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08:22
导语:在马克思毕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政治经济学论文3000字(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的宏观调控理论论文
一、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是政治经济学经典巨著《资本论》的核心理论之一,这一理论深入地阐释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总资本是单个资本的总和。“各个单个资本的循环是互相交错的,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而且正是在这种交错中形成社会总资本的运动。”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不仅包含着保障生产消费的资本的流通,还包含着保障个人消费的一般商品流通。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考察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为核心,即如何实现价值补偿(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由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和实物补偿(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由货币形式转化为物质产品和服务)的问题。
社会总资本在一定时期内执行的结果即为社会总产品。马克思将社会总产品按用途分为生产资料部类Ⅰ和生活资料部类Ⅱ两大部类,按价值构成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m三大部分。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要想实现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就要保证全社会生产的生产资料、消费资料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发展,可用公式表述为:
I(c+v+m)=Ic+IIc
II(c+v+m)=I(v+m)+II(v+m)
实现条件I(v+m)=IIc
简单再生产是积累的一个现实因素,是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扩大再生产的巨大潜力。通过上述公式可以显而易见的推导出I(c+v+m)+II(c+v+m)=Ic+IIc+I(v+m)+II(v+m),由此可见,全社会生产的生产资料、消费资料之间的总供给、总需求只有保持数值和比例上的平衡,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开展。
马克思认为,同样的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要想实现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就要保证全社会生产的生产资料、消费资料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发展,可用公式表述为:
I(c+v+m)=Ic+I(Δc)+IIc+II(Δc)
II(c+v+m)=I(v+Δv+m/x)+II(v+Δv+m/x)
实现条件I(v+m)>IIc
扩大再生产是对简单再生产的发展与扩充,I(v+m)>IIc表明不能完全实现对生产资料部类和生活资料部类的等价交换,即扩大再生产过程中要存在多余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通过上述公式可以显而易见的推导出I(v+Δv+m/x)=II(c+Δc),由此可见,全社会生产的生产资料、消费资料之间的总供给、总需求只有保持数值和比例上的平衡,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开展。
二、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是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说明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条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所揭示的客观经济规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同样适用,通过对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研究不难发现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手段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由于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和盲目性,难以保障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需要国家进行干预和调控。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也存在着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从而确保以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为基础的宏观经济正常运行的问题。面对我国当前产能过剩、经济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协调以及有效需求不足等一系列的经济问题。为保障总供给和总需求二者之间的平衡,国家进行了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但需求管理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难以解决长期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缺乏强制性难以产生有力的调控效果;错误地认为市场机制可以自动解决资源配置的问题。故而要正确地处理好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从我国当下的经济实际来看,从供给端发力迫在眉睫。
以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为基础来分析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相应地,宏观调控方式的选择也要依据马克思的相关经济理论和所处的经济大背景以及实际进行。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就需要把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在尊重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发挥好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实施宏观调控要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厘清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政府应该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点,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并且宏观调控手段实现的全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不仅仅是指价值量上的机械相等,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一种集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国际收支平衡为一体的整体平衡,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实现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以及国际收支平衡的宏观调控目标。
三、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指导宏观调控的现实意义
(一)强化了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科学价值
依据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所指出的要想使社会生产顺利进行,就必须保证全社会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实现动态平衡。参照这一政治经济学原理,有助于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实现资源合理配置,进一步提高生产资料的有效供给,便于实现社会生产的协调发展。社会宏观经济的合理运行,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这一原理蕴含着丰富的理性逻辑演绎体系。通过这一系列的逻辑演绎体系得出要以“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共同协调社会经济运行状况,这种理性逻辑演绎体系有助于把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现象简化为易于分析推理的公式,这对于我国宏观调控的安排与布局都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为我国的宏观调控提供了方法论层面的指导。形成了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智慧的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体制,强化了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科学价值。
(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政治经济学和当代中国经济实际相结合的成果,同时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也需要对我国宏观调控的理论体系进行研究。通过对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研究,结合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的实践经验,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理论体系。与西方国家的宏观调控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观调控机制能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而西方却以私有制为基础,寻求资产阶级利益的最大化,片面的追求GDP的增长。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理论作为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延伸和发展,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是无源之水,只有把马克思的经典经济理论贯彻落实到我国的经济社会实践中来,才能实现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创新性发展,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三)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新常态下,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逐步转为中高速;经济发展方式由规模速度型逐步转为质量高效型;经济发展动力由依靠资源、劳动力逐步转为创新驱动。必须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概念是对宏观经济政策思路的全新认知,也进一步指明了今后宏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以及落脚点。供给侧改革尽管意味着宏观着力点发生调整,但并不代表全盘颠覆所有经济改革的举措,而是一系列改革举措更明晰、更具体的表达方式,从而有助于带动改革红利更快释放出来。这些举措既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普遍原则,同时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使得市场经济的长处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都得到了充分发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了我国的国民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消除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结合的障碍,形成了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良性循环。
政治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治经济学探究论文
摘要:本文从供给侧改革和供给学派的理论差异入手,从社会商品部类的平衡角度和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角度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了探究,从而得到了立足于实际,发展中高端生产力、提振科技创新的结论。以期能够由远及近的保证我国市场能够繁荣稳定。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治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3-0-0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依旧放在解放发展社会生产力方面,深化改革以推进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减少低端生产或无效供给,发展振兴有效的中高端产业供给能力,在维持供给结构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的前提下,尽全力提高商品的生产能力。经由政策手段、科技创新、实业经济等措施,以解决我国供给侧现存问题。
