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生成机理论文

时间:2023-03-23 15:09:04

导语:在生成机理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生成机理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判例 成文法 自由裁量权

在两大法系日益融合的今天,判例在成文法国家虽未取得法源地位,却发挥出不容忽视的作用,如Zweigert Kotz所说:“毫不夸张地说,普通法系的遵循(先例)原则与大陆法系的做法效果是相同的”。在我国,最高人民法院自1987年起开始以公报形式公布典型案例,2004年,提出了以典型案例指导审判工作的思路。为此,判例产生的合理性问题成为我国学者和司法实践者的讨论热点。否定者多认为判例在成文法国家缺乏生存的土壤,赞同者则多从两大法系的融合与借鉴,以及判例在审判活动中的作用等方面入手指出判例制度的优越之处。然而,笔者认为判例产生的合理性基础根植于成文法制度本身,是成文法体系下自由裁量权行使的结果,亦是自由裁量权有效行使的必然要求。

一、判例的产生是自由裁量权行使的结果

1.成文法制度下判例的性质

英国学者艾伦・沃森认为,判例在成文法系国家具有如下特征:(1)案情事实不如普通法陈述的详细,与普通法判决相比而言,记录了更多固定的法律和极少的确凿事实。(2)判决似乎把这一判决归到一个理论系统的框架里。(3)记录者的主要目的似乎要陈述判决所阐明的法规和原则,强调的重点完全置于一般性之上,而不是法律的具体性之上。

上述区别固然产生于两大法系国家法官的不同思维方式,但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却源于两种体系下法官的不同职能。判例法体系中,法官享有造法权,其在审判活动中通过判例确立的法律制度和规则本身即为法律,对日后的审判活动具有直接拘束力,因此必须详细记录案件事实,才能为以后相同或类似案件的审理提供直接依据。判例的法源属性导致了其内容是在创造法律本身,而不是把判决归入到现有的理论体系中。然而在成文法国家,法官造法被严格禁止,审判活动的唯一依据是成文立法。因此,法官在审理案件时首先要把案件事实套入现行法中进行法律关系定性,其筛选和记录的是与该法律关系有关的事实,而非案件的所有具体情况。定性法律关系后是要将已定性的案件事实在现行法中对号入座,如有可直接适用的条文,则直接适用;如无可直接适用的条文,则需要法官通过对已有条文或法律原则的解释,确定个案可适用的成文法条文。成文法国家的判例便产生于后一种情况。虽然此时法官也需要对法律条文或原则进行分析、解释,但其目的是为了找出已有的法律原则或一般性规定适用于个案的理由,而非创制新法。成文法系国家的法官职能决定了在审判活动中形成的判例不可能具有法源性,只能是基于解释而适用成文法的结果,具有释法性。

2.判例的产生是自由裁量权行使的结果

成文法作为最大理性的产物,在成文法国家曾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然而正如拉丁法谚云:法律必有漏洞。立法者和司法者很快发现,如不寻求一个合理方式对成文法之漏洞进行补充,那么成文法将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面前变成一滩死水。在大陆法系国家,对法律漏洞与漏洞补充的认识,经历了从绝对的严格规则主义到自由裁量主义的发展演进。启蒙运动后,成文法国家以三权分立思想曾顽强抵挡着司法权对立法的介入。然而,随着成文法漏洞的不断暴露,法学家和立法者不得不面对成文法存在局限性的客观现实,并开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法典的真正意义体现在运用之中,作为法律适用者的法官便成为弥补成文法漏洞的最佳人选,授权法官在具体案件的审理中享有裁量的权力也成了弥补成文法漏洞的最佳手段,近现代法学家将法官的该项权力称为自由裁量权。

然而,成文法体系下的自由裁量权并不能等同于判例法体系下的法官造法权,即便裁量带有必然的创造性,也远非立法意义上的造法。在成文法体系下,法官审判活动所适用的只能是成文立法,只是适用时会经常如巴洛-博普雷法官所称,是“通过民法典,超越民法典”的。但无论如何,超越都必须是通过成文法来完成的。让我们对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做一个现实考察。以民事法律制度为例,基于自由裁量权形成的缔约过失责任制度来自于对诚实信用原则的解释;一般人格权制度形成于对宪法中人权保护条款的解释;让与担保制度是对“物权法定”之法进行扩大解释的结果。实践印证了巴洛-博普雷的话,成文法国家的自由裁量权须在成文法的框架中行使,是释法的手段。

除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外,成文法国家的释法方式还有以制定法的形式解释制定法,如制定单行法,以及我国制定的司法解释等。但作为释法结果的判例,却只能来自于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正如达维德所说,“在罗马日耳曼法系各国,判例的作用只有同法律的作用联系起来才能弄清楚。由于在所有这些国家法学家们的现有倾向是总要依据法律条文,判例的创造性作用总是或几乎是隐藏在法律解释的外表后面”。法官通过行使自由裁量权解释成文法,对其进行补充,而这一创造性活动的结果通过一定技术性规则的确认便形成了判例,判例的形成与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有着必然而不可割裂的联系。当学者们在讨论移植、借鉴判例法所形成的判例制度在成文法国家会出现水土不服时,恰恰忽视了成文法国家的判例其实就根植于其自身,成文立法就是判例产生的土壤,自由裁量权的不可缺更是为判例的产生埋下了种子。

二、判例的产生是自由裁量权有效行使的必然要求

一项权力的有效行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该项权力的行使是否符合权力设置的目的,即是否有效果,二是该项权力行使是否符合效率原则的要求,即是否有效率。

