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教员论文

时间:2023-03-23 15:09:58

导语:在教员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教员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远程职业教育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对远程职业教育现状的分析,探讨了我国远程职业教育实施中须解决的主要问题。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数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任务,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完善教育结构、建立健全教育体系的重要补充。《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推进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信息化,促进职成教育有更新的发展。远程教育以其便捷性、实用性和高效率等特点,成为了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探讨、尝试和研究的热点:当前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在远程职业教育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从实际应用层面上来看,没有真正融人到职业教育中去,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我国远程职业教育的现状

1.职业教育界进行的远程职业教育实践和研究

当前职业教育领域对远程职业教育的实践和研究还以探索职业教育界的硬件环境、数字化水平、师生的信息技能等为主,对于如何按照远程教育的规律和原理,切实地组织远程职业教育项目,有序地开展远程职业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优势和特长,如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建立和教学质量的保障等还没有考虑到。两者只在师资和招生环节上有一些合作,在远程职业教育实践组织、管理和办学上基本没有交叉,并没有深入到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等内核的合作上。真正体现远程教育本质特色的远程教学管理、学习材料开发、学习支持服务、质量保证体系等都尚有待关注和真正实施。也就是说远程职业教学应该包括“软”和“硬”两个方面。“硬”的方面是指技术、媒体和设备等,“软”的方面是指理念、思路和策略等。“软”和“硬”两方面形成了远程职业教育后续发展的两条腿,只有两腿都健全,路才能走得好走得顺,但现实中更注重的是“硬”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其它方面.特别是理念和方法的论证和探讨,教学实践等都没得到全面开展,这是当前职业教育界进行的远程职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远程教育界进行的远程职业教育实践和研究

一些电大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开展职业教育,力图在职业教育中发挥自己远程教育的多年实践经验和教育资源。当前开办了高职学院的电大基本上是以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形式在运作着,即老师和工作人员们既处理电大远程教育这边的工作也兼做着高职学院的工作,但实际上由于电大的教师和管理者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尚不够深入,对开展职业教育的准备不足,对职业教育所面向的具体行业和企业的人力资源要求没有清楚的把握,当前电大的高职办学基本上以借鉴电大系统已有的办学而开展的。课程的设置仍以学科逻辑关系为主线,与职业的实际需要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制化”要求的对应并不明显,技能实践方式和安排与职业实操要求间也还存在距离。职业教育的特色没有被彰显出来。

各试点院校开办的远程教育和培训项目,多是根据院校本身依托的行业和对该行业所需要人才多年培养经验及教学资源积累的基础上开展的,由于脱生于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培训还是以课程教学为主,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而面向从业第一线的实际操作还没能被放到第一位上来,因此这些远程职业培训课程的学术性较强,而与行业从业所需要的实践有一定距离,严格意义上更应该是一些在职进修课程,职业技能教育的特点并不突出。

各种教学机构和企业利用自己的资源向社会和企事业等提供远程培训项目和课程:这一类型远程职业培训活动的开展多是各教育机构利用自己的专长和优势,根据人力市场的需要,面向各级各类的职业技术资格考证开设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较强:但由于对实践技能环节的培训过程和学生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价等尚没能做到以用人市场的需要为导向的定制化,因此对考证外的实际职业技能培养效果尚有待考证。

我们可以了解到,现在职业教育界和远程教育界都根据自己对职业教育和远程教育的理解开展远程职业教育的实践,但由于双方都仅对自己熟悉的领域有深入了解,而分别对远程教育和职业教育都没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因此让远程职业教育出现要不就“不远”,要不就“不职”的现象,没能使职业教育达到如虎添翼的效果。

二、我国远程职业教育实施中须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加强远程职业教育相关理论的研究

远程职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形态,在教学和管理上有一些新的要求和特点。远程职业教育既要借鉴远程教育的理论方法,同时也要遵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重视发挥两方面的特点和优势,才能发挥出其本来应有的作用为了能使已经开展了实践和将要开展的实践活动能够科学地、可持续性地良性发展,应该在远程教育和职业教育理论方法的有机结合下,开展对远程职业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理论研究。否则,在教学和管理中还是“穿新鞋走老路”,不会遵循远程职业教育的实践规律来进行。

(二)制定远程职业教育的相关评价标准

标准对于现代社会的任何系统都是最重要的。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研制工作正在进行并已经陆续颁布了一些标准,但没有将远程职业教育评价标准研究纳入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之内,这无疑将影响远程职业教育的发展,出现了对远程职业教育教学和管理认识不足的情况。远程职业教育的实施目标是其实践最基本的指引。远程职业教育的实施应该是以促进职业教育信息化为目的,还是以提高职业教育的层次和扩大职业教育的规模为目的,还是以满足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要为目的,决定了远程职业教育实施的模式、过程和途径,会让远程职业教育走向不同的方向,因此应对远程职业教育的相关标准有个清楚的界定。任何实践在明确目的后才能有正确的实施方案。由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各级各类学校并没有开办远程教育的经验,同样远程教育院校也大多没有进行职业教育的经验,双方应该如何结合,如何发挥各自的优势实施远程职业教育将由既定标准来决定,也才能达到有的放矢和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探索有效的远程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远程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与以往远程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不同,需要专门的教学设计。现在有的学者在研究远程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问题,如首都师范大学的杨卉、马陆等人的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为远程职业教育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和活力,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它要求远程职业教育的教师团队不仅有一定的学术水平,更应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因此应由企业专家、学校教师组成教师团队,该团队应成为不仅拥有学术水平,也拥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团队。远程职业教育中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也处于研究摸索阶段,远程职业教育呼唤更多的有效的新的教学模式。

