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中医诊断学论文

时间:2023-03-23 15:08:58

导语:在中医诊断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医诊断学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目的增强学生对中医望诊的直观认识。方法根据教材编排体例,分章节收集相关病理图片1630张,采用MicrosoftPowerPoint文件格式制成电子幻灯片,存储于计算机,让学生自主的点击文件,观察常见病症的形态学特征;并拍摄名老中医临证视频10例患者,动态记录其诊疗过程。结果提高了中医望诊的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视觉在病理图片中得到客观训练。结论本系统对强化中医诊断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一定辅助意义。

1引言

中医的实验教学究竟应如何完善?至今尚无统一的标准。在望诊的课堂教学中,仍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对中医望诊之病变形态学的描述,往往是教师讲得绘声绘色,口干舌燥,学生则听得云里雾里,不得要领。缺乏一种生动具体、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为解决中医望诊教学“光说不练”的窘境,我们研制了“中医望诊训练系统”(国家专利申请号200820053104.9),旨在加强学生对中医望诊的直观感觉能力,为今后的临床诊疗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具体方法报告如下。

2研制方法

2.1研制目的

该系统研制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观察常见病变之部位、形态、颜色、范围等直观视觉变化,掌握中医望诊的主要内容,从而达到提高病症望诊的识别水平。

2.2研制手段

按“十一五”《中医诊断学》(新二版)教材体例[1],采用目录分级方式,将“望诊”分五个一级目录文件名、二十二个二级目录文件名,一级目录文件包括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排泄物、望小儿指纹、舌诊,在一级目录文件下,根据教学内容又分若干个二级目录文件,在二级目录文件下,还可再分若干个三级目录文件。如局部望诊(一级目录文件)——望头面、望五官、望躯体、望四肢、望二阴、望皮肤(二级目录文件)——望头部(三级目录文件)——头颅、囟门……。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为相对独立的部分,各部分通过点击目录的方式进入,各部分的结尾均有链接点可以顺序进入下一个部分。学生可依自身的需要任意点击进入,既可按照教材顺序进行,又可灵活调整顺序。

2.2.1素材库的建立

典型图片的收集:用数码照相机拍摄医院临床实际病例的图片;或在相关书籍进行图片扫描;或在医学影像资料中抓拍图片;或在网络中找到相关的图片资源。其中跟踪拍摄住院患者的舌象的动态变化,从治疗前的焦黑苔、治疗中的厚黄苔,到治疗后的薄黄苔,加之对应的病证的变化,使学生对舌的动态变化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抽象的理论,而是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

诊疗视频的拍摄: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在征得全国名老中医——郭振球教授的同意下,每周在郭老门诊期间,跟踪拍摄郭老临证实况,从接诊时的医患问答、望闻问切,到写病历、开处方的全过程,实时录音录像。包括初诊、复诊、再诊多次全程记录,通过患者服药治疗后的病症变化,以及通俗的语言表达,来反映中医诊断的客观可靠性。从而解决新校区上基础课,学生见习难的困绕。有助于学生动态、直观地认识疾病的症状体征。临床资料直接来源于临床,不仅真实可信,而且能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2.2.2图片的处理

收集到的图片素材在归入素材库之前,要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色阶、亮度、对比度等的处理,以取得最佳效果,在MicrosoftPowerPoint中直接插入图片,另加一段20字以内的文字说明。

3应用情况

3.1学生每三人一组,共用一台计算机,改变教师采用多媒体组合同步教学方法,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按照教学内容编辑图片,展示各种病态特征。采用望诊真实图像,直观与思考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在真实生动的教学中领会要领,增强记忆,开阔思路,使得望诊内容更具客观化,在模拟的临床背景下回答问题,用量化的分数来评价学生的临证能力,解决了临床考核的量化问题,对提高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和临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2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中医诊断学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的桥梁课程,教学中的“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运用显得十分重要。以往单一的理论考核方式,重理论轻实践,既不能全面客观测量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基本技能,也不能指导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学习。因此改革为综合性考核,理论测试占80%,操作训练(包括实验、四诊操作)占20%。从多方面评价学生,以促进学生向创新型、能力型的转化。

4讨论

4.1教学模式的转变

中医实验教学总体上仍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如何培养出较高素质的学生,是中医医学教育的新问题。中医望诊教学应强调直观性,将单一的课堂讲授为主,转变为以课堂形象教学、师生互动、教与学相结合的训练型教学模式。将一些语言描绘很难准确表达的病证体征,用医学图片的形式展现,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与识别能力得以提高。

实施“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得以激发,由单纯“被动实验”过程变为“积极思维”创造的过程教学。为加强实践环节,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技能培养体系进行了优化,将原附属于理论教学且较为松散的实验教学(理论教学90学时,实验教学18学时)改为集中地、系统地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并实行单独综合设课——《中医诊断实验方法学》课程,单独考核。

4.2教学方法的改进

通过中医专业技能的专题训练,使之尽快完成从“学”向“用”的过渡。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望诊的识别内容模糊相近的困惑,如面色淡白与面色苍白、腐苔与腻苔等,需不断强化训练,才能达到“学以致用”之目的。现有的多媒体课件,多为教师单向演示,缺乏互动功能,难以强化对学生动手能力、场景的训练。中医望诊训练系统的图片直观性强,可以增强视觉效果,从而准确地表现望诊中的望神色形态及望舌;视频录像可以展现名老中医的临床诊疗全过程,将临床示范病例与临床见习相结合,展现了形象、动态、直观的特点。

4.3实验教学的探索中医诊断的主观因素较多,缺乏统一的客观标准,因此,训练学生的临床辨证思维能力有一定难度。我们以具体病案为中心,在名老中医与患者之间的望、闻、问、切四诊过程中,通过视频、音频、图片形式,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充分调动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导学结合,启发式、探究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用创新的教学理念,以素质教育为目的,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在临床辨证的准确率。

5结语

中医望诊训练系统的研制,使传统的中医诊断学与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中信息量少的缺陷。既有利于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可规范教学与考试,提高教学效果,对优化中医诊断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深化教学改革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资料更新的问题,如非典型性肺炎、手足口病、艾滋病等中医诊断未纳入的新型传染病,临床客观存在,古籍未有记载,是否也要纳入“中医望诊训练系统”的素材库?是个值得商榷与更新的问题。

