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大学生职业生涯论文

时间:2023-03-23 15:09:14

导语: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大学生职业生涯论文

第1篇

【关键词】MBTI;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引言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699万人,被认为是“史上最难就业年”。而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高等教育学校(机构)预计毕业生达714.8万人,这意味着2014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为积极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式,高校就业指导机构越来越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个体也逐渐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个体与社会组织相结合,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学习与实践安排[1]。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就是客观正确地认识自我,因此目前很多高校借助MBTI性格类型理论、Holland职业倾向理论等职业兴趣与性格测验工具,来帮助大学生判断自己的职业发展取向。

虽然目前有很多职业测评手段和工具,但是MBTI是当今全球最权威、最著名、应用最广泛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个性测评理论。它主要通过识别人与人之间的性格特质,以确定适合被试者的岗位特质和工作特质,从而为其提供合理的工作及人际决策建议。目前,MBTI已被翻译成近30多种文字,研究它的论文报告超过4000多篇。全球每年有200多万人接受MBTI测评,有80%世界500强企业已采用MBTI方法用于员工的发展及组织效率提升。

1、MBTI理论在中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的应用

MBTI理论认为大部分人在20岁以后会形成比较稳定的MBTI性格类型,随着年龄的增加、经验的丰富会发展完善。同时由于其测试信效度良好,因此中国很多高校开始应用MBTI理论进行相关研究,尤其是广泛应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

随着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出现,学生对个性化、专业化就业指导的需求日益迫切,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中引入了MBTI理论。专家指出,对于大学生来讲,职业生涯规划应该采用MBTI理论而不是职业兴趣的理论,因为它不仅可以提供适合的岗位、适合的岗位特质、工作环境,而且可以提出其所拥有的优缺点及给出适合的发展建议[2]。而且MBTI理论在职业探索、生涯规划等一系列职业指导中应用相当广泛。

喻良涛等利用MBTI理论分析归纳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潜在大学生创业者的性格类型和行为两方面的异同,用以指导进行KAB创业培训对象的选择和后续创业指导[3]。陈国胜等结合MBTI理论对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学生进行职业倾向研究,提出了高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相应对策建议[4]。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也采用包括MBTI理论在内的针对大学生就业的职业测评系统,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复旦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利用MBTI理论等测试软件开设有关职业能力倾向测试项目,为有需要的毕业生提供测评及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5]。邓永超运用MBTI理论加强对华南农业大学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全程就业指导[6]。潘国刚阐述了MBTI理论等人才测评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以及大学生在高校引入人才测评技术后的认识和应用[7]。朱晓蓉在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指导研究中将MBTI理论作为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学生性格探索的主要工具,给学生提出更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建议[8]。笔者所在的云南工商学院从学生入学始就结合MBTI理论对学生性格特征进行分析,建立学生性格特征档案,并且由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进行四年跟踪指导,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服务质量。

2、MBTI理论应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常见问题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引入了MBTI理论,但是部分高校在开展MBTI测评时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一)MBTI施测师的专业性。MBTI测评有一整套严格的施测流程和使用规范,其有效性取决于施测中规范、有序地执行每一个环节,而这有赖于每一位具备认证MBTI施测师恪守施测流程和测试中的行为规范。MBTI施测师将指导被试者正确实施每一个步骤,以确保被试者展现自我的本来面目,并向被试者详细解读MBTI测评结果并提供关于测试结果的意见反馈。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很少有老师具备心理测量学专业知识,或是具备认证MBTI施测师等专业资质,因此常常出现MBTI测评结果与自评结果不符的现象,这样就无法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和专业化的咨询流程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二)MBTI量表的权威性。MBTI量表从问世到现在经过多年不断修订、完善,至今已升级了10多个版本,同时社会上还存在很多商业性职业测评机构改编的MBTI量表。为了得到更准确的测评结果,应该采用权威的、专业的测评量表。目前各高校在开展MBTI测评时没有一个统一的量表版本,有的用这个版本有的用那个版本,或者直接引进某些商业测评机构的测评软件,而没有认真考察提供测评量表的机构是否有比较权威、知名的心理学专家作技术顾问,是否依托于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从而使MBTI测评结果失去其参考性,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指导意义,甚至带来更糟糕的结果。

(三)MBTI分析报告的准确性。MBTI通过分析人们在获取信息、作出决策、对待生活等维度上的不同偏好,最终形成十六种人格类型,每一种人格类型均有其适合的工作环境、岗位特质等。在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过程中,大部分指导老师仅仅依据测评结果的人格类型就提供一份包含性格特征、适合的工作岗位、适宜的职业领域和方向的分析报告,而且同一种人格类型的分析报告几乎完全一致。他们没有根据学生MBTI问卷的具体得分进行再详细分析,甚至在做完测试后,没有与被试者再进一步沟通,对测评结果进行确认或修正。这样的分析报告是不准确的,如果仅仅依据测评结果的性格类型就给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很可能会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造成误导。

(四)MBTI测评的连续性。MBTI探究的是人们在获取信息、作出决策、对待生活等方面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性格类型,而一个人的性格类型会随着年龄的增加、经验的丰富逐渐成熟完善。目前很多高校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主要针对面临求职择业的应届毕业生,MBTI测评也主要应用于应届毕业生,且每个应届毕业生基本上只进行一次MBTI测评。这样可能会因部分学生无法正确全面认识自己而导致测评结果出现误差,使测评失去其参考价值,从而无法使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向人性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3、MBTI理论应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引入MBTI理论正处于学习和探索的阶段,加强探讨和研究MBTI理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更有效地应用是当前紧迫而又重要的课题之一。针对目前MBTI理论在中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出现的问题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MBTI施测师在岗培训或人才引进。只有经过系统培训和严格认证的施测师全程参与MBTI测评,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发现自我。调查表明,没有专业认证施测师的参与仅使用MBTI问卷,测评结论的误差率高达30%,而在未经认证的施测师的误导下,结果更加糟糕。 因此高校要加大对MBTI施测人员的在岗培训或人才引进,建设一支专业认证MBTI施测师队伍,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的整体服务水平,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更有效地开展。

(二)正确合理地使用MBTI测评。目前MBTI量表有10多个版本,市场上还有专业版、体验版、精简版、改编版等不同量表。为了让MBTI理论更有效地指导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在选择MBTI量表时一定要选择权威的、信效度高的测评量表。有的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实践中引进了有关机构自主或联合开发的职业测评软件,如果其中涉及到MBTI量表时一定要跟供应商确定该量表的权威性、专业性。在得到MBTI结果后一定要面对面详细地跟被试者沟通解释,帮助其进一步确认自己的性格类型。提供MBTI结果报告时一定要专业、详细、严谨、全面,而且要通俗易懂,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MBTI的测试结果,提供有效的职业指导和职业发展建议。

(三)将MBTI测评贯穿学习的全过程。自我认知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刚开始是比较模糊的,随着个人经历、思考学习而渐渐成熟。MBTI理论认为大部分人在20岁以后会形成比较稳定的MBTI性格类型,随着年龄的增加、经验的丰富会发展完善。因此要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需要将MBTI测评贯穿大学四年的学习全过程中。同时不仅仅针对应届毕业生,而应该从入学开始,就定期连续地对学生进行MBTI测评,逐渐形成对自我的全面认识,以便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时帮助学生正确地进行职业选择和决策。

参考文献

[1]王成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自我认知因素探析[J].人力资源开发,2009(6):80-82.

[2]郑之新.职业生涯设计的若干问题――职业指导师的重要素质和技能略论[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6(4):70-72.

[3]喻良涛,赵慧娟.基于心理素质测评的KAB创业指导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3):40.

[4]陈国胜,骆秋琴,黄武刚等.高职学生职业倾向研究[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3):93-95.