(四)丰富适用于远程职业教育的学习资源

第2篇

本世纪初,国家就在高等教育和远程教育领域中开展了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其主要的目的在于推动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终身学习服务体系的建设与示范”系列项目之“普通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服务模式的研究及应用”研究项目,该项目通过构建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服务联盟,充分发挥高校优势,整合全国普通高校优质继续教育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努力推进高等学校优质教育资源服务于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满足各类社会成员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多样化学习需求。2012年4月,上海市教委正式发文批准成立“上海高校课程资源共享中心”,建立了“上海高校课程中心”业务平台,与现代教育技术协会等相关行业专家合作,初步完成了共享中心的课程共享标准,2013年3月首批《唐诗宋词人文解读》等7门通识教育课程上线,供上海交大、复旦大学等上海地区30所高校在校生选修。

二、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影响因素及现状分析

通过分析已有的研究文献与资料,不难发现,近年来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已受到教育部、各高校、其他教育机构等各部门的重视,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阻力。针对此问题,本论文进一步探索分析了当前推进现代远程教育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影响因素。(一)观念认知:开放教育意识薄弱,缺少共建共享动力远程教育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合作方涉及到教育职能部门、高校以及相关行业企业等,合作方是否具有开放的教育观念,对资源共建共享的整体认知以及对共建共享未来发展愿景能否达成共识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我国在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之初就非常重视教学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并投入了大量经费用于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开发和应用研究,各试点高校及其它办学机构根据自身学科优势和教学特点,也开发了一大批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库、素材库、教学课件和教学支撑平台等,并引进了种类繁多的网络教育资源。但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机构协调和管理,各试点高校及办学机构各自为政、自我封闭,没有开放共享意识,不同教育资源建设主体之间缺乏沟通和融合,进行低水平的重复开发,从而导致许多资源建设水平不高,适用范围狭窄。(二)政策制度:政策制度缺失,失去共建共享保障政策制度,特别是宏观性的政策制度往往都具有战略性的导向作用,会产生“自上而下”的变革导向。国外有关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成功案例无不说明政策制度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说,制定政策制度,是促进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有力保障。目前我国有关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政策制度还不成熟,不利于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与推广。从政策制度方面来看,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比较成熟发达的国家,在相关的立法以及政策制度的制定方面也比较具体和完善。我国《高等教育法》第十五条规定国家支持采用广播、电视、函授及其他远程教育方式实施高等教育,这虽然从国家立法的高度确定了远程高等教育的地位,但实际工作却一直是由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法规和文件决定,尚无国家立法机关通过的有关远程教育法律法规,至于远程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更无从谈起。(三)标准规范:资源建设标准规范不统一,资源通用性较差虽然,目前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优质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了较多借鉴,但是远程教育资源建设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可操作性和统一性,同时一些资源研发者在建设资源时也没有依据教育资源建设的相关标准,使得资源的通用性较差。资源的分类不合理、不规范、杂乱无序、组织性较差。元数据的处理不规范,缺乏分布存储和统一管理理念,部分资源只适用于特定的平台和技术接口,从而导致不同办学机构的资源库互不兼容,难以进行相互操作与利用,无法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造成大量资源浪费,使不同的资源库成为信息孤岛。其原因一方面是资源研发者采用的技术不同而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资源研发者出于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的考虑,限制资源的开放,影响了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四)组织管理:组织机构的空缺,缺乏管理与协调优质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需要一个组织体系加以调控,实现宏观的领导与管理,通过深入研究不难发现目前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在资源建设中,缺少一种统一的管理和协调机制,也就是说在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与管理方面,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教育企业之间、教育企业与教育企业之间各自为政,缺乏一个权威机构的协调作用,而这种组织体系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五)管理运行:资源共建共享缺乏成熟的管理运行机制资源共建共享涉及资源的整合、平台的运行与管理、多元主体的利益分配问题等多个方面。一整套系统化、可操作性的管理运行机制是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恰恰缺少一整套可以使资源共建共享得到可持续发展的管理运行机制。(六)经费投入:资金投入不足,缺乏持续的经济支持远程教育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但是资源的研发、人才的培训、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以及运行模式与机制的推广都需要相关的资金作保障。目前,不论是国家还是各个远程教育试点高校、技术服务公司以及资源研发商等,用于资源建设的资金在不断增加,并已达到相当大的规模,但是投入到资源共建共享的资金比例却不高,持续的资金注入更是缺乏。(七)科学规划:缺乏系统长远的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规划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规划对资源整合与共享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及调控意义。纵观近几年的相关文件和规划,除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的关于启动“普通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服务模式的研究及应用”项目通知(教职成厅函[2011]39号)中对项目的总体目标及主要建设内容进行了明确的阐述外,其他一些民间组织,如高校间、高校与行业间的资源共建共享的规划尚不到位,这无疑将制约资源的共建共享。

三、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运行机制的构建

第3篇

1.新手型教师———模仿新手型教师的培养模式

直接指向于模仿,在模仿中学习,在渗透中学习。对于新手教师而言,其具有较强的工作热情,具有积极探索的欲望,具有创新的动力,但是新手型教师往往会流于表面,对于深刻的教育规律把握和教育章法把握不够,导致活动往往流于形式,这就需要有一定经验和专业素养的教师的牵引与指导。教育本身是有一定的规律和章法的。新手型教师可以在模仿的过程中习得教育的基本步骤,模仿已经成熟的经验,逐步掌握幼儿教师中需要学习的,诸如师幼互动、家园联系、经验提炼、活动设计等方面内容。同时,每个新手教师走上工作岗位时,个人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幼儿园可先进行职前培训,内容包括园所发展历史、规章制度、实例剖析、工作解析等,帮助其了解工作特点,萌发对幼教事业的热爱之情。因此,对于新手型教师而言,园本教研需要为新手型教师提供一对一帮扶平台,需要提供优秀的教师保教活动,为新手型教师入职打好基础。

