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4 07:24:45
导语:在土建实训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摘要:本文基于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及实训的情况,提出在校内建立建筑示教模型实训基地的思路,探讨如何提高这门课程的学习质量,以推进中职技能实训教学。
关键词 :建筑施工示教模型实训教学
在中职院校中建筑施工技术一直都是土建类专业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程,相对于其他课程,这门课更注重实践与综合性。目前,学生学习该课程仍然主要是通过传统教学方式,即任课教师简单直接的课堂授课方式,学生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少或者并不同步进行,主要原因一是安全问题,二是不一定找到合适的施工工地即实践场所。因此,急需创建一个高效的实训教学模式,做到理论紧密联系实际,既能让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又能在实训过程中注重学生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一、示教模型实训场地的建立
因校外实训或实习会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可选定校内某场地作为专门示教模型实训场地,根据设计要求,完成建筑结构从场地勘察、基础施工、主体结构施工、封顶等过程的半成品,这个建筑结构要求与实际建筑结构同样大小,但是必须表现各项施工进程。我们称之为反映一系列施工进程的示教模型。该模型可作为土建类专业的模拟仿真的实训手段,尽管目前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实训手段,但建设较完备的校内示教模型实训场地,发挥多种功能,具有自身突出的优势,可作为中职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补充。
二、示教模型实训的多种功能
1.认识实习
示教模型相对完整地重现了实际施工中从图样识读、下料加工、安装施工、质量验收的全过程。通过教师带领学生参观、讲解,让学生在比较真实的情境中完成了感性认识,这比在课堂中学习更生动、形象、便于理解。此外,在实训工场的计算机中,可收集、制作一些有关施工过程的动画片,作为参观静态施工过程的补充。还可以收集、自行拍摄一些实际工程当中的施工照片和视频。了解、熟悉这些信息将极大地丰富示教模型实训的内容,完全满足认识实习的需要。
2.施工实习
显然,示教模型实训场地不能仅仅满足认识实习的需要,还应该作为施工实习的场地,即直接动手进行施工操作、现场学习施工技术。实训场地还要设有现场操作场地,教师根据授课的进度,随时安排施工实训,在校内实训场地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必要时辅助施工照片、视频,比如制作混凝土结构梁、板、柱、楼梯、楼盖、雨篷等整个构件或一部分,整个制作过程强调学生自主决策实施,教师可以在之前课堂上介绍构件组成材料、制作流程、注意事项等,让学生按小组查阅资料写好操作步骤,做好充分准备,完成之后写出总结或体会。这种结合亲身动手操作,让学生更了解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从而提高学生在工程技术的问题上,有更好的解决与分析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等方面的能力。
3.复合实训
示教模型相对完整地重现了实际施工中的全过程,这也涉及很多其他专业课程,比如:制图与识图、建筑力学、测量、施工组织、建筑构造、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建筑安装等重要课程。因此,还可以用来组织复合实训。例如,在施工技术、混凝土结构课程中都讲到雨棚,它有多种形式,可做成结构形式,也可做成建筑形式。钢筋混凝土结构雨棚的受力钢筋应设置在上面,这与一般的梁配置受力钢筋有区别,为什么呢?在建筑力学课程中可以找到答案,该课程常将结构形式的雨棚简化为平面的悬臂梁,与墙的连接为固定端支座,受向下的均匀分布荷载作用时,上部受拉,因此必须将受拉钢筋配置在上面。
此外,在复合实训中由于时间长、涉及课程多,而且各门课程研究重点也不相同,所以也要注意场地的使用效率。如果某种构件在某课程中已要求制作过,在其他课也涉及时,不必再重复制作。这时可以利用计算机存取的有关这方面的资料,也可探讨在电脑中制作三维立体模型、动画模型。
笔者认为在复合实训中可加强计算机的使用。如在平法识图教学中,梁中的钢筋关系十分复杂,理解难度很大,虽然在施工实训中可以动手操作,但不会反复去做。这时可利用计算机软件制作一些三维立体模型,如三维模型软件3DMAX 、MAYA、SketchUp等。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习软件,并利用它模拟从简单到复杂的各种构件及施工过程,这样学生对此更有兴趣,既学习了软件,又巩固了专业知识。
三、小结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土建类专业;理实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2-0074-03
随着不断革新的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和新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逐渐成为体现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1]。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德、法、英等西方发达国家都把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战略目标,以不断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巩固国际竞争中可持续的优势地位[2]。
对土建类专业的高职学生,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和管理一线工作岗位的,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扎实的基本专业技术理论、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素质是必不可少的。理实一体化以学生为主体,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是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和身心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符合高职教育的规律和特点。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指导下,国内各高职院校都在不断探索一套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应对生源质量整体不断下降的问题[2]。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特定岗位的职业能力,最根本的办法是加强实践教学,调整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在专业课教学中实行专业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
1 土建类高职教育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在各国教育体系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和环节,也是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摇篮。我国的职业教育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其发展也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和现实问题。由于区域差异,各地经济水平不一,教育发展不均匀,导致大多数高职院校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陷入困境。一定程度的高职教育机构被动发展,缺乏应有的吸引力。我国教育体系的高校扩张规模已确定,生源数量逐年下降,很多院校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生源问题。同时也注定全国范围内,高职院校生源质量整体不断下降的趋势[2]。通过对高职类院校土建专业的专业课教学的调研和土建行业企业调研,发现当前土建类专业课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生源质量现状 生源质量对教学的形式与专业课程设置模式有着巨大的影响。图1为统计到的近年来全国高考参加与录取人数趋势图,从中可以看出,参加高考的学生数量已经达到高峰,在2008年的1050万达到峰值后,有陆续递减趋势,近三年内稳定在930万左右。高考录取比例不断提高,2008年以来,平均每年以十万人左右的速度递增,截至2014年,录取比例达到75%(图2),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规模更是已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就陕西省2014年高考录取而言,高职专科分数线:文科高职专科为273分,理科高职专科为256分。相应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高考成绩在200~400分,可见生源科学文化素质水平整体不高。
