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绘画艺术鉴赏论文

时间:2023-03-23 15:08:48

导语:在绘画艺术鉴赏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绘画艺术鉴赏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文化情境;美术鉴赏

社会在进步,新课程的要求也在不断改革,而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应该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文化情景当中,对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对提高他们在美术鉴赏方面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在文化情境中进行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作品的作者当时所在的具体环境,在这一基础上进行美术作品的鉴赏,是最好的鉴赏方法。因此,老师在平时美术鉴赏课程教学的时候,在向学生教授美术鉴赏方法、技巧的同时,还应该要注意对文化情境的创设,达到不断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以及他们的人文素养。

1 美术鉴赏与人文精神

美术鉴赏作为当代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而且还能使学生在更高层次认识人性的真、善、美。如果说其他课程锻炼的是学生的理性思维,那么美术鉴赏就是在培养学生的感性认知。进行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人们发现和感受到所处社会和大自然的美,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美,教会学生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世界,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在老师进行美术鉴赏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带领学生,让他们学习到如何去欣赏那些古今中外的非常优秀的作品,通过接触那些不同的艺术手法,再清楚地了解到各个艺术流派特色的同时,还能够感受到在不同的文化情境之下所产生的不同的美术作品所特有的美感,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使之建立起良好的审美观。

2 在美术鉴赏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美术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历史文化的集成和发展的方式,他除了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之外,还能够起到对学生的人文教育的作用。在历史文化的传承以及人类的情感和思想的传递的过程当中,美术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所以说不断提升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要求老师在平时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不单单是为了教会学生如何去机械地鉴赏一件美术作品,简单地知道美术作品的好坏之处,并不是美术鉴赏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除了这一方面,还应该让学生了解到美术作品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在辨别作品优劣的同时,深刻地体会到作品当中所蕴含的美,以及作品中所具有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氛围。

3 为美术作品创建真实的环境背景

众所周知,任何艺术都离不开实际生活,而艺术对人们的生活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一件美术作品,它代表的并不仅仅是一件孤立的东西,一件好的美术作品是离不开社会日常生活的,所以,学生学习美术鉴赏的同时,还应该学习美术作品所带来的特有的历史文化。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不断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体会到美术作品的时代性,体会到作者深刻的创作情感等。另外,在鉴赏美术作品的同时,还应该能够对其美术作品和自身、大自然以及所处社会的微妙的关系,培养自身的文化素养,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以及艺术。

我国存在好多的民间资源,比如说具有独特当地风情的建筑、工艺等,这些都是美术作品鉴赏教学最好的课堂。所以说,在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地利用这些本土的资源,使得学生的美术鉴赏的过程中,能够根据老师的引领近距离地体会我国民间艺术的独特之处,对美术作品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要达到以上的效果,还需要学生自己的配合,在课余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老师之前布置的问题,进行分组调查,比如说民间的木偶戏。在木偶戏的场地、造型、服饰以及表演人员的唱腔等方面,写生都可以带着老师的问题去亲身体验。一张大桌子就是木偶戏的舞台,在很远的地方人们就能够听到木偶戏表演的鼓乐和演唱,一个表演人员可以同时做到唱、做、念、打以及奏乐。通过对木偶戏表演的一系列的过程,学生更能够体会到木偶戏的历史背景,并且对那一阶段的历史文化有了深刻地了解。

学生在平时的仔细走访与观察中就会发现,木偶戏作为我国民间的极具价值的艺术瑰宝,但是它的观众一般都是那些中老年人,对年轻人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而且在它的表演方式、形式没有任何变换,十分单一,几千年流传下来木偶戏一直保持着原来的面貌,没有经过任何的改革与创新,这些与当今社会的多样化都是格格不入的,所以木偶戏的传承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通过这些经历,学生就可以充分地挖掘出他们的爱国、爱祖国历史文化的热情,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自身的历史文化的保护意识。

4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媒体

艺术与艺术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不同的艺术形式之间是可以相互借鉴,彼此渗透的。黑格尔曾经说过,音乐和绘画之间是存在亲切家族关系的,因为他们在人们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当代的艺术教学活动,在对材料的处理上面,绘画就可以打破界限进入音乐的范围之内。所以在进行美术鉴赏的时候,老师可以借助于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是很有用的。例如,老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罗中立的著名作品《父亲》的时候,在画面上呈现的父亲的脸是古铜色的,老父亲脸上的沟壑以及汗珠,老父亲裂开的双唇和微微露出来的牙齿等,这些描绘统统都是作者对老父亲敬爱之情的体现。同时,绘画的背景是在一片金黄色,金黄色代表着太阳,也是希望和丰收的象征。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借助于音乐歌曲《老父亲》,优美细腻的画面,再加上演唱者饱含情感的演唱,就把父亲的伟大表达得淋漓尽致。老师还可以再加上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影视片段,适当地对当时的气氛加以渲染,这对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有很大帮助。

在鉴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有了音乐和动人画面的渲染,对学生而言,都是最直接的听觉以及视觉的冲击,这就会让学生觉得更直观,并且由画面中的老父亲联想到自己的父亲。在学生观看、聆听、联想的一系列情感的变化过程当中,学生就能够真正体会到这幅作品命名的真正含义,并意识到具体生动的多媒体设备对美术作品的表现作用。

5 结束语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但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的精神世界却越来越匮乏,美术作品的鉴赏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好的选择,在美术作品鉴赏的过程中,人们不但可以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还能填补自己越来越匮乏的精神世界。另外,要学好美术鉴赏,一定要有历史文化情景的保证,让学生在特定的历史文化情景中加深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悟以及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第2篇

论文摘要:当前社会上的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越来越多。这些机构凭借自身优势培养了大量美术人才,获得了社会和家长的肯定。但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在发展中还是存在一定缺陷。本文分析了这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当今社会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正如火如荼的发展着,很多家长都热衷于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校外培训机构去学习美术。那么在这个特殊的领域中,如何发挥校外培训机构的优势,弥补学校美术教育的不足,提高广大儿童的绘画能力,已成为当前美术教育界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我国学校儿童美术教育与校外美术教育共存之现状

美术课程是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理念都已形成完整的体系,对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绘画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学校美术教育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弊端:首先学校美术教育对于尖端美术人才的培养欠缺相关的机制;其次学校儿童美术教育固定的教学内容往往限制了教师的教学,而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教育却能弥补以上缺陷。因此,民办儿童美术培训机构已如雨后春笋大面积存在。形成这种局面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当前国家对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教育非常重视,在2002年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七章《扶持与奖励》第四十八条有明文规定:政府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运用贷款手段,支持民办教育事业(含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发展。由此可见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正是因为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加之和学校美术教育比较起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才逐渐壮大起来的。

二、校外少儿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当前校外少儿美术教育有一定优势,并受到国家、社会以及家长的肯定,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

1.校外美术培训教育的方式和现行美术新课标之间存在矛盾。目前我国小学美术新课标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以启发为主。而当前的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的教育方式和新课标存在一定差距。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校外儿童培训机构由于部分教师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的支持,仍然还是实施着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教学法,教师在课堂上占据着绝对主体地位,且教学内容共性化的知识过多,缺乏对学生美术个性的培养;校外儿童培训机构由于追求在短时间内“出成果”,对学生的辅导方法缺乏新颖性,压抑了学生的绘画天性。当前这些美术机构都是采用师父带徒弟的方式去辅导,而这些“师父”们对学生的绘画都做出了统一、严格的要求,学生在绘画过程中不能随便改变,这种方式钳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校外少儿美术教育机构为了提高自身的品牌意识,往往过分强调对学生绘画技能的培训,而对学生美术鉴赏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却不够重视。以上三条都是校外少儿美术教育和现行美术课标相冲突之处,有待改善。

2.校外美术培训机构现有教育资源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校外少儿美术教育机构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不少家长的关注,但其现有教育资源却非常有限,既不能满足学生需要,也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其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具体有如下表现:一方面培训机构的美术教师缺乏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虽然绘画水平较高,但教学创新能力难以满足学生需要。此外,更为关键的是培训机构缺乏稳定的师资,流动性比较大,对学生的教学有较大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因为美术培训机构大都是民办的,部分民办培训学校为了追求高利润,不注重学校建设的投入,在设备上能简化的就尽量简化。很多培训机构尚未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没有电化教学,有的甚至连电视机、照相机、录音机都没有。教学设施可谓简陋至极,严重偏离了社会发展对美术教育的要求。

