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09:15
导语:在微课程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传统网络课程多是单向的信息传输,学习者与授课者之间缺乏互动,学习者只能被动接受,但在微课程教学中,学习者与授课者可通过视频、音频、微信群等进行交流,学习者还可通过微测试对学习情况进行测评,从而了解自身不足,进一步明确学习方向和目标;另外,在微课程条件下,不单学习者与授课者可相互交流,不同地域的学习者也可就某个问题进行即时探讨,交流中信息量更大,分析问题的角度更多样,有利于学习者扩大视野,加深理解。总之,微课程的交互性使得学习者不再孤独无助。
二、分析开放教育中的微课应用及问题
1.学习终端的使用与普及问题分析
有学者指出,微课程开放教育的学习者多是在职从业人员,这些学习者的学习时间相对有限,存在明显的工学矛盾。而当下微课程的学习终端主要为体积和重量较大的电脑,形式单一。尽管电脑越来越普及,应用越来越广泛,但不便携带,不便手持,再加上微课程视频格式的适用性不高,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兼容性不强,微课程视频在手机等更为便携的移动设备中往往无法观看,使得学习者的学习环境受限,无法随时随地随需学习,微课程的推广被限制。
2.分析资源建设及开发问题
微课程以微视频为载体,其课程资源包括课程PPT、练习测试资料、学习情况评价反馈、教学支持服务等,旨在满足学习者交流学习信息、评价和反馈学习成效的需求。微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开发中存在许多问题,如课程视频制作技术难度大,非专业人员难以完成课程视频制作;目前部分微课程平台仅能支持授课者、更新、修改微课程视频,未允许学习者参与课程的编辑,且不具备学习记录功能,授课者和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交流不足,这些都影响了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和积极性;另外,不同学科的微课程受欢迎程度不一,一般而言,人文社科性质的课程内容更生动,表现形式更丰富,较理工科性质的课程更受欢迎,但这种学科建设和开发不平衡的现象也影响了课程的推广。
3.系统化与碎片化的问题
在微课程学习中,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均是零碎的,而且学习行为断续,学习者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按需学习,自主学习,学习压力相对较低;但课程之间逻辑性不强,通过零碎的学习,学习者只能获得基础性知识,知识体系不完整,系统性的逻辑思维能力也会相应弱化,不利于深入思考,也不利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因此,该方法不适用于较为复杂的学习任务。
4.分析教学模式改革
1.1微课程的定义
现在普遍热议的微课程最早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被人们戏称为“一分钟教授”的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提出的。国外对微课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课堂教学、特殊教育、在线课程和微型课程著作方面。而国内对微课程的探索研究则由鄂尔多斯市李玉平教授首创,他认为:微课程创造了一种“5分钟学习”模式;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教学目标、内容短小、能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基于现有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现状,提出了以微视频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资源—“微课”。还有一些教育工作者将微课程的概念进行了改造与完善,用微课程来进行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推广微课理念,促进互联网教学的发展,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已经举办了两届“中国微课大赛”,以推动全国教育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结合各学者对微课程的阐述,笔者的理解是:所谓微课程,是一种由一些软件制作而成,由文字、图像、讲解或音乐组成的,适应现代快节奏社会微型移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围绕某个教学主题精心设计的不长于10分钟的视频课程。
1.2微课程的特点
第一,播放时间短。相对于传统网络课程50分钟左右的视频时间,微课程要短得多,一般不超过10分钟/每节。这有利于集中学习者的注意力,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第二,内容精。微课程主要是为了解决教学中某个知识点或教学主题的学与教的活动。由于播放每节微课程的时间较短,决定了它的课程内容必须少而精。第三,便于传播和学习。微课程具有相对独立性,视频格式一般为支持网络传输的流媒体格式。学习者利手机、Ipad等移动设备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充分体现了数字技术的普适性和现代学习的泛在性。第四,容量小。由于微课程播放时间短,存贮容量相对小,传输时间快,更适合数字时代的网络化个性学习。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快节奏的现代化社会中,大部分网络学习者很难抽出大量的时间用于集中连续的学习,因此对网络资源学习的便捷性和高效性要求比较高,能利用一些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和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是他们所需要的。而微课程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主题集中的微型学习资源,可在计算机或手持移动终端运行,正好可以满足学习者的这种学习需求。因此,作为网络教育机构,为了提高学员学习效果、提升教育质量,有必要将微课程引入网络教育的教学中,推广微课程教学改革,建设能满足学习者实际需求的网络教育资源。
2网络教育中微课程的设计思路
2.1网络教育中微课程的设计原则
2.1.1学习者中心原则网络微课程的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考虑到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和特点,在内容的选择上,需要充分了解学习者的实际需求,紧密联系教学目标与内容,做到目标明确、主题集中,以供学习者集中精力学习;在制作微视频时可以配之动画、音乐、图像等,以调动学习者的兴趣和注意力,让学习者产生深刻的记忆。网络教育机构可以对原有的网络课程进行整改或重新设计,以获得满足学习者需求的微课程资源。
2.1.2微型化原则微型化原则指的是微课的设计要充分突出微型课程短而精的特点。大部分网络学员都是在职学习的成人,时间宝贵,因此微课程的设计要让学习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高效地学习。与传统网络课程相比,微课程要做到短小精悍,这样做的依据是:学习者的有意注意时间是有限的,根据视觉驻留规律和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微课程最好控制在10分钟内,具体时间的长短应由不同的教学目标与需要确定。短而精的微课程,使得学习者可以通过随身携带的移动通讯设备最大限度地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没有时间学习”将不再成为问题。
2.1.3完整性原则基于网络教育的微课程虽然短小,但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为保证资源的高效,必须具备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和网络课程一样要内容结构完整。
2.1.4非统一性原则不同学科、不同类别的微课程,教学策略是不一样的,不应该以一种标准的格式来设计规划。比如语文类课程的设计可能需要较多的情境引入做铺垫,制作生动活泼、媒体表现形式多样的微课程较为适宜;而计算机类的课程在设计时,更多的是直接切入主题,教学过程更注重习题的讲解与练习,媒体表现形式相对比较单一。
