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社区经济论文

时间:2022-03-20 13:54:02

导语:在社区经济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社区经济论文

第1篇

商住小区本身是城区环境中具有综合性特点的环境形态,商住小区的建筑呈现出一种密度较高的特点,其中所蕴含的综合性组织构造能够显现一种较为丰富的特色,在整体空间布局上并非单一性的构造,进而实现商业与居住综合的目标。对于商住小区其基本功能之一就是实现商业性的综合建筑的根本性能,但是毕竟商住建筑也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满足居住者居住生存的需要,因此,宜居性能也是商住小区的实现多功能性能的基本因素。对于商住小区的商业性以及居住性这两方面性能之间存在的关系,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说,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恰当的处理好商业化以及居住性能之间的关系,对于当前商住小区规划以及建筑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商住小区环境设计研究现状

学术届历来重视对商住小区这一特殊环境领域的研究。对于商住小区这一具有综合功能性特点的建筑种类,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规划卷)》就有相关的界定,也就是综合性的建筑群体集结着多种功能,尤其作为商住小区,其存在价值重点体现在商业服务性以及居民居住性两大方面,两方面之间又存在着互为影响、制约的关系。最初,这种综合功能建筑群着眼点只是建筑体在内在范围内的性能的相互融合,在时代的颠簸中,逐渐体现在某些功能以及设备相互融合,相互牵制,对于整个存在环境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发挥着至关重大的效能。

三、商住小区环境设计存在的问题

纵观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的发展趋势,城市功能水平的提升,一些新的开发区的不断构建,主体建筑的拆迁,入住人口的安排等策略,都直接关乎着小区规划设计的优劣,因此,在对于商住小区进行规划以及建筑设计的环节,着眼于小区的具体特点,将商业性的主体建筑与宜居型的建筑构造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既发挥作为商业建筑主体的功能又兼顾住户的居住要求,这样对于城市整体的规划具有重要的存在价值。纵观整个商住小区的发展现状,其在实施规划的时候,其问题症结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1.商业功能对居住造成一定的不安全性

由于商业用途以及居住需求的差异性,因此,小区之中进出的人群以及交通工具的种类以及物流实际情况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交融,紧密联系的情形,本身单纯的居住小区更渴望的是一种回归自然的绿色生活状态,而商业性又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众多的社会交往信息,这些交错的信息,自然会对商住小区两个主体的安全感带来一定的破坏,因此,构建具有综合性能的商住小区就需要着眼于商住小区的安全性能,从商业性能和居住主体的具体需要入手,将潜在的危险降到最低程度。

2.商业功能造成小区居住功能的错乱

商业活动的存在引发一些与居住环境不相吻合的因素。生活小区的居民,渴望的是家的感觉,能够在小区居住的过程中感受如一米阳关的温暖,在这港湾之中感受恬淡的美好,但是,动态的噪音以及特殊的气味等都是居住区居民渴望相关机构有效治理的环节。换个角度考虑的,商业性的场所本身就需要人流量较大的特殊形式,而居住小区的这种对于安静、生态环境的选求,自然也不利于商业活动的正常运作。所以在对商住小区实施规划设计的时候,就迫切需要相关的策划人员能够着眼于小区的实际,协调好商业性以及居住性两方面的功能,有效的解决双方所可能产生的摩擦。

3.商业外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宜居指数

商业性的运作机构,对于室外环境用地也有着一定的需求量,一些特殊的商业活动需要在场地疏散空间、停车位的分布、绿化环境的布置等方面有着特殊的安排,就在一定程度上和居民小区对于生活环境以及活动场所的需求产生相应的矛盾。上述列举过的商业噪音,密集车流,特殊气味等都是居民区所关注的热点,这些室外活动中所派生出的元素,和居民们的生活习惯生活需求之间产生了较大的摩擦,这种摩擦不能够有效地解决,必然会使得商住小区中的居民的幸福指数降低,不利于构建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四、结语

第2篇

(一)人文景观资源

八公山景区有着厚重的人文景观资源。在八公山发现的亚洲最早的类人猿牙齿化石,距今三百多万年,具有很好的教育及研究价值。早在新石器时代即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淮夷”人在此形成部落,春秋战国时期成为蔡楚文化的繁荣之地。八公山下“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著名的“淝水之战”,把“八公山”推上历史的舞台。从此“八公山”成为人们向往的胜地。早在2100多年前,汉淮南王刘安曾在八公山招贤纳士,著书立说,编纂了包容万象的千古名著———《淮南子》,刘安还在求仙炼丹的过程中制作出了豆腐,为世人留下了传统美食。八公山景色秀美,人杰地灵,历来为各派宗教人士所喜爱,因此道、佛、伊斯兰三教都在其间建造庙宇,祭拜神灵,例如著名的“白塔寺”。展现了“儒、释、道三教合一”,茅仙洞更是由三教轮流主持。八公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地质文化、豆腐文化、历史文化构成了灿烂厚重的八公山人文景观资源。

(二)传统饮食资源

传说淮南王刘安发明的豆腐,使得八公山景区锦上添花。造型不一、秀色可餐的豆腐宴,吸引了世界各地慕名前来的游客们。另外,淮南牛肉汤是江豫皖一带家喻户晓的名小吃。

(三)工艺品资源

历史上紫金石的名气很大,被誉为“千里长淮第一石”。八公山紫金石在北宋时期杜绾所著《云林石谱》中早有记载:“寿春府寿春县,紫金山石出土中,色紫,琢为砚,甚发墨,叩之有声。”紫金石在南宋时期就被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当成供石或雕刻成山水摆件,置于几案厅堂,或装点园林家居。据有关部门考查,在淮南凤台到寿县这一片山上地下紫金石储量大约有数十亿吨。古今中外赞赏有加的“紫金砚”工艺品就是来源于八公山的紫金石。

二、八公山景区的景观环境设计建议

有着自然景观资源、人文景观资源、传统饮食资源、工艺品资源等丰富旅游资源的八公山景区每年吸引的游客数量并不多,2009年,景区黄金周旅游接待人数6.21万人次。同时期的天柱山接待游客9.7万人次。在旅游热的2012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八公山风景区接待游客仅13.45万人次。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却得不到游客的青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景区的景观环境设计不到位。

(一)八公山景区景观环境的目标与特色

八公山风景名胜区的性质是以人文景观为主,保持并发挥山水风光特点,适合开展观光、历史教育、科研等活动的综合性低山山岳型省级风景名胜区。我们要在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前提下,形成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景观特色。在风景名胜区功能上以八公山人文资源和山水、地质风光为依托,厚重的人文底蕴与独特的自然景观相交融,打造传统静态观赏型景观与现代美学、休闲动态型景观相结合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二)八公山现有的景观环境设计