一、供给侧改革与西方供给学派的不同
1.西方供给学派的现有观点
西方供给学派片面性的强调供给可以创造需求,意图从单纯的供给方面推动经济政治的发展[1]。增加供给和生产动力,最终使用的手段就是减税政策,通过振兴人民储蓄理财的积极性。西方供给学派的思路不能说完全错误,但是过分突出税率在经济中的错误,特别是注重供给侧而对需求侧市场的忽视,只能说是一种完全放任的资本主义经济理论。例如在今天如果生产大量的机械打字机,是很少有收藏家和猎奇者之外的市场存在的[2]。
2.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我国现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立足于政府干预的基础上,在考量社会需求的前提下,保证供给方面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完整性,从而发挥政府经济部门在市场调控和生产资料配置上的领导作用,从而以其在周期性微调的情况下发挥长效的经济振兴作用。
二、社会总商品部类平衡角度的改革研究
社会总产品能够分为两类:其一为能够进入或必须进入生产消费之中的生产资料商品,其二为进入个人消费领域的生活资料商品[3]。在商品部类的平衡性上,生产资料商品需要向生活自理商品提供生产资料,生活商品则必须向生产商品提供消费资料,其中的平衡关系是社会生产消费的基础。举例来说,工人需要买菜做饭来维持工作,生产出的商品换得工资来进行买菜做饭。这之间的比例是维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生产率不变的前提下,扩大生产需要雇佣更多的工人,从而使得工厂能够消化更多的生产资料;但是更多的工人需要企业维持更高的人力成本,让工人能够消费更多的消费商品。如果生产紧缩,或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率大幅度跃进,就会出现供给拥塞的情况,这时的工厂倘若进行人力优化,工人失业或薪水降低,同样也会降低消费商品的需求,造成更大规模的供给拥塞现象。为了避免这种链式经济反应,需要保持平衡稳定的供给侧和市场需求之间的比例关系。马克思在社会总商品再生产理论的宗旨思想就是部类比例平衡。为了维持市场处于出清状态,控制再生产和部类商品之间的交换关系,才能够使经济进入稳定发展阶段[4]。
大的消费生产部类进入平衡阶段,也就意味着各个细分部类也进入了合理的平衡比例,保证在各个小类之中的生产和需求达到了平衡,这样才能够维持整个社会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之间的正常运转。如果某些小类出现了产品过剩,另一些小类出现了产品不足的现象,对整个社会都是一种严重的生产资料浪费,甚至会影响经济的平稳运转。
部类供需不平衡是我国当前经济所面临的问题,产能失衡是过去经济飞速发展所遗留下来的合理问题。但是如钢铁、煤炭、石化方面产能严重拥塞,重工业领域产能过剩非常严重,因为技术问题,生产效率也较为低下。但是一些轻工业、新兴产业的产能仍然不足,民生经济无法得到足够的生产资料,发展部分受限。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前苏联就面临着国防与民生经济的严重失衡,并且最终导致了社会的巨大混乱。这种最深层次的产品部类供需失衡,仍然需要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大化的警惕。
三、社会主义经济本质角度的改革
社会主义经济是存在计划特征的市场经济,是在政府部分干预下的自主经济。当前世界,除朝鲜、香港与美国外,全部国家或地区都使用带有政府管控调节的市场经济进行发展。从社会主义的本质出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调整,以最大限度的解放生产力为目标,提高生产资料的配置效率和产出结构,提升全要素的生产率,适应当前社会不断发展的人民需求和国家福利。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之中,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涵盖了多个方面。从长效角度分析,科技创新和创新驱动的生产力发展是唯一出路。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無论是货币经济、资本经济或许可以得到短期的效果,但是都无法在长效上与科技经济比拟,这才是发展生产力的根本方法;中期角度分析,促使低端生产力转型为中高端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而制定创新型的产业计划从而发展生产力是核心步骤;中短期的角度分析,由政府主导的经济活动可以有效的防治这些年经济发展过快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和市场经济问题,维护生产力的不失衡是主要任务。因此,从微小市场入手,建立完整的中高端产业链,淘汰低端产能,振兴教育,提振创新,从宏观经济态势梳理当前形势下的微观小循环是由近及远的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法。
1998—2001年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学习期间,参加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师从北京大学李毅教授进行科研实践活动。200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并于2010年在国家生命科学中心获得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后,继续在国家生命科学中心进行博士后工作。2012年4月赴美继续进行科研工作。迄今已在《细胞》《自然》《科学》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
日韦
1999—200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学习期间,参加俱乐部活动,师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昌增益教授。2001年曾获全国生物和环境科学竞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前身)一等奖和英特尔少年英才奖。2006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王思远
2000—2003年在北京四中学习期间参加俱乐部活动,师从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黄力研究员进行科研实践活动。2002年曾获得“明天小小科学家”称号。2007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进入美国普利斯顿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并以优异的成绩提前1年毕业。博士毕业论文获得了3个教授的高度评价。2011年起在美国哈佛大学生物系工作。
孟 奂
从小就非常喜欢天文,2000—2003 在北京市第80中学学习期间,师从北京天文馆朱进馆长参加科研实践活动,曾作为首位参加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地球与空间科学学科竞赛的中国学生获得三等奖。他从2002年还是高中学生的时候就开始在国际流星组织的学术季刊发表专业论文。2006年从北京大学天文学系毕业后,于2008年赴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行星科学系攻读博士学位。
杨 远
2003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时参加俱乐部活动,师从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温刚研究员。2003年进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学习,2007年赴美国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
李 京
2001—2004年就读于北京四中期间参加俱乐部活动,师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昌增益教授进行科研实践活动。2000年中国科协第1次组织中国青少年参加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他是当年赴美参赛的学生之一。2001年曾获“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一等奖。2001年进入北京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学习医药科学,2006年进入德国慕尼黑大学马克思.普朗克国际生命科学研究所学习,于2011年取得博士学位后,继续在慕尼黑科技大学进行博士后工作。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近年来, 学习型的组织单位、学习型的管理者, 已成为当今世界最成功的思维管理模式, 越来越得到全球的重视和运用。档案工作要创新发展, 就必须大力推进其职工干部队伍的知识化进程。
【关键词】 学习型的组织单位 学习型的管理者 已成为当今世界最成功的思维管理模式
【本页关键词】毕业论文 职称论文 职称论文写作 本科论文写作
【正文】
档案工作创新发展必须创建学习型档案工作者队伍近年来, 学习型的组织单位、学习型的管理者, 已成为当今世界最成功的思维管理模式, 越来越得到全球的重视和运用。档案工作要创新发展, 就必须大力推进其职工干部队伍的知识化进程。知识经济时代, 生产和发展是以开发利用知识资源为重要特征的, 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潜力) 将成为决定因素。职工队伍的知识和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水平, 同样也直接影响着档案工作的创新发展水平。因此, 档案工作要创新发展, 就必须在引导档案工作者钻研业务, 改善知识结构, 掌握更多的新知识、新技术, 开发职工的智力、能力和创新才能上下功夫, 在其_新观念的导入、新知识的学习和新环境的营造上下功夫。开展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知识技术培训, 提高科学文化和技术素质,从而不断增强档案工作者的知识储备、技能储备和创新能力, 努力建立一支与时俱进的高素质档案人才队伍。1. 提高认识, 更新观念, 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意识。在过去与现在的档案管理与服务工作中, 我们比较强调“利用第一”的管理理念, 但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 对“人”及档案管理者的认识和要求也在不断加深。新的技术环境和服务模式的变化,对档案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有的档案工作人员还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 在学习的问题上存在种种认识上的误区, 懒于学习、懒于思考、懒于实践的思想表现相当突出。对理论和业务学习无所谓, 或马马虎虎, 从来不愿意在学习上下功夫, 不愿意利用自己的大脑独立思考问题, 不愿意也不想通过实践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档案工作创新, 必须克服以上诸类模糊思想认识, 更新管理理念, 消除无所谓、“差不多”心理, 进一步增强时代危机意识; 要认识到这是知识经济时代赋于档案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是新时期档案工作适应可持续发展和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2. 层层推进, 奖学促学, 创造条件, 努力创造一个学习型的良好氛围,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 发展继续教育,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这是十六大提出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档案工作者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和各种相关知识, 学习反映当代世界各方面情况的新知识, 学习档案专业知识, 掌握管理技术新技能, 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要由下而上, 稳步推进, 奖学促学, 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 建立学习指导机构, 完善岗位学习培训、考核等制度, 要把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要创造个人自学、继续学习、岗位学习、组织学习等多种层面上的良好条件, 使档案工作者具有能安心学习、善于学习和乐于学习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为档案工作在新时期的创新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知识基础。3. 与时俱进, 自我加压, 努力成为坚持创新、勇于创新的档案工作者。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关键是要讲学习。档案部门要为档案工作者创建一种“学习型”的良好环境, 档案工作者更要成为“学习型”的自觉人才。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 我们要努力学习政治理论、经济理论, 学习专业知识, 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工作能力, 善于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善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档案工作的创新实践中, 不断自我加压, 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 让学习真正成为自己工作、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 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 档案工作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作为档案工作者一定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弘扬开拓创新精神, 奋发有为, 锐意进取,坚持创新、勇于创新, 以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业绩, 不断把档案工作的创新发展推向新境界!