2.2网络教育中微课程的设计流程网络教育中微课程可以以类似于网络课程的形式呈现,其核心为集中阐述特定主题的微视频,并辅以相应的学习资源、在线交互以及评价等教学支持服务。在设计时,可以在遵循上述设计原则的基础上,首先分析微课程的学习者是哪些群体,明确其学习需求;然后选择教学内容,进行微课程的教学设计;接着选择合适的媒体和软件进行微课程的开发;完整的微课程的设计还应包括相应的其他教学支持资源,具体见图1。
3网络教育中微课程的设计案例
3.1需求分析基于网络教育的微课程的学习对象大多数都属于成人。所以微课程设计在做需求分析时要考虑到成人的认知过程与个性特征。成人由于集中学习时间和精力的有限,对于连续长时间大而全的视频讲座的学习并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再加上各种便携智能移动设备的广泛使用,能够得到适合碎片化、随时随地的微课程学习资源是他们所需要的。
3.2微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
3.2.1明确教学目标将微课程引入到网络教育中,旨在能够开发出更加符合学习者无缝化、可移动学习的学习资源,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这是微课程教学设计的总体目标。具体到每节微课时,可以以学习者为中心和微型化的原则为宗旨,首先要依照课程教学大纲,先从课程教学目标中分解出单元教学目标,再将单元教学目标细化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每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可形成一节微课程,然后对每一节微课程设计知识点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由于每门课程按微课程进行设计时,细分的知识点很多,专门以文本的形式呈现会显得过于凌乱,所以在具体操作时,一个大的知识模块下集中列示该部分涉及到的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具体每一个小知识点的目标由每节微课程视频里予以说明。本文以笔者在华东师大开放教育学院参与的整改后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进行微课程设计的说明。图2为函数部分一节微课程的进入画面,直接以文字和解说的形式给出了本节微课的教学目标,视频总用时7分钟,符合微型化原则。
3.2.2明确了微课程的需求分析和教学目标后,就需要在非统一性原则下为每节微课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具体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第一,确定内容。结合网络教育中网络教育机构的课程设置层次要求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任务和个性等,将某门课程的内容框架确定下来,相当于课程目录导航。若是对原有网络课程的整改,则可以把重点放在教学内容的细分阶段。如《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整个教学内容也就是课程大纲的具体要求,如图3所示。第二,细化内容。结合学科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按照网络环境的需要和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分解,将学习内容细化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基本上每个知识点构成一节微课程。
3.3选择相应的媒体,进行微课程的开发
3.3.1根据微课程的学科特点和不同类别的知识特点选择相应的媒体
将选择好的微课程教学内容,可以以建构主义课程理论为依据,遵循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微课程的微型化设计原则,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教学目标,创设相关度较高的学习情境。在制作微课程时常用到下列素材:脚本旁白—用以确定课程主题,赋予课程内涵;图形动画—微课程内容的高效视觉呈现;音乐音效—调节微课程的氛围。因此,在选择媒体时,要以知识点为依据,综合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媒体进行动态或静态的组合,各种媒体的选择和整合方式要以学习内容的有效呈现为依据。微课程在开发时,不同学科、不同类别的教学内容,所用到的媒体肯定是不尽相同的。同时,媒体选择上还要考虑目前网络技术及便携移动终端设备的环境和实现的条件。
3.3.2微课程的开发
基于网络教育中的微课程开发,和一般课堂辅的微课程也是不尽相同的。微课程的教学内容经过细分设计后,就可以借助一定的软件进行开发了。对于立足于网络教育机构的微课程,开发工具方面都比较完备,借助于原有网络课程的开发软件完全可以满足微课程的开发需要。除此之外,微课程常用到的开发工具还有PPT、Flash、绘声绘影、光影魔术手、格式工厂,还有字体库等,这些工具对基于电脑的开发比较好。虽然大多基于电脑开发的微课程在手机等便携设备上也可以运行,但近年来出现的基于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微课程开发工具,如FlashLite、Lam、亘天炫彩等,更有它独特的优势。基于手机开发微课程将会是微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C语言程序设计》微课程的开发用到了dreamweaver、vegas等软件,部分截图如图4所示。
3.4其他教学支持
每个微课程都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从整体来看,还应辅以其他教学支持服务,这也是微课程设计完整性原则的体现,否则单独的微课程视频很难发挥它的优势。全国首届微课程大赛规章里要求:微课程资源的核心资源是“微视频”(教学视频片段),还包含与该教学视频内容相关的“微教案”(教学设计)、“微课件”(教学课件)、“微习题”(练习测试题)、“微反思”(教学反思)等辅教与学内容。因为基于网络教育的微课程与一般课堂中所用的微课程有所区别,“微”的内容太多,为防止学习资源太过零碎,故应有关相应的课件、练习题等可集中放在相应的章节知识模块里。教学支持服务应该包括课程导航、学习路径、大纲、练习、进度报告、论坛及相关的学习资源(见图5)。此外,微课程的实施还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网站支撑,这点网络教育机构原有的平台配置就可以满足,在此不再强调。图5微课程部分教学支持资源
4结论
关键词: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微课程;改革;路径
近几年来,我国涌现出了很多“微”事物,比如微博、微信、微小说、微视频等信息传播的媒介。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等系统内涵盖了大量地微型学习资源,微学习已经成为信息时代学习的主要方式。为了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微课程应运而生。微课程的出现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进行学习,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激情和效率,还大大地提高了教师团队的建设,同时还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交流开辟了多种途径,从而可以及时地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因此,要加快推进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微课程改革的进程,在为学生进行减负的同时还能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一、微课程的简介
“微课程”最早是在2008年由美国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提出的,他认为微课程是将几十分钟甚至几小时的内容压缩成在60秒内的知识,并对此进行研究。而最近几年,微课程在我国也有了蓬勃发展的趋势,广东佛山教育局的胡铁生最先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他认为微课程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将45分钟的课堂内容的重点、难点、基础点分类进行视频播放,不仅能满足学生对学习的个性化要求,还是对传统课程内容的补充和拓展,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率。此外,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李玉平老师也是较早对微课程进行相关研究的,推动了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微课程在中国开展的进程。
