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妇产科论文

时间:2023-03-23 15:09:56

导语:在妇产科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妇产科论文

第1篇

50起妇产科医疗错误过失环节分布,医疗技术不足是妇产科医疗错误发生的主要原因,其中手术操作不当14例,28.0%;产前观察不力未能适时终止妊娠10例,20.0%;术前准备不充分3例,6.0%;术后观察不当4例,8.0%。其他原因病史询问模糊2例,4.0%;病例书写不合理3例,6.0%;医院管理疏忽2例,4.0%;责任意识欠缺5例,10.0%;漏诊、误诊7例,14.0%;见表2。

2、讨论

妇产科属于医院内风险较高的科室,如若产科病房护理中出现差错,极易造成严重的影响。本次研究结果显示,50起妇产科医疗错误年度分布,2010年8例,2011年11例,2012年14例,2013年17例,可见妇产科医疗事故呈逐年增多趋势;50起妇产科医疗错误过失环节分布,医疗技术不足是妇产科医疗错误发生的主要原因,其中手术操作不当14例,28.0%;产前观察不力未能适时终止妊娠10例,20.0%;术前准备不充分3例,6.0%;术后观察不当4例,8.0%。其他原因病史询问模糊2例,4.0%;病例书写不合理3例,6.0%;医院管理疏忽2例,4.0%;责任意识欠缺5例,10.0%;漏诊、误诊7例,14.0%。本次研究发现,妇产科病房诊疗错误原因主要为:①医患双方所了解的医学护理诊疗不对等,造成产妇及其家属对诊疗效果期望过高,如果产妇出现异常状况,产妇及其家属难以理解、接受,并将异常状况视为医疗事故从而与护理人员产生纠纷;②缺乏实际诊疗工作经验,对临床生理、病理产科缺乏足够认识,面对产生的异常情况无法及时辨别,从而延误处理时机;③行为不规范,妇产科诊疗工作相对复杂,医师行为不规范,造成产妇及家属对诊疗工作不满。针对上述妇产科医疗错误过失环节,要求:

(1)增强法制教育,提升医师法律观念。医师欠缺相应的法律观念,不懂法,面对一些临床诊疗操作仅根据临床经验而不遵守操作规程,造成各类医疗错误等的发生。妇产科医疗事故呈逐年增多趋势,其中由三生(实习医生、进修医生、研究生)参与诊疗过程引发的医疗错误最为明显[1]。由实习医生、进修医生展开的医疗活动及诊疗操作,受病史记录未得到上级医生及时签名影响,一旦发生医疗错误,将出现无证行医的困境,对医院形象造成不良影响。医院各级领导应注重对医护人员卫生管理法律法规的培训,提升其自我保护意识。严格推进《中国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加强对实习医生、进修医生以及研究生的管理工作[2]。

(2)提升诊疗技术能力。加强诊疗常规操作、技术原则力度,手术操作要求快、准、稳,降低组织损伤;对手术参与医师进行有效分工,积极配合手术执行者,确保手术有序开展。医师要密切关注产妇的体温变化,产妇出现体温偏低的情况,医师要及时采取保暖措施,输入产妇体内的液体要经过恒温处理等。医护人员要及时对产妇进行抽血,送样检验,和护理人员有效合作,查找产后出血原因及立即止血[3]。

(3)严格把握诊疗操作步骤。借助规范化的诊疗操作,严格的控制各项监管工作,有效的避免了各种不正规的诊疗操作,综合提升了医师的整体协调能力,保证各项工作有效开展,完善各个工作责任和工作操作方式,使得诊疗工作能够更加的人性化、有序化,保证优质诊疗工作的良好有序开展。

(4)熟悉沟通技巧。展开“优质医疗服务”的护理管理,能够有效的确保医师把握优质诊疗的内在含义,诊疗过程中透过建设以患者为核心,在一般的诊疗工作基础上,为患者添加更加人性化的诊疗服务理念,以此有效的开展诊疗工作,融洽医患关系[4]。和患者多沟通交流,了解清楚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并且及时的给予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有效的配合医师开展各项康复治疗[5]。

第2篇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所收治的140例妇产科患者。年龄23~48岁,平均年龄(36.2±1.2)岁。其中,中轻度感染42例,中度感染62例,重度感染38例。

