反馈;(3)感官刺激一强烈或新奇的视觉和听觉刺激;(4)挑战一最优的活动水平,不确定的目标实现;(5)神秘一最优的信息复杂度水平;(6)控制一主动的学习者控制。

2 游戏中的学习机制

很多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发现游戏能提高玩家探索和学习的动机,被引用最多、也是最早的研究工作是Malone完成的,他认为游戏主要通过三个因素来吸引玩家:幻想、挑战和好奇心。McFarlane认为游戏的难易程度非常重要,为使玩家能够享受游戏的乐趣,游戏不宜太难,也不宜太容易。

Garris Els3认为学习成果是在游戏之外的反思中形成的。反思可以发生在游戏关卡之间的间隙,可以发生在等待的过程中,甚至可以作为游戏的一部分存在。Kearney对两款商业游戏Counter-Strike(cs,反恐精英)与Quake Ⅲ(雷神之锤3)进行过比较研究,发现CS的玩家在多任务处理能力的提

高方面比Quake Ⅲ的玩家高2.5倍,而造就这种差异的关键因素,正是玩家重新加入游戏之前的反思。

五 游戏式学习的设计开发理论

国内外学者在游戏式学习的设计开发理论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设计原则、开发模式和开发方法。而沉浸理论(流理论),则是多数设计开发理论的指导理论。

1 游戏式学习的沉浸理论

许多涉及学习模型的文献在学习何时发生、何处发生的问题上说法不一,但都同意学习效果可以通过计算机游戏的沉浸特性得以提高。沉浸特性使得玩家的注意力集中于游戏目标上,当沉浸状态出现时,游戏将激发玩家反复投入到玩游戏的活动中。这种状态被Csikszenlxnihalyi描述为“流”(flow),定义为:

定义5流(flow):流是一种精神高度投入的体验模式,在其中主体好像被吸引进去,意识集中在一个非常狭窄的范围内,丧失自我意识,只对具体目标和明确的回馈有反应,并通过对环境的操控产生一种控制感。

流解释了当人们处于挑战与挫折达到完美平衡、终极目标如此清晰、所有障碍已经不在的状态时,他们所体验到的忘我的愉悦感。商业游戏的沉浸特性迫使玩家玩到成瘾,这种成瘾,或者说玩家持久的反复投入,正是教育设计者要努力达到的。

Liu等人把流体验总结为八个本质特征:(1)任务能够完成;(2)能够全神贯注于任务而不受干扰;(3)任务有明确目标;(4)任务提供及时反馈;(5)任务有深度但是容易参与其中;(6)有控制感;(7)沉浸过程中涉及到自我意识消失,但沉浸活动后自我意识会更强;(8)持续时间长短的感觉改变了。

2 游戏式学习的设计开发模型

Lepper和Malone认为设计得好的教育游戏应该遵循下面的路线图:游戏玩流动机学习。游戏鼓励玩,玩产生流状态,流状态增加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支持学习过程。

Keller提出了学习动机设计ARCS模型,确定了动机教育的四个策略要素:注意(Attention)策略用于唤起并维持好奇心和兴趣;相关(Relevance)策略连接学习者的需要、兴趣和动机;信心(Confidence)策略帮助学习发展对成功实现目标的积极期望;满意(Satisfaction)策略为努力提供外在的和内在的强化。ARCS模型强调为学习者提供适当的挑战,设置具体的目标,构造控制机制,提供清晰的反馈。

Salen提出了教育游戏设计的魔力循环模型,认为游戏环境有四个基本属性:程序性、共享性、空间性、智能性。游戏使用诱人的图形、声音、物理交互手段吸引学习者进入游戏世界,如果游戏进而能够对学习者的输入做出恰当的反应,学习者就进入了魔力循环,其注意力将完全集中到游戏事件上。