目前八公山主要有白塔寺、汉淮南王宫及附属设施(鸿烈书院、升仙台)、孙家花园、地质博物馆及生态园、传统文化街、生态度假区、南塘湖休闲度假区、回民风情苑、淝水之战遗址文化园、淝水之战影视基地、岚香湖度假区、黑山头生态景区、盆景园、奇石馆、淮河风情园、洗云泉、沁月泉、传统豆腐村、十八连珠寨、老君庙、南塘观光果园、乐涧套、丁山公园、美术家创作基地、石林、碑林、四季亭、吕夷简墓及吕氏寒窑、滑草等运动设施、卧龙湖景区等等景观,这些景观多数都是人文景观。在重点突出了本景区的人文景观的同时,忽略了自然景观的建设。随着人们对旅游知识的不断加深了解,相比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有着独特的魅力,这种魅力往往更吸引人们前去观赏游玩。

(三)八公山景区的自然景观设计

1、石林景观设计

八公山景区内的石林,出露面积约30万平方米,露出高度1.5米———5米。该区景观资源价值很高,是风景区资源精华所在,在采取重点保护的前提下,要适当开发这些山石景观的景观效应,引发游客的联想、移情、情感、意趣等心理反映。目前通过大量的走访调查发现,游客在石林里观赏山石的时候,引发的景观效应并不明显,由此可见,八公山风景区需要在依托石林景观的基础上,研究出吸引游客景观效应的方式。例如运用“大地艺术”把石林作为景观设计的主体,设计出具有景观效应的场所。又或设计出节假日石林探宝活动,达到动静结合的效果,进而吸引游客前往,使游客得到别具一格的旅游体验。

2、草本植物景观设计

通过有关调查得知,除去人工种植的花草,八公山景区原有的草本植物有十一科33种之多。如禾本科:雀麦、短柄草、红尾翎、牛鞭草;莎草科:荆三棱、牛毛毡、碎米莎草;百合科:阔叶麦冬、牛尾菜;石蒜科:石蒜、水仙;鸢尾科:野鸢尾、鸢尾;蓼科:杠板归、酸模叶蓼、红蓼;石竹科:太子参、牛繁缕、蚤缀、王不留行;酢浆草科:红花酢浆草;葡萄科:野葡萄、爬山虎;菊科:苍耳、鬼针草、野菊、蒲公英;十字花科:荠菜、诸葛菜、羽衣甘蓝、拟南芥、白菜。草本植物不仅具有药用价值,还具有观赏价值。可以学习荷兰的“郁金香大地艺术”的景观设计手段,把这些草本植物合理分布种植起来,达到观赏的目的,进而提高景区的自然景观的吸引力。

3、树木景观设计

八公山景区的森林是由152种树木形成的天然次生林,这片树林是皖北大地上一颗绿色明珠,春来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秋踏漫山红叶,如火如荼。再加上这几年市里规划到位,合理种植了梨树、桃树等既有经济价值又有观赏价值的树木,更加增添了八公山景区的魅力。在树木景观设计上,要突出的是生态休闲旅游。人们在市里住久了,喜欢到周围呼吸新鲜空气,而八公山景区的天然次生林就是最好的天然氧吧。八公山的树木林相整齐、层次分明、空气清新、环境幽静,游客们身临其境,有回归大自然之感觉,是大家理想的森林旅游佳境。除了梨树、桃树等树木的景观设计之外,按照“适地适种”的原则还可以增加更多的果木,例如:批把树、柿子树、杏树、板栗树、核桃树、苹果树等等树木,花季吸引游客观赏,果季吸引游客采摘,打造观光游、文化游与生态游、休闲游相结合的旅游模式。

三、结束语

第3篇

关键词:住宅小区;景观设计;设计要素;设计原则

一、研究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随着城市的发展及居住区建设的大量增长,环境景观设计已跟不上住区建设的步伐。人们的居住需求从满足于居住面积的大小转向追求生态型、舒适型的居住环境。当下景观设计仍重视平面规划设计,追求片面的风格形式,重视人工打造忽略自然切合,重视景物单个的塑造形态而忽略塑造整体形态与环境的平衡。因此研究住宅庭院景观设计势不容缓。

二、住宅区环境的景观特征与变迁

(一)传统民居

古代人们在营造住宅前会先对周遭环境进行考察,讲究环境、风水的好坏,对地形、气候、地质水文、生态、植被、景观等进行选择,这些充分证实其对自家居住环境影响自身身心健康及人生历程的重视程度。我国传统民居包含着丰富多样又灵活多变的建筑形式和空间组织,此统一又富于变化的设计体现在民居建筑中,遵循“天地合一”、“人与自然共生”的“适居性”,加上极具美感与韵律的空间环境使其具有充盈的生命力。中国传统民居“合院式”也因其历史悠久、数量众多、分布广泛而成为典型。

(二)近代民居

近代掀起了一股“西学东渐”的热潮,中国发现了西方许多先进科技的好处并致力于学习其各方面技术。于是,在住宅庭院环境的设计建设方面也体现了这一点,出现了“洋房”。“洋”具体表现为:楼房增加层数、弱化传统的院落层次、将木结构与砖结构有序结合、集中处理住宅的内部空间问题。这些“洋房”有的是里弄宅区形式,有的是单幢住宅形式,前者影响较大,即低层联排式住宅。这些住宅所形成的街巷空间则是“里弄”。相较于中国传统民居,里弄住宅的集约化更适应近代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而住宅内部结构的功能集中化成为了这之后中国工业化住宅内部设计的先锋。上世纪50~70年代所兴起的“多层住宅”和“福利型房屋”仅仅是因为政局动荡和资金不足为解决广大工人阶层居住问题提出的,只解决了场所问题谈不上任何舒适性。

(三)现代民居

商品住宅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居民区的开发历经了福利房到商品房的阶段,此历程同西方住宅区发展有很大差异。改革开放后,我国才真正进入开发商品住宅区的行列,也正因为这短暂的时间,住宅区发展水平与房地产业已高度成熟的西方国家有着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如下。

1.最开始的居住区开发,大部分都是在城市内部沿河道、街道开发的商业居住混合使用房,即楼下为店面出售商品,楼上是住房用于居住。

2.继商品化住宅后出现的是早期雏形的商业型住宅区。这使住宅区整体形态和布局发生了根本变化,商业和居住两个功能开始分离,城市区域划分也发生变化,出现商业区和住宅区,楼型户型也随之变化。

3.纯粹的商业住宅区域开发的出现,让开发商意识到商机,他们注意到综合性开发的优势,将住宅景观设计和公共服务设施融合进设计理念中,通过设计师的合理规划设计,使住宅区包括居住、商业、办公、教育、体育、绿化、交通等各项功能,方便人们的生活。

