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公共经济学论文

时间:2023-03-23 15:09:45

导语:在公共经济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公共经济学论文

第1篇

古典经济学家们将企业当成一个生产函数,一种简单的投入产出关系,其厂商理论一度成为经济学家对企业的主流看法。在一般均衡理论中,他们认为,市场机制本身就可以自发调节各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在市场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指挥下,各个经济主体依据价格信号进行最佳决策,单个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单个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能够自动调节资源在各部门间的配置。因此,他们认为,市场机制依靠价格信号能够使每个经济主体都有效地进行经济决策,因而任何形式的“治理”都是多余的。这种理论只是抓住了企业的生产特征,企业很多重要甚至本质的特征都被抽象掉了。哈特认为,传统的新古典企业理论既是企业规模理论,又是部门或工厂规模理论。

2交易费用理论

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科斯,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出了交易成本概念,并以此为基础来阐述企业存在的原因。他认为,企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从交易费用的角度来看,市场交易费用相对较高,而企业这种组织形式可以有效地降低各种交易费用,也正因为如此,企业作为一种独立的组织形式才得以发展壮大。而企业的规模大小取决于市场交易和企业内部交易这两种形式的交易费用的大小。但是,这种理论并没有指出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哪些交易应该在企业内部进行,以及哪些交易应在市场上进行。而后来的另一位学者威廉姆森就从这方面进行了探讨,并且他指出在不确定性、机会主义和资产专用性较强的情况下,依靠市场组织完成各种交易的成本大于企业内部的组织协调的成本,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该种交易有必要从市场上向企业内部进行转移。虽然交易费用理论从理论上阐述了企业为何存在的问题,认为从交易费用的角度来说,企业内部的交易费用在某些情况下低于市场的交易费用。因此,企业作为替代市场的一种经济组织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并且企业依靠良好的组织制度可以很好地节约企业内部组织与管理的费用。但是,遗憾的是,该理论并没有对企业自身制度进行深入研究,没有指出企业内部如何进行制度设计。

3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团队市场理论

这一理论的创始人是阿尔钦和德姆塞茨,他们研究的焦点从使用市场交易费用转移到解释企业内部的激励问题。通过对企业内部制度的观察,他们提出团队生产的概念,并且他们认为企业最终的产出是团队所有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由于一些客观因素,不可能对团队各个成员的贡献进行精确测量,这样就会导致没有办法按照团队每个成员的真实贡献去支付报酬,如果这样的情况不加以重视,势必就会助长团队成员的偷懒和搭便车的行为。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认为应该从制度上对企业的产权结构进行变革,有必要专门设立一个负责监督的职能部门,专门对团队各个成员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核计量,这样就可以避免团队生产中部分员工出现偷懒和搭便车的行为,从而提高团队生产效率。虽然团队市场理论看到了在生产过程中一个人的活动和行为会影响到协作群中其他人的生产力,但是他们将监督者与生产者完全分开,认为监督者是专门从事监督的。而现代企业中,监督者与生产者的界限并不是非常清楚,甚至在有的企业还出现了生产者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的现象,而团队生产理论则无法圆满地解释这些现象。

4两权分离理论

制度学派的创始人索尔斯坦•凡勃伦在出版的《企业理论》一书中,就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的问题作了论述。他认为,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能够有效地将企业控制权转移到专业的工程师手中,他们能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促使企业不断提高产能水平,并且认为这种分离是有效的。这是首次从实践方面分析两权的分离,但是缺乏系统论述。伯利和米恩斯通过对现实企业的研究发现,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的控制权已经不可避免要在所有者和经营者手中进行转移。在《现代公司和私有财产》一书中,他们首次系统地对所有权与控制权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伯利—米恩斯假说”。他们认为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实际控制权已经发生了改变,从“受所有者控制”逐步改变为“受经营者控制”,即出现了“所有与控制分离”。威廉姆森对现代公司的两权分离从理论上进一步进行了阐述,在《现代公司:起源、演进、特征》一文中,他阐述了对现代公司的演进过程的研究。他提出了资产专用性、完备性和等级分解三个原则,认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决策的复杂性也越来越高,为了克服当事人的机会主义动机和利己行为,有必要将企业的日常经营决策和企业的战略规划进行分离。这就要求企业的组织结构设置也要适应这一情况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按照决策问题的重要程度来进行相应的职能部门设置,而这就导致了现代公司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钱德勒则从美国企业的实际的制度演进过程出发,通过对现实企业的各部门以及行业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对现代企业制度中两权分离的历史演进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他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公司的股权已经进一步分散化,而这一进程的加剧迫使一些大公司聘任专业的管理人员专门负责企业经营决策。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现代大企业经营控制权已经完成了从所有者向经营者的转移。虽然上述两权分离理论从现实企业实践以及理论上对企业所有权控制方式的变革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这些理论在对两权分离后所有者如何约束激励经营者这一问题上并没有涉及。