Kearney和Pivec提出了教育游戏设计的递归学习模型,让玩家在某个任务关卡中不断重复,直到实现学习成果或学习目标,玩家的技能提高了,游戏再进入下一关。Pivec等人在分析了游戏与学习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设计开发教育游戏的基本步骤:确定教学方法,在世界模型(即游戏环境)中定位任务;把游戏和教学连接,设计细节;融入基础的教育学支持;设计周边过程。

黄小玉、王相东提出教育教学与网络游戏结合的三种模式:将教育教学的内容自然而然地融入游戏、联机对战式的批量知识竞答、游戏和教育网站相结合。

本文作者以煤矿事故救援游戏式训练为背景,提出通过心理测试方法和情感计算模型进行用户个性化建模,根据受训玩家的能力、情感状态、性格倾向,为其呈现不同的场景、关卡、知识点,既让受训玩家接受他最欠缺或最需要改善的知识、技能训练,又可以针对其性格倾向上的弱点,根据心理治疗的系统脱敏原理,采用逐步加大场景刺激(如逐步加大恐怖程度)的方法对其进行心理脱敏训练,提高其心理素质,塑造其坚韧、冷峻的性格品质,达到因材施教的“育人”目的。

可以看到,国外游戏式学习的设计开发模型基本上都与流理论相关,流体验是各种模型追求的目标和理想状态。与国外相比,国内对游戏式学习的研究还相当零散、局限,不能系统地解决如何设计、开发、评价和应用游戏式学习软件的问题。

六 总结

第9篇

论文摘要:关于英语教学大纲设计的讨论在全国高校已经进行了多年,国内外专家和学者们对于此问题都已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本文除了对学生需求的分析之外,还对影响课程设置的另一因素一社会需求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对两份问卷的分析,根据所得结论从学习者和用人单位两方面进行需求调查,探讨需求、学习动机与课程设置的关系,从而对我校英语强化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建议。

引言

    在教学大纲改革中,改什么(课程目标),怎么改(课程目标的实施),改的结果如何(课程评价)三个环节紧密联系,缺一不可(Numan, 2004)。而其中“改什么”是指引改革大方向的重要环节。随着2004年初“大学生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颁布和实施,在将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模式己逐渐明朗:大学英语教学应完成从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更加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转变。当然这种转变不仅仅存在于大学芙语教学中,随着当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注垂,如何培养具有学习能力的多方面发展的人才已成为各高校一直探索的问题。

    针对高校如何培养具有学习能力的多方面发展的人才,结合心理学中的需要层次理论(Maslow 1943),国内外很多研究者开始广泛关注教学大纲的改革。Nunan曾经提出课程设置的三个关键性联系,即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实施和课程评价下个环竹密不可分(Nunan 2004)。蔡慧萍,陆飞(2005)指出:教学改革应加大专业课程实践的力度,发挥校外实习草地的作用,建立校外导师制度;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课堂教学的方法应紧跟时一代的要求,不断改革创新;栗小兰(1994)初步探讨了学生需求与教学大纲设置关系,她认为:教学大纲制定过程中,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因素起着决定作用,它们决定着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具体的教学要求。对于专门的课程设置问题,如商务英语课程的需求分析研究则主张:原有的从课程性质维度划分的商务知识和商务操作技能课程应按其在实际工作中的需求程度和运用的广泛性分成必修课和选修课(吴亚,2004)。在学习动机与教学关系的研究方面,有英语学习动机强度对自我认同影响的研究表明:显示动机强度对六种自我认同变化均有显著影响。在自信、生产性、附加性变化方面,动机强度越高的学生变化越大;削减性变化显现出相同的趋势,而零变化的趋势则相反;在分裂性变化方面,动机强度中等的学生变化最大,动机强度最高的学生变化最小。(高一虹,2003)。上述研究对课程改革和学生需求的关系都做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但是还不够完善,研究的着手点过于片面,不能满足新课程设置的要求。如蔡慧萍,陆国飞的研究只是对社会需求的研究,忽略学生个人需求与课程设置的关系。鉴于此,本论文同时兼顾以上两种需求及其与课程设置的关系,采用问卷调查法探明学生个体需求、社会需求,从而为课程改革和教学大纲的设计提供明晰的理论参考和改革依据。

