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08:20
导语:在全国教育技术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英文名称:China Medical Education Technology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陕西省西安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4-5287
国内刊号:61-1317/G4
邮发代号:52-118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7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2010年中小学课题实验校教学艺术优质课及科研论文评选活动”的通知
全国各地方课题实验学校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人员:
为认真贯彻《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全面展示新课改实践中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创新技能和专业发展技能,进一步总结与推广优秀教学经验、教育科研成果,选出一批教学科研模范人才,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研究分会定于 2010年4月――2010年12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学校文化研究科研成果评选――2010年中小学课题实验校教学艺术优质课及科研论文评选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参选对象:
全国各地相关课题实验学校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及教育科研人员。
二、参选内容:
按照国家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及各学科课程标准,选自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内容。
(一)课堂教学课件(实录):执讲现行中小学教材的课堂教学实况录像课,学科不限。参评课题从所任学科中自选,授课时间为30分钟,以光盘形式提交。一件作品一张光盘、无病毒、运行良好。在光盘的开头部分,请写明“参赛作者信息”。
(二)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必须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合理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有鲜明的学科特色,科学准确、语言精炼,有一定的创新性。设计以一个课时为单位。同一作者可报送1~2篇教学设计。文字在2000~3000字,word文档编排。
(三)论文报送要求:
1.论文作者必须是文章的唯一作者或第一作者。
2.每人最多报送两篇文章,内容要求:观点鲜明,论述严谨,数据准确,案例典型,文字通顺,理论联系实际。
3.每篇文章字数3000~4000字左右;
4.报送的论文一律不退,请自留底稿,如因论文有严重抄袭现象而影响评选结果的,责任自负。
三、参选办法:
(一)集体组织:为确保评选课件的公平、公正,本次比赛主要以教育局、教研室、教科院(所)、学校等教育单位集体征集为主。集体组织者,务请填好附件登记表。
(二)个人参赛:为照顾个别市县没有集体组织参评,也接收教师个人参选。
四、评选办法:
本次活动特邀相关专家、教授、学者进行评审。所有参选作品每份收取130元评审费。
五、奖项设置:
优质课奖项设置:
1.××学科课堂实录类、课堂教学课件类一、二、三等奖;
2.××学科课堂教学设计一、二、三等奖。
科研论文奖项设置:××学科类科研论文一、二、三等奖。获奖者将颁发获奖证书。
3.省略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在“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指导下,围绕《中小学实验室规程》的落实和信息化建设的规划要求,如何科学有效的推进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如何个性化的与标准化的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从而推动或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论坛是在主办方和承办方的精心策划下,在上海、北京、南京、太原、青岛、广州、武汉、南昌、厦门、苏州等城市教育装备工作者的支持下成功召开的。作为承办方的成都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所,以其热诚、创新和付出,使论坛的质量与水平,达到了堪称一流的水准,赢得了与会者的高度赞扬。
本届论坛旗帜鲜明。教育技术装备作为学校发展的基石之一,作为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作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动力,如何科学与可持续发展,如何引领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如何深化认识提升内涵,在开幕式上,成都市教育局局长、教育部基教二司装备处处长、成都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所所长等作了精辟而深刻的报告。教育部基教二司技术装备处乔玉全处长作了题为《新形势 新机遇 新挑战―加强和改进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报告,成都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所张庆所长作了题为《统筹联动:成都教育装备现代化的路径思考》报告。他们站在行政管理和事业发展的角度,深度阐述了教育技术装备的功能、作用和如何发展,为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者和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开阔了视野。
本届论坛内容丰富、形式精彩。既有教育装备工作者的研究报告,又有著名中学校长的实践报告;既有一线管理者与教师的实践总结与探索,又有教育装备企业的新技术与新方案展示,还有独特的教育技术装备项目优秀案例现场评比与展播。南京市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办公室后有为主任在4月9日上午的主论坛上作了题为《用技术与形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技术装备的方法论》的专业性报告。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以其大家风范和对教育技术装备的深刻理解,作了题为《学校转型下的资源配置》报告,上海市市西中学的林勤副校长,以其亲身实践,讲解了学校“思维广场”的建设是如何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台北市教育局聘任督学韩长泽先生的《资讯科技装备在高中以下学校的配置与运用》报告,把台湾的信息化装备发展情况展示给与会者,让与会者清晰地看到台湾的发展,思考自己的实践。在第二天的“实验室建设分论坛”和“信息化装备分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技术装备报告,精彩纷呈。这些报告,让思想与实践相互印证,让技术与方法相互碰撞。其超大容量和精彩的内容,让全体与会者大为赞叹。教育装备行业已经走出低层次的形象,正在迈向有理论、有实践的专业化水准,正在走向一个学科化和专业化的行业。
本届论坛还有一个独特的活动,推动了教育技术装备自身的发展。论坛收到通过“知网”检验的论文达496篇,收到各地的教育装备项目案例57个。评选出优秀论文10篇,分六类项目;评选出提名奖优秀案例18个,优秀奖优秀案例6个,并进行现场展演和专家点评,让与会者参与了一次教育装备之旅,案例的交流与点评,是一次深度的课程学习。
本届论坛与前两届论坛相比最为突出的是局长、校长和教师群体的参与,是装备工作领导者、实践者、装备应用者的对话与研讨,它反映了不同视角的教育工作者的认识和思维,反映了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对教育技术装备的重视与认同。著名校长的参与,使本届论坛体现出深度;行政领导的莅临,使本届论坛体现出高度;一线教师的参与,使本届论坛体现出广度。教育技术装备对教育教学的作用,对学校发展和师生成长的作用,越来越凸显。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交流合作,促进发展。论坛继续高举“南京宣言”的旗帜,以“论坛章程”为指导,凝聚了全国教育装备界的同仁,影响了校长和教师,引领了教育装备企业,其成果丰富而又实际。论坛逐步成为中国教育装备行业的最重要交流学习与合作发展的平台。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美学是一种关注人、重视人、崇尚人的人学,其中蕴含着浓厚的人文主义气息和韵味。当代教育技术学科领域出现了偏重技术开发而轻人文理论研究的倾向,这带来的后果是教育技术学科领域内的人文精神淡化。本文从我国传统美学思想的角度出发,对教育技术人文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针对教育技术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引言