1.2方法

对所选140例患者通过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进行治疗。主要的治疗方式是通过0.9%氯化钠溶液100~200mL溶解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对患者进行静点治疗。针对患者的不同感染部位和不同感染程度分为三个级别。对轻度感染患者使用1.5g/次,每12h给药1次的治疗方法。对中度感染患者使用1.5g/次,每8h给药1次的治疗方法。对重度感染患者使用3.0g/次,每8h给药1次的治疗方法。每次静点时间为30~50分钟。且以5天为一个疗程,在患者一个疗程结束后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对患者进行重新检查以调整用药。

1.3观察指标

对进行治疗的患者按疗程进行临床疗效和细菌学疗效分析。并对患者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对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分为三级,分别为治愈、有效和无效。对患者的细菌学疗效分析分为三级,分别为病原菌清除、病原菌部分清除和病原菌未清除或病原菌替换感染。对患者的不良反应观察分为皮疹、气急、胸闷三种情况。

2结果

通过对所选患者进行治疗,痊愈的患者例数为129例,通过治疗有明显效果的患者为11例。痊愈率为92.1%,有效率为100%。患者病原菌完全清除患者112例,病原菌部分清除患者25例,出现病原菌替换感染患者为3例。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有25例,其中出现皮疹症状的患者8例,出现气急症状的患者9例,出现胸闷的患者8例。所有患者最后经过治疗,全部康复出院。

3讨论

临床上妇产科治疗的难点,就是对患者受到感染所引发的疾病的治疗,因为患者的感染原因很多。如外伤、抵抗能力降低、性生活等都会引起女性的妇科疾病感染。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是混合了舒巴坦和头孢哌酮两种药物的一种复合制剂。这种复合制剂中的两种药物比例为1:1。两种药物的含量均为500mg。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对多数的细菌能够产生β-内酰胺酶且此作用不可逆,成为一种有效抗菌杀菌的药物。头孢哌酮是头孢类药物的第三代药物。与舒巴坦钠一起使用,可以有效的阻止病原菌的发展,对病原菌有很大的杀菌作用。本文所选140例患者全部使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药剂进行静点治疗。均取得良好的效果。患者的康复时间和感染治疗时间短。治疗效果明显。

4结语

第3篇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9月-2014年8月妇产科2024例孕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12例;对照组年龄20~41岁,平均(26.4±7.3)岁,平均孕周(37.8±3.2)周,观察组年龄21~42岁,平均(26.6±7.1)岁,平均孕周(37.5±3.4)周;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及指标:对两组产妇进行剖宫产等危险指标的统计分析并实施评估。观察组在风险管理制度指导下进行综合护理,护理模式以产妇为中心,为其及时进行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为孕产妇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措施;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分别对两组孕产妇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风险进行统计,并对其进行分析比较。

1.3统计学方法:选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孕产妇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孕产妇并发症发病率分别为4.64%、15.61%,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两组护理疗效比较: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满意度分别为95.16%、87.5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第4篇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妇产科患者64例,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患者年龄为20~39岁,平均年龄为(30±5.8)岁;患者病程为0.6~2年。将所有患者按入院的先后顺序分别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患者年龄以及平均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临床护理模式,研究组则在其基础上加强患者安全管理工作,并实施一系列的人性化护理措施,具体如下:(1)积极改善服务态度。具体做到:态度和蔼、举止文雅、语言规范,时刻保持最佳的状态为患者提供所需服务。(2)积极转变服务观念。护理人员应时刻将“服务病人”作为自己的行为宗旨,最大程度满足病人的一切合理要求,并能随时站在患者的角度,充分理解和尊重患者,帮助其排除各种心理障碍,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3)加强患者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各项护理工作中的重点,而良好的沟通是保证优质心理护理的关键,因此护理人员必须要努力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增强患者对其的信任感,进而帮助其消除心中的恐惧感,增强与疾病对抗的信心。(4)努力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护理环境,因为通常良好的护理环境能使患者心情更加放松,也更容易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进而促进其早日康复。

1.3疗效判定:

