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08:41
导语:在玉石文化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正确理解对话概念,科学开展阅读对话
对话不是简单的人与人之间关于某件事情、某篇文章的口述,而是通过对某件事情、某篇文章的解读,将其表达的中心思想和具体观念运用简洁明了的语句表述出来,体会其意味深长之意。科学开展阅读对话,首先,教师要意识到对话是“我们”之间的合作学习与互动的过程,而不是“我”的思想观念强势灌输的过程;其次,教师要认识到语文阅读本身就是读者与文章作者之间思想交流互动的过程,要做到尊重彼此;最后,语文阅读不是简单地听说读写的过程,而是通过听说读写实现彼此相互学习、共同奋进的目的。
2.合理运用现代化技术,拓展阅读对话范围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语文阅读教学更应该如此。教师要综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和教学仪器,为“对话式”阅读拓展平台,拓宽学生阅读范围,让阅读学习渠道多元化。比如在学习《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这篇课文时,教师课前可以先让学生搜集一些关于火星的图片和科普知识,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一段有关火星的科研宣传片,然后让学生对火星的认识进行交流沟通,找出他们所能发现的火星与地球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解答相关课后习题,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完成语文课堂阅读的学习任务,还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课外知识、探索新事物的积极性,达到教学目的。
3.创建和谐对话环境,促进阅读对话实施
“对话式”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是要通过师生以平等、互学的心态交流,以强烈的求知欲力争创新,以包容谦和的态度多思善学来创设一个和谐的对话环境,保证生生交流、师生沟通无障碍、无束缚、畅所欲言,让学生的创新观点和发散性思维得到充分尊重和发挥,保证阅读对话的顺利进行。
二、注意问题与反思
一方面,“对话式”阅读教学容易犯以我为中心、强制灌输思想的错误,这需要师生共同意识到合作学习中“我们”的重要性,剔除个人情绪的影响,要努力实现思想的沟通和融合,保证阅读的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对话式”阅读教学不应该仅仅是师生之间的对话,还应该是生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之间由于生活阅历、学习能力、成长背景等大体一致,所以他们之间的交流更方便、更容易、更有效。师生和生生互动是实现阅读“对话式”交流的重要途径。
三、结语
过去高校大学生宿舍管理比较严格,学生处、学工部、各系部和后勤处都分担一些任务,现在高校内公寓式管理相对宽容一些,要求后勤部门负主要责任,加之入住的学生情况各异,使得公寓寝室管理存在很大的特殊性。
1.1公寓寝室的管理难度大为增加
公寓式管理,就是响应一些大学生的号召,管理稍微宽松一些,尊重学生的自由,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私人空间,让学生在寝室内有住旅社的感觉,这就增加了管理部门的工作难度。一方面,高校想加强对寝室的管理,保证不出现任何事故,尤其是防盗、防火、防水之类的重大事情,另一方面学生不愿意管理人员过多的步入他们的生活空间,又盼着提供更为热情、周到的服务,比如网络、热水、洗衣等等,这种两难选择考验着管理部门的工作智慧。
1.2大学生情况比较复杂
入住在公寓寝室的大学生,一般都是来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地域,生活习惯、文化背景都不尽相同,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都住在公寓宿舍内,不可避免出现混合寝室的情况,入住在这里的学生,不仅仅是本、专科生,还有高知识群体如硕士生、博士生,甚至是博士后群体,这种文化层次的差异也使得他们对公寓管理方式的要求也不完全一样,这种复杂情况也加大了管理难度。
1.3公寓内缺乏富有相关经验的工作人员
公寓式管理,就要求高校后勤部门承担更多责任,后勤人手本来就相对不足,加之管理这么多公寓寝室,他们更是不堪重负,迫不得已,后勤部门在社会上招聘一些人员来从事公寓管理工作。相对于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校内职工,招聘来的人员缺乏相关工作经验的人员,这也加重了公寓寝室管理的难度。
2高校公寓内加强寝室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在各个高校,加强学生宿舍管理本来就是一件棘手的事情,需要花费相当大的人力和物力。高校公寓寝室复杂的现实情况,注定了在这种环境中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尤为重要。
2.1优秀寝室文化是学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最主要的任务还是学习,由于学校教室数量不足、图书馆自习室也总是人满为患,一些大学生选择在自己的寝室里上自习。若想在宿舍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必须有一个或数个热爱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起带头作用,用这名排头兵的示范作用来带动和影响寝室的其他成员,从而充分调动起寝室成员的学习热情,在寝室中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宿舍成员人人都热爱学习,实质上就是营造了优秀的学风,对大学生来说受益匪浅。
2.2优秀的寝室文化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寝室是大学生离不开的活动场合,在公寓寝室内,由于大学生距离学校稍微远一些,他们更多的时间会花费在自己的寝室内。相对于其他公共场合,大学生在自己的宿舍里可以对各种事件自由发表言论,保持各自的立场,他们也可以对各种事件进行自由辩论,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这种不受制约的现状是辩证的,有利有弊,只有形成优秀的寝室文化,才能有助于大学生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对一些事件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增强他们明辨真伪与善恶的洞察力,从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2.3加强寝室文化建设有助于塑造和谐的寝室人际关系
在公寓寝室内,寝室中的每个成员,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地域,各自有着不同的性格和生活习惯,因此在日程生活中难免会会出现各种小的摩擦。因此,公寓寝室必须重视塑造和谐、开放、包容的寝室文化,鼓励寝室内各位成员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相互帮助、相互团结,增强寝室成员的归属感,减少寝室成员之间的不和谐因素,形成健康和谐的寝室人际关系。
3公寓寝室文化的建设策略
高校公寓的建设和发展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一个产物,公寓寝室的组织方式、运行程序、和管理策略等,都需要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因此,公寓寝室的管理部门应主动与其他相关部门携手合作,采取切合大学生实际情况的管理措施,推动公寓寝室文化建设迈向新的台阶。
3.1增加经费投入,完善寝室硬件设施
由于公寓寝室对设施要求相对比较高,学生对公寓寝室的硬件设备的期望值也不低,这就加大了高校后勤部门的经济压力。一些高校由于经济实力的制约,对公寓寝室硬件设施的建设投入力度不够,使得学生对公寓寝室怨言较大,难以形成对公寓寝室的认同感。
3.2完善寝室管理制度,重视管理队伍建设
公寓宿舍的寝室文化建设,必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度是对公寓村寝室实施有效管理的内在依据,是规范和约束大学生在寝室内言行举止的重要途径。除制度建设之外,后勤部门还应加强大学生公寓寝室管理队伍建设,在公寓寝室管理队伍中内,高素质、富有工作经验的工作队伍必不可缺建设,他们可以落实各项管理制度,打造为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
3.3加强与高校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作