目前,我国教育技术颇受西方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影响,导致技术至上主义盛行。技术至上主义崇拜技术,认为技术手段可以战胜一切,改造一切,无法辩证地看待技术和教育之间的关系。这无疑是一种片面的理论,用它来指导我们的行为有可能导致教育技术发展的危机。虽然不少有识之士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但目前技术至上主义还很有市场。笔者从我国传统美学的独特视角出发,对教育技术人文发展的现状及传统美学对教育技术的人文导向作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针对如何科学地看待技术对教育的支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当代教育技术的人文发展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的内涵被无限扩大,从而导致科学万能论和科学主义盛行,这在一方面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随着科学主义教育技术观深入人心,及其对技术、工具手段的追捧,使得人们无法正确对待技术和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客观上造成教育技术学科领域内技术凸显、人文凹陷的局面,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科学主义过分夸大技术的决定性,某种程度上掩盖了人的教育主体地位,导致教育对人的琉离
无论教发展到何种程度,教育的主体永远都是人,如果人的主体地位被技术掩盖的话,其后果将会是非常严重的。科学主义教育技术观崇拜技术、工具手段的运用,忽视教育技术应用中的人文关怀,其误区在于忽视人的教育活动主体地位。何抗教授指出:“教育技术的逻辑起点是‘借助技术的教育’。”川即教育技术的逻辑起点应该是以人为主体的教育,而不是技术的具体实现手段。
2.2重科技教育而轻人文教育,一定程度上导致教育技术学科领域内的功利主义倾向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成为可能,但人们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也容易犯迷信技术、模式化、功利主义等错误。目前,全国各地许多高校都开设了“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并且都有比较系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这些课程体系大都“体现了对学生技能性和应用性的重视,这大致是正确的。但同时我们应看到办学思想的‘急功性’和‘应急性’,这就造成了培养的教育术价值规律目前只能限于熟练操作,使用技术手段这一层次上难以在教育教过程中综合性、开拓性地应用技术手段。”这种重技而轻人文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倾向于从技术哲学的单维角度去考虑如何使用教育技术来提高教学效率,使学习者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以适应知识增长的压力。这就相当于把充满个性化的教育对象当成教技术的“原料”,只关注其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对其内心的完善则漠不关心,这样培养出来的教育技术人才只能称得上是“工匠”,而不能称之为教育家。
2.3教育中“见物不见人”的物化倾向使得教育不似原来充满人文关怀,不利于师生人格的相互渗透
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新技术在教育领域内的扩张,既便利了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容易导致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机械化。传统教育中的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非常注重彼此间情感和人格的互染,而当代推崇的“人一机”交往模式使教育中出现了“见物不见人”的物化倾向,无法满足学生交往的需要、爱的需要、情感的需要。
3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对教育技术人文缺失的借鉴意义
中国传统美学关注人的存在,重视提高人的学一贯强调社会关怀和道德义务的境界,道家美学则推崇内心平静与自我超越的境界,两者之间虽然存在某种紧张关系,但又相辅相成,共同标举一种人文精神的善美境界。在科学主义教育技术观盛行的今天,我国传统美学中关于“人”的学说及其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对我国教育技术的健康成长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3.1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人本思想对教育技术的人文导向
中国传统美学立足于人,始终关注人的精神发展和人的生活意义,其中贯穿着一条关注人、重视人、崇尚人的人文主义主旋律。无论是儒家美学,还是道家美学,都非常重视人的问题,体现了强烈怀,虽然在某些方面存在紧张关系,但二者在以人为本这一方面是一致的。孔子认为人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强调以人为目的,表现出对人的主体地位和自由创造的尊重。老子则把人和道、天、地共同看作宇宙中的四大,把人作为根本关怀的对象,表现出对人主体地位的尊重。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人本思想,对于教育技术中人的主体地位被技术掩盖的倾向,无疑可以起到一种纠的作用。教育技术的逻辑起点应该是人的教育,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才是教育技术追求的终极标。站在人文的高度去认识教育技术的本质,用先进的教育技术为受教育者营造人性化的教育环境,不让技术取代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使教育技术上升到人本化的高度。
3.2擂家的“乐教”思想和道家的“无为”思想对教育技术的人文导向
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都主张通过审美和艺术来促进人的精神发展,而不追求某种欲望的单纯满足,即以一种朴素、平淡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事物,对物欲的扩张持克制的态度。古人认为的“乐者,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也,乐之末节也,故童者舞之”(《乐记·乐情》),就是说音乐是不能单靠技术来完成的,其中传达的情感和意境才是音乐的精华。老子认为的“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第三章),也就是说要给人充分的自由,让人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以“无为”的方式实现“有为”。
教育技术已经上长升到由技术、教育、美学等多维构成的复合形态,单靠技术显然无法实现其教育功能。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加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正如演奏音乐一样,教育技术教育功能的实现,不仅靠技术手段,而且要靠先进的教育想和对充满个性化的学生的人文关怀。同时,教育工作者也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将教师的主导力量化为一种“无为”的方式,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看到自我价值的实现,提高学习的自主性,使其个性得到更和谐的发展。教工作者应该从多维的角度去审视教育技术的学科性质,纠正功利主义、科学主义等错误倾向,实现教育技术的艺术化。教育技术只有实现了艺术化,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以人为本,其功能才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3.3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教学思想对教育技术的人文导向
我国传统美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就已经认识到教育是在一种对话、民主、平等、自由的教育情境中进行的价值引导和自主构建的过程。《学记》中有“教学半”“教学相长”的论述,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启发。道家崇尚自然无为之美,其育人思想主张重视学生的自然性,认为外物的过多干涉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他们主张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加强人的道德修养,增强人的健康素质,即把人作为最终目的,强调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教育技术对技术的过多使用容易导致教育的机械化、模式化,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此,教育技术应该努力为师生营造一个更为平等、宽松的教育情境,使教师能够在先进技术的支持下做到因材施教,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和体验,使其能够在一种和谐的情境中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人格魅力的感染。另一方面,教师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自身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也能得到提升。