2.能手型教师———反思与创新能手型

教师具有一定的业务能力,不仅能够胜任常规的保教活动,而且可以在此基础上保持一定的创新能力。因此,园本教研需要逐步指向于教师的自我反思,发挥教师的内驱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积累总结的过程,教学的反思是教师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提高教育素养的有效方法。在自我评价中“回顾得失,汲取教训,弥补不足”是重要的反思方法之一。教师在反思的过程中,会逐步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且在矫正的过程中引导出创新的动力,这对于能手型教师而言是有较为重要的意义的。对于能手型教师而言,园本教研需要为其教师提供较为有效的反思平台,让其在反思中寻找自身不足,引导出正确的创新能力。

3.骨干型教师———科研骨干教师

本身具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能有效的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而且能运用自身的优势去指导青年教师,促进青年教师的发展,因此骨干教师在幼儿园的地位是直接而且突出的,必须发挥骨干教师的中流砥柱作用。骨干教师具有一定的示范、带动、指导作用,而且可以对青年教师进行一定的有效培训,但是,骨干教师必须逐步地走向科研平台,将自身丰富经验转化为可以研究的一般幼教规律,才能突破教育瓶颈,推动自身深入的专业化发展。因此,园本教研平台需要积极为骨干教师创造科研平台,积极鼓励骨干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和补充,思想上倡导“走出去,引进来”,为骨干教师深入学习创造机会;行动上倡导“先进理念本土化”,为组织骨干教师编写教学计划,参与课题研究,为骨干教师的跨越发展,创造坚实基础。

4.专家型教师———引领专家型教师

在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上都有一定的造诣,在幼儿园整个教育活动中起到核心作用的老师。专家型教师,往往具有较高的师德和职业素养,而且具有一定的业务知名度,能够在一定范围产生积极影响的公众人物。专家型教师在幼儿园实际教学活动中属于精神核心,对于幼儿园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专家型教师,幼儿园应该为其创造良好的教科研交流平台,促进专家型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创造优质的外出学习机会,推动专家型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反思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二、促进教师队伍整体专业水平发展策略

园本教研,除了要关注不同阶段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外,还要为教师的共同学习创造机会,让教师能在共性活动中,取长补短,各取所需,推动自身专业发展。

1.观摩与技能

培训观摩与技能培训是较为直接和有效的,教师通过观摩和技能学习,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和技巧,可以较为直接的加快自身学习速度。首先,从园本教研实际来说,观摩可以包括优质教学课堂,也包括了入园参观等学习模式。观摩活动的开展,对于教师尤其是新手型教师而言,可以给予其较为直接的感性经验,对于幼儿保教活动可以有较为直接的认识;对于能手型教师可以寻找更多的创新点;对于骨干教师而言,在研习的过程中锻炼自身的反思能力;对于专家型教师而言,可以提供较为鲜活的案例便于研讨。其次,由于幼儿园教师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行业,其对于幼儿教师弹跳画唱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职业要求。因此,在美术、音乐、舞蹈、片段教学(说课)、备课、教学等方面都可以在专家引领、骨干制定培训计划、能手教师实践、新手教师学习的模式中促进教师的共同发展。

2.专题研讨模式专题研讨

其根据是园本活动中出现的某一个较为突出的保教活动问题,通过集中交流、探讨、梳理,总结出规律的有效模式。这是一个由点及面的过程,是一个通过点的有效性来促进面的普及型过程。第一,专题反思。专题反思是具有专门针对性的反思行为。大家互通成功之道,同时将自己的疑难和困惑说出,共同分析解决。在专题反思活动中,教师可以在反思活动中,习得大量有益经验和鲜活案例,为应对相似情景问题,提供了有效依据。例如,年轻教师可以在针对如何做好班级离园时间段的幼儿组织问题中向有经验教师学习成功经验,提高自身的组织能力。第二,主题读书交流。对于教师而言,其必须从内心对于知识的获取抱有兴趣,而主题读书交流活动,为教师的主题研讨提供理论高度,同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教师提供针对性、专门性的知识。例如,关于如何做好观察记录,推荐《观察儿童》、《计划、记录与幼儿发展》、《聚焦幼儿园教育教学:反思与评价》等相关书籍,可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活动,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第三,专家入园指导。专家入园,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幼儿园园本教研活动走向正轨,同时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上也具有积极意义。通过专家入园,不同阶段的教师可以获得不同深度,不同广度的教育专业理念,这从整体上推动了新教师的专业觉醒、能手教师的反思深度、骨干教师的研究能力乃至专家教师的思维碰撞。

3.优化教师管理

第4篇

[关键词]非师范地方院校;教师教育;农村中小学

Abstract:Nowadaystheteachers''''educationinnon.normalcollegesisfacingsomeproblems,suchashowtomeettheneedsofteachers''''educationdevelopmentinruralareas,howtofacilitateteachers''''professionaldevelopment,andhowtomakethebestuseofteachers''''educationinnon.normalcolleges.Inordertoassurethe

qualityofteachers''''educationinnon.normalcolleges,weshouldconsolidatethepositionofteachers''''educationinnon.normalcolleges,Strengthentheconsciousnessofservingtheelementaryeducationandbuildenvironmentofteachers''''professionaldevelopment.Thestrategyforteachers''''educationinnon.normalcollegesisthat:to

establishthefosteringsystem,constructtheopenmutual.activemodel,implementthesystemofmanagementbycollegesthemselvesandstrengthenthequalityvalueofteachers''''educationinnon.normalcolleges.

