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09:51
导语:在中学思想品德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新闻播报;教学
G633.2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4版)指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应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观,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优化教学资源组合,有效实施教学目标”。为了落实新课程观,我校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增加了一个特色环节――“新闻播报”。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学生的学习状态比以前有较大改观,课堂的教学效果也明显提高。本论文结合我校实践论述了新闻播报的实施模式、实施步骤、实施效果和实施意义。
一、“新闻播报”模式
“新闻播报”模式即教师在每次讲授课程内容之前,利用一定的时间由学生充当新闻播音员、解说员或评论员,向大家播报新闻资讯、讲解新闻事件和人物事迹、分析新闻现象等。然后教师给予点评和总结。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关注时政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理论分析等综合能力。
二、新闻播报”的实施步骤:
第一步:收集整理。学生通过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海峡两岸、都市快报等电视新闻节目,《陕西日报》、《咸阳日报》、《中国教育报》及《时事》等报刊杂志搜集素材,学习时间比较充裕的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等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只要是学生们对新闻事件能产生内心的触动的,都可以成为同学们谈话的主题。学生对材料的整理,要求表达清晰,言简意赅,书写规范。
第二步:播报点评。利用课前五分钟时间,以小组为单位选出4名同学上讲台有序播报,要求仪表端庄,声音洪亮,吐字清楚,语言富有感情等。之后由老师或同学做适当的补充和点评,并将按其表现纳入小组量化加分中,作为学生课堂表现的考核依据。
第三步:张贴保管。由专门负责的学生将小组制作的新闻稿张贴在班上固定的专栏里,并负责更新保管,一学期后进行简单的装订。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日常浏览和比较,也对班级文化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第四步:总结升华。通过师生的日常浏览和总结,在互动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相关社会知识、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发展变化的意识,进而形成关注社会、分析时政的能力。
三、“新闻播报”实施效果
本人从课堂上学生参与新闻播报活动所取得的各方面成长与进步的角度进行了思考和研究,通过观察学生在参与这项活动后所带来的变化,总结出了新闻播报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所带来的实效性。
1.“新播报”锻炼和提升了学生的选材能力
学生的选材能力在老师的点评和指导中逐步得到了提升,他们注意观察生活,了解新闻,注意选择能够和课堂所学知识紧密相关的热点新闻,注重传播社会正能量,这样的有效选材也使得时事播报在课堂上对其他学生的教育意义更加突出。
2.“新闻播报”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老师的指点下,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由最初的声音小、语速快、重复冗长变得声音洪亮、语速适中、简洁明了。课间,学生们经常把新闻事件作为谈论的话题,口语表达能力随之得到锻炼,甚至有的学生走上讲台已经能大大方方地脱稿演讲啦。
3.“新闻播报”培养了学生竞争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
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是通过新闻播报的收集整理、播报点评及保管张贴等环节得到逐渐地培养的。新闻播报发动人人参与、组组竞赛、班班评比,由于播报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任何人的马虎大意都可能导致本组或本班的失利,这样组员组长班长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及责任意识被充分激发出来。
4.“新闻播报”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新闻播报过程中,本着不歧视不放弃的原则,对班里自卑和胆小的学生,多给他们掌声和鼓励,使他们一次又一次鼓足勇气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经过磨练,一次比一次表现得更优秀,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了极大地鼓舞,变得开朗了、活泼了、有欢歌笑语了。
四、“新闻播报”实施的意义
1.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重大时事热点问题贴近生活实际,材料生动、具体,时代特色鲜明,因此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实现了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向“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转化。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闻播报”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通过新闻播报,一方面使学生拓宽眼界,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3.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课前五分钟“新闻播报”,使教师有了足够多的空间、时间直接与学生面对面讨论某一话题的机会,了解学生情况,设计出更新的教学思路,架起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4.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新闻播报的深入开展必须需要教师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准备相应的资料,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教师也在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在拓宽眼界的同时还加深了看问题的深度;在与时俱进中,自身素质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总之,思想品德课的新闻播报作为上课的一个环节, 它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令人兴奋的起点,为了更好地完成“五分钟新闻播报”的功能,教师还有许多要做的,如何保持学生对它长久的兴趣,如何对它进行评价,如何做得更完善,这都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去摸索、去发现。相信只要不墨守成规,勇于创新、积累、反思、提高。教师与学生就会相得益彰,教师乐教,学生不仅学会、会学,而且还爱学、乐学。
参考文献:
[1]刘国胜.《中学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吴一凡《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法》(第三版)[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4版)
怎样在思想品德课中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思品课教学中需要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在思想 品德课中实施素质教育,优化教学过程,必须强化五种意识。
一、强化培养学生思品能力的意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基础教育要打好两个基础:一是要为受教育者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二是为他 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打基础。而要打好这两个基础,培养能力是核心。我们的教育必须立足于培养学生学会 求知、学会动手、学会做事、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等各种适应未来的能力上。但长 期以来,人们往往重视语文、数学、自然等学科能力的培养,而忽视思品学科的能力培养,认为只要把道理讲 清楚了,学生理解了,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其实这种认识是极其片面的,甚至是荒谬的。思想品德心理学认为 ,人的思想品德由三方面组成:思想能力、思品形式和思品内容。这三者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思品 能力是品德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以思品能力为基础的;道德内容转化为道德行为是以 思品能力为中介的。在日常的教学中,教者往往注重了思品内容和形式的讲解、传授,而忽视思品能力的培养 和挖掘,严重影响了思品课教学的效果。因此,广大思品课教师必须强化培养学生思品能力的意识,训练学生 多才多能,做既懂道理又若干实干的新型人才。
