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08:10
导语:在教师师德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重视教书、轻视育人许多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把大学的课堂理解成只要完成教学量,不出教学事故就行。没有注意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辅导员做的,这些工作与己无关。由于工作量的巨大使得有些高校教师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动向的观察。而在工作中,一些高校在教师职业道德自律培养方面是缺失的,就难以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陶冶和教育。使得有些教师甚至错误地认为完成教学任务就是自己工作的全部,完全忽视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引导。
2.重视论文的发表、轻视教学水平的提高大多数高职青年教师刚进高校就开始探讨如何晋升职称,目前,高职院校在业绩考核和职称评审制度上普遍存在以科研为主、教学为辅的倾向,这就导致了青年教师几乎把全部身心投入到论文的发表中,他们着力研究论文的数量,评优的标准,如何在和他人的竞争中取胜,这无形中影响了青年教师的价值取向。他们认为只有按进职称的要求达标了就是成功了。对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是次要的,第二位的,很少去研究怎样教,教什么,至于学生需要什么,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他们不去探讨,教学效果好坏一个样,只要不出教学事故就行,因而他们将主要精力放在争项目、写论文上。因而,在教学方面的精力和时间的投入大打折扣,上课随意讲授,不去研究教学大纲,不研究学生的心理感受,或偷工减料,往往造成部分高职青年教师上课时随意发挥、不仅损害了教师形象,而且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校的形象。
3.缺乏科学的职业发展规划现在高职院校中缺乏职业发展规划意识,不少高职青年教师对自己要达到什么目标,通过几个阶段达到自己的目标,等问题,脑子里往往是模糊的、不清楚的,有的甚至从来就没有这样考虑过。他们认为只要能晋升职称就万事大吉。就可以混日子了。表现在工作上,就是听从领导安排,以完成任务为目标,没有多少自己的追求,态度比较被动;当工作不满意时,往往归因于外部的环境制约,认为自己尽了力,不管结果怎样。缺乏强大的职业发展内在动力,通过制定高职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将使高职青年教师个人的职业生涯获得极致的发展。
二、改善高职青年教师师德现状的对策研究
1.建立健全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考核制度和评价体系;针对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的缺乏要建立多渠道的考核制度。第一,高职院校应组织青年教师进行师德培训,并进行严格的多方位考核,考核后才能上岗,对青年教师进行系统培训才能上岗,而不是赶鸭子上架,对年轻高职教师除专业进修外,还要坚持请名师做师德方面的讲解。第二、推行导师制,也就是结对子的帮助制度,对青年教师进行全方位的做人做事的指导。从一开始就引导他们如何正确地教育学生,指导学生。第三、是把教师岗位聘位与考核与师德教育相结合,凡是师德教育不合格的,一律不予聘用。从而增强高职青年教师的师德意识。第四、建立和完善德育工作者和师德骨干队伍的评价体系和制度,聘用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组成评价机构,深入到学生中对青年教师进行综合评价。
2.高职青年教师加强自我修养教育实践表明:教师师德的魅力体现在教师在处理不同问题时的方式方法,人格素质和精神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注重师德的培养、古有“厚德载物”之说,通俗点说一个人有多少德就能承载多少物。如今,只有师德高尚,才能厚德育人。师德集中表现在敬业爱岗、严谨治学、热爱学生、为人师表等方面。在新形势下,加强对青年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尤为重要。使高职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他们进行中国梦的教育,坚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同时要在高职青年教师群体中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活动,使广大高职青年教师牢固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原则。不仅因为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根本需要,更是推进以德治校、进一步推进高校中国梦教育的需要,同时它也是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的重要保证。只有有了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才能严谨治学,因材施教,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高质量地完成高职教学任务,并在高职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不断增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高职教育朝着良性方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重视高职院校教师党支部的建设很多党员教师认为,科研、课题能决定一个教师的发展空间,项目带头人才能决定教师的地位,做支部工作是出力不讨好,白费力。所以,在实际工作中马马虎虎,草率行事。实际上,教书育人是一项全方位的工作,每个高职院校教师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党员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至关重要,积极发展青年教师入党,由党性强、政治素质好的教师担任支部书记,积极发展青年教师加入党员队伍中来,为党注入新鲜血液,因此,在当前的学校管理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教师党支部的建设,充分发挥它们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一)社会经济原因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教育产业也不断市场化。知识经济兴起以后,教师的价值得到更大的体现,教师的劳动慢慢地被赋予商品的价值。但是,教师在追求自身价值的同时,教育也面对着社会经济的诱惑。此时,部分教师在利益面前迷失了自我价值,受到个人利益至上的负面影响,我国农村小学教师的价值观念也发生重大变化。由于目前农村经济水平的限制,农村教师的工资低、待遇差和工作环境恶劣,部门教师认为自己的劳动没有获得应有的回报,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尤其重要的是,我国农村的教育改革落后于农村经济改革的发展,导致现实中许多职业的待遇和发展前途,短期上都较教师待遇好。有些教师迫于生活压力,将教学中心更多地向经济层面考虑。教学一定程度上已成为部分老师的第二行业。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意识的加剧也加大了各个行业的危机意识,部分教师的传统价值观此时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导致部分教师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尊师重教一直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目前的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的生活现状却令人失望。受编制、经费不足和待遇较差的影响,农村小学教师这个行业难以吸引、留住优秀人才,师资队伍也得不到完善。小学教师的频频辞职和转行,严重地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学校自身原因
学校,是承担着教育活动的场所。因此,学校的教学环境也直接影响着师德水平的高低。在现实中,制约我国农村小学教师师德水平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具体如下:学校制度不完善、师德考核体制不科学、师德教育制度不健全。制度自身不完善,是一个制约师德建设的重要瓶颈。目前,我国农村小学素质教育并没有完全实现,许多小学的教育理念还是应试教育,学校对于教育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成绩上,并不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而学校内部评比和选拔的标准,一般并没有将师德考虑进去。除了学校制度不健全以外,也有许多农村小学对有限制度的执行,也没有严格到位。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规定了对于师德不合格的教师考核时可以实行一票否决。但是在执行中,学校并没有严格执行。由于师德的评价难以量化,许多学校为了节约时间和成本,并没有严格地制定一套量化的考核体制。“最重要的是,对于师德的考评,学校并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教育活动的最主要参与者,学生评价的缺失,也使师德评价体制效果甚微”。此外,师德教育制度也没有有效建立起来。目前,许多地区都缺少经常性和体制性的师德教育活动,
(三)教师自身原因
