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会计诚信毕业论文

时间:2023-03-23 15:09:33

导语:在会计诚信毕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会计诚信毕业论文

第1篇

会计学毕业论文致谢范文

致谢一:

非常感谢xxx老师、xxx老师在我大学的最后学习阶段——毕业设计阶段给自己的指导,从最初的定题,到资料收集,到写作、修改,到论文定稿,她们给了我耐心的指导和无私的帮助。为了指导我们的毕业论文,她们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她们的这种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令人钦佩,在此我向她们表示我诚挚的谢意。同时,感谢所有任课老师和所有同学在这四年来给自己的指导和帮助,是他们教会了我专业知识,教会了我如何学习,教会了我如何做人。正是由于他们,我才能在各方面取得显著的进步,在此向他们表示我由衷的谢意,并祝所有的老师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桃李满天下!

通过这一阶段的努力,我的毕业论文《xxxxxxxxxxxxxxx》终于完成了,这意味着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在大学阶段,我在学习上和思想上都受益非浅,这除了自身的努力外,与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支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

在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的导师xxx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选题到开题报告,从写作提纲,到一遍又一遍地指出每稿中的具体问题,严格把关,循循善诱,在此我表示衷心感谢。同时我还要感谢在我学习期间给我极大关心和支持的各位老师以及关心我的同学和朋友。

写作毕业论文是一次再系统学习的过程,毕业论文的完成,同样也意味着新的学习生活的开始。我将铭记我曾是一名XX学子,在今后的工作中把XX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感谢各位专家的批评指导

致谢二:

在校的这五年时间里很感谢老师们对我的淳淳教诲,是你们教会了我们勤奋学习,诚实做人,踏实做事,以宽容之心面对生活。指引着我们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在点滴汇聚中使我逐渐形成正确、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特别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陆建胜老师给予我很大的帮助。

感谢我的家人,我永远的支持者,正是在你们殷切目光的注视下,我才一步步的完成了求学生涯。没有你们,就不会有今天的我!我一直很感谢你们,让我拥有一个如此温馨的家庭,让我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在你们这里得到理解与支持,得到谅解和分担。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衷心感谢我的导师XXX教授。本文的研究工作是在X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研究计划的制定、技术路线的选择到系统的开发研制,各个方面都离不开X老师热情耐心的帮助和教导。在硕士研究阶段的三年来,X老师认真的工作态度,诚信宽厚的为人处世态度,都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也为我今后的工作树立了优秀的榜样。

致谢三:

时光如影,四年的财大本科生生活进入尾声。相遇即是缘分,怀念在学习的路上,在运动健身的路上,在与老师同学小伙伴一起的路上,幸福愉快地度过这段日光。回望这段岁月,有欢笑有失落,有煎熬有惊喜,有收获亦有缺憾会计学毕业论文致谢范文会计学毕业论文致谢范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瓶颈,再豁然开朗,反反复复思考和尝试过后才有更深一步的体会。

首先,感谢我的本科生导师张红英副教授。四年的时光里,导师不仅在生活中给予了悉心的关怀,而且在学习上和思想上更是孜孜不倦地给予指导和教诲。

在论文的表发、毕业论文的选题及写作中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老师严谨的态度和治学要求、敏捷的思维、丰富的学识、乐观的品格值得我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的学习。

要感谢会计学院,金融学院,校研会的老师和同学们,给我带来的丰富多彩的本科生生活,体会到了大家庭的温暖和快乐。感谢各位学长学姐,特别是卜星、姚伊伦、鲍梦琦学姐和鲍江民学长。感谢我的室友李尚敏、王引晟四年来一起对学习、生活、价值观的分享与探讨,目睹了大家的进步与成长。还要感谢我的家人,感谢父母亲,感谢你们对我的养育之恩,感谢你们对我学业和生活的支持,谢谢!

最后祝愿我校的老师桃李满天下,同学们工作顺利,家人身体健康。

致谢四:

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幸运自己成为了浙江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的一份子,更加幸运能做邓川老师的学生,也因此认识了许多优秀的同门兄弟姐妹们。

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年多时间,但我却在这里收获了很多很多,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我的导师邓川教授。邓老师认真的生活态度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深深地感染了我并引导着我。每一次有关学习的交流,邓老师都认真、不厌其烦地给予指导、修改,力求做到更好。特别是历时一年多的毕业论文,让我有极其深刻的感触。在选题阶段,邓老师连续加班好几晚耐心、细心地与我们讨论论文的逻辑、思路等,带我们走出迷茫;此后,在论文数据的收集、SAS软件的学习、文献的搜集、模型变量的确定等等方面,邓老师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在每次的论文进展汇报中,与邓老师有关论文情况的讨论都让我对论文的进行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与动力;在论文遇到瓶颈时,连续一个礼拜我就像放学后还被留在学校补作业的小学生那样在邓老师办公室做相关研究,邓老师边工作还要一边及时地给与我指导;因为论文初稿成稿时间比较晚,邓老师在完成学校课程之后又非常认真、细心地帮我修改论文至深夜,之后又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帮我检查论文。

除了在学习上,邓老师还在为人处世、言行举止方面不时地给与我真诚而又恰当的提点,这是我从邓老师那得到的另一种重大收获,让我终身受益。邓老师的品德、专业水平以及对我们的付出,使我对邓老师充满了感激,这两年多来对邓老师说过最多的话就是“谢谢”,也因此,我对邓老师充满了敬畏。真心感谢邓老师!

另外,我还要感谢在论文开题答辩和预答辩时给与我意见和建议的于永生老师、郭华林老师、王成芳老师、张红英老师、朴哲范老师、孙刚老师,以及论文盲审中与正式答辩中的所有老师。谢谢!

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特别是父亲和母亲,谢谢你们对我的养育之恩、教导之恩,以及对我学业的一路支持。谢谢!还要感谢杨文莺师姐、孙金金师姐对我学习上的帮助,谢谢!感谢朋友一直对我的支持与鼓励,谢谢!

第2篇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 学术失范 制度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05-01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量逐年递增。与招生数量增加相伴随的是,硕士研究生学术失范现象的增加。作为学术圣殿中的一分子,作为我国未来创新人才的中坚力量,硕士研究生弃学术诚信和原则而不顾,进行学术造假、剽窃等失范行为,不能不引起社会的思考。

科学、合理的学术管理制度,有利于引导、激励和规范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行为,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因此,我国高校加强防治硕士研究生学术失范的制度构建,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立完善的学术规范和诚信教育制度

西方国家非常重视对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规范和诚信教育。在美国,多数大学将追求学术诚信视作治校的根本和赖以生存的基础,重视学生的学术诚信教育。以美国为例,美国各高校对学生的学术规范和诚信教育主要采取以下四种形式:一是入学教育。在入学时,将印有学术诚信规范的新生手册发给学生,要求学生签署学术诚信保证书,并开展“学术诚信周”活动。二是课堂教育。美国高校将《研究生道德行为规范》作为研究生的一门必修课,由法律专业的教师授课。三是利用校园网、校刊和校报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美国各高校一般都会将学生学术诚信条例、荣誉守则等规范,挂在校园网主页或印在校刊和校报上供师生查阅,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第一期校报上就刊登“学生守则”,详细阐释何为“学术不诚实”行为。四是图书馆教育。图书馆网页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文献和相关链接,指导学生如何避免考试作弊和论文抄袭;同时,图书馆每年对新生进行如何正确引用文献的培训。

此外,美国各高校还规定了导师在预防学生学术失范中的责任。

相比之下,我国高校的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教育显得先天不足。在学术规范教育方面,2004年3月,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杨玉圣和张保生教授编纂的《学术规范读本》;同年10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又出版了两位教授编纂的《学术规范导论》。但是各高校并没有开设有关学术规范的课程,也不要求学生阅读,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学术诚信教育方面,我国部分高校基本上没有对学生进行过学术诚信教育。在研究生入学教育中,主要是介绍学校的发展历史和办学特色、学科建设和发展状况、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去向等;在思想政治和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研究生培养单位也未将学术诚信纳入其中。尽管北京高校从2009年9月份开始将学术诚信教育纳入新生入学教育当中,但大都采取讲座形式,缺乏普及性和持久性。

