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流行音乐欣赏论文

时间:2023-03-23 15:08:12

导语:在流行音乐欣赏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流行音乐欣赏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音乐教育是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之一,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从分析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入手,针对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现状探讨高职院校开展音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音乐欣赏课为主阵地,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教育普及活动,全面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音乐素质。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素质教育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主要内容,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和谐、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思想交流、品格完善和性情陶冶,是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之一,也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充分认识音乐教育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加强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

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现状

当今大学生能够认识到音乐教育对自己全面素质提高及身心健康所起到的良好促进作用,大多数学生对学习音乐十分感兴趣,认为大学生应具有较高的音乐水准。但因受教学条件、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校开展音乐教育的情况不尽相同。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开设了音乐欣赏必修课,有的开设了选修课,只有一至二个学期,是非常有限的学习。如今电视、网络、广播等媒体发展迅速,每天为学生传递着最新的各种资讯,包括各种音乐的传播,基本上是流行音乐一统天下的局面。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能对流行歌星的身高、血型、嗜好等个人资料倒背如流,成为不折不扣的地道的“追星族”,对一些流行歌曲能流利地哼唱,但对中外音乐家的经典作品和民族音乐却知之甚少。这种现象对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高职院校音乐教育长期以来普遍不受重视,其根本原因在于过去我们总是一味地向高职院校学生强调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重要性,而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重视专业知识课程的设置和专业实验室的建设,而轻视学生音乐课程的设置和音乐教室的建设。因此,加强和改革高职院校音乐教育,需要高职院校的领导、教师和学生转变观念,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适应时展需求的人才的高度,充分认识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开展音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在高职院校有效开展音乐教育,必须将音乐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音乐课程教学,使高职学生具备起码的音乐常识,同时要通过多种途径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音乐教育活动,使音乐教育真正面向全体高职学生。根据多年从事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工作的经验,笔者认为,对高职学生实施音乐教育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科学设置课程,将音乐欣赏课作为对高职学生实施音乐教育的主阵地高职院校应根据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使用规范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将音乐欣赏课作为对高职学生实施音乐教育的主阵地,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常识。

1.在音乐教育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情感。爱国主义是人对于自己祖国最崇高、最美好的情感。都说当今80后、90后的学生爱国意识淡漠,这更要求音乐工作者必须在音乐教育活动中通过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唱革命歌曲,欣赏爱国主义音乐作品,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如让学生欣赏青年钢琴演奏家郎朗在天安门广场上演奏的钢琴协奏曲《黄河》,通过郎朗富有激情的现场演奏,使学生为这部气势恢弘的音乐作品所感染,感受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讲究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赏析优秀的中外音乐作品,并逐步掌握欣赏音乐作品的方法。从事音乐教育要讲究教学方式,根据教学情况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如欣赏贝多芬的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华彦钧的《二泉映月》等经典作品时,要对作曲家的生平、传说故事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等方面加以介绍,以此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其掌握欣赏音乐的方法,提高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扩大知识面,真正做到“授之以渔”。教师还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如制作多媒体课件,下载音乐会视频给学生观看等,视听结合能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在介绍中西方乐器时,可进行一些实物展示,教师可以现场示范演奏,或请学生尝试演奏,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开展教学。

3.培养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近年来流行音乐大行其道,欧美、港台流行歌曲备受学生青睐,而民族民间音乐遭受冷遇,音乐课上学生对欣赏民歌、民乐不感兴趣,对传统戏曲更不愿意欣赏,这就要求音乐教师通过选编曲调优美、活泼轻快的民歌和戏曲作品引导学生的审美倾向,使优秀的民族艺术得到继承和发扬。如笔者在讲授“中国民歌”一课时,结合湖北特色,为学生介绍了土家族音乐,让学生观看“青歌赛”上湖北代表队表演的原生态歌曲《土家土》、《撒儿嗬》等,原汁原味的民歌加上土家风情的表演,使学生感受到了民歌的魅力。除了欣赏民歌,学生还亲自实践,学习演唱各地的民歌片段,如学习湖北民歌《龙船调》时,教师领唱:“妹娃儿要过河嘞,是哪个来推我嘛——”学生大声答唱:“我就来推你嘛——”。师生的一问一答,一唱一和,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受到了民歌诙谐、幽默和朴实的魅力。学生在欣赏民族民间音乐或戏曲的过程中,会逐步深入了解并提高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4.正确对待流行音乐进课堂,引导学生欣赏流行音乐精品。流行音乐中不乏优秀作品,可以适当选择其中的精品在课堂上欣赏并与学生讨论其价值所在。优秀的流行歌曲对学生一样能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学生也有这方面的需求,一味地拒绝和空洞的说教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不如因势利导,为学生介绍经典的流行音乐作品。如《来自神秘园的歌》曲风优雅,在钢琴的伴奏下,小提琴演奏如清风徐徐吹过,如花香沁人心脾;罗大佑的台湾校园歌曲《童年》,也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其怀念童年时光,感叹时间的流逝和青春的宝贵;《相逢是首歌》、《栀子花开》等也是非常优秀的校园歌曲,曲风清新,旋律优美,内容积极健康,易于学生传唱。《红旗飘飘》是一首爱国主义流行歌曲的精品,内容健康向上,旋律优美动听,富有时代气息,演唱者技艺高超,学生在欣赏演唱的过程中,不但得到了美的视听享受,还能学习歌曲的演唱技巧,同时激发热爱祖国、热爱五星红旗的崇高情感。因此,将流行音乐的精品引进课堂,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使其从优秀的流行音乐中吸收养分,陶冶情操。当然,对于一些不健康的流行歌曲,教师一定要态度明确,杜绝其进入课堂。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多渠道地开辟音乐教育的途径要使高职音乐教育真正面向全体高职学生,将音乐艺术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仅仅靠开设几节音乐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组织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活动,将音乐教育融入大学校园文化之中,在大学校园内形成浓郁的音乐文化氛围,多渠道地开辟音乐教育的途径。

1.开办音乐作品赏析会,向广大师生介绍音乐家和经典音乐作品。可聘请高校的音乐教师和专家到高职院校定期或不定期举行音乐讲座和音乐赏析会,讲解各种音乐知识和技能,丰富高职学生的音乐知识,提高其音乐鉴赏能力。如开办音乐专题讲座《乐圣——贝多芬》,使高职学生系统地了解贝多芬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赏析其代表作品,感叹这位饱经沧桑的伟大音乐家为世界音乐史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我院举行的《春天的狂想》电影赏析会也非常成功。这部影片以人民音乐家施光南为故事原型,以组曲的形式讲述了植根于中国土地上,在民族音乐精华滋养下成长起来的作曲家赵黎明的艺术探索历程。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音乐教师在每一乐章开始前简要介绍剧情和音乐创作的背景,作曲家那一首首饱含激情、热情洋溢的歌曲以欢快的旋律和铿锵的节奏使人荡气回肠,“我深深地爱着你,这片多情的土地……”当这熟悉的旋律从银幕上响起,在座的师生情不自禁地被它打动。

2.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将音乐教育普及到每位大学生之中。高职院校可利用各种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广泛培养艺术人才,这些艺术人才深入系、班、寝室开展文艺活动,可将音乐教育普及到每一位高职学生。学校可组建合唱团、艺术团、音乐社、乐队等社团,由音乐教师担任指导教师,不定期地开展合唱比赛、歌手大赛、小型音乐会、文艺演出等系列活动,给爱好音乐、有艺术专长的学生提供舞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欣赏。比如湖北省教育厅体卫艺处组织的“走进艺术——湖北高校普及交响乐”活动,免费为各高校进行交响乐知识普及,各校师生在校园内就可以欣赏到专业乐团的演出,此项活动受到了高校师生的好评。

高职院校实施音乐教育需注意的问题

第2篇

流行歌曲在音乐教育的用途

音乐是一种艺术,蕴含丰厚的文化在内,社会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进一步带动了工业文化的进步,人们对音乐的要求也不断变化着。以前人们偏爱西洋音乐的高雅脱俗,但那已是十九世纪,离我们太远;民歌是音乐文化的积淀,虽然经典,现实生活中却也逐渐消失。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各方面的压力巨大,高中生对那些高雅的、艺术性强的音乐认识不够,难以理解。而流行音乐歌词浅显易懂,贴近生活,便于掌握,有些流行歌曲就是现实生活的原形,如《一封家书》,在歌词上的创作方法采用的是书信体,容易被大众接受。