我国农村小学教育师德问题,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市场化大环境和学校自身小环境,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滞后是影响农村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的客观原因,而主观原因就是来自于教师自身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农村小学教师的知识构成和价值观念两方面。知识构成和知识水平的高低是限制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教师法》规定,取得教师资格是有条件限制的。目前,在农村小学任教的老师很大一部分是民办教师,他们的学历通常都是初中到高中水平,而且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经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民办教师由于能力有限,而对学生的引导及培养造成阻碍,这就导致教育资源被浪费,而儿童接受知识的领域变得也越来越狭窄。与此同时,当地专科师范毕业生回乡任教,但政府由于教师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支出大而无力接收。因此,有一些老师由于知识水平有限,给学生上课都是按照教案设计上面的照本宣科,既降低了教育效率,又耽误了学生们宝贵的学习时间。另一方面,价值观念的影响,也是制约我国师德水平的重要因素。一些人容易受我国封建观念中“学而优则仕”的影响,导致现实中一些优秀的师范专业学生,由于害怕辛苦或者不能实现个人价值等原因,对到农村当教师有排斥心理。
二、加强农村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的措施
(一)以教育核心价值理念为引导
学校教育担任了传播兴国之魂的重任,在我国今后农村小学师德建设中,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原则来引领师德建设的方向,以改革和创新为核心来推进师德建设发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培养教师的爱岗奉献精神。小学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必须坚持师德建设“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因此,教师在坚持立德树人的同时,必须用主流核心价值观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坚持在教学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教师应该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贯穿于学校改革发展各方面。国家要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素质,全方位、全过程地培养德才兼备、允公允能的优秀教育人才。同时,坚持改革和创新,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时代紧迫感和使命感。在新时期,教师要与时俱进,结合时代精神,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方式和教育内容上,要敢于创新,善于转化,因人制宜,积极引导和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此外,教师还应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不断提高自己职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要热爱教育事业,在教育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忠诚于教育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努力。
(二)优化教育体制和教学环境
改革教师职业终身制,实现教师聘用制,在市场中实现教师资源的合理流动,是提高我国小学师德缺失的重要举措。教育是立国之本。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必须与时代同步。目前,上海、北京均传出消息称中小学教师资格终身制将打破,教师每5年将认证注册一次。如果考核不合格,将退出教师岗位。一个行业只有不断更新,注入新鲜血液,才能保持生机和活力。打破教师终身制,实行教师资格定期认证,既能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加强自身学习,更好地教书育人,也有利于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整体素质。因此,对教师进行定期考核,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础上优胜劣汰,有利于激励教师终身学习,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水平。同时,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小学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国家也应该严格农村教师进入制度,提高考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此外,在师德建设上,国家应该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培训内容更加侧重于教师的基本职业观念和道德观念。
(三)改善教师的物质条件
“教育脱贫,首先是教师要先实现脱贫”。近年来,我国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师队伍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数量扩大了,文化与学历水平提高了,教师队伍素质也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长期以来,农村教育远远落后于城市教育,农村孩子的前途命运也远远不如城镇孩子。这既是教育投入不均衡、教育资源不均衡造成的,也是农村小学老师待遇低、工作条件差、任务重等原因造成的。众所周知,我国农村小学教师常年工作、生活在条件很差的地方,而且由于农村教师资源匮乏,很多教师一个人要承担多项教学任务,甚至还要担心生计问题。因此,国家要加大中央财政扶持力度,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同时,目前我国贫困地区小学教师的岗位津贴普遍较低,教育改革有待进一步发展,国家要依据农村经济发展程度,适时地提高教师岗位津贴。此外,国家要建立农村小学教师培训机制,对教师师德的培训进行长效资金保障。
(四)建立师德考评和监督制度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教师若不是路标,纵然你的理论再高,教育的形式再好,艺术性再强,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每个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思一想、一情一态,都清晰而准确地印在学生的视网膜里、心光屏上,这就是无声路标的示范性,这种示范性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形成一股排山倒海般的内化力。
我从小就喜欢教师这一职业。现在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从教至今已经有几个年头,我深深地感到教师的物质生活相对清贫,但精神生活却无比充实。每当看到那一双双渴求的目光,一张张专注的面容,不由得让人身心激动,似乎融入到无比圣洁的情境,生命也因此赢得了壮丽的升华。我们的奉献虽然不见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但却是用平凡与崇高的师德之光,照亮了一片清纯的天地。课堂内外淳淳的教诲,一点一滴,潜移默化,日积月累,耳濡目染,久而久之,教师的道德品格便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正如古诗所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是的,教师的职业是平凡而琐碎的,教师的生活清贫而艰辛的。但是我们也看到了,老师们脸上却永远挂着晨曦般的笑容,正是因为老师们都愿自己像一片绿叶,默默地去成就果实的辉煌,才有今天的桃李满天…有一个曾做过教师的人说:教师这工作是少有的净土,如果能在光荣感之余再多点幸福感,是值得一直干下去的。
说起来,教师这职业到底给了我们许多,比如一份可以矜持一些的心态,一种相对安定的生活,一个三餐准时的习惯……所以,那些多年不见的朋友听说我做了老师,往往都会问:你的薪水高吗?你的待遇不错吧?
可是,即使是再关心我的好友,也无人问及,你幸福吗?
我幸福吗?
幸福是什么?也许我们记住了许多快乐的场面,可幸福却是一种自己灵魂的问答。
当然,你完全可以选择爱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获得幸福。但当你身为一名教师,就有了一份以爱为主题的职业,那就去爱你身边的孩子吧,像宽容你亲人的小脾气,和原谅你的孩子的恶作剧一样,去接纳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关爱别人,是一种发自灵魂的芬芳,一种深入骨髓的甜蜜,日子久了,它就会萦绕成一团幸福,紧紧裹住你的心灵。
多少次,当你辛勤的工作日见成效,当你发现孩子们一个小小的进步时,无不欢欣雀跃,这样巨大的幸福感难道还不够吗?