【文章来源】/article/64/3832.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关键词:新媒体;文学;理论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1-0022-02
文学理论课程是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作为大学中文系的核心课程之一,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同时,文学理论作为一门理论课程,其本身的理性色彩和逻辑性,又使得以感性见长的中文系学生理解起来颇费力气。鉴于此,文学理论课程在教学实践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急需改革,以适应新媒体时代文学理论的教学要求。
一、文学与文学理论面临的危机
首先,文学的危机。文学在当今的新媒体语境下,已然陷入了危机,甚而有学者直接宣称文学死了。认为经济、政治、技术全球化的力量和变革,以及随之而来的新媒体的发展,正使现代意义上的文学逐渐死亡。的确,随着广播、电影、电视以及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时代已然到来,印刷文学曾是其中一种主要途径的过往的经典文学时代已经终结。当下,在全世界,不论是好是坏,越来越多扮演这一文学角色的,变成了广播、电影、电视以及互联网。甚而至于有的情况下,人们去阅读书籍,仅仅因为他们先看了已然由文学改编成的电影、电视。虽然印刷的书还会在很长时间内维持其文化力量,但它统治的时代显然正在结束,新媒体时代正在日益取代它。这是一个由新媒体统治的新世界的开始,文学的危机已然出现。
其次,文学理论的危机。面对社会转型后新的媒体环境,文学理论面临着诸多危机。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今天的社会生活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说熟悉是因为我们生活其中,说陌生是因为这样的生活离惯于生活于书斋中的我们太远,我们未曾遭遇过、经历过。文学理论面对的是活生生的、鲜活的社会生活,是作家的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即文学作品。而当下的文学理论显而易见无法驾驭这些,它只是高校中文系的必修课,文艺理论学者的自我与陶醉,既不能对转型后的社会生活予以回答,也不能对转型后的文学实践予以评判,文艺理论陷入深深的危机中。
二、文学理论教学的困境
当下,不仅文学与文学理论面临着危机,文艺理论的教学亦存在着诸多问题,面临困境。
(一)理论教学脱离实际
传统的教学是一种平面的知识传授模式。它只强调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与灌输,不重视已经改变了新一代的感知经验和方式的新媒体环境。目前的学生大多依靠新媒体虚拟经验成长起来,他们的阅读习惯、感知方式和趣味取向很多是由新媒体环境塑造的,音乐、图片、影像、草根新闻、游戏升级、穿越小说等,是新一代新媒体公民的兴趣所在。在这种环境下,仅仅强调理论教学的传统性、理论性,而不与新媒体技术的嫁接是不行的,需要把两者充分融合在一起。
(二)重视教学的理论性,忽视教学方法
文学理论课程内容极为丰富复杂、逻辑性与思辨性突出,许多理论内容与知识学生掌握起来较为吃力,理解起来较为困难。而传统的文学理论教学只把学生当做一个不相关的客体,无视他们的情感存在,无视他们是有自己理解力的独立个体。其实,文学理论教学应该力求挖掘学生们的潜能,关注他们的兴趣,关心他们未来的生存。这样看来,文学理论实践教学的改革还停留在课堂教学分析或教学法的革新上,缺少整体性和立体性的改革思维。如果不考虑新媒体环境因素对于学生感知方式和审美趣味的影响,任何单一维度的教学法都是不会产生真正的实践效果的。
最后,重视专业教学,忽视就业选择。传统文学理论教学只关注是否正确地传递了理论信息与内涵,不关注学生在未来毕业之后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传统教学的评判标准就是只要把专业知识教好就行,实际上,一个学生未来更长的路是走出校门该怎么生存的问题,这才是人生第一要务。所以,文艺理论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适应社会相关能力的培养尤显重要。无论学生毕业后考研究生、公务员,担任中学教师、文秘,还是做个自由,都需要把就业的需求和日常的理论教学相结合。目前看来,我们日常的文学理论教学缺乏的正是这些。
三、文学理论教学改革的实践尝试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经验中存在问题,问题中蕴涵契机。我们应该清楚经验中的问题,并根据新媒体环境这一根本现实因素展开解决问题的思路。实践的当下性、价值性、自由性和功用性,决定了文艺学实践教学设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丰富性、自由性和新的趣味感知能力,引导其自主地融入新媒体环境下的文学现实,并保持应有反思意识和批判力。文艺理论教学要努力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让文艺学教学与当下社会现实、文学现实及大学生的学习现实结合起来,相互融通,合理统一。
(一)注重文学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当下性
文学理论要密切关注当下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消费实际问题。新媒体环境下的文艺学实践教学,必须充分注意媒体环境对于学生感知方式和趣味取向的制约和影响,文学理论的活力在于与现实的紧密联系中。理论的确是死的东西,但是,它必须脱离死的、僵化的刻板概念,成为一种指导文学活动与文学实践的工具,它必须也必然与当下的社会问题紧密相连,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话语体系。在文学理论课程的讲授中,克服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和僵化的教学模式,时时注意与当下现实生活与文学创作的紧密联系,使之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实用理论。
(二)注重文学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历史语境
在传统的文学理论教学中,更多的是强调文学理论的内在逻辑性与思辨性,在概念、范畴、判断、推理、逻辑中生存,并不太注重历史感。而真正的理论都是产生于特定的语境中的。今天,新媒体时代的文学理论也有自己特殊的语境。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今天,一些非审美的服饰、家居、饮食、环境和广告等日常生活方式纳入到其视阈中,并带来了研究方法的转向,当代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的研究尤其关注社会文化语境等问题。开辟新媒体环境下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的新模式,是新的历史语境下的必然选择。传统文艺学课程教学存在师生信息源不对称、价值坐标不统一、课堂内外的热点不同步、感性理性不协调等困境。文艺理论教学利用新媒体环境这一现实因素,坚持信息同源、热点统一和知识建构的感性化,使得理论的实践性与网络信息环境充分结合,从而实现新媒体环境下理论教学的新模式。
(三)打通学科之间的关联
文艺理论的实施者和接受者都是人,马克思说过,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是说,人的社会性决定其必然与他人建立社会关系。所以,打通学科之间的关系也势在必行。文学理论研究的视阈是广阔的,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导致了文化领域的重大变革,新媒体环境影响传统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和学科范式,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实现文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成为了当务之急。融合体现在理论讲授与学生实践的紧密结合,理论是实践中的理论,实践是理论下的实践。这种结合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上,而且体现在课内与课外。融合是体现为学生实践与新媒体环境的契合,实践是新媒体环境中的实践,新媒体文学现实是理论实践视野中的现实。使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同步化,开放的、多元的实践内容设计以及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开发一套符合网络时代教学实际的教学模式,整合了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学平台,建立了网络答疑辅导系统,资源共享,方便学生自学、交流、提问,从而实现理论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同步化。连接好文学理论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的关系,社会实践教学内容的容量设计和课时比例分配。致力于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实践教学模块方式。使经过优化的实践教学模块,不仅包含传统的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还包括邀请媒体负责人参加网络座谈会,邀请专家为学生分析文学现实,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文学现实中,并加强了文学理论教学与文联、作家协会、文艺批评家、平面媒体等的联系。