5委托-理论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现代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在现代企业运营的实践中出现了新的问题,那就是作为企业的所有者,由于知识、能力和精力不足等因素不能继续领导企业运营。而伴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社会中出现了一批专业的职业经理人,他们具有一定的知识、精力和能力,管理经验丰富,能够接受委托人的委托来专业地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因此,委托关系便产生了。但在委托的关系中,由于委托人与人有着不同的利益追求目标,委托人追求自身财富最大化,而人追求自身工资津贴收入以及闲暇时间最大化,不同的利益追求导致在实践中可能出现人在经营企业过程中追求自身利益时最终损害了委托人的利益。因此,该理论主要对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委托人如何对人进行激励和监督的问题进行分析,即在现代公司的运营过程中,如何进行相关制度设计,建立和健全何种激励和约束机制,来最大程度地避免人做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从而给委托人带来风险,同时降低成本,增加收益。虽然这一理论对两权分离背景下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两者之间的委托问题进行了分析,重点关注了委托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也提出了相关的制度建议,即应该从二者之间的契约入手,尽可能的在双方的合同契约中对未来合同执行中的各种可能情况进行约定,明确双方各自的权利以及责任。只有订立一个完备契约,才可以减少委托人的风险,增加其收益。虽然委托理论考虑到了契约在委托人和人双方关系和行为规范中的作用,却没有对契约订立的基础—信息不完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6产权理论

以格罗斯曼和哈特以及哈特和莫尔的经典论文为开端,哈特等人对不完全契约进行了正式分析,建立了一个所有权模型。他们对合约可能涉及的权利进行了分析,并将其分为特定权利和剩余权利两种。特定权利是指在合约中明文规定的、委托-关系中各方所拥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剩余权利是指因各种原因未能在契约中列出的权利。由于缔结完全契约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事后总会出现契约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或然状态,需要通过相关制度设计来解决决策权和利益的分配问题。因此,治理有了存在的必要性。由此可以看出,契约的不完备性的存在意味着在现代公司运营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关于剩余权利的决策问题,只有让最有动力做出决策的人拥有该权力,才能实现公司治理工作的合理安排,才能形成最有效率的公司治理结构。

7后现代企业理论的兴起

近年来,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一种新的企业组织结构,即为了更好地激励经营者及员工,在企业制度设计上,出现了普通雇员与管理者分享企业部分剩余并占有一定股份,例如员工持股计划、管理层收购等,使得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化。这种情况下,企业的产权模式、组织结构以及企业文化等也呈现不同的局面。无论是管理层收购还是员工持股计划,都使后现代企业的产权结构实现了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多元化合一。当然,后现代企业的产权模式与古典企业产权模式相比,又不完全是对传统企业的简单回归。

第2篇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宫颈病变患者96例,排除了妊娠及宫颈癌、急性阴道炎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中,患者年龄24~55岁,平均(35.7±2.4)岁;宫颈上皮内瘤变Ⅰ型11例,宫颈上皮内瘤变Ⅱ型8例,宫颈赘生物13例,慢性宫颈炎16例。观察组中,患者年龄22~54岁,平均(36.2±2.1)岁;宫颈上皮内瘤变Ⅰ型13例,宫颈上皮内瘤变Ⅱ型9例,宫颈赘生物12例,慢性宫颈炎14例。两组患者的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月经干净后1周左右进行手术,手术前排空膀胱及清洗阴道,手术时均采取膀胱截石位于手术台上,常规外阴消毒后放置窥阴器使患者的宫颈组织充分暴露,确定病变位置后使用碘液标记。宫颈局部麻醉后根据患者宫颈病变程度合理地选择LEEP刀,开始于碘液标记外缘0.5cm左右处对病变进行均匀且连续地切割,在切割过程中如遇到病变面积较大,可选择分次切割,切割深度一般控制在6~10mm。病变组织切割结束后使用电极球进行创面电凝止血,如遇电凝止血失败,用纱布24h压迫止血,手术结束后将切除组织送常规病检,术后均给予患者3~5d抗菌药物抗感染。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后第3天给予保妇康栓(海南碧凯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46020058,规格为每粒1.74g)阴道给药治疗,每晚清洁外阴后自行将保妇康栓置入阴道,每日1次,1次1粒,连续给药2周,但经期需停药。术后需避免骑自行车、剧烈运动,禁盆浴及2个月,观察组在阴道给药时勿损伤创面,注意观察阴道排液及出血情况,若出血较多,量如月经,需及时到医院做相关检查和治疗。