思想品德能力包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道德体验能力、行为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以及随之而来 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即能说会写。在教学活动中,可结合具体的教学环节,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
1.在“明理”中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能力。“明理”环节是培养学生认识 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关键环节。思品课教材,为了帮助学生明理,根据各个阶段学生的特点,精选了许多典 型事例,这些事例恰如其分地反映了道德原则或规范的本质。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些典型事例,深入分析,巧妙 设计教学程序和问题,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得出正确结论,形成科学的认识,培 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在“激情”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体验能力。
道德体验能力是指学生能具备角色互换和移情的能力,是形成良好的心态和健康情感的基础。在教学中教 师要把“激情”贯穿在教学的始终,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感染和激发学生的情感。可采取多种形式,如:情景设 置、心理换位、设身处地、移情等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健康的是非、善恶情感和良好的心态 ,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体验能力。
3.在“导行”中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选择能力。
道德行为是对认识的巩固和发展,对情感的丰富和深化,它是思品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由于学生个体的 多样性和复杂化,致使道德行为也是多种多样的,即使表象一样,产生行为的动机也是错缩复杂的。所以,在 “导行”环节中,要引导学生对道德行为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如学了《不说谎话》一课后,学生都明白了不说 谎话是诚实的表现。那么说谎话,是否就意味着是不好的行为呢?这还必须引导学生对说谎话的动机进行分析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道德行为的选择能力。
4.积极开展思品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能说会写的能力。
自我教育能力是思品课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是思品能力最高境界的体现。但这种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 就能实现的,它需要反复实践。因此,广大思品教师不要把思品课囿于课堂一隅,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思 品实践活动,把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活动中动脑、动手、动口,既有书本知识( 理论)的指导,又有具体的出力流汗的行动(实践),通过反复实践,既能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又能使 学生能说会写,多才多能,成为既懂道理又能实干苦干的新型人才。
二、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一个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他不是学校教育的工具,更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学 校教育的主体。思品课教学绝非老师说、学生听,老师授、学生受所能奏效的。无论是接纳政治常识,提高道 德认识,升华思想,还是情感的陶冶、升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果没有学生发挥道德主体性的参与是不 能实现的。现代教育已经把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培养学生具有现代人的精神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据此, 思品课教学要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在教学中要注意做到以下两点:
1.处理好面向全体与个体差异的关系
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全面性、能动性原则,要求在教学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 面地发展。但是一个班级中学生个体之间的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面向 全体,不是一刀切的一个模式的面向,而是面向每个有差异的个体。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确立“差异参与”的观 念,时刻关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绪,注意设置有层次、有差异的问题和学习目标,以适 应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全体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促进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 主动精神,实现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主人、学习的主体的目的。
2.处理好“导”与“学”的关系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 底于不等待教师授之谓也。”教师的主导作用贵在昂扬学生的主体意识,善于将教育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学习 需要。把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目标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追求,让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充分焕发出来,主动、积极地参 与教学活动,自己思考、自己体验、自己选择,从而获得自我感知、自我触动、自我陶冶、自我励行的效应。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自我教育的境界,能够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教育的成功。
三、强化教学目标意识
确立教学目标,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在他的《为掌握而学习》一书中提出来的。他要求教师将教学的 内容转化为通过教学使学生行为发生变化的期望,即教学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 学结构,选择教学方法和采取教学手段,从而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课堂教 学质量。
但从目前的思品课教学来看,存在着两种不良倾向:一是没有目标意识。将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教学要 求混为一谈。例如,在教授《关心他人》一课时,教师往往单从教学的目的要求出发,把为什么“要关心他人 ”从而要求学生应该怎样关心他人,讲得头头是道。至于学生在认知领域,哪些是应该知道的,哪些是懂得的 ,哪些是初步了解的;在情感领域,培养怎样的情感,形成什么样的道德态度;在行为领域应学会什么,初步 养成什么习惯等教师却没有具体的要求与准确的表述。二是仅仅把学生理解和接受系统的思想品德方面的基本 知识、观点作为核心目标,忽视对学生道德心理各方面(如道德情感、需要、自我认识等)和道德行为的发展 的指导,忽视学生积极道德态度、道德能力和道德人格的培养指导,因而导致了明理不到位,缺乏明理的力度 和深度,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不够明确,对行为的要求一般化,无鲜明特点等弊端,忽视了促进学生道德素质 发展,塑造人格教育的最本质的要求。