总之,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应该扣紧时代的脉搏,把艰涩难懂的理论变成学生理解文学、把握生活的利器,为学生以后融入社会提供生存的手段。
参考文献:
[1][美]希利斯・米勒;秦立彦译.文学死了吗[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童庆炳.文学理论前沿问题:当下文学理论的危机及其应对[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
林俊
身份证号码
性 别
男
年 龄
23岁
政治面貌
共青团员
婚姻状况
未婚
视 力 状 况
2.0
身高(厘米)
177cm
体重(公斤)
65kg
民 族
汉族
户口所在地
抚州市(含区市县)
技术职称
最 高 学 历
本科
现居住地
全国
毕业时间
2010
求 职 状 态
目前正在找工作
电话、手机
1367791****
个人主页
地 址
邮编
受教
育及
培训
状况
2006年8 月 至 2012年7月
吉林大学
哲学系 本科
专业描述:
本班为国家级基地班,本专业课程主要涉及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科技哲学,马克思哲学,发展哲学,创新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课程,通过本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形成了较为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文字能力及创新能力,对知识的了解比较全面,具有较强的思辨,反思,和创新能力及学习适应能力。
2007年9 月 至 2012年5月
吉林大学
工商管理 本科
专业描述:
本专业主要包括: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基础会计学,财务管理,经济法,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企业战略经营,生产与作业管理。主要培养在各类大型企业,跨国公司,外贸部门从事市场分析,管理评价或管理实务工作,也可以从事营销策划,商品调研,市场预测和经济数量分析等工作.
工
作
经
验
摘
要
任职公司名称: 上海伟圣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
CEO助理
工作职责和业绩:
在公司担任CEO助理一职,工作主要负责辅助领导进行编写项目策划书,各类商务公函等文案工作以及与各企业的日常及公务联络及商务谈判,在公司内负责领导与各部门的沟通,协调各部门的关系,处理日常行政事宜,工作期间认真负责,积极主动,能较好的完成领导交付的各项任务,能对公司的日常规章制度及管理制度提出合理的意见,对公司进行合理化的改革及日常行政管理费用的合理化精简提出有效意见,为公司创造了较大的利润。
任职公司名称: 中国人寿长春分公司 。
2008年7 月 至 2009年9月
保险销售员
工作职责和业绩:
此工作为大学课余兼职,销售作为一项能够充分接触社会各种人员的工作对大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有益的实践,所以大三期间利用课余时间从事了保险销售工作,在工作期间,积极的收集各类信息,专业知识,及社会需求信息为保险销售工作做了积极准备,在工作期间,努力实践各种销售技巧及语言艺术,力求更好地实现销售工作,经过努力,出售了100余份保险,总计金额百余万元,为公司创造了有效的收益,自己也受益颇多。
任职公司名称: 中国移动长春分公司 。
2006年9 月 至 2007年7月
夜间客服
工作职责和业绩:
这项工作为夜间客服,主要是负责帮助移动用户解决查询,咨询,用户故障解决等问题,在工作的几个月里成功的帮助了大部分用户解决了在使用移动服务中的疑惑和问题,对于自己也学会了一种用真诚和耐心去对待他人,对待客户,学会了更好的与同事想处及对待顾客一种良好的态度。
求职意向
现从事行业:
管理咨询
现从事职业:
总经理助理
现职位级别:
高级职位(管理类)
期望月薪:
2000-3000元
目前月薪:
3000-4500元
可到岗时间:
一周以内
期望工作性质:
全职
欲工作地区:
江西省
欲从事行业:
欲从事职业:
人事/行政管理类、贸易、编辑、文案/策划、文职人员
技能特长
大学期间曾数次获得院级一等,二等奖学金 获得院级优秀毕业论文
外语水平
第一外语:英语 普通英语四级
第二外语:英语 普通英语六级
兴趣爱好
阅读,思考。
自我简评
关键词:审美关系;师生关系;美学教育
在现代教育中,由于长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的积淀,我们所看到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在职业规定和职业道德下对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和学生在社会关系下对教师的接受和认可。构成师生关系的纽带不是师生除去彼此面纱的真实情感而是机械的学校教育游戏规则,教师和学生的交往被规定在一个被社会所约束、家长所期望、学校所规定的较狭小范围内,从而缺少持久性和激发性。
因此,现代教育中,我们要构建真正的和谐师生关系,就要把教师和学生一同纳入人类审美范畴,接受真、善、美法庭的“审判”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各自迎取到心灵上的公正,达成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和谐。让师生关系成为审美关系,学校教育成为审美教育。
一、审美关系是和谐师生关系的立足点
(一)审美关系开始于个体的自我意识阶段,它是与动物相区别的审美活动。审美关系是人类审美活动中的自觉能动地感受、认识和创造对象世界的美。以满足自己审美需要的一种主体性审美联系。马克思把这种联系称为“关系”,这也是区别人与动物审美活动的根本性特征。马克思曾说:“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动物面对外部世界只被动的接受自然的影响,它不会像人这样自觉的目的去改变世界,与外部世界形成对象性的联系。
(二)师生审美关系是教育和学习生活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具体的师生关系中,要认识师生间的审美关系我们首先要意识到师生的教育和学习生活实际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在具体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丰富教学经验,不断充实知识以事业的成就感和育人的崇高感内化自己的心灵;学生在教师的人格魅力下模划自己的未来,在知识的增长中不断改造自我。如此一来,师生活动就变成了双重的自我建构活动,从而获得认识上的进步,心灵上的愉悦。他们同属于人本质对象化和对象属人的本质主体化过程。所以说我们把师生关系一同纳入人类的审美关系来考察是科学的,这也符合审美关系属于自然人化的产物这一般性结论。
(三)教师和学生审美关系下所诞生出的美的力量,能使师生关系契合在“真”“善”“美”的价值标准上让师生关系由“他律”状态走向“自律”状态。在审美关系确立后,我们的教育从一种单一的借助外力教育转向内力教育。以消除受教育者(学生)对教育者(教师)的对立情绪,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性。在李泽厚看来,审美的功能具有多样性,一方面,审美自身存在合目的性的价值,另一方面,审美对道德的培养和对真理的认识也有促进作用。这种主体的人性结构就是理性的内化(智力结构)、理性的凝聚(意志结构)和理性的积淀(审美结构)它们作为普遍形式是人类群体超生物族类的却证。它们落实在个体心理上是以创造性的心理功能不断开拓和丰富自身而成为“自由直观”(以美启真)、“自由意志”(以美储善)和“自由感受”(审美快乐)。学生的学习由理性内化最终上升到审美结构,在内心形成对教师、学习以及整个学习生活的评判标准。充分发挥个体心理的主动潜能,将学习变成感受快乐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引如果学习已成乐事就不存在外在的胁迫性,学生自觉遵守师生关系和学校教育的游戏规则也就不容分说。
二、审美主客体关系是和谐师生关系存在的形式
(一)审美主客体关系下的审美个体,是以对象化的外在事物去实现自己审美理想。黑格尔论证了实现主客体对象关系的两种方式。第一。是以认识的方式,他必须在内心里意识到他自己,意识到人心中有什么活动,有什么在动荡和起作用,关照自己,形成自己的观念,把思考所发现为本质的东西凝固下来,而且在从他本身召唤出来的东西和外在的世界接受过来的东西之中,都只是认出他自己。其次,人还通过实践的活动来达到为自己,因为人有一种冲动,要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中实现他自己。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人是通过改变外在的事物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这些外在的事物上面刻下自己内心生活的烙印,而且发现他自己的性格在这些外在事物中复现了,人这样的目的在于要以自由的身份,去消除外在世界的那种顽强的疏远性,在事物的形状中他欣赏的只是外在的实现。