课程设置及教学现状 对高职教育来说,全国各地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办学资金不足、教学环境落后、师资质量不高且短缺、教学设备差以及课程体系不适应当前教学需要等。在适应生源变化过程中,从本科专业传承下来的高职土建专业课程体系早已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当前的高职土建类专业课程设置上,许多院校还是受传统本科教育课程设置和定位的影响,在课程设置上表现为对高职学生能力培养定位不准。理论课内容及难度定位过难,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单一,师资能力培养缺乏,导致教学效果不好,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一般。
就业单位对毕业生需求状况 党的十以来,伴随城镇化建设,各地区域经济得到稳步发展,给建筑业带来利好前景。就西安西咸新区,已将46个项目列入开工计划,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片区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等领域。就全国范围来说,从进一步推行新型城镇化和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方面来看,建筑行业前景巨大。无论是大量公路、铁路、市政基础设施,还是学校、医院的修建,无论是生态环境建设,还是保障房建设、棚户区改造,都离不开建筑工程专业的人才。随着行业发展趋于稳定,对高素质、动手能力强、会思维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
2 课程体系分析
在职业教育中突出对学生进行以下能力培养:收集和选择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在规划和决策中运用这些信息和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能力、合作能力、创业能力、适应能力等[3-4]。在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研讨会、深入企业仔细调研和往届毕业生反馈意见认真分析的基础上,从两个方面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分析。
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准确定位 学科式课程与实践教学课程之间脱节,不适合现代高职教育。传统教育中,实践教学主要是为了印证理论,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实际应用能力,或者是职业技能训练等。一般院校理论课与实践课分开实施,导致学生面对如课程设计、综合训练等任务时,感到手足无措,觉得理论课学的知识不能有效转换为实际动手能力,效果不好。耗时耗力却教学效果一般,特别是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施工组织与管理等课程,这是传统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目前课程改革与建设面临的问题 对于课程改革与建设面临的问题,一方面传统理论转入行动导向课程后,理论知识的标准及深浅程度不好掌握;另一方面,理论教学与训练职业技能的比重有争议,导致在专业能力培养上考虑得多,但实际实施的方法和过程有欠缺,效果不佳。再次,依现有条件,要每次课都理论和实践结合,模拟工作场景比较难,教学资源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再就是,实训师资队伍建设不够,实训条件、教学条件需要改善,针对性开展大班与小班的教学活动。在此,许多院校对课程改革建设比较迷茫,也没有确切的方式与方法。
3 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
通过对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分析,可以明确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是要培养学生“基本素质能力、岗位基本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及岗位拓展能力”的能力体系。要脚踏实地,改变思路,扬长避短地建立“新的学科式+行动导向”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 课程体系中,怎么划分培养学生的教学内容,怎么去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内容结合起来,怎么去减轻学生理论课学习任务负担的同时,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学习,以建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体系。由高等职业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行业(企业)需求、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要,形成“‘学做工’循环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按照“调研岗位群分析岗位能力分析课程设置课程内容选取”的工作步骤构建课程体系[5]。
人才培养模式在土建专业已经很成熟的“2+1”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如图3所示)基础上,建立新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阶段包括第1~2学期,在学校内进行入门基本理论的学习,以实践中的理论教学和岗位体验实习为主;
第二阶段包括第3~4学期,主要进行专业基本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训练)培养;
第三阶段包括第5~6学期,主要在企业实践中在专业技能(工学结合的方式训练关键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 (即顶岗实习训练关键能力)方面进行培养。
校内的专业教学阶段课程需要采用教、学、做合一的形式,专业教学主要采用工学结合、各种教学手段并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模拟实训等教学模式;校外的综合实践采用顶岗实习教学模式,经过校外的综合实践顶岗实习,在初步具有职业岗位工作能力的基础上,学生置身于企业的实际工作情境中,结合实际工作任务,完成职业教育的全过程,最终全面形成职业行动能力[6]。
教学组织 一体化教学组织,就是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有机组合和统筹安排,使教学内容编排更合理,从而减少重复内容,并缩短教学时间,促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良性结合。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入实训室观看相关模型和资料,以任务驱动的形式促使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总结出答案,教师进行讲解,并细化基础理论知识。接下来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或完成课程相关内容,确定表达方案、绘制图纸,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接着进行相互评价,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实践结果进行分析,重点找出有共性的缺陷进行系统演示,采用边演示边讲解的教学方法,排除学生理解的误区。最后是巩固所学内容,让学生对第一次实践的结果进行纠正,达到全面掌握的目的。
整个理实一体化教学进程中,时刻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更多地帮助、引导参与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建构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4 结论
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互进行,融为一体。一方面,提高理论教师的实践能力、实训教师的理论水平,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教师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在学练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技能,打破教师和学生的界限,教师就在学生中间,就在学生身边。这种方式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忱,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边学边练边积极总结,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20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M].北京:2014.
