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35:17
导语:在电子技术课程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1重复型知识
重复的知识教师只需引导和简介。如在电子技术基础的数字电路部分,知识点“数制与码制”中的很多知识点是属于重复型的知识,如常用数制有十进制、二进制、八进制和十六进制,这四种数制的定义、计数规则、进位规则等在此课程之前的计算机基础课中已经有详细的讲解,而学生也有较深的印象,故在此处可作为复习型知识,引导学生回忆,快速带过。
1.2缺失型知识
缺失型知识是否需添加要根据实际需求来安排。如在“逻辑函数的化简”这一节中,部分教材只介绍了代数化简法一种方法,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差较大,代数化简法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很难,这部分学生认为此种方法中的大量基本公式、基本定律难以记牢,记住了又不知该选择何种公式或者定律去应用,看着题目无从下手,亦无他法可选,便失去了学习兴趣。而有的教材会介绍另一种化简方法叫做卡诺图化简法,这种方法与代数化简法相比较,首先不需要记住大量的公式和定律,只需记住四点化简规则,记忆量很少;再次,此种方法是通过绘制表格和圈卡诺圈来完成,很多学生都明显感觉卡诺图化简法很有趣。那么,这样的知识补充就可以帮助一部分学生解决逻辑函数化简的难题。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还需加入大量的习题供学生练习,这样才能保证更多的学生掌握卡诺图化简法。
1.3加强型知识
每一门课程里重要的知识均颇多,电子技术基础也不例外。如在“计数器”这一节中,重要的知识点不少,特别是计数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又很普遍,且需配备相应电子制作实训来应用这些知识点,故教师需在这一节中对计数器的内部组成、工作原理、逻辑功能等知识点进行详尽的讲解,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最终要能够让学生能自行设计简单的任意进制计数器,例如,要求学生掌握集成十进制同步加法计数器CT74LS160的引脚功能和设计方法,能用74LS160设计一个七进制计数器。
2方法探讨
2.1联想记忆法
联想记忆法是一种通过引发学生的联想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处很大。例如,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的“触发器”章节,每一种触发器都有其对应的逻辑功能,学生死记硬背则会越背越乱,反而不好。而在其中的一个逻辑功能“置0”的记忆上,就可采用联想记忆,因“置零”与“志玲”同音,对于90后的学生来说,可能不记得基尔霍夫定律但一定知道林志玲是何许人,明星效应在课堂上有时也可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根据笔者经验,在后期的回顾中均发现,能记住此种逻辑功能的学生数明显增加。又比如“时序逻辑电路”的类型分为莫尔型与米莱型,判别方法是时序逻辑电路中如果除CP时钟脉冲外,无其它输入信号,就属于莫尔型,若有其它输入信号时为米莱型。“莫”有否定之意,联想到“无”,故可借此联想记忆“无”其它输入信号为“莫”尔型。
2.2寻规记忆法
寻规记忆法在基础课程里应用得较多,而学生也很乐意老师能够找出各大知识点的记忆规律。例如在“触发器”这一节里,如前所述,逻辑功能是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而触发器的种类较多,根据逻辑功能的不同,触发器可以分为RS触发器、JK触发器、D触发器、T和T'触发器五种,这些触发器中,最多的可具有四种逻辑功能,最少也有一种逻辑功能,所以学生的记忆量很大,直接背很容易记混淆。而通过观察这五种触发器的功能真值表可发现,RS触发器、JK触发器的逻辑功能有多处相同,如表1所示(R、S、J、K为触发器的输入端子,输入端子等于1时表示有效状态,等于0时表示无效状态),可寻出其中规律用一句话来记忆即“左边输入为有效状态时,置0功能;右边输入为有效状态时,置1功能;两边同时为无效时,保持功能;两边同时为有效时,RS禁止,JK翻转”。如此,学生可迅速而又简洁地记住这两种触发器的逻辑功能。
2.3一半记忆法
在基础类课程中,有大量的知识需要记忆,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部分学生会因为要记很多知识点而放弃这门课程的学习,由一处不懂发展为处处不懂。因此,如果有一个好的记忆方法给学生,那会有更多的学生愿意主动去学习。一半记忆法就是每个知识点只记一半,这样学生的记忆量就会至少减少一半,学生的精神负担自然也会减少很多,学习的效率亦会得到明显的提高。仍以该课程中的“触发器”部分为例,此处还需记下多个特征方程。如果只选择记住方程的前一半,那么方程的后一半只需记住“非”符号的位置是与前一半的相反即可。因为在此方程中,、均为触发器的输入,为触发器的输出现态,学生又很容易记住该触发器的输入端子是和,而输出现态的反变量和的原变量相“与”表示为,的原变量则和的反变量相“与”表示为,则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不难观察出方程前一半与方程后一半的关联,只记住一半就可记住整个方程。
2.4理实一体法
理实一体法即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在所有的课程中都适用,特别适用于应用型知识模块里。在电子技术基础中,半导体器件是贯穿该课程始终的重要知识,如其中的普通二极管、LED、双极型三极管等在日常生活中均可见。此处的讲解可通过先发予学生一些半导体器件,让学生自由讨论自己在生活中所见过的半导体器件及相关应用,当学生发现所学的知识在自己的了解范围内,却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时,学习兴趣将径直提高。例如,学生基本上都见过LED,知其能发光,能显示出各种颜色甚至图文信息,但学生却不知道为什么这些LED能够在指定的时间点亮或熄灭,因此,通过理论讲解加上合适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那学习效果可谓事半功倍。
2.5拓展教学法
当前的课堂现状仍是老师站着讲得多,学生坐着听得久。即便是教师的语言功底非常深厚,时间久了学生还是会感到困乏,且师者之义务是教书育人,在授业、解惑的同时亦需传道,教育学生如何为人。因此,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所安排的一次课的时间超出80分钟,就会给学生播放各类从正面或侧面能反映教育意义的拓展资源,题材涉及图片、视频、音乐等,并组织学生一起讨论。因为一次课进行到80分钟之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力、记忆力等都大幅下降,教师需要及时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状态。而每次播放或演示完拓展资源,学生们都非常感兴趣,倦意荡然无存。在拓展资源演示或播放之后,要求学生说出或者书写观后感。经过实践发现,采用这种方法后,学生兴趣很高,不仅让学生认清了读书的目的和人生的目标,更让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用有声的课件带给学生生动的课堂。
3结语
1.1实训设备陈旧,实训和理论相脱节
目前,我院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实训设备由于资金短缺,使用的仍然是十几年前购置的设备。随着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原有的实训设备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脱节。
1.2理论教学时间和实训教学时间比例、关系密切度安排不合理
受教学大纲规定所限,“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学时较少,但是课程内容信息量涵盖很大,这就要求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既要完成该课程的基本理论教学,又要在实训中更好地运用本课程的相关知识,无形中就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难度和工作量。传统教学模式下都是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在实践中甚至不知道如何下手,以致于不能完成练习任务,没有很好地把理论和实训的课时时间安排紧密结合。
1.3教考分离,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采用期末考试理论统一闭卷考试,学生就等着期末考试前一段时间任课教师给画画范围,临时抱佛脚,背一下,就能及格了,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平时上课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没有帮助。
2“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2.1整合教材,降低理论教学难度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无论采用哪本教材都会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因为教材是静态的,理论性太强,概念、公式、原理都很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很费劲。为降低理论教学难度,笔者首先对教材进行整合,把教材按照所讲内容分为强电和弱电,各占一个学期时间进行讲述。其次,在保证课程重、难点清晰明了的情况下,尽量保证照顾到高职学生的特点,使课程内容更加简单化:尽量去弱化不实用又难学的器件内部结构知识,重点放在电路的外特性及其应用上;删除一些烦琐的理论推导,对一些公式、定律直接给出结果,便于学生接受新的知识;保证课程内容前后连贯的前提下,调整课程内容安排次序,删除后续课程重复的内容和添加对后续课程有用而教材中又缺少的内容。
2.2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第一,兴趣导入法。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对该课程绪论部分的教学,绪论课结束后通常会用2个课时的时间带领学生们参观该课程所用的所有实训室,让学生身临其境,自由提问,为以后的教学做好铺垫。第二,情境教学法。在课程教授过程中,笔者通常会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比如让学生结合家庭用电,计算一下电费的问题。讲到放大电路的时候,结合多媒体上自带的麦克风,讲述电路的放大原理,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三,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拥有传统的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优点,能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并且可以增大信息量,有效扩展课时容量。再加上配上逼真的音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巩固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喜悦,寓学于乐。
