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35:21
导语:在识字教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歌诀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要点编成整齐的韵文,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记诵中学会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识字教学中灵活运用歌诀辅助识字记形,辨义正音,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介绍歌诀辅助识字四法如下:
一、用顺口溜化难为易课文中有的生字,多达19画以上,结构复杂,儿童不易掌握。教学这类生字,教师可编几句顺口溜,引导学生分析字的结构,把握书写笔画顺序,化难为易。如《一次科技活动》一课中的“攀”字,有19画,是结构复杂的形声字,教师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可演示“攀”的运用,让儿童理解字义。再编顺口溜为书写牵线搭桥:“山上小树林,林中长叉藤,大哥伸出手,抓住往上登。”儿童理解歌诀后,边念边写,就能轻轻松松学会“攀”字的形义和写法。
二、用字谜训练儿童思维猜字谜,是一种传统识字法。小时候,父亲教我“破谜儿”识的字,40年后,记忆忧新。“一点一横长,一漂漂南洋,上十对下十,月亮对太阳”(庙的繁体)。在猜字谜的活动中,儿童必须按谜面提供信息,对字的形体结构,笔画笔顺,字音字义的特点进行分析思考,必须用联想的思维方式将谜面信息与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找出谜面和谜底的内在关系,作出答案。如教《骄傲的孔雀》一课,教师采用分步识字法教生字,先初读课文,要求儿童看拼音读准字音,感知字义;细读课文,理解字义,巩固字义,感知字形;总结课文,辨析字形。在理解“影”字前,教师背诵诗谜:“重重迭迭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并边诵边板书边解说,儿童很快揭开谜底:“影子”。这样,儿童懂得了“影”的意思,疏通了课文的最后一句,揭示出寓意,既识了字,又训练了儿童的思维。
三、用儿歌区别形近字所谓形近字,指形体相近的字。由于这类字的形状近似,不容易辨识,给儿童的认读写带来困难。如“本、末、未”三字,都是“木”多一横,儿童分辨较难,识记往往混淆。为有效地区别它们的形体,理解字义,教师可充分发挥儿歌的作用,在认读的基础上,教儿歌:“本末未木是一家,本是树根末枝梢,未是树干顶天地,万木争荣绿中华。”再按儿歌进行字理分析。教师拿一棵小树,告诉儿童“木”是象形字,写作中,教师将教鞭横在小树的根部,在根部画一横(或圆点),示意这一横(或圆点)表示树根之所在。“本”,就是草木的根。“”,称为指事字。
四、用拗口令纠正方音方音,指地方方言,亦称土语。方音对普通话的学习有负效应,严重影响着识字教学的规范性和纯洁性。怎样排除方音的干扰呢?笔者的经验是:首先摸清方音同普通话的差异规律,知己知彼,循标治本;然后运用歌诀予以警示、强化、分辨。进行规范训练。如梁平方言f、h不分,没有翘舌音zh、ch、sh,有的音节出现了近韵转化的情况。笔者收集了大量资料与普通话进行对比分析,弄清方音的声韵缺失、替代、混用,转化的规律,并列表对照,说明,强化读音规范意识,还编写拗口令让儿童记诵,检查自己的读音是否标准。如,“识字音读准,f、h要分清,‘学会’非‘学费’,‘鸟飞飞’不是‘鸟灰灰’,以示告诫。又如,为让儿童分辨翘舌音和平舌音的字,编“三字经”:“做早操,壮四肢。诵诗书,长才智。振神州,展身手。”以之辅助,收效显著。
汉字作为象形文字,是抽象的。但儿童的认知特点却是形象思维占主导。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运用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来呈现抽象的文字,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古诗具有意境美、音韵美、画面美等特点,是我国文化的瑰宝。人教版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多处运用了古诗作为教学内容,如二年级上册的《古诗两首》,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需要一定的突破性思维。尽管作为识字教学的内容,但仍需突破传统教学方法的桎梏,不仅融入多媒体技术,还启用了创设故事情境的方法,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运用多媒体形式,按照古诗内容配以不同的图画和背景音乐,教师在导学阶段以讲述故事的形式,将全诗改编成一段小故事,再配以多媒体课件,则为学生营造出一个集音乐、图画、故事为一体的立体式课堂氛围。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每幅画面在显示原诗句的基础上,着重显示大纲要求识记的文字。如《赠刘景文》中,要求学生掌握“菊、残、君、橙、橘、径”6个生字。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有意将这几个字作特效处理,并在讲故事时,用到这几个字,同时加重读音,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运用这种方式,使学生对所需认知的文字形成初步印象。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考验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艺术效果,多运用色彩鲜艳的图片,可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交互问答,体验识字乐趣
