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09:22
导语:在艺术系毕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首先令人羡慕的是他很健康很硬朗,他的生活起居从容自理,每天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出门穿戴得体,手拄一根藤制“斯的克”,教授派头十足。他在家坚持每天锻炼身体,做一套他自己发明的适合他自己操练的动作,效果还真好。你看他如今百岁的人,爬走二层楼梯也不气喘。逢上好天气,他常常到公园去散步,晒晒太阳,然后去“避风塘”吃吃广东点心,或在衡山路“凯文”喝一盅奶油蘑菇汤,特别爱吃的是“东北人”的水饺。
他的健康与他的自控自律也有关系。近年来,他胃口小了,可吃起东西来依旧很快,吃得很香但很节制,即便是特别喜欢吃的食物也绝不贪吃多吃的。他虽患有遗传的糖尿病,但因能管得住自己的嘴,血糖控制得好,百岁还照样活得好好的。今年他出门坐出租车,每每会问司机:“师傅,你载过百岁的乘客吗?”司机们都很惊讶,说从他坐进车里的自如动作看,他最多八十岁。
十年前的2003年12月26日晚上,那场庆贺马革顺九十寿辰的音乐会,可以说是他生命历程一个的辉煌体现,当时他与学生同台演出,其精湛的指挥技巧和老艺术家的矍铄风采,令现场的观众钦佩感动不已;而那天上午在庆贺他生日的座谈会上,老寿星幽默精彩的发言更是让人们折服倾倒。当年九十岁的老马,把九十岁作为他人生的新起点,又开始马不停蹄一如既往地追求、探索、传播他热爱的合唱艺术。
九十岁以后的这十年间,他还真做了不少工作。
2004年暑期,他应邀到厦门举办合唱训练班,秋天开始与上海歌剧院合作,排练他作曲的《受膏者》,在年底连演了四场。
2006年,他又前往山东威海排练指挥联合唱诗班献唱《受膏者》。
2007年他与华东神学院的学生一起前往厦门鼓浪屿,与当地的教会唱诗班交流献唱。
2008年,他应浙江神学院之邀前去讲学;同年,他还不顾年迈,在上海音乐厅登台义演,为四川汶川大地震赈灾募捐,感动得全场观众纷纷解囊捐款;同年12月,他在九十四岁的生日音乐会上,亲自登台指挥《受膏者》,演出长达四十五分钟。
2009年,他与华东神学院的学生一起前往山东济南,指挥学生在当地教会唱诗;暑期,他又应邀去北京,为北京的基督教会及神学院辅导唱诗班;接着又赶赴天津大学辅导“北洋”合唱团,并为中、小学音乐教师合唱培训班举办合唱音响讲座;12月,“上音”为他举办九十五岁庆生音乐会,他也亲自登台指挥了一档节目。
2010年,他又应邀去北京,在国家大剧院开办了两场合唱讲座。
2011年4月,“第五届西方合唱指挥大师研修班”在上海音乐学院举办,九十七岁的他作为特邀授课教授,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和现场教学。同年明,他又为指挥系的学生开授大师课,讲述分析古典时期与浪漫时期作品的特点,并把他在上海歌剧院指挥该院合唱队排练合唱的现场,作为让指挥系学生观摩学习的教学课堂。暑期,他应邀去南昌和九江的两座大学开办暑期合唱训练班,顺道上了庐山。10月,他作为特邀校友嘉宾,出席了华师大六十周年校庆典礼,并登台指挥演唱华师大校歌。
在这十年间,他实现了多年的愿望,创立华东神学院圣乐班并连续几年参与招生考试及教学活动,为教会圣乐人才的培养殚精竭虑;不辞辛劳多次为上海天主教的“光启”学校讲授圣乐课程,培养唱诗班指挥;连续几年指挥《怀恩堂》唱诗班,参加圣诞节的音乐崇拜活动。
这十年间,他还与中央电视台的《大家》频道及《音乐人生》频道合作,拍摄了“和谐之美”及“音乐人生”两部纪录片。与上海电视台的外语频道、艺术人文频道及纪实频道合作,拍摄了《乡关何处》《我的先生马革顺》及《马革顺先生的人生影像》等三部纪录片,播出后引起观众极大兴趣。 马革顺
当然,老马也不是铁打的,2011年由于工作累着了,血糖升高造成头晕摔跤,跌得头破血流,缝了五针。祸不单行,糖尿病还造成他的右眼眼底出血以致失明。医生嘱他必须好好静养,他不得已才暂停了教学和其他工作。幸亏他体质好,经服药治疗后,失明的眼睛居然复明了。他高兴地在祷告中深深地感谢天父,保佑他恢复了健康,又可以继续工作了。今年他九十九岁,重新接手三个研究生的教学工作,着手指导他们的毕业论文写作,偶而还去春天少儿合唱团、市北中学合唱团、华东师大学生合唱团、女企业家合唱团辅导排练。
2012年,“上音”音教系女声合唱团参加了在美国辛辛那提举办的国际合唱节。临行前经由他指导排练的参赛宗教曲目,在合唱节比赛演唱时赢得了金奖第一名,因此获得升国旗、唱国歌的荣誉,喜讯传来,他喜上眉梢。“春天”在国际、国内参加合唱比赛前,都请他辅导把关,结果也是连连得奖。
2012年冬天,瑞士电视台前来采访,家里十平方的小客厅里挤坐了五位大个子老外,屏息静气地看他对着镜头侃侃而谈中国合唱的历史与发展现状。他思路清晰,表达顺畅,采访结束后客人表示由衷的钦佩。不过,两个小时的访谈,他的确有些累了,第二天血糖又很高了。他怕再跌跤,说以后不再接受这样长时间的采访了。现在他很注意时时提醒自己:动作慢一些,防止跌跤。
这十年间,继王燕毕业后,他又培养了六名研究生。其中王瑾毕业后到上海师大艺术系任教,同时任“百格”合唱团的指挥。王海灵留在“上音”音教系任教,并指挥音教系的女声合唱团。丁t也应聘去了上海师大艺术系。还有邓文博、张沁、刘薇三位也即将毕业,目前正由他指导毕业论文写作。他说要把自己近年来关于合唱音响及合唱指挥的一些新的思考通过学生的论文表达出来。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为了追求完美的合唱艺术,到百岁了还没有停止思考和探索的脚步。在为“春天”培养了指挥徐亮亮后,他又培养了年轻的指挥沈婉君,为这个优秀的合唱团队增添了实力。
近年来,他培养的这些学生都很争气,在合唱指挥舞台上都开始崭露头角,甚至在国内外合唱比赛中频频获奖,有了不凡表现。老马的合唱衣钵后继有人,多年来他不懈地探索传播的合唱音响观念和演唱方法也为越来越多的同行认同,中国合唱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得很快,让他对中国合唱事业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马革顺教授百岁的人生经历如同一座富矿,值得人们去挖掘探究其合唱指挥的艺术价值、合唱理论的学术价值,还有他的人生所蕴含的人文社会历史价值及其长寿之道、养生价值等等。据我看,恰恰是他的背景才是解读他全部人生价值的钥匙。作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无论他身处何种境地,每天早晚两次他都要跪着祷告并读圣经,在与天父的交流中,他汲取了力量和勇气,心灵得到了滋养,因而面对炎凉世态才能宠辱不惊,保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宁静自在的心境,心无旁骛、兢兢业业地以自己精湛的指挥技巧和精深的合唱学理论,为中国的合唱艺术事业以及教会的圣乐事工奋斗追求奉献了一生。