参照相关疗效标准对本组治疗效果进行判定:患者治疗后相关临床症状及各项体征完全消失,能够正常生活和工作,为治疗显效;患者治疗后相关的临床症状以及各项生命体征基本得到改善,生活和工作也不太受影响,为治疗有效;患者治疗后相关临床症状及各项体征安全没有任何变化,更甚者有加重的趋势,且正常工作无法进行,生活基本不能自理,为治疗无效。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各项指标采用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表示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后临床效果比较,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5.00%,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妇产科护理工作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护理质量的好坏也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医院整体护理水平的高低产生直接影响。但近年来,临床妇产科护理工作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和产生的护患纠纷仍一直有增无减,给医院病房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因此,努力加强临床妇产科患者的人性化护理措施和护理安全管理工作,以实现妇产科护理整体质量的提升,已成为广大医院妇产科护理工作人员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妇产科临床护理工作中,除了对患者实施一系列的“人性化服务”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整体护理效果外,医护人员努力加强对妇产科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工作,也对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改善护患关系以及促进医院妇产科护理的发展等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医护人员加强妇产科护理安全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有如下几点:(1)加强医患沟通,给以患者一定的人文关怀。即在妇产科护理工作中,医护人员应充分重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的实施,在护理前做好良好的医患沟通工作,并积极开展相关产前宣教;在产房内,护理人员除了做好相应的助产工作外,还要提升自身的整体护理水平,以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2)努力提升全体护理人员的整体服务意识和专业技能水平,使其服更具专业化和人性化。同时,积极鼓励护理人员参与各项培训,提高其自身工作技能水准,并在护理工作中认真规范地执行每项操作,确保护理工作顺利完成。(3)认真落实首诊责任制,细化各项护理工作,做到分工合理,责任明确;努力强化护理人员的医疗安全意识和相关法律意识,提高其整体医疗质量。(4)不断强化对各护理人员各项工作的监管力度,严把质量关,并认真做好产房改造及新生儿安全管理等工作,提高服务质量。

4结语

第5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中有30例在术后产生切口愈合不良现象,患者的年龄为23~35岁,平均年龄为26.8岁。其中初产妇有18例,经产妇有12例。采用腹部纵切口的有3例,采用腹部横切口的有21例;6例患者是二次剖宫产,他们中有3例是采用腹部纵切口,3例采用腹部横切口。有21例患者是肥胖症,有9例患者是合并贫血,有12例患者是合并高血压病。在30例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患者中,没有患者的切口是裂开的,有12患者是脂肪液化者,18例患者是切口感染者。

1.2临床表现

1.2.1在临床上,切口感染的患者一般在术后的3天中持续发热,体温为37.8~39.5℃,且患者感觉切口有明显的疼痛感,切口处皮肤红肿,皮温升高,有部分的患者其切口经挤压后可有大量的黄色脓性分泌物流出。对该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发现其白细胞数明显增加;对其进行细菌培养呈阳性。

1.2.2脂肪液化的患者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发热现象,且患者感觉切口没有明显的疼痛,切口处没有红肿现象,皮肤温度正常。对患者的切口进行挤压可有淡黄色或淡红色水样物流出。

对该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发现其白细胞数明显增加;对其进行细菌培养呈阴性。

1.3治疗

发生切口感染一般都是表皮及皮下组织感染,在进行治疗的时候应当要取患者的切口分泌物做药敏试验,并对其静脉滴注敏感抗生素。在对患者表皮及皮下缝合线进行拆除的时候,应当先后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对缝合线处进行冲洗擦拭后,用甲硝唑进行湿敷,在引流的时候可使用橡皮条,以达到充分引流的目的,1次/日;如果其有过多的分泌物,则需要2次/日;同时要对患者进行局部红外照射,30min/次,2次/日。要对切口行二次缝合,必须等到切口的分泌物有明显减少后方可进行,同时要使用橡皮条进行引流,2~3d后拔除。

同时,若患者合并其他内科疾病,应当对合并症积极进行治疗。

2结果

30例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在术后10~30d均治愈出院。患者出院情况见表1。

3讨论

3.1引发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

3.1.1全身因素:对切口愈合起重要作用的是患者自身的组织再生能力。但是如果患者合并营养不良、自身贫血、查蛋白为低蛋白血症、及全身水肿等不良因素,这对于切口的愈合有非常严重的影响。

3.1.2手术操作技巧以及缝合技术:在手术操作中,若操作过于粗暴,则有可能对组织造成严重挫伤,脂肪组织脱落坏死,由此导致脂肪液化的发生。如由于手术操作技能不够娴熟导致手术时间因而增加,由此使术野长时间的暴露在外。而较差的切口缝合技术,如在患者切口的同一部位进出针,创面没有进行整齐对合,造成死腔或切口过密过紧缝合,这些都能够对局部血液循环运输造成影响。

