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09:36
导语:在铸造工艺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道路改造工程施工注意的问题
引言
随着城市发展步伐的加快,影响城市命脉的道路问题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在建设和扩展新道路的同时,对原有道路工程的升级和改造更关乎我们日常的生活,但在道路改造过程中有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下面以某工程的具体实例来简述。
某道路工程涉及主车道拓宽、施工改造辅道、自行车道等,要求在保证正常通车前提下完成上述任务。先施工辅道及其管网工程,通车后,再施工主车道拓宽及其管网工程。
一、路基施工
1.1软基处理
沿线路基土主要是人工填土,以杂填土为主,结构松散,承载力较低,该土层主要位于本次改造道路的两侧辅道之下,厚度平均2.5m,处理方法:道路两侧辅道下2.5m及人行道下1.5m范围的杂填土全部铲除后换填,换填时应分层(0.5m一层)压实。
1.1.1路基挖方
①开挖前按施工图规定的路线中心线,标高和断面进行测量放线。木桩标明挖土深度,边桩线位置,并由监理工程师确认。②使用挖掘机和自卸车配合进行挖方作业,人工辅助施工。施工人员按测量放线木桩所示的挖土深度指导挖掘机作业。需要拆除、掘除构筑物等事先用人工清走,别处堆放,再运出场外。挖方要运走的杂物、废料、坏土等要倾卸在城管部门指定的倾土场,不准乱倾乱倒。土方作业时,要注意横向坡度,按设计横坡开挖,并注意雨水排除。断面土方的最终成型由人工整理成设计断面。
1.1.2路基填方
①土源的确定与试验。首先确定土场、运输路线、运输方式,其次对土场的土质进行试验。②填土前按施工图规定方向、标高和横断面进行定位,将原地表土翻松并辗压密实。若有未压实的人工填土应全部清除后再分层回填。③填土不得含有淤泥、砖块、石块、腐植土及有机物,辗压不得有翻浆、弹簧现象。④填土厚度不可超过30cm,填一层辗压一层,分层分段施工。试验人员跟班检查。下一层达不到要求的密实度,不得进行上一层的回填。⑤按设计横坡要求每层设置横向排水坡,纵向排水槽等。防止积水浸泡路基。⑥填土施工顺序为汽车运土进场——挖掘机或推土机平整——人工配合平整——压路机辗压——人工配合补填——辗压。
二、路面工程
设计中采用保留原主车道双向六车道的路面,拆除原路肩、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主车道拓宽与原路面结构一致,新旧主车道表面统一做一新罩面层,加铺沥青混凝土新面层。
2.1底基层、基层施工
2.1.1路面施工放样,用木桩标示出路面边桩,各层厚度。清除路床上的浮土杂物,整平、压实到规定的密实度。
2.1.2石粉碴要求颗粒坚硬,不含土块等杂物。
2.1.3水泥石粉碴配合比采用重量比,混合料的含水量一般为7-9%,外观检查手捏成团,但不冒浆,落地能散,水泥选择终凝时间较长的,强度等级为32.5Mpa。
2.1.4水泥石粉碴一律采用机械拌合。
2.1.5施工采用分段流水作业。根据施工时气温,水泥终凝时间,确定施工数量及范围。根据压实比值确定石粉碴铺设厚度。在拌合前一天要闷水使其湿透,含水量合适。按水泥含量计算每平方米水泥用量,画线分块后撒水泥或按石粉碴数量放水泥。机械拌合,压路机辗压。
2.1.6水泥石粉碴混合料从加水泥到完成辗压的时间不可超过3小时。成型后洒水养护(禁止用水冲刷),养护7天(禁止一切车辆通行)。
2.1.7施工中做好防雨措施。
2.1.8施工中每道工序必须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
2.2沥青砼路面沥青砼路面施工为保证工程质量,拟申请并经监理工程师批准,委托沥青砼专业队进行施工。
2.2.1采用厂拌黑色碎石或沥青砼,沥青砼送至现场需有出厂合格证,包括沥青、砂、石材料的技术性能及配合比。
2.2.2现场施工以沥青摊铺机摊铺并辅以人工作业。
2.2.3道牙石一侧先进行沥青层厚度弹线,标明横坡和层厚,并拉线铺筑,经监理工程师确认。
2.2.4沥青砼运至现场必须测量温度和进行外观检查(如颗粒级配是否正常,拌合是否均匀,有无浇焦等)。
2.2.5沥青砼表面应平整、坚实、不可有脱落、掉碴、推挤、烂边、粗细集料集中等现象。
2.2.6用10t以上压路机辗压后不可有明显轮迹,接茬紧密、平顺、烫缝不应枯焦。
2.2.7面层与路缘石及其它构筑物接顺处不得有积水现象。
2.2.8黑色碎石路面基本要求同沥青砼路面,其允许偏差应符合规范规定。
三、砼路面施工
3.1砼路面的水泥用42.5Mpa普通硅酸盐水泥。碎石最大粒径40mm,级配符合曲线要求,砂要进行含盐量化验。
3.2砼配合比由试验确定水泥、碎石、砂、水的重量比。水灰比不大于0.46,达到抗折5.0Mpa的要求。
3.3标书要求用业主的商品砼。对砼生产厂家按设计要求书面委托,订明抗折强度,每天用量及使用时间,砼生产厂家对砼配合比负责。
3.4水泥拌和料用砼拌和车运到施工现场的指定地点倾卸。施工要考虑到车辆的进退路线,人工分灰。
3.5砼路面在施工前要对检查井及平道牙安装好,并安装浇注段、模板及钢筋。模板的顶面标高用水准仪复测,确定纵横坡度及标高符合设计要求。
3.6施工过程中要派人看模,支撑牢固,不跑位、漏浆。纵横胀缝和缩缝的位置在模板上事先注明或交代清楚。
3.7砼路面的底面即水泥石粉碴面层要清扫干净,洒水淋湿,保持表面湿润,不能有积水。
3.8砼振动先用用插入式振动器依次振捣,再用功率不小于2.2KW平板震动器纵横交错全面拖振一次,达到拌和物停止下沉并泛击水泥砂浆的状态。最后用放在模板顶的震动梁复振一次。
3.9人工用抹子大致平整砼表面。对振动梁振过的局部地段要修补。靠尺检查到局部地段不平整,人工在抹平时要进行调整。
3.10水泥初凝后收干前,人工最后一次抹光。如果砼表面收干快,可以用砼磨光机磨光提浆后再用人工抹平。收干的时间要掌握好,特别在阳光下直晒时要小心变干变硬。
3.11用滚筒或其它方法对拌光后的砼表面拉毛。拉毛深度1-2mm,要做到均匀、一致。拉毛的滚筒按规定平行滚动或拉毛。
3.12人工看护拉毛后的砼路面,不准行人或其它东西踩上去,造成砼表面的严重缺陷。
3.13水泥终凝后,砼表面可以承受一定的力量再用草袋或麻袋复盖,并用洒水养护。养护时间7天。
3.14纵横向接缝必须按设计要求放置钢筋,砼路面角隅加强的部位按图施工,决不能马虎。
3.15砼强度达到1.2Mpa后,一般浇砼后一天,用砼切割机切缝,按分块、分缝部位,先用墨线打线。切缝机沿线切割。切缝时间不能太早,避免切缝处脱口,也不能太晚,特别是气温较高时,容易引起砼路面表面出现裂缝。:
3.16砼路面施工要注意防雨措施的运用,备足防雨设备,搭设防雨棚,尽量利用晴天浇筑砼。遇到雨天,立即搭盖防雨工具,防止雨水直接冲刷面层,造成麻面。
3.17砼路面施工检查按市政规范的标准执行。路面的砼厚度和平整度需严格控制。
四、结论
道路工程的适用和通畅关系着大家的切身利益,在施工中加强管理、切实提高工程施工质量,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稳步提高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变形铝合金 熔铸工艺 工艺分析
中图分类号:TG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9-0022-01
引言
铝加工业的发展使铝材的应用更加广泛,尤其是在目前的航空航天工业、轨道交通业、乘用车辆制造业、军工材料及民用产品的开发行业中,铝材应用的市场被开拓发展成为了十分广阔的大市场,因此就对铝材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而铝材的熔铸是铝材生产的第一道工序,其目的主要是是为铝材轧制、锻造、挤压生产提供优质锭坯。锭坯的冶金质量的高低,是在后续的工序中再难以进行更改的。因此,控制好锭坯的生产与质量是发挥铝材的潜力的重要前提。要以先进的工艺技术和最低的成本获得高性能、高质量的铝合金铸锭使之满足后续工序及最终成品的需要是现代化铝材应用所追求的。
一、变形铝合金熔铸
铝熔铸是利用电解铝液、返回废料、中间合金为主要入炉原料,经熔化、保温、精炼、铸造成锭,铸锭经锯切、铣面处理成压延车间需要的合格扁锭,或者铸轧/连铸连轧成板带坯。其主要的工艺过程为熔炼、熔体处理、铸造。铝熔铸的这三个主要工序过程是紧密衔接、相互制约、密切配合才能完成熔铸过程。在此过程中,如何发挥设备寿命期内的能力,提高生产力,节能降耗,降低生产成本越来越受到铝加工行业的关注。
二、变形铝合金熔炼
熔炼过程为了使熔体内部成分、温度均匀,需要采用适当的搅拌技术,建议采用电磁搅拌。电磁搅拌的主要优点是:减少炉内各部位熔体的温度差;熔体成分均匀;由于提高了热的传输,能耗下降;炉渣下降。
铝熔体处理一般指对熔体进行合金化、净化与细化。合金化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强度,此外,还应该考虑改善加工性、抗蚀性、耐磨性、硬度、液态金属的流动性、表面性能以及其他特殊性能等。净化处理或精炼是采取措施使铝熔体中不希望存在的气体与固体物质降到所允许的范围以内,以确保材料的性能符合标准或某些特殊要求。铝熔体的净化处理主要是将氢及氧化铝降到所要求的水平或更低一些。为了获得铸锭均匀细小的最佳晶粒组织,主要途径有控制凝固时的温度制度,细化处理。
三、变形铝合金铸造
铝合金铸造是将经检验合格的铝熔体浇注到带有水冷却设施的结晶器中,使熔体在重力场或外力场的作用下充型、冷却、凝固成铝锭坯的工艺过程。变形铝合金铸造主要有半连续铸造、铸轧、连铸连轧三种铸造工艺。半连续铸造属于静模铸造,铸轧和连铸连轧属于动模铸造。对于变形铝合金铸造来说,作者认为动模铸造是发展的方向,它可以实现液体金属一次加工成材,达到节能、降耗、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动模铸造可分为四类:其一是辊间铸造,液体金属从供流嘴流到一对相向转动的轧辊之间冷凝成形并被压延成板材,典型的辊间铸造是连续铸轧技术;其二是轮间铸造,用带定型槽沟的环形轮和钢带组成结晶器,金属液进入结晶腔内,随铸轮同步运行,在铸轮与钢带分离处,熔体凝结成坯并以与铸轮周边相同的线速度拉出锭坯;其三是带间铸造,结晶器由两条相互平行的履带式类型的钢板模或钢带组成;其四是无接触铸造,气化层铸造以及电磁铸造属此类的铸造方式。对于变形铝合金板带的成型,选用铸轧和连铸连轧的优势明显。
(一)半连续铸造坯锭
目前应用最多的是直接水冷立式半连续铸造机,它可以生产各种铝合金牌号和规格的扁锭以及实心和空心圆铸锭。铸造过程中铝液重量基本压在引锭座上,对结晶器壁的侧压力较小、凝壳与结晶器壁之间的摩擦阻力较小,且比较均匀。牵引力稳定可保持铸造速度稳定,铸锭的冷却均匀且容易控制。其中尤以液压铸造机的应用最为普遍,特别是内导式铸造机的优点更为明显。
(二)铸轧
铝熔体从净化处理装置流出后,进入可以控制液面高度的前箱内。通过前箱底侧的横浇道流入由保温材料制成的供料嘴中,液体金属靠静压力由供料嘴直接进入一对相反方向旋转的铸轧辊中间。铸轧辊使液体金属快速结晶。随着铸轧辊的转动,铝熔体的热量不断通过凝固壳被铸轧辊带走,结晶前沿温度持续下降,结晶面不断向熔体内部推进,当上下两个结晶层增厚并相遇时,即完成铸造过程而进入轧制区,经轧制变形成为铸轧带坯。铝带坯连续铸轧技术代替了通常铸锭热轧工艺生产带坯所需的铸造、锯切、铣面、加热、热轧等全部工序。
(三)连铸连轧
连铸连轧工艺是一种工艺设备紧凑,在连续铸造机后面紧接着配置热连轧轧机组的紧凑生产线,是从液体到板带材一次性完成的连续生产线。显然,连铸连轧不同于连续铸轧,后者是在旋转的铸轧辊中,铝熔体同时完成凝固及轧制变形两个过程。但是两种方法的共同点均是将熔炼、铸造、轧制集中在一条生产线,从而实现从铝液到铝板带坯连续性生产,比常规的间断式生产流程少了多道工序。
在连铸连轧工艺中,铝熔体通过铸造前箱及铸嘴进入运动的双钢带水冷模腔。前箱安放在铸机的进口处,进入前箱铝液的流量大小由流槽上的浮漂式控制器来控制,控制信号大小由铸造速度传感器反馈。铸嘴上开有小孔,在小孔中通入低压惰性气体等,均匀地分布在钢带和铝液之间,起到铝液和钢带间的热传递,使进入钢带口的铝液凝固均匀,不会使钢带间产生急速的热胀冷缩,引起钢带变形,影响铝板带表面的平整度。在钢带的下部安装有钕-铁-硼强磁体支撑辊,产生的强磁力对钢带有极强的吸引力,使钢带限制在铸机规定的范围内运动,铸造出来的铸坯截面是矩形的。
结语
综上所述,在变形铝合金板带材生产的工艺选择上,连铸连轧具有相当明显的优势,对于铝熔铸的工艺配置应该是针对企业对产品定位方面的考虑,单就产能及基本投资而言,从产品产能的灵活性以及生产产品的多样性考虑,首选的应该是普通热轧工艺流程。但是对于刚刚起步或初涉猎铝加工的企业来说,选择成熟的铸轧工艺也不失为一种少投入、快见效、迅速回收成本、产能虽小不会被套牢的工艺。
参考文献
[1] 刁莉萍,梁岩.铝合金熔铸配料工序的工作原则和依据[J].轻合金加工技术,2006,03:11-14.
[2] 吴树文.提高铝合金熔铸质量的技术措施[J].青海科技,2008,03:83-85.
[3] 谢晓会,冀中年,李素娟.变形铝合金熔铸工艺综合分析[J].轻合金加工技术,2013,08:22-25+50.