其实,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是不同的概念。教学目的和要求是一个范围和时间内涵都很模糊的 概念。而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变为使学生行为变化的期望,并且用外显性动词(如:知道、懂得、了解等) 加以科学表达,使学生对学习什么内容、学到什么程度都一目了然。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应包括认知、情 感、行为三大领域。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必须在吃透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每课的教学目的, 充分理解该课的教学要点,并联系教育序列和教学单元,全面思考该课的教学目标。
四、强化反馈矫正意识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因素构成的一个信息交互系统。只有依据教学目 标,不断进行反馈矫正,才能有效控制和改善教学过程,及时消除教学过程中的失误,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并且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和强化反馈矫正意识,让学生能清楚了解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及时调整。
但这一环节,在教学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少的教师一节课下来,只满足于浅层次的提问,无具思 考价值的判断、辨析,脱离学生实际的导行,其结果是学生已有的道德经验、情感、思想被排斥在外,得不到 真实的展示、交流和指导,忽视了学生人格和道德心理的发展过程。学生往往只是根据教师的意图,被动地回 答、讨论、辨析、选择,教师了解不到学生的真实的思想和态度,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必须强化 “反馈矫正”的环节。
1.课前,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在备课中予以充分考虑,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可信度。
2.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采用恰当的形式,看学生是否达标,对不达标或认识有偏差的 学生,要及时给予补偿和纠正,使其达标。认识领域的目标,一般要求当堂达标,对情感和行为领域的目标则 可延伸到课外。
3.课后,要注意跟踪和监测。由于学生健康的道德情感、心态及良好的行为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 的过程,所以思品课的教学应搞好课外延伸,教师在课外要注意观察,了解教学效果,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调 整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五、强化情感意识
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是按照体育教学特点进行的。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如何把体育教学与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等问题,还需进一步引起大家的重视并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对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进行简要论述,供大家借鉴、参考。
一、体育教学具有鲜明的教育性
人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只能在人类的生活和社会活动中,通过引导、教育逐渐培养与完善起来,所以学生的思想品德只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影响和学校教育的结果。体育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能影响学生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起积极的作用。
1、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任何一项运动技术的掌握,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付出较大的体力和进行积极的思维。在练习中会产生很多的生理性反应,如疲劳感、疼痛感、酸胀感等,因而引起一系列的心理情感,如怕苦、怕累、怕疼、怕伤等思想。在此情况下需要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一系列心理障碍,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不畏艰难,不怕困苦,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2、体育教学是为了促进身体的发育,因而要达到一定的运动量,教师要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和措施,要求学生按计划完成规定的量和强度,如规定跑的距离、动作的次数、动作的幅度、限定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什么动作等,以保证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长期参加规范、严格、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在教师的培养指导下就会增强学生的组织观念和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形成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习惯。
3、学校体育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要求,都具有强烈的集体性。因此,无论参加哪一项体育活动的评比和竞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因此在体育活动中要大力提倡相互尊重,互教互学,相互配合,团结协作,抛弃个人私心杂念,先人后己,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精神。
4、体育运动最富有竞争性。体育教学常以对抗性练习和教学比赛的形式出现。通过比赛既能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体能状况、身体素质,以及技术水平、战术意识等要素,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毅果断、自信、积极向上的品质,以及胜不骄、败不馁、服从裁判、遵守纪律,与同伴团结协作等优良作风。因此,运动竞争是技术、战术、智力的竞争,是身体素质的竞争,也是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的竞争。
二、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是培养思想品德的自然科学基础
教育是培养、塑造人的过程,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表现,是培养、塑造的自然反映。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一贯坚持严格训练、严格要求、严格教育,就会获得良好的行为效果。反之就会导致不良行为的出现。这说明人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不同,是由于培养教育决定的。这就是巴甫洛夫指出的:“我们的教育,教学,任何纪律,各种各样的行为习惯,都是一连串的条件反射。”他的研究证明:对有机体重复一种系统的影响或训练,就能形成定型。这一理论在体育领域里,不仅说明了运动技能、技巧形成的生理机制,同时也指出了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养成的科学依据。当一个人反复接受一种训练,反复完成一些严格规定的行为,并且根据他自己在实践中的认识和经验深信他掌握和了解的规范是正确的时候,这些行为就会变成他的道德习惯和性格特征,而道德习惯和道德认识结合在一起,就成了人的道德信念。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论证过:由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道路是从行为和习惯开始的。体育教师的育人工作就是要从培养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行为和习惯着手,然后上升到道德信念。即使是对那些已经表现出某些不良行为和习惯的学生,也要采取合理的方法,热情耐心地进行长期、反复的培养训练,帮助他们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旧的定型虽然会表现出一定的巩固性,但只要环境条件的影响长时间改变成另一种形式也会形成新的定型,所以改变那些已经养成不良习惯和错误行为的学生是完全可能的。
在体育教学中应时刻贯穿着思维活动与体力活动的结合,知与行的结合,意识与行为的结合。体育教学过程中,既向学生传授运动技能与技术,又组织学生亲身实践,既向学生讲述理论概念,又指导学生身体力行。因此它能够提供较之一般课堂教学为更多更好的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可能。