[3]吴学敏.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理念与策略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3).
[4]郭健.创建校企深度合作平台实现高职教育“四个合作”[J].中国成人教育,2012(5).
关键词:建筑工程测量;信息化;教学模式;探索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技[2012]5号)提出大力推进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全面提升教学、实训等信息化水平,建设仿真实训基地等信息化教学设施。因此,在信息化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信息化教学现状
西北师范大学的王卫军博士从社会、学校、教师三个方面分析了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因素,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方面一一探讨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策略。2015年赵波,齐红霞,在信息化对大学课堂教学的影响及对策中,分析社会信息化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影响,并提出改善课堂教学质量的建议。我校自2015年始也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加强了校园无线网络、办公平台、教学网络平台等信息化硬件建设,现已基本完成基础硬件建设。
二、课程定位
《建筑工程测量》是研究如何为建筑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竣工及保养维修等阶段提供各种观测数据,是土建工程类专业一门专业骨干课程。
三、信息化改革实施
(一)学习平台的利用。基于学校建设的学习平台,创建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网络教学平台能实时呈现出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学内容,可以实现在线式教学、资源共享、辅导答疑、作业提交等课堂教学交互功能。多功能的多媒体网络教室提高了教学组织和课堂管理效率,提高了教学和学习效率。
(二)录制仪器操作演示视频。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特殊性,基于仪器操作适用性,提前录制好演示视频,以及校企合作顶岗培训时录制现场测量视频,并将其共享到学习平台上,以便学生提前下载观看学习,使学生认识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重要性。
(三)模拟器软件共享。测量仪器的局限性,使得学生不能全天候的借出测量仪器,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探索,提前把相关仪器类型的模拟器软件上传至学习空间上,供学生下载安装学习操作模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四)课件制作方面。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及媒介,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仿真与模拟功能将理论内容与工程实践有机结合,达到直观、形象、动画地展示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课程教学课件更为形象直观,增加了课程的生动性,化复杂问题为简单问题,能有效突破教学重点、高效解决教学难点,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
(五)加强实训环节。学院始终在专业建设上狠下功夫,不断提升专业内涵和人才培养质量,建有“河南省示范性实训基地”,建筑材料实验室、土工实验室、测量实验室、CAD机房、仿真实验室等18个实验室,设备先进,条件优越,居于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担任建筑工程测量教学以来,一直探索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建筑工程测量的方法,目前,笔者认为2+2+7的模式比较适合建筑工程测量教学,第一个2是上两学时理论课程,第二个2是上两学时的实训课程,前两个2是依次交替运行;第三个7是最后一周七天的全天室外实训,在最后实训周要完成以国家级测量比赛为依据的三项任务,分别是闭合水准路线测量、导线测量、数字测图等。
(六)分组式。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四人一组为单位,分组学习及实训。教学中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亦能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以便有针对性的教学。
(七)项目教学法。以项目为主分任务式教学法,使学生掌握相应知识及技能,培养学生向技能型人才发展。
四、信息化教学的总结
通过对信息化技术的充分与合理的应用,可以促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形成教师个性化的教学特色,师生在课堂有更多互动,老师能充分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信息技术条件,突破信息技术的运用局限,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的全方位的介入,实现信息技术对于教学设计活动的重塑,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设计的整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建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具有重大意义和实践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彭国.信息化教学在高职土建类专业课程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6.21.075.
[2]谢传兵,侯小菊,张少刚.《中国远程教育》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发展报告 [R].
关键词:测量学;实践教学;行业需求;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642.3;P20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4-0150-02
测量学是规划设计类、土建工程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这些非测绘类专业的学生后期专业课程学习中,所掌握的测绘技能将成为专业学习与专业实践的有力辅助工具。测量学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除讲授必要的理论外,教学上更应注重知识的实用性与技能的熟练性。测量学的实践教学被认为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巩固课堂理论教学成果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是课程的核心组成部分。如何在测绘技术、设备快速更新换代的今天,提高测量学实践教学效果,很多教学一线的教师进行了总结和创新[1-3]。其中,教学与行业需求关系的研究是热点之一[4]。根据近年来在测量学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改革实践,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特点,本文总结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之间的联系、结合形式与存在问题,希望为测量学课程标准的制定、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以及高校服务社会能力的提升提供借鉴。
1 教学内容应与行业需求结合