三、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应和学校美术教育有机整合

从国家当前的政策来看,校外儿童美术教育对培养特殊型的艺术人才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的学校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绘画能力、以及对美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要想全面提高广大儿童在美术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实施真正意义上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还要把校外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体系。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没有固定教材,教学灵活机动,但缺乏系统性,而学校美术教育有固定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但灵活性不够。因此作为校外的美术培训机构就可借鉴学校美术教育的经验,根据学生兴趣选择系统化的教材,并制定教学大纲,让教师根据大纲和学生的情况制订教学计划,使教师的教学既具有灵活性,又具有系统性。而学校美术教育则可借鉴校外美术教育教学灵活之模式,允许教师根据学生兴趣和爱好传授教学大纲之外的美术知识,注重发展学生的美术个性和创造性思维。

2.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教学设备较为简陋。这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钳制了美术教育,进而影响到学生对美术的兴趣。那么应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校外培训机构主要是由于资金缺乏,加之又是私人性质,以经济效益为主,所以教学设备不能随时更新。而学校美术教育是国家投资,资金雄厚,在教学设施上相对校外培训机构有较大优势。因此,政府可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公办学校和民办儿童美术机构联合办学,这样就能充分利用公办学校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教学设施、雄厚的师资力量)为校外美术培训机构服务,从而弥补其设施简陋、师资不够稳定的缺陷,同时从另一方面也充实了学校美术教育的内容,可谓一举两得。另外,民办美术机构为稳定师资还可根据实际情况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

3.如能把校外美术机构培养尖子生的特长和学校美术教育注重提高学生整体美术素质的优势融为一体,无论是对校外少儿美术教育还是学校美术教育来说都是有益无害的。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在培养学生绘画能力的同时,可借鉴学校美术教育注重培养孩子对美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经验,让孩子们既能提高绘画水平,又能提升在美术方面的艺术修养,成为全面的美术人才。学校美术教育则可借鉴校外美术机构培养美术尖子生的模式,加强对尖端美术人才的培养,实现学生共性和个性的双向发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有为艺术家。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形势下,如果国家能够根据校外儿童美术教育的特点,再针对学校美术教育的优势,实施有效措施从以上角度入手,则可有效促使校外美术培训机构和学校美术教育优势的融合,最终让二者获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夏红专.校外少儿美术教育的喜与忧[J].中国美术教育,1994,(5).

第3篇

关键词: 影视艺术鉴赏 审美教育 教学方法与手段

影视艺术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它综合了所有其他艺术的优势,作为近代科技的产物,它同时也是各种科技力量的综合,并随着科技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影视艺术课程的开设,是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科技知识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影视艺术鉴赏的学习过程

影视艺术鉴赏是指以具体的影视作品为对象,通过视听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体验和领悟影视艺术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影视艺术是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和艺术鉴赏力的最好途径之一。因此,加强影视审美的研究,重视对学生影视审美的指导是当前影视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

影视作品的鉴赏是一个包括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的动态过程,有着一定程度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影视鉴赏学习过程可分为影视审美直觉、影视审美体验和影视审美升华三个阶段。审美直觉的特点是直接性和直观性,体现为一种感性直观的审美感受。影视审美体验阶段是在审美直觉阶段注意和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包含许多心理因素活动,其中想象、联想和情感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通过对影片《两只老虎》的观摩赏析,展现出人对动物和谐生活的破坏,体现出动物间的亲情,极为感人。又如电影《活着》中男主人公的一生经历了好几个阶段,以小见大,体现了中国人坚忍的性格,对生命的执著追求。审美升华阶段,学生与作品发生共鸣,获得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这个阶段存在着感知、联想、想象和情感等各种心理要素的作用,其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理解认识。影视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学生通过优秀影视作品的艺术欣赏活动,在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以情动人中受到教育、鼓舞和启迪,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还能使学生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变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影视艺术鉴赏教学中的学生心理分析与调整

对大学影视艺术鉴赏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研究,除了要明确大学影视艺术鉴赏的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外,还要在教学中认真分析研究学生的心理,才能做到知己知彼,搞好影视艺术鉴赏课程的教学工作。

(一)影响影视鉴赏学习效果的原因分析

影视教学,放映影视作品或是片段都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学生在观摩这些教师精心选择的教学材料时,却常常偏离学习目标,被精彩的影视世界所吞噬,背离了观摩的初衷。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1.“影院效应”的影响。电影观众学认为电影受传时存在一种“影院效应”,电影院的观赏环境使观众进入“梦境化的现实”,同时观众还有一种追求影院气氛,追求共赏的倾向,大家同喜同悲。影视教学中“放片子”,一个班的学生同时注视着电视荧屏或多媒体教室的大屏幕,这种学习环境与电影院放映环境极为相似,如果任课教师调控不利,学生很容易受“影院效应”的影响。

2.消遣娱乐心理的影响。消遣娱乐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人都需要。影视本身就具有教育与娱乐的双重功能,其中消遣娱乐功能又是主要的。影视的娱乐功能能够起到精神按摩的作用,对缓解学生工作学习压力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学生总是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中寻找影视提供的娱乐,学生在观摩影视作品时很容易受娱乐心理的影响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学生鉴赏心理调整

影视主要通过视听诉之于感情,而情感又都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因此,欣赏影视作品是一个复杂的感情和理性的综合过程,必然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影视鉴赏时必然要进一步理解影视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活动和艺术态度等;必然要分析影视创作表演手法和表现手段的运用;必然要分析影视作品的体裁、风格、文化和历史背景,这些都需要主观理智因素的介入。由看热闹的外行,进入认知主体和审美主体状态,需要一个转变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取决于师生双方的努力。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实现两个转变。

1.角色的转变——从普通观众向学习者转变。拥有一定生活经验,同时具备联想和想象心理功能的人,无论他文化程度如何,“看懂”影视都是不成问题的。这种低层次的“看懂”与“审美鉴赏”是有本质区别的,大学生影视鉴赏要求影视鉴赏者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才能进入审美层次的鉴赏,没有一定的声光电、色彩、构图和造型知识,不具备基本的文学、绘画和音乐等艺术素养,会影响学生对影视的全方位鉴赏。这是由影视的综合性决定的。

2.审美模式的转变。传统的也是大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模式是只注意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学生影视鉴赏应从这个窄胡同中走出来,重视影视其他重要的创作手段和艺术表现方式的鉴赏,才有可能全部解释影视的表现力,才能最大限度地理解和感知影视艺术所蕴涵的内在价值。因为只有通过影视手段的运用才能使影视内容得以充分表现。

三、大学影视艺术鉴赏课程如何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完善影视课程设置

“优化课程体系,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课程设置,是实现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是学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直接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

影视艺术教育课程不同于一般的课,影视艺术课程是视听艺术课程,要让大学生真正感受到影视艺术的魅力,光听教师讲是不够的,还必须采取其他一些教学方法。听、记、看、议、写,听即上课认真听讲,记即做好课堂笔记,看即观看优秀影视作品,议即组织讨论影视作品,写即用学过的影视知识来写影评。

我们通过这五字教学法可以看出影视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的全过程,这种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教学设置的编排是符合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的,也比较符合受教者的特点,与此同时这也确保了这门课有理论而又不失之空谈,有体系而又不失之枯燥,有观摩而又不失之放任,使学生既学到了影视艺术知识,又掌握了影视鉴赏方法,因而,教学效果得到了切实的保证。

总体来说,课程设置既要考虑相关领域的发展方向,又要考虑学生的基础背景;既要按相关领域培养,又要注意尽可能按学科规律安排课程。课程内容既要有先进性,又不要过分强调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严密性,使之适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充实影视教学内容

