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08:12
导语:在诗词教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运用趣味游戏的方式建立教学情境。由于处于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年龄相对较低,因而其对游戏的喜爱程度相对较高。因而,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这一特点,运用趣味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实际教学期间,教师可首先对当下学生感兴趣的游戏进行了解,之后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合理的开展游戏,并尽可能的使得教学游戏能够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能够让学生以放松、愉悦的心态融入到游戏当中,最终使得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下,掌握相关的词汇知识。
2.运用教学道具的方式建立教学情境。一般而言,小学生的思维方式相对较为简单,直观思维相对较为明显。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运用教学道具也能够起到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效果。在课堂教学期间,教师可以运用例如模型、图画等道具开展教学,最大限度的营造真实的语言环境,要求学生根据模型或者图画编写对话,并进行表演,从而能够使得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对英语语言的运用环境能够切身体验,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提高学生的词汇积累量以及运用能力,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的目的。
3.运用教学活动的方式建立教学情境。在进行词汇教学的过程中,倘若简单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对词汇进行死记硬背,则其教学效果往往较不理想。因而,在现今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使得词汇能够融入到学生熟悉且喜爱的情境之中,增加学生对相关词汇的理解程度,从而能够提升词汇教学的效果。所以,广大小学英语教师在开展词汇教学期间,应对本班级的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其中包括学生对词汇认知规律的了解,学生思维方式的了解,学生的心里特点等。
在此基础之上,组织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例如就一话题开展对话、演绎对话等。从而能够使得学生了解所学词汇的运用环境,有助于帮助学生增强对所学词汇的记忆效果。在讲到初中词汇方面的时候,大多数的名词都可以表示具体的时间、地点、事件等信息,但是动词中有一些却是比较抽象,例如find、can、could、please、must、love、do等,其他的也表示比较具体行为例如watch、ask、jump等。
4.运用英文儿歌的方式建立教学情境。相对而言,小学学生对儿歌的记忆相对较为深刻。因此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期间,教师不仅应采用游戏的方式帮助学生对词汇进行掌握,同时还可以采用教授学生学唱英文儿歌的方式进行。一般而言,儿歌不仅能够对学生的听觉进行刺激,也能够使得学生对其拥有浓厚的兴趣。在学习英文儿歌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清楚的对其中所包含的词汇进行记忆,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 情感教学 初中语文 教学 古诗词
伴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推进,情感教育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这些新要求正是情感教育发展的内在推动力。而作为语言艺术集大成者的古诗词,一方面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养分,另一方面通过精美又凝练的语言,表达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因此,如何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巩固情感教育,才能引导学生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真正走进古诗词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一、反复吟诵,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朱自清说:“吟诵是欣赏的必然步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诵读等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渐渐理解整篇诗词的大意,更重要的是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入古诗词的意境中,为进一步体会诗词中的情感打好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诗词中富有情感和艺术性的语言,在真情实感的朗读中体会和升华学生的情感。如在学习《迢迢牵牛星》这首古诗时,可以让学生在多种朗读形式的有效采用中,体会和感悟诗歌蕴含的丰富意象。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关注语言中的叠词现象,如文章最后的两组叠词“盈盈”、“脉脉”,从叠词声音与节奏的角度,朗读起来本身就有一种隐秘的哀痛之感,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可以初步体会出织女的相思之愁。而“盈盈”指水波清澈透明,“脉脉”又从人物描写角度将织女凝视河水思念牛郎的模样刻画得入木三分。学生在朗读中,不自觉地就进入织女的形象世界,感受她的哀伤与思念,最终升华为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推敲字句,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
从本质上讲,古诗词是对文字和语言的高度凝练,以表现出最为深邃的情感。在古诗词教学环节中对诗词中的句子或者字词的推敲,一方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能更有效地促使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深入诗词丰富的意蕴中。
有人说,古诗词常因为一字使用精妙而神采顿现。在抓住某个字或词进行推敲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使用替换法,通过换一个意思相近的字词,让学生体会原字词的传神之处,从而与作者的情感达成共鸣。如在学习辛弃疾《破阵子》一词时,学生对词人渴望重返战场、杀敌报国的情感是较容易理解的,但是如何更深入地体会“可怜白发生”的悲壮情绪,这种情绪才是词人更深沉与真实的情感表达。在“醉里挑灯看剑”一句中“挑”字就很需要推敲。首先在字音上它是一个多音字,这里应该是第一声还是第三声?结合意思这里应是把蜡挑一下,使其更明亮,而非用肩膀挑着烛灯。在学生理解“挑”字的意思的基础上,可以使用替换字词的方法,体会“挑”字与“拿”、“举”等意思相近的字的比较。在这句词中,抒情主人公喝得酩酊大醉,但是他并没有休息,深夜来到书房小心翼翼地挑拨着烛火,为的是再看一眼曾陪他征战沙场的宝剑。“挑”这个字结合“醉”、“看剑”这一系列的动作,更生动、贴切地表现主人公郁郁寡欢、壮志未酬的形象。而如果换成“拿”、“举”等字,虽然从意思上是相近的,但是从情感上讲,远没有“挑”字来得生动形象和情真意切。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并提高其审美能力已经成为新的教学理念。而情感教育正是旨在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进而发挥行之有效的审美教育功能。因此,基于两者的共通与联系,运用情境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初中语文古诗教学的有效途径。
所谓情境教学法,简单地说,就是引导学生从古诗词表面描绘的景物进行观赏,继而站在作者的角度,寄情于景,对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进行更有深度和内涵的感受。
以杜甫《登岳阳楼》一诗为例,诗中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经典的写景诗句。洞庭湖水把东南两地分裂成吴国与楚国,天地万物都随着波涛起伏飘荡。这一句诗在描写湖水这个客观景物时,极言其波澜壮阔的气势。如何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杜甫所感受到的画面?这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诗句大意,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话将这幅景色描写出来,使其丰富、充实。学生在想象中,仿佛化身为诗人,在贴近诗中意象的同时,渐渐感受到作者隐藏在景物之中的更深的情愫。而要真切地感受寓于景物之中的深情,就必须了解诗人当时所处的境地。为了更进一步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可结合关于此诗的写作背景介绍:杜甫创作这首诗时“左臂偏枯,右耳已聋,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漂泊”。学生在了解作者处境的同时,也能更全面、真切地进入诗人的内心感受。浩瀚的洞庭水此时有了更深的含义,世界如此广阔,诗人却在一叶扁舟上漂泊无依,大与小的对照,更凸显诗人的凄凉落寞。这是对于自身处境的一种私情,而此诗更想言说的是对国家与人民处于水生火热之中的哀痛与不甘。李渔在《窥词管见》写道:“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说情。”通过对古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象进行欣赏,教师能很好地引导学生不断挖掘诗词中的意境之美,实现诗歌感情的深层次鉴赏,也就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
参考文献:
[1]吕运理.初中语文古诗词浅析.学周刊,2015,01.
