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09:41
导语:在选修课教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以哈尔滨体育学院运动系游泳选修课学生共81人为实验对象,进行实验和数据采集。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查阅有关教学方法的文献资料,获得“小群体”教学模式的理论来指导实践,为实验方法和试验结果提供理论依据。共发放问卷81份,回收问卷81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81份,问卷有效率100%。
2实验过程
2.1试验控制
采取简单整群抽样法进行实验对象的选择,将参加选修课的学生分成实验班与对照班,两个班的情况基本相同。在课前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学生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之间亦无显著的差异,实验的信度较高。实验班与对一照班在教学内容上完全相同,但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不同的教法。除了正常上课之外,实验班的学生和对照班的学生没有经过其它的游泳水上练习,进而保证实验的信度。如表1所示,实验组男生35人,女生6人,总人数41人。对照一组:男生34人,女生6人,总人数40人。实验班与对照组的身高,体重,臂展的平均值都非常的接近,并且实验组与对照组性别、身高、体重、游泳经历的学生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为实验增加了可信度。
2.2实验过程分析
根据哈尔滨体育学院的教学大纲和游泳选修课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根据学校的实际条件进行游泳课程教学,教学内容、课时安排等内容均相同。分班前学生不知道实验情况因此控制了一些学生主观因素。
2.3考核方法与评价规则
考核的前提是学生能够持续参与实验。连续持续缺课1/3视为不及格。学生完全参与六节课程的前提条件下,进行蛙泳技术测试,将能初步学会蛙泳动作,任意游能前进10米以上者视为会游泳;只掌握了浮体滑行和蛙泳腿部动作或手臂动作者视为不会游泳。以测试者成绩排出测试者的名次顺序。但是在本论文的测试中只需记录测试者的最佳成绩即可。
3结果与分析
3.1“小群体”教学模式教学结果
实验组:教学前,学生会游泳的有2人,占总人数的比例为4.88%;不会游泳的学生有39人,占总人数的比例为95.12%。教学后,能够学会游泳技术的学生有40人,占总人数的比例为97.6%,不会游泳的学生1人,占总人数的比例为3.4%。对照组:教学前,会游泳的有2人,占总人数的比例为5%;不会游泳的学生有38人,占整体比例为95%。教学前后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比较分析中,会游泳的学生有38人,占整体的比例为95%,不会游泳的学生只有2人,占整体的比例为5%。说明”小群体”教学模式同样适合在游泳教学中。
3.2“小群体”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分析
3.2.1“小群体”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参与游泳教学活动
传统教学模式和“小群体”教学模式比较起来,前者主要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占主要地位,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通过课堂学生的遵守纪律的表现能够体现出来,而“小群体”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习比赛。通过比较看出,“小群体”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游泳活动的积极性,这种模式使学生产生积极参与游泳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3.2.2“小群体”教学模式能加快掌握所学游泳运动技能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对所学技能的反馈信息只能通过老师掌握,而一次课的教学时间很短,学生在水中的活动较难控制,教师只能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体纠正,不可能逐个纠正,个别学生不知道自己的动作的准确性,即使出现错误的动作也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帮助,延长了掌握正确动作的时间。而”小群体”教学模式是每组指定了固定的组长进行指导,不会的问题及时反馈给老师,老师快速帮助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因此,在课中采用”小群体”教学模式缩短动作技能的形成的过程的时间。
3.2.3“小群体”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
在游泳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分组教学,形成一个小的团队,在团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比赛中,结果有输有赢,通过这样的锻炼过程,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和抗挫折能力明显的提高,心理素质明显提高。
3.2.4“小群体”教学模式能培养良好的品德
“小群体”合作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多交往的最好的形式。教师除了指导学生技能的同时也有鼓励学生主动向别人学习。学生在和谐的氛围里互动,这样使缩小了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小群体”教学模式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游泳技能的效率。“小群体”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和老师充分的交流。“小群体”教学模式能够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4.2建议
