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08:58
导语:在高校钢琴教学改革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高等学校 音乐表演 学业评价
罗宇佳教授是笔者学生时代的钢琴老师,初中开始笔者就师从于她学习钢琴演奏直到大学本科毕业。罗老师的知识面很广,教学中不仅教笔者钢琴演奏的技能技巧,还时常给笔者讲解作曲家的身世经历、人品性格、创作背景以及曲式结构等,甚至还教笔者不少钢琴教学方法。《内隐与彰显: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评价理论与实践》是罗宇佳教授2012年出版的一部著作,著作出版之际有幸得于恩师赠予,笔者也曾细细阅读,可惜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今年年初,正带着女儿在公园游玩,笔者接到了罗老师的电话,邀请笔者参加云南省音协音乐评论学会2014年举办的“音乐学术阅读专题读书笔会”,并指定让笔者写她专著的书评。一直以来,罗老师活跃的学术思想、旺盛的学术精力和独树一帜的学术见解都让笔者佩服不已,这次要给老师写书评,我既兴奋又胆怯。由于能力有限,只有反复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向老师讨教多次。在无数次的沟通、交流、咨询之后,笔者终于对老师专著中的精髓及真知灼见有了深刻的理解,至此,笔者才真正放下心来完成这篇《高等学校学业评价研究新视野――评罗宇佳教授》。
音乐表演专业是高等学校尤其是音乐类院校的传统学科,在我国设立至今已有多年历史。近年来,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以及艺术学科升格为学科门类之后,高等学校音乐学科的教学质量也备受关注。《内隐与彰显: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评价理论与实践》是罗宇佳教授在其博士论文《高等学校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表现性评价研究》的基础之上反复修改后出版的著作。该专著立足于我国高等学校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学业评价,对学业评价的本质、价值取向、理论基础特征、研究方法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最终建立起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学业评价的基本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可以说,该专著是目前以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学业评价为研究对象的唯一的学术著作,填补了音乐学科学业评价研究的空白,极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独特的研究视觉
一直以来,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评价延续着教师观察和聆听学生表演的评价方式。每个学期期末,学生现场演唱或演奏几首考试曲目就算完成考试,教师依据学生的现场考试情形给予一个综合评分。教师们的评价标准也不统一,通常表现出比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问题是一次考试的分数能完全体现出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吗?只有一个综合分数,往往不能体现考试的公平性和客观性,这样的考试也反映出人们并没有完全认识到“学业评价”的概念,尤其是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业评价的重要性在各学科已被日渐重视的背景下。也有音乐教育学者和音乐表演专家提出要改革音乐表演专业考试方式、制定评价标准,但这些观点多是基于自己的经验总结,缺乏一定的学术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再加之我国对学业评价的研究多为引进和翻译相关著作为主,对音乐表演专业这样专业性极强的学业评价定位还很模糊,因此较少有人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在此背景下,罗宇佳教授以独特的研究视觉,首次将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学业评价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高等学校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学业评价现状的调查分析,在厘清目前我国高等学校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所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根源的基础上,以当代教学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科特点,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有关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学业评价研究的相关理念和模式,着眼于我国高等学校音乐表演课程与教学改革及培养创新型人材的理念与目标,罗宇佳教授经过大量的实践调查和分析研究,构建了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学业评价的方法、内容和途径,特别是提出了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表现性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评价量表,并通过实践检验与完善,基本建立起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框架下的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学业评价的基本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
二、丰富的研究内容
《内隐与彰显: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评价理论与实践》全书的构架自成体系、新颖别致,内容丰富清晰、论述深入全面,富有独立见解。书中绪论部分阐明深入研究“高等学校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评价”的缘由和价值,对核心概念 “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学业评价”给予明确界定。主体部分围绕“如何构建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评价理论与实践模式”这一命题,调查并分析了当前我国高等学校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评价现状,总结出我国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评价存在功能窄化、方式单一、标准客观性差等问题。发现问题容易,但要从根本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如果没有深厚的理论功底、长期的实践调查积累,几乎是不可能的。罗老师以艺术学、教育学、评价学、音乐学等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中外音乐史中有关音乐表演美学思想的梳理以及对部分当代著名音乐家的访谈等,总结出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评价的目标、内容、方法、主体、标准、规则以及评价任务设计等理论框架,并借鉴“演出组评议模式”、“档案袋评价模式”以及“青歌赛式评价模式”,提出音乐表演专业入学考试、课程改革及教学改革中相应可操作的实践路径。该实践模式在小范围内进行了实施和验证,得到师生的一致认同。可以说,该著作不仅拓宽了学业评价的研究领域,促使学业评价理论深入与学科实践相结合,也对推进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三、严谨的治学态度
作为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罗老师不断突破自身、积极进取。任教9年后,于2006年获得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硕士学位。为了在学术上获得更大的提高,罗老师在2009年毅然放下刚满三岁的宝贝女儿,脱产去陕西师范大学攻读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学位。本来博士研究生修业年限为4年,但罗老师废寝忘食、刻苦攻读,用了三年的时间深入专研,发表了6篇以上的核心论文和10篇重要论文,成功申报了三项省级科研课题,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和博士学位要求,这些都彰显出罗老师宽广的学术视野、深邃的学术眼光以及高深的学术造诣。通过罗老师对学业评价研究的历程,我们能够发现,一直从事钢琴演奏与教学及音乐教育学研究的她是一个非常细心且治学严谨的人。罗老师特别注重实践研究,在探究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评价存在的问题时,需要用到问卷调查,她运用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和预测问卷,不辞辛苦的多次请教在校博导和统计专家,虚心接受意见并反复修正,力求客观的制定出一份表述确切、内容全面的学生学业评价现状调查问卷。问卷发放时,考虑到样本的均衡,罗老师抽取了全国不同类型的五所高校,分别是云南艺术学院、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委托同行和朋友把问卷发到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手中,在学生做完问卷之后再邮回给她,之后罗老师利用统计软件对获得的一手问卷资料作数据统计、整理和分析。学业评价是一个多目标、多因素的复杂评价体系,从评价目标的选择、评价标准的制定及评价任务的设计上,也能够看出罗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她根据个人经验法、专家咨询法、评价目标分析法,把先期提取出的音乐表演专业学业目标关键词和关键短语进行编码,制成专家调查问卷提交给专家筛选,回收问卷之后根据专家的意见修改学业目标,再把修改后的学业目标问卷再次提交给专家。反复多次以后,最终确定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学业评价目标:表演技能技巧、音乐表现力和临场表现水平。之后又运用肯德尔和谐系数对目标进行检验,所得结果成正相关。采用这样一轮轮的统计和方差检验,最终才能确保问卷的客观性及目标的科学性。难怪罗老师有时候开玩笑的说,除了做钢琴老师以外,她还可以教研究方法或者统计学概论等。正是这样对学术研究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罗宇佳老师的博士论文在2012年还获得了“陕师大优秀博士论文”。
四、丰富的文献资料