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鉴赏能力除歌词外,流行歌曲的旋律节奏、人声、音箱等因素共同产生的感性效果,有利于挖掘人的表现能力,是另一种音乐美学。沉溺在流行音乐中,人们的身体是活跃的,精神呈”本我“状态,身心都能得到极度放松。而在欣赏音乐时,由于全身心地投入,能净化心灵,缓解紧张和劳累,心跳和节奏融为一体,不仅缓和了情绪,还能扩大学习音乐的空间,有利于提升音乐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而这种表现力和创造了都具有很高的音乐美学价值。例如《朋友》这首歌,不仅易学易唱,还能让学生们从中领会到友谊的可贵,加深他们之间的团结。而陶喆的《Susan说》借用了传统戏剧《苏三起解》中一小段,可以经此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传统文化,增加他们的素养。

接触多元音乐,拓宽文化视野在21世纪这个多元化时代,音乐教育也应该更新换代,建立多元音乐的理念。学校音乐教育已有部分把流行音乐引入到课堂上,提高了高中生的对音乐的兴趣,开阔了他们的视野。而音乐教育者应对流行歌曲的形成原因和发展历史作总结,对每一种音乐形式的产生及其文化背景都进行论述,这样学生才能更全面地了解音乐的价值和期间的差异音乐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通国文化学习去接触全世界的音乐。流行歌曲在放松身心的作用下,还要承担一些责任,让高中生在认识了解音乐文化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音乐表别能力、创新能力和鉴赏层次。

第3篇

论文摘要:中国流行歌曲的歌词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起迅速发展起来的,在内在的精神上,继承了我国古代歌词的优秀传统,并融合了现代元素,成为了一种新的诗歌体式。流行歌曲歌词有着自身的创作规律和美学特色,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够,因此从流行歌曲歌词的文学性角度出发,对流行歌曲的歌词的审美特性进行探讨很有必要。此文章通过分析流行歌曲的现状归纳出其歌词中应该具备的审美特性,旨在对今后的词曲创作起到指导作用。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消费日益成为人们普及的消费方式,其中对于流行音乐的欣赏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流行歌曲的研究因此成为了时代的需要,具有其独特的学术魅力,其中的流行歌曲歌词更是以锐不可当的姿态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一、几个基本概念的界定

流行歌曲(popular song)又称通俗歌曲,是流行音乐中的一种艺术形式,歌词和曲调相结合,主题多写现代、现实生活,音乐节奏性强,明快活泼,音域不宽。[1]

歌词则是与诗歌、小说、散文一样是一种艺术形式,篇幅简短,与音乐相结合来表达意境与氛围,共同构成一个审美世界。歌词具有它独特的叙述方式和审美角度,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是一定时期人们生存状态、精神风貌、文化心态的写照。[2]

二、流行歌曲的现状

长久以来,人们对流行歌曲的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它“不再触及深层的生命冲动,不再负载深重的文化使命,不再追问个体的精神价值,不再表达深沉的人文关怀,而流于小感叹小情调小家子气,在浅表层面上婉转低回。”[3] ,虽然此说法是对于现代流行乐的一种贬斥,但确实意味深长,他不但揭示了现代流行乐的一种发展趋势,更流露出了对这种趋势的的无可奈何。显然这种发展根源于国情,也是流行音乐这一俗文化特性在现代社会的诠释——更多的社会群体进入文学消费范围,也使音乐欣赏变成了一种大众狂欢,而非特权享有的符号。

虽然现代社会充斥着低俗的流行乐,但正如中国著名乐评人颜峻所说,“流行歌曲发生的时候,很可能是恶化人们精神生活的毒药,也可能是不可或缺的无聊时刻的调料;它回归的时候,就有了时间的反差,变成了年轻人的一种酷,和老年人的一种温暖。这多半和作品没有关系,而无非是观看者、倾听者的生活。”[4] 这无不说明了欣赏中的共鸣现象以及欣赏者再创造的过程。很显然一些低俗的流行乐是“回归”缺失的,一段时间后这些音乐很少再以当年红火的姿态响彻大街小巷,甚至被人记起,因此低俗音乐成为了人们短暂停留的渡口,一朝曲尽人散,萧索落寞得恰如一棵零落的芦草。那么大部分流行歌曲歌词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不仅仅是市场炒作,除了其能很好地迎合市场经济体制外,更多的是因为其中有内容与形式完美融合作品的大量存在。流行歌曲歌词自身本就属于俗文化,它所展示的世界是当代社会大众生活的缩影,从对它的美学研究我们看见的是今天人们的社会生活。所谓“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正是如此。

三、歌词的文学性

歌词,和歌剧的剧本、说唱艺术的唱词等同属于音乐文学,是音乐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戏剧文学、电影文学等一祥,音乐文学也是文学的一个分支。究其本质而言,歌词是属于文学的,其本质属性是文学性。

歌词是一种特殊样式的文学作品,即音乐文学作品,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一首优秀的歌词,首先必须是真正的文学作品,是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因此,应当努力提高歌词的文学性,在这个意义上,写歌词应与写诗“同工”,注重情感美、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表现在:

(一)、叙事与抒情的巧妙运用

考察流行歌曲歌词会发现,几乎每一首歌曲的歌词都离不开叙事与抒情。歌词通过对事件和活动的叙述以及对感情和内心世界的倾诉,来表现对爱情、对生存的思考和价值意义判断。叙事是用话语虚构或陈述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叙事的构成包含三个方面:叙述内容(事件、人物、场景等)、叙述话语(时间、视角)、叙述动作(叙述行为本身)。抒情是抒发内心情感,表达主观感受,包括抒情内容(体验、感悟、心境、情绪等)和抒情话语(声音、节奏、画面等)。流行歌曲的歌词一般是叙事加抒情的模式。而近几年来流行的纯叙事歌,也获得了广大的市场,这是一种对传统的挑战,作者精心的将自己的情感隐藏,以此给听众更多的想象空间,致使其体验变得含蓄,潜移默化,却积聚着一种强烈的情感蓄势待发,这种慢热型的手法,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这种现代主义手法在歌词中的运用,也是体现了文学中技巧的迁徙。

所以说歌词的写作并没有一种既定的模式,只要能够表达一种普遍的情感,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大胆的尝试与创新有什么不可为呢?叙事与抒情的比重在歌词中从来不曾被规定,每一种创新都是一种锐意进取,鼓励歌词创作的多样化便是实现中国歌坛革新的基础,除此之外,歌词内容的意识流化也开始崭露头角。

(二)、意境的倾心营造

歌词与诗一样,都致力追求意境美。所谓意境,就是在文艺作品中强烈的思想感情和形象的客观事物相结合,达到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是虚与实的结合,是由情、理、形、神融合而成的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这种“艺术世界”,既不是很具体的、可以一览无余的,但又不是完全抽象的、无法感受和把握的,它为人们的审美观照提供了联想、想象和幻想的广阔空间。尤其是当歌词与曲调结合,在音乐的氛围里题略歌词创造的意境,将如梦如幻,犹似身临其境,得到更为深切的美的享受。

(三)、语言的多样化统一

歌词的语言,在生动、形象、和谐等方面,与诗的语言有共同之处,但歌词的语言,还有着它自身的特殊要求。由于歌词是听觉艺术、时间艺术,是在一定的时间过程诉诸于人们的听觉,因此决定了它的语言机制与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有着明显的差别。总体来说,它的审美要求有建筑美、绘画美和音韵美[5],将其三者完美融合便达到了语言形式美的多样化统一。

歌词的建筑美与诗有所不同,主要是出于音乐美的需要。歌词音乐美所必不可少的节奏、音韵之美,同节的匀称,句的均齐是分不开的,乐曲旋律的反复必然要求歌词句式的一致,乐曲节奏的变化必然有赖于歌词语言的有序结构。

音韵美是诗歌语言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必须讲究音韵。我国古典诗词对音韵美要求极为严格。现代歌词基本延续了诗歌音韵美的传统,但现代歌词由于运用白话口语,创作方式也较古典诗词自由灵活,故而音韵美的表现也有所差别。歌词的音韵美主要通过节奏、声调和押韵来实现。

在语言美当中,色彩美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色彩之醒目、多姿,决非形状线条所能比拟。美国当代著名美学家阿恩海姆曾说“色彩是富于诱惑力的女性”。“落日余辉,地中海碧蓝色传达的情感,使任何确定的形状望尘莫及。”[6] 世界的缤纷美丽,离开了众多的色彩便不可想像。音乐欣赏由听觉转化为视觉中,歌词的色彩是帮助我们完成这种转化的有力手段。歌词创作中的色彩大致有两种,一种是自然色彩,另一种是情感色彩,相比之下后者更有审美价值。

四、结语

流行歌词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由于它是运用语言文字作为自身的艺术语言,这就决定了它本质上必然是具备文学性的艺术作品。同时,它又立足于和曲调结合,因而必然要受到音乐因素与规律的制约,在具备音乐性方面,当比其他文学作品有更高、更特殊的要求。当今,歌词与歌曲艺术已广泛渗入人们的文化生活,发挥着审美娱乐和启迪教育的社会作用,人们对歌词有了更高的审美要求,因此涌现了大批锐意创新的作词家,他们在词作界探索,耕耘,意在给听众们更多更新的审美体验,企盼着他们能够创造出更多感人肺腑、鼓舞人心、富有艺术魅力的优秀歌词!

