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通识课程论文

时间:2023-03-23 15:09:23

导语:在通识课程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通识课程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只有定性的结论已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实现生物科学结论定量化是人们长期追求探索的目标;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定量化的重要分析理论与方法,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素质,与生命活动有关的各种现象中普遍存在着随机现象,大到森林陆地生态系统,小至分子水平,均受到许多随机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各种各样的随机现象,而生物统计学正是从数量方面揭示大量随机现象中存在的必然规律的学科。因此,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在实践中应用十分广泛的工具学科,它是生命科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后续生命科学课程学习和生物科研有重要作用。

同时,生物统计作为数理统计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因此,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针对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因材施教,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实践训练,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和大胆探索。

二、二十一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重新定位

(一)新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二十世纪上半叶农业和遗传统计学首先获得了发展,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物统计学、统计流行病学、随机化临床试验学已经成为攻克人类疾病的一个里程碑。这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显著提高了人类的期望寿命。

21世纪人类基因组,基因芯片等实验科学产生出的巨量数据,需要新工具来组织和提取重要信息。

将数据转化为信息需要统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洞察力、技术和训练。

未来的生物统计学将会与信息技术密切结合,较少侧重传统数理统计,而会更多注意数据分析,尤其是大型数据库的处理。生物统计学越来越不同于其它数学领域,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工具至少和概率论一样重要。

(二)生物统计学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生物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样本来推断和估计总体,这样得到的结论有很大的可靠性但有一定的错误率,这是统计分析的基本特点,因此在生物统计课程的学习中培养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从不肯定性或概率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分析科学试验的结果。

生物统计学是通过个别的试验研究得出其一般性结论,属于归纳推理的范畴。但其有别于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是一种或然性归纳推理或者概率归纳推理。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绝大多数涉及到的是随机事件,因此,生物统计学不仅是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的教学,更重要的还是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很有必要。

生物统计学包括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两个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通过试验设计的教学可提高大学生设计研究课题试验方案的能力,使之明确课题的研究目的、试验因素与水平以及试验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统计方法的教学除让学生弄清各种统计方法的内涵外,还需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选择最适合的统计方法,以揭示资料潜在的信息,达到研究的最终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科学研究素质。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加强电子课件及网络平台建设。

生物统计学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研究生物界数量变化的学科,而概率统计的理论和思维方法对本科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加之课程学时的减少(由原来的60-70学时,降到现在的40学时左右),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入门,并使学生在了解概率统计思想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及使用条件是课程的教学难点。为此,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课件,通过在课堂上把抽象内容形象化与直观化,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建设了一个生物统计学教学网络支撑平台,现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师资力量、授课教案、电子版《生物统计学》教材、课程录像、实习指导、在线测试题、参考文献、其它教学资源等栏目,免费向全校师生开放。

(二)将多媒体教学优势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机结合,用较少的学时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

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将多媒体这些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就可能会带来一些弊端诸如:(1)内容多,幻灯片变换快,由照本宣科变为照屏宣科,为新的“满堂灌”;(2)课件图片多,内容以展示为主,缺乏启发性;(3)教学内容常用满屏的方式显示(即所谓“死屏”),老师照着屏幕上的内容给学生讲解,失去了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边讲边板书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特点,缺乏吸引力。

而多媒体在教学中只能充当工具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多媒体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制作课件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精炼教学内容,模仿传统教学书写板书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采用逐字、逐句、逐段显示教学内容的动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仍然保持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姿教态,在授课的过程中与学生保持互动,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能力,掌握屏幕上显示内容的速度,必要时辅以板书进行讲解。这样做既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又充分照顾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内容没有缩减,学时减少近三分之一的情况下,仍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长期坚持教育教学方法及教学规律的研究。

生物统计学的理论基础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从这个层面上讲,它有非常浓的数学味道,但是它又有别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生物统计学更主要强调的是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解决生命科学中一些具体问题的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存在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如果将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原理讲得太多,一是学时不允许,二是学生难以消化,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只注重方法的讲解,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会误入乱套公式的歧途。经过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掌握统计方法的功能与用途,方法与步骤,防止各类方法的误用,淡化定理的证明与公式的推导。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采用“保干削枝”,即在学时减少很多的情况下,将一些次要的统计方法去掉,也要保证有足够的学时讲授理论分布与抽样分布、统计假设测验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掌握生物统计学中所蕴含的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精髓,从而避免学生乱套统计公式。

(四)密切跟踪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动向,探索生物统计学解决前沿问题的理论与方法。

统计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已有长远的历史,许多统计的理论与方法也是自生物上的应用发展而来,而且生物统计是一个极重要的跨生命科学各研究领域的平台。现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的蓬勃发展,使得生物统计在这些突破性生物科技领域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课程建设中,随时注意纳入生物统计学在前沿领域研究应用的内容,增强课程的活力,提高教师和学生面向生物产业主战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生物统计学要不要开实验课,怎样开实验课,一直存在争议,在此认为生物统计学不仅应该开设实验课,而且还要将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统计软件的应用上,让学生不仅掌握统计方法,而且加深对原理的认识,获得就业或升学的必备计算机统计技能,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一)开展统计软件的实习,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20世纪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各课程的教学时数与达到培养目标所需完成的教学内容相比还是不足的。为此,可以通过标准的统计软件的教学实习来达到以点带面,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专用于实习教学的生物统计电脑实验室。现共有50余台电脑,并连接到校园网。实验室配备有指导教师,负责对上机的学生答疑。除按教学计划进行的正常实习教学外,实验室还对优秀学生免费开放,鼓励他们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应用所学生物统计学知识,学习新的生物统计学知识,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生物统计学问题的技能。

(二)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必须将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教学外,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在原绵阳农专期间,主要在作物育种、作物栽培、动物营养等课程实验与实习中,根据相关内容加入了试验设计方法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的相关内容。

组建了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后,由原来的单一农科专业变成了理、工、农三大学科均有专业的格局。虽然专业的学科归属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其内涵均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以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划分,均属于实验科学。

掌握正确的实验设计方法,从不确定性数据中挖掘事物的客观规律,是实验科学工作者必备的技能。因此,我们将原来只是在农科专业上延伸实践教学的作法推广到全院的所有专业,结合实验课教学的改革,对发酵工艺学实验、植物细胞工程实验、食用菌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等课程的内容全部或部分改为用生物统计学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把过去单一的实验流程、样品观察或检测实验改变为试验条件的优化试验,提出在不同条件下对样品测定的比较试验设计、单因素试验设计、多因素试验设计、正交试验设计、均匀试验设计,对试验结果要求学生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最佳试验条件。

这样的实验教学改革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从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角度看,改验证性实验为设计型、综合性实验,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从生物统计学角度看,将课程的教学实践延伸到课程外,弥补了学时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统计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得到很好的内化。

此外,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指导学生选用正确的实验设计和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提升科技作品的档次;在毕业论文(设计)中要求学生采用恰当的生物统计学方法进行设计与分析,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设计)。

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训练了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掌握生物统计学这一工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了学生学好用好这门工具的信心,提高了学生从复杂的生命现象中挖掘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能力。

精品课程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的优秀课程。作为精品课程的载体,应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与之相比,我们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上,才刚刚起步,今后还要在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大力度,将生物统计学建设成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深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

参考文献:

[1]何风华,李明辉。生物统计学多媒体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2004,25(6):25~27

[2]洪伟,吴承祯,陈辉,等。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学科、队伍建设与科学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4,6:50~51.

[3]崔相学。提高学生统计分析素质的实践与探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6(2):67~68.

[4]邓华玲,傅丽芳,孟军,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大学数学,2004,20(1):34~37.