几年的工作经历,使我深深懂得,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的爱不同于一般的爱,她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不是吗?母爱容易出现溺爱,友爱需要回报,情爱是专一、自私的爱。而师爱是严与爱的结合,是理智的科学的爱,是积极主动的爱。这种爱包涵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我的工作生涯中,最大的事就是用爱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虽然有时也会因学生的调皮而埋怨,因他们的退步而急躁,因他们的违纪而失态,虽然有时也感到很累,很烦,但这时心中总会涌起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我是老师,我要给这些寻梦的孩子引路,在他们心里写一本最美的书。这强烈的意识不断激励我以真诚去拥抱每一个学生。与孩子朝夕相处,我始终想着两句话,那就是“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使我对孩子少了一份埋怨,多了一份宽容;少了一份苛求,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指责,多了一份尊重。家长把天真烂漫、聪明伶俐的孩子交给我们培养,这是对我们的极大信任。我又怎么能不全身心地去爱他们呢?我坚信,我们也一定能以一片至真至诚的爱心感动我面对的全体学生。
[关键词]广东;高校教师师德;调查研究
教师作为一种“传道、授业、解惑”的特殊职业,社会对其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要求。高校作为培养专门人才的重要园地,其师德建设情况更为引人注目。近年来,关于高校师德问题的研究为数不少,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即师德的内涵和规范、师德建设的现状、加强师德建设的意义和加强师德建设的对策等[1]。但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与对教师、学生的调查不够深入有关。因此,我们对广东省高校教师进行了一次调查,从高校教师的视角,了解当前高校师德的真实现状及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调查结果的分析表明,高校教师自身不仅对高校师德现状非常关注,而且对高校如何进行师德建设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调查对象及研究方法
这次调查的对象是广东省内三所部属和省属高校的教师。共发放问卷440份,回收问卷328份,回收率为74.5%,有效问卷321份(个别题目漏答不影响整个问卷分析的按有效问卷处理),有效率74.3%。
调查形式以调查问卷为主,同时,还通过与高校教师的访谈对调查的深度和广度进行了扩展。我们结合高校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及影响高校教师发展的其它因素,设计了高校教师师德状况的调查问卷(除个人基本情况外,共计40个题目,其中选择题39个,开放式题目1个),对调查数据运用SPSS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对高校师德内涵的界定
关于高校师德的内涵,一些官员和学者提出了各种看法。教育部部长周济提出“爱与责任——师德之魂”这样一个新命题[2]。多数学者认为师德应体现在三个层次,即“学高为师——师德之基,身正为范——师德之本,热爱学生——师德之魂”[3]。接受调查的教师中,多数教师主张,师德应是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准则,其中选择“基本的职业规范、准则”的占68.5%,选择“高尚的、崇高的道德标准”的占27.6%,选择“可以达到的、值得表扬和学习的标准”的占7.6%。同时,高校教师普遍赞成随着时代的发展,师德的内涵也应该不断发展变化,选择“完全赞成”的占27.6%,选择“比较赞成”的占33.7%,选择“赞成”的占32.7%,选择“较不赞成”的占1.9%,选择“不赞成”的占4.1%。
2.对当前高校师德状况的认识
在为何选择当高校教师的问题中,选择“它的稳定性和自由性”的占55.4%,选择“有较高的收入”的占2.1%,选择“为了实现学术上的目标”的占30.9%,选择“没有别的更好的选择”的占7.4%,选择“其它”的占4.2%,与性别、学历显着相关(p<0.01),与职称相关(p<0.05)。在是否有离开学校,寻找其它发展的想法方面,选择“有”的占24.4%,选择“无”的占75.6%。至于离开高校的原因,选择“工作压力大”的占25.4%,选择“收入和福利待遇低”的占28.8%,选择“职业发展前景不乐观”的占10.2%,选择“工作的满意度不高”的占33.9%,选择“其它”的占1.7%。半数以上教师因高校教师职业的稳定性和自由性而选择当高校教师,其中女教师所占比例更高,达67.2%,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本科,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所占比例最低,职称越低的教师,所占比例越高,但副教授所占的比例要低于教授。相当部分男教师选择当高校教师是为了实现学术上的目标,具有副教授职称的教师选择此项所占比例也更高。
对“教师应是全社会的表率”这种提法,“完全赞成”的占13.1%,“比较赞成”的占22.0%,“赞成”的占33.8%,“较不赞成”的占17.5%,“不赞成”的占13.7%。在自己作为教师的价值取向方面,选择“培育人才、奉献社会”的占53.4%,选择“义利并举、德利合一”的占42.7%,选择“等价交换、按劳取酬”的占3.9%,与性别、行政职务相关(p<0.05)。就自己如何处理个人、部门和学校三者的利益关系,选择“先学校、后部门、再个人”的占62.8%,选择“先部门、后个人、再学校”的占19.5%,选择“先个人、后部门、再学校”占17.7%,与行政职务显着相关(p<0.01),有行政职务的教师更多选择“先学校、后部门、再个人”。
在是否认为“如果过分强调教师的奉献精神,会与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相矛盾”问题,选择“完全会”的占7.1%,选择“比较会”的占12.3%,选择“会”的46.3%,选择“基本会”的占25.2%,选择“不会”的占9.1%,与职称相关(p<0.05)。在强调教师的奉献精神与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之间,选择“作为教师,应该将奉献精神置于首先地位”的占6.4%,选择“应该首先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的占34.9%,选择“处理得好,二者可以实现有机统一”的占58.7%。半数以上高校教师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关系”,选择“平等关系”的占60.4%,选择“服务关系”的占13.0%,选择“教育关系”的占26.6%。在与学生的关系方面,选择“关系亲密”的占13.2%,选择“比较亲密”的占67.4%,选择“一般”的占18.8%,选择“疏远”的占0.6%,无人选择“很疏远”。
参与调查的教师对当前高校师德状况的总体评价一般,选择“非常好”的占2.3%,选择“较好”的占27.3%,选择“一般”的占57.9%,选择“较差”的占9.0%,选择“很差”的占3.5%。对当前的师德状况,教师最不满意者涉及几个方面:选择“过分看重个人利益,热衷创收,精力分散”的占43.2%,选择“教学上无心钻研业务,只求不过不失”的占14.0%,选择“科研上急功近利,剽窃他人成果”的占24.3%,选择“只完成教学时数,对学生不管不问”的占14.0%,选择“利用师生关系谋取利益”的占4.5%。
至于造成师德失范的最重要原因,较多教师认为是考核制度的问题,选择“对学校没有认同感”的占11.8%,选择“教师个人放弃思想道德修养”的占22.8%,选择“经济压力大”的占21.3%,选择“考核制度方面的问题”的占38.8%,选择“师生关系疏远”的占5.3%,与学历相关(p<0.05),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认为“考核制度有问题”所占比例最高,占41.4%。
3.对高校师德内容及其具体要求的了解
在高校教师最重要的品行方面,选择“刻苦钻研业务”的占9.2%,选择“工作严谨,认真负责”的占43.7%,选择“以良好的品德行为影响学生”的占37.1%,“谦虚谨慎,维护其它老师的尊严”的占0.9%,选择“注意培养学生优良的学风”的占8.7%,选择“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的占0.4%,与职称相关(p<0.05)。
关于做一个好的教师最突出的方面,选择“科研成果突出”的占6.6%,选择“教学效果好”的占19.5%,选择“教学和科研均突出”的占54.0%,选择“深受学生爱戴”的占19.5%,选择“同事公认”的占0.4%,与性别、职称相关(p<0.05),与学历显着相关(p<0.01)。自身在实际工作中在哪方面做得最好,选择“科学研究”的占12.3%,选择“教学”的占30.1%,选择“科研和教学均好”的占33.8%,选择“和学生沟通”的占16.9%,选择“和同事们相处”的占4.8%,与性别、行政职务相关(p<0.05),与职称、学历显着相关(p<0.01)。履行教师职责时花费时间最多的方面,选择“教学”的49.4%,选择“科研”的占33.8%,选择“和学生沟通”的占10.4%,选择“社会服务”的占1.1%,选择“参与管理”的占5.2%,与职称、学历、行政职务显着相关(p<0.01)。学历越高、职称越高的教师越认同教学和科研均突出的观念,而男教师的比例要高于女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学历越高、职称越高的教师越认为自己教学和科研均好,男教师的比例要远高于女教师。职称越高的教师选择“在科研上花费时间最多”比例越高,特别是教授,所占比例远远超过副教授。职称越高的教师选择“在教学上花费时间最多”比例越低。
在对高校教师师德的内容及具体要求的了解方面,选择“非常了解”的占6.3%,选择“比较了解”的占43.8%,选择“一般”的占34.1%,选择“了解一些”的占11.0%,选择“不了解”的占4.7%,与性别、职称相关(p<0.05)。至于获悉途径(可多选),高校教师多是通过《教师工作手册》、“岗前培训”及“相关文件”来了解。有43.6%的高校教师选择“《教师工作手册》”,有48.1%的高校教师选择“岗前培训”,46.8%的教师选择“相关文件”。关于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制度基础,高校教师对《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了解较多。有67.7%的高校教师了解《教育法》,63.7%的高校教师了解《高等教育法》,46.5%的高校教师了解《教师资格条例》。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师对高校教师师德内容及其具体要求有一定的了解,但并不深入,男教师比女教师了解得深入一些,职称越高的教师了解越深入。