Keywords:non.normalcollege;teachers''''education;ruralschool

承担教师教育任务的非师范地方院校是指由原来独立设置的地方师范院校升格或与其他院校合并而成的地方综合性大学。这类大学有丰富的教师教育资源,它们一直继续教师教育工作,承担着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重要任务。但随着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施行,教师教育机构的大学化与开放化格局的逐步形成,教师的职前培养、在职培训和任用管理等都纳入法制化轨道。在这种形势下,非师范地方院校作为教师教育的一支主要力量,它的具体任务是什么?未来如何发展,这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一、非师范地方院校教师教育面临的主要任务

1.满足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发展要求

我国教师教育面临的挑战主要是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问题。农村教育师资队伍经过20多年的改造和发展,现在总体数量趋于饱和,但真正合格的教师严重缺乏,存在既“超编”又“缺人”的突出矛盾[1](P55)。一是高中阶段教师数量严重短缺,教师学科比例不配套问题突出。高中教师数量上的增长不能与高中扩招同比增长,导致教师数量上的缺口。由于长期“超编”与“缺人”的矛盾突出,高中扩招导致的教师数量缺口无法弥补,农村学校层层“拔高使用”教师,使原来合格的小学和初中教师分别成了不合格的初中和高中教师。对于农村小学来说,这无异于釜底抽薪[1](P64)。教师超编必定影响教师人才的引进,所需要的教师和大学毕业生进不来时,必然会影响不同学科师资在校内的合理调配,导致部分学科教师数量短缺。二是教师年龄结构老化,合格教师超负荷工作。超编的结果是教育行政部门不敢进新教师,导致教师年龄结构老化,“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的情况十分普遍,严重违背了教育规律。学科结构失衡,必然会在局部范围内抽调教师顶替,而顶替的结果不仅使一些学历合格的教师在兼教的科目上成了不合格教师,而且使得合格教师超负荷工作,影响本学科的教学。三是农村骨干教师流失严重。这一直是农村教师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农村教师想调到城区学校任教已经成为青年教师的心理定势。许多地区出台农村骨干教师进城任教的鼓励政策。每年都有一批优秀农村教师被调进城,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不断外流。农村学校骨干教师流失,更加扩大了城乡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1](P66)。四是普遍缺乏现代教育知识与理念。就农村教师整体而言,他们捕捉现代信息不够,涉猎领域不宽,一些几十年来已经形成的观念、思想、方法,与现代科学信息技术发展、教育科学发展的要求相距甚远,严重影响了当前素质教育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另外,农村教师教育信息化程度偏低,科学技术素养较差,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普遍不强。

2.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非师范院校举办教师教育在实践操作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事。一是专业化特色淡化。首先表现在课程安排上,教育类课程比重较低,公共课和专业课比例大。其次表现在课程传授方法上,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对中小学教育实践和中小学生的发展状况缺乏调查研究。有些高校学生的教育专业素质训练明显不足,甚至连学生的教育实践都得不到保障。再次表现在教师发展政策上,重科研轻教学,把教师的时间精力过多过早地吸引到与综合性大学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同步的高新尖项目上,对教学研究不重视。然后表现在人才引进上,对其教学能力要求不严,教师教学的艺术性和敬业精神不能与科研成果的高产同步提高,使得师范类学生和其他有志于当教师的非师范类学生失去了在优秀教师的教学过程中直接模仿受益的机会。最后表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是重学术取向,缺乏“师范”氛围的营造,不利于学生教育情感的养成。这些使得原本非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方面的“学术性”优势反而变成了阻碍“师范性”发展的绊脚石[2]。二是学科教育学师资短缺。没有强大的教育学科,就没有高质量的教师教育。能够举办教师教育的非师范院校,其基本的条件之一是应该具有较好的教育学科基础。然而对这一点不少高校是极为忽视的。有的学校教育理论课程、教师职业技能课程和各专业学科教学法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如有的高校师范生有数千人,而教育学、心理学的专任教师只有少数几个人。这些教师疲于应付繁重的课堂教学,没有更多的精力从事科研和学科建设,在职称竞争中往往因论文数量不足惨遭失败,学科建设更是难上台阶。这使得教育专业的教师纷纷“改行”或“跳槽”,造成师资更加匮乏。这种现象深层次地影响了未来教育专业师资的培养。三是对基础教育关注不够。教师教育的发展,其活力和生命力就在于不断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需求[3]。非师范院校要办好教师教育,就要在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同时加强对基础教育的研究。但是许多高校似乎无暇关注这一点。如基础教育新课改搞得轰轰烈烈,但高校教育专业教师却对此缺乏关注与理解。试想,不积极引导我们的师范生去关注课改、关注基础教育实践,将来他们如何走向基础教育第一线?对基础教育的研究,脱离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是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致命弱点,它已经严重影响到这些高校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3.充分发挥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优势

长期以来,我国师资培养主要由单一型师范院校承担,具有封闭性、一次性等特点,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其弊端日益突出,如学生知识面窄,适应能力较差,学术视野不广,专业基础不宽,研究能力不强等[4](P8)。相比而言,由师范院校合并组建的非师范院校则具有举办教师教育的诸多优势:一是学术水平较高,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1991年欧洲教师教育联合会提出了“教师教育大学化”概念,旨在充分利用大学资源,大力加强教师教育的学术性,使未来的教师能自由地探讨学问,并养成独立研究的能力。非师范院校大多文理学科基础宽厚,有利于开展基本理论研究和从事跨学科研究活动;非师范院校拥有一批知名学者,他们的科研成果往往代表了某一领域较高的学术水平;非师范院校学术自由氛围浓厚,对外学术交流频繁,学术讲座形式多样。利用这些对学生进行学术熏陶,是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和理论修养,提高他们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有利优势。二是学科门类齐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非师范院校大多囊括了文、史、理、工、法、经、管、教育等主要学科门类,利用这种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一方面有利于对师范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整体优化,达到优势互补目的;另一方面有利于拓宽师范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为培养全能型和自我发展型教师创造更好的条件。非师范院校还可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对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师资进行培训,真正实现教师教育的“一体化”,以适应教师终身教育的需要。三是课程设置广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非师范院校办学规模较大、基础学科较强、学科种类较多,各学科之间具有互为支撑与融合的优势。这一优势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较为宽广的知识背景。此外,非师范院校还拥有较先进的硬件和软件设施、较高的社会声誉和知名度,有利于吸引优秀高中毕业生报考教师教育专业[4](P9)。