(二)师生之间的审美主客体关系是在教育和教学的二重化功能下产生出来的。在师生关系被简单机械的规则(校规、考试制度、教师对学生的强制支配等)所操纵时,教师和学生之间感到只是疏远和陌生。由于教师和学生各自失去了主体追求的目的性,从而在教育和学习活动中没有产生对象性的审美需求。认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朱光潜认为:“人生的第一桩事是生活,我们的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去了真正的意义与价值”。由于师生关系的不断实践地推动。教师使差生进步,优生更优,让每一个学生都因自己的付出而获得转变:学生在学习中,解决困难因自己的健康成长而获得父母和社会的肯定。师生关系在教与学中实现了个自的价值观,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成了自我实现的条件,审美关系也因此而确立。
:应届毕业生毕业论文
三、理性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失衡是和谐师生关系的搁浅地
(一)纯理性教育产生隔离,师生关系走向分裂。
1、理性教育下,学生成为了众多对象实现目的的工具。在纯理性的教育中师生关系的内在价值变成了一种有用性,师生关系的出发点首先考虑的是关系所服务的结果,升学率、学校声誉、教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愿望的实现性等等,不自觉中学校、社会、家长代替了师生关系中的教师和学生。所以。在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构建中,哪些是应该建构的,哪些是不应该建构的早已有成文和不成文的规定,师生关系该何去何从也早有定论,师生相处变成了一种高度理性化的规范性相处。在理性化的规范性相处中,师生面对的是被言明的规范,而不是面对的单一个人或人的本身,由于缺少个体性的审美需求,所以师生之间的审美关系也就很难形成。
2、师生关系因隔阂,而走向”泡沫“化。在教育的多重目的性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被限定在一个较狭小的范围内。师生关系武断地被等同为教学中的教与学的关系和学校中的一般人际关系,教师和学生关系的支撑点是知识的传授与知识的接受,其他的一切也就随之变成了知识传授和知识接受的附属品。卢梭(Jean J.Rousseau)在《爱弥尔》中写道:“只是勉勉强强地相处在一起,学生把老师看作是他在儿童时候遇到的灾难,而老师则把学生看作一个沉重的负担,巴不得把它卸掉;由于他们之间从来就没有真心真意的意义不舍的情谊,所以,一个是心不在焉。一个不服管教。”
(二)情感教育消解痛苦,师生关系走向融合。
1、情感教育实现师生间的心灵沟通。情感属于精神范畴,也是人区别动物的特征之一,他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这种体验属于人类灵魂中最真实的体验,他的产生也伴随着教师与学生审美关系的主体性出现,实现在教师与学生关系上的认可与排斥,为师生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准确的信息,以致在心灵上实现真实地交流。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就说过:“一校之中,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才算真正的精神交通,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为此我们要重视情感在教育中的力量,实行适当的感性教育,以抹去理性教育给师生留下的创伤。
2、情感教育是一种“没有言明的要求”,它是以情感的约定来为对方实现价值。在情感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以规则、规范为取向,也不直接向规则、规范负责。师生面对的是彼此,师生关系所遵循的是一种“没有言明的要求”。由于在情感教育下没有言明的要求,教师和学生摆脱了功利性的枷锁,师生完全以独特的身份自由地行为,行为的结果并不知道也无须知道。教师和学生淡化目的,注重过程,这既是艺术审美的要求,也是人生审美的精髓。m如此一来,在师生的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用心灵上的自由消解着改造外部世界给自己所带来的痛苦,这种消解痛苦给自己带来身心上的快慰,又会让教师和学生产生更多的勇气,教师和学生各自在没有确定的“目的”中实现“价值”,感受着教育和学习所带来的审美体验。
1.贸易经济专业定位尚待进一步明晰
目前,在开设贸易经济专业的高等院校中,大部分对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比较模糊。从全国各大专院校贸易经济专业归属的院系来看,有些在商学院,有些在经济学院。27所开设有贸易经济专业本科院校中,很多学校是近年来才开设的新专业,对该专业培养的目标定位并不十分清楚。这种情况一方面造成专业建设中的片面性和盲目性;另一方面会导致学生因对专业方向认识不足而学习积极性不高。
2.贸易经济专业理论基础较薄弱
在主流西方经济学中,无论从研究方向,还是专业设置上来看,都没有专门的贸易经济研究和专业。而作为贸易经济学专业理论基础贸易经济学(流通经济学)在西方经济学研究中并没有系统的存在,只是在某些著作中以交换、交易、市场、商业等名词相关联而出现。长期以来,我国贸易经济(流通)问题一直以马克思的流通理论作为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流通理论垄断着我国流通理论界,被作为惟一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但是,马克思的流通理论是放在整个经济运行的大背景之下来分析,揭示了流通过程与生产过程、分配过程、消费过程的关系,没有也不可能放眼世界尤其是无法解释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的流通问题,这种理论基础的单一性导致了中国流通经济学的先天不足[2]。
3.贸易经济专业市场认知度低
从笔者所在高效贸易经济专业就业来看,用人单位对贸易经济专业认知度相对较低。比起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具有鲜明特征、特色的专业而言,相当一部分企业(包括大部分超市和连锁经营企业)对贸易经济专业不太熟悉,甚至根本就不知道,这直接影响贸易经济专业学生就业,对贸易经济专业发展形成制约。
4.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急需优化
商贸流通产业人才的质量直接关系商贸流通业的兴旺发达和经济社会发展,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电自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零售业逐渐壮大,新型贸易模式如E贸易大量出现,大流通、大消费、大贸易的格局基本形成,迫切需要通晓贸易理论和实务高素质零售商业流通人才,目前贸易经济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其课程开设庞杂,专业性不强,针对性不明显,知识相对陈旧,人才培养与岗位实际需要的能力标准存在较大差距。这些都迫切需要贸易经济专业在课程开设上体现特色,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5.贸易经济实验与实践教学欠缺
贸易经济是一项技术性、实务性很强的工作。熟练的进行实务操作是一项衡量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标准,作为贸易经济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多让学生了解实际情况,多接触实际业务,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贸易经济专业在培养过程中,大部分院校或是由于资金问题或是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商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实践教学环境滞后,而且大多数学校贸易经济专业教师大部分所学都是别的专业,大多没有贸易商务实战经验,在从事商务实践教学时显得勉为其难,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综合技能的提高。
二、贸易经济学专业建设建议
1.加强专业内涵建设,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