[5]徐昶斌.职业测评在就业指导实践中应用的问题探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5):73-75.

[6]邓永超.浅论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J].教育探索,2010(12):145-146.

第2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整合,模式

 

1909年,美国青年律师佛兰克.帕森斯著作《选择职业》的出版,标志着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理论的开端。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外职业指导经历了重大的转变,职业指导由指导向职业生涯发展辅导观念的转变,即将教导式的职业指导方式变成更加人性化的、强调发挥被指导者作用的职业生涯发展辅导。生涯发展理论提出使生涯规划理论逐步由是由静态的、一次完成的职业辅导向发展的、多次完成的职业生涯发展辅导转变[1-3]。随着生涯辅导理论的不断发展,生涯教育活动逐渐兴起职业生涯发展,生涯规划理论在指导学生就业、职业生涯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各学科和视野对职业生涯规划、生涯规划的研究和实践的研究进入到新的阶段怎么写论文。

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在社会经济技术日益革新的大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大学生在规划职业生涯和实施职业生涯的过程中也面临多种选择,需要考虑自我因素、社会因素、教育因素以及它们的综合。大学生如何有效的整合对自己有利的资源和信息,找准自己的坐标和方向,科学合理的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是还缺乏合理模式,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拦路虎”,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中遭遇“整合”难题。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整合模式

简单地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大学生确定发展目标和途径,根据社会发展和自我发展现状调整发展策略实现自我职业发展的一种策略和安排,是个体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的动态过程。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已经是当前大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职业生涯发展,发展自我,更好的适应社会,可持续的发展和实现自己人生目标和理想的重要理念、技术和途径。这要求大学生对自己全面了解,对社会的发展趋势,环境的变化,自我目标的调整进行科学分析和判断,确定自己生涯和职业发展方向,掌握生涯规划的技术和方法,系统、科学合理的、针对自身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整合是建立在以往的生涯发展经验和成绩的基础上,客观地分析自我发展现状,社会发展情况,教育资源现状,综合确定自我职业生涯发展策略,科学规划职业生涯规划途径并积极实施的系统的整合模式。(如图1)

图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整合模式

历史经验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整合的基础职业生涯发展,大学生对职业、职位、社会、社会角色、家庭、自我认知、决策方式等都受到历史经验的影响和制约,已有的生涯发展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具有基础性和经验性影响。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现状是大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主要包括三方面的核心资源:一是现在自我的性格、兴趣、技能、特质、发展动机等大学生自我资源现状;二是现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过程中受到的自我教育、家庭教育、高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教育资源现状;三是当前的政府政策、企业发展、家庭发展、社会发展现状,这三方面的资源的互动结合共同构成了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现状怎么写论文。

合理地整合历史经验和发展现状,采取有效策略,是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途径。大学生通过客观科学分析面临的社会形势与资源,合理使用自己的教育资源,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把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和大学的学业目标结合起来,结合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科学规划大学学业,有助于降低失落感和挫折感,产生积极的上进心,从而增强自我发展的主动性。这是一个不断循环和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模式,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实施过程中不断重复这样的一个模式,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职业生涯规划与自我发展。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整合内容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整合模式的主要内容包含历史资源的整合职业生涯发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整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策略的整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途径的整合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职业生涯规划历史资源的整合

舒伯(E.super)根据自己“生涯发展形态”的研究结果,认为生涯发展是一连续不断、循序渐进且不可逆转的过程,并将生涯发展阶段划分成成长、试探、决定、保持和衰退五个阶段。大学生已有的生涯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和成绩,对于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将产生重要影响。主要包括大学生对于社会、职业的认知和了解,大学生对于专业、知识、技能的技能和训练,大学生已经取得职业成绩,大学生的职业兴趣的开发,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大学生职业性格的发展等内容,包含了社会文化的背景、遗传、个人的教育经验、家庭关系与社会资源的综合作用和影响。

(二)职业生涯规划现在资源的整合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现状主要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个人经历、特质、技能、性格、兴趣、发展动机等组成的个人品性技能等特征职业生涯发展,二是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政府政策及行为、企业或者行业发展现状、家庭环境及发展、社会发展现状及趋势等社会资源,三是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学习和教育资源,包括家庭教育资源、学校教育资源、社会教育资源等方面的内容怎么写论文。这三个方面内容以大学生个性特征为主体进行有机整合和整理,以大学生自我职业生涯发展的职业生涯发展整合能力为主线进行有机整合,为更好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进行有机互动,共同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准备。三方面资源的互动和整合过程就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如何选择和实践最优策略。

(三)职业生涯发展策略的整合

职业生涯发展策略是大学生为实现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而要选择和实践职业生涯规划的总和,具有引导性、方向性、独特性、可操性等特点,大学生们应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和自身方面的特点和条件,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策略及方案,分析达成职业目标所需的条件,尔后确定具体的行动策略和措施,从而选择出最佳的行动路线[4]。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策略的选择和整合是一个不断对社会观察、体验、思考,对自己内省、体验和追求的过程。职业生涯发展策略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己为本的整合策略职业生涯发展,大学生在整合资源规划自我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以个人历史资源、特征、兴趣、技能、自己拥有的社会资源、教育资源为主确定职业生涯发展方向,整合自我、社会、教育资源规划职业生涯发展。第二类是以家为主,以家庭发展为主确定自我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和目标,再整合自我、社会、教育资源规划职业生涯发展。第三类是以社会发展为主的整合策略,以社会发展趋势和方向为主,确定自我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和目标,再整合自我、社会、教育资源规划职业生涯发展。

(四)职业生涯发展途径的整合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包含目标、途径、内容、行为等诸多内容的有效整合怎么写论文。发展方向和目标资源的整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是一系列主动性的规划和努力,具有方向性。人的发展包括多个方面的发展,从需要层次理论来说,有多个方面的需要,那么那些需要是最重要的需要,必须要实现的职业生涯发展,那些是次要的,可以不一定实现,不同的理想、目标在那些职位上能够实现,需要系统地整合理想和目标,分析具体的实施途径和方式。实施途径的整合,围绕生涯规划目标有多种实施途径,选择哪种实施途径对于自我是最有利和最容易实现的途径是需要在充分进行多种途径比较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机整合。内容的整合,职业生涯发展内容具有多元性、多层次性等特征,将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内容有效和职业生涯规划目标、途径、时间、环境等进行有机整合和协调安排,做出最优的内容安排。行为的整合,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中需要进行多种职业生涯行为来实现,哪些行为时必要的,在生涯发展的时间段上实施何种行为时最有效需要整合分析。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整合管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整合内容的管理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从职业生涯发展现状管理、过程管理、目标管理、时间管理等四个方面入手。

(一)职业生涯发展现状的管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整合涉及到个人发展途径的选择和实施,包括自我资源的发展和整合,教育与发展资源的发展和整合,历史经验和资源的整合等内容。包括历史的我,找到自己成长经历的历史背景、历史文化、家庭环境才能更好的理解现在的我,引导未来的我;个性的我,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质,具体表现为不同的兴趣、性格、理想信念、发展动机等等;社会的我,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社会角色中,社会中我的是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对自我发展的影响如何;理想的我,我自己希望自己发展为什么方向;家庭的我,我的家庭环境如何,我所在家庭如何发展对于自我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教育的我职业生涯发展,我拥有哪些教育资源,现在取得成绩如何等等怎么写论文。只有全面和客观地分析个体职业生涯规划与实施的现状和历史才能更好理解现在的我,引导未来的我,实践理想的我。

(二)过程管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调整的发展过程,受外部环境变化和自我实践成果的综合影响,整合管理应该以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和实施途径和轴心,对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的过程进行细化,并设定分阶段实施方案,并及时进行评价和调整,有效进行过程管理。

