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大学生管理学论文

时间:2023-03-23 15:09:42

导语:在大学生管理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大学生管理学论文

第1篇

1.1选取研究指

本文在借鉴前人关于就业吸引力指标的基础上,结合武汉高校管理类大学生和光谷产业集群的特点,构建如下的指标体系。具体指标体系分为:企业自身因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4个二级指标和职位晋升空间、当地房价水平等22个三级指标。

1.2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本文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进行问卷设计。通过小规模测试和实际访谈进行问卷前测,最终结果显示克隆巴哈α系数为0.735,KMO值为0.673,且通过Bartlett检验,说明问卷信效度都比较好。本文数据收集分为初测和再测两个阶段,初测用于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重测信度检验;再测用于验证性分析、信度分析以及因子等分评价相关研究。

2模型构建

通过描述性统计学技术EXCLE进行数据的统计整理和样本数据库的建立之后,本研究接着运用IBMSPSS21进行因子分析,以此了解管理类大学生的就业考虑因素和就业吸引力之间的相关关系。

2.1相关系数和变量求解

本文选取一些既能反映就业吸引力内涵的主要方面,同时又能从现有的统计资料中获取数据的指标作为就业吸引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它由丰厚福利与薪酬、企业规模、企业知名度、职位及晋升空间、企业文化、企业基础建设、企业绩效评估、企业发展前景、企业就业稳定程度、居住环境、交通便捷程度、房价水平、父母意愿及支持力度、社交网络发达程度、消费水平、社会治安环境、户籍政策支持程度、住房保障政策、区域就业政策、行业发展现状、行业发展前景、行业竞争状况等构成22个指标组成。进行因子分析,首先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运用SPSS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既可以消除量纲差异的影响,又可以得到各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表。

2.2提取共同度

计算各变量对应的初始共同度和提取因子以后的再生共同度,对因子分析法进行检验。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指标变量的共性方差均在0.5以上,且大多数超过0.6,说明大多数变量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可以满足进行因子分析的前提条件。

2.3因子特征值和特征点分析以及确定主要因子

前七个因子所解释的方差占整个方差的63.125%,能比较全面地反映所有信息。根据旋转以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知这七个主要因子分别是:职位与晋升空间、福利与薪酬水平、房价水平、住房保障政策、区域就业政策、居住环境、行业发展前景。

2.4计算各因子得分及综合评价

通过因子轴旋转后可知,每个因子只有少数几个指标的因子载荷较大。“企业自身因素”因子包括职位及晋升空间,薪酬与福利和企业规模,且这三个指标的因子载荷量均在0.8以上且数值接近,说明“企业自身因素”与这三个指标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很强,以“企业自身因素”因子来概括这三个指标因子具有很好的说服力。“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产业集群就业吸引力宏观层面上的影响因子。这一指标的方差贡献率17.625%。“区域政策支持”是产业集群就业吸引力的政府表现。在因子分析中,该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12.717%,其重要性次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行业状况”因子的好坏决定着管理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是产业集群就业吸引力隐性的表现。该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9.543%,对总体指标的解释贡献较小,但在现实中意义重大。

3对策

通过以上的分析,综合因子的重要程度及其相互关系,本文为提高武汉光谷对管理类大学生的就业吸引力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企业应帮助员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建立完善的晋升机制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管理类大学生就业对于职位及晋升空间的关注甚于薪酬与福利水平等其他影响因素。企业在给予市场水平薪酬与福利的前提下,应当大力关注新进管理类大学生的晋升之道,大大激发管理类大学生工作的激情。帮助员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员工的归宿感和主人翁意识,这样才能有效地增加武汉光谷这一产业集群的就业吸引力。

3.2政府应当进一步完善住房优惠政策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又一大重要因素就是住房。随着当今时代房价的水涨船高,买房成为大学毕业生特别头疼的问题。从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分析得出,不管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中的房价水平,还是区域政策支持中的住房保障政策,都在管理类大学生就业吸引力影响因素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住房保障和优惠措施,提高管理型人才的安全感,增大其留汉就业的可能性。

3.3学校应当加强就业教育

第2篇

(一)注意倾听学生心声

罗杰斯非常重视倾听在人际关系理论中的作用,他认为倾听是人与人交往的第一步。高校老师应该认真地倾听大学生的心之所想,只有清楚地知道学生心里的问题才能为解决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倾听学生的心声为解决学生的问题提供了前提条件。有的高校忽视了倾听的重要性,导致学生与高校沟通之间的欠缺,进而使高校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倾听是防患于未然的法宝。

(二)更加真诚地去对待学生

罗杰斯认为,真诚是人际关系的基础。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管理中能够更加真诚地对待学生,学生自然能够懂得真诚的真谛。俗话说,人是一面镜子,教师的一举一动无时无刻都对学生产生着极大影响。因此,教师应该用自己的真诚去鼓舞学生,让学生在无形中学会真诚待人。这不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与人交往,具备了真诚这一优秀的品质,同时也可以在其和老师之间建筑可信的沟通桥梁。而这正是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的重要要求,更是促进高校管理良性发展的重要一环。