(一)微课程的定义
目前,在我国不同的研究学者对微课程有不同的解释,但是,总体而言,从广义的教学资源上来讲,微课程也就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在微型学习的相关理论的引导中,微课程以微型教学视频作为载体,对课堂内容上的重点、难点、疑点以及实验、活动等为基础,开发的一种多种学习方式的网络视频课程资源。另外,在微课堂中还涉及微教案、微习题、微课件、微反思、微反馈等辅助教学的相关材料,辅助学生对所讲的知识点进行了解和掌握,为以后学习和考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微课程的特点
微课程基于微型教学视频为载体进行学习,不仅能将文字和图片隐含的知识点挖掘出来,还能将隐性知识点显性化,避免对重要知识点的遗漏。基于微课程的定义,微课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与传统课堂相比,教学时间非常短。微课程的一节内容一般持续时间不超过10分钟,短小精悍,可以使学生一直保持注意听讲的状态,提高听讲的效率;在对知识点进行听讲后,还可以有精力去做对应的习题,提高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第二,与传统课堂相比,微课程内容更加简洁,主题鲜明,突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通过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媒体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精力投入到对课堂内容的学习中来,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第三,与传统课堂相比,微课堂移动开放灵活,学生可以提前将微视频下载到移动客户端上,以便随时进行观看,大大地提高了业余时间的利用效率。第四,教学资源环境微型化。微课程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所有资料微型化,例如课件、笔记、习题、反思、反馈等等,将传统课堂微型化,为学生进行学习创造了一个方便、灵活的学习途径,方便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补充和反思,弥补传统课堂内容的不足,营造了一个主题鲜明、教学方式多样的开放式教育教学模式。第五,适用范围广,微课程虽然是针对学生设计的,但是同样适用于非学习领域,例如教师进行深造、备课,工作者进行深造等同样适用。第六,草根创作,微课程短小精悍,涉及的知识点仅仅只有一个,这促使了很多普通人成为课题的研发者。第七,及时进行反馈,与传统的课堂相比,在微课程上教师可以及时地听到对自己的评价,以便及时对自己的不足进行弥补;学生可以根据系统反馈,巩固所学知识,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等等。
二、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微课程的作用
(一)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微课程对学生的促进作用
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微课程的改革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微课程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进行自主学习的环境,满足学生对不同内容的个性化需求。微课程这一开放的教育教学模式使得教师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变成了学生的朋友,可以使学生随时与老师进行互动和交流。微课程具有完整的教师设计和教学服务支持体系,可以对学生的练习内容进行记录,进而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和反馈,使得学生可以据此进行知识的查漏补缺,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巩固。另外,微课程对学生所学过的内容是进行永久保存的,方便学生随时进行复习和查看。
(二)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微课程对教师的促进作用
微课程作为一种开放的教育教学模式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水平。第一,课题的选择,微课程的课题仅仅是针对课堂内容的某一点作为知识点进行展开教学的,例如课前导入、重点、难点、课后延伸等角度。通过对微课程进行教学设计,可以加深教师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第二,内容设计,教师在对微课程的内容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还可以提高教师对计算机技术的运用熟练度。第三,可以提高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与概括能力,开阔教师的视野。第四,通过微课程的评级系统,教师可以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能力水平的提升。
三、开放式教育教学模式———微课程的现状
在2013年7月3日,国家开放大学正式启用了“五分钟课程网”,这是我国微课程在开放教育领域的一个里程碑,推动了我国教育领域改革的进程。近几年来,我国在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微课程领域内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教师参与微课程的积极性高涨,微课程涵盖的教师、课程内容也越来越多。虽然从全国的整体角度来看,微课程的发展状况良好,教师整体水平较高,教学质量能够得到保障;但是由于没有先例可以追寻,在微课程的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形式单一。目前,在微课程中绝大部分视频仍然沿用传统的单一教学形式,没有对教学形式进行创新,丰富课堂内容,例如,在第四届全国中小学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活动暨“中国微课大赛”中,参赛的教学案例的教学形式几乎雷同,没有新意。又比如在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中,参赛对象虽然改变了教学模式,开放了学习途径,但是他们仅仅是把传统课堂上的内容全盘接受放在微课程中,从真人讲解变成了视频播放,缩短了教学时间,却没有改变最根本教学方法,达不到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微课程改革的目的。因此,要完善微课程的教学形式,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效率。第二,微课程选题偏大。微课程最关键的就是选题的“微”,只有“微”选题,才能精准地把握主题,用最精短的语言概括选题所包含的内容,引起学生对选题内容的兴趣,进而对此选题进行学习。但是如果微课程选题过大的话,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就需要用非常复杂、繁琐的语言对选题进行讲解、举例,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对福建电大首届微课程大赛进行观看和研究后,可以发现大多数教师在选题的过程中过大,严重影响了后面的发挥,导致教师不能发挥正常的教学水平的能力,影响比赛结果。因此,为了微课程的成功,必须对微课程的选题进行深思熟虑,不要求选题含义深刻,只求“微”。只有“微”选题,才能用最短的时间通过短小精悍的语言讲解清楚,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三,对微课程没有清晰的认识。微课程作为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一种新生模式,并没有在很多领域进行大面积的实施,很多人,其中也包括教师都对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微课程没有非常清楚的认识和了解,就会在微课程的开发和实践过程中进入很多误区,严重地影响到微课程的推广和实践,不利于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在微课程方向的改革。例如,在福建电大首届微课程教学大赛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很多参赛的对象对微课程的认识出现了偏差,导致参赛者未能发挥出平常水平的一半。因此,教师和其他人都要提高对微课程的认识,了解微课程的范围、内容和特点,从而可以使投入到微课程的精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微课程改革的路径