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后宫颈表面恢复情况,记录阴道排液持续时间、创面结痂时间,观察术后是否出现严重感染、出血及宫颈粘连等并发症,若有则应及时给予相应治疗。治愈:宫颈病灶完全消失,且临床症状消失;显效:宫颈病灶剩余面积少于治疗前的1/2,且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有效:宫颈病灶剩余面积不少于治疗前的1/2,临床症状有所缓解;无效:宫颈病灶及临床症状均无明显改善。总有效=治愈+显效+有效。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术后1周左右有患者出现阴道血性分泌物,但给予云南白药后均止血,两组患者中出现宫颈管狭窄及宫颈粘连患者给予宫颈扩张治疗后均好转。观察组患者虽加用了保妇康栓治疗,但由于恢复较快,治疗时间较短,故平均治疗费用并不高,为(1876.00±23.14)元,对照组患者平均治疗费用为(1803.00±31.43)元,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宫颈病变是临床妇科常见病及多发病,LEEP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手术费用少,同时还不影响病理检查等优点,故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但部分患者术后出现阴道分泌物过多,甚至量大如月经,分泌时间长,进而导致创面感染,严重者还导致宫颈管狭窄及粘连等并发症。为减少阴道分泌物及其持续时间、降低创面感染率,我院在LEEP术的基础上增加了保妇康栓阴道给药,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保妇康栓的主要成分为冰片和莪术油。冰片具有消肿止痛、凉血止血及去腐生肌的作用,其挥发性可充满整个阴道及子宫颈并进一步渗入到黏膜褶皱,加速创面黏膜更新、修复,促使柱状上皮细胞快速脱落和鳞状上皮细胞覆盖,加速创面愈合。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莪术油具有抗滴虫、抗真菌、抗细菌及抗病毒感染及抗支原体和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作用,还能促进机体免疫反应,增加血管末梢白细胞数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莪术油不仅只对单纯的游离型病毒发挥抗感染能力,而且对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上的病毒基因片段也有着抑制作用,且可通过抑制相应的基因表达有效地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研究组术后使用保妇康栓,阴道排液时间缩短,加速了创面愈合,降低了感染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治愈率。由于观察组患者治疗时间较短,因此平均治疗费用与对照组相当,LEEP手术联合保妇康栓治疗宫颈病变并不会增加治疗成本。此外,术后使用保妇康栓能有效降低感染率及并发症,极大地避免了由于感染或并发症造成意外的二次手术,避免给患者造成身体的再次伤害及经济负担。同时,对患者进行疾病和治疗相关的知识进行讲解,可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护士在治疗操作中的顺应性。护士在操作时不要用手较长时间拿捏栓剂,以免融化或软化变形;并应把栓剂尽可能深地置入阴道深部,与宫颈接触;教育患者注意生殖卫生,预防感染,保持清洁,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以减少宫颈炎、宫颈糜烂的复发。

4结语

第3篇

随着移动学习的动态发展,目前主要的移动学习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分可分为两大类:在线移动学习模式与存储移动学习模式。在线移动学习模式主要借助于移动网络,可以随时随地访问互联网上的教育资源。这种资源访问的形式是受移动设备与移动通信网之间以及移动通信网与互联网之间的通信协议制约的。目前,移动通信协议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面向短信息的,另一种是面向连接的(实现实时通信)。因而目前的在线移动学习模式又可以分成两种子模式:基于短信息的在线移动学习和基于连接的在线移动学习。基于短信息的在线移动学习具有使用费低、设备普遍支持等诸多优点,但其只适用于通信数据少、可用简单文字描述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服务。基于连接的在线移动学习可以利用移动学习终端,经过电信网关直接访问教学服务器,进行浏览、查询和实时交互,类似于普通的互联网用户,主要应用于表达丰富信息,使用图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信息的学习活动和实时交互。目前,国内外已推出WAP、GPRS、3G、无线局域网等多种基于连接的数据服务业务。随着智能手机和手机操作系统的普及与日渐成熟,3G通信服务业务的推出和广泛使用,将使移动学习在方便性以及服务质量上都发生空前变化,教学活动将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并确保高品质。这种移动学习实现模式的发展将不断发生着转变。

二、移动教学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

移动学习是一种技术特征鲜明的学习方式和技术。其中,无线通信技术是解决移动学习通信的要素;软件技术是保证移动学习能够进行的必要条件;建模工具的正确选择为移动学习内容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于以上条件,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为 例,笔者主要构建在无线网络环境下微信平台与网盘相结合的移动教学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系统功能模块主要有教师与学生功能模块、提醒与讨论空间模块、资料下载模块。

1.教师与学生功能模块。

此模块主要实现方式为微信公众平台,实现动态化、公开化、形式多样化、自动回复化特点。动态化表现为每天可1-5条或更多信息,其内容可涉及教学各个方面,并且每天更新,实现时时动态,例如,“建筑工程常规做法及估算价格”,“如何做好公路工程计量”,“造价算量顺口溜”等。公开化表现为其展现的内容不仅可以是在校学生,社会上任何人如果想对此方向学习,只要加入“关注”即可接收信息,方便易懂。形式多样化表现为其内容形式可以以文字形式表示,也可以其他更具直观性的方式,如图片、视频等。自动回复化表现在学生(或读者)可以回复提示文字或数字,系统自动回复已设定好的内容解答。例如“回复数字1,查看习题1答案”,回复后即会出现答案或答案的链接网址。基于以上优点,可完全实现知识的表达与学习,但它还有一些缺点与不足。微信公众平台上的新信息没有声音提醒功能,如果有新信息时怎样提醒?如果学生有系统自动回复以外的问题怎样解答?如果要展现的教学内容过大,而在公众平台上无法上传时怎么办?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讨论空间和资料下载两大模块。

2.提醒与讨论空间模块。

新信息的提醒功能及学生有疑问需要教师解答或学生间的讨论功能,都可以通过此模块来实现。具体表现为在微信中建立微信群,由群主(或管理员)维持秩序,并将公众平台的信息和信息提醒同时;对群讨论问题可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形式亦可多样化,如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