第2篇

    论文摘要:《中药学》分段教学是指将《中药学》的基拙理论部分在临床课之前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将中医基拙理论、中医诊断学等基拙理论与中药学基拙理论有机地衔接起来;在专业基拙课《温病学》、《伤寒论》、《金魔要略》及临床课学习后,进行临床中药学的教学,使学生能顺利地过渡到临床中药学的学习,并为临床实习与毕业后的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中医药学术要在21世纪获得重大进展离不开一批完整掌握中医药理论精髓,且具备现代科学知识、技能的中医药人才,而这种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在现代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中药学》是中医药教育的重要课程,培养21世纪合格的中医药人才,教学和教材的改革是关键,基础中药学和临床中药学分段教学能使学生更好地将中医药理论与临床实际衔接,也有利于大学后的继续教育,并有利于中药学科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各科应用的研究和发展。本文中所述的教学模式适用对象是中医医疗专业、中西医结合医疗专业本科或本科以上的学生。

    一、《中药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第一版全国统编教材《中药学》至今,《中药学》的教学基本上是在《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后开始,学生尚未接触到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学科的学习,对中药的临床应用基本上不能理解,尤其是对《温病学》、《伤寒论》、《金匾要略》和临床各科中的病名及术语不能理解,如桂枝治疗奔豚气、半夏治疗心下痞、葛根治疗项背强几几、燕白、瓜篓治疗胸痹、柴胡治疗少阳病、黄荃治疗湿温病等,因而学生对掌握各味中药的适应症有较大困难,影响《中药学》教学的质量。而对研究生或大学后的继续教育,目前的《中药学》教材和教学模式又不能满足较高层次的需求。

    二、《中药学》分段教学的意义

    寻求《中药学》教学模式的突破,提供中药教学和教材改变的成功范例:现行的《中药学》教学模式基本上是采取课堂满堂罐的教学模式,不管学生是否理解,而且从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衔接情况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般要间隔一、二年甚至更长时间。而《中药学》分段教学就是指将《中药学》的基础理论部分在临床课之前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基础理论与中药学基础理论有机地衔接起来;在专业基础课《温病学》、《伤寒论》、《金匾要略》及临床课学习后,进行临床中药学的教学,使学生能顺利地过渡到临床中药学的学习,并为临床实习毕业后的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两者结合起来学习,还可减少知识的遗忘,节省教学时数,提高教学效率。

    培养高质量适合现代中医药发展的中医药人才,适应医药卫生改革的要求:现行《中药学》教学模式由于其与中药学术特点、学术水平存在相悖现象,在中药理论与临床应用教学方面都存在不足,学生在学习《中药学》时,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试连常用中药的药名、基本功效和临床应用均忘记的现象普遍存在,更谈不上在临床上得心应手地使用中药。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以及医药卫生制度改革的深入,中医药在我国医疗卫生市场将有更大的需求,通过《中药学》教学模式的突破,培养高质量的中医药人才,也有利于《中药学》学科的发展研究,有利于推动中药学术的发展。

    三、《中药学》分段教学的依据

    1.《中药学》的学科特点、发展趋势

    中药学是以研究中药基本理论、中药性能与临床应用为主的一门学科,属中医药专业中重要的基础课。它既是中医学理、法、方、药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大中药学学科中的核心和基础,既属药,又属医;既是基础课,又具临床性质。

    《中药学》学科的发展已经是在朝着基础中药学和临床中药学的趋势发展,近年来,中药学基础理论研究受到重视,已经对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十八反、十九畏、中药配伍及炮制等理论进行了初步的实验研究;中药学基础理论的专著如《中药药性论》等,已有一定数量的论文;临床中药学的研究与应用也迅速发展,并向专科临床中药学发展,专科用药和合理用药成为中药学发展的重要方面,如雷载权、张廷模主编的《中华临床中药学》、赵学敏主编的中医药高级丛书《中药学》等。作为高等中医药教育,应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以及21世纪人才的培养需求,调整教学模式势在必然。

      2.临床中药学在中医药学科中的地位

      由于临床中药学主要是研讨中医临床各科所用药物的如何应用,所以,它又具有与临床学科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是直接根于临床。临床中药学这一学科在近几十年来,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其表现为:一是药物数量的增加及新药的不断涌现。自汉代《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后世历代不断增加,至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载药已达1892种。而《中华本草》收载的药物达8980种,总结了中国传统药学的成绩,集中反映20世纪中药学科的发展水平。二是新药的研制开发,许多按中医药基础理论组方研制的,如复方丹参片、丹参滴丸等;并对一些临床常用的老药,发掘出新的功用,如川苟用于治慢性肾炎氮质血症、新生儿硬肿症、功能性子宫出血;天麻治脑外伤综合征、神经衰弱;以及肉从蓉可治氟骨症、仙鹤草治肿瘤、白及治肺结核、砒霜治白血病等等。还有从中药中提取有效成分而制成新药者,如川芍嚓、青篙素、丹参酮、鱼腥草素、靛玉红(青黛中提取)、康来特(惹茵仁中提取)等等;同时对人参、黄蔑、麻黄、附子、大黄、当归、丹参、川芍等常用中药进行了系统的药理研究,揭示了传统功效活血祛疲、扶正补虚、通里攻下、清热解毒等中药功效的若干机理。临床中药学研究离不开临床学科,临床学科的发展促进中药学科的发展;临床中药学的发展又为临床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中药学的发展已经为基础中药学和临床中药学分段教学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四、《中药学》分段教学的模式探讨

    通过对基础《中药学》和临床《中药学》分段教学的试教和研究,摸索出分段开设该课程的最佳时机,以及实施的具体方案,实现21世纪中药学的教学模式新突破。

     1.内容

    基础方药学和临床方药学分段教学的教学方法研究、教学大纲的研究、教材编写的研究、教学课件、多媒体的研究等。

      2.方法

    (1)文献研究法:收集编写资料。

    (2)调查研究法:在充分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分析现行中药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广泛的调研。

    (3)实验研究法:通过对基础中药学和临床中药学分段教学实验班的研究,摸索出分段开设该课程的最佳时机,以及实施的具体方案。

      3.特色

    从中药学的学科特点探讨基础中药学和临床中药学分段教学的教学模式,寻找教学研究的突破口,该教学研究实用性强,有运用和推广价值。并结合现代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模式,从学科特点探讨课程和教材、教学方法、方式的改革,使教学真正与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相适应,有较强的创新性。

      4.教学模式探讨

      (1)基础中药学的教学模式:基础中药学是指中药学中的三基部分,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体内容包括总论部分的中药的形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的名称和分类、中药的产地、采集和储存、中药的炮制、中药的作用、中药的性能、中药的应用等,重点是在中药的药性理论;各论部分包括概说部分(各章节的定义、性能特点、功效、适应证,分类、使用注意等;单味药物的性味、归经、性能特点、基本功效、主治病证等;基本技能包括常用药物植物、饮片的基本知识与识别。