从儿童的认知心理来看,具有注意力易分散、缺乏持久性等特点,对于识字这样一门需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来学习的技能,要长久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使之沉浸于教学氛围中,则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案。在前一个教学环节中创设的故事情境,对吸引学生识字兴趣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在一边听故事,一边认识了文字。但故事讲完,学生的注意力也会随之减弱,这时还需要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互动教学,在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下,互动教学的方法较传统的问答、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有了明显的改进,增加了人机互动环节,这一点符合学生的游戏心态。仍以《赠刘景文》一课为例,在多媒体课件中可增加一个环节,将传统的课堂问题、填字等教学内容融入课件中,用人机交互的方式呈现出来。如大纲要求学生会写的四个字“首、刘、枝、记”,制作成连续的闯关型Flash小游戏,第一关学生完成拼音标注,只有答案正确才能触发机关进入下一环节;第二环节游戏可采用组词连线的方式,也就是传统的填字组词练习,学生给出的答案正确即进入下一环节,以此类推。教学活动本身的交互问答形式,虽然只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变形,但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另外,小游戏本身的闯关模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心理,使学生在游戏中实现重复记忆,也体验到识字的乐趣。
三、植入游戏,提升识字智趣
小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即识字回生问题。主要体现在运用传统教学方法的情况下,尤其机械式记忆,学生很难提起兴趣;加之单纯地默诵,使得学生对文字往往“不求甚解”,认得却不会用的现象较多。而解决巩固记忆的办法还是默诵,学习如同陷入一个定势之中,识字效率必然不高。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方法,用生动的形象来展现抽象的文字,从视觉和听觉上对学生大脑皮层形成刺激,触动学生的情感,由机械记忆转变为情感记忆。当相似的情感被触及时,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学习经历,想起某个字,这样记忆才牢固。当然,多媒体技术不仅仅应用于课堂教学,还可在课后作业中应用。以课后作业为例,在《山行》这首诗中,呈现出了诸多自然风光。教师可利用Flash等多媒体技术制作拼图游戏作为课后作业。可以融入“山”“石”“枫林”“霜叶”等诗中所提到的景象,要求学生根据底图中注明的文字找到相应的图片。这是考查学生的认字能力,通过课后作业来巩固学生课堂所识的文字。这样的作业设计,摆脱了传统的默诵,既符合小学生的游戏情节,又使学生在拼图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字的认识,这一环节的应用从文字形象和应用两个方面巩固了记忆,学生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识字的智趣。
在国际投资学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对教材“绝对崇拜”,过分依赖于教材内容,甚至案例分析、论述都要求按照教材的思路来解答。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培育出的大学生,缺乏应变能力,没有创造能力,更能没有创新思想。大学教师的教研工作就是要不断的改革不科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想,引入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我们要培养的不是知识性人才而是能力型人才,这种重传统轻创新的教育方式必将大幅降低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时代在改变,国际投资格局在不断的变化,“以不变应万变”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当代国际投资发展的需要。
二、改进国际投资学教学方法的建议
(一)试行“模拟实战式”教学
在做好基础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应结合课程内容,借助模拟操作软件,让学生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独立完成模式实战训练。这不仅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例如讲到国际投资学中的金融资产部分时,可引入股票、期货等模拟操作平台,结合课本中的股票、期货分析,由学生独立操作完成交易,还可组织股票、期货操作比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此种方式不失为一种成本低、风险低、效果优、效率高的“社会实践”。
(二)推广“案例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要求教师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典型案例,通过分析案例强化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在国际投资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与书本相关的国际投资经典案例提供给学生,让其独立思考。例如讲到国际投资环境问题时,可向学生介绍当代中国的国际投资环境变化,让学生思考中国的国际投资现状与中国国际投资环境的改变有何相关性。在推广“案例式”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所选案例必须有真实性,可以通过世界投资报告、博鳌论坛、世界银行网站、中国商务部官方网站等收集信息;其次,所选案例需要有时效性,为了最大程度的贴近现实、学以致用,教师在选择国际投资案例时,应尽量选择当前的时事热点。最后,所选案例应有典型性,缺乏典型性的案例往往让学生无从下手,达不到预期的训练目的。
(三)探索“启发式”教学
[片段一]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个新朋友,他的名字叫平平。(投影出示平平在搭积木的图片和文字“平平”)我们跟平平打个招呼吧。
生:平平。
师:称呼别人的名字一定要正确,这样表示尊重。看清“平”的注音,我们来读正确。
生:(先个别读,再集体读)。
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平平在干什么呢?