3.资料下载模块。

当资料过大在公众平台上无法上传时,课程内容的各类学习资源,可以通过多种移动学习模式来实现。在该模块中,学生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和系统进行交互。一种是通过移动终端进行移动学习,一种是通过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或笔记本等进行在线学习。例如,建筑工程技术课程的核心内容、最新规范等,我们将提供文档、PDF文件、课程录音、课程录像等多种媒体格式、适合多种移动终端的学习资源,满足学习者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习惯。可以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给出链接,学习者通过链接下载到自己的移动终端上,手机、电脑、iPad等均可,当他们在教室外面、公共汽车等地方时,都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来浏览这些教学文档、图片序列、音视频教程等,充分享受移动学习的便捷与方便,而且不需要承担高昂的移动通信费用。

三、应用结果

按计划在建筑工程技术学院2012级学生教学中开展教学,覆盖学生100人以上。项目最终研究成果,对移动教学的应用和开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1.实施前

学生对移动学习了解很少,但他们愿意参与这种学习方式。

2.在整个实施过程中

学生更多喜欢的移动学习途径是通过下载学习文档到手机、电脑上进行学习,而且音/视频资源、图片更受欢迎。

3.实施后

学生对移动学习的学习效果普遍认可,大多数学生认为移动学习是课堂教学有益的补充,87%的学生认为移动学习帮助他们获得了更好的成绩。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习者对移动学习还是很好奇,对其形式的追求要高于内涵,因此,移动学习方式更好地激发了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学生可以通过微信公众获得更加丰富的学习内容,可以获得课堂以外的知识更加深刻地理解课程知识。三是学生在群内讨论非常积极,可利用闲散时间,随时随地,随需学习,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四、结语

第4篇

(一)课程设置调查分析

对于专业课程的比例是否合理的调查上,大部分学生的选择都是比较合理。而对于专业课设置的内容上,大部分学生选择了应该提高专业模块课的比例。而在调查学生们期望学习什么样的选修课时,77.6%的学生选择了金融方面的课程,50%以上的学生选择了课程实践模拟方面的课程。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学生对于所学课程的兴趣以及课程的实用性是其选择较满意课程内容的原因。

(二)教学方式调查分析

问卷调查发现,河北工业大学经济学专业主要教学方式为课堂问答、任务布置以及自由讨论等传统方式,而情景模拟教学方式和学生自主教学模式较为欠缺。这说明在经济学专业授课过程中缺乏灵活化、生动化和多样化。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希望学校能够更多地利用网络平台实现网络模拟就业、课程模拟实践,以及邀约知名企业家或学者开设讲座。

(三)实践教学调查分析

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仅参与过课题研究及校内的社会调查,而到企业见习和参加相应课程实训的比例较低。学生认为学校的实践教学应该侧重实地实习,学以致用,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和相应的工作氛围。在实习方面,他们更愿意学校能够联系实践单位或给予指导,或是有共同专业发展方向的学生一起外出考察实践。

二、河北工业大学与其他院校经济学专业建设的比较

本文将河北工业大学与厦门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等三所学校的经济学专业进行对比,分析它们在专业建设上的共同之处,了解工科院校经济学专业建设的差距与不足。

1.培养目标对比分析。

不管什么样的高校,其专业的建设、管理、改革必须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所以,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尤为重要。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对于经济学专业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原理的要求在四所院校的培养目标中都有体现。厦门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经济学专业都旨在培养复合型人才,尤其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其人才培养目标依托其法学背景在培养中突出了它在经、管、法三方融合、相互渗透的特点。天津财经大学和河北工业大学则更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是天津财经大学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的财经专业表达素养的人才,人才的培养更有针对性。

2.课程设置对比分析。

四所院校专业基础课程基本相似或相同,但是在专业课程和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就有所不同。厦门大学主要培养学生掌握经济学理论,能够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所以它主要设置的是关于经济学理论知识的课程;天津财经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主要培养的是财经专业人才,所以主要设置的是应用性课程,例如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等;而河北工业大学更偏重量化分析课程,如数理经济学、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等。

同类工科院校之间由于种种原因在专业建设方面也有所差异。本文主要比较河北工业大学与哈尔滨工程大学、辽宁工业大学、河北工程大学之间的异同。

1.课程设置对比。

工科类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更专一、更有争对性。辽宁工业大学旨在培养国际运输与现代公司物流管理方面的应用人才,所以在其课程设置上突出了交通物流的特色;河北工程大学经济学专业旨在培养房地产方面的应用人才,所以课程设置偏向于房地产行业的应用。

2.实践教学对比。

河北工业大学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暑假社会考察、课程实践、模拟实验、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而河北工程大学的实验教学环节有三种形式:一是实验教学,主要包括计量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基础、房地产金融学、信息系统管理,这些课程实验主要是在学校机房或实验室进行;二是实习实训,学校牵头组建校外实习基地,并选聘现场指导老师,做好任务书或指导书,以评分制对学生进行实地的专业实习培训;三是毕业论文设计,这点和河北工业大学在过程中基本相同。相比较而言,河北工业大学实习基地建设不够完善,实习过程监管与实习效果有待提高。

三、河北工业大学经济学专业特色建设思路与对策

河北工业大学作为河北省属工科院校,本科教育以为河北省及其周边地区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所以,应该重点关注京津冀地区经济学专业人才需求特点和规律,使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的需求。将经济学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相结合,我们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坚持理论与应用“双轮驱动”模式,按照“应用型本科=本科底蕴+应用特色”这一指导性公式设置培养方案。结合我校实际,我们侧重培养学生两方面的应用能力:一是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二是金融投资基本技能。