    中药的应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的,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要学好临床中药学,必须有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而要教好《中药学》这门课,更要求教师能熟练地掌握和应用中医基础理论。要在《中药学》和《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过程中,探索将基本理论加以融汇贯通,有目的地将之有机结合起来。

第3篇

1.汉方医学教育培养目标与体现

在汉方医学教育培养的目标上,各医学院校存在偏重医学教育与偏重药学教育两大类。李丹溪等分析了日本15所医学院校,发现前者占33%,后者占66%,进一步分析,发现偏重医学教育的院校重视对针灸理论与技能的掌握,偏重药学教育的院校重视对汉方植物药的治疗效果及其对药效机理的理解。如前身为明治针灸大学的明治国际医疗大学,在针灸教学方面颇具特色,1~4年级都有针灸的各种相关课程,包括经络经穴学基础、针灸医学、传统针灸诊断学、针灸临床实习、针灸经营管理法规等。大阪大学、独协医科大学等以现代医学教育为主的院校也很重视针灸学习。北海里大学药学部于第三学年下学期开始开设汉方医学教育课,除了东洋医学概论、汉方医学循证之外,其他都是关于汉方药物的课程。

2.汉方医学教育课程内容、教材及教学形式

据统计分析,日本汉方教育课程内容包括汉方医学概论、汉方医学史、汉方医学理论与诊断学、针灸学、汉方药学、方剂学、汉方医学循证、方药副作用、东方医药处方药物研究、针灸经营管理法规等。汉方医学概论几乎是每个学校均有的课程。系统分析15所医学院校课程设置,可以发现其中31%课程较为系统,19%以药学课程为主,44%以针灸课程为主,6%仅有概论性课程。以明治国际医疗大学为例,该校开设汉方教育课程时间最长(1~4年级),第一学年时有经络经穴学基础、针灸医学,第二学年时开设有传统针灸诊断学、针灸医学、生活习惯及其预防,第三学年时有运动营养与健康,第四学年有针灸临床实习、针灸经营管理法规、东洋与西洋医学结合的研讨。庆应义塾大学,该校将汉方医学教育分为基础药理学与基础理论两个阶段,并且二者按先后顺序进行。第三学年时有必修课10节,内容以汉方药的基础药理学为中心,并结合现代药理学进行阐释。第四学年有必修课8节,讲授临床如何应用。目前日本汉方医学教育材正在制定中,授课内容以课堂讲授市售教科书或自编讲义为主,皆重视汉方医学基本理论。还有实习、讲座、研讨等教学形式。《和汉药概论》《入门汉方医学》等教材是很多医学院校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

二、日本汉方医学教育现状分析

“文化如家长,科学如孩童”。中华文化是中医药学形成、发展的土壤,日本岛国文化的外源性特征,使其在文化创造过程中体现出强烈的“拿来主义”。基于国际医疗发展方向及日本国内存在的医疗问题,日本医学界对汉方医学教育愈来重视,以将“汉方医学融入医学教育”为重要课题,以各种形式开展的汉方医学教育不断增加。汉方医学教育在日本得到长足发展。调查数据显示,日本医学生及民众对汉方的认可度也在逐渐提升。但是在其岛国文化基础上,选择性地吸取中医药学形成的汉方医学与中国本土的中医药学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汉方医学教育与国内中医药教育相比,也有其显著的特点。

1.中医药学天生就有融合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特点,日本汉方医学更多地选择、体现了中医药学自然科学的特点。明治以来,日本汉方医学的发展主要以开业医师与药剂师为支撑,受“废医存药”思想的影响,日本汉方医学界对中医学理论重视不够,临床治疗以“辨病”为主,轻视“辨证”。与此同时,汉方教育也存在只偏重汉方药与针灸的学习,相当于中国中医药教育“中医基础理论”的“东洋医学概论”经常被很多学校学生轻视。从明治国际医疗大学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其医学教育主要集中于针灸方面。宫崎大学则只开设了“东方医药处方药物的研究”。

2.汉方医药在日本属于补充、替代医学,日本汉方医学教育重视继续教育,很多院校采取先西后中的“高起点”教育,重视汉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结合运用,且与理论知识相比,更多地采用重视实践的教学模式。这样可以加强东、西方医学的比较,体现了汉方实用性,但很容易使汉医学被当做是西方医学的替代与补充。纵观日本各医学类院校汉方教育模式,发现存在师资力量不足、课时过少、课程安排不合理、临床见习与实习时间过短等问题。

第4篇

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于1987年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设立 ,是中国第一所也是亚洲第一所专门招收视障、听障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特殊教育学院,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

2002年,全国政协副主席、时任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先生参加特教学院十五周年院庆时指出:“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办学最早、规模、学科、层次,是特殊高等教育领域的龙头。”

学院设有6个高等特殊教育本科专业——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学、音乐表演、绘画、视觉传达设计、动画,1个师资培养本科专业——特殊教育,3个全纳教育辅修专业——特殊教育、英语、汉语言文学,1个听障辅修专业——工商管理。针灸推拿学专业被教育部评为特色专业;绘画、视觉传达设计、动画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特殊教育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培计划”专业。音乐表演专业又为完全融合教育专业。学院曾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荣获“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残疾人体育先进单位”称号,被中国残联确定为“全国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8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8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占教师总数的75%。在校生1096人,其中视障学生322人,听障学生492人,健全学生282人,在校视障听障学生总数800多人,占全国特殊教育学院在校残疾学生的五分之一,是全国的残疾人集中群体。

二、专业简介

我校听障美术类专业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一)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艺术学门类,本科,学制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招听障考生)。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造型艺术的基本规律、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进行独立艺术创作、艺术实践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学科:艺术学。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构成艺术、室内外设计、招贴设计、饰品设计、展示设计、民间艺术、包装设计、电脑平面设计软件、电脑三维设计软件等。

就业方向:面向残疾人的各级组织、机构,各类特殊学校,视觉传达设计、广告宣传、服装设计等单位。

(二)绘画专业

艺术学门类,本科,学制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招听障考生)。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绘画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绘画的各种技法,能够从事绘画艺术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学科:艺术学。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油画肖像、油画人体、油画创作、解剖、透视、中国画(工笔、意笔)临摹、中国画(山水、花鸟、人物)写生等。