依据新经济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应明确贸易学科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科,其培养目标应准确定位为专业素质硬、执业能力强和职业道德水平高,具有国际视野、符合零售业现代化、国际化发展要求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贸易经济专业建设应以以打造“贸易经济”专业特色为主线,积极加强专业内涵建设,适当细分专业方向,灵活设置专业课程,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努力塑造学生的特色素质,不断提高各专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坚持“面向市场、服务社会、打造特色”的专业建设思想。本科院校贸易经济人才培养要体现出专业基础扎实、具备跨学科的知识水平、协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设置专业方向有利于明确培养目标,突出各校贸易经济专业的特色。在方向的设置上,应着重体现服务于新经济形态,例如,服务贸易、E贸易。
2.确定贸易经济专业的核心课程,以模块教学形成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方面,本文认为,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的制定必须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显特色”的原则。在保障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开设的基础上,应根据市场需要多开特色课。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由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两方面组成。专业主干课主要介绍贸易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以及为制定贸易政策和商贸企业战略管理需要的一些市场调研与决策的技术,包括贸易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批发贸易、零售学、商业技术、物流经济学等专业课。专业选修课主要介绍贸易方面的一些具体经营与管理技术,与实现培养目标紧密相关的一些学科知识等。在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上,本文认为应处理好贸易经济专业与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相关专业学科的关系,在选修课中,本文建议采用打破常规模块化教学完整课程体系,突出“宽口径”和专业性结合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为例,我们在贸易经济专业选修模块设置了三个方向:其一,“零售方向”。该模块包括《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零售技术》、《连锁运营与管理》等课程,突出用新经济的思想和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原有的贸易经济专业,围绕零售业态与商圈、连锁与特许经营、零售业的电子商务及现代技术应用、超市与配送中心建设等方面,以信息、物流和现代商务技术为手段,造就满足新经济要求的高素质贸易经济人才。其二,是“工业品批发与贸易”方向。该模块包括《采购与供应链管理》、《汽车贸易概论》、《批发市场学》、《机电产品与工程材料》、《生产资料流通》等课程,发挥贸易与管理融合的优势。其三,是设置“商务管理”综合性方向。该模块包括《会展经济学》、《房地产经营概论》、《拍卖与典当》、《期货市场学》、《服务经济学》等课程。三个模块采用以各个方向为目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及志向选择,根据学生选定的方向,在老师的适当指导下,学生自主地设计职业生涯方向,拓宽学科的发展领域,培养复合型人才。
3.贸易经济专业建设应加强“校企”交流与合作,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贸易经济学科应加强与政府和商业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以服务与企业经营管理及地方社会经济为己任,借此提高贸易经济专业的影响力。校企合作是高校贸易经济专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要形成常态化,实现深度合作。在校企合作方面,要找到校企合作、实现合作共赢的机制与模式,要实现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要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优势、人才优势,加大学院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水平,积极主动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新机制。笔者所在高效贸易经济专业建设过程当中就加强了与永辉超市、沃尔玛超市等的全面合作,同相关企业一起探讨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设置思路,教师和学生定期到企业进行实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强化教学实践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因为创新性商贸流通专业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实践性,贸易经济专业是属于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的应用学科,一定要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贸易经济专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贸易经济本科教育必须十分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必须在课时安排、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环节、教学改革等诸多方面凸显实践教学的特点与要求。地方性高校贸易经济专业应该主动面向商贸流通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应用性人才,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深化实践教学内容改革,确保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出率和开出质量。比如,加强贸易经济专业本身的综合商务模拟和物流技术等试验课程,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同时,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切实加强实验课程、专业认识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在毕业论文方面,应加强有针对性的实践类题目的比重,切实保障各实践环节的时间和效果。
5.加强学生课外素质拓展,着力培养贸易经济专业学生创新能力
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为例,我们通过开展大量商业文化活动、大学生挑战杯、模拟商业街等活动,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着力培养贸易经济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经过这种训练的学生就业率和就业层次都有较大的提高。
6.进一步加强科研和实践工作,提高教师学术和实践水平
1国际技术贸易的理论基础