(一)以服务地区经济为目标,完善培养方案

中国科学院院士贺贤土强调大学的定位要明确,指出“许多大学眼睛是向上的,不是向下培养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解决实际问题;他们千方百计往研究型大学上靠,从文献堆里找题目,希望培养研究型学生,而不是考虑如何通过为当地经济建设解决实际问题来提高学生的能力”。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与对经济学人才的需求,给经济学教育提供了好的机遇。例如河北工业大学地处天津,背靠北京,面向河北,在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趋势下,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瞄准地区人才市场需求,完善培养方案和就业导向机制,做好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培养工作。

(二)优化课程设置,实现学科交叉与融合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河北省面临承接京津地区产业转移的时机,因此为了培养人才的实用性、为地方服务的能力,我们在产业经济学、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等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了原来的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课程,开设了区域与城市规划课程。要求教师在教授基本理论知识时,应该增加一些更深入的案例与专题课,从而帮助学生对地方的经济形势及其发展趋势有一个理论上的把握和实际的操作能力。另外,根据社会需求,在现有金融学原理、财务管理、国际金融等课程基础上,增设了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以及证券投资实验等课程,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做一些准备。

(三)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应用能力培养

在继续加强原有实践课程的同时,我们一方面增设模拟性的实验课,为学生就业积累经验,如金融交易模拟实验,让学生进行仿真操作,为学生毕业后从事金融、证券企业的工作提供经验,另一方面,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经济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决定了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实践,让学生深入社会,开展调查研究,这对学生深入掌握课堂知识并能运用基本原理思考实践经济问题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充分利用暑期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机会,通过对指导模式、考核制度等的改革,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高质量地完成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各项任务,提高经济学专业学生对现实社会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开展调查研究、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第5篇

(一)构建以训练现代设计思维为核心能力目标的课程群体系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能力目标要求环境艺术设计究其本质是对空间的设计活动,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主要就职于设计师岗位,并从事景观与室内设计项目的工作,随着时代环境、建筑风格的不断演变,对环境艺术设计的从业者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景观、室内等环境设计项目逐步从对个体界面的设计塑造,转变到对空间的功能和造型的设计,因此当经历传统美院式教学方式的环境艺术专业毕业生在面对现代设计项目时,往往缺乏行之有效的设计手段和研究方法,所以重视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空间设计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掌握空间设计的研究方法与设计手段,从而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二)对“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认识误区,使实践教学过程简单化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国外的职业教育中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如西方发达国家),但对于我国的职业教育,此类教学模式的实施还正在积极摸索中,目前欧美等国职业教育中,“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主要采用了如下几种类型:一是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采用了“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多循环实验实训教育模式,被称为“学徒式”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二是美国、加拿大等北美国家采用了学生在学校上课与企业实验实训两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被称为“交替式”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三是德国等欧洲国家采用了学校与企业共同负责学生的实训培养,实现校企之间的资源共享,学生在学校和培训企业两个地点进行学习,被称为“双元式”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基本上不同国家的职业教育在具体实施中,都是在以“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为主,同时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变通和调整来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三)专业的跨学科性与师资背景的单一性相冲突

1.国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背景的区别国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历史已有近60年,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央工艺美院(现清华大学美院)在20世纪50年代开设的室内装潢设计专业,该院在了解国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设置理念后,于80年代改名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但与国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差别在于,国内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由美术类学科背景的工艺美术类专业发展起来的,主要从事景观与室内设计等领域的工作研究,而国外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由有建筑类学科背景的专业发展起来的,从事建筑设计等领域的工作研究,虽然设计研究法不同,但都属于对空间造型的设计研究。

2.国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师资的单一性制约了专业能力的培养几十年来,国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主要是在艺术设计类专业目录中招收艺术生,接受的均是美院式教学,然后再从毕业生中选拔优秀者从教,周而复始,因此师资专业背景基本一致,客观上制约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中对空间造型设计方法的研究。当代的环境艺术设计项目,不仅需要设计师有专业的审美眼光,而且需要对现代建筑设计的理解及空间功能和造型的设计能力,而在传统的美院式教学中缺乏对此种能力的培养,同时部分老师也缺乏设计项目的实践经历,无从获取经验,提升自身设计能力,客观上制约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

(四)专业合作平台和体系的不健全,导致了培养目标的不确定

1.国外专业合作平台和体系的建设情况国外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发展中注重合作平台的建设和指导,如美国以产业的需求为目标,根据国家技能标准开发课程体系,通过区域内的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学校等几方面共同形成具有一定权威性和客观性的评价平台(如董事会),评价平台定期反馈信息,指导专业的发展。同时合作平台也成为联系学校与地区间的纽带。

2.国内专业合作平台和体系的建设现状国内的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发展起步较晚,相对于建筑设计行业完善的法规条例,在政策制度以及企业和从业人员的资格标准建设上都比较薄弱,此外国内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协会类别繁多,且没有较权威的评价分析,行业中的企业也是鱼龙混杂,很难甄别出其中好坏,不同企业都有自身的标准,因此在没有政府主导的情况下,平台的建设与发展缺乏支撑,间接影响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二、调整及措施