2.3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现有教学大纲安排,“电工电子技术”现有的实验课课时少,内容多是一些验证性的实验,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增加一些设计性的实验,减少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和实训室沟通,建立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后,成立了电学开放式实验室,学生可以带着问题随时到实验室,或验证理论的正确性,或进行一些创新性的实验,这显著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热情和主动性。另外,笔者还建议学生们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比如开展一些电子小制作、电路板的焊接、小家电的维修等,以点带面,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语
一、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
教材不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要善于开发和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体会其应用价值。例如,教学《方向与位置》这一课时,我把学生带到操场,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以及操场的四周各有什么,以四人为一小组,展开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大大降低了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理解掌握方向与位置。
二、要善于从多彩的生活中发现和寻找数学资源。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但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和学科知识系统化的影响,能进入教材的只能是生活多棱镜的一个侧面。这就要求教师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寻找、发现身边可供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我善于运用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学好数学。例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时,我了解到许多学生早已会读很多万以内的数了,只是个别中间或末尾有零的数在读时有点困难,因此,上课的前一天布置调查作业,请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他们见到过的万以内的数,学生从报纸、杂志、超市广告等材料中发现了许多万以内的数。如:电脑每台4805元,洗衣机2800元,全校有学生1280名。在课堂上,首先让每个学生把他们所找到的数在四人小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择两个最喜欢的数写在黑板上,接着请学生将黑板上的数进行分类。学生很快分出了四类:没有零的数、中间有零的数、末尾有零的数及中间末尾都有零的数。
没有零的数大家都会读了,每个学生自己读一读,而中间或末尾有零的数的读法,通过生生互教、生生互学的形式总结读法,而本节课的重点则是解决中间、末尾都有零的数的读法。掌握了数的读法后,在练习中又设了让学生读一读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人民大会堂的座位数,非洲象的重量,学校图书馆的藏书数,这样的设计,将教材中枯燥、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皆数学,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应用数学的能力。
三、要重视其他学科资源与数学学科的整合
凡是科学知识必是一脉相通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打破学科本位思想,密切联系其他学科,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在不同学科中的运用,也可以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丰富多样。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将其他学科的内容作为学习数学的材料或情境,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找规律》时,有机地结合音乐与美术中的知识,通过让学生拍节奏、做动作,感受到音乐的节奏也是有规律的,让学生体会到规律知识不仅仅是颜色的排列规律、形状的排列规律,它与音乐也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欣赏几幅二方连续的纹样,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得到了美的享受,激发了学生创造规律的欲望。
关键词:创新能力 培养 课程改革 实践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志提出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延东同志在2014年高校咨询会上也提出:“要把立德树人、提高质量贯穿综合改革全过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切实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当前,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着重关注和实践的课题。我校电气信息类专业结合2014版培养计划修订,做了部分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尝试,现与大家交流学习。
一、主要改革内容及实施情况
(一)充分发挥培养计划在引领学生创新能力
在2014级电类学生培养计划修订中,对电类三个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课程调整、学时调整。充分发挥培养计划在引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核心作用。
(1)2014级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修订情况
在学科基础课中:一是新增加了“电路原理图与PCB设计”课程(32学时实验);二是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36+20)改为“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32学时理论)及“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课程(32学时实验)两门课程;三是将“电路分析”课程(52+16)改为理论与实验分别独立的两门课程。
在专业核心课中:取消了“船舶通信与导航”课,改列为专业选修课。
在专业选修课中:取消了电子综合设计辅导(2学分、24+8学时、第5学期)课,新增加了“电子技术创新实验辅导”实验课程(1学分、32学时实验、第5学期)。
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中:一是取消了“电子技术课程设计”(2学分、2周、第3学期)新增了针对性更强的两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1.5学分、1.5周、第4学期)及“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1学分、1周、第4学期)课;二是将“单片机课程设计”(1学分、1周、第5学期)改成(1.5学分、1.5周、第4学期);三是取消了“船舶电气设计与检验课程设计”(1学分、1周、第6学期),新增了“船舶机舱测控系统课程设计”(1.5学分、1.5周、第6学期)。
(2)2014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修订情况
在学科基础课中:一是取消了“电气工程导论”课程;二是取消了“计算机辅助设计”,新增加了“电路原理图与PCB设计”课程(32学时实验);三是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42+16)改为“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32学时理论)及“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课程(32学时实验)两门课程;四是将“电路分析”课程(52+16)改为理论与实验独立的两门课程。
在专业核心课中:一是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调整到学科基础课;二是取消了“供配电系统”课程(2.5学分、36+4学时、第7学期),改增为“工厂供电”课程(3学分、40+8、第7学期);三是将“检测与转换技术”(2学分、26+6学时、第4学期)学分调整为(2.5学分、28+12学时、第4学期);四是将“自动控制原理”课程(3.5学分、48+8学时、第5学期)学分调整为(4学分、52+12学时、第5学期)。
在专业方向课中:一是取消了“变压器应用技术”课程(2学分、28+4学时、第7学期);二是取消了“船舶动力装置与辅助机械”(2学分、28+4学时、第6学期)课;
在专业选修课中:一是取消了6门课程,分别是:信号与系统、文献检索、企业管理、电气工程专题讲座、集散控制系统、电子综合设计辅导;二是新增“电子技术创新实验辅导”(1学分、32学时实验、第5学期)、“新能源技术”(1学分、16学时、第5学期)两门课程;三是将“AUTOCAD”课程(2学分、16+16上机、第5学期)改为实验课程(1学分、32学上机、第5学期)。
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中:一是取消了“专业综合课程设计”(2学分、2周、第7学期);二是新增了“测控技术课程设计”(1学分、1周、第5学期)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设计” (1学分、1周、第6学期)两门课程。
(3)2014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修订情况
在学科基础课中:一是取消“计算机辅助设计”(16+16)课,改成了“电路原理图与PCB设计”课程(32学时实验);二是增加了由专业核心课调整来“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32学时理论)及“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课程(32学时实验);三是将“电路分析”课程(52+16)改为理论(56)与实验(16) 两门独立的课程。
在专业核心课中:取消了“信息论与编码”(24+8)课程并调整“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40+16)到学科基础课。
在专业方向课中:一是在通信系统方向:将“程控交换”(32)课程换成为“移动通信”(22+10)课程;二是在嵌入系统方向:将“ARM处理器原理及应用”改为“嵌入式系统”(22+10),新增“ 计算机操作系统”(16+16(上机))及调整来“ 电子综合设计辅导”(16+16);而“DSP原理及应用”、 “多媒体技术”、“ 电子设计自动化”调整到专业选修课中;三是取消了电子系统设计方向。