后勤部门对学生寝室的管理,需要加强与高校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在大学生眼里,学校和老师、尤其是辅导员是他们最信任的组织和力量,他们面对紧急情况时,内心最渴望的还是第一时间能联系上自己的辅导员,由于公寓寝室率属于后勤部门远离学校,导致了学生联系自己的辅导员和相关老师存在很大困难。因此,后勤部门可以专门腾出一些宿舍,让学生辅导员居住,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执行者,既可以方便学生与辅导员沟通与联系,也可以使辅导员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动向,有利于维护公寓寝室的稳定工作。只要各个寝室都能时时保持稳定,寝室文化建设就不是一句空话。
4结语
如果把赏石事业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其中的文化就是那茂密的树冠,我们只能就地剪取个把枝梢,再加以梳理,与方家石友分享。
何为赏石文化?尚未见定论。我们认为,赏石文化是与赏石相关的哲学、科学、道德、理念、信仰、文学、艺术等一切经赏石人实践而获得的物质与精神上的综合。另外,赏石的寻觅、发现与开采、赏石的收藏与保护、赏石的流通与买卖等等也都是赏石文化的一部分。无论是赏石文化中的哪一部分,人们都对它有一个认识上的问题,即所谓的观点,也就是赏石观。
赏石观是随着赏石文化的产生、发展而同步演进的。传统的赏石观以“赏心悦目、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为主导,称为“休闲文化观”。时空在变换,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这种休闲文化观还适宜吗?休闲文化观究竟是什么理念,这是我们值得讨论的问题。
这里所说的休闲文化观不是赏石文化的全部,而是指赏石、玩石这个领域。采石是一种劳动:对石的生成、结构的探求是科学研究;石的买卖的流通那是生意。
休闲文化不是赏石的专利。人们在“玩”的领域内所从事的活动都可纳入休闲文化。如饮酒、品茶、桥牌、文艺欣赏、旅游观光等。赏石的休闲文化观不过是休闲文化的一部分。我们不妨称它叫“赏石休闲观。”
在人生旅途中是需要休闲文化的,无论他是将军还是士兵;无论他是科学家还是工人;也无论他是教授或是园工,都要忙中有逸。云:“志士嗟日短,愁人知夜长,我则异其趣,一闲对百忙。”
劳和逸是对立统一的,有劳必有逸,逸者更为劳。机器运转久了还要休息加油,何况人乎。
休闲文化相对的说不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但可以为创造物质财富做精神和力量的准备。休闲文化中有不健康的休闲活动,如酒文化中的酗酒,娱乐文化中的麻将成瘾等。然而赏石的休闲文化虽然也有“丧志”的个例,但其主流是一种积极的、向上的、健康的、高雅的,可使人获得巨大的精神财富和体能财富。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是因为石的本身所具有的优良品质。大文学家林语堂先生说:“石是伟大的、坚固的,暗示一种永久性。它们是幽静的,不能移动的,如英雄一般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赏石名家刘清涌教授对赏石的评价更为具体,他认为:石是谦和的,石不能言最可人;石是巨大的,不朽的,是真正的永垂不朽:石是自然的,不攀不附,不媚不俗;石是奇异的,我们不时可发现它奇妙和怪异之处;石是美丽的,即使一块丑石也会给人以美感;石是神圣的;石亦是亲切的。正是石本身固有的这些无可比拟的优秀品质才会有米芾拜石,东坡供石等千古佳话,才会有那么多“石痴”,“石疯子”和无法数清的赏石爱好者。
尽管人们对赏石的评价尚且不一,但无论说它是“瘦、皱、漏、透”也好:说它“质、形、色、纹”也好;亦或“丑、奇、韵、意”也好,无一不是对赏石的品评之词。这是其他任何艺术品所不能代替的。正是赏石所固有的“气、势、情、韵”和它所特有的“质、形、灵、神”都会给人以强烈的美感效应,从而会使你心灵震撼,如醉如仙;会使你思潮翻滚,感怀万千;会使你通过感官的传导,得到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愉悦。这就是“休闲赏石观”中所谈的“赏心悦目”。
以上所讲的是赏石的观赏性。赏石另一特点是它的可“玩”性。故“赏石”也称“玩石”或“石玩”。
所谓“玩石”并不是只可拿在手中把玩的小石,大石亦有同样的玩赏性。米芾拜石,拜的就是摆在庭院里的一块偌大的太湖石。而坡的供石却是二百九十八枚“大者兼寸,小者为枣、粟、菱、芡”的小石。
大至景观石、园林石,小至框架石,身边石无不都具有不同的的玩赏性。你信步旅游时,欣赏乐山大佛是玩;憩坐室中凝视案上之石是玩;触摸摆弄掌中小石也是玩。石的玩法没有规则却有品味,没有定律却有档次,玩石要玩的自由,玩的惬意,也要玩的高雅。
人的认识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赏玩石头也不例外,最初当你被石的美感效应所打动时,你可能仅仅停留在“啊,好美呀!”的感叹上。随后你的思考也一定会被石的浩气、骨气、霸气亦或儒气、雅气所感染;也一定会被千奇的势态所折服,对石中之情、石中之韵、石中之灵所熏陶,再经过大脑的思维与加工,你便进入了理性世界。此时,你的思想、道德、气质、情怀都会随着石的高贵品质而升华,向着更美更高的境界发展,这种升华和发展是无止境的。这便是休闲赏石观中的“陶冶情操”。
“赏心悦目”是赏石、玩石之初的感和觉:“陶冶情操”是在赏石过程中的理性的感染,而“修身养性”却是最终的结果。我们这里所谈的修身养性,是“命”的修炼和思想、道德的修养。
一个癌症病人,当他不知道患的是癌症的时候,他依然会欢天喜地活蹦乱跳的活动。而当他猛然知道自己得的是不治之症,他很快就会跨下来。什么原因?精神原因。可见精神对身体健康的重要。《皇帝内经》上说:“精神内守,病妄来?”中医养生学中就特别注重“调形先调神,养身先养心”的延寿法。
通过以上我们对赏心悦目,陶冶情操的述说,赏石、玩石对人身体健康和思想、道德修养会大有好处的。
那么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赏石休闲观是否不适宜了呢?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理由是:
一、石是固态的永恒的。虽然人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它的形、质、神不会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
二、劳和逸的关系是永远不会变的。如说变只会是量的变化,即社会越发展“逸”的环境更加宽阔,人们对逸的需求更高,越显的休闲文化的重要。国家由每周单位改为双休,每年的黄金周就是最集中的体现。
三、当前社会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一是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人民的物质生活空前提高;三是全民的文化水平大大提高;四是大家都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中。
关键词:南疆 文化形态 冲突与调适 目标和路径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0-0390-02
文化的问题用文化的方式解决,是“去极端化”有效举措。目的就是把握并顺应文化发展跃升的规律,避免将文化问题政治化,尤其是误导拥有社会主体意识的群体。同时文化是思想的载体和初级阶段,思想是文化的凝练和高级阶段,文化的问题解决好了,积极向上的思想才有根基。
一、南疆文化建设的现状
1.现有文化形态
1.1乡村文化还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南疆文化类型总体上还是农耕文明形态。南疆城市化进程缓慢,绝大多数县农村人口占据70%以上,居住在县城的人口,和农村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绝大多数人的心理定向、社会联结和情感纽带都主要集中在以农业生产为核心的经济活动中,文化活动主要按历史传承下来的方式进行。乡村文化承担着道德教化、风俗礼仪、审美娱乐、文化传承、农村经济助推的功能。而南疆宗法型社会的特点,固化了这种影响。
1.2县级城市文化发于中而飘于外。县城作为中国主流文化向传统乡村文化的过渡地带,文化形态多样,表面上异彩纷呈,但少数民族的文化活动内涵实者发于传统乡村文化这个根。身处县城的大多数少数民族群众,表面过着现代生活,但内心深处认同传统的价值观。城市文化主要表现在政治功能、城市经济助推、经济意识形态塑造等方面,在传统的教化、审美等内向性层面上,影响力弱小。
1.3宗教在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在南疆历史上,宗教深深渗入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活动、社会价值追求都深受宗教影响。现今,虽说很多宗教仪式已经演变为习俗,但人们普遍认可习俗中的宗教价值。这种内在文化的宗教性特征将因传统经济形态和生产方式的存在而继续存在。
1.4新的文化共识正在形成。南疆社会通过多年的群众工作和经济发展,已经在以下方面形成共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发展经济、社会公正、现代文化引领、法治、自由、扬弃民族传统文化、去“极端化”等等,这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统一的。现在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共识凝结并上升为社会意识形态,成为引领社会的强大思想基础。
总之,南疆文化生态大的方向是政治文化同一,经济文化趋同,精神文化和习俗文化各异。
2.参与文化活动的主要方式