顺德区均安镇星槎小学
星槎小学地处西江河畔,七?蚯疟撸?且凰?逖?!?996年,均安镇委镇政府和星槎村委会为重组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高瞻远瞩,科学规划,将原星槎、福岸、三联、上力四所规模较小的学校合并,斥巨资易地重建,组成一所规模大、档次高的现代化新星槎小学,开创了顺德区集约办学的先河,掀开了星槎小学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早在合校之初,学校的领导者和决策者在改造薄弱学校的同时,也开始规划了学校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蓝图,确立了要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促进学校教学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轨。正是在这种明确的办学思路指导下,使学校能在强校林立的顺德教育中占有一席重要之地。
自申报广东省第二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起,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校本着以创办优秀实验学校为目标,全面提高领导、教师、学生信息化素养,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全面开发学生与教师的创新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为实现教育信息化不懈努力。我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由小到大,一边实施一边发展,一边装备一边开发使用,到现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深有体会的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教育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取得了累累硕果。
一、完善管理体系,全面落实现代教育技术规划
对于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这一称号,学校领导及教师既把它当作是荣誉,也把它当作是工作的动力和努力方向。
学校把教育信息化工作列入学校每学期的工作计划之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规划,有具体的任务、措施和步骤,目标明确地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研究。
学校建立了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的管理网络,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学校领导带头参与实验工作,由校长担任组长,主管电教的主任负责此项工作,并配备了由管理者、教科组长、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科教师参加的实验人员。学校设立了电教中心,下设总控室、课件制作室、广播室、语音室、多媒体电教室等。各级实验人员分层管理,在实验过程中做好组织协调工作,主管领导定期听取汇报,及时了解工作的开展情况,提出下一阶段的工作思路。
学校建立了各种管理制度,如学校电教中心管理条例,电教管理员守则,信息资料管理制度,多媒体使用管理制度,电脑机房管理制度,普通教室电教设备管理制度等;学校对现代教育设备的使用都进行记录,如仪器设备维修保养登记记录,多媒体使用情况记录等,真正做到设备有人用也有人管,实行规范管理。学校的电教人员直接参与和负责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工作,认真做好日常的维修保养,并主要承担学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指导工作,及时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学校领导十分重视各类教育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已经安装了校园网络软件平台,进行了全体教师的校园网操作培训,并组织有关人员不断丰富校园网及各科室、各项目的网页,校园网上的各种信息有专人采集、更新,使得各种信息资源高度共享,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学校领导和教师也不断学习,增强现代化管理意识,整个学校的管理充满了现代化气息。
二、改善教学环境,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
技术设备的建设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前提,所以,学校始终把改善教学环境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有效途径。
近几年,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办学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不断优化现代教育装备,建设了校园网络,添置了信息教学设备,对现有的设备进行了升级换代,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硬件环境。2003年至2004年间,学校乘着创建省一级学校和教育强镇的东风,取得了镇、村两级的支持,又加大了投入,完善了教育装备。学校现有校园网一个,广播网一个,图书电脑管理系统1个。有教学平台17个,专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室2个,电子阅览室1个,另有校园计算机总控室一个,教师课件制作室一个,语音室1个(设备2套),以及图书馆局域网一个。共配有计算机234台,并配置相应网络的外部设备及相应的教学软件和教学辅助软件。计算机软件、硬件的数量和种类基本满足教学和行政管理的需要。校长室、行政室、教师办公室、图书馆等办公系统的主要业务实行计算机管理。学校专门购买了“海百合”课件制作软件、“图书管理系统”软件及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学校已用光纤专线方式接入校校通,并在教学和管理中得以有效应用。学校在互联网上有独立网站,与省、市教育网建立链接。校园网上的各种信息,有专人采集、更新。通过网页操作,使得各种信息资源高度共享。
三、合理配置、开发教学资源,提高应用效果
我校根据教学需要给各年级购置了语文、数学、英语、思品、自然、科学、音乐等教学用的配套音像、电子教材基本达到了三套,并且是省中小学教材审查组推荐的。北师大新教材配套光盘,英语光盘等。还有《鹏博士》《科利华》教学软件一批。我们认为:教学软件不能简单的买进和拿来,一是有选择性的买一些有使用价值的资料。二是发动师生自己想办法制作教学积件和教学资源,这样才能提高使用率,提高教学效果,又有自己学校特色。学校要求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上坚持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注重媒体与教材和学生实际相结合,采用何种媒体,如何运用媒体等皆从实际需要出发,形式服从内容。同时学校坚持拿来与消化、引进与创造相结合。三是紧紧依靠本地区的资源优势。我校网站直接连接顺德教育信息网,信息中心拥有各种教育软件资源已1000G以上,有科利华、清华同方、K12、中教育星、清华永新、国之源、南方之星、迈达威、人教社等九家公司的17个产品,教师学生可方便、快速地调用或下载各种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以达到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
四、充分利用,提高使用率
学校十分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教育技术装备的资源效益。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训,我校能运用电教手段上课的教师达到100%,开展电教学科比例达到100%,包括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自然科学、社会、美术、思想品德、音乐、体育、综合实践。采用电教手段的课时覆盖率也达50%。
五、依托课题研究,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学校一直非常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积极推进课题研究。我们成立了科研领导小组,开展了计划性强、针对性强和实效性强的课题研究工作。我们结合本地区本校的教育需要,确定研究课题,在研究经费、活动时间上给予保证,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广大教师主动参与教学研究,保证课题按预定方案稳步推进。
目前,已立项的课题有国家级的两项——《小学语文“四结合”》和《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科的课程整合》,省级三项——《小学情境作文教学》《小学数学综合评价的方法与策略》《广东省器乐教学现状分析与实验研究》,每个课题都能按计划正常开展研究,定期开展阶段性成果整理和总结。其中《小学情境作文教学》已经结题,结题报告得了二等奖。