三、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教学是通过教学方法来完成的,教育是借助教育方法来实现的,二者不能截然分开,又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用教学方法代替教育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教学法的研究是比较多的,教育法的研究则还没有受到人们应有的关注,因而在体育教学中,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更加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以下简要介绍几种较为有效的教育方法供参考。
1、规范训练法
就是用制度和规则所指明行为的规范标准来训练指导学生行为,从而收到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效果。体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很多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制度和规则要求下进行的。这就为利用制度和规则作为行为规范来教育学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有明确制度和规则的竞赛活动固然可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就是非竞赛性的活动也可以制定相应的规则作为教育的手段。例如游戏、教学比赛、各种基本动作的教学,都可以作出某种规定要求学生遵循。此外,除了活动本身所包含的规则之外,还可以就课堂纪律和教学内容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作为学生行为的准绳。要发挥制度和规则的教育作用,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认真执行。否则,规范不能变成行为,反而在心理上出现惰性,导致教育上的失败。因此,要求教师经常观察和判断学生行为,正确的加以强化,错误的加以分化。常用的办法就是适时地给以奖励与惩罚。当然光有教师的执法还是不够的,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对符合规范的行为给予维护和支持,对违反规范的行为进行批评抵制,这样学生的道德情感就会上升为道德意识,自然也就会自觉地遵守制度和规则,使个人的行为在符合并遵守规范的前提下,得到认可和发展。
2、集体训练法
体育教师应当在采用集体项目的教学中,例如球类训练,团体操训练等,让学生意识到在集体项目中,不顾集体利益,不与其他队员配合,一味过分“表现自己”,都会给他人、给集体带来损害,将受到集体舆论的批评和指责。由此可见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学生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使学生个体的行为与集体荣誉相联系,使他们认识到荣誉来自集体成员的共同奋斗和团结协作,来自个人对集体的奉献和刻苦训练而作出的不懈努力。
3、对抗与竞赛训练法
我们培养的学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具有时代感和积极进取,勇于竞争的精神。而这些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在体育教学中都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因为竞争是体育的突出特点,各项体育运动项目都具有对抗性和竞争性,尤其是在比赛状态中,其对抗和竞争因素体现得更为强烈。它往往使参加者承受高强度的心理负荷和生理负荷,并且还必须在这种强负荷的情况下去争取达到自己的目的。有意识进行对抗性、竞争性较强的教学与训练,就可以使学生的身心承受力提高,获得勇敢拚搏、顽强进取的心理和行为品质。例如短跑训练,仅在“预备-跑!”这短暂的时间里,为了比别人更准确地抓住起跑时机,学生就要集中全身精力,在一面提高自控能力的同时,一面又要全力准备果断行动,一刹那松劲就意味着难以挽回的失败。在长跑训练中,采用竞赛形式,形成竞争对抗,这就自然意味着学生不仅要坚持跑完全程,而且要有一定速度,使长跑训练实际上变成为一场意志力的较量。
4、表率示范法
一、情境教学法及其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
所谓情境教学法,就是指教师根据所要教学的内容,构建一个具体的情境,将学生引导浸入这一个情境中,设身处地感受情境中人物的遭遇或是情感变化,从而明确其中所包含的相关知识内涵。情境教学法对于初中生而言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因为初中生在思维能力和学习水平方面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单纯依靠口头讲解很难让学生彻底了解相关知识点的内涵。而通过情境教学,就可以让学生融入到具体的情境中对相关知识予以深层次的感悟领会。具体而言,情境教学法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具有三个方面的积极作用。第一,情境教学法可以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通过情境素材的引入,将原本枯燥无味的知识点与素材结合起来,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第二,情境教学法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通过这样一种方法可以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其中,不会出现游离于课堂之外的情况,对于教学成效的提升作用显著。第三,情境教学法可以实现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多角度呈现,改变了以往单一教学模式对知识呈现较为局限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层面认识到思想品德知识的内涵,有助于学生思想素养水平的提高。
二、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实施方法
1.设计适当的情境。要将这种方法切实运用到思想品德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在课前设计适当的教学情境,以便能够在教学中运用这些情境展开教学。在设计情境时,首先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尤其是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等,确保设计的教学情境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能够起到实际的教学效果。第二,情境设计要与教学内容相贴合,即要针对教学内容的关键要点进行情境设计,不能脱离教学活动。比如,针对“了解祖国爱我中华”这一章节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当前对国家政策制度不了解的状况,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些能够反映相关知识的情境。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实际体验情境:在课前让学生彼此交换外套进行试穿,然后根据学生的试穿结果,向学生提出衣服与身体要相互适配的观点。然后由此引申到教学内容上,提出国家政策、制度要和国家实情相符合这样的理念。如此,凭借这个情境,就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相关知识要点,提高了教学效果。2.教学情境的运用。在设计好教学情境之后,就要在实际教学中对其进行巧妙的利用,发挥出最大的功效。一般说来,情境导入可以在课前和课中两个阶段进行。在课前,导入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即将要教学的内容充满兴趣。在课中,导入情境可以对所教学的内容进行深化验证,加深学生理解。比如,在讲“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入这样一个情境:一名菜贩在菜市场卖菜,不小心遭遇小偷,被偷走了几百元钱。菜贩到派出所报案,但是接待的工作人员爱搭不理的,使得菜贩无可奈何,只能自认倒霉。教师引导学生浸入情境中,假设自己是菜贩,应该怎么做。在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入所要教学的内容,对学生的意见进行引导和规范。待相关知识讲解完成以后,教师可以在引入一个相似的情境,让学生运用刚刚所学的知识对这一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处置。如此,就可以起到强化巩固的教学效果,使教学情境的作用最大程度发挥出来。3.教学情境的优化。在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改进,使得这种方法能够发挥出更好的作用。在优化教学情境时,重点在于根据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反馈进行针对性改进。例如学生反馈教学情境的引入时机不好,教师就可以对教学情境在课堂上的引入时间进行优化。若是学生反馈在教学情境中的融入程度不深,那么教师则需要改变教学情境的内容设置,确保学生能够更深的融入。
总之,情境教学法是一种高效新颖的教学手段,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这种教学方法的积极意义,从设计情境、运用情境和优化情境这些方面出发,切实推动思想品德教学的进步发展。