[2]沈建红.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情感教育.学术研究(教学动态),2015,05.
[关键词]隐喻;概念隐喻;词汇学习
Abstract:Metaphorisanaturalphenomenoninlanguage.It’salsoawayofhumanlifebeingrootedinlanguagethinkingandculture.Metaphorisonekindofmeanstomaketheabstractideaconcretizeinvocabularyteaching.Itcanbreakthebottleneckoftraditionalvocabularylearningifstartedwithmetaphor,sometaphorcanhelpstudentsstudyvocabularybetter.
Keywords:metaphor;conceptualmetaphor;vocabularylearning
一、引言
Richards指出:隐喻是人类无处不在的原理,人类口头交际中平均每三句话就有一个隐喻[1]。Derrida也将其视为整个语言系统的象征,把隐喻看做一种普遍的认知活动和表达活动,哪里有文字哪里就有隐喻[2]。所以隐喻无处不在。对隐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的《论修辞》。在传统理论中,隐喻仅被认为一种单纯的语言现象,是修辞格的一种。随着人们对隐喻认识研究的深入和哲学、逻辑学、语言学等的发展、隐喻已从狭义的理论转变为从人类认知高度出发的隐喻认知理论。Lakoff&Johnson的著作《MetaphorWeLiveby》的出版标志着隐喻研究突破了传统研究的界限,进入了认知研究的领域。隐喻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它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其工作机制是将源域(sourcedomain)中我们较熟悉的具体的经验或概念的语义特征映射(mapping)到目标域(targetdomain)中较陌生抽象的概念上[3]。映射反映的认知空间之间的关系,是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较难理解的目标域。如“他不买账”是将“商品交易”的模式投射到“社会交易”的目标域来理解。隐喻是使抽象概念具体化的一种手段。形成不同概念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隐喻概念在一定的文化中能形成一个系统一致的整体。普通语言中大约有70%的表达方式来自隐喻概念,语言的本质就是隐喻。隐喻将理性与想象结合,是人们理解不能理解的事物的重要工具之一。从这一角度出发,隐喻应是词汇教学中使抽象概念具体化的一种手段。使所学词汇意象化和具体化也是当今词汇教学发展的方向之一。
二、现状分析
传统的词汇教学法受到以索绪尔为代表的结构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能指(signifier)与所指(signified)之间的关系完全是任意的,忽视对词语认知理据的观察与讲解。受此影响大多数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习英语词汇。很多学生抱怨英语词汇太多,且无规律可循。还有学生在词汇学习方面存在误区,喜欢背一些偏难生僻的单词。有的甚至将整本的单词背下,但当口语交流或写作时就词穷,所以词汇学习一直都是学生学习英语难以突破的瓶颈。目前常用的词汇学习法有词缀法、典型例句法、循环记忆法、扩大阅读法等,这些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对单词的记忆都起到了作用。但这些词汇记忆法都没有深入到词汇内部,词汇的记忆是孤立的、二维的、机械的和缺乏意象,由此导致学生学习事倍功半。根据文秋芳的调查结果,我国大学生“往往追求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性而不顾多样性,学生的二语能力长期在低水平徘徊,没有明显的进步”[4],而隐喻是词义产生的主要理据、是表达的机制、是同义和多义的来源、是强烈感情的释放口、是填补词汇缺口的方法。隐喻是“一种常被忽视的联系一词多义的重要资源”。有学者认为学生需发展其隐喻能力(metaphoriccompetence),即对隐喻的意识与理解、掌握运用隐喻的策略,掌握词项的扩展意义(metaphoricextensionsofmeaning)是学习词汇的重要方法[5]。从上述各个角度出发,隐喻都应被视为我国外语词汇教学的重要内容。
三、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英语词汇都是由一些基本词汇演变而来,据统计显示,绝大多数隐喻词不仅是实体喻词,而且都是生活中的常用词,基本范畴词比其他范畴词有更多的用法。所以教师可以结合概念隐喻,帮助学生理解基本范畴词的隐喻意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和表达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如“theater”因其形状或功能的相似映射到其他实体域“阶梯教室,手术室”和抽象域“戏剧文学,戏剧效果”等。概念隐喻在英语中大量存在,了解概念隐喻有助于学生对词汇意义的深层把握。
1.从认知的角度进行多义词教学
认知语义学用意象图式及隐喻、转喻引申来说明一个词语相互关联的多个义项之间的关系,认知语义学认为人类空间概念是最基本的概念,这是因为人类思维源于人的生活本质,躯体经验和生活环境的自然状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人类的意象图式,再通过隐喻和转喻模式,物理空间被映射到其他抽象的概念结构中去。于是,其他本无空间内容的概念也被赋予了一种空间结构,一个词的意义具有了用于不同的认知域的不同的而又有联系的义项。支配着一词多义关系的原则即这种意象图式的隐喻映射。比如英语中的at,从物理空间影射到时间、状态、方式、原因等,从而形成at的多义网络:atthestation(处所),atfiveo''''clock(时间),atwar(状态),aimat(方向),athighspeed(方式)等。Beyond一词也有空间概念产生其他比喻意义:
Thehouseisbeyondthebridge.