2.1乡村文化的参与方式。根据对拜城县的调研情况,按照参与和喜欢程度从高到低综合排序:(1)人生庆典礼仪和赶巴扎这种群众性、娱乐性文化活动;(2)麦西来甫、群众自编自演的文艺演出;(3)电视、广播和电影;(4)政府组织的文艺汇演;(5)读书看报;(6)上网;(7)政府举办的各种学习班。
2.2城市文化的参与方式。根据对拜城县的调研情况,按照参与和喜欢程度从高到低综合排序:(1)人生庆典礼仪和赶巴扎这种群众性、娱乐性文化活动;(2)各种聚会;(3)听专家学者讲座;(3)上网;(5)看电视和电影;(5)开会等集体学习活动;(6)读书看报;(7)其他。
由此说明:有民族传统文化因子的文化活动更受青睐,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比个体文化活动更受欢迎,城市居民更向往科学文化知识,整体上少数民族群众对现代文明的依赖程度不高。
3.群众对文化建设的理想与现实
3.1群众对现代文化很期待。通过多年的宣传教育和文化引领,以及内高班、归乡大学生带回的新思想、新观点的熏陶,群众尤其是青年群众对现代文化很期待,对迅速改变家乡落后面貌和自己的生活条件要求迫切。但受制于自身的文化水平和技能、习惯影响,找不到改变的方向和路径,大多仅仅停留在向往层面。
3.2群众对传统文化很依赖。生在乡村、长在乡村,文化启蒙在乡村,就算长大后生活在县城,但社会价值的评判标准来源于乡村传统文化,自己的社会价值也归依于乡村传统文化的评判。同时由于南疆宗法型社会的特点,家族影响很大,更加固化了传统乡村文化的影响。
3.3社会价值观开始分化,主流价值观念有求变意愿。南疆少数民族几乎全民对伊斯兰教有朴素的宗教情感,对伊斯兰文明的核心价值是认可的,但没有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方式。
二、文化冲突与调适的可能性分析
1.文化冲突的表现
1.1现代社会平面式网络结构与传统宗法型家族垂直结构的冲突。现代社会结构由垂直型向平面型过渡,需要人的明确分工,个人在获取自由空间的同时要求自主解放、自主充实、自主提升。习惯了传统宗法型的家族社会权威来规划自我行为的人,自我封闭、自我压抑是心理常态,突然的自由导致了无所适从的心理不安,辨别不了方向。体现在向往新生活又迷信传统和权威,有的甚至担心新的思想文化在道德上的教化作用。有的还认为恬静无为、循规蹈矩就是崇高道德。在实践中,极端分子蛊惑往往通过家族权威人士到整个家族,就是利用了这一点。
四种文化适应理论和模型描述了文化适应者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阶段、规律和内容,根据文化适应理论和新生遇到的双重文化冲击,结合文化适应理论,笔者将新生的文化适应分为蜜月期、危机期、舒缓期和认同期。
1.蜜月期。这是大学新生入学时最初的兴奋状态,通常是新生获得录取通知书到开学一两周内刚进入大学时,新生出于告别中学这一人生阶段和对大学生活的期待、向往,对大学文化表现出的是兴奋、好奇的状态。
2.危机期。危机期也叫抵抗期,通常是新生入学第一个月到第二个月也就是当新生对大学文化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了解之后,由于自己没有充分的准备,开始感觉到文化冲击时会对新的文化产生生疏感,对以往的生活环境、人际关系产生怀念情绪,在这个时期也是新生心理问题多发期。
3.舒缓期。通常是开学两个月后,正式的教学环节和正式的大学校园生活开始后,如加入社团、参加学生活动等,新生对于所处的环境进行重新思考和认识,对自我也会重新定位,开始规划大学生活。
4.认同期。新生对大学校园主流文化的认同程度表现为排斥、完全接受以及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选择性地接收三种状态,新生入学教育的目标就是帮助新生能够根据自身特点与所处的环境选择适合自己的文化调整或重构模式,而不是简单地完全接收,更要努力减少对新文化的排斥现象。
二、文化适应理论对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模式的启示
1.入学教育的时间跨度:根据文化适应规律循序渐进。在新生入学后,要按照新生文化适应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开展教育活动:在蜜月期可以通过开学典礼、迎新晚会等气氛隆重的典礼仪式维持新生的兴奋感,增强荣誉感;在危机期则要通过心理辅导、辅导员走访宿舍、新老生交流会等帮助新生认识自我、转换角色;在认同期则要通过专业教师的引导帮助新生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建立对专业的兴趣,通过团学组织、社团活动丰富新生的文化生活;在认同期则要指导新生在对自我和环境认知的基础上,建立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目标体系,帮助新生顺利融入大学主流文化,同时要重点关注一些边缘学生。
2.入学教育的目标:帮助新生建立对大学的文化认同。要新生建立对大学的文化认同则要帮助新生实现四大转换:角色认识由以我为中心到融入集体、学会合作,思维方式由单向型到多向型、创新型,学习目标由考取大学到素质提高、职业发展,学习方法由知识再现型到知识探索型。在入学教育中就要帮助新生正确认识大学学习内容、方法和途径的多样性,掌握大学的学习特点和规律,主动与他人合作交往,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指导新生充分运用各种资源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3.入学教育的方式:师长引领与朋辈分享相结合。新生入学教育阶段,辅导员、班主任要充分发挥人格魅力和专业素质对新生的引领作用,可以通过召开主题班会、走访学生宿舍等方式,深入新生中开展适应性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学院也要充分利用师资资源,通过名师大讲堂等活动,让学校优秀教师、教学名师为新生开展专业讲座,帮助新生建立专业认同。同时,优秀高年级学生往往代表的是学校的主流文化圈,他们在思想觉悟、专业学习、学术科研、学生工作、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具有代表性,充分发挥优秀高年级学生的朋辈对新生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4.入学教育的内容:涵盖心理适应和人际关系教育。从家庭环境来看,对于“95后”大学新生而言,由于缺乏兄弟姐们间的关心照顾,他们往往自我意识强,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和关爱他人的意识,且情绪波动较大;从教育环境来看,高中的应试教育注重竞争,而大学里更注重营造团结协作的氛围,需要一定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因此,正确认识新生在心理适应和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并进行有效的疏导、调适和培养是他们顺利进行大学生活的保障。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可以通过开设心理讲座、举办心理情景剧、趣味运动会、宿舍文化节等方式,帮助新生系统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正确对待负面心理情绪和生活中的挫折,引导新生通过自助和互助的途径化解矛盾。
【论文摘要文章从分析德育在量化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入手,浅论如何采取其它补充办法促使德育量化更加有效地运用于学生的道德教育之中。
“育人先育德,成才先成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跨世纪的建设者。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关系到祖国和民族命运的大事,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全社会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作为教育育人的重要基地,学校更是任重道远。
为此,学校应强调从一滴水看大海,从小事抓起,以小见大,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修养。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学校使用学生德育量化卡,根据本专业班级的实际情况,把平常的一言一行直接跟德育挂钩。本文就针对德育量化的实效性进行粗浅的分析。
一、德育量化实施的成效
(一)使德育走向现实化——从神圣到平凡
笔者认为,导致德育低效的一个原因,和我们长期以来坚持一种脱离生活实际的教育内容及其模式有关。由经济学的原理我们知道,人们所追求的一切,都和他们的生活利益相关。德育也不例外。无论是教育者或是被教育者,只有当教育成为一种引导受教育者走向生活的工具,比如,和他们自身的成长、成才、就业等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时候,他们才会感到接受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否则,脱离生活现实,学生就会感到这种教育是额外的负担,没有必要,甚至有时还会造成厌烦和抵触情绪。尤其是高校大学生,没有升学压力,将德育工作和其成才、就业挂钩,是至关重要的。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为之。这样有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落实和学生德育的建设。