目前,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微课程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利用网络形式进行授课。微课程主要以智能手机、电脑、平板等移动设备为载体对具有特定主题的微视频进行播放,还包含有与视频内容有关的微型课件、笔记、习题、反思、反馈等辅助学生进行学习的模块,此外,在微课堂上还可以与教师、学生进行在线互动,及时解决在视频、习题等遇到的问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进行学习的效率。为了提高学习资料的真实、完整,微课程不但是一段微型视频,更要具备一套对教学进行分析、设计、开发、评价等过程的完整系统,使教师可以不断地对自己研发的微视频进行完善,提高视频内容的趣味性、真实性、丰富性。因此,为了提高微课程开发与实践的步伐的速度,必须对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微课程的改革路径进行创新。
(一)将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微课程与现实课堂进行结合
为了推进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微课程的改革进程,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微课程与现实课程二者之间的联系,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保证微课程的实际性和有效性。微课程必须来源于现实课堂,将教学的要求和目的、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考虑进来,不断地对课堂所包含的内容和教学形式进行调整,不断地进行完善,从而可以更好地为现实课堂进行补充和拓展,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微课程的学习者,有效地提高微学习者的积极性和效率。微课程作为最新的教学形式,在现实课堂中不仅可以对课程进行引入,还可以讲述核心的概念,演示探究过程,演算课后习题等等,不仅可以吸引学生进行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对实验结果的认识。但是,在与现实课堂进行结合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在对学生的需求进行充分考虑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准设计,力求使用最短的时间对学习内容进行精炼的讲解。另外微课程根据学习对象、学习目的、学习内容的不同,进行不同的设计,例如,经济学科的学习内容的课程设计就要更偏重于趣味性,理科学习内容的课程设计就要考虑到学生的压力,适当地增加一些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元素,使微课程可以真正地做到辅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
(二)完善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微课程的教学设计体系
作为开放教育教学的一种模式,微课程不仅仅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将课程内容用视频呈现出来,而是作为一门完整的课程进行呈现的。因此,微课程要具备一套完整的课程内容教学设计体系。为了满足不同的微学习者对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的需求,微课程一定要根据不同的需求和目的,结合教学目的和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以做到因材施教,大大地提高微学习者学习的效率。例如焦建利教授曾经提过的“ADDIE”教学设计模式,这一教学设计模式涵盖从分析到设计,最后到评估的各个环节,能更好地满足微课程对教学设计的个性化要求。此外,在做好教学设计后,还要注意微课程中的教学支持体系的构建。教学支持体系的构建不仅能辅助学生进行学习,加强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还能对学生做过的微习题进行反馈,提醒学生加强对相关知识点的重视度,避免以后再次出现类似错误,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做题的正确率和速度。与此同时,教学支持服务体系还能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增加现实课堂与微课程之间的联系,使现实课堂与微课程实现统一,便于学生进行连续的学习。
(三)加强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微课程的推广与应用
对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微课程进行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微课程的应用。为了实现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微课程应用的目的,就必须对微课程进行推广。目前,大多数人都对微课程的认识微乎其微,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微课程时出现了很多问题,严重阻碍了微课程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因此,要加强对微课程的推广,提高人们对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微课程的认识度,扩大微课程在我国的各个领域的应用范围,使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可以利用微课程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比如,可以对微课程进行集中的宣传,提高宣传的力度和效率;可以通过共享交流进行推广,提高师生和其他学习者对微课程的认识;可以通过专家点评进行推广,提高微课程在人们中的知名度;对优秀的获奖微课程向人们进行展示和推荐,加深人们对微课程的认识;另外,还可以不定期地组织教师对“微课程”进行观摩、学习、评价,以提高教师设计微课程的能力,从而可以对微课程进行推广和应用。综上所述,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时代已经到来,与当前应用广泛的社交软件一样,微课程在教育领域,尤其是在建设开放大学的过程中,将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发展前景。从教师角度来看,微课程改变了教师备课的形式,将纸质备课变成电子备课,易于保存,使用方便;而且对传统的教学和教研方式进行了创新,打破了教师进行听评课的传统模式,使得教师可以随时根据微课程上面的评价系统对自己进行不断地完善,从而提高专业水平。从学生角度来看,微课程为学生进行学习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可以对传统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进行补充和拓展,加深学生对课堂所讲内容的理解。随着开放教育改革步伐地不断深入,以及电子设备和无线网络的广泛普及,极大地加强了对微课程的推广与应用,使得通过移动电子设备在微课程上进行学习的人变得越来越多,最终使得微课程成为开放教育教学的一种新的模式和学习途径,拓宽了人们进行学习的渠道,提高了人们进行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余亮,黄荣怀,杨俊锋.开放课程发展路径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6).
[2]索姆奈杜,肖俊洪.开放教育实践再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14(2).
[3]王鹏,边琦,肖凤艳.MOOC背景下教学资源建设的发展方向———基于对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工作的回顾[J].现代教育技术,2014(4).
[4]赵慧霞.MOOC环境下的开放英语微课程设计研究[J].才智,2014(14).