[关键词]平面艺术设计 教学工作 实践能力
一、开展平面艺术设计教学实践的必要性
平面艺术设计旨在为社会培养实用性人才,平面艺术设计的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平面艺术设计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培育出的人才能否直接为社会服务。
现在高校中的平面艺术设计专业,多数的课程设置均为理论知识的教育,实践教学所占比例很小,学生毕业后,往往存在一个过渡期,不能快速进入工作状态。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已经是摆在平面艺术设计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现代社会,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平面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长。但是,就目前我国高校的现状来讲,高校培养的平面艺术设计的大学生并没有被社会认可,主要原因就是其实际能力较差,工作时不会创新。平面艺术设计是一个需要时刻创新的行业,不会创新最终只能被行业淘汰。
面对社会对平面艺术设计人才的高要求,各大高校的艺术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所以,开展平面艺术设计教学实践势在必行。
二、如何开展平面艺术设计的教学实践
1、创新教学理念
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是平面艺术设计教学的目的之一。平面艺术设计是一个创新型的行业,需要平面艺术设计人员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如果墨守成规只能被行业所淘汰。在现阶段,高校在制定教学方案的时候,一定要创新教学理念,坚持用最新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影响学生,培育学生的创新性。高校要敢于应对创新带来的挑战,迎难而上,破除一切僵化的思想,借鉴国内外关于平面艺术设计教学的先进思想,采取新式教学理念。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拓展教学形式。平面艺术设计的教学要采取多种形式,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还要采取实际操作、课后交流练习、听专家讲座、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团体活动等形式,采取多渠道拓展平面艺术设计的教学形式,实现教学形式的创新。只有教学形式丰富了,学生才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参与到平面艺术设计的教学实践中。教学形式的创新,也是老师教学思路创新的过程。老师应当根据平面艺术设计教学发展现状,及时更新教学思路,继而拓展教学形式,让高校的平面艺术设计教学更上一个新台阶。
(2)优化课程设置。高校的平面艺术设计课程要围绕着提高学生实际能力进行,将美术理论、色彩分析、绘图技能等课程合理进行配置,提高实践课程的比例,根据平面艺术设计的学科特色,合理安排一些创新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程设置可以参照国外相同学科的课程设置方法,并根据高校自身情况进行创新,使课程设置得以优化,从课程设置这一层面保证平面艺术设计教学实践的有效进行。高校的平面艺术设计课程很多,要在所有课程中区分重点课程和一般课程,在课程设置上主要课时要向重点课程倾斜,在学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设置一些和实践与创新相关的一般课程。优化课程设置的意义在于,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尽可能的将重点知识传授给学生,避免面面俱到的不分主次的设置课程。
(3)开展实践教学训练。目前,平面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就业形势严峻,主要原因就是实践能力差,理论与实践脱节。造成这一事实的主要原因就是高校在平面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实践的时间少,并且缺少系统的实践训练,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弱,创新能力不足。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力,要开展实践教学训练,设置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方便学生训练实践能力和锻炼创新能力。
所以,我们在设置实践教学体系的时候,要增加教学实验课程的学时比例,并增加平面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训练时间,不但将实践训练加入到必修课中,还要在选修课中增加实践训练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开展主题创新活动。经过了系统的平面艺术设计理论学习之后,高校要以老师科研教学活动为主题开展专门的主题创新活动,增加学生的实践兴趣,吸引学生参与到创新主题活动中来,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借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主题创新活动也可以采取设计实际案例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寻找自身差距。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理论和动手能力的差距,自觉的去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变换教学内容