测量学作为部分非测绘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目前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其知识技能的基础性,而忽视其专业的方向性[5]。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测量学课程对不同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测绘理论及实践能力要求不一样。测量学课程如果按照相同课程标准来培养学生,显然不能满足各专业后期专业课程的要求,测量学也就起不到专业基础课程对核心专业课程的支撑作用。因此,测量学课程在教授通用性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要根据各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增加与专业实践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在测绘基础与专业应用之间搭建通道。搭建通道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将测量学教学与这些专业所属行业的人才需求结合起来,让行业需求来指导教学的方向和深度,而不是站在远离社会行业需求的角度上臆断人才培养的目标。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们在测量学教学内容上采用了模块化的教学内容构建。在讲授传统测量学内容,如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导线测量等基础模块后,根据行业不同,构建了不同的专业模块。比如,对规划设计类的专业,规划设计的对象是土地,学生掌握的测绘知识与实践技能是为了解土地的地形地貌特征服务的。因此,学生重在制图用图,需重点掌握小区域大比例的地形图测图,以及如何利用地形图进行景观分析。土建工程类专业的测绘对象主要是建筑、桥梁等工程实体,如果还是以测图作为其学习的重点的话,将会严重阻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6]。因此,土建工程类专业在测量技能训练上侧重于坐标放样、土方计算、变形监测与竣工测量等内容。
2 测量学实践教学中行业与教学相结合的形式
2.1 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人才培养方案都是由教学方来制定的,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的联系度不够,培养出的人才难以直接满足企业的需要。应用型的本科院校应改变这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模式,将人才培养规格的决定权归还给企业。对于非测绘类的专业的学生,今后在本行业中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测绘技能,企业最具有发言权。组建由企业、行业协会、专业教师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一起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一起制定课程标准,以明确通过教学过程后,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将具体的行业要求与教学过程相统一起来,真正提升教学效果。
2.2 校企合作建设实习实训基地 通常非测绘类专业测量学实践教学场所多限于校园。由于校园地形简单,建筑布局工整,与城市、乡村的实际地物地貌有较大差距。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测量学的实习实训并不能达到效果。但是,仅依靠学校在校外建立固定的测量学实习实训场所,对于一门课程而言,从成本和效率的角度而言是不合算的。近年来,我们通过与当地测绘企业合作,建立了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既解决了学校测绘设备陈旧,数量不足的问题,又帮助企业解决了测绘人员不足的问题。对测绘企业而言,由于某项工程的需要,在特定时间段内需要大量的具有一定测绘技能的工作人员,难度较大。这个时候可以利用学生实习实训的时段,让其参与到实际工程项目中去,帮助企业完成项目。在帮助企业完成测绘项目的同时,学生得到了锻炼,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校企双方实现共赢。
2.3 校企合作举办测绘技能竞赛 通过测绘技能竞赛,可以提升学生参与测绘工作的兴趣,获得成就感。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升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能力的目的。在竞赛组织上,企业的参与不仅是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最重要的是可以把先进的测绘技术手段传递给高校。对于学校而言,技能竞赛是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有益的补充。一方面是对学生测绘技能的检验,提升了学生今后就业的竞争力,另外也为行业与学校之间搭建了教学交流平台。
2.4 将教学与学生创业培训结合 测量学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到实际的测绘项目中,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激发。他们不仅提高了运用测绘理论的能力,也提高了操作技术及解决测绘问题的能力。同时,测绘项目管理能力也有了显著提高。在此基础上,部分学生开始转变就业观念。有一些学生在毕业后选择自己创业,开办测绘公司。目前,安徽科技学院已经有学生成立了自己的企业,并申请测绘资质,开展测绘业务。在开展业务的同时,开始为低年级的学生提供培训实习的机会。这种“传帮带”的形式要比形式单一的创业培训生动得多,有更好的说服力。
3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认识上的问题 “应用型”的本质就是职业,应用型本科教育就是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7]。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必然刻上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的烙印。教育部《关于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坚持需求导向,推进需求传导式的改革,深化校企合作,促进高校科学定位,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之一。这就要求我们摆脱过去那种定势思维,转变教育观念和办学理念,将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从传统的本科学术型人才培养,转变为高素质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
3.2 实习计划安排上的问题 工程项目在时间安排上,通常具有急迫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项目少则几周,多则1~2个月,而且项目工期不确定。因此,学生参与到企业项目中,势必会造成工程项目时段与教学时间相冲突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制定动态的教学计划,合理安排实习周的办法予以解决。将多门课程的实习加以集中,形成具有1~2个月的综合实习期。根据学生在企业从事实际工程项目的时间长短,在校内实习任务的安排上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构建企业实际工程项目与校内实习相结合的,具有动态特性的,内容上互补的实习实训方案。
3.3 实践教学考核问题 实习实训效果的考核是测量学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实验课程的考核不同,实习实训更贴近实际工程项目。因此,实验课程注重的是过程性考核,实习实训则是要注重成果性考核。在企业中完成的实际工程项目,可以将工程验收的情况与企业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作为测量学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标准。这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操守和严谨的工作作风,这是在课堂教学中无法教授,而只能通过自身参与体会的“软”知识技能。
参考文献
[1]马俊海,李秀海,冯守良,等.测绘工程专业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测绘工程,2010,19(6):73-74,78.
[2]雷勇,王泽成.非测绘专业测绘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1(6):95-97.
[3]董春来,焦明连,周立,等.基于卓越测绘工程师培养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测绘通报,2013(11):117-120.
[4]李莉,强跃.校企合作模式下《工程测量》课程改革与实践[J].科学咨询,2014(1):104-104,105.
[5]简兴,张远兵.关于规划设计类专业测量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9):106-107.