(一)塔吉克语的亲属称谓语比较系统
在亲属制度的研究方面,基本上是基于亲属称谓的分类上的。ThomasHuntMorgan在他的《古代社会》中把亲属制度分为分类式和描述式两大类,并介绍了马来亚式、土兰尼亚-加诺万尼亚式和雅利安式三种亲属制度。分类式的特点是只计算群体而不计算个人的亲属关系,无论直系或旁系亲属,只要辈分相同,除性别外,都用同一称谓。马来亚式和土兰尼亚-加诺万尼亚式亲属制都属类分式。描述式的特点是直系和旁系亲属称谓有差别,如雅利安式。在Morgan研究的基础上,人类学、民族学界又提出两种分类方法,一是美国民族学家R.H.罗维的四分法,二是美国人类学家C.R.恩伯夫妇提出的六种分类。但事实上,分类式的称谓制度是普遍存在于各种称谓形式中的,对照中国塔吉克语的称谓词,不难发现塔吉克语直系和旁系亲属称谓基本没有什么分别,除个别长幼有别外,基本都是通用的,这符合摩尔根分类式的特点。同时,以家庭为中心的称谓结构又切合了恩伯的“爱斯基摩制”。爱斯基摩制强调核心家庭(用虚线表示),自我的父母与他叔婶姨舅分称,他的同胞兄弟姐妹与他们的堂表兄弟姐妹分称,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父母称谓是独立出来了,但是兄弟姐妹和其他同辈直系旁系称谓却共用了一套系统。子辈的同一辈直系旁系称谓都是xor,甚至性别也不加区分,这多少又符合“夏威夷制”。
(二)塔吉克语的亲属称谓反映了塔吉克的家庭生活模式
塔吉克族由于生活在高寒山区,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难以克服风雪严寒以及资源贫乏给生产生活所带来的困难。因此,一般实行家长制的大家庭。祖辈在世,子孙很少分家,一般家庭都是三世或四世同堂。家庭中男性长者为一家之主,具有支配权,家庭成员的生产和生活都由家长做主。家长是以传统的方式相承袭的,一般父死母继,母死长子继。从表一中我们看到,对于祖辈和长辈的称谓“‘bob’、‘mom’”表现了对家中长辈的尊敬,仅仅区分了性别,对直旁系不做区分,这反映出敬老的特点;“‘ato’、‘ano’”则体现了塔吉克族对以家庭为核心的生活模式的坚持。其他父辈称谓也仅区分了性别。在塔吉克家庭中,媳妇必须完全服从其丈夫和公婆,儿媳回娘家要征得家长和丈夫的同意,并按时返回。这从称谓中也可见一斑,所有的媳妇被从同辈中单独列出,记作“zinal”。塔吉克族家庭受家长指派的小家庭和家长带领自己的子女和妻子长年在牧场放牧,他们自己没有私自处理牲畜和畜产品的权利。这种大家庭内部的分工合作,不仅保证了生产的正常进行,也帮助了一些缺少劳动力、生活贫困的家庭。
(三)塔吉克语亲属称谓反映了塔吉克族的婚姻特点
塔吉克族婚姻有几个特点:一是亲属有优先权,缔结婚姻时,首先考虑近亲和表亲(舅表、姑表和姨表),无血缘禁忌,这正是同辈称谓不区分直系、旁系的原因。而且,男女双方不受辈份和年龄的限制。如无近亲和表亲,才考虑与其他人缔结婚姻;二是实行转房制(或称收继婚),当丈夫死后,如有子女,一般很少改嫁。如要改嫁,首先嫁给丈夫的兄弟。从亲属称谓中不难发现,塔吉克语的亲属称谓存在不同辈份相同称呼的现象,如:表2塔吉克族色勒库尔语的同称不同辈现象zinal堂姑表嫂同辈旁系堂姑表弟妇同辈旁系表弟媳同辈旁系儿媳(子之妻)子辈直系侄媳子辈血旁系dumud女婿子辈直系小姑爷同辈妻称侄女婿子辈血旁系表中反映的正是跨辈婚姻在称谓词中留下的印记。
二、小结
微积分是一门科学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学起来往往会觉得枯燥、难懂,因此教师授课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的思维没有打开等问题。对此,我认为教师应注重课堂气氛的调节。
(一)通过课堂知识的延伸调节课堂气氛
高职微积分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将知识延伸,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索积极性,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课本知识的记忆,使他们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具体来说,教学中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微积分知识的同时,可联系知识背后的故事,解说数学家、科学家的探索精神与奋斗精神,为学生树立榜样,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不断向科学巅峰进发的勇敢精神。实践证明,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高,教学效果自然好。
(二)通过电化教学手段调节课堂气氛
电化教学手段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高职微积分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依靠书本讲解外,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演示和实验器材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如通过幻灯片放映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微积分计算题的计算过程,这可以让学生清晰明了地看到计算方法的不断改进和运算方法的变化,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比单纯的讲解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二、强调教学方式的创新
中国文化中有一种说法叫“破而后立”,在此我们可以理解为敢于推陈出新,这也是辩证思维的一方面,这种思维在数学上也同样适用。高职微积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新,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寻求突破,敢于创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之余时刻把握前沿科技的动向,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储备量,在先进的数学知识探索学习突破点,增强教育创新能力。具体来说,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加入情境教学,在课本中寻找情境设置切入点,用设置情境的方式为教育教学注入新鲜活力。如在讲解“微积分的定义”时以求解球体的表面积为原型,设置“科学家本着对科学的严谨态度及探索欲望,准备测量地球的表面积。他们把地球分成很多个区域,首先来测量分出区域的面积再求和,便可以算出地球的表面积”这一情境,使学生对“微积分”的概念产生一个初步浅显的概念性理解,并产生积极探索的热情,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进而提出“小区域相对地球来说面积非常小,因此在求普通球体表面积时如果将球面分为极其小、趋向于零的小区域,求这些区域部分面积然后求和,得到的便是球体的面积”,进一步引出“微积分”的概念,使学生对其有深刻的印象。除了情境教学方式外,教师还可在课堂中引入“头脑风暴”这一时下流行的学习方式,将班级学生分组,建立学习小组,并引导小组成员以相互探讨、讨论的方式进行思维碰撞,集思广益,使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当然,创新教育方式的途径有很多种,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积极思考,从细节出发,打破传统思维方式,不断突破创新,为自身教育方式的创新而不懈努力。
三、注重以人为本
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利益、关心学生的发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利益为本。”而“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体现其人文关怀,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教师不应该过度责骂、处罚,而应善于引导学生,帮助基础较为落后的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对于基础中等的学生,教师应培养他们善于钻研的学习精神,教育他们勇于挑战,主动去接触较难、较深的微积分相关习题,培养此类中等水平学生迎难而上的学习态度;对于学习成绩较优异的学生,教师可鼓励、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目标,教导他们戒骄戒躁,从而为他们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总之,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更应该向他们传递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心系学生,以生为本,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为学生的发展尽心尽力、无私奉献。
四、小结
内部成本核算坚持可控性、谁消耗谁负担成本和分期核算的原则。成本发生时能够明确由哪个部门承担的,应直接计入该部门的成本中。
1、直接成本费用直接计入成本核算对象:科研、生产过程中直接耗用的原材料、支付的工资、设计费、外协费、试验费及其他直接支出直接计入成本核算对象。
2、间接成本费用通过分配计入成本核算对象:辅助生产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科研生产活动所发生的间接费用,按照一定的分摊方法分配计入成本核算对象。分摊方法可以选择直接人员比例法、直接工资比例法、研制成本比例法、工时比例法等。其中管理费用需要按照一定的方法在科研项目和经营项目之间分配。