相关热搜:英语教学 小学英语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为了体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高中英语课程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模式。”
必修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形成健康向上的学习态度以及灵活有效的学习策略和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选修课程的目的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满足学生的兴趣发展的同时培养其特长。
如何在艺术高中合理安排选修课教学成为2007年—2010年笔者高中英语教学的主要研究方向。笔者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在词汇、语法、阅读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并行之有效。
本文将对我校英语选修课实施的具体操作进行具体阐述。
《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完成必修1—5册,达到七级目标要求即达到英语学科的学业考试要求,而七级要求学生要掌握2400—2500个单词和300—4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从这一点上看学生若是要达到高考要求的3500个单词就必须进一步学习选修6—8册。
我校为艺术高中,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学习习惯普遍不好,对英语学习存在长期的厌学情绪和惰性心理。为了在教学中渗透课标要求,同时完成高考要求,笔者对选修课本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番探索。
一、词汇教学
词汇是高考中的基础知识,然而,词汇学习对我校艺术类考生却是很大的难题。为了满足艺术考生的高考要求,笔者对选修部分的词汇做了细致的研究。
选修6—8共三册教材中词汇大约在1500个左右,而多数是在原有的词汇基础上加以拓展,也就是说很多是从构词法的角度衍生出来的。这对教学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方面,而新词汇也就在大约400个左右。
针对这种情况,对选修6和选修7两册单词的教学我们采用了“以旧引新,以新带旧”的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一)印象筛查
让学生对每一单元的词汇先识读,找出有印象或熟悉的词,划出特别生疏的单词。然后课上让学生把以前没有学过的词进行试读,然后教师纠正发音。对于旧词,让学生重点从其新的词意去理解。
(二)反复记忆
对词汇的记忆,不是一下子就记得住的,要反复,要不断地刺激学生去记忆。笔者把每一单元的单词打印出来,一种只有英语,另一种只有汉语,做成单词纸条,课前利用5 分钟,让学生头脑风暴式的写出来英语或汉语,然后抽取几个检查,对于个别懒惰的学生,采取课间叫到办公室里,督促其去做。这样经过反复练习,学生对词汇有了一个量的认识。
(三)强化训练
利用已学词汇进行丰富的教学活动。例如,开展英语单词“撕名牌”等活动,在游戏和小组活动中强化词汇的识记和使用。
二、课文教学
课文教学主要是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为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我校作为艺术学校,有限的英语课时和学生薄弱的英语基础为教师完成课标要求的教学任务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处理选修课本的课文教学时,我们采取了一下措施:
(一)整合教材,合理分配课时
根据课标要求和高考热点对教材中的课文及课后阅读进行处理。选取有教育和实际意义的课文,同时选取适合艺术生阅读难度的文章,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对于部分难度偏大的一般性文章进行了大胆地切割。
(二)多样性教学形式,强化训练
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培养语感、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针对选修课文内容多,篇幅长,授课时间有限的问题,我采取多样性教学模式,利用微课、微视频、微信等信息化教学手段节省教学时间。同时,认真研读课文,设计多种难度适中的题型布置阅读任务。最后,利用课上时间答疑解惑,讨论、讲解并检查阅读方法使用是否得当。这样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完成阅读任务。
三、语法教学
对选修教材中的语法我们采用了归纳法和演绎法,让学生去观察去总结,然后通过教师的点拨。然后再以练习的形式加以巩固。同时有针对性地讲解练习中错误多的题目。
除规范的语法结构外,课本中出现的多而杂的语言点显得更加枯燥,对于艺术生来讲,识记这些晦涩难懂的语言点的用法及区别就如同一座大山摆在他们学习英语的路上。
因此,我在对知识点进行传统讲解之外,对一些容易混淆,难以识记的语言点在举一些生动的例子。比如说在讲到glare这个词时,可以举例:“当班主任走过窗前的时候,她glance at you,看见你在课堂上说话,于是她look at you, 而你仍在说话,她stare at you, 然后发现你继续在说,这是她glare at you.”虽然不是太精准,但这样学生会形成一个记忆的标记,能够长久地记忆住。
通过对选修课本内容的整合处理及教学方法的创新,我们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了选修课的教授,同时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新课程理念,努力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的积极性有了提高,对英语不再抵触。在创新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有了显著提高。