(二)使德育走向具体化——从理论到实践
德育量化卡的实施,使得德育不再沦为机械而枯燥的教条,从文绉绉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休的实施条例,方案明确,实践性和可操性强。从学生碰到的小事抓起,在关心班级、遵守纪律、遵守公共秩序、讲究卫生、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等事做起,使学生人人参和,抓自我管理,促行为养成。持之以恒地从细微处要求,从小事做起,定能达到“促思想、晓其理、激其情、导其行”的教育效果。学生可以从生活上的小事来分析自己的道德状况,从成绩的高低来衡量自身的道德水平,从而不断地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道德素质,而无须死记硬背那些条条框框且生硬难懂的理论纲要。
(三)使德育走向主体化——从被动到主动
实行德育量化卡,对学生个人德育时时有评分、日日有检查、周周有公布、月月有汇总材料和评选表彰,形成了人人不甘落后,个个争当先进的良好机制。对学生的各种行为进行量化加减分,它可全面及时地反映了学生的表现,是鉴定学生行为的一面镜子,因此,德育量化成绩及每次班情公布成了班上学生课余饭后“照镜子、洗污点”自我教育的凭据,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不断地发现缺点并改正错误,自觉提高自身的德育水平。
而且,德育量化的实施也成为衡量老师教育效果的一把尺子,及家长了解自己子女成长的一个窗口,这也大大加强了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督促,从而增强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辨别是非能力,有助于德育素质的提高。
(四)使德育衡量走向公平化——从主观到客观
过去,品德综合分的评定常带有印象分的色彩,采用量化的管理模式,学生表现通过数据一目了然,避免了老师凭个人印象出现的偏差。现代化的管理方式为德育工作找到了新的载体,有位学生这样说摘要:“这德育分既是约束,又是激励,而且新学年可以重新开始计分,这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是平等的!”
二、实施德育量化产生的负面影响
实施德育量化对创建一个安宁稳定的学习、生活环境,保护每位学生的正当合法权益,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每位学生成为遵纪守法、知书达礼的一代新人,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功能。但是,新的办法难免会有一些不足之处,德育量化在实施过程中也同样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一)德育量化的物化功能是建立在德育内容流俗的基础上。用数字来量化课堂纪律、出勤的情况、参和班级活动的态度和次数……学生有挣不完的各种分数,也要时时的提心吊胆被扣分,如此“德育量化”难以真正反映出一个学校或班级的德育水平,而且往往会引诱、助长学生弄虚作假。为了加更多的分数才去做,没有加分就连理都不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事先问清是否有加分,这样会导致量化的结果走向庸俗化,德育效果被简单枯燥的数字左右,很难全面而科学的衡量。
(二)德育情感难以产生。德育量化的过程中,给予学生的同样是既定的规范,同样只需学生的“接受”。可以说,德育的量化是以“禁止”、“防堵”为立足点的,在此过程中,它注重的是外在的行为效果,而忽视了行为的动机意识和生命本身的内心需要,忽视对学生的引导或为学生提供明辨是非能力的情境和机会。
固然,师生之间管理和被管理、教学和被教学的关系是一种客观存在,但这决不应该是师生之间惟一的关系。假如在学生心目中,老师只是威严的长官,仅是加减分的判笔,而在教师眼里,学生不过是顺从的臣民,分数的奴隶,那么,所谓的德育情感就很难产生。假如“我说你服”、“我打你痛”、“我管你从”、“你干活我加分”、“你违纪我扣分”等旧德育观念在师生头脑中根深蒂固,那么必定会使学生在改变社会规范、构建新的世界观时敛其行、慎其言、弱其欲,以致于最终被“改造”、“练习”成“顺从的一代”,这样很难和写在德育大纲中的那些高高在上的德育目标发生密切联系,也使它们成为同一范畴内的两种孤立的存在。
(三)将一切繁琐的教育行为和手段简单化。俗话说“响鼓不用重捶”,一些老师对德育量化卡使用不当,一味的“挥棍或挥拳”,用分数压人,却没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无法产生德威并施的效果,使学生只看到教师“残忍”的一面,认为这老师只会扣分,不懂给予机会,久而久之会产生极大的抵触甚至怨恨的情绪,或者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干脆变成“破鼓”,以后任你怎样使劲敲也闷声不响。
三、探索克服“德育量化”缺陷的补充办法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完善现行的德育量化实施办法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本文针对上述的几点不足之处提出一些个人的想法,希望对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有些许的帮助。
在进行德育量化实施的同时,加强对学生伦理道德原则和信仰追求的教育。德育量化只是以一些琐碎的行为规范、练习为计量考核的标准,可以量化的内容只能徘徊于德育目标的最低限度,使我们的德育因此拘泥于日常行为规范的传授,甚至等同于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至于在日常行为规范之上或之内的东西是什么,我们的德育几乎不加考虑。因而建议学校多举办一些德育活动,如作道德报告、开主题班会、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增强学生道德意识,塑造道德新形象。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生就不会单纯为了分数而学习、生活了。他们的境界将会更高,目标将会更远,从而克服了德育庸俗化的倾向。
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把握整体性观念,形成党政工团各组织齐抓共管、锐使德智体美劳相互渗透的整体观念,抓好校风建设,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以法治校、从而使学校为培养学生道德发挥积极功能。
社会主义德育的力量在于老实和真情。在德育过程中,真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的老实、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真诚只有用真诚来唤起,信念只能靠信念来铸造!”必须通过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来培养品格老实的人,而不能“其身不正,偏要正人;己所不欲,硬施于人;为迎接上级检查,不惜弄虚作假;只讲形式的轰轰烈烈,不管内容的扎扎实实……”或者,单纯用分数压学生,不顾学生的反应和成效。教师的真诚付出,无形当中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威慑力,让学生敬佩,并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将良好的道德规范化为自觉行为。
关键词:成人教育 教育质量 社区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057-01
成人教育在我国也被称作继续教育,从继续教育的字面含义来看,其应是对成人跨过学龄段之后的一种教育形式。然而,从我国现阶段的成人教育状况来看,其教育范畴则被学历教育、职业资格培训等内容充斥着。可见,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辩证逻辑下,我国社会也难以在文化层面来审视成人教育的重要性。
所谓“成人教育文化”可以理解为,社会公众对成人教育的认识,以及该教育范畴在社会公众中的普及程度。不难理解,若是单纯将成人教育看作为学历提升教育、在职培训教育,那么这将直接制约化教育在社区的开展,而目前社区已成为城镇居民的基本生活单元。在成人教育文化缺失的状况下,也将必然制约着我国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基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此展开讨论。
1 成人教育文化缺失的原因分析
结合笔者的工作体会,对成人教育文化缺失的原因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1.1成人教育的逻辑起点使然