3.1.3手术时间过长(>1h):如果手术操作时间超过1h,则会增加1.5倍的感染率。主要原因是细菌由于创面在空气中暴露的时间过长,开始大量繁殖。同时创伤面扩大、局部血肿及出血大多数是由于长时间手术造成的,由此降低了患者全身及局部抵抗力,从而使术后切口发生感染。

3.1.4术中出血:患者的筋膜下血肿<5 cm的可以进行自然吸收,但是如果患者的筋膜下血肿>5 cm,则绝大部分变成脓肿,筋膜下血肿经过一个月左右时间发生破溃,感染发生在脓液经过腹壁排除的时候。

3.1.5切口愈合不良出现在高血压、糖尿病、体形肥胖者身上的主要因素是:由于患者患有慢性高血压症,其病症会导致发生不可逆的外周血管病理变化,由此导致切口局部的血液循环受到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增生、切口局部的供血供氧能力降低是由于高血糖致而导致的。肥胖病症的患者其皮下脂肪相对厚实,这对术野造成影响,同时也使手术的时间延长;其次,相对手术而言使切口的张力变大,缝合线需要过密过多,由此易导致脂肪液化合并感染的发生,同时厚实的脂肪层易形成无效腔,及降低单位重量脂肪组织血供;另外,由于患者的下腹部皮肤皱褶,由此会致使消毒及术后护理的困难程度大大增加。这些都是可导致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重要因素。

3.1.6胎膜早破及产程延长:胎膜破裂时间超过6h或者是产程延长12h剖宫产术后都是存在感染风险的。存在于阴道及宫颈处的细菌由于胎膜早破而进入宫腔,从而诱发感染,使其机会增大,而其中有一些出现胎膜早破情况的原因是其本身就是由于感染所引起的,这就使切口感染更加容易发生。产妇由于长时间生产,消耗大量体力,导致其抵抗力低下,而同时剖宫产娩出胎儿将下生殖道细菌带入产妇腹部切口,这样就造成切口感染;另外,增加产程中肛查及阴道检查的次数,致使生殖道的自然防御机制遭到一定程度破坏,这就使阴道和宫颈处细菌进入宫腔的机会相应的增加,导致感染。

3.1.7麻醉效果较差:手术操作的好坏被麻醉效果直接影响着,手术时间延长有可能是由于患者的麻醉效果差,而长时间手术可能导致术中出血增加,最后增加切口感染几率。

3.1.8气候变化:患者由于夏季湿热的气候,越来越增多的分泌物也可大量繁殖细菌,导致发生切口感染。

3.2切口愈合不良预防措施

对于容易发生切口愈合不良孕产妇这一特殊群体,应当及时的做好预防措施:

3.2.1为孕妇进行产前检查时,一定要保证质量,并进行有效的孕期保健指导,并且在妊娠中晚期适当给予孕妇铁剂补充。加强孕妇营养的同时,要严格控制体重,预防肥胖病症发生。

3.2.2在行剖宫产术前对贫血、营养不良及妊娠高血压疾病情况进行及时的纠正,如Hb<6 g/lL,应当给予其及时的输血治疗。妊娠合并糖尿病要对血糖水平进行有效的控制。

3.2.3如果查孕妇产前有感染情况发生,如宫内感染、产程延长、胎膜早破等症状,术前应静脉滴注抗菌素。

3.2.4孕妇在产程中对其进行适当检查有利于判断胎方位及选择正确的产妇分娩方式,但绝对不可过于频繁。

3.2.5手术操作过程中,手法要轻巧准确,由此使组织损伤进一步减少,手术时间进一步缩短。在手术中彻底止血,在缝合时要注意缝合的与松紧间距,杜绝存有死腔,要对合整齐。

3.2.6要及时早期的处理腹壁脂肪厚的切口,术中如果有放置皮下引流条,术后24 h要进行拔除。

3.2.7术后4 d内要禁用激素类药物。

3.2.8术前术中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观念。

第6篇

1.1一般资料

2011~2012年本院共接收了50例妇产科急腹症患者,年龄最小17岁,最大44岁,平均年龄(31.4±5.9)岁。其中已婚患者39例,未婚患者11例,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5h内确诊。