三、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构成要素及分类

(一)住宅小区环境构成要素

居住是城市功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居住区是城市用地的大比重成分,作为构成城市居住条件的基本用地单元。居住区环境的好坏对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及市容有着重要且直接的影响。另外,居住区除了为人们提供居住场所还提供多样的户外活动,为居民提供丰富的生活,担负着一部分社会功能。住宅区环境的基本评价标准是居住环境的好坏。人们对住宅区环境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居住功能是否充分实现,更加注重舒适、安全、自然、便捷、卫生的居住环境。住宅小区环境设计分为光环境、声环境、通风环境、温湿度环境、视觉环境、嗅觉环境、建筑环境和人文环境。好的光环境需要良好的采光环境、较少的光污染及适宜的灯光强度;声环境则包括噪声污染程度低、舒适好听的背景音乐;优质的通风环境则由良好的自然通风、有意识的疏导自然气流、调节好住宅区内部的通风排浊系统及优质的大气质量构成;温湿度环境则要求北方保温、南方降温,湿度保持在30%~60%之间;良好的视觉环境则要求设计者通过景观元素创造宜人的观赏效果,达到以视觉控制环境景观,提升整个环境景观价值;嗅觉环境是通过远离废弃物避免其发出异味,同时引进散发芬香的绿色植物,摒弃对人体有害的不良植物;令人称赞的建筑环境除了拥有鲜亮、淡雅、明快的色彩外,还需良好的建筑材质做支撑及整个建筑显著的立体感,彰显出建筑本身的个性特征;景观设计中对人文环境的要求则是保留当地原有文化、文明古迹、古建筑等文物古迹,重视保护古树名树,且能在原本的人文环境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有吸引力的人文景观。

(二)景观设计的分类

景观设计分类是根据景观设计的基本元素及居住功能特征进行划分的。其中,组成住宅庭院景观的素材是各种景观设计元素,分为园艺类、功能类、表象类元素,它们与绿化种植景观、场所景观、道路景观、水景景观、硬质景观、照明景观、模拟景观、庇护景观、高视点景观等九类设计一起构成了住宅庭院的景观环境。

1.绿化种植景观由园艺类元素构成,包括植物配置、隔离绿地、宅旁绿地、架空层绿地、屋顶绿地、平台绿地、古树名树保护、绿篱设置等。

2.场所景观大部分是功能类元素构成,包括休闲广场、游乐场、健身运动场等。

3.道路景观则由步行道、机动车道、路缘、缆柱、车挡等功能类元素组成。

4.水景景观包括功能元素和园艺类元素两大类,功能元素有自然水景(栈道、景观桥)、景观用水、泳池水景,园艺类元素则有装饰水景(倒影池、喷泉)、庭院水景(溪流、瀑布、生态水池)。

5.硬质景观也由园艺类元素和功能类元素构成,园艺类元素即雕塑小品等,功能类元素的硬质景观包括信息标志、便民设施、围栏、扶手、台阶、坡道、挡土墙、入口造型、种植容器等。

6.照明景观则是由功能类元素和表象类元素构成,有人行照明、车行照明、安全照明、场地照明等功能类元素,还有装饰照明和特写照明等表象类元素。

7.模拟景观全由园艺类元素构成,包括假山、假石、枯水、人造草坪、人造树木。

8.庇护景观则都是功能元素,有亭、廊、棚架、膜结构。

9.高视点景观则为表象类元素,包括图案、屋顶、色块、色彩、密度、层次、轮廓、阴影等元素。

四、国内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现状

1.轻视空间和功能的多样性。设计师往往太过看重形式,着重研究住宅环境的风格、形式以营造良好的视觉效果,忽略建筑本身的功能。只为追求有力的视觉刺激,看重形式美,忘了营建舒适有亲和力的活动空间,没能从功能方面考虑其空间的合理开放及隐蔽,出现过于单调、空旷的小空间。没有达到居民环境规划同时适应不同年龄、文化层次、兴趣的人开展活动的需要。

2.不注重环境与风格的协调。住宅小区的环境景观应尊重周边环境状况和地域文化背景,考察住宅区类住户的工作性质。但近年来,由于向国外学习,草坪风、欧陆风、各色西方风的住宅涌入国内,与国内某些地域特征并不符合。诚然,适当地引进国外住宅景观特点,在本国特色基础上融入国外特色,能很好地满足居民审美需求,丰富住宅区形态。但当它成为一种“风气”和“盲从的时尚”时已走入误区。

3.没有体现环境景观的生态效率。自草坪风盛起,住宅区的绿化大多是疏林草地,完全忽略了乔木、灌木等改善生态环境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造成居住环境绿化区单一的绿化结构和低下的生态效率,另外也造成了昂贵的草坪保养费。

4.没有有效地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理论。树种选择单一,风格形式极易过时,缺乏持续性;有的设计公司选择速生树种,影响树木的群落发展;过度追求珍稀树种和花卉,劳民伤财又没考虑到因地制宜。

5.缺乏人性化设计。设计者没有充分调查居民意愿,没有与居民进行良性沟通。很多安全性、舒适性的问题没有考虑到。如:预防水灾、火灾等灾害;设置盲道、绿色通道;消除噪音等。设计不贴近人群,缺乏亲和力。

五、景观设计原则

1.社会性原则。需要设计者更多地关注社会群众心理,使环境景观设计更富于艺术感召力,强化居民归属感,共建美好社区文化及文明的社区环境,增进人与人间的沟通交流,深入了解居民居住行为心理,促进社会交往,携手创建和谐社会。

2.经济性原则。寻求效益最大化,根据地域经济条件进行选择,提倡朴实简约,根据市场需求和长期效益定位,合理利用资源。

3.生态性原则。住宅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要维持良好的生态系统,在保护好原有的土地、河流、植被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自然改造。

4.整体协调性原则。景观设计注重整体效果,从整体上确认景观的特点,构造住宅区整体形象,并通过设计主题展现出住宅建设的灵魂。同时还要求协调有序,建筑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创造有序空间,另外,人与建筑也应协调,从而达到极致舒适自然的美。

六、结语

“居移气,养移体”这句话道出了居住环境与人的气质的培养的联系。中国自古重视居住环境,创造和谐环境的前提下培育精神世界,陶冶情操。在社会发展迅速,居住条件不断改善的情况下,我们更应关注住宅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创造更具感染力的宜人的居住环境。

作者:陈瀚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鞠小颖.城市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的生态化研究[D].济南:山东轻工业学院,2012.