生:平平在搭积木。
师:(出示句子“平平搭积木”,指住“搭”字)你们看图中的平平搭了些什么呢?
生:平平搭了很多房子。
师:你搭过积木吗?你都搭了些什么?
生:(看字说词)搭桥。
生:搭亭子。
……
[片段二]
师:(出示文句“这些房子都给谁住?”)这些房子指的是哪些房子?
生:(指着投影片上的三间房)平平搭的这几间房子。
师:(指着教室里的一排排课桌)这么多的桌子我们就可以说“这些──”
生:这些课桌。
师:(指着教室的一扇扇窗户)这么多的窗户我们也可以说“这些──”
生:这些窗户。
师:(指着教室里的一张讲台桌)我们可以说──
生:这些讲台桌。
生:错了,只有一张桌子不能这么说。应该说“这张讲台桌”。
师:是啊,许多东西放在一起,我们才可以说“这些”,那么如果只有一间房子,还能像课文中这么提问吗?该怎么提问?
生:这间房子都给谁住?
生:错了,应该是“这间房子给谁住”?
师:是啊,只有一样物品,我们就不能用“都”,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或物在一块,才能用“都”。(出示句式“这些都?”)请你模仿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生:(看词说句)这些人都是干什么的呢?
……
[片段三]
师:(投影出示诗句“平平,平平,/还有一间呢?/还有一间啊,/给没有房子的人住”)两句“还有一间”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句最后一个字是“呢”,第二句最后一个词是“啊”。
师:让我们一起来把这两个字读正确。
生:(读字。)
师:还有什么不同呢?
生:标点符号不一样。
师:那我们该怎么来读这两个句子呢?谁来试一试?
生:(看句读句。)
师:看清句尾的两个词和标点,一起读。
生:(再读句子。)
师:如果老师把呢“呢”和“啊”对换一下位置,你还能读吗?