(三)目标管理

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实现自我价值和发展的过程,在职业生涯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阶段的目标和内容,这些目标和内容是相互衔接和配合的,对职业生涯规划分阶段目标进行分解,规划和设定分阶段目标职业生涯发展,并实施目标管理,有效的保障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实施[5]。

(四)时间管理

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体生涯发展过程的规划,职业生涯发展过程是一个长期和连续的发展过程,不同的生涯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生涯发展任务和目标,职业生涯规划要进行分阶段生涯发展管理,有效细分分阶段生涯发展目标和内容,实施时间管理,有效保障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需要整合历史经验、发展现状、策略选择等因素,而这些因素本身也是动态的,加强对它们的研究,争取从中找到一个科学的模式,这将对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产生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宣文.《学校发展性辅导》[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曹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整合[J]. 教育前沿,2007(1):

[3]李迎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经典文章研究述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

[4]王声平,傅小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及策略探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5]刘华利.构建“四位一体”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的探索[J]. 社会科学家,2009(5):

第3篇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策略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对于女大学生而言,随处可见的性别歧视现象像一道无形的墙,阻碍女大学生参与平等竞争,使得女大学生的就业难上加难。而地方本科院校的女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竞争环境,如何获得理想职业,较之其他高校的女大学生则更如“海市蜃楼”,可遇不可求。

一、地方本科院校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处于弱势的原因

地方本科院校的女大学生与其他高校的女大学生相比,就业竞争力处于弱势,其原因在于:

1.成长因素

地方本科院校的女大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家庭经济情况不乐观,部分女大学生性格内向、自卑、胆子较小、文体特长不突出,综合素质较之城里的女大学生较弱。在面临就业时,地方本科院校的女大学生普遍存在自卑畏难心理,不少女生对自己的知识、能力在社会上参与择业竞争缺乏足够的信心,从而导致不战而败。更甚至,往往看到来自重点本科院校的竞争对手出现时就产生自卑情绪,自己打了退堂鼓,不战而逃。

2.学校因素

地方本科院校地处全国各个地级市甚至是县级市,地域位置偏僻,经济、文化较为落后,消息传递较为缓慢,使得学校的发展潜力有限,教学资源、教学信息更新速度不快。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方院校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适应环境的能力等,使得地方院校的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难以提高。

3.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当前,我国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女大学生,深受家乡传统文化观念、风俗习惯及社会偏见的影响,成就意识偏弱,相比于男大学生或其他高校的女大学生,自主意识和竞争意识较为薄弱,从众意识较强,求职前没有进行全面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没有结合自身的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等对职业进行慎重选择。从而导致地方院校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从而导致面临就业难的局面。

二、职业生涯规划对女大学生的意义与作用

现实生活中的职业女性不仅面临社会和男性世界的压力,还承担着生育和照顾家庭的重任。作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女大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因此,女大学生只有对今后的学习、生活、职业发展等尽早做出规划、制定计划,才能更好地走向成功。

职业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根据对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总结和测定,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制订相应的学习、培训和工作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措施来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①管理学家诺斯威尔则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界定为:“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制约因素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的方向、时间和方案。”②

1.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挖掘女大学生的自我潜能,促进自身成长

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开发女大学生的个人潜能。首先,在制订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测试,分析出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能力特长、意志力、优劣势等,能够使得女大学生知道应该发扬哪些优点,弥补哪些不足。其次,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提高女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在现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地方院校的女大学生由于地理位置较为偏僻,接收信息速度较慢,更应该制订职业生涯规划,以“不变”应万变。再次,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培养女大学生终身学习的信念。

2.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增强女大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念,促进人生价值的实现

倡导“人的全面发展”,包括需要的实现、身心的发展、潜能的开发等。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人们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通过提高需要层次,获得别人的赞赏和尊重,实现人生的价值。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促使人们追求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丰富的知识、综合的能力等,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解决就业困境,提高个人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要想使自己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女大学生应该尽早的制订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保持一种向心力,朝着一个目标前行。

不难发现,大学生就业难度日益增大。由于传统思想的偏见,生理上存在的劣势,女大学生特别是地方院校的女大学生就业难度更大。尽早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顺利就业的有效途径,更是提高个人生存与发展能力的重要法宝。

三、地方本科院校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个人规划策略

调查表明,女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需要,较之男性显得更为迫切。地方本科院校可以根据女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从她们入校即开展长期的、连贯的、个性化的分类指导。

1.大一阶段:适应性教育,自我分析

一年级主要让自己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了解大学与中学的区别,明确读大学的目的以及该如何度过大学生活。同时,要认清毕业时要面临的就业压力。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目标。通过自我分析,盘点自己的优缺、优劣势、兴趣爱好,初步确定自己的理想,制订自己的综合素质发展规划。其次,学习方面,重视诸如《大学英语》、《高等数学》以及政治、哲学等基础课的学习,这是报考研究生考试的必考课程。同时,做好综合素质的锻炼,每月至少参加一到两次人文或科技讲座,拓宽视野;每月至少聆听礼仪、演讲与口才、化妆等方面活动,培养气质。第三,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参加一到两个有利于提升自己素质的社团,参加一些和自己职业理想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更重要的是,对自己每天的学习、生活和课外活动进行规划、落实、总结和反省。

2.大二阶段:分析职业,初步确立目标

在基本适应大学生活的二年级,通过搜集资料以及个人素质的发展,初步选定自己的职业道路。大二的阶段目标是要全面发展自己的综合素质,并确定优势素质;能够很好的处理学习、工作、生活的关系。在学习上则要寻找高效率的学习方法和场所,做一个学习上的明白人。作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生,英语底子较为薄弱,女大学生争取在二年级是顺利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并过计算机一级。同时,更应该选择一到两个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技多不压人,证多好傍身。在实践上,女大学生由于实践基础薄弱,应该加强技术基础课的实习,主动寻求老师的支持,参加课题研究。此外,由于女性适应环境的能力相对比较欠缺,独立性比男生差,依赖心理较男性严重,对地方本科院校的女大学生来说,这个期间如果早点接触社会,将来更容易适应社会。因此大二的女生可以尝试兼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做出早期的职业决策。或是到与专业相近的单位见习,了解社会需要什么,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关注职业能力的培养。

3.大三阶段:确立目标,充分准备

女大学生在大二阶段的学习、实践中,已经有规律地学习、工作和生活。有些同学成为了学生组织的主要干部和社团的负责人,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及人际沟通能力。大三需要设计一份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大二初步确定的职业道路的基础上,审时度势,分析自身的优点和不足,明确自己的职业道路。

大三阶段,地方本科院校的女大学生要进一步发展自己的优势素质,使优势更优;努力使大学阶段综合素质发展规划与职业规划更吻合;确定职业生涯目标。除此之外,由于地方院校地理位置欠佳,女大学生锻炼实践的机会不多,女大学生可以充分运用教师的资源,主动参与老师科研项目的研究;并利用寒暑假到合适的用人单位参加实习、实践,并主动争取研究项目;开始了解就业信息,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在个人素养方面,则要多接触服饰、化妆、礼仪知识,尝试开始接触职业服装,修整仪容仪表,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

4.大四阶段:调整和评估职业生涯规划

四年级是大学职业生涯规划的冲刺期,同时也是调整和评估职业生涯规划的时期。进入大学四年级,大学生已经对自己、社会、职业都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进入了专业学习和毕业实习阶段,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与找工作时常发生矛盾。

对于地方本科院校的女大学生,在经过三年的准备期后,可以尝试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是否合适自己,然后及时地评估和调整。工作、考研是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毕业面临的最重要选择。据了解,地方本科院校的大部分女大学生把目标锁定在就业上,因此,女大学生可以参加和专业有关的暑期工作,和同学交流求职工作心得;学习制作简历、求职信,注意关注重要的求职网站;开始准备求职所需要的服装、化妆用品等。除此之外,专业学习一定不能放松,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是对四年大学学习的检阅,是四年学习中的重中之重,力争达到优秀毕业设计和优秀毕业论文的标准。