平面艺术设计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完全掌握平面艺术设计的理论知识,并掌握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升级教学内容,更换符合新要求的新教材,并在教学中增加对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容,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更适合平面艺术设计教学的需要。在平面艺术设计教学中,要加入计算机知识、外语知识,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变换教学内容,就是要把陈旧的不适应社会新形势的内容去掉,采用国内外先进的教学内容,目的要使平面艺术设计教学内容更加合理,更适应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变化教学内容的同时,要将教师配置也随之进行变换,达到对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侧重实践教学环节。变换教学内容的同时,不但要淘汰陈旧内容,还要压缩理论课程时间,在教学内容中充实新知识和新技术,达到教学内容的更新换代。
3、改变教学模式
我国的社会正处于多元化发展阶段,这就意味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元的,目前社会需要的就是复合型人才。为应对这一趋势,平面艺术设计教学就要进行创新,为社会培育多元化人才。已往的教育模式注重的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培育出的学生缺乏创新精神。而当今时代的平面艺术设计专业,恰恰是一个最需要创新的行业,所以,必须要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变教学模式,主要在于引入先进教学方法和增加对实践教学的侧重,根据学生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学生的特长,引入国内外先进的成功的教学理念,为我所用;与此同时,丰富课堂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寻找学生之间的共同点,增加理论课程课堂内的信息内容,力求理论教学少而精,并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多层面多渠道拓展学生实践的机会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努力做到知行合一,为培养平面艺术设计复合型人才孕育肥沃的土壤。
4、强化教学管理
开展平面艺术设计的教学实践,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强化教学管理。强化教学管理首先要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在制度层面作到科学完善。其次,要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包括对课堂、实践、考试等过程的管理,作到每一个过程都符合标准,每一个过程都规范化科学化。第三,重视对学生毕业论文环节的管理。学生的毕业论文是检验学习期间理论和实践水平的主要依据,因此,加强毕业论文环节的教学管理意义重大。此外,在强化教学管理这一过程中,要重点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进行规范管理。作到课堂教学严肃认真,全面贯穿知识点,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教学相长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投入到理论学习中来。在实践教学中,老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的进行实践能力锻炼,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强化教学管理过程当中,不妨将教学目标进行量化,管理中增加对目标的量化考核,以考核的方式促进教学管理提水平上档次。
三、平面艺术设计教学实践总结
在平面艺术设计的教学中,要建立实践为主的教学体系,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平面艺术设计的教学实践中,要采用多种手段增强实践效果。艺术教学的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而平面艺术设计教学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大量的能够应用平面设计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在平面艺术设计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熟练掌握平面艺术设计的设计语言,并能够将平面艺术设计知识应用于生产实际中。
平面艺术设计是一门创新型学科,需要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予以保障。现在社会对平面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较高,不但要求理论知识过硬,还要求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会实践会创新,毕业之后能够快速进入工作状态。所以,平面艺术设计教学实践意义重大,开展平面艺术设计教学实践有着必要性和必然性,不但是社会的需求,也是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有责任和义务为社会输送优质的平面艺术设计人才,平面艺术设计教学在作出了多种调整措施之后,必将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带动整个艺术设计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明,奚传绩,《设计艺术教育大事典》,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09