笔者以为,我国高校可以借鉴西方高校的成功经验,建立完善的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教育制度,区分学校相关部门和导师在学术诚信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发挥各自的优势。

二、取消 “行政式”的学术量化机制

我国大部分高校规定,硕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答辩前,须发表一定数量和规格的论文。然而,随着硕士研究生招生数量的急剧攀升,硕士研究生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再将读研视为其学术生涯的起点,而是作为找到理想工作的敲门砖。由于不就不能不能顺利毕业,所以那些视为畏途的学生,只好铤而走险,从事抄袭、剽窃等学术失范行为。”

此外,我国自1991年实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目前设置了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社会工作硕士、会计硕士、税务硕士等19种专业学位硕士点,特别是从2009年起,教育部决定大部分专业学位硕士开始全日制培养。教育部规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职业背景的工作。两种硕士学位在培养目标上各自有明确的定位,因而在教学的方法和内容、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有所不同。但是国内高校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了相同的模式,即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科研任务跟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一样,都需完成学校规定的科研任务后才能参加论文答辩。“正是研究生培养制度的不进步,才造成了我国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单一性,进而导致研究生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的不科学、不完善。”

国内有些高校,如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取消了硕士研究生才能毕业的规定,只要毕业论文写得好,就可以毕业。它们在毕业论文质量的监督上,实行“打假”制度,即利用“论文行为不端检测系统”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检测,很好地保证了学生的论文质量。笔者认为,国内其他高校可以借鉴北京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的做法,取消研究生才能毕业的规定,让学生将精力放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上。

三、加大惩戒力度,增加风险成本

整体而言,国内高校对硕士研究生的学术失范行为漠视宽容、姑息放纵,已经不是个别的现象,即使处罚也是尽量从轻,不能从根本上形成打击,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硕士研究生的学术不正当行为。

在惩罚硕士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方面,西方国家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首先,惩罚措施有章可循。如哈佛大学《哈佛学习生活指南》规定:每一个这样做的学生都将受到严厉的惩罚,直至被从大学驱逐出去。其次,学术失范行为的当事者在大学和社会较难容身。如,在斯德哥尔摩大学的博士生手册别告诫:“任何形式的欺骗行为都有可能导致被赶出学校和承担法律责任的严重后果”。

反观国内高校,尽管惩罚的呼声很高,但是有关部门常常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采取任何措施。因此,构建惩戒机制、加大处罚力度已经刻不容缓。

不讲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就不能提高学术水平,这就像不懂体育比赛规则就不能提高竞赛水平一样。没有惩罚制度,就不能制止硕士研究生的学术失范行为,只有坚守这道防线,才能起到震慑效果。

参考文献:

[1]驻纽约总领事馆教育组:《美国高校的学术自由与学术诚信》,载《中国高等教育(半月刊)》2003年第18期。

[2]郭洁、郭宁:《美国传统名校是怎样捍卫学术诚信的--普林斯顿大学本科生学术规范管理制度评述》,载《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第7期。

[3]张鸿燕:《美国高校大学生学术诚信管理及其借鉴》,载《北京教育》2010年2月。

[4]戴雪飞:《研究生学术失范的根源和学术道德教育机制建设的再思考》,载《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第11期。

[5]贾德奎:《研究生学术失范与道德缺失现象探析》,载《学术界》2003年第5期。

第3篇

会计诚信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它受到多项因素的影响,而完善会计立法是最重要的。所以,明确会计法的立法思路,将会计诚信明确写入《会计法》,这不但能将会计诚信提升到法律的高度来认识,而且极大地提升了其权威性。

会计诚信是企业法人、会计师事务所、中介机构、证券分析师和会计人员等的行为准则之一,如同社会个人的道德规范,它的作用不但是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更在于向社会传递企业的信用和声誉。因此如何建立会计诚信机制,如何从立法角度有效抑制虚假会计信息,弘扬会计诚信,需要我们有正确的认识。

《会计法》的立法思路

首先,在《会计法》修订中应明确以程序法为导向的立法思路。因为从法律制度的整体来看,会计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综合反映的信息系统,《会计法》作为会计工作的根本法,会计法规必然包含经济、行政、民商和刑事等多方面的内容,试图将其简单地归属于某一特定属性的法种范畴是不可能的。从程序为导向的立法思路来看,《会计法》不但要规范会计的总体概念和基本程序,而且还必须要起到规范其他会计立法的作用,也就是《会计法》应该成为其他会计立法的“立法法”。

其次,对于程序立法的有关规定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因为从《会计法》本身来看除了具有程序性特点外还必须具有针对性,即除了应关注和有效协调相关法律外,如审计法、公司法、税法和证券法等,还应更多地集中概括专门的会计法律规范,并保证其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施的有效性,如会计核算、控制、披露和处理等会计特有的法律规范,对于类似会计工作的行政、社会监督,会计内控制度和违法检举等,都应作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明文规定,真正使《会计法》成为会计工作最集中和最具有权威性的根本法。

增加会计诚信的条款

会计诚信问题目前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因此,在《会计法》修订时应当将其作为会计工作规范和会计核算及会计信息披露等最基本的准则。将会计诚信直接写入《会计法》,这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上的改变,而是体现了整个社会的一种基本意愿和期望,表现出法律的权威性,也表示出政府、法律制定和执行机构及社会大众对杜绝会计造假的坚定决心。

其实,无论现行的《会计法》还是会计制度,都明确规定:会计核算必须提供真实、合法、准确和完整的会计信息,会计准则也将客观性原则作为会计原则之首。但由于其都没有明确和直接地提出“会计诚信”的概念,所以大部分人都将这些规定作为一种技术标准,而没有将其与企业和会计人员的职业诚信和道德标准联系起来,这样就将一个重大的社会行为规范和信用品德问题,简化为是一种技术方法的运用问题,这不但对于强化会计诚信机制,甚至对提升我们全社会的诚信水准都是十分不利的。

要特别注意的是,会计诚信并非只是针对会计人员而言,在《会计法》中应明确指明,会计诚信涉及所有与会计信息相关的人员,除了一般会计人员、财务经理、总会计师外,公司的高管层领导、注册会计师、社会中介机构、机构投资者、证券分析师、政府行政领导和国家监管部门等等,都会涉及会计诚信问题,不能让公司高管层、行政领导和监管部门等认为会计诚信只是会计人员的事,而与他们无关。通过《会计法》会计诚信责任的明确,不但要建立一种全社会遵循诚信的风尚,更应明确无论是谁,违反了会计诚信就要受到法律的惩戒,包括民事赔偿和刑事责任。

明确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

第4篇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校企共建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高校会计学专业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这种定位已经渗透到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之中,改变着以往人们认识中的高校只有培养学生学习理论的责任,而没有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义务的传统观念。在会计学专业建设发展中,应本着立足地方经济、服务基层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思想,确立培养“品德好、专业精、上手快、技能强、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品牌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探讨实践教学校企共建模式。

一、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会计学专业是具有多年办学历史的传统专业,从办学层次上看。目前有大学本科、专科层次,职业教育高、中级层次,研究生硕士、博士层次等多种办学层次;从专业覆盖面和招生人数上看,有资料显示,在全国综合类大学中。几乎十分之一的高等院校都办有会计学专业。仅黑龙江省属25所本科院校中,就有13所院校开办会计学本科专业。且招生总人数仍呈上升趋势,因此,如何把会计学本科专业办出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那么,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现状如何呢?