(二)学校规划策略

作为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地方本科院校,要为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造良好的环境。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广泛吸收各大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上的经验,努力构建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一方面,从性别差异上,地方本科院校有针对性地对女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多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男女混合双打”是主要形式。地方本科院校可以开设专门针对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女性课程,女性课程基于性别特征,针对女大学生的特殊心理、生理特点等设置,旨在提高她们的个人素养、智力水平以及观念。

另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的职业生涯教育要尽早与就业指导课程分离,加快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建设步伐。我国从2005年开始在高校开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自此,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成为一门必修课进入了大学的讲堂。然而,大部分高校将“职业生涯规划”简化为就业指导,侧重于就业技巧的培训、就业政策的宣传以及就业信息的提供。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则简单停留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没有将之文本化、具体化,也没有进行跟踪调查。

因此,作为地方本科院校更应该关注女大学生的生存与发展,提升她们的个人素养,培养她们自信、乐观、敢于挑战的性格,靠自己的力量为未来撑起一片蓝天。

注释:

①童天著.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知识出版社,2006:9.

②王凤基,何树莲编著.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

参考文献:

[1]钟谷兰,杨开著.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王凤基,何树莲编著.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姚钦英,李晓燕,孙元化编著.女大学生成才学新编[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李晓明,王欢.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初探[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06.

[5]杨平.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03.

第4篇

关健词:职业生涯咨询 就业形势 课程改革

职业生涯咨询(career counseling),也译为职业咨询、生涯咨询、生涯辅导。罗伯特qCq里尔登(Robert C.Reardon)(2005)认为,所谓职业咨询(career consultation or counseling),主要指针对咨询对象(来访者、咨客)在职业选样、事业适应、职业发展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以平等交往、商讨的方式,运用心理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学(职业社会学)的理论和心理咨询的方式、方法,启发、帮助、引导咨询对象正确认识社会需求、正确认识自己、从心理和行为上更好地完成学习、工作与生活角色转变的过程。[1]著名台湾职业生涯规划大师金树人定义为:生涯咨询在于通过一对一或团体的方式,由专业生涯咨询人员协助个人克服与生命准备、生涯试探、生涯选择、生涯适应等有关的困难与问题,清除情绪与认知障碍,达成生涯、工作角色与各种生涯角色之间的融洽和谐,以增进个人的生涯发展与适应。[2]

由此,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咨询可以引申为由高校的职业咨询辅导教师协助大学生澄清与职业生涯发展相关的困惑和问题,清除情绪和认知障碍,帮助其解决与职业生涯有关的心理冲突,最终促进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和适应能力。

我国高校职业生涯咨询工作是随着个体自我发展意识的加强和社会的发展而提上日程的。一方面,高校大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期望越来越高,期待更好的了解自身竞争优势并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与此相应,求职者和用人者都需要规范和系统的职业划分和相关职业标准,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就笔者日前整合的材料和调查结果分析,之所以要加强高校职业生涯咨询工作,主要基于如下几点考虑:

第一,高校大学生自身对职业生涯咨询工作的需求。通过相关学者的问卷调查和分析显示,高校学生迫切需要得到实践经验丰富者的指导,以提升自身能力,增长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不少学生认为高校开设职业咨询室很有必要。

如南京师范大学学者张金玲,通过选取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一年级至研究生三年级在校的400名涵盖理、文、工、医、经济和管理各类学生的抽样调查和分析,得出:1,大学生对职业咨询和职业生涯规划尚不熟悉,他们中间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2,大学生缺乏生涯规划的意识、知识和具体操作方法,渴望得到专业机构的帮助。3、大学生认为开设职业咨询室、举办讲座和开设课程能有效促进职业指导工作;绝大多数学生认为高校开设职业咨询室很有必要,而且对学生应该免费。4、绝大多数学生对咨询结果持灵活变通的态度。[3]

另有学者基于对浙江部分高校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有明确需求,愿意参加职业咨询、职业规划课程,主要希望多参加“求职技巧与说话艺术”、“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大学生倾向于面对面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35.8%的大学生认为学校没有专门的提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或就业指导服务,39.8%的大学生对学校提供的职业指导表示一般或不满意。[4]

广州的学者则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对职业咨询形式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特别面对逐年增加的大学生就业大军与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高校简单化与单向性的职业咨询形式已受到挑战。[5]

也有学者通过调查高职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咨询的需求情况发现:1,高职学校大学生考虑自己的就业问题时间明显迁移,渴望学校给予指导。2,高职学生希望通过职业咨询广泛获取职业信息,进一步了解自我与社会,使自己的职业自我概念能得以准确定位。[6]但是,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辅导的在思想重视、内容辅导、咨询的操作模式等方面,都不尽人意。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发现,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年级、不同学科高校学生已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就业的压力等不同因素,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渴望得到专业的咨询和指导服务。可是相比于大学生对职业生涯咨询的需求而言,高校的职业生涯咨询工作做的还是不足,甚至有的根本不重视。

第二,高校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有五大嬗变:供求关系由供不应求演变为供求失衡,人才筛选标准由惟“学历论”向“能力论”演化,就业歧视呈上升趋势,专业冷热不均,就业取向由一元转变为多元。[7]据统计,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同比增幅达19.9%。[8]2014年,大学毕业生727万,是历史上人数最多的一年。[9]在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就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在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的背景下,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就业难”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学生就业状况如何,已成为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

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如何适应市场和社会的发展需求,促进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作为一项能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的有效措施,大学生职业指导引起各界高度重视。如沪教委学(2007)106号文件指出各高校要按照“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要求,进一步提升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所有高校从2008年起须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或必选课。要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要充实职业发展教育教师和咨询室、完善职业测评、职业咨询等必要工具、场所的基础性建设。[10]《教育部关于做好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0]11号中指出,要“建立就业咨询室”,“逐步形成以就业指导课程为基础,以个性化职业咨询和辅导为辅助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总之,大学生职业生涯咨询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课程一样,是适应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的需要产生的。以上海这个就业形势严峻、竞争激烈的一线城市为例。根据2008年对上海市60所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问卷调查结果看,高校通过职业咨询专业认证人员达500人,[11]大部分高校依托就业指导中心、院系安排开展了职业咨询工作,并提供咨询预约服务。但目前状况来看,我们想达到职业生涯咨询科学化,专业化,全面化,普遍化,尚需要努力做到:职业咨询日常化,完善指导教师队伍,完善机构建设等方面的配套工作。[12]

第三,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要求。

2007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号),提出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制定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纲与教学计划,并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教学目标与内容。文件中要求“学生要按照课程进程,积极开展自我分析、职业探索、社会实践与调查、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对自我、职业和环境的认识,做出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同时要求教学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这就要求高校开展职业生涯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团体咨询和个人咨询服务,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与职业探索,训练其不断提升职业决策能力,从而让职业生涯咨询作为一种有高度实效性和针对性的教学辅助方式发挥作用。

但目前来看,我国大学教育中,对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内涵理解仍有偏差,使得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存在缺乏教育性和人文性、指导思想欠成熟、目标模糊性、内容的功利性色彩很浓、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13]职业生涯咨询工作的进展,有益于加强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研究,促进其理论基础和实践策略的发展。

第四,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咨询的现实需求。职业生涯咨询在我国起步较晚,主要源于人才测评运动。而大学生职业生涯咨询是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走出传统的“统包统分”转变为市场化下的“双向选择”模式之后逐步展开的。发展到现在,职业生涯咨询已成为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职业生涯咨询工作虽然不是万能的、一劳永逸的,但是有效的职业生涯咨询能够帮助大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树立其职业自我概念,明确职业方向,能够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降低求职成本,缩短择业时间。

但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校职业咨询工作在咨询内容,咨询形式,咨询师队伍等方面还面临极大挑战。[14]在职业生涯咨询工作内容方面,学校应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和其对职业咨询的不同需求,分阶段设置不同的咨询内容;要根据咨询对象的不同,考虑分类设置咨询内容,加强针对特殊群体尤其是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咨询服务。在咨询模式方面,高校应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职业咨询活动,团体咨询和个体咨询相结合,同时也打造职业咨询网络服务平台,扩大服务范围。在职业咨询队伍建设方面,高校职业咨询人员不仅需要熟练掌握所必需的知识与技术,而且需要通过自学、交流、培训、实践等多种方式定期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实现自我成长,确保咨询的服务质量。

总之,从对学生内部自身需求,外部客观就业环境的严峻挑战,以及职业生涯课程改革和职业生涯咨询本身发展需要等四个方面来观,加强职业生涯咨询工作力度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方翰青,谭明.我国职业咨询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3).