(三)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信任

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而罗杰斯的人际关系理论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通过分析,人际关系理论非常重视对“人”的看法。在罗杰斯看来,人们的生活情境是能够通过建设性的方式得到有效处理的。每个人的本性都是积极的,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需要同其他的人建立有效的密切联系。在这种看法下,每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时一定要给与对方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反过来讲,每个人同样渴望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正因为如此,在高校大学生管理过程中,通过利用人际关系理论作为指导,要改变过去的那种教师以“权威者”自居的模式,就要更加重视学生的尊严和价值,给予学生充分尊重,对其人格和意见能够虚心听取和接受,无论在言语态度上还是在行为表情上均应表现出信赖,这样才能够有效拉近彼此的距离。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活动能够在更为有利的环境下开展下去,学生能够变得更加积极主动,能让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变得更为简单有效。

(四)学会理解,关爱学生

前者是指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及对客观世界的态度,并将这种体验以正确恰当的方式传达给对方,让他感受到这种理解。这意味着你对他人内心世界的了解,同情或“共鸣”,从而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在高校大学生教学管理中,教师应该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判断问题。这样能够帮助教师找到与学生的共同点,从而能够更加理解学生的想法并给与认同感。不仅如此,教师应该更加关爱学生,充分认识到并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更好地接纳学生、接纳自己。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自然会更加乐于配合教师去开展教学活动,更加主动地去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最终达到对学生的有效管理目标。

(五)为学生做正面的示范以上的四点

其实都是对学生人际交往的正确示范,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实现潜移默化的行为示范,让学生心中有一个更好的认识———什么是正确的人际交往方式。这样有助于高校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方式,从而使高校大学生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除了以上几点之外,在对高校大学生管理机制建设过程中应开展相应的人际关系相关课程。学校应利用本身的职能优势,为学生开设与人际相关的课程。为学生讲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指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运用实例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意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而不能只是走形式。

二、总结

第3篇

事实证明,大学生管理改革从完全的传统教学模式到过分强调基于岗位工作的教学模式是不可取的。基于一定的理论研究和以往的一些教学经验,笔者分析并总结了六种比较典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包括订单培养式、项目驱动式、工学交替式、引企入校式、顶岗实习式、校企融合式。订单培养式:这种培养模式是根据社会上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数量等以及一些订单协议要求,高等院校自我进行培养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使得企业可以扩大经济的发展,又利于学生的培养,实现与院校大学生双赢的局面。项目驱动式:这种模式是指企业与院校互派人员到对方任教与培训,通过具体的项目制定与完善大学生理论与实际结合的人才培养管理制度。这种模式也帮助企业员工提高员工职业素质与能力,形成一种校企直接互惠互利的的机制。工学交替式:这种模式一般是指学生进行一个学期的文化理论的学习知识,一个学期进行企业实习。这种半工半学的模式适合劳动力密集的企业,像一些机械制造业等。学生在企业实践期间,严格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执行,并进行考核。引企入校式:这种模式是指在学校内部建立大学生实训基地或生产车间,学校与企业共同组织学生参与企业化生产,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实现理论与知识有效结合,育人与用人的有效衔接。顶岗实习式:顶岗实习式是通过与企业签订协议的方式,把学生毕业顶岗位实习期与企业试用期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的工学结合模式。这种签订顶岗实习协议使学生行为规范符合企业的管理规定,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校企融合式:这种模式是前几种模式的深化,将企业的培训中心与学校的相关教研室融为一体,共同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大学生。校企双方交叉兼职、专业共建、师资互通、资源共享。是现阶段高职教育比较理想的培养模式。

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浅析

通过对工学结合六种模式的分析,并结合伯顿•克拉克的“协调三角形”理论,笔者认为,可以从学校,企业的密切配合来提高工学结合的开展有效性,提高大学生管理水平,具体如下。企业首先要转变观念,逐步承担办学主体的角色,培养,选拔,储备以工学结合的技术型人才。其次,企业有义务接纳学生和教师到企业实习,培养高级技术人才,从而实现整合优化学校资源,实现共赢。高等院校要建立全新观念与服务于学生的心态,配合企业,与企业融为一体,基于工学结合来培养大学生,实现育人与用人的有效衔接,形成互惠互利的有利机制。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高等院校必须建立创新型全力服务于学生的观念

明确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基于“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并把“工学结合”模式作为一项高等院校大学生的改革创新的根本方向;把“工学结合”模式作为我们思考高等院校大学生教育管理问题的重要依据,并据此来转变与创新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办学机制;把“工学结合”的开展作为一种科学的人才观,让大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职业技能与自身的价值,从成功走向成才,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2.高等院校必须建立为全心全意学生服务的心态

高等教育的本质培养目标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因此,高等院校就要建立为学生服务,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素质的心态。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提供周密必要的服务,帮助学生就业,提高职业素质。为学生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兴旺提供有力支持。

3.高等院校要进行合理的课程改革

“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首先的要求就是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以往传统的课程都是在课堂中进行教学,但“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需要在企业中进行教学。这种创新型课程模式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技能,使课程与实践操作紧密相关。形成一种不以书本为主,而是以项目为主的技能型课程。帮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也达到培养能力的教育管理目的。

4.高等院校双师结构队伍建设中的工学结合

基于“工学结合”大学生培养模式具有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特点,高校的师资队伍不仅需要课堂授课,还需在教学实践场所进行现场技术性指导。也可在学生顶岗实习的用人单位聘任兼职教师,对其进行教学管理培训,按照学校的管理条例对学生学习实践场地严格监督与指导。