第4篇

讲究门面、重视入口是我国群众的传统习惯之一。这里所说的入口是指水利基层单位园区中各主次出入口及办公与服务建筑入口空间及其周围环境。是水利基层单位园区与周围环境(包括建筑、城市街道等)或园区内环境之间的过渡和联系的空间,是一个有一定秩序的人造环境,通常由门体空间、门前集散空间和门内引渡空间三个基本空间单位构成,构成要素通常包括建筑、道路、山石、水体、植物、地形等,它的范围、大小、层次应以人为中心。不同的入口根据其功能及定位的不同而各有特色。园区的入口空间作为环境空间体系和建筑空间体系的开端,是空间体系至关重要的部分。入口空间不仅控制着物质空间从外向内的转换,同时也控制着人们心理空间从“外”向“内”的转换。作为设计时的重点内容,主入口一般都会布置假山石、台阶和园林小品,烘托入口气氛。事实证明,植物景观的设计有助于创造园区的空间气氛,增加入口的亲和力,并使入口空间更人性化。高大的乔木遮荫效果好,并能形成整个园区入口的景观框架,创造优良气氛。而灌木尺度亲切,可用来强调道路线型并引导人流。藤木则可用来美化入口空间中的墙面,软化墙体及转角。草花可增加地面的艺术性,并形成整体植物景观。另外,综合利用植物可改善入口空间的小气候,控制人们的视线,并软化空间环境。而园区的次入口,一般都是为了方便出入而设计的,设计应以满足功能性要求为主,可以用开花繁茂艳丽的植物软化建筑物,营造轻松热情的入口气氛。总的看来,水利基层单位园区的主入口的设计应抛弃那种单纯讲气派、一味突出形象的做法,而是与周围环境密切结合,根据园区区的性质规模,充分利用已有条件,注重细部,创造尺度得体、有特色的入口景观空间。

2水利基层单位园区道路系统景观设计

从某种意义上说,水利基层单位园区中的各个空间里,道路空间是最为重要的一种。道路系统是整个单位园区的骨架,起到连接和沟通园区内各区域的纽带作用。你可以选择不在活动区域内活动或逗留,但你难免不从一个区域到另外一个区域内,而且好的道路植物景观设计,在满通功能的同时,还能起到引导游览路线和组织空间的作用,使人走在路上有景可观,步移景异。在设计时可根据道路线形,在使用乔木做行道树的同时,用灌丛及绿篱等分割空间,使园路时隐时现。园路交叉口是游人视线的焦点,植物配置要重点处理,而且园路植物配置可以根据“佳则收之,俗则屏之”的原则,引导游人的视线,在有景可赏时要恰当的留出透景线。

2.1主干道

园区主干道需要考虑机动车辆通行,行道树栽植应兼顾遮阴与交通安全,转弯及交叉口处的植物配置要满足安全视距的要求,即在该视野范围内不应栽植高于1m的植物,而且不得妨碍交叉口路灯的照明,保证行车安全。园区主干道路面宽阔,通常采用列植行道树,加强干道的线性延伸感,并给人一种宏伟的气势感。行道树的种植方式也有多种选择,比如树池种植、行道树嵌植于修剪整齐的绿篱或者花灌木、花地被或者色叶类地被植物中、行道树间植常绿灌木或花灌木、直接沿路植于草地上并向后递增组合式植物群落等。

2.2次路

次干道两侧的植物景观不必十分强调乔木列植、浓荫蔽日。一般采用形态优美、体量高大而富有特色的植物植于路侧,如榕树、大叶榕、高山榕、大王椰子、假槟榔、凤凰木、樟树、木棉、小叶榄仁、芒果等等,强调景观效果,兼有荫蔽功能。道路两侧多通透,与草坪直接相连,极少有道牙,路面雨水直接排向绿地。且设计形式上也不拘一格,常以植物小品与道路结合或以绿地渗入道路,形成丰富多彩的路景。总的来说,此路主要起连接各个分区的作用,植物配置比较随意、自然,兼具主园路与景观小道的一些处理手法和群落模式,整体上注意与全园风格的协调。

2.3景观步道

这里所说的景观步道,是游人步行的小路,是全园风景变化最细腻,最能体现游憩功能和人性化设计的园路。植物配置适合营造一些亲切的小空间,使游人散步时能感受到轻松愉快。配置形式包括林间小路、竹林小径、结合滨水绿化配置的小路及汀步等。在绿地中的游步道是连接各个景点的纽带。如当园路时而临水时而从密林中穿过时,浓密大树、恬静草坪一一展现,使人丝毫不察觉绿地被道路分割的痕迹。总之,景观步道的植物景观设计可以比较灵活。路两侧适宜营造色彩丰富、形态优美、香味宜人的植物景观。植物多采用灌草结合,点缀少量乔木,促使游人视线聚焦于灌木草本上,欣赏近景,选用的灌木草本皆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如大红花四季鲜花不断,花叶良姜、春羽叶色鲜艳娇嫩,成为路侧景观焦点;有时会形成较为郁闭的空间,与将要到来的开敞空间形成空间对比,使人获得豁然开朗的舒心感。而在建筑周边,光、风环境不好,则多选择草坪地被,形成较为通透疏朗的空间。

2.4停车场

工业化留给知识经济时代的最大恩惠也是最大麻烦莫过于汽车。尽管网络向人们展示了足不出户进行工作和交流以及购物的可能性,但这并没有减少高技术人才亲身到一个实在的公司和办公地点上班以及亲身与人交流的必要性。水利基层单位园区的停车场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其根本目的是满足员工上班泊车的需要,以安全、方便、和舒适为原则,因此为了进出方便而将车位设在门前。暴露在外的停车场不太美观,需要适当的景观绿化来隐蔽和遮掩。同时,对人的关怀还意味着汽车不被暴晒,在炎炎烈日之下,有车的人都希望能够穿行在宜人阴凉的停车场和有舒适绿荫的道路。因此,在园区的停车场,遮荫和绿化便成为非常重要的了。停车场绿化通常采用嵌草砖植草、列植乔灌木分割车位的形式。嵌草砖植草可以减少地面的热辐射;列植的植物一般要起到遮阴和分割车位的形式。

3水利基层单位园区办公区景观设计

办公建筑无疑是办公区的主题景观,而它作为无生命的硬质景观,景观效果的发挥需要植物的配合。植物是最具生命力的景观元素,与其他元素相比更具表现力和亲和力。这一区域,由办公人员的行动特点决定它的功能性是大于艺术性的,也就是说这里的植物景观设计必须首先满足它的功能性,不能为了追求美观而影响了建筑的使用功能的发挥。这个区域的植物景观,常常会出现树阵、列植的规则式配置模式,以取得与建筑相协调的效果,而显得大气、简洁。一些特色灌木可以修剪成特殊形状,增强雕饰感。这里也常常会有一些水景(以喷泉形式居多)、小品等,这是植物常作为水景会小品的背景,以突出主景为主要造景目的。总之,办公区的植物景观设计,将充分发挥植物配合其它造景元素形成景观的功能,或规则式或自然式,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4水利基层单位园区休闲活动区景观设计