更加值得笔者敬佩的是本书丰富的文献资料。参考文献包括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著作几百本、若干篇期刊论文、博士论文及网络资料等。著作中除了中文以外,还有相当部分的外文原著(记得罗老师曾提起过她的德文资料都是朋友从国外寄回来给她,由于不懂德文,她还花高价请人专门帮她翻译)。罗老师在对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学业评价和中国传统乐论美学思想作梳理时还涉及到了古文,因此她也阅读了《淮南子・汜论训》《溪山琴况》《闲情偶寄》《乐律全书》《新书・傅职 ・辅佐》《吕氏春秋・古乐篇》等大量古文以及《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史》《中国古代音乐美学》《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中国古代音乐史稿》《音乐教育史研究》《中国教育通史》等音乐史类、教育学类专著。对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评价理论做研究和阐释时,罗老师还从Dimensions for Music Education、Th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of Art、New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Musical Experiences、Foundations of Music Education等书中借鉴了西方学者的一些常用理论。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罗老师在研究中涉猎到的大量书目《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真理与方法》《国外后现代音乐》《情感艺术的美学历程》《安格尔论艺术》《美学史》《文艺对话集》《演奏艺术的心理生理学津要》《中国音乐文化大观》等等,这些都体现了罗老师开阔的视野和广博的知识面。另外本书的脚注也非常详实,书中一些专有名词在脚注中也都有明确的解释。例如本书第270页对即兴演奏做的详细解释;第79页学生问卷调查时对判断进行的解释等。这些脚注一方面方便读者复核原文,判断资料的可靠程度;另一方面也提供给读者一定的资料线索,为他们的继续研究奠定基础。此外论证是否严谨、论据是否充足,与作者对文献的掌握及分析也很有关系,应该说罗老师的著作在这些方面都下足了功夫。
五、恰当的研究方法
罗老师的专著吸取了多学科的研究方法。第一章中,研究采用历史法、文献法,对有关中外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评价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以及分析后发现,由于古代音乐教育记谱法尚未出现,教学方式以口传心授为主,因而古代音乐教育学业评价常以师生之间“口试”的形式出现;后随着记谱法、宫廷音乐教育、学校音乐教育、教材、师生等诸多教学活动所需因素的确立,“学生弹唱、教师考核”的形式逐渐固定成音乐表演的考试形式沿用至今,其中技能技巧的掌握与否一直是音乐表演学业评价的主要核心内容与评价标准。
论儿童文学的情感教育意蕴
隐性教育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教学相互作用动力与强度初探
重建大学精神——完善人格教育的回归之路
从价值维度看国际理解教育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加强闽台高职合作服务海西经济发展
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行政主导作用浅析
试论独立学院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
高等职业院校去行政化问题探析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高校教师工作和谐状况调查与分析——以包头市部分高校为例
高等师范院校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几点思考
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应用现状的研究——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
高校后勤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浅析
主体性德育的双主体性的协同问题研究
大学劳动文化的凋敝及其重建
对老子“无为而治”政治思想的解析
“学而优则仕”新解及现实意义
关于加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探讨
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
高职学生“自我学习”核心能力调查与分析
团体箱庭疗法缓解大学新生社交焦虑的效果
论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内蒙古地区医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调适——以内蒙古医学院为例
近十年国内高校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研究文献综述
困境与出路: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
大学教师应有的道德个性
大学教师的教学策略与学生学业不良的相关性调查研究
论实践性知识对钢琴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
金融危机背景下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80后”大学生班级自我管理探讨
ACM/ICPC竞赛中团队精神的培养
中文专业论文写作三级训练模式论探
世界华文文学教学之难与应对策略
“教师口语”课的教学模式研究
高校开设汉语典籍英译赏析的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的应对策略研究
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探析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及教材的发展脉络研究
反思式教学促进语言教师的发展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策略训练
以人为本是声乐教育发展之本
极限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文化价值观与中国教育改革
人性化下的中小学教育审视
教育实习——
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社会成因分析
论研究性学习与学生的和谐发展
农村小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萧一山教育思想解读
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DS)研究回顾
聋生和正常学生心理旋转的眼动比较分析
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缺损成因研究述评
试论农村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缺失及提升策略
留守初中生家庭功能与孤独感关系研究
流动儿童家庭背景调查及教师的有效指导
民族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案例研究
农村中小学“家校合作”中的问题及改进
【摘要】钢琴课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其教学内容的拓展必然成为高师音乐专业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环节,专业的任务是培养中等学校音乐师资,钢琴课是音乐各专业学生的基拙课,其目的在于提高所有音乐专业学生的钢琴弹奏能力,并通过这一实践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提高音乐修养和独立钻研业务能力。
高等师范教育因培养目标的特定性在高等教育中占有特殊地位,高师院校钢琴教学目标是在培养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大学艺术教育机构,中等师范院校普通中学从事音乐教学工作的各种层次的音乐教育人才,就师范中的音乐教育专业来说,其重要职能是向社会输送普通音乐教育的合格师资。这就要求高师院校有责任培养学生的钢琴教学能力,所以仅仅开设钢琴课与钢琴即兴伴奏课是不够的,应该强化音乐欣赏音乐理论和钢琴教学法等课程的教学,因此,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将会直接关系到普通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
钢琴课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其教学内容的拓展必然成为高师音乐专业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环节,专业的任务是培养中等学校音乐师资,钢琴课是音乐各专业学生的基础课,其目的在于提高所有音乐专业学生的钢琴弹奏能力,并通过这一实践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提高音乐修养和独立钻研业务能力。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同于音乐院校钢琴专业的学生,钢琴课程对他们而言是必修课而不是“主修”课,由于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大纲的差异,音乐教育的学生不可能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钢琴练习。论文百事通在这些学生之中,更有一部分人进校前从未学过钢琴,从而使针对这部分“弱势群体”所展开的不利因素,加之教师之间在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教学经验、教学热情以及教学侧重点等方面所必然存在的个体差异,均会直接影响到高师钢琴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这就要求高师院校有责任培养学生的钢琴教学能力,所以仅仅开设钢琴课与钢琴即兴伴奏课是不够的,应该强化音乐欣赏音乐理论和钢琴教学法等课程的教学。因此,如何积极调和充实高师钢琴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有热情和效率,对知识的掌握更为主动和全面,是一项很值得我们研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针对这一课题,以下是我的几条基本思路。
一、强化音乐欣赏音乐理论和钢琴教学法等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
1.通过欣赏教学理论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对钢琴艺术的感知能力和音乐分析能力,音乐欣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如阅读、分析乐谱和介绍有关背景材料等来领悟音乐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关活动,音乐欣赏是钢琴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欣赏的能力不仅是一个人的审美修养标志之一,也是文化素质水平的标志之一,音乐欣赏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通过欣赏学习音乐是最直接而有效地。对音乐本体分析,包括对音乐语言,音乐结构、音乐织体等音乐形式问题的理解,也涉及音乐体裁,风格与流派的了解等等,而且还有必要结合时代人文背景,作曲家个案等方面的背景材料来深入分析。以求正确理解音乐的情感内涵。特别是对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及审美理想,以及作曲家的创造力及演奏家的表现力进行评价,从广义上来说,音乐的演奏,创作与教学活动都必须建立在欣赏分析的基础上,音乐欣赏,音乐分析的教学是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分析能力与音乐创造能力的有力手段,由于音乐欣赏、音乐分析的问题涉及音乐学的诸多方面,如音乐美学,音乐技术理论,音乐史,音乐心理学,音乐社会学等,因此,对于高等师范学生来说,提高音乐理论修养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2.诵讨钢琴教学法与音乐教学实习的有机结合,培养和发
展学生的钢琴教学能力的过程中,应该坚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音乐教学法与音乐教学实习两门课有机的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去研究钢琴音乐艺术中的实际问题。