【参考书目】:

[1] 王思琦.“流行音乐”的概念及其文化特征[J].音乐艺术.2003 (3):80

[2] 王思琦.“流行音乐”的概念及其文化特征[J].音乐艺术.2003 (3):80

[3] 张莉莉.大众文化研究视野中的流行音乐[J].人民音乐,2005,(5):35

[4] 颜峻.从“新白娘子传奇”看流行乐的进化

ent.163.com/ent_2003/editor/music/haver/040517/040517_246211.html,2004-05-17

第4篇

摘 要:俗话说的好:“知识就是力量”。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加深以及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教育界对学生能力及素质的培养也更为重视。近几年来,我国教育界对教育方式进行了翻天覆地的改革,素质教育也自然被搬上了历史的舞台。在小学教育中,音乐教学是一门必不可少的必修课,因此,教育理念的改革对音乐教学必然也有所要求。本文据此分析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

关键词:小学音乐;思维创新;音乐教师;学习兴趣

随着我国教育界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各学校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也随之加强。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其教学方式也面临着重大变革。在传统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内容通常以课本为主,教学方式也是以音乐教师为主导,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其兴趣爱好,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缺失。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音乐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众所周知,学生的音乐能力是先天的,这就导致了在小学生中他们音乐基础的差异性,更有甚者,一些小学生音乐能力属于先天性的五音不全。因此,对小学音乐教师而言,他们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必然不能采用一视同仁的教学方法。对那些先天音乐能力较差的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基本的音乐知识以及歌唱技巧的传授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若是音乐教师过分强调对这些音乐天分较差的学生的训练,容易打击这些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甚至让他们产生厌恶音乐的心理。针对该现象,小学音乐教师可以颠覆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从而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小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掌握音乐知识、提高音乐能力。据此,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游戏教学法为小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例如,音乐教师在向小学生传授最基本的五线谱知识时,可以让学生敲击管琴,让通过自己敲击、聆听、对比从而在轻松的游戏中掌握五线谱中的音调知识,同时也让小学生了解对于音乐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而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获取,从而培养小学生音乐的敏感性,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

二、突出音乐魅力,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转变传统的“要我学”观念,重新树立“我要学”的思想才能切实掌握教学知识,对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亦不例外。针对该理念,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符合小学生审美心理的、充满童趣的教学内容。例如,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应尽量挑选类似于我们耳熟能详的《春天在哪里》以及经久不衰的《童年》这类轻松的歌曲。通过让小学生欣赏这类欢快的歌曲从而认识到音乐并不仅仅是枯燥乏味的乐理知识,音乐还可以是对生活的表达以及对梦想的向往。

不管是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还是中学、大学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魅力的突出永远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然而,小学生是出于特殊的年龄生长阶段的群体,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乐理的把握能力以及课堂注意力的集中都远远不如中高年级的学生。因此,对于他们的教学方式必然要因势利导。同样以《童年》这首歌为例,音乐教师在教学生唱这首歌之前,可以让学生先聆听CD、仔细研究其中的歌词。其次,音乐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状态以及梦想与歌曲所属作对比,相信小学生对各种所描述的“黑板上老师地粉笔还在拼命唧唧喳喳写个不停,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生活能够产生共鸣。最后,音乐教师可以让小学生根据该歌曲的曲调将自己生活的轨迹,以及自身梦想编写进歌曲,让小学生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丰富自己的生活歌曲从而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

三、通过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思维创新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这也就造成了他们各种感觉器官较成年人敏感许多。根据这一现象,小学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多媒体技术的利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多媒体作为一种新兴教育工具,具有将视觉、听觉一体化的传播功能,在教学中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课本的歌曲,让学生在聆听歌曲之余同时欣赏歌曲附上的画面,从而切实感受到该歌曲的意境。此外,人尽皆知的是音乐是人类感情的最好表达,不同的音乐渲染出的音乐氛围亦是有所不同。为了让小学生了解音乐的不同诠释,音乐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不同的画面,让小学生真真正正体会到什么是“惊悚的音乐”、“欢快的音乐”、“悲伤的旋律”等。

再者,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流行音乐,不同的个人也会有着不同的音乐爱好。为此,小学音乐教师为培养小学生不同的音乐爱好还可通过多媒体技术让小学生欣赏不同地域的音乐文化,从而培养他们独特的音乐爱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在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通常采用机械式的教育方式为学生传授音乐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小学音乐教师只管教学生吟唱课本上的歌曲而忽略了学生学习这些歌曲的性质,从而导致了小学生对于音乐学习兴趣的匮乏,更不用说是音乐的思维创新。因此,转变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突出音乐魅力、再加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相信能为小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林平:论以音乐课提升学生灵魂素质[A],2003’北京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第5篇

关键词:多元文化;公共音乐课;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J601文献标识码:A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文化所呈现的融合与分离并行的趋势使我国文化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31届会议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宣言认为:“文化多样化是交流、革新和创造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作为多元文化之一的音乐文化,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根植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中。音乐教育也是如此,它受到特定社会文化影响,既反映和体现了社会文化的现状,又推动了社会文化的进程。多元文化不但是音乐教育的潮流与趋势,也是音乐教育的责任。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音乐教育,都充分印证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大势所趋。当今,由于电子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传媒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文化都呈现出新的特点,这一切也影响着音乐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中国有着悠久的音乐文化传统,几千年的发展使其音乐文化带着丰厚的积淀和独特的个性。中国的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区的音乐之间差异巨大,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多元文化音乐宝库。但由于历史、政治上的诸多原因,西洋艺术音乐占居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在音乐教育方面,西方古典音乐的比重很大,特别是在专业音乐院校和音乐师范教育中,从基础课程设置开始到高级理论实践大都来自西方艺术音乐教育体系,经过这样系统训练的中国学生必然以西方古典音乐为重,在听觉习惯上也以西方艺术音乐的评价标准来评判包括中国音乐在内的所有音乐形态。在作为高校音乐教育基础的公共音乐课教学中,需要建立学生的“中国民族音感”。作为“地球村”中的一员,大学生都要对世界多元文化音乐形态予以关注,世界意识和民族意识应该同时具备。

一、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的教学现状及调查分析

(一)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的教学现状

近代艺术教育体系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教学范式,已经不适应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全球未来的文化发展是以多元文化教育为基础的,而我们现行的教育是无法体现这种新世纪的文化教育特征的。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的新理念为我们提供了对音乐教育更为全面的定位和认识方式。它能帮助我们彻底突破对本土艺术文化原有的价值观念和态度,从多元文化价值观基础上,平等客观地看待本民族文化和世界各种文化,建立自身主体文化的艺术教育体系,以此促进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因此,历史使命摆在我们面前: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体系。中国音乐教育改革的自足点,既要针对中国学校艺术教育中的不足,大力推进和建设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又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及当今全球文化发展多元音乐教育。