几年来,实验教师大胆实践,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研究,探索利用多媒体技术改革课堂,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总结出集中识字模式、随文识字模式、阅读教学模式、说写训练模式等。教师们利用有效的信息资源,把各学科与信息技术有机地整合起来,使信息技术更有效地成为课程与教学中的一个因素,成为教师教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以及环境建构的工具,进一步改善学习,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因而,实验班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综合素质都大大优于普通班学生,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说写训练教学模式》的论文参加全国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得到全国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的确认,获得了成果入选奖。《春天在哪里》的语文“四结合”课例教学获得全国优秀课例三等奖。 “小学情境作文教学”已通过广东省教育专业委员会组织的终期评估,研究成果获得了二等奖。何婉华等五位老师的专题论文获得了一、二等奖,六位学生的作文也获了奖。何凤娇等四位老师的相关论文还获得全国小学语文教育学会的论文比赛二等奖。科研改革也促进了全校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几年来,学生参加各类各级的征文、作文竞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科研实验开拓了农村学校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之路,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使我们加大了教育改革的信心。现在,我们全方位推进信息化教学研究的理论探索,从语文科到数学、英语、自然、音乐、美术……现代教育技术在我校得到普及应用。教师们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优化了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得到培养,信息技术素养不断提高。
六、强化师资培训,促进教育信息化蓬勃发展
学校认为,现代教育设施不是装门面的,它的价值在于充分的使用,而使用的关键在于教师,所以学校把培训老师作为广泛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突破口,开展多种形式的师资培训,使学校教师能够迅速适应现代教育的环境,掌握现代教育设备的运用。我们坚持校本培训,学校多次派出领导和骨干教师参加省、市、区组织的各种类型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参加有关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学习交流活动。然后把学到的知识再传给老师们,老师们互相学习,共同提高。1、集中培训。学校一方面请来相关专业的老师对全校的老师进行集中培训,让全体老师都掌握基础的计算机理论和应用技能;另一方面学校骨干老师进行实例讲解,作业布置等。2、分散练习。在教师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后,分散到各年级组实际操作,进行巩固强化。年级组老师取长补短,共同提高。3、定期验收。学校定期对老师的计算机掌握情况进行统一测评,重点是通过作业的形式考察老师的计算机操作水平。4、比赛促进。学校结合培训开展系列竞赛活动如:AUTHORWARE课件制作竞赛,多媒体教学设计评比等活动,极大地提高了老师的学习热情。通过校本培训,派出学习、专业老师讲课等形式提高了我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有力地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
学校还订阅了有关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资料和刊物,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信息技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书刊。通过学习、研读,教师更好地了解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动态,提高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水平,加深了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的研究。通过培训学习,教师不但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也提升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整体素质。
七、实验工作取得的成绩
通过实验研究,教师教学水平大大提高,教育观念得到转变,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信息化的环境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目前在我校的课堂上,教师大力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研究,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践中,教师们积累了一定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大大增强,尤其是近两年,进步特别快。其中李巧敏老师的《说写训练教学模式》参加全国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得到全国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的确认,获得了成果入选奖;《春天在哪里》的语文“四结合”课例教学获得全国优秀课例三等奖;《春天在哪里》、《我喜欢的水果》两课例参加了顺德区信息技术教学开放日活动,获得好评。何凤娇老师的《创设作文情境,激发写作兴趣》、李巧敏老师的《利用多媒体创设语文情境》、黎翠容老师的《发挥CAI的优势 提高作文效率》、王月瑛老师的〈情境作文教学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可行之路〉获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论文大赛的二等奖。何婉华的《情境作文指导一、二法》、李巧敏的《利用网络创设情境》获广东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论文一等奖、王月瑛的《情境作文教学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可行之路》、黎翠容的《运用多媒体创设作文情境》、何凤娇的《创设作文情境激发写作兴趣》、李国光的〈情境作文教学实验报告〉获二等奖。欧阳信程教学课件《比较》、《长颈鹿和小鸟》获区二等奖及镇一等奖,何惠燕老师、欧阳永晃老师思品课件获顺德区三等奖,参加了思品课件展示。欧阳信程、欧阳永晃参加区信息技术说课比赛获得二等奖。欧阳永晃《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获区电教论文二等奖,卓捷海的音乐录像课《巧巧手》、欧阳信程的科学录像课《谁给花传粉》、梁婉青的品德与生活录像课《和钟姐姐交朋友》获区三等奖,何瑞华的论文《《加强情感体验,调动情感参与》》《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获区一等奖。何校伦论文《数学也要进行“听”“说”训练》、何彩眉教案〈买铅笔〉获区二等奖,梁婉青论文《活用多媒体教学激活识字兴趣》获区三等奖;李国光、欧阳永晃设计制作的学校网站获顺德区电教中心颁发的二等奖。近两年来,学校教师在区镇的各项论文、教案、课件及教学比赛中获得了约80个奖项。教学科研促进了教师的提高。
我校是镇的示范性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在本地区是先走了一步。我们曾承办过镇内不少大型的教学研讨活动,为兄弟学校提供示范和交流研究的平台;每学期,举行一次大型的教学开放日、文化艺术节活动,向镇内、区内及社会公开展示学校教育改革的成果;在校内,经常举行全校性的或科组的教学活动,互相交流,共同提高;新会市荷塘镇中心小学、高明区三洲街道办组织的中小学校长也慕名前来参观。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在本地区起到了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学校一年上一个台阶。1997年被评为顺德市一级学校,1998年被评为佛山市一级学校,2000年通过了佛山市一级学校复评,2001年被评为广东省绿色学校,2004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实现了农村学校向城市化、现代化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学校多次被评为顺德区先进学校、顺德区少先队先进大队、顺德区实验工作优秀学校、顺德区体卫先进单位、顺德区文明单位、佛山市教育系统先进单位。
附件三
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自评量化表
学校名称: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星槎小学 (表一)
一级
指标项二级指标项得分
A
工作落实
情况A1
人员A2
规划7
34
B
三个覆盖率B1
教师B2
学科B3
课时9
333
C
教学环境情况C1
达标C2