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解决10年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欠账,以及满足社会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成人教育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形态诞生了。这就在成人教育的办学初期就界定了它的功能定位,那就是作为弥补普通高等教育办学资源不足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也是在这一逻辑起点上,也导致了我国民众对成人教育的内涵和目标产生了固有认识,而缺少对成人教育与社区文化教育相融合的理解。在此基础上,便必然在行动上导致了化缺失现象的产生[1]。
1.2成人教育的功利色彩使然
成人教育的功利色彩突出体现在它的“强目的性”上,如学历提升目的、职业资格获取目的等。笔者并不否定这一目的性,但作为一种成人教育文化应在更广阔的视域下来进行考察,在考察中需要重视挖掘成人教育的外部性特质,通过社区成人教育的开展来促使学习型社区的形成。然而,强烈功利色彩使得我们无法仔细思考成人教育文化问题。
2 对社区化教育质量的反思
反思的目的在于给出对策,由此以下从三个方面来展开反思:
2.1对社区化教育认识方面
在上文笔者已经提到,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对社区化教育的认识是不足的。首先,“文化教育”的内容是什么。再者,文化教育的特定对象又是哪些。不难看出,目前对此仍缺乏必要的思考。要知道,在我国社会转型期所存在的群体焦虑情绪,将导致社会大众难以静心来审视社区化教育这一形态。
2.2对社区化教育实施方面
既然是社区化教育,那么实施这一化教育的主体便是社区管理部门,而对于该社区化教育质量的管控也应是该部门。但问题却出现了,以非学历教育、非在职培训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成人教育,如何在社区居民自愿的情况下来参加呢。在社区居民文化素质整体上显著提升的当下,这里文化教育的侧重点又是什么呢。
2.3对社区化教育评价方面
对于社区化教育质量的管控,需要建立在系统的评价机制上。然而,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成人教育形态,对其进行评价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笔者认为,在与构建学习型社区相联系的社区化教育活动,应以学习型社区是否形成作为最终标准。
3 实证讨论
根据以上所述,提升社区化教育质量的实证讨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
3.1深化对社区化教育的认识
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各级政府应重视培育学习型社区的重要意义。同时,还应充分认识到化教育在促进学习型社区形成的内在价值。由此,各级主管部门应会同高校、文化站等部门调研社区化教育的可行性问题,以及对文化教育的内容设置和特定对象界定进行论证。
3.2丰富对社区化教育的组织
社区作为基层单位是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所要面对的最小社会单元,在破除功利性色彩下的社区化教育中,应激发起社区居民自发管理的意识和热情,这也将极大的减少主管部门的组织管理压力。笔者建议,社区化教育的内容应突出“丰富情趣、陶冶情操”的原则,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建立兴趣小组的形式来组建学习班,并建立完整的班委体系来实现社区居民的自发管理目标。
3.3完善对社区化教育的评价
对于社区化教育的质量评价,应避免对学员学习效果的评价,若是这样将直接导致该教育形式的功利性。根据上文所述,应重点评价社区化教育对构建学习型社区的贡献度,而这可以从学员的学习习惯、个体体验、社区精神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来进行考察[2]。
4 结语
本文认为,若是单纯将成人教育看作为学历提升教育、在职培训教育,那么这将直接制约化教育在社区的开展,而目前社区已成为城镇居民的基本生活单元。在成人教育文化缺失的状况下,也将必然制约着我国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因此,需要从对社区化教育认识、实践、评价等三个方面展开反思。
参考文献:
[1]魏志耕.论成人教育文化之缺失――成人教育质量的反思[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4(3):113-115.
关键词: 苏轼 文人画 贡献
关于文人画的定义,陈师曾在《文人画之价值》一文中提出:“何谓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功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所谓文人画。”又说:“文人画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这里面不仅提出了文人画所应具备的条件,即应具有浓厚人文价值,而且把画家的人品和才情提高到了先于技术之上的地位,着重突出以人和人的文化修养为先的人文精神。被称为文人画的画,已经不单纯是艺术品,而是画家个人修养品德的承载体,而文人画绘画的过程,也被认作为画者情感心绪的表露,更多的成了文人雅士的心灵事业。纵观文人画的发展历程,苏轼在其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他以其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社会地位,给当时及后世以深远的影响。
一、文人思想对文人画产生及发展的影响
文人参与创作的传统可以说是源远流长的,从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东汉末蔡邕,到东晋之后南北朝时期的王微、宗炳、谢赫、梁元帝,再到唐代,文人画画得就更多了。由此可见,中国绘画的文人化、文学化倾向早就暗含在它的基因中了。儒家的画论讲究读书,其用处为:汰俗、养性、明理。反映到文人画上比较明显的应该是文人画对于“品格”的追求。而老子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知其白,守其黑”等观念,对后世注重气韵和表现文人画的内涵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到了魏晋,玄学日盛,“魏晋风韵”渐渐成为了后世文人画的一个重要精神源头。而唐代的大诗人王维则对文人画的精神导向起到更为直接的作用。所以当历史进入艺术极其繁荣的宋代,文人思想与绘画艺术的结合更为广泛和亲密。
二、苏轼倡导文人画的原因
苏轼早年喜爱的是“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放风格,所作诗文意气风发,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的历练,晚年则对含蓄入微的淡雅之气极为推崇。究其原因,是与其个人经历分不开的。他早年的政治态度偏于保守,曾上奏神宗,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在新旧党争之中,苏轼屡遭打击而被贬,先后至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又因诗文中之言,被捕下狱。哲宗复朝,他官至翰林学士,但后来又被贬到惠州,再贬到琼州(今海南岛)。宋徽宗即位后,苏轼遇赦北还,但死于途中。由于思想上受儒家和庄子的影响,以及宦途的得失遭遇、生活的颠沛流离,苏轼产生了许多矛盾的想法,形成了一种忧民伤时、旷达颓放的复杂性格。苏轼诗画中所表现出来的消沉自适思想、洒脱傲放风格,与他一生升降荣辱的境遇,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他自题《偃松图》所言:“怪怪奇奇,盖是描写胸中磊落不平之气,以玩世者也。”借枯木顽石寄情遣兴,写出胸中逸气,傲于人间,这便是苏轼绘画创作求“象外”之意的真谛。
三、苏轼对文人画发展的贡献
1.拓展了文人画的影响力
苏轼作为文士和诗人在士大夫中享有很高的地位,他有深厚的艺术修养,而且与当时的知名画家文同、人物画家李公麟、山水画大师王诜交往甚密,同时也参与文人画的创作,这些条件都让他能以一种更全面、更广阔的视野认识绘画,而且他不同于普通技艺者的理解力和学识让他更有能力表达自己的创作思想,渠道更为宽泛,受众也更为众多。在他的诗文题跋中对于绘画的各种见解比比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广了其绘画思想。
2.为文人画找寻理论基础
苏轼倡导文人画,最广为人知的是其对王维的推崇,在其多处诗词中均大加赞扬,例如:“摩诘本词客,亦自名画师。平生出入辋川上,鸟飞鱼泳嫌人知。山光盎盎著眉睫,水声活活流肝脾。行吟坐咏皆自见,飘然不作世俗辞……”但是,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王维的绘画技巧与理论对文人画的发展究竟产生了多大作用是非常值得怀疑的,因为王维的画迹在唐代都不多见,宋代以后流传的大都是后人的摹本或伪托之作。即使有真迹传世也不会很多,更无法系统总结出其创作风格。所以苏轼的极力推崇,更多的应该是为自己的这种理论寻找历史的先例和现实的证据,就像苏轼推崇文同,也是把文同看作赞同他的文人画理论与实践的同道者,是在扩大他的艺术主张的影响,以使后人看到绘画作为一种个人情感流露的艺术方式,与诗、文具有相同的功能,统一于士大夫知识分子的身上。苏轼努力使人们相信,这不但有唐代王维作为先例,现在的人也可以如此,文同不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据吗?