多数高校会计实践教学已经形成固有的定势,建立了包括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电算化会计、财务管理学、管理会计等核心理论课程的架构。设置了课程实验、专业综合模拟实验、电算化会计实验、专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但在实践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

(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在立足于应用型的本科教育教学过程中,高等院校会计学本科专业加大了改革力度,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力度。但由于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认识根植于施教者的思想之中,理论教学主宰着教育教学的阵地。实践教学的空间有限。在被调研走访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中,有90%的人认为,在校会计专业课学了不少,但如果直接到岗位上从事会计工作,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在高校中,要么实践学时满足不了要求,要么缺少专门的实践教师指导,实践教学效果不容乐观。

(二)实验教程内容单一

会计实践教学环节没有系统的教材或教程,实践指导教师往往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或自编或收集一些资料供教学和学生使用。有些未及时修改和补充的内容只好删减掉,有些新的实践资料及时补充一部分,但不完整,实践内容单一陈旧。

(三)实践教师缺少指导经验

高校会计学专业教师大部分是理论型的,据不完全统计,在实际会计工作岗位上工作过的教师不到10%,经常到企业参加会计实践的教师不足20%。近年来,随着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的进一步推进,高校师资队伍的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有些院校因近几年突击进人,使教师出现了年轻化态势。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增多,但他们缺少专业实践和教学实践经验;而老教师又忙于评职晋级,教师社会实践缺少系统的参与和研究。多数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指导教师由理论授课教师兼任。教师实践指导意识不强,缺乏指导经验的积累。

(四)实验、实习资源开发利用不到位

在走访高校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近年来很多高校在实验室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上花了很大力气。增加了投入,使实验实习环境有了全面改善,基本可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但是,由于缺少人力、财力的进一步投入,缺乏必要的监控机制,使大量的实验、实习资源处于初级开发利用阶段,有的院校干脆把好端端的实验室和应用软件闲置起来。使优质资源形同虚设。

会计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政策因素、社会因素、学校财力因素等。除此之外,高校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仍然是主要原因。

为了使实践教学建立在良性发展的轨道上。真正达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缩短校企之间供需的差距,哈尔滨学院以会计学本科专业为试点,进行了实践教学校企共建设计。

二、哈尔滨学院会计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校企共建模式设计

(一)校企共建实践教学解析

从哲学意义上讲,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具有把主观与客观有机结合的特性。方法论认为,认识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会计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会计学理论,验证、运用并创新理论,使学生具备岗位应用能力,并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为此,实践教学应放在与理论教学同样重要的地位上统筹设计。

实践教学校企共建模式即以学校为主体,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共同搭建一个实践平台,建立学校与企业两个阵地,共用学校与企业两部分资源;共同设计满足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专业定位、培养规格、课程结构、实践比例、实践环节等,共同完成高校实践教学任务。一句话,高校的实践教学应该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

(二)成立实践教学组织机构

成立本专业实践教学组织机构,由学校与企业双方人员组成,签订协议,本着互惠互利原则,落实责任制,建立一整套实践教学共建办法和严格的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体系,有方案、有制度、有考核,规范实践教学环节管理。求得行政管理部门政策导向的支持。取得学校资金支持。加大力度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校企共建模式。

(三)校企共建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本科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应以校企共建思想为指导。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环节中,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即主要环节。具体为:

道德操守教育——观摩实验——课程实验——手工综合模拟实验与电算化会计模拟实验——专业编程实验——ERP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实践、学年论文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共同组成实践教学体系。

1.道德操守教育:制作专业教育专题片,通过组织观看财务会计从业人员遵守操行和违纪案例,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诚信和操守教育,并结合《会计法》和企业会计从业人员岗位责任制进行讲解,使学生明确坚持准则是本行业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并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这一思想。

2.观摩实验:此实验是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看专题片和实际观摩实习等方式完成。专题片的制作要纵观企业财务资金活动全貌,注重会计核算细节,反映规范、现代、直观的财务运行活动;观摩实习即带领学生到实习基地参观,使学生在熟知财会业务知识之前,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企业概貌、财务操作规程、岗位工作流程和会计应用特点等。便于安排学习进程3.课程实验:此实验是专业基础理论的操作和应用。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理论。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验证学生对理论掌握的程度。该实验要取得现代企业真实(应作技术处理)、完整、现实的资料,在学校实训室内即可完成。

4.手工综合模拟实验与电算化会计模拟实验:此实验分为会计手工综合模拟和电算化会计综合模拟两个步骤。一般来讲,手工与电算模拟实验应使用同一套资料,便于理解会计学理论,掌握实际工作的技能要求。该实验应以不同类型企业完整的会计活动为基础。对实习基地所提供的完整的会计资料进行再加工,在校内为学生创设企业模拟环境,使学生掌握不同会计岗位手工记账和电算化记账工作,检验与岗位需求的差距。

5.专业编程实验:此实验是模拟应用与创新实验,即利用Excel、Access的工具进行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要求学生根据所学计算机和财务方面的知识,自行开发适合中小企业使用的财务管理系统,为将来走上实际工作岗位奠定实践基础。

6.ERP实训:此实验是模拟应用与创新性训练,在完成以上实践教学环节后,站在企业全局高度,进行生产、经营、预测、决策和评价。通过手工环境下的ERP沙盘模拟实验课程和计算机环境下的ERP软件模拟实验,灵活运用专业理论,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该实验(训)需要企业指导教师与校内教师共同指导,在校内实训室内模拟完成。

7.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实际应用与创新实验,该环节要求学生深入基地进行实战。实战前,实习基地指导教师需对学生进行严格考核,包括思想品德、专业知识与岗位技能考核等,合格后方可进驻企业。学生进驻企业前要与院方签订协议,承担违约责任。学生进驻企业后,将参与企业财务运营活动,办理对外业务,接受真正的考验。毕业实习后。举行实习经验交流会,同学之间交流心得体会,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8.毕业论文:在理论学习和各环节实践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实践教师指导,选择具有实用价值的课题,充分运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论文要体现学术性、创造性、科学性和规范性特点,经过校内教师认真指导后,请企业教师参加答辩评审,把好质量关。

(四)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指导教师由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两部分组成,实行规范的教师管理机制,制定校内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制度,在资金保障的情况下使教师完成技能指导水平提高和对企业会计理论指导双重任务。教师每年要拿出实践成果,递交实践报告。学校组织座谈交流、评议和考核。考核结果要作为对教师全面考核的指标之一,成为评职晋级的一个依据。

聘请企业专家作为长期兼职实习指导教师,把聘任教师纳入学校统一管理体制中,规定固定的工资补助标准,签订互惠互利的合作协议,制订合作计划,落实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企业将考核结果作为人员考核的一项指标。真正建立起长期校企合作关系。

(五)实践指导教程的完善

学校与企业实践指导教师每年必须集中修改实验资料,对企业实际资料进行全面的加工整理,编写实验教程。保证向学生提供完整、适度、全新的实验资料,提供企业财务活动设计方案。

第5篇

摘要:推免生考试是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获得研究生入学资格的一个途径。随着具有推免生资格高校逐步增加,申请推免生资格的优秀考生越来越多,推免生成为各高校争相争取的优质生源。如何做好推免生的工作,包括招生、录取考察、入学教育、在读培养成为高校研究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学专业由于培养目标、就业岗位等,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操技能、较高的职业操守等有异于其他专业,因此对报考会计学专业的推免生培养工作就需要做得更细更全面。

关键词:本科生推免生会计学专业研究生培养

1推免生的简述

推免生是指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生。优秀毕业生必须经过所在学校的推荐才能获得推免生资格,即具有推荐推免生资格的普通高等学校按规定对本校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进行遴选,确认其免初试资格并向招生单位推荐。获得推免生资格的考生可以获得指不经过全国统考初试,直接进入复试,即推免生是免初试不免复试。

随着具有推免生资格高校逐步增加,申请推免生资格的优秀考生越来越多。截止到2010年9月,具有推荐推免生资格的高校有261所。不同的高校,推免生资格占全校当年本科毕业生人数的比例不同(1%—50%),对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教育部还会适当增加推免生名额。推免生还可以跨专业报读研究生。

目前,推免生报读研究生成为获得研究生入学资格的一个重要途径,考生间相互竞争,也成为各高校争相争取的优质生源。因此如何做好推免生的工作,包括招生、录取考察、入学前管理教育、在读培养成为高校研究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报考会计学专业推免生的生源

不同的专业招收不同的推免生工作不同。会计学专业由于培养目标、就业岗位等,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操技能、较高的职业操守等有异于其他专业,因此对报考会计学专业的推免生培养工作就需要做得更细更全面。

随着学科专业的相互融合贯通,培养复合型、通用型人才成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内容,会计学专业人才需要跨专业、甚至是跨学科的人才,如法务会计人才需要会计学和法学专业的知识,审计人才需要精通计算机和会计学专业知识,会计电算化人才需要计算机和会计学知识等。笔者所在高校在2010年9月的招生宣讲中,不少跨专业的学生参加,并提出了申请意向。而推免生本身的素质一般都比较高,一般都是学习能力较强、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因此会计学专业的推免生可以录取到跨专业、跨学科的学生。推免生中选拔跨专业学生可以面对面综合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单独以统考成绩选拔的弊端,能够更好地选拔出适合复合型会计学研究人才的考生。今后的会计人才,尤其是有志于到外事单位工作的,更加地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多学科,如经济学、法学、信息学等专业,当然基本的英语水平是不可缺少的。而从就业角度看,跨专业的学生就业时的岗位选择机会大于其他学生。