首先,判例的产生是自由裁量权合目的行使的必然要求。法律需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一般性,对此,成文法无疑具有明显的优势。然而,普遍性和一般性虽概括了同类事物的共性,却无法涵盖具体事物的个性,这使得法律不可避免地与具体适用对象的个别性、特殊性对立起来,也使司法常常在获得所谓法律公正的同时丧失了客观公正。由于社会生活日益丰富多变,这种个案的非公正性已非个别现象,严重违背了法律之公平、正义。司法追求的目标不应停留在抽象公正的层面上,而是应该无限的接近客观公正。为弥补成文法难以兼顾个体而造成的必然疏漏,将法之公平、正义落实到客观,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应运而生。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是,自由裁量权的行使离不开法官的主观认识,很难做到尺度统一。“同案不同判”的结果让法的预测性和安全价值大打折扣,这样的自由裁量权行使显然与其设置的目的背道而驰。为防止自由裁量权不合目的的行使,对法官的认识进行有效的统一变得十分必要。判例本身是自由裁量权行使的产物,其严格的说理过程体现了自由裁量权在对某项成文法内容进行解释时的最充分理由。以自由裁量权的最合理行使结果来统一自由裁量权对同一或类似问题的认识,排除了外力对自由裁量权的干涉,无疑具有较大的合理性。可见,判例的产生是自由裁量权合目的行使的必然要求。

其次,判例的产生也是提高司法效率的必然要求。在审判活动中,个案审理都须从零开始的方式显然与司法效率的要求相违背,同时也造成了司法资源的巨大浪费。由于判例的可参照性和比照性,法官在遇到同一法律问题时,可以直接参照先例,不必对同一法律问题重新思考,极大提高了审判活动的效率。同时,判例可以使人们较精确地预测自己的行为后果和纠纷的审判结果,并基于对法律预测功能的信赖减少诉讼,服从审判,接受执行,进而大大提高了司法效率。正如博登海默所说:“遵循先例可以节省时间并保养法官的精力,与此同时还可以减少当事人的诉讼费用。它使法院在一个法律问题每次重新提出时就重新考虑该问题的作法就成为不必要。”

在成文法体系下,自由裁量权的不可或缺为判例的产生奠定了合理性基础,判例在成文法国家的产生也应该是一个被发现而非引入的过程,为判例正名,将有助于推动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克服法律局限性的工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法]勒内・达维德.当代主要法律体系.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127.

第2篇

【关键词】生活垃圾处理费经营服务性收费行政事业性收费收费载体与通道

针对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投资渠道单一,运行维护资金短缺等问题,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等四部委于2002年6月7日联合下发了《关于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促进垃圾处理产业化的通知》(计价格[2002]872号)(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下发以来,全国各地先后开征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但由于各地措施和力度不一,加之收费工作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垃圾处理费用的收取率一直较低。据统计,2006年、2007年、2008年我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的收取率分别为16.98%、20.22%、23.58%,其他城市的收费情况也基本相同。因此,结合近年来的实践,对城市生活垃圾收费制度的实施,本文提出了以下几个观点供参考。

一、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应定性为行政事业性收费

四部委《通知》指出,“按照垃圾处理产业化的要求,环卫企业收取的生活垃圾处理费为经营服务性收费”,“目前垃圾处理是按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的,要创造条件,结合环卫体制改革,尽快向经营服务性收费转变”。本文认为,目前处于垃圾处理市场化初期,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定性为行政事业性收费较为实际,更有利于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的推进。

1、坚持“产生者付费”与“谁污染,谁治理”原则

作为生产生活的主体,每个人都直接或间接地产生垃圾,即人人都是垃圾的产生者,都要占用、使用环境资源。经营服务则具有经营和服务的双重性,对企业来说,只有进行了服务才能收取费用,而对于垃圾产生者来说,可以选择服务主体,但不论选择哪一个服务主体,其产生的垃圾最终要纳入人类共同的环境进行处理,即从垃圾的最终状态来看并不存在选择性。湖南省政府转发四部委的《通知》中认为“生活垃圾处理费属于经营服务性收费,收费企业应与收费对象签订服务合同,明确双方权利责任和义务”(湘政发)[2002]34号)。由此看来,假如垃圾产生者不与服务企业签订服务合同,那么垃圾生产者就可以不交费,有哪一个垃圾产生者会自愿主动地签此服务合同呢?既然人人都是垃圾产生者,都得交纳垃圾处理费,因此,把它做为一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更为合理,也更具实践操作性。

2、税收问题

如果将生活垃圾处理费定性为经营服务性收费,按照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还应交纳一定的税费,如果定性为行政事业性收费,就不存在税收问题。目前我国生活垃圾收费不但收费标准不高,而且征收率低,致使政府每年还要投入一大笔资金用于垃圾处理。推行垃圾处理市场化后,企业既要保持运转,还要盈利,垃圾处理费征收税费,不利于市场化的推进。

3、在经营服务性收费的情况下,付费者选择经营服务企业面临的问题

随着垃圾处理水平的提高以及环境保护的需要,不少城市由目前单一的卫生填埋处理向焚烧处理等多种处理方式发展,不同的处理方式产生的环境效益不同,处理成本费用也相差很大。按照市场化的要求,付费者可以选择处理成本低的企业,这样,不利于多种垃圾处理方式的发展,不利于高科技含量处理技术的推广和提高。

4、生活垃圾处理费收缴率低,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建设部颂布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2007年7月1日起实行)第三十八条明确规定“单位和个人未按照规定缴纳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的,由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单位可处以应交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三倍以下且不超过10000元的罚款,对个人可处以应交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三倍以下且不超过1000元的罚款”。《办法》的这一规定,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的收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措施。然而,按照四部委《通知》明确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为经营服务性收费的定性以及湖南省政府转发四部委《通知》中要求“收费企业应与收费对象签订服务合同,明确双方权利、责任和义务”来理解,收费企业与交费者之间是一种合同关系,不交纳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的行为是一种合同违约行为,合同违约只能按照合同约定支付违约金或通过诉讼程序解决,而不应该通过罚款这种行政处罚方式。因此,生活垃圾处理费定性为“行政事业性收费”更符合《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的精神,更有利于该办法的实施。二、收费主体应该是政府或其委托的政府部门