(一)构建以训练现代设计思维为核心能力目标的课程群体系

1.转变以训练描绘等能力为主的基础课程理念自包豪斯主导的设计变革诞生以来,传统的造型设计方式逐步为现代空间设计方式所取代,因此在高职教学中培养空间设计思维能力越发重要,目前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美院式教育中以实物写生、素描能力为主要培养内容的教学理念,只能使学生在设计时对某一造型复制描绘,很难营造现代设计中所需要的对空间的启发式教育,更别提对空间的研究方法了,因此打破以石膏像、人物描绘为主的课程理念变得很有必要。在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借鉴建筑设计专业中注重培养学生空间造型设计的能力,使学生建立对空间造型设计的研究方法,同时在教学手段上培养学生具备通过模型了解空间、思考空间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穿插对空间功能分析、结构技术、设计表现等能力的训练。

2.开设以训练现代设计、图形、视知觉能力为主旨的新课程图形和视知觉是近年来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基础课程中一门比较前沿的新课程,课程通过构成、空间表述培训学生对空间的观察和表现能力,因此,作为同样是对空间进行造型设计的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美院式教学中的三大构成、图案等课程的基础上,移植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的该类课程,从板、柱、体等元素出发形成对空间的研究分析法,弥补目前基础课程教学中对空间设计研究的匮乏,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空间造型设计能力,并使之具备与建筑设计专业学生同样的设计感官,变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3.强化模型研究能力,使设计感官训练更加直接传统的美院式基础课程教学方式是以图纸绘画为主,评价标准是以图纸效果好坏为准,此种方式能使学生逐步提升绘画能力,但图纸毕竟是二维的,很难让学生直观地在空间、体量的设计上获得体验,更无法实现对设计思维能力的阶段化训练,而模型的特性,通过构建空间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空间的变化和形成,从而分析空间,了解结构,掌握形式的变化,最终形成基本的现代设计概念。

(二)组建以课程群为主题的项目工作室,注重师资建设结合专业特点

1.由具有相同教学理念、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课程群工作室现代设计项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仅运用某一种知识或技能,而且需要多种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才能较好地完成项目,因此,在基础课程的训练中,同样需要考虑到任课老师的专业背景与设计兴趣取向,只有任课老师具有共同的课程理念和兴趣,才能在教学组织实施中形成合力。同时,在课程实施期间,仍然需要细分课程的知识点,并根据知识点形成具体的项目任务,并通过课程群中课程间的相互配合来实现章节目标。

2.师资建设中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当前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师资队伍主要由有美院式教育背景的教师组成,专业背景的单一性和思维方式的固定性使得在专业建设中,基础课程一直延续从前的美院式教学模式,些许的突破创新也只在方式和形式上,无法在思维上进行彻底的改变,因此在专业教师的发展中不仅要注重教师某项技能的培训,而且需要注重教师专业空间的拓展,通过学习、借鉴相近专业如建筑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理念和方法,汲取所长,形成适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理念。

三、结语

第6篇

【关键词】本科生 毕业论文 农学 质量

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是本科教学工作中重要的一环,既是对本科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创新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础,也是对本科教学质量的一个综合检验。随着本科教育的规范化,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已经成为本科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甚至有下滑的趋势,这已经是本科教育中比较普遍的问题。笔者想把从事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认识提供给大家,抛砖引玉,还望方家多加指教。

1 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毕业论文教学计划安排未体现农业生产特点,研究时间不能保证

按照现行的教学计划,农学专业往往论文和实习结合,安排在第6学期和第7学期之间,而其他专业往往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以河南当地农业生产情况为例,小麦一般在10月份种植,来年6月份收割;紧接着是玉米种植,并在10月收割。周年生产,一年两熟。而学生的实习被集中在一段时间进行,时间安排上跟不上农事进程,也覆盖不了哪怕一季作物的全生长期。由于需要集中时间实习,另一方面也导致其他时间的理论学习时间安排很紧凑。在平时,同学们很难抽出足够的时间参加到老师的实验中去。因此,目前的教学计划,难以让同学们有充分的时间对作物整个生长期进行实习和观察,更遑论周年的观察和研究了。由于时间上不能保证,即使有同学愿意提前参加到老师的科研中,以备以后写毕业论文,也很难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承担实验任务,所得到的数据质量也不高,毕业论文的质量自然容易大打折扣。

1.2 生产、科研与教学脱节,经费缺乏

作为地方院校,农学专业的老师课题申请竞争很激烈,不少老师基本没有课题经费支撑研究。因此,对于农业生产,往往也离得比较远。即使有部分老师有些小课题,也只能是小打小闹,脱离生产。另一方面,学校扩招,教学经费却并未相应调整。由于对毕业论文的指导,往往是由老师命题作文,出现与生产脱节,炒冷饭的现象也不少。由于研究命题本身缺乏鲜活,也难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1.3 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体系存在缺陷,难以起到导向作用

尽管目前已经建立了毕业论文的监督与评价指标体系,但是其可操作性仍然不强。对毕业论文的评价,往往对格式、形式过于重视,对成绩分布、材料是否齐全较多关注,而对于实习过程监管、论文学术水平的评价等实质性的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监控手段。老师们往往因为不忍心影响学生毕业,也存在放水的问题。由于这些原因,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并未真正起到导向作用。而同学们也往往因此而存侥幸心理,做论文时不好好做,写论文时东抄西抄,甚至有造假的情况。