首先,目前各高校开展的影视艺术教育选修课,但在课时的设置上不统一,应增加影视艺术鉴赏课课时,完善教学内容,整合学生能得到的知识,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其次,根据现在国内普遍的教学情况,理论性的影视欣赏课应该增加必要的互动与交流,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丰富学生的知识。学生选课的主要原因是兴趣,所以有必要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逐渐增强学生的兴趣。

最后,影视艺术教育课不同于其他的课程,它需要其他课程配合,它需要特殊的教学设备和教学环境。其中很多内容需要依赖于听觉效果,因此教室要配有多媒体设备。

(三)影视艺术鉴赏教学中应采取的措施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习目标上,尽可能减少“影院效应”和消遣娱乐心理的影响,教学中播放影视作品时应注意:

1.目的明确,有问有答。让学生明确观摩的目的所在,让学生带着具体问题去看、去思索。观看后,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2.宜短不宜长。选取的影视素材和播放的时间都应体现宜短不宜长的原则。播放影视片断过长时,一些学生开始时还能带着问题去观赏,时间一长,往往抵挡不住影视作品故事情节、人物命运的诱惑,而全身心投入到影视所营造的艺术氛围中不能自拔。

3.两遍播放法。第一遍让学生“随心所欲”,满足“视觉的渴望”,新鲜感过后,再看第二遍开始认知学习。在播放前简述故事梗概,主要情节等,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播放过程中应提醒学生不要过于“专心”情节,应学会“分心”,善于走进去,又要走出来,变被动为主动。

4.寓教于乐,是上好影视艺术课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作为艺术教育课程接受主体的学生,他们在生活环境、文化素养、社会关系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很自然地会对同一部影视作品产生不同的价值取向,也会产生不同的欣赏情趣。作为施教者,在把握健康积极向上的主题的同时,还要让同学们通过课堂的鉴赏活动,去窥探美的世界,接受美的熏陶,使之在不知不觉中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从影视作品中体会和学习场景人物所展示的具有美学价值的服装、手势、语言、人物个性和生活方式,从而达到其他形式所达不到的教育效果。通过对影视艺术知识的了解和优秀创作范例的审美解读,使受教者对影视作品构成的基本知识和影视艺术审美的方法有所掌握,并对影视观摩中的心理活动、知识储备和融合着诸多审美心理要素的理解力和想象力所有培养,把握电影多元化的欣赏方法,即学会怎样去“看”电影,并从中获得教益。

总之,影视艺术鉴赏教学应全面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观念,深刻领会素质教育的内涵,通过影视艺术鉴赏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艺术审美素质,进而激发他们的人文追求,使大学生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心灵世界更广阔、更深沉、更丰富、更美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认识要伴随影视艺术鉴赏教学过程的始终,不断探索科学的、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并不断深化。

参考文献:

[1]李敏.开设影视鉴赏课的几点体会[J].中国地质教育,2001(3).

[2]姜敏.影视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第4篇

关键词:动画,计算机动画,多媒体,视觉设计

 

计算机动画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但目前人们对计算机动画还存在一些误解和偏见,如“计算机动画就是Flash”,“包含了高难度技术的计算机动画才是好的计算机动画”等。本文介绍了计算机动画及其分类,重点阐述了计算机动画中的技术与艺术及其间的关系。

一、计算机动画的定性

当人们看到一件物体时,即使它马上消失了,它在人的视觉中还会停留大约十分之一秒的时间,这就是“视觉暂留”现象。科技论文。也就是说,当图像序列中的一幅幅独立图像按照一定的速率连续播放时,人的眼睛会把每幅不同的画面连接起来,在我们脑中产生物体在“运动”的印象。所以,动画是利用视觉暂留现象,使图像序列中的一幅幅静态图像在人的眼前呈现出的连续运动的画面。科技论文。所谓计算机动画是指利用计算机产生图像序列中的一幅幅静态图像,并且用计算机控制动画的播放。

二、计算机动画的分类

计算机动画发展到今天,己经产生了多种类型,从不同的角度可对其进行不同的分类:从应用的角度,计算机动画可分为动画片、游戏动画、信息传播动画、教学动画、装饰动画等;从流通角度,计算机动画可以分为网络动画和非网络动画;从制作角度,计算机动画可以分为人机动画、机制动画、编程动画;从视觉角度,计算机动画可以分为平面动画(二维动画)和立体动画(三维动画);从图像格式角度,计算机动画可以分为位图动画与矢量动画;从制作软件角度,可以分为FLASH动画、3DSMAX动画、MAYA动画等等。

三、计算机动画中的技术与艺术

计算机动画蕴含着极强的技术性和艺术性。科技论文。从技术层面上讲,它是计算机的应用技术,如:计算机建模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音频视频处理技术、特效制作技术、后期合成技术、编程技术,等等。从艺术角度上讲,它可以是文字的艺术、绘画的艺术、动作的艺术、音乐的艺术、创作的艺术等等。

(一)计算机动画的技术性

无论是哪一种计算机动画的制作,都要有相当的技术作为基础。这种技术首先体现在对计算机动画设计软件和硬件的驾驭能力上。由于计算机动画制作所涉及的软件与硬件非常多,而且这些软硬件处于不断更新换代之中。企图轻轻松松很快熟练掌握这些技术是不容易的。

1、硬件上的难点

熟悉各种硬件的性能、找到不同硬件的最佳组合、熟知硬件间的兼容、熟练使用多种计算机硬件、了解不同硬件功能的差别、实现硬件之间的功能互补及资源共享等。要解决这些难题除了理论上的分析,更需要长时间的实践。

2、软件上的难点

就软件而言,其种类也非常繁多,有综合型的也有专业型的;有音频视频的,也有图像和动画的;有平面的也有立体的;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有菜单命令控制的,也有脚本语句或编程实现的。要熟悉各种软件的操作和使用,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尤其对于利用脚本语句或编程实现的计算机动画,要经过对计算机语言方面进行专业地学习才能够掌握。

不仅如此,计算机动画制作除了必须具备丰富的形象思维能力外,还必须具备敏捷的理性思维能力,这种能力贯穿于计算机软硬件的操作及动画角色、场景设计的流程控制上。因此,只有熟练掌握计算机动画设计所需要的技术,才能保证计算机动画制作的质量和效率。

(二)计算机动画的艺术性

动画是一门艺术,正如动画大师宫崎骏曾这样评论动画艺术,他说:“我看到了动画的制作是何其慎重且值得珍惜的事业……动画是一个如此纯粹、素朴,又可让我们倾注想像力以表达的一门艺术……它的力量不会输给诗、小说或戏剧等其他艺术形式。”计算机动画是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视觉设计和听觉设计的艺术。视觉设计是针对眼睛官能的主观形式的表现手段和结果。计算机动画中有“画”、有“音”、有“动”,它是“画”的艺术、“音”的艺术、“动”的艺术。画面中的色彩、线条、形体、构图即是“画”的艺术;音乐中美妙的节奏、韵律即是“音”的艺术;正如英国动画大师诺曼·麦克拉伦(Norman Mclarlen)说:动画是“画出来的运动”的艺术,计算机动画中动作设计、镜头的变化、角色的安排、场景的布置及转换、动画物体变化的快慢速度的处理,即是“动”的艺术。计算机动画通过文字、图像、声音、动作等多媒体准确地传达信息,体现出计算机动画的艺术性,同时也展现出视觉设计和听觉设计的魅力。

在创作手法上,计算机动画也体现出它独特的艺术性。计算机动画经常运用夸张、幻想、变化、虚构、神似等手法来反映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愿望,并且能产生非常强烈、奇趣、出人意料的银幕视听效果,给人予的强烈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另外,计算机动画的风格也是其艺术性的体现。或细腻、或粗犷、或幽默、或严肃、或现代、或民族…不同的风格给人以不一样的艺术感受和回味。

(三)计算机动画技术和艺术的关系

技术和艺术是计算机动画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二者并非相互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贯穿于动画制作的始终。例如,计算机动画中出现什么样的画面构成是艺术的问题,如何出现这样的画面构成是技术的问题;计算机动画中应该出现什么样的动作是艺术的问题,如何出现这样的动作是技术的问题;技术是艺术表现的基础和前提,艺术是技术实施的目的。忽视计算机动画的技术,就不能实现预期效果;忽视计算机动画的艺术,便会遏制艺术的追求,削弱计算机动画的感染力和价值。所以,计算机动画中的技术和艺术应和谐互融、完美结合,才能充分展现计算机动画的无限魅力和价值。