三、结束语

第4篇

但现实环境中,管理类大学生毕业论文的实际完成情况却与期望目标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针对这一问题,目前大多数研究主要从学生的角度,分析了论文质量难以令人满意的成因,并提出了对应的解决策略。而在本文中,基于质量功能展开(QualityFunctionDeployment,QFD)和TRIZ理论,试图从教师的角度,探讨如何通过对毕业论文的有效指导,促进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多重能力的培养。

1QFD和TRIZ理论

1.1QFD理论

QFD是由日本学者赤尾洋二于1966年首次提出的一种质量管理系统。它是通过多层次演绎分析方法,将顾客需求转化为产品开发设计过程的一系列质量特性,体现了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需求为依据,在开发初期阶段就对产品实施全方位保证的指导思想,即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宗旨”来改善“质量追求活动”,从而达到理想的质量要求。QFD理论目前已经成功的推广应用到建筑行业、软件产业、服务行业和教育行业。以质量屋为载体,QFD为产品设计提供了一个全生命周期的框架,把产品开发过程中的所有活动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规范的定义出每一阶段活动应该满足的质量特性和标准。基于这一思想,可以将QFD引入到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中,将学生的培养目标类比为顾客需求,将论文写作的各个环节类比为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以“满足培养目标为宗旨”来改善我们“知识运用和能力培养的追求活动”,从而达到理想的论文质量要求和人才培养要求。

1.2TRIZ理论

TRIZ是由前苏联著名发明家G.S.Altshuller及其同事,通过对全世界约250万件高水平的发明专利的分析研究,归纳总结了各类技术系统发展进化所遵循的规律模式,以及解决各种技术矛盾和冲突的科学原理和法则,所提出的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突破思维惯性方法、功能资源分析、技术系统进化法则、物-场模型分析、76个标准解、40个发明原理等。TRIZ理论不仅为发明创造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工具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它将创新提升到了方法论的高度,揭示了系统进化的一般性客观规律。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依循TRIZ理论规划出的规律性的思维方式和系统性的工作方法,不仅可以提高论文的创新质量,还可以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形成,以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1.3QFD和TRIZ的集成运用

QFD能够为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提供一个系统性框架,将定性的培养需求转化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知识运用和能力培养的质量特性,即实现了“需要什么”到“应该做什么”的转化。但是QFD只是建立了需求问题和质量特性之间的必然联系,并没有系统的提供如何解决技术和管理问题的方案,如何用理想化的方法解决具体的问题,缺乏方法论的指导。为了解决上述QFD的缺陷,就需要与其他方法相结合,而TRIZ理论恰好弥补了系统解决方案的问题。它通过规范化处理方式和一整套完整的、科学的、规律性的进化法则,在毕业论文指导的思想层面,实现“应该做什么”到“如何做”的转化。

2基于QFD和TRIZ的毕业论文指导策略

2.1细化论文指导的能力培养目标

粗略的来看,毕业论文各个主要环节中,论文选题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文献综述可以培养学生收集、甄别、筛选、阅读和消化资料的能力,具体的写作过程更是考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语言能力的途径。但实际上,各个环节对能力的培养是一种交叉螺旋递进的多层次关系。同时,管理类大学生的毕业论文主要分为知识综述型、理论研讨型和实证应用型三种形式,对能力的需求和培养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可以根据QFD理论,利用质量屋,准确的识别出不同类型的毕业论文在不同环节应该培养的能力及其期望的程度,建立毕业论文的培养质量规划矩阵。这样,一方面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能够有明确的能力培养依据;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参照培养质量规划矩阵,选择合适的论文方向。

2.2建立论文选题的知识结构体系

针对具体的论文选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以往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系统的研究,寻求创新性的突破。但在实际的论文研究过程中,学生往往选择临渴掘井的方式,当遇到某一具体问题时,才会想到查阅相关的理论资料。这样分散的、孤立的、临时的对论文研究所需的知识进行学习和应用,无法保证论文整体的连贯性,也有碍于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因此,借助QFD“在开发初期阶段就对产品实施全方位保证”的指导思想,在确定选题后,教师应该协助学生设计论文的知识运用规划矩阵,准确的识别出论文研究各个阶段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及其运用的深度和广度。围绕论文选题,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让学生对这些理论知识预先进行全面的巩固复习。

2.3规范论文研究的系统思维方式

管理类大学生毕业论文的一般结构可以总结为“现状分析—问题归纳—对策建议”,但在实际的论文研究过程中,各部分相互脱节,“通过现状分析不出所归纳的问题,提出的对策建议也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的怪相屡见不鲜,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没有形成科学的系统思维方式。因此在指导论文过程中,教师应当让学生依循和掌握TRIZ理论中包含的完备性法则、向超系统升迁法则、向微观系统升迁法则、子系统非一致性进化法则、协调法则等思维方式。显然,掌握了这些规律,学生就可以在论文研究上,确认研究对象所处现状,发现其缺陷和问题,并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制定其发展战略和规划,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对于规范论文的研究思路,提高论文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4重构论文质量的评价标准

第5篇

1.1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感的挑战

随着校园网络的普及,大学生的网络生活需要耗费大量时间。长时间的网络生活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首先网络语言国际化会带来民族价值观挑战。一些西方国家依靠网络技术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严重威胁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同感。其次,一些有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黄色或黑色网站的挑战。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随意、虚假信息,恶意煽动学生情绪。学生长时间接触这些负面信息,会动摇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产生不满、失望的情绪。最后,由于大学生在网络上耗费大量时间,导致他们现实生活中的交流越来越少,人际关系冷漠和感情疏远。

