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09:23
导语:在英语课件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课件的运用 ; 善用课件 ; 高效课堂
语文是基础学科,学生感兴趣的不多,因为学语文见效不快,不明显。所以,在语文的高效课堂中,我们的老师常常会利用课件来提高效益,这是无可厚非的,但问题是有的老师对课件特别依赖,上课时是人跟课件走,如果没有了课件,就不知道怎么该怎样上课了。
曾经听过一节七年级语文公开课,老师讲的是小说的情节,为了营造课堂气氛,老师利用了视频效果,展示了由小说改编的电影片断。因为是改编的,所以内容就有了变化,学生欣赏完视频后,就以视频为主,于是老师上课时也就被视频牵制住,脱离了课本的内容。有鉴于此,我认为,老师在备课时,还应该考虑集体备课形成的课件或网上下载的课件应该怎么用这个问题。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课件的作用?如何使课件更好地为课堂服务?在高效课堂中课件的地位如何等等,只有妥善运用课件,才能获得高效的课堂效益。
PowerPoint是美国微软公司推出的用于制作幻灯片的软件,它的最大好处是能非常容易地制作出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于一体的幻灯片,即使是初学电脑的“低手”也能很快熟悉并使用,目前在教师中大量使用的课件多半是靠它来完成,在PPT的使用中,我觉得它在复习课、作文指导课、综合活动课等课型中是最能发挥作用的。
在复习课中使用PPT,能增大课堂容量,提高复习效率。大家都知道,复习课的最大特点是内容多,一个知识点要联系到的教学内容可以跨越一学年甚至几个学年的内容,如果单凭教师的口头表述,学生理解也许不够到位,或跟不上教师的思路。这时,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复习目标的把握,复习进度的控制,复习内容的筛选,在课件中设置相应的内容,当课件按课堂教学的既定进程排好顺序,与教师的教学过程同步演示时,它的优越性是黑板+粉笔所无法比拟的。如我在上仿句的复习课时,运用PPT可以把在各学期学生的检测题中出现过的仿写句子进行归纳分类,逐类展示,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小结,课堂容量及复习效果都很好。
在教育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教育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但却不等同于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是要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等指导下合理地选择传统与现代媒体,将其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信息技术并不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也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用基于技术的方法来实现。在设计课件时,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选择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媒体工具,然后是通过合理有机的组合,充分发挥其优势,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使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更广的认知范围和更深的认知深度,也就是根据教学需要,为学生提供虚拟的情境、丰富的资源、灵活多样的交互方式等,支持学生在课堂上实现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
我在上作文指导课的时候,就利用PPT有增加动感、色彩和按需切入剪贴画的长处来设计课件的。如我上的一节人物描写作文指导课,先是播放两段不同时期录制的电视剧《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的片段,然后指导学生阅读原著中对黛玉外貌的描写片段,初步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再出示电视剧《建同大业》中几位主要演员的原型照与定型照进行对比,学生在比较中观察学习,能增强直观教学的效果,实现了情境创设。而我在制作“名句题”的课件时,我把剪贴画中的一些图片应用到课件中来,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根据画面写出名句的上句或下句,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在课后作业中,我还选其中几幅有意义的图画让学生进行扩展语句或把诗句写成一段话的练习,由于有画面来帮助学生进行想象,结果学生做起习题来就顺利多了,且据学生反馈的信息,他们说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记名句和学习扩写句子,能记得很牢固。
另外,在堂上小测验中利用PPT的自动播放功能来完成限时题,效果也是不错的。一般来说,学生对测验总有一种恐惧、无奈感,而我在堂上小测中精选相应的习题制成幻灯片,每题或每两题一幅,限时完成(利用“幻灯片切换”的方式,设置一分钟播放一幅),由于学生手头上没有试卷,他们做题时就用心多了,而且交卷时只须交一张答题卡,评讲时教师边放试题边评讲,学生就专心多了,这样,教师的阅卷和学生的做卷都显得负担不重,特别是对于学生,采用这样的方法,不但使所学知识得到及时巩固,还提高了思维的敏捷性,诚为教与学中的一大乐事。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教学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精彩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探索,有所发现,有所获得的过程,所以,教师在备课时所设计的课件,可能只适用于某一特定的教学环节,无法涵盖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况,那么,我们在使用课件时,要时时提醒自己课堂教学的目标重在体现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地位,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能才是课堂教学的精髓。
所以,在制作课件时,我们就要注意一些小问题,一是课件中声音与文字、图像与文字的关系。有的老师因为是初开始学习制作课件,对课件的一些功能颇感兴趣,不管它是否适宜于教学内容,总之是多多益善,使用太多的图片(除了看图作文),选用过多过杂的声音(有的老师在生字词的学习中每一个生字采用一种声音来显示),过长的视频(变成视频演示课)等等,其实,如果使用不当,课件会削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注意力,反而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我曾经听过一节诗歌教学课,上的是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师本来的设计意图是利用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对比了解祖国的变化,体验诗歌表达的情感。但由于制作课件时没有考虑时间与教学过度,单是图片展示就用了十分钟,还有视频演示五分钟。课件抓住了重点词“老水车、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来选择图片展示祖国的过去是多么的贫穷落后,可每一个重点词所牵连的图片却有好几张,且每一主题都有好几张不同地方的图片来说明。如表现“失修的路基”,除了破烂的公路路基图,还有破旧的田陇、歪斜的火车路、村头小路;村头小路这个主题的有五张不同村落的坑坑洼洼小路……
二是要注意使用课件的目的。我们制作课件的目的是加大课堂容量,增加知识密度,节省板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完成学习计划,所以,在设计课件时要做到全盘考虑,精心设计,要既保留传统教学的优点,又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长处,做到优势互补,尤其要注意考虑如果出现停电等突况时,没有了课件该怎样上好这节课。
三是应该考虑教学过程中的中心矛盾问题――教师向学生提出的学习任务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实际可能性之间的矛盾。我们教师在备课中确实是做到了考虑学生的实际(即俗话说的备学生),然而,人的发展水平本来就是不平衡的,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是存在着一定差异的,所以往往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当教师根据自己的备课方式制作好课件,来到课堂上课却发现与学生的认知有差距,如果还是让学生按既定的内容来学习,他们就有可能是拿脑袋来装教师预先准备好的东西,而不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自己的认知潜能和创造性,也就是说,我们要重“学”的过程而不是“教”的过程,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角度理解课程内容,而不是让学生用脑子去装教师预选的内容。
有人说:世上是没有一个固定的教学模式适合所有的学习者的。我很认同这句话。无论是我们自己根据实际制作的课件,还是集体备课备出来的课件,还是在网上选择的优秀课件,我们都要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完善并灵活运用,让课件最大限度地提升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使用课件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与教育技术》何克抗主编,中央电化教育馆 ,2005.