作者:谭建芳 单位: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三河湖镇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李加林.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情境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2(07):153-154.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以课堂为舞台,以思想品德教材及相关材料为载体,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营造一种适合学生探究的学习环境,通过学生主动动脑和动手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他们比较、分析、归纳、综合、评价等探究性思维,最终学会如何学习。
创设问题情境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营造民主氛围,张扬个性
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新是中国教育的完成。”可见,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会创造,而学生的创新精神存在于学生问题产生的过程中。思想品德教学呼唤“人文性”的回归,学生是人,他们有独立的人格,有灵敏的情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的才、情、志、趣,尊重他们的自尊心,调动他们内在的潜能,采取多种形式为学生创造积极主动参与问题情境的机会,启发他们创造性地学习。
1.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民主氛围
21世纪呼唤创造型人才,如何有效地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其创造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充分相信学生,千方百计地使学生成为问题情境的主人。例如,我在分析“社会主义荣辱观”时,先布置学生认真阅读材料,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自己探究质疑。学生提出了:“当今社会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它与“三个代表”等党的指导思想有何联系?针对社会主义荣辱观,我们青少年该怎么办?”等问题,我鼓励学生围绕各自提出的问题进行学习小组讨论。在讨论中,我有意识地把自己当作学生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从而缩短自己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消除他们在即将进行的课堂交流中可能出现的胆怯、害羞心理,进而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完成问题情境的创设。可见,我们在思品材料分析中,应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觉醒,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使他们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2.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张扬学生个性
个性发展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真正体现,它既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也强调个体发展的自主性、差异性。个性在心理学上强调个体之间的差异。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作为创造力开发者的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创设轻松、自由的问题情境,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接受知识、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对问题的独特认识和见解。我在分析“小明与父亲唱反调”一段材料时,要求学生针对逆反心理发表看法,一部分学生认为逆反心理具有危害性;但也有少数学生认为,逆反心理未必都错,有的反抗不无道理,学生中的好多道德问题和心理问题是家长有意或无意造成的。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我淡化了自己是说教者和评判者的角色,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创造性答案,用适度的宽容,调动一切手段,为每个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学会动脑、学会创造,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使他们在接受知识和发展智力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出独立、完满的主体人格。
二、激励兴趣,激活教材,强化感受性
居里夫人说:“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可见,兴趣是学习、科研不断前进的推动力。在思想品德课上,特别是在阅读材料中,要强化主体的感受性,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索教材,引疑设问,使学生产生自觉学好思品的动力。
1.于深层蕴意处设疑
思品材料中往往蕴藏着极深的含义,教师精心地引领设疑,将会增强学生主观感受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材料主旨。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材料中,学生都理解了阶级矛盾不再是主要矛盾,我抓住这点巧妙设疑:为什么阶级矛盾不再是主要矛盾?这样一问,学生迅速进入了积极的思维状态,再联系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条件,最后得出了经济决定政治的结论。
2.于材料关键处引疑
所谓关键,就是材料的重点,即能表现主题或线索的字词及语句。抓住关键引疑,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点到面,全面透彻地理解课文,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必须重视抓住关键引疑,教会学生答题。具体方法是:(1)抓住材料中的主体等关键字词。(2)把握材料题中问与问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材料一: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我国先后颁布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后又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要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材料二:当前,在某些地方,假烟、假药充斥市场,毒大米、毒油害人事件时有发生,虚假广告泛滥,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①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实施什么治国方略?②结合材料一,说明应如何解决材料二反映的问题?③面对材料二中的现象,我们中学生应如何做?其中第②问的答案一要注意有哪些主体可以涉及问题的解决,二要结合第①问,从道德、法律角度回答。
3.于新知与旧知的比较中激疑
引导学生把新知与旧知作比较,可用旧知推新知,把新知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不断增长知识信息量。如,学习“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时,我要求学生与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制度作比较,并提出疑问。经过比较,有学生提出:同是分配制度,为什么在五个社会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经过热烈争论之后,学生理解了:产品如何分配是由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决定的。经过这样的比较,学生不仅懂得了五个社会的生产关系情况,而且懂得了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基础。这样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浓厚兴趣,强化了他们的主体感受性,诱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总之,在阅读思想品德材料教学中,教师精心地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引疑,一石激起千层浪,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思品的主动性、积极性才会与日俱增,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车玲仙,费国平.问题教学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7).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教学研究 研究方法