这一类型的植物景观设计,要充分发挥植物造景的各个特色,为园区内人的休闲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主要包括一些广场、水景空间、园林建筑空间、阳光草坪活动区等。对于广场的植物景观设计,通常将其设计成林荫广场,规则式布置较多植物选择多为具有一定景观效果的庭荫树或者利于形成一定气候的棕榈科植物等。而广场上通常设置有水景、雕塑、小品及其它适当的休闲娱乐设施,如棋盘、休闲廊架等,也就是说这里可能是多种休闲空间的综合体。这里的植物空间以开放空间为主,也应当配置适量的封闭或半封闭空间,即注意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结合。如园林建筑空间可将其结合园建本身设计出具有一定私密性的空间,供人们静坐休息之用。

5水利基层单位园区配套公寓区景观设计

配套公寓区作为园区内部分员工生活的地方,它的植物景观设计可以从居住小区的植物景观设计中获取很好的经验。这里的园林环境是一个以植物材料为主体,以山石、水体、建筑小品为辅构成的游憩生活空间,对于保障员工的身心健康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这里的植物景观设计,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原则,创建富有生机,生态健全的居住环境。首先要合理选择树种,注意外来树种与乡土树种的比例,构建丰富多样的植物群落,还要兼顾员工需求的多样性,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

6水利基层单位园区体育健身区景观设计

第5篇

(一)信息平台的建设在区域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也就是信息平台的研究与开发建设,就青岛市的楼宇经济来说,实现信息化数据系统的建设不仅可以实现对全部楼宇基础设施情况、招商情况、经营状况等信息的把握,而且通过将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可以清晰、准确、及时的反映出动态现状与经济发展的各方面信息。一方面全面掌握了区域经济目前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为领导的决策提供了有利支撑,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推进区域经济信息化的建设就青岛市市南区的经济信息化建设来看,在其找准切入口并建立了良好信息平台的基础上,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首先,在信息化数据系统实现了对市南区全部楼宇与企业信息动态管理的基础上,对其所包含的领域进一步拓展,包括对区域内人才的储备信息、就业信息、社区建设信息及安全生产信息等等。使信息化数据系统在信息范围上更加广泛,满足楼宇城区建设的要求。其次,建设对外公开信息平台。实现经济信息平台的公开化,满足人们的信息或者是信息访问等需求,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该平台进行对外信息的,企业也可以通过此平台实现与政府各部门的沟通、交流,而消费者则可以在此平台上了解区域经济建设的相关情况。第三,进行对电子商务多种形式的完善,在网上实现业务的审批、网上银行、网上交易等,这使政府、企业、个人参与到经济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有力措施,是建设区域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核心所在。最后,实现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以此来实现虽然在不同管理权限之下,但是街道办事处或机关部门依然可以共同参与到信息的维护中来。

二、区域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保障

(一)资金建设区域经济信息化管理除了在人力资源上有所保障,还要在资金上给予充分的保证,对资金予以合理的使用,尽量实现最小的资金投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另外,在经济管理信息系统建成之后,还要做到对其后期维护方面资金支持,促进区域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顺利发展。

(二)技术在系统化的信息化工程中,无论是技术人员还是技术管理都是其核心重点,是系统运行与管理的基础。因此,在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初期,不仅需要大量借助专业系统集成公司的技术人员力量,而且还要培养属于自己的技术人才,为实现区域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人才保障。

(三)安全由于经济管理的信息系统被应用在经济领域,因此会涉及大量的信息安全问题,所以这就要求必须要做到经济信息的安全管理,建立一套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避免造成重大损失。

三、结束语

第6篇

【关键词】吴文化;景区门票;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161-01

旅游在这几年间发展快速,已经是当代社会中人们的主要休闲娱乐方式。旅游景区门票是每一位游客到景区旅游时必然需要购买的物品,在一定程度上也会直接在游客心中定下对景区的第一印象。景区门票作为景区的“名片”,其具备一定的特殊性及多种功能,例如收藏、宣传、导览等。对此,合理的设计景区门票,能够使景区更具特色和旅游价值。

一、苏州丰富多彩的吴文化资源

吴文化主要聚集在苏州、无锡等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几百年中,吴文化逐渐形成并成熟。[1][2]苏州的吴文化主要呈现为多样化文化的集中体。从物质上看,苏州古城的基础地形、容貌都非常壮观,巧夺天空,甚至屈原也叹服于“吴戈”,并且有着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典园林;从文化上讲,苏州有着百戏之祖的昆曲,具有被称为最美之声的评弹。这些文化成就,足以给苏州吴文化描述出光辉的成就。

苏州旅游景区门票想要在旅游产品中独树一帜,就必须要与旅游行业的发展同步,从吴文化着手,加入足够的文化特色,掌握旅游实际情况,做出适当、合理的改变。门票设计需要突出苏州吴文化的本色,简要的概述苏州几千年来的文化发展,培养人们的文化认同感,从而使整个苏州都被浓厚的文化氛围所包围。

二、吴文化在景区门票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一)门票需要充分体现景区特色。苏州旅游资源主要体现为古典园林,既有粉墙黛瓦的特色古镇,又有传统的名刹古寺,还有着古典的江南风光等等,旅游资源形式丰富多彩,形态各异,因此,在门票设计过程中就不能一概而论,需要针对景点的实际情况,进行仔细分析,最终将门票设计与景区整体特色保持一致。[3][4]例如提起苏州城,肯定会想起建城人伍子胥;至于苏州园林,拙政园、留园更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将这些内容设计到相关景区的门票当中,能够有效地丰富门票的内容,极大程度的激发游客对这些内容的兴趣与热爱,提升景区的旅游价值。基于这一原则,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设计人员从景区的文化特色和资源情况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考虑,并适当的选择并结合,设计出能够直接使游客感受到苏州风韵特色的内容,满足游客多方面的旅游体验。

(二)设计需要体现吴文化的丰富内容。在景区门票设计中,要充分体现吴文化的内涵,着重突出吴文化特色。对此,就需要尽可能将更多的文化体现于门票之上。以自然环境作为根据,快速发展的商品经济必然会带来外界的变化风气与灵动之风,对此,吴地世世代代所传承的文化行为都会出现一定的改变,而设计时,就需要提炼这些文化当中的精炼之处,挑选出既具有审美价值还具有一定价值意义的文化内容。在门票设计时,需要结合吴文化本身的特色,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作为底蕴,从文化内涵的高度进行设计,传承吴文化精神,突出门票的文化性与纪念意义。在纪念意义上,要不断地创新理念,将现代设计与吴文化内容相结合。