Buyingacarisbeyondourmeans.
Hiswordsarebeyondmyunderstanding.
Shepushedpatiencebeyondthelimit.
比如balance一词,不仅指天平两端的平衡,还可以说“心理平衡”、“社会发展平衡”、“经济均衡发展”等等。人们用同一个词表示多个意义,是因为这些意义之间是有联系的。它们之间的联系来自同一个深层的意象图式、图式变体及从具体到抽象认知域隐喻影射[6]。隐喻是一种认知工具,推动词汇以有理的方式演变,是理解一词多义和语义转移的钥匙。因此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讲明,多义现象是通过隐喻手段由一个词的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可以从认知的角度分析语义延伸机制,帮助学生理清多义词义项之间的隐喻性关系,向学生指出人类这种隐喻性思维的特征。
英语中的多义词辅义作为中心意思的拓展许多是有理据的,有据可查。许多我们现在认定的中心意思也多源于隐喻,只是由于频繁使用,人们渐渐淡忘了其隐喻意义,而变成普通的词汇。因此多义词乃至中心词义的隐喻讲解是语言教学的重中之重。
以对金钱的态度为例,英语中的表达方式为spendmoneylikewater,在汉语中却表达为“挥金如土”,中西民族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呢?我们对多义词的意义即可对此有清楚的认识,bank最基本的意思是“堤,岸”,和银行有什么关系呢?堤岸储水(water),银行存钱(money);河水中的水流为current,银行流通为currency;水可流动(flow),与之对应的moneyflow表示“货币流量、资金流量”;melt可表示冰的融化,也可表示“换成现金”;水可冻结(freeze),资金账户同样也可冻结(frozencapital,frozenaccount);水的沉淀(deposit)对应于银行的资金沉淀——存款。故runningaccount表示流水账。所以银行和堤岸在功能上并无太大的区别,最主要的功能是储蓄,作为该功能的进一步延伸bank还可表示“聚合体,组合,库”,memorybank(内存体),databank(数据库)bloodbank(血库),eyebank(眼库),foodbank(救济食品发放中心)等。
2.重视词汇的文化内涵教学
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反映了不同人群和人自身内心世界的认识,同一个国家不同地区不同人之间尚存在差异,更何况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之间的人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比喻往往打着民族文化的烙印。
作为重要的认知手段,隐喻体现人类思维的共性。隐喻的认知共性表现在不同文化中的语言使用者都能运用隐喻认知和理解隐喻语言。隐喻作为一种各民族共有的认知方式为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了心理基础。在词汇教学中对词汇文化内涵的介绍,一方面引导学生恰当利用母语正迁移,深入理解中西方文化内涵类似的词汇,还要通过文化内涵差异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中西方隐喻思维的差异。从认知的角度看,了解目标语的文化就是了解目标语民族的思维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学好一门语言。
例如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世界领先,英语中因此有大量与航海与捕鱼有关的传统隐喻,如把原来水手的话overheadandears(淹过头部和耳朵)应用到其他领域,就创造了其他有趣的隐喻:overheadandearsindebt(债台高筑);overheadandearsinlove(深坠情网);overheadandearsinwork(埋头工作)。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农业国,所以我们的许多谚语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再如中国位于东半球,属季风性气候,当东风登临大地时,它带来的是春天的气息,因此汉语中的东风常用来象征新的生机。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属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因此雪莱的《西风颂》正是迎春之歌。
英语文化起源于希腊和罗马文明,因此英语中有不少来源于希腊和罗马神话的传统隐喻,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的弱点),riddleofSphinx(难解之谜)。英语中还有很多来源于重大历史事件的传统隐喻,如burnone’sboat(起源于罗马皇帝恺撒征服不列颠的故事,喻指断绝后路,斗争到底),Dutchcourage(起源于历史上英国人与荷兰人斗争,喻指酒后之勇)。此外一些源于文学典故的隐喻,如:DonJuan(喻风流人士)和Pickwick(喻憨直之人)等,同样有着浓郁的英语文化特色,很难为非英语文化背景的人掌握。中国历史悠久,出自历史事件、历史故事的传统隐喻更是数不胜数,如三顾茅庐、四面楚歌、完璧归赵等等;出自神话传说、经典文学作品的隐喻也是极其丰富,如:八仙过海、世外桃源等等。
四、结语
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隐喻理论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途径。它使我们从新的角度来研究教学,使我们认识到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隐喻思维能力。
隐喻作为人类思维和认知世界的方式,与词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有利于加深我们对新词含义、多义词以及词汇运用的理解。在隐喻基础上学习英语词汇,使得词汇学习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化难为易,生动有趣,具体形象,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它不仅培养学生隐喻思考技能,更提高学生学习词汇的积极性、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应用到外语教学中是有益的探索。
从认知角度出发的隐喻理论必将对词汇的教学有深远的影响。与传统方法相比,隐喻方法更有助于改善和发展学习者的词汇能力,有助于他们触类旁通地领悟和应用词汇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对词汇之间的广泛联系和组合搭配进行准确合理地挖掘、提炼和引申,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和语言水平。
[参考文献]
[1]Richards[KG*2]IA.ThePrincipleofRhetoric[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36:12.
[2]Derrida.MarginsofPhilosoply[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2:31.
[3]LakoffG&JohnsonM.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0:20-25.