3报考会计学专业推免生的招收

3.1招生宣传不能局限在本校,更应该面向全国

通过专门的招生宣传,不少对方高校的师生提出9月份宣传推免生已经比较晚。国家下发的文件一般在9月中旬甚至是10月份,短时间内如在一周内就要确定具有推免资格的学生,时间紧张,有些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确定自己的毕业计划或者读书计划,匆忙申请,来不及申请的也不在少数。因此把推免生的资格审查时间提前到每年的6月是最合适,推免生申请高校时间在每年的9月举行时最合适。这个时间段中有意向考研的学生已经坚定了读研意向,开始有准备地选取学校和专业,此时招生宣讲最容易得到学生的认知。不少学生受制于经济、地理位置的原因,只能通过网络来了解招生信息,通过专场招生宣讲可以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理清读研思路,明确读研走向和研究设计。

3.2招生场所,不能局限在本校内,更应该走向重点学校

为了节省经费提高效率,也为了更好的争取到生源,同一学科甚至跨学科可以跨学科招收,管理学科和经济学科就可以相互招生,法学和会计学就可以对有意向从事法务会计的学生招生。可以组成三人招生小组,由学科带头人、研究生招生办工作人员、培养单位导师或者研究生负责老师组成,重点高校宣讲和重点招生高校结合起来。

3.3招生考察

中国的企事业单位的国际化接轨程度越来越高,“专业+英语”培养模式逐步为各个高校采用,研究生的培养作为高层次的人才培养更加需要培养成“专业+英语”的通用型人才。为此,考察内容应该包括专业和英语知识,只是考察形式和难度更有不同而已。

3.4考生的录取管理

推免生在每年的10月份就能确定是否拟录取,也不用再参加统考,拟录取后到正式入学有近10个月的时间,有些考生会松懈学习或者选择退出读研,如果没有约束机制,就会造成招生质量的下降或则指标浪费。因此对于如何管理已经拟录取的推免生,成为一个新课题。有高校采取了后续跟踪学习管理,督促学生在获得推免生资格并被拟录取后继续加强学习,否则考生将有可能由公费变为自费生;有些和考生签订协议书约束考生不另报其他学校并承诺不放弃读研;有些把已经拟录取的推免生等同就业,把推免生放弃读研等同就业违约。

由于推免生分为校外推免生和校内推免生,校内推免生可以等同就业对待加以管理,但是校外推免生难以管理。考虑到当前的信用体系正在建立,个人信用将影响到个人的工作、生活等,建议和推免生签订协议书,视同就业。一旦考生违约退出,接收单位将在学校研究生招考网络公告栏中公布考生违约退出的事实说明并定义为不诚信行为,同时出具考生不诚信的说明书,将该协议书和不诚信说明书快件到对方的就业指导中心建议作为考生个人档案存入档案中,当然这有待于国家统一管理制度才能协调好。

4推免生的入学前教育和在读培养管理

推免生不用再参加全国统考,一般也是公费生,对推免生的入学教育和在读培养要求是否和统考生一样,也存在争议。笔者认为应该采取更加严格的考察力度确保推免生的素质达到培养要求,适当区分培养内容和在读考察要求,例如纪律考察方面,一旦发现推免生违纪可以采取取消其公费生资格;如果是申请奖助学金方式的,采取分年制发奖制,一旦违纪就取消获奖资格,不再发放剩余奖助学金;评先方面,同等条件下,在有奖学金方面的评先项目中,自费生优先于推免生。对于跨专业的推免生,需要增加专业基础课程提高专业素质。

5报考会计学专业推免生的学制探讨

研究生的学制是近年来热议的一个话题。当前的学制有2年、2.5年、3年、弹性学制。笔者认为3年学制适合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2年学制适合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弹性学制是灵活原则,适用于2年学制的、特别优秀的学生申请提前毕业。

推免生报考和拟录取一般在每年的10月中下旬就完成了,也即是在全国研究生报考时间截止当天确定为拟录取状态。从11月起到次年的9月入学,推免生处在准研究生阶段,这个阶段是非常宝贵的时间,完全可以纳入研究生培养阶段中,虽然有不少学校实行入学后双向选择导师制度,入学后才确定导师,但是也有实行导师组培养机制的。对推免生可以实行导师组培养机制,要求推免生在这个阶段参与项目研究、专业实习、必读书目学习、通读课程自学等,如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实行了(苏州研究院)08—0年百名优秀硕士推免生苏州见习项目,上海师范大学实施的《关于2010年研究生支教团推免专项计划相关工作的实施细则》,其中规定推免生大四专业实习在校团委进行,实习结束由校团委做出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推免生继续保留直升资格的重要依据。不少高校中的导师和学生之间会达成默契,学生提前加入导师的项目研究,正式入学后深入指导学生。尤其是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参与专业实习、研究项目是非常重要的。这个阶段的指导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可以纳入研究生培养的,对这些推免生可以实行弹性学制,优秀的推免生可以提前申请毕业论文专业和答辩,合格者可以提前毕业。

对推免生实行弹性学制具有合理性,尤其是本校生源最为合适,能充分利用好教学资源,提高培养效率,也能缓解学生就业压力,拓展生源。

第6篇

 

一、盈余管理的含义、性质和特征

(一)含义美国会计学家雪普(Karherine Schipper)1989年在其发表的《盈余管理》一文中对盈余管理做出如下定义:盈余管理是指为了获取某些个人利益(而并非仅仅为了中立地处理经营活动)而对对外财务报告过程进行有目的的干预。美国会计学者斯考特(Scott)在其所著的《财务会计理论》一书中认为,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表现。他认为,只要企业的管理人员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他们必会选择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或使管理经济学论文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这就是所谓的盈余管理。美国另外两位会计学教授玻尔·哈利(Paul M.Healy)和詹姆斯·瓦伦(James M.Wahlen)在1999年联合发表的《盈余管理文献的回顾及对会计准则制定的意义》一文中通过对盈余管理方面的研究文献的回顾,对盈余管理的定义作了如下的归纳和总结: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构建经济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

(二)性质和特征从上述盈余管理的定义可以大体归纳出盈余管理的性质和特征:

1、盈余管理的目的是要将企业的财务报表从其“应有”状态转换为编表者所“期望”呈报的结果,以满足编表者或部分人的利益需要。改变的结果将会使部分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失。在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高度分离的现代市场经济生活中,尤其是在证券市场中,会计信息已经成为一种公共产品。随着上市公司的股权的高度分散化,能够参与并影响公司对外报表呈报过程和结果的参与者主要是企业的管理层和有关的利益集团的代表,而广大的中小股东一般只能依赖公司对外呈报的财务报表来获取有关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转方面的信息并据以做出自己的判断和经济决策,从而造成事实上的信息不对称。盈余管理的结果将会使公司的真实状况不能全部反映在对外呈报的财务报表中,这必将会使广大的外部信息使用者对公司的判断发生错误,从而做出非最优甚至错误的决策。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盈余管理是与公共利益背道而驰的。

2、盈余管理和对外财务报告过程的中立性运作是相对立的。虽然目前学者普遍认为盈余管理是在公认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之内,是合法的,但是,盈余管理是有悖于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有悖于会计信息的中立性,从而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在雪普对盈余管理的定义中,提到了盈余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某些私人利益,这显然是与财务报告过程的中立性运作相对立。现代财务报告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中立性原则以及由此而来的财务报告的不偏不依。盈余管理的结果将背离中立性原则,由此造成对外财务报告有所偏向。

3、盈余管理行为的主体是公司的管理当局,即公司的经理、董事会以及其他有现实和潜在利益关系的参与者,包括为拟发行上市公司和已上市公司提供中介服务的券商、会计师和律师。作为企业会计信息的加工者和披露者,上述主体有权利和机会选择会计政策和方法,有权利变更会计估计,有权利安排交易发生的时间和方式或对上述选择施加影响等。而信息的不对称和信息披露的不完全为他们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条件。另外,我国一些地方政府把每年上市企业数作为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工作业绩的考核指标,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对企业的干预力度会明显加大。