在普通高校开设公共音乐课,就是要对在校艺术专业以外的大学生进行音乐教育。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目前普通高校都陆续开设了音乐公共选修课程,如《音乐欣赏》、《合唱指挥》、《音乐基础知识》、《戏曲鉴赏》、《歌唱方法》等。但是,由于各学校原有基础不同以及人们认识的差异,这项教育还只是停留在传统课程的教育教学模式上,没有做到适应时代及学生的需求。据调查和了解,当前有的学校对开展这项工作还不尽如人意,有的还处于应付或者机械运作的状态。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很多高校没有能力和精力再开设更多的选修课,学生选择的余地不大,特别是现在高校扩招,学生人数猛增,更是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这些现象、问题的存在,虽然说是公共音乐课程这个新事物进行中不可避免的,有个矫正的过程,但是,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和重视,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与改进。规范于开始,才能完美于始终。

(二)关于公共音乐课的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本论文研究通过调查大学生对西方古典音乐、中国传统音乐、流行音乐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等几种音乐范畴的认同程度以及理解、接受情况,意在了解大学生音乐素养,为高校的公共音乐课程提供可借鉴的想法和建议。

1.调查样本的选择与方法。随机选择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200人作为调查样本,要求他们填写问卷。应用百分比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2.设计与考察重点。问卷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了解所有被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级、专业;第二部分主要考察大学生对中西方基础音乐知识的认知,包括西方器乐、西方音乐家的作品、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等知识;第三部分主要考察大学生对西方音乐、中国传统音乐、流行音乐和中国民间音乐的态度,对学校公共音乐课程的建议等等。第四部分主要考察大学生日常的学习音乐的途径和方式。此问卷的统计数据及调查结果可作为本研究的重要依据。

3.问卷结果分析。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3份,回收率为96.5%。统计数据显示:大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与获取情况。学校教育是学生获得图标同业知识的主要渠道。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学生对有关知识的获得,例如“西方古典音乐”、“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等大部分是通过课堂教学获得的。可见,课堂教学是最能获得有关音乐知识的渠道。因此,组织好课堂教学,讲究教学方法,不拘形式,是能够增长学生音乐知识的。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学生对音乐知识掌握程度多处于“了解”、“略知”甚至“不知道”状态,缺乏深度。例如,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有关知识掌握程度的调查,没有一个学生“熟知”,只有27.1%的学生“了解”, 58.8%的学生“略知”,还有14.1%的学生竟然“不知道”;对于“西方音乐”,没有学生“熟知”,只有1.2%学生“了解”,47.1%的学生“略知”,多达51.7%的学生表示“不知道”。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于中西方音乐知识的了解是极其贫乏的。

4.大学生对于公共音乐课程的态度。在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有64.5%的学生认为音乐素养可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并且大多喜欢校园艺术类、书画展、邮票展、寝室装饰、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人文讲座等人文活动,认为这些活动对于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有很大作用;而大部分的学生认为可以接受中国传统音乐、西方古典音乐、中国民间音乐的课堂教育,但谈不上喜欢;在“对于公共音乐课程的态度”选项中,只有38.7%的学生表示自己会很认真地对待,与必修课的学习态度没有区别;有43%的学生承认自己“较随意,主要是为了拿学分,有时候不去上课”;有8.6%的学生表示自己“十分随意,基本不去上课,期末考试才去”;另外有9.7%的学生表示未选,或者是不会选择此类课程。由此可见,大学生在主观意识上意识到音乐素养的重要性,也较为喜欢相关的人文活动,但较为排斥枯燥、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因此,如何改进音乐公共课程的教学方式,改革相关课程的设置,已成当务之急。

二、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进行普通高校公共

音乐课程及教学的改革回顾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状况,如何在音乐教育中展开多元文化教育,是关系音乐教育未来发展的大事。所以,当前我们要做的,首先是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理念,在充分认识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同时,彻底摒弃“一元论”观念,构建与国际多元文化教育相一致的中国多元文化艺术教育观。在继承和发展我国各民族、各门类、各流派优秀音乐文化的同时,正确对待与世界不同音乐的交流和学习,以此来发展学生多视角、宽口径的多元文化视野。同时,在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中,从课程设置到教学大纲,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建立一种科学合理、丰富完善的多元文化艺术教育体系。

(一)课程设置的改革

目前,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的设置不符合非艺术类广大学生的特点,没有针对大学生的智力、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年龄的特点设置课程,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差、选课率低,达不到提高大多数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目的。现在普通高校内,常见的课程有:基本乐理、音乐基础知识、民歌选唱、音乐欣赏、声乐基础等,这些课程简直就是音乐专业课程的精简版,只是在理论性、技巧性、专业性、深度、难度等方面降低要求。普通高校非艺术类的学生与音乐专业学生毕竟基础不同,特长与天赋、兴趣和爱好以及教学对象和教学目的都不同,教学内容却雷同,这里存在一定的误区。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充分借鉴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的公共音乐教育先进理念,在中国,我们的整体文化与艺术教育环境不但缺少文化定位,而且在文化认知上存在重西轻中的偏差,中国的艺术教育要在进一步拓展本土多元的文化空间及方向下,强化本土与中华文化意识和价值观。本土文化凝聚着本民族独特的文化形态和强烈的人格精神,蕴涵了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对世界的认知方式。课程的设置应在植根于本土文化的学习中培养对民族文化艺术的感悟,进而了解多元文化所带来的多层次、多方面的感受。课程方面应该既有中国的民族民间原生态音乐欣赏、又有国际舞台上流行的音乐剧经典剧目欣赏、流行音乐欣赏等课程。例如近些年来,流行歌曲统揽歌坛,一些流行歌曲不但销蚀了学生们刻苦攻读的意志,也抑制了他们本应天天向上的思想趋向。长此以往,其对青少年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对这一现象,作为音乐教师,不能一味地去“扼杀”,而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加以正确引导。同时应当承认,流行歌曲中也不乏许多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好歌曲,如高亢开阔的《少年壮志不言愁》、苍凉凄美的《橄榄树》、以及《绿叶对根的情意》、《思念》、《千里之外》等等,都是内容充实、寓意深刻并深受广大听众欢迎的优秀流行歌曲。因此,在课程设置中,我们可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适当地开设流行歌曲演唱的课程。一方面,让充满现代感和时代气息的优秀流行歌曲进入课堂,有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可以一反过去单一拘谨的教学模式,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让流行歌曲进入课堂,不但让学生演唱了他们喜爱的歌曲,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艺术知识的热情,逐步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和节奏感、音准和旋律感等,为学习音乐课的其他内容打好基础;再一方面,通过对流行歌曲有选择的学习和客观公正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音乐也有精华和糟粕之分,引导学生提高对真、善、美的认识和对假、恶、丑的辨别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目前,很多音乐课教师因为课程的不受重视而在教学中失去教学兴趣,教学方法单一、枯燥,甚至敷衍塞责,得过且过。必须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新,勇于探索;要强调实用性、趣味性,要把寓教于乐落实实处。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先从以下几点入手。

1.调整与更新教学内容。教学中要选用中、外经典曲目和地方优秀民间音乐作品。也要注重当下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的选取,适当增加比重。增加声乐伴奏曲、歌曲即兴伴奏常识、合唱指挥、欣赏;引导学生将音乐与多种的艺术种类结合,如和舞蹈结合成为歌舞表演;和故事结合成为音乐剧等。这样才能增加学生对公共音乐课的兴趣,引起足够的重视。

2.改革教学形式。公共音乐课程的授课方式更适合与教育学的互动,然而,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方式就像领读课文一样,机械而没有生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与学生积极互动,启发学生独立分析、学习,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体验互为补充。设置教学实际环境,让每个学生各显其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3.改革考试制度。音乐以及其他公共艺术课程的考试往往存在打分的随意性,没有严格统一的评分标准;这使得艺术课程分数的含金量很低,所以课程自然得不到重视。所以,要摈弃过去那种评定成绩无明确评分标准的做法,改善公共音乐课的考核方法,使之能真正反映学生的实际运用音乐知识、技能技巧以及策划、参与文娱活动的能力。