生:(试读后笑)读不通了。
师:两个字,字形不一样,它们的用处也不一样,还是把它们换回来吧。再来把这两个正确的句子读一读。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我们细分析其所要认识的1600~1800个汉字的分布,有80%左右的生字在阅读文本中出现,那么如何以文本为载体,依托文本进行有效的识字教学,做到识字、读文两不误,就成了小学低段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在上述列举的几个教学片段中,识字教学以文本为依托展开,学文与识字紧密结合,坚持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教学原则,教学饱满、充实,至少给了我们这样一些启发:
1.依托文本中的人、物识字。
生字“平”是出现在文中人物名字中的一个生字,在片段一的教学中教师利用揭示课题,介绍学生认识文中人物的教学时机,引导学生认识生字,读准字音。这样开门见山、不着痕迹地进行识字教学,吸引了学生的无意注意,抓住了教学的有效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依此类推,我们还可以依托文本景物、事物等名称进行自然合理的设计,展开识字教学。
2.依托文本的插图识字。
还是片段一中的教学,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回答问题,引出生字“搭”,读准字音,并通过插图对人物动作的形象展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搭”的意思,最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看字说词练习。这个过程根据生字的词性特点和构词规律,依托文本插图将正音、会意与运用紧密结合,循环递进,节奏明快,生字复现率高,加深了学生对生字的印象。
3.依托文本语句识字。
在片段二中教学的“这些”、“都”是两个十分常用的词语,对于这一类词语的教学,我们不能够仅停留于让学生会认读的层面,更重要的是要能够通过教学让学生正确的使用这一类词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紧紧抓住文本提供的规范句式──“这些房子都给谁住”这一句子展开教学,联系学生的学习环境、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迁移、辨析、模仿等方式,帮助学生在正确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正
确地使用词语,识字教学与语言训练紧密结合,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依托文本朗读识字。
我们认为,要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首先要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在课内打好识字基础;其次,还要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课外巩固。因此,本月中,我校实验组集中开展了一次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五位教师分别上了一节研究课,全组教师参与听、评课,共同探讨教法,总结经验。通过研究,我们认识到课堂识字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激发识字兴趣,引导学生主动识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自然就乐意去学,即使不教他去学习,他也会自觉去学,主动去学。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主要采用以下方法来调动学生兴趣。
1.充分利用教材优势,营造轻松愉快的识字氛围。新教材的选文非常富有儿童情趣,为老师的教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蔡兰芳老师执教的《影子》一课、陈祖兰老师、徐宇红老师执教的《比尾巴》一课,陈青老师执教的《比一比》,都是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儿歌形式出现,内容通俗易懂,语调朗朗上口。老师们正确认识短文作为识字载体的作用,教学中都注意充分利用短文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轻松识字。
2.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将识字和生活、识字和认识事物相结合。陈青老师在教学《比一比》一课时,先让学生读“黄牛”、“花猫”、“鸭子”、“小鸟”等词,再让学生观察本课挂图,把词语贴在图中对应的事物的旁边,这一形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巩固了生字。
3.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化抽象为形象。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在生字教学中,简笔画的应用可以很好地表现汉字的象形特点,有效帮助学生记忆生字。蔡兰芳老师在教学“影”字时,根据“景”字的形貌,在黑板上画了一座亭子,亭子在阳光的照射下,投下了影子。学生把图和字比较、观察,发现亭子就像“景”字,地上的影子就像那三撇儿。学生在欣喜之中牢牢地记住了“影”字。陈祖兰老师在教学“鼠”字时,随手在黑板上画出了一只露着尖牙的老鼠,看了图,再来记“鼠”字,既轻松,又有趣。
4.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识字。杨晓军老师执教的是《语文园地三》一课。在本课的教学中,杨老师让学生把生字填入相应的花朵里,她告诉学生,谁填对了,就把小花奖给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立刻调动了起来。之后,杨老师又带大家到郊外去呼吸新鲜空气(看图),边欣赏美丽的景色,边识字,学习的气氛非常轻松。
二、正确传授基础知识,培养识字能力
识字能力是语文的基本能力之一。培养识字能力,能促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由“被动的学”变为“主动的学”,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逐步掌握识字的方法,形成独立识字的本领。