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对国际技术贸易的理论探索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我们能从中找出一点关于国际技术贸易的理论基础。之后的需求-资源关系理论、技术要素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等都开始对国际技术贸易有所涉及,并着手对技术进行独立研究。关于国际技术贸易产生的原因,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生产的技术越是先进、生产的条件越好的商品所需要的个别劳动时间越少,该商品也就越具有价格优势。鉴于此,市场参与者都会积极主动地研发新技术,以此来改善生产条件、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若市场有合适的技术可以购买,且其价格低于自己研发所需要的费用,那么技术贸易就产生了。比较成本理论认为,不同国家研制开发技术的条件存在区别,技术产品的相对成本也存在高低之分,故一个国家从发达国家购买技术的同时也向不发达国家输出了技术,这一理论奠定了国际技术贸易的客观依据。根据赫克歇尔和俄林,技术知识是一种要素禀赋,每个国家都应该充分利用其相对丰富的要素进行生产和出口,进口稀缺的要素产品。因此,每个国家都应该出口其掌握了技术的产品,进口其没有掌握的技术的产品。美国学者波斯纳和哈夫鲍尔认为,技术先进的国家由于其技术上的优势会使其在该产品的生产上保持一段时间的垄断地位,从而形成了技术差距。由于技术的模仿效应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在这一段时间内,关于该技术产品的贸易便产生了。日本人斋藤优认为一国的经济发展受到国内和与之有经济交往的国家的需求以及与资源的制约,如果资源不能满足需求,就会产生技术革新,也形成国际技术转移的动力。关于国际技术贸易动机的研究,曼斯菲尔德认为跨国公司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在技术转让和直接投资上进行选择:如果跨国公司在生产要素上有保障,出口又能获得较大利润的情况下,一般会倾向于直接投资;只有在国外市场较小、目标市场国不具备投资的条件下,跨国公司会选择技术转让。英国经济学家邓宁则认为一国的经济活动由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转移和货物贸易构成,要想考察国际技术转移的动机,就必须将三者结合起来分析提出“三优势”理论模型,该理论认为国际技术转移的动机的“三优势”包括内部化优势、所有权优势以及区位优势。所有权优势是指国外企业没有的、本公司所有的技术、商标所有权优势以及规模经济等优势;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内部运用所有权优势,实现技术转移内部化、消除交易成本的能力;区位优势则指东道国所拥有的要素享赋、市场以及政策优势。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企业内部优势以及东道国区位优势不明显,企业就会倾向于进行技术转移。关于国际技术贸易转让机制的研究,根据上述的技术差距理论,随着其他模仿国加大对新技术产品的研究和模仿生产,技术创新国的技术领先优势便会逐渐丧失。为了延长技术的生命周期和实现利润最大化,技术创新国会通过技术许可和投资等方式进行技术转让。技术模仿国则通过自行研究或技术引进等方式掌握该生产技术,从而实现技术产局缩小甚至消失。美国经济学家费农认为产品的生命周期包括三个阶段:产品开发阶段、产品成熟阶段和产品标准化阶段。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产品的要素密集度不同,生产该产品的优势也随之从科技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再到劳动力密集型将进行转移。在这一过程中,技术领先国开发新技术产品并占领国内市场,继而向外出口,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大,然后技术产品出口又逐渐减少,最后该技术产品的创新国从国外进口。这样,该技术在技术创新国结束它的生命周期。但由于技术产品的输出,资本和技术也在输出,技术从而由技术创新国转移到另一国,这样该技术在另一个国家开始了其新的生命周期。综上所述,国际技术贸易的产生是伴随着商品贸易,马克思商品价值理论、比较优势、赫克歇尔和俄林资源禀赋等理论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分别阐述了国际技术贸易理论产生的原因、国际技术贸易运作机制。
2国际技术贸易技术发展作用的研究
国内研究学者围绕国际技术贸易与技术进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关系以及技术引进与工业技术进步的关系等。周斌、李辉娥(2000)[4]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上海市技术引进项目的宏观经济效益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技术引进提高了上海的工业技术水平,促进了技术进步。成蓉(2002)[5]认为技术引进是促进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有效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技术引进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方面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田楠(2005)[6]测算出了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之间有显着的较强正向作用关联性。上述研究都表明技术引进对技术进步都存在正向影响。而陈国宏(2001)[7]等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法验证了短期内,技术引进是我国工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原因,但不存在长期内则同向关系。李光泗、徐翔(2006)[8]对1990-2004年江苏省的数据研究表明:江苏省技术引进与技术进步呈现负相关,没有表现出预期的正向影响;而自主创新投入对江苏省技术进步产生了显着的正向作用;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投入与技术进步之间均没有表现出显着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综上,国内大部分研究结果认为通过技术引进可以促进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但有文献认为技术引进与技术进步不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更有文献验证技术引进与技术进步负相关。这一结果与国外学者大多支持的技术转移促进技术进步的一致结论大相径庭。对此,许继琴、潘丹等(2008)[9]纵观世界各国技术引进的历史进程,发现技术引进成功的国家都是正确处理好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关系。而我国长期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工作重视不足,这可能是导致国内实证研究结果不一致的重要原因之一。
3国际技术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不少学者还对国际技术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蒋殿春(2001)[10]研究认为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引进应与其国内技术发展水平、投入要素相对价格、消费者收入特征等技术支持要素相适应,并指出所引进技术要与国内技术水平差异不太大、接近于表转化或转标准化的新技术,国内的有关政策也应对技术选择作适当的引导。部分学者还分析交易成本与国际技术贸易发展之间的关系。张亚斌、王晓娴(2004)[12]认为交易费用与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呈负相关关系。蒋翼潮(2012)[11]也认为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与交易成本的高低呈非线性的负相关关系。黄静波(2005)[12]分别从国家、工业、企业、技术、技术转移合约层面五个方面入手,证明成功的国际技术转移必备条件包括:一项好的技术、有对技术的需求及双方都拥有能够胜任该项技术转移活动的技术专家。李洁、石林芬(2009)[12]在引入TBP(技术国际收支)的收入数据,通过相关分析和协整研究分析,对R&D投入与国际技术贸易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进一步证实:R&D经费总额的增加将导致国际技术贸易中技术收入的增加,国际技术贸易中技术收入的增加也将导致经费总额的增加;企业R&D经费比政府部门R&D经费对于国际技术贸易中技术收入的影响更大。提出为提高我国技术贸易中的收入以及我国在技术贸易中的竞争力,应当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确定企业在R&D中的主体地位,制定激励R&D投入的公共政策,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强对国际技术贸易的管理。综上所述,对于国际技术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研究认为其主要集中在交易成本、对于技术的需求以及企业对于技术研发投入这几个方面,并且对于研发和国际技术贸易发展的影响研究最为多。
4国际技术贸易的现状、特点和趋势分析
关键词:专科层次;小学教育;课程设置
小学教育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奠基阶段,新世纪所需人才的许多素质都是从小开始培养的。小学教育的改革要求对思想观念、教育教学目的、课程的内容选择与编排、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反思与改革。
一、基础教育改革对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提出的挑战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改革目前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使之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谐发展,从而更好地体现师范院校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性质。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课程的综合性