1.4 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些同学学习态度松懈,未能认真对待毕业论文工作。认为大四找工作忙,学校不会怎么样。而学校也因为近年就业压力大,而存在放松监管的情况。这更助长了学生们学习态度上的松懈。

知识面狭窄,求知欲不足,难以应付综合性的作业。现有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养成了学生被动受学的习惯。不少学生,在大学四年中,习惯于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的学习模式,平时很少浏览专业期刊,知识面狭窄,对行业缺乏基本的了解。这样的情况,是很难想象能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能够写出新意和深度的。

综合素质不强,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弱。一些同学缺乏基本的分析综合能力,逻辑思维混乱,语言表达功底差。写出来的文章,不知所云。语病连篇。大学院系往往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使同学们失去了提高的机会。英语过级的强制要求,使得很多同学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背记英语单词上面。

2 提高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途径

要提高毕业论文的教学效果和论文质量,根本还在于学生,毕竟论文是要学生自己写出来的。而各种制度和教学计划,都应该围绕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如何杜绝学生的侥幸心理进行设计和管理。为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实现毕业论文教学质量提高。

2.1 鼓励紧贴农业生产实际的选题

农学类本科生的培养,主要目的为服务于农业生产。如果学生学习时就脱离实际,毕业后即使参加农业方面的工作,也很难短时期内适应过来。当前不少农学类本科生毕业后,往往在农资行业工作。这类岗位酒需要扎实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因此,如果在毕业论文选题时,就贴近生产实际,将有利于毕业生的能力培养。院校各级部门应该设计配套政策,鼓励指导老师提供紧贴生产实际的选题。同时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当地农业科研活动,既提高教师本身的业务能力,也为学生实习提供经费保障,以实现以科研促教学的目的。

2.2 根据农业特点,对教学计划作出相应调整

农业生产周期长,难以重复。因此,在毕业论文工作中,要求在实习实践,论文工作时间安排上作出调整。如刘世亮等提出的全程实习模式,能够较好地解决毕业论文时间难保证问题。但是,要实现全程实习教学,必须要在课程设置上作出较大的调整,严格控制学生理论课学习负担,以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老师的科研工作。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取消专门的实习时间,通过教学时间表的调整,让学生自由安排时间,达到实习和毕业论文工作的目的。

3 评价指标要作导向性的调整设计

在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中,应该减轻对形式审查的重视,而把更多的注意放到学术价值评价上,同时,应该把是否联系实际,以及论文工作的过程纳入考核的内容。这样,真正从评价指标的导向上,让学生和指导老师对毕业论文重视起来,并主动地把毕业论文工作于农业生产实际相联系。院校各级管理部门应该严格把关,真正做到鼓励先进,鞭策落后。这样,从制度上杜绝学生侥幸心理。

4 鼓励学生尽早参加老师的科研活动

大学生在进校后,应尽早完成专业教育,并在第二学期开始,鼓励学生参加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去,在具体的科研中,认识农业生产,拓宽视野。学生们只有到具体的生产实际中去体验,才有可能逐步培养专业兴趣。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毕业论文将从哪里出来。

5 经常举办学习交流专题报告会,分享乐趣和经验

院系学生工作部门应该密切配合,经常举办特定专题的学习交流报告会。在报告会上,让学生们有充分的机会展现自己的学习成就,并和更多有兴趣的同学交流经验。

第7篇

一、实验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

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是在可控制的实验环境下对某一经济现象,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观察实验者行为和分析实验结果,以检验、比较和完善经济理论或提供决策依据的一门学科。

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始终固守着经济理论难以实验的思维定式。

弗农·史密斯教授敏锐觉察到实验经济理论的作用,并首次付之于实践。他在亚利桑那大学十一个班级进行了长达六年的实验,验证了竞争均衡理论。据此实验所撰写的论文《竞争市场行为的实验研究》在1962年的《政治经济学杂志》发表,标志着实验经济学的诞生。此后,实验经济学开始运用于验证市场理论和博弈理论,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例如,弗农·史密斯的“口头双向拍卖市场实验”提出了市场参数完全有可能影响均衡产出收敛性的结论;赫伯特·西蒙根据博弈实验结果分析了存在性理性(SubstantiveRationality)和程序性理性(ProceduralRationality)的区别。五六十年代的实验经济学主要局限在市场理论和博弈理论领域,原因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理论自身的缺陷影响可实验性,研究过程往往是从假设前提出发,然后运用复杂数学推导出相关命题。由于假设前提的高度抽象,无法在实验室里得到证实,因而相关命题也就无法实验。

另一方面实验技术的不成熟也制约了经济理论的实验。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经济学的主导理论体系发生了变化。一般均衡理论、工业组织理论、社会选择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将经济研究的假设由抽象拉回到现实。行为理论的成熟和合理预期理论的出现为实验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此外,计算机的广泛运用使得复杂经济现象的实验成为可能。实验方法越来越广泛应用于公共经济学、信息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等诸多经济领域。

目前,实验经济学迅速发展,逐渐科学化和规范化,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学分支。越来越多的西方主流经济学杂志不断刊登实验经济学论文,实验经济专刊、专著和论文集陆续出版。实验经济学已从美国传播到法国、英国、德国、荷兰、西班牙、意大利、挪威、瑞典、加拿大、尼日利亚、日本、韩国、印度等许多国家。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弗农·史密斯,标志着实验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已步入主流经济学的舞台。