1.重视汉字基础知识的教学。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掌握足够的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学生具备了基本笔画、笔顺规则、常用偏旁部首、汉字结构等知识,就可以形成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都能贯彻这一教学思想。
2.灵活运用基础知识,教学生学会分解合体字。有了知识不会应用,是书呆子,有了知识又会灵活应用,就形成了能力。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教会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完成新的学习任务。针对汉字中合体字较多的特点,首先,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带领学生牢记住汉字的偏旁部首、汉字结构等基础知识,学会分、合“合体字”。如,徐宇红老师在教学《比尾巴》一课的生字时,把“公”和“松”、“巴”和“把”放在一起,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从感性上认识独体字和合体字之间的联系。
3.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汉字,能比较形近字。学会比较形近字,既可以减少错别字,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记住新字。例如:陈青老师在教学“颗”字时,把已学字“棵”提出来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使学生通过换部件的方法很快记住了“颗”字,同时也记住了他们的不同之处,减少了错别字的发生率。
三、加强写字训练,坚持一个“少”,做到一个“好”
《语文课程标准》中,写字的要求和地位大为提高,特别强调写字能力的培养。第一学段的写字要求突出一个“好”字。要求学生一出手就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要达到这个要求,就必须坚持一个“少”字。同时还应注意:
1.重视对写字姿势的指导。正确的写字姿势,不仅有利于把字写端正,而且有利于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视力。
目前影像资内容相当丰富,目前所见影片大可以分成几种类型,一是大型企划影片,这类影片是主题性的影片,或者是政策性的影片,通常制作经费较充足,制作也较为严谨,一般而言,品质算太差。主要是以中国历史五千为主题的影片,主要有五部,分别是京青少音像出版社出版发的中华历史五千等,这些主题完整,可以作为中国史教学的主要辅助教材。除以上中国通史的影片外,也之针对历史的某些主题深入探讨的影片,如前述集合中国最近重要的考古遗址及考古成果制作的《考古中国》;以文物介绍为主的影片,如《国宝档案》。其次还有之前十分风的《百家讲坛》节目,《百家讲坛》开播已有数,初期并受重视,一直到2006中天在《百家讲坛》讲授《中天品三国》之后才大为风,中天以类似古代说书的形式,佐以学者考证及符合现代的语言形式,让《百家讲坛》一跃成为中国十分风的节目,日后于讲述《论语心得》及《庄子心得》,以自己对于《论语》及《庄子》的见解融入到现代社会中,又形成另一个高峰。虽然现在《百家讲坛》节目已像过去那么风,但能够在《百家讲坛》主讲的学者,大部分也是学有专的一时之选,如钱文忠讲《玄吴西游记》,钱文忠是季羡的学生,本身也是佛教思想研究者,他讲授《玄吴西游记》深入浅出,十分受到欢迎。
二、历史课程影像使用心得
第一,教学上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主体,影像资只能作为辅助教材,教材的设计应该经由师讲解之后再用影像资作为辅助。大部分的影片长是四、五十分钟左右,使用影像资教学最好的方式是整节课播放同一部影片,一开始学生可能会有新鲜感,但这类影片是剧情片,剧情起伏大,学生的新鲜感会维持太久,久自然丧失观看的动。因此,适当的剪接内容,是一件必要的事。教师是配合自己讲授的教材内容,将影像资融入自己编写的教材中。因此,以一节课五十分钟为,一次要放太长的时间,约五到十分钟为宜,配合讲解时间,二堂课约二至三个片段,就足以解释及说明问题。尤其现今中学历史课程断被压缩,目前已呈现时数足的情况,五千的中国历史要在一个学期内讲授完毕,而且每个星期只有二个钟点,单单是赶完进就十分困难,甚至会有太多时间可以做教材补充。而且历史课程上教师担负讲解的责任仍然十分重要,因此整节课放个片子来消耗时间的教学方式十分宜,用影像教材来从事辅助教学最重要的原则是能占用太多时间,通常五至十分钟的影片,就可以完整的说明一个议题,这也是类似《国宝档案》这些影片制作的原则,尽将影片放映时间控制在十分钟之内,又能完整的介绍一个问题,在辅助教学上十分。
三、课程影像选取注意事项
1.1实践教学考核项目欠科学。目前实践课成绩评定主要参考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的出勤率、在规定课时内完成实践项目的情况、实践教学设备是否完好、实践报告的撰写提交情况。然而,对于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针对所发现问题解决的能力等反映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素质的考核项目却未能体现。考核项目的不科学致使学生在参与实践课时存在很大惰性。针对鹤壁汽车工程职业学院高职汽车电子(以下简称汽车电子)专业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开设的《汽车电控系统实习》课程,从实践教学目的、实践操作、实践环节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的设计四个方面就实习学生学习目的性进行调查。从随机抽取的汽车电子1206班部分学生调查结果可以发现:超过半数的学生对实践学习的目标较为明确,能够认识到参与实践课学习之前需要掌握哪些理论知识、通过实践验证了哪部分理论知识,并能够按照教师要求较好完成实践步骤。但是,也存在实践目的性不明确、盲目参与实践的学生,统计发现这部分学生约占学生总人数的20%左右。
1.2实践考核内容有待优化。当前高职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大多由理论课程内容演变而来,两者密切相关,实践课程的辅主要体现在:
1.2.1考核方式相对独立。由于实践课课时相对于理论课偏少,且通常采取单独考核方式,因此考核结果难免有失偏颇。
1.2.2考核内容缺乏创新性。在实践课时有限的前提条件下,验证性考核内容占据了实践考核的半壁江山,而真正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素质的设计和综合性实践占比却很小。这种考核方式势必导致学生的思维定势,不利于其创造性的发挥。
1.2.3考核对象被动性。学生依据教师讲解的原理、操作步骤、设备使用方法按部就班地进行实践,几乎没有主动思考的机会,处于被动实践的地位。对于在实践环节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的情况如何、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否有利于发挥对后续课程的指导作用在实践考核中均未得到体现,严重制约着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和培养。
2实践教学内容新特点
2.1独立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实践教学在汽车电子专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应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整合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学时分配,改变以往实践课作为理论课的依附,处于从属地位的状态,对实践课进行单独设课,使之成为独立的课程体系。此外,要加强实践课对于后续课程的指导地位,前后实践项目应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2.2验证性与设计性相结合。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应本着“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综合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原则,一方面要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理论知识的巩固消化;另一方面应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践项目,强化对学生基本能力基础之上的专项能力、综合能力、岗位能力的培养,提升其就业能力。
2.3知识性与能力性相结合。传统的以反映实验原理、实验目的为重点的单纯知识性实践内容被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反映学生学习能力的实践预习、实践操作、实践数据处理分析、实践报告撰写等方面相结合的实践内容。
2.4专业性与职业性相结合。实践考核的内容除了要体现学科专业特点,更应注重对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倡按照职业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情景组织实践课程,形成围绕工作过程的“综合性”实践内容体系。
3开放式实践考核模式
3.1考核模式的依据。实践考核应着重肯定“实践教学的整体性、学生群体的差异性、师生交互的双向性及学生实践的主体性”,以上述思想为依据,采取“统一要求”与“差异区分”相结合的考核模式。为了克服传统实践教学中教师“填鸭式”讲解操作、学生“机械式”被动模仿的弊端。“开放式”的实践教学要针对高职实践教学的新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扮演好导师的角色,只为学生提供完成实践任务必须的实践材料并提出实践要求,具体的实践方案的制定、时间步骤的安排、实践操作的完成均应由学生自己承担。学生成为实践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了积极引导的作用。这一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思想的确立,使得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再过分依赖于教师的“指导”,而是被给予了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
3.2考核模式的实施。开放式实践考核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本着“统一要求”与“差异区分”相结合的原则,着眼大众,突出个体,具体实施模式如下:首先,针对所有参与实践课的学生采取统一考核方式,在实践课程结束之后安排学生参加与理论考试同等效力的实践操作考试和笔试,全面考查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素质,以检验所有参与实践课程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情况。“统一要求”的考核模式采用“微观专业考核”+“宏观能力测试”考核办法。“微观专业考核”具体包括实践目标、实践操作、实践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分析及问题解决方案的设计四个方面的学习情况测试,通过对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汽车电子专业1206班的《汽车电控系统实习》考核测试,发现:90%以上的学生理解实践前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实践验证了教材中哪部分理论;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较好完成整个实践过程操作。对于“宏观能力测试”,则是在学生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后,考查学生组织管理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测验。在已完成实践任务的学生中抽选数名作为辅导教师指导其他班级实践课的学习,通过指导其他同学,这些具备辅导教师身份的学生专业理论更扎实,技能操作更熟练,组织管理能力得到了相应提升。其次,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和思维反应能力有差别,完成实践任务所需的时间不同,在规定的课时内对实践内容的掌握程度必然存在差异。