从思想品德教师专业成长角度说,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教学研究。针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思想品德教师可进行具有专业特色的教育教学研究。从研究过程的基本要素看,思想品德教师的教学研究活动可分为五个步骤: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研究问题的确定心理学、法学及国情国策文献的阅读和摘录明确思想品德研究论文的方法研究材料的收集和信息处理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研究结论的得出。
一、思想品德课研究问题的确定
1.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更注重选题的实践价值和发展价值,对问题的理论价值基本不作要求,这是符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际要求的。思想品德课教研课题的实践价值,指研究成果在解决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中的实际意义,如:思想品德课教学幽默的美感机制研究;思想品德课多学科渗透教学模式的建构;探究题与实践题引入中考试卷的作用研究;情境教学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实际作用研究等。其发展价值是指研究题目的选择对思想品德教师的研究能力、思想品德教学效果和水平提高的作用,如新课程标准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的影响;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开发方式的探究与实践研究;初中文科综合考试与研究性学习的相关性研究等。
2.研究问题的确定应遵循科学的思维过程。思想品德课教研课题的选定,是在思想品德课本和教辅材料、书籍、文献了解认识的过程中或在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践中受到启发,逐渐认识的。这一思维过程如图所示:思想品德课教学研究题目的初步设想思想品德课教科书和教学研究材料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分析和判断使思想品德课教研题目更加具体明确科学。
3.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课题的来源。研究始于问题,思想品德课研究也不外于此。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的内容存在三个方面:学生的心理品质状况和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学生对国情国策的认知和责任感;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方法及效果的研究。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课题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进行选择:(1)从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出发提出课题: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初中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研究,初中学生法制观念调查研究,初中学生对国情国策的认知状况研究。(2)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要求出发提出课题:初中学生如何适应文综开卷考试应试误区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特征研究,初中学生如何写好思想品德论文研究等。
二、明确思想品德课题分析角度和方法
1.研究课题的进一步分析说明。当思想品德教师选定了一个比较有价值的课题,并不意味着这个问题有了恰当的陈述方式,思想品德研究问题一般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成为理想的题目。例如:“论深化思想品德课改革,全面推进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这样的课题陈述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个课题的陈述太宽泛,给人的信息容量太小。就这个研究课题说,它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对学生评价标准的影响,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的转变,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教学内容的深化对学生的要求。一个比较好的思想品德课研究课题陈述,可以使思想品德教师和阅读者更清楚研究方向和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课题陈述应着重指出中心议题和课题的前后背景。如:“单亲家庭子女自我保护能力调查”这一课题陈述,可以使人们基本上了解思想品德教师的意图和技术路线,明确了两个变量:家庭结构、自我保护能力;一个假设:家庭结构与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存在某种相关。这样“小题大做”有助于确定思想政治研究的对象、性质及方法。
2.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思想品德研究课题确定后,必须明确此研究属于何种类型的研究,是定量研究还是定性研究,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如果主要是定量研究,必须明确是用实验研究还是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如果主要是定性研究,还要进一步明确采用比较研究、历史研究或人种学研究的方法。例如:“把握中考探究与实践题特点,提高复习针对性研究”属于定性研究,又是应用研究,我们一般采用比较研究和人种学研究的方法。“我国人大制度和人大监督权研究”属于定性理论研究,采用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方法。“构建‘和谐河北’、不断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研究,是定性理论研究。
三、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数据的处理
思想品德课研究数据有多种形式,如定性的、比较的、顺序的,研究者通常会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统计方法主要有图表法、特征量计算法、大量观察与个案研究相结合法、统计分组法以及统计实验法等。(1)图表法。是借助几何图形或表格来表现以整理好的由教育调查和教育实验所获得的统计资料的一种方法。(2)特征量计算法。思想品德课教育统计学所研究的大量现象总是通过数量综合把它的一般特征和典型特征表现出来的,如校园学生诚信状况研究。(3)大量观察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如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是根据“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一般通过个别表现出来”的原理确定的。(4)统计分组法。如中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研究。
四、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研究结论的得出
在教育教学方面,本着“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的原则,我通过自主阅读、参加研训活动、教育硕士学位进修等途径深入学习教育教学基础理论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坚持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内化理论。在教学中我能够整合课程资源,优选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设计,积极探索以“创设情境,明确目标——研读教材、发现问题——小组合作,共同探究——解决问题,认识升华——交流分享,总结评价”为主要步骤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读、思、问、议、评”的学习方法及“会听、勤思、敢说、善问”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参与、体验、感悟、生成”的互动交流中,自然达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育人目标,从而充分体现出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特征及“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作用,也实现着师生民主和谐交往中教学相长的共同发展。虽然我没有承担班主任工作,但是我能够积极配合班主任实施管理,做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同时格外关注后进生转化,做学生们的良师益友,因此任现职以来,本人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年10月被评为校级骨干教师。