1.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相对滞后。时至今日,我国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大多还是沿袭以往的美术基础技法训练课程。从本质上来看,这种教学模式仍然是一种模仿能力的提升训练,谈不上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相关专业课程纷繁杂多,但事实上,每一门课都只是涉及皮毛,在一部分课程之间甚至根本没有任何关联,其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也完全是割裂开的。而且,现有课程只注重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却忽略了艺术设计专业应重在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2.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培养模式有待优化,学生实践能力有待加强。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培养模式都是在大学一年级时开设基础课教育,大学二、三年级时,学生真正开始学习专业课,而到了大学四年级,学生基本上是忙于实习、毕业论文、找工作等与毕业相关的烦琐事物中。这种僵化的体制式培养模式使得当前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大学阶段并没有真正地接触社会。众多用人单位反馈当下艺术设计专业的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不强,平时过多依赖于电脑,在实际操作中则常常是束手无策,而对于一些设计,因其本身创新性思维的缺乏,他们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将国内外的一些流行元素进行重新组合,缺乏个人的思考与创新。
3.艺术设计专业缺乏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全能型”教师。由于各高校的盲目扩招,一些高校纷纷开设艺术设计专业,而实际上,这些学校并没有相匹配的师资,却因急于去招揽生源,而不得不在本校的部分毕业生中择其一二留校任教,有的则是引进一些专门从事绘画教学的教师或让从事绘画专业的教师直接转到艺术设计专业领域来教学。这种做法不仅使艺术设计专业的标准无限降低,而且教师本人也谈不上具备真正的实践能力,更不要说引导学生将个人设计应用于实践中去了。
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措施
1.确立科学的培养方向,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要确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必须要先明确当前社会对这一类人才的市场需求,同时,结合这一行业的发展走势,最终确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同时,还要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较为恰当,始终贯彻实践与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强化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注重对他们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此外,还要增设一些能体现其专业发展趋势的课程,借以强调实践教学对理论学习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2.深化课堂改革,更新教学方法。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必须要改革传统的以教师单方面的课堂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教育理念上进行深层次的课堂改革。首先在教法上,要鼓励教师敢于创新,可将实验与情景教学相结合。同时,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多种教学手段并用来提高教学质量。此外,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课堂互动,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而在实践应用方面,则采用分组的形式来开展具体的实践教学,教师要对学生的设计以启发的形式,运用演示或引导的方式来予以对应的指导,使学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从而促进其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开放、自由的实验模式。借助开放、自由的实验模式的多层次性、多样性的特点,不仅能够拓宽原有实验室的知识覆盖面,也最大限度地激起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开放、自由式的实验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开启其创造性思维提供优质的实验环境。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实际教学中,还要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开放学生的实验内容与实践活动,重视学生彼此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使得他们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经过个人的实践,积极、主动地去思考与探索,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技能的生成。在实验开展的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此,学生可随时到实验室开展自主实验,他们可以自选项目和题材,不受课堂限制,选材面向社会,充分利用校内图书馆及网络资源,进行相关调查,全力将课内延伸到课外、学校延伸至社会,继而真正实现个性化的培养模式。