[2]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7.

[3]张金玲.关于高校学生对职业咨询态度与需求的调查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8.(10).

[4]姜明伦,李战国,颜小芳,莫佳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行为选择及影响因素分析[J].高教探索.2015.(2).

[5][14]李燕冰.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咨询的对策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

[6]方翰青.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咨询需求的调查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7]李光红,亓晓庆:嬗变、现状与趋势:大学生就业形势跟踪调研(1982―2012年) [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8]李功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5).

[9]瞿振元,罗维东,荆德刚,薛庆国,文东茅.把握形势 精准定位 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14.(7).

[10]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做好2008年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007年12月18日.

[11]夏人青,陆文龙,樊军.2008年上海市高校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总报告[R].上海:2008.上海高校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创业状况调查课题组.2008:6.

[12]孙佳峰,王林跃,郑学健.高校职业咨询研究进展[J].社会心理科学.2011.(4).

第5篇

【关键词】5Ps;职业生涯规划;高职院校;就业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高校学生数量持续增长,高职院校毕业生在中国式教育、就业情境下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虽然近几年高校大学生就业率高达80%左右,但高就业率背后的低满意度问题已然成为制约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高职院校要使自己所培养的毕业生在中国的就业市场里提高个人竞争能力和加快个人发展,就必须顺应时展,改变现有的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战略,以自我营销的方式来设定职业目标,了解学生的全部潜能和潜在价值,更有效地在中国式就业市场上竞争,掌控职业发展前景。

一、职业生涯规划在我国高职院校的开展现状分析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又叫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是指大学生将自身实际情况、内外部因素、机遇及挑战等多元因素结合起来,综合考虑、权衡之后再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目标、实施计划、教育规划等,特别是在大学阶段,围绕知识的掌握、技能的提高和经验的积累等开展的学习规划,为最终实现职业生涯的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近几年来,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很多高职院校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开始在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还存在诸多不足,也无法达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要求和预期目标。为了了解我国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笔者对福建省几所高职院校做过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基本一致。

尽管高职院校强调了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视,但效果并不理想。调查中很多学生表示他们对职业生涯规划并不十分了解,有的甚至根本不了解,真正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学生寥寥无几。也有学生表示他们要的不是学校提供的毕业前“纸上谈兵”的灌输式教育,而需要更深刻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指导。这些表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没有全面开展,教育条件准备不够充分,教育方式还不够健全,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理论与实践不能同步等。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高职院校学生需要得到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包括:了解自己在职场里的技能、经验、知识和兴趣的价值是什么;找到职业生涯方向;计算自己在特定的行业、企业中的价值,并且学会为自己的“身价”讨价还价;如何将自己的有效价值传递给雇主;如何利用有效渠道,在中国式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笔者将此归纳为职业生涯规划中的5Ps理念。

所以,在高职院校中如何成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教育真正发挥在学生职业发展上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在中国特色的就业市场中赢得主动权,是高职院校必须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

二、5Ps视角下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开展的对策研究

在5Ps视角下开展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在“营销5Ps(产品、定位、定价、促销、渠道)”的基础上把营销方法应用到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上。(见图1-1)

图1-1 营销的5Ps

在5Ps视角下开展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须改变现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体(包括高职院校、学生、相关政府部门等)的观念,将营销的5Ps运用到职业生涯规划中,创建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见表1-1)

表1-1 职业生涯规划中的5Ps

要在中国特色的就业市场上赢得主动,高职大学生必须改变自己在就业市场上的定位和对未来的看法,将“职业生涯就是一桩买卖”的思路运用到就业工作中,将自己这一特殊的产品销售给市场上庞大的潜在顾客群(雇主),也可以学习世界“财富500”强企业的营销方式,制定一个有效的营销策略,对自身进行SWOT分析,突出自身优势,适应目标就业市场需要,为自己赢得更多就业机会。

第一,要进行自我评估,发现自身的产品价值。在笔者所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大部分学生表示对自己的优势、劣势都不太了解。这是因为很多人没有真正花时间去思考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性格、能力、兴趣和知识等,此外,很多人不愿意面对那些不愉快的经历,这使得他们不能全面的、客观的了解自己、看清自己。在5Ps视角下开展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首先必须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估,通过对自己的能力、经验、教育、性格及兴趣等进行深入的、全面的、客观的分析,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改善影响自身产品价值的某些因素,提升产品价值,使自己在中国特色就业市场中赢得主动权。

第二,要创建一个个人品牌,找准职业生涯方向。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最有价值的产品就是品牌,高职大学生要在中国的就业市场中获得成功,光了解自己是不够的,还应该在自我评估的基础上创建一个个人品牌形象,从而让雇主更清楚地看到其价值。高职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多花时间思考自己的受教育情况、身体特征、家庭背景、性格、兴趣、特殊技能、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等,在全面客观的自我分析后,找出创建个人品牌的短板因素,增加自己受教育机会,培养自己的能力进而把自己的能力信息传递给雇主,使自己在就业竞争中与众不同、更具吸引力。同时要找准职业生涯方向,在不同的行业、企业、岗位中,找到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天赋、兴趣和激情的职业生涯。

第三,学会合理定价自己,掌握个人理财能力。在笔者所进行的调查中,大部分学生认为价格就是指钱,也有不少学生表示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要赢得就业机会可以降低薪酬要求。而在就业市场上,价格应该是雇主用来交换求职者的经验、技能、性格、态度和兴趣等的代价,价格的高低一方面取决于求职者自身具备的条件,如经验、技能等,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求职在在就业市场上是否掌握了有效的沟通、谈判技术。事实证明,良好的沟通和谈判技术,往往能为求职者争取更好的薪酬待遇。高职大学生在为自己定好价的同时,还应掌握个人理财能力,学会预算和财务规划,因为好的个人财务规划,是达到职业生涯目标的重要保证。

第四,学会在就业市场上推销自己。推销自己无疑是在就业市场上展示自己的价值,特别是针对潜在雇主。高职大学生应该学会利用广告和包装两种方法推销自己。就业市场上的广告就是将自己最优秀的能力、素质(技能、知识、经验、性格和兴趣等)展现给雇主,同时学会在自己的求职简历、求职信中将自己的信息(教育背景、技能、经验等)清晰有力地传达给雇主。而包装是指高职大学生要学会通过着装、打扮、说话方式等来修饰自己,这对雇主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就业市场上,成功的自我推销可依托简历、求职信、面试以及得体的外在形象4个主要工具。一份精彩的简历,应充分展现求职者最优秀的能力素质,从而让自己显得与众不同,与其他求职者区分开来。求职信是当前高职大学生就业中比较少利用的工具,其实求职信更能清晰地表明自己是所申请职位的最佳人选,从而引起雇主注意并获得更多面试的机会。面试技巧是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相对重视的环节,高职大学生也能够针对自己的目标企业、岗位做较充分的面试准备。除了以上三个推销工具外,求职者得体的外在形象(仪表、谈吐、举止等)都能为自己在雇主的面前加分。