关键词: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幸福指数;影响因素;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2-0034-03
一、影响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幸福指数的因素
1.重复授课,容易倦怠
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师资普遍不足,多数学校仅有一两名信息技术老师。因此,经常出现一名信息技术老师带数个平行班级的情况,造成重复授课太多,让教师感到枯燥乏味,精神倦怠。
记得在一次省级信息技术研讨会上,一位农村高中信息技术老师在发言中谈到:他们学校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课时为每班每周一节,而该校高一、高二年级分别为14个班级,信息技术老师却只有两名,两名老师每人负责一个年级,每周14节课时。14节课时比起“语数英”等学科虽然不算太多,但同一教学内容每周重复上课14次,枯燥的重复授课简直能把人逼疯……。对于这位老师的感受,我们农村中学的大多数信息技术老师都能感同深受。确实,相同的教学内容在一周内重复上14次,就算你再有激情,教学艺术再高超,如此的单调重复授课,让信息技术老师们苦不堪言,当然也就很难体会到教学的快乐,更谈不上职业幸福了。
2.任务繁重,身心疲惫
随着学校教育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信息技术在学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就需要更多的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但现实中,特别是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师资配备普遍不足,导致信息技术老师在学校往往身兼数职。因此,有人形象地把信息技术老师比作学校的“勤杂工”,教职工的“大众赤脚医生”。
确实,在多数学校,信息技术老师除了自身的教学任务外,还要承担着像学校网络管理、机房维护、电子学籍、教师的教学比赛课件制作等,甚至学校办公电脑、教师家庭电脑坏了都会找信息技术老师去处理。不仅如此,有些学校甚至都没有专职文印员,像文件打印、考试成绩册的编排等都交给信息技术老师代劳了。如此繁重的工作,往往让信息技术老师们感到身心疲惫,甚至有种疲于奔命的感觉。
3.学生对学科重视不够,课堂纪律差
良好的课堂纪律能使师生关系融洽,教师“教”得愉快,学生“学”得开心。但现实中信息技术课堂纪律却并不理想,经常出现课堂纪律差,甚至老师难以掌控的局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与大多数省份信息技术学科属非中考、高考学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重视不够有关。
由于学生把信息技术学科看成“副科”,从心理上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存在着抵触情绪,导致信息技术课堂纪律越来越差。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信息技术老师在讲台上演示讲解,学生躲在显示器后面玩电脑游戏、上网聊天或看视频,老师来检查时,学生赶紧关掉游戏佯装着去操作软件,如此的“猫捉老鼠”式课堂教学让信息技术老师们大感头痛。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很难看到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且课堂纪律差,这也是导致信息技术老师感受不到职业幸福的一个因素。
4.学科边缘,师生情感淡漠
虽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是中小学生在校期间的一门必修课程。而由于受到硬件条件的限制,一些农村中小学由于硬件条件不足而不具备开设信息技术课的条件,但即使有的学校硬件条件允许,却在追求升学率的指挥棒下被扼杀了。对于信息技术课是否开设?怎么开设?各初中学校随意性很大。高中阶段虽然很多省份明确规定学生未通过学业水平测试则不予颁发高中毕业证。但现实中,由于技术学科学业水平测试门槛低,再加上测试可信度不高,导致学生、家长甚至学校领导、老师都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可有可无,这种状况加速了信息技术学科的边缘化,使原本稚嫩的信息技术课程走向十分尴尬的境地。
由于学科边缘化,在师生心目中,信息技术学科永远都是“副科”,信息技术课本身课时就少,还经常被一些“主科”占用,再加上有些信息技术老师上课随意性大,缺少与学生沟通、交流,这些都是导致师生情感淡漠的重要因素。因此,经常出现信息技术老师给学生上了一两年信息技术课,学生却不知道信息技术老师姓甚名谁。
师生情感淡漠的另一个方面是很少有信息技术老师担任班主任工作,不能担任班主任就很难与学生深层次沟通。有人说过:“当教师没有当过班主任就像当兵没有摸过枪。”的确,一位教师如果教了一辈子书都没有担任过班主任工作那将是人生的一大遗憾。因此,信息技术老师难以担任班主任工作也是信息技术老师感到无职业幸福感的另一个因素。
5.地位、待遇偏低,心理失衡
尽管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除了平时的教学工作任务外还干了很多辅工作。但学校是以教学为中心,没有中考、高考成绩来说话,即使你工作再努力、再认真,你也很难得到学校领导、家长、社会的认可。特别到了年终评优、晋级都是信息技术老师感到最失落的时候。因为大多数学校的评优、晋级,不管是采用积分制还是教师间互评,中考、高考成绩仍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而大多数信息技术老师既无班主任工作经历,又无毕业班教学实绩,更无中考、高考成绩。因此,评优、晋级对信息技术老师就很难了。这也是导致信息技术老师感到无所适从,无职业幸福感的又一个因素。
二、解决对策