在专业选修课中:一是取消了“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JaVa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技术及应用”、“Linux软件设计”、“计算机接口与通信”、“自动控制原理”、“电视原理”8门课程;二是由专业方向课调整来“DSP原理及应用”、“多媒体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3门选修课;三是新增“专业导论”、“学科前沿信息”、“新能源技术”、“现代控制理论[双语] ”、“信息论与编码”、“集成电路设计”、“计算机网络安全”7门课程。
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中:一是取消了“电子设计方向专业课程设计”(2学分、2周、第7学期);二是新增了“工程训练C”(1周,1学分),调整了“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2周,2学分)、“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2周,2学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4周,2学分)。
(二)加强几门关键课程的课改示范工作,提升课程在电子能力培养中的关键作用
(1)电子综合设计辅导课程的教改实施情况
电子综合设计辅导课程是训练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课程。学院2009年起将原来的“电装实习”改成(电子装配)“工程训练”和“电子综合设计辅导”(2学分、24+8学时、第5学期)两门课程,并结合课余电子制作训练作为补充。电子综合设计辅导课程每一年的设计制作内容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新增,加强设计内容的新型性和实用性,至今实验室已有50多个设计实训模数电路板。2014版培养计划中“电子综合设计辅导”课程调整为实验课程“电子技术创新实验辅导”(实验30学时)。
电子装配工艺训练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要求较低,在原2010版教学计划中安排在大一第二学期进行,重点是训练学生的电子电路焊接技术,为以后的电子装配打下基础。教学时数为一周,时间上分散进行,历时半个学期。电子综合设计辅导课程是学生进行电子设计的入门课,除公选课、选修课形式外,兴趣小组形式的学习培养也是一个最有成效的环节,使得对电子设计有基础、有兴趣的同学得到充分发挥与提升能力。对电子制作训练做到有计划性,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电子制作基本能力训练。安排在入学后的第二学期,以兴趣小组形式进行。内容主要为:焊接技术训练、认识基本元器件(学会万用表的使用)、识图、音频放大电路制作。
第二阶段:电子制作入门训练。安排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以公选课的形式进行。主要学习绘图、制作与测量(学习Protel(Altium Designer)软件的使用,学会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利用波形图分析电路的工作状态,分析能力训练),内容有:简单电源电路、电动机驱动电路、光控灯开关电路、温控加热器电路等。
第三阶段:电子设计基础训练。主要是结合理论知识设计电路,安排在入学后的第四学期,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内容有:音响电路(含音调电路、功率放大器电路)、隔离放大器电路、充电器电路等。
第四阶段:电子设计综合能力提高训练。主要为综合设计中、大规模电路,安排在入学后的第五学期,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内容有:抢答器电路、开关电源电路、数控电源电路、无线通信电路、锁相环振荡电路、转速检测电路、充电器电路。
(2)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教改情况
单片机作为电子自动化控制的主要手段,其作用越来越重要。我院该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课程组老师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编写了新的教学文件,每年修改电子教案、课件,出版新的教材与实验指导书,不断完善学习资源,实施电子考试等等,为学生的自动化电子设计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在2014版教学计划中理论学时改为32,实验改为独立设课,学时为32,课程设计为1.5周。单片机实验电路板全部为校内老师设计制作,实验室至今有单片机综合应用设计电路板30多件。
(3)新增电子技术实践公选课
针对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发现的理论教学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脱离现象比较严重的问题,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学院在二年级学生中设立“电子技术实践”公选课程,从学生学习电子技术知识的初始阶段就引导学生向技术应用方向发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际凝练为理论知识的能力,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电子技术实践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课程的专业界限、学科界限,使得知识、技术、信息等多方面融会贯通,在还不能完全打破现有教学模式的情况下,以教学实验班的形式增加一个补充教学环节,以音频功率放大器的设计制作为立足点,从应用目标出发搜索知识点,解决技术问题,培养思维方式。电子技术实践公选课作为教学模式创新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最大程度地改变学生被教师控制之下被动地学习的局面,改变单纯死记硬背完成学业的局面,转而让学生养成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去思考、查找知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新意识。在教学环节上将实验教学、理论教学、课程设计三点连成一线。在教学效果上力求学以致用,学有所用,以适应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要求,适应技能考证的要求,适应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三)编写、修订教材、教案,建立完善教师与学生教学学习资源
编写出版《电子综合设计常用模块与实例指导》、《单片机设计实例集》等实践指导教材;为学生开展考证培训修订《电子工程师考证培训讲义》等;编写新的教学文件及电子教案、课件等,建立完善教师与学生教学学习资源。
一是修订出版了《单片机实验与课程设计指导(Proteus仿真版)》、《电子设计常用模块与实例》、《单片机设计实例选集(一)》、《51系列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实践指导性强的教材;二是在原网络课程的基础上进行了单片机慕课网站的建设,新编了150题左右的作业练习题库;三是修改2014级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及课件;四是设计开发2014级用的新实验电路板并用于每年的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训练。
(四)加强实践能力培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加强实践能力培训,提高学科竞赛的获奖数量、提高学生、专利证书数量、提高学生电子工程师/板级工程师/电工等从职证书数量。
(1)加强了学科竞赛的辅导力度。一是组织学生电子协会,每周至少开展一次活动,以加强低年级同学的基础技能训练;二是与飞思卡尔智能汽车竞赛相结合,利用各种提高学生能力的资源,充实学生的实践活动;三是培养充实指导教师力量,2014年学院的指导教师队伍扩大至9人,落实了组队学生与指导教师的互选环节,密切指导教师与参赛学生的联系,特别是在暑期中通过明确训练计划、训练内容增加指导教师的投入精力;四是针对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发现的理论教学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脱离现象比较严重的问题,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在二年级学生中设立电子技术实践公选课程,在教学效果上力求学以致用,学有所用,以适应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要求。
(2)重视指导学生、申报专利工作,培养科学研究能力 。通过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电子竞赛、省创新研究项目等实践,指导学生以论文或专利的形式固化研究成果,近年来学生发表的电子设计类论文、实用专利、省大学生科技创新(电子电气类)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增加明显。
(3)加强校内电子工程师等考证培训工作。学院培训中心通过了市职业技能鉴定条件验收,成立了市“职业技能鉴定所”和电工方面考证员,可进行中、高级电工,中、高级维修电工,初级电子设计工程师、板级设计工程师、单片机C语言程序设计师7种电子电气类证书的证书认定,为学生培训考评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4)加强了毕业设计真题实做的要求。学院将毕业设计任务早计划、早布置,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真题实做时间,现一般是在第7学期初就布置任务,毕业论文答辩分二次进行,在较长的时间内可给学生留出较多时间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毕业设计真题实做的比例在90%以上。
(五)落实考证考级替代学分考试的制度
落实考证考级替代学分考试的制度,将提高从职能力的技能考证、考级、竞赛奖等纳入到教学学分中。
学院出台了关于《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替代管理办法》(试行)的文件,规定了5类学生学业成果(考证、考级、论文、专利、竞赛奖)或经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小组认定可以代替毕业设计(论文)的其他成果可替代毕业设计(论文)学分。
二、实践成果
两年间,学生在电子工程师、电工考证、学科竞赛获奖方面成绩提高明显,取得电子工程师证书30 人;电工证书192人;在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省一等奖学生为9人,二等奖学生为18人,三等奖学生为21人;在全国(省)飞思卡尔智能汽车竞赛及智能机器人大赛中获一等奖6人,特等奖2人,二等奖9人,三等奖24人。两年间,学生发表电子设计类论文10篇,取得电子设计类实用专利35项。
三、不足分析
一是教学计划改革后课时量压缩造成教师“抢课”现象,并由课程门数增多及投入精力不足造成教学改革的实践效果下降;二是团队精神在学院教改项目中体现不够,大多数教师还是安于老的教学方式,教改积极性不高,大范围的教改项目推进困难。
提高教学质量不仅需要领导重视,更需要教师的人人参与。教学改革不能停留在口号上,更应建立在教师行动上。高校要把提高教师的影响力与学生的竞争力作为学校发展的基本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创新创业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唐树森,李维. 电气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电子教育,2004,03:44-46.