就业方向:面向残疾人的各级组织、机构,各类特殊学校和社会各界需要绘画、广告宣传等部门和单位。

(三)动画专业

艺术学门类,本科,学制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招听障考生)。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影视动画专业知识及技能,熟练掌握卡通漫画创作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学科:艺术学。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速写、动画基础、动画背景制作、漫画创作、电脑动画、影片分析、卡通形象设计、动作设计原画创作、短片创作等。

就业方向:面向影视动画创作、漫画设计、广告传媒、数字影像设计、游戏制作、动漫衍生产品公司等部门。

我校针灸推拿学专业为特色专业

(四)针灸推拿学专业

医学门类,本科,学制五年,授予医学学士学位(招视障考生)。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中医推拿医学理论、实践及其他相关知识和能力,有良好医德医风,能够从事针灸推拿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学科:中医学、针灸推拿学。

主要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基础、经络学、腧穴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骨伤学、推拿学基础、推拿学手法、推拿治疗学、小儿推拿学、保健推拿学等。

就业方向:面向残疾人的各级组织机构、特殊教育学校、各类医疗康复机构与按摩院等工作。

(五)康复治疗学专业

医学门类,本科,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招低视力考生)。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较扎实的康复治疗学基础理论、医学基本知识及其相关自然科学知识,具有较强的人际交流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分析问题、科学思维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掌握较扎实的康复治疗学技术,融康复、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康复治疗师。

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中医学、康复医学。

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中医传统哲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推拿手法学、经络腧穴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康复医学基础、中医针灸康复学、中医推拿康复学、临床康复学、中医养生康复、中医导引康复学、言语治疗学、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康复心理学、康复评定学、中医全息康复学、医用物理、生物力学、物理治疗技术、中医食疗学、实用论文写作等课程。

就业方向:能够在医疗、预防、卫生及其它相关机构从事康复治疗、保健与评价等工作。

我校音乐表演专业为完全融合教育专业

(六)音乐表演专业

艺术学门类,本科,学制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招视障考生)。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演奏、演唱艺术技能,能在学校、艺术团体、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从事音乐表演及教学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干学科:艺术学。

主要课程:表演、基本乐理、和声学、视唱练耳、中外音乐史、曲式与作品分析、钢琴即兴伴奏、民族民间音乐等。

就业方向:能在专业文艺团体从事音乐表演工作,能在学校、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从事教育教学等工作。

三、招生计划及考试科目

2015年计划招生206人,我校实行单独考试,各专业招生计划与考试科目见下表:

专 业

学制

层次

计划

招生对象

考试科目

学费(元/年)

备注

视觉传达设计

四年

本科

60人

听力障碍

文化课:语文、数学、英语。

专业课:素描(人物头像写生)、色彩(水粉、静物默写)。

5400

专业可兼报

绘 画( 国画方向 )

四年

本科

15人

听力障碍

绘 画( 油画方向 )

四年

本科

15人

听力障碍

动 画

四年

本科

30人

听力障碍

针灸推拿学

五年

本科

60人

视力障碍

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解剖学 ( 生物 )。

4600

低视力考生可兼报

康复治疗学

四年

本科

20人

低视力

只招低视力考生

音乐表演

四年

本科

6人

视力障碍

语文、数学、英语、基本乐理、听音、演唱或演奏。

6200

不可兼报其他专业

注:音乐表演专业器乐方向只招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萨克斯、小号、圆号、长号、大号、唢呐、二胡、钢琴、手风琴和钢琴调律考生;声乐方向只招美声、民族和通俗唱法考生。

四、报考条件、时间及办法

1.报考条件:具有高级中等教育毕业或同等学历,年龄17周岁(1998年9月1日前出生)以上,生活能够自理的残疾青年。

2.高考报名:考生必须在各省(区、市)规定时间内,到户口所在地招生办办理2015年高考报名手续,并索取14位高考考生号,否则我校无法办理录取手续。

3.报名时间及办法:报名时间为2014年12月1日—10日。考生可来我校招生办现场报名,或通过邮局将报名材料邮寄到我校招生办(不收报名费)。

4.报名要求的材料:

(1)考生在长春大学招生信息网上右侧“相关文件下载”里下载并打印“2015年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招生考试报名表”(表一、表二、表三、表四),并准确填写。报考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学、音乐表演专业的考生,我校采用盲文(老盲文)或汉文两种方式答卷,请视障考生务必在报名表中注明采用何种方式答卷。

(2)一寸近期免冠彩色照片二张,照片背面必须签名。

(3)毕业证书复印件(或应届毕业生证明),残疾证复印件,体检表(由县级及以上医院体检,其中肝功和胸透为必须检查的项目)各一份。

以上材料通过邮局寄至我校招生办;报名表(表四)在面试时统一交给面试教师。

5.报考美术类专业的考生自备画具、画板、颜料等考试用具,考试用纸由我校提供。

6.新生入学后将按规定统一进行入学资格复查,届时考生必须提供身份证原件、高中(或中专、职高)毕业证书原件、残疾证原件,一经发现报名弄虚作假,即取消其入学资格。

五、录取原则

1.根据考生所报专业志愿顺序,按综合分从高到低择优录取。总成绩相同时,依次按单科成绩及顺序录取。单科顺序为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解剖学(生物)。

2. 计分办法:

(1)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学专业综合分为六门文化课成绩总和。

(2)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绘画(国画、油画)专业、动画专业综合分=文化课总分/4.5+专业课总分/2。

(3)音乐表演专业综合分=文化课总分/4.5+专业课总分/1.2。

3.对报考艺术类各专业专业课成绩第一名的考生,文化课加20分。少数民族考生文化课加5分。

录取成绩公布后,请拟录取考生下载报到确认单,并务必在7日内传真至我办。

六、考试时间及地点

面试及考试时间待定,考试地点为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具体考试时间安排详见准考证。

七、报名表下载

网 址:zsb.ccu.edu.cn

八、长春大学招生办联系方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卫星路6543号长春大学招生办(只接收中国邮政EMS快递)。

收件人:曹殿辉

邮 编:130022

电 话:0431-85250087

第5篇

[关键词] 辨证论治;临床应用;思维方法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2(b)-085-02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的诊断原则和治疗方法,它包括辨证和论治两方面内容。辨证是以四诊所收集的病史与现症为依据,运用中医理论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做出正确诊断;论治是在判定疾病病因、病性的基础上,进行立法、选方、用药。而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将脉、因、证、治与理、法、方、药八个方面有机融合的过程,它不仅遵循法从立本、依法统方、据方遣药的基本原则,又依据具体情况谨守病机,把握标本,相机权变,随症加减,灵活运用。可见,辨证论治既是中医的理论法则,又是中医临床治疗学的特色,也是中医临床诊疗思维的一般模式。