1.2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潜在威胁

大学生中间有两个网络群体:聊天族和游戏族。适当的网络聊天和网络游戏对大学生是有一定好处的,但是过度沉溺于网络聊天和网络游戏,则会使他们沉溺于虚幻的世界,产生现实和虚拟世界的矛盾感。长此以往,会使大学生越来越依赖网络,不仅花费了大量金钱,荒废了学业,而且还会产生厌世情绪,造成大学生一些心理问题。

1.3一些学生利用网络扰乱社会秩序

一些学生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出于好奇心,通过网络非法获得他人的个人信息,侵犯了他人隐私。还有一些大学生甚至利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传播网络病毒,破坏网络安全,有些学生甚至利用网络传播国家信息,严重威胁国家安全。还有极少数自制力较差的大学生在网上大肆传播暴力、信息,严重扰乱社会秩序。

2应对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管理挑战的措施

2.1完善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学生教育工作机制

首先要健全大学生管理工作机制。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网络文化教育的战略意义,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工作体系,大力提高大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网络技术水平。二是完善物质保障机制。学校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提高校园网络建设水平,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氛围。三是完善网络文化教育创新机制。在传统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构建网络时代的学生管理新模式。

2.2发挥学校网络中心的作用,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学校网络中心提高技术水平,严密监控校园网络内容,对网络上的不良信息进行技术过滤,以避免各类不健康的信息对大学生的侵蚀。同时,还要根据网络管理的规章制度和规范要求,对大学生的上网情况进行有效管理,防止他们访问一些不健康网站,为大学生管理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2.3增强管理者素质,提高管理水平

面对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挑战,大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对此情况引起足够重视,增强忧患意识,要始终以正确的理论引导学生,以先进的方法教育管理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在发挥传统工作优势的基础上,加强网络环境中开展学生管理的理论研究,充分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手段,改变管理观念、调整管理策略、拓展管理领域,创新网络时代的大学生管理工作方法,开辟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天地。

2.4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道德自律意识

第6篇

旅游业已成为我国经济中一个举中轻重的产业,到201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接待国,第四大旅游客源国。中国的旅游业要有一个新的飞跃,中国要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大国,必须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以满足日益发展的旅游业需求。然而,目前我国的酒店在招收和使用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中出现了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一方面,随着我国加入WTO,世界著名酒店管理集团将继续扩大在华联锁酒店的数量,我国酒店业必然要参与一个国内和国外竞争对手并存的全球性的竞争。酒店的发展迫切需要受过专业训练、精通酒店管理的高素质人才,因而酒店需要招收一定数量的大学生,以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但另一方面,酒店招收的大学生却难以立足该行业。近年来,酒店大学生员工的流失现象有增无减。致使许多酒店人力资源部门在招聘员工时宁愿招收高中生(或职高生),而不愿意要大学生。本文针对这些问题的现状及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一、端正大学生就业思想

1.现状。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和定位存在着较严重问题,在观念、价值等方面与酒店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时普遍存在好高鹜远的择业心态,缺乏酒店实际工作经验,缺少积累实践经验的思想准备,致使大量具有培养前途的酒店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流向酒店以外的企业与公司。相反,非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抢占酒店就业市场,导致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份额的下降。无形中造成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率低的现象。原因分析:作者通过多年来在酒店的实际工作经验,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深深体会到现代酒店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存在如下主要的问题。

(1)缺乏对酒店业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质的理解。酒店业管理人员不仅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而且更应该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大多数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根本没有从基层做起的思想准备,对就业的岗位和待遇期望值过高。当前在酒店业内,绝大部分管理人员是首先从服务员做起,积累起经验后逐级晋升为管理人员的,而这些经验往往是酒店成功经营的根本。因此,不从实践中充实自己的经验,酒店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就难以在酒店中立足。

(2)对职业的不认同感。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因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外在因素的吸引,许多人涌入酒店行业。但是随着对酒店职业特征的深入了解,加之对外国人及涉外行业神秘感的消失,酒店业从业人员曾有的职业优越感随之减弱,从而造成了大量人才的流失。

(3)缺乏不畏困难、不怕挫折的心理素质。由于大学生到酒店后,同职高生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同样工作和工资),大学生在一线操作方面与职高生相比,其技能略逊一筹,造成大学生心理的不平衡,使自己失去继续工作的信心。

(4)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眼高手低、脱离实际等现象。一些学生在校接受教育期间,不愿意多花时间在专业技能操作课上下功夫,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5)由于中国现行高等学校招生制度仍以分数为基础,学生对大学专业的选择具有较大的盲目性,缺乏对酒店业的正确认识。当大学生对酒店工作有一定了解后,产生了专业与意愿的背离,从而导致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的流失。

2.解决方法。

(1)要教育学生端正自己的择业动机和择业心态。大学生应该树立从基层做起的思想,要认识到进入酒店工作后,不首先从服务员做起,就不会有事业的成功。基层工作为大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了有利条件,大学生应该克服怕苦心理,要有耐性,避免产生急于升迁的焦躁情绪,树立从零开始的理念,培养从大处着眼,小事入手的工作作风,树立良好的求职心态。

(2)大学生对自己应有一个实事求是的认识。不仅应考虑“我想要从事什么职业”,“我愿意干什么工作”,而且更要用“我能干什么”,“酒店需要什么”的思维方式全面地审视自己。大学生应该学会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捕捉成功机遇。确定适当的期望值,及时协调个人志愿与酒店业需要的关系,合理支配自己的情感和行动,以得到业内的认可,从而获得求职择业的成功。