四、计算机动画的鉴赏

计算机动画的鉴赏可分为:技术鉴赏、艺术鉴赏、功能鉴赏。所谓技术鉴赏,是指欣赏时主要着眼于动画的技术运用效果。如建模的精细程度、图像处理的品质、音频视频的同步性、程序控制的精确性与流畅性等;所谓艺术鉴赏,是指对动画的审美进行的鉴赏。如画面的美感、动作的表现、音乐的运用、镜头的变化、角色的安排、场景的布置及转换、情节的设计、创意的表现、艺术风格等;所谓功能鉴赏,是品评动画的功能是否完美。如动画的导航功能(按钮链接、鼠标跟踪、界面设计)、表现功能(演示效果)、表述功能(文本描述)、测试功能(学习效果的测试,常见于多媒体课件类动画)、多媒体控制功能(声音、动画的播放及交互性)等。

五、后记

计算机动画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计算机动画的制作技术是值得专业人士终身研究的,计算机动画的艺术魅力也是值得动画制作者毕生追求的。它是一个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专业门类。只有精湛的技术和卓越的艺术完美结合,才能产生魅力无穷的计算机动画。

参考文献 :

[1]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65

[2]吴冠英.动画美术设计[M].北京:高等美术出版社,2001.4:13-25

[3]孙立军,李捷.现代动画设计大全[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1.7:5-8

[4]吴起.3DSMAX4精彩范例制作[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1.6:32-45

[5]李显,周进.数字影视后期制作高级教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2:52-68

[6]赵子仁.Animato:Pr电脑动画的活动画面制作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6:8-12

[7]苑玉峰.分形几何与分形艺术.中国图像图形[J],2001.3:35

[8]索晓玲.动画影片画面欣赏[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7-8

[9]孙立军.影视动画影片分析[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6:2-56

第5篇

关键词:美术;新课标;教学;多维互动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美术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

挑战。从美术新课程的定位、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目标设计、评价指标的特点和要求等各方面实现课改,既是对新课程标准的准确理解,也是把握美术课改的关键,同时也要依赖于美术教学多维互动氛围的营造,所以本论文就从美术教学中多维互动氛围的营造来探索美术新课程的实施。

一、准确理解美术新课程标准

高中美术新课标准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者对立的教学模式,从以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主。因此新的课程标准更加强调发展学生的基本素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在教育目标上,新课程在理念上比传统美术教育更具有综合性。

现代教育的观念的是“以人为本”,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全面的发展,这就必然要求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上随着转变。在教学中,除了注重知识的“传道授业解惑”外,更应该注重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是否也得到了能力的锻炼,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所以在美术课的教学中,要强调艺术精神和人文精神、艺术内容与艺术体验、艺术过程与艺术个性的结合。

美术课是引导学生感受艺术的精神家园,让学生在艺术中体

会自由与自我的价值,也正是因为艺术与每一位学生的关联,让我们从中更加关注艺术对人的教育与培养。如何实现以学生为本,构建有特色的高中美术课程体系,有效开展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

实验教学工作,我认为除了转变观念之外,还要在教学中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

二、“多维互动”教学

“多维互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美术课和相关课程之间的相互补充。“互动”指的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形成的教与学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是“老师的老师”,老师也可以是学生的学生,学生之间也可以是“学生的老师”,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互动的过程。

“多维互动”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由于涉及的知识范围更广,所以在使学生得到大量的信息时,也更加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思考中学习,在提问中求索,在交流中巩固,同样促使着教师更深入地进行课前的准备与更广博的知识储备。所以“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不仅仅对学生是一个学习过程,对于老师同样也是个提升自身的机遇,在这个模式中,教与学已经不再是单向的了,而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由三个模块组成,包括一个必修美术鉴赏和其他两个选修模块(绘画、雕塑、电脑美术、书法、篆刻、工艺与设计摄影等)。这么多的专业教学内容,如果不依靠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很快就会使学生从对美术的向往变成畏惧。所以“多维”即教师的授课不仅是局限于所教的具体课程,而要尽可能地寻求知识与学科的融合,在触类旁通中让所授课的内容与美术的其他知识相关联,甚至让美术课与多门课程结合。让学生在快乐和知识的互相链接中了解美术的乐趣。

三、实践“多维互动”教学的条件

如何在美术课教学中形成一个良性的“多维互动”氛围,这首先取决于教师如何找到自身的定位,如何引导学生进入教与学的循环系统。

1.教师是课堂的启发者

在教学中,教师要放下自己是“教育者”或“艺术家”的架子,树立一个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只有教师首先从由教育者、领导者、考核者向启发者、参与者、朋友者转型,才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与学生进行平等、真诚的交流。

美术课是一门实践性与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在课堂上不能仅仅由教师一遍遍地演示,而应该将绝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学生实践。特别是上实践技能课时,教师可以尝试不限制学生该怎么做、怎么画,让学生在讨论中先动手操作,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不同工具材料的不同特性。这样在学生对工具材料有了初步的认知和了解之后,教师再将方法步骤进行逐步地演示和讲解。

《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作为高中整个美术鉴赏教学的开篇,对整个高中的美术教学都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本课的目的是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有什么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但如果仅仅是靠教师的讲述,即使讲解得再清楚,也往往会产生一种“填鸭式”的效果。所以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资料,让学生自己来分组讲解或讨论,让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通过对比来掌握“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

的”。还可以让学生列举自己身边的或见过的美术作品,通过熟悉的艺术作品,让学生了解美术并不神秘,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甚至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样对于美术鉴赏也就会放开手脚,敢于说话和敢于鉴赏了。

2.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在教学中,老师会有各种知识方面的错误,书本同样也会有各种谬误,同样名家大师的话也不见得都是真理。所以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放开胆子,敢于不迷信教师,不迷信课本,也不迷信名家大师。前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说:“怀疑是发现问题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他就非常推崇多研究、多比较和多设问。在我们的教学中,同样也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怀疑权威,敢于跳出常规。学生有疑问,才说明他真正的思考了,即使是有错误的地方,也会因错误的纠正而更加的走向成熟。

美术鉴赏里包含很多美术的专业理论,同样也涉及很多其他人文历史等,这些都是可以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与互动的方面。让学生在自学中从熟悉的人文历史入手,抱着质疑的态度看待美术作品,

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美术与时代、文化、民族等的关系。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起来,在鉴赏中锻炼表达能力、增强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其他选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目的也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而是强调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技能。所以在纯绘画技能的训练时,更要让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不以严格的高考或美术基本功来要求,而是注重学生是否开拓了思维,敢于向传统的思维模式发出挑战。比如为什么叶子一定是绿色的等固定思维,避免学生画的画来总是千人一面。所以拓展思维,开发想象力,是美术课一个重要的目标。

四、“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索

美术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不美术教师唱独角戏。所以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课堂才可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具体的落实过程,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毕竟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高中美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必将引起思维方式的转变,进而带动学生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提升。

“多维互动”教学氛围的营造中,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适当结合能打造出一堂精彩的美术课,关键是灵活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可以使用讨论法、评述法、练习法、合作法、反馈法、问题法、示范法、展示法、调查法和表演法等手段。

第6篇

【关键词】张彦远;绘画理论;六法论;《历代名画记》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唐代的文化艺术得到空前的繁荣。在绘画创作实践上唐代有一个发展过程,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绘画理论与之相适应,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唐初(618~712)为王朝建立的时期,画坛上盛行以耀武与状功为主题的人物画、故事画,以及宗教道释画,另有不少反映人们生产生活的壁画。盛唐时期(713~756)绘画创作上人才辈出,作品繁多,题材上山水、鞍马占据优势。晚唐以“安史之乱”为界线,这一时期绘画理论成就卓著,出现了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等重要画论著作。尤其是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几乎涵盖了绘画的全部领域,并且引记充盈,保留了不少至今已经失传的著名画论篇章,如顾恺之的三篇画论文章、窦蒙的《画拾遗录》、李嗣真《画后品》中的个别条目。他还提出了诸如“书画同体”、“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等有价值的绘画理论,对绘画的功能作用、技术方法、师承传授等方面做了详尽阐述,而却还第一次全面论述了谢赫提出的“六法论”,明确了“六法”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部影响巨大,价值颇高的画论著作。