第2篇

关键词:轨道交通,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城市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经济、社会、生态三者协调发展,既实现经济高效发展的目标,又维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与环境的和谐,使子孙后代能够安居乐业,得以持续发展。根据2002年的统计资料,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达37.66%,城镇人口近3.6亿,地级以上的城市工业产值占全国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已超出85%。但城市问题,也带来许多难题和困扰,其中生态环境、住宅、交通等都与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在大力提倡城市化的今天,如何坚持可持续发展成为非常重要的问题。尤其在大城市中,交通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

1我国城市交通存在的问题

1.1道路容量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人均道路面积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只是近年来才有较快发展,人均面积由2.8m2上升到6.6m2。尽管增长幅度较快,仍赶不上城市交通量年均20%的增长速度。

1.2汽车增长速度快、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加剧了交通拥挤

最近几年是大城市机动车增长速度最快的年份,轿车、客车、面包车以至于摩托车增幅年平均在25%以上。我国现有城市路网一般都是密度低、干道间距过大、支路短缺、功能混乱,属于低速的交通系统,难以适应现代汽车交通的需要。大量非机动车与机动车混行,造成道路交通复杂化,增加了管理难度。因此,尽管我国城市机动车人均保有量较低,但我国城市的道路交通拥挤状况大大高于国外同等机动车拥有水平下的交通状况。

1.3交通污染严重

我国城市机动车交通造成的大气污染约占整个城市大气污染的一半以上。噪声污染主要来自交通和工业生产,而以交通噪声污染为主,各车辆造成的噪声一般在80dB(A)以上。

1.4公共交通日趋萎缩

1978年~1995年的17年间,全国公交车辆和线路长度分别增长了2.5倍和2.8倍,公交车辆达到0.62辆/千人,但公交车辆的运营速度由每小时12km~14km下降到5km~10km,新增的运力被运输效率下降所抵消。其原因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方针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运营效率没有和经济挂钩,服务质量下降与企业生存无关,因而普遍处于亏损状态,公共汽车在整个城市交通客运量中的比重越来越小。

1.5通管理技术水平低下

我国大城市中交通控制管理和交通安全管理的现代化设施很少。管理疏漏不少,交通事故率居高不下。大城市别是中心区严重短缺停车设施,车辆大都停在道路和人行道上,加剧了拥挤、堵塞和事故发生。

2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交通方式的选用

2.1合理控制小汽车交通发展

借鉴国外城市交通建设的经验,单纯依靠增加道路交通设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交通拥挤问题。几十年来,城市交通行业所有努力常常围绕一个目的:为了提高机动性,不断加大道路设施的供给,以容纳更多的车辆通行,这又反过来刺激了小汽车的需求。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一个到处是青山绿水、蓝天白云、鸟语花香的国家,才可能是长久发展和幸福的国家。

2.2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城市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平,人和物的移动只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而公共交通是成本最低的,因此为了降低出行成本,需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城市公共交通包括公共汽车、电车、地铁、轻轨等方式。重点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计划目前已经在世界各大城市建设发展中被普遍采用。一些发展较快的亚洲城市在这方面已取得成功。通过对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和对以城市公共交通为基础的城市规划进行大量投入,结果令人满意,不仅降低了人们对小汽车的依赖程度,而且使城市的环境质量与舒适程度都有较大提高。

新加坡和香港都有完善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两座城市的人均小汽车使用率都很低,都强调城市交通要以快速、舒适的城市电气化轨道交通服务与灵活、区域性的小城市公共汽车服务的组合为基础,使方便、快捷、舒适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3重点发展城市轨道交通

人多,人口居住集中,这是我国大城市的一个显著特点。针对这一特点,大容量的轨道交通应该是大城市居民最佳的交通出行工具。

3.1城市轨道交通的形式

城市轨道交通是指利用轨道作为车辆导向的运输方式,以客运为主,包括地铁、轻轨、市郊电车、有轨电车和单轨交通等5种子系统。

地铁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准时、能耗少、无污染排放、占地面积少等诸多优点。

单向车道小时输送能力可达3万~6万人次,平均时速40km~60km,行驶于地下,不受干扰。轻轨是中运量的公共交通方式,客运能力为每小时1万~3万人次。

轻轨包括地面、地下和高架三种,时速30km~40km,平均每公里造价为1亿元~1.5亿元,是现阶段我国发展轨道交通经济适用性最强的一种方式。

市郊铁路构造与普通铁路相似,只是运营区间较短,运量较小,行车间隔较短。

有轨电车在市区街面上与其他车辆混合行驶,运送能力较小,稍大于公共汽车。

由于其占据城市道路空间,运量又小,所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

单轨交通与普通两轨轨道不同的是其只有一根轨道。也是属于中运量公共交通方式,单向小时运送能力为1万~3万人次。单轨车辆用橡胶轮胎,因而噪音很小。

3.2城市轨道交通的特点

城市轨道交通体现了现代化可持续发展都市客运体系应具有的特点:效率、环保和为多数人服务。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大力发展运能大、速度快、没有噪声污染的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这是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的最重要途径。

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城市开通了地下铁路,有些城市的轨道交通载客量已占整个城市客运量的50%~80%,成为城市交通的骨干。

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大城市交通拥挤和机动车污染问题,就必须大力发展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

3.3城市轨道交通的作用

3.3.1有助于消除大城市结构缺陷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流动人口和机动车数量的增加,我国大城市生产布局与城市空间布局不合理的结构性缺陷暴露得更加充分,引发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人均居住面积狭小、停车场地缺乏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影响了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国内外投资者对投资环境的评价。大批出行者以自行车为通勤工具,速度慢,舒适程度低,并且妨碍其他机动交通工具的通行,影响整个交通运输体系效率的提高,城市经济运行的效率普遍受到不利影响。

快速轨道交通能根据不同路段的地面交通和土地供应状况,从地面、高架、地下三种通行方式中选择一种,尽量少与其他建筑物和运输方式争夺用地。

因而特别适合我国大城市人口密度高、高峰期对交通量需求大、污染严重的特点。通过轨道交通工程的建设不仅能直接弥补我国大城市的交通结构缺陷,而且可以为其空间布局、功能、需求、产业等多方面内部结构的升级提供动力,从而有助于消除大城市结构缺陷。

3.3.2有助于扩大内需的直接作用

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向轨道交通线连接的边缘区迁移,会形成新的房地产增长点,住宅投资的增加将直接提高建材、建筑企业生产能力的利用率,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扩大对电力、交通运输的需求。

在轨道交通线到达的大城市边缘兴建新的居住区、工业区或商贸区,还将带动配套的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停车场、供电、供水、管道煤气、邮政通讯、环境卫生和排水系统、固体废弃物收集和处理系统等,及一些社会基础设施如学校、医院、文化活动场所等的建设。这同样会扩大投资需求,并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3.3.3有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发展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可有力解决大城市中心的拥挤问题,改善大城市的空间结构,减少城市的环境污染,改善城市的生态条件,提高城市的自然和环境承载能力。

第3篇

项目课程是任务课程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其开发要以任务课程为基础。所谓项目课程,就是指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其是一种面向不同岗位工作的具体要求,以工作过程中需要的知识、素质、技能为课程内容开发的参照点,以完成岗位工作过程的项目为载体,实现项目驱动目标的课程模式。项目课程改革是指按照项目课程的模式,对原有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方式进行改革,面向不同岗位工作的具体要求,以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等为课程内容开发的参照点,以完成岗位工作过程的项目为载体,以实现项目驱动目标、建立项目课程体系。综上内容,基于协同创新下的高职项目课程改革的内涵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校企、校校合作层面的协同创新,通过校企、校校合作来寻求突破、创新,以破解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技术难题。二是课程向项目课程转变的协同创新,破解将新技术转化为课程内容的新难题,其目标不仅仅是要实现单门课程内容的项目化,更重要的是,要建立科学的项目课程体系。