使用率C3
模式探索10.5
54.51
D
课题研究情况D1
选题D2
措施D3
进展D4
成果16
2455
E
教材使用情况E1
教材选用E2
使用效果E3
自制教材12
543
F
组织培训情况F1
内容F2
范围F3
方式13
535
G
实验工作效果G1
教学成果G2
教师教学水平G3
学生综合素质G4
示范作用22
16222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教育中的新兴学科——网络教育应用也随之产生。文章对网络教育应用的概念、形式及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网络教育应用的发展趋势,以推动网络教育应用更好地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网络教育引起教育界的巨大变革。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迅速增长的学习需求与匮乏的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单靠传统的教育机构是不可能满足如此巨大的学习需求。这就要求家庭、社会、教育部门以及非教育部门都要能提供学习机会,并参与教育活动,也就是要构建一个学习化的社会,使人们能够在任何时刻都能自由地进行学习。但是,传统的教育受时间、空间和人力、物力的限制,难以达到学习化社会的要求。而网络教育正好提供了这样的机会。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深入探讨网络教育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形式及网络教育应用的现状,从而指出网络教育应用的发展趋势,推动网络教育应用更好地发展。
一、网络教育应用的概念
1.网络教育应用学科的形成
随着网络教育实践的逐步深入,人们对网络教育的现象和规律的研究也越来越多。1996年6月在美国波士顿召开的“教育多媒体/超媒体及教育电子通信”国际会议上,396篇大会论文中,有关网络教育应用的文章就有40多篇。此后,历次计算机教育应用领域的国际会议无不以“网络教育”作为会议的主题,各种国际性期刊也相继设专刊进行讨论。关于网络教育应用的研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在这些不同层次的研究中,研究者从不同的理论角度对基于网络的教学与学习进行了讨论,探索了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学习模式和教学模式,设计、开发了一些基于网络的学习系统和教学系统。1997年2月,美国教育技术出版社出版了由德克萨斯大学教育技术学专家Khan主编的《基于网络的教学》(Web-Based Instruction)一书,该书分5个专题汇编了59篇关于网络教育研究的理论文章,这标志着网络教育正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在国内,教育部“九五”重大教育改革和研究项目《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确定了《网络教育应用》是教育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这标志着网络教育应用课程在中国的正式形成[1]。
2.网络教育应用概念
网络教育应用是研究网络教育的现象和规律,以期对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过程提供全面指导的一门学科[2]。它是网络技术、教学论、学习论相互交叉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涉及到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诸多的学科领域,体现出了明显的跨学科性,它从属于教育技术学。它的研究内容包括网络教育环境下的教师、学习者、网络教学与学习过程、网络教育资源和网络教育支撑系统设计与开发、网络教育的教学模式和网络教育的评价等。因此,从网络教育应用的研究内容来看,网络教育应用是为了促进学习而对网络学习资源和网络学习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应用、管理与评价的理论与实践[3]。
二、网络教育应用的形式
在国内,网络教育应用的形式主要有校园网、地区/区域教育网、国家教育网三种形式。
1.校园网
校园网是指在校园范围内,将计算机以相互共享资源的方式连接起来,同时具有进行教学、管理和信息服务等功能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它主要以学校各部门的应用硬件(如多媒体网络教室等)系统为基础,将各个分离的硬件系统连接成一个有机的信息交流硬件平台。在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与管理信息的支持下,通过学校管理信息平台、校园通信平台、网络教学平台、教育资源平台,实现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和管理。
2.地区/区域教育网
地区/区域教育网是通过宽带骨干网连接教育部门内部网和校园网的城市/地区内数据传输网络,它以网络技术为依托,以各种信息设施为支持,以教育软件和资源为基础,以实现现代化教育和管理为目的,为区域教育提供全方位应用服务的信息化环境。城域教育网的建设是对区域教育的全新规划,对于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3.国家教育网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相继建成了国家级的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并相互连接成覆盖全球的国际性学术计算机网络,从而为广大教师、学生以及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网络环境,从根本上改变并促进了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科学计算和科研合作,成为这些国家教育和科研工作的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促进了这些国家教育和科研事业的迅速发展。
三、网络教育应用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网络教育始于1994年教育部实施的“中国教育科研网示范工程”,目前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在高等教育领域,1998年9月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湖南大学、浙江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作为现代远程教育首批试点高校,开始了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远程教育。随后,1999年清华大学等31所高校建立网络学院。2000年教育部启动了“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计划在2年内重点规划建设300门基础性的网络课程,并以网络课程建设带动课件库的建设,以课件库的建设推动网络课程的建设。到目前为止,经教育部批准,全国已经有67所高校开办网络教育试点,网络教育在线学生数正呈逐年增加的态势。在基础教育领域,全国已有近3000所中小学组建了校园网,上万所学校组建了网络化电子教室。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教育部在《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3],要在10年的时间里全面、逐步普及信息技术必修课;要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联网,使每一名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
四、网络教育应用的发展趋势
1.开发数字化的网络学习环境
信息时代的学习与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发展密切相关。信息技术以数字化为支柱,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工作者教学过程后,使得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方式都向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形成数字化的网络学习环境、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和数字化的学习方式。开展信息教育、培养学习者的数字化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创建数字化的网络学习环境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和网络教育应用的必然趋势。
2.研究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不能再一味套用传统的班级授课教学模式,所以研究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也是网络教育应用的一大发展趋势。比如研究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协作学习教学模式、问题对话型教学模式、探究型教学模式等。未来学校的院墙将逐渐模糊,特别是中小学网络教育的发展模式将不仅体现在课堂中,会更多地体现在课堂之外,学生会在校外、在家中上网,在复习功课和写作业时,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
3.研究网络教育应用中对知识的管理