把学过的知识和技能集中,系统的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圆满的完成实习任务,通过钢琴教学法音乐教学实习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学校音乐钢琴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有独立从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校钢琴教学工作和辅导课外音乐活动的能力,另外,教学理念绝不能局限在就钢琴论钢琴,就音乐论音乐的狭小范围内,还应和美术、文学舞蹈、戏剧、建筑、哲学等学科相结合,做到各学科门类间的融会贯通。要鼓励学生多听、多看,学生通过这些启发欣赏、触类旁通,自然就会提高对所演奏作品的理解及审美鉴赏能力。这种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同时也达到了培养其音乐素质、修养的目的。为他们从事学校音乐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拓宽文化与艺术视野,培养多元人才
我们的钢琴教学许多年来一直沿用一对一的教学方式,突出了技巧的完善和对作品的艺术处理,无疑,这种教学方式在钢琴或任何器乐的专业教学中都是相当适用和必须的,但这种教学方式也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因为对于学习演奏的学生来说当中演奏应是必修课。并且采用个别课和集体课相结合的形式,还要定期举办各种规模的音乐会,这种教学方式既符合钢琴教学技巧性强的特点,又考虑到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心理素质,使学生更多的通过音乐与听众交流,还要关注世界的多元化,不仅提高专业综合素质,还要加强相关学科的综合,要与文学、历史、民族、民俗等紧密联系,使音乐的人文内涵更加丰富和鲜明。同时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发达以及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的趋势,高师音乐教育必须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的强有力工具,应视为与音乐专业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与此同时还可通过拓宽学生的音乐艺术视野。
三、逐步建立钢琴艺术资料数据库
音乐学院始建于1994年,现有音乐学(师范)、音乐表演、舞蹈学三个本科专业,拥有音乐学硕士授权点一个。有建筑风格典雅的音乐楼,音乐实验楼和现代化音乐厅及舞蹈厅、多媒体教室、合奏厅,排练厅等等。现有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全套MIDI音乐制作系统、数码钢琴150架。
一、招生计划
2016年招生计划为:音乐与舞蹈学类140人(含音乐学[师范]100人,音乐表演40人),具体分省计划由我校报安徽省教育厅和有关省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二、报考条件
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中报名条件且有艺术专业基础者均可报考。艺术文、理兼招。
三、报名办法
1、报名时间:江苏、山东省实行网上报名(考前三天停止报名),具体报名时间见省教育考试院及考点公布时间。
2、报名时请提供下列材料:本人身份证、考生所在省2016年普通高校招生艺术类专业考试报考证。
3、缴纳专业报名考试费。
四、考试地点及时间
省份
考 点
地址
咨询电话
考试时间
江苏
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市宁海路122号
02583598977
2月1日
山东
山东淄博市招生考试办公室
考试地点见准考证
05332793622
2月20日
说明:考生须到户口所在省设置的上述考点参加考试,不允许跨省参加考试,同时按户口所在省的招生规定须参加省统考合格。
五、考试科目及分值
主项(65分,主项为声乐的考生,副项从器乐、舞蹈中自选一项;主项为非声乐的考生,副项一律考声乐)、副项(10分)、视唱(25分)。
注意:①考生参加考试所需的乐器(除钢琴)请自备;②参加声乐考试的考生,伴奏由考点统一安排;③考生报考中一切费用自理,食宿自行解决;④考试所需伴奏音乐由考生自备CD盘或U盘;要求CD盘U盘中只有本次考试所用音乐,考试中如发生CD盘音质不清楚或无法正常播放等问题,一律由考生本人负责。
六、分数查询
根据考生成绩及各省招生计划按一定的比例划定艺术类专业合格线,考生2016年4月中旬可在我校网上查询本人成绩及专业合格线,专业合格证不再寄发,网址:chnu.edu.cn键入考生号即可。
七、学费标准
2015年我校音乐学(师范)专业学费5000元/人·年,音乐表演专业学费7000元/人·年。以上学费属2015年标准,供参考,如有变动,按调整后的标准执行。
八、录取原则
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即在政治思想品德考核和身体健康状况检查合格、文化考试成绩达到省划定的艺术类文化分数线,专业考试获得省统考及校考合格的情况下,由学校根据考生所填院校志愿(所报院校必须填写第一志愿)及专业志愿,按综合分(综合分=700*专业成绩/专业满分+300*文化成绩/文化满分)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九、复查
新生入学后,我校根据招生政策和录取标准进行复查,凡不符合录取条件或有舞弊行为者,取消入学资格。
联系方式
地址:安徽省淮北市东山路100号(相山校区)
邮编:235000 电话:0561-3803276
网址:chnu.edu.cn/
淮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音乐学院始建于1994年,拥有音乐学硕士授权点一个,设有音乐学(师范)、音乐表演、舞蹈学三个本科专业,2016年音乐学(师范)、音乐表演两专业实行按大类招生。拥有建筑风格典雅的音乐楼二座,现代化音乐厅一个,中西乐器齐备,并拥有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全套MIDI音乐制作系统(价值50多万元),拥有数码钢琴67架(价值90多万元),舞蹈房、排练厅、琴房、多媒体教室、合奏教室等,设施齐全,教学条件优越。音乐学院《声乐》课程分别于1998年和2003年两度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中国音乐史》课程于2006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音乐学》学科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
学院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现有教职工38人,其中专任教师34人,教授3人,兼职教授4人,副教授12人,讲师20人,硕士14人,博士2人,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及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各1人。
二十年来,音乐学院教师教学、科研成果丰厚。近3年来,音乐学院教师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其中,重点20篇,15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编写教材4部;获得省级以上科研、教研奖励6项,省级以上科研、教研项目7项,校级科研项目15项。
在办学过程中,音乐学院加强教学管理,加大教学改革力度,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强化实践环节,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音乐学院积极开展学术科研活动,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举办学术讲座,定期举办教师、学生专场音乐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音乐比赛和科学研究。近3年来,学生在各类国家、省、市级专业比赛中获奖70多人次。
近几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5%以上,就业去向有高等院校、艺术团体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河北、山东、广东等地的中等专科学校及重点中学。
音乐与舞蹈学类
音乐学(师范)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基础宽厚、素质全面、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中等学校音乐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管理工作者,并且担负着向更高层次教育输送人才的任务。
主要课程: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声乐、钢琴、手风琴、古筝、二胡、小提琴、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歌曲作法、合唱指挥、民族民间音乐、中外音乐史、音乐欣赏、音乐美学、音乐文献学、音乐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音乐教育学、中学音乐教学法等必修课及其他拓展学生专业能力素质的选修课程。
本专业学制四年,毕业后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音乐表演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并具备突出音乐表演方面的能力,能在专业文艺团体、艺术院校等相关部门、机构从事表演、教学及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基本乐理、视唱练耳、民族民间音乐概论、钢琴(普修)、和声学、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外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表演专业课(包括声乐、键盘乐器、中国乐器、管弦乐器、指挥、舞蹈等)、重唱、重奏、曲式与作品分析、形体舞蹈、电脑音乐欣赏与制作、电子乐器的功能与演奏、歌剧(音乐剧)表演(声乐)、艺术指导(指挥、钢琴专业)、合奏(器乐专业)、舞台艺术实践、意、德、法语语音与艺术歌曲、音乐美学(艺术概论)、音乐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音乐文献学、民族音乐学概论等。
本专业学制四年,毕业后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舞蹈学
培养目标:掌握舞蹈与音乐学科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备舞蹈表演、编导与教学的能力,能在专业文艺团体、高等院校与中小学从事舞蹈表演、教学、编导及研究的复合型人才。
摘 要: 实施顶岗实习,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专业思想和从教技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方师资紧缺问题,为基地学校增添了生机和活力,提高了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提高了学校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针对性和实际水平。学前产学研深度合作的方向包括:完善规范制度;合理规划,科学安排实习基地;加强科研,努力提高顶岗实习的质量;建立“三位一体”机制;向顶岗置换迈进。
关键词: 学前教育 产学研合作 教育实践研究