[2] 张军国,刘西瑞,张健,燕飞,阚江明. 以电子设计大赛为契机 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J]. 中国林业教育,2009,S1:93-95.
关键词: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开放性实验室;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N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058-02一、引言
数字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其实验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实验课程,担负着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任,在专业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原先的培养计划是将三大电路即《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的实验作为一门课程——《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放在第五学期开课,和该课程不同步,实验教学效果不甚良好。实验内容主要以演示性、验证性为主,为做实验而实验,学生兴趣不浓,学习被动,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和培养。
为此,近两年来在学院和系领导的支持下,我们对数字电子技术实践教学进行了多方位的改革,主要是建立开放性实验室、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实施办法的改革。
二、建设开放性实验室
开放性实验室是高等学校从事实验教学或科学研究、生产试验、技术开发的教学或科研实体。我们根据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特点建设了电子技术创新实验室,包括线路板制板室、电子产品制作室和调试室,主要设备有计算机、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电源、仿真器等。该实验室的建立、运行和实施,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基于开放性实验室,我们构建了《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调整数字电子技术实验与课堂教学同步进行,并精选实验教学内容。实验内容以基础实验、设计性实验为主,基础实验是初学者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结合不可缺少的入门教学环节,设计性实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的进一步深化。其次强化专周课程设计,在设计性的要求上,改变传统的一个班级用一个单一的设计题目的方式,采用给定几个题目,由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题目进行设计,并且同一题目也要求每个学生的设计有不一样的地方。例如:设计数字频率计都要用到计数器,但每个学生在选用计数器的芯片型号就可不同,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就要求学生独立查阅资料,提出设计电路,合理选择所需器件,最后安装调试,测试电路指标,并完成实验报告。另外,鼓励学生自主命题,自主创新,只要达到本课程设计的要求就可以,对完成出色的学生给予加分等。第三,在理论课堂教学中引入仿真软件,对各类芯片的功能进行演示,并要求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电脑进行各类电路的仿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第四,构建立体化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教学资源,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手段,利用开放性实验室,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院的学生科研和开放性项目的科技创新活动。
四、实践教学的实施
1.实践教学安排。根据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计划,制定出相应的实验教学计划,实验课时数为21学时,占总课时75学时的28%,共安排7个实验,分别为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与非门的测试、组合逻辑电路、集成触发器、计数、译码、显示电路、555集成定时器和篮球竞赛24秒定时电路。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安排在第二学期,在模拟电子技术之前,和电路分析同时开设,是我们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本专业的硬件电路实验,所以第一个实验安排了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
专周课程设计采用一人一组,安排在第四学期,共34学时,实验1~8每次安排4学时,实验9安排2学时,共计34学时,每周安排两次实验,连续5周完成。结合模拟电子技术设计并制作一个完整的电路作品。
仿真实验和实验室开放性项目主要安排在课外,由教师提供Proteus仿真指导书和电子产品指导书,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利用课余时间自己主动完成。
2.实践教学要求。除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实验中心的实验操作规程及有关规定外,在实验课上先进行讲解、示范,然后要求学生独立实验、独立调试、独立验证。教师以启发、引导为主,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对基础较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在做好基础实验后,再对思考题或自己设计问题进行实验;对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强调联系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而对实验能力较差的学生,鼓励他们独立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实验兴趣。
专周课程设计要求学生通过一个完整电子系统——如数控电压源的装配和调试,培养学生电路焊接、装配、调试和测量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了解并掌握该电路的基本原理。本课程严格执行预习检查制度,凡预习未通过者不得参加实验。三次及以上未参加实验者无资格参加验收考核。
在开放性实验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利用课外时间制作电子产品,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教师提供相应的专业指导。另外由教师申报学院开放性项目立项,根据“关于开展瓯江学院实验室开放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填写《温州大学瓯江学院实验室开放项目申请书》,内容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基础和特点,是实验课内必做实验项目的延续和提高,合理安排开放项目的内容和难度。学院对项目的立项、经费资助、实施过程管理、教师工作量补贴、验收等环节都有明确的规定。实验室开放项目的立项有利于科技创新与竞赛项目的培育,有利于学生申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项目的培育,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实践指导书。由于该实验课程国内外优秀教材较多,基础实验的实验指导书选用经典的国家优秀教材——陈大钦主编的《电子技术基础实验》第三版。我们根据实验内容和要求,每个实验制作相应的教学PPT,实验后,要求学生认真撰写实验报告。
专周课程设计的指导书由教师自编。包括课程介绍和制作任务说明,课程介绍由课程简介、课程教学实施、课程成绩评定、综合实验报告或论文格式及要求等部分组成。制作任务说明由实训任务和要求,实训目的、各单元任务内容以及有关参考资料等组成。
教师在课堂理论教学时,为了更好地理解一些中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的功能和作用,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对部分芯片或电路进行仿真演示,使学生通过感官认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Proteus、Mutisim仿真电路,形成仿真实验指导书,提供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自己电脑里学习。
电子产品指导书由教师自编,共约20个电子产品制作指导,如数字频率计、数字电子钟、数字电子称、红外数字转数表、超声波测距仪等,每个产品制作指导包括设计要求、设计提示、设计参考电路、元器件清单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电路,利用课余时间在开放性实验室制作。
4.实践成绩评定。实验成绩由平时实验成绩、实验报告成绩组成,为了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各项成绩所占比例分别为平时成绩占50%,主要由出勤率、实验态度、实验操作规范和实验成功率等内容组成。实验报告成绩占50%,成绩依据学生实验记录、实验内容完成情况及实验报告质量等情况。实验成绩总分100分以20%计入本课程成绩。
专周课程设计将通过严格验收考核对学生实训效果进行等级通过认定。等级通过认定包括验收和考核两个环节,实验完成后进行作品验收,通过验收后进行考核,考核通过则可以参加成绩评定。对未通过验收的将可以参加两周—次的多次验收,连续2次仍未通过验收,原制作电路作品收回,再重新自行安排时间重做,并参加多次验收。学期结束还未通过验收的为不及格。对未通过考核的将可以参加两周后补考,补考未通过的为不及格。课程成绩包含实验态度、设计及制作、功能及性能测试、综合实验报告或论文四部分。满分100分,其中实验态度占10%,设计及制作占40%,功能及性能测试占20%,综合实验报告或论文占30%。
实验室开放性项目立项的根据学院的“通知”精神,需要组织验收,合格的根据学生实际参与时数授予1~2学分。
五、结语
经过几年的努力,数字电子技术实践教学形成了体现独立学院特色的多层次的教学体系。提高了基础实验的课堂教学效果,强化周课程设计的要求和管理,为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使他们有效地提高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大钦.电子技术基础实验(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彭介华.电子技术课程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高校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本文根据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思想以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结合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现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考核等方面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电子技术;教学方法;改革