1)构造生产,科研和教学三者相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创新应用模式。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是我们建设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条件,因为在当前的我国高等教育中,并没有一个十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因此,构建这种应用人才体系的时候,我们需要让生产,科研和教学三者进行有机融合,把大学中的科研以及教育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让它们成为培养教育人才中的重要资源和优良环境。在目前的高校中,我们仍然是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主,产—学—研合作应该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材料成型专业与佳木斯佳电、煤机股份有限公司、兴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了深度的融合,使人才的培养模式有新的突破。企业将设施设在实验区、学校把实验室设在企业车间,为学生科技创新创造条件。这种教学、生产、服务、科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工作环境,必将取得良好产学研科技创新效果。
2)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改革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主线。本科应用型人才应具有更强的通用性和创新性,在制定培养方案时是以学科来设计专业,但它并不是学科本位的,相反必须是对接实现、以需求为导向的。课程开发和课程内容改革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主线,分析创新型人才能力体系纵向演变的特点,体现以能力为本的教学内容。例如,学校根据佳木斯佳电、煤机股份有限公司,兴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的需要,进行课程调整,增加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的冶金方面的知识,增加摩擦学、材料磨损理论、失效分析等方面的课程。以科研项目和工程依托,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企业的设计、生产和管理,同时校企联合开发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编写教学大纲、联合编写教材内容。
2创新人才培养的措施
1)校企互动,构建产学研合作模式。我们在控制工程和材料成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课程结构的体系设计之中,始终要求把专业导向定位在生产需求以及工作岗位的需求之上,把地区地域性的产业当作基础,走一条产—学—研三者相互充分结合的教育之路进行教学的改革工作。对现在实行的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深刻的全面的改革,建立起学生的个人能力,学校教学的教育课程和区域特定的产业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校的教育体系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地域产业的应用。在地区地域中的典型产业里,通过对该专业在其中的实践应用进行研究,这样能够对学校教育课程的案例库进行补充,可以对可选择的课程设计内容进行调整,同时完成对建设学生实习基地的调整工作,把在这些产业上的实际应用贯穿到生产实习,学生毕业设计以及课程设计,学校理论实验教学等各个教育环节里面,从而形成一个具有特色的的模式,也就是我们说的知识点的案例教学—课程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这样环环相扣逐步加强的应用型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2)应用型创新人才“专业分化”的实践。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实践教育既包括为认识新事物、探索自然规律、掌握新技术而展开的科学试验、专业实习等必要的检验性试验,也包括为解决实际的生产技术问题,提高创新应用能力而展开探索性、设计性、研究性、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建立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育教学贯穿于应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满足高学历的学生成才要求,必须要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对学生的专业兴趣进行培养,让学生的专业特长得到发挥,同时增强专业能力并且认清这个专业的发展方向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无论对于需要继续深造的学生,还是以就业为主的学生,都必须给予他们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基础知识,实行多样培养,增强不同学生对如今社会的适应能力,增加学生多元化、多样化发展的机会。如对少数需要继续深造的研究型学生,可以通过试办“实验班”等途径,使他们向研究型人才发展;对以就业为主的学生,可以着重加强其创新创业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我们采用“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专业培养方式,即大学一、二年级按照学科大类培养,即不分专业,以夯实基础;从大学二、三年级开始,我们根据学生个人的意愿、爱好、特长、未来就业取向,结合专业社会发展需要,采取院系专业选择、学科大类选择、全校范围选择等不同方式,实行分类培养。
3)应用型创新人才“综合素质”的锻炼。充分利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各实习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我们知道毕业设计是展现一个学生能力水平和质量素质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也是学校在教学质量环节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全部所学知识以及对这些知识的检验。所以当我们面对应用创新型人才这个培养目标的时候,必须要使毕业设计的模式培养充分的面向地区产业,使它们之间能够无缝的相连接,让生产单位对我们大学生的具体的岗位需求和学生毕业设计的课题相互结合,必须是有机的结合,即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与一个产业里的实际的典型的生产问题想结合,在相应的设计中也要在企业内部按照实际的生产要求来进行,当然学生的指导老师不能单单只是学校的专业教师,还要有工厂中的工程师的参与,两者共同组成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学生设计的结果必须得符合生产的检验结果。只有通过这种毕业设计的模式,再加上产—学—研结合的综合力度,同时增加了学校与地域产业的结合密度,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学生的毕业设计,学生的结业工作和地方地域产业的三位一体。
3营造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环境
1)构建有特色的培养体系和模式。形成“传统+特色”的动态专业方向设置体系,设置学科前沿课程,突出传统专业与现代新技术新工艺的结合。条件成熟时,我们准备新开设快速成形专业方向。同时通过课程设置,强化计算机在材料成型过程中的应用能力,并结合科学研究成果进行课程体系与内容的改革,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形成专业特色。
2)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依托各种有利条件,初步形成并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经过多年实践,目前我院的三个工程中心已初步成为专业教育创新及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但从长远发展来看,还要进一步加强基地建设,以便提供更好地软硬件条件。拓展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兴趣小组,形成创新团队,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创业能力;举办、参与各种科技创新竞赛、创业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网面设计大赛,“‘永冠杯’中国大学生铸造工艺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科技活动,使第二课堂成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3)建设工程师培训基地。与中国铸造学会和协会合力打造见习卓越铸造工程师、见习铸造工程师资格认证培训工作基地建设,推进行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根据卓越工程师班级实验和实习环节课时数的增加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进展,严格把好项目考核质量关,并将在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思维等方面为各个项目提供支持,保证各工程师培养计划教学项目顺利完成。
4)建设充满创新的师资队伍。在创新教育的实施过程之中,师资队伍的质量建设是及其关键的因子。而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不可能离开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师资力量,因此我们要在教育中,尽可能的构造一些教师的争激励机制,加强创新型教师培养,分批到相关企业进行工程化训练,在实践中增强应用以及创新的能力,让我们的教师逐渐拥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意识以及观念,形成高质量的科研创新能力,同时拥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和修养水平,最后使学生受益。
4实践成果与应用
关键词:毕业设计;应用型人才;创新思维;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3)02-0132-01
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重要的教学组成部分,是在校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提升的最后阶段。通过这个环节可以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培养和检验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及良好的协作精神,为毕业后顺利进入实际工作状态奠定基础。如何提高毕业设计水平关系到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质量及学生就业率。因此,非常有必要进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探索。
黑龙江科技学院非常重视校企合作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特别是本校材料成型专业(铸造及焊接方向),在学校及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除与企业开展横向科研课题合作外,建立了本科生实践基地,重点进行了校企合作联合指导毕业设计。本科生在大学最后的1年内,在企业进行毕业设计及寒假的就业实习,完成了就业一体化过程。本文在与企业合作联合指导毕业设计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实现企业与学校双赢。
一、合理确定毕业设计题目
经过近三年来的学习,每个学生的发展程度不同。有的学生理论思维能力较强,对一些新科学领域非常感兴趣,希望考取硕士研究生前进行一些理论课题研究,如参加教师与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而有的学生虽然学习成绩略差些,但是实际动手能力很强,希望在实践课题方面做些探索,如进入企业中进行实际铸造或焊接工艺设计并参与生产实践。因此,在毕业设计中,首先为发挥每个学生的自身优势,应因人而异确定毕业设计题目。本专业毕业设计题目通常是与学生协商,根据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选择毕业设计题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毕业设计的兴趣。学生主动花费时间调研,收集资料,学习与毕业设计相关的知识,逐渐进入毕业设计状态。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校企合作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在毕业设计中,学生要去探索一些新的问题,特别是生产实际中出现的工艺、设备问题和一些理论问题,这些问题需要经过实验或实践才能获得答案,必须经过学生思考且付出实践。这与校内面对课堂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是完全不同的。经过毕业设计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生产中的理论问题,学生在企业直接参与生产实际问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极大提升,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同时也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2010年开始实施3+1校企合作共同指导毕业设计。具体做法如下。
(一)选择切入点,企业与学校共赢,选择理想企业
根据传统思维,与材料成型专业有关的企业一般不愿意接受学生参加生产实践,他们担心生产安全问题。但据我们调研知道,一些铸造及焊接企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他们急需材料成型专业技术人员。若我们的学生在企业毕业设计之后留厂工作,他们还是非常欢迎学生去提前实践,这也是对企业的人才补充。经过多方考虑协商,我们选择在大连机床集团附属铸造厂进行合作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
(二)学校及企业合作具体指导毕业设计
在毕业设计期间,在企业的配合下,学生入住企业职工公寓,同企业职工一样进行上下班,极大程度感悟企业文化。在校内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协商下,首先对进行毕业设计学生分配企业导师,然后根据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及实施方案。在每天上班的过程中,学生根据毕业设计题目,在企业指导教师的协助下,熟悉生产环境,进行生产实践,增长了实际生产经验,进行具体毕业设计方案的实施,如机床铸件的铸造工艺方案设计及分析,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锻炼,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性。同时在企业测试分析实验室进行实验样品分析及性能测试。一方面熟悉了企业的技术管理,完成了毕业设计的任务;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就业一体化。
(三)提高毕业设计质量,进行有效毕业设计的监督与检查
指导教师与企业协商确定各个阶段性毕业设计目标,学院负责开展毕业设计开题、中期检查工作,有效督促了毕业设计的顺利开展,为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奠定基础。在毕业设计后期,校内指导教师要科学引导学生,认真撰写毕业论文,严把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使得毕业设计达到最佳效果。每年在学校本专业的毕业设计评估成绩均在良好之上。
三、结语
通过本专业部分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性。校企合作进行毕业设计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也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就业。每年本专业有约20%学生直接就业。
参考文献:
[1] 伍乃骐,郭钟宁.在企业完成工业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毕业设计的尝试[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75-176.
[2] 梁 艳,郑胜林.关于如何提高高校毕业设计质量的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93-194.