1.研究方法

    1. 1调查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250名大连理工大学英语强化专业年级学生和涉及大连30家跨国公司和中小型企业的200名人事主管部门人员。他们作为被试从两方面来调查分析大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需求及社会对英语复合型人才的看法和需求情况。

    1. 2调查工具

    本研究调查工具为《学生个人需求问卷》和《社会需求调查问卷》两份自编问卷。其中《学生个人需求问卷》结合大连理工英语强化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以需求理论和学习动机理论为参照编制。它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以明了学生需求与个体自然情况的关系。第二部分调查学生学习情况。第三部分采用李克特五级评定法调查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动机及强度;而《社会需求调查问卷》则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编制,由调查对象的基本资料和调查对象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情况两部分组成。

2.数据分析

    2. 1个人需求

《学生个人需求问卷》共发放250份,收回246份。通过对回收问卷的整理和分析发现被测对象都是对英语有很强学习动机的学生,尤其注重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以下为该问卷后两部分的统计结果:

(1)英语学习目标

    结果发现,66. 6%的同学表示最想提高的是听说技能,反映出针对语法,阅读,写作等能力培养的英语教学己经不能满足学生个人的学习需求,他们更希望能补充听说上的不足,从而达到应用语言进行交流的目的。问卷中58. 33%的同学希望大学毕业时能熟练准确地与外国人交流,20. 8%希望能与外国人进行一般的交谈。由此可见,英强专业的大部分学生练习口语的目的是为了交流,而不仅仅是通过考试,所以他们的学习目标是长期目标并非短期的。

(2)自我评价与英语学习中的困难

    调查显示66. 7%的学生不认为他们的英语成绩很好,但都有一定的潜在动机。

    在英语学习中,大部分学生们认为他们的词汇量小,语法规则搞不懂,而少数同学认为他们在听力和口语方面有很大困难。这个结果很有趣也令人深思,一方面,同学们想要提高口语和听力,也觉得提高并不困难;另一方面,较难的语法词汇方面却不能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语法与词汇使学习英语的基础,同学们只有将这两方面学好才能更有效的提高听力和口语的水平。

(3)学习环境和条件

    调查显示,大部分同学想要更灵活的学习环境,除课堂教学环境外,利用网络进行英语学习已成为另外一个主要途径。75%的同学利用自己的电脑学习,8. 3%的学生用寝食同学或朋友的电脑,16. 7%的同学利用学校的计算机或到校外网吧进行英语学习。因此,学生有条件利用网络条件学习,且四分之三的同学表示喜欢通过网络学习英语。

(4)教学方法

    对课堂上所用教具的看法:大部分同学喜欢他们的老师在课堂上使用电脑或视频来教授,他们都不喜欢老师用传统的教学用具如黑板等,这说明同学们喜欢能使课堂充满活力、更加生动直观的教学用具。同时也可看出,学生的需求也随着科技条件的进步而有所变化。

    对课堂上用何种语言教授的看法:70. 8%的同学希望他们的老师主要用英语教授并辅助必要的汉语提示,29. 2%的同学希望老师用全英教学。反映出同学们希望能利用课堂环境提高口语和听力。

(5)教材

    对于现行综合英语教材,大部分同学都认为教材编纂不是很合理,难度设计不恰当,内容无趣,不能提高大家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表现在:50%学生认为现用教材忽略了写作技巧的传授,29. 2%的同学认为教材忽略了口语和听力的训练,另外29. 2%的人认为教材忽略了翻译技能。

(6)课程设置

    综合英语是同学们认为最最重要的课程,口语和听力其次。如55%同学从综合英语这门课程上收获最多,其次20%的学生认为是口语课而13%的同学认为收获最多的是听力课。

    对课时安排的看法:83. 3%的同学认为英语课课时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是很合理的,而且有必要再延长英语课时,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学习英语。99%的被调查者认为在三,四年级设立英语课程是必要的,这样既可保持英语学习的延续性,也有利于他们通过专业八级考试。78. 1%的同学认为,为了提高他们的英语技能,发挥他们英语强化专业的特长,应用英语教授一些专业课程。