关键词:建筑工程;学分制;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6-015-01
高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大多是以面向施工一线技术岗位就业为培养目标而开设的。施工一线技术岗位则要求建筑工程类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应该掌握相应的岗位技能及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因此,当前高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则都以培养学生技能与实际工作岗位能力需求零距离对接为最终目标。不断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岗位技能就成为所有高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核心及全部任务。
根据现有的教学体系和各自实训条件,各个高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都会根据本专业开设课程所对应的岗位能力目标设置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用以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然而,并不是每个高职建筑工程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考核都落到了实处。有相当一部分都将实践教学最终培养目标未能完全实现,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佳,流于形式,致使学生岗位技能培养目标不能实现。
当然,这样的现状并不是说明各高职院校要求不够严格,也不是说某位教师责任性不强,究其根源,主要是没有合理可行的实践教学管理考核制度。要培养与施工一线技术岗位能力需求零距离对接的高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的技能,则必须根据现有高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实际情况以及现有高职院校教学体系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考核方法。
现有高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多数以男生为主。这些学生,被高职院校录取时,高考成绩一般都只是高出各高职学院录取分数线10分到30分。因此,他们的理论学习基础以及理论学习方法都不是十分出色,并且,学习自觉性和自律能力均相对较弱。相反,这样的学生,其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学习兴趣却十分浓厚。这样的学生,在实践教学期间,如果没有相应的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及标准,他们则会以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或作业为目标,对于个人技能的熟练掌握就会放松,更有甚者在实践教学期间放松自我约束,逃课、抄袭等现象屡见不鲜。
现有建筑工程类专业的高职院校都是以学年制进行教学,每学期开设相应专业课程,每门课程大多都设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教学内容。理论课采用传统的笔试考核,实践课程则由相应的专业课教师或实训指导教师予以考核。最终,根据学生理论考核成绩、平时表现、实践考核成绩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本门课程是否合格。这样的考核体系,对于突出学生实际操作技能要求的高职学生而言,则显得有些欠缺。
针对这样的学情,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应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以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行到导向教学法,即信息收集―制定计划―做出决定―实施操作―检验校正―总结评价五步实施实践教学。例如:在理论教学部分完成信息收集的主要部分,留有一定的课外信息要求学生自主收集;在实训前夕,应使用一定的学时制定实训计划。在初期,学生应在教师的参与下制定计划,到后期学生掌握此工作流程并具有了相对独立制定计划的能力时,可以让学生自己独立制定计划,然后交老师审查;确定计划无误后,做出决定进行实际操作;检验校正时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参与,互相检查;最后,由教师做出总结评价,让学生清楚此次活动的收获和不足,进而为下一此实训积累经验。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工作能力,为学生技能与工作岗位需求零距离对接提供最有效的保障。
针对现有教学体制改革,首先应该明确高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的重要性,在学生综合考评中予以凸显。并且和理论笔试考核相同,设置相应的补考、清考环节。其次,打破原有的课程总体学分制的束缚,将原有的课程学分一分为二,理论考核合格取得理论学习学分,实践技能考核合格取得实践学习学分。将学生个人综合素质考核以30%―40%的比例,分解到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当中去,从学生理论学习成绩和实践学习成绩中体现。最后,实践教学考核应制定明确的考核目标及切实可行的考核方法。这样,学生对于实践技能练习就会更加重视,实践教学目标也能落到实处,从而完成既定的人才技能培养目标,实现高职建筑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目的。
笔者根据几年的实践教学认为,当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可以从三方面着手:第一,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在具有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技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应用性人才。第二,深入国家大、中型建筑工程公司、监理公司等企业,对从业人员现状、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标准、专业知识、能力结构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充分了解专业的人才市场需求情况,对就业岗位进行分析,当然也不可忽视有市场优势的小型企业,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岗位,围绕能力培养把专业课程体系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大块。第三,注重顶岗实习的效果,实现“双证制”,加强职业能力考核。在加大专业实习的基础上,实践教学体系中引入“双证制”,即在获取文化素质证书(含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级证)的前提下,学生毕业前还应获取土建施工员、土建造价员、材料员、质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和钢筋工、混凝土工、抹灰工建筑技能上岗证书。为毕业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并且在较短时间内能够顶岗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福军.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2007.(23):39-40.