作为地方本科院校,邢台学院具有107年的师范办学历史,为基础教育培养了数万名师范毕业生,师范教育是邢台学院发展的根基。2002年,学校升格成为综合性本科院校,师范教育数十年一枝独秀的局面被打破。再加上教育形势的发展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变成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师范毕业生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必须通过统一考试。为了适应形势发展,学前教育专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突出应用型、地方性并着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中认识到顶岗实习是教育形势发展与专业改革的需要,是将学前教育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推向深入的最好措施。
一、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按照学院实行的“精实课程制度”,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多次论证,并不断修改。为了满足当地教育发展的要求,基本上两年就要对课程、大纲及教学计划进行修订,当前正准备对2015版的课程体系进行修订。在2015板的学前教育本科教学计划中,主要设在“两个平台+四个课程”,也就是通识教育平台和实践教育平台,前者主要有思想政治模块、外语模块、科学人文素质教育模块;后者主要包括军训、教育见习、教学见习、顶岗实习、社会调查和毕业论文设计、第二课堂学分等。四个课程包括学科专业必修课程、学科专业选修课程、教育类课程、技能类课程。技能课程有:简笔画与手工、教师书写技能、幼儿教师语言训练、幼儿舞蹈创编、儿歌伴奏与弹唱、幼儿歌唱与训练、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学科专业必修课程有:大学数学、社会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国学概论、学前儿童文学、儿童卫生与保健、幼儿园游戏与指导、幼儿玩具教具设计与制作、乐理视唱、钢琴基础、舞蹈基础、声乐基础、蒙台梭利教学法 、奥尔夫音乐教法 ;教育类课程有师德与法规、教育科研方法、教师专业发展、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幼儿园班级管理、幼儿园语言教育与活动设计、幼儿园科学教育与活动设计、幼儿园艺术教育与活动设计、幼儿园健康教育与活动设计、幼儿园社会性发展与教育活动设计;学科专业选修课程有:婴幼儿健康教育、婴幼儿保育概论、婴幼儿家庭教育、婴幼儿营养学婴幼儿素质训练游戏、亲子教育、儿歌创编、学前教育法规、特殊教育概论、中外学前教育史、家庭教育学、学前教育名著选读、儿童心理咨询、幼儿园管理、幼儿园教育评价。教学计划的重新修订为顶岗实习做好了准备,因为要空出一个学期的时间要到一线去上课[1],也就是将8学期的课程压缩成7学期。
二、 加强职业技能训练
为提高学前教育学生的从教技能,学校设立《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方案》,对幼儿舞蹈、儿歌弹唱、幼儿活动设计的考试内容、评分标准都有严格的要求。职业技能测试合格者发《学生基本技能合格证》;成绩优秀者发《邢台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特长生》证书,学院还设有大量实训室,如手工教室、形体训练室、蒙台梭利实验室等,为学生从教技能的提高提供方便条件。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考核方案如下:
1.对幼儿舞蹈技能测试要求。
考试内容:考生自选一段幼儿舞蹈,既要有舞蹈的表现力又要体现出该舞蹈的特性,时间要控制在3分钟以内。
评分标准:
A 99―90分,舞蹈动作熟练,舞蹈风格把握准确,节奏清晰,可以很好地完成舞蹈中的技巧动作。有良好的肢体语言表现力。
B 89―80分,舞蹈动作较熟练,舞蹈风格把握较准确,节奏较清晰,能较好地完成舞蹈中的技巧动作。有良好的肢体语言表现力。
C 79―70分,舞蹈动作不熟练,舞蹈风格把握不够准确,但节奏尚可,不能较好地完成舞蹈中的技巧动作。
D 69―60分,舞蹈动作不熟练,舞蹈风格把握不够准确,节奏不清晰,无法完成舞蹈中的技巧动作。
2.对儿歌弹唱技能测试要求。
考试内容:考生自选一首伴奏儿歌,能连贯流畅、富有表地情地弹唱,时长在3分钟以内。
评分标准:
A 99―90分,富有表情地弹唱,能准确表现歌曲内在的情感及场景,弹奏流畅,不中断,节奏、节拍、指法准确;速度适中、稳定;能体现钢琴弹奏的基本方法。
B 89―80分,能完整弹唱儿童歌曲,节奏、节拍、指法准确;速度适中、稳定、弹奏流畅、不中断;能体现钢琴弹奏的基本方法。
C 79―70分,基本可以完整弹唱儿童歌曲,节奏、节拍、指法基本准确;能体现钢琴弹奏的基本方法。
D 69―60分,不能完整表现儿童歌曲,节奏、节拍、指法不准确;弹奏得不够流畅。
3.对幼儿活动设计技能测试要求。
第一活动目标,活动目标要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第二活动内容,活动内容要详细、清晰,与活动目标相对应,能体现活动目的和要求。第三活动过程,活动过程设计要关注幼儿活动,要层次分明,^渡自然,活动方式要机智灵活,过程要完整。第四活动时间,活动时间安排合理,保证幼儿活动完整,有师生互动环节,能完成活动要求。一般时间要求在110分钟内完成。
三、学前专业产学研合作的成效
1.提升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专业思想和从教技能。
学生在校内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之后走上讲台,才准确找到自己的不足,通过讲台上的实战,实习生的胆量、自信心、对教育对象的尊重关爱之心、对教师职业的敬畏之心都得到提高和升华;实习生在研究教材、观察学生、备课、撰写教案、批改作业、考试命题、教研活动、社团活动、保教活动等从教技能方面得到强化,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有的学生说:“顶岗实习一个学期,让我有了脱胎换骨的改变。”广大辅导员感慨:“实习归来的学生长大了,懂事了!”正如2014级学前本科四班的叶焕林顶岗实结的那样:“这学期我在佳美阳光幼儿园完成了我的实习工作。在实习的这段时间里,我收获满满、感受颇多。首先我要感谢的是这帮天真烂漫的孩子们,她们单纯的想法、天真的笑容,以及他们在学到知识后开心满足的样子会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中。和他们在一起的点滴将会是我未来日子回味最多的珍贵记忆。无论是在学校的学习中还是在社会的历练和与人的人际交往中,我都以为自己一直在认真地学习、生活着,我让自己不断地去学习、改正并完善自己,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曾一度认为自己是一个有明确目标、对自身要求也很高的一个女孩,可是当真正看到这帮孩子的时候,坚硬的心开始慢慢融化,他们那么小,却有着那么大的力量,他们的简单、纯真震撼着我,我开始审视自己并渐渐明白,在我不断地寻找机会想要在社会中历练、成长自己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但同时也丢失了一些最珍贵的东西,那就是孩子身上的真,这使我停下匆忙赶路的脚步去反思自己的初衷。再次拾起初心的自己对孩子有了不一样的感受,我会带着敬畏谦虚的心去看待这些小精灵,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
2.提高了学生就业适应能力。
W生要走向社会,接受检验。通过顶岗实习,让实习生提前了解并学会适应与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等各方面的交往,消除书生气,强化耐挫力;在基层顶岗实习,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强化安全意识、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提高生活自理技能。实习生的生活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3.顶岗实习为学生毕业论文撰写奠定了基础。
原来,学生撰写论文,实践性论文占的比重非常小,并且质量不高。学生在参加顶岗实习的过程中,要完成教育观察、调查报告等环节,在完成实习任务的过程中,学会观察,初步进行教育调查,发现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论文选题不再无所适从,不再空对空。顶岗实习为本科生的课题研究和毕业论文撰写奠定了基础,自然毕业论文质量也有了大幅度提高。
4.顶岗实习为最急需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师资紧缺问题,为基地学校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教师教育学院已进行了五个学期,安排了近千名学生,到邢台市的11个区县的64所小学和42所幼儿园开展顶岗实习、开展支教活动。有的实习基地是刚刚开始一个学期,有的是连续进行了5个学期的顶岗实习,基本保证了实习的连续性。这些实习学生服从基地单位的安排,任教所需的课程,做好了基本的保教工作,还为部分中小学把社团活动、广播站、广播体操等课外教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提高了学校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针对性和实际水平。
学生在顶岗实习工作中的表现,反映了我校的培养质量,所以顶岗实习中的信息反馈是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的依据。因此,我们学校边组织顶岗实习,边思考校内育人体系的改进,学校服务地方的针对性和实际水平得到提高。随着顶岗实习的进一步完善,这方面的效果越来越显著。
四、学前产学研深度合作的方向
1.完善规范制度。
急需制定《邢台学院顶岗实习支教管理办法》,明确顶岗实习的管理职责,明确教务处、学生处、各院系部等部门的职责;明确巡回指导、教学指导教师的选拔、职责、待遇、管理等内容;明确顶岗实习中辅导员职责,学生的任务、待遇及奖惩等问题;明确在实习基地聘请指导教师的办法。明确各项相关经费的标准,对实践教学经费合理划分,保证顶岗实习经费及时到位。用制度规范工作,完善管理,调动各方积极参与,推进工作[2]。
2.合理规划,科学安排实习基地。
使既有岗位需求又有指导能力的基地逐步稳定下来,这样对双方都有利。对需求不急迫、没有指导能力的基地进行调整,既要照顾到面又要重点照顾地双向促进。
3.加强科研,努力提高顶岗实习的质量。
与基地单位联合,做课题立项,开展研究,探索一条适合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到目前为止有关学前产学研合作方面的省级、市级课题有6项,有的结题,有的还正在研究之中。
4.建立“三位一体”机制。
建立完善机制,实现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和基地“三位一体”机制,共同负责实习的计划、组织、督导、考核和评估。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宏观协调,高校负责把关实习生的培养,基地中小学幼儿园负责实习期间的生活、教学任务安排协调和教学指导,与高校共同评价考核实习工作。
5.向顶岗置换迈进。
结合顶岗实习做好延伸性的在职教师顶岗置换。借鉴其他高校的经验,充分利用国家相关政策,探索实施顶岗实习与置换研修相结合的有效模式。按照各个学校所需实习生人数的1.5~2倍安排,让顶替下来的多余的老师参加由市教育局统筹的置换培训。可以让置换的老师来邢台学院培训,这样在校学生就有顶岗实习的空间和机会了。
教师教育学院的顶岗实习工作,进行了五个学期的积极探索,正在走向全面开展阶段,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有的问题需要市教育局、邢台学院领导从客观上整体把控;有的问题需要基地单位的大力支持与协助;有的问题则需要教师教育学院沉下心来在认真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去改进。为促进师范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邢台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共同努力,相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深度研究成果顶岗实习工作会越做越好。
参考文献:
[1]姜莉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J].教育与职业,2009(26):89-90.