语言输入是外语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上,语言学习者进行语言输入的方式由三种:教师话语、同伴言语和教材。教师话语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一种语言,其水平并未达到目的语的水平。也就是说,教师话语不是目的语,而是过渡语。根据过渡语理论,95%的学习者在达到目的语水平前就发生了语言僵化现象。教师的语言僵化必将导致学习者在某些语言项目上的群体僵化。同伴言语则更是是明显的过渡语,语言的准确度多数情况下低于教师话语。可见,课堂上的教师话语和同伴言语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习者的目的语水平的提高。此外,教材的非实时性同样也制约着学习者英语水平的提高。因此,英语实践的素材应该具备英语语言的地道性和实时性。Willis(1996)提出了任务型教学的五项基本原则:(1)语言材料要具有价值和真实性;(2)学生应用语言;(3)任务有利于促进学生运用语言;(4)某些语言形式要给予适当的注意;(5)有时应特别注重语言形式。在语言实践过程中,要注重各项语言练习任务的布置和实施,特别要突出学生运用语言的实践环节。
二、设计与实施
笔者所在学校自2013年对开始实施英语语言实践课程教学。此课程计划贯穿英语专业第二学期至第六学期。每学期期初布置英语语言的听、说、读、写等不同项目的任务,在学期的最后一个教学周集中学生进行语言能力的考核与测试,实现以下语言技能水平的提高。
1.词汇方面。词汇的积累是基础,为每级实践课程指定一定的词汇积累目标。通过实践,逐级扩充词汇并达到该级指定词汇量,且能正确而熟练地使用这些词汇及其最常用的搭配。特别是要求学生识记专业英语四级词汇和八级词汇,以提高学生专四、专八的应试水平。在第六学期,可适当添加GRE等高难度词汇。对词汇部份的考核,每级(每学期)考核三次,依三次平均成绩为每级的最终成绩。
2.阅读方面。阅读是积累词汇,领悟词汇及其相关习语内涵的根本途径;与此同时,读是写与说的基础,读能激发写与说的兴趣与热情,也是写与说的语言来源。为此,特为每级实践课程指定若干必须背诵的范文和必须选读的英文原著。选定的英文原著,或是英语习语的主要来源,或是理解英语文化的入门钥匙,或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学经典。通过对它们的阅读,可以丰富并加深学生的英语语言,文学和文化知识,使学生能读懂一般英美报刊杂志上的社论和书评、英语国家出版的有一定难度的历史传记和文学作品,并具备一定的英语文学鉴赏能力,并为英语毕业论文写作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此外,每学期教师会根据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搜集名家的英语篇章,并要求学生背诵。藉此学生能深刻领会并掌握英语行文思路及语言特点。对范文背诵,按背诵的数量与质量进行评定。
3.写作方面,要求学生就所读英文原著撰写读书报告,教师定期检查。学生应能在语言实践中运用大量的词语,运用更多的句型,更多的修辞手段以更得体的去表达思想与感情,以求语言实践获得的更多的成功,并在领悟修辞,写作和扩大知识范围的基础上,拥有更好的语言修养。
4.语音方面,规定每级实践课程由学生自行选定若干模仿的英语影像或语音材料。此模仿是语言学习的重要方法。声情并茂,惟妙惟肖的语言模仿不仅可以培养字正腔圆的纯正语音,而且还会对语言有更加细致入微的理解,从而把语言材料和概念内化成一种思维和能力。培养学生能够使用地道的英语连贯地表达思想,就不同话题进行流利而得体的交流,系统、深入、连贯地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对英语影像或语音材料的模仿将根据其与原版语音素材的相似度等因素给以评分。
三、结语
1.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师资队伍结构是指学校承担教学工作的群体中具有不同特征人员的配备及其构成关系,包括学历/学位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学科专业结构等要素。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历史不长,高学历和高级职称不足;青年教师比例大;知识结构不均衡,学科结构不尽合理,缺乏专业教师。
2.“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
“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备扎实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教学水平及一定科研能力,又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大多毕业后直接到学校工作,有专业实践经验和从业经验的非常少,通识英语(EGP—Englishforgeneralpurpose)教师偏多,真正能够从事与商务密切相关的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forspecialpurpose)教师短缺。再加上近年来招生规模扩大,教学任务繁重,很难抽出时间到相关部门实习和培训。没有实践经验和从业经历,专业理论知识结构与实践经验脱节,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将行业、职业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的能力,不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制约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
3.教科研意识薄弱、水平较低
西方现代教育强调,教师需要训练学生社会能力和培养学生个人素质能力,其角色要从纯粹的知识传递者转换为研究者,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是在一个动态过程上不断进行调整和提高的能力。在我国,科学研究是高校基本任务之一,优秀的商务英语教师应该同时具备教学和科研能力,既要懂得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同时又能从实践中从事理论研究。
4.师德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在缺乏教学质量赏罚机制情况下,很多教师在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的同时,缺少危机感和紧迫感。许多教师进取心缺乏,责任感不强,不重视进修,个别教师甚至只顾兼职讲课挣钱。多数女教师在结婚后,生活重心逐渐转向家庭和孩子,较少关注自我发展提高。此外,有些教师对学生和所授课程缺乏必要的感情投入和责任心。一些教师很少或者根本不跟学生深入交流、了解其需求。这些现象的存在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商务英语师资队伍建设构想
1.合理调整师资队伍基本结构
优化教师结构应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根据自身情况,针对年龄、学历、职称制定有目的、有重点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方案,通过多渠道培养、强化管理、稳定骨干、发展内涵,采取校外引进、特邀、校内培养提高的双轨措施,调整现有的教师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建立“老中青”相结合、“中高级”职称比例合理的教师梯队,确保教学质量提高。
2.努力提高“双师型”教师数量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应主要从其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实践指导能力三方面入手。商务英语教师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而且要具有商务专家的知识与技能以及相关的跨学科知识,如:经济学、法学和管理学等。学校要积极拓宽“双师型”教师培养渠道,为教师提供学习跨学科理论和实践机会。如支持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技能培训,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经济和社会实践一线,进行专业实践,加强校企间合作,让老师走出课堂,深入企业、公司等单位实岗锻炼;同时重视引进和培养既有英语教师基本业务能力、又熟悉商务工作实践的双师型教师。