二、非师范地方院校教师教育的价值取向

发挥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优势,保证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质量,必须遵循如下指导思想:

1.巩固教师教育在非师范院校的地位

虽然目前参与教师教育的非师范院校大多由原来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与其他专业院校合并而成,但在办学实践中并没有确立教师教育应有的重要地位,而对如何利用非师范院校的优势,吸引更多优秀师范生,促进教师教育专业健康发展等方面的目标不甚明确。为避免这种“非师范化”情况的发生,学校领导应从思想认识、经费投入及政策保障方面重视教师教育基地建设,在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经费预算、科研立项等方面做出统一规划,在教师教育专业招生、就业、师范生待遇等方面采取倾斜政策,以确保教师教育建设与整个学校的发展协调一致。为此,必须成立专门的教师教育管理委员会,对全校的教师教育进行统筹规划,促进校内非师范专业与师范专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培养学术性和师范性相结合的高素质人才[4](P11)。

2.增强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意识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司长管培俊指出:“坚持教师教育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方向,促进大学与中小学的结合,这是国际趋势。”在一份对我国非师范院校参与师资培养的可行性及条件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办学层次上有56%的学校愿意参与普通中学的师资培养,而愿意参与初等教育师资培养的学校仅占18%,可见绝大多数学校并没有把培养初等教育师资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4](P12)。另有调查表明,许多举办教师教育的非师范院校设立了高等教育研究所,却没有基础教育研究所,即使有也是偏重于纯理论研究,与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相脱节。为提高教师教育质量,非师范院校应大力增强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意识,密切关注基础教育改革需要,不断拓展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范围。如承担教师继续教育任务,实现教师教育的一体化;承担中小学校长及骨干教师培训工作,为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等。

3.营造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环境

大学校园既是一个教育环境,同时又是一个文化环境。校园文化以潜在的规范性支配着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对群体中的每个成员产生潜在的教育作用,使生活在这种环境的成员不断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以获取群体的肯定[5]。非师范院校应着力建设和营造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文化环境,把综合性、多样性的大学文化同教师教育文化有机结合,积极营造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师教育所需要的文化环境。

三、非师范地方院校教师教育的具体措施

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具体措施应包括教师专业化培养规格、培养模式、管理方式和课程设置等方面。

1.确立教师专业化的人才培养规格

教师应具有三个方面的专业素质,即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教师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就是热爱学生、为人师表。教师学科知识强调对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了解;教师专业知识应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教师基本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和组织能力。教师专业能力包括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以及了解研究学生的能力[6]。非师范院校在教师专业化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师范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在培养规格上,从培养学科型教师向培养综合型、复合型的专业化人才转变;在培养层次上,逐步向培养具有硕士学位水平的学术型、研究型教学骨干人才过渡,以适应基础教育对优质教师的需求。

2.建构服务农村基础教育的开放、互动模式

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可以采取开放办学的形式,即师范专业学生可以平等地享受学校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财富,包括学术资源、信息资源、图书资料、教师资源、文化资源和各种设施等。同时还可以在中小学聘请优秀教师为师范生授课或开设各种学术讲座,组织各种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学术活动,以解决传统教师教育中学术性不足的问题。

互动培训模式强调非师范院校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互动。(1)互动培训的实施路径:一是高校专家与大学生流动驻校教学与培训教师,即“送教下乡”;二是大学生与农村教师“一对一互换”培训,即“实习支教”。(2)互动培训的主要内容:对农村教师而言,包括更新农村教师教育观念、提高农村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科研能力等三个方面。对大学生而言,包括参与甚至在一定范围替换中小学教师的教学,从而使自己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3)互动培训的保障机制:一是制度保障。高校首先要从制度上保证“送教”专家和“支教”学生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受训学校应在所需求高校专家的类型和数量以及拟接受高校学生的班组问题上制定明确的规则。此外,高校与受训学校以及其他管理服务机构应该共同制定对互动培训的效果的评估指标和评定方法。二是机构保障。地方教育局师训机构应该承担高校与农村学校之间的中介责任(负责双方间的联络、沟通及互动培训各项事务的统筹)。三是人员保障。送教专家、大学生与受训农村教师是互动培训的主要参与者。农村学校的支教学生辅导教师、中介机构的人员以及其他人员,都是互动培训的重要依托力量。四是资金保障。首先要保障送教专家的劳务费、差旅费和基本办公经费;其次是要保障支教学生的生活补助费、人身保险费和交通补助等。

3.强化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学院化管理方式[4](P10)

教师教育的学院化管理方式是将非师范院校中所有教师教育专业集中到专门进行教师教育的教育学院管理,由教育学院统一负责全校师范生专业课的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师范生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组织和指导师范生教育实习,协助教务处制定师范专业教学计划,协助招生办确定师范生的招生计划,协调职前教师培养与各专业学院之间的关系以及职后教师培训与继续教育学院之间的关系,加强与中小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联系,组织教师参与基础教育改革实践及理论研究,及时传达贯彻教师教育的方针政策等。

4.加强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质量评估

在外部运行机制上,国家应制定有关政策和专业标准对参与教师教育的非师范院校进行鉴定和认可,以确保它们的办学水平和师资培养质量。专业标准是进行教师教育专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包括教师教育机构资格认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资格标准、教师资格证书标准等[4](P12)。只有获得认可和授权的非师范院校,才可依据法律要求举办教师教育。我们要建立起全国性或地方性的对教师教育机构进行认定和评估的机构,制定科学的评估标准,对所有参与教师教育的非师范院校进行严格的资格认定,以提高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质量。

综上所述,非师范院校举办教师教育只要准确定位,挖掘潜力,发挥综合优势,选择适合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不仅可以弥补独立师范院校的不足,而且能在办学效益、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基础教育研究等方面得到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唐松林.中国农村教师发展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张伟.教育科学学院服务于教师教育的回顾与反思[J].山西科技,2006,(5):27.