【关键词】化工机械;设计;材料
1引言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化学工业的生产进入到一个全面发展时期,新的技术与手段层出不穷,使得化学工业得到更大规模的生产和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增添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加快了社会发展进程。在化工机械设计过程中,选择优质且合适的材料至关重要。做好这一项工作,不仅有利于促进化工生产的发展,提高设备工作效率,而且也有利于提高整体的经济效应,促进发展。
2在化工机械的设计过程中材料的选择探讨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这一背景之下,资源的需求以及利用趋势日益上升,目前大多数用于机械设计的相关材料已经被大量开采,甚至于有些材料已经成为稀缺资源,因此,在化工机械设计过程中对于材料的选择方面更要慎重。在此讨论在化工解析设计过程中哪些材料是适合机械设备设计过程的,以此为后续的材料应用奠定基础。
2.1对于载荷型材料的选择
在化工机械的设计过程中,一般来讲,对于材料的选择方面需要考虑材料的载荷性能,而从材料的载荷性能考虑的话,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在外载荷力的作用下,零部件出现扭转的情况时,应力大多集中在材料的表层,这就表明,材料的表面性能直接决定着零部件的控制效果。因此,在材料的选择方面,假若机械材料需要承受载荷力,就可以选择低碳钢渗碳或者是中碳钢调质的方式对材料进行加工,通过以上方法来确保机械产品的质量[1]。二是对于一些能够承受压缩或者是拉伸作用的材料,载荷力一般是作用在零件的横切面,可以使得横截面的应力均衡受力,这就需要在化工材料的选择方面选择一些性能分布均匀的材料,以此来保障在机械设计的加工、生产等环节对材料进行高效作业,促进化工工业的发展。
2.2对于碳素钢与合金钢型材料的选择
在化工机械的设计过程中,碳素钢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材料,究其原因,正是因为碳素钢这一材料在价格方面比较实惠、加工的工艺也比较便利,从而被广泛使用。尽管碳素钢这一材料存在多个方面的优势,但是也存在碳素的韧性和强度比较差这一缺点,这就使得中等以上的材料不能被完全形成,正是由于这一缺点的存在促使碳素钢这一材料不能被广泛使用在化工机械设计过程中。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可以在碳素钢中加入合金,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材料,即为合金钢[2]。这一材料在淬透性、韧性、强度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并且由于合金的加入也提高了这一材料的耐磨性。因此,在化工机械的设计过程中,为了充分利用材料,当遇到零部件横截面积大、材料外在荷力大以及需要对材料进行淬透时就可以使用合金钢这一材料,而其他情况则使用碳素钢就可以得到解决。
3在化工机械的设计过程中材料的应用探讨
在了解化工机械的设计过程中所需要使用的材料之后,如何将所选择好的材料应用于化工机械中呢?为此,论文就针对于此,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和研究。
3.1经济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合理应用机械材料
针对化工机械设计材料的运用,首先要遵循经济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为化工机械的设计奠定基础。材料运用的经济性与实用性的统一,需要充分考虑到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应用于机械设计中的材料要按照零部件的加工工艺标准,机械加工过程中所要使用的工艺技术也有多个种类,如切削工艺、铸造工艺、焊接工艺等,不同的工艺技术对材料的运用要求也是不同的,比如说切削工艺要求材料的应用符合切削工艺可操作性特征,因此,在材料的应用过程中要在工艺技术不同要求的基础上合理使用。二是需要强调材料应用中的经济性,在化工机械设计过程中,在保障各项材料符合工艺要求的前提之下,科学合理地对材料加工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为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3]。
3.2环保性与节能性相结合,减少机械材料的损耗
针对化工机械设计材料的运用,需要在使用的过程中遵循环保性与节能性相结合的原则,从而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增长的经济与不断消耗的资源成为主要的一组矛盾,如果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势必会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结果,因此,对于化工机械设计材料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到对环境的保护,也要考虑到成本的输出。在化工机械的设计过程中,做到环保性与节能性的统一,有利于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社会的发展和建设,也是可持续发展对化工机械设计工作所提出的新要求。比如说,在机械设计铸件的环节中,就需要充分考虑这一环节所使用到的材料在环保方面的问题,在环保观念下尽可能地合理使用材料,在最大程度上节约原材料和成本,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从而做好化工机械设计工作。
4结语
机械设备是化工生产正常且稳定运行的一个先决条件,而在机械设计过程中对材料的选择和应用是机械设备设计中关键性的一个环节,也已经成为一个深受社会大众关注的问题,由此可见,做好化工机械设计中材料的选择,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运用至关重要。为此,论文就以此为主要的讨论方向,针对在化工机械设计过程中如何做好材料的选择工作,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地运用,促进化工机械设计工作得到顺利开展,从而提高化工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化工生产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忠国.机械设计中的材料的选择和应用[J].科技风,2011(17):58.
【2】麦志文.机械设计中材料的选择与应用原则[J].企业导报,2015(21):183.
毕业生人数:
专业(方向)
学历
毕业生人数
服装与服饰设计
本科
74
服装设计与工程(理)
本科
27
表演
本科
40
舞蹈表演
本科
12
总计
153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发展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科学素养、团队意识以及沟通能力,具备良好的艺术设计修养和较扎实的服装学科基础理论,具有传统造型与造物理念,有一定的文化传承创新能力,能独立进行服装创意设计和成品实现,从事纺织服装商品企划、服装产品设计、消费需求与流行现象分析、设计流程与管理、时尚文化研究及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服装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服装概论、造型基础、构成基础、色彩与图案基础、服装设计表现技法、立体裁剪、服装材料学、服装纸样、服装工艺、服装结构设计、服装设计程序与方法、服装市场营销、时尚摄影、时装展示与陈列设计、传统服饰专题创新设计、礼服定制设计、专题设计、男女童装设计等。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发展需要,具备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与人文科学素养,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工程实践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系统掌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学科前沿及服饰传统造型与造物相关理念,具有较完善的专业技能、工程素养、服装产业领域实践能力和人文科学素养的工程型应用人才。
主要课程:造型基础、构成基础、服装CAD、服装立体裁剪、服装材料、服装纸样设计、服装工艺、成衣设计、针织产品设计、服装产品企划、服装市场营销等。
表演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为文化创意及时尚行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一定的艺术审美修养和服装专业基础知识,经过服装表演系统训练和实践,能从事服装模特、服装编导与活动策划、模特经纪管理、模特专业教育、整体造型设计、服装市场营销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服装表演概论、服装表演、服装表演编导、镜前展示、广告表演、服装摄影、舞蹈编导、形象设计、服装设计基础、服装工艺基础、服装买手、服装概论、服装市场营销与实践。
舞蹈表演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掌握舞蹈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具备扎实的舞蹈表演基本素质和技术操作能力,较好的舞蹈创作和改编能力,较强的舞台表演实践能力,一定的舞蹈演出组织、排练与协调能力,具有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能够在社会文化部门、艺术团体、教育部门等单位从事舞蹈表演、编创排练与教学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基训、剧目排练、编舞技法、中国民族民间舞、中国古典舞身韵、现代舞等。
联系人:刘怡宏 联系电话:89626346 邮箱:412321260@qq.com
现代手工艺术学院2021届毕业生宣传材料
毕业生人数:
专业(方向)
学历
毕业生人数
工艺美术
本科
145
公共艺术(手工)
本科
18
总计
163
工艺美术专业(共145人)
工艺美术专业是山东省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山东省高水平课程群建设专业、山东省“省级特色专业”。
本专业秉承传统工艺美术与创新艺术设计融合教学理念,在传统工艺美术振兴、新旧动能转换、产教融合、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引领下,依托校内外教研平台和社会资源,通过实训实践、项目工作室、大师进课堂、企业实习基地实践等多种教学形式,培养能够掌握工艺美术专业理论知识,了解工艺美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熟悉艺术市场经济规律、艺术生活消费、时尚动态,具备设计实践和艺术创作能力,能够从事现代工艺品设计制作、为工艺美术产业服务的高水平创新应用型人才。
工艺美术专业下设纤维工艺、染织工艺、陶瓷工艺、玻璃工艺、漆器工艺、金属工艺、首饰工艺等专业方向。
纤维染织设计方向(共25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方向培养具备纤维染织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纤维染织艺术设计教育、研究、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纤维染织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色彩风景、素描人体、立体构成、白描、归纳水粉、立体构成、中国画(工笔写意)、新民艺学、地毯设计、织绣设计、材料实验、丝网印、手工印染与设计、染织发展史、市场学、印花面料设计、纤维艺术—平面形态、彩印、纤维艺术—空间形态、家纺产品工艺与结构、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陶瓷艺术方向(共26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方向培养具备陶瓷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陶瓷艺术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陶瓷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色彩风景、素描人体、立体构成、陶瓷艺术史、陶瓷成型工艺(拉坯)、陶瓷成型工艺(泥条)、动物雕塑、新民艺学、浮雕、陶瓷釉彩、陶瓷装饰、陶瓷成型工艺(翻模、烧成)、陶瓷日用器皿设计与制作、服饰陶艺、陶瓷壁画、课题创作、现代陶艺创作、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琉璃艺术方向(共25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方向培养具备玻璃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玻璃艺术设计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玻璃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色彩风景、素描人体、立体构成、玻璃艺术史、玻璃设计表