高职教育倡导大众化与高等化相结合,所以“差异区分”的考核对象应回归到实践知识掌握牢固、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之中。针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教师应从专业角度给出问题解决的方向,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应用背景,并将知识点重新整合,并提出更有价值的观点。通过将“开放式”实践考核模式应用于汽车电子专业,发现“差异区分”的考核模式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可以由学生参加汽车维修工资格考试的人数及考试通过率得到验证。此外,该考核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该校汽车电子专业学生参加2012年河南省职业技能大赛汽车检测与维修项目比赛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这与实践教学考核模式的改革息息相关。
4结语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而且,历史课堂教学必须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营造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体会创造、探索的快乐。学生自主学习,是课堂探究的前提和基础。自主学习就是自己定向、自己监督、自己检测、自己激励的自我学习,而探究则是学生个人独立思考、观察、分析问题,最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得出结论的创造性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自学能力。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索意识,就必须让学生处于一个民主、和谐、开放式的班级教学环境中。所以,历史教师应摒弃传统的封闭的课堂模式,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尊重,双向互动反馈,发挥主导和导演作用,保持信息的多元化、开放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历史教学,通过开展历史知识、技能竞赛、讲历史故事、参观历史遗迹等活动,让学生感悟历史,提高历史知识水平。
二、促进历史学习和社会现实密切联系
绝大多数中学生都希望历史教学不要总是重复过去的事情,应最大限度结合现实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积极联系现实生活。例如,在组织课堂讨论“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打击下,美国为什么没有像德、日那样成为法西斯的国家”等问题时,教师可让学生大量阅读资料,最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有的学生总结得非常完整,甚至比教师讲解的还透彻。这比教师总结出来,让学生机械记忆,效果好多了。又如,在讲到日本时,教师可联系现在政府否认“慰安妇”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好战必亡,忘战必危”的历史结论。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轮流对一些历史问题发表看法。有的学生讲的内容既与教材内容有关,又超出了教材,联系了当前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内容新奇,吸引力强。例如,学生讲述“万隆会议”时,细节描绘了总理的过人胆识、超人的智慧以及其潇洒的形象和谈吐的魅力。
三、改革历史传统教学方法
1.学生资源的定义
学生资源通常是指在课内外展现出来的,教师可以加以应用,有助于教学的,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经验等。本文所讲的学生资源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来源于学生,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而形成的一种无形的学习资源,其中包括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学生的特殊行为或者是学生出乎意料的的设计问题或回答等;其表现方法可以通过学生的行为、情绪和语言以及具有课程意义的环境。
2.学生资源所具备的特点
2.1学生资源具有生动性和鲜活性
由于生理特征、兴趣爱好、教育环境、遗传素质以及文化背景的影响,学生之间的学习基础、动机、能力、个性特征、创新意识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将这些差异融入学内容时,由于不同体会、不同经验、不同的思维能力,因此呈现的是模糊、粗糙、零散的。教师加以善用、选择、优化,就能变成生动而鲜活的教学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的差异越大,反而教学资源的开发空间就越大。
2.2学生资源具有生成性和无尽性
学生的资源要越用越丰富。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见识也随之增强,学生所拥有的资源也会不断增加。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题,自身能力的爆发和创造性社会价值的实现,是无止境的。教学是通过不断的刺激和开发学生资源的过程,将自身资源的释放转化成一种习惯,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生成性资源具有突发性和灵动性,在特定的场合生成特定的效果,教师要随时抓住这类有效的资源,巧妙的融入到课堂上去,保持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2.3学生资源具有待发性和隐藏性