(3)应该教育学生在日常平凡的工作中,训练不畏困难、不怕挫折的心理素质。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挫折,但是遇到挫折后,要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是主观努力不够还是客观要求太高?是客观条件苟刻还是主观条件不具备?认真分析,才能心中有数,才能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才华,从工作的成就中去寻找乐趣。(4)大学生要不断为自己设立切实可行的目标,以激发自我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创造实现自我的机会。大学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将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使理论知识得以升华,才能成为当代酒店业所需要的管理型人才。

二、完善酒店人事管理体系

1.现状。随着中国加入WTO,世界知名品牌酒店管理集团纷纷登陆中国酒店业的市场,例如香格里拉(Shangri-La)、喜来登(Sheraton)、希尔顿(Hilton)、洲际(Inter-Continental)、雅高(Accor)、凯悦(Hyatt)等。这些世界知名品牌酒店管理集团,凭借其雄厚的实力、世界一流的管理和品牌,实行本土化人才策略,挖掘中国酒店业内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人才。由于本土化战略的实施,导致国内酒店业管理人才的流动,使酒店业争夺管理人才的竞争加剧。管理人才的竞争不仅仅局限在中、低层,还发生在高层,例如在中国北部的五家香格里拉酒店中,就有两家香格里拉酒店(长春和青岛)是中国人当总经理,外国人则做副总经理。这意味着,中国的现代酒店业对酒店管理人员的学历结构以及综合素质的要求发生了质的变化。酒店改革了过去由中等技术职业学校为主的人员结构,对高学历的人才需求量呈逐步上升趋势。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认为“本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中最紧迫的问题是提高人员素质的占79.57%”,回答“招聘中最困难的问题是寻找本地受到良好训练的员工的占72.3%”。由此可见,中国酒店业急需高素质的人才,而酒店招收的大学生难以立足该行业的现象有增无减。这说明酒店在使用大学生时,在人事管理方面存在问题。

2.原因分析。(1)酒店对人才规划缺乏长远观念,对所需大学生员工岗位缺少正确的设计和分析。有些酒店尽管每年通过各种招聘会招进了一些大学生,但对大学生员工没有明确的培养与使用目标,抱着一种“使用了再看”的想法。其结果是,要么因“人才高消费”,进来的大学生员工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要么因使用不当造成“招进来,留不住”。(2)酒店的人事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的僵化性。酒店仍然遵循大学生与职高生同一起跑线的做法,而且提升制度并不倾斜大学生,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因此一有机会就纷纷跳槽。(3)国际酒店进入中国已有20年了,目前酒店业已渐入成熟阶段,提升机会相对减少,且现有的中层管理人员年龄较轻。尽管酒店的高层领导认识到酒店的发展必须有充足的后备人才,很希望能招聘和培养更多的大学生员工,以此来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但相当数量酒店的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要么因为不重视而忽视对大学生员工的使用和培养,要么因为自身的生存利益,对大学生员工的发展设置障碍。

3.解决方法。要有效控制大学生员工流失,酒店必须从完善人事管理体系入手,完善大学生员工的使用和管理体系。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科学制定岗位任职资格。岗位任职资格是一份关于完成某一岗位职责所必须具备的个人资格、技能及素质的说明。酒店要以适用性为原则,制定合理的学历比例,确定大学生的招聘需求,使招聘的大学生能与酒店职位“匹配”,避免“人才高消费”,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

(2)建立吸引大学生的企业文化。酒店应该为大学生员工或与大学生员工一起制定长远的职业生涯计划,使他们明确自己在酒店的发展前景和努力方向,从而增强大学生对企业的归属感。酒店只有真正重视大学生员工的发展,在经营管理中突出“人本”思想,建立独特的旅游企业文化,才能真正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3)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酒店应该想办法减弱大学生因缺乏表达自己思想而产生的孤独感,使大学生能早日融入酒店并与酒店建立一种亲密关系。

(4)授予大学生员工一定的权限。酒店管理部门在授权大学生员工之前,应该保证,酒店组织重视他们的意见,相信他们的能力,支持大学生员工做出的努力。

三、更新旅游院校的教育模式

1.现状。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很快速,近年来不论是在系院和专业的设置上,还是在办学规模上都有很大的发展。但在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旅游传统教育模式和方法与旅游人才市场需求相脱节的现象。旅游高等教育不能满足旅游企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存在实际操作能力、工作协作能力上的缺陷。这就造成了大学生自身就业的困难,并导致酒店人才缺乏的双重窘境。人才的竞争、人才素质的提高及酒店管理人才的流失是我国高等学校酒店管理专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因此,高等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应切实加强学生专业思想教育,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开展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准确定位,把握机遇,应对挑战。高等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关系到我国旅游业的兴衰。

2.原因分析。我国高等学校传统教学模式是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旅游管理专业对人才的培养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互相脱节。高等学校的毕业生由国家统包统分,这就导致有些高等学校的教学设置与当代酒店业需求脱离,专业设置、学生录取、教学管理、学生就业及学生毕业后是否学以致用、是否适应酒店对人才的需求,均缺乏整体的规划。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滞后性,有些旅游院校仍沿用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造成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理论不能与实际相结合,就业率低;而酒店急需的中层管理人才又得不到满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以旅游人才市场需求为中心,改变供需脱节现象。高等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必须根据酒店对人才的需求,建立围绕酒店人才市场需求的旅游教育机制,这是现代旅游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