引言
“电子技术”课程是能源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分模拟电子和数字电子两大部分,通过本课程学习,应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以及典型电路的设计方法和基本的实验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电子技术方面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而且教学内容多、课时少、发展更新快,新概念、新技术和新设计方法不断涌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笔者对能动专业“电子技术”课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
1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应用为主体,以能力为中心,以实用、够用为原则”的教学理念,对“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改革。删减了一些理论上较深较抽象的内容和陈旧知识,对于各种单元电路,只要求掌握其工作过程及功能,而对于繁琐的理论分析和公式推导则略讲,把重点放在这些电路的应用上。对于模拟电子教学,由于其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知识讲授应详略得当。例如,对于半导体导电机理、晶体管内部载流子的运动、集成电路的内部组成等只简单介绍给出结论;而对于分立元件组成的共射极基本放大电路、分压式偏置电路、射极跟随器等基本电路,则详细讲解,既讲其应用,通过对这些电路的原理分析又将其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电子技术的阶梯;对于负反馈放大电路、集成运放、功率放大电路,把学习重点放在电子电路的性能和应用上,并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各电路的组装、调试和参数测量方法,培养学生电路性能分析和故障排除的技能。数字电子教学的逻辑性和集成性较强,以介绍电路的逻辑功能为主,逻辑代数基本定律、组合逻辑和时序逻辑的概念是分析和设计数字电路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实际应用。对于电子元器件,重点分析器件的外部特性和应用知识,而对其内部结构和机理不加深究。另外,为使教学更加全面和完善,对存储器、可编程逻辑器件和信号发生器等的工作原理及使用进行适当的简单讲解。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电子技术”课程教学难度大、学时少、内容多、课堂教学信息量大、电路图多且复杂,并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特点,所以首先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2.1激发兴趣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本课程中概念多而抽象、难以理解,电路图多且复杂,所以学生往往兴趣不高。针对这种情况,从本课程一开始就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克服畏难情绪。在绪论课中向学生介绍电子技术的发展史、应用领域和研究热点,让学生感觉到电子技术的应用就在身边,学习电子技术方面的知识是非常有用的。另外在讲课中注意介绍一些该领域的新产品、新技术及发展方向,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开拓思路,发散思维,并活跃课堂气氛。
2.2注意教学内容的前后衔接,承上启下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把前后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解分压式偏置电路时,可先复习前面学过的固定偏流电路,它可以方便地调整静态基极电流,但其静态工作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移到不合适的位置使放大电路的正常工作受到影响,由此很自然地引入新课—能自动稳定静态工作点分压式偏置电路,此乃承上;在讲解分压式偏置电路时指出该电路是通过设置发射极电阻Re引入电流负反馈来稳定静态工作点,从而为后面一章学习“放大电路中的反馈”起到铺垫作用,此乃启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前后内容的衔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弄清新知识跟已学的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起来,做到融会贯通。
2.3讨论式教学法
讲授新课前,教师可选取一题多方案、多解答的命题,有趣的应用方向等,先给学生布置探究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自学,上课时采取教师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课堂讨论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只指点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让学生自己思考,然后充分阐述各人自己的见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所讨论的知识已牢记在同学们脑海里,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了合作意识。不过这种方法占用时间较多,一学期最多安排两次以免影响教学进度。
2.4注意结合实际应用,体现课程的工程实践性
针对本课程教学内容多而学时少的特点,需要简化复杂公式的数学推导,直接给出一些结论性的知识点。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更注重培养对象所要从事的职业岗位的实际,这也需要适当删减细节问题的定量计算,很多时候更注重对放大电路的定性分析,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在讲课过程中讲述一些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各专业的典型工程应用,以更好地体现课程的工程实践性,可以结合实际应用给学生布置一些设计性题目,让学生从应用的角度考虑问题,既使学生熟练掌握了电路的工作原理,又锻炼了学生的设计能力。
2.5开展体验式教学活动
教师选取一段较易理解而大家又有兴趣的内容,请学生在课堂上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来给大家讲解,之后教师进行简短点评,参与的同学课程平时成绩可以加分。结果不少平时学习不突出的同学积极报名,而且参与的同学准备得非常认真,其他同学在听时比平时听教师讲课都要专注。这样让学生来体验教师的教学过程不仅能锻炼口才,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使学生感受到高校教师的繁忙和艰辛,还能使教师体验到学生的需要,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危机感,从而教学相长。
2.6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增强教学效果
“电子技术”课程内容丰富而学时偏少,电路图多且复杂,如果采用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手段,教师板书要花费大量时间造成课堂效率低;而且绘制的电路图或特性图不规范不工整,教学效果不好。多媒体教学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微观的限制,能观察到凭借传统教学手段观察不到的现象,从而让枯燥的内容变得色彩缤纷、赋予动感、更有情趣[1];多媒体以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途径向学生传递信息,调动了学生视觉、听觉等多个感官,因而生动、形象、感染力强,使课堂教学更具多样性、生动性、实效性和先进性。
(1)变抽象为具体,有效促进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多媒体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微观的问题放大化、把变化的过程动感化,从而较好地贯彻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生动的直观性教学原则”,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三极管内部载流子运动过程”的教学中,可把载流子的运动过程用动画来展现,用细线条表示基极电流,并设置小而悦耳的声音;将集电极电流用较粗线条表示,设置为另一种较大的声音;汇集到发射极时又变为一种声音,且用更粗的线条来表示发射极电流[2]。在动画的演示过程中,既可以连续观看动态效果,也可暂停观察某一时刻的情形,这样把枯燥无味、抽象的规律形象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三极管电流的分配关系。
(2)运用仿真软件,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由于电路在工作过程中各部分的工作状态、信号传输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对电路内部的影响等都不可见,电路分析对学生而言是一个难点,运用Electronic-Workbeach(仿真电子工程师工作平台,简称EWB)软件可随时对所讲解的电路进行仿真,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并可在修改电路参数后即时观察输出波形[3]。例如在学习静态工作点位置对放大电路输出波形的影响时,可以对基本共射极放大电路进行仿真,让学生观察虚拟示波器上输出电压波形随基极偏置电阻Rb的变化情况:Rb偏小时,可观察到输出波形为“平底波”,产生了饱和失真;将Rb调大到一定值时可观察到输出为“平顶波”,出现了截止失真;只有Rb值合适时,才可避免失真,输出标准的正弦波。这样的教学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既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7拓宽师生课外交流渠道
(1)课外与学生多交流学科前沿发展动向,并指导学生阅读《电气传动》《电子学报》《自动化学报》等专业期刊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并鼓励学生撰写读书笔记、写小论文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2)结合本课程的内容提供一些与电子技术相关的英文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和翻译,提高学生阅读和利用英文科技文献的能力。
(3)固定时间、地点答疑教师在课外固定的时间和地点答疑以规范和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利用学校网站上的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学生登录之后不仅可以浏览授课计划、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大纲、课后作业、课外阅读材料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利用网站的试题库进行自我测试,还能够跟教师交流,对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技术环境和条件。