(三)如何提高学生对公共音乐课程的学习兴趣

1.引导学生情感体验,感悟音乐。

首先,要帮助大学生弄清楚音乐欣赏的含义、作用音乐欣赏是以具体的作品为对象,以欣赏者的聆听为主要手段,以阅读分析乐谱、有关音乐资料及认识作曲家所处的社会背景为辅助手段,进而达到领悟音乐的真谛,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实现音乐审美目标的一种审美实践活动。通过音乐欣赏可使欣赏者获得有关作品、音乐家、音乐表现手段、音乐体裁、音乐史等音乐欣赏基本知识,扩大音乐欣赏的领域,开阔音乐视野,培养和提高音乐感受能力、音乐想象能力、音乐理解能力、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分析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成为具有一定音乐欣赏水平的音乐爱好者。《乐记》有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之心动,物使之然也。”说的是音乐发自人的心灵。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比其他艺术更直接诉之于人的感情。所以在引导学生感悟音乐时,需要引发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的情感随着音乐的发展产生共鸣与起伏,从而得到心理上的艺术满足,完成真正的心灵陶冶。根据教学内容的风格特点、产生时代、反映对象等的不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导情感体验:(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感体验。来自于学生生活实际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内容最能引起情感共鸣。音乐教材中这一类教学内容是很多的,作为教师必须及时把握、适时引导情感体验。(2)挖掘作品本身内涵,激感体验。音乐作品如同其他任何的艺术作品,都具有其之所以产生的生活情感的底蕴。因此,许多作品或多或少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教师要充分挖掘作品的内涵,充分激感体验。(3)创设相关情境,引感体验。创设情境,是要根据音乐的情绪、风格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有了良好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聆听音乐的心理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他们进行想象,锻炼他们的思维,引感体验。

2.倡导主动学习,变“要他学”为“请他玩”。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因发于心,故能动于心。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都与自己的内心情感体验有关,因而会产生差异,因此教师在给予充分尊重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化学生参与意识。当前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是各教学体系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如近年来传入我国的“奥尔夫教学法”、“日本铃木教学法”等等,都利用各种精心编排的音乐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加强音准,节奏和音乐记忆力的训练。公共音乐课这种互动尤为重要,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师生共同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改变过去学生围绕老师“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广泛参与到课堂中来大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比如:我在欣赏《青藏高原》时,先从了解入手,给大家讲解布达拉宫,讲解当地的风俗习惯,看风光片,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对的感受,让会跳藏舞的同学现场表演,使课堂气氛迭起。另外,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和自身喜好,我进行了分类教学,选择了适合于通俗、民族、美声三种唱法的歌曲,分别进行辅导。并且利用各类电视歌手大奖赛和各类“推新人”大赛等实况录像,尤其是本土歌手参赛的实况录像,作为课堂教学示范的参考,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加强节奏、音准训练,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进行音准、节奏积发声方法的综合训练。还可以找一些歌词让学生即兴编出节奏等,使一节公共音乐课的功能性、趣味性大大提高,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把学生从枯燥的技术练习和“满堂灌”的理论学习中解放出来,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要他学”变为“请他玩”成为事实。

3.引导创新学习,挖掘创新能力。

当前,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一代综合性人才,各高校都在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而大学公共音乐课就成为开展音乐活动的主要阵地,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现象。但是,却有一件美中不足的事情,那就是:无论在音乐课上还是课余时间,你似乎都会看到教师的影子。大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得先有创新意识,而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必须有创新性人格来决定。那么,什么是创新性人格呢?我认为:首先,要善于模仿,模仿是创新的第一步,善于模仿的人才善于创新;第二,要勤于思考、想象,由已知一点而引发未知多个层面的空间才是创新的源泉;第三,要敢于发问,突破局限的思维定势,提出新的问题,有了新的见解,才能开始新的创造;第四,要肯定自我,树立信心,充分表现,表达自我的想法;第五,要持之以恒,一直保持一颗好奇和探究的心理。以上这些素质是学生形成创新性人格及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具备上述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常言道:会学胜过学会。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学会学习应该是当前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创新的音乐教学活动正是通过学生自己寻找、发现问题,经过自己的思考、学习,从而解决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和途径。比如:在上识谱课时,我要学生自制道具,写上音符挂在背上,在弹到这个音时,挂这个音符的学生就绕场一周,看谁反应快等等。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迫在眉睫,音乐教学创新也势在必行。

综上所述,大学公共音乐课作为提高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修课程,它的改革也势在必行,只有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才能使学生在获得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提高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调动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和创新能力;从而达到扩大他们的艺术视野、丰富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使过去以“一言堂”为主体的公共音乐课真正转化为师生互动、气氛和谐、充满趣味、富有新意的音乐殿堂;才能使大学公共音乐课常教常新,富有生命力。

三、学用结合,加强艺术实践活动

第6篇

许多国家的音乐教育者都在试图拉近校外音乐学习和课堂音乐学习之间的距离。然而,当各种流行音乐成为课堂的主要内容时,那些创作出这些音乐的作曲家们的业余学习训练以及相关的经验却并没有在课堂上作为教学和学习资源得到足够的认识或采用。从某种意义讲,这两种音乐风格之间不同的学习方式依然没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本篇文章讨论的是当前美国的一个研究项目,即调查流行音乐的学习进入中学课堂的可行性和可能获得的益处。

一、流行音乐的学习方法

流行音乐的学习主要在以下两种情况下进行。一种是独立练习,通常发生在家里。它包括训练音乐听觉,从对乐器的练习到拷贝唱片音乐、自由模仿、即兴表演和作曲。另一种练习主要发生在群体中,主要是通过有意识的指引,以及通过观察、模仿同龄人、与同龄人交谈等方式进行的无意识学习。

无论是独立学习还是群体学习,学习者在听力、表演、即兴演奏、乐曲创作等方面均浑然一体。所有上述相关的音乐学习活动都是他们主要的学习方式,其取得的良好效果也已经得到证实。通过这些训练,学生们能相对提高听力、即兴表演、创作乐曲以及对音乐理论的理解力,并表现出了合作、责任、承诺等良好的个人品质。他们较多地重视音乐感觉而不是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他们尊重各种类型的音乐(包括古典音乐),并在创作动机和音乐欣赏方面表现出了很高的水平。

这种音乐学习方式不同于普通的课堂教学,其区别主要包括以下的方面:

根据个人的选择和爱好学习熟悉的音乐,以区别于被动地学习新的、不熟悉的音乐。

以模仿音乐作为音乐传播和获得技巧的主要听力方式,区别于靠乐谱记录,以及文字或口头的教学与练习。

自学和同伴间的相互学习,以区别于在家长的监督、指导下对书本课程的学习。

在没有计划的方式下,因为爱好音乐而学习技巧和知识,而不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综合提高听力、演奏、即兴表演和作曲的能力,而不是让彼此之间的差距增大。

二、当前的研究项目

这项研究最初选择了伦敦市区中心的一所学校,为时六周。之后,在伦敦西区的三个学校也进行了实验,大约持续一个学期。在写作论文这段时间,我还收集和分析了在哈福德郡进行的第三项研究数据。在每所学校重点观察十三四岁的学生,四个有经验的音乐学校的校长和两名年轻的音乐教师参与了这次实验。这项工作主要研究学生们的学习行为,并从他们的实习笔记、声音和影音记录、对老师和学生的采访以及老师们在课堂上的观察中寻找需要的数据。

(一)课题的第一阶段

首先,让学生们选择他们喜欢的音乐带到课堂上。一点不吃惊,学生满怀热情地带来了大量的CD,均曾经或现在是美国每周流行音乐排行榜前40首的歌曲。课题是由简短讨论音乐家们如何学习音乐开始的。非常有趣,结果表明四个学校的学生在过去没有意识到可以通过听唱片和模仿唱片这种非正式的方式学习音乐。

把学生分成组,每组2―7人。能和朋友们在一起交流是学习流行音乐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他们被给予最大程度上的自由练习。共有四个学校的22组学生参与了这次实验,每一组都带了CD和CD机,在没有任何老师指导下花一节课的时间(有一个学校是50分钟一节课,有一个学校是90分钟一节课)去学唱、模仿他们自选的歌曲。通过观察,我和老师们都认为所有组都完成了任务,他们花时间去听,讨论歌曲的特点和歌曲的类型、解决遇到的困难、商量谁去弹奏哪种乐器。

选择完歌曲后,每一组成员又去选择各种乐器,如:电吉他、键盘、钟琴等,然后开始“扒带子”。音乐教师和我都非常清楚,除非他们提出让我们指导,否则我们不会教他们,这个阶段持续了3到6次课。

这些十三四岁的学生带着CD、CD机、一套乐器,以他们认为可行的办法去学习歌曲的结果会是怎样。但是,结果让我们很满意。几乎所有的小组似乎比原来更有学习热情。而且,尽管没有老师的指导,他们也基本上完成了学习任务。