二、协同创新视角下的高职项目课程改革的原则

(一)以符合社会的需求为依据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当社会的需求与受教育者发展的需求发生变化时,学生的培养目标、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形式等也应该随之而变化,同时还应该及时更新项目课程的设计形式。

(二)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线

学以致用,学才会有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目的。因此,项目课程改革必须要坚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同时,也应该针对企业职业道德的新标准适时地更新学习内容。在高职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并将其覆盖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程序、环节上,落实到课程的实际学习中,以实现知识与应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三)以企业实际项目、任务为框架

项目课程不同于传统的学科课程,其具有自身独特的逻辑与结构,这也是在进行项目课程改革时所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项目课程应该以企业岗位工作任务的相关性为逻辑基础,课程体系以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为结构基础。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课改的时候,必须对相关企业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充分分析,真正做到根据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体系、结构来确定课程设置的体系与结构,划分课程门类、排列课程顺序,从而实现课程体系结构从学科结构向工作结构转变。

(四)以企业标准生产流程为基础项目课程

以企业标准的生产流程为基础,除了考虑课程开发的逻辑关系之外,还必须考虑到在教学设施建设时,职业环境对教学过程及教学结果的支撑作用,从而营造具有真实工作情境的教学环境。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职院校在实施项目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很好地将工作过程特点与教学过程特点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要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组织教学,并突出“任务中心”与“情境中心”两项内容。

三、协同创新视角下的高职项目课程改革的课程设计

进行项目课程改革是为了实现专业课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必须有一个完整的系统课程整体设计与之相对应。那么,如何在协同创新视角下进行高职项目课程改革的课程设计?笔者以为,可从以下两个大的方向去把握。

(一)宏观层面的设计

首先,要实现一项项目课程为主体的高职教育教学体系,必须先从整体、专业的培养方案入手,进行课程大类设计。因为先前的课程设计存在培养目标不具体、工作任务不清晰、职业能力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所以要对其进行改革、革新,变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结构为工作体系课程结构。如,可以按照基本技能课、通用技能课、专业技能课等进行课程的重新设置,其中基本技能课与通用技能课可以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的具体要求,将之前的文化基础课,即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进行适当调整、整合,使这两个系统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改变文化基础课与职业工作目标相分离的状况。而对于技术知识课程,则应该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可以在原有课程设计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精简、综合,使学生对其的学习更有效率。由于专业技能课应该与不同的行业、企业进行对接,所以要在原有专业技能课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使之更适合行业、企业、职业的要求,使之更符合校企双方的评价标准与满意程度。其次,项目课程的宏观设计应该考虑到在专业能力培养方案中增加有关职业能力培养的必需条件,如,教学情境的设计、师资条件以及设备配置条件,从而保障职业能力形成的有效性。最后,课程的宏观设计还应该有教学评价方面的内容,例如,教学环境反馈、教学管理反馈、教学实施反馈、就业信息反馈,以及毕业生在职信息反馈等与教学评价相关的内容,以正确评价教学的质量、效果。

(二)微观层面的设计

其一,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明确课程定位企业的实际情况。在这里指的是企业的生产流程,根据生产流程明确课程定位,就应该首先分析一下工作岗位(群)需求。岗位,即工作岗位,是指企事业单位赋予每个员工的职务、工作任务及其所承担责任的统一体。根据企业生产流程,分析岗位的社会需求,确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具体来说,就是根据企业生产流程对某一个具体的岗位(群)相应的就业市场进行数据调研、信息分析并取舍的过程。这一过程一般由高职教师、企业(行业)人员共同参与,通过分析社会需求,确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来完成。教师通过企业调研,将所搜集到的相关信息、资料、数据与企业人员交换看法,以期对此有更深入的了解。在宏观上,了解社会的总体需求、规划;在中观上,了解企业的规模大小、产品状况、设备情况以及工作条件等具体内容;在微观上,了解工作任务、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员工的能力状况等。通过对工作岗位的“三观”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社会、企业对岗位的需求情况,及其职业能力的要求程度。其二,协同创新视角下,对高职项目课程内容进行项目课程内容设计的确定,是在分析岗位的工作任务基础上完成的,这也是实现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对接的重要环节。分析工作任务是生产一线的人员与课程方面的教师对某一岗位或岗位群中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析,掌握其具体的工作内容,并可以绘制出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表。课程内容设计正是基于校企、校校之间的协同创新,并进行二次开发的过程,为的是明确课程教学目标与阶段性教学目标,并组织课程内容、构建行动化学习项目。其三,协同创新视角下,对能力训练项目进行设计能力训练项目设计,是通过项目——子项目——任务的方式去确定能力训练项目与任务的名称,拟实现的目标是对前一个目标的分解。相关支撑知识是针对项目所用到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最后的结果也要求可展示、可评价。能力训练项目设计是一种项目化的案例化方式,其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与实际应用的环境结合在一起,所以在其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载体,包括项目、任务、案例等,并以学生为主体,还应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总目标。其四,协同创新视角下,对项目课程教学进程表进行设计,此过程要在工作任务表的基础之上完成,立足于此,将企业具体生产流程中工作任务的模块转化成课程体系。主要是通过专业教师去完成,有时也需要课程专家亲自实施,课程体系的建立就是其成果。其五,协同创新视角下,对项目课程考核方案进行设计,对于项目课程的考核一般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来确定学生的最终考核成绩。考核可以包括能力考核、知识考核等方面,教师可以采用传统的打分形式进行。教师要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给予合理评价,对其优点加以鼓励,其不足予以纠正。学生也应该对自己进行自我评价,可以填写一个相应的表格。

四、结语

第4篇

关键词:毕业论文 课程教学 反拨效应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c)-0135-01

该文拟论述毕业论文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本科阶段的课程教学,分析毕业论文培养与课程教学之间的关系,从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来审视目前的英语本科教育,探索其对英语本科教育的指导性。

1 毕业论文培养环节与课程教学

教学计划上所谓毕业论文培养环节只是用来界定毕业前的最后学习阶段,而对学生的培养远不仅限于此阶段。《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也指出:“毕业论文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2]由此可见,毕业论文的质量反映了本科阶段的教学质量。它表明了学生的外语水平和实际应用外语的能力,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1]。这些能力的培养都涉及到本科阶段的所有课程教学,远非短期的毕业论文写作指导所能及。另外,可以看出毕业论文是对本科教学质量的检测,而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也集中体现了常规教学中的弊端。分析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可以有效地指导常规课程教学,而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必将体现到毕业论文质量上。

2 存在主要问题

通过对某高校2007、2008级英语本科毕业论文的综合分析,以及对这两界毕业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毕业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英语语言能力较差,思路不清晰,语言缺乏逻辑性。学生英语行文能力差,语法错误多,文章可读性较低。写作目的不明确,陈述思路混乱,经常出现文不对题的情况。很多同学虽然用英文行文但是却用汉语思维组织语言,使行文前后不连贯缺乏逻辑性,且不注重段与段之间的粘连,整篇文章呈现出零散,脱节,中心不明确的状态。

其次,缺乏问题意识;论证过程缺乏理论支撑。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对所学的知识大多是被动的接受,很少对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思考;另外学生的知识积淀较少,无从发现问题。因此绝大部分学生的选题通过网上搜索,拼凑而来,这给论文写作带了极大的困难。再者,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被动接受,不能与实际相结合应用到论证过程中,这使得文章缺乏说服力,大多停留于感性层面的叙述。