第五,有效利用分销渠道,比如网络、人才招聘会以及人际关系网来找到最好的工作。在就业市场上,高职大学生应学会综合运用网络、招聘会、个人人际关系网络等分销渠道,以最大化获得就业的机会。网络因其方便、廉价和快捷的特点成为刚毕业的高职大学生就业分销渠道的首选,但也因为它的这些特点造成很多人用它“盲目”求职,制作粗糙的简历和“全面撒网”式的投简历方式,既造成了雇主对求职者的厌恶感,也浪费了求职者的时间和潜在的就业机会。因此高职大学生想通过网络渠道实现职业生涯目标,就要学会筛选、解读网络上的招聘信息,有针对性地选择潜在的就业机会,并通过精彩的简历、求职信等为自己获取面试机会。招聘会是当前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的另一重要渠道,高职大学生要想在人才济济的招聘会上出类拔萃,应学会提前研究企业,管理好自己的着装打扮,并强化自身的面试能力,只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在招聘会上尽可能获得就业机会。此外,还应建立于自己的职业生涯相关的人际关系网络,这是最重要、最有效的求职策略。

三、结束语

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除了依托营销5Ps(产品、定位、定价、促销、渠道),还应建立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体系,建立一支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导师队伍,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从而指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就业选择,强化学生的就业成就感,优化学生职业生涯。

参考文献:

[1] 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 卡普塔(美)你就是品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3] 赵麟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 肯・詹逊,成功职业生涯的自我营销,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第6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路径选择

一、引言

由于毕业生供给增速超过经济增速,市场消化超量供给的人才需要时日,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与此同时,传统的就业指导关注的是学生在求职时所遇现实问题的解决,如简历制作、面试技巧、沟通能力、心理调试等方面。但这些指导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大学生频繁变换职业的这一现象。职业生涯规划是针对每一个大学生不同人格特点进行分析,并将其与现有的职业做合理的匹配,从而帮助大学生走出职业迷途,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可见,面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对比于单纯的“就业指导”所采用的“就事论事”,“结合生涯规划进行的就业指导”更注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高校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笔者对宁波大学部分本科生所作的问卷调查,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具体分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提供的就业指导已不能满足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尽管有一部分大学生依然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内容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了解,但在就业形势的重压之下,对自身职业发展更加关注和重视,进而加大了他们对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需求;(二)大学毕业生在缺乏必要的基础性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情况下,就业观念与选择十分盲目和不理智。通过一些实践和调查,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在校期间所接触的与职业规划相关的教育还很少,更不用说比较系统的职业教育;(三)大学生的职业理想与实践活动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针对已经对职业生涯规划有所了解的一部分大学生来说,他们开始着手对未来职业计划的制定甚至付诸一定的实践活动,许多人并不能做到将计划与实践统一起来,有效执行并达到最终的目标;(四)现代大学生自我认识不够明确,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存在一定盲区。据调查发现,现代大学生有很大一部分对自己的喜好并不清楚,也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更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一份怎样的事业,因此一份针对自身特点和需求的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也便成了空谈;(五)学校给学生提供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和资源本身,内容局限性大,学生对此接受度和满意度较低。从调查中可以看到,对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较为关注的一部分学生,其实并不满足于一般的大众化的知识性介绍,而是需求更多更深一层的个性化的指导咨询。

三、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出现的问题

根据舒伯(Donalde.Super)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年龄段在18至24岁的大学生正经历职业生涯发展的探索阶段,处于发展阶段中成人早期的转换期。这个时期正是整个生涯中最关键的阶段,个体的职业决策更多地取决于他们在这个探索阶段实现的广度和深度。但是在这个关键阶段,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就出现了种种问题,本文认为应从社会、历史两个角度来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尚未完全本土化

建国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此分配模式下,我国的职业指导思想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二十世纪初期,在黄炎培等教育家的倡导和一些留学生回国的推动下,我国的职业指导开始引入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先进理念。到二十世纪末,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而言,职业指导的在实践中依然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理论的不成熟影响了高校有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影响大学生及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二)职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高校设置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主要存在如下不合理之处:首先,在课时安排上,基本集中在大一和大四阶段,其他年级阶段则缺乏相应课程,无法真正满足大学生各学习阶段的需求;其次,课程内容程序化、公式化,一般只按照“你听我讲”的教学模式来授课,内容枯燥无味,没有吸引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再次,高校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只通过辅导人员进行简单的介绍进行表面化的指导工作,无法进行深层次的辅导。

(三)资金匮乏,人员少

政策、资金以及人员投入上的不足导致了大学生无法在就业时正确作出规划和选择,从而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因此降低了就业率,相关专业又因为就业率低而被迫限制或停止招生,如此恶性循环。高校在关注就业率的同时应当抽丝剥茧,意识到导致就业率低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尚未配备足够数量和素质的就业指导人员来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四)历史根源

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生毕业后直接由国家包分配工作,不需要自己考虑工作岗位的问题,因此个人、家庭、学校乃至社会对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以及将来如何发展等问题并不关心,即使在市场经济时代的今天,这种思想仍然停留在老一辈人的观念中,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当代大学生。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大学生如何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职业问题才引起高校及学生自己的重视。

四、做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对策

针对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现状,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提出一些对策,为进一步做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作参考。

(一)深入进行择业观教育,为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明方向

择业观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择业问题上的综合反映,是人们对于择业目的、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的择业方向。因此,择业观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毕业生对职业的选择,对择业标准的确立,进而影响到毕业生能否实现顺利就业。

当前我国大学生择业倾向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择业思想日趋成熟;二是择业动机突出自我发展;三是择业目标过高;四是择业的多向性与不稳定性。针对这些特点,在新形势下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应主要突出以下几方面:

1、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创业和终身学习的观念。

2、教育学生正视待业,引导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

3、教育学生发挥专长,引导学生树立到基层去,到农村去的观念。

(二)深入进行就业心理辅导,为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信心保障

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新的就业形势既增加了就业的难度,同时也迎来了难得的机遇和挑战。大学生需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未知的挑战。当就业困难的压力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大学生的心理时,一些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就出现了各种心理的不平衡,甚至导致“行为失范”。

就业是每个人所面临的重大抉择,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人生的重大转折,大学生的理想与追求有明确的目的性,但面临着更多、更大的挑战与机遇,因而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与冲突。作为心理品质“高危人群”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心理问题是有普遍性的,广大辅导员们需要主动关心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科学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各种因素,努力为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并进行科学、合理辅导,以提高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从而帮助他们积极应对竞争的激烈的就业市场。

1、举办就业心理知识讲座,开设就业心理辅导活动课。

2、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实施个体心理辅导。

3、关注特殊群体的就业心理辅导工作。

(三)认识自身与外在环境,为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依据

当代大学生接触新事物多、信息面广、思维敏捷,他们普遍渴望成才、渴求成功,但很多学生在就业前却常因对自己或外在环境不了解而难以进行职业规划与准备。集中体现在学生对自身评价的片面认识上。一些大学生正处于心理的“断乳期”,对自己的天资和能力、动机和需要以及心态、价值观等认识不足,对自己的职业取向及可能性把握不力。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及未来职业生涯的良性发展。

第7篇

【论文摘要】构建全程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对于完善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体系,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在对职业生涯规划相关概念进行阐释的基础上,剖析了与个人全面发展的关系,进而结合各阶段学习内容,提出了构建全程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设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从2010年到2020年的这十年时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因此,在新的历史形势下,高校应及时更新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创业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鉴于此,构建全程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对于完善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体系,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目标定位