[3]杨庆国.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式的多元化趋势[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0):37.

[4]易红郡.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综合优势,发展模式及质量保障探讨[J].教师教育研究,2005,(5).

第5篇

教学中我们常常会思考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其实,这就是研究要教学的内容,以及对教学内容的解析.对教学内容的研究不是单纯地、独立地研究本节课的内容,而是要站在系统的高度上整体地理解本节课内容在章节、版块中的建构与作用,研究知识的来龙去脉,研究知识的系统结构,这样才会了解并理解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及其用途.譬如“零指数幂与负指数幂”的教学,不能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两个规定:不为零的数的零指数幂等于1,不为零的数的负指数幂等于这个数的正指数幂的倒数,而是要真正理解这两个规定的合理性及其来龙去脉才是根本,只有弄清楚零指数幂与负指数幂是从哪里来的,才能会计算它们、运用它们.研究教学内容才能是真正吃透教材,才能够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理清教学内容、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内含于其中的基本思想与逻辑关系,找准教学的起点、基础及核心思想,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二、教学目标

目标是所期望的成果.教师通过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我们期望取得什么样的成果,这就是教师的教学目标,也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目标.无论是学科教学的目标,还是章节的教学目标,落实到课堂上往往都要细化为课时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发展的方向和要达到的目的,它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的组织行为、教学评价方式的选择提供了依据.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之前要明白为什么这样设置,设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如何在学生层面上落实教学目标.我们不妨通过图示(图1)来理解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基于课程标准,要忠实于教学内容“.对照课标”是指对照《课标(2011年版)》与《课标(实验版)》.和数学课程目标一样,教学目标也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结果目标是要了解、理解、掌握和运用,而过程目标则需要经历、体验和探索等途径才能实现.设定教学目标还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及实际情况,如果教学目标不能在学生身上得到落实,设定的目标就可能成为一种“摆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设计才能有效,教学活动才会有针对性.设定教学目标要本着“学生学完这些之后能够做什么”,教学目标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更是数学教学设计的起点.

三、教学问题诊断

教学中的问题来自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认知障碍、学习难点、容易出错的地方是教师实施教学之前就应该研究和重点把握的对象.对教学问题的诊断和把握,对于有一定教学经历的教师来说往往是来自教学经验,那么,对于新教师而言该怎么办呢?其实,除了经验之外,更是对教材的研究与理解,这当然离不开对课标的了解和熟悉.真正走入教材、挖掘教材、理解教材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越来越多的问题,这不仅是教学的资源,更是对教学问题的诊断与把握.当教师对教学问题诊断不准确的时候,教学效果往往是不理想的,对学生的评价也会出现偏颇.比如在基础一般化的班级里上完“零指数幂与负指数幂”之后,进行课堂检测,其中有以下两个题目:“(1)已知(x-1)x+2=1,则整数x的值为_________;(2)求使得(x-2)x2-4=1成立的x的值.”结果很少有同学全对,这就是对教学问题没有正确诊断导致的结果.本节课中,学生能否将“非零数的零次幂等于1,1的任何次幂都等于1,-1的偶次幂等于1”融为一体,从(1)到(2)学生又能否从三种情况中查找出不符合条件者,体现的不仅是思维的发散性,更需要思维的批判性.教学中要探寻学生错误的背后是什么?如何研究并解决这些错误.

四、教学资源利用

教学资源不仅有教材本身,还包括丰富的补充读物,例如工具书、挂图、图表和其他教学辅助用具,教学程序软件包,例如幻灯片、电影片、音像、光盘、磁盘等.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依据学校教学的自身条件、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来选择和确定.PPT课件、word文档、多媒体的展台、微课、翻转课堂的材料利用及自制教具等,都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教学资源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是为学生学习服务,不能偏离了教学的主题,要体现教学内容的本质,要彰显数学教学的内涵.

五、教学过程设计

作为一个系统性活动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对将要进行的课堂教学勾画的愿景.教学设计过程应该是主题明确、结构清晰、脉络分明、活动安排有序,它是教师对将要实施的课堂教学的认识和期望.教学设计过程是对课堂行为的一种事先筹划,是对学生达成教学目标、体现学业进步和情境及活动做出的精心安排,所设计的情境应该是学生理性思维的生长点.数学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数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数学活动的效果.教学设计是一种有目的任务分析,即假定有一个任务要完成(目标),如何才知道做好了(评价),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完成这个任务(活动).目标前面已经说过,因此,活动则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因素.基于实践,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在明确学习目标和确定实施学习目标的评价方式之后而设想实现目标的教学活动.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要富有主体性、情境性、合作性及针对性,让活动有任务的引领,这样就有了开展活动的支撑点与着落点,通过活动任务,学生可以理解学习的意义,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学设计的核心是为实现一定的学习目标,面对具体的学生,必须“寻找”到最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最能启迪学生心智的活动设计,如此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才是最成功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可以是“讲解—传授”式,可以是“引导—发现”式,可以是“活动—参与”式,也可以是“自学辅导”式.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所设计的数学活动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要让学生经历活动,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达到学习过程的自我建构,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笔者对“苏科版初中数学”的“多项式的因式分解(第1课时)”的设计流程是:(1)学生先学,寻找教学起点;(2)自主学习,发现理解;(3)暴露思维,合作解疑;(4)沉淀思维,积累经验;(5)深化理解,拓展运用;(6)梳理小结,提炼升华;(7)课后延伸,感悟应用.浙江名师潘小梅老师在“神通广大的平行线:等积变形”一课的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1)复习引路,提出问题;(2)经历活动,建立模型;(3)由浅入深,识别模型;(4)拓展训练,运用模型;(5)欣赏数学,感悟应用;(6)梳理小结,提升思想.