4.高校师德建设的成效
在高校师德建设必要性方面,选择“非常必要”的占28.0%,选择“较必要”的占19.1%,选择“必要”的占32.5%,选择“有些必要”的占14.3%,选择“没有必要”的占6.1%。关于当前师德建设亟须解决的问题,选择“教师缺乏献身精神”的占8.6%,选择“教师缺乏责任感”的占37.9%,选择“师德教育流于形式”的占47.9%,选择“其它”的占5.7%。在是否赞成高校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方面,选择“非常赞成”的占11.4%,选择“比较赞成”的占15.9%,选择“赞成”的占21.6%,选择“基本赞成”的占20.6%,选择“不赞成”的占30.5%,与职称显着相关(p<0.01),与学历相关(p<0.05)。在对学校对师德建设采取过什么措施方面(可多选),有54.2%的教师选择“制定教师职业规范”,有39.1%的教师选择“教师职业道德培训”,有39.1%的教师选择“考核中有师德要求”,有9.5%的教师选择“制定学术道德规范”,有5.9%的教师选择“师德标兵评选和师德报告会”。在所在学校师德建设取得的成效方面,选择“显著”的占4.7%,选择“较显著”的占28.1%,选择“一般”的占47.2%,选择“有些效果”的占9.0%,选择“没有效果”的占11.0%。
教师虽认为高校师德建设较有必要,但除比较了解“制定教师职业规范外”,对其它措施都不太了解。对高校是否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态度多样,虽多数教师持赞成或基本赞成态度,但不赞成的教师也为数不少,特别是低职称的教师基本上持不赞成的态度。
5.高校师德的评价方式
在评选高校师德标兵的必要性方面,选择“很有必要”的教师占14.8%,选择“较有必要”的占26.4%,选择“一般”的占28.6%,选择“有些必要”的占4.7%,选择“无必要”的占25.5%,与职称、学历相关(p<0.05)。高校教师对目前师德标兵评价标准的了解程度不高,选择“非常了解”的占0.6%,选择“比较了解”的占10.8%,选择“了解”的占12.3%,选择“基本了解”的占23.4%,选择“不了解”的占52.8%。高校教师较认可目前高校师德标兵的评价标准,选择“完全认可”的占5.6%,选择“比较认可”的占75.0%,选择“认可”的占5.6%,选择“基本认可”的占5.6%,选择“不认可”的占8.3%。在是否会把师德标兵作为自己仿效的对象项目上,选择“完全会”的占4.5%,选择“比较会”的占10.3%,选择“会”的占31.9%,选择“基本会”的占25.8%,选择“不会”的占27.4%。
对最了解的师德评价方式,选择“自我评价”的占11.9%,选择“集体评价”的占21.5%,选择“学生评价”的占46.4%,选择“组织测评”的占9.6%,选择“社会评价”的占10.7%。关于最赞成哪种师德评价方式上,选择“自我评价”的占7.0%,选择“集体评价”的占27.9%,选择“学生评价”的占41.2%,选择“组织测评”的占7.7%,选择“社会评价”的占16.2%,与职称相关(p<0.05)。
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师对目前师德标兵评价标准了解程度较低,“不了解”的占52.8%。其结果导致教师虽基本上认可目前高校师德标兵的评价标准,但部分教师不会把师德标兵作为自己仿效的对象,甚至认为无必要评选师德标兵。高校教师比较了解“学生评价”,也比较认同“学生评价”。越低职称的教师越认同“学生评价”,越高职称的教师,越不认同“学生评价”,教授认同“学生评价”的比例明显低于副教授。
三、讨论
1.高校师德建设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不少高校进行师德建设,但成效一般。原因是不少高校教师对学校的措施不认同。教师对师德内涵的基本已形成共识,即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但不少高校领导,对师德内涵的看法仍偏于泛化,过于务虚,与多数教师的看法差距甚远。因此,高校师德建设的措施难以为教师所接受,如高校师德标兵评选,主要是其立意太高,远远超过了高校教师对师德内涵的共识。一些与师德建设有关的措施,也不受教师的欢迎,如要求高校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教师态度因职称、学历的不同而差异显着。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师德建设时,应广泛了解教师的需求,所采取的措施方能切实可行。
2.对教师职业性质的新看法影响师德的塑造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教师对教师职业性质的认识也在发生改变,这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师德内涵的认识及自身行为。调查显示,高校教师对教师职业性质的认识,有传统的一面,但一些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选择也出现了。如一些教师对“教师应是全社会的表率”的提法,持不赞成的态度,一些教师把“把按劳取酬、等价交换”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一些教师认为“个人或部门利益高于学校利益”,多数教师不赞成过于强调教师的奉献精神。不少人在选择当高校教师时,多是从“它的稳定性和自由性”和“为了实现学术上的目标”等方面考虑,而没有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及对其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要求的一面。当前高校教师师德现状不甚使人满意,部分源于人们对高校教师职业性质的错误认识,不少教师也认识到这一问题,如调查结果显示,四成多的教师对师德失范最不满意的方面集中在“过分看重个人利益,热衷创收,精力分散”。因此,高校在进行师德建设时,既要实事求是,又要加以一定的引导,使高校教师认同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
3.考核评价制度对师德建设的导向作用
目前不少高校的现行考核评价制度过分看重教师的科研成果,虽然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也包括了教学和社会服务。原因是教师的科研成果除了易于量化考核外,还会给对学校带来许多好处。由于现行考核评价制度的引导,不少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对教学则得过且过,对学生不管不问。不仅如此,个别教师由于过于急功近利,在科研上造假甚至剽窃他人成果。因此,一些高校的现行考核制度有必要加以改变,应在重视科研的同时,也要给教学适当的重视。对教师教学的考核机制应进一步完善,不能仅看是否完成教学时数,更要尊重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的付出,在这方面教师的师德最容易体现出来。至于师德评价方式,应重视“学生评价”,原因是高校教师比较了解“学生评价”,也比较认同“学生评价”。
四、建议
1.应首先制定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
职业道德规范代表的是一个行业的成员一致认同的合适的行为准则。国家或高校在进行师德建设时,应首先制定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让高校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时有据可依。作为一个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开始就应该熟悉职业道德规范。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已有一定的法律基础,如《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但缺乏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解释。教育部人事司主编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一书对职业道德虽有所解释,认为教师职业道德主要由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作风和职业荣誉八个因素组成,但学校难以以此作为考核内容的依据,教师也难以遵守。因此,国家或高校应结合高校教师对师德的认识,尽快制订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引导教师的价值取向,约束教师的行为。职业道德规范制订后,应通过各种途径让教师了解,并加以遵守。
2.应让高校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师德建设
近年来,不少高校非常重视师德建设,但效果一般,其重要原因是缺乏教师的参与,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参与,如高校师德标兵的评选,许多教师难以参与评选过程,而且选出来的师德标兵,多是有行政职务、高职称的教师,难以成为青年教师仿效的对象,并使他们认为无必要评选师德标兵。缺乏青年教师的积极参与,高校师德建设效果倍受影响,而与此同时,高校青年教师的比例却越来越高。为了使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师德建设,选择对他们比较公平,也比较为他们所认同的措施非常关键。如目前高校教师师德评价方式多样,但低职称的教师多认同“学生评价”,这也是多数高校青年教师比较认同的方式。原因是相对其它评价方式,如“组织测评”、“社会评价”、“集体评价”,“学生评价”对青年教师更为公平一些,把他们和其它教师置于同一起点上。因此,高校在进行师德建设时应考虑层次性,面向青年教师所采取的措施应更切合青年教师的实际,从而增强青年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露璐.高校教师师德问题研究综述[J].道德与文明,2006,(1):76-78.