将垃圾处理费定性为行政事业性收费,其收费主体应该是行政事业单位。但按照四部委的《通知》精神,垃圾处理费为经营服务性收费,垃圾处理费的收费主体为企业。实际上,在垃圾处理的市场化初期,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经营企业很难收取或足额收取这项费用。因为垃圾处理费不像水费、电费及其他公共服务产品,对于不交水费、电费的,水电部门可以采取停水、停电的行业措施,而对于不交垃圾处理费的,不能做到不准倒垃圾也不能够让人不产生垃圾。实际上,在征收垃圾处理费的大部份城市,收费主体并非企业,而是政府某些部门。如有环卫部门直接上门收费的,有财政部门代扣的,还有公安、规划、交通、社区、物业管理等代收的。而收费用途都是用于垃圾处理的各个环节。垃圾处理是一项公益事业,国外许多城市垃圾处理也是以公益性为主,有的具有公共服务和市场化双重性质,而不完全是市场性的,不能够完全按照市场的运作机制来调节。城市生活垃圾的收运及处理大都是承包性质的,一般是由政府拨款,国营或私营企业承包来经营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而不完全按照市场化运行的。例如:德国一些城市的法律规定经营生活垃圾处理的企业既不得亏损,也不得盈利;丹麦哥本哈根市政府规定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厂不能以盈利为目的;加拿大蒙特利尔市的生活垃圾收集运输一半是由政府经营,一半是由私营公司经营,都以承包方式经营。这些实例表明,城市生活垃圾经营企业的属性仍然是公益性的。实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补充生活垃圾治理经费的不足,是许多国家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的主要目的之一。政府作为公共服务产品的提供者,有职责筹集资金并加大投入做好垃圾处理工作。因此,尽管垃圾处理推向了市场,但政府的管理、协调、筹资职能不能丢,政府应该承担垃圾处理费收费主体的职责。

三、收费方式应该突破行业瓶颈,为其提供高效的收费载体与通道

按照《通知》精神,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的收费对象包括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包括交通运输工具)、个体经营者、社会团体、城市居民和城市暂住人口等,涉及范围非常广。对如此广泛的收费对象,靠人力上门收取,其工作效率低,效果差。因此,很多城市都在积极探索通过一种公共载体实行“捆绑收费”,较普遍的做法是通过水费、电费捆绑收取,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由于电力、供水属不同的行业,受其行业监督管理制约,在实质性的推行中落实缓慢。本文认为,由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的收费对象非常广泛,为提高收缴率,可以采取多种收费方式。对于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可以由财政部门代扣收取;对个体经营者可以由工商部门代收;对城市居民、暂住人口可以委托社会、公安部门代收;对交通运输车辆可以委托水、电行业代收。以上方式要靠涉及的部门积极配合,齐抓共“收”,且协调性工作量大,收费成本仍然很高。为提高收费效能,降低收费成本,提高收缴率,应该突破行业瓶颈,在制度上、法律法规上进行修改、完善,以便于各地政府建立一种以水费或电费以及其他公共服务产品为载体的收费通道。

四、实施垃圾处理收费,应该加快制定收费的法律,为收费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四部委的《通知》为垃圾处理收费提供了政策依据,但由于该费的收取涉及到千家万户,没有法律做保障,收费制度的推行难度相当大。国外实施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很早,如美国于1924年、日本于20世纪50年代、韩国于1995年就开始实行垃圾处理收费。在多年的实践中,各国为强化收费手段,制定和完善了收费的法律法规。如丹麦1986年制定和实施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法令,德国的《避免废弃物产生及废弃物处理法》中规定了联邦政府可以颁布垃圾处理收费条例,法国的《环境污染法》,日本的《废弃物处理与清扫法》,韩国的《废弃物管理法》,泰国的《公共卫生法》等都明确了实施垃圾处理收费的规定。我国实施垃圾处理收费制度起步晚,更应该借鉴国外经验,加快生活垃圾处理收费的立法,为实施垃圾处理收费提供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等:关于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促进垃圾处理产业化的通知(计价格[2002]872号)[R].2002-06-07.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污染控制司:城市固体废物管理与处理处置技术[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1.

[3]黄华:南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的征收途径[J].广西城镇建设,2004(12).

第3篇

(一)成本会计课程内容

成本会计作为会计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会计工作实践上来讲,都是一个重要环节。成本会计的内容可以从两种角度界定,一种是以成本核算为核心,主要包括成本报表编制、成本计划和成本分析等。另一种是成本会计在此基础上还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和成本考核等内容。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成本核算、成本分析以及其它成本管理的内容。同样以成本核算为主。本文以第一种角度来分析。

(二)成本会计课程的特点

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决定了它的特点:计算多、方法多、公式多、表格多,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腻烦心理。成本核算是成本会计的核心,其运用的方法多且灵活,不同的费用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方法又适用于不同的情况。比如辅助费用的分配,方法有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法、代数分配法、顺序分配法5种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在成本会计中,每一种费用的计算与分配、成本核算方法的使用都要有一个载体,就是表格。因为计算方法众多,所以表格的编制方法与格式又有很多种,可以很灵活。各种要素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制造费用等需要编制费用分配表,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需要理解成本计算单,也是表格。要理解这些表格以及其中的方法运用、数字的来源,有一定难度。而且学生是在学习《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时,学习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方法比较多,计算简单,编制分录是主要内容。而成本会计课程内容是以表格的形式主要讲计算,表格众多,表格之间也有联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数据之间的来龙去脉。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能在学习中获得收获和成就感,应该结合学生心理特点,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应用。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体会和对课程的认识等方面,改进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直至热爱这门课程的学习。