一、张彦远生平简介

张彦远(约815~874),字爱宾,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出身于宰相世家,官至大理寺卿。是我国晚唐时期著名的美术评论家、绘画理论家。张家祖辈酷爱书画,据《直斋书录解题》载:“彦远家世藏法书名画,收藏鉴赏,自谓有一日之长。”张彦远自小耳濡目染,培养了对书画的研究兴趣。他认为以往画学著作,“率皆浅陈陋略,不越数纸”,乃于唐大中元年间广泛收集前人著述,并结合自己的见解编撰而成《历代名画记》。除《历代名画记》外,张彦远还著有《法书要录》、《彩笺诗集》等书。

《历代名画记》为张彦远32岁时著成。该书是一部最早的中国绘画史专著,成书于公元874年。全书共分十卷,结构宏大,内容精详。前三卷共十五篇,主要是画理、画法、画史方面的论文,另有记述古代“能画人名”、“跋尾押署”、“公私印记”、“两京州寺观画壁”、“秘画珍图”的文章,其主要画论观点多集中在前三卷里。第四卷至第十卷为历代画家评传,评述了自皇帝至唐代会昌年间画家共计373人。这一部分属于中国绘画史论性质,不仅记录了3500多年间画家们的生平资料、艺术成就、风格和作品,而且引述和评论了唐以前主要画家包括顾恺之、谢赫、姚最、窦蒙、张怀、孙畅之、李嗣真、裴孝源、朱景玄等人的画论文章和著作,具有极其珍贵的价值。

二、张彦远的绘画理论

(一)张彦远的艺术功能论

究竟艺术有没有功能?应不应该要求艺术对社会产生功能?现代派艺术家和现代派文艺理论家是不让谈论艺术的功能论的。他们说他们的艺术就是表现自我,并不为哪个阶级,那些人服务,无所谓功利可言。艺术究竟有没有功能呢?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一般来说,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具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三大作用。在这一点上,张彦远的态度是十分明确的,他不仅认识到了艺术的社会功能,而且十分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的重要性。

张彦远说:绘画可以“成教化,助人伦”,所谓“成教化”,即是说绘画这门艺术可以帮助统治阶级成全教育感化事业。“助人伦”是说绘画这门艺术能够帮助人们树立伦理道德。“成教化”,谈的是政治思想教育。“助人伦”谈的是道德品质教育。两者都是谈的艺术的教育作用。张彦远谈到历史上有头脑的统治者是十分重视绘画的教育作用。“以忠以孝,尽在于云台;有烈有勋,皆登于麟阁。”这样,就使人们“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他感慨地说:“善哉!曹植有言曰:“观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异主,莫不悲惋;见篡臣贼嗣,莫不切齿;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见忠臣死难,莫不抗节;见放臣逐子,莫不叹息;见夫妒妇,莫不侧目;见令妃顺后,莫不嘉贵。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张彦远引用的曹植的这一段话,深刻而生动的说明了绘画这门艺术在历史上的教育作用是何等的重要。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在帮助欣赏者认识生活的同时,也就教育着欣赏者对人、对生活采取正确的看法和态度。

张彦远还进一步说:“图画者有国之鸿宝,礼乱之纪纲。”意思是说绘画是治国的法宝,是治理乱世的根本,具有明显的社会政治价值。这种“工具论在提高绘画文化地位的同时,却又陷入了政治说教、政治图解的深渊,对后世乃至当下的绘画认识都有深刻影响。

(二)首次提出“书画同体,用笔同法”的观点

在《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张彦远认为在源头上“书画同体而未分”,此即至今仍有争议的“书画同源”说。在张彦远看来,书画同源,但之后各有侧重。“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⑤这是论述书法,绘画两类艺术在源头上相异的经典认识,它说明:书法与绘画的发展在唐之前即是并行的,已经形成不同的艺术样式,具有各自的审美功用,审美特征和审美方法,二者源相同,流不同;有过交叉,更有分野。接着,张彦远对书法与绘画的区别作了进一步论证,他说:“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卦象是也;二曰图识,自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⑥这里不仅区分了作为艺术的书法,绘画与作实用目的的卦象的根本不同,而且认为书法与绘画在变现对象上即已分道扬镳:书法是文字的,绘画是图像的。同时张彦远认为书法与绘画的创作过程也不相同:“书则逡巡可成,画非岁月可就,所以书多于画。”明确区分书法与绘画的不同并不等于否定二者的内在联系。在“论顾陆张吴用笔”时,张彦远将书法与绘画融为一体,认为陆探微的一笔画直接发挥于王子敬的一笔书。他说:“系张芝学崔瑗、杜甫草书之法,因而变之,已成今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相连,隔行不断。唯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通过分析陆探微的用笔特色、联系张僧繇与卫夫人“笔阵图”的关系,更进一步证实“书画用笔同矣”。书与画“用笔同法”的观点就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在张彦远的画论中时时唱响,为后世“直以书法演画法”的实践打下了理论基础。宋元之后的绘画中书法的成分更重,有时画面以书法为主,诗、书、画的结合成为时尚。

张彦远说:“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又说:“按字学之部,其体有六:一古文,二奇字,三篆书,四佐书,五缪篆,六鸟书。在幡新上书端象鸟头者,则画之流也。”根据考古成就,张彦远所谓“书画异名而同体”的说法,是不符合我国书画发展历史的。我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作为象形文字的甲骨文,大都是殷商时期的文字,距今不到四千年历史。鸟虫篆文则到了春秋战国,比甲骨文出现的更迟。而现在出土的新时期时代的彩陶、黑陶,距今已有七千至五千年的历史。西安半坡出土的彩陶盆中画的人面纹、陕西姜寨出土的彩陶盆中画的双鱼和蛙纹、青海大通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的三组每组五个舞蹈人,都形象生动,富于写实能力。而这些作品与所谓的河图、洛书根本没有共同之处,与鸟虫篆文也不同。由此可知“书画异名而同体”是不符合绘画发展历史的。张彦远提的“书画同体”说,虽然不符合书画发展历史,但张彦远研究问题的方法却是正确的。他说“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这显然是从社会发展的观点,从不断发展着的社会生活需要去考察文字和绘画的发展。

“书画同源”论与“用笔同法”论虽然在打造传统中国“文人画”方面功不可没,但当毛笔为现代书写工具所取代,书法的整体水平下降之后,便开始制约传统绘画的发展。有人认为当代中国画的停滞乃至倒退的重要原因之一,即是由于当代书法的停滞与倒退。这是一种颇为独特的认识,其可取之处在于,至少它认同了书法与绘画不可分割的亲缘关系,更是对传统“书画同源”,“用笔同法”思想的反思。

三、张彦远的绘画品评

张彦远在《论名价品第》中,首先谈到绘画的评价标准很不好定,他说:“书画道殊,不可浑诘。书即约字以言价,画则无涯以定名。况汉、魏、三国,名综已绝于代,今人贵耳贱目,罕能详鉴;若传授不昧,其物犹存,则为有国有家之重宝。晋之顾,宋之陆,梁之张,首尾完全,为希代之珍,皆不可论价。如其偶获方寸,便可持。”况且,“书则逡巡可成,画非岁月可就,所以书多余画,自古而然。”