最有兴趣的数据是声音记录和学生的交谈,其中的一个例子是由5个男孩组成的小组上第3次课时的记录。因为上课的时候,老师不在现场,该小组的同学当时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学习的过程被作了记录(他们后来同意了在研究中使用这次记录)。

在记录的早期,男孩们制作的音乐像是杂乱的噪音。最后,他们通过共同努力,完成了任务。在课程结束的时候,他们给班级的其他同学表演,鼓的敲击类似爵士风格,乐曲前奏结束时加入了钹的声音。接着,吉他弹奏主旋律音符。当乐曲再次出现钹的声音时,钢琴和吉他齐奏主旋律。除了偶尔在段落的连接处作适当的休止外,打击乐始终贯穿整个乐曲。

在弹奏时学生们充满了活力,但他们表情非常严肃。演奏结束后,同学们自发地鼓起掌来,这是对他们极大的表扬。音乐校长低声说:“非常令人难忘、确实非常令人难忘。”下课后,班级的音乐老师说:“当小组表演时,全班同学确实比原来上音乐课时更仔细,更聚精会神。”我不能肯定每节课都那么成功,但是4个班级的学生表演结束之时,真是值得庆祝的时刻。

从表面的混乱到组织乐队,一直到最后的庆祝,学生们的学习是如,何进展的呢?在这个过程中,许多问题都出现了,现在我选择其中两个予以介绍:

一是关心拍子、结构和音符。在模仿音乐的时候,几组的学生都使用打击乐器合着节拍为乐曲伴奏。举个例子,如五个女孩试图弹奏詹尼弗・洛佩兹的歌曲《爱情非卖品》歌唱旋律的节奏。这其中有一点值得讨论,就是鼓是否应该敲击拍子。第二乐段,明显的节奏出现后又消失了,接下来类似摇滚的节奏出现了。在第三乐段的结尾,鼓手弹奏的摇滚拍子里偶尔伴有哈巴捏拉的节奏。她们极富感情地弹奏整首歌曲,在划分段落的地方弱奏,在部分则使用了钹。

鼓的运用自然地成了结构划分的方法,这种处理顺理成章,不用专门教,他们就可以运用。这里提出了几个问题,包括学生在类似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更倾向辨识演奏法、旋律、拍子和乐曲结构的关系。

二是关注整体技巧和过程的理解。在若干组中,开始阶段学生们可以共同很好地在规定时间内弹奏、唱歌,但是后来他们的演奏就不合拍了,甚至整首歌的演奏或演唱都不合拍。他们却好像没注意到任何错误,并继续演奏。

在那种情况下,老师会感觉到他们的演奏越

来越糟糕,一点也没有进步,因此就想帮助他们改正过来。然而,在提供建议之前应该花更多的时间观察,而不是仅仅教授他们正确的方法。事实确实如此,我和校长曾在此状况下,忍不住去帮助他们,却没有成功。相反,该小组同学经过我们的帮助后反而更加不合拍了。这清楚地表明,我们的干预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到了下一节课,他们在没有任何帮助的情况下完美地完成了演奏。我有其他几组的声音记录,都是类似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又遇到了问题:是否学生的进步会比较顺利地进行下去?是否我们的帮助是有意义的?

(二)学生的观点

在伦敦东部的三所学校活动结束后,我采访了一个小组,以了解他们在活动中怎样互相合作。在此,我谈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在没有老师帮助的情况下遇到困难时,他们真实的想法是什么?总的来说,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认为学习是很快乐的事情。不过,也有的学生说如果得到老师的帮助,感觉会更好。然而,至少有一半的人认为,没有老师教是有益处的。因此,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你自己可以学得更多;你能实验;没有人告诉你是错的;我们在测试和错误中学习知识……,从你所犯的错误中学习。”

同学们建议,可以在其他课程中做类似的尝试。有些学生说,理想的学习状态应该是当他们需要帮助时老师才给予他们帮助。研究参与者阿蒂姆波拉喜欢这种尝试,他说:“我认为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尽量自己解决困难,如果我们解决不了,老师再帮助我们。”

其二,我问那些学生:“自从你们开始参加这个课题,你们听音乐的方式和以往相比有什么不同?比如现在怎么看待美国每周流行音乐排行榜?”有的学生看起来茫然,并摇头表示无区别。有的同学很肯定地表示经过训练后,欣赏音乐的方式有了很大变化。以下是他们表述的观点:

纳塔利说:“我认为自己变了,最近我听音乐的时候,更喜欢关注节奏。”

沙伦说:“说实话,我现在更多地是注意乐器的演奏。”

埃利:“我原来比较注意歌词,现在更关注节拍、节奏……我现在很少注意歌词。”

(三)课题的第二阶段

课题第二阶段仅在伦敦东部的三个学校持续了3到4次课时。学生们主要的学习任务是从CD上拷贝音乐。不过,学生们在这个阶段得到了更多的帮助。把他们选择的歌曲分为长度1分20秒的音乐片段,每个片段都截取歌曲中一个简单的乐句进行重复。

乐曲是早期爵士乐中的一段(乐器版本),伴随着一段高水准的四个和弦的反复循环,所以它很适合学生模仿。第一个音乐片段只有三个音符的运动,非常容易模仿和演奏。曲子到后来,则难度逐渐增加。例如,有些音乐片段非常容易,但是结尾处却很复杂;有些音乐片段速度很快,而且包括持续的八分音符;有些音乐片段包括连续的八度跳跃;有些音乐片段则从弱拍进入等等。乐曲前面的乐段,可以由两个演奏者密切配合,他们每人演奏一个重复的乐段,其中一个演奏者用两只手,另一个用两个或三个手指。

我希望学生可以从第一阶段的自己选择歌曲、以自己的方式聆听和模仿状态,改变为可以接受更为复杂的由老师指定的歌曲。过去的时候,有些学生看到表格上所列歌曲均由老师决定,他们明显没有热情并开始抱怨。然而,当学生们自己组织乐队,把歌曲分成很多乐段,还能转换乐段使乐曲听起来更为流畅,并且也意识到可以更和谐地演奏乐曲时,这些抱怨的学生很快又有了热情。

有一位音乐学校的校长说:“这样的课程能把学生留在教室里,是很有意义的。”此外,在采访中,我问学生:“如果没有老师指导,你回到第一阶段,像原来那样模仿音乐,你认为你现在做得会更好点吗?”几乎所有学生的答案都是肯定的。我问他们是否喜欢重复相同的经历,答案也是肯定的。

三、一些“总体”想法

我把“总体”二字加了引号,是因为这个研究还要继续深入,现在还不能完全作出结论。以下,我提出了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以待将来研究:

(一)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如何?老师作为旁观者观察他们所犯的错误,有何益处、有何弊端?学生在错误的行为中可以学习知识吗?他们需要多少帮助?他们想要多少帮助?

(二)聆听和模仿音乐是学生们自主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吗?如果是,我们应该加强哪些方面?如果不是,我们应该怎么指导他们?

(三)个人选择音乐有多重要?其选择是否有所限制?应该建立在什么样的自由程度上?

(四)重复听音乐并且模仿音乐的练习,是提高还是降低了学生的能力?

(五)在小组学习中学生们如何组织、如何协调?这使他们在个人和集体发展中获得了什么?

(六)这种学习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是增强了学生们参与社会音乐活动的能力,还是乐队的编排远离了教室?

第7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农村初中;育人作用

本文就针对农村初中音乐教学的一些不良现状发表肤浅见解,以此引起同行的探讨和相关部门的重视。

一、人们对音乐学科的认识不到位,观念滞后

首先,农村初中音乐教学的薄弱与传统意义上的“应试教育”始终关联,部分学校领导对包括音乐、美术、体育在内的所谓的“副课”重视程度不够。从笔者本校和周围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开设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学校对音乐课的开设明显漠不关心,其资金投入和授课时间严重偏少。加之大部分农村初中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都比较低,对音乐课的认识有偏见,认为音乐课与孩子的成绩没有关系,并有家长认为开设音乐、美术等课程是浪费时间。农村的初中学生由于受各方面条件限制,对音乐课的认识也不够,有部分学习较好的学生认为音乐的开设没有意义,而学习成绩中下的学生则以音乐课为“趣”,认为此课程可成为活动课。

其次,学生思想未解放。对于音乐来说,中学阶段既是建立音乐兴趣的时期,也可能是转移的时期。他们已经能把探索的视线对着自己了一举一动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别人怎么看自己、评价自己,都会是他初中生所关注的。虽然也有一些人会大胆的当众表现自己,但大部分中学生还是显现一定的“闭锁性”,他们小学时对老师提的问总是能积极举手,毫无顾虑,中学则是在自己没有把握时决不举手,原因就是怕答错了,有损“形象”。比如:我给初二的学生讲五线谱知识,讲解过后考考他们,要到黑板上画高音谱号和低音谱号,如果我说:谁行的话就请自己举手上台来,那时学生是绝对不会上前来的,哪怕我说:画错了也没关系,画对了有加分等等之类的话,也都是无效的。学生表现的是,不爱动或不屑做,其实这些举动的背后,是他们的羞怯心理在“作怪”也是思想没解放的原因吧!