二、成本会计教学中的难点

(一)教学内容局限

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一般是以传统工业企业的成本核算为主。其主要内容是在学习成本费用分配方法的基础上,对整个产品成本形成过程再做进一步介绍。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看不到各种费用分配方法在整个产品形成过程中的计算,仅仅是单一的费用计算方法学习,无法从产品成本形成的全过程看到一个完整的案例,要使学生掌握产品成本形成和计算的完整过程,把课程核心的成本核算各部分内容衔接起来有一定难度。

(二)理论与实践脱节

成本会计核心内容是成本核算,目前对成本会计的教学,常见的多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教师讲,学生听,但是学生的听能消化吸收的能有多少,每一堂课是很难衡量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即教师讲的基本是理论知识,缺乏趣味性,且欠缺实践环节,缺乏实用性。学生缺乏对制造业生产的直观了解和认识,也很难直接把握实际操作方法。会计的实务操作性很强,成本会计也不例外。但是对于课堂讲授的各种计算方法等,要求学生真正了解,有一定的困难。因为会计资料对于一个单位来讲,有一定的保密性,是不变随意外传的。这也造成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

(三)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

成本会计主要是通过成本数据的前后勾稽关系来反映成本核算流程的,而这种数据的前后来龙去脉又主要是通过成本核算的有关表格反映的。由于表格的应用有一定局限性,不可能将所有表格都绘制在黑板上,只能单一地从书本上针对表格解释数据的来源与计算,学生听起来易产生疲劳感,教师的教学效果就很难达到。大学生作为一个青年群体,朝气蓬勃,在大的时代背景下,他们有着更多的未来个人发展的空间。同时,他们也容易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会容易受到拜金主义的冲击等等。成本会计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它的应用性强,其内容主要介绍成本核算的方法。学习过程计算较多,这些计算多以表格的而形式呈现出来,内容显得枯燥乏味,且不易掌握。学生理解有难度。这样一门课程如果没有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作为补充,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合学生心理特点提出的改革思路

(一)整合教学内容,易于学生学习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教学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应从学生易于把握的角度,规划整合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不连贯,加之学生学习过程中往往急于求成,缺乏耐性,很多学生认为成本会计课程计算较多,不容易掌握。整合教学内容,应该从整体出发,合理构建成本会计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例如,可以在介绍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一个完整的例题、案例进行成本会计整体说明。既可以帮助学生从成本核算上掌握计算过程,又利于同时理解账务处理。同时,结合现代成本管理的需要,也为了避免与其他相关课程(如管理会计)重复,在保留成本会计传统体系中的理论与方法的同时,简化过多涉及其他管理领域的内容。适当介绍成本控制战略等成本管理领域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使成本会计的体系内容更具前瞻性。

(二)加强实践教学,利于学生学习

大学生重视所学内容的有用性,因为将来要就业、要深造,体现自我价值。如果课程有用,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避免消极心理。成本会计教学要“有用”,教学内容应与会计岗位工作和学生的今后就业需求密切相关,这样才能使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融为一体,不脱离社会需求。为此,在成本会计教学中,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这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也使学生体会到成本会计在不同行业中的运用以及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例如开设实训课,学生完成实训任务,认识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体验工作任务完成的成就感。引导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也可以分组分批深入生产一线,到企业中去,了解真实的生产情况。了解实际生产过程,便于理解不同企业类型适用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做好成本计算工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书本知识的重要性和有用价值。

(三)扩充教学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成本会计往往以学习财务会计的思维习惯来对待,对成本会计核算体系缺乏理解,因而感觉学习困难,很少感到学习成本会计很有趣。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成本会计教学的重要一环。如何培养学习成本会计的兴趣呢?可以通过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比如

1.项目教学。项目教学法是指从学生实际应用技能出发,将学生在校期间应掌握的技能分成若干个项目,每项项目的结构形式均是围绕该技能形成所组成的,与就业岗位工作任务密切相关的行动化学习任务。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实践,教师在旁进行指导。有利于给学生带来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2.多媒体教学结合图示教学法,使用多媒体,图示直观明了,配以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说明,费用的计算、结转过程形象生动,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翻转课堂。翻转课堂的应用,直接讲解与建构主义学习结合。学生已不再是课堂和教师的简单的受众,而是课堂和学习的主人,可以从网络、视频中自主学习,学生掌控自己的学习,根据自身情况安排和控制学习,而不再是简单的课堂上教师指令的回应者。教师的角色从内容的呈现者转变为学习的教练,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有时间回答学生的问题,实现对每个学生的个别指导。在作业问题上,也可以将集中的问题汇集起来,专门、及时的给予指导。同时,也有机会观察到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是引导学生的学习,而不是简单的指挥学生。这样更利于学生理解理解课程的内容,真正成为学习的参与者。

4.探究式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方法的主要思想是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通过课下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和发现知识。课上向教师提出问题,而不再是由教师先向学生发问。我国现代杰出的历史学家蒙文通,在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任教时,使用的考试方式即由学生出题问先生,往往考生的题目出口,先生就能知道学生的学识程度。这种方式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更加扎实、印象深刻。