4、盈余管理的客体主要是会计准则、会计方法的多样选择性、会计估计事项的不确定性,此外,时间特别是时点的选择也是盈余管理的对象之一。在研究盈余管理时,我们必须同时具有时间和空间的观念。公认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等属于盈余管理的空间因素,会计方法的运用时点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则可看作是盈利管理的时间因素。在一定的目标导向下或利益驱动下,对上述客体进行组合就可达到预期的要求和目的。但是,上述行为最终的着眼点在会计数据本身。因为无论采取何种方法,最终的结果都要使损益表中的利润金额发生预期改变。

5、盈余管理得以实现是因为会计准则中存在漏洞、会计计量和会计披露存在多种可选择性,从而为盈余管理行为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操作空间。从一个足够长的时段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企业的实际盈利,但可以通过对会计方法的选择、运用和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的运用时点、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改变企业实际盈利在不同的会计期间的反应和分布。盈余管理行为主体只不过通过对经济交易的事前人为安排和策划将这种潜在的条件转化为现实的经济行为,它只不过利用了这些漏洞和选择性而已。

 

二、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

盈余管理是公司的管理层为实现自身的效用或公司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目标,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从而调节公司盈余的行为或过程;利润操纵是指通过违规违法的手段弄虚作假而人为造成利润的增加或减少。论文库尽管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都会使企业的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受到损害,但是二者之间存在诸多区别:

(一)法律法规的认可不同鉴于现实经济生活中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有关政府部门或机构在制定会计准则或规范时,都保留一定的灵活性,其目的是使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会计政策,进行会计处理以提供客观、真实的财务信息。这种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在一定程度上使企业以合法的手段调节利润成为可能。盈余管理行为尽管不是准则或会计规范制订者最初所期望的,但是其至少在形式上没有违反会计准则或规范,没有超出现有法律法规范围,它是在现有的会计准则和法律框架之内进行的,具有合法性和合规性;利润操纵则是通过采取违规违法的行为达到改变企业的盈余信息,其目的是欺骗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获得不当利益,因此该行为为法律法规所禁止。

(二)运用的手段不同由于盈余管理是以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为前提条件,所以手段的应用是在会计法律法规和准则的范围内进行的。主要是通过利用应计制中存在的会计判断,进行盈余管理;通过安排交易发生或交易方式进行盈余管理;通过营运资金的管理进行盈余管理,达到修正企业盈余的目的。利润操纵则是以不合法的手段来粉饰企业的财务报表,如提前确认营业收入与推迟确认本期费用,利用销货退回的会计处理在年终搞假销售,长期潜亏挂账等。利润操纵的有些手段貌似合乎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的要求,但是突破了一定的限度,就成为不合法的操纵行为。

(三)行为的动机不同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都会使企业的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受到损害,但两者的动机有较大的不同。盈余管理作为一种合乎法律规范的利润调整,是管理者希望通过该管理而使企业的盈利能趋于预定的目标,其目的不外乎满足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要求、合理避税、使自己的管理业绩和管理才能得到认可。而利润操纵则是管理当局利用信息的不对称,采取欺诈手段不合法地调整企业的盈余,实现不当获利的人仅是企业的管理者,而大多数股东和其他信息使用人则成为受害人。

(四)导致的后果不同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两者动机和手段的不同,使得两者导致的后果有明显的差别。盈余管理可能导致正、反两方面的结果。在现代委托关系下,由于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作用,企业的管理当局须以股东财富的最大化为目标,同时为了自身和利益安全会采取一些盈余管理的措施,这些措施运用得当,常常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正面效应。而利润操纵的后果恰恰相反,利润操纵者由于不顾有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弄虚作假,虚构利润,最终将会损害企业诚信,坑害股东和其他信息使用者,同时也必然会使自己受到行政法律的处罚和制裁。

 

三、研究盈余管理的现实意义

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规则的制定和规则的执行在某种程度上是规则的制定者和规则的执行者之间的一种博弈行为,通俗地说就是实际生活中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由于受到一定空间和时间环境条件的制约,任何一项规则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因此,当一项新的规则出经济管理毕业论文台后,规则的执行都将会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寻找规则的漏洞和缺陷以谋求局部和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当这种利益关系现行规则难以调整的时候,规则的制定者就会充分吸收规则执行者的“智慧”对规则做出修订以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当经济环境发展变化到修订后的规则无法规范的时候,一套崭新的规则也就为期不远了。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订也遵循上述博弈规律。盈余管理能够帮助会计准则制定者发现准则的不完善和漏洞,这一点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过对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推动会计理论的发展,而且还将对公认会计原则的制定和会计实务变革,甚至企业的会计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有助于会计准则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西方国家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已有20年的历史。盈余管理的研究不仅对会计实务和公认会计原则的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是还大大地促进了现代会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的发展。其意义主要有:

(一)盈余管理的研究加深了人们对应计制会计的认识,对现金流量表的推广应用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现金为王”的观念在工商管理界非常普遍。现金流量表和“现金为王”的观念为什么会在80年代末期开始流行开来,自然有其特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但也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密切相关。因此,通过研究发现了大量的人为地操纵盈利的行为,会计数据成为数字游戏。通过研究还发现了操纵盈利的行为主要是来自企业管理层小心翼翼对应计制会计的局限性的过分利用,钻了很多应计制会计的空子。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人们将现金收付制发展成现金流量基础。

(二)盈余管理的研究加速了公认会计原则的完善和发展,尤其是表现在增加对外财务报告的透明度方面。沟通摩擦是盈余管理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发表经济管理论文为什么会有沟通摩擦,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要改善这个问题,增加对外财务报告的透明度是必不可少的。近年来,各国公认会计原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修订、新准则的立项和制定都是朝着这一方向发展的。

(三)盈余管理的研究不仅自身成为现代会计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大大促进了现代会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的发展。盈余管理研究本身在现代会计理论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也促进了会计与资本市场、审计、盈利预测、行为会计以及所得税会计等领域的研究。实际上,在研究这些领域时,也常常会遇到盈余管理的问题,即有许多交叉的地方。

第7篇

1、工作范围和工作内容不断扩大

高校经济活动范围越来越广,经费收支总量成倍增长,多种筹资方式相继出现,资金来源渠道不断增多,工作内容不断扩大,日常核算任务越来越重。

2、管理难度加大

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由过去的单校区扩展到双校区、多校区甚至跨地区运作,论文由过去单一的借款报账核算扩展为核算监督、筹措经费、防范风险、融资理财、成本利润、税务管理等方面。财务管理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的同时,也加大了管理难度。

3、专业知识与财会制度更新迅速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财会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同时,国家不断总结财会工作的经验教训,并注重与国际会计惯例的接轨,不断探索研究和制定出台新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及其他相关法规。

4、财政改革不断深化和完善

国家在财政、税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不断出台政策措施,涉及到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如统发工资、生均拨款、集中支付、绩效评价及专项审计等。

5、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财会工作的各个方面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财务工作已由过去的手工操作转为电算化管理,并已逐步扩展到建立财务信息管理平台,涵盖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方方面面。同时,与校内外各种信息系统如教务管理、零余额支付、银行扣款等实现了资源共享。

此外,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文明进步,人们对公共事业管理的知情权、透明度的需求不断增加,高校收费贵、收费乱、资金效益不高、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一直是广大人民群众热议的话题和关注的焦点。

二、高校会计人员从业素质的基本内涵和衡量办法

关于素质,《辞海》的定义有三种:一是人的生理上的原来的特点:二是事物本来的性质;三是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对从业人员来讲,应是第三个定义,就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所具备的职业能力和所体现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即所谓职业素质。

会计工作是一项内容丰富、涉及面广、非常具体、繁琐却又极为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其具有的重要性、全面性和复杂性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特定的从业素质。事实上,所谓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其实质已完全浓缩和凝练在我国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之中,只不过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具体要求。在高校会计工作领域。会计人员从业素质的基本内涵是会计人员对从事的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具体讲就是与时俱进,爱岗敬业,以饱满的热情、扎实的作风、积极的态度,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为高校的发展建设做出应有的业绩。