论文摘要:以就业为导向已成为高职战线的共识,并正在推动高职政革与建设的深入。作为音乐教育专业在教学中如何贯彻实施高职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本文就此谈几点看法。
1、正确定位,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
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不清楚,尤其对自己就业目标以及将来从事岗位大多好高骛远,没有分清现在的就业形势。从整体上看,以就业为导向已成为高职战线的共识,并正在推动高职政革与建设的深人。目前在高职教育的定位中还存在两种不良倾向:一是一些学校在教育中强调学科型的倾向,或仍然沿用本科的教学模式: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只是根据本科相关专业进行缩减和压缩。二是盲目追求专升本的升学率倾向。对于音乐教育专业来说这两种倾向尤其突出首先音乐教育专业在高职中并不是主要核心学科,它的专业课程设置以往都是根据本科课程缩减而成但经过这些年的修订实践我们已经拥有高职特色的课程设置和本科类院校有了明显区别,实用性更强,就业灵活性也很高;其次就是我们的学生一进校门就把专升本当做自己最重要的任务,从目前全国就业形势来看这不是一个必要的、唯一的选择,现今社会就业靠的是能力,学历不是唯一重要的就业法宝,如何适应社会发展,如何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是每个学生的当务之急,因此音乐专业学生也好脚踏实地,勤奋努力的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这样将来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才有一定的竞争力。
2、通过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教学建设和改革最首要的一条就是教师队伍建设。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应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学校相关教师定期到企业学习和培训,同时积极聘请企业中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到高校来任教,造就一批德才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教师的学位提升。高职的培养目标决定,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和实践技能,还要强调他们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要做到这个转变就必须靠教师的视野、素质,这与教师学位层次的高低是有直接关系的。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多,相对应教师也不多,但为了更好的发展本专业各个学校每年都引进硕士研究生以上学位的专业人才,这样可以更好的运用最新的教学理念,更好的协助老教师进行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促进本专业又快又好的发展。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和高职教育紧密结合的纽带,是学校教学工作灵活适应社会需要的关键环节。我们音乐教育专业的专业设置应用性比较强并且相对比本科类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就业率较低的状况,我们通过一些实用性的课程例如钢琴即兴伴奏、自弹自唱、歌表演、互弹互唱等,使学生将来的就业灵活性提高既可以从事幼教、小教又可以从事企业艺术团演员、社区文艺骨干、音乐文艺工作者等岗位。
3、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完善高职音乐教育人才培养
当前,整个高等教育的走向是由规模的迅速扩张,逐渐走向以提高教育质量和结构调整为内涵的发展阶段。高职教育的发展也要从注重数量发展、审批学校为主转为注重质量、加强评估和质量监控为主。因此,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完善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制度将是高职高专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音乐教育专业在近几年进行了国家级精品课建设,各种音乐大赛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并且学校与各种音乐协会合作加强了本专业的教学思路、理念的改革和变化。在完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制度中,我们首先应该注意到:以就业为导向,就应该在评估指标体系里,将就业率作为核心指标。今后,国家调控学校专业设置也要将就业率或高质量的就业作为一个重要指标,同时它也将成为调控一个地区院校设置的重要指标,以解决一些地方的学校举办者在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上权利与责任不统一问题,促进投入,规范管理,提高质量。我们音乐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一直很高,主要是我们的学生就业灵活性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强在学习音乐教育专业的同时也积极进行社会实践包括学生校外顶岗实习以及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音乐实训课都大大提高了学生竞争上岗的能力。
4、增强本专业宣传力度,在全社会树立良好形象
近几年,由于高职教育发展速度过快,办学中出现很多问题,如生源质量较差、办学条件不好、办学质量不高、就业形势不好等等。加上社会上对高职教育缺乏了解,从而社会认同度不高。事实上,办得很成功的高职学校也不少,就业率并不比本科院校差。但是由于缺少正面宣传,社会对此并不了解。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高职教育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树立高职教育主动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形象。
为了做到这一点,国家和省级政府陆续建立一批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和精品专业,对于我们音乐教育专业来说需要通过和其他学校的文化交流、和企业、组织的演出交流以及在顶岗实习时的称职敬业的工作能力来加大我们音乐教育专业的宣传力度,如参加中外艺术大赛、高校师生基本功比赛、以及参加和其他学院的新年晚会并积极参加各个乡镇社区的文艺演出,这些活动不但使我们音乐教育专业在社会上有了良好的印象也同时给学校的社会认可度、知名度增添了光彩。
参考文献
【关键词】视唱练耳 教学过程 教学评估 教学方法 多元化
在社会音乐学教育普及过程中,除了钢琴、声乐、舞蹈、民族器乐或其他西洋器乐之外,视唱练耳专业已同样被纳入社会业余等级考试的范畴之内。将音乐理论纳入音乐等级考试,在音乐学专业中是一个重大的突破,这是多年来从事视唱练耳教学工作者们努力的结果,同时体现出整个社会对音乐学视唱练耳专业发展的潜在需求。
但大多数普通综合院校,甚至部分音乐专业院校的视唱练耳教学依然停留在一个相对守旧的教学模式上。在教学模式上依然停留在以钢琴为主要听辨乐器,先视唱谱例,然后各组单音和音程的听辨,节奏的模打与听辨,最后再补充一部分供学生听记用的旋律。现在教学过程中,这不但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应用,也不利于视唱练耳专业特色的发展,相对于其他音乐学技能方向教学方法来说显得单一。如何在教学中提升质量、丰富内容、革新方法是摆在视唱练耳教学工作者面前一件值得思考的命题。
笔者在视唱练耳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点思考,希望能对课程及学科发展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并引起更多音乐学专家、学者对这门课程的关注。
一、视唱练耳教材的选用
早期,我国视唱练耳教学中使用并参考过的教材包括葡萄牙天主教传教士徐日编写的《律吕纂要》、曾志的《教育唱歌集》、萧友梅编订的《新学制唱歌教科书》,直至上世纪80年代以来陈洪编著的《视唱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的《单声部视唱教程》(上、下)以及《二声部视唱教程》,许敬行、孙红编著的《视唱练耳》,最近出版的较有影响的视唱练耳的教材为2004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视唱练耳分级教程》。教学过程使用中,除国内编写的教材之外,还引进了一些国外教材,如苏联斯波索宾编写的《视唱》、法国人雷蒙恩、卡卢利编写的《视唱教程》等。
但从学习内容来看,虽然各部教材均选取了不同时期乃至不同地域的优秀音乐作品作为视唱范例,由于教学对象的针对性不明确,教材只能作为一种参考,很难满足不同地域、不同的学习经历、不同的培养目标视野下学生的培养需要。这就要求音乐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生自身情况,有选择性地抽取有必要强化的音乐案例集结到一起,不能单纯局限于某本教材的使用,让教材在教学功能上转型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参考书,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当然,我们不能把哪类教材更适合教学绝对化,实际上各有所长、不分伯仲,只是建议教育工作者从学习对象的整体水平出发,不断调整本专业学科发展需要的“参考书目”。对于综合类大学音乐专业来说,专业音乐或艺术院校对视唱练耳专业教学的特色培养具备了较成熟的教学、培养经验,因为早期出现的关于视唱练耳的教材、著作大都来源于专业音乐(或艺术)院校,出自从事专业音乐理论的教育工作者,所以比较适合专业音乐(或艺术)院校的学生使用。制定出适合自身学校视唱练耳专业学科特色发展的参考教材和培养计划,对普通综合类高校的此专业方向的教学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但创建学科特色过程中必须渗透于课程专业教学每个教学环节的方方面面。所以选择并创新视唱练耳教材,是高校(特别是普通综合类高校)视唱练耳教学工作者实现多元化教学首要和从根本上要解决的问题。
二、视唱练耳教学过程的革新
关于视唱练耳教学过程笔者主要从以下5个方面分别予以阐述:1.视唱练耳教学中唯钢琴论的修正;2.民间音乐素材的传承性学习;3.流行音乐的补充性学习;4.20世纪新音乐作品的扩充性学习;5.非常规性节奏的重视。
(一)视唱练耳教学中唯钢琴论的修正
立足于钢琴的可伴奏性、多声部音乐的可演奏性、音域的宽泛性,高校视唱练耳教学中采用钢琴的好处就在于能用最少的乐器奏出最丰满的织体与听赏效果。但随着钢琴普及程度越来越宽,很多学生在不同乐器上对音准的识别产生偏差, 例如学生听辨同一个音或音程,使用钢琴时对音的判断是正确的,但换种乐器则出现了音准判断错误。总而言之,对钢琴音色敏感的依赖性会影响学生对音高的判断,轻之会成为学生视唱练耳学习过程中的障碍,重则影响到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和理解。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拓展学生对不同乐器音高的感知能力。首先,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或者交叉专业方向,尝试加入其他乐器,通过这样的锻炼,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片段的(演奏)表述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真切地感受同段旋律在不同乐器上的音效,如果不具备更多种乐器的现场演奏的人员配置,也可以通过普通电子琴或者可以更换音色的电钢琴予以辅助教学。其次,加强对交响音乐作品的听赏范围与力度,对不同乐器组分别层次的旋律进行模唱,然后通过学生分组,尽可能实现交响音乐的人声化(限于乐器音域的宽广性,可以在音乐的音高或旋律上做适当调整),毕竟比起其他乐器音色来说,人声更容易为听众所接受,而且易于感受。
(二)民间音乐素材的传承性学习
现在所采用的视唱练耳教材中,很多已经摄入一些民族音乐元素,甚至有的教科书就专门设置以中国调式作为训练的重点章目,且所占比重较大。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选择这些旋律流传广泛的作品会迎合大众听觉的耳熟能详,但不可能较为深入地涉及具体地域音乐品种,这是一种理论上尽求完备,编撰书目实践中却难以实现的矛盾命题。
所谓的民间音乐素材的扩充并非要求所有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为提高学生音乐素材的积累给学生灌输尽可能多的民间音乐,而是立足本学校所在地域的音乐之上,对乡土音乐进行整理并有效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本地域的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歌小调,甚至一些简单的摇篮曲、儿歌都可以纳入到学习的内容中。通过这样的扩展学习,除了获得更多的乡土音乐积累之外,还激发了民间音乐多样性创作的兴趣,甚至增强了民间艺术传承的信念。
(三)流行音乐的补充性学习
流行音乐作品的学习,常被排除在作为严肃音乐基础理论课教学内容之外。一方面,由于视唱练耳教材编写中传统古典曲目的引导,另一方面是流行音乐自身价值的否定。但音乐潮流的发展,流行音乐的普及型及渗透性,使严肃音乐自身的“贵族化”气质不能全部占用所有的音乐受众市场,大多数的听赏者对流行音乐的热衷与获得的审美享受远远超过了严肃音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流行文化的逐步蔓延,流行音乐吻合大众的生活节奏,展现人们日常生活的点滴,更能获得与受众的即时性共鸣。