四、小结

第4篇

中差生一般都是学习基础较差,知识缺漏多,智力稍钝,反应稍慢,学习上懒散,马虎,作业上抄袭,心理上自卑,失去上进心。因此必须一个一个地主动和他们交知心朋友,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真诚相待,不歧视,不训斥,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从而激励中差生树立远大理想,激发中差生勇于拼搏的精神.矫正中差生的厌学心理,唤醒他们学好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填平心理上的鸿沟,得到心理平衡,建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依据初中物理教学,教学规律,端正教师教育思想,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想的影响,改变一切围绕升学有望学生转的错误做法,把目光转移到大多数学生身上来。严格按照大纲、教材的内容教学,不超纲要求,不任意加深、加难教学内容,贪多求全,不加快进度,不频繁考试,不制造人为分化。改变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教学方法陈旧,满堂灌,黑板上做实验的模式。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艺术性,使中差生时时有新发现的感觉,从而对学习物理产生兴趣,具体做法是:密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以一些新奇实例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兴趣;发挥实验的作用,引起差生的好奇心;开展以小实验、小制作、小竞赛为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采用投影模型等先进直观的教学手段等。

让中差生充分参与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按中差生实际水平制定教学汁划,设计教学方案,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给予他们同优等生同样的施展才能的机会,使他们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学生的回答与补充,教师的点拨和总结,使中差生能积极地动脑思考,动手表述,使兴趣由分析问题得到强化,由解决问题得到稳定。

注重学法指导,加强能力培养。根据教学内容和中差生的实际,可开没学法课、举办讲座、个别矫正等形式。改变死记硬背的坏习惯,引导他们课前根据学习目标预习教材:在复习、掌握教材的基本概念、原理的前提下完成作业;在掌握原理、步骤及注意事项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操作;按照就近,自愿的原则,养成好学生帮中差学生的习惯,组织以计读、做、算、绘等基本技能为内容的各种竞赛活动,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巩固,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实行必要的优惠措施,使中差生扎扎实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统一授课、分组练习、分别辅导的方法。对中差生实行“五多一优先”:多鼓励、多提问、多扳书、多检查、多辅导,优先批改作业。课堂练习、布置作业和考试命题时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办好辅导班,帮助他们消化书本知识,帮助解答疑难,指导解题方法,及时补齐知识上的缺陷。在他们熟练地掌握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提高。抓住中差生的闪光点,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保证他们与优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平等地位,采用各种形式或途径,进行表扬鼓励,实行激励评价,激起他们的成功欲望,使他们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唤起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学有目标,赶有方向,逐步提高。

第5篇

[关键词] 人力资源;激励制度;忠诚度;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D035.2文献标识码:A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进步与发展,促使在现代化企业发展当中,人力资源发挥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其重要性意义要远远比物质资源大得多。在人力资源管理当中,员工激励与忠诚度是非常关键性的两方面内容。是有效的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方法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能动性,促使每一位员工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做好有关组织工作,最终实现企业的目标。为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员工激励及提升其忠诚度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诱使员工产生工作积极性,令她们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前提下,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增加员工最企业的满意程度,促使其积极的投入到日常工作当中去。为此,运用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努力提升员工忠诚度是现代企业所需重视的关键性问题。

一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问题探讨

1.1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理论

通常激励理论被划分为:内在激励理论、过程激励理论及外在激励理论三个方面。内在激励理论通常指的是诱使个人动机及行为发生的内在需求,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马斯洛-需求层次论’。过程激励理论重点说明的是人与外界环境相互间的互动,最具代表性的是‘期望理论’;而外在激励理论重点强调的是经过对环境中的一些变化性因素来预测在今后工作中的行为变化,最具代表性的是‘学习理论’。

从上述基本理论当中,对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可以延伸一下三方面的启示:

第一,在社会当中不管是谁都会有很多种需求,但需求会伴随着时代的变化及个人生活环境的改变而产生巨大的差异性。所以,企业一定要时常对本企业员工中所潜存的这些不断改变情况加以特别注意,同时在此基础上运用管理实践、有关政策等对其加以整合,争取能够满足每位员工的自身需求。

第二,员工的自身行为是由其需求、动机及所处的环境决定的。但上述这些并不是对企业发展都会产生促进作用。为此,企业争取要满足每位员工的需求,以便于每位员工能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日常的工作当中去,促使企业组织目标的最终实现。

第三,员工的行为是能够加以塑造的。企业有意义的目标能够有效的促使员工的自身行为发生很大的改变,以此加强员工工作积极能动性及创新能力。所以,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当中一定要创建完善的、行之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经过制定具有挑战性质的绩效目标,合理准确的绩效评价系统,为员工供应绩效加以完善的机会及客观性因素,才能够保证企业员工在具有竞争力的环境下得到自身素质的提升。

1.2 合理的激励机制相结合

1.2.1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有效结合

在激励机制当中,物质激励是一个主要的方式,同样是当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当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激励形式。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及社会主义市场化经济的确立,‘金钱万能’似乎成为很多人意识中的错误思想,这就导致一些企业认为只要给员工发足够的工资就能够有效的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但是,在现实的工作当中,很多企业消耗大量资金后却没有达到最终的效果。企业员工工作怠泄,耽误了企业的发展机会。其实,真正意义上的激励员工能动性,不仅仅需要对员工进行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同样非常重要。为此,现代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当中,一定要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有效结合,才能够很好的促使员工将其潜能发挥到最大程度。

1.2.2 制定精准、公平的激励制度

激励制度一定要很好的展现公平的准则,在日常工作中广泛听取广大员工的科学建议,出台被广大职工所认可的激励制度,将该制度长期有效的执行下去。同时,激励制度的执行需要与有关考核机制有效结合,以激发员工的积极能动性,促使所现有的外部竞争转化为自己工作奋斗的动力,充分展现自己的潜在性能,。而多创建的激励制度一定要科学、合理,企业在创建制定激励制度的同时需要对有关情况进行缜密的浅析,全方面的对每位员工的状态及工作质量进行分析,依据目前状况更改激励制度中的相关策略。