3.注重教科研意识和能力培养
俗话说:“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和研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两条必由之路,教和研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重要表现,也是高质量教学的保障。教师没有一定质和量的教科研成果,很难提高教学水平。作为大学教师,商务英语老师首先应该开展教材教法、教学策略研究。其次,可进行语言学和翻译等方面的研究,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话语分析、语用学等均可以结合教学实践设立教科研课题。第三,商务英语教师可开展对跨文化交际者对话的话语分析,进行社会心理、语言文化、语用规则的交叉研究等等。只要有科研创新意识,找到学科交叉点,就能不断有新的观点、新的课题,于教、于学、于科研均有利,真正做到教学科研一体化。
4.加强师德建设,树立崇高的敬业精神
一、整合教学,让学生学习少走弯路
课堂要简约,首先要整合。只有通过教师合理的安排,才能使课堂教学化繁为简,经络分明,减少冗长多余的话语。工程学的“时动原理”研究的是动作与时间的关系给工程带来的效率,“时动原理”设计的五个要点是:①这个动作是否必要,能不能取消?②这一动作能否与另一动作合并;③这一动作进行次序是否恰当,可不可以改变?④这一动作可否改良?⑤进行这一动作的人是否恰当?“时动原理”给英语教学带来了很多启示。英语课堂教学并不是如有些教师所做的那样,按照教参,照本宣科地讲解,也同样需要省事、高效的“时动效应”,正如工程学中所说的,如能取消可有可无的、不能产生作用的动作,改造孤立无援的、费事费力的动作,合并经济的、高效的动作并使之一体化,那么英语教师在课本、教参等辅助材料的帮助下,定能设计出一份适合学生的教案,那么英语教学的面貌就会焕然一新。
二、改变观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要简约,其次要转变教师观念。课程改革的成败在于教师,实施课程改革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如何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优化课堂教学、转变教师观念,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解放思想,以新的观念指导、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课程标准》同时强调“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的工作是富于创造性的工作,每一堂课都不一样,每一堂课都有创新因素在里面,又由于课堂教学是一种生命的动态过程,是心灵之间的融合与碰撞,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如果没有交往,没有互动,教学活动就不能产生,所以,我们应改变传统的单一的传授和接受式的教学和学习方式,积极提倡从做中学英语,探索中学英语,合作交流中学英语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三、限时训练,强化时间观念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阶段是学生感知外部世界,发展内部想象空间 ,即视觉空间智能的重要培植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种教育契机,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运用视觉空间智能,激发学习兴趣
理论点击:
作为知识的传承者,教学的组织者,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应在课堂上尽可能地采用适宜的教学手段,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起学生求知的火种,并使其在知识的殿堂中得以充分地燃烧 。认知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生最积极的学习动机,教学者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为起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兴趣为抓手引入学习,发挥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 创造出真正寓教于乐的课堂。
教学链接:
[案例1]教学《冰花》时,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玻璃窗上的冰花,学生一看到冰花立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住地发出惊奇的赞叹:“啊,真漂亮!”“多好看呀!”“真奇怪,昨天还没有,怎么一夜就开满了花?” 观察 ,使学生既领略到冰花的美丽,又激发了他们对冰花的无比喜爱之情,于是借机揭示课题,学生立刻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二、运用视觉空间智能,深化学生认知
理论点击:
夸美纽斯说过:“可以为教师定下一则金科玉律,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在感官的面前。”如果在阅读教学中,能充分发挥学生视觉空间智能的优势,以实物演示情景,以图画再现情景等,从生动直观的形象思维入手,把抽象的语言形象化,并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使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加丰富,自然会“情动而辞发”,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链接:
[案例2]《美丽的丹顶鹤》第二段写出了丹顶鹤的外形的美丽。由于孩子大多没见过丹顶鹤,仅凭朗读很难感受到丹顶鹤的美丽,鉴于小学生善长形象思维的特点,我安排了给丹顶鹤穿外衣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边回忆课文内容想象,边动手给丹顶鹤涂色,不一会,一只只丹顶鹤就穿上了漂亮的外衣,这样,学生不仅饶有兴致地掌握了课文内容,而且发展了视觉空间智能,在绘画中悟出情趣,悟出形象,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
[案例3]在教学《东方明珠》一课时,由于小学生的认知经验较少,很难通过朗读体会出上海广播电视塔的高大,此时利用课件来展示,引导学生观察上海广播电视塔,并与周围摩天大楼对比,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上海广播电视塔直插云霄的高大形象,比老师苍白的语言描述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三、运用视觉空间智能,增强学生记忆
理论点击:
小学生具有以形象思维为主,以实物的感觉为主,易于接受直观生动的事物,注意力不能持久等特点。而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不仅要学量的汉字,而且要积累较多的诗词文章。如果教师在组织教学中不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会使学生感到记忆是一种负担,产生厌烦心理。所以我们应在诵读的教学环节中,发挥学生的优势智能,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教学链接:
[案例4]《望洞庭》这首诗描写了洞庭的月夜美景。诗人对美的感觉是敏锐的,语言是精妙绝伦的。但是古诗的语言与现代语言有巨大的差异,学生对古诗的记忆背诵产生畏难情绪。所以在背诵这首诗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初读、细读、品读、美读,然后再欣赏古诗插图理解记忆,最后边欣赏画面边回忆诗句,此时再引导学生背诵 ,一切困难都迎刃而解了。
[案例5]低年级的《识字》大多以词串的形式出现,在理解记忆时,由于词语间缺乏连贯性,所以对学生来说很困难。以苏教版小语一下的《识字1》为例,内容主要是描写春天的花鸟鱼虫等。在指导学生背诵记忆时适时地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对词语进行归类记忆,学生很快就能看图把词串轻松地背诵出来,而且几乎没有错误。
四、运用视觉空间智能,促进学生想象
理论点击:
想象力是读书的最重要能力,没有想象,读书就不会有任何创造。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在洞悉小学生智能特征的情况下设计教学,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其中视觉空间智能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会使学生置身于有生机的体验式课堂,在放飞学生想象的同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
教学链接:
[案例6]低年级《识字》 配有大量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插图 ,我们可以利用它来搭建学生通过想象理解汉字的桥梁,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先让学生看清自形,拼对字音,再“回”到图上,引导学生想象,引导学生把抽象的符号形象化,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如教学“休”时,可出示图片 (一个人靠在大树旁休息)告诉同学们,“瞧,这个人累了,正靠着树干上休息呢!”(边说边写出“休”字)学生马上能从画面中想象到这个字表达的情景,并记住这个字。
[案例7]《我不是最弱小的》写小姑娘萨沙在大雨中保护野蔷薇的故事。为了表现萨沙不甘为弱者,自觉保护弱小者的意识,首先要让学生抓住“滂沱大雨”、“大雨如注”体会到当时雨下得很大。学生无法准确体会出当时的情景,这时利用插图,让学生结合画面回忆课文不仅能感受到大雨对蔷薇花的摧残,学生也很容易就走进萨沙的世界,体会到萨沙不甘心当弱者和保护弱小的心情。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师 提问 等待时间 调整
教师话语(teacher talk)指课堂教学中教师用来讲授课文、组织教学的一切语言活动,包括讲解、提问、反馈、纠错等。国外学者从教师话语的语言特征入手,研究了教师话语的语速、语调、重音、句法等特点。而国内学者则重点研究了教师话语的重要形式――教师提问的策略、方式、类型及教师话语的数量等。Chaudron(1988)对教师提问作了详细的研究,发现绝大多数ESL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师话语时间大多被提问所占用;Allwright & Bailey(1991)也证实教师把1/2至1/3的时间用于提问。而在教师提问中,等待时间(wait-time)起着重要的作用。“等待时间”指的是当教师的问题提出以后和继续追问或者叫另一个学生回答以前,教师停顿的时间的总量(Chaudron 1988:128)。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时的等待时间,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
一、中国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提问中的等待时间长短对大学生的影响
教师提问后等待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长短对课堂教学的成败以及能否为学生提供使用语言的机会是相当重要的。Rowe(1974,1986)发现指定学生回答提问时,教师平均等待的时间不足两秒钟。如果两秒过后还没回答,教师或者自己回答或者要求别的学生回答。
笔者选择了一些学生需要思考的问题(除了抢答之外),对本校数学系05级在学习《新编大学英语》III第六单元时,课堂上教师的候答情况进行了如下统计分析。
从表中可以看到,教师提出问题后在等待学生回答时,有暂停的占67.65%,没有暂停的占32.35%。这表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能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有利于学生的语言发展。
同时,笔者在课堂上也注意到,有些教师在看到被叫学生回答不出时,为了保持课堂教学的流畅,在学生口头沉默而思想最活跃的时候,迫不及待地叫另一位学生回答或者干脆自己回答,从而打断学生的思路。由此而来的结果是强制输入(pushed input),剥夺了学生抓住要点以及找出理解中的问题的机会。
让学生能积极地回答教师的提问,是大多数中国英语教师面临的问题。在一项对学生回答的研究中,White & Lightbown(1984)发现,在45分钟长的课堂上,42%的提问没有应答。而教师对沉默行为的不可容忍性,是造成学生沉默不语的主要原因。根据观察对那些Yes/No或False/True之类的问题,学生可以马上给出答案(当然其中还存在着学生是否真正理解的问题)。如果要求回答的问题需要学生进行归纳大意或说出自己的想法,一、二秒钟的时间往往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当教师看到被叫学生回答不出时,便立即叫另一位学生回答或自己回答,“这种课堂交际对于学生输出起到的作用相当有限(王银泉,1999)”。不给学生足够的反应和思考时间,教师急着以填空形式替学生给出答案,带来的结果是强制输出,和剥夺了学生学习操练的机会。
据调查,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1现行的英语课时不够,内容又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必须赶进度;2教师为了保持课堂教学的流畅;3此外,White & Lightbown(1984)还发现,由于教师认为答案只有一个,便急于得到那个答案,往往提问后很快就重复问题或叫另一个学生回答,结果降低了学生的回答率,因而也降低了其输出量。
Nunan(1991)也指出,等待时间在教师实际提问过程中是很少的,即使给予某种特殊的训练以后,有些教师还是不曾想使他们的等待时间延长一秒或两秒。他还发现在那些教师把提问后的等待时间延长了三至五秒的课堂中,有更高的学生参与率。
Rowe(1974,1986)发现在有些课堂上当教师设法把等待时间延长到3至5秒时,会有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回答的平均长度也增加。根据他对课堂提问等待时间的调查分析,教师如果把提问等待的时间延长到3―5秒,就会出现以下情况:学生对问题回答的长度增加;学生能恰当回答问题的比例提高;学生不能回答的机会减少;学生在回答时增加了自己理性的思索与推测;学生与学生之间对信息的比较有所增加;学生推理性的语句增加;学生能更多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在课堂里能参与进行口头交际的机会与时间也有所增加。
如果这一研究结果具有普遍性,那么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延长提问后的等待时间,而不要因急于填补空缺(filling in the gaps)。
二、对大学英语教师的一些建议
中国教师通常希望学生反应迅速,时常连珠炮似地发问,若一个学生不能及时给予答复,教师会即刻叫起另一个学生来回答问题,上课环节紧凑,节奏较快。根据中国实情,大学生已经习惯于认真听讲而不爱参与,这就更加应当充分发挥英语教师的作用。
Rowe的阐述说明了教师等待时间的长短对英语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应引起大学英语教师的高度重视。
从言语的交际过程看,教学语言具有交流的反馈性,课堂上教师的注意力的真正中心并不在自己的讲述,而在学生的思维状况,教师应根据课堂反馈相应地对等待时间作出调整,目的是使学生更充分理解,更有利于第二语言习得。