二、内部成本核算的内容与方法
科研单位的成本在发生时主要在“科研成本”和“生产成本”科目核算。项目/产品成本中占比较大的一般是材料费、外协费、试验费和人工费,下面主要介绍这四种成本的内部核算方法。
(一)材料费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的一致性,科研单位采购的原材料一般一次性办理领用手续,实际使用情况可能与领用的差异很大,因此通过账面数据无法准确计算出项目/产品的实际材料成本。生产部门在从物资部门领用材料后应建立库存辅助账,根据配料单,确定材料真正适用的项目/产品信息,财务人员根据此数据每月进行归集。在信息化建设程度高的单位,生产部门在上报物料采购计划时就应该明确物料归属的项目/产品,通过完善BOM表(物料清单)和材料定额来实现对原材料成本的准确核算。
(二)外协加工费
在科研项目/产品研制生产过程中,有些工序单位不具备加工条件,或者有些低附加值的工序,可以采取业务外包的形式降低项目/产品成本。单位往往将相同的外部协作加工工序汇总后通过比价采购、招标等方式进行集中采购,因此,也需要各生产部门成本核算员尽可能地正确划分属于每项/每种/每类产品的外协费用,并在外协加工单上予以明确,使账面核算数据可以直接为内部成本核算所用。
(三)试验费
同外协费一样,为了降低成本,节约能源,科研单位在进行试验时,往往将试验条件相同的产品集中起来进行试验。因此也需要尽可能地正确划分属于每项/每种/每类产品的试验费用。如果无法准确确定试验费归属的项目/产品,则应在项目/产品间按照适当的方法分配计入,尽可能在账面核算数据中即区分清楚,避免重复劳动。
(四)人工费
科研项目是广大科研人员的劳动成果,他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开展设计、论证工作,在项目成本中,人工费占比也较高。为了准确核算项目/产品的人工费,应完善工时统计方法,及时、准确统计每人每天的工时情况,并按项目/每种/每类产品工时占总工时的比重,对人工费用进行分配,以确定归属于项目/产品的人工费。
三、科研单位开展内部成本核算的作用
一、初中语文微课程设计要注意的原则
(一)完整性
微课程虽然同普通的语文教学相比,有一定的科技性、灵活性,但它和普通的课程教学一样,也要遵循一定的完整性,也就是说它的内容要包括:目标的设立、内容的编排、过程的建立、情景的设定、后期判定与评价等设计流程,让整个课程显得更流畅、更合理、更科学。但微课程教学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还是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它更多的是借助网络科技实现教学目的。所以,在评价与判定方面相比传统课程要有一定的难度。并且学习后的测评系统,对于语文微课程来说又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有助于教学内容的反馈,以及师生之间的沟通。
(二)规范性
虽然微课程比普通的课程要灵活多变,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在时间长短上却有严格的要求,不能为了讲清一个知识点或者加上外延的知识,讲上二十分钟甚至半个小时。微课程的优点是不需要在讲课过程中停下来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只用短小的微课程视频,就能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在设计微课程时,选的背景图片和整体结构都要与所讲内容相适应,都要满足看和听这两个主要的功能,因为这些细微的差异可能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都会有所影响和干扰。当然,作为贯穿整个微课程的要点,微课程的语言设计标准也很重要,因为语言对整体构架起着支撑和连贯的作用。微课程中所应用的语言不但要流畅、规范的普通话,而且还要简短、精确,达到一针见血的效果。我们知道,优质的微课程,不但对知识的传授有一定推动作用,而且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挖掘也大有助益。
(三)系统性
微课程虽然有短小、针对性强等特点,但老师在设计微课程时还要根据知识内容的特点和细节进行仔细的推敲,让整个课程除了完整性还要有知识的系统性。所以,在对微课程进行设计时,无需像普通课程那样明确地划分出不同个体,微课程只要逻辑相依,把各个知识块之间的网状系统连接成有机的整体结构,使学生便于掌握和理解就好。这对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接受更多知识,对知识进行系统接纳很有帮助。
二、初中语文微课程应用的作用
初中语文不仅包含了较多的知识层面,而且在学习过程中,还能使学生很好地受到崇高品质的感染和熏陶,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初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课内课外知识的吸收对提高语文综合成绩是非常关键的。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其交流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微课程就成了教学的新宠。确实,微课程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也改善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过程,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对初中语文高质量的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一)提高了教师教学效果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传授知识完全依靠教师个人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进行传授,并且为了让学生易于理解,教师在讲解重点、难点、疑点前还要根据内容进行适当的铺垫,这无形中占去了宝贵的课堂时间。遗憾的是,有时候还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微课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引入,不仅节约了课堂有限的时间,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完善,还能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教与学紧密结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对提高学生思维创造能力有很大帮助。
(二)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和膳食结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营养、关注健康。因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这门课程不仅作为医学生的必修课,在医学部对广大医学生开设,同时据了解,广大非医学背景的学生也迫切希望学习这门课程。每次开设的《饮食与健康》公开课都非常受学生欢迎,而且学生已不满足于课堂营养和食品卫生知识的学习,希望能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并有所交流和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例如每次课后,学生都会围着教师问问题,积极跟教师讨论营养方面的相关知识,索要教师的PPT课件等。另外,由于营养学公共课课程开设人数的有限性,不能给非医学背景每一位学生提供这门课程的学习机会来满足广大学生的学习愿望和要求。鉴于此,十分有必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设《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的数字化学习平台网络课程。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理论和实践。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可以突破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地域上的限制,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多元化、多渠道地接受教学信息。《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的数字化学习平台网络课程开设,有助于拓展学生学习渠道,促进师生、同学之间协作学习与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因此,作为一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的授课教师,本文作者认为十分有必要建立这门课程的网络课程,向广大学生开设这门课程的数字化学习平台。通过运用数字化学习平台、视频音频媒体技术、Photoshop图像处理、FLV等软件工具的应用、Flash及Flashpaper制作、思维导图绘制和应用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构建《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的数字化学习平台网络课程,不仅提高了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开阔了教师的教学思维和拓展了教学手段,更重要的是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供了有效的平台,成为传统学习方式的有益补充。