[关键词]风景园林;工程导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风景园林专业培养能力结构在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表达知识和沟通协作能力等层面实践性要求越来越高,风景园林专业实践能力成为风景园林学科教育关键内容之一[1]。安徽省正处在城镇化高速发展时期,城乡建设日新月异,对城乡的环境景观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风景园林专业设计、管理和施工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但地方“工程”实践能力突出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依然匮乏,难以很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构建风景园林专业实践能力符合地方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为未来的经济转型打好人才基础[2]。安徽建筑大学是安徽省属高校唯一土建类高校,目前已经开设风景园林(景观学)专业15年,依托学校“大土建”学科优势,按照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客观要求,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等方面逐渐形成学科的优势和办学特色。为促进风景园林专业发展,服务城乡生态文明建设,根据工程导向背景下的地区人才需求状况,总结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实践教学现状与面临的问题,探讨工程导向的风景园林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途径与实践,具有现实意义[3]。
1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实践教学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1.1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有待整合优化
实践课程体系的架构是风景园林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目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课程之间关系不清,导致系列教学出现一些问题。因此,只有在稳定教学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教学体系建设和课程设置,才能形成更加具有执行力的保障体系。目前我校风景园林总学时相对太多,理论课程学时比例较大,实践教学课时比例有待进一步强化。同时,实践教学大纲相对陈旧,未能很好的与时俱进;教学大纲存在知识陈旧、信息不全、深度不够,具体内容与目标不太明确的状况。实践类主干课程缺少阶段具体培养目标、知识点不明确,实践评分缺乏相对公正性,教师评阅实践课程作业反馈信息的缺失等问题依然明显[4]。
1.2师资“工程”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强化
随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有力推进,师资“工程”实践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近十多年内,依托学校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办学,实行教师资源共享,在风景园林专业教师队伍的结构和素质取得优化和提高的同时,仍面临着一些困难,存在着一些问题。相对于建筑学、城乡规划专业,由于风景园林专业办学时间较短,沉淀积累不够,教师队伍不足,其结构不合理,且教学任务繁重,教科研水平较弱,师资“工程”实践能力牵制了专业建设。由于缺少优良的实践教学平台,加上学校多年形成的重设计轻理论研究、重表现轻内涵的特点,教师缺乏宏观的专业视野(交流、学术会议参加不足)、深厚的理论知识和良好的师资“工程”实践能力[5]。
1.3教学实践平台建设相对缺失
目前我校实践教学主要是依托学校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和部分教师工作室,以及部分校外的教学实习基地(数量不足),目前,在我校现有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植物实习、园林工程与技术、园林材料认知等实践平台缺失情况依然明显;对于有利促进实践教学的专业教室利用率不高、氛围营造还缺乏。
2风景园林专业课程培养途径与实践教学改革
2.1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置及主干课程优化
课程体系的架构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并行,在稳定教学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课程设置。风景园林专业培养计划,突出“建筑初步(融入风景园林特色)+建筑设计基础(融入风景园林设计基础)+风景建筑设计(城市详细规划)+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的设计主干系统课程。按专业认知规律要求分阶段设置,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与理论课程和设计课程教学在时间上同步,作为理论课程知识的延展及对实践能力的针对性强化训练,旨在促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一、二年级为基础知识的熟悉和掌握;三年级为设计能力的强化训练及专业视野的拓展;高年级阶段则以综合实践、生产实习(校企联合)及毕业实习为主。从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三个层次构建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明确实践类课程任务书,丰富实践课课题类型,逐步完善联合评图、模型制作及评阅信息反馈,充分发挥我校土建优势学科特征,构建风景园林专业“工程”特色。
2.2师资“工程”实践能力内涵建设
遵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规律,建立“青年导师制”,通过有丰富工程经验的老教师“帮、传、带”对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按照学校针对青年教师采用的“工程实训”措施,分批进行工程实训,提高师资队伍的“工程”素质,深化师资“工程”实践能力内涵建设;积极柔性引入具有实际丰富工程经验的规划、设计、工程技术等相关师资指导学生工程实践类课程。积极鼓励教师参加“注册建筑师”、“注册城市规划师”、“建造师”等职业证书考试,增大“双师型”教师比例,同时充分发挥我校“大土建”优势,利用校企“产学研”平台,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学校通过引进新的智力,积极参加各级学术会议,开阔教师视野,提高教师学术能力。
2.3教学实践平台建设提升
根据学校目前风景园林学科的状况和今后的专业发展规划,构建“实训+技能+研发+生产”教学实践平台;以安徽省振兴教育计划为契机,引进硬件与软件设施和教师讲评系统,丰富实践课程作业的“联评”效果,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更高质量的锻炼和充分的培养,尽早适应社会对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需求。以风景园林所为龙头,推进教师工作室建设,主要以高级职称兼注册执业资格的教师为带头人,2-4位骨干教师为核心,成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园林工程技术、风景园林植物应用等多个工作室,作为学生校内教学实践平台;积极进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省内外相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单位(包括各类城乡规划院、建筑设计院、风景园林设计院)、园林建设企业、园林苗圃企业等进行联合,建立多家校企联合实习基地,提升教学实践平台建设。
3结语
风景园林专业由于其生态、绿色、可持续和实践性的特点,根据“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的要求,紧密与行业企业合作,教学、科技及社会服务结合,充分发挥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师资“工程”实践能力强化和教学实践平台建设,对学生实践能力素质培养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6.
[2]姚晓洁,冀凤全.景观学专业园林植物类系列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合肥学院学报:自科版,2013(4):93-95.
[3]胡绍庆,陈波,等工科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J].现代园林,2009(10):66-68.
[4]冀凤全,赵茸.工程导向的土建类景观学(风景园林)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探讨[J].中国园林,2011:35-396.