1 四诊合参,辨识病证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灵魂,是总的指导思想。辨证论治的过程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它十分强调因人、因地、因时、因病制宜,既原则又灵活。然而中医辨证方法有多种,如病因辨证、经络辨证、气血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等,诊断中不论运用哪一种辨证方法,都不能降低其应有的地位,必须把握以下原则[1]:一是四诊合参:望、闻、问、切四诊,是详细采集证候资料的手段,必须紧密结合,才能对疾病有周密的观察与全面的了解,只有四诊合参,才能见病知源,得出正确的诊断,准确治病。二是辨识病证:辨识病证即识病,包括辨清疾病的类别。临床上,有显著特征的疾病一般比较容易辨识,而有些疾病要通过对病因病机的分析才能识别。要准确识病,首先要抓住主证:每一种疾病都有不同表现及其复杂症状,但其中必有反映病变的本质,决定病变病理的全过程,影响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中心环节或症状,这就是主证[1]。抓住主证方能正确辨证,恰当论治。如六经辨证,它以六经作为高度的概括,每“经”都有各自的主证,故据“经”则知邪的来去之路,据“经”则知病的范围大小,这就使我们在辨证时一目了然。例如,若见发热恶寒,头项强痛,则知为太阳经证,从而决定解表为治则,选择桂枝汤或麻黄汤适当的方剂[2]。其次要观察变化,即从疾病发展演变中辨证。疾病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其变化又常是复杂多端而迅速的,因此辨证必须善于从变化中去识别。如太阳伤寒证,今天病在太阳,明天就可能发展到阳明,或传变至少阴,所以不但疾病初期要辨证,而发展演变中也要注意观察,不断辨证,以便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治疗措施。另外,要分清异同:辨证中应对各种证候进行分析,注意“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即是在相似的证候中,找出各症之间的区别。如头痛发热一症,太阳与阳明两经均见,这是“同”,但又有太阳、阳明之分,这是“异”,并以此指导治疗;“异中求同”,即是注意从不同的复杂症状之中,发现共同之处。如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二症不同,这是“异”,但不论中风或伤寒均见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是“同”,故均属太阳病,皆予辛温解表。不论“同中求异”还是“异中求同”的辨别方法,均须掌握疾病的内在矛盾,才能正确处理疾病。

2 辨证求因,治病明本

辨证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核心,通过辨证要达到一定目的,就必须在辨证中注意[3],一是辨证求因:求因即审证求因。经过辨证,了解病情,求得病因。疾病是复杂多样的,又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要正确认识疾病,就必须根据一系列的具体证候,综合分析,是外感六,还是七情内伤,或饮食劳倦,或跌打损伤,找出疾病的原因和证候症结所在,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确切依据。二是辨证定位:定位是指判定病变的部位。根据具体证候,综合分析,辨明疾病的部位,或在表在里,或在经在络,或在脏在腑,或在上在下等,判明病位,知其病所,按其病所,遣方用药。三是辨证定性:辨性是辨别疾病的性质,寒热虚实是一切病变中最基本的性质。判明病位之后,则应根据其诸证表现,结合八纲,分析疾病性质,属阴属阳,属寒属热,属虚属实,或寒热错杂,或虚实相兼,从而决定疾病的属性。四是辨证明本:明本即“治病必求其本”,是指在分析发病的病理机转中,根据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来探求哪一个脏腑或哪一种病理变化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从而为治病求本提供先决条件。明本是针对病机而“求因”的具体化,使病机的主次以及因果关系得以明确,是确定治则的直接依据。

3理法方药,辨证施治

辨证是为了施治,施治是根据所辨出的“证”,确定治疗原则,处方遣药[4]一是立法:立法是确定治疗法则。经过辨证,明确了病因,判定了病位,分清了病性,确定了诊断,继之则应依据辨证结果,确立恰当的治疗方法。如头痛一症,有外感与内伤之别,有属表和属里之分,又有寒热及虚实之异,判明之后,方可处方用药。二是选方:选方是根据治疗法则选用适当的方剂。方剂是针对证候而设,有固定的组成配伍,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如麻黄汤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用治外感风寒,无汗而喘之表实证。方中麻黄发汗散寒,宣肺平喘,为君药;桂枝透营达卫,加强君药发汗解表,为臣药;杏仁泻肺利气,同麻黄一宣一降,增强散泻平喘之功,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并能润肺化痰,为使药。因此,要选择好恰当的方剂,必须熟悉方剂的组成、方义、药物配伍及适用范围。三是遣药:遣药是在选定方剂的基础上,随证加减药物,因为病症复杂多变,很难有一定的成方与具体病情完全吻合。如桂枝汤,该方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五味药组成,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见有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活浮弱、舌苔薄白等症。若在此证候基础上,兼有宿疾喘息,则可加入厚朴以下气除满,杏仁降逆平喘(即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若在桂枝汤证基础上,因风邪阻滞太阳经脉,以致津液不能敷布,经脉失去濡养,而见项背强几几者,可加葛根解肌舒筋(桂枝加葛根汤);又如桂枝汤证因误下而兼见胸满,此时桂枝汤证仍在者,因方中芍药之酸收,不利于胸满,则当减去芍药,以专于解肌散邪(桂枝去芍药汤)[5]。由此可见,根据病证的具体情况加减药物,是对方剂的灵活应用,使之更切合病情需要的关键。

总之,四诊、识病、辨性、定位、求因、明本属于辨证的范围,是辨证论治中“理”的部分;而立法、选方、遣药则是论治的具体措施,这样就构成了辨证论治的理法方药的统一体[6-7]。

[参考文献]

[1]王忆勤.中医诊断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85.

[2]许济群,王绵之.方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56-61.

[3]牛广斌,牛敬宪,王丽芳.中医疑难杂病辩证论治临床思维的探讨[J].疑难病杂志,2007,6(1):52-54.

[4]万文谟.辨证论治思维探析[OL].临床智库医学网站,[2007-09-26]. 省略.

[5]李宇铭.辨证论治的思维过程[OL].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9-09-04]. 省略/Clinical/

[6]张伯臾,董建华,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20.