(7)学习方法与策略

    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很少学生喜欢通过教师讲授或家教的帮助来学习英语。因此,学生喜欢用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来学习英语,而且他们认为英语原著材料对于他们的英语学习很有帮助。而在学习过程中,有58. 3%的同学喜欢学习与英语国家有关的背景文化,20. 8%的同学认为他们更喜欢学习语音语调,只有 4. 2%的学生喜欢语法,另有16. 7%的学生选择了词汇。由此可见,如何计语法词汇与语音文化相互结合来帮助学生们提高英语技能是很必要的。

(8)学生的学习动机

    ①工具型动机

    学习动机情况显示:8. 3%选择了为得到毕业证,45%的同学为了在出国考试,升学考试和求职考试中得到好成绩,30%的同学认为学好英语有助于学习其他学科,66. 7%的同学为了找到好工作,66. 7}’0的同学为了出国移民,37. 5%的人觉得学好英语能更好地掌握世界经济和技术的发展。

   ②成就型动机

    83. 3%的同学认为学好英语能让他们有成就感;66. 6%的同学觉得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是教育程度和修养的象征:50%的同学是为了很好的为中国的富强尽力;55%的同学认为学好英语才能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③内在动机

    除以上两种动机类型外,还是有一部分同学学习英语的动机来自于兴趣,只是感兴趣的对象略有差异:4. 2%的同学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和人感兴趣,23. 3%的同学对语言本身感兴趣,20. 8%对英国文学感兴趣,51. 7%的同学对英文歌曲和电影感兴趣。

    对于内在动机的同学的教导比成就型与工具型动机更容易,因此如何培养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是教学大纲设计中应该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2. 2社会需求

《社会需求调查问卷》共发放200份,收回163份,达到82%的回收率。其分析统计结果如下:

(1)人才学历和人才类型

    6. 67% 的用人单位表示急需非相关专业但是有相关专业知识积累,英语水平较高的研究生,13. 33%最需要相关专业的研究生,20%的用人单位需要对多领域知识具有相当程度了解且英语水平较高的本科生,53. 33%的单位最需要相关专业知识扎实且英语水平较高的本科生。司以看出,大部分企业需要专业对口,知识面广,英语水平高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是传统的高学历单一型人才。

    (2)英语复合型人才的素养

    9. 7% 的用人单位认为他们需要通览各方面知识英语复合型人才,16. 1%的单位注重人才扎实的专业知识,38. 71%看重人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6. 1%的单位认为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团队精神和职业道德。由此可见,对于用人单位来说,英语复合型人才最主要的是“复合”。与单纯的英语好相比,“复合”意味着全面的知识摄取,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健全的思想品德。至于哪个阶段是培养英语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阶段,大部分用人单位认为是高等教育阶段 (大专以上),少部分认为是工作之后的专业培训。}sJ见,高校对于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应该注意到的是,一部分用人单位认为中等教育阶段也是相当重要的。这说明现在中等教育阶段对于英语复合行人才的培养还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3.讨论

    通过对学生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的问卷调查,收集了大量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初步了解当前学生个人对于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方面的需求状况,也了解了大部分用人单位对于英语复合型人才一的需求重点,有助于帮助我们优化现有的课程设置,进一步完善英语强化专业的培养机制。

    在学生个人需求分析方面,我们能了解到当前英语强化专业的学生对于英语学习还是具有一定兴趣的并且希望能多开设一些实用性强的课程,例如与其专业知识有关的英语授课课程或是与英语国家文化比背景,科技前沿,最新动态有关的英语课程,而不仅仅是训练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知识的基础课。我们还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希望在三,四年级继续开设英语课程,特别是通过选修课的方式,有目的的进行专业性较强的培训内容,从而使他们的英语水平持续提高,知识面更加宽广,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英语八级的通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