2.课题研究模式。课题的研究,就是围绕某一问题的提出,通过开展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等形式,最终探索出应对这一问题的具体方案及其解决方法。而这一点,于当前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就是对于艺术设计专业中的一些问题,需要通过他们自己去观察、分析,并逐步用探索、实验等方式查找原因,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和途径。借助课题研究培养人才的模式,可以使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敏感度和研究能力。同时,还能将个人所学的内容灵活地应用到艺术设计的实践中去,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也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建立工作室的模式。作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高层管理者,还可以定向与相应专业的企业设计师进行“校企联姻”,建立工作室制的培养模式。可根据企业的市场需求,确立工作室的相关研究及课程,再借助企业的真实案例和运作模式,使学生的学习能够融课程、教室与企业实践于一体。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通过借鉴企业的先进管理流程,再以合作小组的形式,结合其工作流程及所定项目的具体要求,进行组内讨论,形成方案,再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这一项目。在这种环境氛围中,个人的知识和能力都会得到全面而显著的提升。而学生在相互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质疑,继而去不断地探索,并从中学会独立思考和创造。这种在实践中培养人才的模式有效地提高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对其未来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
【关键词】教学模式 设计思维 实践项目 程序
一、景观设计思维程序的发源
景观专业产生于19世纪至20世纪70年代,最早由英国规划师、教育家盖德斯(Patrick Geddes)提出“调查――分析――设计”模式(Survey―Analysis―Design),即SAD Model设计思维程序模式,并首先应用于景观设计领域,是在景观设计领域中占主导地位的设计思维程序。推祟这一模式的设计师麦克哈格认为,只要使用正确的分析方法就能产生令人满意的设计成果,甚至提出“只要收集到相同的信息,将产生同样的结果”。这一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在景观方案设计中强调对场地现状以及使用者的行为心理等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经过一系列的理性研究判断引导思维走向设计方案目标,从而完成设计过程。
二、 景观专业设计思维程序与项目教学法的关系及意义
从对景观设计思维程序的历史研究中我们了解到,在景观设计程序中,设计思维“调查――分析――设计”SAD模式是传统的最基本的设计程序思路。怀疑论者们也在不断地调整和修改传统的模式,但终究是传统设计思维模式的延续。
景观专业结合实践项目课程的教学体系,采取通过给定典型的实题项目中的实际条件,或者结合实际场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感知、想象、思考、动手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结合实践项目设计课程进行其他理论知识、设计技巧与设计表达技能的学习。就其根本而言,设计就是一个与有关参与者共同寻找矛盾、认识矛盾、化解矛盾、协调矛盾,把包括成本和结果在内的所有起作用的要素,关联成一个诸矛盾最佳结合点综合整体的过程。因此,学生设计思维程序的培养一直是景观专业教学的主要目标。
这种以企业实际设计项目为载体,通过项目要求不同、针对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升的能力不同,进行单项项目训练、专项项目训练和综合项目训练的教学方法即实践项目教学法。当然,项目教学法也有其局限性,不同项目的改变导致景观场地、实际条件的调研交流等问题也会改变,而且工程项目的命题设计和计划安排具有偶然因素。也许是一个公园、文化广场、商业街道等。不论项目的命题是什么,每个不同项目的解决设计方案是不同的。每个新项目都有着不同的条件和要求等,因此其设计方案也各不相同。实际上针对项目的解决设计方案最终成果不是最重要的,最根本在于设计过程中学生在寻找设计方案所经历的思考的程序过程而形成的正确的思维方法,即理解和解决问题矛盾的SAD思维方法。
项目教学法是培养正确设计思维程序的教学途径,设计思维程序是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体系里完成满意的设计方案的思考过程的根本。那么如何有效地通过这些实践项目教学法的课程设计过程训练学生建立正确的设计思维程序,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便成为景观专业教学探讨的重要问题。
三、层级式实践项目教学课程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通过不同教学模式下如实验室教学训练、校企合作的核心课程、模块式的教学课程、“3+1”的教学模式的设计,以项目带设计的教学方法层层递进式的课程教学安排,训练学生建立“调研――分析――综合”的设计思维方法。构建层级式实践项目教学法贯穿景观设计思维方法培养全过程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一)专业实训实验室教学训练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同样也是设计思维程序建立的技术支持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训实验室主要有建筑模型制作实验室、光环境测试实验室、建筑材料展示实验室和植物苗圃实验室等。这些专业实训实验室给学生提供了验证课堂理论知识以及认识材料、工艺、体验灯光灯具、制作模型等的试验基地,对学生的设计思维意识的开发、动手制作能力、空间尺度感的建立、工艺材料认知、项目课题调查研究等方面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学生设计思维程序中从基本的认知理解能力到调查研究能力。