1提问方式的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教师对信息的获得和学生对语言的输出。较早研究课堂教育的学者把提问分为开放式提问(open question)和封闭式提问(closed question)(Barnes 1969,cited in Chaudron 1988)。大多数研究教师提问的人都主张让教师少提“封闭性”问题,多提“开放性”问题。White & Lightbown(1984)指出这样能使教师在提问之后很自然地延长等待时间,从而给学生更多输出机会。
2教师在等待学生应答时应显得更有耐心,不要连珠炮似地提问,对待回答很不连贯的学生也要具倾听的热忱。当所提问题不被学生理解时,教师适当地给予暗示线索,在强调培养学生语言的流利性和准确性,但还要注意挖掘学生的观点和感受。在课堂提问时,教师应该注意留给学生足够时间,诱发学生的想象和表现欲,并有足够的耐心倾听学生的意见。如果相信当学习者被推到能力的极限时习得能被最大程度地促进的话,那么等待时间必须延长(Nunan,1991)。
3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纠正能力。Allwright & Bailey(1991)强调要用treatment而不是correction来处理学生的错误。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英语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应给出提示,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自我纠正的时间。在此基础上,为学生创造自我纠正错误的空间和时间,逐步培养他们自觉修正自己错误的能力,进而提高英语水平。
4对于一些问题,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后再回答。小组活动可以增加学生话语的量,减少教师话语的量。在小组活动时,学生愿意同他们的合作伙伴交流意见,有更多练习目的语的机会和更广的范围。这样会极大地刺激学生用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愿望,即便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在认知上还没有来得及作细致的建构,也没顾得上是否符合语法,他们也愿意尝试,Barnes把它称为探索性话语(exploratory talk)(cited in Tsui 1995)。但小组活动比较难管理,事先需要很好地计划和安排。
结语
语言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己上课时对回答问题的等待时间对学生的目的语的学习的重要影响。就目前中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策略而言,的确存在着许多值得注意和改进的地方。我们应高度重视教师的课堂提问策略,充分强调教师话语与学习者输出的关系,提高提问的质,减少封闭式问答,注意反馈用语,鼓励学生开拓思维、积极参与课堂交互,讲究对待错误的策略。
参考文献:
[1]Allwright,D.& K.Bailey.1991.Focus on the Language Classroom:An Introduction to Classroom Research for Language Teachers[M].Cambridge:CUP.
[2]Barnes.D.1969.Language in the secondary classroom[A].In D.Barnes et al.(eds.).Language,the Learner and the School[C].Harmondsworth:Penguin.
[3]Chaudron,C.1988.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Research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Nunan,D.1991.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A Textbook for Teachers[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 Inc.,.
[5]Tsui,A.1995.Introducing Classroom Interaction.Penguin Group.London
[6]White,J & Lightbown,P.M.1984 Asking And Answering in ESL Classes[J].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一、问题提出
工学结合、项目教学、订单培养、教学做一体,这些皆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但中国教育长期固化下来的以“教本位”为基础的思想观念早已根深蒂固,在诸多高职教育理念的推行下,很多老师还是无法从根本上把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转化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上来。
他们虽打着“项目教学”、“情境演练”、“教学做一体”的旗号,但做的还是教师在课堂唱主角、学生在教室当听众的师生双方效益低下的活。以至现在一些高职学校的课堂上仍然出现学生睡觉、玩手机、发呆、聊天等群体现象。究其原因,是教师并没有意识到高职学生已是年满18周岁的成人,其教学方式和理念还停留在中小学教学的层面。我们若能了解和掌握成人教育的一些原理和方法,深入探究其教育的本质,势必会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都能获得更多的成就感。
二、成人教育原理剖析
(一)高职成人教育心理特征剖析
1.成熟性学习心理。成人在身心发展上比儿童和青少年成熟,他们在生理、心理、情绪、社会行为等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稳固程度。一个成熟的人,在学习上,可以自己决定学习的目标,选择自己的学习需要,更希望自己能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意识,并选定学习的方法进行持续学习。[1]16
2.经验性学习心理。成人与儿童的另一项重大不同在于经验。成人具有比较丰富而多样化的经验;儿童不是没有经验,是只有很少的经验。成人的经验,是教学的助力,也可能是教学的阻力。[1]16高职教师如何发挥经验的助力,化除阻力,是教学上的重要课题。高职成人学生有相对丰富而不同的经验,他们愿意透过经验的交流与分享去学习更多的知识。因此,成人相互学习是成人教育的重要方法。
(二)高职成人教育法则剖析
1.效果法则。人们在愉悦舒适的环境中,学习效果最佳。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特别是沿海地区的高职院校教学硬件设施、教学环境都比较优良,基本上采用多媒体课堂教学,有些学校教室桌椅的布置也采用了西方学校圆桌型、团队演练式的安设方式。
2.练习法则。成人通过“大量练习”来进行学习,即一遍一遍反复学习以达到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熟记。成人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就是把他们塑造成有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因此,对他们的教育不能偏离动手练习这一重要环节。
3.准备就绪法则。成人会在产生需要时进行学习。现在的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相对较强,遇到自己不感兴趣、觉得对自身没有帮助和意义的知识和课堂教学,他们会不屑于认真听讲。一些学生逃课,一些学生即便来到教室也是看自己想看的书、玩手机或者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
4.联系法则。如果学习课程能和实际结合起来,那么,学习效果就会更好。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技能型人才,成人高职学生只有把课程中学到的知识与社会的实际工作技能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课改思路