在目前的网络教育应用过程中仅仅将学习材料和教学素材提供给教师和学生使用。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恰恰是许多教师重新整合材料的经验才是最宝贵的,而在目前的网络教学平台构架中并没有涉及到这些知识的发掘、共享与应用,没有考虑教学知识交流环境的构建。所以,对知识的管理方法研究也是加快网络教育应用发展的有效途径。
4.研究基于网络的教学评价系统
目前的教育评价多采用总结性评价,仅以学期结束时的一次考试或相关的调查问卷作为评价的依据。这种方式所存在的片面性已为大众所认同,针对性的改革措施也逐渐提出并实施。但采用长期的形成性的评价手段来进行评价,需要投人大量的人力、物力持续的跟踪观察来收集、统计相关信息,这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难以实现。而网络以其强大的交互性、时空的开放性、数据收集管理的方便性、个性化的信息交流以及快捷的数据统计、分析功能使设计开发长期的形成性网络教学评价系统成为可能,这也是教学评价系统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从而促进网络教育应用的发展,最终实现教学最优化。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网络教育应用在我国已经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了,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它也存在着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弄清楚网络教育应用的现状,找出它所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它以后的发展趋势,这对于进一步提高网络教育应用的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海波.我国网络教育应用现状及对策探析[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2] 武法提.网络教育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中国教育信息化技术规范,http://celtsc.edu.cn/.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学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学校内涵建设水平、增强综合办学实力的重要保证,对于推进学校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年来,我们以造就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为目标,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为主线,坚持教研、科研与校本培训紧密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学习《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启动教师培训管理和学时认定的网络系统。学历培训成绩喜人,到2013年,我校取得硕士学位的有24人,20人在读,研究生率达23.4%,所有专任教师学历都在本科以上,本科率达100%。11名教师报名参加省教师网络培训,15名教师报名参加全国教育技术水平考试,1名教师报名参加省经典诵读骨干教师培训,5名教师报名参加“国培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1名教师参加“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观摩活动。6名教师分别参加了江苏省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生物等学科的课堂教学大赛观摩活动。4名教师参加了江苏省高中语数外课堂有效教学观摩研讨会。有1名外语教师和1名物理教师参加到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出国学习交流,语文、数学、历史、地理、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参加了江苏省高中相关学科教师提高培训的培训。所有骨干教师参加镇江市“中小学教师拔尖人才现代教育技术实践评价活动”。高一高二全体语文教师、高三全体英语教师及高一二英语备课组长、高三物理教师参加了市教研室组织的教师暑期培训。学校新老中层以上干部参加了学校管理干部暑期培训。4名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教师参加了市教研室组织的课程培训。此外,我们还组织教师参加了镇江市2013年度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组织高三全体任课教师和高一高二年级的学业水平测试科目的教师参加了丹徒区教师学科水平测试。
2.师德教育:组织教师学习《镇江市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暂行规定》《关于禁止中小学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的暂行规定》,严格执行“八要”“八不”。制订了《江苏省大港中学师德建设公开承诺书》,《教职工师德公开承诺书》;制订了《江苏省大港中学开展志愿导学活动方案》,广大教师踊跃报名参加志愿导学活动。学校分别成立了高一、高二和高三名师志愿导学中心,组织了“践行师德,做人民满意教师”的师德承诺活动。
3.教师竞赛:15名教师在省基本功竞赛丹徒区选拔赛中获奖,其中4人获区一等奖。我校代表队获镇江市首届数学教师解题大赛团体一等奖,陈庆菊、吴学伍老师获个人一等奖。8名教师参加了镇江市高中英语学科教师命题比赛,6名教师参加了“信息化教学能手”和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竞赛。张蓓老师参加市政治课教学基本功大赛获一等奖,并参加了省教学基本功大赛,获优秀奖。申高峰和贾梅萍老师参加市英语教学基本功大赛,分获一、二等奖。唐玉萍老师参加全国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优秀课展评获二等奖,贾梅萍老师参加江苏省学科德育精品课程评选获二等奖。吴春乔老师参加市数学评优课比赛获市二等奖。此外,我们还组织全体教师参加了全省中小学教师网上法律知识竞赛活动。
3.教科研:通过专家培训、校本培训,使老师们明晰了教科研的意义、步骤与方法,学校在教科研上实施政策激励、全力支持。如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料,科研设备,采集最新的科研信息提供给教师以拓宽研究的视野,提高研究水平。
20__年完成1个“十一五”课题结题。“十二五”省市课题的开题研究,市级以上共有19个课题开题,其中省级课题2个,市级重点课题1个。现又有18人申报第三批市级课题。
20__学年省级以上23人发表52篇,省级获一二等奖、市级一等奖15人论文15篇,其中4人有,共计有34人或者获省级获一二等奖、市级一等奖,占教师总人数的18.9%,距离30%的目标差距较大。
在2013年镇江市教育教学成果评奖中,高中组单项竞赛类3人获镇江市一等奖,2人获二等奖,2人获三等奖;高中组单项科研类4人获镇江市一等奖,2人获二等奖,2人获三等奖;高中组单项指导类1人获镇江市二等奖,2人获三等奖;综合类二等奖一个。
教科室对教师专业发展情况进行排队,对培养对象下任务,压担子,要求学校管理人员首先积极参加到教科研活动中,带领其他教师一起前进。目前论文的发表篇数已经达到要求,但是出现的现象是少数教师较多,大部分教师的论文还停留在区、市级获奖层面,要达到有30%的教师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或在省级论文竞赛获得一、二等奖及省辖市级论文竞赛一等奖的目标,还需要全体教师的努力。教师写论文的人数不多,这可能与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工作量较大有关。教科室要求大家平时工作中积累问题和素材,利用假期进行 总结和理论探讨,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并上升到理论高度,撰写论文,积极投稿,争取发表。
完善课程研发机制。根据未来三年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高考方案的调整,完善课程研发方案,开设适合我校校情,彰显我校特色的系列体育、艺术、信息和心理健康等课程。成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制定各学科组的课程研发目标。开齐开足各级各类课程,在规范上下功夫。年级开设校本课程超市,校本课程形成初步特色,形成特色校本课程。利用中国米芾书法公园、丹徒田歌、丹徒历史名人等区域资源,立足宜文化定位,建设内涵语文、历史、地理、书法和音乐等多门学科的生态教育特色课程。
“宜文化”综合学习课程基地建设获得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审核通过,宜文化综合学习课程基地的建设,将有效引领学校教育改革。宜文化的综合学习,致力于教育的“宜”品质——和谐、生态,是港中教育人的梦想。在丹徒地域的层面上具有山水相宜的特性,在历史文化的层面拥有人文物理相宜的机理,延及至课程学习层面,葆有知性合一的生命活力。使宜的教育品质成就一种人文化的结果。
4.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课开设富有成效,提升了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优化了“心灵驿站”工作队伍和硬件设施,增强了心理咨询的服务能力。镇江市心理健康课题结题,3人参加“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培训班”,陶善国获“中级心理健康辅导员”证书。我校参加了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共同体,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了镇江市学校特色验收,下半年顺利通过了镇江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评选,获得专家的高度评价。