如何判断和衡量高校会计人员是否具备足够的从业素质?笔者认为,必须重视学历和能力,但不唯学历、不唯能力。关键看是否了解和适应各自的岗位工作,是否能成为各自岗位上最称职、最合适的员工。

三、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

1、高校会计人员要具备爱岗敬业的素质

爱岗敬业是会计职业道德最基本、最核心的规范,是检验每个从业者是否有职业道德的首要标准,是做好一切_工作的出发点。

(1)转变观念,热爱工作,享受工作所带来的快乐

高校会计人员自身首先要转变观念。要认识到具体工作虽然十分平凡、琐碎,但却是一项技术性、政策性很强的经济管理工作,对于确保学校经济秩序正常有序、促进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认识到自己不仅在从事神圣光荣的财务工作,还担负着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使命;要认识到要想提升工作地位,得到广大师生的尊重和认可,关键在于提升个人素质,为学校发展提供优质的管理和服务。

其次,要喜欢自己的专业,热爱本职工作,不能把工作当作一种负担,也不能把工作仅仅当作一种责任。它更应该是一种乐趣。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对其赋予情感,富有职业自豪感、责任感和快乐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并享受工作所带来的快乐。

(2)勤奋钻研,精益求精,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工作

高校会计人员要勤奋工作、努力钻研。要团结协作、不计较得失。毕业论文要正确对待各种工作关系,妥善处理诸如工作与家庭、休息与加班、个人与集体、本职工作与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日常工作与临时突击性工作等工作矛盾。如目前,财务部门要负责专项资金的项目申报工作,该项工作往往时间紧、任务重,需要加班加点,负责人员就要处理好上述关系才能按时完成。

要能经受住工作中的艰难困苦,要有勇气、有毅力去克服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遇见困难要想方设法地解决,而不是简单地向领导或师生员工说“不懂”、“不愿”、“不行”、“不做”,然后一推了事。如项目申报工作。负责人员不仅要熟悉财会专业知识。还要了解和掌握非自身专业的建设项目的基本知识,否则肯定不能做好该项工作。

要有精益求精、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对工作要严格要求、一丝不苟,要负责到底、不马虎了事、不敷衍塞责。如项目申报工作,负责人员一定要对各种细节进行认真审查和核实,确保数据真实和前后统一。确保格式完整和打印质量,确保纸质材料和电子文档相符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质量,提高项目中标的成功率。所谓“细节决定成败”,正是此意。

(3)用心工作,主动工作,以主人翁精神参与学校管理

所谓用心工作,可简单概括为五个方面,共“十心”:业务判断要出于公心、涉及个人利益不能带有私心;业务办理要有耐心、解决问题要有决心;坚持原则要有恒心、待人接物要有诚心;在平凡岗位做琐碎工作要甘心、不被人理解要有平常心;为人处世要有良心、对同事和学校发展要关心。如在财务预算的编制中,负责人员要结合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地制定各种经费指标并不断修订和完善。在此过程中,会经常不被理解,需要不断解释和沟通,这就需要用上述各“心”工作。

除工作用心外,还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投入工作,以主人翁精神参与学校的各项管理。如预算管理中,负责人员要主动调查了解需求、分析执行情况、总结经验教训和主动提出方案,切实降低能耗、优化资源配置、减少铺张浪费、提高办学效益等。

总之,所谓天道酬勤,只有符合上述要求,才能达到新时期“爱岗敬业”的目标,避免“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窘态在高校会计人员中发生。

2、高校会计人员要具备诚信自律、坚持原则的素质

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做到诚实守信、廉洁自律、保守秘密。要在遵守准则的基础上,客观、公正地处理业务。它与高校会计人员息息相关,不仅是一种工作态度,对愿做出色的、高尚的会计人来讲,更是一种境界追求。

(1)诚信是做人之本,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根本

“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对高校会计人员来讲,诚信就是要围绕学校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在反映学校对外交往和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切实做到诚实可信、遵守承诺。面对虚假会计信息。不仅“不能为”、“不敢为”,更应“不屑为”。

(2)廉洁自律是保证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

高校会计人员要不断学习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小事做起,防微杜渐,实现自我约束;要经得起各种利益的诱惑,自觉接受监督:要坚持原则,依法办事,敢于同违法违纪现象做斗争。有人说,高校是“我国经济腐败领域的最后一块堡垒”,无论真假,高校会计人员都要廉洁自律,并为打破这一“堡垒”或打破这一言论作出应有的贡献。

(3)客观公正是会计人员必备的行为品德,是会计职业道德的灵魂

它要求高校会计人员具备正直诚实的品质。不偏不倚地对待有关利益各方,以实际经济活动为依据如实反映学校的各种财务状况;要求保持从业独立性,就事论事,遇事三思而后行,不受个人或外界因素的约束、影响和干扰,不带任何偏见或感彩地工作。无论出于什么目的及主动与否,工作中的“技术处理”都是违背该原则的。

(4)遵守准则是会计人员依法办事的核心内容,是胜任本职工作的基础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它要求高校会计人员要熟悉、正确运用准则,依照准则办事。提高遵守准则和执行准则的能力;会计论文要具有高超的职业技能和足够的专业胜任能力,要不断学习,刻苦钻研,锲而不舍,精益求精,做业务精、技术硬的会计人员;要在工作中“不惟情、不惟钱、只惟法”。

(5)保守秘密是会计人员应尽的义务,是保护会计行业利益的需要,它要求高校会计人员不该问的不问,不该说的不说,不为利益所诱惑。坚决保守秘密。较为常见的一种现象是,会计人员经常私下交谈或对他人说某某领导、老师又领了多少补贴,无论出于什么目的,有心与否,都是不对的。

总之,高校会计人员面对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面对会计方法本身的可选择性,面对各种诱惑和压力,既要能够坚持原则,又要能够灵活地处理好各种矛盾,同时还要善于保护自己,给自身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成为捍卫国家经济利益的卫士。

3、高校会计人员要具备提高技能的素质

新时期日益复杂的财务工作要求会计人员要及时更新观念,学习新知识。提高技能,适应新变化和工作的需要。否则,将会逐渐落伍并最终被行业淘汰。

(1)树立自我主动学习观念,培养高超的专业技术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会计人员是具有多元知识结构和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会计人才,要有过硬的专业本领、渊博的相关知识。要启发创新思维。拓宽知识面,学习新知识,提高综合素质。要培养运用理论知识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自我主动学习观念,坚持终生学习,不能仅仅依靠单位组织的强制学习。

(2)重视在会计实践中提高会计职业能力

会计工作是一项技术性、政策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工作中,才能提高职业能力,工作实践与理论知识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了解和适应新变化,胜任岗位工作

面对高校财务管理环境和工作范围内容等的不断更新、变化,会计人员应积极主动,了解变化内容,把握变化内涵,寻找解决办法,跟上时代步伐,适应工作需要,成为在各自岗位上最称职、最合适的员工。如:面对财政改革不断出台的政策措施,会计人员应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可开展调研、查找政策法规和文献资料、积极与兄弟院校同行交流、及时请教主管部门和领导同事等。又如:面对信息技术在财会工作中的广泛应用等情况,会计人员不仅要积极主动参与信息技术“傻瓜型”的普及操作培训,更要针对本单位、本岗位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掌握和应用其更高层次的功能,如编制简单的应用程序、存储工作信息、开展财务分析和编制报表,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准确度,并可进行各方面交流,达到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此外,高校会计人员还要强化全局意识、创新意识,要有良好的道德风尚及优良的人际关系,要具备较强的交际能力、谈判技巧及对外界事件的反应能力等,做到厚积薄发,游刃有余地解决高校实际财务工作中碰到的问题。

4、高校会计人员要具备文明服务的素质

文明服务是提高会计声誉的基本条件,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管理与服务是财务工作的两项基本功能,但最终落脚点还是统一在“服务”上。

(1)高校会计人员要承担“服务育人”的责任

财务部门作为服务全体师生员工的窗口单位,承担着学校“服务育人”的责任。高校会计人员不能仅把自己看作是一名普通的会计人员,更须时刻铭记自己是高校的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服务育人。必须做到两点:一是要爱岗敬业,精通业务,遵纪守法,言传身教;二是要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提供优质服务,要以兄长之心、良师之意去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启迪他们的心灵,感染他们的思想,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达到服务育人的目的。做不到优质服务,就谈不上服务育人。