(三)提高游客体验,加强美学冲击。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加强美学冲击也是门票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这就需要设计者充分考虑游客的需求,为游客创造丰富的体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常规的旅游产品已经越来越难满足游客的需求,具有更多游客情感需求、富有文化差异的产品才能够吸引游客的目光。在景区门票设计中融入一定的情感因素,不仅使门票更具感性,还使门票体现出人性化特点,引起游客内心的共鸣。除此之外,当前的旅游更加强调放松身心、亲近自然,享受美的体现。对此,在门票的设计过程中,需遵循一定的美学原则,在设计中强化美学的视觉冲击。

三、总结

景区门票的设计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将当地旅游景区的特色融入门票设计,利用门票吸引游客的目光。将吴文化应用到景区门票设计当中,需要深入发现文化内涵,创造出现念与古代文明相结合的文化式门票,开阔门票的使用功能,提高景区门票存在的价值,从而提升当地旅游文化内涵,充分体现旅游文化特色,促使地方旅游业更加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张晓玮.产品设计与文化内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4):15-16.

[2]许超.旅游景区经营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5):32-33.

[3]周毅.浅谈吴文化在景区门票设计中的应用[J].经法纵览,2013,(5):48-49.

[4]周阳.楚文化旅游产品设计探析 景区门票设计[J].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学报,2013,(12):68.

作者简介:

第7篇

1.高职教育设置专业缺乏前瞻性,与社会需求脱节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没有意识到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办学理念落后,缺乏市场的前瞻性,在设置专业时考虑市场需求不足,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结构不相适应。被重复设置的“热门专业”,就业情况并不理想,而不少区域经济发展真正需要的专业人才又十分匮乏。以城市职业学院为例,按“质量、结构、规模、效益”的评价要素来看,学校专业设置均存在一定的问题:从人才培养质量上,尚不能体现“高”;从结构上看,市重点发展的产业对应的专业还不具规模,如动漫、文化创意;与市千亿产业对应的专业仅有汽车;从总体规模上看已经具备,但存在均衡性问题;从效益上看部分专业的规模效应还未体现,学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也是省高职院校的共性问题。由“十二五”期间省高技能紧缺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可知,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200万人。与2008年相比,7年之内增加52.5万人,平均每年增加7.5万人。2020年,高技能人才达到25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31%以上。由表1可知,面向第一产业的专业数、专业点数、在校生数较少,第一产业科技人才严重短缺;由表2、表3可知,面向“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发展的纺织、食品、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产业的专业、专业点数及在校生数偏少,面向新材料等产业的专业几乎还是空白。

2.教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提高客观来说,高职院校教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不足,一方面,他们的科技开发能力不如普通本科院校教师,专业技术攻关能力比较薄弱。另一方面,大多数高职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其专业业务工作的实践经验相比一般企业从业人员十分匮乏,课堂讲授与企业生产实践不能很好的结合。这些问题既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又使得教师开展的社会服务与企业的要求不对接,服务效果不够理想。服务能力建设层次不深入,服务内容和形式有待拓宽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建设层次不深入,服务的内容还比较单一,还只停留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为企业开展员工培训,面向社会开展职业资格培训、认定和考证工作上,缺乏针对企业的生产实际需要的科技研究与开发。

二、城市职业学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探索

1.明确办学理念,树立服务意识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先进的办学理念对内是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是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高职教育要牢固树立以服务为宗旨的理念,要进一步明确办学方向,调整专业设置,制定培养目标,紧紧跟上产业发展步伐,承担起经济发展中技能型人才保障任务。学校坚持“五个三”的办学理念:“面向现代城市化、城市现代化、新型工业化”(三个面向),坚持“城市导向、区域导向、市场导向”(三个导向),瞄准“新兴产业、新兴行业、新兴职业”(三个方向),实施“高技能教育、通识教育、养成教育”(三种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造就“能工巧匠、岗位专家、行业大师”(三种层次人才),实现内涵式发展、跨越式发展与差异化发展。2014年,学校进一步确定了“服务经济结构调整,面向市场紧扣产业设专业;服务职业人才培养,依托行业深挖内涵建专业;服务国计民生工程,政行企校四方合作兴专业”的总体思路。专业结构布局以土建、教育类专业为特色(行业、企业背景),以机械、汽车、电子类专业为骨干(区域经济重点产业),以财经、文创、管理、服务、传媒类专业为重点(生产、生活类服务行业)。

2.以“订单培养”等形式为企业提供高技能人才学校积极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用人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实训,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培养模式,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高度、密切的合作。如汽车技术与服务学院与长安福特公司合作,在校区内建设实训基地,校企双方联合开发课程、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编写教材,共同举办“长安福特订单班”。机械工程与电气自动化学院与世界500强企业“科达集团”合作,校企双方共同开发适合企业需要的教材,开设“新型墙体材料制造生产副厂长”订单班,学生毕业后将成为该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通过订单式培养,该校机电学院焊接专业毕业生月薪超过6000元,打破了高职毕业生拿不到高薪水的成见;学前教育专业、初等教育类专业的毕业生生均6个岗位,还未毕业就被用人单位一抢而空。汽车类、建工类、机械类等专业近年来就业满意度高,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3.精心打造职教集团,积极构建区域校企交流平台学校与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紧密联系。截至目前,该校已成立和加入了五个职教集团,政、校、企合作全方位展开,与近300个世界500强企业、国家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引入行业企业标准合作开发与设计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实训教程、实训手册;聘请企业行业技术人员兼职教学;接纳学生实习、就业。企业因其成熟的文化、先进的技术设备、完善的企业管理、较强的就业岗位储备,成为学校校企合作的可靠战略伙伴。如,该校学前教育学院以学前教育职教集团为依托,通过各级专家评估并获批承担《省学前教育专业技能高考》组考资格。

4.发挥各二级学院特色专业比较优势,面向社会服务城市学校是教育部命名的“师范教育先进学校”,学前教育学院和初等教育学院发挥“师范教育”优势,为省尤其是市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基础教育人才,现市小学、幼儿教育界的名师、骨干教师80%以上都是该校的毕业生,其中不乏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学校汽车学院、机电学院及电信学院承担“市职业技能实训基地”项目,基地主要承担汽车维修工、模具设计师、数控车工、维修电工等7个工种中高级职业技能实训及鉴定基地工作。职业网球学院、外事外语学院积极服务WTA顶级赛事。赛前,网球学院承接了此次活动600多名志愿者的培训,全院师生全程参与、成功策划并实施培训方案。电信学院智能楼宇专业师生共同走进“国家级城市住宅试点优秀小区”常青花园社区,对社区高标准道路、水电和现代化的电子监控管理系统进行调研,并帮助维修社区监控系统;参与社区信息采集工作,帮助社区工作人员建立信息查询网站系统,实现社区智能化管理;义务为社区开办电脑培训班,为大家讲解计算机及网络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充分发挥技术专长为城市社区提供服务。