3.解决方法。(1)高等学校应该建立全面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旅游教育与教学模式,包括:市场调研、教学组合、教育实施、质量评估等4个阶段。首先进行市场调研,即旅游院校通过对旅游企业人才市场需求的调研,通过对人才市场信息的了解和企业人才需求调研,获取较全面的有关旅游人才市场的资料。针对教学目标市场,即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市场的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组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旅游高等教育能适应旅游人才市场需要。(2)旅游院校必须加强与酒店的协作。酒店对人才的需求是随着国际旅游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的,旅游院校只有加强与酒店的合作,及时了解、掌握市场变化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组合,才能有效解决供需脱节的问题。酒店管理专业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通过协作可以弥补我国旅游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资金和设施设备投入的不足,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3)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学校组织教学的基本大纲,它既要体现高等学校教学宗旨的基本要求,同时又要适应酒店对人才的特殊需要。在教学环节上必须处理好课堂与课外、教学与实习的关系,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在课程设置上要注意基础课、理论课、专业技能操作课的比例。处理好基础与专业的关系,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4)加强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高等学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应切实加强学生专业思想教育,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开展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准确定位。超级秘书网

四、结论

总之,要解决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员工流失的问题,大学生本身必须端正自己的择业动机,树立首先从基层做起的思想,发扬勤奋敬业的精神;酒店应不断完善人事管理体系,提高大学生在酒店中的地位,为大学生提供发挥作用的舞台;旅游院校应更新教育模式,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原则,培养高质量的酒店管理人才。只有将这三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为我国酒店业造就出一大批高素质的、稳定的专业管理人才,更好地推动酒店业的蓬勃发展,早日实现旅游强国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第7篇

1.1传统大学生管理模式效率较低,缺少科学的管理指导传统的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其管理效果必然会有所减弱.在传统的模式中,学生一般都是被管理者的角色,教师领导作为管理者处于主导的地位,这样的一个角色定位使得高校的管理工作出现一种重管理轻服务的局面.学生被动地接受管理与安排,难以发挥主动性,这与当今大学生独立性与创造性的特点是不相符合的.此外,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缺少科学理论辅助指导,预防性的管理较少,主要是事后的处理.这些因素都影响到大学生管理的实际效果.

1.2大学生管理观念传统陈旧,缺乏创新大学生管理工作一直保持着传统的模式,忽视了学生自身的需求.传统的管理理念缺少“以人为本”的思想,过分强调群体的作用,而没有考虑个体的内控因素,忽视大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得管理工作变得僵硬缺少弹性.在目标的设定上,大学生管理的目标一直是以维持学校的平稳发展为主,旨于管好学生、管住学生,没有设定更加长远的目标.学生管理工作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一个安定有序的环境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其目标的主角应该是学生而不仅仅是学校.此外,在事件处理的方式上,传统思想是采用惩罚、道德教育的方式,大多依靠特定的规章制度进行处理.学生在学校的各种条条框框中经常感觉缺少自由,外在的束缚使得大学生缺乏突破创新的勇气.

1.3专业的管理队伍欠缺,结构较不合理辅导员是大学生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目前在高校中,对于辅导员的选择和培训都没有一个既定的规章制度.管理人员的欠缺,使得高校的管理力量较为薄弱,其管理的效果也无法真正达到实效.其次,在高校辅导员当中,专职的辅导员还是比较少的,有一部分是通过担任短期的辅导员得到继续深造的机会,还有一部分是由在校教师兼任的.因此辅导员群体中普遍存在流动性大,业务能力不足,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

1.4缺乏管理理论知识学习在国外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具有高度专业性地职业,教师需要具备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而从事这项职业的大部分都是硕士、博士等高学历的人才.在工作经验以及理论研究方面都有所欠缺,特别是在管理员方面,大部分从事管理员职业的都是各高校的教师,在数量上都很难达到要求,更不用说在专业水平达到很高的标准.由于数量较少,高校辅导员一般身兼数职,不仅要负责学生的管理,平时还要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学生管理上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对理论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国内在学生管理方面相关的系统的理论有所缺乏,大部分辅导员都是受到传统经验主义的影响,在管理上缺乏理论的指导,仅凭借自身经验完成管理任务.

1.5大学生自身问题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是思想活跃、兴趣爱好多、接受新兴事物能力强,经常走在时代的前列.但是个人主义现象较为普遍,独立意识较强,不愿意接受他人的管制.受到外界物质社会与快节奏生活的影响,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开始变得浮躁,一旦失败就会变得万分沮丧,质疑自己的能力,甚至变得自暴自弃.加上“90”大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挫折的应对经验上有所欠缺,更容易出现心理上的落差,出现心理问题.另一方面,本科院校的学生都是来自于五湖四海,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下的人汇集在了一起.由于饮食习惯、地域文化、家庭环境、性格方面的差异,这些学生在交往交流中经常会出现矛盾.

2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影响因素

2.1高校扩大招生引起大学生整体素质降低扩招一方面为更多人提供了继续深造接受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本科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更多在文化或思想素质上有所欠缺的学生进入了本科院校,这部分学生常常是最难接受管理的一个群体,他们对人生缺乏清晰的规划,不喜欢他人的管制,常常带有逆反心理,这为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此外,本科院校的录取标准都是学生的文化分数,较少关注学生自身的思想行为表现.目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教育作为未来工作的敲门砖甚至于是绿卡,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都对学生的文化成绩异常关注,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这也导致了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有所下降.