[4]文秋芳.从全国外语专业四级口试看口语教学[J].外语界,2001,(2):24-28.
关键词:趣;初中语文;诗词;教学设计
古诗词是我们珍宝,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精神的彰显,是民族内涵的展现。古诗词不仅具备优美的语言文字,铿锵有力的气势,平仄有秩的韵脚,还充盈着古人丰富的想象力,真挚的感情,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因此,教师务必让学生们体会到古诗词的趣味,走进古典文学世界,提升他们的诗词素养,学习古代圣贤的大智慧。
1趣味介绍,激发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这句名言可谓人尽皆知,但是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古诗词的兴趣就显得十分困难,教师不妨努力抓住课前几分钟,做一个精致的导入,来吸引学生们注意,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一个优秀的趣味介绍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们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课堂表现积极性,还能够促使他们产生探索古典文学的欲望,由于对古人生活模式,生活情境的好奇,产生努力学习古代作品的动力,同时,教师节省了维持课堂秩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们由被动变为主动,更好地确立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也为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长远来看,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必要保障,也是对“学无止境”的良好诠释。那么,究竟如何设计课前几分钟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呢?比如,可以根据本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检查学生们的预习情况,设计语文古诗词游戏竞猜活动,最简单的,由学生自愿到讲台上担任主持人的角色,念出本节课所学诗词的现代汉语翻译,其他学生们抢答对应的是课文中的那一句文言。比如《醉翁亭记》中描写酿泉的“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从两座山峰之间喷涌而出,一泻千里的是酿泉”就是诗词中“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这样一来可以充分地督促学生课前认真进行好预习工作,二来可以带领学生们品味诗词中的感情发现其中的美好;教师也可以根据诗词的场景,结合古典音乐与Flas制作一份精美的PPT文件,吸引学生们一起探索这篇文言诗词。
2趣味学习,掌握知识要点
学习过程中如果教师仅仅站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学生们在座位上也一定会昏昏欲睡,课堂纪律难以维持,更达不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们应该充分地走进学生,发现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所具有的行为特点,思想变化,根据这些信息做好教学规划的调整,以便因材施教。设立仿古的现代化情境就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学生们自导自演一出根据古诗词改编的话剧,就能够带领学生们走近诗词,品味诗词,了解作者和诗词中描述任务的内心独白与他们的人物关系,以及当时的社会状况,思想风气等。另外,诗词中大量的艺术修辞手法也是带领学生们找乐趣的重点,不容忽视,大量的拟人、排比、比喻、夸张、以动衬静、欲扬先抑、借物抒情、借古咏今等修辞更好地渲染了氛围,表达了感情。比如,《曹刿论战》这篇文章,学生们就可以编排话剧,通过这种方式更好地理解记忆,发现其中蕴含的古代圣贤的兵法、智慧:“齐人三鼓,刿曰:‘可矣’。”充分体现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这也是古人的心理战术。学生们通过角色扮演,可以明白为什么曹刿要等齐人三鼓之后在开战,就是想挫一挫敌人的锐气,自己一鼓,战士们气宇轩昂,轻松获胜;学生们也可以明白,为什么曹刿一定要登上车子望一望敌人的队伍,再乘胜追赶,是因为大国家往往都计谋颇多,心怀叵测,只有看到他们的队伍散乱,士兵溃不成军才能断定他们没有设下埋伏,才能够乘胜追击,这就是古代圣贤的大智慧,现在还有运用,也是“一鼓作气”的由来;还有诗仙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利用想象的手法,写出了黄河之水的由来,“奔流”二字形象地描述了黄河水一去不返的景象,大气磅礴,气势汹涌。
3趣味背诵,体会诗词感情
经过充满趣味的引入,轻松愉快地学习,就要进入朗读背诵,夯实基础的环节了。文章中许多的重点词句需要记忆,并且文章的思想内容需要深入体会,在了解当时社会背景的基础上,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古代的社会发展情况。既然背诵诗词这般重要,提高背诵效果是教师所迫不及待的,趣味背诵能够提高学生们的背诵效率,所以这些趣味背诵的方法与技巧值得教师们关注与探索。教师依然可以采用学生们竞争的方式增加趣味性,比如诗词九宫格。同时,教师们应该注意学以致用的问题,只有当学生们真正用得上,才会产生学习的需求,认识到诗词重要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就是最简单的方式。学好诗词,写出来的作文才会有深刻的认识,高度的社会洞察力,文章才能有文化底蕴。趣味背诵有了用武之地,同学们才会知之、乐之、好之!比如,教师们课堂上预留出背诵与检测时间,学习完成后,大家集体背诵,采用竞争方式到讲台上展示,并配合相应的奖励制度,鼓励大家参与。像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全文以“行”字为主线,主要讲的是诗人踱步从孤山寺到白沙堤,描绘了一幅大自然的风光美景图,“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早春燕子飞回来了,搭窝筑巢,莺争抢着向阳的树木,“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诗人边走边领略自然风光,花朵渐渐丰盈,五颜六色,生机盎然,小草探出头来,身姿不高,只能没过马蹄,趣味的背诵过程中也是对自然的一种欣赏,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享受。总而言之,每一首入围初中语文课本的经典诗词,都是古代圣贤感情饱满,体现社会风气与环境的代表性佳作,所以以趣入境品诗意,带领初中学生们欣赏古典作品,是语文教师们不可推辞的责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兴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优化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模式,提高创新意识,体会古典作品的美与内涵。
参考文献
[1]陈丽明.以趣入境走进诗意———以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22):122-123.
[2]洪慰慰.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加强学生主观体验的方法[J].成功(教育版),2015,(21):110-111.