5.打造“双师型”教学队伍,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为增强教师服务行业、企业、社会能力,学校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学队伍,每年外派120多名教师到企业锻炼,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同时邀请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技术能手”走进课堂,并为行业大师成立“服务大师工作站”,请他们定时到实习基地,手把手教学生学习技能。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更好地促进了他们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的提高,同时也拓展了社会服务领域。

第8篇

关键词:居住区 景观建筑 原则 特色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349-01

“景观建筑”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的“景观之父”阿姆斯德提出的。自从1957年以后,景观建筑逐渐被人所重视,并有许多学院将其设定为一门特定的学科加以研究和学习。景观建筑最大的特点是针对整个居住区域根据其环境特殊和顾客要求进行详细具体,甚至是细致地构想与设计,并将居住区中的环境景观单独取出作为专题进行设计和研究。相对于全球各国的景观建筑事业,中国则相对发展比较缓慢,但是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思想的与时俱进,居住区的景观建筑设计也得到了各行人士的重视和研究。

一、景观建筑规划中原则问题

在居住区中的景观建筑设计过程中最中重要的原则是遵循居住区本来拥有的地理自然环境,经过设计师们精心地设计后对其空间进行恰到好处发挥和利用,使每个居住区中的所有建筑物整体效果既融合又协调,并且能够达到每个居住区都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景观建筑物,其中这些包括,整个小区中的灯光设计,绿色植被规划、小区道路形式的布局、公共设施的安排和处理等各个方面,这些设计既要满足视觉美的目的,又要达到发挥其各个设施的最大功能的目的。让居住者能拥有一个既温馨又独特时尚的居住环境。总而言之,在这个景观建筑规划中必须充分注意整体性、艺术性、自然性、实用性的结合和利用。

关于遵循各个原则时,设计师们必须在规划和设计居住区中的所有建筑物时,必须充分细致地规划和协调好居住区中所有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的一致性和和谐性。在具体细化到每个景观建筑设计中,一般遵循的规律也就是对景、轴线、节点、路径、视觉走廊、空间的开合等规律,与此同时,设计师们还必须考虑到不同的居住区必须设计出不同的景观建筑物,达到每个居住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景观建筑物,让每个居民拥有独一无二的家。在现实生活中,居住区中的景观建筑设计大致有以下几种:现代风格的住宅景观建筑物设计过程中大致采用现代景观园林设计方案;而地方风格的住宅建筑物适宜采用具有当地地方民族特色,并将当地独特的历史风格融入景观建筑物设计中。由于我国地广物博,南北文化精神和地理特征都是相差比较悬殊,东部和西部的地貌风格和自然环境,已经各地的居民生活习俗也想娶甚远。因此,设计师们在设计各区域的景观建筑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结合各地的地方文化历史特征和地理自然区域特点,才能更好地创造和构想出富有独特个性和具有当地文化的景观建筑物;古典风格住宅设计就适宜采取结合古代经典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构建材料等,在整个居住区中要充分体现古典建筑风格。

在各个区域中,景观建筑物的选材是一个相当关键的步骤。要构建出一个具有奇特风格和独具特色的建筑构思,必须在建筑过程中充分得结合当地具有特色的材料。在材料的使用上有几种趋势:使用非标制成品材料;使用复合材料;使用特殊材料,如玻璃、萤光漆、PVC 材料;发挥材料的特性和本色;重视色彩的表现;使用DIY 材料,如可组合的儿童游戏材料等。当然,特定地段的需要和业主的需求也是应该考虑的因素。环境景观的设计还必须注意运行维护的方便。

景观建筑设计中也应该遵循最基本的原则,那就是点线面结合的原则。随着景观建筑专业被人们日益重视,人们对独特的居住区域景观也要求越来越严格。而简单的现代风格设计已经相对落后,难以满足人们对独特具有创意的需求。因此设计师们在整个景观建筑物的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和利用当地的特殊地貌和人民独特的生活习惯,这种人和物的结合设计是最能满足人民的需求的,也最能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景观建筑。

二、景观建筑规划中的特色定位问题

随着人们要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共同和谐协调发展,我国居住区的要求也逐渐从几乎不考虑景观建筑物的程度慢慢向强调结合当地地方环境特色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景观建筑转变。人们要求设计师们设计出一个以“人和自然共同发展”的,具有舒适性、独特性、环保性、时尚性等特征的生活居住区。这些转变要求设计师们在设计每个生活居住区的时候,必须以每套生活住宅都能拥有一个良好景观环境为目的。为了达到人和自然共同发展,设计师们在构思和设计这些景观建筑物时,就必须尽可能地让当地特有的自然环境发挥其最大利用价值,并设计出与之相呼应的人文景观建筑,还有强调空间利用的独特性,让各个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能够层次分明,空间构思丰富独特,让当地的居民能够感受其住宅生活区有一个构思独特、环境优美、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家园,让当地居民因拥有一个舒适温馨。祥和安全的家而自豪和开心。

真正独特有意义的景观建筑应该是具有传承当地文化特征和人文景观的功能。这一功能则要求设计师们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对当地的人文知识和地理特征比较深入了解,并且要懂得挖掘、提炼、发扬和升华当地的人文历史知识和精神传统,并在整个景观建筑物中懂得恰当好处地体现这种特色设计,最后还要懂得注意结合和利用当地环境文化的独特性、多元性和延续性,这种设计理念才能更好地构建出一个具有传承当地人文景观和地理特色的,具有独特品味特色的景观建筑物。

综合以上分析,景观建筑物在整个构思和设计过程中,必须大致遵循的原则有整体性原则、舒适性原则、生态性原则、人文原则、区域性原则、历史性原则。为了今后更好地发展,创造出独特的适应整个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的景观建筑物,在整个景观建筑物的构想、设计、实施等过程中,应该让城市规划、建筑管理学家和景观设计者们共同参与,实现三者的互动互助,为创造更好地生活居住区而努力;应突出居住景观的形式特征和文化内涵;应以人为本,关心人于细微之处,这种意识应贯穿于景观设计的始终,从而将居住区建成一个具有认同感、归属感的“家园”。

参考文献:

[1]赵瑞雪.色彩·空间·文化———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别种韵味[J].大众文艺,2011,(13).

[2]苏有波.植物色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园艺文摘,2011,(4).

[3]刘忠志.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8).