学生群体或者个体身上有蕴含的学习资源都带有隐藏性的。这些隐藏的资源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才能释放出来当作资源来使用。要加强学生资源意识的培养,隐藏资源需要激发,教师的引导功能体现在创设什么样的课堂气氛,怎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达到师生互动的目的,引发什么样的话题,采取什么激励的手段。教师应该通过多元化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展示自己的学习潜力。因此教师就是课堂资源的形成的“引导者”“应用者”“推动者”,将课堂教学活动增添精彩。
二、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学生资源的策略
教师应该时刻保持眼中有资源的原则。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抓住每次可能出现的生成点埋下伏笔,做好全方面的准备,保持高度的警觉,及时抓住课堂的闪光点,加以应用。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积极的作用,达到理想教学效果。
1.通过个性化阅读激发学生的理解性资源
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阅读,更是学习课文的基础。首先,要掌握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选择需求。为了达到学生选择学习的目的,语文教师通常会用“自己选择喜欢的段落阅读”的方法,因为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不同,所以会导致阅读个性方面的差异,选择会有倾向性,通过情感的体验,促成个性化的阅读,然后通过沟通交流,实现理解全文、掌握知识的目的。在引导学生阅读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对课文的不同理解而形成不同读法。相同的文章,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觉,因此会出现不同的朗读形式。在阅读的背后,却隐藏学生的内在思考,此时我会在学生阅读课文后提出问题:“你这样读是怎样想的?”然后根据学生不同的自我表达,阐述出自己对课文的不同感受,在情感的体验下,将内在的理解与外在的表述融合起来,促成富有个性色彩的阅读。不同个性的独特感受,可以激发学生的理解空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在学习《羚羊木雕》《皇帝的新装》后,通过个性的阅读方式后,可以引导学生将课文改成课本剧,然后激发学生的理解性资源。
2.通过错误的出现激发学生的分析性资源
学生课堂上的错误也隐藏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新课程倡导教学的真实性,意味教学中必然呈现会有学生从不懂到懂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由于不同学生的领会情况不同,必然会出现一些学生在理解上的偏差。抓住这种现象及时开展针对问题的有效教学活动,必定会是教学效果更为理想;充分运用学生的差异,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将会得到充分的体现。一堂真实的课,学生敢于面对问题并针对问题而开展的教学活动。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抓住“错误”资源应用去教学,促进学生发展,最终才能让教学活动有“错误”而精彩。
3.通过疑问激发学生的思考性资源
没有疑问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在学生疑问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才有说服力、有针对性,才能真正推动学生进步。
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质疑的习惯,要求学生不仅要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更要带着问题参与到学习中去,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思考的习惯,不断提出新问题激发大家的思维;教师不要过于简单地解答问题,要有技巧的将问题带给学生,作为更深层次的探讨,然后不断的转化为更有吸引力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积极的解答问题展现自身的能力;结束后,解决完旧问题,引导学生带着新问题继续思索。例如在学习《愚公移山》的时候,学生们应该带着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的问题进行学习课文。由于学生的不同理解,部分学生会以表面意思来理解,把愚公当成不会审时度势、无经济头脑、因循守旧、没有效率观念的蠢人,但是通过更深层次的思考,一些学生会体会到愚公的精神。在教学结束后,我又提出愚公移山的精神在现代社会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来?留给学生们课后思考。通过此次教学,让学生明白凡是问个为什么,要积极调动自身的潜在能力来解决问题,让自身的主体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这种疑问式的教学方式一旦成为习惯,将影响整个学习生涯,使人终身受益。
4.通过辩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资源
回顾课堂,更多的是教师再讲和学生在听的局面,让整个课堂毫无生趣。真正的有效性教学,应该是学生的声音充满整个课堂,而且都是带有自己观点的声音。教学的本质不是传统的讲解,而应该充满辩论和之一,每个学生都敢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不同的观点擦出火花,激发新的想法。教师要抓准学生的辩,在设计教学中,针对教学难点、把握重点,对可能产生歧义的地方,埋下伏笔,保障学生之间的辩论的质量。对于教学过程中突发的争论,教师要善于把握好方向,掌握好力度,一击即中,在关键的时候,及时点拨,将讨论始终放在调控范围内,使其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同时体会成功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让学生在互动中得到提升、完善、进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