二、农村地区初中生,受地域环境条件限制,学习起点低

一是环境造就人和影响人。我们在现实中寻找答案。农村初中的学生来源复杂,基础参差不齐,甚至有的学生在小学根本没上过象样的音乐课,连哆、来、咪都不认识,进初中了,一下子要进入深层次的音乐欣赏教学就无从谈起。举个例子,在初中二年级下册的管弦乐器欣赏教学中,作曲家舒曼大提琴独奏曲《梦幻曲》,可以说是全世界妇孺皆知的一首曲子,但是我们农村地区的学生一无所知,这首曲子主题简洁,具有动人的抒情风格和芬芳的幻想色彩,旋律线几经跌宕起伏,婉转流连,使人不觉中被引入轻盈飘渺的梦幻世界。学生学习接受的反应让我很失望。由此,我觉得欣赏教学不是很单一的就放首曲子给学生听,从小我们就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二是由于我国目前还是以应试教育模式为主,贫困地区农村初中的学生自然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他们进入初中时几乎不识简谱,更不用说五线谱,音乐教学活动难以进行。他们对音乐知识的了解几乎为零,大部分学生都不能完整、准确、独立地唱完一首歌曲,而只是会哼唱一些简单的流行歌曲。平时,西部农村的孩子能够接触的音乐基本上都是电视等媒体上的一些流行音乐,并且深受其影响。他们认为所谓的音乐就是一些流行歌曲。而上音乐课,理所当然认为老师教学时应该教些流行歌曲才对,当教师讲授音乐基本乐理知识、分析著名音乐作品时,西部农村孩子普遍表现出缺乏热情、感觉枯燥无味。

三、音乐教学设施较为简陋和专职教师队伍缺少

(一)音乐教学设施情况

我国的教育经费投资仍处于短缺的状态,有限的资金大多流向城里的学校、重点学校,无暇顾及处于弱势的农村初级中学,而流入西部农村初级中学的资金更是少之又少。近年来,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分派到西部农村中小学的经费在逐年增加,但此部分经费大多都用于校舍的改造扩建、实验室的改造扩充;还有所谓的主课也抢了重头戏,而用于音乐教学设施的经费微乎其微。在西部农村,乡镇初级中学音乐的教学设施仅仅是一架电子琴,甚至绝大多数还为一台录音机。而到村级初中,则连录音机等最简单的教学设施也没有配备,更不用说专用的音乐教室及配套设施。

(二)音乐师资问题

第8篇

关键词:民族音乐音乐教育母语环境影响优化

我国有品种繁多的民族音乐,体现了中华各民族鲜明的音乐风格,凝聚着民族艺术的精华。尽管目前学术界和教育领域已经意识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珍贵与保存民族音乐的必要性,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把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上来。而解决民族音乐文化继承与发扬的关键是教育。

一、音乐教育母语环境的界定与分类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音乐语言,这种不同体现在旋律要素、节奏要素,以及文化价值上,这是每个人在文化上的立足点。进行音乐教育的母语环境就是指在民族音乐的根基上创造音乐学习的民族文化背景,使学生从多层次的环境中接触民族音乐的优秀文化。一个民族以母语为音乐教育,让受教育者生活在整个民族音乐文化的大背景中,这是柯达依音乐教育理念的出发点,也是目前音乐教学的应有的原则。

教学环境在空间上涵括校内外各种因素,笔者将音乐教育环境分为相互交集的三个层次,它们相互影响,决定着学生音乐学习的喜好和学习效果。家庭音乐环境是指以学生家庭为中心的物质与经济状况,家长的音乐文化素质、音乐行为和观念,包括遗传因素等;学校音乐环境不仅包括课堂教学环境、教学设备等物质环境,还包括课间的音响环境、其他课堂上的音响效果、同学以及师生之间的影响等;社会音乐环境主要指学校和家庭之外对学生产生无意识影响的音乐文化氛围。

二、音乐教育母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从音乐教育环境与音乐教学的关系来看,音乐的母语环境决定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音乐意识和音乐行为;客观环境的一切因素,都对身处其中的学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成为引起或消除学生音乐学习动机的重要原因。下面针对音乐母语环境的影响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母语感觉

目前一些学习音乐教育的学生,在演奏、演唱方面拥有一定的技巧性,但对自己的传统音乐却极其陌生,他们一味模仿西方的表达方式而缺少自己的民族风格。主要原因是没有在音乐学习初期建立起音乐母语的感觉,使用音乐进行表述情感的时候缺少一个文化根基、一个立足点,那就是民族音乐文化。我们尝试创设音乐母语环境,是让学生在潜意识中积累自己的民族语汇,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掌握中华民族音乐的意韵、风格,将自己的文化深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环境对音乐教学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近代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冗余度(熟悉程度)过低的刺激不易激发起主动的探究、操作行为。主动的期待和主动的探究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信息冗余度的基础上的。”①给学生创造设计一个民族音乐的教育环境可以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信息的熟悉程度,继而对学生音乐母语的提高起到激发积极性和主动探究性的目的。

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性音乐能力

我国目前的音乐教学中,有些教师把音乐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上。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音乐教学时,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审美力、表现力及创造力,在感悟中陶冶情操,才是学校音乐教学追求的目标。

学习音乐和学习母语一样,都是先听、唱,再慢慢体会学习的内涵。由人的感官本能去学习音乐,以学母语的方式来学音乐,而不是用认知的方式去学音乐。以民歌作为主要内容的是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依教育体系的重要特征之一,而大量的民歌演唱更是让学生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中获得了民族音乐体验和了解相关传统音乐文化。

三、如何优化音乐教育的母语环境

上文在对音乐母语环境的界定中已经提到,音乐教育环境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家庭音乐环境、学校音乐环境、社会音乐环境。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优化音乐母语环境,调控教育环境对学生音乐学习的影响。

(一)营造家庭的母语音乐氛围

家庭是人的最初环境,对一个人母语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一个喜爱民歌的母亲会在日常生活中哼唱民歌,学生在无意识中接受这种隐性教育,逐渐熟悉民歌的旋律和风格,当这些民歌在音乐课堂上出现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强烈地激发出来。

父母对民族音乐的肯定,或者在观念言谈中流露出对音乐的正面见解会影响孩子音乐思想的形成。例如购买民族音乐资料,一定的音乐欣赏设备,给孩子一些精神上的指导、潜意识的正面影响和示范作用等。从父母延伸到家庭的外延,孩子的亲朋好友,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民族音乐氛围。

(二)优化学校民族音乐环境

学校是培育人才的主要基地,也是进行音乐教育的主阵地,学校环境有着其他环境无法比拟的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优化学校音乐环境,创造良好的民族音乐氛围是优化整个音乐教育环境的关键所在。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良好音乐母语环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端正学校音乐教育的大方向,用富于民族特色的母语音乐教育学生

目前,流行音乐、网络音乐充斥文化市场,民族音乐(包括严肃音乐)受到冷落。而民族音乐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出路在于基础音乐教育,从学校音乐教育入手,开展重视民族音乐教育课程的一系列建设工作,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灿烂的民族音乐文化,激发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从而达到爱国主义的教育目的,这是中国民族音乐以及中国音乐教育的出路所在。

2.充分发挥课间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很多学校已经有意识地把铃声换成音乐的声音,并且在课间加播音乐,是个很好的尝试,对课堂音乐教学的影响也很明显。教学楼里的音乐家挂图多为西方音乐家,我们应该把导向目光更多地投向我们的民族文化。

3.加强和其他民族性课程的结合

音乐教育要注重结合文化,去了解和把握各民族、各地区的音乐,更要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去考虑,从而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发展。例如在书法艺术课上,老师有意识地播放民族音乐曲目,使学生无意识中提高对这些音乐信息的冗余度,给学生一个全方位的民族文化环境,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民族音乐文化精髓。