尽管如此,张彦远还是确立了一个绘画作品的品评标准。

在绘画品评方面,继张怀的“神、妙、能”三品,朱景玄的“神、妙、能、逸”四格基础上,张彦远又提出“自然、神、妙、精、谨细”五等,明确了对绘画创作的要求以及品评的标准。张彦远在绘画品评问题上立了两个座标:一个是横坐标。对同一时期的绘画作品提出一个标准,即:“自然者为上品之上,神者为上品之中,妙者为上品之下,精者为中品之上,谨而细者定为中品之中。”这个横坐标反映了张彦远的美学思想。他把“自然者”定为上品之上,什么是“自然者”呢?所谓“自然者”,应该是能够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生活的作品,能够使人感到有一种生活气息,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真情实感,而不是虚假的,矫揉造作的。荆浩在《笔法记》中谈到他在太行山洪谷画松树时说:“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我想,张彦远所谓的“自然者”,从造型上那个来说就是荆浩所谓的“方如其真”。张彦远所谓的“自然者”,就绘画技巧而论,就应该是“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就是石涛所说的“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的境界。另一座标是纵坐标对不同时代的作品有一个品评标准,即在《论名价品第》一节中所定的三古是较为合适的。即:“今分为三古以定贵贱。以汉、魏、三国为上古,……以晋、宋为中古,……以齐、梁、北齐、后魏、陈、后周为下古,……隋及国初为近代之价。”我们现在再分三古、近代和现代,就又有了自己的分法,而不能用张彦远的分法了。

张彦远关于绘画品评的标准和观点是合理的、科学的。此外,《历代名画记》对于师资传授、山水画演变、时代特点、书画鉴藏等都有详尽的论述。

综上所诉,《历代名画记》是中国画论史上不可多得的优秀著作,张彦远在其中提出并论述了许多绘画艺术上十分精到,十分重要的观点思想,对前代艺术和美学思想不但作了总结,而且在某些方面还有所丰富和发展,是一部极富价值的空前巨著,张彦远自然成为卓有贡献的画论大家。通过对张彦远绘画理论的学习,对我以后的绘画创作有很大的影响,对技法的研究,对意境的创造都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贾涛.中国画论论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2]屈健.中国美术史[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

第7篇

语文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随处可见。如议论文中正反对比论证,记叙文中的衬托对比描写、说明文中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修辞方法中的对比格、对偶格,以及形近字、反义词的比较区别等等。其显而易见的作用已成共识,但这仅仅是比较教学法的浅层次的认识。

比较教学法的深层意义,借用比较教育学说法,应是研究“多种成果,都是从一定角度,向人们提供比较丰富的教育信息、评价、看法和建议”。在其认识性功能与任务方面的体现,应是“能在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向人们提供各种丰富的认识,扩大其对教育的视野。”简言之,即为学生选择一定数量的相同、相似、相近的阅读学习文章,用比较教学法全面指导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诗文鉴赏和写作训练。使学生掌握比较法,力求达到不教而自能读书、鉴赏和作文,以期真正提高其素质。

在我国,比较教学法古亦有之。朱熹曾说:“将精义诸家说比并,求其是,更定有合辨处。”(《朱子语类·论读书》)现代著名教授周振甫先生也说:“读书有一种方法,就是把几家讨论同一问题的话合会起来,看看哪一家说得对,对在什么地方,加以辨别”,这样“印象深刻些,可以开拓我们的思路”。还强调“凡读古书,皆须两本对看”。叶圣陶、朱自清两位大师,在《略读指导举隅》和《精读指导举隅》中不约而同地主张“参读相关文章”、“参读有关文字”,并强调应作为“国文教学”的一个原则贯穿在教学指导中。叶老还说“必须多多比较,方能进一步领会优劣得失的所以然”。“在精读文章以外,再令读一些相类似的文章。”张中行先生在《文言津逮》,夏丐尊、叶圣陶先生在《文章讲话》中,也都有此类观点。钱钟书先生研究《君子于役》中“闺思”这一情节,就先后反复比较了白居易的《闺妇》、司马相如的《长门赋》、潘岳的《寡妇赋》、韩僵的《夕阳》和吕温的《药师如来画像赞》等多篇诗文。

这些,应当是我们对比较教学法的感性认识。笔者以为,中学语文比较教学法的思想(或理论)拟作如下表述: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其某些方面已涉及比较教育学的内容,它通过对不同时间与空间之间语言及文学的相似性、差异性以及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比较分析,探求与揭示汉语言文学学习的一般原理及规律。例如古今汉语词语、语法、句式、篇章结构的比较学习与习得,古今诗词(含歌词)的对比鉴赏,中外名家散文小说的比较阅读,文学与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的审美比较,古汉语翻译与英语翻译的意译现象的比较,以及论说文的汉、英语文章的思维方式、结构形式、表达模式异同的比较。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比较教学法起码可有如下几点收益。

1 比较法可提高学生识别力(比较能提高学生的能力)。比较法既具理论性又是方法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从理论和实践上都不否认比较法的重要性,“没有比较,就不能鉴别,没有鉴别,就不能提高”。例如作文指导和讲评课,将优、良、中、差者展示出来,教师不语,学生也能评出个大概。经过探讨,教师点拨,然后进行二次作文,效果都有显著提高。实际上,教师都是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比较法教学,而教师能否准确明晰地引导学生在思维、思路和方法上牢固建立这一思想,甚为关键!

2 比较能拓开作文思路。逻辑学上说,前提改变,结论也须改变(假言判断和推理),但高中教材已删除这一课程,学生便茫然。读了朱自清的《春》之后,多数学生陶醉而不可自拔,直至高中阶段,每每下笔写“春”,便生吞活剥地剽来几句。笔者印发了台湾作家张晓风的优秀散文《春之怀古》作比较阅读,学生经过讨论,明确了“文章合为时而著”的道理,联系现实问题去思考,自然有的放矢,不落窠臼,有感而发。

3 比较可提高阅读鉴赏力。袁行霈先生在《中国文学的鉴赏》(见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品滋味、求意境、探寄托、赏情采”中也都广为举例,甚至将书法篆刻绘画进行了纵横比较,(已涉及比较教育学领域的跨学科内容了)。古人诗词唱和(如《红楼梦》大观园的诗社赛诗)、曲水流觞皆为同题作文吟诗,已成佳话;朱自清、俞平伯的同题作文《灯影浆声中的秦淮河》更是传为美谈。教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石壕吏》,比较阅读美国作家奥莱尔的《在柏林》;教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该文首尾及中间的三个比较句尤其应作重点分析),比较阅读唐瞍先生的《在马克思墓地》;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要体会其“叠词运用”的节奏明朗、韵律协调的美感,比较阅读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如此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4 比较法可激发创新思维。教师若能吃透教材又总揽全书(初一至高三年级),则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笔者曾以“母亲”为话题,简介柔石先生的《为奴隶的母亲》,从教材中的《母亲的回忆》、《祝福》、《母亲》、《荷花淀》等名篇中,让学生横向比较其中的艺术特点,学生见识得到增强,而勿需教师“满堂灌”或“嚼烂了喂”。例如将用象征笔法的几篇课文,如《马说》、《爱莲说》、《陋室铭》、《白杨礼赞》、《致橡树》、《硕鼠》、《秋水》、《过万重山漫想》等横向比较阅读。则既可明确理解象征,又可深入了解想象与联想的一些特点和意义。同理,在不同体裁的形式和内容上,也可从不同风格、不同角度、不同国籍年代的作品上,比较出不同的创作风格、流派,或异曲同工,或殊途同归,或同题异体。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受到多角度、多屡次、立体化、复合型的文学美的熏陶。

第8篇

【关键词】美术 综合素养 测评 题型 策略 反思

近年来,关于中央电视台《青歌赛》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争论的焦点不在专业考评上,而集中在比赛的"综合素质考核"上,甚至有人称,综合素质考核是近年来青歌赛的唯一看点。到底是什么样的考题,引发大众如此趣味盎然呢?我惊喜地发现,考题中有不少涉及中外美术知识的内容,这不正是高中生应具备的美术知识吗?于是我考虑借鉴《青歌赛》的综合素质测试的形式,在高中美术课开展多元化美术知识综合考察,希望借此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这不过是一种知识竞赛活动,知识竞赛是为激发社会的学习热潮,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而组织的活动,一直广受欢迎。然而在高中美术课中,这样的综合测评并不常见,美术素养综合测评既带有几分娱乐,同时也类似各学科的司空见惯考试测验,为了帮助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点,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我尝试把传统的考试测验以新的方式溶入美术教学中,期待产生有趣有效的碰撞,并从反思中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1.测评的背景与现状