通过实验室的教学使学生从材料的应用、景观植物的认识、人在环境中的行为尺度及辅助设计技术能力等多方面入手,让学生从景观专业设计的角度出发,在解决多方面的矛盾与需求的前提下完成设计,提升设计思维本体的调查研究能力。
(二)校企合作建立实践核心课程,进入实际项目的勘察调研分析,着眼于培养理性分析能力
景观实践项目设计课程中,学生容易较早注重在空间形式上图形的比例、平衡、造型、对比这些美学角度上的思考,但这只是浮于形式模仿上的表层形态,没有真正深入设计施工工艺及社会功能需求深层,在课程设置上借助与企业进行合作教学项目建立核心课程,增加学生在景观设计中的对项目进行场地实际勘察调研收集资料进而理性分析的过程,增加测量工艺的课程教学,以及了解技术的新成果、新趋势,实际项目设计与施工技术等方面的实践知识。
每个项目都有不同的分析角度切入点,不同的分析过程。没有严格统一的分析模式,分析过程与项目的相关因素的复杂程度有关,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多次、渐进、反复的分析。随着这些基本分析的进行,学生就会考虑实际的细节,如尺度、形状、材料、结构体系等问题。需要对各种相关联的因素进行综合评判,通过思维过程的演进,提炼出复杂因素与设计成果之间的关联,找出解决矛盾问题的最佳结合点,最终的设计形式就会显得不那么主观臆断,这种形式将更多的是一种结构和材料相一致的功能性的表达,而不是简单地仅仅从形式的角度来提出解决方案。
校企合作建立实践核心课程模式,有利于提高理性分析的效率,完成设计,更能有效地改善学生的设计思维方式、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有效地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三)模块式教学课程设计,通过针对性的模块式实践项目课题训练培养学生的设计综合能力,发掘创造潜力
以项目命题的自由组合模式教学,形成灵活多样化的教师队伍和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教育体系,如校内相关专业内的教师交流与合作;结合实际项目的Workshop和studio课程方式,开展短期研讨班以课程设计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与法国巴黎艺术大学短期workshop课程,每年有两次项目课题分别由中法双方命题,分别在法国和中国对实践项目进行实地调研分析、设计方案,再由中法双方的教师团队对方案进行评审交流;学校之间项目命题的交流,除了交换生、教师兼课等合作方式外,学生间的模块式的实践项目合作、设计交流等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广的知识、信息培养,以及提供了国内外学生之间的学习方法交流及设计思维程序方法交流的机会,例如,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组织的“发现之旅”深圳大学设计营,以国内外多所学校师生组成的交流课程,以项目命题完成的完整设计过程的为期两周的模块式交流课程。这种模块式教学的课程优势是提供了新鲜而又多元的教学环境条件,激发了学生专业学习兴趣,训练了学生在人文、环境、语言等背景差异下的适应合作能力以及设计综合驾驭能力。
通过这种模块式的教学课程设计训练,培养学生的专项项目设计能力及能够完成项目完整解决方案的综合能力。
(四)“3+1”模式的教学设计,提供就业前的实战训练机会,进一步强化设计综合能力的培养
“3+1”教学模式将大学课程分为3年+1年的教学安排,即“3”阶段教学设计和“1”阶段毕业设计两个部分。“3+1”教学模式,即学生入学后的前3年在校进行通识课、专业平台课程教学,包括一年级的基础课,二、三年级的专业设计课程两部分内容,最后一年到企业、设计单位等现场设计实践。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也可以结合在企业里的实践项目来进行,这种教学模式能缩短学生转换角色的时间,提前适应在社会平台上实际的设计过程。“3+1”教学模式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教育的形式,是培养学生建立正确设计思维方法的专业实践课程的层级式中最高层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设计能够由“纸上的设计”向接受社会的设计实战检验的设计转化。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设计思维的训练多是以景观项目带设计的课程形式完成,企业实习中,创造了较多完整进行项目设计全过程的设计实践机会,同时提升自己作为景观设计师如何与甲方交流设计思路和解决方案的能力。
在这样一个教学体系里,专项专业课程如照明工程、材料与工艺等解决专项问题的课程,与设计思维培养发展之间的相互协作比较困难,容易使得学生对这些单项课程练习的理解孤立化,没有建立与项目实践课程的联系,因此让这些专项课程与实践项目设计课程穿插,使之成为一个有组织相互穿插的课程体系。整个学期的教学课程安排成一个大的项目计划,其中包含着多个彼此相关的单项问题,实践项目设计的课题课程就像是树干,单项专项课程就像是树叶和树枝,教学课程体系像是最终组成的一棵茁壮完整的大树。
结语
景观专业的学生们通过课程实践、项目设计训练和与企业的设计实践,基本具备了专业技能和基本素质、正确的设计思维程序方法,再经过一年的毕业实习与毕业实践,他们的综合设计能力得到加强巩固,完成具备正确设计思维方法,能够从勘察调研、理性分析,提炼复杂因素与设计成果之间的关联进行综合设计得到解决方案,并具有一定实战经验的景观设计者的教学培养。
(注:本文为北京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ER2013C59)
参考文献:
[1]G・卡伦.城市景观艺术[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2]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5]刘骏.理性与感性的交织――景观设计教学中的理性分析与感性认知[J].中国园林,2009.