1.1筑牢知识基础
在频谱管理技术中,“急需型”和“前瞻型”这两类知识并列存在,打好这两类知识基础尤为重要。“急需型”知识指的是从事频管工作必须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例如:系统间电磁兼容、频率管理、频谱监测等;“前瞻型”知识指的是目前频管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未来有望获得持续发展甚至演进至实用阶段,例如:动态频谱管理、辐射源个体识别等。对这两类知识基础的构筑除需要课堂理论教学的讲授外,还需在实验教学的层面进行加固和拓展,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更加优化的知识结构,更加胜任未来的频管工作。
1.2锤炼专业技能
未来的频谱管理体系将具备感知、统筹、管控、服务等多种能力。其中,感知能力表现为复杂电磁环境下的主动感知、多维频谱信息的按需收集与实时上传;统筹能力表现为频谱资源的宏观协调、频谱知识的完整发现,频谱态势的直观呈现和频谱决策的快速生成;管控能力体现在频谱管控既拥有高度自主性,同时又具备用频规则、人工干预等多种约束下的可控性;服务能力则体现了未来频谱管理体系的综合能力与核心目标。毫无疑问的是,对于频管人才专业技能的锤炼应植根于确保以上能力的实现。
1.3实现教研互促
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机制。一方面,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以科研作为催化剂和驱动力,教师队伍可以在科研工作中得到磨练,科研成果可以直接应用于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更新;另一方面,教学成果又可服务于科研,为科研工作提供基础支撑、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2实现方法
2.1通过仿真平台来覆盖重点
通过对实验教学的目标、设备需求、成本和拟达到的效果等客观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我们认为构建仿真平台并充分发挥其优势是开展实验教学的良好途径。例如,以任意波发生器和实时频谱分析仪为核心,可构建电磁频谱监测与特征识别仿真实验平台。利用该平台,可覆盖信号设计、复杂电磁环境模拟、频谱监测、信号特征分析与识别、干扰源查找等多项重点教学内容,为学生掌握多种专业技能提供了操作方便而直观有效的实验工具。
2.2通过案例体验来突破难点
通过选定频管工作中真实存在的案例,让学生借助于实验系统来对案例进行分析,在这种切身的体验当中来寻求问题的求解。该方法非常适合于教学难点的突破。例如,台站间用频兼容分析方法容易让人产生计算复杂、不易下手的感觉,如不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则容易使人望而却步。在案例式的实验教学中,学生可借助仿真软件亲自编程,循序渐进地将发射端、传播路径和接收端的全部计算公式逐一实现,在突破了该难点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自信心、体验到快乐。
2.3通过全面互动来提升效果
为提升和固化教学效果,应采用多种形式的全面互动。一方面,应配备电子教室互动式软件,让学生计算机的屏幕可显示在教师计算机和投影仪大屏幕上,有利于教师的实时指导、师生间的互动以及学生间的互动;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校园网资源,由教师通过网络共享学习资料、学生通过网络获取资源和指导,建立一种不受空间和时间约束的互动关系。
3实验平台构建方案举例
该实验平台主要包括复杂电磁环境模拟系统、电磁频谱实时监测系统、辐射源特征提取与识别系统。
3.1复杂电磁环境模拟系统
构建复杂电磁环境模拟系统。由多台实验计算机通过局域网与任意信号发生器相连接。通过Matlab、RFExpress等软件完成信号设计,并将设计文件从实验计算机经由局域网下载至任意信号发生器,模拟出逼真的复杂电磁环境。该系统是整个实验平台的前级系统,同时也为后级系统提供模拟复杂信号源。
3.2电磁频谱实时监测系统
构建电磁频谱实时监测系统。由固定监测站和单兵机动监测站相互配合,对实际环境进行监测,或者接收模拟产生的逼真复杂电磁环境信号。固定监测站实现高速高分辨率频谱扫描、高灵敏度接收、能量检测、干扰告警、频谱动态回放等功能;单兵机动监测站可通过GPS电子地图来辅助定位干扰源。其中,固定监测站以高性能实时频谱分析仪为核心构建,单兵机动监测站基于便携式无线信号侦测仪构建。该系统可为战场无线电通信等电子信息装备的顺利部署和运用提供频谱信息支持,为干扰源的查找提供参考手段。
3.3辐射源特征提取与识别系统
构建辐射源特征提取与识别系统,对真实辐射源或实验计算机设计产生的模拟辐射源进行特征提取与识别。其中涵盖频率、功率、带宽、眼图、星座图、调制方式等特征,并进一步评估频率占用度等指标。具备时间和频率快照以及数据记录等功能,便于进行二次开发和功能扩展。该系统以高性能实时频谱分析仪为核心构建。可为全面掌握电磁空间辐射源属性、有效实现电磁频谱管控提供数据服务和技术支撑。
4结束语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磁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能分析、设计、制作简单的磁敏传感器.过程与方法:学生组装和调试磁敏传感器,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己设计、制作简单的磁敏传感器,体验科技创新的乐趣,体会到传感器在生活、生产和科技中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激发学习兴趣.
2学习任务
任务1:制作防盗报警器.任务2:制作位置传感器.任务3:制作模拟电梯关门控制电路。
3问题与方案
通过阅读教材与实验探究完成以下问题:(1)什么是霍尔效应及应用?(2)单、双干簧管的检测方法有哪些?(3)磁敏元件在控制电路中起什么作用?(4)用干簧管与霍尔开关设计、制作简易的磁敏传感器.能画出方案图并说出工作过程.
4探究过程
4.1熟悉器材
具体器材如下:磁敏元件,稳压电源,负载[电位器、定值电阻、12V或6V直流电动机、蜂鸣器、小灯泡、SRD-05V或JZC-23F(12V)的直流电磁继电器],MF-47型万用表,DT830B型数字万用表,逻辑非门74LS14或74LS04,三极管(S9013,S9018,S8050等),面包板等.