[4]黄妍.英国景观学会和谢菲尔德大学景观系[J]世界建筑,2000,(05)..

第9篇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共识。高校集聚了专家学者、先进科技等各类资源,是科技传播、科技进步的重要基地,也是将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渠道。

2.高校是研发社会高新技术的主力

高校汇聚着社会中各类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对人类、时代问题的思索和探讨引领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它在人才资源、设备资源、国家政策、文化氛围等各方面都有着良好的基础条件,对技术的创新和研发都有着巨大的潜力。因此,高校成为了社会研发高新技术的主力。

3.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

高校作为人才教育基地,为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劳动力,为国家、为社会创造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提供的高等教育,是培养和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思想道德价值观、社会技能的主要途径,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输送着新鲜血液。4.高校可参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高校的建立,促进了周边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了地方就业,高校学生的消费也相应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而大量高级人才的集聚,也为地方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从智力、技术方面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支持,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目前高校建设和发展存在的问题

1.注重形式,忽视内涵,管理观念陈旧

我国部分高校的管理模式仍局限于集权式的管理。只重视形象面子工程,铺张浪费、不求实际,缺少相应的管理人才。个人集权式的管理,使科学发展观、实事求是等指导思想没有有效落实贯彻,个人臆断、不科学的决策,阻碍了学校的正常建设,也对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产生了负面影响。而对于学校的专业内容设置,没有因地制宜、结合学校优势和区域经济发展实际,一味效仿他人特色,反而使自身毫无特色可言,高校的文化建设丧失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学术自由的大学风气日益被行政化取代,应有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资力量建设却被忽视。同时,因学校建设、理念、改革等方面的落后,阻碍了老师和学生自身想法的实现,造成教学质量低下和学习氛围淡薄。

2.高校培养出的人才质量不高

高校的人才资源和技术创新是影响社会经济的主要因素。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支持,各高校得到发展、扩建,但大多数高校只重视生源的扩大,而忽视了提高相应的教育质量。比如,学校不断扩招,而教师队伍的扩容步伐却停滞不前,很多学校师生比例非常不协调;基础教学设施得不到改善,或相当缺乏或相对陈旧落后,学生享受不到人均的教学资源,几百名学生在一间教室上课、几十人共同使用一台实验仪器的学校不在少数。另一方面,许多老师并没有以身作则,“亲其师,信其道”“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学习风气逐渐式微。更多的是,大学教师由于工资较低,而忙于教学外的创收,从而忽略了自身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本职工作。这样的教育质量很难保证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相反,在人师的实际行动、社会现实压力和拜金主义的压制下,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把经济利益看得越来越重要,浮夸轻浮、肆意攀比、随意挥霍的作风日益弥漫。可以想见,这样的病态血液输入社会经济发展中,出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比如,不计成本地铺张浪费,只为形象工程;不讲究质量品质,一味追求数量、规模;肆意浪费资源,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这样的状况,如何能让高等教育充分有效地服务于社会,不能不发人深省。

3.对学生管理的问题

在我国法律中,涉及到高校学生管理的规章主要有两部:《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各所学校大多根据以上两部规章进行自制。然而,学校对学生的管理规定虽然条目众多、形形,但大多还是过于笼统抽象或过于苛刻严厉。有些学校为了严肃考风,动辄就将作弊违规者开除或勒令退学,这种处罚本身就不符合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学生被退学从某种意义上无异于毁其前途于一旦,这显然违反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三、创新型地方经济区高校建设和发展策略

1.地方与高校相互协作,实现共赢

高校与地方经济建设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高校为地方经济提供人才、智力和科技支持,地方又可向高校提供财力、人力和物力支持,二者互补,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实现共赢。高校要向地方输送高质量的人才,需要牢牢把握绿色、创新、科技三个理念。旨在培养有公共道德和社会意识的绿色人才,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的积极向上的人才,能顺应潮流掌握科技和研发新科技的新型人才。但要想达成这样的预期,必须在学习态度、生活态度、个人价值观等方面着力培养学生,同时力求营造教学、研究、学习自由的氛围,使学校真正成为“百家争鸣”的学术圣地。另外,加强学术研究和高校教育的紧密结合是建设创新型经济区的需要,是提高学校教学水平的需要,是培养地方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只有将科研与教学结合,将创新和科学联系,才能源源不断向地方经济区输送高质量的人才,保障创新型地方经济区的持续健康发展。

2.坚持学术研究,建立科技创新团队

良好的学术基础是立校之本,加强科研力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要形成推动教学与科研的同步发展,使双方达到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同时注重教学与科研的有效融合,使双方相互推进、共同发展,保障教学水平、质量的与时俱进。所以建立创新团队是必不可少的,而团队成员的组成应该趋向多元化的发展,尽力引进一些知名的有实力的学者加入,保证团队的开放性。另外应建立公开公正的考核机制,使团队成员在竞争中不断提高水平,形成良性竞争,将充足的空间给予优秀的人才,提高团队活力,增强团队的综合竞争实力。

3.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绿色管理

坚持以人为本,打破腐朽陈旧的管理机制,与时俱进,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建立完善科学的管理绩效机制和激励机制,最终实现绿色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仍要以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为基础,使学校管理机制健康、科学、规范地运行。同时,坚持改革、坚持创新,敢于打破旧的陈规陋习,推进大学绿色机制的改革。始终坚持人才强校的战略,创新大学的建设需要具备创新品质的人才。这种人才的培养要求学校不再是局限于技术教育,而是人文教育。所以创新大学教育的中心应以培养独特、和谐、有个性的人才为主,而不是所谓的专家。

4.全面发展,培养学校特色

为了把校园文化建设得多姿多彩,应该结合实际,立足本校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立自身特色,不断探索、开拓新的学科,完善健全学科体系,同时注意避免多度强度学科多样化,弱化了特色学科的优势,总之,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校整体的办学实力。较为稳定、科学的发展方式、先进的管理和办学理念、领先的科研力量、雄厚的教师资源、完善的社会服务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特色的基础标准,办学特色的成功是被社会认可的必要条件,可表现为高校的名气和名声。可以说特色就是发展的力量源泉。所以,高校不但应把建立自身特色作为发展战略,更要作为办学之本。学科作为大学的基础和基本要素,几乎决定了一所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的高低。它是高校被社会认可的一个支撑点。多学科性是高校发展必由之路,它不仅可以拓展高校办学的领域,也可以降低教学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尤其是生源和人才的市场上尤为突出。多学科还可以加强不同学科间的交流借鉴,从而启发思维的创新;可加强跨学科间的合作而提高创新能力;可以丰富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对不同领域的认知能力;扩展了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更宽广的选择空间;最终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学生思维活跃度和创造性思维,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作为与社会建设和发展密切相关的高校,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高等教育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