实训基地物业管理人自己深知只有加强学习和不断探索才是实训基地物业管理工作健康发展的硬道理;也只有不断的总结提高和剔除糟粕才能鼎立于不败之地。
当然,年实训基地物业管理工作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延吉物业管理有限公司领导的莅临指导,更离不开基地广大业主的包容和理解。
值此岁末,实训基地物业管理处将年物业管理工作向各级领导和业主作总结汇报:
一、物业管理处认真组织竣工预验收交接工作、严格规范二次装修管理、全面进行培训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着力疏通内部管理流程。
(一)认真做好竣工预验收交接工作,为业主把好竣工验收质量关。按照市职培中心的部署,预验收工作由职培中心统一领导,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参与,上海现代咨询有限公司组织实施。其中上海第七建筑有限公司提供工程建设全部竣工图纸、实物;上海建科建设监理咨询有限公司提供全部工程质量验收合格证明;上海第一测量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提供工程审价咨询意见;上海房屋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提供工程设计资料;我处接受职培中心的委托对工程建设全部竣工图纸、实物进行交接、对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使用功能完好程度进行交接查验。自9月17日起我处抽调多方资深工程技术力量,共108人(次)分10批(项),按照6大建筑单元(以土建为主)、各建筑单元按系统的建筑项目划分(以安装为主)进行预验收查验;严格按照预验收交接准备工作的要求对预验收的条件、需核检的资料、技术资料等进行逐项查验;严格参照竣工验收规范和标准对预验收交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办法及复验安排,督促施工总包方及时处置、解决问题。截至目前共向施工总包方提出整改意见共300余项,督促施工总包方已完成需要整改项目200项,竣工预验收交接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二)建立二次装修管理制度,确保二次装修规范、有序。二次装修是物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纵观各类物业存在的上下单元渗漏、外立面破坏、楼宇结构受损、房屋功能改变等不一而足的问题,无不是因为前期二次装修工程的施工不按照制度进行埋下隐患,从而造成了后期物业管理工作的困难重重、举步维艰。为此实训基地物业管理处在二次装修管理工作方面,重点加强了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是从严把好二次装修申请审批关,建立完善的二次装修管理档案,所有二次装修申请必须按规定提交图纸资料,并提供区域消防审批文件,对装修申请中的关于外立面及室内结构方面从严审核并给出审批意见与建议;二是严格把握二次装修重点工作,对单元区域二次装修的"消防测试"、"重点部位防水"、"水电管路走向"、"自用设施设备安装"等问题作出明确的指引,让业主与二次装修单位提前知悉各项管理规定与要求,为后期的管理工作做好准备;三是建立二次装修巡查签到制度,安排各部门按规定对二次装修单元区域开展巡检工作,对消防管理、违章装修、防水工程等重点内容按部门分工开展巡检督查工作,将违章装修现象消除于萌芽状态;四是定期组织二次装修业主和施工单位召开二次装修专项会议,对检查存在未符合管理规定要求的违规现象,在会上限定作出整改,并按计划实施复检工作,此项工作得到了大部份业主的肯定;五是根据二次装修工作的安排需要,管理处设立二次装修专员岗位,制订装修巡检专项负责制度,委托装修专员协调各个部门组织实施,经过相关培训及各项准备工作后,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三)认真做好员工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员工服务意识。罗伯特-欧文曾说过:把钱花在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是企业最佳的投资。因为员工培训是物业管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是物业管理企业管理者激励员工的方法;是物业管理企业经营管理现代化的基础。为此实训基地物业管理处把员工培训计划提到管理处的中心工作日程,并持之以恒的作为一项长期性、实效性的任务来抓。管理处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综合公司的培训日程安排制定培训计划、研究培训方法、确定培训内容及分类,并对全体员工进行素质大摸底,确切掌握员工当前素质存在的薄弱环节,在有序地进行常规性培训之外有目标性地选择分类方法对各类员工进行强化和专项素质教育。物业管理处项目经理为员工培训第一责任人,负责员工培训的组织实施、培训的监督管理、培训的效果评估。截止目前物业管理处修订培训教材24套、培训课时88小时、各部门分类再培训累计课时240小时、员工培训率100﹪、培训合格率95﹪、培训淘汰率5﹪。通过一系列培训制度的实施,全体员工的素质稳步提高,服务意识明显增强,业主满意度渐渐提升。
(四)着力疏通管理处内部管理流程,增强各部门团队意识,提高凝聚力。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056-02
培养能够适应当前建筑行业发展所急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任务。而加强专业建设的落脚点就是结合市场调研,分析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并对专业教学计划进行调整,构建专业核心课程。《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是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和在《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课程的执教过程中的心得体会,针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以及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和教学实践进行探讨。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思路
1.行业调研。组织行业专家、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企业兼职教师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研讨会,并对不同地区行业企业进行调研,通过对企业在建筑工程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研究,提炼出几个关联紧密的典型工作任务,总结得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本专业相关的专业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有施工员、质检员、预算员、资料员、安全员等,主要任职要求为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组织与管理,工程质量检测与控制,工程预决算,建筑材料的检测与管理,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等。
2.确定学习领域。运用基本教学理论原理,对得出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配置,明确与不同的典型工作任务相对应的学习领域,确定需要设置的相关学习领域。按照“以行动为导向”的原则,对学习领域进行具体设计。即按照学习者的认知规律,遵照以不改变工作流程、学习难度逐步递增、学习者独立自主能力逐步增强的原则分解学习领域,构建相应的学习项目和学习情境。
3.完善教学设计。每个学习领域按项目由简单到复杂实施教学,每个项目按照工艺顺序进行学习情境的划分,每个学习情境均为独立的教学单元。根据不同学习情境的特点,编制教师工作页、学生工作页,并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价标准。课程教学的实施采用“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法组织教学。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课程开发实践
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课程培养目标。《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课程作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主要核心课程,其总体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构件的计算、构造要求及施工方法,使学生掌握常见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方法,使学生具有职业岗位中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的相关工作过程的技术指导、质量检查和管理能力,具备从事一般建筑结构设计、施工、质检、监理的能力。从而为今后适应建筑工程生产一线的技术、管理等职业岗位要求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把学生培养成为建筑工程生产一线的高等技术和管理人才。
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课程教学设计。《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课程按照工作过程进行学习情境的划分,课程内容按照“岗位分析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模式对学科体系课程进行解构。将原有的《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施工技术》等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重构,构建以行动导向的符合施工程序的新课程体系。该课程按照混凝土结构工程的典型构件划分了钢筋混凝土梁板的制作施工、柱的制作施工、楼梯的制作施工、基础的制作施工及高层建筑施工等五个项目进行教学组织,凸显了学习过程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增加了课程的应用性、针对性、实用性。使学习领域的教学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并基于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学习领域的教学模式设计,工作过程的采集、选取、序化由行业企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共同协商确定,并结合开展相应的实训教学项目。具体情况详见表1。