[关键词]钢琴教学 实践资源 开发利用
一、规范传统实践资源 提高课程质量
(一) 规范教材及参考视听资料
众多学生在学习阶段常用的学习方法是“模仿”,模仿对象通常为自己的专业教师或者是专业教师指定的教材以及参考资料。因为音乐教育的特殊性,听觉意识往往发挥了主导作用,通过“听”来模仿的学生占的比重较大。由此可见,规范参考资料理应从“听”来入手。现在的信息媒介发达,各类作品,各种人群都可以在网络上对于自己演奏的作品进行“正面宣传”,但往往我们的学生却容易盲目的、错误的去模仿其中的一类或者一种演奏模式。个人认为,为了避免这种状况,如果专任教师在课下多准备一些参考资料信息,课上多加一句“建议去参考**钢琴视听资料”,其实这样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课下的准备质量往往是检验专任教师专业态度的一个重要标准,对于参考资料的搜集,教材的比对都将成为实施实践教学的有力支持。通过规范教材以及参考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钢琴教学不能还没开展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所以规范教材及参考资料是钢琴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二)“教”“学”并重
往往很多青年教师会有一种“自我满足”教学心态,这种满足感来源于学生与教师的角色转换。钢琴教师岗位的满足感直接会影响到个人的职业发展以及学生的学习进度。例如:某高校钢琴教师,教龄2年。一直以来认为自身水平已足够普通师范高校的钢琴教学任务。新学期学生将至,通过教研室选拔出一批钢琴演奏出色的学生,分到该教师下一名省外籍钢琴主修生。可该生在其门下学习不到一年,郑重向其提出更换专业教师,理由为“其教学水平无法满足该生的学习进度,使成绩处于停滞状态”。由此来看,教师在角色转变后的专业学习中应断然杜绝“自我满足”的教学心态。在钢琴教育中,施教者也是教育体系的主体之一,施教者的客观条件和主观理念直接影响着教学体系的运转和发展。我们应该谨记一个教育原则:“教”促“学”,“学”促“教”。
二、利用校内实践资源 锻炼展示能力
(一)充分利用高校教育“硬件”资源
作为我国培养高等教育人才的高师院校,其硬件设施的配备必须达到国家标准才方可通过教育部的审核。凡开设音乐艺术教育的高师院校必须达到相关专业的开设要求和标准。作为音乐教育专业来讲,钢琴作为基础教学设备一定是必不可少的。琴房的利用率及钢琴的使用时间频率无疑成了钢琴教学“硬件”使用情况的最有利说明。但这无疑是钢琴教学中应该利用的资源中的“冰山一角”。笔者认为,传统的硬件资源利用,往往只是划定在琴房和钢琴上,其实校内钢琴教学的硬件资源远不止此。例如:某高师钢琴教师提出了钢琴教育教学的“三台”教学思维——舞台、讲台、写字台。那么这种构想已经远远的打破了传统的高师钢琴教育教学模式,一部份充分的利用了除琴房以外的“硬件”资源。舞台中的技能展示环节,需要大量的相关展示资源;讲台中的说课环节,需要相关的文字以及投影仪等教学资源;写字台中的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思路以及创新改革方法都将利用大量的视频以及图片资源。
狭义的资源,我们一直定义在专业范畴之内。其实这是一种教育教学环节缺失的体现,作为施教者本身,拓宽教学思路,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不但提升了专业教学的质量,也升华了钢琴教育的理念,让学生能够更加自信,更加充沛的去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二) “软件”资源的改革与开发
钢琴实践教学中“软件”资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教学理念;其二,教育指导原则。这里所阐述的理念或许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但在高等师范院校音乐艺术专业教育体制中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专任教师,作为专业教学体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学生的专业学习方法、专业学习质量都将受每一位相对应的专业教师影响。那么,该如何体现一位优秀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呢?一位资深的钢琴教育博士提出:规范教学方法;强调营造和谐教学气氛;提倡“静心思考、平心练琴、专心攻关”的教学手段。宏观来看,这一教学理念的重点放在了钢琴技术教学以外的内容上,更注重环境和心境的教育。也许在日常的钢琴基础教学中,往往是我们每一位专任教师忽视的地方。学生遇到问题怎么考虑,学生上课是什么心态,专任教师在其日常教学理念中应该经常采取换位思考的方法,这样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每一个专业都有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它是一个教育体系实施教学的指导方针和教学目标。它需要每一个专业的专任教师去实施具体的专业教学。