[关键词]广东;高校教师师德;调查研究
教师作为一种“传道、授业、解惑”的特殊职业,社会对其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要求。高校作为培养专门人才的重要园地,其师德建设情况更为引人注目。近年来,关于高校师德问题的研究为数不少,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即师德的内涵和规范、师德建设的现状、加强师德建设的意义和加强师德建设的对策等[1]。但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与对教师、学生的调查不够深入有关。因此,我们对广东省高校教师进行了一次调查,从高校教师的视角,了解当前高校师德的真实现状及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调查结果的分析表明,高校教师自身不仅对高校师德现状非常关注,而且对高校如何进行师德建设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调查对象及研究方法
这次调查的对象是广东省内三所部属和省属高校的教师。共发放问卷440份,回收问卷328份,回收率为74.5%,有效问卷321份(个别题目漏答不影响整个问卷分析的按有效问卷处理),有效率74.3%。
调查形式以调查问卷为主,同时,还通过与高校教师的访谈对调查的深度和广度进行了扩展。我们结合高校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及影响高校教师发展的其它因素,设计了高校教师师德状况的调查问卷(除个人基本情况外,共计40个题目,其中选择题39个,开放式题目1个),对调查数据运用SPSS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对高校师德内涵的界定
关于高校师德的内涵,一些官员和学者提出了各种看法。教育部部长周济提出“爱与责任——师德之魂”这样一个新命题[2]。多数学者认为师德应体现在三个层次,即“学高为师——师德之基,身正为范——师德之本,热爱学生——师德之魂”[3]。接受调查的教师中,多数教师主张,师德应是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准则,其中选择“基本的职业规范、准则”的占68.5%,选择“高尚的、崇高的道德标准”的占27.6%,选择“可以达到的、值得表扬和学习的标准”的占7.6%。同时,高校教师普遍赞成随着时代的发展,师德的内涵也应该不断发展变化,选择“完全赞成”的占27.6%,选择“比较赞成”的占33.7%,选择“赞成”的占32.7%,选择“较不赞成”的占1.9%,选择“不赞成”的占4.1%。
2.对当前高校师德状况的认识
在为何选择当高校教师的问题中,选择“它的稳定性和自由性”的占55.4%,选择“有较高的收入”的占2.1%,选择“为了实现学术上的目标”的占30.9%,选择“没有别的更好的选择”的占7.4%,选择“其它”的占4.2%,与性别、学历显着相关(p<0.01),与职称相关(p<0.05)。在是否有离开学校,寻找其它发展的想法方面,选择“有”的占24.4%,选择“无”的占75.6%。至于离开高校的原因,选择“工作压力大”的占25.4%,选择“收入和福利待遇低”的占28.8%,选择“职业发展前景不乐观”的占10.2%,选择“工作的满意度不高”的占33.9%,选择“其它”的占1.7%。半数以上教师因高校教师职业的稳定性和自由性而选择当高校教师,其中女教师所占比例更高,达67.2%,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本科,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所占比例最低,职称越低的教师,所占比例越高,但副教授所占的比例要低于教授。相当部分男教师选择当高校教师是为了实现学术上的目标,具有副教授职称的教师选择此项所占比例也更高。
对“教师应是全社会的表率”这种提法,“完全赞成”的占13.1%,“比较赞成”的占22.0%,“赞成”的占33.8%,“较不赞成”的占17.5%,“不赞成”的占13.7%。在自己作为教师的价值取向方面,选择“培育人才、奉献社会”的占53.4%,选择“义利并举、德利合一”的占42.7%,选择“等价交换、按劳取酬”的占3.9%,与性别、行政职务相关(p<0.05)。就自己如何处理个人、部门和学校三者的利益关系,选择“先学校、后部门、再个人”的占62.8%,选择“先部门、后个人、再学校”的占19.5%,选择“先个人、后部门、再学校”占17.7%,与行政职务显着相关(p<0.01),有行政职务的教师更多选择“先学校、后部门、再个人”。
在是否认为“如果过分强调教师的奉献精神,会与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相矛盾”问题,选择“完全会”的占7.1%,选择“比较会”的占12.3%,选择“会”的46.3%,选择“基本会”的占25.2%,选择“不会”的占9.1%,与职称相关(p<0.05)。在强调教师的奉献精神与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之间,选择“作为教师,应该将奉献精神置于首先地位”的占6.4%,选择“应该首先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的占34.9%,选择“处理得好,二者可以实现有机统一”的占58.7%。半数以上高校教师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关系”,选择“平等关系”的占60.4%,选择“服务关系”的占13.0%,选择“教育关系”的占26.6%。在与学生的关系方面,选择“关系亲密”的占13.2%,选择“比较亲密”的占67.4%,选择“一般”的占18.8%,选择“疏远”的占0.6%,无人选择“很疏远”。
参与调查的教师对当前高校师德状况的总体评价一般,选择“非常好”的占2.3%,选择“较好”的占27.3%,选择“一般”的占57.9%,选择“较差”的占9.0%,选择“很差”的占3.5%。对当前的师德状况,教师最不满意者涉及几个方面:选择“过分看重个人利益,热衷创收,精力分散”的占43.2%,选择“教学上无心钻研业务,只求不过不失”的占14.0%,选择“科研上急功近利,剽窃他人成果”的占24.3%,选择“只完成教学时数,对学生不管不问”的占14.0%,选择“利用师生关系谋取利益”的占4.5%。
至于造成师德失范的最重要原因,较多教师认为是考核制度的问题,选择“对学校没有认同感”的占11.8%,选择“教师个人放弃思想道德修养”的占22.8%,选择“经济压力大”的占21.3%,选择“考核制度方面的问题”的占38.8%,选择“师生关系疏远”的占5.3%,与学历相关(p<0.05),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认为“考核制度有问题”所占比例最高,占41.4%。
3.对高校师德内容及其具体要求的了解
在高校教师最重要的品行方面,选择“刻苦钻研业务”的占9.2%,选择“工作严谨,认真负责”的占43.7%,选择“以良好的品德行为影响学生”的占37.1%,“谦虚谨慎,维护其它老师的尊严”的占0.9%,选择“注意培养学生优良的学风”的占8.7%,选择“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的占0.4%,与职称相关(p<0.05)。
关于做一个好的教师最突出的方面,选择“科研成果突出”的占6.6%,选择“教学效果好”的占19.5%,选择“教学和科研均突出”的占54.0%,选择“深受学生爱戴”的占19.5%,选择“同事公认”的占0.4%,与性别、职称相关(p<0.05),与学历显着相关(p<0.01)。自身在实际工作中在哪方面做得最好,选择“科学研究”的占12.3%,选择“教学”的占30.1%,选择“科研和教学均好”的占33.8%,选择“和学生沟通”的占16.9%,选择“和同事们相处”的占4.8%,与性别、行政职务相关(p<0.05),与职称、学历显着相关(p<0.01)。履行教师职责时花费时间最多的方面,选择“教学”的49.4%,选择“科研”的占33.8%,选择“和学生沟通”的占10.4%,选择“社会服务”的占1.1%,选择“参与管理”的占5.2%,与职称、学历、行政职务显着相关(p<0.01)。学历越高、职称越高的教师越认同教学和科研均突出的观念,而男教师的比例要高于女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学历越高、职称越高的教师越认为自己教学和科研均好,男教师的比例要远高于女教师。职称越高的教师选择“在科研上花费时间最多”比例越高,特别是教授,所占比例远远超过副教授。职称越高的教师选择“在教学上花费时间最多”比例越低。
在对高校教师师德的内容及具体要求的了解方面,选择“非常了解”的占6.3%,选择“比较了解”的占43.8%,选择“一般”的占34.1%,选择“了解一些”的占11.0%,选择“不了解”的占4.7%,与性别、职称相关(p<0.05)。至于获悉途径(可多选),高校教师多是通过《教师工作手册》、“岗前培训”及“相关文件”来了解。有43.6%的高校教师选择“《教师工作手册》”,有48.1%的高校教师选择“岗前培训”,46.8%的教师选择“相关文件”。关于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制度基础,高校教师对《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了解较多。有67.7%的高校教师了解《教育法》,63.7%的高校教师了解《高等教育法》,46.5%的高校教师了解《教师资格条例》。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师对高校教师师德内容及其具体要求有一定的了解,但并不深入,男教师比女教师了解得深入一些,职称越高的教师了解越深入。
4.高校师德建设的成效
在高校师德建设必要性方面,选择“非常必要”的占28.0%,选择“较必要”的占19.1%,选择“必要”的占32.5%,选择“有些必要”的占14.3%,选择“没有必要”的占6.1%。关于当前师德建设亟须解决的问题,选择“教师缺乏献身精神”的占8.6%,选择“教师缺乏责任感”的占37.9%,选择“师德教育流于形式”的占47.9%,选择“其它”的占5.7%。