4.2实验探究
4.2.1制作防盗报警器
利用干簧管、电磁继电器、霍尔开关、非门的特点进行设计.所做的作品和市场销售的“门磁”相同,灵敏度高,简单实用,形象、直观地演示了磁敏传感器工作原理及磁控开关的应用.(1)干簧管与继电器制作的防盗报警器,小灯泡为“6.3V,0.15A”,根据负载选取电源电压,J和Ja是5V继电器,J为线圈,Ja为常闭触点.将小磁铁嵌入在活动门的上方边缘上,将常开干簧管嵌入在门框内,让两者相对靠近,即门处于关闭状态,此时干簧管内两簧片闭合.接通电路,继电器线圈得电,常闭触点Ja动作断开,工作电路不接通;当有人开门时,磁铁与干簧管远离,两簧片断开,线圈失电,Ja触点释放复位闭合,工作电路接通,蜂鸣器发声报警,红灯亮.(2)干簧管与非门制作的防盗报警器,采用74LS04非门,R为2.2kΩ电位器或电阻箱,首先按图将元件接插在面包板上,接上5V电压,再调试电位器R,当其阻值在1~2kΩ时,蜂鸣器发声报警,然后用小磁体靠近干簧管,报警声停止.本电路工作过程为:当门关闭时,永磁体使干簧管接通,非门输入端A与电源负极相接,处于低电平,则输出端Y为高电平,蜂鸣器不发声;当开门时,没有磁场作用,干簧管不通,非门输入端A高电平,则输出端Y低电平,蜂鸣器通电发声报警.(3)制作霍尔防盗报警器,R为5kΩ电位器(或电阻箱),采用74LS04非门,首先按图将元件接插在面包板上,接通5V电源,调试电位器,当R为2~4kΩ时,蜂鸣器发出报警声,再将小磁铁靠近霍尔开关平面,报警声立刻停止.本作品在生活中应用是:将小磁铁固定在门的上方边缘上,将霍尔开关固定在门框的边缘上,让两者靠近,即门处于关闭状态,霍尔开关输出为低电平,非门输出端Y为高电平,蜂鸣器达不到工作电压不报警;当门被撬开时,霍尔开关输出为高电平,非门输出端Y为低电平,蜂鸣器接通发出报警声.
4.2.2制作干簧管位置传感器(自动停车的磁力自动控制电路)
用于玩具车接近磁铁时自动切断电源的自动控制电路,电源电压3~4.5V,R为200~500Ω电阻,M为6V直流电动机,VT为三极管9013,8050,9012等.开启电源开关S,三极管VT基极有偏置电流,VT处于饱和导通状态,玩具直流电动机M转动.当磁铁靠近H时,触点闭合,将基极偏置电流旁路,VT截止,电动机停止转动,保护了电动机及避免了大电流放电.
4.2.3制作模拟电梯关门控制电路
参考电路,VT为三极管9012,9014,9013等,J为12V电磁继电器,小灯泡为6.3V,接6~11V电源,按图接插电路元件,调试电位器,当R2阻值达到8~10kΩ,R1达到2.2kΩ,电流达到45mA时,用磁铁靠近霍尔开关,电流达到50mA时再微调R2与R1,电流稍高于50mA时,线圈得电,触点动作,电动机转动,绿灯亮;磁铁离开时,电动机停转,绿灯熄灭,同时红灯亮,蜂鸣器发声报警.模拟了电梯门关闭时,电梯才能运行,不关闭时红灯亮,蜂鸣器报警,此电路灵敏度高、可操作性强。
5探究结果
一、词的训练
帮助学生理解词义要联系课文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词和事物之间的联系,而不是抽象地讲解词的意义,方法如下:
1.演示法。课文中出现的动词及表示状态方面的形容词,可以进行动作或物体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如第三册乌鸦嘴里叼着一片肉的“叼”,教学时教师用食指和拇指比作乌鸦嘴,捏一片纸,比作乌鸦“叼”着一片肉。蜜蜂的腿上沾满了花粉,什么叫“沾”呢?教师把干净的手指头,往黑板下的粉笔灰上一接触,便“沾”上粉笔灰了。演示法可以具体帮助学生明白地理解词义。
2.观察法。课文中有许多插图直观地表示着课文中词的意思,可以指导学生观看这些插图理解词义。如《学画》一课有“王冕看得出神”一句,句中的“出神”是什么意思?教学时,先让学生看图,接着问:“王冕是怎样看荷花的?”学生看图后回答:“王冕集中精力地看荷花。”我告诉学生,这就叫看得出神。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理解词的方法,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课文中有好多词真实地反映着生活中的现象,要学生准确地理解这些词,就要到现实生活中观察这些现象。如夏天在打雷下雨前,多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天空中的自然现象和周围的景物,在学习“乌云密布”时,学生很容易地就理解了词义。
3.造句法。学生学习词语,目的在于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过的词要懂得意思,大部分会用,有些词义也只能结合用词造句来解释。如第四册《爱因斯坦小时候》交手工作业时,对教师说:“交给您的是我第三次做的,它虽然不好,但比这两个强一些。”其中的关键词“虽然……但是……”对低年级儿童不好用语法术语解释,只有在阅读课文弄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通过造句练习,才能使学生理解词义。我给学生举例造句说:“今天虽然下了大雨,但是全班同学没有一个缺课的。”学生也试着造出一个个句子来,当学生能造出符合逻辑比较通顺的句子时,就说明学生已经掌握该关联词了。我觉得低年级语文课本中的“可是、终于”等虚词,也可用造句来帮助学生理解与运用。
4.联想法。课文中有些词语的意思不是孤立地存在的,有时贯穿全段,有时反映全文,这就要紧密地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第二册《锯是怎样发明的》一课有“果然”一词,学生不易理解,我就让学生反复读有关内容。我问学生:“鲁班怎样想的?”学生引用课文作了回答。我又问:“鲁班怎样做的?结果怎样?”学生回答:“他马上回去打了一把,拿到山上去试,果然比斧子又快又省力。”然后,我再让学生根据老师提的问题和他们的回答,想一想“果然”是什么意思?学生思考后说:“事实和所想的相符合。”这样做学生既理解了词义,也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二、句的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句子训练,要抓住重点和难点,对那些表现课文思想内容起重要作用的重点句、及内容和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都要帮助学生理解。做法是:
1.看图想象法。课文中有许多反映句子意思的插图,理解句意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想象真实事物,理解句子意思。如第三册《虹》一课中有“一条彩虹挂在天空,像一座七色的桥。”这一句讲了“虹”,又讲了“桥”,到底讲的是什么呢?学生弄不懂。教学时,我让学生先熟读句子,再仔细观察插图,边观察边想象,学生就会明白:这句话讲的是虹。因为虹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样子像桥,所以把虹比成七色桥。这样学生不但明白了句意,也培养了观察及想象能力。
2.层层提问法。对课文中结构比较复杂的长句,可以用提问的方法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弄清句子的意思。如第四册《养兔日记》一课有“李老师让我们把那只母兔单独放到一个大笼子里”一句,学生读后弄不清意思。教学时,我设计了4个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这句话:(1)这句话讲的是谁干什么?(2)谁怎样干什么?(3)谁让谁怎样干什么?(4)为什么要把母兔单独放到大笼子里?学生思考后逐题回答。回答了这几个问题后,就弄清了这句话包含的几个意思,弄清了谁是主要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这样做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理解长句子的能力。