1.2.3 多种激励制度综合运用

企业需要依据自身的特点选用相适合的激励制度,注意培养员工的积极能动性,除此之外,以荣誉感的激励方法在现代企业当中是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形式,在外国发达国家中也是较为常见的,是一种非常有效果的方法。在现实的工作当中,激励有许多种不同的形式,如果想要方法能够与企业大体背景及特色形式,就需要创建对应的相关制度。

1.3 考虑员工的个体差异,注重软环境投入

现代企业当中相互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唯有努力的去探究人力资源,同时开展人力资源的科学分配,才能够推动企业得到进步与发展。在指定企业奖励制度的过程中,必须要兼顾企业自身的特殊情况及员工的个体状况,以此取得激励制度的最大效果。激励制度的创建最终目的是为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能动性,在激励制度当中要关注对员工心理上的关心,创建家庭式企业。在当代社会当中,企业员工非常重视对他们的尊重问题,多给予员工心理上的抚慰。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要时常组织员工开展一些集体类活动,强化员工与员工、员工与领导者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这样才能够促使员工感受到一些归属感。

总而言之,企业管理者要注重与员工进行感情上的沟通交流,促使每位员工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获得心理上的一些满足。企业需依据自身的现实状况,有效的运用多种形式的激励制度,将激励方法与最终目的有效结合,改变固有的思维方式,创建独具本企业特色、被广大员工认可的激励制度,促使企业在当下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占据一定的优势地位。

针对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潜在的问题来看,目前仍然需要对于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进行不断的探究,运用综合的科学管理方法,创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同时,要遵循目前市场上的一切变化信息及当今知识经济下对人才各方面的准求,开发人力资源问题。唯有巧妙的运用人力资源理念,借助先进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才能够促使企业健康向上发展。

二 培养和提升员工忠诚度的有效方式

2.1 关注员工自身问题,拓展职业生涯管理

职业生涯管理是企业为了能够提升员工对企业满意度以及推动企业自身有效发展的所创建的与企业员工密切相关的一项管理。经过对企业员工开展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员工工作成就感的形成、对企业满意程度的提高及组织的忠诚度,很好的预防企业中优秀人才的流失,推动企业不断的发展。

2.2 情感管理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当中,尊重每位员工是情感管理的核心。只有做到对员工尊重才能够促使员工对企业忠诚。在日常中,对人的关心是必不可少的精神需求,而在企业当中,上级对下属的关心则能够很好的督促员工积极的为企业所服务。帮助员工开展职业规划,可帮助他们很好的实现自己的理想。企业管理者可以经常的对员工加以表扬,可选用感情上的安慰及优厚的薪酬待遇来提升员工的成就感。情感管理吧企业目标的实现跟员工自身的思想需求有效结合在一起,在帮助企业实现最终目标的同时帮助员工实现自己的理想。

2.3 开创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在企业发展过程当中,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的价值理念,是企业生存的灵魂。企业文化能够促使每位员工树立科学、共同的价值理念与行为方式,加强员工自身的归属感、满意度,能够在企业当中发展成一团巨大的凝聚力量,促使员工有自我约束及激励感。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理念重点展现了企业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是未来企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环境管理

城市生活垃圾是指城市人口在日常生活中产生或为城市日常生活提供服务过程中所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目前我国垃圾的设施建设、收集处理、运行监督和宏观管理由市环卫部门主管,垃圾收集处理的环境管理由环卫部门和所属垃圾收集处理单位实施,收集处理费用由政府包办。环保部门除对垃圾处理场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和监测监督外,没有对垃圾收集处理进行环境管理。垃圾环境管理行政部门、企业和公众都要参与管理。垃圾处理不仅关系到城市的荣誉,而且直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的健康安全。在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中,如何实施有效的环境管理,成为城市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环境管理的思路

首先强化职能。应强化现有垃圾处理场的基础上,强化垃圾处理场的职能,赋予应有的权力,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达到国家级卫生城市的要求,以适应城市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其次分类管理。试点城市实行垃圾分类收集是提高垃圾环境管理水平的重大举措。垃圾环境管理实行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垃圾分类收集既提高废品回收率又便于危险废物单独处置。垃圾混合收集,增大了垃圾资源化、无害化的难度。它具有一次性投入和运行成本低,以及对人员素质和技术数量程度的要求低的特点。垃圾分类收集有利于垃圾资源化、无害化,但垃圾分类收集增加了垃圾收集设施和垃圾运输车辆的数量,要求更多的单位和个人参与垃圾收集,增大了环境管理的难度。

垃圾基本上分为有机垃圾、危险物质和可回收垃圾三类。上海将垃圾分三类:一是有机垃圾,即在自然条件下易分解的垃圾,主要是厨房垃圾;二是干电池等危险废物;三是废纸、塑料、金属等可回收的垃圾。垃圾分类收集要坚持“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应鼓励废物回收和综合利用。生活垃圾环境管理应从源头抓起,逐步过渡到垃圾收集企业负责社区、小区、居民住宅等源头的生产垃圾收集工作,避免多头管理,多头收费。垃圾收集和运输应密闭化,防止暴露、散落和滴漏。鼓励采用压缩式收集和运输方式。尽快淘汰敞开式收集和运输方式。结合资源回收和利用,加强对大件垃圾的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应当以各地经济能力、社会条件、分类收集现状和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为基础,合理安排垃圾分类收集环境行政管理、企业环境管理和公众参与管理措施。

再次政策指导。环境行政管理是按国家的垃圾分类收集的环境管理政策,组织开展城市垃圾分类收集法规、政策调研。要制定适宜的经济、技术和社会政策,加强对城市环境管理的引导。推行垃圾分类收集,研究开发适合我国的垃圾处理技术,推进垃圾处理的产业化。第四全民参与。城市居民、单位必须按照所在地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时间、地点和方式排放生活垃圾,积极配合有关单位进行分类收集。只有社会形成了封闭的“分类收集——再利用——消费——再分类收集”的资源循环利用环,建立起完整的系统,分类收集才可能持久。