第8篇

1、基础支撑条件随着人力资源管理学科校企合作项目和实践教学的加强,教学经费的需求也随之增加,然而M高校现行教学经费已经不能满足其需要,需要及时增加教学经费的投入。M高校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较低为落后,学校办学经费有限,在人才引进方面较为困难。目前,贵州省高校人力资源专业的教师,大部分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较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在公共部门、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经验,加之教学任务重,学历职称压力大,缺乏实践锻炼的时间、机会与动力,实际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M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研室专职教师14人,年龄大多集中于29-34岁,其中有2人为在读博士,实际在岗教师只有12人,数量相对不足,导致教师整体教学任务重,再加上经费不足等原因,该专业教师除了到外校攻读博士学位,从2006年至今很少有外出学习机会。由此可见,该专业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过于年轻化,教学及工作经验不足,且尚未形成有效的科研团队,总体上还需要进一步强化针对青年教师在教学与科研方面的培训与开发。

2、专业教学存在问题第一,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不合理。2012级教学计划中公共基础课程共计1026学时,占整个学分比例为30.97%,专业基础及专业必修课共1566学时,占49.43%,专业选修课共180学时,占5.68%,素质教育课90学时,占2.84%,实践环节包括社会调查、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占9.09%。从所占学分比例来看,公共基础课所占比例过大,在专业课程中只有人力资源会计、培训与开发、招聘录用与配置管理信息系统设置实践教学环节,而且在1746学时的专业课程中只有32学时。第二,缺乏实践教学。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面临学校外联系实习单位难度加大,实习经费少及时间短、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在教学计划中的社会实践方面,要求学生在大二暑假进行假期实习,要求学生第二学期到学校报道时上交带有实习单位公章的实习鉴定及一份实习报告,但部分学生不愿实习而出现弄虚作假行为。另一次则为大四毕业实习,这一次实习不少同学已将其作为工作试用阶段,态度积极且认真,可已到用人单位要求学生具备实践能力的时刻。第三,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工具方面,虽然引入了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但是没有体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功能,而只是对传统工具的简单替代。在教学形式方面,主要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讲授方式。考核方面,课程考核中选修课程一般采用开卷考试或课程论文等形式,而非选修课程则一律采用期末闭卷考核形式。成绩构成为平时成绩占30%(包括日常学习中教师对考勤、提问、作业完成情况等的评价),期末成绩占70%(专业课程体现为期末考试卷面分数)。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形式也比较简单,以开展就业专题讲座、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为主。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积极提升办学条件

首先,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上,企业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平台,通过在企业人力资源相关部门实践,亲身体验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工作,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锻炼实际操作的能力。因此,必须进一步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并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但是,尽管如此不少学生在暑假实习和毕业实习时难以找到对口的实习部门和岗位,或在对口的岗位却学不到相应的知识,这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非常不利的。针对上述现状,应加大人力资源模拟实验室建设的力度为学生提供校内实践场所,使学生能在“模拟”的环境下掌握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技能,学会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借此机会对企业实际运作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与企业信息化的认识,为毕业后成功地走上社会参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打下基础。此外,专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支撑,针对M高校教师队伍现状,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吸收和培训具有高学历、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态度严谨的教师队伍,以保证能够实现“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完善教学体系,全面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及人文素养

1、优化课程体系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基本手段与措施。基于目前的M高校的教学计划,可在当前课程设置基础上,可增设诸如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热点、研究前沿等具有一定时效性、前瞻性的提升专业职业能力的相关课程以及计算机高级应用等适用性广泛的一般职业能力的相关课程,以有力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同时,针对M高校缺乏实践教学这一问题,尤其应注重科学合理地设计符合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针对现有教学计划应适当增加专业课程及素质拓展课程比重,尤其应该注重在专业课程中增加实践环节,将诸如绩效管理、薪酬管理、招聘与培训、工作分析、人力资源会计等实践性较强课程设置为实训课程,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学生综合性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加快本专业相关课程选修化的道路,积极开设员工心理帮助、管理沟通、组织文化、战略管理等选修课程,为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课堂之外,积极聘请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家学者或者大型企业人力资源方面的主管等到学院开设专题讲座,拓展学生视野,更好地理解人力资源管理所需各项技能。此外,可参照英国的SandwichCourse安排,对现有的固定学制进行改革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大学生延长大学修读时间,鼓励大学生勤工助学、半工半读,甚至工作一定时间以后继续修读学业。③

2、丰富教学方法,注重学习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进入企业,可在大一就安排学生集体到实习基础或工厂当中进行参观,让学生对企业有一个大概的认识,以更好地引入相关的课程;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可引入专业培训机构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的形式,通过小组讨论、专题汇报、情景模拟等方式开展参与式教学,并且可以针对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方法,如《组织行为学》运用角色扮演、《人力资源会计》运用模拟实验、《薪酬管理》运用社会调查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因为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而主动地学习,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而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其次,在就业能力培养方面可在传统方式基础之上引入一些新的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方式,如就业心理辅导、职业适应性辅导、职业测评、体验式培训。再次,通过实习基地的建设,根据学生专业培养目标及学生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实习,并分配教师对学生进行详细的训练和指导,以保证实习目标的实现。

第9篇

我国会计教育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办学模式,并积累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在我国财经类院校中,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步伐已大大加快,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但我国会计人才培养仍存在相当多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一是会计教学体系尚不够完善。如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缺乏理论依据、教学内容陈旧等。二是教学过程不够优化。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落后,会计实践教学形式单一等。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与当今时代需要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构建模块化的课程教学体系,优化教学模式意义重大。

(一)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会计学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审计实务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学、审计学、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国内外与会计、审计相关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国际会计惯例;熟练掌握会计核算、会计检查和会计分析的方法,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较复杂的会计专业问题。我国高等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适应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培养出复合型“专才”,而且在21世纪初,王光远同志就指出:“发达的经济工作、科学的管理工作强烈要求先进的会计教育制度和人才为之服务,而先进的会计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会计人员首先应具备深厚的财务会计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应掌握与会计工作密切相关的税收、金融、经济法规、管理、计算机和外语知识。因为社会职能要求和岗位设置及分工只会越来越细,对完成一项工作的要求,既包括会计工作,也更需要协调、合作和支持。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逐步与其他管理活动渗透、协作和相互支持,成为一项系统工程。

(二)应用型会计人才技术要求 会计专业在我国已经是一个成熟的管理类专业,社会对应用型会计人才需求量较大,高校所培养的会计人才应是面向基层的,具有一定理论基础、较强动手能力和二次开发能力的人才。高校的本科会计教育应“以突出应用能力培养,办出本科特色和以岗位设置为依据,办出专业特色”为指导思想,把培养目标定位在“主要面向中小城市的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从事日常业务核算与管理工作,胜任会计主管及以下岗位工作需要,具备与之相适应的素质、知识、能力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因此,我国会计学应用型人才要达到的技术要求为:熟练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尤其是掌握会计学、财务管理和税收筹划等专业知识,为会计学专业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掌握会计学的方法及技能、程序,具备会计核算、成本管理、收益管理、财务分析、预算管理、税收筹划等专业能力,能熟练运用会计学专业的理论和知识,分析和解决财会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富有责任感和诚信力,具有财会机构运作管理的能力,能胜任本专业各职业岗位的组织和管理工作;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具有熟练的计算机财会操作的能力,能够熟练利用计算机从事财会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专业拓展、设计能力,能适应与财会相关的其它专业领域的业务工作。

(三)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财会人才结构不合理、财会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应用型高级财会人才的需要。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包括会计、审计、财务管理人员在内的财务人才队伍十分庞大,从全国财会队伍的结构来看,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不足1%,本科以上学历的不足10%。经过调查分析发现,我国财会人才需求结构犹如一个金字塔,初级财会人才已相对饱和,甚至过剩,而中高级财会人才很稀缺。要解决我国目前财会人才结构不合理的需要,从学科建设角度看,大力发展会计应用型人才是一个方向,也是今后经济发展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对中高级财会人才的迫切需要。因此,培养应用型高级财会专门人才是解决当前我国财会人才结构不合理、财会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的一个必然要求。