现技法、模具制作、烧成与综合材料实验、玻璃后期加工、传统工艺雕塑、计算机软件、浮雕、吹制玻璃基础、动物雕塑、窑制玻璃课题设计、吹制玻璃课题设计、灯工玻璃、玻璃产品设计、玻璃首饰设计、综合材料研究、玻璃环境设计、热熔玻璃、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漆艺艺术方向(共23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方向培养具备漆艺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漆艺艺术设计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漆艺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色彩风景、素描人体、立体构成、漆艺基础、立体构成、装饰基础、漆艺史、漆艺综合材料研究、写实漆画课题创作、漆立体脱胎成型工艺、建筑环境与漆壁画课题研究、漆器皿课题创作、装饰漆画、现代漆家具设计与制作、空间与漆塑课题创作、漆艺产品设计、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首饰艺术方向(共22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方向培养具备首饰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首饰艺术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首饰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色彩风景、素描人体、立体构成、材料与工艺基础、成型工艺、首饰制作工艺、皮雕工艺、镶嵌工艺、首饰综合材料、首饰加工、金属器皿簪花、金属焊接工艺、腐蚀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首饰展示设计、首饰文化、刻铜工艺、首饰起版工艺、首饰铸造、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金属工艺方向(共24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方向培养具备金属工艺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金属工艺艺术设计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金属工艺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色彩风景、素描人体、立体构成、泥塑浮雕、材料与工艺基础、表现技法、设计概论、动物雕塑、成型工艺、徽章设计、电铸工艺、铁艺设计、金属焊接工艺、锻铜浮雕、铸造工艺、金属器皿、人体雕塑、环境雕塑设计、产品设计、腐蚀工艺、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公共艺术(手工)专业(18人)
公共艺术专业是山东省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
本专业培养学生从城镇化空间环境中,以艺术方式表现社会和生活公共性问题。本专业下设公共造型艺术、工艺装置艺术两个专业方向。开设课程注重拓展学生对材料综合利用的思维方式,使其在认识和了解空间环境的前提下,利用多种艺术形式,具备教学、研究以及在室内外公共空间进行艺术创作等方面的能力,成为能胜任城市文化艺术相关领域工作的实践型文化艺术人才,以满足相应的城市环境美化与人文关怀需求。
主要课程:公共艺术概论、形态训练、色彩原理、中外建筑史、立体构成、写生、装饰基础、雕塑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综合材料1、环境心理学、雕塑形态、园林设计、公共艺术策划I、金属装置工艺、浮雕、数字雕刻、模型制作、城市色彩设计、陶瓷设计、综合材料2、纤维壁饰、公共艺术策划II、陶瓷陈设、玻璃环境设计、金属装置艺术、艺术实践
联系人:李遵 电话:89626366 邮箱:1361967895@qq.com
创新创业学院(淄博陶瓷学院)2021届毕业生宣传材料
毕业生人数:
专业(方向)
学历
毕业生人数
艺术设计(雕刻艺术设计)
专科
51
总计
专科
51
艺术设计(雕刻艺术设计)专业 专科(51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文化涵养和健康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意识,培养具备雕刻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传统雕刻工艺与现代制作工艺相结合设计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毕业生能够在产品设计公司、工艺美术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雕刻产品、雕刻工艺品的相关设计与管理工作,主要担任产品设计师、雕刻工艺技师等职业,也可以个人从事雕刻产品、雕刻工艺品的设计与制作。如下表所示:
职业类别
初级岗位
发展岗位
设计类别
助理雕刻设计师
雕刻设计师
助理产品设计师
产品设计师
设计绘图员
产品设计师、雕刻设计师
技术类别
初级技师
高级技师
工艺美术师
高级工艺美术师
主要课程:传统装饰文化与表现、传统绘画技法、雕塑、计算机辅助设计、玻璃内画技法、玻璃灯工工艺、陶瓷成型工艺、陶瓷釉色装饰、刻瓷工艺、品牌策略、文创产品设计。
联系人:杨友森 联系电话:0533-4126217 邮箱:2298033374@qq.com
应用设计学院分院2021届毕业生宣传材料
毕业生人数:
专业(方向)
学历
毕业生人数
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
专科
33
环境艺术设计
专科
34
影视多媒体技术
专科
28
总计
95
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专业 专科 (33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专业培养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思想品质、职业道德、一定的文化素质、健康的体魄、较高的艺术涵养和审美水平,掌握视觉传播设计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能独立完成广告、包装、品牌、界面等工作,并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技能复合型设计应用人才。毕业生能够到设计公司、企事业单位及其他有关机构从事美工制作、书刊编辑、广告策划与设计、包装整体开发与设计、品牌设计与推广、新媒体交互设计等职业。
主要课程 :图形创意、编排设计、样本设计、电脑辅助设计、字体设计、图形创意、书籍设计、摄影、容器造型与纸盒结构、包装设计、招贴设计、界面设计、企业形象视觉识别设计、广告策划与设计等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专科 (34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文化涵养和健康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意识,掌握室内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室内设计与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高技能复合型应用人才。毕业生能够在建筑表现公司、房地产公司、室内设计公司、家具设计公司、软装设计公司、照明工程及设计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居住空间设计、家具设计、照明设计、软装设计、装饰工程技术与管理工作,主要担任图纸绘制员、三维建筑表现设计师、室内装潢设计师等职业。
主要课程 :人体工学、室内设计原理、计算机辅助设计、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建筑构造与测绘、建筑装饰预算、照明工程设计、家居设计与构造、室内设计专题、室内软装与陈设设计、景观设计、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 专科 (28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文化涵养和健康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意识,掌握数码图形图像和新兴数字媒体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艺术设计、计算机图形图像、数字影像技术、网页设计等高技能复合型应用人才。毕业生能够在电视台、报社、数字影视制作公司、移动多媒体公司、互动娱乐公司、广告公司、电视频道及栏目包装部门、网络媒体制作部门从事平面设计、网络动画、纪实摄影、商品摄影、视频采集与编辑、影视后期特效等职业。
主要课程 :计算机图形基础、图形创意、商业摄影、数码图像后期、版式设计、分镜头设计、网络动画制作、数字音频、影像风格化设计、摄像基础与剪辑基础、平面卡通设计、三维造型、纪录影像、叙事视频创作、UI设计、影视特效与合成、品牌与栏目包装。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和东北大学学位论文格式改编,专为我校申请硕士、博士学位人员撰写打印论文时使用。本格式自日起实行。
2.学位论文主要部分
学位论文主要部分由前头部分、主体部分和结尾部分组成。
2.1 前头部分
(1)封面
(2)扉页——题名页(中、英两种)
(4)声明(独创性声明)
(3)摘要(中、英两种文字)
(5)目录
(6)插图和附表清单(只限必要时)
(7)缩略字、缩写词、符号、单位表(只限必要时)
(8)名词术语注释表(只限必要时)
2.2 主体部分
(1)绪论(前言、引言、绪言)
(2)正文
(3)讨论、结论和建议
2.3 结尾部分(只限必要时采用)
(1)参考文献
(2)致谢
(3)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4)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和学习经历的简历
(5)可供参考的文献题录(只限必要时采用)
(6)索引(只限必要时采用)
3.版式
纸张大小:纸的尺寸为标准A4复印纸(210mm×297mm)。
版芯(打印尺寸):160mm×247mm(不包括页眉行、页码行)。
正文字体字号:小4号宋体,全文统一。
每页30~35行,每行35~38字。
装订:双面打印印刷,沿长边装订。
页码:页码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页,字号与正文字体相同,页底居中,数字两侧用圆点或一字横线修饰,如·3·或-3-。
页眉:自摘要页起加页眉,眉体可用单线或双线(二等线、文武线),页眉说明5号楷体,左端“东北大学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右端“章号章题”。
封面:东北大学研究生(博士或硕士)学位论文标准封面(双A4)。
4.体例
4.1 标题
论文正文按章、条、款、项分级,在不同级的章、条、款、项阿拉伯数字编号之间用点“.”(半角实心下圆点)相隔,最末级编号之后不加点。排版格式见表4.1。
此分级编号法只分至第四级。再分可用(1)、(2)……;(a)、(b)……等。
表4.1 标题排版格式
标题
字号字体
格式
举例
第一级(章)
二号黑体
居中,占3行
第1章 XXX
第二级(条)
三号黑体
居左,占2行
1.1 XXXXXX
第三级(款)
四号黑体
居左,占2行
1.1.1 XXXXXX
第四级(项)
小四号黑体
居左,占1行
1.1.1.1 XXXXXX
摘要、目录、参考文献、致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个人简历等标题作为第一级标题排版。
4.2 正文
汉字字体字号:正文字体小4号宋体。
外文、数字字号与同行汉字字号相同,字体用WORD系统中的Time NewRoman体或相近字体。
4.2.1 插图
插图包括图解、示意图、构造图、曲线图、框图、流程图、布置图、地图、照片、图版等。插图注明项有图号、图题、图例。图号编码用章序号。如“图2.1“表示第2章第1图。图号与图题文字间置一字空格,置于图的正下方,图题用5号字,字体可用宋体,须全文统一。图中标注符号文字字号不大于图题的字号。
4.2.2 表
表的一般格式是数据依序竖排,内容和项目由左至右横读,通版排版。表号也用章序号编码,如:表2.1是第2章中的第1表。表应有表题,与表号之间空1~2字,置于表的上方居中,用5号宋体,须全文统一。表中的内容和项目字号不大于图题的字号。
4.2.3 公式
公式包括数学、物理和化学公式。正文中引用的公式、算式或方程式等可以按章序号用阿拉伯数字编号(式号),如:式(2.1)表示第2章第1式,公式一般单行居中排版与上下文分开,式号与公式同行居右排版。
4.3 附录
附录中的图、表、公式、参考文献等另行编排序号,与正文分开,也一律用阿拉伯数字编号,但在数码前冠以附录序码。例如:图A.1,式(B.3)等。
4.4 计量单位
学位论文一律采用1984年2月27日国务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并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使用方法》执行。论文中命名用各种量、单位和符号,必须遵循国家标准GB3100-82,GB3101-82,GB3102/1-13-82等的规定。
单位名称和符号的书写方式,可以采用国际通用符号,也可以用中文名称,但统一采用一种,不要混用。
4.5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采用顺序号编号体系。
专著格式:
[序号] 编著者. 书名[M]. 出版地:出版社,年代,起止页码.