2基于Blackboard教学平台构建《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网络课程
Blackboard教学平台是国际领先的教学平台及服务供应商,该平台以课程为中心集成网络“教”、“学”的虚拟环境,教师可以在平台上开设网络课程,学习者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选择要学习的课程内容,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讨论和交流。教师将该数字化教学平台与现有的传统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开展基于网络的辅助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探究与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形成查阅文献与科学探究技能,倡导学生进行网上的交流和协作,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有利于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基于此,利用Blackboard教学平台初步建立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网络学习平台,以期通过该平台的应用增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转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该教学平台课程结构设计具体如下。通知及教师信息:通知栏主要向学生教学安排、布置学习任务等,实现了信息的实时更新与。教师信息栏简要介绍了授课教师的个人简历、联系方式等,方便学生以多种途径与教师交流。课程信息:课程信息栏放置了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和本课程学习的思维导图。课程简介对本课程进行了简单说明,如课程性质、地位、主要内容、课程结构等,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程的相关信息,同时也认识到学好该门课程的重要性。教学大纲主要介绍了各章节学习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以及学生需要掌握的程度,注明各章节学习内容中哪些是一般了解、哪些是需要理解的以及哪些是必须重点掌握的。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避免盲目,对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一目了然,学习目的更加明确。本课程学习的思维导图向学生形象直观地展现了本课程学习的知识结构和内容,便于学生理清本课程学习的思路,帮助学生学习记忆。另外还可有助于学生拓展学习思路、巩固和提高所学的知识、激发创造和促进创新。课程资料:本栏放置了课程PPT和精品网络课程。课程PPT教学课件主要将课堂教学内容按章节细化,将授课内容用powerpoint文件上传至学习平台;精品网络课程直接放置了该课程的相关链接,点击该链接可直接进入精品网络课程学习网页,例如放置了著名营养学专家蒋卓勤教授开设的《饮食与健康》精品网络课程。课程内容:本内容区直接展现了各章节的授课内容,并辅以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图片、视屏、音频和flas等多媒体教学形式,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活泼、图文并茂,易于理解。课程作业:本内容区放置了课后作业和单元测试题,课后作业和测试题是检验学生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必须手段,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融会贯通,提高对知识的掌握。作业的类型包括了课程期末考核的所有试题类型,如单项选择题、多选题、简答题、论述题等。学习资源:该内容区主要为学生提供与课程学习相关的参考书籍、课外阅读文献、学习网站以及学习软件,学生可以下载自主学习,以加深学生对本课程的认识。教师通过检索国内外学术期刊将相关知识最新动态在课外阅读文献区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接受的信息更加广泛,视野更加开阔,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讨论区:教师在讨论区中主要组织学生进行营养与健康讨论,通过给出营养状况案例介绍,安排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查阅有关文献后将学习心得与大家分享,同时对学生讨论的方向或内容给予适当的引导或作出解释回答。以数字化教学平台为媒介的营养状况案例讨论能够全方位调动学生课余时间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使之在组员的相互协作下解决问题。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另外,教师也可通过讨论区一些学科前沿热点话题,例如目前研究比较热的膳食因素与基因对慢性疾病发病的交互作用、非营养素植物化学物对健康的影响等,组织学生自学和自由讨论,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进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弥补了现有教材知识更新滞后的不足。同时,讨论区也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了一个答疑解惑的平台,教师既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还鼓励其他学生帮助其答疑,最终根据大家回答的情况给予总结性陈述。
3结语
作者简介:李蓉,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学与法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10-223-02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由德国著名的职业教育学者Rauner教授和他的团队提出,该教育理论针对传统职业教育理论与真实工作世界相脱离的弊端,主张教学内容应指向职业的工作任务、工作的内在联系和工作过程知识,以培养学生参与建构工作世界的能力。在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模式符合教育部16号文件中提出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对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特别是课程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法律文书是高职院校法律类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是为适应司法实践的需要而设置的,课程教学必须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开发,因此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新型课程体系,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有效设计教学环节,在本课程教学改革中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研究价值。
一、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法律文书课程设计
(一)工作过程导向下法律文书的课程目标
高等职业院校法律类专业主要培养能够提供一定的法律服务和处理相关法律事务的应用型人才,在未来的职业岗位中,学生具备处理解决工作问题的能力。结合专业培养方案,法律文书学科作为一门具有法律专业性质的应用写作课,以培养学生应用法律的能力作为课程目标。
长期以来,法律文书的教学一直以要求学生掌握法律文书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能够制作主要刑事、民事、行政诉讼文书和非诉讼类法律文书作为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但实践证明,达到这一教学要求的同学在司法实践中,很难得心应手地开展工作,表现为学科知识零散杂乱,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通过学习过程性的知识而获得相应的职业能力,具有明显的职业定向性,课程目标的实现以法律工作流程为依托,将教与学的过程融入工作进程, 有利于培养上手快、技能强的法律应用型人才。
(二)工作过程导向下法律文书的课程内容
相对其它法律分支学科而言,法律文书是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现已细分出如公安文书、狱政文书、基层常用法律文书等分支学科。
传统法律文书教材,以制作主体的不同对内容进行分类,一般分为公安机关刑事法律文书,检察机关的法律文书、人民法院的刑事、民事、行政法律文书和其他机关法律文书,笔者认为,这种内容的编排方式切断了文书之间的往来,使原本密不可分的案卷材料成为了零散的文字堆砌,既与同学所学的诉讼法知识不一致,也与其今后的司法工作过程相违背,不利于对课程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掌握。工作过程导向下法律文书课程内容的编排紧扣法律类专业的人才职业技能要求,重视对学生法律应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以案件诉讼类别及诉讼过程为依据选择教学内容和设置教学环节,贯彻“理论教学实践化,实践教学岗位化”的理念,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和司法实践水平。