5.名师工程:深入开展“三名”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作用。束鹏芳、於罗英入选第二批镇江市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导师。我校是全市唯一有2人的单位。蒯忠山被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和国家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外语研究中心授予“全国中小学英语教师名师”称号,被丹徒区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称号。18名教师入选镇江市高评委库,40名教师入选丹徒区中评委库。6名教师被评为市学科带头人。2名教师参加特级教师后备人员评选。以特级教师王荣林、仲伟贵为首的校骨干教师讲师团利用暑期在丹徒区中小学进行巡回演讲,充分发挥了名师的辐射作用。为促进拔尖人才迅速成长,我们深入研究,制定了个性化的骨干教师成长菜单,建立健全骨干教师成长档案。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完善了教师业务考核档案。
二、展望
1.加强名师队伍建设。结合上级行政部门要求,组建丹徒区名师工作室,以发挥领军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
2.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拟组建校学科带头人后备队伍,优先提供学习、培训、竞赛的机会,促进骨干教师特别是主要学科的骨干教师的成长。
3.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拟与镇江翔平心理教育培训中心合作,对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全员培训,以增强班主任业务素质与工作能力。
学校始创于1984年9月,历经18年风雨的洗礼,发展成江苏省特殊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多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及全国第三次特教工作会议精神,遵循特殊教育的办学规律,坚持以“改革为动力,科研为先导,教学为中心,育人为目的,康复为基础”,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积极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力求办出特色。他们以少先队部、教导处为主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德育于活动中,加快学生健康个性的形成。如学生湖斌拾到内有千元现金及信用卡的包,立刻还给失主。学校充分利用康复器材及专用室,加强训练,增强学生体质。每次运动会学生的参与率都达到100%,培养出了一批优秀运动员。今年9月,学生吴益永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第三届特奥会,获得2枚金牌,一个第5名的好成绩,为江苏省争了光。为矫正缺陷,发展智能,该校不断丰富第二课堂活动,积极开展文体兴趣、劳动技能、电脑、英语口语等兴趣小组,学生参与率高。校舞蹈组与合唱队参加“百灵鸟演唱会”,并多次获奖。该校还和普通小学共同开展“同在蓝天下,共享艳阳天”手拉手活动,于学雷锋纪念日、“五四”青年节、助残日等节假日时,组织学生走上街头,为民服务。“学校育残成才,献技为民服务”和“扶弱助残,奏响爱的旋律”两次大型献技献艺活动,得到多家媒体关注与报道,获得各级领导的好评。
注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队伍素质。学校领导班子带头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不断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坚定创优争先的信心与决心。抓好师德建设,树立良好群体形象。1999年、2001年曾两次被评为区“十佳文明示范岗”;2000年、2001年两次被评为“区文明单位”,并被评为“市文明单位”;2000年校团支部荣获“青年文明号”荣誉;今年学校被评为区“社会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抓青年教师的培养,措施扎实。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进修、业务培训。实行新老教师、退休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抓好传帮带,骨干教师已占总数的50%以上。教学基本功训练、竞赛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在三届省级基本功大赛中获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市级基本功比赛获一等奖2名,二等奖2名;区“教学新秀”1名,“优秀班主任”2名,“又红又专青年教师”1名,“市青年岗位能手”1名。
注重教研科研,促进教育改革深化。学校建立科研课题领导小组,全校教师人人参与市级课题《弱智学生生活劳动技能培养》研究,此课题已于2000年圆满结题。新一轮省级立项课题《培智学校整合教学活动研究》已通过开题论证。该校还参与全国德育课题子课题《弱智群体生活技能指导研究》。近年来,教师撰写的论文有4篇分别在省、市级教育刊物上发表;有2篇获全国论文一等奖,2篇获二等奖,2篇获三等奖;26篇获省级论文奖;20篇获市级论文奖;10篇获区级论文奖;10篇教案获省级优秀教案奖。2001年4月学校承担了“江苏省培智学校课堂教学研讨会”活动,所开四节整合教学课获得与会领导与专家的一致好评,活动圆满成功。学校不仅在9年义务教育阶段加强科研,深化改革,而且克服重重困难,加强延伸发展,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创办培智康复班(学前教育),开辟特教向下延伸的路子,加快了发展步伐。
1、中国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现状
1994年,美国教育技术协会(AECT)对教育技术的定义明确提出:“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资源和过程进行设计、开发、评价、利用和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资源作为教育技术研究的两大对象之一,因此对教育资源进行研究是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教育资源,现在还未有统一定义。从字义上讲,教育资源库就是各种关于教育的资源的汇集,本文所讨论的是网络教育资源库的建设。网络教育资源出现的形式可能是多种多样,如教育网站、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从服务目标看,有为中小学教育服务的,也有为高等教育服务的,也有为社区(community)教育服务的,等等。本文只讨论中国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建设问题。
中小学网上教育资源库的种类有很多,包含教育新闻信息、各类教育统计数据、教研论文库、学科教案库、题卷库、课件素材库、课件库、教育法律法规库、招生考试库、教育产品信息库、教育机构库、共享软件库、图片素材库、动画素材库、音像素材库、百科知识库等各个方面。
现在已经有许多公司正在进行中小学网络教育库的开发。如,北京腾图科技集团开发的国内教育教学资源库由教育部中央电教馆监制,它由中央电教馆教育专家、学科教学专家、学科研究员、学科编辑、多媒体开发人员以及地方的优秀教师,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为指导,参照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各学科课程标准,制作出权威的、标准的各学科教学素材,提供了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的资源,汇集了图片、文本、声音、视频等四大基本媒体形式。中基教育资源管理系统主要应用于中小学校和地区教育城域网,采用《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清华同方思科公司"基础教育资源库",包括城域教育网版本和校园网版本的基础教育资源库,如学科课件库、学科教案库、优秀公开课、学科挂图库、信息技术课资源库、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等。科利华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学科教育资源及管理系统,包含学科资源及第二课堂、教育论文、通用素材等教育资源,可以为建设普通学校、职业技术学校、专题库服务,元数据采用《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
“中国中小学数字图书馆”是我国第一个面向中小学的数字图书馆。根据中小学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学校管理的需求,她包括“中国基础教育知识仓库”、“多媒体教育教学素材库”、“百科知识库”、“图书库”、“教材库”等资源,既有原始素材(原材料),又有经过初步整合加工的素材(组件),还有按照课堂教学要求整合的可以直接使用的素材(成品课件和教案),为教师提供了大小不同的积件,便于教师组合、参考借鉴和选择使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教师、家长和学生的教与学的需要。