六、选题与检测

第6篇

尽管目前电大的教学教务管理质量与过去比较已经有了加大幅度的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从全系统来看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整个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的提升。一是对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依然不高,计算机网络的高速发展对电大教学管理的推动作用不够明显,电大教学受工学矛盾和远程硬件设施的影响,导致资源利用率不够。某电大对2009年学生登陆网站进行了统计,其中访问最高月份的人数仅仅达到31%,访问最低月份不足5%。二是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模糊,从学习动机上看,有半数以上的学生仅仅是为了获取文凭,自主学习和自觉学习的能力较差,更有接近30%的学生对网络教学的理念毫无认识,且不具备学习条件和环。三是教育理念仍然不够深入,很多基层电大是依然采取面授课按照课时计酬,忽视了开放教育的教师最重要的职责是对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进行指导和监督,并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持服务。

二、教学管理组织建设的几点思索

1、理念的传导很重要

电大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担当其理念的传导者的重任。应加强对远程教育的教师和学生进行开放教育理念、信息素养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即改变传统的学校主导性,全面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支持服务系统观念。在法国远教中心(CNED)注册的学习者称为客户(Client)。(中国远程教育2003.7“电大教学改革十人谈”)其中能够看出以学生为中心,以最大限度满足学习者的需求为原则。在当今学习化社会中,学习已经成为未来教育的存在形式,它对教育必然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因此在学校提供完善的支持服务的前提下,还应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自控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协作互助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也是开放教育模式改革成败的关键。

2、科学合理的辅导很关键

远程教育的发展总是与现代技术发展和应用密切相关的。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电脑是最基本的学习工具,在网上资料已经成为许多远程学习者的主要学习材料的时代,要求教师把课

堂教学精心设计成为与学习认知心理活动的规律相适应的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多种媒体进行课堂教学,让辅导教师更好的发挥其主导作用,以营造远程教育的教学氛围。

3、专业责任教师职责很必要

由于地方电大专业教师比例不足,外聘教师比例过大。外聘兼职教师缺乏对电大教学模式的认识、教学媒体的了解和学生的基本素质的研究。并且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研究。把原来的课程责任教师该为专业责任教师,原来的年级班主任该为专业班主任,对于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保障体系的建立

1、建立教学资源档案

根据教学资源流程,实行过程监控,建立教学资源档案,对每一环节的投入、进展情况等事项进行客观详细的记录和第一手资料。

2.开展教学资源评估

主要考察教学中所做的工作和成效,从不同侧面反映教学质量。根据教学资源的特点,可进行IP课件、网络课件方式的评估和比较。

3、突出实践关节管理

必须按教学计划开出全部毕业环节,各集中实践环节实施方案必须由专业责任教师做出,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集中实践环节(设计)任务,指导教师担负着实践内容的指导任务。必须认真、耐心指导学生按计划、按进度、按要求完成实践教学任务。

第7篇

一、在流行歌曲中引导学生学习古典诗词

诗词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薄弱项目,许多学校对诗歌教学往往采取淡化处理。《语文学习》杂志曾经发起过关于诗歌教学的大讨论,大力呼吁诗教传统的回归。因此,如果从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入手,也许有助于诗词教学。在这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流行歌曲歌词,来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那些歌词追本溯源的兴趣,从而学习古典诗词的内容和技巧。如以《涛声依旧》中的“留下一盏渔火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来引出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以《别亦难》来导出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比较二者异同,来加深对古典诗词特点的认识。然而,古典诗词与现代的流行歌曲毕竟是不同时代的产物,有着不同时代的语言和内容特征。在表现主题上,现在的流行歌曲比古典诗词对情感的态度更为开放,个人化的东西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而古典诗词中写个人情感大多极尽含蓄之能事。在语言表达上,古典诗词对格式多有严格的要求,遣词造句十分考究,而现代流行歌曲的语言则以现代白话为基础,更为直白,也更加口语化。在这种比较下,能加深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二、在日常广告中学习修辞

选用广告语作为修辞教学的例句,会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广告的最大特点是千方百计引起观者、读者的注意,充分调动起他们的购买欲望。因此,为了达到一鸣惊人的号召效果,各种修辞手法在广告语中的运用相当普遍:既有严谨、工整的精雕细刻式的成语、联语、排比句,又有综合比喻、夸张、拟人、典故等修辞手法的不拘一格的自由体。如眼镜的广告:“胸中存灼见,眼底辨秋毫”,“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为了保护你的灵魂,请为你的窗户安上玻璃”。前者对仗工整,后者用的是比喻兼拟人的修辞手法,可谓比喻得当,拟人得体。类似的还有:“一明(鸣)惊人”(眼药水)用的是成语谐音。“秦镜如悬机关参透,庐山在此面目留真”(照相机)的广告语中包含“明镜高悬”的典故和“不识庐山真面目”的诗句。除了修辞格之外,还表现在修辞策略的运用上。如乐百氏纯净水广告:几个年轻人骑着自行车到大自然的山顶,一切美景尽收眼底,只见黎明拿起乐百氏:“乐百氏纯净水,和我们一样,经得起纯净考验。”然后打出字幕。该广告在纯净水与大自然之间建立了意义联系,同时也在纯净水与青春、活力、单纯之间建立了意义联系。这就是典型的广告修辞策略:把一种附加的意义(所指)人为地嫁接到产品(能指)上。

明确了广告语的写作特点,借鉴大量优秀的广告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广告语的创作。这种创作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利用修辞手法。