(5)在比赛和科研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协同作战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科研活动如挑战杯科技制作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创业创新计划大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等,师生一起交流、探讨,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同时也增进了师生感情。另外,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实验实训课、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等机会与学生交往、交流,对于学校和学院组织的各种活动,教师尽可能参与学生的活动过程,或参与他们的成果分享,这样来增加师生交流的机会,在交流中增进友谊,在活动中相互提高。
3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为了实现考核内容的全面化和考核过程的科学化,对“电子技术”课程的考试制度进行了改革。为了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把原来该课程的课内实验改成了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与理论课分开,单独考核。实验课程考核重在平时,没有专门的期末考核,根据学生每次实验课的表现来进行评分。理论课考核方式:总成绩=期末考试成绩(闭卷)×70﹪+平时成绩×30﹪。将作业、课堂考勤、实验情况、学生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小论文、课堂发言情况等都记录在平时成绩登记表里并计入平时成绩中。通过改革,使学生能够把精力和重点放在平时,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在较大程度上避免了平时松懈、考前突击现象,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
4结语
通过对“电子技术”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该课程教学团队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实践和完善,为更好地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继续做出不懈的努力。
作者:李瑾 单位:南昌工程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孙云娟,时磊,王娜.电子技术课程多媒体教学的研究与改革[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2):89-90.
关键词:IEET工程认证;电力电子;项目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4(c)-0000-00
1前言
中华IEET工程认证学会简称IEET,评估受认证的课程或机构是否符合认证机构的学术或专业标准,通过认证的大学院系毕业生,代表其已具备执行工程专业所需之基础教育,且国内学历将为各会员国所承认,扩大国内毕业生的学历适用地区。
电力电子技术这门课程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需求”企业调研活动中,84.66%的毕业生主要从事与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相关的产品开发与设计工作,一般从事机械工业及维修、电子传动、汽车、车床、电路设计、售后服务,产品检修与分析、产品测试以及产品研发等行业,说明了这门课程的工程认证的必要性。
2教学现状
电力电子技术是一门横跨电力、电子、自动控制三门课程的交叉边缘学科,是利用大功率半导体器件对电能进行变换与控制的专业基础课程。
基于种种原因,以往电力电子技术理论学习难较大,课堂教学将学生置于一种被动地位,不利于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建构,所以急需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关注,加强基础理论与工程实例的结合应用,结合电力电子领域的新技术和工程应用技术,为专业模块化课程“机电传动控制”、“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工业机器人”、“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以及复合型课程“电动汽车”、“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电动汽车驱动技术”、“智能装置设计”、“智能家居”做知识储备。
随着各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课时量越来越少,实验学时也不断压缩,同时实体的实验设备极易损坏,软件仿真又不能让学生完全的理解概念。只是仿真,见不到实物,对驱动模块和控制模块没有研究,对课程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例如:简单的整流桥电路,仿真只要选择模块即可,学生根本不知道做实物整流桥用电力电子器件应该如何搭建,若是选集成的芯片也不知道应该选择哪一个,是半控芯片还是全控芯片,控制引脚该如何连接,芯片需要不需要驱动?这些问题都是软件仿真无法解决的,不是单纯改革实验教学就可以解决的,因此需要一种工程认证的思路来进行教学改革,让学生学有所得。
3 教学改革
3.1IEET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IEET强调七大核心能力:具备资讯工程相关知识的能力,具备设计与执行实验及分析解释数据的能力,具备工程实务流程规划及资讯软硬体系统整合的能力,具备协调、领导及沟通、整合的能力,具备适应职场变化的能力及持续终身学习的习惯,具备第二外语沟通与表达的能力,具备工程伦理与善尽社会责任的能力。这些不是对教师主导作用的弱化,而是对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掌控能力、自身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的角色要求既不能一味的灌输知识也不能完全的不干涉,而是要作为一名引路人,为学生设计短期或是长期的学习目标,激励学生寻找到达目标的路径和方法,这就要求理论知识的掌握不仅要有广度还要有深度,并且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解“电力电子器件”时,应当重视各种器件的外部特性的讲解,从使用角度让学生了解其应用的场合,参数的含义,设置这几个参数的意义。而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的详细分析可以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深入了解。介绍国内一些大型企业(“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最新电力电子器件―脉冲功率组件、集成门极换流晶闸管,然后让学生自己查资料了解这些器件的具体应用范围,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在讲每一种电量变换电路之前,应当把学生引导到某一个应用场景下,这时学生会主动思考在这种情境下电量要如何变换才能满足应用需求。例如,在讲解整流电路之前,可以先引出大家日常会用到的“手机充电器”的场景。手机充电器是从城市电网当中获得交流电,在充电器内部通过整流电流转化成直流电给手机充电的设备,目前手机充电器的充电时间如何缩短?各种不同型号的手机充电器是否可以通用?又有怎样的缺陷?野外如何充电?没有充电线的情况下又是怎样的充电结构?针对这结问题学生会积极的思考,并且和复合型的课程紧密结合在一起,知识点的讲解也就更显通俗易懂。
3.2运用项目
项目教学法是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章节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项目组织和展开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项目实践的过程中,理解知识点的要求,掌握知识点的技能,体验项目建立和实现的艰难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团队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这正是IEET工程认证理念的完整体现。
恰当设置项目的题目:巧妙的设计题目是项目教学法运用成功的保证,这要求教师平时的知识更新以及积累,才能既涵盖知识点,又符合社会实际需求,所以项目的题目类型要从―跨学科理论验证、校企结合、创新设计等方面入手,题目层次要分明--包括易、适中、难几个难度。例如:A.每一章节可以首先给学生提出一个设计要求,比如在学习逆变电路时,要求设计一个基于SPWM的三相电压型逆变电路,给出具体性能指标,把问题抛给学生,等课堂知识点讲完之后,学生已经有了大体的调剂思路,完成主电路的设计。B.全部课程上完之后的课程设计的项目会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完成时间周期长,如“直流脉宽调速系统驱动电源的设计”。C.此外,项目的题目可以跨学科综合,如“模糊控制下家电产品的电子设计”。
项目完成的考核方法:IEET工程认证模式,更关心的是项目完成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所以可以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完成考核。教师从项目组织情况、设计思路、设计文档、技术指标、创新性、项目完成情况等各方面来给学生打分,并且可以在小组讨论时,评出组织者、设计能力者、文档编撰者等有不同优势的同学,检测学生技术层面和团队协作层面的差异。
Matlab、Simplorer等仿真软件的应用: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目前高校实验室条件跟不上新技术发展的步伐,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少,许多理论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除了项目教学法的运用,采用软件对电力电子进行仿真可以解决这些矛盾。这两个软件强大的协同仿真功能,建模更容易,和实际电路模型极为相似,易为学生所接受
3.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按照上述设想,本课程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如下:
(1)锻炼学生团队协同合作的能力,为各级比赛提供一批有电子设计基础的学生;
(2)设置电力电子技术的课程设计环节;
(3)调整教学大纲;
(4) 通过项目,培养较强的项目开发、设计和建造的能力;
(5)组织兴趣小组进行实际工程项目作业,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对理论内容的理解。以社会需求为教学依据,让学生学有所需,学能所用。
3.4实施计划及可行性分析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为专业限选课,一般机电专业学生必选,学生数约100人,拟打算在每年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中,分别按照教学改革思路进行对照教学,观察其教学效果,具体实施计划如下:
1)去同类独立院校调研,学习他们电力电子技术类课程的建设经验;
2)调研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以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就业难易程度等情况为依据讨论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建设,并对教学大纲做相应修正;
3)以企业用人需求情况统计表的统计情况,来设置课程项目的题目,决定以下三个方向的题目“电子电工产品生产与加工”、“机电产品开发与设计”以及“企业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侧重点和比例。
4)通过教学日历的完成情况和就业趋势对项目的题目进行微调,令学生自行组织项目合作小组,通过做电力电子技术项目的形式,把课堂理论直接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结合实践课程增加学生动手能力、协同合作能力、提高专业素养。
5)对整个教改过程进行总结分析,整合课程项目的题目,根据学生的反馈改进教学方式,为本课程深入教改做准备。
6)作品展示:进行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项目实物展示活动,从电力电子的课程项目成品当中,选择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作品进行公开答辩和实物展示,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作品,丰富毕业设计作品的内容,也提升了本专业在学校的影响力。
4创新点
特色与创新:
1)电力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为了解决理论知识学习难度大的问题,设立项目教学环节。针对理论学科性质拓展了课堂教学的问答环节、实验教学的软件仿真环节、课程设计的项目研发等环节,使该课程教学过程更加生动,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加强基础理论与工程实例的结合应用,拓宽学生知识面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实践过程中通过项目学习来获取工程能力;
2)形成了校内首个将电力电子技术课程IEET工程模式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3)本课程所设的项目为“毕业设计选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项目”以及“校、企合作的项目”提供了丰富的题目资源,丰富毕业设计作品的内容,也提升了本专业在学校的影响力。
5总结
本论文旨在通过IEET工程认证模式的培养和锻炼,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从资讯工程相关知识的能力,设计与执行实验及分析解释数据的能力,工程实务流程规划及资讯软硬体系统整合的能力,协调、领导及沟通、整合的能力,适应职场变化的能力及持续终身学习的习惯,第二外语沟通与表达的能力,工程伦理与善尽社会责任的能力等七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学生可以直接参与本专业的最新应用与工程项目,培养出的学生得到企业的认同,该成果可在独立学院相近专业推广,对本校其它专业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兆安,黄俊.电力电子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刘海波.《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
关键词:高职院校;电子技术;教学改革;实践能力
作者简介:罗精明(1955-)男,湖北武汉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物理、电工、电子技术等课程的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4-0040-02
电子技术是当今发展最迅速、应用最广泛的科学技术。它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电子技术已经渗透进社会领域的各个层面,电子水准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不管是什么行业,只要插上电子技术的翅膀便可以扶摇直上。电子技术已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衣、食、住、行,而且已逐步渗透到了教育领域。由此看来,学习和掌握电子技术不仅是现代人才的必备素质,而且也是社会的需要和生活的需要,从某个角度而言,也是落实高职院校面向社会办学的一个重要步骤。与此同时,学习电子技术还可以培养一个人的耐心与信心,以及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良好作风。对高职学生进行电子技术教学,还有助于促进其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所以,高职院校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核心,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着眼点,积极改进电子技术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对电子技术教学改革作必要的尝试。
一、高职电子技术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当今世界的电子电器技术呈现出一个崭新的局面:手机、计算机等通讯电子产品技术迅速发展;电子电器产品如家用电器、工业控制与检测仪器仪表、医疗器械、汽车工业中的车用电器,以及环境检测仪器等已经不再是以前那种机电一体化设备,而是以微型电脑为中心,以自动控制、信息处理和现代网络技术为依托的智能型仪器仪表设备。高智能型的电子电器产品得到前所未有的广泛应用,这就使得社会上的各行各业以及每个家庭对电子电气技术人员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这些技术人员必须具有现代化的技术知识,同时也要具备实际操作技能。这样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才能生产出符合人类需求的电子电器产品。
要培养出既牢固掌握电子技术知识、又具备实践操作能力的电子技术人才,高职院校承担着不容推卸的重要责任。因为高职院校要培养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人才,所以必须开设电子技术专业,承担电子技术教学。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和新器件不断涌现,也开始丰富着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再加之包括现代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内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电子技术教学的各方面条件已然成熟。在电子技术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必备的电子技术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成为全面发展的电子技术人才。
二、高职电子技术教学的现状
虽然高职电子技术教学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从目前来看,这门学科的教学现状不尽如人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实践教学条件落后。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不少学校在积极进行扩校和扩招,所以很多高职院校都将有限的经费投入进新校区建设,几乎没有多余的资金用于更换校内实验、实训设备,所以不能建立多功能一体化的专业实验室,不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实验、实训能力。
(二)教学内容单调重复。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安排没有细化培养方向,学生坐在统一的教室中接受一样的教学内容,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理论脱离实践。教师只顾将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却没有指导他们如何用于实践,学生虽然知道装接收音机、电视机等电子设备的过程和步骤,但是实际操作中却无从下手,不知所措,无法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落到实处。
四、如何以培养实践能力为基础,开展高职电子技术教学
(一)不断完善能力培养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际能力培养效果
现阶段,高职电子技术专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主要是通过课程设计、课内实验、课堂实训以及毕业论文等方式完成的。随着近些年来高等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高等职业教育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校生数量急剧增加,学校的教学资源开始变得紧张,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基本建设等几乎已不能满足高职扩招的需求。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必须不断改善传统的能力培养模式。首先,课程设计应该综合电子技术专业的所有基础知识,科学、合理地选择能够体现出学生创新意识的、开发性强的项目,禁止学生生搬硬套地照抄照搬课本知识,而应该选用不同的灵活的设计方案;其次,电子技术专业课内实验应该减少验证性实验项目和演示性实验项目,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实验环境,引导和鼓励他们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分析实验数据;再次,在课内实训方面,教师应该为学生选择贴近生产实际的项目,让学生逐步摆脱理论教学的思想束缚,培养他们能够以企业生产的角度和眼光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他们日后走上社会进行生产实践打下基础;第四,在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学生应该紧密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情况,尽力删除那些过分理论化的题目,使毕业论文既体现平时所学的理论知识,又能体现所掌握的实践技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二)仔细分析企业工作岗位的要求,确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向