3.强调绘画的思想性
苏轼把诗歌和绘画都看作是一种抒发个人情感的艺术,这样便将绘画艺术提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来看待,从一种完全是技术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成为文人们的一种自觉的表达手段。他认为,绘画作为艺术,应当是与作为艺术的诗有着相似的创作规律、相似的欣赏原则,当然也就应当有相同的地位。“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这样,便使唐代阎立本这种工匠的技艺一跃而与在士大夫的传统艺术中占有最高地位的诗歌创作平起平坐了。正是这种对意气的推崇,所以他对文同等文人画家十分欣赏,他说:“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如兔起鹘落,稍纵即逝矣。”从元代倪云林的“墨池挹涓滴,寓我无边春”的山水,到明代徐青藤“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萧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的墨葡萄,再到清代郑板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竹子,无不受到苏轼的这种影响。
4.引书法入绘画
将书法带入绘画,意味着将有“笔墨”这样一个词来评价文人画技巧。而渐渐发展到后来,“笔墨”逐渐成为文人画传统中最重要的技法标志,以至于一个画家的作品是否有“笔墨”,成为他是否已经掌握了文人画技法的标尺。这种作法经米蒂、杨补之等人的发展,到了元代,柯九思认为画竹“凡踢枝当用行书法为之”,而赵孟\则明白提出“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这种传统发展到明、清两代的文人画家,就变成鉴定一幅画艺术水准的高下,重要的标准便是看其有没有“笔墨趣味”,因而后来的文人画家们纷纷称自己的画作是“写”出来而非画出来的。所以,苏轼正是把这种理念带入绘画中,使得文人画具有其他画种不可比拟的优势。
5.把握了绘画发展的时代脉搏
沈颢在《画麈》中写道:“古来豪杰不得志之时,则渔耶樵耶,隐而不出。士人不得志,就往往寄情于书画或琴酒以度时日。”苏轼所推崇的这种文人画形式,则十分符合文人这种遁世自娱的心理,以画寄托思想成为风尚,从而给后代的绘画带来了以文人画为主流的重要转折。宋亡元兴,蒙古贵族废除科举制度,又将百姓分为蒙古、色目、北人、南人四等,南人最贱,从而造成江南文人“学而优则仕”梦想的破灭,曾在宋代十分活跃的职业画家活动趋于沉寂,加上元代后期政治腐败,各种矛盾错综尖锐,众多的文人士大夫滋生了厌世和逃世心理,转而将绘画作为个人精神上自我调节的手段,这更使得苏轼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理论广泛被接受。
由于苏轼的努力提倡,在北宋初年兴起的这种新画风很快在士大夫中流行开来。北宋中叶以后,绘画史上出现了一大批文人画家,如王诜、李公麟等,而他们几乎都与苏轼有一定的关系,这或许并非是历史的偶然。
参考文献:
[1]舒士俊.水墨的诗情――从传统文人画到现代水墨画.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12,(1).
[2]徐书城.中国绘画断代史丛书――宋代绘画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3]云告.宋人画评.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12,(1).
[4]邵力华.永远的水墨.朝华出版社,2004.
[5]周雨.文人画的审美品格.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1996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基更的专著《远距离教育基础》是远程教育领域经典性著作,在所收集数据中具有较高的被引频次,该书在对众多国家远程教育机构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远程教育诞生以来的文献进行分析,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对远程教育领域的政策、经验、理论进行了客观的评述。在该著作中,基更对媒体教育、开放教育、教育技术等容易混淆的内容做了区分解释,同时对多曼、彼得斯、穆尔和霍姆伯格等人对远程教育的定义进行分析,并对基更本人的“再度综合”理论六要素做了重新修订。1999年,基更另一部重要著作《远距离教育理论原理》在国内出版,基更针对远程教育发展所面对的哲学、教育科学、教育技术等问题,专门组织众多西方远程教育专家从教学、学术、分析、哲学和技术五个不同视角,对远程教育进行了系统的理论辨析和技术、实践评价。[9]同一时期,不同学者纷纷对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远程教育进行系统性的对比与介绍,张伟远论文《中、英、美三国开放与远程教育研究论文的比较研究》以中、英、美三国远程教育杂志为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对相关文献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我国远程教育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上文献为代表的西方远程教育理论系统性地被引入国内,为国内远程教育的理论、实践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我国加入WTO对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一文,以我国加入WTO之后各个部门、产业所受到的影响进行分析,进而讨论到我国外部环境的变化给教育领域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明确指出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发展远程教育,对于建设学习化社会与提高西部教育质量的重要作用。《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一文是在世界逐渐迈向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指出教育变革的方向和方式,及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对于促进教育信息化的作用。以上两篇文章从更加宏观的视角审视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对于我国教育整体的发展所体现出的重要作用,成为我国为何发展远程教育相关研究的核心文献。《教育成本计量探讨》以经济学的视角,系统阐述了教育成本对教育良性发展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丁兴富系列论文《远程教育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远程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研究》首次将远程教育的成本效益作为研究对象。以上两篇文献对远程教育效益研究产生较大影响,成为我国远程教育经济学相关研究的核心文献,为后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2001年,丁兴富的专著《远程教育学》出版发行,从表1可知该书不仅在被引频次上高居榜首,中心性也达到0.19,其在中国远程教育发展中的重要程度可想而知。作者在对国内外大量文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整理国内过去20年理论成果并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博采众家之长,为远程教育基本理论概念、学科分支的理论体系奠定坚实基础。2002年,丁兴富另一重要著作《远程教育研究》被引达到28次,作者在书中分别对远程教育宏观、微观和哲学体系进行划分,对远程教育三大模式、远程教育三大学派、远程教育发展的动力理论等进行集中论述。本书除了对远程教育基础理论、发展历史、学科分支进行更加系统地介绍之外,还增加了关于远程教育管理、远程教育经济学和评估的重要内容,使得中国远程教育学科体系趋于完整。丁兴富的《远程教育学基本概念与研究对象之我见》一文,将远程教育逻辑起点定义为:“师生时空分离的学与教”,将远程教育主要矛盾定义为:“师生时空分离的学与教必然带来的革命性解放性同致命性缺失性之间的矛盾是远程教育的主要矛盾”。张秀梅将远程教育学逻辑起点规定为:“借助于教育技术的教与学活动的再度综合”。[10][11]包括对逻辑起点、主要矛盾、理论基础、基础理论、理论体系结构、分支学科构成、分支学科原理等内容的探讨,使得中国远程教育理论体系逐步得到完善。以上文献与著作成为中国远程教育基本问题研究的核心文献。