近年,普通高中课标研制组对北、上、广等地区的部分高中美术教师进行了调查,发现善于运用多种欣赏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的教师人数教少;高中教学的资金投入较少,教学设备落后;课程的评价片面等方面的问题。根据以上调查结果笔者针对本校的高中美术课程现状进行了一个对比分析。

本校是全国示范性高中学校,学校具备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设施。美术学科的教学条件在广州市属于先进水平,共有三间功能完善的美术室,包括:绘画室、工艺设计室和美术授课室,学校统一提供学生学习所需的画材画具,这一切为高中的美术模块学习提供良好的客观条件,高中每年级共设8个班,其中重点班2个。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方向,我在高一进行了一次关于对美术四大学习模块喜欢程度的调查问卷,参加统计人数共433人,有效问卷430份,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调查结果显示:

1 、约71%同学都能喜欢美术知识,29%的学生对各类美术的兴趣属于一般以下;

2、不喜欢的美术的模块主要是绘画与工艺;

3、普通班喜欢美术的同学略高于重点班。

通过调查发现,我校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具备了良好的美术学习条件。但是在美术课堂也时常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比如:有个别学生上课时趴在课桌上睡觉;要求集体完成的作业有些学生无兴参与,甚至有些学生完全被窗外运动场上的体育课吸引;某些平衡班美术课堂上纪律也不如人意;重点班的同学虽能认真听课,但是动手能力较差等等。这一切都表明,29%的不太喜欢美术课学生,极有可能不配合老师上课。有据于此,在高中美术课中探索创新教学和有效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以往高中学生按要求取得学分的评价标准相对比较单一,并不能很好地督促学生的学习。多元化的美术素养测评是我在高中美术教学模式的新尝试,既是对高中学生美术模块学习的检测,又能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调整高中美术模块教学策略,力求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2.测评的原则

新课标指出:高中美术课程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其中课程内在价值的评价、课程背景的评价、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与课程成果的评价,高中美术素养测评正是成果方面的评价,这种目标式的评价是由泰勒创导的评价模式,泰勒认为:评价必须是针对学生行为而进行的两次以上的活动。

测评活动是指在内容与形式上都力求丰富和创新,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素质和学生认知范畴的美术知识题,充分利用美术课堂的设施条件,实用于教师和学生的综合互动的教学活动。美术教师在测评的过程中能观测到学生的行为,从而起到启发、监督、沟通、分析引导的作用。测评同时是高中美术其他评价形式的加分性评价,最终实现课标创导的"多主体评价"。

美术素养测评,应有别于其它学科的测验。测评得分是在传统美术考试的基础上的加分。是高中生在模块学习之后对美术综合素养的检测,设计相关的测评原则:

原则一:抽号选题,制造悬念。从而使学生更加珍惜和重视答题;

原则二:测评为开卷形式,测试的过程同时是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

原则三:根据题目难度设计分值的大小,提供答题法宝,如打电话给亲人咨询或求助同学共同完成等有趣的环节。所得分数累计在学期总评成绩中。

有关测评的内容与题型

2.1 关于测试的内容

1、教材中提取内容。

所用教材为人美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鉴赏》、《绘画》、《工艺》、《设计》四套书。从教材中进行知识整合,挖掘知识点设计成试题。而这类题目,几乎没有现成的参考资料,更不象其他学科那样可以轻松在互联网上下载,一切都要自己原创,并且在实践中慢慢摸索题目的合理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等等。教师要精读课文,细细琢磨,反复推敲。才能设计出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富有美术独特视觉的考题来,提高学生答题的热情。

(1)设计知识题。

例题1:请说出A B两种插花分别是什么风格?为什么?(选自《设计》P49页插花内容)

题型分析:选择与论述题,学生通过插花作品感受中西文化的差异。可以从造型和意境美方面分析其理由。

(2)绘画知识题。

例题2:请将素描的5大调子填入字母代号处。(提示:暗面 明暗交界线 受光面 反光 投影)(选自《绘画》素描P30页)

内容分析:让学生理性地分析素描的基本明暗原理,了解素描作品的明暗层次变化与形体的关系。

(3)鉴赏知识题。(选自《美术鉴赏》后印象派P111页)

例题3:请找出哪幅作品不属于凡高的?(答案:B)

内容分析:鼓励学生运用比较鉴赏法,对凡高作品的形式美感进行观摩,并进一步分析作者独特的生活背景、曲折的绘画经历而形成的个性鲜明的作品风格,寻找出异样的作品。(工艺知识题略)

2、拓展课外的美术知识内容。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尹少淳教授提出:要鼓励学生在课外通过阅读观摩实际体验,丰富阅历和生活经验,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各种方式唤醒学生所积累的经验。在测评内容上教师应扩大学生关注的范围,开启学生的记忆,激发想象,活跃课堂气氛。

例题4:人体有许多黄金分割点,它是人体美的基础之一。请说出除列举之外的另两个人体黄金点。

内容分析:鼓励学生关注一切美的事物,并且把美学与其他学科知识联系起来,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人体结构得出结论。

2.2 关于测试的题型设计

作为一名艺术教师,不能让学生去做枯燥乏味的试题,在试题形式上充分发挥想象力,不断地挖掘美术与考题的创造性与关联性。该测评在题型设计上主要有以下创意:

创意一:图文并茂,美化题面。据专家分析,图形图象最能激发人们的记忆功能。图片使用增强版面美感,结合文字的使用更能排列出精美的版面。由于学生早已经厌倦了题海战术,但是对图片式的问题倍感新鲜,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美术课要突出表现其审美功能,表现教师的专业素养,通过图片唤起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记忆。

创意二:题目设问,标新立异。美术题目的设计尽可能丰富多样,发挥美术教师的创造能力。让传统的题目以新颖的方式出现。(如普通的填空题可以转变成图片提示填空题,强调视觉的表现力。最大程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题:填空题,20世纪50年代,西方绘画大师( )会见中国画大师( )时,曾经说过:"在这个世界上谈到艺术,第一是( )人有艺术,其次是( )有艺术,当然,( )的艺术又是源自于( )。第三是( )的黑人有艺术。"(答案:毕加索、张大千、中国、日本、中国、日本、中国、非洲)

创意三:动静结合,开拓思维。除传统的选择题和论述题外,还可以增加视频题和动手题。设计丰富而新颖的综合互动题型,把握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胜心理,达到自主探究的教学目的。

例题1:请看视频,说出动画片的片名,并且说出哪部影片明显受到敦煌壁画的影响。例题2:请设计一款台灯,并分析设计的功能。

3.测评的成效与反思

在高中综合素养测评实施过程中,因为每位同学都很在乎自己的答题结果,所以学生表现出较强的主动性,遇到难题时也能坚持探索。以下是学生在十道测评题目中的课堂表现记录。

高中多元化综合测评学生课堂表现表

据表结论,学生对各类知识内容和问题反应程度是不一样的,但答题过程始终保持亢奋情绪和好奇心理,学生的学习思路大都能按教师的既定思路走下去。可以说,测评课是一节积极而成功的课。但是,深入探讨测评的本质,仍发现不少问题。比如,某些班在答题过程中,会出现情绪过分激动的吵闹现象,使得教师不得不暂停测评进程,进行课堂管理。从答题结果上看,虽然大多能答对,但这很大程度是因为开卷形式和在同学相互提示的情况下完成的。从答题者对美术知识问题的各种表现和反应中,可以发现在高中美术模块教学中有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1、关于概念性美术知识问题。

在测评中显示该类的题目(如题1、2、、4、6),学生完全要依赖课本,无法从自己的记忆中应对问题,甚至不少学生连翻看课本都难以找到相应的知识。遇上有关作品点评和鉴赏的问题,学生更是哑口无言。可见美术知识的传授并没有取得应有效果。