二、环境管理的途径

一是填埋。填埋是现阶段我国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大多数垃圾填埋方式都是简易填埋,忽视了处理中的环境管理。填埋导致的大气污染、水污染等二次污染严重。卫生填埋是垃圾处理必不可少的最终处理手段。兴建填埋场应当实施三同时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监测制度。二是堆肥。食物垃圾约占生活总量的1/3。食物垃圾和其他一些有机垃圾具有分散、量大、处理困难、容易污染环境的特点,对其集中处理,如堆肥,不仅减少了垃圾污染,而且与其他垃圾成分分离,加快了垃圾分类,有利于城市生活垃圾的全面处理。但堆肥易造成地下水污染,发酵不成熟堆肥效果不理想;堆肥产生大量甲烷,处理不好可能引发爆炸。堆肥场所应远离地下水源地,易通风。三是焚烧。焚烧的成本很大,在我国应用不普遍。焚烧易产生局部大气污染。四是再生。加工处理二次利用。

三、环境管理的措施

我国大中小城市基本配套建设了垃圾清扫、收集、贮存、运输和集中处置设施、场所,大多数城市实行了城市生活垃圾集中处置,少数城市正在实施垃圾分类收集制度。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中的环境管理措施一般为“四结合”模式:与源头控制、产生控制相结合;与收费管理等经济刺激手段相结合;与行政处罚相结合;与提高环境卫生管理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第7篇

关键词:基础知识;口语技能;翻译能力

一、利用语文基础知识来巩固越南语基础知识,为形成技能打下扎实基础

首先,学习一门语言,语音是最基础的知识,直接影响到每一个阶段的学习,尤其是越南语,因为越南语是由声母和韵母加声调形成的文字,看到文字就可以直接读出来,而且中国人学越南语非常有优势,在越南语中有一种词叫汉语借词,也叫汉越语词,发音与汉语接近,意思也相同或相近,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已经成为越南语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被广泛应用于越南语的各个领域里。因此,学好汉语拼音对于进一步学习、积累越南语词汇量是非常有用的。

此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语法,只有正确的掌握语法才能掌握语言规则和句子结构,进而逐渐发展语言能力。众所周知,语法是一门语言中最为难学的部分,而在越南语的学习当中,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汉语和越南语的句子结构有很多相同相似的地方。比如:汉语的句子组成部分包括有主语、谓语、宾语、补语、状语,越南语的句子组成部分包括有主语、谓语、补语(越南语的补语相当于汉语的宾语)。越南语和汉语的基本句子结构是一致的,都是主语在前,谓语居中,宾语(越南语称为补语)在谓语动词之后,除了这个主谓宾的基本句型相同,越南语里的连动式和汉语里的连谓句句型相同,汉越两种语言里的兼语句也是相同的句子结构。由此可以看出,如果越南语教师在教学中能够通过分析汉语和越南语语法之间的共同点来指导学生,在学习越南语语法的时候不盲目地去记,不靠死记硬背,相反地能够和汉语的语法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学习,利用对母语语法的熟悉掌握进而提高自己对越南语语法的认识,相信对后面语言技能的形成能够奠定很好的基础。

二、实用语文操练技能是提高越南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捷径

中职学校以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为宗旨,但如何能真正让学生掌握并实践技能应用是一个难点,外语技能的培养与其他一些可以进行设备操作的专业技能培养不同,就目前的中职学校外语人才培养目标而言,主要是培养口语交际能力,而口语交际能力是无形的,它没有设备操作,只能靠口头来表达,所以技能的培养和形成过程就比其它专业更加辛苦。

中职学校的越南语教学是从零开始的,新生入学没有任何基础,从语音学起,要求学生在一个学期学完语音,剩下的三个学期就进行基础、会话和听力等知识的综合学习实践,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既要学习新知识又要训练形成技巧,只靠单一的越南语课堂教学是很难引导学生去实现技能目标的。很多越南语老师也一直想方设法要改革教学,但是很多时候都是只从越语教材,教学手法上来改,却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其实已经掌握了很多越语知识,但却不知道运用技巧去表达,而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用语文操练技能(如:学会倾听、写记叙文、介绍、写说明文、交谈、复述等)恰恰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就目前而言,大多数越南语教师在课堂上都只是过分强调了对生词和课文内容的记忆,使得学生也过分地埋头苦记,虽然也有成效,但过程比较辛苦且约束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多年的教学经验得出一个启示,学生其实已经累积了一定量的越南语知识,只是缺了一些应用技巧。因为学习越南语的时间较短,所以直接用越南语来编辑语言的能力是有难度的,但是如果能利用语文教学中的实用语文操练技能(如:学会倾听、写记叙文、介绍、写说明文、交谈、复述等)作为指导,结合越南语专业的学习内容进行实践训练,进一步创新越南语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相信会事半功倍。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在吸收、归纳、整理、叙述等方面的能力是非常欠缺的,而要形成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这些又是相当重要的。口语交际的过程就是一个交谈的过程,首先就要学会倾听,才能理解吸收别人的意思,然后进行即时性的归纳整理进而回答,在归纳整理回答的过程中往往都会使用到记叙、介绍、说明、复述等技能,设想一下,如果学生在运用越南语表达之前都掌握了以上技能,那么转换成越南语的时候也就得心应手多了。要做到这一点,可以大胆地从课堂教学形式上开始改革,把语文课堂和越南语课堂组织在一起进行实践训练,先由语文老师把实训的操练技能进行讲解说明,让学生明白自己要做什么,该怎么去做,然后再由越南语老师指导进行实践训练,从专业角度指导学生练习从而达到技能形成的目标。