二、实验经济学的方法和运用

经济理论的实验与物理、化学实验一样包含实验设计、选择实验设备和实验步骤、分析数据以及报告结果等环节。由于实验对象是社会中的人,需要验证的是行为命题,经济理论的实验需要运用有别于物理、化学实验的方法,主要有:

1.模拟和仿真

经济理论的实验不能刻意复制出现实经济的运转过程,而是要模拟出允许不同人类行为存在的环境,以便于实验者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观察人们不确定的价值观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查尔斯·普洛特认为:“实验室建立的经济与现实经济相比可能特别简单,但是却一样地真实。真实的人被真实的金钱所驱动,因为真实的天赋和真实的局限,作出真实的决策和真实的错误,并为其行为后果而真实地悲喜”。弗农·史密斯采用只有三个网络节点的模型来模拟电力系统,其实验结果基本上能反映现实电力系统运行中发电企业和电力交易商的行为类型和特征。

此外,实验经济学还通过一些仿真技巧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

一是采取“随机化”方法,被实验者的选取、角色的分配均随机产生;

二是保密实验意图,十分小心地讲解实验,不出现暗示性术语,以防止被实验者在实验前对行为对错已有判断;

三是使用“价值诱导理论”(InducedValueTheory),诱导被实验者发挥被指定角色的特性,使其个人先天的特性尽可能与实验无关。

2.比较与评估

实验经济学高度重视比较和评估的方法。通过比较和评估,判断实验本身的好坏,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验证理论的真实性。

首先,将“效率”作为比较标准。查尔斯•;普洛特和弗农·史密斯将实际付给被实验者的报酬总和与最大可能报酬的比率视作实验的“效率”,并把“效率”作为比较分析相互竞争理论的依据,探讨如何改进理论模型。甚至在没有现成理论的情况下,根据效率来提出和验证新的理论。

其次,方法上采取独立变动自变量。实验关系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时,容易出现变量之间的混合作用。因此实验中应独立地变动每个自变量,获得每个自变量对因变量作用的最确切的数据,为比较和评估提供非偶发事件资料。

第三,评估的结论建立在概率分布基础上。现实生活中的人并不始终处于理性状态,非理性就会使人的行为出现变异,因而经济理论的实验数据呈概率分布状态。所以,评估出的结论不可能按照形式逻辑的模式,只存在真或伪两种结果,而是用结论与其概率密度的乘积来表示。例如,弗农·史密斯在电力市场竞争实验中得出的结论之一是高峰负荷时期电价提高的概率密度较小,而不是一定不提价。

3.行为分析和心理研究

经济理论的实验是把社会中的人作为被实验者,所要验证的是人的行为命题,自然就需要借助行为和心理分析的方法。

一是运用行为理论来完善和改进实验。例如针对行为人对重复行为有厌烦的心理,在实验设计中运用价值诱导方法,并把实验时间控制在3个小时内。

二是运用行为理论来解释实验结果。许多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出现差异,其原因是理论假设行为人是理性的,而被实验者的行为却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因此只有运用了诸如展望理论、后悔和认知失协理论、心理间隔理论等行为理论,来分析被实验者的非理,才能很好地解释实验结果。

三、实验经济学的意义和局限

实验经济学的兴起标志着经济学方法论上的重大变革。长期以来,西方经济学模仿自然科学的信念十分坚定,实证方法始终是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其范式是提出理论假设并力图避免和消除人类行为或经济关系中的不确定因素,然后在理论假设上建立数学模型并推导出主要结论,最后对理论结果进行经验实证并由此展开深入的理论分析。

不可否认,这种假说演绎方法有科学合理的方面,但同时也有不少缺陷。例如,理论前提假设和数学推导排斥了人类行为或经济关系中的非理性和不确定因素。又如经验检验具有被动性和不可重复性的缺点。实验经济学继承了自然科学的实证主义传统,弥补了经济学实证方法的缺陷。

首先,实验经济学以可犯错误、有学习能力的行为人取代以往的“理性经济人”假说,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取代单纯的数学推导,解决以往实证研究的高度抽象和简化与现实世界不一致的问题。

其次,实验经济学家可以再造实验和反复验证,用现实数据代替历史数据,克服以往经验检验的不可重复性。

最后,在实验室里,可以操纵实验变量和控制实验条件,排除了非关键因素对实验的影响,从而克服了以往经验检验被动性的缺陷。

实验经济学的兴起促进了现代经济理论的发展。

首先,实验经济学拓展了经济理论的研究范围,将人类决策行为当作研究对象,把经济运行过程纳入到研究领域,从而发现更符合现实的经济规律。

其次,实验经济学还催生出新的经济学科。实验经济学的发展把心理学和经济学有机联系起来形成行为经济学。

再者,实验经济学构建了连接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桥梁。宏观经济理论的实验建立在微观行为的基础上,而对微观经济论的实验也常常验证了宏观经

济理论。例如查尔斯·普洛特模拟市场机制既验证了市场价格收敛于一般均衡,同时也考察了货币供给增加对产出的真实作用。

实验经济学的发展仅有短短的五十多年。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还有一些不完善的方面。主要表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