期刊论文格式:
[序号] 作者. 论文名称[J]. 期刊名称,年度,卷(期):起止页码.
学位论文格式:
[序号] 作者. 学位论文名称[D]. 发表地:学位授予单位,年度.
参考文献举例:
[1] 张毅. 铸造工艺CAD及其应用[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14-15.
[2] Huang S C, Huang Y M, Shieh S M.Vibration and stability of a rotating shaft containing a transerse crack [J]. JSound and Vibration, 1993, 162(3): 387-401.
[3] 周丽. 机械式挖掘机工作装置的优化与仿真[D]. 沈阳:东北大学,2000.
4.6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期刊格式:
[序号] 作者. 论文名称[J]. 期刊名称,年度,卷(期):起止页码. (检索情况)(对应论文章节)
专利格式:
[序号] 专利申请者. 专利题名:专利国别,专利号[P].日期.(对应论文章节)
示例:
[1] Huang S C, Huang Y M, Shieh S M.Vibration and stability of a rotating shaft containing a transerse crack[J]. JSound and Vibration, 1993, 162(3): 387-401. (SCI检索)(对应论文第四章)
[2] 高航,张立成,周士昌. 高压辊磨机液压系统及其动态特性[J]. 东北大学学报,2000,21(1):38-40. (EI检索)(对应论文第五章)
[3] 刘加林. 多功能一次性压舌板:中国,92214985.2[P]. 1993-04-14. (对应论文第四章)
注:双盲评审版学位论文中须隐去所有作者(申请者)姓名,仅标注排序即可。
示例:
[1] 第一作者. Vibration andstability of a rotating shaft containing a transerse crack[J]. J Sound andVibration, 1993, 162(3): 387-401. (SCI检索)(对应论文第四章)
关键词:高炉炼铁生产;课程改革;建议方案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高校的扩招改革,大学生人数呈井喷式增长,每年700万左右的毕业生涌入社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大高校对工科类学生的培养也越来越注重在使学生掌握了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再进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以期培养出复合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对新世纪人才的需求。《高炉炼铁生产》是冶金专业课程之一,也亟待进行积极的改革和创新,不断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其专业技能水平,达到“一专多能”的效果,帮助学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更好地生存发展。因此,探究《高炉炼铁生产》课程改革的方案,提升学生教学质量,对于学生的学习以及未来的实践来说都影响深远。
1理论体系突出专业性
《高炉炼铁生产》的理论部分教学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高炉炼铁及铁矿粉造块两方面。第一,高炉炼铁重难点在于冶金过程的物理化学反应、热工基础、高炉炼铁流程、生产设备等内容,而这些知识的学习需要有基础数学理论、机械制图技能、力学、电子技术、计算机实操等做辅助,在实际的理论体系构建中要将这些与核心内容进行整合,而且要突出其专业性和实际应用性,为学生今后岗位操作做铺垫。第二,以铁矿粉造块理论与实践为核心的课程模块,除了最基本的物理化学原理和冶金炉热理论外,更需要注重对炼铁原料、烧结所需设备的教学,并突出矿岩专业优势,为冶金专业做好专业服务,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广度,提升其综合素质。另外,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与专业相关的选修课程,主次分明,比如《耐火材料》《铸造工艺》《冶金炼铁环保》,既能增加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彰显冶金专业特色。另外,该课程理论体系的构建是为学生的实践打基础,因此,理论知识一定要“够用”,但是要杜绝内容交叉过度和内容不完善这两种极端。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自我学习的方式,阅读相关的专业课程书籍或者期刊文献,制定出个性化的学习计划,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水平,通过课外知识的填充让自身知识体系更加完善。
2强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首先,应当重视实践教学课程设置,逐步增加实践课程课时,这样才能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比如某高校在对《高炉炼铁生产》课程进行改革后,将原有的实践课增加了一半,使得实践教学课程总量达到该专业课程教学比例的40%,符合我国对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改革实施以来,学生对实践课兴趣更浓了,而且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学生也比较有成就感。实践教学环节的增加有助于学生深化现有的专业知识,在与实践实训相结合的环境下,其综合素质水平和岗位操作水平更强,促进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其次,提升岗位实践所需的基础性技能操作训练度。对于冶金专业学生来讲,基础技能应当涉及计算机操作与应用、数学建模、实验技能、金属加工、机械设计与制图等。每一个基础操作技能对于学生专业综合技能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在课程设置时应当确保各类课程设置均衡、协调、统一,能够将相关的知识与《高炉炼铁生产》教学联系在一起。最后是对冶金专业学生毕业设计的改革。现阶段很多大学生的毕业设计都是通过搜索相关文献,过分借鉴甚至抄袭而做出来的,毕业设计质量普遍不高。一些高校也会让学生选择将高炉炼铁相关工艺模拟作为论文设计思路,结果造成了学生毕业设计同质化,没有创新和特点。笔者认为,毕业设计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即对烧结团的毕业设计与最后的毕业设计大论文。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对《高炉炼铁生产》课程两个核心部分都做出总结和提炼,加上自己的设计思路,做出符合生产实际的毕业设计,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也有助于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3依托实习基地培养学生学习自主能力
一方面,各高校应当积极开展与专业相关企业的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共同育人。高校领导应当对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多次实地走访和考察,并选出专业对口、环境安全、与学校人才培养理念相符的优质合作企业,并循序渐进地通过岗位参观、见习、顶岗实习或工学结合等方式,给冶金类专业学生提供真实的生产学习环境,并积极融入相关的岗位教学课程,通过情景教学、师傅带徒弟等方式,为学生创造较为合适的工程训练环境。比如某大专院校已经与当地钢铁公司开展了多年的合作,建立了良好的伙伴关系,而且仍在不断开发更优质的企业来作为卫生产学结合的实习基地,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得学生学以致用,提高了其动手能力和独立自主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且将校外实习作为专业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部分,与企业相关工程师共同研发专业教材,制定学生实习期间的教学大纲和考核标准,实现了冶金专业的应用性改革,拓宽了高校的人才培养和课程改革思路。另一方面,高校还应当邀请经验丰富的实习基地工程师来校通过讲座或者培训的方式,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分享,尤其是给学生们讲解实际高炉钢铁生产过程中宝贵的生产经验,引导学生注重实践操作技能的提升,使学生不断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并主动思考,再结合在实习期间所遇到的问题,提升自身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另外,应当在每一个学期选派优秀教师到钢铁公司生产一线挂职锻炼和学习,并总结企业中的问题和经验,发挥教师的引导性,使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时能够更具针对性,而且也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踏实肯干和服务一线的意识,并为其今后职业发展做出合理规划,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4结语
《高炉炼铁生产》教学改革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其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需要教师和学校,甚至社会的不断努力与探索。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工作的第一线,从中获取具有实践性、指导性的经验和理论知识,将其纳入到课程改革方案中来,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制订出具有实用性的课程教改方案,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更好地满足企业发展和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玉柱,邢宏伟,郝素菊,等.炼铁工艺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69-71.