一、中学学生学习词汇面临的主要问题
1.中学生词汇总量少,单词记忆模糊。
《牛津中学英语》(Fun with English)(以下简称牛津英语)教材使用以来,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确实在不断提高,但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仍令人堪忧。就阅读能力而言,很不尽如人意,所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生词多,与牛津教材对词汇量的掌握要求不相适应。
2.学生词汇学习策略匮乏。
学生在初学英语时都抱有浓厚的兴趣,认真背单词。但由于新教材每单元都会出现一定量的新单词,他们往往学了新词,忘了复习旧词,缺乏必要的连贯性复习,导致遗忘,由此便产生徒劳无功之感。加之学生普遍缺乏有效的多样化的词汇学习策略,一味地机械记忆,厌倦感与日俱增,这些情感因素也必然导致词汇学习的低效。
二、教师在教词汇方面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词汇教学仍停留在教师孤立地教单词、学生背词义的低效益水平上。学生学得枯燥乏味,常常感到英语单词难记易忘,花的时间较多,然而效果不明显,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影响了语言技能的形成。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我们在教授英语词汇方面仍存在着以下几个误区。
1.对词汇教学的认识不足。
许多老师认为,词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老师要做的最多只是通过默写、小测验等方式来加强督促。词汇记忆无法教授,词汇策略教学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缘于这种观念,老师在日常教学中一直将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解决阅读问题列入重点,期待学生会在阅读中自然习得词汇,并将学生的词汇量不足简单地归咎于学生的懒惰和阅读量不够。
2.对词汇学习的广度与深度把握不准。
中学英语教材不断更新,对学生词汇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以至于有老师认为学生掌握的词汇越多越好。因此教授词汇时不分主次,没有重点,平均使用力量,凡是课本、练习,甚至试题中出现的只要是不懂的词汇都要求学生掌握。殊不知对于任何一门语言,词汇都是浩如烟海,任何人都不能记忆、使用所有词汇,结果只能是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学习压力与心理负担,频繁的单词默写必然使学生渐生厌烦之绪,渐失兴趣之源。
三、词汇教学应采取的对策
科学有效的方法是解决问题达到目的的重要手段。就学生学记和扩大词汇量的方法,我在此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
1.根据英语单词音形相结合的原则,指导学生分析、归纳英语词汇的构成规律。
词是音形义结合的词,语音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几乎每个英语单词的拼写都与其发音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学好语音对于词汇的学习和记忆有着极大的帮助。因此,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国际音标的基础训练,逐步引导学生认真掌握字母或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了解熟悉更多的发音规律,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单词拼写形式,直至达到根据发音自行拼读单词的程度,从而为学生学习记忆词汇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努力改进自身的词汇教学方法,加强词汇教学中的学习策略培训,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策略来习得词汇。
论文关键词:大学文化;现代教师教育理念;小学教师培养模式
大规模的高校与教师教育改革促成了小学教师的培养正式被列为普通高校的任务,而在全国目前开办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300多所高校中,有一个较为共性的现象是,具有该专业的学校大都并入了当地的教育学院,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等还是直接由教师培训院校改制而成。这种拥有职后培训经验的高校如何通过大学的学科建设把职后教师培训经验加以整合提升,以先进的教师培训理念反哺培养,克服传统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不足,走出一条新路来,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对探讨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推进当前教师教育专业的改革发展都大有裨益。
大学文化主要是一种学科文化,通过学科建设牵引专业建设、队伍建设与教学改革是大学发展的核心与特有工作方式,已形成较为规范要求,这是一些新改制大学最薄弱的问题。现代教师教育的基本理念是:培养目标专业化,培养机构开放化,职前职后一体化。它要求教师职前培养不要满足于“一次性培养管一生”思维,而要关注教师的当下职业需要与终生发展,这些理念与要求在过去的职后培训院校已显现得较为充分,但又不很系统。
我们认为,以大学文化与现代教师教育理念引领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培养,就必须树立新的培养目标观、组建新的培养运行机制、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改进教与学的方式、强化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
一、在培养目标上。既要关注基本素质的养成。也要注意职业素质、专业意识的打造、职业角色的转变,以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合格专业素养的新型研究型小学教师