由于视听内容的单一,会让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不解,在他们看来,视唱练耳是一门极其枯燥、乏力、无味的理论课程。其实流行音乐中有大量脍炙人口的旋律,活泼随性的节奏,甚至构思奇妙的音乐结构范式,这些不应该盲目归类为某一阶段的“流行”,将它们补充到视唱练耳教学内容中对提高学生对音乐多元化的认识,音乐结构与展现形式多样化、多角度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换言之,流行音乐之所以能拥有受众、占领艺术市场,除内容体现了大众生活中的点滴之外,也离不开其音乐旋律的朗朗上口,加上大部分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歌手,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加入流行音乐的学习,还能够提高大家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对其专业选择的肯定。
(四)20世纪新音乐作品的扩充性学习
20世纪的新音乐作品,尤其是战后先锋派的作品已经逐步从传统音乐范式中蜕变而来,发展速度很快,甚至一部作品创作了一种作曲技法,一部作品都能形成一个音乐概念。试图仅仅传用传统分析方法建构的解读、诠释音乐是不够的。而对于视唱练耳教学工作而言,不涉及甚至回避新音乐作品是不能称之为科学模式教学的。
不可回避的是,长期受到传统古典音乐引导的音乐人,在听赏中对20世纪音乐作品多少带有排斥的态度,当我们揭开新音乐的神秘面纱走进这个时期作曲家的原创思维时,却常常能够暗合己心。所以,我们不能盲目将其排除在视听训练之外,要试着接受并解读这一时期的文化艺术现象。
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且现实的问题是,20世纪大部分音乐的可唱性比较差,甚至根本就不具备旋律乃至音高,比如法国作曲家瓦雷兹的《电离》、美国作曲家约翰・凯奇的《4’33”》等,毫无音高、旋律概念可言,后者甚至连声音都被淘汰在音乐之外了。面对这一时期的作品,节奏的运用在“演唱”与“听记”学习上会凸显作用,我们要区别于其他时期音乐学习时所运用的学习手段。不同时期的作品具备不同的审美价值,需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教育工作者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这类作品来掌握这一时期音乐音响效果及其表现形式、结构形式、传达的音乐内涵。
(五)非常规性节奏的重视
视唱练耳教学中,节奏的训练是基础化教学问题,节奏贯穿于视唱练耳教学的全部过程,除了节拍――如2/4、3/4、4/4、3/8、6/8、7/8等之外,还有节奏型的学习,这些看起来都是老生常谈。但我们在这里主要探讨人工重音的问题――即不同于传统强、弱逻辑顺序,作曲家根据自身创作作品的需要临时安排的非重音位置的重音处理。
这些音乐片段的出现是为了追求同样节奏模式下不同的音响效果,在记谱的时候对初学者乃至有一定音乐积累的人来说都是非常有难度的,除去不同拍子记谱的差异性之外,其在实际音响效果的音乐记述上,不存在太大分歧。
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留心对含有人工重音的音乐的学习,并试着在普通的强、弱逻辑结构内适当改变重拍位置,体会音乐听赏感觉的不同。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在某部作品节奏不变的前提下,通过设计情景的方式,改编重音位置,诠释不同的情景事件,借以感受人工设置重音的意义与作用。
三、视唱练耳教学评估的科学化
在传统视唱练耳教学效果评估中,我们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单音、音程的听辨;和弦以及调内和弦的连接;节奏旋律的听辨;完整作品的视唱。当视唱练耳教学发展到今天,对教学水平的评估标准同样不能如此单一,应该提倡更加多元化、人性化、科学化的评估与展示形式。
首先,普及学生参与音乐会汇报的形式。视唱练耳专场音乐会,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至于为学生选择什么样的作品在音乐会上汇报,则可以根据学生水平、学习进度、个人兴趣进行有效的组织,力求做到技巧性与欣赏性相结合,传统性与创新性相结合。
其次,引导学生学习田野调查的方法。鼓励学生深入民间,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实践努力,记录乡土音乐,集锦成册。不仅锻炼了学生专业记录的水平,还培养了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
再次,培养学生的理论写作习惯。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体会,无论是关于作品视听技巧的,还是关于视唱练耳与专业技能结合方面的,都应当鼓励学生思考并记录。小之可成为随笔,多则整理出来便是视唱练耳研究报告、小论文,教师参与指导,这同样也可作为教学成果,成为教学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语
视唱练耳教学在我国的发展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了,经过历代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基本上实现了视唱练耳学科教学的专业化、科学化与模式化。但是随着学科的发展,必须寻求更为宽泛的教学内容、更为新颖的教学模式、更为科学的评估方法,本文对视唱练耳教学提出多元化的建议,希望能对高校此专业教学的发展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欣昕,于淼淼.视唱中的声乐 声乐中的视唱――中意视唱练耳教学艺术周综述[J].艺术研究. 2009(1).
[2]张晓燕.声乐中的视唱 视唱中的声乐――2008“国际视唱练耳教学论坛暨中意视唱练耳艺术教学周”综述[J].人民音乐,2009(2).
[3]李锦生.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学科交叉[J].中国音乐,2003(2).
[4]孙家国.视唱练耳教学中科学思维的建构[J].黄钟,2003(3).
[5]花晓峰.数码多媒体技术在音乐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1).
[6]金世余,马达.走向多维视角的基本乐科课程研究――全国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乐理与视唱练耳”学术研讨会综述[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4).
[7]李.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艺术教育,2007(11).
【关键词】高师 艺术教育专业 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C-0170-03
一、当前艺术教育发展的状况
(一)新形势下中小学校艺术教育的宗旨
教育部2014年1月公布的《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表明,国家将从2015年开始对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艺术素质测评,相关结果记入学生成长档案,作为综合评价学生发展状况的内容之一,以及学生中考和高考录取的参考依据。为更好地落实要求,教育部还制定了《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办法》。艺术素质测评内容包括(见表1)。
教育部《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中提及:“本办法适用于全日制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应覆盖到全体学生。”显而易见,今后义务教育阶段中,综合性艺术教育势必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二)新形势下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基础艺术教育以音乐、美术书法课程为主,城区中小学配备有专职专业课程教师。声乐、器乐、舞蹈、戏剧、戏曲、绘画、书法作为艺术素质的主要内容,是艺术素质测评的关键点,在整个艺术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声乐、器乐、舞蹈、戏剧、戏曲、绘画、书法教学活动是中小学艺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主要以音乐、美术、书法教师为主承担,艺术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以“情感”体验为目的,贯穿在艺术教学全过程,在多种艺术形态中感染、熏陶、培育学生的美好情操形成高尚品格。随着《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全面开展,经调研,从中小学校得到的反馈意见是迫切需要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多面手”的艺术课程教师。
(三)新形势下中小学校艺术教育状况。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艺术教育依然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艺术课程开课率不足、艺术活动参与面小、艺术师资短缺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农村学校缺乏基本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的评价制度尚未建立,这些问题制约了艺术教育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以桂北地区为例,据调查了解,县城以下农村学校,基本无专职艺术(音乐、美术)老师,致使绝大部分农村学校无法正常开设艺术课程,有少数学校虽然开设了相关的艺术课程,但多由其他科目教师兼任,其教学效果也远未达到预期的设想。
二、高艺术教育专业建设依据
(一)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基础教育艺术课程的改革,是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最现实、最直接、最有效的推动力量。新形势下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对艺术教育人才的需求迫在眉睫,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如桂北地区,它泛指以桂林为核心的广西北部地区,桂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主要居住着壮、苗、侗、瑶、回等少数民族,基础艺术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发达地区和偏远地区成效“贫富不均”的现象,特别是基层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师资的匮乏,制约了农村地区艺术教育的实施与发展,影响了农村基础教育整体教育教学质量。艺术学科的基础教育改革,迫切需要具有时代性、综合性、规范性的适合基础艺术教育的师资。
(二)高师优化专业结构的需要。建设艺术教育专业是艺术学科建设的自然要求,是促进学科专业链进一步延伸、实现专业间互补的内在要求,也是学科做大做强的需求。艺术教育专业不仅具有独立的专业研究价值,且能进一步促进艺术教育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交叉、互补、提升,共同发展、整合和优化课程结构,使艺术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更加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专业化,从而为区域文化教育发展更好地服务。
(三)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随着艺术教育发展,艺术教育服务社会起着重要作用。例如桂北地区,由于各种原因,桂北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与经济较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致使整个桂北地区各县市各级各类学校、文艺团体、文艺演出单位对艺术高素质人才急缺的状况。音乐专业和美术专业部分毕业生就业后兼职从事基础美术教师、基础书法教师、基础音乐教师,基础舞蹈教师及群众文化艺术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桂北地区艺术师资和群文工作人才匮乏的现状。因受专业的限制,在校学生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对艺术教育进行系统、全方位的学习,出现学不致用、工学脱岗的情况,所学的一些音乐、美术、舞蹈、表演基础知识远远满足不了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高师艺术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路