根据以上两个方面问题,笔者将本科教育阶段的课程分为语言能力基础课程,高年级专业课程两类来探究毕业论文对课程教学的反拨效应。

3 对课程教学的反拨效应

3.1 语言能力基础课程

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表现出来的英语行文能力差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写作、语法或某一门课程。语言能力的听、说、读、写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因此,英语语言能力低是所有听说读写的基础课程的问题。反思一下这些基础课程就不难找出其中原因。阅读课和听力课上教师注重传授解题技巧,如何在考试中得高分。通常课程内容是大量解题训练,而不注重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综合分析和理解。语法课大多是教师孜孜不倦地讲解语法点然后做大量的应试练习,脱离了作为载体的语言,学习语法的意义也仅仅是卷子上一个高低不同的分数而已。写作课亦是如此,固定的框架,模式,句型一切都服务于考试。综合英语本是一门将听说读写整合并形成语言自主输出的课程,但学生被要求背单词,背课文,大部分时间是被动地接受,很少有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自主语言输出的机会。不难看出,语言能力培养的基础课程的重心偏向于应试训练而忽略学生这个主体,久而久之,学生也习惯这样的被动接受。然而,要使教师所传授的这些语言规则支配的语言行为达到完全自由自主的程度,即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能力,是需要大量的自主的语言输出练习才能转化为语言技能,才能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毕业论文写作。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就要将语言能力基础课程的重心转向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如何在大量的自主语言输出训练中将输入,分析,理解,归纳,总结,输出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能力。

3.2 高年级专业课程

高级专业课程主要是指语言学、文学、翻译方向的相关课程,以及一些行业英语课程。这些课程是学生毕业论文题目的主要来源。然而,学生在毕业论文阶段却表现出缺乏问题意识,不能发现问题,更不用说解决问题。而论文选题的动因是在于发现问题,这样才能就题而论,有话可说。[3]这与基础课程养成的被动接受的习惯不无关系,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教师通常只激发学生的低级心里过程(lower mental process)。以文学课为例,老师讲授每个时期特点,文学贡献,某个作家的生平,著作,对文学理论进行介绍以及一些著名作品的分析,考试的内容也大致如此。学生只需要简单背诵,再现即可,背诵再现即是不需要思维的低级心里过程。而毕业论文写作恰恰需要调动学生的高级思维过程(higher mental process),需要学生有缜密的外语思维能力,批判的、系统的推理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4]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很难通过自主思维发现问题,即缺乏问题意识。因此,对于选题往往采取“拿来主义”,以至于论文写作时无话可说,只能继续采取“拿来主义”。由此可见,高级专业课程应该思考如何调动学生的高级心里过程,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会如何发现问题,用缜密严谨的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 结论

本科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毕业论文项目和其它课程均为此系统的构成要素,它们不应是孤立存在而应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5]同时,毕业论文对本科教育进行综合检测,对本科教育起到有益的指导作用,促使高校改进并提高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的提高又反作用于毕业论文写作,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外语卷(修订版)[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1.

[2]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5.

[3] 张菁.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质量问题探讨[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62.

第5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经管专业;顶峰体验;过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2.4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012-03

毕业设计(论文)模式最初由前苏联引进。从1952年起,中国开始学习前苏联模式的高等教育改革,其中前苏联关于高等教育的环节:讲授、课堂讨论、习题、答疑、实验、实习、课程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等是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1]

目前,国内高校从高职高专、独立学院(民办学院)到普通本科学校在大学生最后阶段基本都开展毕业设计(论文)课程。2004年,国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该通知中指出了高等学校开展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意义及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管理、指导教师管理及学风建设等意见。[2]但是早在2001年就有复旦大学的一项关于“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否应该取消”的调查,结果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应该取消。而关于毕业设计(论文)存废之争的激烈论辩,主要集中出现在2004年和2009年。[3]这两次论辩都是由某个特定事件引起的,网上辩论双方针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意义和缺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但是关于其存或弃仍然是众说纷纭。[4]虽然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成果质量堪忧,但笔者认为,毕业设计(论文)的存在仍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和不足,这是导致其质量下滑的重要原因。

一、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意义以及存在的缺点和不足

早在1983年,王广生等就认为毕业设计(论文)不同于课堂教学,其所学的内容是书本上找不到的,是需要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创造性思维去探索和发现的。[5]刘继红认为,毕业设计(论文)是一项包括学习、探索、创新相结合的综合教学环节,是大学期间检验学生知识技能的手段,并且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做准备[6];刘秀红认为,毕业设计(论文)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其培养了学生运用各方面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自学的能力[7];肖翔认为毕业设计(论文)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一次重要机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掌握实践和创新技能。[8]

笔者认为,毕业设计(论文)本身就是一个小的系统,其包含系统内部及外部环境:系统内部是利益相关者(高校、教师、学生)之间的组合及连接,外部环境是系统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关于毕业设计(论文)的意义及不足可以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探讨。本文分别从外部环境角度、高校角度、教师角度、学生角度等四个视角分析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意义及不足之处,并将其总结如表1所示。

鉴于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王宇提出“在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毕业设计这个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模仿前苏联的办学方式是否会有所变化,有待于进一步实践探索”。[14]美国作为众所周知的全球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在长期教育实践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困境和反思,其与毕业设计(论文)类似的顶峰体验课程的开设和历次改革对我国的毕业设计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思路和启示。

二、 借鉴美国顶峰体验经验构建毕业设计(论文)新模式

“capstone”(顶峰体验)一词最初是指建筑物上的“拱顶石”或者“压顶石”。当建筑物上放置“capstone”时,预示着工程的完结。因此,“capstone”引申为事业、工作等达到圆满时的顶点。在教育行业中,顶峰体验课程被认为是通往一段学业、研究行将结束时所提供的课程[15],它主要是针对大学准毕业生在大学阶段能够将所获得的知识进行应用的课程或者经历[16],其含义与“大四研讨会”无二。顶峰体验的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可以是一段实习经历、制作关于专业发展的报告、在校外发表的会议论文,等等。重要的是,我们要认识到顶峰体验课程的内容不是通用的,顶峰体验课程应该可以为学生提供系统化学科知识技能的实践活动,以使得他们在将来能够把知识应用于真实的环境。

自从我国开展广泛的教学改革以来,许多高校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而且有些在实践过程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教学改革源于在教学过程中的总结和反思。顶峰体验课程在美国作为一种教学体系的设置,在我国也得到了广泛的借鉴研究。顶峰体验课程在我国很多高校的文科类、工程类专业中有不少的研究借鉴,它还应用于实践教学、教学体系设置及毕业设计改革等方面。

由当前毕业设计(论文)的缺点和不足可以看出,毕业设计(论文)总体上存在忽视学生主体地位、课程目标和评价标准不一致以及忽视毕业设计(论文)后的跟踪反馈情况等问题。国内学者在针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管理方面也有不少的研究。桑玉军将全面质量管理理念融入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提出构建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7]施小平从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出发,结合具体实践,探讨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的策略。[18]本文在借鉴顶峰体验课程管理的基础上,构建如图1所示的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管理模式。

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管理模式就是在课程目标的指引下,高校投入必要的资源(教师、财物、时间等),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整个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和管理。毕业设计(论文)开始之前召开动员会,确定整个毕业设计(论文)流程,对指导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根据学生主观能动性、个人兴趣爱好、将来职业发展方向等优化选题方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计算机技能及写作方法论等方面的指导。在毕业设计(论文)进行过程中,学校毕业设计(论文)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通过中期检查等手段获知毕业设计(论文)进展、师生信息沟通等方面的信息,有效调控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资源等方面的投入。在毕业设计(论文)最后的检验和评价阶段,毕业设计(论文)主管部门应通过与目标和标准的对比,科学合理的评分,及时总结经验,将整个流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经验反馈到下个年度的毕业设计(论文)实践过程中。

[ 参 考 文 献 ]

[1] 佟君.关于毕业设计与顶峰体验课程的比较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

[2] 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R].2004.