1.2方法

为患者行B超检查,并观察其临床症状。确保患者膀胱充盈,借助B超诊断仪对患者下腹行传统扫查。仔细观察分析患者子宫及宫腔状况,确认患者盆腔及附件区有无异常回声区或异常包块,若存在异常包块,需对其位置、状态、体积等特征进行详细分析,注意患者是否发生腹腔、盆腔积液以及积液量。若行超声波检查发现积液,需借助超声引导,为患者实施后穹窿或经腹腔、盆腔穿刺,收集积液进行检查,从而明确积液性质。了解患者以往病史,联合B超结果和积液样本检测报告以及患者症状,给予有效诊断。

1.3治疗方法

此次对于传统手术以及保守治疗进行了研究,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对于存在腹腔出血的急腹症病例有比较好的效果,而保守治疗主要是对患者进行药物杀胚胎治疗,通过使用活血化瘀的药物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改善。

1.4统计学方法

建立数据库存放本次研究使用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研究中,43例患者初诊准确,占比86.0%,剩余7例患者出现误诊。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无死亡。31例患者行手术治疗,29例于术后1周出院,2例患者出现伤口感染,经治疗,10d后康复。19例患者行保守治疗,康复最快者5d出院,最晚者20d出院。

3讨论

第7篇

1.1对象

选取2010—2012级连续3届护理专业同一位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的班级学生149人,统计其妇产科护理课程两次阶段考核成绩,并进行比较分析。

1.2方法

教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刘文娜主编的《妇产科护理》(2008年第2版);考核采用闭卷形式,教考分离,时间60分钟;试题结构为单项选择题(含A1、A2、A3、A4型题目,60~65分)、名词解释(15分)、填空题(20~25分)。第一次考核内容是从第一章“绪论”至第七章“异常妊娠孕妇的护理”,共30学时;第二次考核内容从第八章“妊娠合并症孕妇的护理”至第十七章“妊娠滋养细胞疾病妇女的护理”,共24学时。3个年级试卷约90%的考点相同,考题类型有所不同,试卷难易程度基本相同。教师以科学主义价值取向开展教学活动。

1.3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建库,用Excel软件和SPSS17.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方差分析等处理。

2结果

2.1基本情况

2010级、2011级、2012级学生数分别为53、46、50,第一次考试及格率分别为90.6%、95.7%、94.00%,不及格人数分别为5、2、3人;第二次考试及格率分别为100.0%、97.8%、76.0%,不及格人数分别为0、1、12人。2010级和2012级学生两次考试成绩曲线均呈偏态分布,2011级学生两次考试成绩曲线均呈正态分布。

2.2两次考试成绩平均分和标准差的差异性

2010级学生两次考试差异性最小,2011级差异性居中,2012级差异性最大。3个年级第一次考试标准差较接近,但第二次考试有较明显的变化。3个年级两次考试成绩方差分析,第一次考试成绩平均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二次考试成绩差异非常显著(P<0.01)。说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均出现一定问题。

2.33个年级两次考试成绩方差分析

第一次考试成绩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二次考试成绩差异非常显著(P<0.01)。2011级与2012级比较第一次考试成绩差异无显著性(P>0.05),第二次考试成绩差异非常显著(P<0.01)。说明学生前半学期学习较为有效,而后半学期教与学的效果均有所下降,反映出教学效果与教师教学经验积累不呈正相关,相反教师教学水平有越来越差的倾向。

3讨论

考试既评价学生学习情况,也评价教师教学情况。但国内较公认的评价指标为“学生成长”,而学生成长并不是考试成绩能够评定的。

3.1教学有效与否

从总体情况看,2011级学生相对较均衡,教师与学生契合度较高,符合课堂教学设计应兼顾每个学生的发展、使全体学生都得到相应程度的发展的要求。但2010级、2012级的不均衡表现,尤其是2012级学生,学生间差异性大,成绩呈下滑现象,原因值得进一步分析,需要教师进行深入全面的教学反思。反思教学是否达到“三有”,即有效果: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是否需要进行调整;有效率: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的情况,是否对于某一年级教学投入时间、精力不够;有效益:教学活动收益和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是否达到目标。