(一)明确高师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以广西桂北为例,城区中小学校艺术教育课堂,以音乐和美术课程为主,配备有专职专业课程教师。经过调研,广西桂北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近年来通过实施“特岗计划”等举措,状况有了一定改善,但仍存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现状是仍旧解决不了开足开齐开好规定课程的问题,构成许多课程成为紧缺薄弱学科课程,其中艺术(音乐、美术)课程因为师资配备不足情况尤甚,以致基层乡村中小学校几乎没有专业专职的艺术教师。桂林市教育局早在2008年就已经开始实行中小学校学生艺术素质测评,评选市级“艺术示范特色校”并给予项目经费支持艺术活动的开展:方法是要求市属各中小学校推行体育艺术“2+1”项目,以班级为基础,以社团的形式开展电脑绘画、少儿绘画、手工、书法、国画、合唱、群舞、体操等课内外艺术活动,努力实现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参加至少一项艺术活动,培养一两项艺术爱好,每年举办艺术特长比赛如三独(独唱、独奏、独舞)比赛、书法与绘画比赛或集体项目(戏剧、戏曲、群舞、合唱)比赛,再加上随机抽查学生的课堂艺术教学知识点的掌握水平等,按照各项测评综合分排名作为市级“艺术示范特色校”评比的依据。因此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应该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与本专业未来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人才,具备艺术教育基础理论、知识、技能和现代教育技术,掌握音乐、舞蹈、美术、书法基本功,掌握音乐、美术、书法教师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基本技能,具有先进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能适应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的高素质艺术教育工作者。合格基础艺术师资的培养,以培养小学音乐、美术教师、书法教师的职业能力为核心,应具备“画、奏、唱、跳、讲、编、写、演”八位一体的综合能力,形成“站稳讲台、活跃舞台、多能一专”的职业能力。
(二)科学构建课程体系。为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高校艺术教育专业的课程需要兼容和整合音乐、美术、舞蹈、书法、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让学生逐步掌握各艺术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并接受艺术实践技能方面的训练,并通过艺术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系统学习,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师素养,获得从事艺术教学与研究的基本能力,具备在中小学、社会文化机构进行艺术教育的教学资格。
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形成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学习构架。如艺术素养类课程,包括钢琴基础、声乐基础、舞蹈基础、美术基础、艺术简史与作品赏析、戏剧基础、书法临习、色彩、国画基础;教育基础类课程,包括儿童心理学、教育学、艺术教育理论;儿童认知发展类课程,包括 趣味手工、儿童画、学前艺术教育;综合实践类课程,包括幼儿舞蹈赏析与创编、简笔画与手工制作、儿童综合艺术活动设计与指导;实践环节,包括创新创业、军事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合唱团、舞蹈团、地方民族民歌组合、地方民族器乐组合、语言艺术、少儿绘画及手工小组、书法小组、电脑绘画小组。
(三)建设先进的实训室、实践基地。高师艺术教育专业画、弹、唱、跳、编、写、演的“艺术”特点,使学生学习过程中必然通过专业实训室得以实现,比如中国画实训室、书法临摹实训室、舞蹈实训室、钢琴实训室、多功能声乐实训室、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实训室(未来教室)、数码钢琴实训室、电子琴实训室、MIDI实训室、综合演艺厅等。建设具有地方艺术特色的展馆,如桂北民族歌舞艺术展廊、桂北非遗音乐文化展廊、美术展馆、岭南派“漓水古琴”师培养实训室、桂北少儿钢琴师资培养实训室等。具备先进设备的实训室为高师艺术教育专业建设提供良好的教学实践场馆,是学生实现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检测高师艺术教育专业学生所掌握的专业技能、教学技能是否达标需通过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完成,如校内、校外艺术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因此建立良好协作关系的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顺利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企融合的教学模式。
(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优质的教师队伍是高师教学工作中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的有力保障,是人才培养过程中核心、关键因素。高师艺术教育专业要培养合格的人才,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教师业务、专业能力及实践教学能力,注重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教学名师,构建科学、系统的教师教学梯队。通过选派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进行短期实践锻炼和技能学习;鼓励教师参加国家职业资格师考试认证;选派专业教师参加官方举办的技能培训、专业进修,让教师在拥有“高校教师资格C”的同时,具备相关职业资格证,从而提高教师队伍“双师型”比例。另外,学校通过建立名师工作室、优秀教学团队、优秀科研团队、精品网络课程等形式,深入发挥资深、优秀教师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指导、业务能力提升等帮助,形成“传”“帮”“带”的教学管理团队。
(五)形成校地合作机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服务需求,就业导向”的原则,指示职业教育应与终身学习对接,高等职业教育应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制定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多方参与联动的支持政策促进技术技能积累和创新。此外,还明确政府将从经费和政策等各方面全力提供支持保障高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广泛开展实践性教学”。这些都要求各高职高专深化校地合作机制,真正做到“引进来,走出去”。
高师艺术教育专业建设的核心是“内涵式”发展,而“内涵式”发展离不开人才质量的提升。学校教学对高师艺术教育人才培养具有局限性,仅仅是“封闭”教学,通过学校教育与地方行业、企业紧密联系,让学校教育延伸至社会教育;让封闭教育实现开放教育;让理论教育与艺术实践相统一;让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使高师艺术教育形成“请进来,走出去”的格局。例如,地方教育局、教科所举办的专题讲座,如小学音乐学科新课标和新教材培训、小学美术学科新课标和新教材培训、中小学音乐有效教学、中小学美术有效教学,以及地方教育局、教科所举办的专项比赛,如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大赛、中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大赛等,都是学校组织学生“走出去”学习的绝好机会,是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的良好平台。由此可以让学生了解且体会合格艺术教师所需具备的素养,实时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学校通过专项培训项目,如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国家培训计划等,建立“请进来”的教学模式,把行业、企业专家聘请到学校课堂中、项目专题讲座中,让在校培养的基础艺术师资和在职工作的基础艺术师资同时受益,将现有师资素质提升和未来输出师资质量的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标本兼顾”的培养体系。
总之,高师艺术教育专业建设要立足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以服务地方基础艺术教育为宗旨,紧密结合基础艺术教育人才市场的需求,在理论与实践中孜孜不断探索,实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标。
【参考文献】
[1]卢婷婷.高职高专音乐实践育人的调查研究[J].广西教育,2015(9)
[2]卢婷婷.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创新[J].广西教育,2016(2)
[3]卢婷婷.关于艺术类专业考试“火热”现象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5(2)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师转型期特色化、应用性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与实践”(GXGZJG2016A062);2015年度广西基础教育教学法研究基地专项课题“校地合作机制下基础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X A201605);2015年度广西基础教育教学法研究基地专项课题“西部地区中小学校外舞蹈活动师资培训与再教育研究――以桂林地区为例”(JXA201606)
论文关键词:地方高校 音乐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论文摘要: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基础音乐教育师资和社会需要的音乐人才是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职责与任务。文章主要从观念更新、科学定位,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整合,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改革等方面来探寻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
随着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如何使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适应教育改革和社会的需要,已成为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无论是教育理念的更新与重塑,还是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整合,抑或是教学方法与教育模式的拓展与延伸,都体现了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不断探索和实践。
一、更新观念、科学定位
(一)突出高校音乐教育的学科特点
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的。以往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培养模式是专业音乐院校教学理念与课程模式的翻版,这种翻版严重忽视了对学生师范素质的培养,使教学观念与培养目标严重碰撞,形成错位。专业音乐院校培养的是音乐技能型的表演人才,而音乐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师资人才。演员与教师是两种不同的职业,音乐教师不仅要掌握音乐技能与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并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以便于在未来的讲台上通过音乐艺术去启迪、陶冶人。
(二)培养方向多元化
近几年来,随着毕业生就业分配渠道的多样化呈现和社会对音乐人才的多元化需求,以往高校音乐教育单一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以此形成的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已不再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毕业生的工作流向除了中小学校以外,还包括幼儿园、少年宫、文化馆、歌舞团、大型企业宣传科等,这充分说明社会需要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音乐人才。同时,用人单位对音乐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方位态势,包括演奏演唱、音乐教学、音乐制作、演出策划、音乐管理等,有些毕业生在一些小学除从事基础音乐教育的工作外,有时应工作之需,还要担任英语、语文等课程的教学。面对这样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应在原来基本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做适当的调整,并打破原来单一的培养机制和培养方向来顺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培养目标的调整决定了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以及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优化改革,也决定了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应在尊重音乐艺术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坚持人才基本培养目标的原则,同时适应地方人才市场的需求,形成以培养高素质音乐教育人才为主,以开发他们的艺术表演潜质为辅的教学共识。