例如:有些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研究型人才”,某些院校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同的指导原则下,有“个性”的培养相应的专业人才。如此看来,与对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保持一致,也是利用“软件”资源的一种手段。抓住培养目标的核心开展教学,就可以利用许多“硬件”资源,比如,某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相对应在校内本专业增设了若干实习工厂、模拟演播室等特殊环境和设备,这些实践资源往往在“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院校是很少看到的。
顾名思义,无论“软件”资源还是“硬件”资源,都是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相互影响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服务于“专业教育教学”,更好的提供实践教学平台,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三、开发校外实践资源 反馈教学成果
我们的高师教育体系,培养出一批批专业人才,那么谁来检验我们的教育成果?如何检验?赞扬自己的学生,都是“自欺欺人”的做法。要客观、公正的检验教育成果,就应该把“反馈声音”交给社会。无论是“合作演出”“教育见习”“教育实习”还是迈出校门后的教学质量跟踪反馈环节等,都是不可或缺的校外实践资源。
客观的审视自身的教学质量和整个专业教学体系的教学水平,是每个专业特别重视的教学环节。那么钢琴实践教学怎样审视自己呢?如何利用校外资源来提升教学质量?钢琴实践教学可大胆的走出校门,校外实践资源的开发多半是由于社会需求。目前来看可分为几个方面:
第一、 参与各类型演出活动以及各级专业比赛,丰富校外演奏经验。在校生可参加各类型钢琴技能比赛以及各类型文艺汇演,它们为在校生提供了专业展示平台,既可以在专业范围内相互了解,相互竞技,也可以获得宝贵的社会实践经验。在校生的专业技能多半是在琴房以及校内舞台得到实践提升,但往往面对校外活动或者比赛却望而却步,在笔者看来要缓解在校生校外实践的胆怯心态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剖析。首先应该强化专业学生非固定表演环境的适应性训练,例如:演奏不同磨损程度的钢琴;喧闹、众人瞩目下等非常规演奏环境下演奏训练;不同演奏空间训练等。再者教师应提供良好的缓冲心里引导。例如:带领部分在校生观摩社会活动,甚至可以稍稍参与一些活动的组织过程;给在校生接触其它院校同专业学生交流的机会,可请进来交流,也可走出去学习等。通过上述两方面的引导和实践,对提高在校生走出校门,登上社会舞台会有明显的帮助和提高。
第二、 抓住社会教育平台,为在校生提供自主教育见习的好机遇。在人口质量不断攀升的当今社会,钢琴学习已经作为社会普及教育走进了千家万户,甚至成为了一种潮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量的文艺团体,教育机构,社会培训机构等犹如雨后春笋一样平地而起。他们的兴起为音乐教育者提供了广袤的教育实践平台,虽然这里面也存在优胜略汰,但却会更加刺激钢琴教育者的专业修养和能力提升。某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钢琴教育专业大四学生,在校期间成绩名列前茅,大四教育实习通过专任教师的引荐以及出色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顺利进入某当地知名社会音乐艺术培训中心,四个月的实习(包括暑假)后,培训中心主动邀请他作为专任教师留在其公司,并且给予丰厚的待遇以及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首选推荐人。从该案例不难看出,我们的在校生如果空有一身本事,而不能在社会音乐艺术机构一展身手,人才也会在我们自己的手里逐渐失去光泽。
第三、 与当地特色文化产业和社区文艺产业相结合。钢琴艺术作为音乐表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特色教学的教学成果,理应服务社会,回归社会。高雅音乐艺术与当地特色产业结合无外乎是一条极好的社会资源利用途径。许多高校建立在有着独特文化产业和特色社会群体的地区,利用“地利”的资源,一来能够更实际,更准确的磨练教学水平,二来也提升了本专业在当地的社会认可度,两全其美。重阳节,一场别开生面的主题钢琴演奏会——“千金一‘孝’”在某社区拉开帷幕,该活动由某小区物业公司主办,某高校音乐艺术系承办。类似的活动为专业展示提供社会平台的同时,也服务了当地的人文与特色文化,会受到很大的社会效益,一方面提高了高校在地方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另一方面为在校师生提供了宝贵的社会实践机遇。由此我们可以十分清晰的得出一个结论,学校是孕育人才的摇篮,社会是专业人才发展与成长的大熔炉,让人才走出校门施展他们的技能优势,对于提高在校学生专业能力以及相关专业教学团队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