3.2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的双向过程

中职卫校仍以科学主义价值取向开展教学活动为主,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被动接受,自主反复练习。教师需要思考学生接受了多少,是否进行了自主反复练习,是否采取足够灵活的方式督促学生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反思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自主学习能力、主动性及教材可读间的关系。3届学生使用的教材均为2008年版,编写结构老套,内容较陈旧,教师授课时补充新内容多,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教材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应有效开发体现职业特色、注重能力培养的教材,任务驱动型教材是促进有效教学的手段。

3.3针对不同教学对象及时调整教学设计

高年资教师对教材熟悉,教学经验丰富,如不及时反思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技巧,改进教学评价方法,易犯经验主义错误。教师有效教学至关重要的5个步骤是: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的成功率。教学应适应或略高于学生当前水平,如一味地抱怨学生基础差,而不调整教学设计,不积极引导学生投入学习,势必影响教学效果。

3.4考试不应成为评价学生学习的唯一方法

考试是现行的主要教学评价方法,我校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为参照,采用校本标准化测验,存在一定局限性。考试成绩仅从某一方面考查学生学习结果和认知水平,真正评价教学有效性要从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式、认知方式等质的方面来确定,但目前我国尚无统一、完整、具体、深入的有效教学评价标准。对于考试成绩不佳学生,教师仅了解学生认知方面的不足,并不知晓学生其他能力是否存有缺陷。有效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如何全面、合理地评价教学效果。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有助于教师反思教学,促使教师考虑如何有效利用教学时间,探索有效教学方式,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4结语

第8篇

观察病例均为本院2011年1月—2014年2月期间行妇产科手术患者共86例,均伴发粘连性肠梗阻。年龄20~67岁,平均(46.17±5.62)岁。致病因素包括子宫切除术22例,附件切除术4例,剖腹产60例。均有妇科手术病史,临床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胀、腹痛、排便排气停止等,行腹部检查显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肠鸣音或腹部压痛。中医辨证分型参照文献[4]:湿热壅滞21例,气滞血瘀17例,痰湿内结24例,阴虚肠燥24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2组患者年龄、致病因素、中医辨证分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

采取西医常规保守治疗,主要包括常规禁食;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给予胃肠外营养支持,补充适量的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症状改善后停用;利用H2受体拮抗剂以及质子泵抑制剂抑制消化液分泌。

2.2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经胃管将大承气汤汤剂注入治疗。处方:大黄(后下)、莱菔子各20g,枳实、厚朴、桃仁各15g,木香12g,芒硝(冲服)9g。加减:湿热壅滞加茵陈12g,苍术、黄柏各10g;气滞血瘀加赤芍10g,丹参15g;痰湿内结加猪苓、茯苓各12g,法半夏6g;阴虚肠燥加何首乌(鲜者更好)、火麻仁各15g,当归、赤芍各9g。上述中药先于500mL水中浸泡12h,煮沸15min;倒出药液后再加水200mL,煎煮约15min,将2次药液相兑,维持药量在250mL左右即可。每天1剂,温度45°C左右,经胃管注入,早晚各1次,单次注入量120mL,完成后需关闭胃管2h。视患者症状反应,若恶心呕吐或腹痛腹胀加重,即放开胃管继续负压吸引。2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0天后进行疗效评定。

3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观察指标

①观察比较2组临床疗效;②记录首次排气时间、症状消失时间、白细胞计数恢复时间及气液平面消失时间。

3.2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4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可正常排便、排气,且腹部查体正常,肠鸣音活跃,肠管内无气平面与液平面;有效:症状显著缓解,可正常进食与排便;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腹部平片检查显示存有气平面与液平面。

4.22组临床疗效比较。

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3.02%,对照组为76.7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05,P<0.05)。

4.32组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比较。

观察组排气时间、症状消失时间、白细胞计数恢复时间及气液平面消失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5讨论

第9篇

1统计学分析

选择SPSS15.0作为本次研究统计学处理软件,其中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妇产科术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

与手术室护理相关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认为年龄、术前是否应用抗生素,手术时间,切口类型及有无侵入性操作等手术室护理因素与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有关,见表1。

2.2妇产科术后医院感染与手术室

护理相关因素Logistic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高度危险因素包括切口类型、术前应用抗生素及手术时间,见表2。

2.3两组术后医院感染发生率比较

实施手术室护理管理后,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17/60,占28.3%)明显低于实施前(41/60,占68.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