第6篇

关键词:中医院校;素质教育;探索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0)04-0842-02

收稿日期:2009-11-28

基金项目:河南省“十一五”规划课题重点项目(2008.JKGHA2D-092),河南中医学院博士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杨丽萍(1966-),女,河南新蔡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

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医学科学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医学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发展;年龄谱、疾病谱及医学模式等一系列的转变将对医学教育和学生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明显趋向复合型,对人才的选择更看重的是是否具备迅速适应复杂工作环境和及时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将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关系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责任更加重大。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迎接21 世纪的挑战,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已成为摆在医学院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1]。为此我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并实施了科学、有效的素质教育途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一大批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1 改变传统教育观念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模式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2]。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场所, 也是教师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爱学、会学、乐学,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成。同时,教师应重视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及其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把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辩证地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最佳状态,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同时在教学内容上,坚持以社会需求、市场需求、就业需求为导向,合理定位培养目标;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践为主线,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将其培养成为科学人文素养高、适应能力强、发展潜能大的复合型人才。

2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顺应素质教育要求

2.1 强化实验教学课程建设 使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得益彰打破传统的按理论课安排实验教学的方式,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分别单列,自成体系,独立考核,使实验教学具有主动性、高效性和科学性;根据需要及时地调整专业教学计划,更新专业教学内容,实现教学与实际需求的有效对接;完善实验教学资料,以医学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系统编写实验教学教材、大纲、指导书、报告书,加强对实验教学的指导;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手段,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实验教学,构建现实和虚拟并存的实验教学环境;制定科学完善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制定核心能力考核标准,严格现场考核制度,确保实验教学质量。

2.2 开展丰富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 在课程体系设置中除传统的考试课、限选课外,还大量增设了任意选修课,如前沿课程、边缘课程和交叉学科、人文学科的课程。这些课程选择在周末和晚间进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任意选择,补充专业知识的局限,全方位提升学生素质;利用寒暑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认知社会,了解国情、民情,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全面素质。分组让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一方面师生可以带着问题走进科研,探究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另一方面,师生也可以把科研中发现地新问题转化成待研究内容和教学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实现了科研与教学的相互促进。

3 改革教学模式 倡导多策略并举

传统中医和现代医学是建立在两套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下对疾病的认识。基于目前中医院校是文理兼收院校,学生都来自于国内,汉语功底深厚,能独立阅读和分析现代文和文言文,但理性思维能力较差,对现代技术概念及思路不易接纳。因此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课程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对中医相关基础课程,如中医基础理论、方剂、中医诊断学、医史文献等,主张自学为主,开展讨论式、PBL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摄取知识的方法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锻炼学生对于相关内容的组织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之间互相沟通能力,促进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而对现代医学基础课程,如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病理学等学生自学有难度的课程,则采用传统课堂精讲为主,专题讲座及专题讨论为辅。为帮助学生理解,强调西医基础课程必须多种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视频等)并用,理论内容必需配备一定比例的实验课。同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丰富的优势,广泛学习、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对于临床课,如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科学等则推广案例式教学法,模拟临床实战情景,将各课程的知识全部覆盖,促进临床思维形成,发挥医学生学习临床课程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学习在复杂的临床问题处理过程中怎样有效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快速评判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及早消除学生对病人的陌生感、恐惧感,提高其人际交往及协作能力,真正树立起终身学习的习惯和方法,确保医学生在实习时能快速适应临床角色。

4 改革传统考评体系 创建综合评价模式

目前在校学生人数过多,评价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主要途径是考试。但传统的考试方法单一,多数课程采取一卷定成败,很难全面考查学生的能力。为此我校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创建对各专业课程综合评价系统。考试形式多样,如开卷、闭卷、笔试、口试、实验操作现场考核、课堂抢答、讨论、小论文写作等,评分形式灵活,平时成绩占30% (实验、小论文、讨论和考勤等) ;期末成绩占70% (开卷、闭卷)。增加任课教师考核自,教师可根据课程特点选取几种形式的组合,考试时间也可不限定在期末进行。同时可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期末闭卷考试只占总成绩的50%,此部分主要考查概念及理论的掌握情况。平时的开卷考试占20%,该部分试题重在考查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将各章节的内容综合到一起,尽量联系临床实际进行出题,让学生综合应用多章甚至多门知识,经过认真分析、综合、归纳才能作答。这样不但增加同学们学习知识的系统性、实用性和灵活性,而且培养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责任感。此部分考试随堂进行,避免在期末给学生带来过多的压力。实验成绩占20%,实行现场考核,基本操作技能放在平时实验中进行,在实验课最后一节进行创新实验能力考核,确保考试成绩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出真正“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总之,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就业竞争的日益加剧,高等教育工作者还需要不断努力,不断探索,使培养人才的理念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措施更加得力。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推动中医院校教育改革和培养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顺民.加强中医文化建设,弘扬中医人文精神[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3):196-198.

第7篇

关键词:中医英语;双语语料库;中医英语教学;中医翻译

在高度信息化的当今世界,翻译已成为了解全球信息、扩大对外交流、获取国际资源的重要手段。双语平行语料库,则为外语教学、翻译研究、跨语言信息检索、词典编撰等提供了最好的平台,具有广阔的应前景。

近十多年来,国内双语平行语料库的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如汉英平行语料库(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英汉双语语料库(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内近年来也建成些专用语料库,如莎士比亚戏剧英汉平行语料库(上海交通大学)、《红楼梦》译本平行语料库(燕山大学)等,这些语料库规模小但是各有特色各有重点。

一、中医英语语料库建设的意义

1.1 在中医英语教学方面的意义

中医英语语料库在中医英语教学的师资培训、教材建设等方面都可以发挥充分作用。通过双语平行语料库,可以对中医英语教学中的常用语言结构、教学中的难点、对难点的分级排列(gradation)等问题做出梳理和判断。

1.2在中医英语翻译研究方面的意义

1.2.1语料库不仅为翻译批评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而且扩展了翻译批评的研究范围,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

1.2.2中医双语语料库为中医英译翻译批评提供了诸多可能性,对这些可能性予以充分开发利用,有助于翻译批评的“审美评价”和“科学判断”跳出经验和直觉的内省栓桔,达到有机的统一。

1.2.3基于语料库的中医翻译研究以哲学上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为认识论基础,把经验主义的量化描写和理性主义的推理解释相结合,以客观的语言现象为依据,揭示语言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二、语料库的设计与建立