六年来我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取得的成绩主要有:【1】**年11月,《自觉磨砺意志》课例的教学设计,在**省优秀教学设计方案评比中被评为二等奖;**年1月,在**区区域性课题《学生自主发展教育研究》评比中,被评为二等优秀论文;并在《**教育》**年第2期上发表,并作为**市**区“十五”教育科研成果被录入《自主发展教育研究》一书中。【2】**年3月,撰写的《浅谈初中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激发》一文,被**省教育学会评为**年度优秀论文三等奖;**年4月,在**市教育学会义务教育思想品德教学专业委员会**年学术年会上,被评为一等论文。【3】**年6月,执教的《自觉维护正义》一课,在**区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拉练课”评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4】**年11月,执教的《世界文化之旅》一课,在**区第五届“三杯赛”活动中,荣获优质课二等奖。【5】**年12月,撰写的论文《谈“继承传统美德文化,弘扬现代文明礼仪”校本课程的设计、实施与反思》在**市校本课程开发研讨会暨校本课程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年会上,被评为二等论文。【6】**年12月,撰写的论文《探索勃勃生机的教育,提高思品教学的实效性》在第六届**市基础教育论坛会上,被评为三等优秀论文;**年3月,在《高校社会科学研究论丛》中发表。【7】**年3月,撰写的《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一文,被**省教育学会评为2007年度三等优秀论文;**年5月,在《**教育》上发表;**年10月,在《中学课程资源》上发表。【8】2009年4月,参加**区教师基本功比赛,获得优秀奖。
另外,在兼职的其他工作方面,我也取得了累累硕果。如:综合实践活动课——【1】**年12月,撰写的论文《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发展性学生评价》在**市教育学会发展性学生评价研讨会上,做了学术交流并被评为一等优秀论文;并在《**教育》**年第2期上发表;并于**年10月荣获中国教育学会第19次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2】**年7月,执教的《关于中学生营养科学与饮食文化的调查与研究》一课,在**市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学科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优质课。【3】**年8月,撰写的论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与反思》在**市**年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研究会年会上,被评为一等论文。【4】**年6月,撰写的《文明礼仪伴我成长》在**区综合实践活动课案例评选活动中获二等奖。科研工作——参与了国家、省、市、区级多项课题研究,有近十项研究成果获奖、发表,并亲自主持了区级个人课题研究;05年9月开始兼职科研专干,为学校“十五”课题结题和“十一五”课题开题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被评为区“十五”优秀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宣传工作——曾做过7期《海之韵》校报副主编,8期《家校彩虹桥》家长小报责任编辑,负责学校《课改文集》、《学校规章制度汇编》、《**教育》我校专刊的统稿工作,多年来一直兼职学校新闻报道员,为学校的宣传工作尽心竭力,得到广泛赞誉,曾获区优秀报道员称号。人事工作——07年4月开始兼职人事干事,虽然事务庞杂琐碎,但我能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一丝不苟、任劳任怨地做好每一项工作,如出勤统计、校务记录、报表上报、证明出具、档案管理、人员调动、工资变动、退休教师活动、教师评职考核等,真正做到让领导放心、让群众满意。
我深知: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在教育的田园里,我将继续辛勤而快乐地耕耘着,争做“研究型教师”,创造新的辉煌,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开放式;课堂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043-01
思想品德是初中学生学习的重要学科,更是初中学生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模式,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劣,影响着孩子们未来的发展。完美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科学性加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开放式课堂教学应是创设情境的开放,自主探究的开放,合作学习的开放,教法与学法的开放,思维的开放,课前的开放,课上的开放,课后的开放等。然而,在新时期的教学中如何进行思想品德课的开放式教学呢?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谈几点认识与大家分享。
1.开放教学内容,加强思想品德课与生活的联系,不断丰富、充实和完善教材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教育的起点,学生的生活是教育的背景,强调在生活中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知识的更新使仅局限于课本内容的教学再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在开放式思想政治教学中,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开放教学内容,让学生尽可能地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信息,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解放思想,打破教材的束缚,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学内容可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扩展或删减,也可重新组合教学内容,教材上学生都知道的东西,可以把课时缩短,大量增加活动与实践内容,突出以问题为中心的活动课,强调课堂内容的新颖化。在教学中,教师可将最新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传递给学生,不断U大学生的视野,不断用新知识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同时,课堂内容要向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开放,设计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实效性。如八年级《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一节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去开放教学内容,并且要努力做到课内向课外的扩展和延伸,使课内外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学内容的开放,加强了思想品德课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提供主动发展的时间、空间,在这样的良好氛围中,优等生的才能得到发挥,中等生的能力得到锻炼,后等生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
2.开放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要通过各种有趣形式激发学生带着已学过的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与探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课堂活动的设计。课堂活动教师不必过多干预,除对活动设计适当地加以指点外,整个过程均要由学生自己去组织、自己查阅资料自己开展活动。学生通过辩论会、报告会、模拟法庭、知识擂台,说事实谈体会,尽情表现个性,展示个性才能。除此以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组织他们举办时政演讲会、社会实践评论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逐步养成关心社会、关注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学到许多新知识,获得新信息。其次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调查,让他们深入到农村、工厂采访真人真事,了解实际情况。当学生收集到一些材料后,教师可指导他们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观察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支持他们写出有价值的社会调查报告,教师要允许学生对同一问题有多种见解和不同意见,激发他们认识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如,在学习"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内容时,组织学生对周边的环境、人口、资源问题进行了调查。在深入实践活动之前,就调查的目的、内容、方法等做了专题详细讲解,对环境、人口、资源问题与生产生活的关系等知识进行了认真辅导。由于学生具有了相应的必备的调查知识,他们就能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获得生动、鲜活的第一手材料,再把书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感受更深。于是他们就能写出质量较高的调查报告和小论文。这些小论文的字里行间渗透着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不仅提高了思想觉悟,同时也检验了运用知识的能力。