三、利用影视引导学生读原著

影视在本质上与文学须臾不离。近来,影视更是与文学频频“联姻”:电视散文、文学TV……然而,也许是先有文学后有影视的缘故,通常,人们的思维更多的是想到影视依赖文学,至于影视“浇育”文学,似乎并未得到更多的关注。实际上,影视与文学的亲缘使两种艺术优势形成互补。一方面,文学为影视剧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剧本,众多文学名著及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使更多的人有机会领略到名著的魅力与风采。从“四大名著”的不断改编、重拍到如今流行大江南北的公案小说、武侠小说、言情小说,都成为影视题材。继音乐电视走红后,能够表现文字意境美的电视散文、电视诗歌也走入荧屏。

第8篇

语文学科是兼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的基础学科,是专业学习的基础,也是将来从业的基础。吕叔湘先生说:学好语文是学好一切的根本,语文虽不像专业知识那样可直接运用,但没有语文知识,人将寸步难行。随着招工用工制度的改革,找工作大多都需要笔试、面试。笔试不仅考查应聘者的专业能力,往往还考查你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及对问题的理解能力。试想一下,如果一个职业院校毕业生写一封求职信,错别字连篇、词不达意,如何让用人单位相信求职者其它方面的能力?如果在应聘面试时,语言含糊、表达不清,很难想象这样的毕业生能让用人单位感到满意。技能如何,用人单位未必可以当场知晓,但语文表达能力却很容易就让人一分高下,大多用人单位会从表达能力类推求职者的其他能力。因此,应聘材料的遣词造句及面试时的对答如流相当重要,语言表达能力在毕业生求职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一个在学校没有认真学好语文知识的学生在这方面又如何会有好的表现?由此可见学好语文,不仅是就业的需要,还是学生适应未来职业生活以及全面发展,提升生活品味,提高生活质量的基石。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多样化教学

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习兴趣的基础。多数职业院校的学生是“留守少年”,他们缺乏父母的关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传授学生课本知识,还要关爱学生,在平时要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产生一种亲和力,这样学生才能喜欢这位教师,进而喜欢这门课程。特别是一些调皮的基础较差成绩落后的学生,更应该爱护他们的自尊心,只要有进步,那怕是微小的进步,教师也要及时表扬,这样才能使他们从怕上这门课直至爱上这门课,自然会对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兴趣不仅要从思想入手,还要从学习的形式入手。一堂课上得好坏的标准不在于教师讲得多么精彩,而在于学生听了多少,学了多少。很多语文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太难教了,自己费了很多时间精力备的课,课也讲得很精彩,可学生反映却不理想,老师委屈,学生更是不买账,原因何在?我认为主要是教师没有从讲台上走下来,走进学生中了解学生所需。我曾经也遇到过这种情况,精心设计的教案,满怀信心的走进课堂,却发现学生连课本都没有带,更别说笔和纸了。

看得出学生是抱着老师讲得好就听,不好就马上离开的心情坐在教室里。我临时决定调换了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在网上找到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改编的电影,学生立刻吸引过来,在观看的过程中,我在一旁加以解说,这对没有预习过的学生更容易理解。看完电影后,我走进学生中间让他们畅谈对主人公的看法,让他们展开想象当回编剧,续写故事的结局。上课不带书没关系,只要学生愿意参与教学过程,依然能完成教学任务。下课铃响了,学生还意犹未尽。虽然没有按照教材的编写顺序按部就班的进行,但不能说这次上课不成功。有了这次教学的经验,我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都会随时根据学生的状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例如:我在放假前的最后一堂语文课上本来按照教学计划是进行应用文《发言稿》的,可是看到学生的心已经不在课堂上了,随机应变让学生谈谈假期的安排,在讨论中学习应用文写作《计划》,这样学生不仅不会排斥,而且还会积极主动的探讨如何制定假期计划,这让讨厌写作的学生也会在“玩”中练习了写作,达到了教学目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改变旧的语文教学模式,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活跃,让学生的心灵得以释放,共同营造一个语文学习的良好氛围。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讲授中采用较好的教学手段,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为之所动,产生共鸣,尽快进入问题情境的角色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

职业院校学生即将面临的是走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在院校的学习也可以看作是岗前培训,这样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应用文体教学时,必须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相结合。将语文应用文教学与专业相结合,既是职业院校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职业院校语文实用性教学的特色。中职语文的应用文体教学,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需要,突出重点,有所侧重,让他们切实掌握本专业工作需要的常用应用文体写作技能。如制造类专业(如服装、数控、机电)的学生,则要让他们学会写产品说明书、各种操作规程等。而营销、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则要他们学会写产品广告,还要会写合同(如购销合同、租赁合同)。

第9篇

当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校园文化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它就把感染力传递了给了语文教学。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校园中一些学生熟悉的人和事,常常能够引发学生的注意,点燃学生的思辨探讨的热情。对于职业学校部分学生学习习惯较差的现状,适当整合校园文化提升语文课程资源的感染力对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无疑有促进作用。

二、引入“职教语文课程资源”优化“校园文化”

“职教语文课程资源”与“校园文化”的耦合互动也是双向的:整合“校园文化”能够生成独特的“职教语文课程资源”,引入“职教语文课程资源”则能优化现有“校园文化”。现有的校园文化如果不加辨别就作为语文课程资源,也将遭遇很多尴尬的现实问题:如社会非主流文化也对校园文化产生干扰,校园文化中人文主题结构欠平衡,部分语言文字运用不规范等等。

1.“语文课程资源”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与品味

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亚文化,紧紧围绕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目的性、组织性的文化。我们知道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主题中有形式多样的“人文主题”,是学生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的“摇篮”。但在很多学校“技能主题”、“应试教育”过于突出,其他“主题”常常仅限于学校舆论的宣传。此外,校园文化人文主题结构中“法制文化”、“心理文化”相对薄弱,传统文化更是缺失。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可以充分运用“语文课程资源”中的优质资源对学校文化主题进行鉴别和补缺,并结合语文教材的实情,及时合理、科学地优化校园人文主题结构,从而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品味。

2.“语文课程资源”规范校园文化中的语言文字

精品推荐