(三)工作过程导向下法律文书的课程设置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置,必须首先分析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群中各具体岗位资格所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具体的工作任务及相应的典型工作过程,再基于工作过程研究其所必备的工作知识和技能,明确专业目标和具体课程目标,选择合适的课程教材,设定课程考核标准和课程内容,进行教学实践。
就法律文书课程的设置来讲,实践中,由于该课程是集多门学科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课程设置应当注意各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在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写作理论知识、具备一定写作技巧的基础上,要求对具体文书制作所涉及的法律知识正确理解和运用,掌握法律服务工作流程,训练同学根据工作需要熟练制作和使用合格、规范的具体文书。因此在设计课程体系时,一般将应用写作课程及相关的实体法、程序法课程作为前导课程,顶岗实习、毕业实习作为后续课程,以保证学科知识的连贯性、逻辑性。
二、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法律文书课程教学模式
(一)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
职业能力是人们成功地从事特定的职业所必备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的可探知性,使其不同于传统教学的生硬和局促,学习氛围鲜活生动,在训练学生职业操作技能方面大有作为,能够满足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的深层需要。
传统职业教育侧重工作中的个别阶段或是所谓的特别重要的环节,而忽略了工作过程的完整性,造成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缺陷。工作过程导向以培养学生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取相应成果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理念,注重学习目标的引导,强调学生完整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参与到“真实”的工作过程中,处置实际情况,采取实际措施,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职业能力,达到职业资格的标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关注未来工作的整体性,注重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有效地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落实到职业能力培养上,锻炼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为学生提供未来现实工作的实践基础,使教学的过程更具职业性和开放性,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将来的工作过程及学生的能力、个性发展相联系,以满足学生健全人格和职业能力的要求。我们不妨借助教学案例来分析传统职业教育与工作过程导向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上的差异,在法律文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授具体文种制作时,基于种类繁多,无法一一讲述的特点,一般会选择几种相对重要而又难度较大的文种来进行讲解,如民事诉讼类文书中选择民事判决书、民事调解书、民事起诉状和民事答辩状等文种,传统职业教育模式下的教学会针对这几种文种,根据教材内容的编排,先讲授人民法院制作的民事判决书,强调制作方法、技巧,并与刑事判决书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分析范文,给出案例,指导同学制作,应该说大部分同学能够根据要求制作出格式规范、内容完整的文书,但也许并不清楚民事判决书与民事起诉状、民事答辩状的关系,或者说并不在乎它们之间的联系,所以一旦进入司法实践,很多同学按照这种办法,埋头苦干,制作出的文书却漏洞百出、华而不实,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某一文种的制作技巧,忽略了文书之间的往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严重脱节,从而出现岗位的不适应性;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则会在讲述上述文种时,根据工作过程合理安排教学的内容,采取先引导同学回忆民事诉讼法中民事案件的诉讼流程,分析文种之间的往来和不同文种的制作主体、制作目标、制作要求、语言特色,关注不同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让大家融入到民事诉讼的工作流程中,在此基础上,按照民事起诉状――民事答辩状――民事调解书――民事判决书的顺序进行讲授,让同学明白,民事判决书的制作必须关注民事起诉状与民事答辩状的内容,它的任务是要理清原被告之间的矛盾焦点,站在事实与法律的立场上解决纠纷,即法院必须充分尊重原被告的观点和要求,三方共同协作、解决问题,民事判决书、民事起诉状和民事答辩状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诉讼工作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过程。
(二)注重学习情境的设计
教学的过程不是简单地把抽象的知识从老师传递给学生的过程,它是一个社会性的过程,必须将学生的学习放到一个特定的情境中,渗透进特定的社会工作和自然环境,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学习情境。学习情境的设计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学习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其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传统职业教育,脱离真实的工作情境,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回忆,强调的是学习的成绩即考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得到的成长与发展,在工作实践中所表现出的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不予关注,这种学习的成就最终反映出来的只是知识增长的表层意义,是不全面、不系统、不完整的,知识的获取是孤立的、简单的,甚至可以说是毫无意义的;工作过程导向下学习情境的设计,将教学活动镶嵌于其所维系的工作情境中, 赋予学生学习的真正意义,通过特定的情境,使学生明白知识就是生活和工作的工具, 所学知识只有运用到工作情境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学习情境的设计以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为主旨,因此,它并不是教师平铺直叙,不加分析地把情境呈现给学生,学习情境中的问题设计也并非在教材上直接就能找到标准答案的,是能够让人有所困惑,难以回答的,同时又能引导大家趣味盎然地探索,能培养同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理解知识的深层意义。在法律文书的课堂上,我们不妨借助同学们感兴趣的案例,营造法律实践的过程,借助典型案例,贯穿于某一诉讼活动所需制作的所有文书的全部学习过程,实践课上,让大家围绕这一案例,体验案件诉讼的整个流程。同学可以根据兴趣选择角色制作不同文书,这样一方面可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也可使同学从整体上把握具体文书所依存的情境,感知文书制作技巧的应用条件,感受文书之间的差异与联系,帮助同学今后工作实践中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创设呈现好的学习情境,把抽象的知识转变为有血有肉的事件,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强情感的体验,发挥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三)优化课程教学的方法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须要充分整合利用校内外的教学环境与资源,把以校内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活动与以获取校外工作经验的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倡导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同学学练结合,边学边实践,实现学习与工作的零距离,培养与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