[2]曹季林,韩阳.炼铁工艺课程教学思考[J].中国冶金教育,2013(3):47-48.
[3]袁晓丽,万新,张明远,等.仿真技术在冶金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基于冶金卓越工程师培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194-196.
[4]宋卓斐,李运刚,李俊国.多媒体教学在钢铁冶金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13):255-256.
关健词:耐火材料;镁碳材料;含碳量;纳米技术;分散性
1 耐火材料的工程应用
耐火材料具有一定的高温力学性能、良好的体积稳定性以及热稳定性,是各种高温设备必需的材料,其耐火温度一般在1580℃以上,包含天然矿石及各种人工制品。耐火材料按其化学成分可分为酸性、碱性和中性;按耐火度可分为普通耐火材料(1580 ~ 1770℃)、高级耐火材料(1770 ~ 2000℃)、特级耐火材料(2000℃以上)和超级耐火材料(大于3000℃)四大类;按矿物组成可分为硅酸铝质(粘土砖、高X砖、半硅砖)、硅质(硅砖、熔融石英烧制品)、镁质(镁砖、镁铝砖、镁铬砖)、碳质(碳砖、石墨砖)、白云石质、锆英石质等。随着当今高温工业的飞速进步,耐火材料正日益成为其不可或缺的支撑材料,并广泛应用于建材、电力、水泥、钢铁及军工等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上世纪70年代初,随着钢铁铸造技术的发展,传统氧化物基耐火材料逐步显示出其落后性,研究者们开始尝试将石墨引入到传统氧化物基耐火材料中,形成了氧化物-碳复合耐火材料,镁碳耐火材料即是其中的一种,它曾经在钢铁铸造工业的发展中作出了重要贡献[1-3]。镁碳耐火材料在我国也经历了四十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随着目前洁净钢技术、炉外精炼技术、钢铁工业节能减排技术及资源循环利用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镁碳耐火材料由于较高的石墨含量(12 ~ 20wt%),也逐步开始无法满足生产要求。主要原因包括:(1)碳的导热系数高,造成含碳耐火材料热损耗大,从而使炼钢能耗增加;(2)高碳含量引发的钢水增碳效应降低了钢材的理化性能;(3)石墨氧化导致材料结构疏松,其高温强度、抗侵蚀性等快速衰减,降低了耐火材料的使用寿命。
这些问题急需进一步优化其工艺,尤其是降低其含碳量来加以解决。在这种技术背景下,国内外大量学者都开展了低含碳量、高性能的镁碳耐火材料的研究,这主要包括:(1)将碳源从微米尺度向纳米尺度发展,优化基质结构;(2)改善结合剂的碳结构,提高其抗氧化性进而提高材料的强度和韧性;(3)抗氧化剂的复合使用及对碳素原料进行保护处理,提高碳的抗氧化性。这些研究都力求使镁碳耐火材料中的碳含量低于8 wt%,有的甚至低于3 wt%,从而最大限度降低对钢水的增碳,同时,还能改善炼钢能耗,提升耐火材料的使用寿命[4,5]。
2 国内外采用纳米技术改善镁碳材料的研究现状
随着镁碳耐火材料的低碳化(碳含量低于8wt%)的研究,人们发现,镁碳耐火材料降碳后,其抗热震性和抗侵蚀性也都大幅下降,这很难满足实用要求。因此,高性能低碳镁碳耐火材料的研究格外引人注目。近期,研究者们发现在镁碳耐火材料中引入纳米技术来降低碳含量是制备高性能、低碳化耐火材料的一种重要方法。
Tamura等2003年首次开展了将纳米炭黑引入到镁碳耐火材料中的研究[6]。随后九州耐火材料公司采用该技术开发了低碳镁碳耐火材料,在碳含量仅为1 ~ 3 wt%的情况下,镁碳耐火材料的抗热震性、抗侵蚀性和抗氧化性都得到提高,而且其隔热性能也有所改善[7]。同时,他们还研究了含2 wt%的单球形炭黑的镁碳耐火材料,发现其具有高的耐压强度及优良的抗热震性。两年后,他们的研究又揭示了低碳镁碳材料的抗热震性和抗侵蚀性提高的微观原因[8-9]。含纳米炭黑和杂化树脂的低碳镁碳材料经高温热处理后,内部会生成大量的柱状、纤维状或晶须状的碳化物,它们形成的相互交错的网络结构提高了低碳镁碳耐火材料的抗热震性和抗侵蚀性。Yasumitsu等人[10]也利用单球形炭黑,开发了低碳镁碳材料(碳含量为4 wt%),与传统镁碳材料相比,它具有相同的抗热震性和更优异的抗侵蚀性。黑崎公司与新日铁公司[11]也利用纳米技术制备了低碳镁碳材料(碳含量为10 wt%或8 wt%),结果表明:与传统镁碳材料相比,它的保温性能和高温服役寿命更好。针对纳米炭黑在镁碳材料中表现出诱人的性能,Tamura等人[12]进一步深入研究了纳米技术在耐火材料中的应用技术理念,并指出未来纳米技术的重点在于提升纳米颗粒在耐火材料中的分散性和形貌可控性。印度人Bag等[13-14]也制备得到了纳米石墨和炭黑为复合炭源的低碳镁碳材料,其纳米石墨和炭黑的含量分别为3 wt%和0.9 wt%,发现其性能优于石墨含量为10 wt%的传统镁碳材料。此外,还有国外研究者[15-16]将SiC、TiC等复合的纳米炭黑以及碳纳米纤维等引入镁碳耐火材料中,成功将其碳含量降至3wt%左右,且材料的抗热震性和抗侵蚀性优良,抗氧化性明显改善。这是由于在镁碳材料中添加的复合结合剂在高温还原条件下热处理后可原位生成碳纳米纤维,它们在空间相互交织成三维网络,使得低碳镁碳材料不但具有优良的热震稳定性和抗侵蚀性,还具有较高的高温强度及较低的热导率,可明显降低炉衬的热损失,提高其服役寿命。
国内诸多学者也开展了含纳米碳的低碳镁碳耐火材料的研究。朱伯铨等[17]采用纳米炭黑制备了碳含量小于6 wt%的低碳镁碳材料,发现其高温服役寿命与国外进口镁钙材料相当。李林等[18]将纳米炭黑-酚醛树脂引入镁碳砖中,发现其气孔尺寸减小,高温性能提高。孙加林等[19]研究了3 wt%低碳镁碳材料的性能,发现其力学性能、抗氧化性和抗热震性随炭黑颗粒尺寸的减小而提高,当炭黑达到纳米量级时,试样的抗热震性能比传统16 wt%高碳镁碳材料更为优异。颜正国等[20]以硼酸和炭黑为原料,采用碳热还原法合成部分石墨化B4C-C复合纳米粉体,并利用其对镁碳砖进行了低碳化改性。发现它作为碳源和抗氧化剂用于低碳镁碳砖时,不仅可以使其常规物理性能满足实际工程的需求,而且还能让耐火材料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及热震稳定性。华旭军等[21]以金属钛、氧化钛及炭黑为原料在真空感应炉内合成了炭黑和TiC复合纳米粉体,开发出碳含量为4 ~ 6wt%的低碳镁碳砖。谢朝晖等[22]将二茂铁引入到低碳镁碳砖中提高了材料的抗侵蚀性和抗热震性,这源于二茂铁热解产生的纳米 Fe 粒子催化基质原位反应生成大量的尖晶石晶须。
3 纳米技术在镁碳耐火材料中的应用前景
在低碳耐火材料中引入纳米物相可提高其高温强度、抗热震性和抗侵蚀性。这是因为纳米物相可改善镁碳材料的显微结构,使材料结构致密化、微细化,起到提高物理强度的作用。同时,纳米相弥散在材料中有助于缓解热应力,使裂纹偏转或裂纹被钉扎,从而耗散大量的能量,充分提高材料的韧性。纳米粒子包裹石墨可提高含碳材料的抗氧化性,以及防止钢渣的侵蚀和渗透等[23]。总之,将纳米技术应用到镁碳耐火材料中,可为开发高性能、低碳化镁碳耐火材料提供新方法。
但纳米技术在镁碳耐火材料中的应用研究尚处起步阶段,仍有很多工程问题需要解决,其中最显著的就是纳米材料的团聚问题。纳米材料,包括纳米颗粒、纳米纤维及纳米管等,由于其巨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的存在,以及由于其纳米颗粒间的范德华力大于其自身重量的原因,导致其在实际工程中往往存在团聚现象。团聚后的颗粒尺寸将不再在纳米范围内,从而失去纳米材料的小尺寸效应带来的活性。此外,团聚现象使纳米材料在镁碳材料中分布均匀变得十分困难,极易由于团聚而在材料局部富集,这不仅不能改善镁碳材料的耐火性能,反而还会降低其理化性能。
因此,发展纳米材料在镁碳耐火材料中的均匀分散技术至关重要。这可采用超声分散、纳米表面化学修饰等方法。例如,我们可以采用超声分散来改善纳米炭黑在镁碳材料中分布的均匀性。在超声波的剧烈震荡下,处在液态环境下的纳米碳会有微泡形成和破裂的交互过程,伴随着这一交互过程,耐火材料中将激起由于能量瞬间释放而产生的高强振动波。这些短暂的高能微环境,将在材料中产生局部高温、高压或强冲击波和微射流等效应,能很好地地弱化纳米粒子间的范德华力,从而有效地制止纳米粒子间的团聚现象[24-25]。但这些分散技术目前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将它们应用在工业化大规模生产中还需要解决好设备及工艺参数等诸多实际问题,包括对超声功率和超声时间等重要工艺参数的反复摸索。因为纳米相在耐火材料中的超声分散时间并非越长越好,而是存在一个最佳的值。当超声时间超过某一临界值时,超声激励时产生的局部高温增加,使体系温度升高,热能和机械能都不断增加,反而会使得纳米颗粒碰撞的几率增加,导致其进一步团聚。
此外,纳米技术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另一关键问题是工艺成本较高。众所周知,由于纳米纤维等纳米材料制备工艺复杂,设备要求高,导致其价格昂贵。这就使得采用纳米技术来改善镁碳材料性能时,性能改善与成本降低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例如,将纳米粉引入到氧化物制品中以降低其烧结温度,但降低烧结温度所节省的成本往往还不能抵消由于引入纳米材料后原料成本的上升。那么,最终使用纳米相复合后的耐火材料由于其经济效益的降低往往会阻碍它们在实际工程领域中的应用。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在耐火材料中引入纳米材料和微米材料的性价比问题。如果引入纳米尺度的原料与微米尺度的原料对耐火材料性能改善的差异性较小,而且,引入微米尺度的原料同样能达到耐火工程的要求,则引入纳米技术并不具有实用的性价比。