(三)优化社会音乐环境,形成正确的音乐舆论导向和良好的音乐风气

音乐教育与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社会环境对音乐教育的影响和制约主要是通过音乐舆论和音乐风气的影响来实现的。正确的音乐舆论导向和良好的音乐风气是优良的社会音乐教育环境的标志,同时也是音乐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

面对社会音乐环境的影响,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正确选择。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拓宽和丰富自己的音乐信息;也可以从广阔的社会音乐生活里接受各种隐性音乐教育,包括广播、电视、书报杂志及互联网等各种媒体。但是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地去判断、接受音乐信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另一方面,社会要努力呈示一个健康的民族音乐氛围,一个良好的音乐母语环境。作为媒体的报刊、广播、电视,要努力造就民族音乐文化的环境,增强民族音乐的凝聚力,正确处理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关系,从而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正确的音乐舆论导向。只有在健康积极的母语音乐舆论和音乐风气的影响下,才能更加有力地促进学生对音乐母语的感受和学习,才能为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要建设良好的音乐母语环境,就必须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次的教育环境共同努力,只有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从整体上形成良好的音乐教育氛围,从而有利于民族音乐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整个社会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基础教育中实施民族音乐教育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而是一个包括母语音乐教育环境在内的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因此,只有全社会参与,营造一个良好的母语音乐教育环境,民族音乐教育的实施和存在才有条件,素质教育的发展才能在民族音乐这个母语音乐教育的基础上立足与发展。

注释:

①许卓娅.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选自第一二届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M].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编,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4.

参考文献:

[1]田慧生著.教学环境论[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2](美)贝内特·雷默著,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袁善琦主编.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教学实践[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9篇

【关键词】大学 音乐教学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2-0055-02

大学教育不仅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还要对学生进行个人素质教育,走出校门的大学生直接进入社会,他们的个人文化素养和社会公民素质决定了其在未来工作和生活中的发展状态。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成为我国大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美术、音乐、体育等艺术类教学是最适合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科目,也成为大学素质教育中的重要课程,值得我们进行探讨。

一 大学音乐教学现状

1.大学音乐教学有所发展

大学音乐教学一直以来作为高校或者艺术类院校的音乐专业教学存在,而随着人口素质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脚步加快,高校也担负起了对全校学生进行素质培养的任务,大多数学校也因此开设了针对非音乐专业学生的公共选修课,进行基本的音乐阅历教学和音乐赏析教学;同时,适用于大学音乐公共课的教材和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发展之中。

2.大学音乐教学成为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课程

无论是作为大学公共课还是专业课的音乐教学,都越来越重视音乐对学生个人素质发展的积极作用。在大学公共课中,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音乐欣赏教育方面,试图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在专业课中,教师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进行音乐文化教育,以此提高音乐专业人才的个人文化素养。可见,大学音乐教学已经成为学生素质培养过程中的重要课程。

3.大学音乐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

虽然大学音乐教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展示出其对学生个人素质的教育作用,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大学音乐教学对学生素质教育的方向比较模糊,大多数公共课教学关于素质教育的内容并不明显,对学生的教育作用也是潜移默化式的,一旦学生离开课堂或者不接触音乐,教育作用就很容易丧失;其次,无论是大学公共课还是专业课,音乐教学在教学评价方面都没有体现出重视个人素质发展这一方面,通过结业论文或者学生个人能力考试,都不能有效地反映学生素质的发展程度,也使得素质教育的效果被忽视了。

二 在大学音乐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1.教学内容具有素质教育的指向性

学生的个人素质发展是以学生个人优秀品质的扩大或者对更多优秀品质的学习为主的,目前大学音乐教学中与素质教育相关的内容是进行简单的名曲欣赏或者统一的音乐文化教育,使得音乐教学成为“一刀切”式的教学,并不符合学生素质发展的要求。因此,要使大学音乐对学生个人发展具有更积极的教育作用,就需要使教学内容具有素质教育的指向性。

2.教学方法满足素质教育需要

将学生禁锢在教室当中,以教材和教师演示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始终是行不通的,目前大多数学校的音乐教学内容都较为沉闷,往往都是对中外名曲进行欣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素质教育实际上是个性化教育,是促进学生个人特征中的长处积极发展的教育,因此,大学音乐在教学方法方面也应该体现出个性化和多元化的特点。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音乐的魅力,是扩大大学音乐素质教育功效的可行途径之一。

3.教学评价能突出素质教育结果

一种教学结果的产生应该通过教学评价表现出来,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音乐教师,都有必要对教学评价的方法进行改善,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又一个关键。教学评价方法的确定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应该统一,对音乐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评价方法以及对参与大学音乐公共课的学生的评价方法应该有所区别,如果条件允许,则应该设置更多的教学评价方式,使素质教育结果凸现出来。

三 对大学音乐教学的建议

1.改进大学音乐教学的课程设置

作为高校方,要转变音乐教学的观念,改变过去仅仅靠书本传授知识的模式。毕竟目前音乐教学的形式还是以公共音乐课或者选修课为主,对音乐专业学生的教学则是以专业素养训练为主,这样的课程设置方式禁锢了音乐教学内容的可变性,因此,要丰富大学音乐教学的内容,使其满足素质教育的需要,就应该对课程设置进行改进。首先,对于音乐专业学生来说,应该开设专门的音乐素养教育课程,使素质教育独立出来,以此提高学生对自身素质发展的重视程度,在音乐素养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不设置内容的细节,使学生以个人意见发表和集体讨论的方式,建立一种对音乐文化素养和个人素质发展进行积极交流的气氛,逐渐使素质教育成为音乐教学的一个必要环节;其次,对于参与大学音乐公共课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和阶段,请感兴趣的学生自由参与学习,为非专业的学生提供充足的接触乐器、接触音乐文化的资源,甚至可以让非专业的学生旁听专业课程,通过浸入式的教学,达到满足不同学生个人素质发展的需要。

2.重视音乐实践教学

让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兴趣是首要任务,要树立起师生有了音乐的校园文化才是完整的观念。学校还应该举办健康向上的音乐比赛,鼓励学生参与艺术活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将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流行音乐进行融合,体现出百花齐放的效果,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同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知识可以开设五线谱、乐理知识和音乐史等基础知识,实践课可以开设二胡、口琴、吉他等大众化的乐器,满足学生的不同爱好。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比如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通过视频、音频和动画的方式展现教学内容,既能更加直观地让学生理解到所学内容,又能增加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达到音乐的审美境界。

3.以音乐活动为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

大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关于个人素质方面的发展,需要通过特殊的评价方式才能展现出来。因此,大学音乐教学的评价应该以音乐活动的方式为主,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参与评价,才能达到展示学生个人素质的目的。建议学校在音乐课程结业时,以音乐素质展示为主题举办大型的音乐活动。我曾经组织非专业的音乐学生进行过一次音乐历史展览,在这次活动中,学生们提供了各种音乐文化图片、资料以及个人的学习心得,还主动联系音乐专业的学生为展览配乐、进行cosplay等活动,从这次活动当中,学生们总结出了“音乐使人愉快、音乐也能承载社会发展历史”这样的结论,这也是学生个人素质发展的一个表现。通过这样的活动,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充分观察和体会到素质教育的结果,较之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音乐活动更适合音乐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结果评价。

四 在大学音乐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大学音乐教育的高效展开一定要有高素质的教师来参与,然而,目前大多数大学音乐教师的知识结构都比较单一,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具有较高的音乐技巧素养,但对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相关知识掌握得并不熟练,这成为制约大学音乐素质教育发展的一个因素。因此,在大学音乐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一定要以大学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个人文化素养水平的提高为基础,校方应该重视对音乐教师本身进行培养,才能够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五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音乐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目的的达成,需要从教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三方面的整体改革入手,以提高教师个人文化素养为基础,只有这样,音乐教学才能充分发挥自身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许磊.从流行音乐教学入手强化学生的音乐兴趣与素养[J].才智,2015(8)

[2]廖西琳.高校音乐教学中如何强化人文素质教育[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2)

[3]孟洁.高校音乐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渗透分析[J].戏剧之家,2014(7)

[4]李冬梅.浅谈大学音乐教学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新方法[J].北方音乐,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