美术学科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了解美术学科的基本知识是高中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这类知识是我们思考和交流美术创作以及欣赏的工具,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准确理解,有助于提升美术学习的质量。历史告诉我们,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重感悟、重比兴甚至还带着某种神秘与朦胧。教学中,通过各类美术作品唤起学生对作品的体验,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山东的肖钢老师执教的《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一课,就是从再现性和表现性艺术形象的角度,去引领学生欣赏各时代的名家名作。又如笔者执教鉴赏课《格尔尼卡》一课中,用悲怆的音乐渲染气氛,让学生回顾汶川地震的画面,问学生有无受伤的体验,将这些体验中延伸至对特定的作品的鉴赏,真正唤起学生真实感受,才能对作品保持持续的记忆。中学美术知识在于感受中逐渐积累,教学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进行多种形式的作品鉴赏活动,学习美术用语去表达对作品的认识,锻炼他们自主学习和研究精神,逐步改善学生美术知识匮乏的现状。

2、关于美术课堂管理问题。

高中综合素养测评这样一种教学活动,教学气氛热烈,充满欢声笑语,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生期待而专注地看着屏幕出现新问题,或是讨论,或是翻书,或是大声喊出答案,热闹非凡。当老师要公布正确答案时,课堂鸦雀无声,大家翘首以待。无论是教与学,都是一个享受的过程。可是在某些平衡班,老师却享受不起来,但凡每一道新题目出现,个别学生总是过度争吵、喧闹、讲笑,老师甚至听不到答题者的声音,不能继续完成下一道测评,就这样,原本精心策划的教学被淘气的学生完全搅乱了。老师尝试努力地管理课堂,也只是出现短暂的配合,教学工作深受影响。类似这样的现象,到底是哪出了问题呢?值得我们美术老师深思。

课堂活跃有时只是表面现象,并没有真正引发学生去思考,教师要在"活"中务实,要在"闹"中取静,要尽力把学生的注意力与行为统一到教学活动中。艺术课标指出:"强调艺术学习的个性化,就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活背景、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为他们创造积极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显然,在这节课中爱吵闹的学生并不是刻意破坏课堂秩序,是他们过于兴奋,过于激动的表现,跟随教学的内容,用一种他们习惯的过激方式去表现自我。如果老师关注他们的兴奋点,体会他们的心境,尊重他们的表达方式,或是特别给他们一次答题的机会,鼓励他们的参与,向他们示以宽容的微笑。这样能引导学生把注意力回到问题的焦点上来。不宜一味地批评与训斥,以免激化学生的逆反心理。总之,保持与学生紧密接触的美术教师,在教学现场就能有临场应变能力和开放的心态。发挥教师应有的教学机智是对美术课堂教学把握与驾驭的核心,是学生重要的人文教育的关键。

3、关于开放性的设问在教学中运用。

测评题目:"请点评作品《蒙娜丽莎》的美。"学生遇到类似的设问总感到有难度,无法用自己关于"美"的标准去品位经典作品,这样的问题显然忽视了艺术作品欣赏过程的主观性。如果变成问题:"你觉得《蒙娜丽莎》美吗?为什么?""如果给《蒙娜丽莎》换上一件华丽的衣服,你觉得会更美吗?"这样的提问能启动学生的思维,问题难度化解,容易引出正确答案。设问可以通过比较的方式和因果关系探寻,巧妙设问,促进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时常生搬硬套将美学概念介绍给学生,并要求他们理解和记忆,学生很难与内在的知识结构相连接,因此,教师要在教学时应该提供有利于学生理解的环境,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归纳出定义。我们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学会从微观进入知识,也要帮助他们从宏观地把握知识关系。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更要尊重学生的结论,只要他们的结论能够自圆其说,有较充分的理由支持,就应给予肯定。教学活动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美术知识。

从美术素养综合测评的种种现象中,笔者发现值得探究的问题还有很多,值得一提的是,可以在众多的题目中发现学生的兴趣点,这对于提高美术教学质量是非常有意义的。注重从测评的教育现象中研究和思考,进一步改善和创新是美术教师不断成长的良性循环过程。这样的多元化美术素养的综合测评,体现了"新课标"中教学实施活动的多样性。活动最终价值不在于测评结果,测评过程就是学生和老师的交流互动的学习过程,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老师举一反三地反思,为深入研究适合本校的高中美术教学策略提供依据,坚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认真总结经验,就一定能设计出更多符合学生个性特点和多样化发展的美术课。

参考文献

[1] 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2] 尹少淳 教学策略系列之四 分类美术教学策略 中国美术教育2011,1

第9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美育 教学质量

语文美育是语文学科教育中的一个亟待开发的领域。语文教学的美育因素十分丰富,它深存于课文的内容与形式中,是整个教学活动中极为活跃的因素。它借助课文所呈现的不同形态的审美蕴涵,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正确的审美观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一、语文教育不可缺少美育

(一)语文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这一目的完成的一项包括德育、美育在内的系统工程。语文教育的各个环节,无不包含着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语文知识教学渗透着人的审美体验,表现人的审美倾向,语言能力培养包括审美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在语文教育过程中,都是要帮助学生从审美的角度掌握语言的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并通过观察、体验、想象、联想、分析、判断等的训练,促进学生审美觉悟的提高与审美智能的发展。

(二)美育体现了语文教学特点

语文教学离不开美育,美育在语文教学中,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有的展示了宏伟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有的塑造了性格鲜明的典型人物,有的揭示了人类生活的奥秘。这些都具有明显的的认识功能和审美功能。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创作手法,更是各具个性,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形式美。课文所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美的各个领域。有的篇章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如:《天山景物记》、《长江三峡》;有的篇章反映了社会生活的美,如:《梅岭三章》、《我的老师》;而像《琵瑟行》、《口技》等,则更多地表现了艺术美。总的来说,语文课文都是艺术创作,属于艺术美范畴。这些作品形象生动,真实感人。一些议论文以其严密的逻辑和说服力,给人以深刻的理性美。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则表现了精湛的技术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产生了陶冶情感、发展智力、强化道德观念的作用。

语文课的作品,还体现了美的各种形态。既包含朴素美和华彩美,又包含关悲剧美和喜剧美;还有婉约、温馨的阴柔美,雄伟、壮丽的阳刚美。它们作为感情的刺激物,激起人们情感上的滚滚波涛,或喜、或悲、或笑、或怒。语文教学就在这感情的激流中完成了审美教育的任务。语文教学离不开美育,美育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固有特点。

二、美育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一)语文美育可提高教学质量

1、在审美愉悦中学习,使教学富有生气和活力

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是苦学、苦读,夜以继日。但也有学者主张在审美愉悦与精神享受中学习。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所说"乐"其实包含着某种审美愉悦。

当老师从语文美育中找到了这一拨动学生心弦的窍门,他会把学生带入一个充满"情"的世界。这种情感的触发是兴趣的源泉。老师若能体验其情境,不失时机地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就可以通过物我融合、怡情和认同,使审美主体与作家的思想感情、作品的艺术形象产生共鸣。

语文教学纳入美育轨道,课堂就会注入生机,审美心理被激活,学生求知欲望和老师教学的兴趣就不断增长,教学质量必将迅速提高。

2、语文美育促进教改

语文美育,充满了创造性。它不仅唤起学生兴趣,唤起他们求知、探索、解疑的欲望民,而且还通过审美实践,不断发现和创作出切合师生需要的教学方法。如《小桔灯》教学,将导读、讨论、绘画、表演融为一体,课前每个学生创作一张意境画,自选材料,设计、制作小桔灯,教室里五彩缤纷,充满了智慧和创造,接着导读、提问、讨论、教师小结。之后,学生表演,这样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兴趣和积极性。事实证明,它有利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语文美育对德育、智育有促进作用

1、语文美育对德育的促进

语文美育通过情感熏陶,使学生养成优良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典范作用可以扣动学生心扉,使他们对英雄人物产生无比崇敬,从而将其作为仿效对象。优秀作品揭示生活本质,体现一定的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帮助学生辨别是非,反对,热爱生活,在心灵上逐渐积淀人类道德精华,形成较为高尚、恒定的理想、情操和道德品质。美育对德育的促进,可以使青年一代成为和谐发展的人。

2、语文美育对智育的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