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课程教学实施。(1)教学模式。本课程的教学模式设计基于典型、完整的土建施工员的实际工作过程,并将实际工作过程移入实训车间即教学性生产过程。此环节的教学活动融教、学、练、做为一体,教学环境就是生产环境,教学活动就是真实的生产过程。指导教师首先按照教学要求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班4~8组,每组5~12人,根据项目知识点安排教学内容,由三名教师进行指导,主讲教师进行教学环节设计及安排,辅导教师进行任务安排及具体指导,技术工人进行现场操作指导。由主讲教师组织项目教学团队进行教学资料的设计与准备,学生每人印发一本教学任务指导书,内容包括教学项目要求、相关理论知识、计算例题、进度计划表、相关验收表格、成果评价标准及考核方式等。教学项目所需的原材料、工具设备、场地等均按实际生产情况由指导教师提前准备,由学生按照制定的施工计划领取。(2)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由项目教学团队结合教学项目内容对教学单元任务进行安排,学生通过资料的收集与讨论,编制实施计划,在实训场地分组进行操作,并对成果进行自检和互检,最后由指导教师对各组进行综合评价。在整个学习领域的进程中,加强了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3)教学手段。本课程在常规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加强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手段,拓展知识面。使教学环节更能够贴近实际工程,以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加强学生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建立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课程教学网站,于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目前正在进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转型升级。针对教学项目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资源,针对实训项目制作动画演示和实训教学视频等资源,并建立了习题库、在线自测系统、图片视频库等网上互助教学系统,形成了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本课程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根据教学进程合理安排实训项目,根据实训项目的内容组织,建立能够完全模拟真实施工现场的校内实训基地,将教室和施工现场两种不同的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获取理论知识、学习劳动技能、培养团队精神、提高职业素养。每个教学项目完成后都要进行教学评价,由参与教学活动的师生共同完成,并贯穿于项目教学的全过程,评价步骤是先由小组填写检验表格、给出各小组得分,然后进行小组互评,最后是教师评价。实训成果质量、实训进度、实训表现、团队协作及实训资料整理等方面的情况均计入相应的成绩,每个项目给出相应的权重,最终成绩的评定采用五级记分制。
本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从2008级开始试点实行,现已在四届共计10个班实施。课程教学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于一体,学生在教师和技术工人的指导下在实训教学场地进行实训操作。实行教、学、练、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获得更加形象的认识,为将来胜任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刘光华.高职《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战线,2010(5):80-81.
一、继续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同志谈话的精神实质,为推进素质教育奠定更加扎实的思想基础
学习、贯彻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重要谈话精神,是*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系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全市各行业、地区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学校及培训机构要组织全体干部、教师深入学习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从本行业、地区、单位的实际出发,抓住当前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积极开创工作的新局面。
中等职业学校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要引导干部、教师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对照《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弘扬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风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规律,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丰富教育载体,形成教育工作合力。
二、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体制,依托区县、行业,发展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
要根据市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和要求,抓紧调查研究,尽快提出有关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的实施方案及其相配套的规章制度,并精心组织落实。
从打破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界限着手,继续指导、推动区县、行业抓紧抓好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资源重组优化工作。要继续搞好中等职业学校的布局调整和社区教育网络的建设,认真研究职业学校、成人学校和三类中等职业学校统筹协调发展的问题,加大中等职业学校与成人中等专业学校之间沟通、重组的力度,推进社会力量办学(非学历教育)间的联合、共建、合并,完成中外合作办学(非学历教育)办学许可证制度的建设工作和老年教育机构的重新登记,严格各类高校校外办学点或分部、分校的管理。
要全面建成10所现代化标志性中等职业学校。重点抓紧大江职校、劳二技校、工商信息学校、石化工业学校等剩余的4所学校的施工进度,保证工程质量,确保年内竣工。年底召开*市现代化标志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工程总结验收大会。
要加快职业教育公共实训中心的建设。在建成4个公共实训中心的基础上,年内建成旅游公共实训中心,逐步启动现代护理、电子商务、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等4个实训中心的建设。
三、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要针对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教学领域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组织研究解决的对策措施,筹划在明年初召开面向新世纪深化教学改革的工作会议,把贯彻国家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的精神落到实处。
抓好第三届职业学校教师教学法改革交流评优活动的总评工作,召开总结表彰大会。基本完成50个职业教育重点专业(工种)的建设任务,制定检查验收要求,组织审定并正式命名。组织编写《综合文科》教材,启动语、数、外三门基础课模块式教材的编写,推进旅游类、土建类、卫生类等专业教材的建设,加快校园网建设的步伐。
认真开展各项试点。指导卢湾区、化工工业学校、建筑工程学校、机电工业学校实行学分制的试点,及时总结中高职教育贯通试点中的经验,并解决存在的问题。提出20*年5月“三校生”报考高职的具体方案。实施首期中澳政府师资培训项目。
四、明确要求,健全机制,扎扎实实开展学习化社区、学习化企业的建设
按照国家教育部《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通知》的精神,结合*的实际,争取由市政府转发市教委、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制定的《关于加强本市社区教育工作的意见》,在认真总结社区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明确发展本市社区教育的意义、目标、任务、要求,以及体制、机制、经费、政策等,作为各区县开展社区教育的指导性文件。
要指导和协助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地区-闸北区深化实验工作,并进一步总结开展社区教育比较成功的街道、乡镇的经验,组织实际工作者和理论研究人员继续进行社区教育理论研究。年内召开社区教育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