根据成人教育的成熟性和经验性心理特征,以及成人教育的效果、练习、准备就绪、联系四大法则原理,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对传统教学进行改革。
(一)重新定位师生角色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将是课程的组织者、环境的营造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的咨询者、情感的支持者。教师不再是课堂上的主角,与此同时,学生身上的角色也相应地进行了转换,并被赋予更多的意义。他们将是课堂的主人翁,活动的实施者、课程的参与者、情感的表达者、知识的受益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应该是双向、良性、共振的关系,如图1。
(二)营造适宜教学环境
前述成人的效果法则提到,人们在愉悦舒适的环境中学习效果最佳。人是环境的产物,师生在优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听课,将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因此,考虑到2013级人物形象设计班只有21人,可采用典型的小班授课。笔者在开课前一周向教务处申请了一间小型的有多媒体硬件资源、有展示板、有多个小圆桌、方便进行团队讨论演练式教学的教室,并向教学秘书处申请了一些视觉教具,如:大白纸、圆粗笔、粘纸磁铁等,以便于教师更好地在课堂上开展教学工作,并使学生更好地呈现其团队作品。
(三)充分激发学生潜能
由于2013级人物形象设计班的21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绘画功底,因此,如何在“化妆品营销管理”这门专业选修课上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是笔者需要重点思考、布局和设计的内容。首先,将课程的项目训练设置与学生的绘画专长充分结合,让他们真正学有所乐、学有所用、学有所长;其次,把全班学生分配成4家模拟化妆品公司,以团队竞赛的形式进行专业的项目训练累积PK赛,到了期末,除了在课程成绩单上有高低区分以外,还会依照团队排名顺序给予每个团队不同程度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四、教学实施
(一)课程设计安排
课程共计36个学时,除了第一次课的2学时作为课程整体布局安排,最后一次课的6学时进行课程全面总结之外,余下的28个学时设计安排成以4个学时为1单元的7次项目课程。7次项目课程对应教师的7次教学项目任务和学生的7次项目训练,如表1所示。
(二)课堂设计安排
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全方位提升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原则。一次课为4个学时,共180分钟,具体的进度设计如表2所示。
五、教学总结
【关键词】双语教学;教材模式;专业基础课;英文简读教材
A mode of English simplified teaching material for bilingual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course in university
LV Cui-ping, JIANG Xiao-hua, TIAN Yan-xia, GAO Jun-ling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 Hebei United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0, China)
【Abstract】 A mode of English simplified teaching material assisted by Chinese book is suggested by analyzing the status of teaching material for university bilingual teaching, the features of course and students at elementary stage of university. The principle of compiling the English simplified teaching material and the source material are discussed. The purpose of this mode is to promote the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quality education in Chinese university.
【Key Words】bilingual teaching, teaching material mode,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course, English simplified teaching material
素质教育在中国越来越受到重视,英语相关教育尤其紧急。在实际中运用是掌握一种语言的最好途径,双语教育即是在运用的同时学习语言的方式,学生可以得到三个层面的收获[1]:最基本的收获是学科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直接的收获是外文专业词汇和外文水平的提高,更深层次的收获是引入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
1 高校双语教学教材现状
双语教育效果在不同的地区,学院和学科有很大的不同。对中国东北高校双语教育目前的状态,效果和问题的调查中[2],发现学生对教材的满意度最低,教材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主要外因之一,选用合适的教材需重点关注。
教材是非常关键的教学资源,教材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各高校在双语教学的教材选取方面,按照英语所占的比例,有原版教材、改编版的国外教材、英汉对照教材和中文教材四种形式。选用何种教材或教材组合,看法各异,刘晓慈[3]等认为采用外文教材,而且只有采用外文原版教材,才能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但[4]原版教材学科目标与学生实际语言能力之间的不协调,以及原版教材与学生的思维方式、知识体系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依靠原版教材建立学生扎实的学科理论体系在整体上不符合我国国情。改编版教材虽选取了原著的精华,但无法加入原著没有的内容。英汉对照教材由于所有的英文内容都有对应的中文翻译,易产生对母语的依赖。以上四种教材各有利弊,均不能完美的满足中国国情下双语教学的要求。21世纪人才培养,需要[5]大量文献资料信息的强有力的支撑,需要各种现代媒体技术,教材不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而是主教材和辅助教材的有机结合,是教材群,教材库。
2 以英文简读教材为高校专业基础课双语教学的核心教材
如何选用教材,或教材组合,应以“需求分析”及“理解性输入”为准则,结合本校和本专业的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择优选用。对于普通高等学校专业基础课双语教学而言,英文简读教材作为核心必备教材,辅以中文教材是提高双语教学效果的合适,有效教材应用模式。
2.1中国学生的双语状态,决定了书面双语的重要性。
双语教育面向的必定是双语者,对单语人群无法进行双语教学。双语者[6]仅仅意味着拥有两种语言,不考虑对两种语言拥有程度的不同。以听,说,读和写四方面能力来评价双语者的双语程度,对每种语言的其中任何一种能力都不是同水平的。例如,一个英汉双语者,可能写英语强于写汉语,同时,说汉语强于说英语。一个双语者,可能两种语言均与母语无区别,也可能刚开始获得第二语言。阅读外文书籍或听外语的水平,包括三个阶段[3]:将先将外文心译为中文,再用中文理解;直接通过外文理解;用外语思维。达到直接用外文理解的阶段,才有可能听懂外语口语讲授。达到用外语思维的阶段,才能谈得上用外语口语表达。