2.1 语料库的设计

语料库的设计与规划是直接影响语料库质量和功能的重大环节,在此阶段,设计者需要考虑建库的规模、语料选择等方面。

2.1.1 就本语料库的规模而言,需要考虑建库目的能否实现及语料是否容易获得等,并不是越大越好。一般来说,专门语料库要比通用语料库的规模要小。根据本库自身的特点,50万字左右的规模即可满足教学与翻译的需要,但是语料的筛选很重要,要求建库者和管理员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并且熟悉中医医学相关领域。

2.1.2本库中医英语的语料可以从可靠的网站、电子扫描仪、现有的中医英语语料库(如:《新编使用中医文库》)等途径收集。中医英语语料库的收集以医学教材和医学论文为主,文本选用的标准为国外权威出版机构出版的英语医学教材或国内影印的英语医学教材,论文从国际流行的一流期刊中收集。中医英语语料库的文本收集按学科、的种类等进行,涵盖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针灸、中医推拿等学科。参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建设的平行语料库,在建库过程中参考 T.McEneryA.Hardie(2012)的做法,收集的数据主要用于科学研究,要防止语料泄露和侵权现象出现。

2.2语料库的建立

2.2.1语料处理

在选取了合适的语料后,要将语料转化为TXT文档保存,本库由英汉两个句级对齐文本组成,分别命名为“中医.EN.txt”和“中医.CH.txt”。期间要审核并修改原始文档中存在的一些错误与冗余信息,以免影响随后标注和检索的准确性。我们使用PowerGREP为检索软件,运用文本整理器对单个文本进行整理。

2.2.2标注

标注指对语料进行分类与词类划分,分为词性标注与篇头标注。英语文本可以通过CLAWS软件完成,中文文本则通过中科院计算所的ICTCLAS软件完成。篇头标注能够提供文本的基本信息。本库中,篇头标注包含出版信息、译者信息、文本字数和所属等内容。

2.2.3 对齐

在完成对语料的数字化、中文文本的分词、去噪等相关整理后,可用Paraconc软件实现汉英文本的句级粗略对齐,然后再进行人工检查调整对齐,最后确定并保存。

三、双语语料库建设中碰到的困难与对策

3.1.国内英语语料与西方英语语料的选择问题。中医英语资料包括西方英语语料与国内英语语料,两种语料各有不足与优势。结合本语料库的功能与特点,本库应该从中国国内英语语料与西方英语语料分界,其比例各为百分之五十。只有如此,中

医英语在中西方的差异点及差异的规律性才有可能反映出来。

此外,为了对比分析具有统一的基础,中西方资料应尽量做到一致,也就是说,同一中医资料,在中西方各具备一份英语语料,此时从理论上讲,中西语料应该在数量上相等、结构上相同。

3.2平行语料库的建立可能非常耗时耗力。在标注的过程中,受研究者的主观影响比较多, 甚至可能会出现标注错误, 从而影响到语料库的统计分析结果。为了弥补这些不足,需要研究者不断探索努力,统一语料库的标注, 提高语料库的通用性以节省重新建库的时间和精力。

[参考文献]

[1]Koehn,P.Europarl:Aparallel corpus for statistical machine translation [A]. MT Summit 2005.

[2]Lüdeling, A. & M. Kyt. Corpus linguistics :An International Handbook [C]. New York:Walter deGruyter, 2008.

[3]德超, 王克非. 新型双语旅游语料库的研制和运用 [J]. 现代外语,2010(1): 46-54.

[4]秦洪武, 王克非. 基于语料的翻译语言考察 [J].现代外语, 2004(1):44-52.

第8篇

    1学科性质确定教学方法

    临床中药学是在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中的专业基础学科,在中医基础学科与中医临床学科之间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有了《临床中药学》及稍后的《方剂学》,才使得理、法、方药成为一体,为以后成为临床医师的学生,提供传统的、经典的同时也是具有鲜明中医特色的用药知识。临床中药学亦是中药学学科群中的重要学科,为其他二级学科提供围绕临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中药而进行现代研究的依据,同时又将各二级学科分化深入研究后的成果,在新的层面上进行综合,用以促进中药学以效用为主的不断发展,并且将这些新知识及时转化为临床中医师的知识构体。临床中药学与其它相关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其与方剂学的关系紧密,实为硬币的两面,都以药物的功效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但临床中药学重在逐一阐明各单味中药的全部功效,结合临床实用随时进行功效内容的增减及用语的规范,使之记述完整而准确;方剂学主要为了阐明某药在某方中所发挥的某种或几种功效,而且更关注的是复方的整体功效。其与中药药理学的关系互补,二者关注的都是中药的功效,但中药药理学的侧重是从现代药理的角度回答“为什么”,而临床中药学的重点在于从临床的角度回答中药“干什么”,二者互为补充。其与临床各科内容交叉,在学习的初期,诸如胎动不安、阴暑、阳暑等概念已先期出现,中药的功效是对药物、对临床表现的反应,是从对证治疗、对症治疗中抽象出来的,不理解这些概念,则无法准确地理解中药学性能、功效和主治。其与基础学科前后呼应,可以说对中药的正确应用是中医诊断学、中医学基础的实际检验,在某种意义上,中药即是中医基础理论的试金石。临床中药学与其它学科联系的广泛性,确定了多维比较的必要性。

    2多维比较阐释教学内容

    《临床中药学》的目录是专业学科中最长的,总论部分涉及性能、升降、毒性等共性内容,更难学习的则是各论部分,单味药物涉及性味、归经、基源、功效、主治、不良反应等诸多方面,药物之间或性同味异,或功效描述相同而主治不同,或主治相同而侧重有异,因此比较的角度是教学的关键。在教学中我们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药物进行比较。

    2.1病证的比较将不同章节但能治疗相同病证的药物进行比较,如阿胶、白茅根、白薇、鳖甲、侧柏叶、大蓟、地骨皮、海浮石、海蛤壳、槐花、黄芩、藕节、蒲黄、茜草、青黛、桑白皮、生地黄、仙鹤草、小蓟、血余炭、栀子、紫珠草皆能治疗肝火犯肺。类似有脾胃气虚、心脾两虚等。

    2.2症状的比较比较治疗相同症状的不同药物之间的差别,如治疗胎动不安,紫苏治疗气滞者,黄芩治疗胎热者,白术治疗脾虚气弱者,杜仲治疗肝肾虚亏者。类似的比较有疹出不畅、疼痛等。