[3] 江胜清.论“本科毕业论文存废之争”对当前地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影响[J].宿州学院学报,2012(4):93-96.

[4] 时伟.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弃与存[J].中国高等教育,2010(7):45-47.

[5] 王广生,张立群,王如泉. 应当重视毕业设计这一教学环节[J].高等教育研究,1983(4):15-18.

[6] 刘继红.谈高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滑坡及其提高的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0(3):83-84.

[7] 刘秀玲.强化毕业论文的教学与指导[J].中国高等教育,2000(9):35-36.

[8] 肖翔,马忠,屈波.研究型大学管理类毕业论文设计模式的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6(3):27-29.

[9] 杨天怡,霍丹群,何敏.新形势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0(11):72-73.

[10] 韩玉志.高校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 中国高教研究,2000(9):78-79.

[11] 刘波粒,刘泽军.浅析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滑坡的原因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7(7):89-90.

[12] 陈艳娇.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改革设计方案新构思[J]. 江苏高教,2011(5):93-94.

[13] 张宝春.重视与加强对高职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J].中国高教研究,2002(5):65.

[14] 王宇.清华大学毕业设计的调查与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1995(2):43-49.

[15] Smith L D. CAPSTONE COURSES C AN OVERVIEW[R].Stellenbosch University,2011.

[16] Holdsworth A,Watty K,Davies M. Developing capstone experiences[R].IEEE,2009.

第6篇

热学课程论文教学形式与作用一、引言

《热学》是物理学中研究物质热运动及其有关性质和规律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物理学专业本、专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热学》课程在实验基础上,通过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基本思想和方法的引导,培养学生进一步学好物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主要内容包括:分子动理学理论的平衡态理论、输运现象与分子动理学理论的非平衡态理论、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与熵、液态与固态、相变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算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既要帮助学生迅速掌握大学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努力养成刻苦踏实、勤于思考的良好学风,又要为后继课程的学习作好业务、思想和心理上的准备,还要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有关科学研究、应用开发、教学工作等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目前《热学》课程的教学中,课程论文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探讨课程论文教学的相关研究课题也逐渐开始得到重视。课程论文要求学生在掌握物理学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调查研究,适当了解这些基本概念与规律以及它们在生产技术、特别是高技术领域中的应用,注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特别是当代物理学前沿以及当前高技术领域中物理问题的兴趣,引导和激励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和责任感。教学方法的改进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在课程论文的实施过程中重视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把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于造就新世纪人才,使学生终生受益。

二、课程论文的基础

课程论文实际上是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热学》课程的教学应当把重点放在打好基础上。如果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雄厚,基本功扎实,再加上广泛涉猎与深入钻研,专业课就能学得好,理解得深,在将来从事高新科技领域的创新工作时就上手快,回旋的余地也比较大。况且,“热学”课程在传授系统物理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掌握物理学中的思维方法与工作语言。这样,尽管有些基础物理知识从表面上看似乎并没被直接应用,但这却会影响到学生的工作方法、思维方式以至世界观,当他们以后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时会在潜意识深处起重要作用。总而言之,《热学》课程的基础还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方法,离开这些基础去谈课程论文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课程论文的形式

课程论文的形式灵活,不仅包括论文、调查报告,还包含有实验研究、实物制作等多种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告知、提问等多种提示方式引导同学自行深入研究,常见的课程论文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解题方法的探究,通过对一个例题或习题的多种方法求解,使得学生对相关概念、原理、方法掌握得更透彻;二是实验探究,例如,当讲解到气体玻一马定律与盖・吕定律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相关实验来验证上述定律;三是调研报告,例如在讲解卡诺循环这一知识点时,可让学生调研、总结目前市场上热机的工作原理与工作流程等;四是理论模拟与分析,例如讲到相变这一知识点时,可以通过理论分析各种相的稳定性。五是合理的估算,例如气体动理学理论里输运现象中的气体黏度公式,查普曼和恩斯库格曾用不同的高深理论得到相同结果,它是个级数,由前几项可得系数约为0.499,而如果充分考虑速度住留的简便方法,很容易就得到此系数等于1/2,又如通过对小无极分子估算分子间力的有效作用距离与平衡距离的半经验公式,再如可以用标准大气模型中数以千计的数据,考虑地面凹凸不平的影响,可求出精度较高的大气粒子总数,然后与用均质大气模型、等温大气模型或者地面大气压强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从而总结出估算行星大气粒子总数的简便方法;目前“热学”课程中有一些概念和提法在学术界实际并未完全统一,有的甚至还是有争议的,例如:任意逆循环的制冷系数的定义,等热容过程与多方过程的差异,卡诺循环的概念以及回热式循环与非回热式循环,等等。遇到这些内容时,就在课程讲授中把各家的观点都原原本本地告诉学生,同时也介绍自己的看法,然后让学生独立进行研究,自由思考,自己做出合理的判断。

四、总结

《热学》课程论文的目的是使得学生通过热力学宏观定理与微观模型的学习,建立把宏观现象与微观模型进行联系的物理思想方法,掌握对事物的实验――理论――实践的认知规律,在此基础上,采用问题探讨与课程讲授、主题讨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教学论文为载体,实现《热学》课程的互动研究型教学,重视学生能力素质培养,通过精心设计方案,全面加强各个环节,合理运用各种方法手段,形成视野开阔、理论联系实际的特色风格。用搞科研的态度对待教学,积极开展教学论文的教学,从教学有关领域挖掘课题开展科研,再把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与科研两者有机地相结合。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引入了这些从教学有关领域挖掘课题开展科研所取得的成果,身教言传,课程里就会充满了研究与探索的特色和风格,使学生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逐渐受到熏陶,养成勤于思考研究、勇于提出自己独立见解的良好习惯,并为学生发展其科学研究能力和科学创新能力创造了良好的学术环境,使得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学校理科本科专业基本培养规格和教学基本要求(I).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59-60.

[2]张辉,陈振乾.“高等传热学“教学的改革实践[C].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06.172-175.

[3]高崇伊.改革“热学“课程教学加强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3,(3):34-38.

第7篇

笔者于2006年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进修,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到在加拿大大学本科及研究生的诸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课程完成前皆有一个答辩的环节,即应完成课程论文(设计)并进行相应的答辩,这是学生学习和考核中的一个重点环节。

一、在应用性课程中进行论文答辩的必要性

以笔者曾旁听过的结构分析II果程为例。结构分析in是阿尔伯塔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所开的一门专业课程,主要内容是钢结构的结构分析和构造设计,开课对象主要为三年级学生。在课程进行中,学生以4一6人为一个小组,要求各小组分别完成一个公路桥的设计,但并没有留出专有的课堂设计时间,一切作业皆在课余完成。在课程结束前的最后一周,教师会安排时间要求学生对自己完成的课程设计内容进行陈述并进行答辩。

结构分析II:陈程是关于钢结构的构造、计算等设计内容,但要求的课程设计题目比较概括,并没有严格的限制,所以课程设计涉及到了更为广泛的知识面。结构主体既有钢结构,也包括钢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组成的混合结构,其造型新颖,主体结构形式涵盖了梁式、拱式、桁架及悬索结构,提交的报告书内容包含了结构设计、施工方案及技术及经济上的可行性指标分析等。