2003年,丁新在其论文《中国远程教育发展的十大趋势》中,依据远程教育的历史进程、远程教育发展的新动向、远程教育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国际远程教育发展现状、政治经济等方面,对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趋势做了预测,其在文中从学科、技术、学习支持服务等十个方面阐述了中国远程教育发展的方向。如今来看,远程教育理论及学科体系建设逐渐成熟,技术应用标准化、实用化、智能化,学习支持服务多元化、专业化,办学与服务终身化等趋势,彰显出其预测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丁新《远程教育质量:一种服务的观点》一文“为我们认识远程教育质量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于远程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质量管理的实施、质量评价的开展等实践工作具有积极意义”。[12]艾伦•泰特的《开放和远程教育中学生学习支持之理念与模式》一文,对远程学习中学生学习理念和学习支持服务模式做了详细论述,使其成为我国远程教育研究学习支持服务的核心文献。从图1和表1可知,2004年陈丽的著作《远程教育学基础》、论文《远程学习的教学交互模型和教学交互层次塔》被引频次和中介中心性分别达到23、22和0.16、0.13,这足以显示出其在远程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远程教育学基础》集中探讨了电视广播大学教学设计问题,主张“从学生出发”,对资源整合与导学设计进行了全面探讨,无论是理论创新还是实践操作方面,其在中国远程教育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陈丽在文章《远程学习的教学交互模型和教学交互层次塔》中,以Laurillard提出的学习过程会话模型为依据,建立了由学生与媒体的操作交互、学生与教学要素之间的信息交互、以及学生的概念和新概念的概念交互三方面组成的教学交互模型,在学习交互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操作交互、信息交互和概念交互,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的教学交互层次塔。[13]加上陈丽同一时期发表的《术语“教学交互”的本质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等一系列论文,标志着我国远程学习中的交互理论逐渐建立并走向成熟,为日后我国不同领域、层次远程教育的交互研究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基础。同期,魏志慧、陈丽、希建华合著论文《网络课程教学交互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和李爽论文《中国远程教育专业人员能力模型研究》,也具有较高的被引频次。《网络课程教学交互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针对网络课程在促进交互方面的不足,缺乏有效的评价指标等问题,经过反复论证确立了媒体界面交互、学生学习资源交互、社会互的教学设计、教师参与度、学生参与度等5个方面47项指标。[14]该指标的建立,为我国远程学习交互评价提供了量化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是研究远程学习评价的核心文献。李爽在其文章《中国远程教育专业人员能力模型研究》中指出,远程教育专业人员的培养既是远程教育实践发展的保证,也是各个远程教育机构提供高质量远程教育服务的保证,而专业能力模型的研究则是专业人员培养的基础和前提。基于此,作者通过实地访谈、Delphi方法等,确立中国远程教育专业人员的13个专业角色、16个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最终构建出专业人员的能力模型。[15]该模型的建立对远程教育专业人员的培训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远程教育专业人员队伍发展的重要指标。《高校现代远程教育调查与思考》一文,对我国1998年以来的现代远程教育发展概况做了系统的调查分析,肯定发展成果的同时也找出诸多问题,该文献为当时众多研究者整体上把握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概况提供了第一手的文献。《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湖北省恩施自治州为例》一文,是在国家实行农远工程大背景下,针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状况所作调查分析,该调查中所发展问题以及提出的解决策略对相关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普适性,是一段时期内研究农远工程的重要文献。以上经典文献和著作为代表的系列相关内容,构建起了中国远程教育发展的时序图。依据时间线来看,中国远程教育走过了引进国外先进远程教育理念、与中国已有远程教育理论相融合、重构本土化远程教育基本理论体系及远程教育实践应用这一演进路线。
二、我国远程教育研究热点及热点迁移
(一)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1.研究热点可视化呈现使用Citespace绘制热点图谱,除去基本关键词“远程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绘制了高频、高中介中心性(带有紫色圆环)关键词共现网络,如图2所示。在热点图谱中,圆环越大表示关键词共现频次越大,圆环年轮色代表不同的年份。出现紫色圆环的节点为关键词共现网络中的关键节点(中介中心性大于0.1)。本文取高频关键术语前40个,按频次排序如表2所示。2.研究热点分析通过对表2中高频词汇和高中介中心性词汇的综合,可大致将2000年至2013年的研究热点归类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远程教育。在表2中出现了“农村中小学”、“农村教育”、“农村远程教育”、“农远工程”等关键术语,且首次出现年份集中在2004、2005两年。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不难发现,该时期我国正在试点或即将实施极具影响力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工程”。该工程的实施对改善中西部农村地区教育信息资源匮乏的现象起到重要作用,农远工程巨大的影响延续至今,农远工程及其后续研究作为中国远程教育研究热点具有合理性。第二,远程教育质量研究。由表2可知,“教育质量”中介中心性高达0.59,说明其在链接不同节点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出现的相关高频术语“质量保证”、“学习中心”等都跟远程教育质量的研究相关。“远程教育的质量问题已经成为远程教育领域高度关注、积极探索的主题之一,被视为远程教育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16]在远程教育中,由于师生时空分离的特性,教学质量的保持具有一定难度,任何学科与领域的研究中,都无法逃避教学的质量问题,所以,关于远程教育的质量研究作为我国远程教育研究的热点,具有一定合理性。第三,远程教育资源开发。由表2可知,“教育资源”中介中心性达到0.59,在众多关键术语在占有重要地位,与之相关的高频术语“资源建设”、“课程开发”、“教学资源”、“网络课程”等都具有较高的频次和中介中心性。在教育活动中,占有一定的教育资源是展开学习活动的基础,在远程教育中同样如此,远程教育资源的设计开发是远程学习活动展开的基础。随着时间的变化,旧的教育资源无法适应新时代的需求,需要设计、开发与之相适应的新型教育资源,相关资源的建设永无止境,教育资源的开发则成为远程教育中永恒的热点问题。第四,远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从表2可知,“教育模式”、“教学模式”、“自主学习”等与远程教育中的教学模式相关的关键术语,具有较高的共现频次和中介中心性。“远程教育中的教学模式可分为讲授、协作、探索、个别辅导、讨论5种”。[17]刘晓晴等认为,随着理论、技术的进步,远程教学模式出现新动向:远程教学理论基础不断扩大,远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加紧密,远程教学过程更加优化,远程教学模式构建的方法与手段更加丰富等。[18]这就使得远程教学中的模式必须成为一个动态构建过程,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对远程教育中教学模式的探讨也必定成为热点话题。第五,远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服务体系”一词中介中心性达到0.43,同时相关的高频、高中心术语有“开放教育”、“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等,从以上词语不难看出,其体现的重点都是对社会化学习的研究。在当今信息化急速发展的时代,为大众提供快捷、有效的学习环境与学习资源是社会化学习的重要内容。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在为社会化学习提供公共服务、进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上具有先天优势,所以,远程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在中国远程教育研究中成为研究热点,具有合理性。
(二)研究热点迁移的可视化分析