    2.3基源的比较比较基源相同药物之间的区别,如槐花与槐角同出一物。前者用其花蕾及花,后者用其果实。二者性味、功用相似,均能凉血止血,清肝泻火,治疗血热妄行之便血痔血及肝火上炎之目赤头痛。槐角止血作用弱于槐花,但清降泄热之力较强,兼能润肠通便,故对于便秘、痔疮肿痛或兼有出血者较宜。槐花清热之力不及槐角,无润肠之功,但凉血止血作用较强,对于大肠火盛之便血、痔血尤为对证。类似的有桑叶、桑枝与桑椹等。

    2.4名称的比较比较名称相近的药物之间区别,如白术与苍术、肉桂与桂枝等。

    2.5功效的比较比较功效相近的药物之间的区别,如三棱与莪术,二者均具有活血行气,消积止痛之功效,皆可用治症瘕积聚,血瘀经闭,心腹瘀痛,食积气滞之脘腹胀痛。但三棱偏于破血,莪术偏于行气。类似的还有麻黄与桂枝、荆芥与防风等。

第9篇

1内容多,学时少

中医学概论教学内容多,医学专业性强,涉及面广,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零碎、抽象,如望诊、问诊、切诊的相关内容。中医本科生300多学时的内容要在非医学专业80学时讲授完毕,并且这些专业的学生大多在一年级、二年级接触这门课程,没有经过西医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对人体的解剖结构、组织生理尚不熟悉,因此如何把握教学的深浅度,成为一个难题。

2学习认识不足,方法欠缺

通过与学生的交谈及问卷调查发现,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甚至对开设这门课程的必要时产生疑问,如计算机专业学生认为只要学习好计算机编程就可以,体育健康专业学生认为练好自己的体育专项就行,学习医学尤其是中医学对其专业并不重要,对今后的就业也无帮助,因此学习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一些学生虽然对中医学概论感兴趣,但认为需要记忆的内容繁多,也很抽象,不知从何学起,也不知道如何能在短时间内掌握中医的思想精华,并在本专业中得以应用。

3实践性强,操作难度大

中医学是在实践中产生并不断发展的医学科学,临床实践性很强。但由于中医学概论学时非常有限,培养目标与医学专业有所不同,没有临床见习和实习阶段,与临床病人相脱节,因此缺乏客观性、具体性和操作性。如脉诊中脉象的学习,问诊的内容及技巧,用药的规律及疗效。

二、教学改革思路和方法

1结合文化背景,诠释中医理论

中医学孕育于中国传统人文土壤之中,与西方现代医学有明显的异质性。因此,在中医基础理论内容讲授时,要时时结合古代文化知识,如中医学的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等哲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病因学说中“风邪”与自然界中“风”的联系;兵法在治法中的运用等等。因此,我们在尽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学生进行中医多元文化背景的讨论与交流,从而让学生逐步领悟到中医学中阴阳、气血、藏象、正邪等基本概念的内涵,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科学性,中医临床疗效的特色优势,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兴趣。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从学生角度出发,换位思考,认真分析部分学生因内容多、学时少、医学知识面广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将教学内容安排合理化,尽可能“博览”,而不宜“精深”,以适应非医学专业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层次深浅恰当,如详讲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内容,而略讲中医诊断学、方剂学内容;并将相关重复的内容合并,如病机学中“气血失常”与辨证中“气血津液辨证”,病因与发病中“邪正与发病”与病机学中“邪正盛衰”、辨证中“八纲辨证-虚实辨证”。这样不仅节约学时,还可使内容有机整合。针对不同专业,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如体育健康专业由于大强度的训练容易引起损伤及疲劳,因此对祛风湿、活血化瘀、补益方药等重点讲授;医学英语专业由于需要对中医药知识进行英语翻译,因此对中医药文化背景、医理的疏通、名医名药介绍及现代研究进展有所侧重。计算机专业由于长期接触电脑,颈椎病及视力下降较普遍,因此对经络学说、按摩手法及养肝明目中药进行重点介绍。

3教学方式多样化

制作大量的多媒体课件,并购置了成套的VCD光盘,在课堂上运用了各种有效的直观手段,如图片、影片、动画等,以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学生的理解力。整个教学活动都围绕着临床常见病和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展开,学以致用,并向学生灌输中医对老龄化社会“治未病”、养生保健、药膳、凉茶等所作的贡献。在讲授中医望诊、问诊、脉诊教学过程中,通过经过优化的情景演练,激发学习热情。通过临床模拟、病例分析学习辨证论治。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医学英语专业还留出1~2学时让学生自行制作PPT,并上台试讲;对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的计算机专业开展中医药文化知识网页制作小竞赛,并作为平时成绩纳入考核范围。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我校中医药文化节,撰写中医药在本专业中的应用构想等相关论文。

4以导为教,发挥学习的自觉性

虽然中医学概论课时缩减,但内容仍然博大精深,运用“填鸭式”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课堂教学,而且忽略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给学生上课的第一节课时就给出具体参考书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医学,要求每周做两次读书笔记,并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相应解答。在讲授“阴阳”、“五行”、“藏象”学说时引导学生学习《内经讲义》;讲授“气血”功能时引导学生理解当归补血汤、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等方义;讲授“脏腑辨证”时不仅引导学生翻阅临床医案、医话,而且将医案提前拷贝给他们,以便节约课堂时间,加强辨证思维能力;讲授中药学时带领他们到我校药王山辨识中药性状、功能。始终引导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去“发现”知识,而不是简单的给他们“灌输”知识。在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注重将中医学宏观、思辩的内容向直观、形象化方向转变。

5加强沟通,服务就业

针对部分非医学专业学生认为中医学概论的学习与本专业的相关性不大,通过与学院领导、辅导员沟通,明确培养目标,加强其就业思想指导。如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向为:“从事医疗信息系统的开发,医学影像处理技术应用,医院计算机网络设计和维护,医学数据库开发以及生物医学计算机应用领域……”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为从事医院的管理。因此,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贯彻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知识教育的系统性,更要注重服务于所学专业,丰富和优化知识结构,紧密与本专业知识相结合,打破传统医学课程中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体系,注重医学与非医学间的交叉融合。如心理学专业,在讲授五志相胜、七情致病的教学过程,寻求心理学与中医学的学科交叉点;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在讲授疫疠致病时,对中医药在防治“非典”、“甲流”中所发挥的作用及经济价值加以论述;体育健康专业,强调武术等体育技能与中医阴阳五行、穴位经络、子午流注等思想息息相通、相互影响;对药学、制药工程专业,将白云山制药厂的“板蓝根颗粒”与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联系及中医药制剂的前景等加以发挥,适时介绍本专业的中医药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将学生对中医药的兴趣爱好与所学专业有机结合起来。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