在对答辩旁听的过程中,笔者感觉到学生进行的课程设计有着较高的水准。学生的知识面较广,独立学习的能力强,能够有效地将学习内容和掌握到的知识体系有机地联系和整合在一起,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教师要求的内容,会主动地学习和摄取其他与结构分析II]课程相关的内容,具有自我完善并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的能力。与国内高校的学生相比较,或许在纯理论基础上没有什么差异,但动手、实践及科研能力明显较强。

在阿尔伯塔大学进修学习的时间内,笔者注意到,国外的教师若仅以其在课堂上对知识点的讲解能力而言,并非比国内的高校教师更优秀,课堂教学手段也同样是辅助以幻灯和投影,但其课堂外的教学手段则显得更为灵活多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较之国内的学生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即使受到中国目前教育条件和资源所限,发达国家教育体系中一些对基础设施和社会资源要求较高的手段我们无法直接借鉴,但我们也可挖掘自身的潜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在目前的环境条件下取得一个最大化的成果。就课程答辩这一环节而言,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就可以直接应用,并且从教学工作出发,也是相当有必要的。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中国高等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国内高校中,一般都没有课程答辩环节,但答辩对学生能力的完善却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一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只是完成课程考试或仅是以设计或论文的提交即告结束,那么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必然就缺乏一个反馈的过程,要么没有从实用的角度得到总结,要么对于在自己学习或所写论文中没有涉及到的知识点难以得到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而通过答辩过程的实施,教师可以通过对提交论文的批阅掌握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并在答辩过程中提出针对性的问题,以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自己完成工作的认识,还可以在听取其他学生的论文答辩过程中了解和掌握自己没有涉及到的知识点。这是一个教学互动的过程,通过完成课程论文或设计并完成答辩,学生可以更为准确地把握课程的核心内容,并且通过独立地完成论文和答辩达到对课程知识点系统性的认识,培养了主动学习的能力。

二、在应用性课程中进行论文答辩的可行性

多媒体教学方法开始全面引入到大学的课程教学中,同时国内高校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也趋于普遍化。先进的教学手段的使用,使得教师可以节省板书时间,而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概念的讲解上。但若仅是作如此调整,并不能够完全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对素质教育的束缚,依然是教师主动地教、学生被动地学,不能完全发挥出先进教学手段的优势。因此,现在国内教学界对多媒体教学方式的采用仍然存在相当大的争论。从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角度出发,最为重要的还是需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目的是学以致用,使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但学生在一些课程的学习中,由于单纯的课堂教学存在讲解呆板、枯燥的情况,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其实即便学科的理论性再强,这些科目与实践工程和生活的联系都是很紧的,因此,教师可以直接从实际工程中取材,把教学工作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设立课堂论文的环节。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在提高课堂教学信息量的同时,也可以大幅减少课堂板书的时间,节余的教学时间可以用于学生的论文答辩。

笔者在进行结构程序分析课程教学时,也探索性地使用了増设课程论文答辩的方式进行教学。

结构程序分析是一门基础专业课,学时数一共为54学时,其中理论讲解36个学时,上机实习18个学时,主要的教学内容是杆系有限元与平面有限元程序设计和分析其在结构工程中的应用。考核的方式为期末考试,课堂成绩占80%上机实习成绩占20%。由于其中涉及到大量的结构程序分析的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略显烦琐的矩阵分析和弹塑性的公式推导占据了教学的大部分时间。这种传统教学方式显得相对单调,学生在学习中普遍感受枯燥,主动性较差;而上机作业不时有抄袭的现象发生。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改变教学工作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模式,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尽管结构程序分析课程学时数非常少,笔者还是在教学中大胆地引入了课程论文答辩环节。该课程一开始即要求学生以3—5人自由分组共同完成一个命题论文,安排了与该课程相关的并结合结构程序设计命题让学生选择。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工程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与该课程相关的其他学科,要求其独立完成自己所选择的课程论文。

目前国内的教学条件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还有着较大的差距。就笔者的教学实践与阿尔伯塔大学比较,教学班的人数有着明显的差距。我校一个教学班,一般由2—3个自然班组成,学生人数可达到100人左右。因此,如此多的学生人数要完成课堂上的即席答辩,压力相当大。为了留出答辩时间,需要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加强重点概念的讲解而对一些易于接受的问题则只做出提示的方式;利用多媒体的教学工具,节约画图和板书时间。这样,将36个学时的理论讲解压缩到了30个学时,而在余下6个学时中,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简短介绍自己的课程论文思路,完成情况,并由教师针对论文提出问题,由学生完成答辩。

学生对这样的教学安排有着非常高的热情,一改以前在完成课程作业过程的被动,而是主动地查阅资料,并针对一些具体问题积极地在该课程及相关学科中寻求答案。由于学生需要自主完成答辩的过程,基本上杜绝了抄袭现象,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乃至上课时的精神面貌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三、结语

在课程学习中増设课程论文或设计并完成答辩,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任何一门学科都必然与工程实际存在一定的联系,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教学必然要与课外学习相辅才能完成。

通过课程答辩,学生可以自己把握课程在实践应用中的重要性及课程在学科中所处的位置。课程论文的完成,不一定局限在单一的本学科内,学生可以应用到所有的相关学科,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也能让学生真正了解到自己当前的学习状况。课程答辩中的反馈与互动,还可以让学生弥补自己在日常学习中有所欠缺的地方。

通过课程答辩,教师可以更为详细、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真正学习水平。一般课程考核的方式通过试题的方式进行,由于缺乏相应的互动,因此,并不能够直接反映出学生学习的状况。而教师则可以通过课程答辩对自己的教学过程有一个全面的反省,为课程的下一次讲解做出更好的准备,做到真正的教学相长。但由于课程答辩増加了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对教师把握教学的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第8篇

关键词:会计毕业论文;实践、科研、创新能力;高校课程体系

作者:叶倩(长沙理工大学,湖南长沙410015)

会计专业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会计毕业写作其中是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但目前会计毕业论文存在写作流于形式、论文质量下滑等诸多问题,社会上对本科毕业论文的存废问题一直有着不同看法。毕业论文写作与指导涉及诸多教学环节,比如论文题目的筛选和确定、中英文资料搜集、提纲的拟订和修改、论文稿的撰写和修改以及论文答辩等,整个毕业论文写作过程是本科学生把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把科学研究和写作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会计本科毕业论文不仅能训练和考核学生的信息搜集与分析能力、专业知识运用能力、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基本技能,更深层次是考核学生在整个本科学习期间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所以,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实践不仅不能弱化,还必须进一步强化其管理。

从目前各类本科院校对毕业论文的安排设置来看,会计毕业论文写作只是做到了对学生一些基本技能的训练,很难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目的。要改变如此现状,笔者认为应该加强相关各方对毕业论文写作重要性的认识,按照毕业论文写作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的要求,科学、系统地设置大学的课程体系,将提高学生实践、创新、科研能力这一培养理念和目标贯彻到所有核心课程的学习中去。

1加强相关各方对毕业论文写作重要性的认识

本科毕业论文现实状况不尽如人意,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毕业生没有认识到毕业论文所代表的意义和重要性,而学校安排的毕业论文写作与往往与毕业找工作时间冲突,这就使得学生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找工作方面而忽视了毕业论文写作的实践锻炼;二是师资力量的不足,使得部分指导教师在指导时间和教学精力上存在不足,由此导致毕业论文质量把控不严,出现整体下滑现象;三是大多数用人单位没有认识到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性,要求学生提前参加工作,使学生在工作和学习中难以抉择。