3.开放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效益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手段日益多样化、现代化。正确地、合理地运用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各种能力。思想品德课教学倡导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不再以"教"为主线,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堂需求成为调整活动过程的主要依据。课堂活动的全程是适时发展变化的。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会服务、公益劳动以及举办展览、壁报、专栏等都属于课外延伸的实践活动。
多媒体具有声、光、色齐备的特点,使课堂变得轻松愉快,"苦学"变"乐学"。互联网成为学生学校教师之外的又一新教师,学校之外的又一新课堂,许多知识学生可以通过电视、互联网来获得,为开放式教学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更多地运用多媒体和网络,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提高教育教学实效。
4.开放学生作业,设计学生感兴趣、参与性和探究性的题目
摘 要:如何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成为现在思想品德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过去传统的说教已经适应不了时展的潮流。现在步入信息时代,全国各地发生的新鲜事我们都能在第一时间知晓。把时事教育与思想品德课相结合,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下面就来讨论一下如何把思想品德课与中学时事教育相结合。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时事教育;有效结合
时代在变化,现代中学生已经不能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应该“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从小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是非常必要的。事实证明,那些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学生,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蛊惑。社会上经常存在这样的现象:十几岁的孩子和社会上的不良少年混在一起,偷盗、抢劫、打架斗殴,无恶不作。所以,思想品德的教育至关重要。时事新闻正好可以提供教育素材。它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可以从正面的和反面的例子中学到做人的道理。
一、初中思想品德与时事教育相结合的意义
1.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l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时事热点都是最近刚发生的,并且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结合时事政治,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时事让学生有事可议,有话可讲,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营造了良好的思想品德教学氛围。
2.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通过对社会上时事热点的分析能够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初中一年级下册《珍贵无价的自尊》中讲到自尊即是自我尊重,自己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侮辱和歧视自己。同时讲到我们应该尊重他人。我们的自尊是在他人的呵护和激励下形成的。尊重他人也是自尊的需要。公交车上就发生了农民工被歧视的一幕。事情发生在大连,网友讲述:“一位农民工上车后坐在我前面的座位上,随后就听到司机指责农民工衣服太脏,不应该上车,说公交公司有规定。农民工没有说话,只是很尴尬。”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农民工应不应该坐公交车。学生会积极地开动脑筋,对事件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他们的判断能力。最后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农民工是城市的建设者,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他们不可能衣着光鲜。农民工脏了自己,却美化了环境。他们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回想一下自己是否也曾和农民工乘坐同一辆公交车,自己是否也曾经嫌弃他们衣服脏,而在背后议论他们。通过分析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更懂得尊重他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思想品德与中学时事相结合的有效策略
1.将时事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当中
由于当前我国思想品德教材中涉及的时事内容比较少,还不够完善。单凭教材中的知识,遇到具体问题学生还是不知所措。这就需要利用时事来教会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专门的时事教学专题。教师可以利用课前几分钟,按座位号让学生轮流进行时事演讲。这就促使学生课下主动去搜集时事资料。一周结束,教师可以拿出一节或者几节课来专门对学生所分享的时事进行评析。教师也可以组织时政小论文比赛,每周评选出“时政小明星”,给予一定的鼓励。
2.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强化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逐渐走进课堂,给思想品德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在结合时事热点的时候,可以将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加入课堂中。有了互联网,教师就不用再浪费时间去搜集资料。互联网的搜索引擎能够帮助教师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有些时事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复述,有些复述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很难再现事件发生现场。多媒体中的视频和音频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2015年9月3日我国进行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现场宏伟壮观、庄严而神圣。首先出来的是老兵,他们是从枪林弹雨中走出来的战士,是从苦难中奋斗过来的英雄,他们永远不会被历史忘记。上世纪前叶,日本法西斯把我国拖入战火的硝烟中,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期间发生的惨绝人寰的“”令我们永生难忘。正是这些战士挺身而出,冒着敌人的炮火夺回了一寸又一寸土地。从视频中我们看到他们已进入耄耋之年,但他们一个个精神抖擞,从来没有停止过为祖国奉献的脚步。再看看今天的中国人民,他们踏着雄壮的步伐,向世界展示着守卫世界和平的决心。视频中各种先进的武器说明了中国人再也不是过去的“东亚病夫”。相信每一个看视频的学生都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他们的爱国热情又重新被点燃,更加发愤图强。
总之,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学离不开时事,教师要善于利用时事,使其真正发挥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功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