在是否赞成高校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方面,选择“非常赞成”的占11.4%,选择“比较赞成”的占15.9%,选择“赞成”的占21.6%,选择“基本赞成”的占20.6%,选择“不赞成”的占30.5%,与职称显着相关(p<0.01),与学历相关(p<0.05)。在对学校对师德建设采取过什么措施方面(可多选),有54.2%的教师选择“制定教师职业规范”,有39.1%的教师选择“教师职业道德培训”,有39.1%的教师选择“考核中有师德要求”,有9.5%的教师选择“制定学术道德规范”,有5.9%的教师选择“师德标兵评选和师德报告会”。在所在学校师德建设取得的成效方面,选择“显著”的占4.7%,选择“较显著”的占28.1%,选择“一般”的占47.2%,选择“有些效果”的占9.0%,选择“没有效果”的占11.0%。
教师虽认为高校师德建设较有必要,但除比较了解“制定教师职业规范外”,对其它措施都不太了解。对高校是否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态度多样,虽多数教师持赞成或基本赞成态度,但不赞成的教师也为数不少,特别是低职称的教师基本上持不赞成的态度。
5.高校师德的评价方式
在评选高校师德标兵的必要性方面,选择“很有必要”的教师占14.8%,选择“较有必要”的占26.4%,选择“一般”的占28.6%,选择“有些必要”的占4.7%,选择“无必要”的占25.5%,与职称、学历相关(p<0.05)。高校教师对目前师德标兵评价标准的了解程度不高,选择“非常了解”的占0.6%,选择“比较了解”的占10.8%,选择“了解”的占12.3%,选择“基本了解”的占23.4%,选择“不了解”的占52.8%。高校教师较认可目前高校师德标兵的评价标准,选择“完全认可”的占5.6%,选择“比较认可”的占75.0%,选择“认可”的占5.6%,选择“基本认可”的占5.6%,选择“不认可”的占8.3%。在是否会把师德标兵作为自己仿效的对象项目上,选择“完全会”的占4.5%,选择“比较会”的占10.3%,选择“会”的占31.9%,选择“基本会”的占25.8%,选择“不会”的占27.4%。
对最了解的师德评价方式,选择“自我评价”的占11.9%,选择“集体评价”的占21.5%,选择“学生评价”的占46.4%,选择“组织测评”的占9.6%,选择“社会评价”的占10.7%。关于最赞成哪种师德评价方式上,选择“自我评价”的占7.0%,选择“集体评价”的占27.9%,选择“学生评价”的占41.2%,选择“组织测评”的占7.7%,选择“社会评价”的占16.2%,与职称相关(p<0.05)。
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师对目前师德标兵评价标准了解程度较低,“不了解”的占52.8%。其结果导致教师虽基本上认可目前高校师德标兵的评价标准,但部分教师不会把师德标兵作为自己仿效的对象,甚至认为无必要评选师德标兵。高校教师比较了解“学生评价”,也比较认同“学生评价”。越低职称的教师越认同“学生评价”,越高职称的教师,越不认同“学生评价”,教授认同“学生评价”的比例明显低于副教授。
三、讨论
1.高校师德建设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不少高校进行师德建设,但成效一般。原因是不少高校教师对学校的措施不认同。教师对师德内涵的基本已形成共识,即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但不少高校领导,对师德内涵的看法仍偏于泛化,过于务虚,与多数教师的看法差距甚远。因此,高校师德建设的措施难以为教师所接受,如高校师德标兵评选,主要是其立意太高,远远超过了高校教师对师德内涵的共识。一些与师德建设有关的措施,也不受教师的欢迎,如要求高校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教师态度因职称、学历的不同而差异显着。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师德建设时,应广泛了解教师的需求,所采取的措施方能切实可行。
2.对教师职业性质的新看法影响师德的塑造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教师对教师职业性质的认识也在发生改变,这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师德内涵的认识及自身行为。调查显示,高校教师对教师职业性质的认识,有传统的一面,但一些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选择也出现了。如一些教师对“教师应是全社会的表率”的提法,持不赞成的态度,一些教师把“把按劳取酬、等价交换”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一些教师认为“个人或部门利益高于学校利益”,多数教师不赞成过于强调教师的奉献精神。不少人在选择当高校教师时,多是从“它的稳定性和自由性”和“为了实现学术上的目标”等方面考虑,而没有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及对其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要求的一面。当前高校教师师德现状不甚使人满意,部分源于人们对高校教师职业性质的错误认识,不少教师也认识到这一问题,如调查结果显示,四成多的教师对师德失范最不满意的方面集中在“过分看重个人利益,热衷创收,精力分散”。因此,高校在进行师德建设时,既要实事求是,又要加以一定的引导,使高校教师认同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
3.考核评价制度对师德建设的导向作用
目前不少高校的现行考核评价制度过分看重教师的科研成果,虽然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也包括了教学和社会服务。原因是教师的科研成果除了易于量化考核外,还会给对学校带来许多好处。由于现行考核评价制度的引导,不少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对教学则得过且过,对学生不管不问。不仅如此,个别教师由于过于急功近利,在科研上造假甚至剽窃他人成果。因此,一些高校的现行考核制度有必要加以改变,应在重视科研的同时,也要给教学适当的重视。对教师教学的考核机制应进一步完善,不能仅看是否完成教学时数,更要尊重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的付出,在这方面教师的师德最容易体现出来。至于师德评价方式,应重视“学生评价”,原因是高校教师比较了解“学生评价”,也比较认同“学生评价”。
四、建议
1.应首先制定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
职业道德规范代表的是一个行业的成员一致认同的合适的行为准则。国家或高校在进行师德建设时,应首先制定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让高校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时有据可依。作为一个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开始就应该熟悉职业道德规范。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已有一定的法律基础,如《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但缺乏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解释。教育部人事司主编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一书对职业道德虽有所解释,认为教师职业道德主要由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作风和职业荣誉八个因素组成,但学校难以以此作为考核内容的依据,教师也难以遵守。因此,国家或高校应结合高校教师对师德的认识,尽快制订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引导教师的价值取向,约束教师的行为。职业道德规范制订后,应通过各种途径让教师了解,并加以遵守。
2.应让高校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师德建设
近年来,不少高校非常重视师德建设,但效果一般,其重要原因是缺乏教师的参与,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参与,如高校师德标兵的评选,许多教师难以参与评选过程,而且选出来的师德标兵,多是有行政职务、高职称的教师,难以成为青年教师仿效的对象,并使他们认为无必要评选师德标兵。缺乏青年教师的积极参与,高校师德建设效果倍受影响,而与此同时,高校青年教师的比例却越来越高。为了使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师德建设,选择对他们比较公平,也比较为他们所认同的措施非常关键。如目前高校教师师德评价方式多样,但低职称的教师多认同“学生评价”,这也是多数高校青年教师比较认同的方式。原因是相对其它评价方式,如“组织测评”、“社会评价”、“集体评价”,“学生评价”对青年教师更为公平一些,把他们和其它教师置于同一起点上。因此,高校在进行师德建设时应考虑层次性,面向青年教师所采取的措施应更切合青年教师的实际,从而增强青年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露璐.高校教师师德问题研究综述[J].道德与文明,2006,(1):76-78.