1.研究热点迁移的可视化呈现基于上述热点分析,制作了热点时序迁移图,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在2007年之前,中国远程教育各个方向的研究基本趋于成熟,更加注重对已有成果研究的深化,呈现出相对的稳定性。2008-2013年间,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热点较少,但是每年都会出现新的研究主题。新出现的研究主题不同于当前的研究热点,新研究主题词共现频率较少,但某些关键词的词频年份分布较为稳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这些新研究主题有可能成为未来新的研究热点。通过分析发现,近些年新出现的词频稳定、发展态势良好的研究主题有“人工智能”、“数字鸿沟”、“可视化”、“个体生态”、“自我调节学习”、“情感计算”等相关术语。2.研究热点迁移的可视化分析通过对词频稳定术语的分析,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归为以下几类:运用现代远程教育促进社会公平,个体远程学习生态构建,对远程学习者认知心理的研究,智能化学习系统研究等几个方面。第一,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缩小数字鸿沟,促进社会公平。“‘数字鸿沟’(DigitalDivide)是指不同社会经济水平的个人、家庭、企业和地区在接触信息通讯技术和利用因特网进行各种活动的机会的差距。”[19]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所产生信息数量呈几何倍数增长,使得人们以全新技术与思维方式对信息进行获取与处理。但是“现有信息水准较高或信息能力较强的人,能够比较弱的人获得更多的信息。”[20]这就造成人们之间信息占有量差距进一步拉大,社会公平的缺失。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泛在计算技术的逐步成熟,使得泛在化的学习环境建设逐渐成为现实,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降低了数字化学习门槛,为信息化社会中消除或缩小“数字鸿沟”提供可能。第二,构建个体远程学习生态系统。情景化学习理论尝试为学习构建一种生态化的取向,其呈现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学习新范式。[21]学习生态系统是指“由学习共同体及其现实的和虚拟的学习环境构成的一个功能整体,学习者与学习环境、学习者与其他学习个体和学习群体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知识吸纳、内化、创新、外化、反馈等过程实现有效学习的发生。”[22]远程学习中的学习生态系统,是指在虚拟化的远程学习环境中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促使有效学习发生的功能整体。生态化的学习,让人们以一种系统的、多元的、关联的视角对远程学习进行审视。随着技术发展,大数据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逐步深化,包括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云存储等技术逐步在教育领域应用,这就使得教师和学生可以从另外一种视角认识远程学习———基于个人学习特性的数据收集、处理、分析,海量数据,为基于学习者特征的个体远程学习生态系统的构建,提供了充分的可能。第三,远程学习者认知心理的研究。在众多与心理学相关的术语中,“情感计算”、“自我调节学习”表现出较佳的词频稳定性。情感计算是“关于情感、情感产生以及影响情感方面的计算,其目的是赋予计算机识别、理解、表达和适应人情感的能力。”[23]在某种程度上,人们的心理活动可以进行定量或者定性分析,情感计算主要指运用计算机识别人们面部表情的变化,进而了解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技术。当前情感计算研究偏重于有眼动识别研究、声音识别研究、读唇识别、面部表情研究等。由于远程教育师生时空分离的特性,教师掌握学习者心理变化比较困难,通过计算机识别设备判断学习者情感态度的变化则显得尤为必要。“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学习者在一定程度上从元认知、动机和行为方面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己学习活动中的过程。”[24]其最主要外在表现就是学习者通过自身心理特征的改变,达到完成学习目标的目的。让远程学习者掌握自我调节的技能,是保证远程学习质量的重要内容。戴研认为,当前远程学习环境下的“自主调节学习”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学习者自我调节技能低下、学习者执行功能缺失、学习者校准出现偏差。[25]相比较真实的学习环境,网络远程学习者“自我调节”具有诸多影响因素,存在更多不确定性,这类研究更具挑战性。第四,智能化学习系统研究。由于远程教育师生时空分离特性,教师无法对学习者的学习进行实时指导,为保障远程学习者能够在接近真现实环境中进行知识建构和得到足够学习支持服务,则需要智能化的学习系统为学习者提供支持。当前,智能化学习系统研究主要集中于智能化Agent学习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教学资源智能检索,进行虚拟实验,远程教育智能化测评等。随着泛在学习环境建设的逐渐完善,现代远程教育所对应远程学习者的数量将会快速增加,能够替代远程教师部分作用的智能化学习系统研究将更加紧迫。伴随着移动网络接入人群数量逐渐壮大,基于移动学习平台的智能化Agent系统会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三、我国远程教育研究的前沿分析
根据对前沿术语的分析,可将中国远程教育研究前沿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远程教育质量的研究从高突现术语“教育质量”、“质量”、“教育评价方法”等相关内容,可以看出中国研究者对远程教育结果的关注程度。远程教育质量的研究在研究热点已经有所体现,已经实现着研究前沿向研究热点的转变,关于远程教育质量的保证与远程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逐渐成熟。“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观主要集中在管理的质量观和学术的质量观上,对于效益的质量观涉及较少,我国传统远程教育则主要强调服务质量的多样化与多元化,远程教育的规模效益等优势没有体现”。[26]为此,未来一段时间内远程教育质量效益的研究会成为一种趋势。2.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通过“开放大学”、“社区教育”、“开放教育资源”3个高突现术语,可以看出社会化学习、终身学习的研究是中国远程教育前沿领域。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要求,教育部决定自2010年开始,在全国分区域、有步骤地开展改革试点。[27]以此为标志,中国庞大的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开始向开放大学转变,关于开放大学的研究也迅速升温,成为研究前沿。杨志坚认为,开放大学是一种新型大学,它强调思想的开放,模式的开放,方法的开放,对象的开放,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展远程教育,向一切有能力、有意愿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服务。开放大学的成立对于满足社会和社会成员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提升社会成员整体素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28]同样,社区教育也是时展的产物,只有将其纳入到大的社会教育体系中,才能适应社会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特性就是学习资源获取的便捷性,以教育资源共享、共用为目的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适应了学习型社会对教育资源的需求。3.优化远程学习过程的研究与之相关的高突现术语有“教学设计”、“学习方法”、“在线学习”等。远程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研究、学习方法研究对远程教育的结果有重要影响,良好的教学设计、学习方法能够保证远程学习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控性。随着社会、技术形态的变化,各个领域呈现出分工专业化、方法多元化的现象,同时教学设计与学习理论的研究出现新的动向,对远程教育环境下的在线学习活动也提出新的要求。教学设计的研究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艰难而狭窄的专业化路线与宽阔而更具包容性的多元化路线”。[29]专业化的目的在于让学习者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环境与经验的开发,更加注重局部、简化的教学系统;多元化让学习者依据学习需求以更加广泛的视角认识问题,提供学习者自主创建学习环境的经验。姚海林等认为,情景化学习理论尝试为学习构建一种生态化的去向,其呈现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学习新范式:创设有助于学生探究、互动和社会化的实践环境;提供包含着活动参与方式和现实问题的开放式课程;对学生的探究和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进行多元评价。西蒙斯在Connectivism:ALearningTheoryfortheDigitalAge一文中,系统提出了联通主义的思想,指出“学习不再是一个人的活动,学习是连接专门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30][31]其强调学习过程不再是内化的过程,而是把学习看作是个人知识网络连接的过程。以上这些无论是教学设计理论还是学习理论的变化,都阐释了一个重要内容,即社会以及科技形态的进步,必然带动学习过程的变化,优化远程学习过程显得尤为重要。
四、探讨与结论
(一)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
本文运用文献计量与知识可视化的方法对核心文献、关键词、突现术语等进行分析,找出了中国远程教育研究历程中高影响力的核心文献,当前研究热点,未来可能出现的研究热点以及研究前沿等。但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文献计量方法将主要注意力聚焦于期刊文献,低估或者忽略了媒体、出版物等非学术研究,造成研究的欠缺;其次,本研究所使用数据来自CSSCI数据库,该数据库虽有“质”的优势却也有“量”的劣势,这就有可能对本研究细节性的观点的表述产生消极影响;再次,文献关键词虽然可以看作文章浓缩的精华,但是选定文献关键词时也体现作者较强的主观意愿,存在随意性,可能造成本研究相关观点出现偏差。
(二)研究结论及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