自1897年师范学校模式引入我国后,我国小学教师的培养便逐步走上了一条经验丰富、成绩巨大的轨道。但现在对照现代教师教育理念与现实需求来看,问题还是不少的。以前教师的职前培养目标的确立,主要是以“素质理论”为指导,主要关注基本素质的养成,具体就是“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大面积出现基本素质好,但专业意识弱,动手能力差,职业角色进入慢,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太长的问题。这也就是人们所概括的“职业素质”问题,所谓职业素质是指从业人员具有的与从事具体职业相关的、对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的内在品质和能力。职业素质的要素除了包括职业岗位直接要求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外,还应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情感、职业道德,职业所在行业的行业眼光、知觉能力、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较好的专业意识和创新潜能等。良好的职业素质可以加快他们职业角色的转变,有利于他们缩短入职过程。如果这种素质得不到培养,有些人即使后来成为成熟的教师,其表层素质也停留在“广播员”、“表演者”等水平(或与他们区别不开来),专业化特征不明显。
小学教育专业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与针对性,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新的小学教师培养,既不是训练教书匠,也不是“理论家”,而是要培养以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合格专业素养的新型研究型小学教师,因此,在培养目标的设置上,既要继续关注基本素质的养成,还要注意职业素质的打造。如果培养目标偏离这一目标,这就将成为应届毕业生就业的最大障碍。因为现在教师人职除“笔试”外,都有“面试”这一关,职业技能、职业情感、职业意识等职业素质也纳人到了检测内容,面试这一关实际上主要是“职业素质”的竞争。
如湖北第二师范学院2005级毕业生在武汉市的小学教师招聘考试中有19人过了笔试关,但面试只过了9人,仅50%。可见,毕业生的职业素养不仅仅是将来的适应与发展问题,首先是就业问题,因此,这一定要纳入我们的培养目标。
二、在培养方式上,要组建开放性的培养运行机制,统筹考虑校内与校外的教育资源
独立的、一次性职前培养方式基本是闭门办学,独善其身,即使有的师范院校有~些附属学校,但由于管理体制等原因,没有真正发挥作用。由于见习实习渠道不畅,结果是纸上谈兵越来越多,信息来源越来越窄,培养机构与中小学的距离越来越远,教师厌教,学生厌学。
为了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打造,新的小学教师培养一定要面向实践,面向校外,与中小学和有关业务部门建立起联系渠道与交流机制,全面了解基础教育日常工作信息;全面关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这在原教师培训院校已是惯例,现在应依据这种惯例,继续主动开门办学,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以弥补校内资源的不足。
当前国外较成熟的办法是与中小学合作建立足够数量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为学生配备实践指导教师,并形成“见习一单科实习一毕业实习”这一全程实践序列,从而实现培养——上岗的零距离过渡。我们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合作机制还不完善;大学专任教师也不适应下校指导;见习学校也还不习惯接受见习学生;校内技能类课程、校外课程的师资配备难到位,学生缺少演练机会。这几方面都得靠组建开放性的培养运行机制来解决。为了使这一机制巩固下去,最好是统筹考虑校内与校外的教育资源、互利互惠,即培养院校开发面向在职中小学教师的培训课程,参与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见习学校教师参与师范生的培养,相互聘请优秀教师进校开讲座,真正形成职前职后一体化。
三、在课程设置上,针对培养“研究型教师”的培养目标与小学教师的专业特性,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传统的培养课程基本上是通识课程+学科课程+教育类课程+教育实习,这对以单科教学为主的中学教师的培养也许是适应的,由于小学课程以综合为主,小学教师须具备复合的知识结构。小学教师的学科课程涉及语、数、艺多学科,这样各地的培养课程计划基本上是教育学、中文、数学、艺术等专业课程的拼凑,课程呈现散、多、杂的局面,核心课程不明,实践类课程、技能类课程数量不足,开发机制、管理机制不健全。
新课程体系要针对培养“研究型教师”的培养目标与小学教师的专业特性来设计,要坚持必修课少而精,选修课宽而实,面向实践的课程设置原则,实现通识课程与学科课程平衡,学科课程与教育类课程平衡,理论课程与技能训练课程平衡,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平衡,职前课程与职后课程平衡,核心课程与一般课程平衡的格局。目前一是要针对小学教师的专业特性,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减少设置数目。二是要依托校内“教师素质训练”机构,加强职业技能训练课程的开发,形成序列与层次。目前的技能类课程少,训练项目划分不够具体,训练内容安排缺乏整体考虑,考核标准不易掌握。应根据新的形势,进一步落实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实行规范管理。三是各课程内容设计要有指向性、科学性,不能是有关学科内容的简单拼凑。要精心打造精品课程、特色课程,形成若干成熟的核心课程。
四、改进教与学的方式,着力培育学生的探究意识与研究性学习习惯
新型研究型小学教师的一个显著特性就是其研究性与反思性,培养这种素质正是大学文化的特长,这是过去“中师”层次的学校所不能比拟的。现在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切实落实。
一是改进教学方法,着眼于学习能力培养。现在的培养对象都是优秀的高中毕业生,他们的学科基础知识已较全面与系统,因此在课堂上提倡读、讲、写结合,学习与研讨结合,教材学习与教育名著阅读结合。教师可有计划吸收部分学生参与有关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让学生尝试从事科学研究,养成终身学习、研究性学习的习惯。考试方法多样化,要将口试、论文、设计、操作、社会实践等纳入考核方式。
二是提倡研究性学习。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强调在活动展开过程中产生生成性目标和主题,并且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仅通过顾问、咨询、合作伙伴等方式进行有效引导,课程的实施大量采用教材和校园以外的资源,突破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使他们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中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
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大学特有的语言、工作习惯和生活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四是经常开展学术讲座。为扩大学生视野,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自我更新的意识与能力。
五、围绕“初等教育学”开展学科建设,使初等教育在高等教育中赢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