目前双语教学的对象,中国大学生多数从小到大的生活环境,教育环境及用语基本为汉语,听说读写均是汉语强于英语。英语的听说读写四项能力中,读的能力强于听、说和写。进入大学,开始接触外文专业书籍,阅读尚很困难,需要心译为中文再理解,要完全听懂外语讲授新课,是不现实的。如应用汉语教材,讲授为双语,或英语,利用其弱项(听),可能没听懂,也可能当时似乎听明白了,马上忘记了,无法复习与强化。学生与教材的接触比与教师接触的多。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均需接触教材,阅读是专业学习掌握专业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阅读能力在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中是第一位的,也是中国双语学生的英语强项,要充分利用,逐步提高学生的双语应用水平。因此,学生必须有英文教材可读,双语教学必用英文教材,只有如此,方能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杨儒贵[7]在“谈谈双语教学的课程和教材建设”一文中提到,他在美国大学工作时,经常听到很多中国留学生反映,一开始听课效率很低,幸亏有书可以阅读。留学生尚且如此,对国内大学生来说,英语教材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中国的双语教材建设落后于课堂教学,使双语教学进展艰难,效果难以达到预期。双语教学,学生必须有英文教材可读,重视课堂的口语双语,克服哑巴英语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双语教学的书面双语,以培养弱势语言。这是取长补短,在双语教学中掌握专业知识和提高英语水平的必须选择。
2.2普通高校专业基础课课程和学生特点,决定英文简读教材的核心位置
克拉申(Krashen)的“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假设认为人们通过理解稍超出于现有水平的输入而习得语言。如果理解性输入有足够的量,习惯就会自动发生。高校双语教材应依据“理解性输入”这一原则,根据学生实际的专业水平,尤其是语言知识水平来选用编写教材。同时以国外语言专家(Hutchinson and Waters)提出[8]的“需求分析”作为评价所选,所编写教材的标准,围绕学生这个学习主体,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目的和学习兴趣。
专业基础课,开设于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处于学业和社会的转折期,至关重要。专业基础课[9]牵涉面广、涉及学生多,影响力大;学时少,内容多。同期开设课程多,学生[9]课业负担重;习惯中学的学习方法,学习被动;心理不稳定;外语不过关,实际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普遍较低。此阶段学生必须跨越中学和离开家庭等方面的障碍,努力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接受主动学习的现实。应及早培养学生阅读英文资料的能力与兴趣。
鉴于专业基础课所处的阶段和学生的特点,主要解决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衔接问题,解决对英语语言(包括专业词汇)的掌握和对西方文化的认知理解问题。遵循“需求分析”及“理解性输入”的准则,英文教材必须简,侧重于语言能力、专业词汇,体现出语言教学的特点,满足语言教学的要求,服务于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水平双语教学目的。专业深度可配套成熟的汉语教材解决,少数精英学生可自行配备原版教材。形成以英文简读教材为核心教材,配套中文教材的教材选用模式。
3 英文简读教材的编写设计原则
首先,英文简读教材中英文以简练,准确,实用为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目的等需求,与学科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及语言课堂的可操作性相衔接。与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吻合,学生通过阅读此外语教材能获取信息,在课堂上听懂教师用英语讲解,完成作业和考试。正如苏玉成[4]在《英汉双语教材模式的探讨》一文中提到的几个如果:如果教材中的英文句式更简练一些,如果教材中的非专业用词更常见一些,如果教材中的关键词和知识点都有中文注释,如果……。这些“如果”旨在简化英文教材,降低阅读难度,适应课程特点,适应学生的理解水平及需求。
其次,灵活编排体例,更新教育理念。教材不仅为了专业而专业,为了英语而英语,教材的编排要有利于更新教育理念,体现自主,开放,达到专业,英语,文化三方面的教学目的,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意识,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如教材采用活页形式,留空白,方便学生记录思考补充。学生参与教材的补充、完善和改革,关注教材的应用性,多样性和创新性,是以人为本、教学相长的具体实践,是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动力。
再次,教材内容和和章节顺序按照我国的教学基本要求和教学大纲来组织。教材内容要系统,层次分明、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完整地表达专业知识;精挑细选,深度适宜、数量恰当;方便教和学的可操作性。教材内容要“留有余地”,点到为止,为学生留下主动思考的空间。激发学生用外语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材内容还要反映学科间交叉融合以及学科的综合化趋势,为学生接受新的、各个交叉领域的更为专业的知识设下“接口”[10]。
最后,强调两点:一是学科专业术语及表达法要统一,便于学科知识的学习与交流。专业性较强的行业(如医学,药学),专业术语要给出正确的音标。以书面双语为起始,同时厚积薄发,培养口语双语。二是双语教学,不抛弃中文。双语教学[11]要求对专业内容的两种语言的认知。注重专业术语和专有名词的中外双语的掌握和应用。英文简读教材中需给出专业术语及名词的中文解释(如以脚注或旁注的形式)。
4 英文简读教材的素材来源
双语教师教案可作为编写英文简读教材的基石[12]。双语教师教案的编写是对原版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实践双语教学理论的最基本的载体。双语教师的教学理念、课堂设计、教学内容等都体现在教案的编写中。中国双语教学已经实施多年,双语教案已具备,以此为着力点展开对英文简读教材编写,将事半而功倍。同时,信奉“拿来主义”充分利用网络,书籍,期刊,选用原汁原味的简洁语言表达,最大限度减少英语语言问题。
5 结束语
英文简读教材作为普通高校专业基础课程的核心教材,配套中文教材,符合专业阶段及学生水平,适合学生的需求。集外文原版教材和中文教材之精华,以简练为特色。采用活页形式,发动学生的力量,不断精简完善教材,是教学改革教材建设的进步。在保证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顺利完成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衔接,从学英语转到用英语学,活化思维,培养主动学习能力,从实质上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英文简读教材以教师教案为基础,充分利用“拿来主义”,能极大的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学生共同完善,提炼教材,使教材,教学充满活力。此种教材选用模式,应用模式及教材群教材活化的意识适合普通高校专业基础阶段的双语教学,具有广泛的应用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朱秋华,洪霞,刘艳山,等.论学科英文教材在双语教学中的作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6):611-612.