1.避免重课太多,转变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老师重课太多在农村中学普遍存在。笔者认为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还得靠我们自己。首先,信息技术老师应根据自己所在学校的现状,用好现有资源,以尽量减少同年级重复授课太多的情况发生。如在每学期开学前学校分配授课任务时,就要及时向学校领导建言献策,尽量实现跨年级授课。如果确实师资有限而不得不带多个同年级班级时,要想方设法去转变教学方法。比如,我们可以把同年级不同班级的信息技术课上成对比课、实验课,寻找最佳教学效果,这种方法对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很有帮助,为今后参加各类教学基本功大赛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为避免重复授课太多的情况,我们可以在同年级不同班级教授不同的内容。如让几个班级先上必修课,另几个班级上选修课,这样能够有效地错开同一教学内容在一周内重复上课太多的情况发生。
因此,只要我们多想办法,转变教学方法,也能让你在每一堂课教学中都能感受到新鲜感和幸福感。
2.发挥学科本位,不当“勤杂工”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首先你要明确当好“教师”这一角色。当好了“教师”,你就可能取得更多的成绩,得到师生的肯定,你才能在课堂中体现教师的生命价值。因此,分清了主次过后,你会明白,课堂教学才是你的本职工作。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深入到学生中去,钻研教材,研究新课标,利用新课程理念去指导自己的教学,深入探究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典型问题。找准了落脚点后,然后根据学校教学环境和个人的实际情况制定中长期目标,并规划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比如通过辅导学生竞赛、参加优质课大赛、教师基本功大赛、开展课题研究、制作参赛课件、撰写教学论文等,通过竞赛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从各种比赛成绩中体验到信息技术老师的职业幸福感。
当然,当“勤杂工”也是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成长的助推器。比如,大多数信息技术老师都有为其他学科教师通宵达旦制作比赛课件的经历。这看起来是在为他人作嫁衣,其实,通过帮助其他学科老师制作课件,不仅对自己技术是一次提高,同时,通过帮助他人也会为自己树立良好的口碑,为自己的人生发展提供良好的人际基础。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逐渐在本领域里成长起来。
3.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有人说:“信息技术老师很难交到知心学生”。这句话虽然有失偏颇,但确实也反映了我们信息技术老师与学生之间淡漠的师生情感。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我们信息技术老师首先要从自身找原因,反思我们对信息技术课教学是否投入了,是否能够真正以“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理念去实施自己的课堂教学。在现实中,确有一些信息技术老师对信息技术课教学较为随意,像“三无” (课前无教学设计、课中无教学辅导(放羊课)、课后无作业和教学反思)教师也大有人在。这种不负责任的教学,教师一定很难深入到学生中去,也很难真正去了解自己的学生。所以,师生情感淡漠就不难理解了。
因此,要想得到学生的认可,我们首先应该反省我们的教学行为。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多关心自己的学生、了解自己的学生,对那些在信息技术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要多鼓励、多帮助;对信息技术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要多关心、多辅导;对喜欢玩游戏的学生要加以正确的引导。相信,只要真心付出,学生心里有一杆秤,自然也就愿意与你交流,并最终成为你的知心朋友。
4.找准突破口,化解困境
大多数信息技术老师都抱怨在学校总感到地位、待遇低人一等。其实,与其抱怨学校的不公正待遇,倒不如退而结网,多加强自身发展,立足本学科,找准突破口。
当前,新课程改革方兴未艾,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完全可以乘此大好时机多出成绩,实现自身价值。比如中央电教馆每年都举办全国性的课件大赛,逐级评比。我们信息技术老师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在平时多学习、多借鉴、多积累,随着技术、审美等的日趋成熟,你一定能够制作出优秀的作品并获得好的奖次。而如果你对程序设计或电脑制作很擅长,你也可以通过开展学生兴趣小组,精心培养在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近年来,我们看到身边就有这样一批信息技术老师在辅导学生竞赛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最后自己也成了这方面的名师、专家。
因此,只要你孜孜不倦、刻苦钻研,在工作中做个有心人,你就一定能找到自己的突破口,化解只当“勤杂工”的困境。
三、结束语
只要我们广大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端正态度,转变观念,立足学科本位,强化自我发展,发挥自身特长,心系学生,奉献教育,就一定能在这场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也一定能成为领导器重、同事认可、学生喜欢的优秀信息技术老师,并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职业幸福。
参考文献:
[1]刘永福,张成英. 边远地区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幸福指数的调查――以青海省民和县农村中小学教师为个案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9,(04).
[2]张济洲.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调查与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