二、模块化会计课程体系构建

所谓模块式教学就是指根据培养目标的职业要求,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确定该项技能所需的知识内容(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按照技能的特点和分类,建立若干教学模块,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在一起,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式。会计专业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核算岗位的特点,采用模块式教学,将岗位工作能力模块化。

(一)基本框架 会计学本科专业能力的培养,应建立在财会各岗位的职业背景的基础上,运用财会知识分析企业会计问题、成本核算管理、财务分析、预算管理、税收筹划等各相关岗位的技术流程,以及各岗位的技术要求,从而归纳为业务基础能力、业务核心能力、业务拓展能力等能力类型。在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岗位素质和职业能力结构分析基础上,进行课程体系构建,依据课程组成原理和现有国家课程规范,设计对应课程名称。会计应用本科专业采用模块式教学,通过对会计岗位职责的调研,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就业岗位状况,确定职业岗位群,该岗位群由若干专业相关岗位组成,来源于各个行业会计的岗位设置;通过会计岗位工作分析,明确该工作岗位对工作人员的能力要求;通过不同财务管理岗位能力要求的分析与分解,确定相应的课程模块,模块课程以满足岗位需要为目标,不同岗位对应的不同课程模块的结合形成模块课程体系。

(二)各模块设计思路 主要包括以下模块:

(1)公共基础模块。该模块的素质结构分为岗位素质和开设课程。其中岗位素质为:掌握唯物世界观的方法;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能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社会经济现象;有敏捷的计算力和快速的应变能力;有健康体魄。所开设课程:政治理论课;外语;数学;计算机;军事教育;体育等。

(2)学科基础课模块。该岗位素质要求为:熟悉国家经济财政、投资政策、产业政策;有良好的投资管理业务能力;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工作责任心。开设课程:管理学;统计学;证券投资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技术要求为:掌握管理的基本职能、管理信息系统的运用、基本统计方法、经济现象的理论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解、证券资产的估价方法等。

(3)专业核心课模块。该模块细分为三个模块:

专业核心课模块一。岗位素质要求:掌握会计核算的方法,熟悉会计工作的基础规范;有良好的会计核算业务能力;具备对我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财务报告条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开设课程:会计学;财务会计;涉外会计;高级财务会计;金融企业会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技术要求为:熟练掌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方法、账簿的设置与登记方法、财务报告的编制方法;掌握企业会计准则、以及会计要素的会计核算;掌握手工会计的核算、以及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会计处理的能力。

专业核心课模块二。岗位素质要求:掌握成本核算和计算的各种方法;有良好的成本管理业务能力;具备成本计算能力、成本控制能力,以及良好的对内交流和沟通能力。开设课程: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物流成本管理。技术要求:理解和掌握传统成本计算的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和分类法,掌握成本性态分析和量本利分析原理;掌握成本控制方法和责任中心的考评方法;熟悉成本计算的具体业务操作流程。

专业核心课模块三。岗位素质要求:掌握各种财务分析方法;有良好的财务分析业务能力;有敏捷的计算能力;对影响财务报告分析的因素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开设课程:财务管理;财务报告分析;管理会计。技术要求:盈利能力分析指标的计算与评价;偿债能力分析指标的计算与评价;营运能力分析指标的计算与评价;现金流量分析指标的计算与评价;企业发展能力指标的计算与评价;财务报告的综合分析等。

(4)专业选修课模块,该模块分为两个子模块:

专业选修课模块一。岗位素质要求:掌握各种预算编制方法;有良好的预算管理业务能力;有敏捷的计算能力;对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对预算的影响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开设课程:企业内部控制;全面预算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学。技术要求:理解调整预算,零基预算,连续预算、弹性预算的原理与应用;掌握业务预算的编制、财务预算的编制、资本支出预算的编制等。

专业选修课模块二。岗位素质要求:掌握税收的基础知识和税收筹划方法;有良好的税收筹划业务能力;对国家财政、税收政策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对我国税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开设课程:财政学;国家税收;税收筹划。技术要求:税务会计熟悉我国财政、税收的有关政策,正确进行流转税、所得税、财产行为税及其他税收的计算;能够填制有关纳税申报表;能熟练掌握税收筹划的技术平台和各种方法的应用,有效进行税收筹划等。

(三)专业实习模块 其分模块由四部分组成:(1)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校内专业实验室,注重实践性教学的开展;主要专业课程均安排了专业实验。实验课安排在校内多媒体教室、ERP财务管理实验室、投资理财实验室、会计手工实验室、会计信息化实验室、审计模拟实验室或校外的实习基地进行,由任课教师或专任的实验课老师指导。(2)专业实践教学,采取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模拟实践与顶岗实践相结合,集中实践与自主实践相结合。本专业在实践性教学环节设置上开出了四个阶段的实习实训:教学实习;专业实习;综合业务能力实习;毕业实习。(3)第八学期安排毕业实习12周,组织学生到业务单位(实训基地)参加实践工作,以获得一定的实际经历,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第八学期学生结合毕业实习撰写毕业论文,进行论文答辩4周,并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4)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获得与本专业相关的技能证书,包括“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培训合格证”、“会计电算化资格证书”、“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助理理财规划师资格证书”、“注册会计师”等。保障措施有: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考前短期培训;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

三、适应能力素质要求的模块化教学效果

会计专业是一个实务操作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对学生基本要求为:熟悉会计领域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国际会计惯例,掌握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领会会计核算各环节的工作程序和方法,能够从事实际财会工作;具备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清正廉洁的良好职业道德。其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备财务、会计、金融、法律、管理、税收等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并且具有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组织管理领导能力和极强的团队合作精神的高级应用型财会人才。会计学专业的教学应采用“模块模式”,通过将会计学专业课程科学设置成各个模块,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有利于实现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模块教学模式依据会计的岗位职责,将课程知识的相关部分联系起来组成教学模块,并按照会计岗位的业务流程组织模块教学,突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有机结合。模块教学采取“2+2”的教学设计,第一、二学年为该专业业务素质培养的基础性课程,第三、四学年为对应行业业务流程或岗位职责制定相应的模块课程体系,以达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有机结合。

(二)有利于避免专业课内容重复在我国现有财经院校中,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出现各门专业课程建设中过多强调单科内容的完整性,而忽视整体专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如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在决策方法和存货管理,基础会计与中级财务会计在会计理论体系、会计目标和会计要素方面,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在成本控制和成本管理等方面,财务管理与成本会计在产品成本计算和管理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重复,这样既增加了各科教师的负担,造成资源的浪费,又减少了学生有效学习和实践的时间。

(三)有效解决专业课与基础课比重失调问题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高等院校基础课的安排必须涉及社会、人文、自然和科技等领域,注重提高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我国目前各高等院校会计专业教育中,过分强调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不注重提高知识结构的通用性;专业基础课内容也很局限,对相关专业课程如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前沿问题、税法、统计学、计量经济学或专业外语等课程缺乏必要的重视。学生很难从经济学和管理学角度审视和理解会计,从而将会计与相关知识结合起来。

(四)减少课程设置存在的遗漏问题 由于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化管理的加强,会计研究出现新的变化,形成了许多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学科,如人力资源会计、无形资产会计、环境会计和养老金会计等。而目前的会计教育中,大部分院校都没有设立相关选修课程或专题性质的课程,使多数学生对上述内容了解甚少。在传统的课程设置中,往往缺少国际会计准则、国际经济法、国际会计信息披露等涉外课程和双语教学课程。会计人员如果不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商务惯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就不能为国际经济活动提供高质量的可比会计信息,不能很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境外投资及向外国企业提供会计服务,不能与其他国际会计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竞争。因此对于拓宽知识面的课程,可以采取灵活的安排方法,适当选择一些必要的课程作为必修课或鼓励跨学科选修,可以请本校或外校相关学科的教授以讲座的形式进行授课,这样既不占用太多时间,又可以让学生领略到其他学科知识的精华。

参考文献:

[1]阎达五、王化成:《面向21世纪会计学类系列课程及其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会计研究》1998年第9期。

[2]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会计研究》2004年第2期。

[3]马文超、吴君民:《大学会计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财会通讯》(学术)200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