三、丰富的语文知识对翻译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

学习一门外语,翻译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为外语人才的工作能力最主要就是体现在翻译能力上。相对于其他语种,越南语和汉语之间的对译较为容易,因为在语法和发音上都有很大相同之处,但是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还是发现,很多中职越南语专业学生在翻译中(从越文翻译成中文)还是出现词穷的现象,这一现象归根到底还是因为语文知识的贫乏。根据很多学生的反馈,其实学生潜意思里都能明白越语翻译成中文是什么意思,但是在表达的时候却不知道用什么词语来组织成句,这里又要回到那个老问题上: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很多中职学生的语文水平较低,对于很多中文的习惯用语,一些相对书面的词语和句子非常陌生,平时也不注重积累,所以在需要用的时候就拿不出来。其实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也会涉及到很多丰富的语言知识,但是往往因为语文教师在上课时只是讲语文知识,越南语教师只讲越语知识,而没能把两门学科的知识很好的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应用于翻译训练,忽略了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应用。语文知识与翻译关系密切,不可分割,翻译离不开语言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翻译的过程中,要让目标文成功地表达源文的内涵,必须要求译者有扎实的语言功底,由此可以看出丰富的语文知识对于翻译技能形成是有很大帮助的,培养中职学生累积丰富的语文知识也是切实可行的。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一个中职学生要形成越语语言技能,只依靠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很难达到技能要求的,而中职语文教学内容中有很多知识和技能对于学生实践语言技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如果能够利用中职语文教学来帮助指导越南语语言技能的培养,两者结合相辅相成,用学生相对容易理解掌握的语文知识来作为形成越南语语言技能的参考指导,相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越南语,从而进一步转换成实用技能。教师们今后可以在这一方面进行实践教学,尝试把两门课程结合起来,融会贯通,相信可以更好地利用实用语文操练技能来帮助指导中职越南语专业的学生形成更加全面的越南语语言技能。

参考文献

第8篇

论文关键词:进气成分,惰性气体,模拟,低温燃烧,废气再循环

引言

柴油机低温燃烧是一种新型的燃烧方式,通过降低燃烧温度,可以同时实现极低的NO和碳烟排放。随着人们对柴油机燃烧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近年来,人们对柴油机低温燃烧特性有了较清楚的认识,其特征可以概括为:EGR与喷油策略控制的大比例预混合的低温燃烧过程。但是,人们对低温燃烧的机理的认识仍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

传统柴油机进气是新鲜空气,即主要由N和O组成。在柴油机低温燃烧中,废气再循环(EGR)是重要的控制手段,通过EGR提高进气的热容比从而延长滞燃期,使燃油与空气混合更加充分。另一方面,EGR降低氧浓度,降低燃烧温度,从而降低有害排放。EGR的废气中主要包括剩余的空气(主要是N和O)、完全燃烧产物(CO和HO)以及少量的其它中间产物,其中主要是完全燃烧产物,EGR率的改变实际上是改变了N、O和CO的比例。CO的加入会造成以下三种效应:进气氧浓度降低(稀释效应)、进气比热容改变(热效应)和CO参与燃烧(化学效应),N比较稳定,比热容接近新鲜空气,主要产生稀释效应。本文通过试验和模拟计算,研究了进气成分N和CO对柴油机燃烧和排放性能的影响,从而揭示EGR对柴油机低温燃烧影响的机理。

1试验装置及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一台六缸增压、水冷柴油机上进行。对对第六缸进行了改造,独立出其进、排气系统和喷油油系统,其余五缸保持不变。发动机参数如表1。

表1发动机参数

Table1Theparameteroftheengine

缸径

105mm

冲程

125mm

连杆长度

210mm

压缩比

17.5:1

排量

1081.8cm

进气门关闭时刻

-137 deg ATDC

喷孔数

7

喷孔直径

0.17 mm

喷束夹角

155 deg

喷射系统

Common Rail

第9篇

论文关键词:高压共轨,多次喷射,后喷,排放

引言

为了满足日趋严格的排放法规要求,人们在发动机后处理技术,废气再循环、喷射速率优化和电控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的出现,使人们在以上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因为其高的喷射压力和多次喷射控制上的灵活性,可以将油量分成2次甚至更多次的喷射,从而可以进一步地优化发动机的排放性能。后喷,即在主喷之后进行的喷射,其主要作用是优化发动机的排放性能,采用后喷后,可以促进扩散燃烧过程中油气混合、从而将主喷生成的Soot氧化,最终达到降低Soot排放的目的。国外的研究针对后喷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得出的共同的结论是,采用后喷能够进一步地降低Soot的排放,但后喷的油量和主后间隔角度需要精确地匹配。后喷对BSFC和NOx排放亦有影响,但根据实验用发动机和发动机工况不同,其影响程度亦不相同,所以对于后喷优化Soot排放的机理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而有必要针对后喷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本研究是在一台高压共轨柴油机的试验工况(1200rpm.60Nm)下进行的,针对多次喷射中后喷射的试验研究。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调节主喷脉宽的方法来保证实验过程中发动机输出扭矩不变的条件下,研究多次喷射中后喷射对燃烧和排放性能的影响,为进一步的多次喷射策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1.实验设备

研究是在高压共轨柴油机上进行的,发动机具体的规格参数详见表1-1。电控系统采用的是自主开发的电控单元,上位机监控软件采用的自主研发的基于VisualC自主开发的标定平台。实验柴油机所用的燃料为北京市市售满足国4的(硫含量低于50ppm(或称10-6))标准柴油。

表1-14JB1发动机规格参数

型号

4JB1直列四冲程、水冷

缸数

4

燃烧室型式

直喷缩口圆形形

压缩比

18.2:1

排量/L

2.771

标定功率/kW

85

标定转速/r/min

3600

涡流比

2.4

进气门关闭

上止点前125°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