要解决以上问题,从学校方面来讲,应进一步重视毕业论文工作,充分考虑各方的需求,科学、系统的规划和安排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为学生解决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减轻毕业生负担;从教师方面来讲,应不断完善和提高毕业论文指导技能和方法,以责任心和爱心对毕业论文全程跟踪指导,严把论文质量关;从学生方面来讲,应充分认识到毕业论文写作重要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真完成本科学习期间最后的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考核;从社会用人单位来讲,应提高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认识,积极配合学校的教学工作,减轻毕业生论文写作时的外界压力。

2全方位、全过程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毕业论文的写作最能反映学生的基础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高低,这里的素质是指学生对专业知识运用能力、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基本技能素质,而综合能力是指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在较高层次上的综合体现。所以,要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必须全方位、全过程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传统的仅仅将第八学期作为教学毕业论文写作时间的计划完全不能适应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这些素质和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一个激发、引导和内化的过程,所以本科四年要全方位、全过程重视学生基础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可以采用方法,让高校改进现有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创造条件和环境,让会计专业学生尽早参与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等活动,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2.1鼓励和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要求本科生通过撰写毕业论文,能较好地反映自己能够运用所学到的基础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本学科内某一基本问题或具体问题的学术水平和能力。也就是说,合格的毕业论文要能体现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并且要能用专业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践活动中的基本问题或具体问题。专业知识的学习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而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需要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去培养和训练。但从现状看,高校会计专业的社会实践活动只流于形式,学生的实践能力很难得到训练和提高。缺乏实践经验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时往往是将抽象理论进行堆砌,论文的内容空洞无新意,这是毕业论文撰写中的普遍现象,这样的教学效果显然没有完成国家的培养目标,从而影响学校的办学质量。

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必须系统的规划和开设实践课程,根据学生在不同学期课程的安排,组织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相关的阶段项目实习,要求他们必须参与具体的工作,动手实练,不能只是走马观花、听听看看。通过项目实训,让学生尽早接触实践,参与实践,巩固课堂所学,熟悉课堂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运用,为毕业论文应用选题做好铺垫。

另外课堂上可积极探索各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法、沙盘推演法等实践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现实社会的经济现象、会计案例、经济管理手段进行观察、分析和总结评价,并形成文字分析报告。这样既强化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2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技能训练

我国国家教育部定义科学研究是指为了增进知识包括关于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以及利用这些知识去发明新的技术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其一般程序大致分五个阶段:选择研究课题、研究设计阶段、搜集资料阶段、整理分析阶段、得出结果阶段。而毕业论文写作过程实际上是发现经济社会中的热点问题、会计理论架构问题或会计实践中的操作问题等,展开科学研究,利用会计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并表达出研究成果的学术研究活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就是会计领域科学研究的过程。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培养、指导训练才能具备的一种能力。笔者认为要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必须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为基础,在高校开展会计专业的研究性教学是提高学生科研技能的有效方式。

研究性教学可从课内和课外两方面展开。课内教师可以采用公开讨论课或案例教学的形式,针对课程内容,选择经济社会中的热点问题或会计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作为探讨内容或案例,指导学生查找收集和查找文献资料,介绍各种分析问题的方法,针对学生的提出的解决方案加以适当的提示、指导和总结,让学生边学边用,提高其研究性的思维能力。课外,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最有效办法就是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团队,目前高校大部分教师都承担了各种研究课题,科研团队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指导学生收集数据、文献等研究资料、学习研究流程和方法,获得创新思维,撰写研究报告。学生在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中会逐步掌握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树立正确治学态度、激发科学研究的兴趣,也巩固了所学知识。在学生具备一定科研能力时,学校应鼓励并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课题研究项目,安排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的研究活动,进一步训练和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为今后做毕业论文课题打牢基础。

另外,在高校推行学术报告制度,也可开拓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科研兴趣,提高探索精神,为毕业论文写作储备科研能力。学校可聘请校内或校外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耳闻目染、潜移默化,让科学研究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深入到学生潜意识里,引导学生了解前沿动态、实务问题,激发学生的研究和探索欲望。在长期频繁的科研活动中,指导老师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从而为后续的毕业论文写作做好准备。

2.3利用“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上面我们已论述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就是会计领域科学研究的过程,科学研究归根结底是一项创造性活动。而人类一切复杂的创造活动都要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所以会计研究也离不开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提出要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就要开拓学生的眼界,培养他们的批判精神和逆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有独立见解的学生应是培养创新能力人才的落脚点,有些走在前列的高校已经致力于推动通识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例如北京大学经管学院9年前开设的通识教育课“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已成为经管学院一张名片,在课上学生通过学习经典著作、辩论热点问题,从提出疑问到收集证据,从逻辑推理到考察其他可能的解释。这个批判性的思维过程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这些高校的经验和探索值得在全国范围高校推广。

另外,高校可以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比如开设跨学科课程讲座、开展技能竞赛项目和技能培训项目,实施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科研立项等,学生们在参与这些项目的过程中,求知欲和探索欲得到增强,创新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训练,并且巩固和提高所学专业知识。为最后学年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了较坚实的基础。

2.4尽早开设毕业论文辅导教学

会计毕业论文写作方法与一般学术论文写作基本相同,其采用正式的书面语言,遵循严格的写作规范,学生在必须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运用专业知识表达学术思想的能力下才能很好的完成。而语言表达和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等素质需要长期的积累。毕业论文辅导教学就是要配合毕业论文写作,循序渐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技能,内容主要涉及写作训练、文献检索、文献阅读、理论前沿讲座、案例性论文写作训练、科技论文写作、抽样调查、数学建模、社会统计分析等等。

开设《大学语文》、《会计学术论文写作方法》、《财经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可以分步有序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大学二、三年级开设相关课程,介绍文献检索和工具、调查问卷的设计、统计软件的使用、数据建模等科研工作所必须的知识;从大学二年级开始,结合专业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问题展开研究,并写出小论文,提早进行科学研究的实践。

第9篇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会计毕业论文课题研究

毕业论文是属于习作性的学术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创见性和科学性,但目前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却每况愈下,一方面表现在盲目选题,应付了事;另一方面论文内容空洞。究其原因,供大于求的就业环境改变使得毕业论文的重要性降低;学校对毕业论文的组织工作过于简单、粗陋,如选题工作不够细致、分派给教师指导的学生过多等;教师方面的原因,如学生和老师沟通不够、教师本身的学术能力不强或缺少实践经验等。笔者认为,最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学生论文写作能力较差,会计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不少高校却只是将“论文指导”作为独立的教学环节,割裂了与其他教学环节之间的必然联系,认为论文质量的提高可在短期内完成。事实上会计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应是循序渐进的,仅靠教师短期突击指导是很难见效的。要改变这一现况,提高会计论文的质量,“研究性教学”势在必行。

一、研究性教学基本内涵及实践模式

“研究性教学”是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选择和确定与学科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使学生在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实践活动。1988年,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发表了题为《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的报告,报告建议建立以“研究为本”的学习标准,使学生从入学第一年开始就在尽可能多的科目中,参与研究活动,将探索为本的学习、合作努力以及对书面语口头表达能力的要求,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是相对应的,其核心就是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自主探索、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和能力。对会计专业学生实施研究性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科研意识、创新意识的形成,对大学会计教学的最后环节――会计毕业论文写作有着重要作用。会计专业研究性教学的模式有很多种,笔者认为,提高会计毕业论文质量的模式大致可分为五种,如(图1)所示。