2.2高校教育体制对于学生管理的影响高校教育体制本身对于学生的管理工作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大学,班级、年级的概念被弱化,班主任的角色也逐渐退到了幕后工作者,除了完成相应的教学工作外很少会肩负起学生管理的工作.相应的管理工作落到了辅导员的肩上,不同于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生的日常联系较少,也很少有利益方面的联系,因此辅导员的管制效果相对而言较弱.另外,由于班级概念的弱化,大学生的集体意识逐渐降低,在一个班级中,往往会出现多个小团体.而大学的学生管理工作大部分还是以班级为主的,其实际效果因为班级内的分化而被削弱.另一方面,高校教学体制的变革也对学生管理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例如对办学体制的改革,大课程制度,教学模式的创新等等,也给管理工作造成了新的问题.

2.3社会变革影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网络以及高科技产品的普及.随着经济基础的进步,社会上层建筑也应该发生相应的变革.特别是在教育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的核心是人才,而人才的关键又是教育.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急剧增加,高校扩招成了必然趋势.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更多家庭能为下一代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在“全面教育”、“终身学习”观念影响下,更多的人需要高等院校的入场券.受此影响,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增,人才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目前很多大学生的职业技能都无法满足社会工作的要求.因此,现状是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但是很多职位却找不到人才.大学生在就业上受到了挫折,转而会对大学的教学模式产生怀疑.再者,由于生活条件的提高,现在的大学生都是成长在一个较为和平安逸的环境中,缺乏对困难挫折的抵抗能力,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当代大学生的困惑表明了目前大学生管理工作,无法满足社会与时展的要求.

2.4互联网发展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变化的作用互联网为高校学生管理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但是与此同时,网络也是引发大学生思想行为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造成了当代大学生对于网络的过度依赖,学生自身的学业能力有所降低,因为很多人形成了一遇到问题就上网求救的习惯,缺乏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锻炼.在大学期间,相对于中学时代,学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空闲时间,由于缺乏规划时间的能力、自控能力又较差,很多大学生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了网络上.网购、微博、网络聊天、网络游戏占据了大学生涯的大部分时间.因此很多大学生会在毕业前夕抱怨在大学时代浪费了自己的青春,却没有学到从事社会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同时,网络上还有很多不良的信息,如果对信息的判断能力不足,对有害信息的抵制力不够坚定,有可能会导致学生遭遇诈骗、误入歧途,更严重的还有可能导致犯罪.因此互联网的发展,也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3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强化措施

3.1加强大学生思想行为考核评价力度在大学生的综合评定中需要加强思想行为方面的考评力度,在以往的综合测评中,学科成绩仍在占据主导地位,对于学生思想方面的评定力度不够;在方式上多采用班级内学生互评的形式,频率为一个学年一次.思想道德修养的考评不管在权重上还是评测方法的有效性都是有所欠缺的.所以建立一个专业系统的学生综合评定制度对学生管理工作是非常有利的.在考核的内容上可以将学生的社会实践成果、对集体的贡献、遵纪守法状况都包括进来.在分数的权重上也要加以调整,要消除一边倒的现象.同时将思想道德的评分直接与奖学金或其他荣誉的获得相关联,提高大学生对个人思想素质的重视程度,促进大学生自我管理.此外,还可以通过增加奖励制度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对学生的进行量化的考评,建立档案,对一些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奖励.这样的考核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3.2开展学生自我管理,加快学生工作队伍建立传统的学生管理都是以学校的强制性管理为主.在这种管理制度之下,一方面由于学校管理人员数量的缺少,其管理效率不高;另一方面学生一直处于一个被管理者的地位,无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而且大学生都已经是成年人已经有了较为强烈的独立意识,因此对于校方的强制性管理,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厌烦的心理,甚至会反其道而行之.新形势下的学生管理应该是把学校的管制与学生的自我管理结合起来,高校管理者为学生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氛围,让学生有一种主人翁的感觉,避免其逆反心理,充分调动起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学生自我管理有很多的益处,首先学生是最了解自身这一群体的,对于学生的时实际状态与思想情况都能很清楚的把握,因此能对症下药,提高管理的效率,而且学生之间都是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因此能较少地体验到管理中的压迫感;其次,学生自我管理还是大学生锻炼自己的一个很好的机会,在这过程中,通过自身参与能提高大学生的组织能力,培养团队意识,也有利于大学生之间的交往.最终从外在的行为规范内化为内在的道德准则.

3.3增强和完善大学辅导员团队建设辅导员对于大学生管理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在大学生管理团队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亟需相应的解决对策.首先在管理员的专业素质上,学校需要把好关口,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师就是管理者,无需进行选择的观念.在选拔的标准上,不能将其教学水平或文化水平作为单一的标准,而应更加重视语言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等一些管理者需要具备的专业性素养.其次在数量上,学校不应该满足于现状,除了在教师队伍中扩招管理人员,还可以向社会招收长时间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职业人员,另外学校还可以在学生群体中选拔一批学生工作者,壮大管理员的队伍,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8篇