关键词:三本院校;教师;师德建设
一、三本院校师德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性
学校最为基础性职能就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而人才的培养主要依托教学活动,然而教学质量的好坏与否,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学校自身的优质校风、教师自身的良好教风及学生自身的优秀学风等都成为对学校教学质量好坏与否的决定因素。对于优质的校风及学风来讲,其当前已经成为教育活动始终执行者和组织者所需认真落实及完成的重要使命和任务。学校应将师德建设始终作为一项长久且关键的工作内容来执行及落实。只有对三本院校教师师德建设予以强化,并培养出一支具有务实创新、师德高尚、学风严谨及爱岗敬业品质的高水准教师队伍,才能对优质学风、教风及校风得以顺利实现及持续发展予以保证,以此为基础,才能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综合性优秀人才。
二、三本院校师德建设所存障碍分析
基于三本院校当前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得知对师德建设造成阻碍的主要原因为以下几点:首先,教师队伍些许教师存在严重的师德淡漠的状况。由于市场经济运转的广泛性,其对教育领域也造成实质性影响,基于市场经济所具有的开放性、竞争性及趋利性,其不仅对人的积极进取精神及主体性给予充分激发,且还导致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及拜金主义的诱发。一些教师特别是外来聘请教师,过分看重个人需要及物质生活方面的内容,而存在过度轻视教育事业及集体利益的状况,并将物质享受和追求金钱作为其开展教育工作的首要目标,至此,造成师风不正及师德淡漠的状况产生。其次,职业道德松懈思想的存在。一般三本院校外聘教师较多,且这些教师来自不同高校和社会,他们内心往往将教师职业作为其自身的谋生条件和手段,将追求利益最大化作为勇往的标准,至此,存在严重的利益与责任之间失衡状况,以冷漠的态度对待社会所赋予的责任和要求,并且在实际教学当中,也未将其社会职责予以尽职,以此严重影响三本院校的教学质量。一些教职工对自身所追求的道德教育及道德修养方面的长远价值予以放松,必然会造成诸多有关师德及师风建设方面的问题。最后,师德建设无论道德制度还是创新均明显滞后于市场经济需求。此状况也是导致师德建设缓慢乃至退后的基础因素。
三、三本院校师德建设的具体对策
首先,在教职工中开展“五师”教育。1.强师能。将专业技能要求向教师提出,让教师必须向业务能力强及专业精方向迈进。2.正师风。利用一系列的榜样规范、行为规范及制度规范,以此实现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给与强化的目的。2.树师表。要求教师对所制定的“四高三精二严一强”目标予以实现,其中四高就是要具有高超的教学艺术、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高度的觉悟,三精则为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及奉献精神;二严就是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严肃的自我修养;所谓一强则为对为人师表意识进行强化。4.育师德。要求教师要以“三爱”为标准。即爱学生、爱岗位及爱事业。5.铸师魂。要求教师要始终拥有四心,即关爱学生要有诚心,了解学生要做到细心,服务学生要做到热心及教育学生要拥有耐心。其次,以帮扶活动为基础全面落实师德建设。该活动主要以经济资助为源头,以此实施扩展,使之成为全方位爱生助学的活动形式,落实爱生助学的“三帮”活动,并将其宗旨确定为关心学生思想、学习及生活,而三帮则为帮生活、帮学习及帮做人,促使资助空间范畴得到相应扩展,实现其质量的提升。首先,各班辅导员要在各自学生中实施相应调查,就帮扶对象进行确定;然而针对学生实际状况,进行有针对性有层次的帮助活动。各个教师均需要将自己的帮扶对象进行确定,教师还要深入到学生之中,去关心和爱护学生,并对其思想工作予以做好,可在课余时间内,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当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内心感受教师的关爱,促使学生不仅学会怎样学习,还这样做人及生活。要以帮扶活动为基础,防止出现特困生不失学及学困生掉队等状况,此外教职工还要始终把资助第一、教育第一及爱心第一作为坚持的重要标准,让学生对学校的温暖及教师的爱心给与充分感受。利用学校所开展的帮扶活动,实现教师职业道德意识的不断增强,实现教师素质育人及教书育人水平的实质性提升,并对教师的教育思想给与端正,更好的服务于学生学习和生活。最后,就师德评估考核制度予以建立,促进师德师风档案的建立。为了促进三本院校在师德建设方面的更好发展和不断完善,对教师师德群体方面的优质形象进行塑造,对于实践建设方面所存在的歪症之风坚决杜绝,针对各系部要与教务处相配合,可通过让教师在网上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以此实现对对师德表现给与了解,针对师德表现当中所存在较差的教师,相关领导应对其给与相应引导和培训,或将极为恶劣的师德坏风及时清除,实现教师队伍的整体优良发展。
四、结语
我国各高校始终将教师师德作为国家及社会的基本内容,并且也成为社会乃至人民群众所迫切需要的重要内容。所以,对师德建设所具有地位进行充分突出,以此为三本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供充足动力。
作者:石璐 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建华.“三本”高校青年教师综合能力的培养机制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12(5):64-66.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
师德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稳步发展,青年教师也积极充实到教师大队伍当中,是高校教师的生力军。但绝大部分青年教师都是刚刚从高校毕业,对教育还存在迷茫与困惑,不能深刻认识和理解高校教育工作的内容,进而在工作过程中就会遇到各种问题。要想推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其再上一个新台阶,就必须提升青年教师的师德水平,使青年教师更好地掌握师德内涵,不断提升其素养。
一、新一代青教师德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一)自身因素
首先,新一代青年教师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新时期的青年教师没有做好本职工作的热情和动力,思想不稳定,对待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不认真,缺乏投身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其次,青年教师缺乏抗干扰能力,鉴别力和判断力也较为薄弱,不能清醒地认识及抵制高校教学、科研及管理中的不良风气,容易受到别的事物的干扰。再次,爱岗敬业意识淡薄。青年教师在教学岗位上经常应付了事,心存得过且过的心态,不论是教学还是科研都不能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总结。最后,忽视角色定位。新时期青年教师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站在讲台上教书育人,但自身却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能在各方面有榜样的作用,用自身的行为去教导学生。他们缺乏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不关心学生,对学生态度冷漠,对于学生的问题不闻不问,只教书不育人。
(二)学校因素
第一,学校重业务轻道德。高校在招聘青年教师、引进人才的时候,过于看重其科研成果与学历,忽视对其师德的考察。第二,高校师德建设重形式轻内容。高校的师德建设形式有座谈、交流、表彰等,缺少有针对性的师德学习活动,使得青年教师对于此类活动缺乏兴趣,有参不参加都一样的感觉。第三,高校忽视学术道德建设。当下学术道德不良风气盛行,很多教师为了评职称不惜违反学术道德,“天下文章一大抄”成为很多教师的学术研究风格,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风气、学术风气,也严重降低了教师的师德水平。第四,高校在师德师风建设上过于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搞学术,从事教学,都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师德师风的学习也是如此,教师需要通过实践才能熟知并切实掌握。一味地学习理论而不实践,不利于教师把握师德师风的本质。
二、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青年教师是高等教育事业的后继者和接班人
新时期青年教师了解师德的含义,掌握师德的实质,践行师德的真谛,这对于任何一所高校来说,无一不是在未来能稳步、持续、科学前进与发展的一剂良药。青年教师有着与老教师相异的特点,他们青春、阳光、精力充沛,有新思想、新观念,善于创新,这对高校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从教学和科研工作角度来看,新一代青年教师普遍有高学历,并有着强大的求知欲和探索性,用正确的方法激发他们的热情与主动性,有利于学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开展。而且,由于他们刚刚毕业,因此他们很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有助于他们与学生交流、沟通,做好学生工作。
(二)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
高校教师队伍是高校的重要命脉,而师德是高校教师队伍的灵魂,它决定着教师的水平,也决定着教育的成败。新一代的青年教师犹如新鲜的血液充实到教师队伍中,他们也是一支强大的潜力股,可塑性极强,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有助于促进高校未来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首先,师德建设可以加强青年教师自身实力,提高其自身水平。通过师德建设,青年教师必然会对自己的工作有更深刻的理解,必定会更加热爱自己的职业,这可以促进他们的教育工作和科研工作。其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有利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而高素质的人才必然要拥有正确的道德观,将道德水平与学识水平结合起来,让青年教师与高校共同成长、共同进步,传承并发扬高校的优良学风,这有利于青年教师成为高校道德情操与学识风范的倡导者和引领者。
三、如何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
师德的养成需要每一位教师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细细体会与积累,教师要循序渐进地了解和掌握师德的内涵,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师德水平。
(一)青年教师要注重师德内化
第一,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也是教师永远坚定的信念。热爱自己的教育工作、专注于科学研究,是提升自身的师德水平的本源,有利于自己教育工作的进步。第二,青年教师要了解师德的内容和内涵。师德形成于心,表现于行,青年教师必须掌握师德的真正内涵,这样才能发挥师德的作用并让其转化为自己的意识。
(二)学校要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
首先,学校在开展师德教育活动的时候,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进行教育与宣传,不要拘泥于单一的形式。要借助榜样的力量,通过其先进事迹来教育人,师德建设要更加灵活生动,要让青年教师更加有兴趣、有意愿参与进来。其次,学校要关心青年教师。青年教师由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缺乏定力,面对困难时容易动摇,加上当今社会生活压力较大,这样就影响了青年教师的信念。学校一定要站在关心教师的立场上,多多了解教师的实际问题,并多多帮助教师解决问题,让青年教师坚定自己的信念,将这份工作坚定不移地进行下去。
(三)社会各界要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社会也在转型,其中很多因素影响着青年教师对教育事业以及教师工作的看法。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增强其被尊重程度,可以给青年教师极大的肯定,让他们对教师的职业产生认同,巩固教师在他们内心中的地位,从而使得青年教师自发加强师德的养成,自觉维护教师的形象和荣誉,在教书育人的事业中不断进步。总之,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生力军,他们刚参加工作不久,在让其熟悉业务和开展教育工作的同时,应加强其师德建设。青年教师自己应主动学习师德,培养自己的师德修养,发挥积极主动性,在工作岗位上不断践行对师德的认识,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和职业水平,将教师道德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以此来推进学校教育事业的进步。与此同时,学校也要完善本校的师德建设体制,形成一套完备的理论及方法,以加强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与发展。
作者:侯文丽 单位:三亚学院
参考文献:
[1]陈锋.试论“80后”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师德师风养成教育[J].出国与就业,2011(13).