(一)职业生涯规划内涵

职业生涯规划在西方已成为学术界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早在20世纪初,美国的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Frank Parsons就开始对职业生涯展开研究,他在职业指导活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人-职匹配”理论成为职业生涯理论的开山之作,其后,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教育学家纷纷对这一领域给予了相当的关注,并对如何进行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包括职业选择理论、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职业生涯规划模型、家庭职业的平衡、职业兴趣、职业人格特征、职业环境、职业锚等,其理论大致经历了职业与职业指导、职业生涯发展与职业生涯辅导、生涯发展与辅导三个阶段。

简言之,职业生涯规划简称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因此,生涯规划的目的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身资质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根据主客观条件制定出合理且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1]。

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学生和学校相结合,在对学生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科学测评的基础上,采取科学的分析方法,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发展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采取切实有效的实践训练的一个过程,帮助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真正了解自己,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与目标。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目标定位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一项个性化、系统化、长期化的连续性活动,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其目标是以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结合大学学制安排,开展全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较准确的把握与定位,同时促进学校教育培养计划的改革和完善,具体而言[2]:

1.帮助学生自进入大学起就能够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和专业定位;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才观、学习观、就业观和职业观;

3.帮助学生确立大学各个阶段成长、成才的目标和任务;

4.使学生在正确的人生观指导下,能够稳固专业思想,提高专业知识学习兴趣,促进学风建设;

5.帮助学生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有更好的起点和追求;

6.追踪职业发展变化,动态了解社会对各专业的需求变化,尤其是专业知识的更新变化,从而促进教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与个人全面发展

(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奠定了新时期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他们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的能力的发展(包括人的体力、智力、潜能和才能等),人的能力的发展是提高个人素质及全体国民素质的需要。二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人的能力只有在人的社会关系中才能体现出来,人的社会性使人的需求得到满足、才能得以施展、成就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因此,人的本质存在于人的社会关系中。三是人的个性的发展,是指人作为个体的独特性,发展个性就是发展个性才能,发展独创性和个别性,培养独立人格。

大学生全面发展,是个人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与社会进步的结合,即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还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精神落实到思想和行动之中,不仅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主体意识,还要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力争做一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与个人全面发展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旨在帮助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真正了解自己,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较准确的把握与定位。因此,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使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发展进行科学定位,教育学生正确评价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倾向、职业能力倾向和职业个性倾向,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进行全面的定位,正确认识自身价值,施展才华,激发自我塑造意识,促使自己全面发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创业就业能力,创造社会价值。

三、构建全程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

职业生涯理论家舒伯(Super)以人的发展阶段为基础,强调选择是一个历程,而非单一的事件,将职业生涯发展分为五个阶段:成长(growth)——兴趣、能力阶段,探索(exploration)——明确、 实施阶段,建立(establishment)——稳定、进步阶段,维持(maintenance)——更新、改革阶段,衰退(decline)——减速、退出阶段。 转贴于

南京审计学院马德林等(2010)认为,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当体现针对性、务实性和前瞻性,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成长过程、学习过程,采取全程、动态、跟踪式的职业生涯设计辅导,并结合大学学制和职业生涯教育的目标,以本科学制四年为例,对应各学习阶段,将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划分为:专业思想辨析教育(大学一年级)、学习目标定位教育(大学二年级)、成长目标指导教育(大学三年级)和就业目标选择教育(大学四年级),并详细勾勒出个阶段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主要任务。

不过,笔者认为,以本科学制四年为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还可以在整合各阶段内容和任务的基础上,进而划分为:大学一年级至大学二年级的专业基础学习定位指导教育、大学三年级的成长目标指导教育、大学四年级至毕业后初期的就业指导教育。

大学一年级至大学二年级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低年级阶段,该阶段的职业规划指导教育主要是思想意识的教育,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进行学业规划。具体而言,一方面应在新生入学伊始,做好新生入学和专业学习教育,帮助学生认知、认可专业内涵,提高专业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观,适应大学学习方式,顺利实现角色转换,明晰本阶段学习目标(如顺利通过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同时通过人文通识教育和学术讲座,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修养。另一方面,还应积极组织开展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文体活动、人生励志讲座等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参与过程中,正确认识自身价值,施展才华,激发自我塑造意识,丰富知识储备,加强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沟通技巧,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此外,笔者认为,新生经过一学期的洗礼和适应,可以从大学一年级下学期伊始适时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使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在全面了解自我的基础上,掌握相应的职业生涯理论知识,为个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部分学生存在的缺乏专业学习兴趣等现象,笔者还认为应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灵活的专业学习机制,在该阶段中,学生可以结合自身资质,有针对性地选择专业学习,既要鼓励学习优秀的学生转入其他专业学习,满足其专业学习欲望,又要引导学习困难、缺乏专业学习兴趣的学生改换至其他专业学习,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

经过两年的学习,学生进入大学三年级,他们在完成上一阶段学习目标、比较清晰地认识专业知识学习结构的基础上,势必面临继续深造还是选择就业的抉择,进入职业蓄势阶段,亦称为冲刺阶段。因此,在此阶段,应围绕职业蓄势这一主题,通过介绍、分析不同就业去向的形势,指导学生合理调整生涯规划,培养相应的职业技能,帮助学生树立更为清晰地目标,认识社会,全面发展各种素质,为后续的毕业夯实基础。

大学四年级至毕业后初期的就业指导教育,一方面既要帮助学生树立良好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通过职业测评,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认知,确立职业选择,分类进行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另一方面,在毕业后初期,不仅要积极帮助、指导未就业学生就业、创业,还要适时地协助已就业学生进行心理调试,适应新环境,顺利实现角色转换,制定其职业发展规划。

需要注意的是,在构建全程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过程中,高校应结合优秀学生群体、普通学生群体和困难学生群体的需求和特点,从横向分别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与以按年级阶段划分为基础的纵向指导相互结合,构建职业生涯规划全程指导体制[4],同时亦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功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

[1]侯德勤.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提升大学生就业力[J].凯里学院学报,2008(2):118-120.

第8篇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many of our university in enrollment, which resulted in a university students there exists big gap. This article on class teacher 's work extends the development thoughts.

关键词:班导师 工作 思考

Keywords : class teacher work thinking

作者简介:王猛(1972-),男,辽宁丹东人,辽东学院教师,讲师,从事教学研究和学生工作

教育经营是国家庞大的事业,但是,总的来说,教育有两个不可忽视的基石:一是校园外的家庭,一是校园内的班导师。何为班导师?她是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充分挖掘各种资源故而建立的大学生导师制度。导师的工作就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按照国家教育政策法规及学校有关规章制度,教书育人,关心学生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个人认为:班导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平时的工作中,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与新生接触

当学生刚刚迈入象牙塔时,很多都是茫然的,尽管他们经受了高考的洗礼,但那只是人生的一个短暂的驿站,在高中阶段,班主任,父母总是如影随形,十几年的相处,他们很难摆脱那种被管的思维,一直以为大学的老师也会千叮万嘱。在这种思想蔓延的情况下,班导师在入学之初及时与学生接触则是非常必要的,一个小小的暗示也许就能唤回即将脱缰之马。

二、组建班集体,树立良好班风

班集体是一个群体。班集体无论在哪个阶段,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规范,共同的归属感和荣誉感,渐渐地就会形成一种班级凝聚力。因此,班集体的组建不可忽视。在组建班集体的过程中,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以班会的形式,进行演讲投票制度。班集体筹建好了之后,则就要结合当前教育方针和学校的育人政策,树立积极向上的班风。以班委成员为带头人,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生中间的影响力,让思想工作和班风建设深入人心。