[2]Yaoxiang Li,Lihai Wang. A Survey on Bilingual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 in the Northeast of China [J]. Journal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2010,1(4):353-357.
[3]刘晓慈,张福恒.试论双语教学的核心是外文原版教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207-272.
[4]苏玉成.英汉双语教材模式的探讨[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6(2):182-184.
[5]吴绍春.教材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_美国林肯内州大学教师运用教材的特色和启示[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7,5(2):57-60,70.
[6]Baoren Su. On the Bilingual Teaching Reform in China: A Look into Sino-U.S Bilingual Educ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lish Linguistics,2011,1(2):264-268.
[7]杨儒贵.谈谈双语教学的课程和教材建设[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278-279.
[8]史希平.研究生双语教学的教材选用与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6,(12):70-71.
[9]江捷.一种新型的双语教材建设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5):63-65.
[10]刘永安.从素质教育看双语教材的编写[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60-61.
[11]韩胜飞.我国高校本科双语教学的目的、双语的诊释及其教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98-100.
[12]赵海燕,吴瑾瑾.对高校双语教学教材建设的思考[J].世纪桥,2007,(7):115-116.
作者简介: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旅游英语,多媒体,应用研究
一、引言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它既有高等教育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个性,即与时俱进地把社会需求的变化与教育发展的创新联系在一起,并最终体现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进入21世纪以来,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社会就业的带动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中国实施“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的方针,必将导致入境旅游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国际旅游的第一大接待国,年接待国际游客将超过1.3亿人次,这将使市场对导游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然而据相关部门统计,2009年我国导游需求量达30万以上,但目前的人数只有20万左右,而且从导游的学历结构、等级结构以及语种结构上看都远远达不到市场的实际需求。针对这一现状,多所独立学院的英语专业开设了旅游英语课程,并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该课程的教学中。如何恰当、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从而培养出既掌握旅游专业知识又具备较强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人才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将多媒体应用到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旅游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1.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旅游英语课程的特殊性
通常意义上旅游专业的旅游英语课程都是由英语专业教师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分别授课;而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所开设的旅游英语往往是作为专业限选课由英语专业的老师来讲授毕业论文ppt,两者各有利弊。前者由两个专业的教师分别授课,虽然自身的水平都比较高,但由于各自专业的局限性,容易造成旅游专业知识和英语“分家”的现象;后者由英语专业老师授课,对旅游英语的词汇及语法等知识的讲授自然得心应手,可以做到双语教学,但对旅游知识的掌握难免不足,而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恰恰能有效地帮助英语专业教师弥补这一不足并充分发挥其专业的优势。
2.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多媒体
客观地讲,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整体的英语基础、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动机的强度较之普通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都有一段不容忽视的差距,教师应因材施教。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图形、影像、声音于一体,能够生动、直观地表现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加深印象,活跃课堂气氛。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够使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能力欠佳的学生们更好地掌握旅游英语知识,还有利于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的应用非常适合于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旅游英语的教学。
三、多媒体在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旅游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多渠道获取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一切教学任务的出发点,旅游英语作为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限选课其总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旅游知识,了解旅游文化,同时具备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论文格式。因此,其教学材料不能只局限在教科书上,还应参考各种旅游类书籍,如旅游文化,实用口语等。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获取更多有价值的教学材料,如视频、图片等。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英语专业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对已获得教学资源进行二次加工,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就是对这些资源进行了解、筛选、优化、整合的过程,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对旅游英语课程的支持作用,有效弥补自身旅游知识的不足。
2.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多媒体具有广泛的应用能力,能够把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充分地体现在旅游英语的课堂教学中,既能突出知识重点,又能通过丰富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例如现代旅游英语教程(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第八单元Dining at Restaurants,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将之分为导游为游客提供餐饮服务时的注意事项、点餐及用餐的英语语法、词汇和中西餐饮礼仪文化三部分。前两部分可以通过课文的讲解使学生学习、掌握,并运用多媒体归纳总结出知识重点,使学生一目了然。特别是在介绍特色佳肴及风味小吃的名称时,可以在课件中插入实物图片,不仅直观、色彩鲜明、具有趣味性,能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通过“猜菜名”使学生对所学的英文菜名印象深刻毕业论文ppt,如“口水鸡”和“驴打滚”,学生们常直译成 saliva chicken 和 rolling donkey,而正确的翻译是steamedchicken with chili sauce 和fried chop rice cake。另外,在餐饮文化方面,这一单元涉及到了导游如何教外国游客使用筷子的内容,笔者在课件中加入了一段视频,对中国的筷子文化进行了生动、细致的介绍,如用筷十忌等,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民俗知识。
四、多媒体在教学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1.避免将多媒体教学变成单纯的课件演示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好坏不仅在于它是否有助于教师“教”,还在于它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一些教师为了方便授课在备课时将全部与课程相关的材料都编入到课件中,课堂上点击鼠标,通过大屏幕逐一演示、讲解。而学生则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按教师设计好的思路进行学习,一堂课下来忙于记笔记,大部分注意力被应接不暇的画面所吸引,没时间主动思考、自我领悟,对知识消化、吸收的效果并不好。因此,多媒体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旅游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学科,必须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大量交流来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由于多种原因,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的整体口语水平偏低,像“请你以塔为背景为我照张相好吗”这类旅游英语中常见的、看似简单的句子都不能
(下接P1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