教师师德的核心内容就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然而,部分高校教师缺乏爱心,只是单纯地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不主动与学生沟通,不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的教师将教书和育人截然分割开来,一味注重讲授专业知识,不管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只看重学生的考试分数,不管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发自内心地爱护学生、关爱学生的教师才会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倾听学生的声音,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来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治学态度不严谨,学术态度不端
高校教师是学术研究的主力,但是当前高校学术研究中出现大量违反学术道德的现象,严重败坏了学术风气和社会风气。目前高校教师中存在的学术道德不端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学术成果水平低,粗制滥造;抄袭、剽窃他人的学术成果;无偿占有学生及他人的学术成果;等等。高校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创新精神,首先要从自身做起,端正学术态度,保持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这才是高校教师师德的体现。然而,部分高校教师迫于学校制度的要求或一味追求职位的晋升,不惜弄虚作假,败坏学术道德。
三、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高校教师培训,重视师德建设
首先,高校应该加强教师法律法规培训,通过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法》《教师法》等,使他们认清并履行教师义务,通过学习培养他们的职业责任感。其次,高校应该组织教师学习现代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使其明确教育发展的总趋势,认识教师这一职业的伟大使命,明确教师在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中的作用和重要地位,从而使其产生职业认同感。最后,通过激励教师自主学习,使其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技能结构,从而提升教师师德素养,使其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
(二)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完善师德建设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师德建设的本质要求分别体现在情感与态度层面和发展状态层面。[3]在情感与态度层面,高校教师要以爱为内驱力,用爱激发自己的工作热情,发自内心地尊重教育事业,尊重学生,尊重每一个教育教学过程。有了这份发自内心的热爱,教师才能积极主动地对待这份职业,主动提高个人素养,实现个人的价值。在发展状态层面,高校教师要以创新为灵魂。高校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播知识技能和文化,更重要的是培养自身的创造力和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是高校教师职业的灵魂,只有重视创新,高校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事业因为创新而有了生命力。因此,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把握好师德建设的立足点———爱和生长点———创新,从而不断完善师德建设。
(三)师德评价机制应以高校教师自我实现为导向
【关键词】师德;新型教师;技能和修养
什么是教师的师德,怎样做个有师德的新型教师呢?四川地震,人民教师用实际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用生命作支撑,舍身护生的谭千秋教导主任,救下13个学生后殉职的人民教师严蓉,“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的张米亚,身体被砸了成三段,而双手环抱将三名学生紧紧搂于胸前的年轻教师向倩等,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又一次向世人宣誓人民教师这个职业的圣神,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华丽诗章。他们是新时代师生们的骄傲,是维护教师的形象和尊严的榜样。每个教师应当从这些光辉榜样身上受到鼓舞,努力做名有师德的新时代教师。
素质教育的实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义务和职责就是教书育人。不少家长,老师反映现在的学生(小孩)难教。要让一个个独具个性的鲜活生命在课堂里专心听讲,认真学习,学有所成确实不易。但相较之下,教师的育人工作更难也更显重要。因为教师从事的是一种培养人、教育人的事业,这一事业对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有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现代社会,教育事业的兴旺发达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否强大、巩固。因此,教育被各国普遍认为是立国之本。与此同时,教师职业还联系着千千万万的社会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幸福的可能性,关系到社会成员必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程度,关系到人的切实利益的拥有和维护。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社会使命感,崇谨的师德。育人先正己。教师应该具备哪些道德品质呢?怎样做才是有师德的教师呢?
首先;要真正认识理解重视师德的重要价值意义“师德”,又称为“师道”,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在我国的古代典籍中,道德的基本意思正如《说文解字》中所说的:“道者,路也”,“德者,得也”。对教师而言,应该是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教育与师德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有什么样的师德,就有什么样的教育。中华民族自古具有重视教育、重视师德的优良传统。立师道,是当代教师从事教育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立师道就要塑造好教师自身。因为教师的形象塑造,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教师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都成了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塑造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一半。而要塑造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的前提就是立师道。简单地说,就是要形成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如别林斯基所说的那样——“教育的目的是人道”。
其次:把爱生,尊生,平等待生作为师生交往的基本道德要求。
1热爱学生
师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它兼具有父亲式的严格,母亲式温柔,朋友式的平等。是每位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自然流露出的对学生的关心和期望。它是学生心灵的重要支撑,它为学生共同生活的学习提供着爱的示范,对学生行为起着强烈的潜移默化作用。教师对学生应当具有普遍的爱,爱每一个学生。
人们常说教师的事业是叶的事业,也是爱的事业。有一首歌中唱到:“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教师对学生的爱更是一种把全部心灵和才智献给学生的真诚。这种爱是无私的,它要毫无保留的献给所有学生;这种爱是深沉的,它蕴涵在为所有学生所做的每一件事当中;这种爱是神圣的,它能凝成水融的情谊。
冰心说过:“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每个人都需要爱,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的典范。
2尊重学生
学生是由一个个独立的鲜活的个体组成的,有不同的年龄、家庭背景及遗传因素等,,他们的个性差异极大,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情感和不同的兴趣爱好。因此,教师在施教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坚持全面施教,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体察他们的酸甜苦辣,关心他们的冷暖,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为人和各方面的健康发展,同情他们的痛苦与不幸,切忌讽刺挖苦学生,歧视侮辱学生。
3平等地对待所有学生
教师要改变“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放弃高高在上的权威,用平视的目光、对等的语言,与他们平等交往,使学生感受到自己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对待来自不同背景不同个性成绩不同的学生,教师要一视同仁,不应有差别。成长中的学生很敏感,他们渴望表现,期望赞扬,希望平等。如果教师无法做到一碗水端平,没有平易近人地与学生相处,就会给学生脆弱的心灵蒙上阴影,导致他们不信任学校,不信任教师,这样对学生成长不利,对教育工作也有副面影响。
再次;要爱岗敬业,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修养。
爱岗敬业、克尽职守是古今中外所有职业对各自的从业者设定的普遍性道德要求。
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同样是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保障。作为一名教师,根本职责就是把人类千百年来通过艰苦努力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一定的思想观念传递给学生,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因此,教师要从严要求自己,实事求是地对待工作,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黄宗羲曾说过:“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要做到爱岗敬业,教师应当具备良心,责任心,耐心。
3.1良心。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内心的深处”。做个有良心的人是教师最基本的原则,只有良知清醒,才能热爱本职工作,做好本职工作,才能做到严于律己,克己奉公,传道授业,任劳任怨。
3.2责任心。教师的责任心如何,决定着他在工作中的态度,决定着其工作的好坏和成败。教师要有责任心,就要改变观念,紧跟课程改革的步伐,从灵魂深处驱赶走应试教育的阴影,真心实意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的终生负责。
3.3耐心。耐心是教师责任心的外在表现。教师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关注的是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当有学生提出疑问时,教师要有耐心,予以释疑;在课堂练习中,当有学生不会做或做错时,教师也应该有耐心,予以点拨。面对学生千差万别的情况,我们或进行和颜悦色的讲解;或进行推心置腹的交谈;或进行心理障碍的疏通……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那幼小的心灵。而完成这一切,都要求教师要有较好的个人修养,要有诲人不倦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