因此,在纳米原材料的选用上,除了要考虑其对耐火材料性能和显微结构的提升,对其工程性价比也要进行优化。实际使用中,后者往往还是决定耐火材料是否能在工程应用中推广的关键因素。目前,在纳米技术领域中,将纳米原材料以溶胶、凝胶的形式引入比直接引入其相应的固态纳米颗粒往往更利于其在耐火材料中的分散,并且溶胶、凝胶的价格相对低廉,对于提高耐火材料的理化性能及其服役寿命具有更现实的意义。此外,采用纳米前驱体技术,并使其在加热过程中产生原位分解形成纳米结构,也能在耐火材料中产生极佳的分散效果。而且,这种原位分解产生的纳米结构可与耐火材料基体进一步化学反应形成新的纳米物相,从而还能进一步优化材料的显微结构和理化性能。这种纳米前驱体技术不仅价格低廉,关键是它能使纳米原料分散性得到极大改善,充分发挥纳米材料的小尺寸效应和化学活性。因此可以预计,在未来的耐火材料工业中采用化学凝胶或纳米前驱体技术将展现出美好前景。
4 结 语
低碳镁碳耐火材料在洁净钢生产和炼钢节能减排技术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研究表明,采用纳米技术可获得与传统高碳镁碳耐火材料性能相当的低碳镁碳材料,是制备优质高性能镁碳耐火材料的新途径,极具工程实用化前景。但目前纳米技术在镁碳耐火材料中的应用研究还处在实验室阶段,真正将其应用到耐火工程中还存在许多挑战。尤其是,解决好耐火材料纳米物相的分散性问题和性价比问题至关重要。采用化学凝胶技术或纳米前驱体技术不仅工艺可行、性价比高,更重要的是,还能利用其原位分解效应实现良好的纳米物相分散,是目前最适合工业化应用的技术手段,将在未来的耐火材料工业中展现出美好前景。
参考文献
[1] 李林. 低碳镁碳复合材料性能提高的途径及材料显微结构的研究[D]. 北京: 北京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5.
[2] Ewais E M. Carbon based refractories[J]. Journal of the Ceramic Society of Japan, 2004, 112(10): 517-532.
[3] 阮智, 李楠. MgO-C耐火材料对钢水的增碳作用及机理的研究进展[J]. 材料导报, 2004, 17(7): 26-29.
[4] 朱伯铨, 张文杰. 低碳镁碳砖的研究现状与发展[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2008, 31(3): 431-434.
[5] 彭小艳, 李林, 彭达岩等. 低碳镁炭砖及其研究进展[J]. 耐火材料, 2003, 37(6): 355-357.
[6] Tamura S, Ochiai T, Takanaga S, et al. Nano-tech. refractories-1: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no structural matrix[C]. Proceedings of UNITECR’03 congress, Osaka, Japan, 2003: 517-520.
[7] Takanaga S, Ochiai T, Tamura S, et al. Nano-tech. refractories-2: The application of the nano structural matrix to MgO-C bricks[C]. Proceedings of UNITECR’03 congress, Osaka, Japan, 2003: 521-524.
[8] Tamura S, Urushibara Y, Matsuura O, et al. Nano-tech. refrctories-6: Observation of the texture after carbonization of nano-tech. refractories [C]. Proceedings of UNITECR’07 congress, Dresden, Germany, 2007: 627.
[9] Tamura S, Ochiai T, Matsui T, et al. Technological philosophy and perspective of nanotech refractories[C]. Nippon Steel Technical report No. 98, July, 2008.
[10] Yasumitsu H, Hirashima M, Matsuura O, et al. Nano-tech. refractories-9: The basic study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nano structured marix in MgO-C bricks[C]. Proceedings of UNITECR’11 congress, Kyoto, Japan, 2011.
[11] Tanaka M, Kamioa H, Yoshitomi J, et al. Nano-tech. refractories-10: Nano-tech. MgO-C bricks for converters to minimize the heat loss[C]. Proceedings of UNITECR’11 congress, Kyoto, Japan, 2011.
[12] Tamura S, Ochiai T, Takanaga S, et al. Nano-tech. refractories-8: Technological philosophy and evolution of nano-tech. refractories[C]. Proceedings of UNITECR’11 congress, Kyoto, Japan, 2011.
[13] Bag M, Adak S, Sarkar R. Study on low carbon containing MgO-C refractory: Use of nano carbon[J]. Ceramics International, 2012, 38(3): 2339-2346.
[14] Bag M, Adak S, Sarkar R. Nano carbon containing MgO-C refractory: Effect of graphite content[J], Ceramics International, 2012, 38:4909-4914.
[15] Matsui T, Goto K, Yamada Y, et al.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s of nano-tech magnesia carbon bricks[A].Proc.of UNITECR’05, Orlando, US, 2005:176-179 .
[16] Hattanda H, Yotabun T, Tsuda T, et al. Nano-Tech.Refractories-7: Application of nano structured matrix to SN plates[A]. Proc.of UNITECR’07,Dresden,Germany,2007: 204-207.
[17] 朱伯铨, 张文杰, 姚亚双. 低碳镁碳耐火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J]. 耐火材料, 2006, 40: 90-95.
[18] Li L, Tang G S, He Z Y,et al.Effects of dispersion and content of nanometr carbon on mechanical performance of low carbon MgO-C materials[A].Proc.of UNITECR’09, Salvador, Brazil, No.007.
[19] Liu B, Sun J L, Tang G S, et al. Effects of nanometer carbon black on performance of low-carbon MgO-C composites[J].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0, 17(10): 75-78.
[20] 颜正国,陈伟,于景坤. B4C-C复合粉体的合成及其在低碳镁碳砖中的应用[J].过程工程学报,2009,9( 5) :1011-1016.
[21] 华旭军,朱伯铨,李雪冬等. TiC-C复合粉体的制备及其对低碳镁碳砖抗氧化性能的影响[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2007, 30(2):145-148.
[22] 谢朝晖,叶方保.二茂铁对MgO-C耐火材料基质显微结构的影响[J].材料导报,2009,23(5) : 115-118.
[23] Mousom B, Sukumar A, Ritwik S. Study on low carbon containing MgO-C refractory: Use of nano carbon[J]. Ceramics International, 2012, 38(3):2339-2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