三、指导学风建设、做职业生涯规划

既然使学生,那么学业才是他们最重要的事。作为班导师,首先,引导学生树立人生理想明确奋斗目标,前面已经论述过,许多学生升入大学后,一片迷茫,不是他们不想树立目标,而是他们面临的转折太大,刚刚还在校园跋涉于书山题海,转眼间就要做人生大规划,以前衣服都是父母送到床边,饭菜都热气腾腾地呈现在桌上,自己只用背书做题考大学。对于人生目标而言,那都很渺茫。所以班导师应该在此刻做出必要的引导,比如向学生介绍专业前沿信息和发展趋势,教育学生热爱专业;根据学生的特长、个性和志向,指导学生合理安排选课计划和学习进程;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指导学习方法,引导性地帮助解决学习方面的问题。有了目标就有了前行的方向,只要努力,彼岸还会远么?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而言,就是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知识结构,结合社会环境与市场环境,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以及要达到的职业目标所做的方向性的方案。职业生涯规划的训练有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被动性;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可以使职业目标和实施策略能了然于心中,并便于从宏观上予以调整和掌控,能让大学生在职业探索和发展中少走弯路,节省时间和精力;同时,职业生涯规划还能对大学生起到内在的激励作用,使大学生产生学习、实践的动力,激发自己不断为实现各阶段目标和终极目标而进取。大学生首先要认识到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职业生涯活动将伴随我们的大半生,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才能实现完美人生。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四、指导学生课外实践活动

学习的最大目的就是适用。一味的理论只能成为纸上谈兵,大学不仅是理论的课堂,她更是实践的实验室。这就是大学与高中不同之一。作为班导师,应当指导学生课外课题研究选题和立项,完成专题文献综述与相关科研论文,组织科研课题讨论会,吸收学生充当科研助手,动员和组织学生参加校、系的课外科技竞赛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些活动的实施有助于培养新一代大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有助于缩小大学生与就业的代沟。

五、关心学生成长

关注学生日常生活,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与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和问题,构建平等、民主、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以自身的言传身教促使学生的品德养成和全面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两次见面就能解决的问题,它需要班导师有很好的洞察力和足够的耐心,在这个青春懵懂的季节,大学生的心理很容易被身边的事物或者形势引起波动,从而难以专心致志对待学业。在这个青春萌动的季节,很多大学生选择了恋爱,这就需要班导师对大学生的恋爱观进行正确的引导与培养。当然还有交友,择业,人际关系,性心理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有效渠道便是沟通,沟通是人与人之间最和谐的桥梁,她是最美的艺术。及时有效地与学生沟通,必要不可或缺。

六、学生就业

大学毕业后都要就业,去承担新时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所以,能不能帮助大学生找到一个恰当的岗位去发光发热很重要。作为班导师应当指导学生就业和协助推荐工作。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设计和职业规划,帮助学生正确定位、调整心态,为择业就业做好思想准备;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资源,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

总之,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人与人就像两片叶子,不尽相同,所以对于班导师的工作没有一个全面的解释,只有几点思考。众多教育者的一点一滴汇成一部大学生教育的百科全书,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卢国成 浅谈高校本科生班导师工作的理念和范围[期刊论文]-新西部(下半月) 2007(3)

【2】何轶伦 张星星 关于高校本科生班导师工作的几点思考2006年3月第7卷第l期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9篇

【论文摘要】免费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构建与实施,是完善免费师范生培养政策体系的重要课题。应通过尝试构建统一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积极开展职业锚的认定,进行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设计、启动和重视大学各个年级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免费师范生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高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实效性。

一、建立统一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实施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就是培养能立足基层、扎根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师。目前看来,在思想理论层面上,六所试点高校一直高度重视免费师范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但现阶段免费师范生培养仍处于教育探索期内,难免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国家应该组织专家,广泛论证,调查实证,建设统一的免费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结束目前各试点高校各自探索难免有失偏颇的现象。统一的免费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注重做好两个结合,一是入学教育与学业规划教育结合,二是学业规划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结合,对免费师范生进行四年连续的学业规划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设置要有教师教育特色,具有连续性,分年级开设,目的明确,定位分明。课程内容设置活泼多样,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趣味性与时代性相结合。为了尽早结束目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流于形式的现状,应该将其课程纳入教育培养计划,安排一定的课时量和学分。增强实践环节,以平时考察取代考试的方式,唤醒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培育教师职业意识,尽早进行合理的学业、职业生涯规划。

二、开展职业锚的认定,进行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指导服务

免费师范生将来的工作对象就是个性不一、千差万别的学生,如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全面有效地教育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对每一个免费师范生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只有生动活泼、有个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面临一个用标准化的流程,创造个性化产品的两难问题。因此,很有必要开展职业锚的认定,为培养有个性的教师服务。(1)积极倡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性格、能力倾向、气质类型、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测试和测评,帮助学生从个各方面重新认知自我,对自己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挖掘自身潜力,发挥优势。(2)开展职业锚的认定,设计多种成长路径,培养有个性的学生。施恩职业锚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职业锚所在,每个锚型的人都有自己的职业倾向和特点。每个人只有定位准确,才能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并取得与之相称的业绩,从而获得职业成就感。

各试点高校依据《《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中的规定,为师范生与非免费师范生提供二次选择的机会,就是尊重学生个性选择的体现,有助于学生识别个人的职业抱负模式和职业价值标准。各试点高校要大力号召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创造锻炼机会,促使学生发现未来自己的优势所在,帮助他们认知自己的职业锚类型,究竟属于技术或功能锚型还是管理能力锚型,最终为免费师范生明确奋斗方向,建立自信心,从而有效地管理自我,造就富有个性、有核心竞争力的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家服务。

三、重视大学各年级阶段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大学生学业生涯是一个不断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阶段性的短暂历程。对于免费师范生来说,四年的学业生涯是由一个师范生再到教师角色转化的职前培养过程。在四年当中的每个年级阶段,免费师范生都会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和预期。依据国家、试点高校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以及免费师范生在各个年级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构建免费师范生各年级阶段学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学生学业、教师职业可持续发展,对学校教育培养质量的提高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构建免费师范生学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坚持“一个中心”即服务以促进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可持续发展力为中心,注重学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学业完成、道德精神、素质能力、教师职业发展教育的持续影响力,形成大学生乐观向上、自觉践行的良好精神状态。

在学校教育管理上,从免费师范生入学开始,就着手通过长期的大学校园文化的浸润、打造,用名师典型引领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做好两个结合,一是入学教育与学业规划教育的结合,二是学业规划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结合。在这两个结合的教育管理中,以教育思想引领为先导,以师德和职业精神培养为核心,除了让学生塑造良好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努力形成学生较强的教师职业意识,培养较深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情感。

学校、院系(基础部、学部)和学生本人这三方面,都是免费师范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实施主体,实施主体要明确各自的角色、定位和职责。学校要高度重视,统筹规划,锐意创新,各院系(基础部、学部)要承上启下,精心组织,学生个人积极主动,努力践行。在三方面实施主体角色中,学生个人无疑是关键因素,既是规划教育的客体,又是规划教育实施的主体。从内容上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分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两部分,理论教育为先导,辅助学生于实践的教育过程是核心;从规划教育实施方法上来看,可采用讲授、讨论、调研、活动、检查、评估等方法,实施的手段和形式要灵活多样,注重实效,并结合学业、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网站辅导方式进行师生、生生间互动式教育引导;从阶段性划分上,大致可分为适应期、快速成长期、毕业前完善期“三大阶段”。另外,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在规划教育评价方面,对学生的个性化评价一定要与个性化规划指导相统一,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目的。教育评价看重结果,更关注规划教育实施的过程,尤其是学生实施的过程,教育评价不拘泥、不整齐划一,规划教育成果的优劣不是学生总结、证明材料或文本堆砌的多寡,而是要为培养未来有个性、有持续发展力的教师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屹.影响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的因素分析与对策思考[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09(7).

[2]王开富.免费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3).

[3]程新平.加强免费师范生教师角色教育意义与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08(8).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