目前小学阶段设置了品德与生活、体育、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打破了传统基础教育课程中分科教学过早、容易造成知识割裂的局面,以全新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培养,使他们能够对知识,对世界形成整体认识。小学教育课程的这种变化趋势必然要求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随之变化,要求专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加强通识教育课程比例和重组专业课程,培养“全科型”师范生。
(二)基础教育课程强调课程的实践性
现今在小学高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置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提供与社会生活贴近的机会。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基础教育的这种变化给小学教育专业提出了新的课题,因为目前小学教育专业活动课程设置较少,以专业理论居多,很少有让学生自己动手、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课程,教出来的师范生只懂理论,不懂操作,必须加强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针对基础教育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新基础教育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勇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小学教育专业加大教育类课程的比重,同时对教育类课程进行整合,加强教育类课程与小学教育实践的联系。
二、当前我校小学教育课程设置的不足
(一)从课程形式上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必修课多,选修课少
在所开设的课程中,必修课仍然占有绝对的地位,选修课的学分占到总学分的比例过小。可见,课程虽有弹性,但弹性依旧很小。大学教育应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并且小学教育专业要培养的是基础宽厚、适应性强的小学教师。所以,提供足够的按条块进行分类的选修课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可以保障留出足够的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与爱好修读相应课程,开阔视野,发展个性。
(二)从课程内容性质上看,通识类课程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小学教育专业(专科)开设的通识类必修课,虽然所占课程总量的比例不小,但除去英语、计算机、体育外,其余全是马克思哲学原理、思想概论、法律基础等方面的政治类课程,而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方面的课程只在公共选修课中有所体现,门类少且不成体系。过于强调政治思想类的课程,对其他通识课程不够重视,这样的设置是与该专业所设培养目标中期望学生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的初衷不一致的。小学教育专科专业应当加强各方面通识课程的建设。
(三)教育类课程欠缺针对性
专科小学教育专业有必要适当压缩一些理论课程,在此基础上结合小学教育的特点,以必修、选修、微型课程等多种形式,开设一些综合性的课程。在教育类课程的设置上,可以开设儿童少年卫生学、小学班级管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小学语文(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等必修课程,提供了小学生心理辅导、小学生情绪心理专题研究、小学语文教学案例研究等多门选修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地了解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增强工作后的适应力与创造力。
(四)实践类课程缺乏
专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只有教育见习、实习和毕业论文三种形式。第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教育见实习的时间过短,而且实习时间偏晚。学生一方面很难对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有真切的体会与认识,不利于专业思想的建立;另一方面也很难得到充分的锻炼,不利于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小学教育实际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三、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构想
(一)准确进行专业定位
1.培养目标定向在小学
小学教师有专门的专业范围――小学教育;有其特定的服务对象――处于儿童期的小学生;必须掌握专门的知识技能――从事小学教育必备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较高的教育教学技巧以及一定的音体美技能等;有公认的伦理规范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善待孩子,以及活泼开朗、机智耐心等专业个性品质。
2.学科专业定格在专科
大专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属于高等教育体系,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以优秀的初中毕业生为生源,小学教育专业应达到专科教育的一般水平,也就是说,它必须具有高等教育各专业的一般特征,即在学术层次上它必须达到专科教育水平的要求,其学历层次要比原来的中师学历高一层。
中师以初中毕业生为生源,学制三年,其课程设置基本为分科必修课程。其特点是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强调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三字一话”(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普通话)等教师基本功的训练。
(二)正确处理课程关系
1.通识类课程、学科类课程、教育类课程的关系
三者的功能不同,可以这样认为,通识类课程是课程体系的基础部分,学科类课程是课程体系的实体部分,教育类课程是课程体系的条件部分,任何一方都不能取代另一方。三者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结构取决于教师培养的类型。我们认为,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加大教育学科课程比例。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与专门技能的比例与受教学生的年龄成反比。从这个意义上讲,小学教育专业比中等教育专业师范性更强。小学教师比中学教师要具有更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艺术。
2.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关系
必修课程体现“综合培养”,加强基础。选修课程体现“有所侧重”,加强深度,发展专长。具体操作时,在低年级主要开设必修课程,高年级后增大选修课程比例。这样由“基础”到“分向”到“专长”,以“基础”为重点。选修课程在总课时中的比例要比师范其他专业要高。
3.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的关系
从理论上讲,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辅相成。首先,两类课程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都是以实现学校培养目标为自己根本任务;其次,两类课程在内容上具有互补性,具体表现为不同内容的知识互补、不同形式的知识互补。最后,两类课程在学习话动方式上具有互促性,具体表现为学科课程中的“接受学习”和活动课程中的“从做中学”互相促进。但在同一课程体系中,二者应为主次关系。学科课程为主,活动课程为辅。按照学科课程为主、活动课程为辅的原则构建的课程体系比较合理,才能发挥较强的整体功能。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