论文摘要: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K育民主化的必然趋势.2005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支持力度已达到了新的高度。本文对构建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新机制提出了三点建议:校内外各界.尤其是高校管理者应转变观念.真正认识到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各种学校信息宣传、传播的力度:在实现校务公开的基础上,逐步吸收学生参与学校重大决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利益群体要求在学校决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享有话语权。其中。作为高校最主要成员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管理,表达自身利益诉求,行使建议、监督和决策的权力,不仅是高校管理民主化的体现,还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实际上,国内一些高校早已开始积极尝试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提升高校管理的民主化程度,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2004年1月,南昌大学全国首创的大学生校长助理正式上岗,其主要工作是收集、反馈学生对学校管理、教育和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并提交相关议案:参与学校有关管理制度的起草、修订;宣讲学校政策、制度,监督其实施,协助校长处理学生工作,列席学校有关会议和活动,并接受校长委托、布置的其它工作。他们聘期一年,“待遇”视同学生干部,没有月薪。

尽管已经取得一些进展,但与欧美大学相比,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还处于初步探索的阶段。不仅表现出参与程度低、层次浅的问题,同时在组织机构及制度上也远未达到成熟。本文在分析我国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机制的现状的基础上.对如何构建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新机制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我国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机制的现状

2005年9月1日.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该《规定》是教育行政部门对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所作出的最为明确和具体的规定,其实施意味着国家对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支持力度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与途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其第41条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根据这条规定,我国各高等学校有义务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必须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从而在组织制度上对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予以保障

其次,大学生对学校所做出的有关处理决定有参与权和申诉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5条第5款规定:学生在校期间依法享有“对学校给予的处分或者处理有异议.向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职员工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讼”等权利。其第59到第62条同时还赋予了大学生参与处理该等事项的权利.学生代表可以参加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该委员会有权要求学校重新研究对学生处分的决定。

此外,从近年来的实践来看.目前大学生主要是通过参加行政管理机构和学生组织机构来实际参与高校管理活动。

前文已述,南昌大学是国内第一家聘请大学生担任校长助理的高校。之后,东华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安徽大学、安徽财经大学等高校也陆续建立了“学生校长助理”制度。其中,安徽财经大学《学生校长助理实施办法(暂行)》规定学生校长助理的职责与权限是:“受校长委托负责收集学生对学校管理、教育和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并提交相关议案和处理意见。负责向学生反馈校领导针对反映的问题所采取的解决措施。对于未被采纳的建议和未解决的问题,学生校长助理应当及时向广大学生说明原因。各职能部门应向学生校长助理提供相关资料和开放相关档案以配合工作。”“参与学校相关管理制度的起草和修订,协助校长处理学生工作.有权列席学校领导的有关会议、学生工作例会、教学工作例会,有权参加有关职能部门组织的相关工作会议。”

不过.校长助理制度并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决策参与机制.而且校长助理也不是由学生选举产生,一般是由各院系推荐,由校团委组织考核,经岗前培训后,由校长发聘书就职。因此,他们并不对学生和学生组织负责,其代表性和广泛性受到制约。

相比较高校行政管理机构中的直接参与而言,学生组织是更为普遍地实现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机制,这些学生组织包括学生会、学生社团、学生自治管理机构和学生申诉管理委员会等。从实际情况来看,各类学生组织参与学校管理普遍存在着程度不足,参与范围有限,参与效度不高的现象,往往局限于部分一般性决策和决策的初始阶段.而且学生组织和学生干部更多的是在管理人员和学工干部的指挥下承担事务性和联络性的工作,缺少独立锻炼的机会。

二、构建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新机制的三点建议

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目前的国情与校情条件下,笔者认为,要构建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新机制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校内外各界,尤其是高校管理者要转变观念,真正认识到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承认大学生在高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这样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才能得到切实的支持和保障。

高校管理者应认识到:大学生的参与可以使校领导从一部分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更有利于高校核心工作的开展。同时,大学生自身也应该培养积极参与的意识.增强集体责任感。这种培养应注重寻找和协调校方和大学生的共同利益来调动在校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积极性这就需要高校管理者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把解决广大在校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放在首位,把解决大学生们关心的焦点、难点问题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由于解决这些问题既符合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的共同需求和利益,又需要他们的积极参与,因此,可以有效地调动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要加强各种学校信息宣传、传播的力度。信息不对称是影响高校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更有效地实现学生对学校管理过程的监督和参与,必须向学生传达真实、准确的学校信息,以便让大学生清楚地了解和认识有关自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对学校重大决策、领导和教职工的工作表现进行有效的监督。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进步.为各种学校信息宣传和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不管是通过校园网络、校园广播和校报校刊的传播,还是通过有关组织的宣传,只有让大学生了解更多的学校信息.才能更利于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过程的实现。

第9篇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结合。张耀灿老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领导部门、主管机构及管理人员,运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管理手段,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的创造性活动。”在大学里,则是校园内部的领导部门、主管机构及管理人员通过管理手段对校园内外环境及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专业素质的培养。

二、信息管理的内涵

信息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内容,是任何管理的重要内容,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沟通的主要内容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当前,携带各式各样信息并以迅捷著称的网络正在向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延伸,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快速查阅相关信息,找到合适的学习资料,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能及时了解世界新闻信息、科技动态,不受时空限制给学习、生活带来巨大的便利和乐趣。人们获取的信息量加大,信息性质也就变得复杂了,如果大学生在信息的选择上没有正确的态度和明确的目标,不主动选择积极有益的信息,必然会导致不良的影响。真实、及时、适量的信息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基础,有利于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适当的信息量能促进个人的发展,科学管理必须有足够有用的信息量而不是一切信息,我们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信息管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