二、音乐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整合
人才的培养归根结底是通过课程来体现的。面对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必须推进课程的多样化和综合化,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来培养知识、技能结构全面,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有较高文化素养、能适应社会需求,能“站稳讲台、兼顾舞台、面向社会、多元发展”的创新复合型人才。
(一)课程结构模块化
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与培养目标的要求,高校音乐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但要具备能唱会弹的音乐表现能力,还要有善讲能编的音乐教学能力以及组织各类音乐艺术活动等较为全面的音乐能力。因此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应遵循基本知识统一性和专业发展多样性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和音乐学科的特点,可以采取模块式结构来进行课程的设置。
从总体课程结构来看,可从两个层面来进行模块建构:第一个模块是从课程的管理来讲,分为校定和院系定两个部分,由学校和院系两级部门对课程进行制定与管理;第二个模块从课程性质来讲,主要由必修课与选修课两部分组成,其中院系课程设置中也包括了必修与选修,选修中又细分为限选与任选两类。
从音乐课程的结构来看,以音乐课程类别为标准,可分为音乐教育、音乐表演、音乐创作和音乐文化等四个模块。其中,前三个模块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音乐文化这一模块属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
音乐教育类课程,是紧密围绕音乐教育学科体系的特点来设置的,包括了音乐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音乐教育的历史、音乐教材的研究以及音乐学科科学方法的研究和掌握等课程内容,这类课程是音乐教育专业区别于音乐表演专业的特色课程和基础课程。过去因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单一性与模糊性,导致了培养的师资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所以针对音乐教育的学科特点,要加强这一课程的理论与教学的实践。
音乐表演是音乐实践的一种方式,这类课程包括声乐、钢琴、合唱指挥、器乐合奏、艺术实践等活动。音乐教育只有通过这些音乐表演的方式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受、领悟音乐的审美力量,并对音乐文化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因此,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中音乐表演课程的设置也是必不可少的,
音乐创造类课程主要包括:歌曲作法基础、小型乐队编配、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电脑音乐基础等,这类课程也属于实践课程的范畴,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音乐学科人文性质的特点决定了音乐文化类课程也是必不可少的。这类课程从音乐艺术传播学、音乐美学、音乐人类学、音乐评论、音乐史学、音乐社会学等不同的角度来解读音乐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可让学生在大文化的层面对音乐有更广泛、更深入的认知。
这种模块式课程的设置,通过纵向和横向的交叉,使音乐技能与音乐知识、音乐文化相互补充、相互渗透,使得学生的学习更为系统化、多样化。特别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增加专业选修的内容,更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高校音乐教育中“宽口径、厚基础”的教学指导思想。
(二)加强地方音乐课程的设置
根据教育部文件的精神,在院系自定课程模块设置中,除了必修科目外,选修课中增加地方音乐课程的设置的分量。长期以来,我国各个地方高校音乐教育采用的是高度统一的国家课程,这为培养统一的国民素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的不断深入改革,这种单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一方面,我国地广人多,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单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不可能解决所有学校遇到的所有课程问题,课程的适应性较差;另一方面,单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不能很好地发挥地方、学校乃至社区独特的优势,造成大量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限制与浪费。
地方音乐课程是国家课程的补充和拓展,它突出的是地方性知识,关注的是地域文化。从课程结构来讲,它是国家课程的补充与拓展,凸显的是地方课程的特质与价值,与国家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承担着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从教学方式与内容来讲,地方音乐课程可以弥补以西方音乐体系为主体的音乐教学与内容的单一性。 转贴于
(三)音乐课程整合规范化
除了课程设置结构模块化和加强地方音乐课程的设置外,课程体系优化与改革还体现在院系专业课程的整合与规范。
原先的专业必修课程中,部分课程间的内容有重复、繁琐的现象,这就必须进行课程的优化整合,把原先单独开设的《音乐赏析》课内容补充到其它理论课程如《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外国民族音乐》等课程中;同时,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加强教学管理,将《电子琴》、《竖笛》、《课堂乐器》、《器乐合奏》等数门课堂乐器训练课合并于一门《乐器演奏》之中, 既缩减了总课时, 又将原先独立分散进行的教学课程变得系统、集中而精炼。
为了让学生能选择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 促进个人多方面素质与能力的提高。专业选修课方面在减缩必修科目和课时的基础上,增加了部分选修科目,以此来丰富课程内容。例如在专业限选课方面增加了理论作曲与舞蹈编导系列课程, 在专业任选课方面增加了《声乐艺术史与教学法》、《钢琴艺术史与教学法》、《乐器艺术史与教学法》、《音乐艺术传播与管理》、《歌剧音乐剧赏析》、《电脑音乐制作》、《美术鉴赏》、《舞蹈鉴赏》、《表演常识》等课程。
三、音乐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以“音乐”为本
以“音乐”为本可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从音乐本体出发,掌握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音乐教育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第二个层面是传统音乐教育中所忽略的,即是对音乐本质的深入与挖掘。音乐是一种审美艺术,音乐的美的感染是无法从书本和单纯的技能练习中获得,而必须通过自身的体验才能获得,“艺术提供的有意义的认识体验,是其他任何途径都体验不到的,这样的体验,对所有要实现其基本人性的人来说,都是必要的。”[1](P42)所以说音乐教育归根到底是一种情感教育。音乐学习也是一种重要的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情感体验与认知模式。而“传统艺术教育的第一弊病是舍弃艺术的情感的人文成分,单纯追求某一艺术学科之知识和技艺(一种纯学科或纯技术倾向)。”[2](P84)这使得培养的师资音乐知识结构单一,缺乏一定的人文素养。音乐教育的“理想的境界是提供一种音乐性的教育而不是音乐培训。”[2](P7)
(二)倡导学科综合
现代音乐基础教育提倡课程的整合,学科的综合。综合是学科体系向学习领域的一种延伸,也是培养和谐完整人格教育宗旨的具体手段。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是从音乐(声音、概念、行为)的维度来扩展审美的、艺术的、认知的文化的空间。”[2](P88)音乐是文化的一个部分,无论是音乐内部如创作、表演、欣赏、音乐基础知识之间,还是音乐与舞蹈、美术、戏剧等相关姊妹艺术之间,抑或是音乐与非艺术学科之间,都有着天然的密切的联系。
音乐基础教育中对“综合”理念的有效实践取决于师资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体现,这对以培养音乐基础教育师资为主的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在高校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以音乐学科为基点,音乐教育为骨干,音乐表演为手段,音乐文化为主线,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把各部类知识融会贯通,为教育实践与教育见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要让学生通过教学实践学会灵活有效地运用教学策略,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教学能力和课程设计能力,为以后顺利踏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音乐实践
音乐,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因此,加强音乐实践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包容一切可能的音乐体验以及参与的模式和发展样式”。[1](P194)
具体到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在实践中以“学生”为本,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与音乐能力的培养。这里的音乐实践,包括三个层面,一个是传统意义上如作曲、演唱、演奏等艺术实践活动,着重于培养学生音乐技能方面的能力;二是音乐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教学实践,在这个环节中,要引导学生顺利地完成教育角色的转换,着重于培养他们的音乐教学能力;三是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调研和考察实践活动。即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在原生环境中体验和搜集各种音乐资料,并深入到当地中小学进行音乐教育教学的调研活动。这是在前两个层面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美国音乐教育哲学家戴维.埃利奥特在他所著的《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一书中指出:“音乐是存在于许多不同音乐实践或音乐中的一个多样化的人类实践”,[3](P42)“音乐是一种具有高度社会性和情境性的人类实践”,[3](P151)这里的音乐“实践”,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局限于琴房和教室的演唱、演奏或作曲,而是指在更宽泛意义上分享人类活动的“实践”。这种实践可以让学生触摸到地方音乐教育各个层面的生动内容和动态形变化,在此基础上促进他们进一步进行有效的音乐学习和研究。
(四)开放式教学模式
传统的音乐教育的授课方式,无论是“一对一”、“师傅带徒弟”的技能小课,还是以集体授课的方式在课堂中进行的相关音乐理论课程,都属于课堂式教学。课堂式教学是最古老的一种传统教学方法,它可以取得低时耗、高效益的教学效果,但它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体现在教师容易把课堂讲授等同于“满堂灌”,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发挥,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是用来诠释人类生活方式和情感世界的符号。音乐教学,要遵循音乐存在与发展的天性,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多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与参观、调查、实习、实训等开放多元的教学方式相结合,既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也顺应音乐艺术的社会性和情感性。
地方高等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探索出一条既符合我国国情同时又具备地方文化发展特点的音乐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有效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 熊蕾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