这些教育资源库的内容都是围绕中小学教育而展开的,表现形式各有特色,所提供的与资源制作、组织与管理相关的功能也大相径庭。对一些教育资源库的核心管理功能进行概括,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功能模块:资源制作、资源导入/导出及上传/下载、资源检索/浏览、权限管理、统计、分类。当然,由于不同开发资源库的开发者由于本身实力及着重点的不同,它们对这些功能的实现程度相差很多。
2.我国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果对这些问题不加以解决,将会严重影响我国中小学教育资源建设前进的步伐,影响它的长远与整体发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缺乏统一规划,缺少协作,教育资源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由于现在许多公司、企业参加中小学教育资源建设,以盈利为目的,基本上属于一种市场行为,缺乏统一规划,各个资源建设者之间的合作是比较困难的,竞争在所难免,这样就容易造成教学资源的重复建设。许多网校在开展远程教学时,通过与公司合作,从教学系统支持平台、教学管理系统到每一门课程都是全部重新开发。其实目前网上的远程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基本相似,如中小学的远程教学基本上是以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等主要学习科目为主。
第二、我国中小学网络教学资源不足
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源数量和种类不足;二是内容不够丰富;三是所提供的教学资源中符合网络教育特点、适用性强的优秀资源不足,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网上教学资源缺乏主要是好的网上素材库和网络课程较少,缺乏网上多媒体课件。一些远程教育学校的教学内容是将教案的文字材料以网页形式放到网上,这样的教学形式单一死板,对学生缺少吸引力,教学效果差。少数附以教室授课的视频图像,但由于目前网络传输速度慢,视频图像的连续性很差,没有多少可视价值[1]。教学资源不足的部分原因是由于现在的教育资源的重复建设,造成不同的公司、学校,都关注提供课堂教学内容,资源库建设基本上围绕基础教育知识点做文章。
第三、教育资源库偏重资源建设,而对资源的有效管理与组织重视不够
考查已有的教育资源库建设状况及提供的服务功能,可以看出,许多教育资源库都将重点放在如何制作更多的资源,资源是它们的一个卖点,但对这些资源的组织方式却很原始、单一,提供的查询检索服务比较初级。如一些教育资源库只将资源根据年级、学科分类,这种组织方式假定用户都已经知道自己的需要,知道可以在哪里找到满足自己需求的资源。但教育资源库的用户可能不知道有哪些教育资源适合自己使用,他需要浏览或进行检索。由于资源组织的粗糙,造成这些资源库不能提供方便快捷的浏览,也不能提供多种检索手段,因此不能满足用户的各种知识检索需求。
第四、由于使用不同的资源制作或元数据标注标准,不同资源库之间的数据共享困难。
由于缺少资源库建设各个阶段的统一标准,不同资源库无法共享数据,甚至元数据也无法实现互检互换。对用户来说,如果他购买多个教育资源库,只能单独使用,而不能综合使用,不能达到”1+1>2”这种使用效果。
3、教育资源建设的层次模式
基于对我国中小学教育资源建设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思考,提出教育资源建设的层次模式。它的基本思想是:
第一、统一规划,制定相应的标准
我国已经开始这一部分工作,如制定《基础教育元数据建设规范》,但还需要更多的标准,包括不同粒度的教育资源(公用素材、教学素材、课件等)在不同库之间互用的标准,如资源的封装;不同资源库之间交换元数据的标准,等等。
第二、建设各级资源中心,包括全国教育资源中心、分区教育资源中心及各省、市教育资源中心
全国教育资源中心要由国家来统一管理,对全国教育资源进行统一索引,并存储一些关键、重要的教育资源。为了提高对用户访问的响应速度,可以建立分区教育资源中心,它们提供全国教育资源中心统一索引的镜像。各省、市可以建立自己的资源中心,存储元数据及对省内重要教育资源。省以下又可建立地区教育资源中心。各个资源中心又可有自己的资源制作中心及资源服务中心。下级资源中心向上级资源中心提供元数据,以在更高级别上形成统一索引。
第三、各级资源中心的职责分明,不能涉及面太广,而应该各有自己的特色
各个资源中心都应该发挥自己的特长,制作有特色的资源,形成特藏,而不要使用覆盖面特别广,但全做不好的开发模式。资源中心提供的服务可以也应该有自己的特点,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开发对用户最有用的服务;如果没有能力为用户提供某些服务,应该与其他资源中心合作,如向后者提供数据(教育资源或其元数据),使用户能从后者得到更好的服务。
第四、在进行资源建设过程中,要加强教育理论的研究
网络教育不同于传统的面授,有自己的特色,因此应该加强网络教育理论研究,特别是网络学习理论及网络教学设计。在这些理论工作的指导下,建设教育资源,而不是简单的制作。同时在资源建设过程中,验证理论的正确性,或形成新的理论框架。因此,资源库的成功建设应是多方面合作的结果。
第五、资源库本身应该是自主的,但应该支持数据的互换互用
资源库是自主的,可以有自己的数据结构、数据格式,但是它们应该尽可能支持在整个资源建设框架内数据互换与互用的各种标准,而不应该对自己的数据持保守态度。只有建立在开放思想上的教育资源库建设才可能持续的发展,取得最终的成功。
有的资源中心既可以提供资源,也可以提供服务,也可以只提供其中的一种,资源中心提供什么取决于它的能力。如果它擅长于资源制作,可以作为一个专业的资源提供者。如果它擅长对资源进行组织管理,提供检索与查询服务,则可以专门作提供服务的事情。资源中心与资源中心可进行数据交换,数据交换的方式可以交换教育资源本身,也可以只交换元数据,这要由资源中心自己决定。下面对图1中的资源制作、资源中心与资源中心之间的数据交换问题进行较详细的说明。
资源制作必须遵守相应的标准,如制作资源时有采用的媒体形式最好是通用媒体,以使普通用户能方便地使用,而且资源中心与资源中心之间交换资源后能互相使用。在资源制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为资源进行元数据标注,进行元数据标注时,内容可以采用资源中心自己的元数据标准,但是在进行资源交换与共享,资源提供者必须能够提供符合元数据标准的资源元数据[3],如:IMS的LearningResourceMetadata(学习资源元数据规范),IEEELTSC(LearningTechnologyStandardsCommittee,学习技术标准委员会)的LOM(LearningObjectMetadata:学习对象元数据)、OCLC(OnlineComputerLibraryCenter)DublinCore的DublinCore元数据标准,ADL(AdvancedDistributedLearningInitiative)提出的SCORM(SharableContentObjectReferenceModel),中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的“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信息模型)”,以及“基础教育元数据标准”,等等。资源提供者应该提供符合什么标准的元数据,取决于它与需求方的协商,资源提供者要按照需求方的要求提供元数据。这样,需求方才有可能理解元数据的语义。国家应该定义一种元数据标准,如中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的“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信息模型)”,所有的资源提供者都必须能够提供这种格式的元数据,以达到最小程度的元数据共享。同级资源中心、不同级资源中心之间都可以进行资源交换。
资源中心在进行资源交换要对资源进行标准化封装,从一个资源中心导出的资源包可以被另一个资源中心使用。资源交换只是资源中心进行数据共享的一种方式,另一种方式是元数据的交换,这是资源中心进行数据共享的比较合理、易于实现的方式。通过元数据共享,用户可以通过一个资源中心提供的用户界面,在来自多个资源中心的元数据形成的联合元数据库中进行检索。资源中心之间如何交换元数据?这个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建立一种资源中心之间交换元数据的机制,制定元数据交换的协议,建立元数据在资源中心之间进行交换的框架。为了建立这个机制,我们可以从其它领域借鉴一些研究成果,如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的数字图书馆的研究。数字图书馆领域已经对互操作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数字图书馆互操作研究的最新成果是OpenArchiveInitiative提出的OAI-PMH(OpenArchiveInitiativeProtocolforMetadataHarvesting)[4]。OAI-PMH是基于元数据收获这种方式而提出的一种数字图书馆之间进行元数据交换的协议,它比较容易实现,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得到数字图书馆界的重视。对OAI-PMH进行研究之后,我们认为资源中心之间元数据交换协议的制定可以OAI-PMH为基础,考虑教育资源中心之间进行元数据交换的特点,对一些OAI-PMH没有考虑而对教育领域又非常重要的问题,如元数据的推送(push)方式,权限管理问题等,对OAI-PMH进行适当的改进,结合SIF(SchoolInteroperabilityFramework)[5]中的一些规范,来满足教育资源中心之间进行元数据交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