我们都知道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具有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以后主要是在电子企业从事电子设备操作、电子产品装配等工作,并参与到相关电子产品的开发和测试工作中去。就业范围比较宽泛。这些不同的工作岗位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不同,再加之学生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内容有不同的兴趣。所以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有必要仔细划分能力培养方向。如今,已经有不少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课学习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划分了实践能力培养方向,例如电子产品维修检测、电子产品焊接、电子产品硬件设计、电子产品硬件开发等方向。这种细分培养方向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技能培养的针对性,使学生形成熟练的专业技能,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实验设备等资源,还能使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形成合理搭配,有效减少就业时人才培养的同质化现象,这可以促使毕业生都能找准就业岗位,并实现顺利就业。
(三)提供合理的实验开发环境,不断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诸如电子产品的装配、设计和调试等实际能力的培养是要通过大量的课内实训和实验来实现的,如果只是单纯依靠教学计划所安排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远远不能达到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的。为此,教师要提供合理的环境来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练习电子产品制作和焊接,以及电子产品的软硬件开发,以此来锻炼他们的专业实际能力。其次,高职院校要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实验开发环境,在电子仪器仪表的借用、电子元器件的选购,以及专业实验室的开放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以此塑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开发环境。
近些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职业技能比赛,这些比赛可以促使高职院校提高办学质量,树立学校的品牌形象,并加快高职院校的自身发展。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要大力鼓励本校学生参与各级职业技能大赛,既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检验了他们实践技能的培养状况,由此来逐步提高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质量。
(四)尝试工学合作培养模式,以此提高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大力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学习模式,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该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调整专业设置,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同时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将校内考核与企业考核统一起来,追求学校课堂与企业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工学合作培养模式是近些年来出现的、当前高职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它不仅可以考验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少高职院校已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对于一些师资力量较薄弱、实验实训条件较落后的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失为一条捷径,不但可以运用企业、工厂的实际环境来培养电子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保障家庭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五)实施“双证书”制,增加学生的“含金量”
“双证”制教育是指职业院校按照标准和岗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实训、实习,使学校教育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学生在不延长学制的情况下,同时完成学历课程和职业技能培训,经学校和职业资格鉴定机构考试鉴定,成绩合格并取得规定学分以后,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还可以得到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有了这些职业资格证书,学生的“硬件力量”会大大增强,企业也可以通过这些证书见证这些毕业生的实力,从某角度上而言,实施“双证书”制,也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创新。
五、结语
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电子技术正全面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并改变着我们生活的面貌。它的强劲脚步无不昭示着电子技术教学的重要性,同时也决定了培养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职院校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完善能力培养模式,确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向,提供合理的实验开发环境,尝试工学合作培养模式,并积极实施“双证书”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引领学生进入更高的专业领域,推动科技与时代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汪建.基于现代EDA技术的电类课程教学[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1).
而在过去几年由于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此,在学期之初,根据系部提出的要求进行教学改革,实行项目式教学法,教研室也专门成立课题组。经反复论证,我们把本课程知识体系精心设计成12个项目,并在教学过程中,由任课教师认真按教学计划实施教学。
课程教学模式发生变化,对学生的评价考核方式自然也有所改变。如果采用原有的电子技术课程评价体系,一张考卷决定学生该门课程的成绩,而用笔试的方式,一般主要考核的都是理论知识内容,这不适应课程教学以技能和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评价的要求。所以我们根据前面本课程设计的l2个项目,相应设计出能真实、准确地评估学生学习成绩的过程考核法。通过每个项目学生在出勤、理论知识、技能训练以及作业的完成情况,客观、全面评价学生课程学习的真实情况。
每个项目的考核都按照上表逐项打分,把12个项目的考核情况综合后平均,最终得到一个评分,也就是本门课程该生的总评成绩。
学期结束,对本门课程的考核情况进行统计,并与上年理论考核情况相比较:
由上面的表格我们可以发现几点:
1、采用项目式教学法后,学生的及格率明显有提升。
这主要是学生在过程考核中取得的成绩是每个项目的综合平均值,这就促使学生要花更多时间、精力真正地投入到各项目学习中,否则就不可能逐个项目得到通过,各项不及格了,学期总评也就不及格了。这样就可避免学生抱侥幸心理,期末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看看书或通过其他方式通过考核,使学生真正把知识能力变为自己的。
2、分值差距减小
在传统的理论卷面考试中,学生发挥的好不好可能对成绩有较大影响,甚至不及格。但引入过程考核体系,我们是取每个项目考核的平均值。当遇上一或者两个项目完成情况不理想时,对总评成绩不会影响那么大,使得考核更具公平性和全面性。
3、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考核项目中,在完成技能训练时,对于较复杂的项目,我们一般是安排3人为一个小组的团队模式进行训练。那么每一组安排分工、设计电路、仿真模拟、实物完成、汇报总结等工作都由学生自己分配完成。这既能考验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操作情况,又能锻炼学生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在面向社会时能更快融入适应。
综合这一年以来的工作总结,在本课程实行的项目式教学法和过程考核法中,获得了一些经验,现和大家分享如下:
1、电子技术课程进行改革,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有利于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较好地调动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积极认真的,出勤率和交作业率比较高,学生努力学习,必然结出丰硕的果实。
2、评价体系的改变,更能真实地反映学生学习一门课程的收获。学生有不同的基础,不同的学习方法和不同的兴趣,必然从一门课程的学习中有不同的收获。有的学生获得的理论知识较多,有的学生较好地提高了技能和能力,有的学生两者均有收获。过去只考核一门课程的理论知识,无法正确的评价一名学生的真实收获。考试方法的改革,全面考核理论与能力,比较真实反映出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必然使考试及格率比以前有所提高。
3、由于需要推行项目教学法,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既要考虑教学内容涉及的范围宽度,又要考虑适当的深度,还要深入企业了解真实工作情况,这就促使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能力自然得到提高。其次,由于这次电子技术教程改革的需要成立了课题组,而主持课题研究以及大部分成员都是年轻教师,完成这次教改研究,极大的锻炼了我们,是真正在教学科研上迈出了一大步。
4、本课程的教改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
(1)本门课程的全部教学都是在一体化教室完成的,部分项目的设备需要改造更新,由于该教室不仅承担本门课程的教学,希望在时间安排上更合理。
(2)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借鉴了其他院校的优秀教材,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编辑了更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指导书。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有不足之处,任然需要继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