(一)专题讲座模式专题讲座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开阔学生视野的特点,其程序是:向学生搜集问题==>筛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确定讲座课题内容==>确定主题报告人==>提出解决问题策略==>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在研究性教学中,针对学生在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学习与研究的需要,可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专题讲座。如在入学教育中,将毕业论文的写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加以强调,还可以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告诉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知识基础、理论修养、创新能力和文字素养,是其素质和能力在较高层次上的综合体现,因此必须重视毕业论文的写作。如果学生一开始就接受这种教育,思想上就会高度重视毕业论文。无论是在自主性学习中,还是在课程教学中,都会有意识地与毕业论文联系起来。再如针对学生不会查阅会计论文写作的支撑资料,举办“如何查阅会计‘及相关资料”的讲座;针对学生不会表述会计研究成果,举办“怎样写经济类研究报告”的讲座;针对学生缺乏某些专业知识或对某些问题有兴趣,举办“某一会计专题讲座”等。

(二)直接教学模式直接教学模式适用于讲授会计研究方法知识和技能,也可用于对研究性学习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讲授。其程序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讲授研究方法知识==>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练习==>总结。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师生对其均普遍缺乏认识。为消除其对研究的恐惧和误解,了解有关的会计研前沿动态和科研课题,掌握研究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懂得如何进行科学研究,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诸如会计研究方法、会计模拟实验、经济类文献检索、科研报告与会计论文写作等方面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局限于书本,要将会计领域中理论和实务的最新发展及其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不断补充新的内容,如在每一讲结束后,补充一些与本讲有关的会计资料,提供重要的参考书和期刊目录等,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当前的实际问题,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坚实基础。会计的研究性教学也对会计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表现为会计、财务、金融、法律等知识的综合,同时还要利用边缘知识。这就需要教师保持旺盛的创新精神,强化终身学习的观点,密切跟踪当代会计、财务、金融等相关领域的最新成果,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保持很好的适应性。

(三)问题探讨模式问题探讨模式是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知识发展水平,借鉴前苏联的马赫穆托夫提出的理论总结出来的,即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提出问题==>涉及相关知识==>搜集相关文献==>探求解题方法==>得出科学结论==>运用新知识。这一模式首先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考,使其产生问题,并激发其探索的动机。在问题解决模式的流程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设疑,激发学生质疑,指导学生解疑。在问题的驱动下,教师进一步引导研读教学素材、跟踪国外前沿研究热点,对现有会计技术进行实验、评价和比较分析等。具体到会计论文写作上,教师必须及时向学生介绍会计学科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和学术争鸣;提供有关会计文献资料,以供学生检索研究;合理推荐有关的会计学术著作与学术文章,不断鼓励学生向一些经典的、传统、名人的观点挑战。只有这样,学生论文写作的学术思路才会清晰,视野才会开阔,会计论题的选择、论点的提出、论据的占有和结论的得出才会有创新和突破。

(四)自主探究模式自主探究模式就是学生独立从事和完成某项课题的整个过程,其基本程序是:学生发现问题==>确定题目搜集资料并制定研究计划分析资料并实施研究计划==>撰写研究报告。在这一模式中,问题涉及范围较广,可以是学生在学习理论时发现的新问题,也可以是其在社会实际中发现的新问题。这一阶段可与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相结合。大学生参与科学训练被普遍认为是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国内外许多知名大学已经取得了成功经验。上海财经大学启动了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主要是资助本科学生根据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理论及政策课题研究,学校每年鼓励学生自行选定研究项目,并资助一定经费。支持学生开展项目研究,各院系指派有科研能力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并组织学生成立讨论小组,让学生共同参与一项科研项目研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训练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和发展学生收集文献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和推导论证、分析与综合能力;科学实验、发明创造的能力;写作能

力等。在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不会直接参与其中,更不会将其观点强加给学生,只是在学生需要的情况下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在论文写作训练和练习中,在选择自主研究模式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完成,必要时多给予学生指导和咨询,以便形成学生自觉自主、严谨探索的习惯和作风。

(五)课题参与模式课题参与模式是指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从中进行科学学习、科学探索和科学实践的活动。其基本流程:教师在研课题汇总:=>介绍课题背景知识:=>介绍相关文献资料:=>学生选择感兴趣课题参与==>承担部分任务或子课题一>参加小范围研究式讨论一>总结。因为大部分高校教师都有自己的科研项目,大至国家级重点课题,至校级项目。这些研究不仅紧跟学术发展的前沿,而且其成果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如若让学生参与其中,学生可以获得在传统教学中得不到的宝贵经验。在论文写作训练指导中,教师可结合自己的科研主攻方向给学生有针对性的题目,并给予指导,同时还要允许学生阐述和发表一些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看法。也可吸收学生参加自己主持的科研课题和项目,给他们分配一定的任务或者分担子课题的研究,不仅可以为课题组增添新生力量,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参与协助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增加求知欲和探索欲,使他们逐步熟悉从事科研的过程、方法和作风,为其将来真正从事科学研究打好坚实基础。

二、研究性教学指导会计论文写作的阶段性设计

要想改变会计本科毕业论文的现状,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就要从源头上对会计本科教学的全过程进行改革。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知识基础及专业接受能力,建议采取以课题研究为主线的研究性教学来提高会计毕业论文的质量。阶段性设计如(表1)所示:

三、研究性教学模式下的毕业论文指导建议

(一)从培养目标上和课程体系设置上重视学生科研与写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培养有独立见解的学生应是培养创新能力人才的落脚点,而培养思想和见解的最有效途径就是科研和写作。从目前绝大多数高校课程体系的设置看,通常会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大学语文,专业课学习中偶有学校会开没财经应用文写作的选修课,然后在最后一学期设置毕业论文写作环节。这样没有统一指导思想的、不连贯、不系统的写作训练环节的设置,很难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整个课程体系中并没有从根本上重视对学生科研与写作能力的训练。要培养学生的科研写作能力、提高会计毕业论文的质量,应该首先自上而下的从观念上进行更新,充分重视对科研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并以此作为重要培养目标之一,科学、系统地设置大学的课程体系,将这一培养理念和目标贯彻到所有核心课程的学习中去。首先增加训练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专门课程和教学环节,如在中级专业课程结束以后,增加学年论文的学习环节,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可以结合实际问题或者理论前沿的一些问题展开研究。由于是对会计论文写作的初次练习,因此应以培养写作方法和思路为主,字数不宜太多,要求不宜太高,题材可以是论文写作、案例分析、调查研究等多种题材的一种,主要在于使学生了解规范科学的程序,为毕业论文写作打好基础。同时从财务会计课程以上的专业课程均应有小论文写作的要求,让学生从日常的课程学习中重视写作能力的培养,增加写作能力的训练。教师应该在授课的过程中对一些相关的论题展开讨论,并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探索,帮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和题目,这样平时的思考日积月累下来就会形成一定的沉淀,学生才会在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阶段有自己的方向和想法。

(二)加强对师资的培养力度,实施对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激励措施负责指导毕业论文的老师应从道德素质上和专业胜任能力两个层面提出要求:一方面由于毕业论文的指导是项较为繁琐、费时费力的T=作,需要指导教师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和耐心,能够全程认真负责地完成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另一方面由于毕业论文要求具有一定的专业深度和创新要求,因此,对指导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水平要求也较高。这不仅要求专业教师要注重对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和钻研,学校也应实施各种措施鼓励教师外出参加全国性或者区域性的各种学术研讨会,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学术专长和研究领域开漫相关选修课和讲座。这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引导有兴趣的学生进人教师的研究领域,对相关的论文指导教师有一定的了解,使学生选择指导教师时不盲目,有利于保证师生双方的沟通。应尽量让教师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较早的接触各种理论前沿和实践中的课题,有一定的思考和积累后再选择研究方向,在选择指导老师时也尽量做到双向选择,以避免学生和老师研究的专业方向存在“信息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